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分类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分类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报告工作,是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充分认识做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履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职责,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制度保障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二、要素完整,及时准确上报信息。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主体。根据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突发事件发生地所在街道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单位是报告相关情况的责任主体;突发事件发生单位有责任及时向当地街道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区政府各部门、驻区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报告主管工作方面及发生在本部门、单位或系统的突发事件信息。
(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范围。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类突发事件都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发生四个级别的突发事件,相关责任主体都要向区政府报告。标准中未涉及到,但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涉及敏感群体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三)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事件处置的新进展、可能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时限。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街道、区政府有关部门和驻区有关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电话向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口头报告,并在1小时内通过金宏网或传真书面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尽快提供书面终报。
(五)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方式。以电话、传真和网三种形式报告,信息的报送要遵守相关规定。
三、落实责任,全面实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信息直报员制度。
(一)严格实施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考核。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各街道及主管部门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应在第一时间向区政府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区政府将定期统计汇总信息报告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将予以通报,并纳入区目标绩效考核。
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危机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因其属于政治性敏感的群体性系统,更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对于突发事件的涵义、原则、处理方法、相关法律规定等有着一些独到的体会,愿与广大高校相关工作者分享经验。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规模、根源和内容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1.按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来分,可分为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类突发事件、灾变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类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类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及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2.按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结果来分,可分为学校财产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秩序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社会信誉损害类突发事件、健康安全与生命安全损害类突发事件、综合损害类等突发事件。
3.按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想要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必须清楚突发事件的成因。根据实际经验可概分如下:
(一)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成因:因为信息不流畅、公开透明度不高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概念,是造成这类危害性突发事件或扩大危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首先,校方教育管理不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个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交通或其他意外事件等,是造成高校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其次,校方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管理人员不作为,工作失职,致使学生心理失衡等,是造成重大、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是引起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对自然灾害缺乏正确认识、预测和应对措施,是造成该类事件危害性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破坏,是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外在因素。
2.高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因素。
3.社会化步伐加快,导致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积极利益的矛盾加深,也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4.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学校配套的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能随之及时跟进,致使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规模,极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帮助,助其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保护自我,度过危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抽调骨干人员,组织机动队伍;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信息合作系统;编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机制的深入探索,分析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类型,分析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和特点,系统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应急体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对建立健全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提高学校和辅导员老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参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5).
[5]于孟晨,巩红,盛攀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1).
篇3
【关键词】 传染病;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研究;学生,公共卫生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7-0661-02
