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

篇1

县政府就决定召开这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政府新修订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方法》和全省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会议精神,元旦刚刚收假。总结分析我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经验及存在问题,安排安排我县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大家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和信心,以客观公正、质量可靠的监测效果,为明年各级党委、政府落实“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主线和研究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县域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刚才,盛林同志组织学习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通知》发卿同志通报了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排名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会儿,县统计局的专业人员还要就监测考评工作进行业务培训,请大家认真领会。下面,就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政府出台了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六个配套政策;省统计局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征求省级有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对考核方法进行了全方位修定和完善,制定了新的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方法》并经省政府2011年3月25日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以陕政发(201123号文件下发全省贯彻执行。新的监测考评方法实现了六大创新”一是实现了监测范围全覆盖;二是县域城区分类测评;三是建立指标新体系;四是增设惩办奖励项目,重奖强县强区;五是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安全生产、环境维护、节能降耗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只要其中一项工作被否决,将取消惩办奖励资格;六是增加民意调查,考评中增加公众平安感满意率指标。

统计局、各监测考评工作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依照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实施六年来。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既向省委、省政府客观反映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又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2007年县域经济监测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县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的83个县(市)第43名,首次跻身200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前十佳县行列,并荣获“争先进位奖”

更要清醒地看到差异。2004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97个县(区)中位居58名,肯定成果的同时。2005年为64名,2006年在全省83个县(区)中位居58名,2007年为43名,2010年为54名。从排名情况看,工作起伏动摇较大,同时也说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稍不注意,就有落后的危险。从近几年的工作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和单位至今尚不了解什么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不明确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更谈不上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一定水平上严重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二是监测考评数据质量不高。个别部门和单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监测工作中缺乏科学严谨、负责求实的态度,没有站在对县域经济发展负责的高度认真调查、核实和评估数据,不负责任地凭感觉上报数据的现象还不同水平存在导致不能客观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了县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三是监测数据分析评估不深入。少数部门和单位把监测考评工作简单归结于上报数据和常规的数据统计,不注重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某种水平上使监测仅限于向上级报数字,未发挥好其在引导、服务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监测考评工作失去了实质上的意义。这些问题,既影响到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又在一定水平上制约了县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对此大家务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2011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较大,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增长”政策,使经济止跌回暖,有效防止了继续下滑,2010年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经济回暖的基础不时稳固,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各项决策都需要准确的统计数据。二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有利于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解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在全省中的位次,对于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是激发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发展热情的需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不只体现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重要的反映出了各部门、各单位抓发展、谋发展的能力。监测考评指标若临时处于落后地位或不断下滑,既无法向省市县党委、政府交待,更无法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待,还会影响到县委、县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竞相发展、争先赶超、追我赶的发展形势下,迫使我必需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利于激发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加快发展的热情。四是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是宣传的迫切需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水平和投资环境、社会保证、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一个综合反映。对监测考评结果省统计局采取多种形式对外,3月份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会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的县(区)和争先进位县(区)进行惩办奖励,影响十分重大,关系到县在全省83个县(市)中的地位,关系到对外开放的形象。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监测考评工作的责任感,认真总结监测考评工作中存在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确保监测质量和水平。

二、履职履责,明确任务。科学严谨地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监测工作

新修订的县域经济监测考评指标体系突出了一个体现,为进一步体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的科学性。三个突出和三个更加”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突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突出效益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的生命平安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修订后的监测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四大类31项指标,根据新要求,就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强调四个方面的工作:

结合本单位上报各上级主管部门的年报工作,一要各负其责地做好监测指标的调查和核算。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地对所承担的监测考评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吃透各项指标的内容及测算方法,分析研究各项指标间的联系。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数据的调查、核算和上报工作,确保上报主管部门的数据与报统计部门的数据口径统一。同时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数据的衔接,防止数据出现大起大落、甚至是相互矛盾,确保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全省所处位置的反映,二要严谨求实地做好监测数据的评估和认定。县域经济发展监测考评指标数据份量很重。各级领导的执政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标尺。各部门、各单位在监测考评工作中务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数出有理、理出有据。对所有纳入监测考评指标体系的数据,要认真自查自审和评估认定,统计部门要在做好对部门和单位业务指导的同时,加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务必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并提供各部门监测考评指标在全省、全市的排名情况,三要及时快速地做好年度监测考评结果资料的提供。统计部门要及时地将省、市评估认定的数据反馈给承担监测指标的部门和单位。以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全省同行业中的差别与不足,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努力推进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以部门和单位工作实绩的提升,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以达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县(市)中争先进位的目标。

明确发展的差别和不足,四要科学有效地搞好监测资料开发和利用。监测考评的核心是要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找出根源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一方面始终是弱点。各部门和各单位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监测考评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县委、政府科学决策和部门推进工作提供依据,以便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措施,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夯实责任,加强领导。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县域经济监测考评工作

提高认识是前提,任何一项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加强领导是保证,落实责任是关键。

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做好日常统计工作,通过监测指导工作,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之目的分管负责人和业务人员要经常性地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做好汇报,以得到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业务人员要从对单位和领导负责的高度动身,强化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科学严谨地做好各项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当好领导的顾问和助手。

进一步夯实承担监测考评指标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责任,二要夯实责任。统计部门要依照县政府办《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实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监测数据质量负总责。同时,要积极与考评办联系沟通,科学地将监测考评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涉及监测考评指标的部门和单位工作处于全省后进,影响到全县位次的要实行通报,并与年度考核、评优树模挂钩。同时要建立工作责任档案,对工作不负责、敷衍了事,给全县造成负面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今后,年度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报表及给统计部门提供的县域经济监测指标报表必需经单位加盖公章和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经政府分管县长审核同意后,方可报送。

