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

篇1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发生在我局内或与我局密切相关的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和对外报道工作。

二、工作原则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委外宣办、政府新闻办会同负责事件处置的相关部门归口管理。

(2)依法规范,加强引导。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工作的应急管理,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严格执行新闻工作规程。严肃新闻工作纪律,对违反工作纪律,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2

一、工作原则和工作要求

工作原则: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结合实际,合理预防;建立机制,逐漸落实;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统一指挥,协调配合;解决问题,依法处理;评估情况,形成报告。

工作要求: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工作,逐级明确责任,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果断做好处置工作。普查期间,加强信息反馈工作,做到应急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畅通。为快速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相关部门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应对突发事件。

二、适用范围

清查摸底、业务培训、现场登记、现场督导、事后质量抽查等脱贪攻坚普查工作各环节。

三、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根据我镇实际情,成立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一)普查工作开始前

1.各相关部门、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办事,高速、高效、有序开展工作。

2.镇脱贫办安排专人负责应急工作,准备好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应急值班人员联系方式,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3.镇卫生院指定专人负责普查工作组人员体温检测,吉祥码打码工作。

4.加强普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面对突发的紧急情况,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确保脱贫攻坚普査各环节工作安全有序。

5.为普查工作人员准备好必备安全防护用品、防疫用品和药品,组织好应急车辆。

(二)普查工作开展期间

1.落实定期测温及扫码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2.在普查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后,立即启用应急报告制度,相关责任人应在第一时间报告镇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内容应包含“时间、地点、原因、事件详情、造成影响和损失情况、发展趋势、采用的应急处置措施”等要素,不得拖延隐瞒,并采用文字形式(纸质版或电子版)记录下来。

3.镇宣传部门要做好舆情监控工作,对有关普查工作的网络舆论(包括新闻网站、微博、论坛、微信等)进行定期监测,收集、整理、归类舆情信息,及时反馈预警,做好危机应对处理预案,确保普查工作不受干扰。

4.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根据突发事件情况,确定其严重程度,结合我镇实际,立即研讨解决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立即向市普查办报告。并在市普查办指导下,协调各相关部门控制事态发展,时刻跟踪事件进度,评估事件影响,形成材料立即报市普查办。

5.各相关部门、各村(社区)在普査期间要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理办法、报告制度和值班制度,确定并公布值班人员及值班电话,保证值班人员在岗和值班电话的畅通。

五、突发事件主要种类

1.自然灾害:大范围降雨带来的洪水等地质灾害,对普查工作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或阻断普査的继续开展;

2.突发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性伤害事故使普査工作人员受到人身伤害;

3.网络安全:发生设备故障、通讯和网络大面积中断、普查出现负面舆情等;

4.信息泄露:清査摸底或普查信息出现泄露;

5.食品安全:出现大规模食物中毒情况;

6.公共卫生:突发肺炎疫情,普查对象患有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7.入户受阻:因语言障碍、价值观不同或普查对象精神状态原因,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査对象出现矛盾或矛盾激化导致普查受阻;

8.其他情况:普査表、移动终端等物资大量受损。

六、应急处置流程及措施

在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遭遇发生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损失或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处置流程

1.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所在村及相关责任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将突发事件种类、具体情况,影响程度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并联系公安、消防、医疗、卫生、救援、网络、交通等对应事件的相关部门。

2.先期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应优先保障普査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的人身财产安全,对现场进行保护或封锁,隔离相关人员,避免灾害、疫情、泄密、群众矛盾等不可控因素产生二次影响。

3.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相关责任部门会同脱贫办在领导小组统一调度下,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的响应措施进行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该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并做好记录。

(二)处置措施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所在乡镇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在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营救和救治,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普查工作人员。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抢险救援车辆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对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短时间难以恢复的,重新规划普查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突发事件 网络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刘清生(1967- ),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860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46-02

一、引言

学术界对高校网络的概念尚无定论,但一般是指高校由于某一突发事件引发,网民群体集中围绕某一主题,通过网络聚集制造舆论,促使网民行动,对事发高校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①近年来,高校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发事件频发,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网络飞速发展背景下,高校网络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切。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演变的原因及发生的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校制度建设,规范高校管理行为,对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高校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的原因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对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的245个网络舆情热点监测,结果显示:“科教文卫领域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常发之地,占比15.1%。”②高校涉及腐败、意外伤亡、招生、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些突发事件极易演化成网络。高校突发事件演变成网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网络。高校承载着亿万家庭的希望和梦想。我国有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每一个学生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身上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甚至承载了一个家族的期盼。在数以千万家庭上亿人的眼里,关注高校就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导致了高校的社会关注度高,高校突发事件极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进行分析,高校突发事件极易引起网民的关注,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重点。

2.缺乏与网络沟通的能力,往往酿成网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类网站、微博、论坛等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互交平台。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网络强大的声音,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往往不太敏感也不太重视,固守原有的处置事件的观念和模式,不太适应网络的追问,网络舆情判断分析能力不强,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行动迟缓,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往往会导致局面失控,矛盾激化酿成网络事件,使事件的负面影响迅速放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给学校造成极大的影响。总之,从高校自身层面进行分析,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显不足,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3.网络传播的特殊效应,极易演化为网络。第一,网络炒作推进网络舆情失真。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和网络推手往往借机发挥,肆意炒作,使突发事件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第二,网民情绪化助推网络舆情放大。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一些网民的言论比较感性化或情绪化,有时会将网络当成泄愤的场所。情绪化的言论往往相互感染,容易引发有害网络舆论,使得事实歪曲。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导致网络舆情离奇。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自由,一些网络推手缺乏基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随意传播低俗信息,肆意夸大,片面追求点击率,以产生“轰动效应”。这也是从网络条件下突发事件容易演化成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突发事件演化成网络的机理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演化成网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价值累加理论”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即有利于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结构性诱因;有社会结构所引发的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社会控制力的下降等。③具体来说,事件的发生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具备一定社会条件。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招生、就业、意外伤害等都是激发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因素。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多元的时空世界,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迅疾、涉及面广。所有的网民因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交互信息,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如同就在眼前,与己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必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本身以及事件背后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必将加重人们的不满、怨恨、仇视、剥夺感或压迫感。