近年来,各地学校爆发传染病的案例时有发生,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居高不下,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亦常见报道。笔者利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对2005-2007年发生在宁波市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对各类事件的划分[1]。数据使用Excel 2003汇总统计。事件报告的及时性指该事件的首发病例时间到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首次接到核实事件的时间。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5-2007年宁波市各类学校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1起, 报告发病2 812例, 无死亡病例。其中2005年32起,占当年该市突发事件总数的80.0% ,发病1 195例;2006年28起,占当年该市突发事件总数的84.8%,发病1 112例;2007年21起,占当年该市突发事件总数的84.0%,发病505例。见表1。
2.2 事件分类 宁波市学校在2005-2007年报告的突发事件中,以传染病爆发疫情为主(95.1%),报告的发病人数占学校总突发事件发病人数的94.5%。从发生频率上看, 前3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次为水痘(34起,发病949人)、流行性感冒(15起,发病710人)、流行性腮腺炎(15起,发病665人)。见表2。
81起突发事件罹患率中位数为4.7% (1%~31%),88.9%的事件罹患率小于10%;爆发平均持续25 d(1~126 d)。
2.3 地区分布 3 a来全市11个县(市)区均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报告事件发生起数以象山县(18起)、宁海县(12起)和江北区(10起)为多,分别占报告总数的22.2%,14.8%和12.3%;以慈溪市为少,3 a报告2起。
2.4 时间分布 从图1可看出,2005-2007年宁波市学校突发事件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4月(23起)和3月( 15起);2月(2起)、7月(0起)、8月(1起)正值学校放假期间,学校突发事件起数降至最少。
2.5 学校类型 乡中小学和县中小学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场所,分别占学校突发事件总数的58.0%和23.5%,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1.8%和18.1%,见表3。
2.6 信息来源 学校突发事件主要由属地医疗机构报告至CDC,占61.7%;其次是学校向CDC报告;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发现学校内出现爆发的占11.1%,见表4。
学校突发事件从首例病例发病至CDC接到卫生报告,最快为1 d ,最慢为60 d ,平均为13.1 d。其中通过监督所报告的事件报告时间最短(6.4 d),监测系统发现的报告时间最长(21 d以上)。74.1%的事件在报告后当天即进行现场调查,17.3%是在报告后1 d调查,最长是在事件报告4 d后调查。
3 讨论
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看到,宁波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逐年递减,但仍占该市突发事件的80%以上,表明学校依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区[2];事件发生主要集中在乡村中小学,表明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3-4]。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与学生的作息规律密切相关,学生放假后, 集体活动减少, 学校突发事件明显减少;每个学期开学后,突发事件数量开始增多。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呼吸道传染病为学校主要爆发疾病,最常见爆发的传染病为水痘、流行性感冒和流行性腮腺炎;在肠道传染病爆发事件中,水源传播为主要途径,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为主要爆发疾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高易感性和低免疫水平的特点,学校本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发地区,部分学校尤其是民工子弟学校教室和宿舍人数过多,一旦有传染源输入,容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81起爆发疫情发生的情况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疫情发现及时性方面明显存在问题,从而导致疫情在学校流行。究其原因:其一是由于所报告的突发事件类型主要是传染病,传染病在早期出现零星病例时,基层不易察觉,只有在出现群体性病例时才可能被意识到。其二是由于学校未开展学生缺课原因统计报告,难以及时掌握学生患病情况;即使已发现个别学生患传染病,一般也不主动报告,往往等到同类病例反复出现,甚至形成爆发趋势后,学校才将疫情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失去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爆发疫情,及时开展现场调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为控制疫情提供更有力的依据[5]。
4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37号令,2003:12.
[2] 丁胜非,陈碧云,段红英,等. 湖南省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54-655.
[3] 吴秀玲.广西2004-2006年学校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51-952.
[4] 马晓晨,李可群,松凯,等.2005-2006年北京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47-548.
篇4
Abstract: "Everything stands beforehand, no success". Effectively build and perfect plan system, can not only form the unexpected events occur when the rapid reaction mechanism,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tate decision ration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plans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e ontology model, the attempt from the plan to the relation of concepts to begin, build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plans ontology framework, and presents the plan ontology model of the upper frame.
关键词: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半自动化构建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emergency plan;ontology;semi-automatic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18-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日趋复杂,社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应急事件愈来愈多。2003年爆发的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发生的地震、冰雪等自然灾害事件,2008、2009年发生的拉萨、乌鲁木齐烧等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每年发生频率极高的重大矿难等事故灾难,不论是公共安全卫生事件还是自然灾害或者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事故灾难,从统计数据可以得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针对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逐步制定了以“一案三制”为阶段的的应急管理发展流程。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决策机构迅速地启动应急应对程序,从而将伤亡降到最低[1]。尽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迅速处理应急事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预案管理存在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案作用的进一步体现。本文将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现存实际问题,提出从本体模型角度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清晰的界定。马慧敏认为[2],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以及应对经验,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后果难以预料,同时具有潜在负面影响和严重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可称为为突发事件。本文基于马慧敏提出的五条实践性标准以区分非常规突发事件和常规突发事件[2]。
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谁或哪个机构负责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应急预案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事先预警防范、准备预案等工作,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正式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但是,从目前传统纸质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检索、修订、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合理处理各类突发事情,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有许多弊端。
