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基础学重点知识总结

篇1

基础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处理问题能力,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临床中。案例教学主要是以相关的案例情景作为教学材料,结合课程教学的思想,使学生了解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因此,研究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基础护理教学;应用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临床实践活动出发,设计具体的案例情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通过讨论、回答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基础护理教学的核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操作中。因此,如何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案例教学应用于临床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主要是结合课程主题,采用相关的临床案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实际的案例情景进行描述分析,引导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可使学生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相结合,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课堂讨论形成的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课堂质量。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联系、分析与思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拓展,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总之,传统案例教学的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及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典型病理,其关于基础护理方面的病理要充分满足教学环境的需求,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基础护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通过声音与文字的方式将重点知识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比如:患者为张某,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呼吸比较困难,病人非常焦虑。针对该案例,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护士,应该如何采用相关措施来解救患者?采取卧位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分析实际案例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出案例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动作上的不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护士,教师可扮演患者。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护士问病人:“您这样躺着舒服吗?”病人“:挺好的。”让学生知道怎样表达自己。

(三)讨论案例

学生在学习护理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和同学及时沟通与讨论自己的意见。另外,每个小组在代表发言的时候都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取其精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谈论。

(四)总结案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有针对性的意见进行总结,补充学生的观点。并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针对案例写出自己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并总结在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较系统的掌握。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很关键。且案例教学的方法、讲授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统一、固定不变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才能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应用,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领,姜小鹰.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1):4-6.

[2]王磊,温雅,杨柳娟,等.PBL教学法在“护理临床推理与决策”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1(22):5-7.

[3]高洁,郭艳阳.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8):119-120.

篇2

1.重实践操作轻基本知识、理论学习

本院学生主要是专科层次,对其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部分学生就有了重实践操作而轻基本知识、理论的现象,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2.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

由在高中依赖老师家长督促学习转变到大学靠自主学习,学生对学习方式转变不适应,而且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了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3.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

由于课程安排的要求,学生学习科目多,课程安排紧凑,自习课相对较少。课堂学习结束后,缺少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也导致本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

二 提高学生知识吸收率的对策

1.巧设课前提问

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现状,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压力。如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对上次课内容进行知识回顾,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化压力为动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巩固所学,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2.以思考题导入新课

授课前的导入过程,可以用思考题的形式导入。如在讲授生命体征中体温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出一名高热病人的病例及问题,将热型、发热程度及高热病人的护理措施等内容涉及其中,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知识吸收率。

3.精练讲授内容

即讲重点。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某些章节内容多,课时少,对学生一看就懂的,或只要求了解的,或已经在基础课中学过的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不必再占用课堂时间。如清洁消毒灭菌的内容中,可以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及物理消毒灭菌法,而化学消毒灭菌法,课本上已经总结得条理清晰,可以作为学生自学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知识吸收率。

4.讲授过程反复提问

在本门课程中,某些重点知识会反复出现。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通过反复提问法来帮助学生反复记忆,加深印象。如“健康”的定义在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中初次学习过,在健康与疾病以及环境这两部分内容中,再次提到“健康”时,就可以提问的方式来回顾,起到督促学生记忆的作用。

5.讲授时适时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一些知识点多、层次多、且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及一些重点、难点及考点,可以阶段性地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回顾。如护理程序这一部分内容,护理程序共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很多重点、难点及考点,内容多、耗时多。往往同学们学习到下一个步骤时就忘了上一个步骤,对护理程序不能进行整体的把握。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每讲授完一个步骤,进行一次小结,五个步骤全部讲解完后再进行一次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6.善于总结口诀

简单而押韵的口诀是教学的好帮手,既可以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所以在本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对知识反复琢磨,仔细研究,用通俗易懂、简练准确的语言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如注射的原则共十条,经过仔细思考后,将其归纳总结为“三严格,三合适,防意外,要无痛”。只要记住这短短十二个字,就可以将繁冗的注射原则轻松记忆下来。所以,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吸收率。

7.做好课堂小结

课堂知识讲授结束后,以思考题或练习题作为小结内容,既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考点进行回顾及复习,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听课效果的评价,并最终提高学生本节课知识的吸收率。

8.布置课后作业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性强,且涉及到护士资格证考试。在每讲授完一章内容后,教师可以从相关书籍上查找相应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学生通过练习、以及老师批改且答疑,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9.充分利用实训课练习时间

