文化的艺术价值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的艺术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群众文化决定了动漫美术的生命价值
群众文化与动漫美术从美学的角度都相互涵盖着美学的品质。动漫美术源于群众文化,它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艺术美、情操美、人文美;在艺术审美中体现价值观、形象意识、内涵底蕴;在思维意识上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和谐统一;在艺术形象上体现神韵与意境美。这些艺术价值的存在,体现了群众文化决定了动漫美术的生命价值。动漫美术正是群众文化的内涵和结晶。它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总中去,把民间的群众的道德、文化、人文、风俗融为一体。动漫美术凝聚了群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精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把群众中的道德情怀、爱国思想、人文本质等表现了出来,在群众中回归原位、提炼精华、树造形象、艺术加工,达到完美艺术的目的。所以动漫美术在群众文化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群众喜爱的作品,这种作品再回到群众中达到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为动漫美术提供了创作空间
群众文化本身在民间就有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和底蕴。许许多多的优秀民间作品,正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及民间艺术的题材,正是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凝聚了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动漫美术正是在源远流长的群众文化中和创作者的艺术思维中突颖而出。因此群众文化这个广阔的天空和取之不尽的资源,为动漫美术艺术发展和创作提供了深造余地,只要民间艺术家善于挖掘,善于创新,力求在艺术上寻找突破,就能在自己领域中发现或创作出更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艺术在于探索,在于开发,用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在群众文化的这块沃土上孕育更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动漫美术作品之所以来源于民间是因为群众文化给予动漫美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收集动漫美术素材上采集了许多民歌、故事、小说等资料,在此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研制、合成了具有动漫美术的特有艺术题材,并用艺术手段,创作出新颖的动漫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群众文化原创了动漫美术艺术的精华
群众文化在民间底蕴深厚,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别具一格,具有很深艺术价值。俗话说:“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不假,群众文化在民间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代代创新,孕育出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美学风格和艺术素材,再加上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和精华凝聚,就会有无数高于生活作品。民间艺术中大量的艺术形式已经运用到动漫艺术中,创造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华,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多年来这种艺术的积淀再次的深加工,又一次使群众感受到全新的认识和惊喜的体验,在群众中体现动漫美术的艺术价值。
四、群众文化弘扬升华了动漫美术的价值
群众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因为群众文化的历史悠久,经历丰富,内涵凝聚,在此基础上动漫美术就会炉火纯青,造就了艺术价值。动漫美术吸收了群众文化的精华,其信息、特征都来源于群众文化。从动漫美术作品的诞生从群众文化中提炼、浓缩、结晶,用艺术加工达到尽善尽美德艺术效果。由此动漫美术作品当它再次回到群众文化中,弘扬升华了精神实质,以完美的形象突颖而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价值,这样更好地使原创动漫本身也因此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动漫美术作品必须在群众文化的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出壮成长,不断提炼,不断成熟,不断完美,不断展示,不断壮大,成为群众文化领域中的一支领头艺术先锋,努力打造出更有生命艺术价值的群众文化作品。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决定了动漫美术的生命价值,群众文化为动漫美术提供了创作空间,群众文化原创了动漫美术艺术的精华,群众文化弘扬升华了动漫美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迈阿密:拉美风情与政治隐喻
如果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迈阿密海滩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这个城市本身就与欧洲的巴塞尔,或者是其他世界艺术中心城市: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东京等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气质。迈阿密海滩在2002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到来之前,更多的是美国著名的海水浴场,在以优质的海水沙滩和北美冬季西海岸难得的热带气息闻名的同时,它的背后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迈阿密。熟悉北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人都知道,由于毗邻古巴、墨西哥等拉丁美洲的桥头堡国家,迈阿密一直是拉丁美洲富人投资、享受和寻求经济安全和阶级优越感的核心地标之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古巴革命中流亡的拉美富人群体将此地作为“避难”天堂开始,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随着拉美经济体整体的觉醒和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富裕阶层,就如其他发展中国家迅速膨胀而涌现的中产阶级一样,都使得迈阿密呈现出一种强大的拉美文化的布局和渗透。历史在过去和未来的交错中总是如此的吊诡:原本在冷战时期作为美国向拉丁美洲输出“自由”和“民主”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的迈阿密,却在伴随者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大规模拉丁美洲移民潮流中,俨然成为了某个南美的首都城市。拉丁风情的食物和色彩随处可见,西班牙语几乎是这里与英语并驾齐驱的通用语言,在各种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从业人口基本都是墨西哥裔或拉丁籍。
或者,在2010年,一个欧美主流和精英主导的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在这样一个城市举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隐喻特质。一方面,是呈现出消极和沮丧情愫的西方的艺术与文化的创造者,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生产者”;另一方面,是表现出亢奋情绪和巨大不可估量的购买力的“消费者”,两者在如今此消彼长的格局中,加之艺术博览会(与更强调艺术价值的社会性、公共性及教育、批判等功能的美术馆展览、双年展或艺术节不同)本身对于市场行为和艺术商品性就拥有扩大和强化的倾向,我们不难预计,近10年来备受追捧和争议的似乎过度的艺术关系中的市场力量,在迈阿密海滩,也并没有想要收敛或是冷静下来的意思。
消费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博弈
博览会开幕当天的人头攒动果然给迈阿密会议中心里近250家画廊带来了希望,有人甚至说这说明了美国本身萧条经济的复苏信号: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对于艺术品消费的兴致回来了。从现场的布局来看,我们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博览会本身预期和策略的线索:首先在入口处进入人们视野的主要画廊展区(Art Gallery)中,超过半数是来自美国纽约、洛杉矶的大型商业画廊,例如David Zwimer Gallery、Luhring Augustine Gallery、Blum&Poe Gallery等,而作为博览会核心部分的,同时占据展区主要位置的还有北美和欧洲画廊如来自苏黎世的Hauser&Wirth Gallry、Krinzinger Gallry、Presenhuber Gallry,来自伦敦的Lisson Gallery,Juda Gallery,以及来自柏林的Johann Konig Gallery,Schipper Gallery等,但是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北美画廊毫无疑问是整个博览会的主角,南美洲本身的画廊以及亚洲的画廊几乎屈指可数,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的香格纳画廊和维他命艺术空间也都入选了此次的主要画廊展区。
篇3
一、民间戏曲蕴含着独特的民间信仰
