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

篇1

[关键词] 国外; 高校; 应急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绍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1]。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随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国外(主要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校园危机产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应属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和专门分享交流高校突发事件信息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注校园危机的学者愈来愈多,并研究了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将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2.1 美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美国高校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各高校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针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具体,责任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第二,在应急体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联邦—州—市(县)—高校” 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应急机制方面,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第四,在应急法制方面,美国注重校园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学校应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翔实、责任分明的应对法案,使高校应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五,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美国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危机恢复计划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危机评估、短期恢复、重建以及恢复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台了多项应对灾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制度,确保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校园的危机教育比较普及,2003年,千叶理科大学在日本首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此后,危机管理课程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并积极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据调查显示,7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而在应急机构设置上,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学校通过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有序的应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校园危机的预防系统。这套预防措施系统在经费、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仅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经费支持,还有专门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并予以执行。此外,日本的校园有可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的场所避难。

2.3 英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英国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响太过深刻,立法数量远远不及美国,立法进程也较为缓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内专门设置的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并无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构,英国高校一般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性的处理机构,比如“紧急内阁委员会”等,来处理相关事务。此外,英国高校均设有安全部门,由全职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且高校内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这对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还有无政府组织的,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儿童、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此类慈善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高校的自杀现象,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4]。

3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英国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非常重视,它们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所以,我国要积极借鉴它们的经验,并汲取它们在失败中的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它们都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我国必须加强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让校园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此方面可学习日本的做法,专门成立相关的学系和专业。第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调动师生、辅导员、全校员工的力量,众志成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贡献力量。第五,我国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行为一般是重视事后总结,忽视事前准备。所以,要做好事前预防,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成立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由于心理危机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 结 论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鉴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其破坏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内外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不仅仅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种社会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4).

篇2

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要到位。要求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经常下访、联系群众、广交朋友,深入到基层一线和群众家中,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情况,做到对各类矛盾的运动变化了然指掌,情况熟悉,胸有成竹。遇到突发事件苗头能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在局面的失控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

三是现场指挥要到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要立即赶赴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制定措施,果断应对处置;要区分不同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因情施策,因人制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及时平息事态,努力构建高效率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查清原委、掌握政策、讲究方法,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又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决不能消极观望、逃避责任、贻误时机、激化矛盾;要能保持克制忍让,要顶得住压力,听得进闲语,放得下架子,经得起冲击。

四是政策规定要到位。政策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最有说服力,最有权威性的是政策。掌握政策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学好政策,其次要维护政策的严肃性、法规性、原则性。在应对某个突发事件中,要牢牢把握住政策“底线”不被突破,力戒随意性。同时要在坚守基本原则的同时善于灵活运用,在情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在请示上级同意并授权,可以对“底线”适当进行调整,不能死抠教条以致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

五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要善于晓之以真理、实理,从思想深处帮助群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理论层次上对广大群众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帮助群众从理性的高度辨是非,明方向,排疑难,解困惑,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同时,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由于平时处置不当,要敢于向群众检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得到群众的谅解,从而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篇3

为做好突发事件的年度评估分析工作,根据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粤府〔**〕71号)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应急办组织开展**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分析,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个级别的有关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评估。

对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重点围绕抗洪抢险、抗旱救灾、森林防火、防御台风和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防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交通和火灾事故、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应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防控传染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及处置等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趋势分析及工作建议。

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及其所包含的分类别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将采取的主要对策和工作重点,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和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对影响面大和处置突发事件有借鉴意义的事件,各选择1—2个案例,从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评估分析的组织工作

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组成四个评估分析组。由牵头单位会同参加部门共同编写本部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报告;请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提供本地区典型类别突发事件(四大类中的一类或几类)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各组牵头部门在各地、各有关单位评估报告和总结分析材料基础上汇总形成该类别突发事件评估报告。各有关单位分组如下:

(一)自然灾害组:由市民政局牵头,市国土房管局、交委、水利局(三防办)、农业局、林业局、地震办、气象局协助。

(二)事故灾难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经贸委、公安局、建委、交委、水利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市容环卫局、林业局、质监局,旅游局,**海事局、**供电局协助。

