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形式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复苏形式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者:一波接一波的大跌,让投资者叫苦不迭。您对这轮大跌怎么看?
张兆伟:从市场内在运行规律上讲是由于指数连续上涨,个股估值偏高,存在较大的泡沫,获利盘很丰厚,很多都有一至二倍的利润,一旦有风吹草动,获利盘变现离场愿望强,因而下跌是迟早的事,下跌也是必然的。
而直接导致下跌的诱因则是由于管理层政策导向的转变和经济复苏进程未如预期乐观。
管理层实际的政策导向已经发生变化,在货币政策上由上半年的过度宽松的政策变为真正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管理层虽然一再强调维持货币政策不变,但是8月信贷4104亿元,7月是3559亿元,出乎市场预料,证明货币政策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开始收紧,管理层政策导向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现象下半年不会再出现,而8月份之期的大幅上涨主要动力就是流动性充裕,现在动力减弱后,流动性相对收紧后,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以支持平均30倍的市盈率。同时,七月份管理层密集的发行新股,大盘股先后发行上市,停批指数基金等措施,也对流动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以上各种流动性收紧的措施,使市场对流动性前景产生极度悲观的预期,是引发大跌的最重要原因。
同时市场预期7月份宏观经济复苏较为乐观,而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后,则较预期差了很多,各项指标普遍比预期差,CPI和PPI同比下降超出市场预期,说明需求仍然疲弱,宏观经济复苏进程出现波折,由此引发宏观经济二次探底的市场预期。而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在市场对宏观经济前景悲观的预期之下,出现下跌也是顺理成章。
这些因素在8月份一起出现,造成了市场的恐慌气氛,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形成非理性抛售造成大跌。但是,此次大跌对市场也有积极的意义,经过此次大跌之后,总体市盈率有21倍 左右,估值趋于合理,市场风险充分释放,为以后震荡向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庆行情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记者:有人说大跌预示着“牛熊”转换。您认为呢?
张兆伟:市场并没有由牛转熊,只是强势市场的一个宽幅震荡。市场强弱最终是由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决定的,虽然7月份宏观经济在复苏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总体形式还是向好,7月份各项指标环比仍向好,表明经济仍在逐月向好,波折只是复苏进程不如预期的那么快,那么乐观,但是不能否定的经济向好的大形式。随着欧美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过去,经济开始恢复,我国的出口也将开始好转,同时4万亿刺激经济措施逐渐体现在宏观经济数据上,预期后几个月从数据上反映经济复苏形式将更为乐观,因而股市中期仍将向好,即使是二次探底时间也会很短。市场后期仍将维持相对强势,不会出现根本性的走熊局面。因而后市趋势仍是向上,经过此次大跌之后,上行将更加稳定健康。
记者:在大跌中,基金的表现也颇能代表大众的心理:一边又基金出货,但是一边又有基金大举建仓,且新基金频发。您觉得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
张兆伟: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基金也都是趋势投资者,并不是和他们标榜的那样进行价值投资,只是由于资金大,进出时间较长,从本质上和中小投资者并无不同。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投资上还是要分析个股的估值,少参与那些没有实际业绩支撑,单纯依靠概念题材炒作的个股,尽可能的去投资那些估值相对合理的个股,同时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止损止盈,到了止损位坚决止损。
记者:股市接下来的机会多吗?这些机会都将会体现在那些方面或板块?
张兆伟:经过8月份的下跌之后,个股普遍存在跌过头的现象,很多个股都有投资机会。这些机会主要体现在对跌过头的修正和业绩向好带来的股价上涨。多数个股都存在股价回升,修正跌过头,9月初的上涨主要是这种修正。业绩向好带来的股价上涨,主要体现在随经济向好,很多板块出现整体回暖,比如化工行业、电子通讯行业、出口行业等都有较好的机会。此外,由于通胀预期的存在,资源板块也可能有较好的机会。
临近国庆,预期管理层会推出各项维稳措施,国庆节前市场将会相对活跃,很多个股都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国庆题材个股也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航天军工板块、北京板块等。
篇2
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上半年出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面衰退。但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落实及政策效果的显现,自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走稳,致使全年全球经济下跌速度低于预期。据201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0.6%(见表1),明显好于之前预测的-1.3%和-1.1%。鉴于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生产开始恢复、进出口贸易已显著上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洼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望反弹至4.2%。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全球需求减少、贸易保护措施增加、贸易融资减少,以原油为首的原材料价格下跌,相关产品的贸易额明显下降,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跌幅达23%,总额跌至12.15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世界贸易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主要国家贸易开始增长。第一季度,日本、巴西、中国、韩国、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2%、25.8%、28.7%、36.2%、20.2%、16.9%和82.7%;进口增长率分别为22.5%、36%、64.7%、37.3%、21.4%、12.0%和17.7%。今年以来,货物贸易增长较多的产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总额难以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造成冲击,投资规模大幅度下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继续大幅下挫41%。流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也分别下降了35%和39%。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70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57%。从2008年中起,全球范围内爆发了跨国公司总部的撤资潮。受金融市场萎缩和现金短缺的影响,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0年可能出现温和反弹,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会是未来投资的重点,而制造业方面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恢复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1、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的步调和规模,很有可能取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退出节奏。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回升,但也没有完全走上强劲持续复苏的道路,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退出战略实施得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出现新的资产泡沫。预计短期内,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极低。对一些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不断加大的财政负担。对应对金融危机,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已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经济学人》“全球政府债务钟”,实时获悉的全球公债情况。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巳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40万亿美元。