1.1 预案的载体形式不利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应急管理 现已经制定好的预案大多是以自然语言描述,很难通过信息化处理实现计算机存储和推理,进而阻碍计算机辅助决策,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迅速化、决策科学化、动态化的目标[3]。因此如何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地进行信息处理,提高辅助决策的质量,也是预案载体形式不得不面临突破的核心问题。
1.2 预案体系下的细化预案难免会产生规则性冲突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以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为约束条件,专项应急预案、省地区总体预案及细化预案必须在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下制定完成。但是随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初步建立,基于总体应急预案的众多不同专项预案或者细化预案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例如预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疏于规则性的限定,而导致不同预案间资源的重叠或者浪费。
1.3 传统预案管理方式不利于预案知识库的建立 在传统应急管理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对已经发生事件的经验总结或者由于已发生案例以自然语言方式纸质化存储,不利于案例的知识库建立,以至于很难被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执行过程所用。经验也是种难得的财富,特别是与时间赛跑的应急管理过程。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检索、匹配预案知识库中的已有案例、预案,不仅可以节约应急方案的编制时间,也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快速、科学、专业化地进行救援。
总之,为了实现计算机的辅助决策,必须结构化预案的全部内容,使结构化后的预案既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处理,也可以保留预案的全部内容,防止信息的失真,这也是数字预案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2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方式选择
领域本体构建若采用自动构建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地加快本体概念及本体概念间关系的构建进程,节省人力和时间。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动构建本体方法,本体自动构建还仍处于不断摸索的研究之中。而且领域本体的自动化构建还与所处领域有密切关系,如领域本体概念间关系明确、清晰的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物理等。这些领域由于它们间概念间关系明确、严格,因而等级关系以及领域本体概念在获取上会相对容易。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是融合了医学、化学、物理、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预案本体概念分类和界定上会存在很大的难度[4]。
但是手工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并且会夹杂个人主观性。复用已有的本体虽然可以让构建本体之前有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在现阶段,并不是每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可以复用的本体,况且改造已有的本体需要足够的精力,需要解决本体间映射难题。所以,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减少专业人员构建本体的工作量。领域本体的构建需要依赖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必然要求专业人员进行长期、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加上该领域专业人员,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实现半自动化构建,将会大大提高领域知识获取的效率,加快本体的开发速度。
②提高本体形式化的效率。目前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虽然已经实现在可视化界面对本体概念及关系进行操作,进而生成形式化本体。但是对于大量、繁杂的、同等级本体概念,或者一致的概念关系,仍然需要手工的不断重复输入。半自动化构建领域本体可以对概念及关系按照统一既定的规则实现批处理,提高了本体生成的效率。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思路及要点
3.1 模型构建思路及流程设计 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言,预案载体是文本格式,如果一味地编制复杂的抽取规则,使其自动抽取预案领域概念及关系,则会出现后续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的现象。因此,对于本文而言,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最合适的方式是采取半自动的构建方式。本文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2 构建内容的要点 首先,在领域专家的协助下,给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领域的通用概念框架,即该领域的上层本体。上层本体的思想主要来自于阮冈纳赞的分面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某事物,根据分面分析理论将事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主题,不同主体之间为正交关系,即任何一个组面的概念发生变化,其余组面的术语空间不会发生变化。主题划分完成后,再结合实际情况,依次对各个主题进行细分。例如,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题划分,本文将其划分为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条件、资源等五个主题。例如,对预案进行抽象分析后,笔者认为,所有的预案主题可以划分为五元组,即
预案={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启动条件,资源}
其中,处理流程是指综合灾情现状,在特点条件下实现的灾情处置;而处理流程条件则是处理流程的依据。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演化、衍生的特点,因此,处理流程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时时的监测及评估。同时,及时对处理流程加以调整。
其次,搜集预案领域内的概念。这个过程既包括领域内概念的收集,同时也涵盖收集概念的筛选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领域概念的收集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应尽量保证概念来源的专业性、广泛性,因此,可通过专业性的词典或者相关专业研究论文中抽取有关概念。当然,通过筛选算法获取的概念还比较粗糙,还需要手工介入,以此实现半自动化本体概念抽取过程。
然后,根据已抽取的预案领域概念组织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概念关系,是构建本体预案模型的关键部分。确定概念间等级关系的通常做法是: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运用层次聚类算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进行初步聚类,同时,结合现有的主题词表,给定概念间的等级关系。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念间关系较多,如隶属、领导等,因此,概念间关系的确定往往是整项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为保证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间关系的准确性,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通过手工的方式逐一确定。
最后,修改以及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本体,并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其形式化[5],如OWL语言等。由于通过算法评价初步获取的本体会存在较多的噪音,因此,为保证预案领域本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良好的逻辑性,预案本体的评价和修改主要通过领域专家完成。
4 结束语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数字化过程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整体角度介绍构建非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的基本思路,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针对本体化过程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孟凡阔,王月龙,罗英伟,许卓群.基于本体的应急预案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19).
[2]马慧敏.基于免疫理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动免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李红臣,邓云峰,刘艳军.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04).