(三)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市卫生局牵头,市经贸委、农业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检验检疫局协助。

(四)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民族宗教局、民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国土房管局、建委、外经贸局、文化局、国资委、规划局、市政园林局、体育局、物价局、工商局、旅游局、外办、侨办、金融办、局、台办,**警备区、武警**市支队协助。

三、评估分析的有关要求

(一)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年度评估分析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表格附后,各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补充)、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篇4

(一)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

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施行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对这部法律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以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新闻媒体要围绕立法背景、法律确立的主要制度和贯彻实施情况,结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开展宣传,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各地区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

(二)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与培训。

1.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并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好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学习活动,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都能了解、掌握这部法律。

2.各地要组织城乡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及从事应急工作的人员认真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大培训力度,推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

3.国务院办公厅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班和研讨班。国家及地方行政学院举办的有关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学习研讨范围。

4.各级行政机关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容。具体工作由人事部负责。

5.各级普法主管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普法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具体工作由司法部负责。

二、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

(一)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财政投入,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面向基层和群众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和应急预案演练活动,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教育和社会动员制度;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避难场所;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整合各类应急资源,推动建立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保障制度;加强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工作,切实做好应急处置、救援和事后恢复重建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二)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1.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民政部、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对建立和完善国家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提出意见。

2.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条、第26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的意见和措施,鼓励和规范社会各界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

3.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9条的相关规定,由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研究提出意见后报批。

4.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2条、第34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财政部、民政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完善应急财产征收、征用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开展捐赠等活动,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5.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7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会同有关部门,对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的程序做出具体规定。

6.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5条的相关规定,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有效防范、控制和分散突发事件风险。

7.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6条的相关规定,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鼓励研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提高应急产品科技含量;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的具体措施。

三、关于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监督检查

(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现行有关突发事件规定的清理完善工作。凡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不一致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对下级政府的督导检查工作,推动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得到落实。对不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要依法予以纠正。

(三)监察机关要依法加强对有关行政机关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监督检查。

篇5

法律依据缺位。现阶段,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以政策条文和校规校纪为依据,法律法规严重缺位。高校校规校纪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行政管理而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绝不属于“法”的范畴①,因此其效力远低于国家法律。此外,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头绪繁杂且原因复杂,各部委的法规配套往往缺乏对所有突发事件的统一效力,而且过多强调重要性、缺乏可操作性,更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可言。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不明,没有形成有责任主体、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领导小组和处置小组,这样的临时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过多依赖领导的个人决策,难以有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应对举措乏力。尽管大部分高校本着“预防为主、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然而很多预案本身过多强调原则性而忽略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中更鲜有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追踪机制以及报告机制等体系,难以在事发前预防或在源头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难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更谈不上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共同应对。

在管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建设完整的管理系统。

完善高校安全相关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高校公共安全立法应当尽快提上日程,从法律层面强制预防、处置和善后等环节。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还应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在高校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出台配套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流程。

成立专业应急团队,明确责任主体。在学校内成立专业化的突发应急小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坚持“专业处置,岗位权力大于级别权力”,校领导积极协助专业突发小组工作、全校师生一致听从专业指挥团队的现场指挥,确保应急指挥科学有序进行。

建立预防、处置及善后三大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以法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事前预防、事发快速有效处置、事后妥善处理认真总结的完整体系。我们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积极处理”的理念,通过建立完整应急预案、实际演习训练等手段,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置,不慌乱、不紧张,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突发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妥善处理有关事项、人员的善后事宜,对事件进行充分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

动员全校师生加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校园各个部门基层员工的“第一响应者”能力,保证将事件控制在源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还需要充分依托大众力量,让处在案发第一现场的师生自发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处置。在日常学习中加强高校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整体提高大家应变能力,动员全学校的力量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工作。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注释】

篇6

一、处置突发事件指导理论

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乡镇领导干部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指导理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高效解决突发事件的法宝。近几年来,国家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对生命救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尽最大可能救治遇难群众,不放弃、不抛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收到了奇效。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尊重科学,按自然规律办事。有些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掌握其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来尽可能地规避、防范灾难,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处置突发事件也是一项统筹兼顾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重视科学应对正在发生的灾难,也要兼顾事前的预防和善后的处置;既要考虑原生灾难,也要兼顾可能的次生、衍生灾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采取切实有效应对措施,避免了更大灾难的发生。