2.产生一般性信念。的参与者必须对共同的诉求达成共识,并取得大多数参与者的支持,才能产生一般性信念。“一般化信念很可能是出于愚昧和无知而产生的神话,但是对一个集体行为的发生来说,重要的并不是真实而是认知。”④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经过网络传播,公众可能对事件本身以及与事件相关联的其他问题更加关注,各种意见逐渐达成一致,出现一般性信念,最终导致的发生。

3.出现触发因素。触发因素是一个引发的导火索,往往具有偶发性,有时可能是一个极小的事件,但不容忽视这一导火索出现的时机。传统媒体的报道是有选择性的,传统媒体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更多强调把关和引导的作用,带有话语权的性质。而网络给人们提供了“谁都可以通过网络放大自己的声音”⑤的可能性,谁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谁都能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正因如此,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暴露出的问题可能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各类不良触发因素随时出现。

4.形成网络行动动员。群体性行动必须要求参与者被组织起来。斯梅尔塞认为,快速的信息传递是社会运动动员的关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⑥简单地说,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人。人们根据此理论,创立了社交网络,即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社交网络让每个人的社交圈被放大,成为一个大型网络,增强了人们交往和信息沟通的渠道。“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舆情的隐蔽性给新兴动员主体提供了行动的机会和场所。”⑦

5.控制能力缺失。按照斯梅尔塞的理论,高校严密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遏制网络的关键,如果出现疏忽,网络可能随时发生。高校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平和安逸的环境,师生在心理上普遍对危机不敏感,对风险认识不足,往往心存侥幸,缺乏经受风浪考验的意识,对突发事件缺乏敏锐判断与控制能力,必然导致高校网络的发生。

四、网络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思路与措施

网络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变得更为复杂。高校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善待网络舆论,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发挥网络舆论在学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努力提高在网络舆情下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

1.建立预警机制。高校处置突发事件最有效的方法是积极预防。目前,我国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许多高校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际演练。为此,高校应当建立一套符合校情、保障有力、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要切实加强网络舆情,高度重视网络表达的进步意义。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注重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校园BBS是大学生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时选择的最重要的信息源。”⑧要密切关注校园网络BBS,及时发现并收集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有关建议要及时调查并尽快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2.完善沟通机制。如果缺乏沟通,信息不畅,往往会出现针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传言、猜测甚至谣言,对突发事件处置极为不利,从而失去处置问题的最佳时机,使突发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沟通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准确及时的信息,因此,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重视信息畅通,保持与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之间的沟通,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保持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信息畅通,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争取学生及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做好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及时得到上级部门的帮助与支持,更好更快地解决突发事件。

3.强化控制机制。突发事件的控制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艰巨工程,也是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精心编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规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可以从制度层面保障突发事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准确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与程度,是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与依据。另外,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分析事件发生的性质与原因,明确责任主体。重视网络舆情研判与引导,掌握网络舆情产生的真正原因和事态发展的趋势,注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牢牢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能力。

4.重视善后机制。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的结束。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往往被忽视,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整个突发事件控制与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能否尽快恢复秩序。为此,需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评估机制,对采取的措施及有效性进行评估,检验预案是否科学、措施是否可行,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二是要建立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机制,高校要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秩序,消除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三是要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和反思,举一反三,消除突发事件的“后遗症”,必要时对部分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总之,突发事件过后,高校要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抓住危机背后蕴藏着的机遇,完善预防与应对机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注释]

①刘清生,张强,张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12(3):99.

②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3.

③N.J.Smelser.Theory of CollectiveBehavior[M].NewYork:FreePress,1962:35.

④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

⑤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55.

⑥J.watts.Duncan.Six Degress: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M].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3:76.

篇4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措施,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以及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编制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出台并组织实施《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应急资源。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和本行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专项规划要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按照“政府统筹协调。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原则,年月底,各县(市、区)要完成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编制工作;年底,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应急预案体系。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修订完善。建立预案演练制度,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应急演练,力争专项预案演练数占总数的50%以上。

(五)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是全市处置突发事件的决策指挥机构。发挥应急信息运转枢纽作用。市政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明确承担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配足相应的工作人员,各县(市、区)政府要在年月底前完成。年底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都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承担日常应急管理的各项职责和任务。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责任到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各事业单位、企业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工作人员。

(六)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加快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

三、大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加快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一网五库”电子政务专网。争取年底前实现市应急平台与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八)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及武警、、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培训和管理。

(九)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国家储备与地方储备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

(十)突出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预防和先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市范围内实施应急管理“615基础工程,即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部门(系统)一个乡镇、一个社区(村)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作为示范点,以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整改、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为突破口,以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个早”工作机制为重点,全面推动我市应急管理工作。

(十一)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力度。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及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市直有关部门要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高度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鼓励各大中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应急装备、设施以及应急管理基础项目的技术开发,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

(十二)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评估制度。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要在每年12月底前向市政府应急办报送年度应急管理评估报告,并总结典型案例,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要及时评估,认真分析,一事一报。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季报制度,重要事情统计实行日报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四、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和善后工作

(十三)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普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市政府应急办要对各地、各有关部门隐患排查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建立重大以上隐患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十四)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各单位、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充实必要的人员,完善监管手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实施联合执法。各级主管部门和有关监察机构要把督促风险隐患整改情况作为衡量监管机构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各企业、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十五)强化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按规定及时、准确、客观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工作条件,明确值班人员责任,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加强各地、各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媒体和手段,及时预警信息。