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元区都是负债状况严重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负债率均已达到历史高位。其中,2010年美国政府赤字已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左右,这是自二战以来的最高比例。目前欧元区政府赤字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总额债务将升至占其GDP的229%,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随的正是全球性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3、就业全面恢复仍需时间。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报告预计,2010~2011两年时间内,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实施刺激经济计划及其他政策,来弥补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尽管2010年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得不到有效降低。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舟‰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
4、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
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竞争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更多领域,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可能。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
5、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受世界经济并未彻底走出衰退、消费乏力、资本市场仍旧动荡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2010年通胀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对原油、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急剧增加。此外,随着新的监管措施的出台,金融创新将受到严格审核,而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还会继续,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机会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场投机力量只能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寻找机会,从而推高价格,并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机泡沫。另外,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采取退出政策,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全球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因救市而产生的巨额债务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国家的债务基本采用本币计价,在发行新债、增加税收或出售资产都不能解决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印钞的形式还债,这将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9%,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是1946年以来表现最糟的一年。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出口扩大、民间库存投资恢复、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而这一态势已延续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3.2%,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增长。个人消费正在取代个人投资,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2万人,是2007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隐忧,因此美国经济复苏仍然被广泛认为是脆弱的,美联储仍需维持低利率来支持经济。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第三、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止跌回稳,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是下降3.9%。进入2010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2月的54.2增至56.6,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产出有所扩张。今年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0.2%的微弱增长,经济状况好于预期。但欧元区的就业数据远非乐观:欧元区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这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西班牙为19%,法国为10.1%,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因此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在宏观经济与结构相对疲软的环境下,大规模财政危机已经伤及欧洲国家信用可靠度,欧洲的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在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经济疲弱复苏的双重压力之下,欧洲央行也难言加息。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GDP增速为1.2%,估计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另外,多年来欧元区各成员国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等财政举措,最终将成为该地区的财政负担。随着各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等相关方面支出的预期增长,中长期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篇3
经济增速下降明显,宽松环境将持续
截至7月中旬,市场宽松环境继续放宽,欧洲、中国、英国宽松力度较大,欧洲利率更是降到了0,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预示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加大,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恐怕难以好转。
美国经济数据也显示,就失业市场并不像市场预期的好转,PMI、工业产出等一系列数据也显示,美国经济在经过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后,经济复苏再度变缓。
从下表来看,美国经济复苏在经过QE1之后经济复苏有所恢复,但是随着房地产政策的退出,经济增速再度下行。2010年下半年至今在经过QE2、量化宽松之后,美国就业市场有所好转,但是有限,经济开始出现滞涨的迹象。美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欧元区经济基本上可以确定陷入了衰退,PMI指数连续11个月处于50之下,不得已将利率降到0。
中国6月份CPI持续下降,其中商品的降幅较大,带动CPI下行;PPI降至-2.1%,工业价格开始下降。在经过一系列的紧缩措施后,物价指数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经济增速也出现明显的下降;紧缩打压了投资热度,同时外部经济衰退的环境导致出口下降,下半年经济令人担忧。
目前大环境仍是宽松为主。纵使目前通胀基础尚存,但是经济基础差,黄金也很难摆脱调整形式,预计黄金下半年反弹将受制于经济基本面。
短期来说,市场的焦点还是以欧债危机为主,债务危机的实质是经济增长难以弥补债务成本。7月欧债有60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主要是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债务,同时两国的收益率水平仍旧为在高位,近期随着一系列利好消息收益率有所下降。
下半年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市场风险仍有爆发的可能,短期贵金属价格偏谨慎,震荡为主。
金银套利机会难觅
分析2012年至今的铜铝铅锌、原油、金银数据,白银的历史波动率为32%,黄金的历史波动率为18%。白银的波动率仍旧是最大的,黄金是所有统计结果中波动最小的,这也说明黄金受宏观经济影响而带来的价格波动相比其他品种更为理性,白银的高波动率也将成就白银的交易量,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分析2012年至今的金银价格及美元指数的相关性,发现金银的正相关性在0.93;白银与美元的相关性高于黄金与美元的相关性,这说明白银更容易受到美元指数的影响。