二、处置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面对农村基层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乡镇领导干部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分析预测、快速应对和善后处理等能力。

第一,提高鉴别能力。突发事件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乡镇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要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并迅速作出敏锐的反应。鉴别能力的培养,一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二靠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事件苗头和动态;三靠勇担责任的精神品质,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负责的态度直面矛盾、果断处置。

第二,提高预警能力。要求乡镇领导干部有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对管辖范围内,可能突然发生的情况高度警觉,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要认真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握其脉络和规律,从而进行主动的、科学的预防和预警。诸如“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及早做好准备,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等成功经验,都体现着一定的规律。

第三,提高驾驭全局能力。乡镇领导干部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一是要组织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科学的应急救援网络;二是要制定出具体的、周密的、细致的应急方案,并把这种方案付诸实施,定期实战演习;三是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第四,提高快速决策能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快,稍有不慎,将造成失控局面。这就需要乡镇领导干部有迎难而上,处变不惊,审时度势,雷厉风行,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

第五,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要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高效有序运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要优化调控手段,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出现组织拖延、调控不当等问题。这要求乡镇领导干部在平常工作中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努力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突发事件处置团队。

第六,提高公关沟通能力。要坚持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方面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科学借助外力,注重抓住关键的人,用好有影响的人,做好正面宣传和正面沟通工作。要提高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度,善于在媒体监督下开展工作,善于借助媒体加强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第七,提高调查评估能力。科学的调查评估可以防止同类事件的再发生,甚而可以根据调查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同时,对于重大、特大事件,包括死亡事件,甚至重伤事件,调查评估还是满足法律要求、提供违反有关安全法规的资料,是司法机关正确执法的主要手段。此外,通过调查评估还可以描述事件的发生过程,鉴别事件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从而积累事件资料,为政府工作决策提供依据,为责任追究提供准确的证据材料。

篇7

(一)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就这部法律的现实意义、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和贯彻实施要求等内容,认真做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工作。新闻媒体要围绕立法背景、法律确立的主要制度和贯彻实施情况,结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开展宣传,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客观正面引导,通过教育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一是领导要带头学习,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讨论等有效形式,组织好本单位的学习活动。二是要做好所属基层组织和单位从事应急工作人员的学习,推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掌握这部法律。

(三)普法主管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普法教育月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使《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在基层得到全面普及。

二、切实抓好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工作落实

(一)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应急处置救援和事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二)抓紧开展有关重点工作。

1.县交通、水务、卫生等部门要进行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演练。

2.县建设局要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内容纳入编制、修订、审核城乡规划工作之中。

3.县教育部门要组织编写应急知识和安全教育教材。指导、监督各类学校把应急知识和安全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4.县民政、公安、安监、卫生等部门要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

5.各乡镇、各部门要对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的突发事件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研、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有关重要情况的及时上报工作。

6.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高政办发〔〕139号),加快组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组织贯彻实施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作为今年工作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科学部署,精心组织,抓紧抓好。贯彻学习中要有具体学习计划安排,切实注重实效,做到人员、时间、效果三落实。在开展学习宣传中,工作要有针对性、参与要有广泛性、落实要有成效性,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篇8

关键词:教育管理 留学生管理 突发事件 预防 应急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从2005年的141087人,2006年162695人,2007年195503人,2008年223499人,到2009年的238184人,短短5年间,留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10万人。留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势必给留学生培养的学校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留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习俗和个人经历,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怎样合理而高效地进行留学生管理,如何预防及妥善应对突发事件都是摆在留学生管理人员面前的新课题。任何一件涉外事件,留学生管理人员都要认真应对,妥善处理,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不良的学生反响和国际影响。