(十六)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调动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七)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计划。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市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轮训。深入开展应急科普知识“五进”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工厂、进机关)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五、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十八)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目标管理范围,特别要抓好市(县)乡(镇)两级领导干部责任的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确责任,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要建立并落实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确保行政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市政府应急办要切实履行职责,不定期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和落实等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篇5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我市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均已成立,但部分县(市、区)应急办没有实现上级要求的“五到位”(即:人员到位、车辆到位、办公场所到位、办公设施到位、资金到位)。为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做到反应迅速,处置高效,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各乡(镇)要明确一名副职专抓,并指定专人负责。村、学校、企业也要有一名负责同志抓应急管理工作,并设立信息联络员,以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县、乡两级都要有应急办公场所,配备专门的应急办公车辆。各县(市、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万元的应急办公经费(用于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市政府相关要求,借鉴外地先进的应急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应急管理工作的信息报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等相关制度。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一套组织严密、科学高效、责任明确的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确保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有条不紊地应对各项突发公共事件。

四、抓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细致、系统的学习,全面、准确地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规定,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同时,根据本地、本行业的情况,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办法。

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和“一专多能”的原则,以公安、消防、卫生、安监等骨干队伍为主体,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形成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要在企业中建立专兼职救援队伍。特别是化工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和器材,加强培训,提高队员处置重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每年对应急救援队伍区域分布、工作任务、人员装备及培训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二是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各级各部门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志愿者招募及管理办法,通过采取社会招募、自愿报名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吸收志愿者加入到应急救援工作当中。要建立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建立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形成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加的应急救援体系。三是做好专家队伍的组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及大型企业要聘请有关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分级分类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发挥专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同时,每年召开一次专家组会议,研究工作,分析形势,为各级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

六、切实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应急演练计划。采取室内推演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地开展演练工作。原则上,市、县专项应急预案的制定部门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在演练中要把预案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组织到位,注重实效,不走过场,真正达到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要认真总结演练中的经验,找出问题与不足,对相关预案进行必要的更新和完善。

七、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有针对性的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合理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要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原则上每年一次对应急物资的储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应急储备物资数量不足、品种不全、布局不合理、运输不畅等问题。市、县财政和市直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安排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八、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城镇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要加强应急通信、应急供电、应急避难场所、应急医疗救护以及消防、防雷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教室、敬老院、活动中心等,作为重大自然灾害人员转移、疏散、避难(灾)场所。加强交通、通信、电力、天然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要吸取四川汶川地震的教训,乡村规划建设要避开隐患区域。各类企业、学校、大型商场等重要部门要配备齐全的应急设备,开设应急疏散通道,规划出应急避难场所,为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人员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

九、加快应急平台建设。省、市应急平台现已着手规划建设。各县(市、区)要多方筹集资金,尽快开展县级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实现与省、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分析评估等功能,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十、开展防灾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各级各部门要面向大众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将每年11月1日作为应急宣传日,统一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知识的宣传。同时,不断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公共场所现场咨询、个案实例讲解、组织竞赛、设置宣传标识等多种形式,让应急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要以企业、学校等突发事件易发区作为宣传工作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积极推动应急知识进课堂、进企业,加强对企业职工和学生的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采取“派出去、请出来”的方式,自身培训与大专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搞好对领导干部应急指挥能力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培训。县、乡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培训。

十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监控。要坚持应急工作“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我市临港靠海、化工企业密集、交通运输繁忙的特点,认真制定风险隐患排查方案,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各地对辖区内的每个城镇、乡村、企业、学校要进行全方位的排查,全面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对企业、学校等重点部位、重点单位要进行重点排查,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对可能引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建立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逐步建立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有效整改的长效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扩大监测覆盖面,提高监测水平。建立预警信息系统,充分利用防空警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及时预警信息。各级广播电视、通信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提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服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十二、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在45分钟内口头报告,90分钟内书面报告市政府值班室和应急办。信息报告要做到及时、准确。对特别重大、重大及持续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要做好事件情况续报工作。对迟报、漏报、瞒报的,视其情节依法追究责任。

十三、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各部门在向上级政府报送事件情况的同时,要依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事发地政府要统一组织应急处置工作,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发展,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同时,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秩序维护及环境评估等工作。

十四、搞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和舆论引导。要严格遵循主动引导、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主动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内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帮助群众消除和化解恐慌情绪,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要完善政府信息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十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评估分析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年要向市政府报送年度应急工作评估报告,准确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各级民政、安监、卫生、公安部门分别归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市政府应急办要编制年度突发事件评估报告样本,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年底按要照样本要求填写后报送市政府应急办。

十六、着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着力抓好街道、乡镇、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能力建设,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落实人员,保障经费,做好各项应急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基层防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6

高校突发事件指的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政治等原因,发生于高校内部或者虽发生于高校外部但直接作用于高校师生,多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导,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导致高校师生人身、财产权益受损、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遭破坏等不良后果的危及公共安全、公共生活秩序的紧急事件。其特点为:诱因多样性;爆发瞬时性;迅速扩散性;结果危害性。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校园安全维稳理念亟需更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安全维稳工作出现了新状况,主要体现在校园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上。相比于先前的以自然灾害、突发传染病、学生群体斗殴滋事的表现形式,现阶段的校园突发事件多表现为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等。校园突发事件表现形式的改变是与互联网的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式家长观念息息相关的。高校辅导员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管理学生体量大、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等原因,未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使得在实际工作较为被动。

(二)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主要是指辅导员自身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每位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加之突发事件只是非常规性的个别事件,往往使得辅导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不会针对突发事件的防范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实施相应的预防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处置能力较差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作为处理事件的直接责任人,身处事件处理第一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是评价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依据。由于校园突发事件是低概率事件,使得多数辅导员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缺乏实践经验,是多数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空白点。当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往往会慌了手脚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应对,没有起到现场组织、有效缓解状况的作用,导致错失处理事件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导致事态恶化。

(四)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善后恢复能力不足

很多辅导员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束作为整件事情的终结,而忽视了事件结束后的相关善后恢复工作。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工作主要包括:对事件相关学生情绪平复和心理重建工作、网络舆情控制工作、以突发事件为契机的教育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相关的学生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冲击和影响,辅导员往往会忽视此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及时给予必要的疏导,造成不良后果。一些情况下,辅导员没有把握好有关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导致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再次出现网络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学校、相关当事人的名誉和形象。另外,辅导员往往会错失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总结、反思,对其他学生进行校园安全维稳教育的良机。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