本课程实训课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练习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如在测量生命体征的实训课上,让等待操作的学生在某位学生测血压的同时,记忆引起血压测量不准确的误差有哪些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督促学生记忆,将可能浪费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可以起到提高知识吸收率的作用。

10.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势,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媒体,能有效地将各种信息直接传达给学生。如在各种注射法教学中,注射部位的选择、进针手法是重点内容。教师将注射部位的神经、血管与肌肉的解剖图扫描入计算机,制成动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清晰地展示了注射部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并将进针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进针的动作,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三 结束语

根据本院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对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美华.浅谈临床见习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9(1):18~19

[2]郑凤莉.浅谈口诀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6(14):77~78

篇3

【关键词】 教学方法;儿科护理学;护理专业;中职卫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04-02

目前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因考不上高中而来学习的,基础薄弱,思维能力欠佳,而护理专业临床课程门类多,知识量大,难度也很大,要想学好的确不容易。这就要求中职卫校的老师要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找到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容易地掌握所教临床医学知识。笔者从事儿科护理学教学多年,浅谈教学方法如下。

1 运用思维导图勾勒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1]。思维导图中的形象化元素,包括色彩、线条、图案等有效与数据、逻辑、词汇之间建立起联系,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功能,实现全脑开发,对于提升人脑潜能机制有重要作用[2]。思维导图这一成熟的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显示出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中也应大力推广采用。由于每一种疾病需要掌握的内容很多,这些内容往往比较凌乱,要求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并牢牢记住这些内容的确不容易,难度很大。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重点内容总结出来,归纳梳理一下,可使一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一下子集中呈现在眼前,印象深刻;同时课后复习也能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这就叫一图胜千言。以新生儿硬肿症为例举例见图1。

2 总结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本属于哲学概念,在儿科护理学中,此现象也存在。共性是指某一症状或体征等不是某一疾病所特有的,而是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来的。个性是指对某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些依据,或是某一疾病所特有的。把疾病的症状或体征等分成共性和个性两部分,就会很容易记住,特别是要记住对此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的个性部分。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每一种疾病的共性与个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记忆起来更轻松、容易。例如支气管肺炎,表现为共性的症状、体征有: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烦躁、食欲不振等。表现为个性的症状、体征等有:肺部闻及固定中、细湿音;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两肺下部斑片状阴影。又例如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共性的症状、体征有:皮肤、粘膜苍白,肝、脾、淋巴结肿大,食欲减退、腹泻、口炎、舌炎等消化系统表现,烦躁、易激惹、萎靡不振、头晕、眼花、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表现,疲乏无力、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心衰等心血管系统表现。属于个性的依据有:末梢血血红蛋白较红细胞数减少更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3 帮助、引导学生做笔记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做笔记,可练习写一写医学术语,特别是一些生僻字,更重要的是记录、整理一节课的主要、重点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差,不会做笔记,或者干脆就不做笔记。老师要积极帮助、引导学生做笔记。讲到重点时,应该提醒一下,语速应慢一点,或者干脆就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下来。这样一方面可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 千方百计收集临床资料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中职卫校大都没有附属医院,学生见不到病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脱离临床实际,学生对于干巴巴的说教式的教学缺乏兴趣。学生只有接受来自老师的听觉上的刺激,缺乏视觉上的刺激和实践体会。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临床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出来,使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形象生动、贴近实际。学生就不觉得乏味,学习就感觉到轻松,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记忆、掌握。

5 深入临床一线,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儿科护理学来说,到临床一线见习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临床一线的氛围,感受护理患儿的艰辛与不易,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准确,体会更深。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中职卫校无附属医院,使临床见习困难重重。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想办法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可以和有关医院、科室联系,让学校拿出适当经费,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6 布置课后作业,强化训练

由于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基础差,学习的自觉性也差,不会学习,也不重视学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任课老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布置课后作业是一种非常好的措施。课后作业应结合全国职业护士资格考试的题型,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做法。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选择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要收集各种题型,也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这样一方面可督促学生学习,掌握每节课的重点知识,为以后参加全国职业护士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团队学习;教学方式;内科护理学

在医学界、社会文化、人们生活质量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对医院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与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而在传统的护理学中,其教学方法的引用很难满足现代护理学水准的要求,现阶段护理学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所改进与创新,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是满足当前护理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更加明显。