1涉及留学生管理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违常态并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知晓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危及社会和个人人身安全的事件。留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其突发事件更加难以预料,处理起来也更有难度。突发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是指因国家,民族纠纷,等敏感问题引发的学生集会游行等活动。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境,造就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的思想也因此会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也就会不可避免的在留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在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最常诱发社会政治类事件的原因有民族信仰,种族冲突等矛盾,比如,伊斯兰国家间的冲突,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等。

1.2公共危机型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或传染病的扩散等突然发生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公共财产和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其中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人为灾害,也有客观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预防这类事件,需要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敏锐的预见性和应对措施的提前量。例如,针对留学生流动性大的特点,在SARS和猪流感流行时期,就应加强对留学生的出入境管理,尤其要强化出入境登记,做好备案,以免发生重大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1.3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是指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盗窃,突发重病和意外交通事故等,造成留学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是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当今社会治安还不尽如人意,失窃案件时有发生,证件特别是护照丢失是较常见且棘手的问题之一。笔者所在学校迄今已处理过多起治安突发事件,包括学生丢失护照和第三国居留证,学生意外病故等。

2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案例的启示

笔者先后参与了多起涉外事件处理,其中较具典型特征,处理难度较大的事件有两起。

2.1案例1。2009年4月,学校一西班牙籍留学生突发严重疾病,猝死于租住地。校保卫处和国际合作交流处分别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了口头汇报,同时及时上报所在地外事公安部门,并连夜成立了事件处理工作组,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对与死者生前有联系的人员进行调查、询问,讨论研究事件处理方案。联络并通知与死者生前熟悉的老师和同学提供调查情况,并迅即与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联系,通报情况,尽量取得对方国的理解和帮助,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在处理死亡事件中,在查找死亡者家属,告知突况和处理遗体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处理结果各方都表示满意,事件得到顺利解决。

2.2案例2。2010年3月,学校尼日利亚籍学生涉嫌贩运大麻,被苏州海关缉私分局刑事拘留,协助调查案情。经调查,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不熟悉犯案人且不了解状况的情况下,仅仅出于对非洲同伴的兄弟义气,提供学校地址并陪同犯案人去收发室领取包裹,致使作为贩运大麻嫌疑犯而被刑事拘留。学校迅即组成应急处理小组,配合公安机关做笔录,调查案情。经证实,学生与案件无重大关联,免于刑事处罚,但无端被牵连入刑事案件,给个人或学校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以上两案例虽不具有涉外突发事件的普遍性,但非常具有典型性,为学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机构提出了警示。“外事无小事”,一旦出现涉外事件,便是外事工作中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深刻反思,加强管理,完善应急处理体系,重在预防,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3建立涉外突发事件的学校应对机制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在平时也要时刻预防。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制度上应加强管理,需要制定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和约束;其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就要反应迅速,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处理。

3.1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同时,学校应强化安全教育,开展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尽量消除和避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拥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1)加强开学初的宣传和教育。为了增强学生遵守我国法律和校纪校规的意识,学校每学期初,都请公安局外事警察给学生进行来华外国人入出境管理规定的法制教育,留学生管理干部也会分发相关材料,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妥善应对,减少财产损失,避免人身和生命安全。

(3)抓好日常的安全防范教育。大多数留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都不够成熟,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警示,把安全通知张贴到教室和宿舍。除了日常的安全教育,每当有特别情况,学校更有责任及时通知和警示学生。比如,别的高校宿舍发生火灾,学校应强调用电安全;世界杯开赛,学校提醒学生文明看球等。

3.2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完全预防的难度更大。因此,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应急处理才是应对并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

(1)学校应建立一个有能力的管理队伍,在组织上给予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在分管校长领导下,组建以留学生办公室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全面参与配合的应急处理体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个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各司其职,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尽量减少不良影响。学校还应与公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外事主管部门等保持经常联系,在处理事件时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在处理完突发事件后,各部门特别是留学生办公室要形成上报材料,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可以公开事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该事件对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大多数突发事件在发生前总有一些先兆,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苗头,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预防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平时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因此留学生管理人员应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己对事件发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分析处置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强,刘建平.试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99

[2] 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与现实,2004(1):78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 大学生 心理反应 调查 对策

近年接连几起震惊全国的高校突发事件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这不但使陷入突发事件漩涡的高校人财物受到损害,引发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埋了下长期无法祛除的阴影。