(一)政策法规层面

目前我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可以作为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依据,但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处理规范,致使现有法规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可操作性不强。

本文认为,应尽快颁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项法规。法规中,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给出准确定义,明确此项法规的适用范围,明晰在不同情况下突发事件主体各自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的责任性质、责任类型,规范校园突发事件的赔偿标准,明确对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严重程度的校园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措施和处理方法,规范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强调对高校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性等等。

(二)高校管理层面

1.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为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了方法指导和路径规划。平日里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预案内容,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发生原因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提升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处理方法也为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引,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

2.强化对辅导员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

高校应强化对辅导员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而这种培训应具有实效性和权威性。首先,培训的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规模较大的演习活动、覆盖受众范围较广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训练,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演练或方法操作。其次,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培训内容应包括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处理流程,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几种。再次,培训的频率应该较为频繁,培训周期应为一个月甚至更短,频繁的实际操作和演练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对于突发事件应对事项的熟练度。

3.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本文在此提出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是包含了以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相关法规为依据,以理论学习提高和实际操作培训为途径,以组建校园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小组为保障,以明确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各部门间分工为侧重点,以辅导员和其他校园管理人员为操作主体的多方面、多层次体系式架构。

(三)辅导员自身层面

1.保持校园安全维稳工作理念的与时俱进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变化,辅导员应及时更新关于校园安全维稳的工作理念,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学业情况的观念,而应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理念。辅导员应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并要长期不懈的坚持。辅导员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提升校园突发事件预防意识

虽然校园突发事件较其他常规性事务发生概率很小,但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很多校园突发事件通过有效的预防是可以予以避免的,所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此类事件的预防意识。不仅如此,辅导员应将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通过级队会、班会、与学生谈话、走访寝室等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播开来。

3.增强校园突发事件事中处理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通过学习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自身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理论储备,通过积极参加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培训和实战演习来增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理能力,通过与有经验的辅导员交流来储备应对类此事件的经验,通过主动参与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构建来熟知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的处理流程。

篇7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急体系;预警预防;应急教育

一、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防预警系统存在漏洞。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普遍现状是重应急处理轻预防、预警及预控,这是目前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通病。虽然少数高校建立了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系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设置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形式的成分多于实质性的举措与防范对策,未能将预警管理真正落实到学生主体,预防预警难以收到实效。近几年来,地方院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自杀、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多,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必须加强对突发事件隐患信息的监测、预控和排查。然而现在高校预防预警反馈渠道不畅,大学生难以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高校决策层。再加上缺乏识别、预警预报系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对高校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监测预警,这样就难以有效规避、缩减和徐缓地方院校突发事件,把高校公共危机危害、损害降到最低。另外,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健全,可操作性差。在突发事件的防范过程中,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是应急管理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地方院校普遍缺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尤其是缺乏综合性预案。以梧州某学院为例,在应急预案方面,尚缺乏地方院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总体预案》和《大学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案》,目前非常缺乏《大学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食物中毒防范与处置工作预案》、《禽流感H7N9防控预案》、《火灾事故防控预案》、《大学生溺水身亡防控预案》和《大学突发事件信息与披露工作预案》等专项工作预案。在2012年这短短的下半年中就发生了两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一起是学生溺水事件,另一起是学生自杀事件,在这两起事件中学校在应急管理预防预警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未能做到及时监控和预防,如果在学生自杀前,有专门的信息监测与预控,关注并及时向老师或有关部门反映,而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地方院校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系统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亟待解决。否则只能是事件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痛心疾首。

2、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综合协调力较弱。地方高校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最大好处是,危机一旦发生,便能启动紧急程序,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及时应急响应,按照既定程序,各司其职,做好分内工作,以化解突发事件并消除危机。然而现在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要不就是没有设立,要不就是不健全(没有建立指挥决策机构、支持保障中心、媒体和信息管理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等),职能难以发挥,综合协调能力较弱。由于没有设立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使得应急管理政出多门,投资分散,指挥混乱,联动、互动困难,高校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应对与处置。因为临时性的松散应急工作小组,专业化水平不高。而且由于不是常设机构,在人员构成、工作内容、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难以担当大任。而且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成立的应急工作小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成本普遍很高,内外协调与信息沟通难,往往错失突发事件处置良机。同时,这些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大都是针对火灾事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其它类型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诸如大学生心理危机、交通事故、学术腐败、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则不一定会成立专门的机构去处理。由于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缺乏常设性的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及专门的职能部门,使得地方院校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打折扣。

3、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应急保障难形成体系。地方院校应急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具体包括人力、财力、物质、技术、通信等方面。其中资金保障是重点。因为地方院校应急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的保障与管理成效。第一,由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与重点,再加上地方院校教育经费非常有限,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补助非常困难,所以地方院校普遍缺乏资金去建立应急管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由于没有专项应急资金,物质上难以持续保障,例如地方院校普遍没有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质贮备库(如救生包、医药器材、救生动力工具、饮用水、食物、帐篷、应急灯、防疫应急物质等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积极应对。第二,地方院校教育经费本身先天就不足,后天畸形――太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高校硬件方面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因而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与专业应急队伍的培养以及应急技术保障维护中,软件也跟不上。以梧州某学院为例,由于梧州某学院是在开凿山丘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因此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山建房,为了完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将大部分的钱都用于这方面,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应急物质保障、技术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等等。随着不断的扩招及社会化的后勤管理,学院面临的不稳定的内外因素越来越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2005年和2008年的梧州某学院洪水,2006年的暴雨导致的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另外溺水、交通事故不少,由此,学生人身伤亡事件屡见不鲜。应急缺乏保障资金,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先进进而大大降低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资金的短缺是构建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最大障碍之一。