篇5
【关键词】现代物流 应急管理 支持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深入,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事故灾难及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且大部分的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测,这些都对应对突发性事件、提供应急物资保障和满足应急物流需求的应急物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研究其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强大支持作用,建立运作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应急管理与现代物流
(一)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简单来说,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机构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的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二)从现代物流角度看应急管理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现代物流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现代物流的本质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现代物流和应急管理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现代物流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有利于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现代物流在某些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因此,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急管理中的物流支持
应急管理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满足对应急物资的需求,必须要有一套运作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系统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这就自然触发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应急物流系统。应急物流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
应急物流系统受到突发事件发生的触发后,响应应急预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出针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应急物流的需求方。从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出发,制定包括应急物资的包装、存储、运输及配送的整套应急物流方案。根据对多供应商的管理,从应急物资信息系统中确定应急物资供应商,并实施应急物资采购。从应急物流运载工具信息系统中确定应急物流所需运载工具并实施租用。实施应急物资的运送,采用包括GPS、GIS手段对整个运输过程进行监控调度。
三、应急管理中物流系统的运作
(一)应急物资的采购调度
应急采购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满足对应急物资需求而进行的采购活动。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应急物资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要求采购时间短,程序紧凑简单,同时由于采购物资的重要性,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更高了,应当制订严格明细的标准,提高要求,开辟多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企业,必要时通过海外市场采购,保证物资的质量。
(二)应急物资的储存
应急物资储存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减少相关成本;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成本上升,阻碍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将造成极大积压与浪费。可以将企业物流管理中的库存控制方法应用到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中,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对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如应用ABC分类法对应急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关键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对物资分类排队,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
(三)应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
应急物流中,成本最低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才是关键目标。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如简化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法律和舆论手段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一般来说,各级政府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政府建设应急物流中心和社会物流中心的临时调用相结合。比如将所辖地区的一些物流中心作为备用应急物流中心,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将一些大型的区域物流中心暂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进行物资的中转。
综上,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中,现代物流业都显示了其对有效控制突发应急事件的决定性作用,应急物流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改善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尤其对转型期的我国政府来说,应急管理当中现代物流的支持确实解决了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突发事件的首要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因为经济生活水平不高,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务工或经商赚钱。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发生经济纠纷或一些利益失衡,就会产生摩擦和矛盾,极易造成少数民族人口之间或少数民族与相关利益关联人口之间的冲突事件。其次,和文化差异是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产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因素。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流动人口本身就处于文化冲突的中心,他们在个体的习惯上不仅遵循着原来所属群体的行为规范,而且又必须遵循现在所属群体的规范,这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容易产生宗教礼仪、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误解或矛盾,爆发冲突事件。再次,社会政治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也是诱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但目前对户籍不在当地、从事个体经营或在一些私营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难以全面实施,这就使得他们在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子女入学、购房入户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有时甚至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和排斥,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偏激,形成社会冲突。
二、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最早提出风险概念的美国学者海恩斯在其1895年出版的著作《RiskasanEconomicFactor》中写到:“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来讲,风险就风险损失而言包含三个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以及损失。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风险定义。而狭义的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以梅尔与赫尔奇斯《企业风险管理》、威廉姆斯与汉斯《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为标志。后者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美国国防部认为,风险管理是处理风险的行为或实践,它包括风险计划、估计辨识和分析风险区域、制定风险解决方案、监督风险事件以确定风险评估值的变化,并且归档整体风险管理方案。我国学者陈秉正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管理活动。
许瑾良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应用一般的管理原理去管理一个组织的资源和活动,并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损失及其对组织、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由上可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减少甚至是消除风险损失;风险管理过程通常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及善后总结等几个基本环节。全面风险管理(ERM)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国家。它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球的风险管理成就、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额的风险管理计量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已成为金融、电信等许多高风险行业研究的热点,它是保证管理活动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也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其中的不确定性。这就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形成很好的契合点。全面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管理主体(公安机关或民族、统战机构)、管理者个体建立风险意识,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其强调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从宏观上讲,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环境体系、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和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三个部分。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环境分析