金银的比价关系与金价呈现一种反向关系。长期来说,金银套利并没有太明显的套利空间,比价关系随着价格波动而反向波动,完全没有太明显的回归趋势。寻找金银的套利机会往往是比较难。2011年9月份之后,贵金属进入调整周期,金银比价波动区间有所缩小,似乎是围绕55一线上下波动。目前没有太明显的金银套利机会。
目标点位:1400美元/盎司
篇4
宏观政策方向发生实际转变
指数在三季度冲高回落,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发生方向性变化和宏观经济未如预期乐观,使市场一度恐慌气氛迷漫,季度中后期出现较大回调。流动性收紧预期是导致市场大幅回调的导火索,为业界的基本共识。对三季度回调的具体原因而言,一是流动性收紧的预期,七月新增信贷仅3559亿元,环比下降达77%,而从年初开始的上涨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充裕流动性。二是宏观经济复苏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三季度各月的GDP、CP、PPI等宏观经济数据未如预期乐观,反映需求仍没有明显的恢复。三是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从估值角度来看,股价一度高估明显,市场泡沫迷漫,修复性下跌必然。
影响后市趋势的主要因素
从数据来看,三季度宏观数据不如预期乐观,反映经济复苏仍存变数。虽然去年四季度是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期,但是由于内需真正拉动尚需时日,而外需则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与欧美国家贸易摩擦的增加,出口复苏之路也不平坦,因而宏观经济数据仍难以支持宏观经济大幅转暖的预期。因而宏观经济以“W”的形态复苏或更为接近经济发展的实际,宏观经济在曲折中前行或更接近实体经济事实,对宏观经济以W型复苏的预期不支持市场在四季度保持中期强势。
对外需而言,虽然欧美经济有走出低谷的迹象,但是需求仍没有明显好转,市场预期欧美国家需求的恢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而出口短时间内大幅好转很难出现,出口的复苏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目前的实体经济来看,各行业仍存在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需求仍不足,短时间内难以有明显的改观。因而宏观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波动是难免的。
进入四季度之后,创业板正式挂牌交易,主板IPO并没有明显的减速迹象,大小非解禁创股改以来的新高,解禁市值达2万亿,管理层大量放行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同时市场预期为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板或在下年初起步,上述各项都有巨大的资金需要,在货币政策已经实际开始回收的市场环境下,对资金面有较大的冲击,很不乐观。从资金面的角度来分析,资本市场对资金需求的增加明显超过资金供给的增加,明显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四季度市场不具备中期向好的条件。
市场从高位以暴跌的形式完成调整,多数投资者没有及时了结,3000点上方堆积着大量的套牢盘,指数上攻做多面临大量套牢盘的抛压。因而必须经过在低位的充分换手,多数套牢盘止损出局后,资金才有做多动力。而在低位的充分换手则需要时间,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很难完成。同时,上半年在流动性推动下,很多题材股股价严重高估,需要一个估值修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需要时间。因而,对市场短时间内走好的预期是不现实的。
相对弱势箱体整理
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资金流动性变化、市场内在规律和市场趋势的分析,预期四季度的资本市场将维持相对弱市的格局,观望气氛将成为四季度最重要的表现,在对后市没有良好预期的基础上,市场成交将进一步清谈,箱体震荡格局或是四季度的总体趋势。
四季度处在一个旧动力(流动性)已去和新动力(经济复苏和业绩增长)未来的空档期,在市场没有对新动力形成较为一致的预期之前,市场以震荡盘整等待经济形式明确的概率较大。
但是,对市场趋势也不用过于悲观,市场下行的空间也已经不大。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最困难的时候,同时欧美经济复苏的迹象也越来越明确,外需和内需已经有所起色,中国经济处于复苏的进程之中不容质疑,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不应过分悲观。同时在流动性上来讲,上半年7万亿的流动性也基本可保持市场流动性的相对充裕,因而对市场过分悲观的预期也是没有必要的。
以小规模的游击战作为四季度的投资策略
由于预期四季度将维持箱体震荡的相对弱市格局,因而操作上以小规模的游击战作为四季度的主要投资策略,以轻仓、中短期作为主要的交易手段,尽量避免重仓交易,同时对交易收益的期望值适当降低。
篇5
各国退出策略的时机选择
首先,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计划还远没有完成。2008年9月前后,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都采取了某种形式的量化宽松措施。此后至今,这些经济体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大都保持了强劲增长。目前,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四大经济体(G4)的M1增速达到12%,其中美国接近20%,欧元区约为8%,日本M1增速也进入了正区间。而另一方面,G20中的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计划还远远没有完成。美联储资产收购计划的总额为1.75万亿美元,目前大约完成了一半左右,英格兰银行的收购计划还有18%左右未完成。
其次,由于经济复苏和通胀的变化使得政策进退维谷。向后退,复苏格局难持续。近期发达经济体经济也继新兴市场国家之后出现经济好转的迹象,在连续四个季度的严重经济收缩之后,正在恢复性增长,OECD和IMF也明确宣布,进一步上调对明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期。然而目前的全球经济正处于敏感而脆弱的关键时期,从目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经济自主性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国家的企业生产和个人消费支出短时间内很难有效恢复,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失业率连创十几年来的新高,这将使得私人需求的复苏持续低迷,因此发达经济体很可能会在2010年回归低增长,这意味着“双底衰退”的风险。
向前进,通胀压力再成拦路虎。全球大规模干预政策正在为货币贬值和通胀积聚风险。在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身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大量美元资金从美国金融机构和一般性债券与金融产品中转出,转为存放在美联储和投资于美国国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急剧膨胀。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由2007年6月的8993亿美元上升到目前的21217亿美元,不到两年时间增长了1.36倍。
同样重要的是,美联储在扩张其资产负债表时,对资产质量的要求已大大放松,只要需要,它可以通过购入和持有“有毒资产”的方式向特定机构和市场注人资金。美联储资产质量的下降,将对未来美联储收回流动性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美国经济有所恢复,美联储需要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收回流动性,但是,很可能美联储持有的“有毒资产”不得不以折价的方式出售,其与购入价之差即为市场纯增加的基础货币。近来,随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迅速膨胀,美国的基础货币投放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至5月底,基础货币投放量已经从9月份9050亿美元上升为1.7万亿美元。特别是随着近期美国一系列先行指数的筑底反弹,人们对美国经济预期趋于乐观,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均在短期内放大,那么未来的通货膨胀就很难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注定导致通货膨胀而是全球的物质财富再次由于美元货币虚增而稀释,再次埋下危机埋的隐患。
如何既能呵护当前来之不易的复苏基础,又不至于政策滞后延误退出时机使通胀局面难以挽回,这将是各国决策者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各国退出的机制与工具选择
由于本次危机的严重性,在这次危机政策操作中,流动性工具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使用频率之高以及交易对手之广,各国在货币政策操作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特别是美联储更是设置了各种流动性工具,甚至不惜使用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手段靠制造流动性对抗通缩。
伯南克信誓旦旦的表示,美联储有能力回收流动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从日前伯南克提出的未来宽松政策退出机制的五大手段来看,包括提高超额准备金利率、进行逆回购协议、在公开市场出售持有国债和证券、财政部发行短期票据回笼资金再存入美联储、将部分超额准备金转换成定期存款再存入美联储等,都面临着实施的约束:
1.退出工具难以实现