1 内科护理学教学以及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1.1 内科护理学教学

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内科护理学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在该学科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巧与方法的学习等等。并且对疾病知识的教授内容也比较全面,包括发病机制、发病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多种护理与知识的学习。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就现阶段护理学专业教学情况开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各种制约教学因素有碍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学会学习能力的掌握也受到影响。

现阶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现象仍很普遍,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动性低,积极性低,填鸭式教学居多,对教学资源不善于发现与利用,实践教学形式化,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导致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效率低,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因此,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进行改革与创新。

1.2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营造学习氛围,组建学习团队,感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团队学习中是以建立团队目标为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将总目标分为不同的子目标,根据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培B方向进行相应的角色安排,在教师的指引与教授下,由学生为自己所要实现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并在实施中挖掘学生潜力,从而对学生心理、情感、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与锻炼。

护理实践教学中,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案可行性较高,实际学习与锻炼中,学生能够根据目标,更积极地采用各种学习手段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配合来解决问题,进而取得更为有效的护理成绩,规避风险性大,使得学生对合作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与体会。护理作为一项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同时又属于社会化、大众化的工作属性,在日常工作中合作与协作十分常见,因此,通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2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往的内科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基本教学流程为:①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对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解析;②通过结合医院内科临床病例,给予知识意义的证实;③学生根据听到的知识、理解的程度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④做好笔记,要求将重点知识牢记;⑤复习上一节课程所学内容,加以巩固。整个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负责讲解,课堂教学以讲、说、问、答为主要教学与学习策略,其形式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只能从片面讲解中领会。

在以团队为基础学习中,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其教学形式、教学氛围、师生主体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实际实践教学中,从中对护理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问题为何而出,答案为何而解,对内科护理学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获得实际护理操作的锻炼、合作意识的认知、个人素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团队为基础学习的教学流程基本如下:

2.1 教学内容

教师选取适合的内容,如:高血压、冠心病与心力衰竭等,结合教学材料、临床病例等,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测试、讨论等内容,实践中缩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分析与谈论等课时。

2.2 团队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小组,各小组由5名学生构成,选取1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学习,整个学期组内成员尽量不变动。

2.3 课外准备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团队学习任务,其中应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等,各组成员均应借助不同的学习渠道,如:图书馆、课本及网络资源等,主动了解内科疾病发病机制、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并制成课件,以便于课堂上应用。

2.4 课堂讨论

教师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后,通过学生讨论,以便于了解其学习状况,如:肺心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内科护理的不足等,各组成员经交流、总结与陈述后,不仅可掌握重点与难点内容,还可明确学习中的问题,在课堂后20min,由教师解答各组的疑惑。

2.5 教学评价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评价包括个人成绩、团队成绩及个人贡献,其中最后一项由组长负责打分,具体考量内容有出勤率、参与主动性、与同学相处情况等。在实际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准备,了解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合理设计每堂课,同时充分考虑各学生的特点,如:成绩、兴趣及性格等,组成有效的团队,待布置学习任务后,指导、鼓励学生开展自学,使其感受探索与思考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3 应用效果

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有效掌握了各种护理技巧与方法,并增强了其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激发了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经学者对比研究,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仅提高了其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还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国内学者经研究显示,TBL组的教学成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与本研究报道一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职护理;病理学;栓塞;说课设计

说课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对教学理论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便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促进教学思想的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驾驭课程的能力①。笔者以中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栓塞”一节为例,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希望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课程是病理学基础,而《病理学基础(修订版)》是由靳晓丽老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其内容贴合中职教学实际,形式吸引学生,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病理学基础作为中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到桥梁学科的作用。(二)章节分析本节说课内容“栓塞”出自本教材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节,它既诠释血栓对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又是第二节血栓形成内容的深化,同时也是梗死的原因,为学生学习第四节做导入与铺垫,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栓塞作为临床常见病,与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本节课为理论新授课,共1学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与作用,笔者拟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复述栓塞的概念,区分栓子的来源和栓塞部位,列举栓塞的类型。(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学会准确判断栓塞的类型,分析栓塞的后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对栓塞病人的防护意识。(四)教学重、难点栓塞的概念、栓塞部位、栓塞的类型及后果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栓子的来源与栓塞部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她们青春靓丽,思维活跃,求知欲高,但学习主动性不高,喜欢轻松的学习方式,乐于表现自己,渴望被认同,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虽然学习了(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但缺乏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更是有待提高。