篇2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年终金融部门座谈会,主要目的是与各位行长和经理一起,总结一年来我区金融工作,肯定成绩,分析不足,共同研究与探讨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作用,切实有效地扩大信贷投入,促进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刚才区发改经贸局童局长代表区金融办通报了2011年度金融机构考核结果,并分析了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各家金融机构负责人也都结合本单位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希望各个银行互相借鉴学习,扎实做好今年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金融工作显著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区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抢抓有利机遇,加大工作力度,金融工作成效显著,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并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存贷款余额大幅增加。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3.96亿元(含准金融机构),比年初增加40.97亿元,同比增长30.8%,存贷比为79.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67.81亿元,比年初增加40.25亿元,同比增长31.6%。与此同时,2011年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8.48亿元,比年初增加47.13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17.08亿元,比年初增加46.68亿元,同比增长27.4%。总之,过去的一年,在全区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存贷款余额均保持了高速增长,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增强。2011年底,全区存贷款余额存贷比达到79.6%(含准金融机构),达到历史新高。其中工业贷款为93.98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58%,占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重点项目、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我区平台建设,为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一是旧馆木业协会与杭州民生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有效缓解了我区旧馆木地板加工企业资金压力。目前杭州民生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达1.5亿元。二是我区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长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顺利开业。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434笔,发放金额10.17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区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三是在省经信委大力支持下,区政府与省工商银行合作构筑了全省首个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木地板产业集群融资平台。该平台在2012-2013年3年间,将为木地板产业新增10亿融资规模,同时还将在融资价格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实施融资让利。四是农村合作银行顺利完成股改并开业,成为全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

总之,一年来全区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在保障经济发展资金支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大力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金融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通过在座的各位向辛勤工作在全区金融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全力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实现互利双赢

2012年全区金融机构要切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针对国家政策的微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理解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持续推进金融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整体素质,为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年要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要实施大产业培育计划,壮大国家级木地板、省级电梯、市级电机以及金属材料、新型纺织“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增长20%以上。要全力加快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区块和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四大工业功能区建设,努力提高平台承载能力。因此全区各金融机构要继续落实好相关货币政策,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切实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为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扩大信贷资金来源,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在信贷规模、审批权限和存贷款比例控制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并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努力增强资金供给能力。尤其是区确定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各金融机构要把握基本方向,创新风险意识,坚定不移地给予贷款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深入推进银企合作,积极与企业、项目加强有效对接,对一些具有成长性但目前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也要给予相关信贷支持,共同致力于我区融资环境的改善,确保全区经济运行资金链的畅通。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区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金融机构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调控要求,在信贷投放上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大力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融资难一直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过去的一年各银行投入工业的贷款增幅较大,但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个难题。为此,各金融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主动了解企业,积极做好服务,以降低信贷门槛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争取在服务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篇3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在北京举行。在论坛第三单元“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详细解读了当前中国财政政策。

谢旭人说,2011年,是世界各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继续恢复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

基于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11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中国政府强调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主要是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还需要政策支持。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施的建设项目,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都需要财政增加投入。因此需要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与此同时,也要根据新形势,增强财政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虽然今年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政策的力度上要更加合理的把握,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进一步有所下降,也降低了赤字率。这样安排既考虑了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政策的着力点上,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篇4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国有地勘单位;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转型发展以及各项政策出台执行的基础上,国有地勘单位应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根据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提升国有地勘单位核心竞争优势,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坚持主动作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事企双轨制的影响,转型发展受到制约,整体改革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经济效益不明显。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国有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技术服务和资源保障能力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前,国有地勘单位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抓住经济发展新常态机遇,以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思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W技术为支撑,以市场化管理为手段,以产能协调、资源整合为依托,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构建科学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在推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国有地勘单位要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期待、新要求,积极培育新动能、提供新供给,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让更多的成果惠及社会、服务人民。

三、坚持创新机制,构建完善经营管理体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地勘单位产业化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结构简单、历史包袱较重、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新时期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有地勘单位应当在现有基础上,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对运行机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以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经营管理创新,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按市场化的要求规范管理行为,理顺职能与市场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主动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以强化国有地勘单位的市场适应力。

其次,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勘工作规律,加大经营管理力度,防控市场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形成灵活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为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加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地勘工作的认识和把握,多渠道争取财政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在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最后,要结合地勘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针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及市场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正确处理好对内对外工作关系,健全适合地勘单位实际特点、统一规范、执行有力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地勘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四、坚持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理念有效落实

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地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有地勘单位要重新审视自身工作属性、找准定位与发挥职能,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扩展服务领域、开阔服务空间,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彰显国有地勘单位的能力水平和使命担当。

首先,要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年-2020年)》,将五大发展理念完全融入到国有地勘单位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中,做到创新管理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产业格局、整合产业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利用,继续巩固传统地勘工作成果,更好地发挥地勘工作的技术服务和资源保障功能。

其次,要始终把地勘工作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国有地勘单位公益职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与国土、环保、城建、农业、水利等部门联系沟通,主动向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民生地质等方面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公益性职能。

再次,要把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与参与新兴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开拓新的服务领域。紧盯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新变化,积极参与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工程设计、环境污染防治与评估等,在实现地勘单位综合性、集约性发展中彰显服务职能。