民间戏曲的演出,俗称“唱神戏”,是指为祭祀神灵演出的民间戏曲。神戏的演出是某个地区最典型的民间艺术生活与民众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庙会与戏曲的联系,在其各自的初始阶段或萌芽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中国戏曲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史前状态’,由先秦而两汉而魏晋而隋唐,戏曲都以‘萌芽’状态或‘古剧’形态存在。此时其文物遗存,精确地说还不能算做‘戏曲’文物,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汉代百戏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唐、五代优人戏弄俑等”。民间戏曲在庙会中的表现,不能将它与成熟的人文戏剧形式相比。在北宋时期,杂剧艺术的繁荣是在很长的时期在民间艺术中酝酿,这样“神庙祭祀也用戏曲,它导致戏曲舞台的诞生与完善”也就很正常了。因此,“宋金元之际战乱的恐惧使人们求神庇佑的信念增强,乡村大量建筑杂庙祠”,“有庙就有戏台,因而神庙戏台大批出现”。以至在明清时期,“戏曲文物更为普遍,保存至今的也更多。其形式主要是遍及城乡的大批神庙戏台及碑刻记载”。所以,在后来出土的壁画、考古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庙会中的戏曲演出是与一定经济、文化、信仰和时政等社会因素具体联系一起的,如庙会中的“请神戏”和“唱神戏”,都存在着诸多礼制。剧团必须由庙会的主持者负责安排,包括预约的时间、场次、酬金、戏曲演出的禁忌和指定等内容,都必须在庙会之前安排妥当。尤其是神戏禁忌格外重要,它体现出庙主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祭祀的庙主身份不同,影响神戏的具体演出,这正是娱神、媚神的意义所在。一些民间剧团在演出之前,通常有拜神、祭台等习俗,即在神像或牌位前焚香设供,或用鸡血洒在舞台上“冲邪”。庙会中的戏曲演出,南北差别很大,各地的庙会规模大小不等,庙会密集程度不同,尤其是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所以,庙会中的戏曲习俗就显得五彩缤纷,成为庙会文化中异常重要的一页。
二、社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社火之社,即是神社,也就是转化的神庙,是地方保护神的庙宇;社火之火,则是古代祭祀体系中的火禊。所谓火禊,是祓禊的一种形式;祓禊包括水禊、火禊、土瘗等方式,具有典型的巫术性质。如水禊,就是水洗,云南的泼水节就具有这种意义;泼洒洒水,其实也是水禊的遗俗;杜甫笔下的“三月三日景色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所吟诵的上巳节景观,就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土瘗是用土掩埋,与埋葬石头、玉器和各种金属等质地坚硬的物质,其意义是一样的。火禊是指在祭祀中,人们将某种物质用火点燃,以为某种物质就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发生像自己希望与意愿中期望出现的结果,燃香表、纸张与各种冥器,包括蜡烛、爆竹,都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社火是在祓禊等祭祀仪式与多种信仰观念,包括在驱傩等攘除灾异、祈求吉祥心理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社火是综合了戏曲、歌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一种游览性民间活动,不仅在庙会上举行演出,而且也在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民间节日举行演出。社火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社祭。“社”是社神、稷神祭祀场所的合称,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可看到一些祭祀用的陶罐和粟米之类的祭物。社,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集结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庙会的具体起源之一。
三、歌曲舞蹈的民间信仰及艺术价值
民间歌舞即歌曲和舞蹈,在庙会上与戏曲演出、社火出游一样,是娱神、酬神、体现庙会信仰的重要内容。庙会歌舞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以娱神为主要目的,具有更浓郁的“巫风”“佛风”“仙风”而自成一体的。庙会歌曲主要是神歌,即宗教歌曲,其中以佛教信仰的歌曲为多。在庙会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庙堂歌曲曾经是时代的典范,而且歌、乐、舞三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周礼•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原始庙会歌曲一般为有乐有舞有韵的祝祷辞,如《周礼•龠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在岁月的淘洗中,礼佛是庙会歌曲流行民间最为广泛的形式,它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自觉选择对庙会崇祀等民间信仰的直接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讲,佛教信仰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的苦乐观结合,这就是在民间庙会歌曲中作为自我慰藉的经歌居多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庙会歌曲的发展中,歌俗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其典型在北方以西北地区的“花儿会”为代表;在南方,以瑶族“耍歌堂”为代表。庙会歌曲的内容在文化意义上很复杂,有时很难划分其具体的崇祀性质。对于庙会歌曲的传唱,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环境、信仰氛围等因素来综合考察。而且许多很有价值的民间神话传说,就是凭借一些庙会歌曲得以保存其完整故事情节的。诸如河南西华女娲城庙会上的歌唱女娲功德的《神歌》,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庙会中的舞蹈一般指敬祀神灵的色彩浓郁的舞,有独舞和群舞,与社火中的舞蹈不同,即庙会舞蹈限定在庙院内,专祀内容尤其突出。而通常在庙会常常歌舞不分,即舞蹈常伴随有一定的“神歌”“经歌”(即仪式歌)。舞在庙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通”上,即人神之间的媒介。庙会舞蹈在今天的表现同样不是单纯的,与巫结合,与傩结合,又有现代文明结合,避免了它越来越狭隘地保存在少数人手中。如香火社所组织的花篮舞,一些女巫所跳的花鼓舞,包括更大规模的龙舞、狮子舞、灯舞,从中可以看到庙会文化中的舞蹈的具体形态。其保存和不断被改造,则表现为民间信仰的艺术选择。民间舞蹈成为民间庙会的重要内容,在个民族的原始庙会中都具有这种意义。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在庙会上显现出争夺斗艳的风貌。诸如云南傣族的各种“鼓舞”(长鼓、铜鼓、象脚舞)与地方民歌共同映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风韵。杂技艺术在庙会上成为娱人、聚人的重要手段,但杂技更具有世俗性的娱乐意义。庙会上的杂技以单独的小型杂技较为普遍,也有较大规模的杂技艺术团体在庙会上演出,其影响也较大。如河北的吴桥杂技、河南濮阳东北庄杂技团,都在一些大型庙会上表演。小型杂技多以家庭、师徒为单位,走村中乡,以戏法变幻等简单的艺术手段作为谋生手段,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杂技在庙会中的出现,可从巫术的作用上去理解。不仅现在的庙会上有杂技,而且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这类内容的描绘。但它始终没有成为庙会文化的主导内容,这和它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民间工艺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篇4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美术文化价值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2.1.2宿州剪纸
地域环境是影响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宿州剪纸艺人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最擅长的便是根据当地的神话传说、特色建筑和著名历史等进行创作,创作出的剪纸艺术品具有鲜明的宿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如尤彩侠的剪纸作品《五柳风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该作品将宿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的自然风光和风貌特色完美地表达出来,并对五柳村的风景进行了宣传。由于地势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宿州人的性格直接、豪迈,刘晓川的剪纸风格就如同当地人的性格,不拘小节、大刀阔斧。
2.2传统民间艺术的乡土情感
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相对于正统艺术文化,更具有粗糙感和自由感,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是从生活中、从劳动中应运而生,它是基层民众追求艺术的需求。如剪纸艺人刘晓川根据宿州及周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创作出反映了宿州农村变化及农村文化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通过率真、自然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宿州农村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感。
3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如今还能保存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最终发展到今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不可限量。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简单鲜明,但它的内涵却非常厚重。