三、教学策略

依据学生以上特点,笔者决定采取“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采用案例教学法,层层质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激励教学法时刻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方面,通过课前预习法,提高自学能力;课上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学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四、教学过程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基础护理教学;高职护理教学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和速度。[1]笔者利用这一教学理念在高职护理3年级学生的 《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总结汇报如下。

1 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准备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平时上课时讲解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已经学习,那课上做什么,怎么做,这给教学提出了难题,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尤其重要。

1.1 梳理知识制作导学案 导学案的框架为课前:绘制知识概念图,结合微课学习重难点知识,完成自我检测题,总结学习中的疑问。课前还会有1~2个学习任务需要每个小组准备课上汇报。课中: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小组汇报课前任务。导学案以纸质的形式人手一份。

1.2 抓住重难点制作微课 充分利用视频、图片、3D动画等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讲解重难点。将微课上传至班级QQ群供学生下载反复观看学习。《基础护理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针对操作课,教师录制操作视频,包括分解步骤视频和连贯视频。

1.3 针对知识点制作检测题 检测题以纸质的形式人手一份。

2.课前学生准备 学生利用手机观看微课,辅助教科书完成导学案和检测题,提交学习疑问。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环境和计算机,搜集资料制作任务汇报PPT。

3.课堂过程 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2]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内化知识,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首先各小组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问,其他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小组PPT汇报课前学习任务,其他小组和教师点评。教师出示案例,各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进一步内化知识。

2 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

1.1教师绘制课堂评价表,对各小组的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学习任务达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打分。每3个星期公示每个小组得分情况。

1.2教师绘制自评互评表,每3个星期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组间评价。

1.3对学生的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分析评价。

2.评价结果:从评价表的得分看,学生的参与度是有很大波动的。一开始参与度并不高,3周以后,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但临近考试,参与度有有所下降。就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使自己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但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与其它班级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

3 存在问题

1.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就要求任课老师既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有敏锐的思维能力。[3]就笔者个人而言,虽然上课的大体思路是清晰的,但如何与学生一起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去丰满课堂,在实践中还是屡屡受挫的。

2.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于教师与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课堂互动交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用语言或非言语信息激发一个或多个学生思想,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4]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观上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求知是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更多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获得分类的系统化知识。[5]学生需要明白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客观上学生的人数太多,笔者教学的班级有60名学生,互动、交流、评价并不能全面覆盖每位学生。

3.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待提高 翻转课堂的一个实施重点在于教师能在课前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课前检测题的正确率,学生的疑问全依赖人工统计,及时性、精准度和学生覆盖率都无从保证。学习终端只是手机,导学案、检测题,各种评价表都需纸质打印,存在一定的浪费,也不能及时上传统计结果。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一个集资源下载、学习结果上传、师生实时互动、教师远程监控等功能的教学平台是迫切需要的。

教学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翻转课堂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变革[EB/OL].http:///con―tent/12/1 126/22/1658863―250423850.Shtml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王长江,李卫东.“颠倒的教室”:美国教育新景象[J].上海教育科研,2012(8):54―59.

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应用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涉及人体解剖学、内科学、药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组织学与胚胎学、麻醉学等30余个医学专业教学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专业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知识涉及范围广,总结性强[1]。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为学生今后进入医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带教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临床病案进行知识扩展延伸,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师生之间进行研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加深记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的96名学生内科学实践教学进行实验观察,对实践班48名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对参考组48名学生实施传统LBL教学。两个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差异经测试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教学方法 参考班实施LBL教学,带教老师主要根据教材向学生进行重点知识讲解,对非重点知识进行浅析,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实践班实施探究式教学,根据该章节知识结合临床真实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带教老师针对知识给学生提出引导性提问,将学生分组,由组员之间展开讨论,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得出统一结论。然后对各组结论进行全班讨论,由学生对结论进行优化,得出最终结果,并将存在的疑惑提出来。带教老师可以参与讨论,并适当给予引导性建议,带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带教老师进行评价,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知识,养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7.00,以%表示,用χ2检测;(x±s)用t检测,以(P