最后,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切实将绿色勘查理念贯穿于地勘项目实施全过程,推进地勘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推动绿色、低碳、环保发展。例如: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利用、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矿山建设、地下水环境评价与污染防治等,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服务。

五、坚持协调推进,促进地勘经济发展升级

当前,我国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提供资源能源保障依然是地勘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地勘单位要树立大地质、大环境、大市场、大服务理念,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服务中提质增效。

首先,要积极适应矿业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事业体制与企业化经营、公益性地质与商业性地质、传统矿种勘查与紧缺资源勘查、地质矿产勘查与水工环勘查等之间的关系,发挥不同体制、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提升整体质量和效益。

其次,要围绕国家急缺的矿、市场需要的矿、能够转化的矿,主攻优势矿种、紧缺资源和能源矿产,优化地质找矿布局,推进地质找矿新突破,提升找矿主业质量和效益。要坚定不移走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平台,在勘查与开发、探矿与采矿、地质与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开展矿业开发,延伸产业链,形成地勘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再次,要注重与实力强、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技术和资质优势,力争在水利、公路、民航、能源等工程建设领域承担更多的项目,与此同时,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山与农产品主产区土壤污染调查研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争取市场,进一步提升水工h勘查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敏锐掌握国内外地勘市场新动态,密切关注和聚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潜力、矿业政策和投资环境,探索与大型矿山企业境外合作的有效途径,在参与境外资源勘查和地质工程建设中实现提质增效新突破。

六、坚持整合资源,增强地勘经济发展实力

内部资源作为国有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其布局的综合性与协调性、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与创新性,对提质增效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对此,国有地勘单位要加强对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内部资源整合与创新。首先,要注重人力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要结合自身实际,注重人才队伍建设,选聘专业性新领域人才、综合性经营管理人才、领军性技术人才,探索和完善以创新和效益为导向、以成果和贡献为依据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强化内部资产整合利用。要积极提升自身对资产(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与科学利用,配备先进实用的地质装备和技术软件,尽快使地勘工作手段升级换代。与此同时,要有效发挥党政工的作用,积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文化理念与文化精神,培植市场竞争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与品牌形象。

外部资源整合与创新。首先是市场资源,要增强对市场信息和宏观政策反应的敏锐性,抓住新常态发展机遇,变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地勘经济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途径和空间,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部分地勘项目对外开放,加强国有地勘单位主体队伍与合作队伍之间的交流合作,用以保证彼此之间经济能力、技术能力、合作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与合约履行能力等“五大能力”的强化。其次是环境资源,要充分利用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和各种社会资源,搭建合作创新平台,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知名度与社会形象,为拓展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七、坚持发展科技,支撑地勘单位提质增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地勘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对地勘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是支撑国有地勘单位提质增效的现实需要。

首先,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立理论、技术、人才、装备、经费等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加强地质资料的二次研究开发利用,加强地勘项目的全过程研究,实现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跨越、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多元转化,通过转化成果的应用,提升综合效益。

其次,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地勘”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集成、交换、运用,打造互联网地勘工作服务平台,加强国有地勘单位与政府部门、各矿山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资源转化,促进开放合作,助推国有地勘单位发展新格局,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最后,要发挥地质科技的支撑作用,注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地质找矿、能源勘查、水文地质、城市地质、生态环保、工程施工、矿产开发以及新兴产业等领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成果,大力提升科技成果对推进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的支撑能力。

八、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有地勘单位原有的管理机制、运行模式、产业布局、发展方式等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国有地勘单位应与时俱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向,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天顺.新形势下国有地勘单位职能转变路径探索――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01:20-23.

[2]李剑锋.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01:69-72.

[3]刘雅婷,张蕾.“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4:76-80.

篇5

关键词 中国; 生态经济系统; 能值; 资源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5-0037-08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能力,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标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价值却并不包括在内。H.T.Odum等人创建的能值分析法,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整合研究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计算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项数据,以评估国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及其与资源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构成障碍。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展开分析,以研究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并对1985-2005年2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资源环境利用的动态演变趋势展开分析。

1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法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以动态、开放、整合的视角评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潜力,是目前生态环保学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体系。该方法把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定量分析研究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资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具体生产活动过程等,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1]。

1.1 能值与能值转化率

由于现实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物资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难以找到同一种标准进行度量和比较,因此,H.T.Odum提出了能值(emergy)的概念,并说明:能值即“包被能”(embodied energy),产品形成所需直接或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的总量;由于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物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某一物质的能值就是该产品形成所需的太阳能焦尔总量。太阳能值(solar emergy)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njoule,缩写为sej)[1,2]。通过把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资转化成同一标准――太阳能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利用状况展开分析,以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能值转化率(emergy transformity)是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物资转换为能值的媒介。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中,低质量的物质能量总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换成高质量、高等级物资所含能量。在能量转化链中,随着能量流动和转化,其数量逐步减少,能值逐渐增高[3]。因此,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资所含的能值量并不相同。处于能量转化链高端的物资有更高的能值转化率。因此,能值转化率也是衡量能量等级的尺度[4~6]。[KG)]能值-货币价值(emdollar value,Em$)是指某种能值对经济的贡献折算成货币,即能值相当的货币价值。其折算方法是将当年国家GNP与其所利用消耗的所有能值的比值,得到能值-货币比率,即单位能值对GNP的贡献率。不同类别能值的流量与能值-货币比率的乘积,也就是该类能值在当年对国家GNP的贡献价值。由于每年国家能值消耗总量与GNP都不同,因此,每年的能值货币-比率都不一样,相同的能值量对GDP年贡献值也不相同。H.T.Odum曾用“宏观经济价值”(macroeconomic value)来表达能值相当的经济价值,以表示资源能值对经济的价值[1,7],我国很多学者也沿用这样的说法。