为了解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层面造成的影响,促使高校突发事件防范及处理机制的建立,笔者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做出分析,藉此展开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处理机制、健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对辽宁省26所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学生涉及本、硕各年级;学校类型涉及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院校;专业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林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生身份有普通学生、班干部、院级干部和校级干部。

调查内容和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反应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利用电子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问卷分为大学生个人信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大学生安全意识评价、校园安保安全状况、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等5部分,共30题。

分析方法。所有问卷进行整理、统一编号,用Excel2007工具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数据结果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个人基本信息。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2075份,其中男学生有1083人,女学生992人。其中理科学生307人,工科学生828人,农林医科学生142人,文法哲学生274人,教育经管学生524人。

校园突发事件情况调查。在所在学校遇到过或听说过哪些校园突发事件的调查中,“宿舍被盗”、“遭遇扒手”、“自杀”这三项占据选项的前三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学生对这三项答案的选择数据上没有差异,只有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答案差异显著(p0.05)。在校园突发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认定中,58.6%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杀人或被杀影响最为严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也折射出此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巨大冲击。

3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心理阴影和情绪波动。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校方是否对周围的学生及相关人员做心理危机干预,是否及时进行教育或消除心理阴影的回答中,5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只有29%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导致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中,学校防范措施差、学校管理有漏洞、大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学校安全教育滞后等分别占据了主要原因,而选择“大学生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比例高达33%,说明当今大学生心理层面的呵护急需加强。

安全意识评价调查。关于大学生个体安全意识的调查统计表明,74%以上的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学生成才,只有不足7%的学生认为校园安全不是很重要。71%以上的学生遇到校园安全事件时,会选择拨打110或向附近公安机关和保卫部门求助,而9%的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可能会“不知所措”;50%以上的学生获得校园突发事件的消息来源途径主要是通过同学交流或者网络媒体,而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途径的却不足11%;54%的学生关注国内外校园突发事件的程度是一般,31%以上的学生表示关注的程度较大或很大,而15%左右的学生表示平时关注突发事件的程度很小。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强,但是直接信息来源较少。少部分同学对突发事件没有清醒认识,甚至缺乏危机意识。大学生整体对校园安全相关信息的认知度还不高,应对危机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在学生身份、年级、专业、地域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理工类、文史类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低于医学类和管理类学生。

校园安保安全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对学校有关校园安全措施管理制度以及保安管理制度完全不了解,60%的大学生有点印象。40%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总体治安状况比较好或者一般,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不太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55%的同学表示不会使用学校的紧急求助设施,只有12%的学生认为学校介绍过使用。平时能看见学校安保人员巡逻校园的学生比例约有75%,而表示“能经常看见,很负责任”的数据比例不足10%。

安全教育情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校园安全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认知、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四个主要因素。67.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校园突发事件负主要责任,表明学生对学校抱有重要期望;51%的学生表示学校组织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但流于形式,只有13%的学生认可自己学校组织的不错,这些数据暴露了学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上存在的缺陷。超过7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生生命安全(行为)教育的课程,认为不必要的学生比例不足5%。从学校角度看,65%的学生认可最有效的预防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途径是安全类课程,其次是健全制度、影视图片宣传、案例或研讨会等途径;从家庭角度看,75%的学生认为父母教导能够有效预防校园突发事件,认可亲属言行也能影响到效果的学生比例只有39%;从社会角度看,51.8%的学生认为制度法规是预防校园突发事件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是社区宣传、影视传媒及他人影响。

调查结果的思考

调查中所见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识是正确的,面对突发事件都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尤其是研究生和大三、大四的学生一般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其心理相对较稳定。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积极调整心态面对问题。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是目前高校中缺乏科学的、健全的制度防范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即常态下防范突发事件的机制及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完善,机构组织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够,责任分工不清晰,使突发事件一出现常常导致被动应付、危机公关的局面。

二是学校的安全教育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调查显示,有些学校并没有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内容,更是缺乏防范危机事件的演练。