2 结果

实践班的病例分析得分、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参考班,P0.05)。

3 讨论

临床医学实践是为学生进入医院打好坚实基础的一个重要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理论到实际操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习时间有限,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带教老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大量的相关知识。临床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带教医生的影响,所以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实践教学的课时有限,需要在仅有的课时内将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对次要的知识进行浅析。不仅对考验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习任务重,难度大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主要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的LBL教学方法为主,多数学员存在为了考核过关而学习的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差。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有导向作用,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以互动教学为主要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4]。带教老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使记忆深刻[5]。组员、班级之间进行讨论可以各抒己见,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可以使学习充满了乐趣,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带教老师参与讨论,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拉近师生关系,营造一个练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讨论结果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并将学员容易忽略的要点进行深层剖析,这样可以强化知识点,便于掌握教学的方向,避免遗漏知识点[6,7]。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加就会主动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学习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在病例分析的能力,更好的运用掌握的知识[8]。

探究式教学可明显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对教学的满意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还提高了带教老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课时安排,提出的问题要有代表性、概括性,将理论与病案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轻松完成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能力,为临床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静竹,陈昌杰,杨清玲,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要求的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12-1414,1419.

[2]周风华,陈燕春,郑洁,等.探究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23(5):478-480.

[3]周风华,陈燕春,郑洁,等.探究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23(5):478-480.

[4]马腹婵,吴珊珊,柳春波,等.评估识别干预反思循环探究式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5,22(13):10-12.

[5]李跃东,张洪泉,张岩,等.探究式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4):605-606.

[6]吕静竹,陈昌杰,杨清玲,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要求的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412-1414.

篇8

关键词: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双相情感障碍;康复;护理

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是长期服药的精神疾病患者通过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及专业训练后在院外自行管理药物的方法。目的是提高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它采用由翁永振教授等人改编美国利伯曼的《社会独立生活技能训练程式》适合中国的训练程式[1]。有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预后[2]。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兼躁狂与抑郁的常见精神障碍类疾病[3]。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4]。

2016年2月18日我院收治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运用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逐步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目前患者在院能按时按量自主服药,配合治疗。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何某,男性,39岁,南京人,初中文化,未婚,因“发作性情绪高涨、低落交替出现2年余”于2016年2月18日第一次收治入院。因服药依从性差,先后三次住院治疗,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具体治疗不详。出院后不能坚持服,病情复发,2016年1月29日强制住院治疗后出院,2月18日再次强制送入院继续治疗。入院后诊断“双相情感障碍”,以碳酸锂联合利培酮控制精神症状。服药不配合,依从性差。患者病程12年,每次发作情绪不稳、闹事冲动,没有明显双相交替转换频次。与患者沟通自觉药物让他变的很迟钝。并且认为病已经好了,所以不需要服药;在家自行管理药物,常有漏服、不服现象。

1.2护理评估 体格检查:T:36.5℃ P:88 次/min R:20次/min BP:130/80 mmHg。意识清晰,发育正常,颈部软,心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活动自如、无残缺。肌力、肌张力正常。精神检查:接触好,情感适切,否认有病。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胸片未见异常。既往史: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病史。家族史:无特殊。家庭支持:父母离世,弟弟是其监护人,关系一般,平时不主动来院探视。量表评估:精神护理观察量表124分,自杀风险评分6分(中度危险),冲动风险评分6分(中度危险)。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自评2分(差)。

2 护理

2.1开展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

2.1.1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目标 让患者了解药物相关知识,知晓服药原因,服药益处;学习安全、正确服药技巧和评价药物作用的方法等,最后能够建立良好的服药习惯,提高服药依从性。

2.1.2训练步骤

2.1.2.1成立培训小组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训练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取得配合。在管床医生及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由本人及另一名护士负责实施该项训练。小组共同讨论该患者的训练内容与流程,形成计划。

2.1.2.2理论培训 对患者进行药物相关知识宣教,时间从3月1日开始,3月18日结束培训内容为药物的相关知识等内容。共8次课程,60 min/次,包括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和督促服药的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2.1.2.3临床训练 按照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进程表,渐进式进行,采用讲解、示范、介绍、提问等形式开展辅助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内容包括介绍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的目的、意义等;介绍自行取药、服药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口头测试;观看情景模拟训练等。完成每周的作业:书写出可以访问的电话号码及姓名,药物保存适合的地方,要求患者自行制定服药计划等。根据计划实施的同时开展药物自我管理实操,1 次/d。第1期:服药习惯观察期(3月22日~4月26日)护士发放药物时介绍药品名称、剂量、用法、服药时间患者复述患者按时向护士取药患者口述药品名称、剂量护士教患者认识所服药物及剂量患者自觉服下护士做好记录。在该训练过程中,3月23日及3月25日出现2次被动服药(注:如超过规定时间30 min患者仍未自觉服药,护士提醒后服药则为被动服药,提醒后不服药则为拒服药,1个月内未出现被动服药、拒服,则晋升下一期[5])。第2期:自行服药试服期(4月27日~5月26日)护士向患者讲解晋升后服药的方法、注意的事项遵医嘱将患者一周服药总量领回放于治疗室固定位置患者按时向护士取药、复述药品名称、剂量患者根据标签核对药物自行取用单次药量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自觉服下患者填写服药时间护士对表现好予以表扬(第1期完成并有理想表现才可晋升到第2期)。