1.2 能值指标体系

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见表1)是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指标体系,在反映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环境与经济关系、人地关系的同时,综合反映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率。可在绘制区域能值图、编制和计算区域能值分析表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利用能值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2 基于能值的中国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运营现状分析

能值分析能较全面的反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和运营机制。本文利用目前为止最新出版的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按照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将2005年中国自然、社会、经济数[CM)]据转化为能值分析数据,研究当前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状况,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2.2 能值计算分析表

依据H.T.Odum的能值分析法,利用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及2006年环境统计年鉴中2005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数据,编制、计算与能值分析指标表,并作进一步分析。

2.2.1 可更新资源输入与可更新资源产品产出能值表

表2是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可再生资源输入与可再生资产产品能值分析表。外部输入的可更新资源能值量由地理位置、地域面积、气候、地形条件所决定,由于在大范围内气象气候条件的相对稳定性,一般而言,其能值量年变化极小,因此属于相对稳定值。而内部可再生资源产品与消耗能值量则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国民饮食、生活消费水平密切相关。

表1中各项能值数据说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生产和消费构成我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消费核心组成要素总能值为9.69×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6 480亿$,其中畜禽产品、水产品、种植业(包括林业)产品能值产出和消费比重依次为59%、22%、19%,林产品消费所占比率相对较小,这说明多年来我国以林业建设与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保已得到社会共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依赖性减弱。因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主,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种植业居于次要地位,同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肉、蛋、奶消费占主要地位,显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污水总量超过17亿 t,再加上集约化生产的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城郊集约化大型鸡场、猪场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城郊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16]。

2.2.2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建立在以区域内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生产投入的基础之上,据此可以分析我国矿产、能源、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投入-产出水平。

表3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能值消耗总量为1.63×1025sej,能值货币价值为10 300亿$,远远超过对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中,化石能源、金属、水泥、土地损失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全国范围内高速城市化引起的城镇扩张、交通设施建设的必然结果。而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符合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当年过热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目前化石燃料、矿物、金属、水泥等能值消耗量巨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钢材、水泥消耗量却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耗总量折合24.6亿t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耗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6.93%,比美国、前苏联、欧盟(25国)三者煤炭消耗的总量还多,钢材消费量为3.88亿t,水泥消耗为12.4亿t,占世界比值依次为30%、54%。资源巨量消耗的结果不仅仅是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中国CO2排放量超过欧盟25国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进口和使用国,化肥、农药以及耕地有机质损失在总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总量却足以引起我国大面积耕地土地酸化、板结和土壤肥力降低以及土地污染,并导致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中国年化肥使用量达6 294万t(2005年我国化肥工业生产数据与进口数据之和),耕地每公顷化肥施用量高达610 kg/hm2,差不多是发达国家化肥平均使用量225 kg/hm2上限的3倍;每年农药使用量近120万t,但其中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作物和大气中,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已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8,9]。

因此,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2.2.3 外部进口资源与产品能值计算分析表

为了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演变与世界的关系,利用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5年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资源与产品相关数据进行能值计算分析。表4、表5分别为中国进口、出口资源产品能值计算数据。

表4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能值资源总量为6.54×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4 370亿元。进口资源以能源、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为主,其中,能源进口所占能值比重接近75%,其中石油能值占绝对核心地位。可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费量剧增,能源对外依赖性加大,自给能力减弱。在进口农产品中,主要以种植业产品为主,其中油料和粮食能值进口量最大。工业产品中,金属(包括钢材)、化学产品能值进口量较大,而其它产品进口量相对较小。另外,在吸引外资、发展对外旅游业等方面,也取得较好业绩。从总体进口物资类型来看,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原材料上,工业成品进口量不大,显示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制造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实现了由资源、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进口国向工业制造大国的转变。结合表3数据,可见工业化使中国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在大力开采本国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大量进口国外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加大,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形势必然更加严峻。

2.2.4 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计算表

表5中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数据,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2005年我国外贸出口物资类型及数量进行,用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情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表5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物资能值总量为3.38×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213亿$。相当于进口资源产品能值总量的1/2。因此,在资源产品进出口方面,中国目前已是能值资源净进口国,显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剧。出口资源产品类型众多,主要以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能源为主。能源出口中,石油及成品油、煤炭和焦碳出口量大;农产品出口中,棉花、谷物、肉类、水产品、植物油、蔬菜比例较高,另外中国机械工业制品、服饰(包括纺织品、服装、皮革以及皮革制品)等工业成品出口量大,对外投资和对外劳动服务发展形势良好。结合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口物资发展情况,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出口物资已经实现由资源和原材料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转变,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实现了由消极被动接受市场变化向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中寻求市场、发展自我的重要变革。

但成品石油、焦碳炼制、皮革制造、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地环境,目前在中国已经造成十分严重而且难以恢复的环境后果。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大量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把“三废”留在国内,经济发展是以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3 基于能值的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总体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营态势,将各项能值项目汇总后再进行总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出口物资与日俱增,很多生态环境学家担心大量物资出口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会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表6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能值大大低于进口能值,大约只相当于进口能值的1/2,这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的依存度在加大,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不足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总量在总能值消耗中占的比重达47.5%,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不可再生资源如能源、矿藏、土地等消耗量极大,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将降低我国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潜力,从而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是大批工业产品的制造者和输出者,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工业三废留在国