3.1传统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人类不断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然后再用这些文化影响下一代人,帮助下一代人适应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经过长年的演化和积累,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不同地域也保存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如敦煌石窟的壁画,壁画内容包含着佛经故事、古代神话等,它始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近十个朝代的凿建,形成庞大的石窟群。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和艺术特点。
3.2传统民间艺术的属性
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因地理环境、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如陕西皮影就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东路皮影,东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壮硕,设计风格简单明了;另一种则是西路皮影,西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高大,设计风格精巧细腻。表演者在进行皮影戏表演时,要用具有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根据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皇宫之中,而汉代的皇宫如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因此皮影戏从汉展至今,成为了陕特的艺术。
3.3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皮影、剪纸、泥塑、壁画等都具有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艺术特点鲜明,内涵价值深厚,并包含着一个地方几千年演变的精髓。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研究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以确保这些艺术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而逐渐消失。如皮影的图案装饰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具有艺术性,艺人在进行皮影制作时,能够通过巧妙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皮影人物。艺人制作皮影的绘画手法、画作风格和形象设计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
4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地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导致一些文化消失,一些文化不再传统。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在迎接和学习其他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则可能忘记或改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因此如何保存纯粹的传统民间艺术,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民间艺术是基层民众的艺术创作,然而在过去,基层民众基本都不会识字写字,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实际切磋的方式,传达创作方法和经验。甚至有一些艺人,将这些方式和经验以口诀或歌谣的方式表达出来,供后人学习。虽然目前我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挖掘出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入内涵。
5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5.1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
贵州民间美术受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贵州因为地理地势的原因,其传统文化并未受到外界较多的冲击,依然保存着原始性和纯粹性。而现代装饰画更加倾向于实用性,缺少艺术的随意性,它需要图案的协调性和规则性。装饰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繁,其造型夸张且抽象,表达的寓意纯真、朴素。在贵州,人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这些装饰画仿佛拥有全新的生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传统民间艺术必然会遭受冲击,并发生动摇。
5.2传统美术文化与动画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漫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全球动漫范围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一条路,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字面意义上讲,动画就是动态的图画,因此动画对美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许多动漫工作者将传统美术与动画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动画作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地域环境、社会价值、民间风情等有很大的联系,它起源于基层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提升和影响了基层民众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在如今开放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开放式文化的冲击,因此,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政府和群众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2]袁磊.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的融合[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陈晨.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风”动画中的动态表现[D].广州大学,2013.
篇5
中国民间剪纸包含着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多彩多姿的特色,体现了民间剪纸创作者对美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精神,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剪纸本身。
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其中民间剪纸艺术是这个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自始至终根植于基层、根植于生活,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民众性。从广义上看,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美术范畴。剪纸艺术由特定的功能、形态、性质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和规格等,都远远超出了文人美术和宫廷美术的范围,极具现实生活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地域与民族民俗风格,呈现出风格迥异、五光十色的审美视觉。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层的本源和根基,而剪纸艺术则是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富了传统文化,并在其繁衍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滋补,使最基层、最现实、最生活化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文化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上,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不断地吸允着养分和精髓,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剪纸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人们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上逐渐形成的,它是基于对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以及行为活动等深层意义的感知和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联络信息、沟通情感和意识的文化媒介。
二、民间剪纸的哲学与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其早期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中,民间剪纸承载着无数下层社会人们的憧憬,他们把美好的憧憬用具象或意象的表现形式寄情于剪纸之上。用自然界中现有的形象来表达自身的愿望和憧憬,作者将这些表现对象纳入到作品结构中时,只是作为一种特定观念意义上的符号将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投射其中诉诸表现的形式。他们在使用这些感性形象的时候又要将自己主体自身的认识和现实的感受贯注其中,追求一种较为朦胧的自然物象与人相结合的韵味,充满着物我合一的本源哲学意味。