整个培训过程至5月25日初步结束。在近3个月的训练中,该患者干预前MARS自评2分,干预中分别在第2、4、6 w及干预后进行评分分别为:3、4、5、7分,自杀及冲动风险评分为低风险。

2.2心理护理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运用口头安全契约,住院期间内不采取自杀行为,有自杀意念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寻求帮助。由康复心理治疗师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信赖关系。

2.3安全护理 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风险评估,出现妄想引起的自杀、冲动行为时,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做好交接班。

2.4基础护理 保持病房空气流通,保持床单元清洁。料理个人卫生整洁。平时加强水果、蛋白质的摄入,睡前避免兴奋,目前每晚睡眠达8.5~9.5 h。

2.5注重健康教育,促进健康

2.5.1建立家庭康复支持系统 与其弟弟协商,每月来医院探视一次。在探视期间,请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情感及生活支持,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使患者体验到家庭温暖。

2.5.2学会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 利用家属探视期间为家属提供相关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帮助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向家属宣教如何观察病情,有复发先兆应及时就诊。

2.5.3患者的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式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法,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矛盾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患者生活中应对能力和处理冲突的技巧。

3 总结

此个案患者的病情特点多次住院、病情反复,均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服药有关。通过近3个月的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患者从开始时的拒绝不配合服药,到现在已经能够主动按时按量服药,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掌握了如何管理自己的药物,为出院后能坚持服药打下了基础。通过训练,增进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安全隐患,保证病房医疗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同时也为今后开展该项康复技能形成了一套系统而规范的技能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永振.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9:156-215.

[2]魏春香,楚平华,魏贵明,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训练康复效果的评价[J].现代护理,2010,25(13):2367-2369.

[3]龚玫芳,李典银,苏F,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4):160-162.

篇9

[关键词]社区总护长;社区护理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正在实现由医疗型为主向保健型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地拓展和转变,社区护理也从单纯医院搬家转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化”的服务,我院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后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护士长开展社区护理,覆盖6.4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社区中心配合市、区开展10多项科研调研工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8年的社区管理护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护士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

1.1根据《北京市城镇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及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社区护理管理网络,各社区站设立护理组长建立了各岗位人员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SARS期间完善了社区站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1]。

1.2依法执业在医疗举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管理办法、传染病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

2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社区站根据环境、服务功能、管辖人口来定编人员每个站7~9个人,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站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管理知识组织护士每季度学习一个单元内容,出台重点复习提纲,并进行理论考核一次。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讲座,并有重点考核。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北京市社区护士培养大纲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北京市社区护士岗位培训证书》考试带动全体护士参考,参考率100%,持证率3年内达90%以上。尽早实现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3社区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社区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站内患者输液须知》、《家庭护理、输液协议书》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制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如观察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等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杂、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的,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站上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站进行现场访谈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社区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是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治疗,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临床带教;护生;影响因素;对策

临床护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社会化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1],这一阶段在护士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此阶段是护士从单纯的学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帮助护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塑型"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聘用制护士已经成为临床工作的主力军,带教老师作为年轻护生的教育者,研究者,护理者和管理者,如何提高带教质量,使她们能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满足患者需求,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影响带教质量因素

1.1环境因素 实习护生在生理上日趋发育成熟,而心理成熟度却明显滞后。初入医院,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紧张的工作节奏,适应能力较差。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性质、特点知之甚少,认识不足,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影响学习效率。

1.2教师因素 带教老师缺乏现代的教育观、缺乏讲授知识的能力和经验,知识老化,方法单一。或从主观上不重视带教工作,敷衍了事。忽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不注重对学生认知、情感、人文领域的培养与锻炼,导致学生只会机械操作,缺乏工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丧失工作热情。继而对今后的工作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1.3护生因素 目前绝大多数实习护生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勤劳、奉献的精神,缺乏责任心和竞争意识。面对文化层次、社会地位、信仰背景各不相同的患者,缺乏沟通技巧,不知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且存在专业知识缺乏,基础知识薄弱,操作技术欠熟练等问题。

