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1-02 17: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

篇1

7月13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虽然时隔三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又一次回到8%以下,但仍然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目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1—6月份增长20.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进出口保持适度平稳增长,综合分析,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我们既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务院总理7月9日和10日,先后两次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稳增长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既要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的动力;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信心。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稳增长就要稳投资、保外贸、促消费,当前,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的出口和投资放缓,消费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而长期以来,内需不旺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通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而搞活流通能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此时《意见》出台,无疑对于下半年的稳增长有重要意义。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现代流通更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但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流通环节多、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水平,群众反映强烈。尤其要看到,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流通领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仅是促进流通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服务业大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客观需要,意义重大,不可小视。

现代流通涉及诸多部门和行业。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当前的关键还在于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把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流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意见》指出,要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创新流通方式、提高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深化改革开放、切实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完善支持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十个方面支持和发展现代流通业。各地应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在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降低流通环节费用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营造流通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广大企业也要充分把握好这一重要机遇和巨大商机,潜心学习和借鉴大型跨国流通集团的先进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营销技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篇2

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密切关注这种资产价格变化的动向,并采取适当的政策以挤出股市及楼市的泡沫,特别是房地产的泡沫,那么,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可就很大了。

现在的经济形势企稳向好,这已经是市场与政府之共识。因为,无论是德国、法国、日本,还是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已经走出了2008年突然下行的风险。而且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尽管不少人认为这种经济企稳向好基础不扎实、未来不确定,但是2008年下半年那种最坏的日子基本上已经过去。

在中国,在2009年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估计不会有多大问题了,而且,如果当前经济态势依然,GDP增长超过8%也不是问题。政府当前关注的经济增长,已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上了,在于经济增长能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在于能否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重点应在国内。当然,扩大内需并非是政府想推动就可以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近国内一些人士开始主张,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是,“保增长、防泡沫、抓改革”,认为要采取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才能够解决目前中国经济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对于下半年的物价水平,市场上对通货膨胀上升的预期较高,这也成为当前房地产开发商忽悠居民涌入房地产市场的利器。但实际上,今年下半年,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仍然会处于2%以下的水平。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近年来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前通货膨胀发生并非仅是货币的因素,并非是因为信贷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就会随之而来。实际上,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宽松并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比如日本,1990年代货币政策比中国当前的情况还要宽松,但是其物价水平不仅没有大幅推高,反而通货紧缩一直是日本经济的难题。因为,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日本大量的货币流出,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国际金融市场,而日本居民的不少消费品又从世界生产价格最低的地方进口,从而使得价格水平根本就没有条件上升。因此,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尽管信贷政策很宽松,大量货币流向了金融市场,但是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因为大量货币流向的是资产,在推高资产的价格。

当大量的货币流向各种资产时,首当其冲的是股市。今年上半年,国内股市指数飚升是绝无仅有的。半年上涨了100%以上。当然,这种股市价格上涨有货币增长过快因素,也有2008年下跌过多、经济开始复苏等因素。因此,对于下半年的股市,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整个基本面开始向好,股市上升的态势估计不会改变。只不过,由于上半年上涨过快及2008年熊市阴影不散,投资者对市场的担心可能导致股市剧烈震荡。这种震荡既有股市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政策不确定的原因,尽管下半年整个股市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政策对股市的不确定性会增加股市的风险。

篇3

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为此,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用活智力资源。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的要积极采纳。专家学者要立足国情、深入调研,着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篇4

关键词:煤炭 物流企业 风险 防范措施

一、煤炭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经济环境风险

世界跨国际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物流企业随形式也在蓬勃发展,并且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受到本国经济影响。经济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对物流业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战略风险

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种宏观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加大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加大。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企业的战略没有对此做出应变或者应变不当,使企业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的状态。战略风险主要包括:多元化经营战略风险、战略重组风险、国际化战略风险等。

(三)资源风险

煤炭资源供应风险是指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正常需求的自我供应保障的风险。煤炭资源的使用风险则是指资源的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及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