风险管理环境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生存基础和坚实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它体系和要素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体系这一平台的支持下运行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大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资源设施配置;软件环境主要是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风险管理的人文环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预防突发事件和各少数民族宗教习惯等方面宣传资料的充足程度、质量及普及程度;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处置工具的装备情况,如防范装备(防护服、盾牌等)、交流工具(喊话的扩音器、通讯对讲机)等;针对少数民族人口进行宣传或处理的少数民族人员(民警)或会讲相应民族语言的人员配置情况,还有其他一些资源的供给,如视频影像资料的配备宣传、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网站的开设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软件环境包括管理文化与制度规定、管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几部分。风险管理文化与制度规定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撑,主要是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推广。如通过与社区、工厂企业合作的方式,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礼节进行适当宣传,对少数民族工人、商人进行人文关怀,使其充分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通过制定相关针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制度,使得民警增强民族意识,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利。风险管理组织是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通常情况下,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的预防、化解以及处理不仅仅是依靠某个公安局或某个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应处理,而是需要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执行。这个机构应该建立一套常设的机构和联络人员,组建高效率的突发事件管理小组,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在出现突发风险事件时进行应急处理。管理的领导机构可由公安系统和民族委员会、统战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下设各个社区或派出所联络人员(通常为少数民族或了解相关少数民族的人员)。风险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是风险管理科学化和常规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中的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使领导机构明确宏观预警和指挥处置策略,使相关人员掌握风险预防和相关处理的具体方式方法。这样可从不同角度,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中的风险管理发挥各自职能。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分析
目标体系的建立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实施风险管理流程的前提。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是其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管理过程的重要平台基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目标依据管理范围和区域可分为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几乎所有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或理想目标都是不出现风险或没有风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也是如此,所以在制定总体目标上,要根据各个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情况和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期实现科学化;而具体目标就是根据某个社区或派出所辖区的人员构成及社区情况,制定出更加深入、可行的目标;个体目标就是针对所在辖区的某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或某个具体地点出现何种突发事件进行细化的管理目标预案,要具有可实现性。在构建好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后,还需要针对各地公安机关和少数民族分布的实际情况,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标准、激励机制等考核制度,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分析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流程同其他风险管理过程一样,通常是由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和风险善后审视等四个过程构成。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即是了解“有哪些风险”及“这些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的过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过程首先要对各种风险是否存在进行判断,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然后对风险进行分类,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进而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数据库。在风险识别过程中,风险种类也可以按民族类别、突发事件区域等进行分类制定。在风险识别的具体操作方面,可组织专业人员借鉴风险分类树的思路,以战略制定、流程规划和业务活动为出发点,自下而上、由内到外地对各类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梳理,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详细目录清单,并进行风险事件排序。之后,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冲突事件的操作风险分类树,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改进对其风险的识别功能。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掌握“风险出现的可能有多大”和“风险有多大危害”的过程。通常根据不同情况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结果的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然后通过风险评价矩阵决定出风险级别,再根据风险级别启动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分为几乎肯定发生、很可能发生、有时会发生、很少发生和极少发生等5个级别,对此分别给予5、4、3、2、1的分值;而结果的损失危害程度及相关表现也可按5级评定,然后排列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矩阵,根据风险级别的计算公式(风险=程度×可能性),确认相应的风险级别。
3.风险处置。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的风险处置是在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应对策略与方法并进行处理的过程,是“采取什么措施处理风险”的过程。根据风险评估的情况不同,风险处置策略可以采用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矩阵表中,对发生可能性较大、且后果危害程度较重的突发事件风险(分值15以上的重大风险),则果断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的策略;对一些发生可能性较小但后果严重、或可能性较大但后果中度的风险(分值大于10的重大风险),通常采取风险控制、风险降低和风险转移的策略;而对发生的可能性大但危害程度较小、或可能性小且危害程度中度或轻微度的风险,则可以采用风险降低、转移策略。但不论是采用哪种策略,都要充分考虑风险的连锁反应和扩散性。
4.风险善后与审视。
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0日
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危及或可能危及档案安全和严重干扰档案工作秩序,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应对的事件。高校档案作为学校的历史记忆宝库,一旦遭受突发事件的危害,后果不堪设想。加强突发事件下的高校档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突发事件对高校档案应急管理提出挑战