的确,如果超额准备金利率不存在,那么即使美联储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能够锁定范围也仅仅是法定准备金这部分(存款基数扩大,法定准备金同比例扩大),银行不会有动力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余额――因为这部分准备金没有任何回报,但与此同时,银行还需要为对应额度的存款支付存款利息。所以,银行更愿意减少超额准备金的头寸,并积极进行放贷,以此来获得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收入。而如果超额准备金可以获得利息收入,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了,当银行积极放贷获得的收益小于超额准备金利息收益时,银行不会去放贷。这也就意味着,美联储可以通过为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令更多的流动性沉淀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上,而非进入货币流动环节。
美联储提到的另外方式:为银行提供定期存款业务,实际上也是为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演变。在操作流程上,仅仅需要保证这种定期存款不会如大额定期存单一样,在货币市场上流通即可。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协助美联储更好地规划流动性收回的节奏和期限。
不过支付利息方式有其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美联储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资金成本,如果按照7500亿美元的超额准备金额度估算,其利率水平每上升1个百分点,总的利息支付就会增加75亿美元。在财政赤字节节攀升的今天,动用财力真是捉襟见肘。
2.货币政策被财政赤字绑架
伴随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去杠杆化”具体表现为家庭负债向国家负债的回归,全球各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激增。IMF日前公布最新一期报告显示,全球各大发达国家日益增加的公共债务,可能削弱振兴经济计划的效益,妨碍复苏。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20国集团中的澳洲和韩国,正面对债务居高不下的问题。预计美国本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预而到2014年美国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70%快速升至99.5%;英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910亿英磅,有可能在明年陷入史上最严重的债务危机,而其他欧盟成员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超过GDP的3%,其中德国今年赤字可能会达GDP的4.4%,2010年达到6%;日本出台的四项经济刺激计划,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已占到GDP的5%左右,致使时隔7年再次陷入财政赤字,各国政府的债务风险日益严重。如果为消减债务负担,必须继续为财政赤字进行融资,这使得货币政策的退出被债务负担所绑架。
各国退出策略中的协调与博弈
各国能否在退出策略中实现有效协调则是决定全球退出策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不过在全球经济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之前,各国出于保护自身经济复苏基础、稳定经济增长预期的考虑,财政货币政策必定服从于“维护稳定,保护增长”的主基调,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最先实施退出策略。由于政府实施的救市计划具有较高的溢出效果,如果政策退出在时间或节奏上的不一致,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增加额外的退出成本;如果一国选择率先退出,而他国仍将维持或加大刺激力度,那么该国的退出计划则很难获得成效。因此,除了退出的时机和机制的选择外,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全球多边的协同合作和政策的协调一致,相互协调的退出策略则能够保证公共财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够更好地防范各国间的政策博弈及由此产生的被扭曲化的连锁反应。
未来全球经济也面临着如何向市场理性回归和政府理性回归的过程。从经济周期的规律而言,经济周期性复苏需要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政策刺激阶段。其次是库存周期逆转阶段,库存周期逆转促使企业加大清理库存商品力度,从而可能夸大了经济复苏初期的复苏活力。最后是内生恢复性阶段。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带动企业自主投资、生产支出、收入增长、消费支出,全球经济才能真正走向复苏,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
篇6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 消费缺口 通货膨胀 贸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01-04
从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而陷入衰退算起,到今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已持续了23 个月。在各国政府联手大力救市,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的刺激下,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回 暖迹象,世界经济开始了缓慢复苏。但是,由于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 ,经济复苏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
金融体系的修复和不良资产剥离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资产泡沫的破灭,危机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银行的巨额坏账,发 达国家金融体系遭到沉重打击。2008年以来美国破产银行已有70家,今年前6个月破产的美 国银行多达45家,而2004―2007年破产倒闭的美国银行总共才7家。美国的不良资产到底有 多少,现在仍然没见底。布什政府投入了数千亿美元解救陷入困境的金融体系,但形势依然 严重。欧洲和日本的不良资产同样十分严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估算,欧洲银行业的不良 资产达18.2万亿欧元,相当于欧洲银行业总资产的44%,其中对东欧国家的债权就超过1.2 3万 亿欧元,这些“卖不掉”的不良资产已成为欧洲金融体系的“体制性风险”。[1] 截至2008年12 月底,日本银行报告的破产和准破产贷款总额达到8770亿日圆(合92亿美元),而 2008年 3月份时仅4780亿日圆,8个月几乎翻了一番。今年以来日本的不良资产继续上升, 仅4 月份公司破产案例达到1329桩,较上年同期增长9.4%,这是连续第11个月出现增 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心脏”,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是经济复苏的前提条件。由于大量的不良 资产和银行坏账,使得金融系统深陷“流动性紧缩”,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即通过降低利率 或 者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等只会造成货币被大量“窖藏”,而不是市场交易的恢复。因此,必须 从 根本上处置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恢复抵押贷款类资产的市场流动性,才能进一步稳定金融 市场,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今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一个公私联合投资、购买一 万亿 美元银行不良资产的计划,以期剥离不良资产,修复金融体系。德国也制定了剥离银行坏账 计划。但是能否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待观察。根据IMF的分析,未来5年美 国稳定金融体系的努力可能需要耗费1.9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位美国人支出约6200美元。 [2]
在银行不良资产中,房产占有很大比重。美国的房贷债务高达11万亿美元,其中相当大的一 部分已转化为以资产支持的证券形式。因此,作为房贷债务抵押品的房产价格与银行的不良 资产和坏账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良资产的规模。目前,美欧房价因待 售空房大量过剩而受到抑制,普遍预计房价下跌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0年。但由于近来住房 完工量大幅下降,这种过剩正在逐步消化,如果在未来几个月内能够持续下去,今年底房价 有可能会企稳。
消费缺口的弥补和发展方式转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经济危机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费需求明显萎缩,因此,消费恢复 增长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仍在萎缩。美国上年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居民个人消费分别下降2.75%和2.99%,今年一季度虽然增长0.95%,但3月份和4 月 份均为负增长,5月份仅增长0.2%。英国第一季度家庭支出季比下降1.3%,同期实际家庭 可 支配收入下降2.4%,双双创下了1980年来最大降幅。日本的家庭消费开支一季度下滑1.1% ,超过2008年第四季度0.8%的降幅。