内,因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低效率利用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距离可持续经济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 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态势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利用1986年、1996年统计年鉴中1985年、1995年、2005年经济系统的运营数据,整理分析并编制能值分析表,此基础上计算各年各项能值生产消费情况,汇总统计见表7。表7中的年均增长幅度是以1985年和2005年的数据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出。

3.1 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各项能值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表7显示,在1995年以前(包括1995年),我国经济出口能值量都大于进口能值量,在1985年时出口能值量差不多是进口能值量的2倍,而当时的出口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为主。大约在1996-1997年进出口能值大体持平。此后进口能值量快速增加,在2005年进口能值已相当于出口能值的2倍,出现了与1985年相反的能值进出口贸易形势。可再生资源的产出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这和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及农牧业产业结构适时转变密切相关。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变化相对较为缓慢,但年均增长幅度也达到5.45%。总体情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量最大,其次是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都呈现较高幅度的增长态势。图3更加直观显示了同样的信息。

3.2 1985-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见表8。

表8中的能值来源指标各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口能值的需求量在1995年以后迅速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压力加大,对外依存度增高。社会经济亚系统能值指标显示我国人均能值消费量也呈增加态势,1995年人均能值消费量差不多是1985年的2倍,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物质财富的消费需求量加大。而国家内部资源的人口承载量的增加,则与科学技术进步使资源利用效率增大相关,但目前我国资源承载人口的能力仅为当前全国人口数量的一半,因此,我国人口依然使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压力。货币-能值比率呈下降趋势,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199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状况。能值交换率数据显示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日益繁荣的发展形势,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能值投资率是衡量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容受力,表中显示变化不大,这与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自然环境承载力增强有关,同样的原因也显示我国可再生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增加。

4 结 语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法,在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生产和消费情况做了运算和分析,以说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营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并在对比分析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说明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结构和规模产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以资源和原材料输出为主、工业成品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源输入、工业成品输出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时我国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消费结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资源自给能力减弱,对外依赖性加大,人口资源需求量大,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是建立在资源低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距离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蓝盛芳.钦佩等.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11.[Lan Sheng Fang.Qin Pei etc. Emergy Analysis in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M].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2,10~11.]

[2]李双成,傅小锋,郑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297~304.[Li Shuangcheng, Fu XiaoShan. Zheng Du. Emergy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Level of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 16(4): 297~304.]

[3]Ugiati S,Odum H T,Basfianoni S.Emergy Use,Environmental Loading and Sustainability:An Ernergy Analysis of Italy[J].Ecological Modeling, 1994(73):215~268.

[4]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J].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6,(90):69~ 71.83~ 87.216~ 218.

[5]李寒娥.蓝盛芳等. H.T.奥德姆与中国的能值分析研究[J].生态科学,2005年,24(2):182~187.[Li Hane, Lan Shengfang and etc.H T.Odum and Emergy Research in China. Ecological Science May,2005,24(2): 182~187.]

[6]李秀花.吕光辉等.城市复合系统能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2):31~34.[Li Xiuhua, Lǔ Guanghuietc. Emergy Analysi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an Urbansynthetic EcosystemA Case Study of Urumqi[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Science,2005, 26(2): 31~34.]

[7]中国经济社会统计年鉴(1986年、1987年、1996年、2006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86, 1987, 1996, 2006).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

篇6

关键词:教界人士; 信教群众; 积极因素

一、我县宗教基本现状及特点

通渭是一个多宗教的县份,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道教五个传统宗教,且历史悠久。但无论哪一种宗教,都因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时慢时快,时断时续。近年来,宗教界人士在结构和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全县共有信教群众163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4%。从信仰的教别上看,信仰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人数较少,佛教、基督教的信教群众较多。近年来,宗教活动中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如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的队伍建设还较薄弱,全县佛教教职人员仅有3人,基督教教职人员虽然调查中为6人,但实际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施教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大都是通过师傅口传心授学习教义的,这样代代相传,难免会出现与本派教义偏离的现象。宗教后备人才滞后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中青年教职人员少,新老交替后继乏人,整体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信众都报着神佛保佑的心理,见佛叩头,见庙烧香,对宗教的认识模糊,只讲信仰,不管派别,处于低级迷信状态。他们很难从中辨别真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是信教群众总体上呈现平稳增长。如通渭县2010年,信仰基督教的只有260人,现在421人;信仰佛教的从81人发展到现在的496人。信仰佛教的发展最快,基督教次之,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发展较慢,分别从124人、143人发展到144人和252人,其增长速度与这一信仰群众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近。二是信教群众在分布上不平衡,由区域性逐渐呈扩散状态。三是信教群众结构稳中有变。通过调查掌握,全县信教群众中存在“四多”特点,老人、妇女、文盲半文盲、病残人多,其中中老年人占69%,妇女占67%,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以上,身体有慢性疾病或残疾的大约占31%以上。四是信教群众与历史和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8个信教群众较为集中的乡镇分析中我们发现,某种宗教传入的历史越悠久,这里的信教群众就越多。

二、对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认识和体会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宗教工作理论政策的最新发展。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宗教问题。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即全面贯彻党的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修改的也写入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内容。同时,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宗教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途径

1、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总书记指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好、落实好。