(四)意外灾害风险

在发生地震、火灾等意外灾害,都会影响物流企业的运作。

(五)物流风险

2007年我国煤炭铁路和海运量大幅增长,煤炭有效供给量加大,但运输瓶颈继续深刻影响着国内煤炭市场,“以运定产”的总原则使得国内煤炭供给量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运输对煤炭市场正常运行的约束作用明显。

(六)贸易风险

煤炭贸易中存在多种风险,主要包括交易对方因资金困难,信用较差,故意诈骗等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其次是贸易中因价格变动给交易方带来的风险。再次是贸易中因外汇汇率变动给交易方带来的风险。

(七)财务风险

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中出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即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破产或EPS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增大而引起的风险。

(八)法律风险

一个国家法律政策都在不断的更正和完善,法律的不断调整和修改,都会给煤炭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道路运输费用、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车辆的超载等。

(九)业务结构风险

我国煤炭物流企业业务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业务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煤炭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一)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参考

煤炭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联,因为许多煤炭物流企业主要以贸易为主,贸易的发展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发展好煤炭物流企业就要严密观察和注视国内外的经济发展现状,目前的发展形势,能够准确的掌握发展方向,掌好舵,为企业的发展做好控制,有效降低煤炭物流企业的发展风险。

(二)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避免政策的影响

充分掌握和了解我国有关政策知识,准确利用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物流企业,对于国家的不利政策,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完善煤炭物流企业的职能及选址布局

当前煤炭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较为狭窄,效率低下,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应对煤炭物流企业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专业化、规模化的煤炭物流企业来组织煤炭物流运输。我国众多层次不齐的煤炭物流企业可进行重组、并购或与煤炭生产企业或港口公司等联手、合资共建大型煤炭物流中心,占据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或运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煤炭的运输压力。

(四)加快煤炭物流体制改革和产业整合

煤炭物流产业应进行改革,发挥其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基础作用,避免不同地区的分割和部门的分歧,在市场上要同意经营,不打价格战,完善煤炭铁路运输体系,组成铁路运输部门集路、站、运、港统筹一体的协调格局,节约运输成本,实现运输环节衔接,实现煤炭运输管理现代化,煤炭物流企业进行管理模式整合,实行高效运营。鼓励煤炭物流企业重组发展,可以大型煤炭物流企业或有实力的企业为中心,实行并购经营,强强联合组成大中小型煤矿形势,实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大规模的经济形势,减少企业间竞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发展整体物流,实施物流和资源发展一体化。

(五)贸易风险预控

对煤炭贸易中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提前预防。充分调查对方资信、科学拟定销售合同条款避免商业信用风险;科学拟定合同中的价格条款,利用商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减少和避免价格风险;正确选择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从根本防止外汇风险。

(六)财务风险控制

对财务有可能发生的风险采用预控的形势,财务风险预控是指企业对财务方面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采取事先防范的措施,制定应急方案和处理措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的损失,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煤炭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全面客观的评估,分析以往成功经验,在风险中找出财务管理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补就。对财务方面发现的风险进行分类总结,针对各种类型的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逐项落实到有关部门加以改进,逐渐改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企业存在风险,才会激励企业的发展,企业存在的风险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能够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找机会,积累经验,积极创新,建设完善的风险处理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依靠企业资源信息平台,建立与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网络遍及全国信息系统,便于采购网络客户,还可建设一些物流网络系统,网络服务平台,网络交流,在网上接待客户,下订单,实现企业运作网络化,利用电子用具,手机等,物流信息,满足客户的需求查阅,物流企业要把业务做好,增加物流送货上门服务项目。

(八)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备,改善物流基础设施

不同种类的煤炭使用的物流运输应区别开,一种种类的煤炭使用一种专门的车辆运输,其相应的装卸、仓储等实行较先进的现代技术,加强煤炭物流配置的基础设施,改良老化的实施装备,,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此外,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以加大对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其他通信技术。