图1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低迷图2 美国个人储蓄占收入比重迅速回升影响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一方面是受危机冲击,房产和其他投资价格大幅下跌,造成了美 欧家庭财富的急剧缩水。另一方面是美国居民正在逐步改变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从享乐时 代开始走向节俭时代。根据美联储的数据,2007年6月底美国家庭财富总数为64.36万亿美 元 ,到2009年3月初已缩水至51.48万亿美元,损失达12.88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美国一年 的G DP。麦肯锡公司估计,这可能会减少约6500亿美元的消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诺贝尔 经济奖获主埃德蒙.费尔普斯认为,美国家庭需要15年时间才能恢复此轮经济衰退中损失的 财富。[3]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平均10.3%、80年代降为7.6%、90 年代降为5.5%;2005―2006年是负数,2007年0.5%,2008年上升至1.0%,2009年1月已迅速回升至5.0%。
美国人改变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全球经济体系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回到危 机 前的老路,但也带来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消费缺口问题。IMF组织了多边 磋商,讨论应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最终与会者达成广泛共识:让美国消费者减少支出,让中 国消费者扩大支出。美国净出口增加将取代美国消费,帮助支撑美国经济复苏;中国消费增 加将弥补中国出口减少的损失,并使中国得以维持高增长,这对于美国、中国乃至全球都有 利,全球复苏就能继续下去。[4]这个“药方”意味着中国也要进一步改变大规模 引进外资和较多依赖出口的发展方式。
通货膨胀的担忧和政府如何“退出”
为了应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和欧洲主要国家政府不顾自由主义的传统和媒体的尖 锐批评,果断出手干预救市,采取了包括注入资金、政府担保、收归国有、暂停股市交易等 非常手段。美国政府先后三次大规模救市,投入资金高达1.6万亿美元,欧洲各国已获批准 的救市资金规模已逾2万亿欧元。尽管随着危机趋于缓和,对政府救市行动的各种质疑有所 减 少,但对政府大量注入资金而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和担忧却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美联储大量 投放货币,势必造成美元长期走软。目前,美国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5%,美联储的 资产负债表已达2.2万亿美元。索罗斯早就指出,美元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如果流动 性以信贷的形式流入实体经济,将会带来巨大的恐慌,再加上金融投机的推波助澜,未来通 货膨胀将不可避免。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认为,为了重振全球经济增长而注入过多资金,将导 致不稳定的复苏。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则明确提出,当全球经济复苏时,世界将面临高通 胀和“危机后的危机”。[5]世界银行则直截了当指出,政府将必须放弃它们在金 融体系中的 高昂的赌注,给私营部门让路。6月29日,国际清算银行也指出,如果各国没能及时调整当 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期的全球通胀将难以避免。
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还来自美国政府的过度举债。根据媒体报道,美国政府2009财政年度的赤 字将达到创纪录的1.84万亿美元,约为上一财年赤字规模的4倍,占GDP的比重高达12.9% , 为二战结束6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2010年的财政赤字更高,为2.33万亿美元,估计今后数 年 还将保持很高的赤字水平。为了平衡赤字,美国政府打算在2009年和以后的几年中,发行超 过3.8万亿美元的新国债。2008年底,美国的总负债已接近6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政府债务 1 1万亿美元,地方政府负债3.5万亿美元,金融业负债17万亿美元,非金融企业负债22万亿 美 元,家庭负债15万亿美元,整体负债是2007年GDP的4倍。如此庞大的债务不得不令人担忧。
要解决通胀的担忧,政府必须回收流动性。与通胀问题相关联的是如何从政府刺激经济增长 转为民资推动,这是经济复苏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回收流动性?政府如何才能悄然“退出” ?现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何时经济见底,而是何时重新收紧银根。
贸易保护的蔓延和国际体系重建
为了应对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减少外部冲击,许多国家又重新采取了市场保护政 策,贸易保护主义正在不断蔓延。G20会议通过了反对贸易保护的决议,但据西方媒体报道 ,20个国家中有18个或多或少采取了贸易保护的措施。未来趋势看,由于美欧发达国家压缩 过度消费,全球存在较大的消费缺口,只要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贸易保护主义必将有增 无减,而贸易保护又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复苏。
这场危机不仅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和治理结构提出了尖锐挑战。 事实上,导致这场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根源是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近10多 年来,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跨国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实行产业链 全球配置,引发了制造业生产大转移,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发达国 家出现产业空心化。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和繁荣,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信用扩张,鼓励消费,从 而形成了生产与消费严重分离的格局。在一国条件下,生产和消费是基本平衡的,过度消费 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消费萎缩也会导致经济危机,市场具有内在的平衡机制。生产与消费 分离后,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被切断,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成为可能。一方面,发展中国家 提供大量价廉物美产品使得发达国家始终保持很低的通胀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把大量 贸易顺差通过购买债券等方式回流到发达国家,成为支撑发达国家不断扩张信用的重要条件 。维持这一循环的关键是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而不断刺激消费需求的是虚拟经济的迅速增 长,一旦虚拟经济出现问题,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危机。危机的核心是经济已经全球化,但全 球经济缺乏调节平衡机制。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超级经济实力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霸权地位,主导了整个世界经 济,然而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制度漏洞和滥用强权暴露无遗。二战结束以 来,美元作为统一结算货币,对维持全球贸易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把全球货币体系 的信心建立在一国货币基础上,风险也很大。这次美国通过美元“绑架”了世界各国,在次 贷危机爆发后甚至利用美元贬值来输出危机,更使得信用丧失。因此,改变美国主导的全球 金融货币体制,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然而,如何改革和推进,方向和目标都难以确定。
现在,欧洲、日本、俄罗斯、各新兴工业国、石油输出国家都在积极活动,以谋求在新 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而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与法国 、欧盟联合发起召开20国首脑峰会,也各有自己算盘。显然,这种政治经济博弈无法在短期 内形成构建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合作机制。
注释:
[1]欧洲银行:不良资产高达44%.光明日报,2009-02-19;旨在剥离不良资产 德国将 出坏账银行计划.中国证券报,2009-04-13