剪纸艺术中的题材、图案、色彩成为特定内涵的替代物而具有象征性寓意的“符号”在民间最为普遍。如:在剪纸中,婚俗里面寓意子孙繁衍后代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寓意幸福美满的“福(蝙蝠)在眼前”等,就是用自然界中相关联的物象予以解释说明,表达自身的愿望。它们是民众求生、趣利、向往、追求、歌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是寓意吉祥、幸福美满的真实写照。它们用具有象征性的自然界中的物象寓意反映了人们质朴、真诚、坦率的心理。作品既通俗又含有某种寓意,这是人们最初创作冲动的本源,是一种中国本源哲学文化观“物我合一”的体现。
在民间剪纸中,艺术创作不受特定视觉空间和特定时间的限制,这就是剪纸艺术的超时空造型观念。它们可以把有生命的花草、动物以及自然万物来代替线条、黑白、明暗变化等没有生命的装饰;也可以用不同时间状态下的物象进行缝合,创作出具有超时间的艺术作品。它们所表现的是一个超时空的宇宙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作品中装饰天地万物,强调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现象的剪纸艺术,沉淀着先人们朦胧、纯朴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被社会作更深的艺术挖掘,现代美术创作氛围增添了来自民间清新、质朴、粗狂的新鲜气息,也使得现代文化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与美术相结合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的文化价值,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日益受到人们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三、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民间剪纸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供它施展魅力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它作为岁时民俗事项、美术造型创作、审美及美育需求,会在广阔的领域内长期延续下去,这是剪纸艺术沿着它旧有的渠道的一种自然流淌式的发展。民俗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沉淀,一旦沿着民俗形成亦即具有了顽固的心理凝聚力而不易改变。由于剪纸已经渗入到许多民俗的审美活动中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如春节的门笺、结婚的双喜字等等,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民间基层广大群众喜爱的美术创作项目,剪纸的普及性和大众化是其它画种乃至其它艺术种类难以企及的。剪纸无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其发展看,需要有大批艺术家的介入,以艺术家与传统的剪纸相结合来充分发掘和汲取传统剪纸的精华,同时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的思想性和时代性,让传统的剪纸焕发出新的旺盛的生命力,使传统的剪纸艺术得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
篇6
关键词:庆阳香包;艺术特色;文化价值
1 庆阳香包的历史溯源
香包古人也称为“香囊”“佩帏”“容臭”,在庆阳也称“绌绌”或“耍活”。据传,生于庆阳的上古医学家歧伯曾携药袋用于防瘟、防疫、驱逐蛇毒,是用熏法驱瘟去疫的鼻祖。因其制作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又有美观装饰效果,故而演变成习俗,流传至今。“香草”是草药的美称,使用药袋便被美誉为“香包”。
在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唐宋时,香囊成为女士的专用品。男人则戴荷包。香包盛香草,荷包主“盛细物”。明清时期,香包在庆阳地区更加兴盛,成了民众佩戴、馈赠的佳品。香囊,在清朝曾被视为爱情信物。至于到了近代,香包逐步演变为民间端午节文化的“附属物”。
2 甘肃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
庆阳香包艺术是庆阳文化的历史积淀。其巧美、热烈与吉祥的寓意,承载着古老文化基因的传承秩序;影印着庆阳民间艺人对美追求的足迹。庆阳香包是民间艺术爱好者艺术修养的重要表达手段与途径;是民间艺术家对美的定格、对时光的留存、对生活的记忆、对上古遗风的继承;是民间艺术家、美术家、刺绣艺术家的情感的火花、激情的朝霞,是庆阳人民发现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路径,是庆阳人民在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水平上表征;庆阳香包艺术对庆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巨大的托举作用。庆阳香包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2.1 浓郁的上古遗风
庆阳香包闪亮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隐含着趋吉去病、祈福、避凶、辟邪的象征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具有显著的象征性艺术表现手法崇尚率真朴实,古拙而不失秀雅。夸张、粗犷却蕴含着独有的艺术个性,庆阳香包艺术留存着上古遗风:热爱生命、生活、敬畏、效法自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信仰;是古代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光辉写照。甘肃庆阳香包艺术蕴含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瑰丽雄奇、阳刚的民族气魄标志着古老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对庆阳香包巨大影响,可谓深入到了血脉、深入到了灵魂。最有见证意义的是庆阳“五毒”香包,其形式独具特色象征与夸张并存,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质,寓意着辟邪驱凶、消灾护体、纳祥祈福等寓意,形式奇特风格卓越,折射出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表明其特有的心理状态、理想愿望与价值观念,留存着上古遗风与浓厚的原生态文化,是原始艺术基因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2.2 大胆的颜色跳跃
庆阳香包用色泼辣大胆、浓重绮丽属于原生态中的“原色”,如纯红、纯黄、绿、蓝等。色艳且浓烈、激情四射、热闹非常,鲜有灰色与复色出现。表征了地域环境、民情心理因素、民俗心理因子与用色的密切关联。囿于庆阳的地理位置所致黄土高原色彩缺陷诱导了人们对色彩心理慰藉。故而庆阳香包用色偏重于用色的靓丽、搭配的自由、灵活。在用色的组合上常常是率意而为按需(心理需求)设彩,注重色彩搭配合理、其效果往往是颜色对撞精彩、夸张对比张扬着颜色的跳跃原则,表白着激情飞跃的亢奋情绪,演奏出一曲曲绚丽丰美的色彩乐章。
2.3 精准的借物言情
庆阳香包艺术浓烈、稚拙、写意率真,具有精准的借物言情的表达效果,香包虽小却是庆阳人精神寄托、借物传情的工具。其香包艺术表现了庆阳人从古至今对人生豁达、乐观昂扬向上的态度更是远古先民在人类童年时期对生活的追求与憧憬,是华夏历史文化厚重与博大、玄妙与精深、奇巧与睿智的象征。庆阳香包艺术最擅长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言情、寓意或深刻或直白或机巧或夸张,往往借用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天然属性或者汉字的谐音特点。来用香包表述自己的情感。
3 庆阳香包文化价值所在
3.1 庆阳香包是陇东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
庆阳香包是陇东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庆阳香包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庆阳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众文化、智慧的积淀、是民间艺术的结晶,刻录着庆阳地域时代的社会形态,是庆阳人民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民俗的也是民族的、同样民俗、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传承所在。挖掘开发庆阳香包这一民俗文化资源,对繁荣庆阳文化事业,对于保护民俗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并传承民间非物资文化遗产,呵护民族历史、信仰、精神竖起民族自信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3.2 庆阳香包艺术是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庆阳香包艺术是庆阳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发现并创造的刺绣之美,是人民群众情感的记忆与喷发。上紧着情感的发条,烙印着其生活、生存、发展、进步的轨道,凝聚着时光的沧桑,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定格与延续。乃民族之魂,国之瑰宝。庆阳香包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历史的祥和与喧闹。其艺术张力与韵味孕育出的抽象之美,轮廓之妙寓意着人们对现实景色梦中轻抚的眷恋。
3.3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庆阳香包文化不仅蕴含了庆阳民俗内涵,同时又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经济,文化的建设步伐都具有促进作用。新时期,按照十报告“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如何让庆阳民间艺术品牌做大,使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做强,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弘扬庆阳民俗文化,延长文化产业链,提高香包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庆阳香包艺术留存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预示着人们趋利、避害、消灾祈福的心情,希冀风调雨顺,天安地泰、富贵长寿等诸多美好祈愿,是解读古代群体意识、生命意识的活化石,是古代先民灵魂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传递着“祈福却害”的美好愿景,相信其丰满的精神内涵,必将为推动庆阳乃至甘肃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进,张淑萍.庆阳香包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篇7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文化解读;审美