(1)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从我县信教群众结构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因此,应采取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向信众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宗教的基本常识,增强信众识别和抵御的能力,减少其信教的盲目性。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完善行政执法工作。要定期排查宗教领域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以往整治的非法宗教活动点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认真做好抵御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

(3)规范宗教场所建设,加强后备人才培养。要重点加强宗教场所的制度建设,辅以目标管理考核测评,在宗教场所实行财务公开和审计制度,保证日常管理的有序规范。

2、引导宗教界继续努力挖掘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通渭服务。

(1)在教育人、引导人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开展各种培训,组织教职人员、信徒学习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宗教教义,宣传、贯彻党的自由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他们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2)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和谐本是宗教的理想,宗教大都主张仁爱、慈善、和平,中国各宗教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和传统。如佛教倡导和谐、和平的思想,其核心理念缘起、因果、平等、慈悲、中道、圆融等,对缓解当今世界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和好”,包括“神与人和好”、“人与人和好”。要进一步发掘各宗教关于和谐的理念,使各宗教更加自觉地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3)在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挑战,要引导宗教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以各种方式反对和抵制,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发展经济是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责任。我县信教群众虽然在总人口中比例不大,但绝对人数不少,因此他们在参与经济建设中大有可为。通过培养一批热爱祖国、政治上立场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并能带领和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同党和政府真诚合作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是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确定了20多名培养教育对象,采取举办学习班、定期联系、走访慰问,邀请参加有关会议和社会活动,政治上及时安排等方法,逐步造就了一批合格的教职人员队伍,促进了宗教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确保宗教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人士的手中。

4、发挥宗教中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消除宗教中负面的、消极的不和谐因素。

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通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自由政策,促使广大信教群众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与慈善捐助,扶贫济困、教育事业、医疗救助等,为基层的经济建设多做贡献。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发扬宗教界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传统,引导他们抱着慈善的情怀和回报社会的精神,弘扬宗教这一优良传统。2010年,县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释理航法师,捐资和引资68万元为其母校捐赠课本读物、学习用品、电脑、校服和兴建教学楼等,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定西市政协常委法闻,牵线搭桥,联系慈善机构捐资100多万元,修了3所学校,并捐资捐物救助贫困学生100余名,藏传佛教弟子、广州云峰酒业顾问王云峰捐资40多万元修建了常河中学。近十年中,在中华慈善总会和省慈善总会及宗教界人士的引荐和协助下,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界人士捐资300多万元,用于我县贫困地区和缺水地区建学校、打水窖。

篇7

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宏观调控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更为特殊的地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的实施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地方财政管理作为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强化地方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益既是保障国家财政措施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地方财政顺利运行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形势下,加大地方财政管理改善力度,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切实提高地方财政管理效益,以更好地为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保障,这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管理的重要内容,地方的财政管理工作不仅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地方财政管理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财政管理工作效益不尽理想,难以发挥财政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与转轨时期,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改善、创新不仅是一项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对改善地方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难的过程,需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对当前推进地方财政管理的思考

在积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大背景、新环境下,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创新与改善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主线,以财政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服务的创新力度,改善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侧重民生保障与建设,发挥财政在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地方财政管理质的突破和飞跃式发展。具体来讲应坚定不移地做到:

1.正确处理好财政管理纵向与横向的关系作为一项极具综合性和政策性的工作,地方财政管理是相关部门对地方财政的收支活动所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等工作的总称。从纵向上来看,地方财政管理包括了省级、市县、乡镇等多层级管理,多级次、多结构的管理特点使得地方财政管理明显区别于其他财政管理,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地方财政管理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地方各级间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取得较好的地方财政管理效益。随着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体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与地方间关系的科学合理协调成为影响财政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在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地方财政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立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要求,根据各地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制订地方性的财政法规,不得与国家规定相抵触,积极推进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同时,国家财政政策是对整个国家财政工作做出的全局性安排,属于宏观性的导向性政策。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地在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遵循国家财政政策,要充分、全面考虑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现状,提高当地财政计划的科学性。同时,国家财政机制的合理运行离不开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地方财政管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财政基础性信息的处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国家财政工作的决策、开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地方财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地方财政管理和服务绩效的提升离不开高水平的财政管理人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队伍建设,促进机关运转效能的提升,为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途径,积极促使地方财政管理队伍更新观念,强化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及责任意识,使其更加深刻认识到,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提升当地地方财政管理水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人民的积极表现。自觉加强财政管理队伍建设,从国家、地方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财政管理日常工作的开展出发。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创新财政管理人员成长与发展机制。地方财政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工作,新形势下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地方财政管理的新要求,地方财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长效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激励财政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开展,从理念上、方法上、手段上等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第三,在日常的财政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重视对财政管理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将人才的培养与日常的人员管理紧密结合,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为公平、透明的环境和平台,充分调动与激发地方财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人员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后,加强学习型财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地方财政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心态,使其自觉认识到不断地学习是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制订学习制度,形成全单位、全系统上下联动的学习机制,使学习内化成为财政管理人员的习惯。

3.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根据部门运作及实际需求,加快完善财政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创新制度以更好地达到管人管事的目的,提升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财政管理层次,认真贯彻落实,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保障财政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在参与式预算管理、地方中长期预算编制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细化支出科目,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创新主体责任机制,实现地方部门预算的归口管理,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提高预算的科学性、真实性、针对性,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高效与安全。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有效整合计划与预算,避免预算“两张皮”的出现,凸显财政预算在当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另外,作为地方公共财政的直接相关者,地方财政与当地百姓紧密相关,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离不开公众的积极主动参与。要以参与式预算的完善为契机,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都能有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当地地方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参与地方财政预算编制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