(九)加强物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产生官司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加强法律防范,减少有可能触犯法律的风险,即使企业遇上法律纠纷,应积极面对、回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企业内部人员不要消极对待,应积极回应,找到合适的律师是最关键的,在第一时间聘请律师事务所,聘请相关的律师,抓住时间,不要错过最佳的解决时间,减小损失,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协助律师处理案件,配合律师的工作,也不要完全依靠律师,在合适的时机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协助律师挽回最大的效益。

三、结束语

随着煤炭行业下滑的同时,煤炭企业物流产业应当清醒地看到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应当全面分析研究煤炭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只有对风险有了全面而客观地认识,才能在运营中规避风险或将物流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欣健.民营煤炭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1(12)

[2]于燕萍.论物流企业绩效评价[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3]颜静.校园经济大有玄机物流企业暗自较量毕业季校园上演行李物流大战[J].物流技术与应用(货运车辆),2011(07)

[4]王华清,薛延延,权丽.煤炭企业优化供应物流的途径[J].煤炭经济研究,2008(12)

篇5

2009年是农历牛年。对于牛年的到来,投资者自然充满了期待。特别是股市在经过了一年多熊市后,投资者自然希望股市能够在牛年再“牛”一回。“在2000点上方过春节!在3000点上方过清明节!在4000点上方过劳动节!”以此类推,等牛年结束的时候,股市就可以站到1万点了。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股市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牛年并不代表会走出牛市,相反,牛年的股市还存在着重心继续下移的压力。当然,经过这次大跌后,股指继续下跌的空间相对有限,但股价还有下调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正好可以逢低买进股票。因此,牛年的股市应该是一个播种季节,收获还要等到来年。

A股市场难有起色

2009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仍难以走出金融危机的困扰。具体来说,有四方面因素影响股市牛年走牛。

第一,因素,即全球经济形势及周边股市环境。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也直接影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在2009年难有大的起色,A股市场当然也要受到牵制。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目前A股市盈率已经非常低,但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市盈率相比,A股仍居全球股市市盈率首位。因此,不排除A股市盈率继续下降的可能。

第二,国内经济形势不乐观。

如今,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尽管国家启动了4万亿救市计划,2009年即使实现了GDP增长8%的目标,也是2001年以来GDP增长的最低水平。这样的基本面很难支撑A股走出牛市行情。

何况,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探底的过程。至少在2009年上半年之前,上市公司业绩难以好转。至于探底之后,在内需不能有效扩大,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走出“U”字型的可能性不大。相反,也许会走出“L”型。这就决定了上市公司2009年的总体业绩不会有大的好转。

第三,“大小非”问题将继续困扰A股市场。

2009年,A股市场将迎来“大小非”解禁高峰,全年新增解禁股数量将高达6872亿股,甚至超过了2008年末A股市场流通股总数,相当于再造一个A股市场。

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小非”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尤其涉及到国有股东利益,监管层一直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只寄希望于用“无形之手”来调控市场,这根本就是掩耳盗铃。投资者将继续为此付出代价,A股市场也将继续受到影响。

第四,新股发行与再融资问题。

尽管经过2008年的大跌之后,投资者以及A股市场都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但鉴于内地股市定位问题,A股市场即便伤痕累累,也要承载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

所以,2009年,新股发行的重启与再融资继续将不可避免。推出“创业板”已被列为2009年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意味着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A股市场将承载更多的使命。这对于本身就疲备不堪的国内股市来说,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内虚”,使内地股市走入牛市之路进一步拉长。

投资者不要抱幻想

内地股指从6100点暴跌到1600点,投资者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所以,投资者务必要从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目前,一些投资者抱着“牛年走牛市”的幻想,显然是不成熟的表现。

总结内地股市暴跌的原因,当然无法回避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大小非”问题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说,股市暴跌是由于股价被炒得太高的缘故,致使股价严重脱离投资价值。

因此,我们不希望这种非理性的事情再次发生。如果真的像某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再把股指在短时间内炒高到4000点、5000点,那么,为股市付出代价的人会更多。

投资者不应该再沉浸在过去疯狂投机的岁月里,应该追求理性投资。应该看到,当前的A股市场,实质上并没有被低估。如果考虑到2008年四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因素,目前A股市盈率应该是20倍左右。这实际上是一些成熟股市在大牛市时的水平。