1、风险意识缺乏。存在必然会有风险,不管这种风险是来自于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即使是严格按国家标准建立起来的档案馆,同样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风险,历史上那些直到今天仍被学术界推崇的档案建筑与保管措施并不能保证大部分档案的消亡就是明证。近年来,档案在突发事件中频遭损失的情况,暴露出风险意识缺乏的问题。这也是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借鉴和警惕的。针对自然突发事件,既有的档案保护技术和防护措施相对较为成熟,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人为突发事件在高校有日趋增长之势,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2、应对能力不足。突发事件下的档案应急管理包括预案编制、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处理、信息、恢复抢救、调查评估等一系列环节,牵涉到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配套支持等。这决定了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领域,而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进行一种顶层设计,构建起包括应急体制、机制、预案等各方面内容,涵盖了档案危机预防、处置和恢复等全过程的档案应急管理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缺乏有效的整体应对能力。加之危机管理框架下的档案管理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理论研究尚待深化,实践性有待检验。这些都势必对高校档案应急管理构成严峻挑战。
3、重要难题来自于分级机制不完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特点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都要求档案应急管理必须保重点、保核心。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档案安全分级机制来支撑。正如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现实中这方面也同样是弱项。高校档案机构一方面在存放档案时考虑到将重要、珍贵档案集中存放的并不多,另一方面也缺乏针对档案安全管理状况的风险等级评估。这就有可能导致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集中资源重点应对,最终贻误时机,出现“玉石俱焚”的后果。
二、高校档案应急管理应对策略
1、树立档案风险防范意识。强烈的风险意识是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须具备的意识。由于产生和诱发的因素很多,突发事件很难做到及时预知预报,它更多的是建立在对既往事件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推断分析上。当准备投入很大但并未发生或造成后果不像预想的那么严重时,就可能造成浪费,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对此掉以轻心的原因。高校档案部门相对内向封闭,似乎发生几率不大,但若无准备,也许不经意间它就悄然袭来,猝不及防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正是基于强烈的风险意识,国际档案学界就档案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已达成一个共识:最好的救灾措施就是预防灾害,预防比灾后恢复更富有成效。强烈的风险意识有助于我们将着力点放在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2、建立高校档案应急体制。根据2007年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已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相应地,我们可以在学校应急管理的整体框架下分三个层面组建有关的档案应急组织。指挥层面,学校整体应急机构可视作档案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管理层面,可成立突发事件档案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组长建议由分管档案工作校领导担任,设有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的则由委员会主任担任,组员由档案部门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组成;操作层面,档案机构内部成立由档案业务骨干及有关专家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对于某些档案突发事件,还要根据有关规定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上报处置。据此,通过分级处理、分级响应,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和充分协调的档案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3、制定高校档案应急预案。预案是高校档案应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国外的各类档案机构包括国家档案馆、地方档案馆、大学档案馆,大多制定了相应的防灾计划或应急处置方案。我国许多高校也制定了有整体的或专项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对而言,高校档案应急预案的制定起步晚,更待完善。
4、完善高校档案应急机制。高校档案应急机制包括档案危机预警机制、应急资源调配与调动机制、档案危机化解机制。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档案危机预警机制居于首位。档案危机预警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档案部门应急预案,加强档案安全预警和信息报告制度,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减少档案损失后果。对重要、珍贵档案,特别要注意进行多重备份或适当集中保管,提高其安全等级和系数,从而以最有限的资源来实施最有效的保护。
5、加强高校档案应急管理相关研究。高校档案应急管理作为一个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去研究。诸如如何判定风险,怎样防范应对风险,要建设什么样的应急管理体系,如何评估应急管理的成效,怎样通过高校档案应急管理来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方式和理念创新等。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相关的研究,并及时做好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力求不论是档案管理理论的成果,还是其他领域应急管理研究的实际进展,都能尽最大可能整合到高校档案应急管理预案中,从而尽可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守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二、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和教师综合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同
三、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
2.重视信息的收集。平时注意收集学校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障信息畅通。置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附:
责任报告人:xxx(食物中毒)、xxx(传染病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市教育局24小时值班电话:xxxxxxx传真:xxxxxxx
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电话:xxxxxxx传真:xxx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xxxxxxx
xx区教育局:XXX
xxxxxxx(值班电话)
xx区疾控中心:XX
xxxxxxx(值班电话)
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XX队长xxxxxxxxxxx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2)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3)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4)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
“四害”工作。良
(5)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能
(1)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电
,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学校须报区教育局批准。
(2)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
(3)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市场管理局、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5.落实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应急管理
1.ICS的形成与发展
1970 年9 月美国加州森林火灾给参与应急救援的部门带来极大的混乱,火灾之后,加州对应急指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初由7个部门联合组建成一个应急指挥体系,这是ICS的萌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90 年代中期,美国应急管理管理学院(EMI),已经将ICS作为重要的经典课程讲授,并把它被推广到了全国的应急管理领域。这标志着ICS的基本成型。2004 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在对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的术语涵义、组织和程序方面作了一些修改后,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NIMS)”中全盘采用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自此,ICS上升到应急法规和标准的层面。
经过数次修改完善(目前为2008版),在美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CS)已经成为应对所有突发事件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2.ICS的构成与特点功能
2.1ICS的结构模式——“1+3+4”
在美国应急管理体系NIMS中,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CS是一个实施应急指挥的工具,具有标准化、弹性化的结构,即不论事件大小、事件类型,还是事前计划、事发应对都可以普遍适用。
在ICS中,规定了应急的角色、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术语和实际操作的表格等,使应急指挥过程明确、有序、高效。
从组织结构上,ICS采用“1+3+4”的模式:
(1)在其组织结构中,设一名指挥官(Incident Command),并将指挥组织划分为指挥成员和参谋成员。
(2)指挥成员主要用于协助指挥员,主要包括三个职位:(a)公众信息官(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负责公众沟通和媒体信息,保持与计划部和有关机构的沟通联系,搜集整理事件有关的准确、详细的信息。(b)安全官(Safety Officer),负责安全监控与评估,确保应急行动和应急人员安全,有权终止不安全的应急行动。(c)联络官(Liaison Officer),负责与涉及的外界各部门、机构、私人组织的联络协调。