因承担参与2012年立项国家级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曲艺传承发展机制研究》之水族旭早部分,与课题组于2015年6月底前往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调研,在对水族曲艺旭早传承人进行专访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她们都共同拥有另一个角色,那就是她们都是马尾绣的传承人。她们在绣马尾绣的时候都喜欢一边唱一边绣马尾绣,提到马尾绣她们都津津乐道、侃侃而谈,马尾绣不仅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社会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传承水族的传统文化上也功不可没。
一、马尾绣文化解读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这些文化艺术逐渐从无形转化到有形,通个服装、头饰、绣品、建筑、陶瓷等呈现出来、传承下去。水族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早在远古时期就祖先就缔造了许多神话故事,有开天辟地的神话古歌《开天辟地》、《开天地调》,有人类起源的神话《造人歌》、《十二个仙蛋》,有反映氏族斗争的传说《人龙雷虎争天下》等,水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水族既有自然神灵崇拜、图腾崇拜,也有人类灵魂、祖先崇拜。①马尾绣的图案蕴含着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色彩,大多为民族信仰的缩影,水族人民把她们的信仰、传说、文化、审美倾注于画面之上。在马尾绣图案中最为常见的为鱼、蝴蝶、凤凰、太阳、石榴、葫芦、水书古文字等,鱼的传承和图腾崇拜在水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影响最深远,“鱼是水族祖先的影子,吃鱼是继承祖先的优良特征”②在水书的二十八宿名中“鱼”就位列其中,如:《葫芦兄妹》,传说在很久以前,发生水灾,淹没了大地,情急之下水族兄妹寻得一个葫芦并坐在上面逃生,可是因为洪水滔天葫芦起伏摇摆,兄妹俩快要被洪水卷走时,鱼托起了兄妹避难的葫芦,救了兄妹俩,鱼保佑了祖先;水族先民认为鱼类与人类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并通过祭祖、生育、生产生活表现出来,所以鱼纹的马尾绣便在水族妇女的服饰上和牌匾中世代相传。在水族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关于凤凰的故事传说,如《十二个仙蛋》、《金凤凰》,凤凰被称为“长命鸟”、“大翅羽”,水族人民认为把凤凰绣在服饰上代表长寿、吉祥。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在早些年大多水族妇女不识字的情况了,她们通过老一辈人口述的传说故事加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物化的手法把思维中美好的想象通过马尾绣呈现出来,并通过她们的刺绣一代一代传下去。拥有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水书虽然只有500多个单字,但用水书古文字撰写的《水书》传递了水族古代的文明、记录了水族传统文化神秘而古朴的异彩,水族妇女把水书古文字用马尾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满足了水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民族自豪感,而且对水书的传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尾绣丰富多彩的纹饰主题,不仅展现传承了水族的神话传说、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水书古文字,在体现水族的悠久历史及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语境,还透视出水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情感心理本体及现代生活中文化元素的融入,它体现了水族特有的女性文化,成为水族的文化符号。
二、马尾绣审美艺术解读“
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关键”③马尾绣的工艺构成,复杂而多变,用料独特,绣工精湛细致,具有彩色的浮雕感,富丽而不艳俗,令人很容易感悟到水家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地理环境对于民族的审美观念起着决定性因素,水族人民聚居在群峰竞秀、森林繁茂,溪流交错、碧草如茵的三都自治县,大自然美景激发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她们把生活环境、审美心理展现在刺绣上,把美好的真实生活升华为艺术之美,体现了水族人对自然本能的认识及其审美观。
1.种类繁多的刺绣技法绣出古朴、生动、抽象的图案纹样,呈现民族审美理想。
水族刺绣艺术,一直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很有市场。据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潘瑶介绍,马尾绣远销海内外,小小的一个非物质文化展示馆每年都要卖出几百万元的马尾绣作品。马尾绣图案纹样蕴含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古朴,固定的纹样记录着水族人民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虽是重复出现的图案纹样依旧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完全规避了审美疲劳的缺点。在民间能够传承久远并且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品一般都是具有实用性的,水族地区流传最泛的传统马尾绣艺术品中,背带(“歹结”)刺绣最具代表性。背带一般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并且由23块不同大小的几何图案组成,背带上部为主体部分,宽50至70公分,长50公分,上下相连整体成T字形,背带上图案必然会出现蝴蝶纹,如前所述蝴蝶的传说,蝴蝶有保佑孩子、感恩的寓意,背带中间会绣上太阳、太阳中间会绣一朵大红花,四周还会绣上小草、小花、藤蔓、小蝙蝠,呈现出太阳下花朵簇拥、蝴蝶翩翩起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的背带会有不同的图案纹样,有绣双龙、双凤呈现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景观,也有绣上花草藤蔓环绕的鸳鸯鸟,背带尾绣上石榴、边角绣上蝴蝶,除此之外还要在其中缀上铜片,金光闪闪美不胜收。马尾绣图案较多,主要有凤凰纹、蝴蝶纹、牛角花、蝙蝠纹、螺蛳纹、太阳纹、植物纹、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书卷纹等,同时马尾绣的针法也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针法也会略有不同,常见的针法有:平绣、空心绣、螺形绣、辫绣、结线绣、破线绣、数纱绣、锁绣、贴布绣、挑绣、泡绣等等,种类繁多的刺绣技法绣出古朴、生动、抽象的图案纹样。
2.高雅、古朴的色彩体现水族人民和谐统一而不张扬的个性。
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审美也随之日新月异,但是马尾绣艺术形式、色彩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色彩语言相对单纯而古朴的马尾绣绣品以白、红、黑等为主色调,同时也常用青绿色、蓝色、淡蓝色、淡绿色。在水族人民心中红色是喜庆的色彩用来绣太阳,而太阳代表万物生长、人类进步,红色是温暖、热情、喜悦的象征;黑色代表庄重高雅;白色代表光、纯洁、朴素;青绿色也深受水族人民的喜爱,因居住在青山绿水的环境里,耳闻目染养成了审美习惯,青绿色同时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新生命的萌发,展现了水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崇拜。在马尾绣绣品背带上就常用红、黑、白色为主色调,红色除部分的刺绣外,主要用于制作背带上部的布壳;黑色,主要用于制作背带下部的布;白色是马尾线的颜色,用于背带通体,勾勒背带上所有的图案。白色作为图案的轮廓线在明度上形成了鲜明的色差对比,给人以明快的视觉效果。水族同胞非常喜爱蓝色和绿色,服饰比较素雅,一般都是蓝色或者绿色的长衫和靛青色长裤,头包白色或青色布帕,整体素雅古朴,但在水族妇女的服饰上精美的马尾绣点缀给素雅的服饰填补了不足,从整体服饰来看,蓝绿色配上精美鲜艳的马尾绣,大大提高了衣服的品味及美感;男装则为藏青色或蓝色土布衣衫和长裤。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在马尾绣上也偶尔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在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传中心的展馆里就看到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马尾绣品,如:把马尾绣绣在款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女士手提包或背包上,在红色、紫红色、蓝色的手提包上用白、紫、黄、绿、蓝、黑等色线绣出孔雀、鱼、太阳、龙、蜻蜓、凤、鸟等图案,一些背包下还加了坠饰为彩珠白色的鸟羽;在展馆里还看到大量的马尾绣绣花平底鞋和高跟鞋,鞋子有蓝色、枚红色、绿色、黑色,鞋面用红、紫、蓝、绿等各色线绣了花、凤凰、水波浪、鱼、树叶等图案,虽现代的马尾绣绣品色彩艳丽,但是色彩搭配不会出现对比强烈的颜色,总的来说均不离高雅明快的色彩特征。马尾绣是水族人民静态的表现本民族艺术作品的一种形式,作为民族的实用性艺术品,不仅反映了水族人民的文化元素,还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注释:
①潘朝霖,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②潘朝霖.水族鱼图腾探源[M].贵州民族论丛,2002.