虽然目前A股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但A股市场的规模却随着“大小非”解禁而急剧膨胀。过去A股市场30倍、40倍市盈率的定位,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的全流通时代;希望股市回到50倍、60倍市盈率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

因此,投资者应该习惯于在低市盈率时资,不要再幻想着把股价炒上天。这样的折腾只会让投资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4月和10月股市可能创新低

由于A股股指已经暴跌了70%,因此,2009年A股市场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相反,将有可能进入筑底或低位盘整阶段。一方面是消化“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等待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这个过程中,A股走倒“N”字或走“W”字的前大半部分的可能性很大。

2009年3~4月期间,是上市公司披露2008年度业绩报告的高峰期。由于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探底,而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在安排上又存在先报喜后报忧的特点。因此,3、4月份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会以报忧的居多。

加上2009年一季报也在4月份披露,因此,2009年3、4月份有望成为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冰点。在上市公司不良业绩的影响下,上半年股市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低点。

另外,2009年是“大小非”解禁高峰,其中,7月份解禁1813亿股;10月份解禁3185亿股。如此巨额的“大小非”解禁,难免会给市场以巨大的震慑。所以,不排除股市在2009年10月前后出现一个低点的可能。

篇6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水平较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国际经验看,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困难的。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不利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还会加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控制物价两者平衡点,防止顾此失彼。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困难,民生问题难以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要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始终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总需求比较旺,但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是我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保持必要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抗御风险是必需的。但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加大金融调控和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管理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会挤压国内有效需求,增加外部冲击的风险。这是需要努力缓解和避免的。我们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和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篇7

关键词:经济形势;存在问题;经济指标;经济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2012年南通市经济发展概述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南通市立足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1-9月,南通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8.7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0.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97.6亿元,同比增长1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11.8%。

具体看,南通今年农业经济总体稳定;工业经济呈现“运行平稳、转型加快、后劲增强”的局面,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南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71.4亿元,同比增长14.3%。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投入总量继续攀升,项目投入加速向新兴产业集聚;服务业持续发展,前三季度,南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1亿元,同比增长11.8%。服务业投资快速推进,物流业发展不断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水平快速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前三季度,南通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5.1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了38.2%、11.9%、42.3%;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前三季度,南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5.8亿元,同比增长15.3%,吃、穿、用生活必需品销售相对平稳,汽车消费需求继续走高;外向型经济走势持续低迷,前三季度,南通实现进出口总值193.0亿美元,同比下降0.3%,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16亿美元,同比下降19.6;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南通实现财政总收入740.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3亿元,同比增长18.0%;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南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71元,同比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770元,同比增长14.4%。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持续走低,连续数月负增长,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南通市进出口贸易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1-9月,南通市各月累计出口增长率只有3月份达到13.2%,其余各月都只是个位数增长,9月份累计增长更是跌到了1.8%,目前趋势看,全年有负增长的可能。以单月出口增速计算,前三季度的9个月中有六个月出口增幅为负值,第三季度更是连续3个月全为负增长。

(二)企业员工“流失率”走高。据南通市有个部门统计,从南通市区(包括通州区)及海门市二季度的退工原因看,因本人意愿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占退工总人数的54.9%。另一方面,从全市重点缺工企业(即在南通市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内登记招工,一次招工规模在100人以上,连续1个月内通过招聘仍有30%以上缺口的企业)监控情况看,不少企业员工流动频繁,也成为企业常年缺工最主要的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观已从“经济型”转为“生活型”;二是部分企业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等原因导致缺工现象严重。

三、2013年南通市经济发展展望

(一)影响南通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2013年,南通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极其复杂。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二)2012-2013年南通市经济发展预测。综合南通市经济运行特点和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分析,通过对南通市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拟合和实证分析,结合南通市季度工业经济景气调查,笔者对2012-2013年南通市经济发展作如下预测:南通市经济今明两年有望继续平稳增长,增速会适度放缓。农业生产会保持平稳增长,工业经济增速会适度放缓,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会进一步加快;投资方面,今明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不低于18%;开放型经济方面,进出口与吸引外资因受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将面临严峻挑战;消费方面,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持续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基于南通市2012年、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不低于18%的设定,利用南通市宏观计量经济模型预测的2012-2013年南通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值见下表:

南通市2012-2013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值预测

篇8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4-0001-05

一、我国需求结构的特征:纵向与横向比较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约10%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举世瞩目。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也已经成为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过往跨越式发展抓住了国际低端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相应地消费率也就比较低。1978年至2012年,投资率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投资率38.78%。从2002年开始,资本形成逐步取代最终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形成了以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增长方式。特别是2003年以来,投资率攀升到40%以上并逐年仍在提高,2011年达到最高的48.3%,这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投资率(28%),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的投资率(33%)[1]。作一个对比,韩国和日本在加速赶超的过程中,投资率最高值也仅在30%左右。需求结构的另一个特征还表现为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2000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2 492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6.44万亿美元的3.86%,位居世界第7。得益于加入WTO,到2012年,中国出口贸易2.05万亿,根据WTO的预测,2012年全球出口贸易总额18.88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0.86%,继续保持全球第一[2]。2008~2012年,出口依存度均在25%左右,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49.75%。从消费率来看,1978~2012年,我国消费率从62.1%下降到49.5%,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8.79%下降到35.97%,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尽管消费率是否存在低估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但横向比较消费率偏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对需求侧的影响

改革开放35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充分地证明,改革与开放卓有成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强势角色是需求结构呈现上述特征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表明,这种发展战略和需求结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问题,甚至说,这种结构恰恰支撑和造就了过往的高增长。之所以现在被认为是问题,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因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显而易见的是,高外贸依存度的增长模式存在的一个潜在隐患就在于经济增长深受外部经济体经济形势波动的冲击,这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除此之外,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具体可以从内部和外部影响来分析。

从外部影响来看,第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普遍地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步伐放缓,国外消费市场萎缩。第二,欧美国家利用危机形成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机会重振制造业,实施再工业化,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投资和出口也会产生一定挤出效应。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10月了一份新产业政策通报,正式提出通过“新工业革命”逆转工业比重下降的趋势,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当时的15.6%提升至20%。在降低失业率的压力下,美国也有类似的计划。美国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目前已升至接近12%[3]。虽然中美在制造业出口产品领域交叉度不高,但从长期来看,如果我们的出口产品结构维持不变,外部需求势必会更趋于下降。第三,伴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国际上的贸易保护手段“推陈出新”,绿色壁垒、劳工保护等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而我国在这些方面恰恰是短板。另一方面,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而且贸易摩擦也有了新的变化:①贸易摩擦不仅来自于发达国家,同时也在向发展中国家蔓延;②摩擦的领域不仅出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还向光伏产品等高端产品领域扩散。

从内部影响来看,①劳动力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和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但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2012年末,我国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下降0.5%。社会总抚养比由2002年的42.2%逐年下降,2010年降至34.2%,而2011年和2012年则逆转上升,分别为34.4%和34.9%。劳动力供求状态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了以“民工荒”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并迅速蔓延到全国,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后更为加剧。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又反映在劳动力价格上,农民工工资从2004年开始明显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农民工遭遇了短暂的就业冲击,但随后工资增长的势头并未减缓。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例,工资在2003~2008年间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达到10.5%和9.8%[4]。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外来人口加速实现市民化,劳动力成本仍将呈趋势性上涨态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成本上升情况下,一些制造业开始往印度、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以及中南美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②资源能源约束趋紧。以往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显著的粗放型特征,片面依赖资源粗放式投入,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没有得到有效地审计、治理和补偿。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总产出份额为11.5%,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2%、21.9%和15%左右。这固然有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原因,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增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今后经济增长受到能源、生态、环境的约束只会越来越紧,这也会增加企业的产品成本。③人民币升值因素。按年平均价计算,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1995年至2005年间基本维持不变,2005年以来人民币则呈不断升值趋势,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19∶1,2012年,汇率达到6.31∶1,该期间人民币升值了29.8%。