4、高校应急管理法规缺失、缺漏,易造成善后处置的后遗症。应急管理各个层次的法律和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法律制度是进行高校应急管理的最有效办法。依靠法律处理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有效做法和主要手段。由于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立法跟不上,法规缺失、缺漏,这是高校处置突发事件进入怪圈的根源之一。目前我国未有一部专门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的法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高校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危害与损失越来越大,由于无法可依,地方院校处理突发事件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现在虽有《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但却未涵盖所有突发事件的领域、类型与级别,应对单一灾种的突发事故尚且比较吃力,更别说应对多灾种、衍生、次生的复杂点的突发事件了。而且《高等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就如何应对高校的突发事件作出周密而严格的规定,如高校学术腐败事件、高校问题学生的管教冲突,灾害事故中的人身伤亡,学生自杀而引起的等,教育主管者、高校、辅导员和老师应承担什么样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些方面在法律上还没有定论,而且上述法规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尚有很多缺失、漏洞和空白。由于整体上缺乏法规保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地方院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手段和措施来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有可能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留下后遗症。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法规体系薄弱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通病,地方院校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形式多样。有法律方面的空白,处置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可奈何的尴尬;有法律的形同虚设,在应急管理中根本不落实、不执行的问题;也有法规缺失、缺漏或者程序制定不合理,制度设施不完善不配套,而变通或者为我所用的问题,突发事件处置中并没有以人为本,等等。一些地方院校将应急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应急处理,临时简单地制定一些处理流程,面对棘手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次生灾害、衍生灾害,采取一些缺乏法律依据的处置手段,难免造成处置效果不理想,容易形成善后处理的遗留问题与后遗症。

5、地方院校危机教育理念、方式滞后,应急培训开展不到位。地方院校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演练。目前,有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初步建立,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其应急管理成败的关键。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师生员工,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笔者在梧州某学院师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有26人(约占13)没听说过高校突发事件,27人(约占13.5)表示知道一般的急救知识。有46人(约占23)不清楚学院应急设施的放置位置和使用方法。高达172人(占百分之86)不了解学院处理突发事件的相关部门。对我院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态度及知识需求情况调查表显示,在遭遇校园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自救的占24(48人),不知所措的占了47(94人)。其余的皆表示等待学校安排或进行求救。在我院开展应急训练的频率调查表中,选择经常应急训练的仅占5,偶偶占62,很少占27,没有应急训练的占6。其中有132人表示我院没有定期宣传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全部的人认为我院公共危机教育理念、方式滞后。在参加调查的200人中,105人认为有必要安排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然而只有14人有收集安全常识的习惯,主要是通过学校宣传栏、老师讲解和媒体报道。这些数据显示:一是地方院校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安全常识需求脱钩,二是学生的应急管理教育知识是被动式需求。学生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地方院校应急管理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地方院校需求、学员需要和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地方院校没有应急培训计划,更没有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师生员工缺乏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由于应急教育与培训工作跟不上,当突发事件爆发时,校内师生就不懂得如何进行逃生,互救互助;而地方院校管理者由于专业培训不够,就不懂得如何组织人员安全撤离现场,如何开展施救,如何应对媒体,如何调度物资等等,从而造成公共危机应对的较大被动性与无效性。

二、完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高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合作、反应灵敏、运转高校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利于集中资源,协调配合以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指主管地方院校公共安全事务、直接负责突发事件的防范、危机监测和危机控制处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机构或体系。具体包括领导指挥机构、辅助决策机构(应急管理专家顾问和信息服务机构)、执行机构(包括医疗救护、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宣传与培训等机构与人员)、保障机构(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后勤保障、财务保障等机构与人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是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决策层。一般由地方高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高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应急管理领导指挥部门全面负责处置地方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与组织指挥;协调高校内外关系与资源;编制高校应急管理规划与预案,负责配备有关专家和经费保障等。应急管理综合办公室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和报送、舆情分析、综合协调、突发事件的监测与反馈、预报、预警、处置与善后等,提出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对应急执行部门(信息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咨询参谋部门(信息技术中心、专家队伍等),保障与辅助管理部门(后勤综合管理处、校医院、计划财务处、教工组织和学生志愿者组织与团体、学生会等),以及由校纪检组成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督导、检查、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情况。各职能机构各司其责,权限分明。例如应急执行部门中的保卫处需负责对潜在威胁的危险源、预警区进行管理,负责突发事件现场及善后安全工作的总体指挥与各项安全维护工作的协调等。信息宣传部门负责校内外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与,肩负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职责等等。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校、协调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2、完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体系,防范于未然。首先是建立突发事件问题学生识别监测系统。地方院校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情报工作,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灵敏的应急监测系统。从高校应急管理机构到院系再深入到各个专业,各个班,各个宿舍乃至各个具体的学生中,对网络成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轻度心理疾病学生、受处分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目前休学在家的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十类特殊群体学生要全面排查摸底,建立动态的跟踪监测数据库系统,随时监测高校管理体系上的各个环节与问题,搜集各个方面的危机源信息,通过建立问题学生监测系统,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增加突发事件信息来源,加强问题与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整理、辨别、研判、反馈及传递,以便更好地改进应急管理工作。例如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反馈问题学生信息,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和学工处老师、专职(兼职)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等基层信息员收集突发事件信息,确保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危机征兆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加强预警信息的甄别与预报。其次是编制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尤其是综合预案,建立事故灾难预防预控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与完善,尤其要对于一些易发、多发、危害大的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火灾、洪水、食物中毒、传染病、重大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狠抓落实,建立综合预防体系。尤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安全网,一旦发现危机征兆,及时预报预警与预控,立即派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扑火队员、专业医生、宣讲员、安全监督员及专业队伍等进行前期预报与预控,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可控范围内。

3、加强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应急保障主要涵盖人、财、物和技术四个方面。当前主要是搞好高校应急人力保障和资金保障。应急人力保障主要是培养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和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和借助应急专家队伍,加强高校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来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应急资金保障主要指建立突发事件专项保障资金,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提供财政保障。建议地方院校把应急资金列入学校财政预算,每年在制定财政预算时预留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专项经费。这部分资金不能被其他类别的资金所挪用,也不可以将其列为空头支票。而专项保障资金的额度、用途及最终去向每年必须加入年度预算和年度花销审计中去,务必使专项资金的流动透明化。并且建立相对应的资金追查监督制度,来规范学校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用途。由于地方院校建设资金非常紧缺,当应急保障资金仍然不足时,地方院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向优秀校友、合作单位等募集资金。财政资金和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两方面的建设:应急项目建设资金用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设施、技术平台的建设、应急活动项目的开展、培养应急方面的专业人才、应急专家的聘用费用、应急物质的储备库建设;应急准备资金用于日常应急情况下的应急队伍启动,应急指挥协调动员,应急常设机构日常运转,现场救援,应急生产启动、应急物资装备采购、应急物资调运所必须的费用,借调非高校设施设备的费用,对受伤人员的治疗、生活救济补助等等。加强地方院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资基础和人力保障。