[2][英]金融时报,2009-05-04;美国不良资产剥离计划影响中国外储安全.21世纪 经济报道,2009-03-25
[3]美国家庭财富恢复需要15年.新华社,2009-06-22
篇7
(一)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水平攀升,逐步陷入“滞胀”
由于仍旧缺乏自主增长的动力,同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发达经济体在刺激政策到期后,经济加快复苏的态势也不得不终止。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增速仅为0.4%、1.3%和2.5%(环比折年率),远低于去年3%的水平;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增长则由一季度的0.8%大幅下滑至0.2%(环比),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几近停滞,英国经济也呈现下行态势;日本经济则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与之相伴,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形势再次恶化:美国失业率自3月份降至8.8%后再度回升至9%以上;英国和欧元区失业率则分别稳定在7.9%和10%的高位难降。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美、欧的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快速升至3.9%,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的警戒目标;欧元区通胀率则连续9个月超过2%的警戒线,英国通胀率更是高达4.5%。依据当前的形势判断,英国已经陷入了滞胀,而美国和部分欧元区国家正在步入滞胀。
(二)新兴经济体因政策紧缩而经济减速,因流动性泛滥而通胀高企
自去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巴西、印度、俄罗斯已经分别连续8次、11次和3次上调基准利率水平,中国也5次加息并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政策紧缩措施的效果在今年开始逐渐显现:巴西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4.2%和3.1%(同比),工业、服务业的涨幅均明显回落;印度则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放缓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7%(同比),创6个季度新低;俄罗斯二季度GDP仅增长3.5%(同比),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在前两个季度也有所回落。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实现了完全复苏,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
(三)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击,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美国债务上限上调之争和信用评级被降,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法国3A评级可能不保,美联储预期经济前景悲观等标志性事件无一不使紧绷的全球投资信心濒临崩溃边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股指和国际油价数个交易日的单日跌幅超过5%,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已经全部回吐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涨幅。衡量投资者恐慌程度的标准普尔VIX指数甚至在8月8日跳升至48,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避险资产受到追捧: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8月一个月的时间内上涨接近300美元,最高触及1911美元/盎司;瑞士法郎和日元也因为避险需求的增加而连续升值,迫使瑞士设定汇率下限的方式阻止瑞郎升值;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仅没有因债务评级被下调而上升,反而持续下降并在9月初跌破2%,创60年来的新低。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随着美国QE2结束以及美、欧债务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全球经济前景渐趋悲观,国际大宗商品(不包括黄金)价格失去了继续攀高的动力,8月后多次出现单日暴跌现象。然而,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CBOT玉米、LEM铜等品种价格仍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殆尽,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债务和泛滥的流动性,欧美决策者手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尚未找到刺激增长和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尽管得到了上调,但其也将被迫重视财政纪律,不可能、也无力继续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同时实践证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使实体经济恢复造血功能,反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而欧洲各国更是已经陷入“债务危机―减赤―增长前景恶化―债务危机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二)欧洲债务问题的持续蔓延可能危及到全球现行的货币和金融格局
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欧洲国家进行彻底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从而扭转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高福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需要欧洲国家实现更为均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债务问题短期内难有改观,不仅各国国内改革步履维艰,抗议声不断,而且欧洲经济在全球经济放缓和政府紧缩计划影响下,短期内还有进一步减速甚至负增长的可能。一旦意大利、西班牙这些较大经济体出现偿付危机,将直接冲击到欧洲乃至全球的银行体系,引发金融系统崩溃而酿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而且,如果欧元因此而崩溃、欧元区因此而解体,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重大影响,全球将失去一支抗衡美国经济霸权和美元霸权的重要力量。
(三)全球新一轮宽松可能引发货币战争
由于美国经济前景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奥巴马提出了就业促进和减赤方案,美联储也宣布实施“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以刺激经济。尽管美联储并没有直接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但其可能推出一些非QE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如调整债券期限结构、设定债券收益率上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重新估值黄金储备等,已经对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预期。针对未来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酝酿应对之策,如英国央行宣布将在两个月内重启国债收购举措,日本央行也随时准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抑制日元升值,瑞士则直接锁定瑞士法郎与欧元汇率下限,同时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也正在放松收紧的货币。如果更多的国家效仿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引发一场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战争。
(四)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负反馈循环,从而冲击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暗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三、世界经济下一步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快速度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