篇8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地方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开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必须加速转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又影响了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效用。所以,如何破解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地方高校在其所在区域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其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会反作用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推进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这种动力支撑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本质的需要是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依靠高等教育。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尤其是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支撑。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立足于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的要求,推动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授课方式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完美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适应性较强的人才,就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院校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平台,以多种形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承担成人教学的老师可以与地方企业进行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也可以为当地政府和事业单位制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等服务,不断提高其行政水平。此外,通过增加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直接投资,也可以拉动地区消费,并相应地解决区域就业问题。

(二)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促进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必然增长,生活方式、消费结构体系等多个方面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家庭和个人用于教育的投资将大幅增加,成人高等教育已然成为人们终身学习选择的一种方式。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有必要不断创新发展,最大程度满足这一新的需求。如改革现有授课方式、突出网络化学习方式等。此外,地方高校也要满足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人才素质提升的教育需求,以提升区域内劳动力素质及在岗职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大力推进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实现转型发展。

总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突出,但其与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都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成人高等教育也反作用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实现两者者的融合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二、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制约其自身发展,也限制了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一)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不明确

地方高校存在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可以为地方高校带来经济利益,部分高校从满足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但是只片面地强调经济收入,忽略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这导致教育目标定位的不明_,进一步制约了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的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学办学定位落后。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已出现新的发展形势就是社会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对培养有多样化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于单纯的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要实现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这就要求地方高校相应地调整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但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没有针对区域发展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调整,而导致专业设置陈旧、课程体系不完善。直接体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速度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两方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基本上不能实现与成人高等教育素质、技能等教育要素的吻合。这就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虽然培养出的学生在不断增多,但学生所学的知识却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地方高校大多将办学重点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忽视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关注,成人高等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教学方式单一,严重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部分院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依然采用“面授+自学”的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各门课程自学,辅之以每年寒暑假集中面授,面授时教师多采用传统模式授课。又因面授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较低,教学效果欠佳。自学期间没有网络平台,缺乏与教师沟通交流,有效的监督措施缺失。无论是面授还是自学都很难激发成人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无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

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成人教育办学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致使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特色不明显,出现趋同化问题。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重理论知识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多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无法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发展特色又进一步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出现一系列的难题,使成人高等教育陷入发展困境。

(五)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不紧密

一方面,政府、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观念存在问题。双方的合作往往是基于某个项目的运作,多是短期合作,而轻视长期合作。重视立即见效的成熟项目,忽视具有巨大潜力和风险的创新项目。另一方面,政府、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认可程度低。大多数地方高校没有认识到校企联合办学和政府支撑作用的重要性,不关注产业、行业的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以实现成人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地方政府与企业对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态度,造成地方政府和企业舍近求远,寻求地区外重点高校提供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发展和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由一开始盲目的甚至无序的状态向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良性合作的稳步状态发展。为了成人高等教育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要有明确定位

从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学生的工作技能、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要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要给地方培养一支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队伍。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招生区域、招生专业、办学层次、办学形式都应该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制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应由学历教育逐渐向非学历教育转型。地方高校要加强非学历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做强做大非学历教育,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为全民素质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一是要创新专业设置,发掘特色学科。对于专业设置,地方高校一定要吸引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合理设置学科和专业。二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涵盖地方从业人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多开设针对性强的应用型课程。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享, 并加大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设置比例。课程体系应更具开放性,具备一定的地域性,并能不断创新,及时吸纳新的研究成果。

(三)创建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模式的突破。要借助网络技术,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现代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相结合的教育环境,满足成人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网络课程体系和远程课程体系,要设计和开发符合成人学员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料。利用已有的校外网络学习平台,指定学生自学课程并完成学习作业的提交。加强手机平台学习软件的研发,逐步向基于手机平台的在线学习模式发展。其次,成人高等教育要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既要有传统的授课方式,也要创新适合成人学生的自学办法和课外辅导交流办法。

(四)构建成人高等教育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打破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趋同化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的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成人高等教育品牌是地方高校吸引学员、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关键,也是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为此,各地方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中一定要有品牌意识。要通过品牌宣传等手段,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高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知名度,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加深研究,形成系列化的特色项目、精品项目。

(五)建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参与机制

为了充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性,要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实现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的融合发展。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或者法律保障,企业依靠自己财力,把资金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中,高校则是培养人才,三者和谐发展。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制定校企合作长期规划,让企业参与到成人高等教学的各环节中来,进行联合培养、过程共管、效益共享,从根本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也可以引导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企业加强与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之间的合作。

除了与企业合作外,政府的支持作用也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可以为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或者政策来保障高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并可以协调校企合作事项的解决。也可以直接支持高校建设和发展,为成人高等教学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帮助其快速发展。

四、结语

从成人高等教育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几条策略,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要有明确定位,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创建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构建成人高等教育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社会参与机制。但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的问题,除了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外,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广大学者研究解决,如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壮大专业师资队伍、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等。

参考文献

[1]张燕.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前言,2014(18).