就投资来看,虽然我国的投资率比较高,但是如果有高的投资回报率,投资率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正在于,投资回报率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根据白重恩的研究,调整价格之后的税后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的15.67%的高水平持续下降,在2000~2008年还稳定在8%~10%,但金融危机之后投资回报率水平大幅下降,2012年中国已经降低到2.7%的新低水平。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很简单,但计算出的值通常存在较大争议,关键在于数据质量和计算方法。对于我国投资回报率是高还是低仍有学术争论,但从不少实体企业将大笔资金用于炒房足可管窥实体经济利润较薄的事实。刘海影对非金融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本回报率10年来的平均值为6%,但从2007年的8.9%跌至2013年1季度的3.5%,下滑了60%。非金融上市公司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与债务规模之比从2007年的20%左右降低到6%,甚至低于一年期贷款利率,表明总体而言,企业覆盖债务利息的能力不足。[5]

在出口面临压力和投资回报率下滑情况下,能否将经济增长寄托于消费率的大幅提升呢?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率提升的空间是很大的。并且,中国的人口约占世界1/5,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为高收入国家,消费市场完全依赖其他4/5的人口也是不现实的。但当前消费率太低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一,居民收入占比比较低,经济建设型的政府主导了过多了投资,这对消费产生了不小的挤出。其二,居民收入差距也偏大,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有关,致使陷入了高收入者有钱不消费和低收入者想消费却无钱消费的窘境。其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的意愿强烈。以上多重因素叠加,诸如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措施收效甚微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总供求平衡潜伏危机:产能过剩问题愈加凸显

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上的分析也表明,无论是出口、投资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这就使得总供求平衡潜伏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我国当前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的重要表现,便是普遍而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而且,除了上述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在向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蔓延。产能过剩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一问题更突出地暴露了出来。

产能过剩对宏观经济产能负面效应的影响在于,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非意愿库存增加,容易引发企业资金链紧张,对投资前景产生悲观预期,投资意愿弱化。即便是维持投资,也主要不是靠利润而是靠融资,这又会加大企业债务负担和风险。另外,产能过剩情形下,为了消化库存,维持生产运转,企业间容易展开恶性的价格竞争,企业利润率下降,行业亏损面可能扩大,并引发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在低消费率、高投资率和高外贸依存度的需求结构下,如果外部需求有大幅下滑,为了“保增长”和稳就业,在消费率几乎不可能短期提高的情况下,惯常的思路是通过扩大投资来应对。2008年国际危机爆发后,当年第4季度中国政府决定在2年时间内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加上2009年各商业银行贷款10万亿,政策对于拉升GDP确实发挥一定作用。相比于2003~2007年的两位数增长,继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长率接连下滑后(分别为9.6%和9.2%),2010年止跌回失,一度回升到10.4%。但是,在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和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一味地靠投资拉高GDP只能有短期效应。由于投资回报率递减,刺激政策的效应变得越来越差,需要越来越强的刺激才能实现一定的增长。直接的生产性投资和由政策诱致的关联投资可能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非但无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反而可能使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更加严重。投资是短期内增加GDP更直接和可控的手段,投资是需要钱的,除了吸引直接投资,政府投资的钱要么来自财政收入,要么来自借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以低于市场价给企业提供用地、税收优惠、容忍污染、压低电价等手段变相给企业补贴,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在2004年的“铁本事件”中,当年常州、扬中工业用地市场价约为40万/亩,实际上批给的价格仅为11万/亩,按6 541亩算,相当于20亿左右补贴。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在政府经营城市的思路下,房价与地价形成正反馈机制,地方政府过度地依赖土地财政,房价的高位运行风险重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也随之放大。就地方政府债务而言,当前我国政府债务不断积累,截至2010年度,汇总中央政府8.6万亿、地方政府(含乡村级)的12.4万亿、国开行的4.7万亿、进出口银行及农发行的2.6万亿、铁道部的2万亿、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8万亿等债务或负债,中国政府负债总额高达29.6万亿元,占GDP比较高达73.9%[6],已经有了很大的风险,靠借钱扩大投资拉动GDP很难维持。这就充分地表明,在当前情势下,过往依靠固定资产投资这种需求侧管理拉动经济增长的调控思路已经不合时宜。在不忽略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更加关注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是因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四、在稳需求的同时更关注供给侧管理