(3)参谋成员负责应急过程涉及的功能职责,主要由四个部(Section)组成:(a)处置部(Operations),负责指挥、协调战术层面应急行动。(b)计划部(Plans),负责态势监控、预测分析、资源跟踪、计划方案制定。(c)后勤部(Logistics),负责应急队伍的通信保障、食品医疗保障、设施补给和交通运输保障。(d)财务/行政部(Finance),负责监控应急过程产生的人力、物力费用,管理采购过程。
2.2ICS在应急指挥中的特点
传统的应急指挥系统因行业、分工、标准等不同,存在结构各异、标准不一、授权不清、协调困难、信息交互不畅等问题。ICS是在共同标准化的结构下,将设备、物资、人员、通讯和应急程序联合为一个整体,来提高事故管理的效率与质量。ICS是一个通用模板,不仅适用于组织短期事故现场救援,还适用于长期应急管理。ICS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领域和行业,以及多数企事业单位。
ICS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使用统一术语和响应程序;消除了重复行动,对联合行动进行了优化;设立了标准化的指挥职位和部门,考虑了行动、后勤、策划和财政等统一审批和授权;对应急通讯进行了约束和约定,提高信息交互效率;提供了协作响应和资源共享的机制,降低响应成本,实现应急效率最大化。
3.ICS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启示
3.1中国企业应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重特大事故也时有发生,中国企业目前安全生产的固有风险也愈来愈大,这些都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企业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经验型”的现场应急,缺乏标准化应急程序
在突发事件下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公司领导及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都赶往事故现场,往往造成谁的官大、职位高听谁的,不能有效和有序的指挥和调度。普通员工又缺乏必要应急技能,造成现场应急的混乱。
在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本应在15分钟内点燃的硫化氢气体却在18个小时之后才点燃,这是典型的没有标准化的现场应急程序,不能解决“授权”问题导致的。
(2)企业缺乏有效的应急规划,各部门应急功能不明确。
企业普遍欠缺基于风险辨识和应急能力评估的应急规划。很多企业在预案编制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对本企业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以此来编制预案;更缺乏有效的应急演练。
(3)缺乏有效的应急资源管理,应急指挥系统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比较松散,欠缺针对应急需求进行资源分类和管理。企业普遍没有功能齐备的应急响应中心,无法对事故现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科学的研判。
3.2ICS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借鉴意义
(1)标准化的现场指挥
①通用的术语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过程中,使用通用的术语,这在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管理中十分重要。关于应急术语的使用,ICS有两个原则:第一,现场人员、设备、资源等使用共同的名称;第二,描述用文字而不用编号。
②整合的通讯
在ICS中,整合的通讯就是指使用共同的频率、共同的术语,共同的通讯计划和标准操作程序等,根据突发事件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可以建立多路通讯网络。
③统一的指挥框架
ICS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中,每一个应急人员(包括普通操作人员、各组/部门负责人等)仅向一位指定的人员负责,在事件现场向一位被指派的监督者报告。这个原则使得报告的关系更清晰,减少了由多头、冲突的指导带来的混乱。
ICS的这种统一的指挥结构,使参与应急工作的多个单位(即使在地理上属于不同的区域或者在功能上属于不同的部门)在共同应急目标的指引下,消除重复、无序行动。尤其当突发事件涉及到多个区域或多个单位时,统一的指挥框架可以有助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能。
(2)模块化的组织
ICS基于应急功能,采用“1+3+4”的模块化的组织形式。其对指挥官、公众信息官、安全官、联络官、处置部、计划部、后勤部、财务/行政部的功能和职责,都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同时,ICS的各应急模块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指挥官可以根据现场状况,对各部门的应急力量配备进行合理的调整。
(3)有效的资源管理
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有效率地管理各项应急资源非常重要。应急资源包括所有的参与人员和针对突发事件准备的主要设备(设备应当包括相关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应急资源的状态由负责应急资源的管理人员统筹管理与补充。
ICS采用标准化的表格对应急过程进行记录和管理。在目前版本(2008版)的附件表格中,包括标准化表格21个。以ICS表格之一的资源状态卡219为例,ICS用不同颜色的T形卡片对应急队伍、现场人员、车辆、装备等应急资源进行了分类登记和管理。这使得现场资源的调度清晰、高效。
4.结论
突发事件的现场指挥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传统的应急指挥系统因行业、分工、标准等不同,存在结构各异、标准不一、授权不清、协调困难、信息交互不畅等问题。
ICS是一个通用模板,不仅适用于组织短期事故现场救援,还适用于长期应急管理。ICS体现了标准化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在现场指挥标准化、应急组织与功能的模块化、应急管理(尤其是资源管理)的表格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维澄.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思考[J],城市管理前沿,1996
篇10
内容摘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本文在明确了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现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的内涵
(一)应急物流的内容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人、财、物的需求实施紧急性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采购、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来整合应急物资,以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比较而言,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第一,突发性。应急物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而人类很难精确确认突发事件将会在何时发生;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无法预知,因此相应的应急物流的内容和方向也变得不确定;第三,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极短时间内受灾人员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涵盖了救灾、医疗、通讯等方面的专用设备、生活用品等,种类多样,需要进行合理计算和配备;第四,多主体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是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第五,非常规性。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特别服务于突发事件,省略了许多普通物流的中间环节,流程趋于紧凑化,机构趋于精干化。
从应急物流角度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有利于保障遭遇突发事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而言,主要是因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应急物资的内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对于应急物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使用的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生活物资、工作物资和特殊物资等。应急物资不同于一般物资,包括以下五个特点:不确定性。由于对受灾人员、受灾范围等难以精确估计,导致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发放范围等不确定;需求的急迫性、大量性、多样性和低频率性;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是专用于突发事件中的特殊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时效性。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和价值;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套全面、综合、协调的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追求可靠的质量保证。这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首要环节,遵循此原则,高水平的应急物流才成为可能;第二,确保安全。确保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安全稳妥,为应急物资的保障提供基础;第三,合理储存。选择合适合理的空间位置存放应急物资,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流程更加紧凑化,从而实现时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准确无误。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基本信息,从而严防应急物资的储存、配送、发放等各个过程中各类偏差的出现;第六,全程监控。