(一)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二)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出现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三)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经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的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四)新兴经济体经济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将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二)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问题和美元贬值将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同时,随着欧洲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且,如果欧元因债务危机而崩溃,不仅使我国直面美元独大局面,而且使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遭受重大挑战。
五、对策建议
(一)继续坚持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将“调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国内经济为出发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减速的时机,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留出空间,并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边渠道参与对欧洲的救助,在支持欧元的同时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从战略角度来看,支持欧洲度过债务危机,避免出现欧元区解体,对于保证我国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支持和积极参与对欧洲的救助行动,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欧洲各国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之时,通过IMF或者联合金砖国家等多边方式进行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欧元,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而自顾不暇。我国正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通过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规模、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四)调整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机下增加黄金储备资产
篇8
■ 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 但存在不确定因素
从最近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来看,上半年,GDP、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银行信贷等数据都表现不错,整个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但是,“回升的基础是不稳固、不平衡的,有一些不确定、不可持续因素。”即当前中国经济回升是不稳固、不平衡的,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
为什么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呢?这可以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来看。从国际情况来看,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之后,经过美国及各国政府联合救市,美国的金融体系开始稳定,2008年9月那种最为黑暗的情况已经过去,但是美国金融危机摧毁了整个美国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要想全面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金融体系复苏的过程中,并不排除金融体系出现新的震荡与反复。从实体经济来看,尽管有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企稳回升,但世界不少国家实体经济仍然处于下滑之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世界经济这种状况,对外贸依赖程度较大的中国来说,这种变化除了对中国经济引起短期冲击外,还将在中长期对中国经济结构造成较大影响。
从国内的情况看,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稳固、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这一轮经济的回升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固定资产投资最为主要的部分又以公共基础设施、铁路、公路等方面为主导。这种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不仅不可持续,因为这些投资的商业回报率是相当不确定的,而且它对社会实体经济其他方面的投资回升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同样,当前的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与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关,随着时间推移,就业和收入下降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可能就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可见,经济回升的基础是不稳固的。
二是经济回升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和企业复苏较慢,而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的行业及地区回升强劲;政府直接投资或支持的大企业、大项目资金充裕,广大中小企业依然融资困难;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城市经济增长复苏快;经济落后的中西部经济复苏慢,发达经济地区经济复苏快等。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加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而且容易给经济发展积累潜在的风险。
三是这一轮经济回升存在不可持续的因素。比如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不可能长期实施,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逐步缩小;银行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因为,这种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容易推高资产的价格,容易吹大股市及楼市泡沫。而资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了新一轮的银行危机及金融危机。
■ 调整宏观调控核心 扩内需保增长转为保增长调结构
从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分析来看,一方面希望短期的应急政策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以刺激经济短期内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短期应急政策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为了减少这种短期应急政策对未来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即宏观调控的核心由以往的“扩内需、保增长”调整为“保增长、调结构”。
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出现一定条件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央行解释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微调,但是实际上是要改变上半年那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另外,可以看到,最近银监会不仅出台一系列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件,如第二套住房政策重申其严肃性等,而且近日对数家商业银行发出窗口指导,严禁月末突击放贷,否则将重罚。同时,银监会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重新审订贷款额度和激励方式,甚至下调贷款,要求严格执行存贷比不超过75%的规定等。这些相关政策一出台,从7月份开始,银行信贷收缩十分明确。7月份银行信贷增长只有3559亿元,估计8月份的信贷增长也不会超过3000亿元。如果下半年信贷规模以这样的程度收缩,那么这种收缩相对于上半年的情况也就不是微调了。