4、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法规体系。目前适用于地方院校的应急管理法规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以及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颁发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处理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目前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呈现出多头分散立法,系统性不够;应急法制协调性有待加强;立法层次相对较低、应急法制严密性、前瞻性、实效性有待提升。具体从立法内容来看,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存在条文简单、内容粗略、结构不合理、可操作性差、各类应急法律、法规不协调等缺陷,对地方院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与应对十分不利。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立法的路径选择有两条。一借鉴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立法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将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与制度移植、改造与借用过来,完善我国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二及时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发展。通过对各单行应急法中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原理、制度等进行科学研究,对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内在统一、体系完整、内容科学、配套有力的高校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当然地方院校突发事件既带有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既要遵循一般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法的规定,又应遵循特殊的法律原则与规定。因此当前应优先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详细研究、分析、界定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类型、级别与演化趋势并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处置办法与配套制度。边实践边摸索与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与应用,待社会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可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此基本法为基础,单项法规、地方性行政规章为配套补充,逐步健全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5、加强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建设,让更多的师生掌握救灾及自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加强高校公共危机教育,建立应急培训规划、应急培训机构、应急培训体系,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培训演练来提高地方院校管理者、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对地方院校全体人员危机意识的灌输,提高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而良好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救生技能离不开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演习,增强高校应急机构对突发事件的预报、预控与处置能力。地方院校须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让自救和紧急应急管理新理念深入人心。因为公共危机教育的普及有利于高校应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公共危机教育重点工作应该是实战演练,离开实战演练,都是花架子,好看不中用。针对地方院校多发、易发、危害大的突发事件,每年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演练,这有利于检验决策人员和参与人员的应急能力、各项支撑条件的保障能力。当前的重点是逐步使大学生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高校突发事件,这是公共危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属。因此特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文化教育,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更高的要求就是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救灾与自救知识与技能,做到突发事件面前从容应对。除此之外,地方院校所有辅导员都需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地方院校医院工作人员需推行突发事件人员伤亡急救证培训,地方院校的管理者也要参加应急管理的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理 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税根 余潇枫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08-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公共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易发多发。高等院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汇聚之地,教师和学生又是思想活跃的群体,近年来由各种诱发因素引起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发生在独立学院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或周边发生的,以高校师生员工为参与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然发生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公共事件。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公共突发事件不仅影响独立学院的声誉和社会观感,也对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师生的工作学习及学校的稳定构成严重冲击。因此,在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独立学院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独立学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成因、预防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为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求而创办的新型本科院校,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方面,独立学院创办时间短,体制机制不顺;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整体素质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等因素,使得独立学院的突发公共事件出现的概率较高,它除了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传播性和危害性等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参与主体的特殊性。作为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参与主体,大学生群体既是组织者、参与者,更是直接受害者,其具有文化素质高、思想活跃、容易冲动等特殊性。目前我国的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群体,年龄大致在18~24岁。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共存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另一方面表现为喜怒无常、盲动冲动,既有同龄年轻人的特点,又具有不服从管理、个性张扬的一面,他们的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能够防止突发事件的扩大;反之,如果这些学生群体想法偏激,不理解校方的做法,不配合校方的工作,并且恶意宣传和扩大事件,会使事件的后果变严重,危害进一步加深。

2.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近年来,网络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伴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网络更是深刻地变革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当代大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手机上网,并且参与社交活动尤其是网络社交的积极性非常高。校园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一旦校园内有突发事件,便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上,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如果处理不当,信息公布不及时,很容易使“小事件”变成“大事件”。

3.应急处理的复杂性。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和扩散性,要求学校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要迅速、处理要及时、行动要积极,以便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程度,防止事态恶化。独立学院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迅速地聚集起来。这种集群行为会对教学、科研和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正常秩序造成冲击,影响学校整体工作和师生学习、生活,并且容易造成师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恐慌;这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反响,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处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牵涉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学生和老师、校内和校外、网络与现实等方方面面,矛盾交织,非常复杂。另外由于大多数独立学院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缺乏相关的应对机制和经验,处理不及时和不妥当,致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在短时间内爆炸性传播,很容易使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面临巨大的压力,从而陷入舆论的旋涡。

二、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

1.应急管理主体不够重视。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社会投资方更关注学校的发展规划、投资效益、基础建设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独立学院的领导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学校的教学活动。独立学院的投资方、举办方和管理方,都有义务消除公共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投资方不愿介入,举办方不好介入,管理方不会介入。总的说来,应急管理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对突发公共事件防范敏感度不够,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缺乏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果断有效的处置办法。

2.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效率较低,主要是由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机构不齐全、制度不规范等因素造成的。当独立学院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由于没有明确突发事故处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缺乏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和及时处置,对突发事件缺乏管控,应急处置质量和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事件危害扩大,局面难以控制。个别独立学院虽然制定有应急预案,但预案缺乏针对各种具体突发事件的分类、细化的处置方案,现实中指导性有限。

3.应急管理决策不够科学。由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决策者需要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做出决策。决策的完善程度、决策质量的高低不仅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息息相关,更是有效应对和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所在。有相当一部分的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应急决策不当引起的。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必须正确全面的剖析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正确了解学生的诉求,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化解。