三是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基本知识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欠缺。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有相当多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情绪不够稳定,不具有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危机意识,不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和对待危机,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需要以后重点关注和加强教育。调查反映出大学生对加强安全基本知识教育的呼声较高。

对策与建议。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调研和进行突发事件安全知识的教育及培训,既是大学生发自心灵深处的真切呼唤,也是促进其健康成才的发展需求。怎样在大学生中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及培训,是一项需要深人调查和思考的远大工程。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的高校公共安全机制,包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前、中、后的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基于此项调查,为有效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合理处置高校突发事件,同时减轻类似事件发生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应激,降低对社会和高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实施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建设已势在必行。

要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开展全面、完整的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对大学新生要进行系统地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危机认知度,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

篇10

摘 要: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依托和载体,也是社会最敏感的细胞。近年来,高校发生了很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等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或损害的突发事件。而应急管理就是高校的管理者在面临突发事件产生威胁的情境下,通过组建管理机构、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等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应对管理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概述及提出的措施建议来帮助解决高校突发事件,从而维持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严重偏离学校运行常态,对学校的日常工作(科研、教学等工作)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师生安全构成明确威胁的爆发性事件。“突发事件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但组织或个人却无法避免突发事件,也就是说,组织或个人都有面临突发事件的风险,只是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大,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小”①。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公共危机事件的共性―突发性、危害性,还有自己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的扩散性、敏感性和主体活跃性。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对及早采取预警和防范措施进行正确的诱导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

第一,自然性危机事件。如地震、流行性传染病、台风等其他自然灾害。

第二,社会性危机事件。如大规模、恐怖袭击,由于信仰和心理危机等问题引起的自我伤害或相互伤害。

第三,高校设施性危机。如校舍损毁、网络问题、体育设施维修不当或防范措施不当对师生造成的伤害等。

第四,高校管理类危机。如领导作风、学术腐败、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突发急性疾病、学生同居怀孕、治安管理松散、被骗、抢、盗及火灾等财产损失等②。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1.高校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可操作性不强

据调查,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应急预案,也成立了正式或临时性应急管理机构,划分了详细的职责,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应急管理③。特别是“一案三制”的提出和推广,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但各校预案雷同现象突出,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未经认真分析,应急机构形同虚设,“一案三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亟待考察。

2.高校在实践中积累了应急经验,但条块分割,缺乏协调与资源整合

高校行政和学生管理体系的末梢一般设有专职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可随时监控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动向,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及风险评价发挥了堡垒作用。但随着高校官僚化日益加剧,高校各自为政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合作与协调,给突发事件的预防留下许多真空地带,反映出高校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的脆弱性。

3.高校突发事件诱因心理化倾向突出,隐蔽性增强,预防成本加大

目前,学生心理疾患的诱因复杂难辨,学生自卑、不善于交际等心理问题较突出。其次,由于情感、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很普遍,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问题。为此,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越来越呈现出心理化倾向,隐秘性强,防控范围广,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成本无形增大。

4.高校应急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严重缺失,应急设备配备方面仍有缺口

近年来,公共应急管理领域已开发应用了各种较为先进的系统平台,但高校在校园报警系统或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十分滞后,降低了应急预测和预警的功能。另有一些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校舍采取外租形式,学生外出租房的现象普遍,且外租房屋的应急设备配置情况优劣不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

面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史蒂文・芬克次首次提出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即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形成“爆发―修复―再爆发”的周期规律,据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形成“减少―预防―应对―修复”的循环周期④。因此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和恢复期。

对其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的分析,可创新性的构建其应急体系的三大路径:第一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可以通过非学生的思想心理干预、利益协调和危机教育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防范。第二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学生做好警示教育、思nt201312304" title="“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英汉篇章差异对语言学习及翻译的影响和启示 陶渊明与孟浩然诗之比较 “陈欧体”构式的认知分析 语言运用的群众性特点初探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对《乐游大河南》英译文本中修辞偏离操作顺应性的定量研究 “星”多义现象之认知隐转喻分析 宜宾珙县方言本字考续

四、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管理机制

(一)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制化管理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在法治化的框架下进行。首先要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全国性的校园安全法律。其次,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再次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从法律层面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