对于上半年的应急经济政策出现的负面影响,政府开始关注,估计在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之后,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上,更多地关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及经济结构的调整。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新的重要判断是,“部分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这是最近中央政府向市场发出最为明显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出现较大调整的政策信号。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完全打乱了中央政府中长期经济政策的重大部署,由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应急政策代替了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因此,中央政府作出的关于经济运行的新判断是向市场发出的最强烈调整经济结构政策信号。
其实,这种政策信号在最近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连续向市场发出。在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成为该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在8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研究部署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安排。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可以说,8月中旬以来的三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尽管主题各不相同,但都贯穿了“调结构”这条主线。而“调结构”的含义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调结构”既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主要发展低碳经济;也有企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对中小企业在政策上的支持,希望中小企业成为保经济增长的主力;也得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以图跳出去库存化――再库存化――再去库存化的恶性循环怪圈,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 经济新刺激政策出台几率小 调整结构才能保经济持续发展
从最近中央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及政策出台的倾向性看,出台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或政策可能性不大,只是会在现行的政策基础上,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及银行的信贷结构等。中央政府通过结构的调整来保证中国经济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执行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扩张性应急政策,产业结构恶化进一步加深,保证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产业结构调整和遏制过剩产能势在必行。比如,中小企业应得的流动性被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占据。按照工信部的数据,到去年底,部分产业产能就已严重过剩。重复建设的势头甚至蔓延到了新能源领域,如风电和多晶硅等的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在政府部门看来,如果再不着手调整,中国经济就会重新走上非理性建设的老路。中央政府希望借这次金融危机孕育出一批新兴潜力产业,以便为经济复苏后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新动力。比如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绿色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医药保健业、现代农业等。这些新兴潜力产业具有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短缺型产业、内需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实体型产业、政策鼓励型产业或危机获益型产业。发展这些产业既能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可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经济增长点;既有利于政府政策鼓励资助,也可减弱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的严重性等。
结构调整的重点还有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从不少的媒体报道和政府的政策倾向来看,重点都放在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上,认为当前大中型企业获得大部分资金,而且中小企业融资却十分困难。这样既不利于增加民间投资,也不利于居民就业及经济成长。目前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而是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多少便利的条件,在银行信贷融资结构上如何能够顺利调整。
篇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超级秘书网
篇10
从2009年10月澳大利亚加息到2010年初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方面频频动作;直至4月初东盟峰会声明草案中关于撤回经济刺激措施的明示……系列行动无不表明世界各经济主体正在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然而目前中国是否能够全面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以及我国在退出经济刺激过程中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是笔者想要讨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尽管从长期来看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是必然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立即转向。经济的发展依靠市场机制,需要企业等微观主体这些内生力量来运行,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只是属于外力。因此当内生力量出现问题无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时,需要政府外力的推动,但这种外力只能是暂时的,经济的平稳运行最终还是要靠企业等微观主体。因此经济的内生的增长机制是否恢复是我国经济刺激政策能否全面退出的关键。
回顾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践,其GDP增速达到8.7%,第四季度超过10%,尽管从各经济衡量指标上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复苏,但是这些都与政府的投资高度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在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95%,并且银行信贷是大量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配套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显然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增长方式。可见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内生增长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政府的外力还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刺激政策不能轻率地全面退出。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在世界经济普遍回暖、中国经济复苏的同时,各方对经济刺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也更为强烈,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适时退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一两难的困境,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应该适当调整,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等问题采取且战且退的渐进式退出方式。
在关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方式和途径上,目前存在较多的观点。有学者提出了暗中收紧、对外暗示政策转向和加大宏观调控的“三步走”战略;有学者认为“利率”和“资产泡沫”是退出的着力点;笔者强调采取“国退民进”方式,即政府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时需鼓励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从而保证退出过程中经济平稳运行。
- 上一篇: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制度
- 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罚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