篇8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1 新媒体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价值体现
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现了“互联网+”的概念。目前新媒体逐渐被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有学者指出,非遗作为一种动态的、活态的文化表现形式,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记录和捕捉的手段要更为复杂多样,新媒体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和文化空间意向,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将非遗展示给大众,这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系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1。
第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面。陶赋雯指出,目前传播领域正朝着以新媒体为引领以图像消费为主导的方向发展,而非遗本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在新媒体传播中具备一定的优势,这可以消解非遗传承延续的一些尴尬2。杨青山指出,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3,并且他指出新媒体与非遗融合的三条路径:一是通过新媒体对非遗进行介绍宣传并及时更新;二是利用新媒体建立非遗数据库便于人们对非遗的了解和查询,并保护非遗的知识产权;三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非遗中的特定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制作4。
第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有人认为,媒体文化产品是文化竞争的核心阵地,因此与新媒体结合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文化资源的必然选择5。另外也有人指出,要将可以市场化的非遗通过技术改造推向市场的前台,使之形成文化品牌,走非遗产业化之路6。
在以上论述过程中,新媒体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表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新媒体,对非遗本身的资料进行多角度的挖掘,从图片影像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非遗进行保存、保护。运用技术保存非遗,这当中体现了非遗的文化价值,此中文化价值并不是狭义文化价值,而是包括艺术、历史和审美等在内的文化价值。因为具有文化价值,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当下运用保存、保护的必要性,才有研究者对其关注。
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价值。非遗本身是动态的,它通常以人作为承载主体表现出来。而非遗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人与非遗之间的紧密关系,因为非遗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而得到更加全面有效的传播。利用新媒体展示非遗,是对非遗进行建立在现代技术层面上的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展示,可以让那些对非遗感兴趣的人们更系统、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近几年来,学术界就非遗产业化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坚持不能产业化,而有人认为产业化是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保护和传播方面融合之后,加速了其产业化。不管是传统手工技艺中融入机器化生产的元素还是从非遗中汲取某种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生产。在新媒体与非遗融合进行创意生产的过程中,说明非遗具有经济价值,所以才会有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不同群体加入到非遗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不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直接关系的群体。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笔者比较信服的研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发生关系生成的经济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价值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并不具有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人发生关系之后才具有价值。菅丰指出,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有助于人类幸福的可能性,因而与其他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价值的。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价值。菅丰以日本小千谷市东山地区的斗牛习俗为例进行说明。他指出,斗牛是东山地区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源泉,在斗牛的过程中,斗牛人背负经济压力却依然要购买牛并斗牛,并且在斗牛习俗中,他们并没有获得什么,但他们的行为却为整个东山地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除此之外,养牛称为东山人民的生活乐趣之一。在东山地区发生地震之后,斗牛习俗并没有终止,在斗牛习俗复兴的过程中,东山人民积极生活的态度被激发出来8。这简单的斗牛习俗就展示了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多样性。而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必然也具备这样的价值。
(三)新媒体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表述带来的思考
像部分学者已经指出的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多样性。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面向所有人,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同群体。
在新媒体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主要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如果谈及在此情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那么更多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存在于广大农村甚至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就是农民或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往往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对于主流文化体系的表达没有全面的认知。在经济资本袭卷全球的过程中,这些握有少量经济资本或根本就不具备经济资本的群体就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自己的意愿很少能够得到关注,甚至往往处于失语的状态。而恰恰是这些较为边缘的群体承载了对于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前文对于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传播和利用都是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间接关系的群体来完成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却几乎没有参与这个过程。新媒体中的镜头语言,文字表现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构,重构者却是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他者。尽管新媒体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以往而言,能够更加完整系统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但却也将不明就里的人们带入了一个超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态之中,而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态了解。这种常态就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它的承载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新媒体似乎切断了这种关系,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展现在人们面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与人发生联系,为人们带来幸福而有价值。而新媒体语境中似乎对人的关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者的关注仍不够。期冀在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过程中,能将其承载者作为一部分进行关注,并由承载者来推动融合。
参考文献
[1]常凌.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39-42.
[2]陶赋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70-76.
[3]杨青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价值分析.《传媒》,2014(6)上:78-80.
[4]同上.
[5]刘建华.论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一体化功能.《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2(6):145-150.
[6]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2015(1):1-10.
[7]菅丰著,陈志勤译.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2009(2):106-110.
[8]同上.
篇9
[关键词]胡汀鹭 中国画 教学理念 人文价值
胡汀鹭,名振,字汀鹭,号大浊道人,清光绪十年生, 江苏无锡南门人。以笔墨精到的绘画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有题画诗词集《画缀》、《汀鹭画册》等出版行世。作为画家,钱松岩称他为“无锡艺坛泰斗”,沪宁著名画家。胡汀鹭是近现代江南地区美术史上注重心灵感悟的美术教育家。先后执教于无锡县女师、无锡第三师范学校、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专、无锡振南艺专等学校,他把人格与画风统一作为其教学理念,先后培养了钱松岩和陆俨少以及杨健侯、孙文林、吴荣康等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他强调艺术个性,倡导艺术的自律性,其作品具有全新的审美语境和独创性品质。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对胡汀鹭教育思想及艺术作品系统完整的研究,忽视了其在无锡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造成其地位与他辉煌的艺术水平不相吻合。本文依据胡汀鹭的人生历程对其中国画教学过程与艺术创作的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与论证,厘清历史上胡汀鹭作为无锡地区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开拓者的真实面貌。