三、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

1.健全应急管理机构。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构应该是以院长、书记以及执行董事为第一负责人,由院办、党办、人力资源部、宣传部、保卫部、学工部、团委及各二级院系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信息联络组、现场处置组、宣传教育组、学生工作组、安全保卫组、后期保障组、医疗救护组、善后恢复组等具体职能工作组。其中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院办、党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总体协调处理等工作;各职能工作组在学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2.建立应急预防机制。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健全适合于本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防机制。首先要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和排摸校内相关硬件设施,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通信畅通,确保应急队伍、应急设备和物资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其次加强对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排查力度,尤其针对校内及校外周边地区的隐患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方案。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提高监测能力,努力把风险较到最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加强对师生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学校网站、校内板报、橱窗、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向师生宣传、讲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危害及应对措施,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应急模拟演练。

3.演练应急管理预案。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不仅考验独立学院的行政效率,也考验着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正确的决策和指挥是高效有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这种决策机制应该具有全面统筹、有效调动、整合多方力量和各种资源、形成处置合力的作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要把保障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工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应基于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展开经常性的演练,演练对于应急处置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演练过程可以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熟练程度和质量效率。在演练中切实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以及面对危机的应急处理能力,使得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独立学院能够全面掌握信息、有效分析情况、快速掌控事态、减小事件损失。

4.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当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理过后,独立学院应当及时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危害进行评估,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管理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日后的应急管理工作,并采取相关措施避免此类突发公共事件再次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工作是独立学院应对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独立学院突发公共事件的“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高度重视公共事件受害人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受害人心理危机干预,尽快使师生从突发事件中走出来,恢复到正常的教学、学习、生活状态中,同时还能够重新建立独立学院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参考文献:

[1]贾水库,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2]计卫舸,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类型及诱因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7,(12).

[3]丛林,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3,(5).

篇9

及时、准确、有序地做好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我市市场价格动态,为政府积极防范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切实稳定市场价格秩序提供信息支持。

二、依据

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规定》和《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及《云南省价格异常波动监测应急预案》、《××州价格监测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因重大灾情、疫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价格监测预警。

四、工作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时,各监测点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作出预警,第一时间向市价格监测中心报告,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二)属地负责原则。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时,各乡镇价格监测点负责对本区域内的价格民动情况进行监测,其他监测定点单位按照市价格监测中心给定的价格监测报表及时上报,如价格异动涉及所监测品种的,要随时上报价格信息及购销动态。

(三)各点联动原则。价格监测应急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当发生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和突出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常波动时,各个价格监测点单位要迅速响应,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努力形成信息共享、点点联运的工作格局。

五、组织体系

(一)组织指挥

县发改局价格监测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因重大灾害、疫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动预警工作预案及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价格异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刘军局长担任,副组长由陈红欣、杨进辉担任,成员由县价格监测中心、各乡镇价格监测负责人、县直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负责人组成。

(二)应急工作机构职责

1、制定、修改、启动和实施价格监测预警方案和应急监测工作预案;

2、统一部署、指挥全县的价格异动应急监测工作;

3、负责全市重大自然灾害、商情和突发事件后的价格监测预警信息的收费、汇兑和本预案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4、当发生价格异动后,进行市场价格动态情况巡视工作,及时上报市场出现的抢购、争购、货源断档等异常性情况,及时发现和报告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5、价格监测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价格异动后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并负责对所辖区域内价格异动后价格监测预警的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其它相关领域的市直价格监测点负责本单位的信息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六、应急监测的内容

因重大自然灾害、商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常波动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动态、社会反响等。

本预案实施应急监测的商品主要有:粮油、饮用水、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工、农业生产资料、居民日用工业消费品等商品价格波动,主要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执行。

七、应急价格监测的时机

1、当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已明显波动时;

2、当市场价格异常已经发生时;

3、国家或省、州政府依法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时;

4、国家依法对我县价格紧急措施时。

八、应急价格监测工作制度

1、市场巡视。建立市场巡视制度,按照平时调查和紧急状态下密切监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市场舆情、供求、价格的巡视工作。紧急状态下,各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指定专人每天对市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各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指定专人每天对市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密切监视市场情况,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2、预警和应急值班。实行预警值班和应急值班相结合制度。

各个价格监测点平时固定电话实行8小时预警值班,移动电话要随时有人接听,信息报送网络8小时正常运行;紧急状态下,实行节、假日值班,固定和移动电话要安排专人24小时正常运行,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3、预警报告。要加强日常价格动态的监测工作,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应立即向本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级价格监测中心做出报告,其他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负责人直接县级价格监测中心报告。在发生突发性事件和因素的情况下,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4、应急监测报告。当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生后,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根据市价格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立即应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对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每天定点监测和市场巡视,24小时密切监测市场开发部,分析价格趋势,并每天报告当地市场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动情况、趋势及已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对策建议等。监测报告每天上午11时前报出,并做好紧急情况的随时报告工作。

九、应急监测的等级界定

根据价格异常波动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影响力的大小等情况,本预案分为一般价格异动监测、较大价格异动监测、重大价格异动监测。

(一)一般价格异动监测。指价格异常波动的商品平均涨落幅度超过正常情况。如蔬菜价格变动幅度超过30%;食用油、副食品、生猪、鸡蛋、城市居民日常用工业消费品零售、能源、工业生产资料等价格变动超过10%;城乡居民服务、成品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幅度超过5%时,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加强市场价格动态情况巡视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市价格监测中心。

(二)较大价格异动监测。指在局部区域内发生价格异常波动,群众的消费心理发生恐慌,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发生地的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24小时进行监测,每日11时和16时以前,向县政府和县级价格监测中心报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

(三)重大价格异动监测。全县发生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及其它重大突发事件时,市场出现的抢购、争购、货源断档、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时,县价格监测中心立即确定临时价格监测点,知价格监测点根据规定的报告品种及市场异动的商品自动进入预警状态并及时做出报告。各监测定点单位应当开展24小时价格监测,定岗定职,实行一日一报和随时报告制度,监测定点单位密切关注价格波动品种和整个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原因及影响和发展趋势,了解商品的供求变化情况,发现新的波动苗头及时预警上报。由县价格监测中心将每日的市场价格监测分析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对市场突发事件应立即向上级机关报告。