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等整个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控,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以及社会动员和捐助制度等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拥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将要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的筹集、储备、配送等方面;物资存储系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物资存储中心布局、相对缺乏的存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尚未对物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充裕、存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等;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调配应急物资,导致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难以建立起来,针对应急物资建立的管理配送体系不完善,结果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资管理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系统、完善,发送的应急物资信息报告不够及时,统一的信息和共享平台还未建立好,诸多因素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资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许多国家将应急物资保障视为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俄罗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全面有效地供应应急物资,特别在紧急情况部设立了物资采购与装备局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在这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要考虑用于救济的一般生活物资的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制度。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其中以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为核心,从而应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物资需求,确保应急物资的全面充分供应;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存储预案制度。加强针对专业应急物资、一般生活物资等的存储、监测、调配工作的预案的制定,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预案演习和大覆盖面的预案宣传,从而发挥预案的积极指导作用;第三,根据“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健全发生地区的应急物资目录,应急目录涉及应急实物、产能的储备目录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保障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修订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动态地监控应急物资的需求;第四,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配合,全面动态地把握应急物资的需求,最终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落到实处。
(二)充分筹集应急物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应急物资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合理分析、调查并预测所需的应急物资,从而保障应急物资的合理筹集和采购。应急物资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使用的物资,它的筹集势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筹集应急物资。一方面,应急物资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益捐助、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物资筹措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应急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物资的分类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对于生命救助类和工程保障类物资,由于风险程度大,虽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但在采购物品定位中它们处于瓶颈物品的位置,因此采购中的总战略是保持库存。进行预防性采购或者事先采购都有重大作用,因此不仅要储备物资,也要储备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存储管理制度
首先,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所存储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障应急物资存储工作落实到位。提前调查当地市场,掌握超市、商场等部门的物资存储信息,并事前与这些部门协商好各类物资的价格,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需求,针对情况对部分物资进行动态的存储管理;第三,高度重视质量,严格制定并有效地执行物资的入库和验收制度;第四,全面地制定针对存储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存储物资日常管理制度;第五,完善统计报告制度。针对前期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有效准确分析,精确、全面地记录应急物资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第六,完善应急物资存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保障各个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享,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七,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走应急物资存储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而建成一体化、全面的存储体系。
(四)科学配送应急物资
一是成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来协同配送应急物资;并且可通过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等渠道将应急物品适时适当地投放市场;同时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把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二是在危急紧要关头,可借助军方的力量,动用军用运输装备等以保障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工作的落实;三是重点完善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以保障快速的应急物资配送;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等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的力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顺利地发送给受灾人员,这样可确保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率和广覆盖面。
(五)及时补充应急物资
在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过程中,除了针对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供应外,及时补充应急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消耗应急物资,为了保证供应的落实,及时对这些物资进行补充是必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除了对这些显性消耗的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外,另外一些物资的补充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在应急过程中物资没有被完全地消耗完,但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由于不断更新的技术而渐渐被淘汰,以致失去原有的效用。所以在应对完每次的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列出所需补充的应急物资条目,从而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补充、更换,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物资的可利用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六)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针对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对应急物流活动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应急物资各环节优化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如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佳物资储备量等都需要依靠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应急物资的信息水平,以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供应。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信息平台,保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急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应急物资而建立的信息手段、渠道要比一般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先进、稳定,这样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尚庆南.略谈应急物流[J].市场周刊,2008(5)
2.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3.张潇化.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谈应急物资的管理[J].现代物流,2009(1)
4.魏际刚,张瑗.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J].现代物流,2009(5)
5.姜玉宏.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6)
6.钱佳.应急物资特性及其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7)
- 上一篇: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
- 下一篇: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