一、 胡汀鹭中国画教学历程与特征分析
长期以来无锡地区以历史悠久的吴文化和以无锡籍画家顾恺之、倪云林、王绂等的绘画理论和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为依托,以吴观岱、胡汀鹭为首的近现代无锡籍画家,率先突破了“四王吴恽”的束缚,独具慧眼地以石涛的绘画思想为立派之本,注重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富于继承和创新精神,在一种自由、开拓、不受拘束的氛围中以全新的绘画观念和语言,成为无锡地区中国画的重要创作力量,使无锡成为江南地区绘画艺术的重要区域。
1905年,中国以废科举、兴新学为标志,开始了弘扬“新文化”的运动,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基本轨迹也由此展开。中国的新式学堂在“新文化”的浪潮下延续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1912年刘海粟等人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1922年,颜文樑创办了苏州美术学校,1924年胡汀鹭在无锡创办了首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美术学校——无锡美术专门学校,1925年正式招生,聘吴稚晖为校长,胡汀鹭担任教务主任。设中国画、西洋画两科,学制3年,一批锡邑书画名流诸健秋、贺天健、王云轩、陈旧村、钱松岩、钱殷之、杨荫浏、章绂庭等都来执教,将无锡的现代艺术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匮乏,致使至今我们对无锡美术专门学校和胡汀鹭的认识仍很模糊。缺乏对其教育思想及艺术作品完整系统的研究,忽视了其在无锡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胡汀鹭犹如一颗散珠,个体虽然光彩夺目,但他目前在无锡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地位与其辉煌的艺术水平不相吻合。本文通过对他的人生历程、绘画作品、美术教育过程并结合相关文字资料进行考辨剖析,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其美术教育和艺术生涯进行重新定位。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胡汀鹭非常强调人格教育,认为美术教育首先重在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以艺术表达对现世的关怀。他画如其人, “独具清标”是胡汀鹭人格的写照,在他看来,画家平日的修养之功,关键在一个“养”字,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古训之下,要以性灵的陶养为根本,否则艺术将失去陶染人心的功能。他说:”作画一沾俗气,即不可救药。能多读书,多观古人之蹟,其或能免”。①在他看来,绘画要表现儒家的思想,首先要能按照儒家的思想原则来陶养自己的心灵,以儒家的仁智善来扩充自己的心胸,这样画出的画才有生命,才能表现生命的境界。他的这种认识始终伴随着他的教学和创作。
从胡汀鹭的经历和行迹中看到,他在江南地区多所学校讲授中国画艺术。在学生眼里,胡汀鹭谈吐儒雅,衣着整洁,一派学者风度。他上课十分认真,当堂作画示范,讲画史,析画论,上下两千年,信手拈来从容自如,把自己作画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传授的知识不是既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随时都在传递着思想,通过讨论和交流,教与学无处不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真正达到“教学相长”。这种教学基本没有固定的概念化内容,大多是自己创作的经历、经验和体会,其中的知识是活的,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思考方式,而这对他们把握知识的内涵非常重要。胡汀鹭教导学生要学古而不泥于古,更不能一味仿古,应多观察自然,得其神韵。认为作画要多写生,善默写,所谓“默写”,并非指临摹法中的“背临”。“默写”之妙,在于欣赏观察景物时,默取其可画之本,去其不入画之物,或补其缺,或移其位。胡汀鹭经常对学生说:“中国画要耐人寻味。谜语是给人家猜的,如果同时给人家揭出谜底,便毫无趣味,实际你要说的话,已在不言之中。”作为一个传授者,他没有口若悬河式的讲授,只是引导人们放下心来,在传统探求的路上顺畅而行。这样的心态也表明,他并非要成为大师和权威,相反,他欲挣脱权威的束缚,也启发从学者去挑战。使学生学会思考,这是一个启蒙者的心态,而与教书匠完全不同。在胡汀鹭《闹红精舍遗稿》中,常会发现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独特见解。概括来说就是深入浅出,寓复杂的艺术问题于平凡的事物。淡化教授者的角色。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的教授者,不只是一个讲授能手,而是一个对别人有影响的人。所以,现场讲授只是极小一部分,大量影响在于言传身教中,这种方法对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依然有着重要参考与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现行的艺术教育模式。
二、 胡汀鹭中国画作品独创性品质剖析
胡汀鹭的作品空灵淡荡,意趣别饶,大多取材于无锡太湖沿岸的自然风景,笔墨渗透了儒道哲学的精神以及胡汀鹭的理性思考,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胡汀鹭重视到生活中观察、体会和写生,先后创作了多幅山水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山水画为“梁溪八景”,当时无锡尚无万顷堂、鼋头渚、蠡园、宝界桥等,梅园建筑亦未完成。可以说胡汀鹭是无锡第一个通过写生与创作全面表现无锡自然风景的画家。其作品充满时代的品格。在创作上,他主张作画要富有激情,他常对客挥毫,即席赋词题句。所作无论山水、花鸟、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小品尺页,均一挥而就;对三尺以上大幅,用特制画版,以斜靠墙壁竖画,尤有利于观察章法布局,作画时仍挥洒自如。自谓:“古人绘事运笔敷色之外,尤贵布局章法。其得失存乎疏密上下之间。” 胡汀鹭主张“章法要从四边打进来”,章法要先看四条边线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通盘筹划地来个“置阵布势”,不能从一边、一角、一点堆积起来,而应先确定对全局起作用的几个大面积的东西,再逐渐打碎,将小面积的东西搭配进去。大幅看气势,更需要树立全局观念。②他说:“读石涛画,如读南华经,几不知天地为何物,其题语亦莽莽苍苍,非有满肚皮伤心泪者,不能为之,学之无病,徒为识者齿冷。”又云:“试读宋元真迹,处处拙实而见空灵,一种天地雅秀之气而含蓄于中,盖作者当时以写一时之胸襟未尝有一毫名利在也。”③胡汀鹭作画不择纸笔优劣,用笔取石涛石溪,皱勒点苔,全用中锋驰骋。他说: “雅俗之分不在用色而在用笔,虽涂深红浓绿而含雅气。”“作画,清者难于厚,厚着难于情,二者不易兼得。用笔能挺秀,再加渲染,则清且厚矣。”④
三、胡汀鹭教育理念对当代语境下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胡汀鹭的教育思想围绕人格与画风统一这个中心,以师造化为支撑,以求新求变为动力,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寻找适合中国画的教学规律及中国传统绘画样式的当代形态。钱松岩谈及自己的艺术经历时,深情缅怀胡汀鹭老师对他的教诲和帮助。当年钱松岩还是个穷学生,想要拜渴慕已久的江南一位老画师为师,登门多次,无法如愿。单胡汀鹭却是和蔼可亲,见钱松岩真诚厚道,便慨然允诺,免费教导。钱松岩先生以后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汀鹭老师的教诲和帮助有极大的渊源。陆俨少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跟胡汀鹭学画,善绘云水,作品中勾云、勾水等特殊技法是其成功创举。出版有《陆俨少自叙》、《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陆俨少看到恩师胡汀鹭创作的一件三尺水墨山水作品,十分激动,挥毫提款:“此汀鹭师遗作,自其下世倏逾四十年,缅怀往昔,不胜人琴之痛。乙丑(1980年)正月陆俨少并记。⑤”“人琴之痛”,但见琴在,不见人归,此中情味,难以言表。胡汀鹭一生把人格与画风统一作为其教育理念与艺术创作终极目标、始终保持着孜孜以求的探知心态和谦逊的为人态度。注重言传身教,以一个启蒙者的心态启发从学者去思考去挑战。他淡化教授者的角色,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对后人的影响深远。胡汀鹭通过传播现代美术教育及拓展人文精神方面的实践和奋斗,体现出在现代美术启蒙上的社会身份与角色的价值意义。他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为后人及其同行树立了历史的标杆。当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正面临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偏重专业技能训练的美术教育,向“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转型时期,我们重新对胡汀鹭的美术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特质,它不仅与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相连,而且与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理念非常适应,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注释:
①②④《闹红精舍遗稿》P23,许瘦峰编 扬州图书馆古籍部印 1945年 版
篇10
摘要:本文拟对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思考。我希望能通过数字信息化这些现代工业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让人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尤其是让那些“默默”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促使文化遗产的转型,成为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文化遗产;精神价值传播;文化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显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取得的诸多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所日益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对文化问题的忽视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文拟对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思考。我希望能通过数字信息化这些现代工业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让人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尤其是让那些“默默”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促使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成为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度开发,单方面提倡旅游价值;(二)文化遗产价值自身没有充分的和公众交流;(三)缺少合理的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运用各种措施来进行研究和保护;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的开发。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某些程度上成为文化遗产的威胁。例如,“日益增多的游客和边远城镇的快速发展。”{1}同时,还有自然气候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因为开发造成景观和环境破坏,遗产破坏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2}