十、应急价格监测奖惩措施

(一)当价格异常波动结束后,县价格监测中心要全面总结经验,对在应急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和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价格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严重的予以相应的处罚。

1、不按本预案规定和应急工作要求实施价格异动应急监测措施的;

2、虚报、虚报价格异动警情的;

3、不遵守保密制度,泄露秘密的;

4、拒不承担应急监测任务或提供应急资源的;

篇10

(一)自然灾害方面

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起,较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干旱灾害1起,风雹灾害1起,直接经济损失102.35万元。据统计,在此次旱情中,格里坪镇167公顷农作物受灾,约3700人受灾,约1200人存在严重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8万元。在风雹灾情中,84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5公顷,损坏房屋199间,直接经济损失44.35万元。通过强化措施,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较好完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了辖区居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事故灾难方面

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起,死亡12人,占全年考核控制指标13人的92.31%,与年10起死亡13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20%,死亡人数下降7.6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起,死亡7人,占全年考核控制指标7人的100%,与年6起死亡8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16.67%,死亡人数下降12.5%;煤矿事故4起,死亡4人,超全年考核控制指标1人,与年3起死亡4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33.33%,死亡人数持平;其他事故1起,死亡1人。总体来看,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运行平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内,为全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公共卫生方面

全区共调查处理流感疫情1起、流腮疫情1起,水痘疫情3起,均为散发病例,无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发现鼠疫、人禽流感、SARS、甲型H1N1、不明原因疾病,并完成了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等监测任务。共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3起,中毒人数21人。

(四)社会安全方面

社会治安方面,形成排查研判报告14篇,收集信息349条,预警和处警率达100%,其中处置共31起,876人次。工作方面,全区共接待来信来访340批1623(人)次,其中来信45件,来访295批1578(人)次(集体访87批1251人次)。与年同期相比,总量批次下降了11.92%,人次上升了4.64%。其中来访批次下降了13.24%,人次上升了4.85%(集体访批次上升了1.16%,人次上升了11.1%),来信下降了2.17%。实现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期间“零进京”、“零赴蓉”目标。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区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机构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尽力避免、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了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体趋势平稳。

(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组织完善了应急办机制建设,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动员。区应急办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加快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区各应急指挥部相应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公众配合、预防为主、应对有力、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值守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各部门(单位)均指定了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做到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及时、准确。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理的组织及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三是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值班。为保证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各部门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特别是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假日前后,实行分组值班制,确保不空岗。

(三)推进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立足于现有的应急救援条件,狠抓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防震减灾、重大安全事故防范、防火防汛等多支专业应急分队。先后多次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了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演练、森林防火应急拉动演练等应急演练。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应急救援支队组建方案的通知(攀办发

[]7号)的要求,年10月制定并下发《市应急救援大队组建及实施方案》,整合范围内资源,于年11月组建了应急救援大队,并挂牌投入200多万元完善了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有效提升了全区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大应急宣传教育,深化群众应急理念

多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教育、民政、安监、公安、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社区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宣传活动,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为进一步磨炼应急队伍,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区应急办根据《市防灾救灾大演练总体方案》要求,及时制定并完善了《市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工作方案》,演练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开展面向社区、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强化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常态管理

一是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强化应急工作检查,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监管机制。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三是进一步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建立严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及时、高效有序,迅速完成命令部署、力量调配、后勤支持、信息报送等应急任务,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危害降至最低。四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

(三)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培训工作。对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应急管理骨干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培训,指导各街道、镇和区级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培训。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招募、培训等工作。三是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四)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应急所需

加强经费保障,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能迅速、集中调拨救灾物资,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

四、案例分析

7月12日至7月14日,由于猪肉成本价格提升,猪肉经营户与屠场业主间的利益矛盾纠结,引发绝大部分猪肉经营户停业罢市,造成辖区大部分市场出现猪肉供应一时短缺。区委、区政府迅速就该事件作出反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保障了各市场猪肉品的正常供应。

(一)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区级相关部门增强政治责任感,一切要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出发,全力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保障辖区人民群众有肉吃、吃上放心肉。区政府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了解情况,及时召开协调会,紧急安排部署应对工作,确保人民利益得到最大维护。

(二)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启动预案。在确认部分市场当天没有宰杀记录的情况后,区委、区政府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对部分市场进行直销,保证市场猪肉供应,满足市民需求。针对猪肉经营户因猪肉经营成本增加,难以实现稳定合理利润,与屠宰场业主对立情绪大的状况,7月13日上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亲自组织应急、商务、工商、公安、维稳、街道、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与屠宰场业主一起集中分析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在汇总收集猪肉经营户诉求意见的基础上,当日形成了4个初步调整方案,安排人员分别到点、到户征求猪肉经营户的意见,力求降低经营户经营成本。

(三)周密部署,维护猪肉市场和社会秩序稳定。一是召开应急专项工作会议。7月13日—14日,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组织应急、商务、工商、公安、维稳、宣传、街道、镇以及屠场业主等有关负责人,召开了4次应急专项工作会,收集汇总动态情况,透彻分析研究对策,全力维护猪肉市场和社会秩序稳定。二是直面作好思想工作。7月13日中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与70余户猪肉经营上访户进行了直面对话,听取诉求,稳定情绪,宣讲政策,做好稳控工作;各街道、格里坪镇、工商、商务、各派出所等部门(单位)负责派员,连夜开展点对点、户对户、面对面地对市场业主、经营户的动员维稳工作。三是做好直销储备。河门口星级定点屠宰场按照区委、区政府应急预案要求,根据辖区8个市场大小实际,积极储备生猪存栏,做好市场猪肉直销应急,确保猪肉市场稳定。四是协调落实调整方案。7月14日上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亲自带领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与河门口屠场业主、各市场猪肉经营户代表共同协调磋商了猪肉流通销售调整方案,最终促成各猪肉经营户代表与屠场业主达成了一致意见,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屠宰场与猪肉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争端。同时,要求屠宰场务必于当日下午尽快完善协议签订手续,商务部门负责督促跟踪落实,各猪肉经营户要尽快恢复猪肉经营销售秩序,不得再无理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