篇9

一、充分认识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背景下编制的规划。与以往五年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所面临的大环境。要把握这些发展基础、动力等的变化,研究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

编制水利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是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转折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编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十二五”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水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水利各项事业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基础规划依据,是我们争取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各种保障条件进行肯定的最好载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思路、把握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经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领会更加深刻。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五个更加注重”:

第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妥善处理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二,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把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更加注重以改革促发展。改革和创新水利发展与管理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体制机制,克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健全法制,依法治水,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全面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更加注重全面统筹协调。统筹考虑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洪排涝等关系。

第五,更加注重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根据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坚持民生为先,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先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保障问题。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蓝图*

解决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水问题,需要在水利发展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涉及规划思路和事关全局的重大水利问题,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编制好水利发展规划。要下大力气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科学确定水利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改革措施和政策保障。

第一,要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做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围绕我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体目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等,科学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客观分析和评价江河防洪形势、水资源供求状况、水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水利的新要求,找出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水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确定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第二,要重视对重大水利问题的研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前瞻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水利发展方向及模式、水利发展目标、水利发展布局与重大工程问题研究、强化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利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重大水利课题研究要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提高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规划编制所采用。

第三,要认真研究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制定规划思路和规划目标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在开展调查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战略上提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既要切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要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体现浙江水利特色,在规划目标上发展创新。在制订水利工作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时,既要充分考虑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四,要合理安排规划布局和发展重点。搞好规划布局和确定发展重点是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区域水利发展,特别要注重解决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突出水利问题。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要求迫切的突出问题,譬如沿海平原的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的圩区整治,要作为“十二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予以研究。

第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对策和措施是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内容。对策措施既包括各类工程建设措施,也包括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对策措施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可操作性。要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弊端,从实际出发,把工作做深做实,力戒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发展规划,要深化到有论证充分的项目、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可以求绩问效的问责目标。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完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任务

第一,要深入学习,提高规划编制的水平。“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背景,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新的要求。做好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提高对新的发展观和发展内涵的认识,提高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深刻理解我省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布局。厅领导和有关处室、单位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规划编制人员的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单位要把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和组织保障。这次会议上,成立厅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规划编制工作。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由规划计划处负责归口管理,会同有关单位单位,组成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专项规划由厅有关处室、单位参与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全省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将在今后召开的全省水利规划工作会议上进行部署。

第三,广泛沟通,加强协调。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涉及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配合。在规划编制中,要及时了解水利部和省发改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了解相关行业部门的对水利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各地水利发展的重点和需求。要做好水利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衔接,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与已批准的相关水利规划相协调,特别要注重水利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引导、对农业农村的服务、对资源环境的保障。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中各层次、各专项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做到“上(上位规划)下(下位规划)统一,左右(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协调”。

第四,社会参与,集思广益。要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要采取开放式的规划编制办法,把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作为对水利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过程。厅里将组成由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专家咨询组,发挥专家在规划编制、论证、咨询、审查等方面的作用。

篇10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发展”这个中心。

要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县”发展战略,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年度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按照“保增长、促转型”的要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机遇,加强对经济运行的预测和分析,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项目建设年”要求,加强和改善投资管理,全力争取重大项目早上快上,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当好“两个角色”,即当好“设计师”的参谋,又当好“工程师”的助手。

“设计师”的参谋是指为领导做好务虚工作,“虚要虚到家”,在思路建议上能够成为谋划发展的“高参”;“工程师”的助手是指为县委、县政府做好务实工作,“实要实到位”,在项目审批、组织协调、项目推进、行政执法、管理监督上实现有效的调节,能够真正成为县委、县政府落实发展的助手。要注重虚实结合,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指导意义。

(三)做好“三大前期”,即课题前期、规划前期、项目前期。

一是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自身要素制约的实际,加强课题调研,进一步研究提出解决的有效途径。加强政策研究,突出一个“准”字,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用足、用好、用全各类政策,用政策促进发展;根据十二五规划工作要求,突出一个“早”字,完成好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的需要,突出一个“深”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问题实质,着重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振兴旅游业、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开展重大课题研究。

二是要坚持强化规划的引导,按照“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要求,突出规划先行。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和综合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我县与温州沿海产业带的规划衔接和项目衔接。

三是要积极抓好项目谋划,对照“十条措施”内容,结合我县实际,精心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

,不断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库,为下阶段和长远投资打下基础。强化前期工作的组织保证,把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争取重大前期工作有质的飞跃。

(四)发挥“四大职能”,即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调节职能、投资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职能、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职能和粮食安全的综合监管职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调节作用,通过加强规划引导、计划实施与管理,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市场价格等的监测、预警和调节,研究提出运用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的政策建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要充分发挥在政府投资项目与资金管理中的重要职能,加强项目的计划编制、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协调等综合管理,引导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投向。严格规范项目审批,做好项目管理的牵头和组织工作。

三是要着眼于增强发展改革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城乡各项体制改革工作,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使之更加深入、规范,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加强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储备体系、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抓好县域粮食宏观调控,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粮食安全。

(五)加强“五项重点工作”,即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服务、指导经济体制改革、价格分析预测预警、保障粮食安全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服务上得到新加强。进一步健全县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公开承诺、重大项目协调会议、督查通报和考核激励五项制度,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不断加大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力度。

二是要在指导经济体制改革上得到新加强。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项目代建制度。积极推进政策性农村保险工作,切实使农村政策性保险工作真正服务于民。坚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改制职工有保障二者并重的方针,稳步推进国有及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要在价格分析监测预警上得到新加强。认真贯彻价格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政府定价项目出台。健全价格异常上涨应急机制,及时分析和预报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动向,提高价格监测预警的实效性、准确性。深化价格服务,提高价格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价格专项检查工作,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反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