为了应对传统文化遗产所面对的上述问题。“2004年6月,在敦煌召开了专家会议,重申文物保护的中国原则。所谓中国原则是指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加州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则,赋予文物保护以神圣的地位,并颁布了一道跨学科的管理程序。例如研究确定最大游客容量……等。”{3}
然而,尽管上述世界性文物保护的措施特别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限制游客数量或者其他方法,并不能长远的解决文化遗产的问题和其所附带的文化价值。
因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时间性决定了,有些文化遗产必定要面临时间的考验,例如敦煌石窟和壁画,这些石窟的物质遗存难以经受自然因素的考验。再者,文艺遗产除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之外,其更重大的价值在于和人进行精神世界的沟通,才能体现文化存在意义。如果进行游客的限量,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述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文化遗产的第二个现状和问题。即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和现代公众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
我们知道,随着20世纪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社会的解构思潮。使我们现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和崇尚解构思想的潮流中。我们满足于图像时代,我们同时满足于浅薄和扁平的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丢失了传统的深度精神空间。
为了重行塑造文化领域的深度精神,生存和道德的价值观,加强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对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利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没有在视觉文化和图像时代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好像仅仅是人们用来旅游消费的产品。
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被大众文化解构和冲击的问题。同时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精神不能和大众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要么被大众娱乐文化淹没在现代媒介传播中,要么就是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成为默默的藏品。
第三个面临的问题是:缺少现代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的转型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一个途径。然而,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持在“实地旅游”或者文物研究者的阶段。不能合理的利用其文化价值和产业的开发,使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公众视野的边缘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希望从数字信息化媒介角度,来思考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的转型。
(一)利用现代视觉文化的各种数字信息媒介,采用田野考察来实现图像集成系统,实现立体图像复原系统以及图像媒介的网络数据化。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对象之一便是遗址文物,这些文物遗址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例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及其壁画,或者一些著名的寺观壁画等。也包括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主要采取文字和图像以及文档管理的办法进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主要流通渠道在于学者,书籍和博物馆之间。
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些文化遗产的图像处理非常简单。不能全方位的反映该文物遗址的直观特征。“考古发掘和研究相互分离,和博物馆管理相分离。大多数情况是,研究者可能采取了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二手资料。”{4}更不用说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所存在的距离感。
因此,文化遗产信息流通不良,是现在实现文化遗址文化价值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首先,通过田野考察,采取全方位的图像采集系统。实现视觉化的图像搜集资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古学阶段,考古学所运用的传统方法实际上对文化研究有重大价值,但是不能在大众文化范围实现有效的传播,是很多文化遗产成为学术专家的研究对象,而不能实现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广泛传播。
目前,对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提升到了三维高精度的手段。“例如非接触式测量,其可分为飞行时间测量法,三角测量法等。飞行时间测量适合于大型文化遗址的三维重建;三角测量法适合于小型文物的三维信息采集。还有线激光扫描和面结构扫描等。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结构光三维扫描设备达到0.2毫米的扫描精度。这些数字信息化技术已在国内多家文化遗址保护应用,完成了数百件文物的三维信息获取工作。”{5}
同时色彩信息的获取同样采用了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例如浙江大学开发了专门的色彩信息获取技术,包括面向壁画等大型平面文物的获取设备与面向三维重建的纹理获取系统。”{6}
作者所引用的上述数字信息化技术已经为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准备了必要的技术前提。首先针对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特征,这些数字化的图像采集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为文化遗产的再生价值做好了准备。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采集的图像,实现三维图像的网络数据库建设,能使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及其大众享用这些资料。
这种努力首先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共享;再者可以利用三维图像来模拟现实文化遗址的情景。形成新的视觉性的图像式文化遗产。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如果实现图像资源和图像式文化遗址。最后,可以全面的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文化遗产和大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缩短大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沟通距离。
(二)构建网络虚拟博物馆、网络虚拟旅游平台,实现文化信息互动
传统的中国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资金的提供和扶持。传统博物馆也面临着如何转型的问题。例如传统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人们常常觉得那是专家和学者们光顾的地方,和大众没有关系。随着现代信息社会观念的增强,大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人们想从博物馆这些具有高级精神含量的地方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文化。
对一些大城市来说,博物馆如果采取开放的姿态和观众进行信息交流,会逐步实现大众的所需。但是对一些小城市来说,或者对与不同地域的公众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博物馆设施来供大众参观。那么,如何实现博物馆的实际功能,使博物馆里那些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价值发挥其意义呢。我认为除了传统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之外,还应当建立现代化的数字化信息博物馆体系。{7}
这个数字信息化博物馆不是建立单个博物馆,而是从大格局理念作为起点。分为南方,北方,或者分级别逐个建立从县、到地、再到市级、再到一线省市级,逐步上升到北方和南方文化的领域。这样形成一个强大且细致的数字信息化博物收藏系统。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通和交流。
通过数字化信息博物馆体系,可使各行各业,各地域的公众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可以随便进行博物馆参观、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文化遗产所附带的精神价值,这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回归将会起到重大影响。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或许缺乏的是如何进一步与现代社会的虚拟媒介接轨,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三)形成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一。具体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敦煌文化的价值不仅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敦煌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但是,文化遗产有一个地域性的问题,除了那些备受关注的著名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很多为公众所不熟悉的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文化建设来说显得很迫切。
例如一些作者提出“虚拟交互体验模式”。以敦煌为例,“莫高窟的数字化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较早也较全面,形成了旅游模拟,虚拟旅游、文物信息保护等一系列系统。”{8}这对文化产业链条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像敦煌这样大规模的采用数字信息化来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其次是当地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不能有效的认识到现代数字信息化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所起到的作用。
事实上,对数字信息化媒介的认识应该被足够的重视,因为在现代图像媒介的社会,数字信息化是重要的“活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文字媒介,也能使那些沉睡的文物、文化遗产主动的走进人们的视野。
注释:
①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490页,地理研究,第24卷第4期,2005年7月.
②同上,490页.
③同上,490页.
④鲁东明,刁常宇.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旅游学研究,110页.
⑤同上,详细见111页.
⑥同上,详见111页.
- 上一篇:森林防火拉练方案
- 下一篇:食品安全法相关处罚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