1.4患者因素 面对初进临床,理论知识缺乏,操作不熟练的护生,患者易产生不信任感。表现出不愿接受护生的护理,尤其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有时甚至当面拒绝、训斥,给护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2 对策

2.1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护生初到科室,带教老师应热情接待,介绍医院的基本慨况,本科室的环境、布局、专业特色、工作内容等。帮助护生尽快的适应环境,同时阐述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流程,使其明确责任,熟悉工作流程等,使护生做到心中有数。带教老师平时指导时多鼓励,多安慰,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利于消除其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好的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2.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带教老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基本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时俱进,以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必须熟悉教学和临床工作,具有清晰、流畅、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表现出自信,并且善于判断、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新时代下,我们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倾向于朋友关系,提倡双向交往,是一种信息互换,思想互通的人际交往类型。有报道显示:带教老师的优劣确实会对护生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主动热情,正直正派的老师能够使护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不断的激发出工作热情。

2.3创新改革带教模式

2.3.1创新带教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方法。我科采取"一教一跟"的方式带教,使护生既跟人又跟班,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护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老师的带教意识,更好的了解护生的优缺点,实习因人而异,灵活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教老师打破以往"一说一听"的说教模式,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等形式,边讲解边启发式的提问,有问有答,既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合作,轻松愉快的心理感知过程。

2.3.2护理工作节奏快,还需要改变"专项时间学习、培训"的传统观念,倡导"随时、随地"学习法。"随时"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专项培训的模式,充分发掘与利用各个时间间隙进行培训,例如工作之余聊天时间、吃饭时间等等,都可以充分利用,随时进行。"随地"就是只要工作和环境允许,哪怕是在走路,哪怕是在饭桌上等等,都可以随地进行。带教老师将人文教育等内容灵活的穿插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效果有时比专门的培训学习还要好。

2.4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带教老师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和人本态度[2], 临床实践阶段是护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过程,是从"护生-护士"角色的转变,文明行医,礼貌待人,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是护生必须做到的。因此,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成为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熟练、交流经验丰富的榜样。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发挥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工作中以身作则,以高度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灵活的思维、轻松愉快的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得潜能,成为护生的好榜样。

2.5完善的带教计划 带教老师应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清楚的罗列出要带教的内容。具体到第1w、第2w、第1个月、第2个月护生分别要做到什么程度,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支持,随时追踪,评价。由于护理工作繁琐,量大,新护士往往抓不住重点,效率低下,造成患者的不满。带教老师应及时予以指导,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作,教育护生熟悉抢救流程,应急预案,熟练各项操作。面对急救患者,带教老师可以严格把关,从旁指导,提高护生的自信心和患者满意度。通过培训把护理理念和操作方法统一起来。逐渐培养护生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乐观的职业态度,出色的沟通能力,缜密的思维模式,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最终护生除了掌握基础护理以及专科护理常规外,心理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训练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慎独精神,学会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带教老师要放手不放眼,边做边带教,老师通过提问,观察交流等考核方式,了解护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针对护生的特点,把握带教的重点和难度,力求在师生共同学习、有效沟通的原则下,圆满完成各项带教计划。

2.6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对整个临床带教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过程性、全面性的综合考察护生的认识、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规章制度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并在带教结束时实行双向评价法[3]。即评价分两部分:①了解护生对带教内容本身的评价,其中包括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启发自己思维的内容有哪些,对带教老师的表现、评价和建议;②对护生的评价,包括带教过程的表现,学习后能讲出的体会和收获,患者的满意度等等。带教老师应认真听取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找出问题和差距,及时修改带教方案,评价的结果作为下一步带教计划的重要参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3 结论

随着护理事业成功稳步的发展,护理服务的功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护理服务模式由"供给式"向"需求式"转变的过程中,长期不断的学习培训不可或缺。每名护理工作人员都经历过护校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才走到工作岗位上,护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医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护理工作者的责任。在新的医疗形式下,带教老师应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不断总结经验,将不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提高带教质量,使实习护士更快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护生的最大潜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4]。严格、规范、个性化的系统带教方式,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晓静,朱丹,乔莉.临床护理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