综上可见,在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下滑的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像过往一样的高速增长,通过增加货币发行等手段进行短期刺激而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调整,刺激需求的政策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反而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还容易带来通货膨胀的问题。即便是短期拉升,难免又会有较大幅度下滑,这种经济的大起大落本身就是对经济秩序的破坏,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供给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使已经失衡的总供求再回到平衡的轨道上来,使经济能够平稳健康增长。这是指,根据内需和外需的变化调整供给结构,既要考虑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又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使得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使总供求保持基本的平衡。再一个就是不断地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改粗放型增长方式为集约型,使经济增长具有质量和持续性。

供给管理最常提及的政策是减税。笔者的调研也发现,中小企业经营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税收负担和社会保障负担比较重,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税种,还有各种隐性的费用支出。这与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尽合理有关,我国现行税制中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占税收比重超过60%。不同于所得税,流转税比较不容易做到“多挣多交、少挣少交”。因此,税制的改革有助于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负担,激发中小企业市场活力,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从而为宏观总供求的平衡奠定微观基础。截至2013年8月1日,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范围也已推广到全国试行,从整体上来看,这能够降低企业负担。

供给管理还包括改善要素供给,其中关键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关于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是人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之二便是全要素生产率(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一般被看成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进步对于提升经济效率至关重要,但也恰恰是我国经济的短板,缺乏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12年授予了125万项专利,但只有21.7万项(约1/5)属于中国专利系统中的最高质量专利。我国授予的专利有三类,分别是“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后两种专利创新含量较低,而我国恰恰是后两种专利比例比较大。因此,国家要鼓励和支持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供给管理同时包括制度的供给,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市场化方向的改革。美国和英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都是围绕供给侧展开的,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均有市场化改革的内容。美国采取了反垄断和减少政府管制的措施,英国的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管制,减少国有经济比重,降低保障,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7]。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有了不小的提高,但仍亟待提高。在近年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背后,应该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民营企业存在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而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恰恰是比较高的。根据民间智库“政见研究”提供的数据,国企的资本回报率为2.65%,远低于民营企业的4.84%。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不当地干预了信贷资源的分配,使分配更偏向资本回报率偏低的国有企业。信贷资源的这种配置,既有政府在其中的干涉,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和地方政府市场保护获取利润的原因。因此,供给管理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恰当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减少政府对市场包括要素价格的直接管制,改善要素供给,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相对价格体系,而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迫切需要深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同一个市场平台上公平竞争,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惟其如此,企业才能硬化预算约束,强化成本和风险意识,注重投入的产出效率和投资收益。只有这样,市场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便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实现,资源误配置才能有效降低,这才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治本之策,是走上创新驱动和集约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与传统的增长模式相适应的有一整套制度建构,而制度一旦形成就存在制度惯性,当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而需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时,传统的制度就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因此,供给管理既要有理念上的转变,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其中之一,是改革传统上片面强调GDP的政绩考评制度,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强化对地方政府各项收支的硬性约束和监督。原因在于,在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考评政绩的偏向和地方承担过大事权情况下,地方政府又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来自上级的行政压力,便围绕GDP展开激烈的锦标赛式竞争,辅以现行官员任期制特点,政府官员的行为难免短期化。

五、总 结

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靠外需拉动和依赖于要素粗放投入转向主要靠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上来,是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围绕总供求的平衡来展开,要以这个为基本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会丧失基础。优化需求结构更多不是直接去管控需求的各个部分,而是应该从供给侧着手,这更是一种治本式的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十”之后,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不能通过发货币等简单手段刺激经济,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更利长远,反映了更关注供给侧管理的宏观调控思路和理念。宏观调控理念的转变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局的客观要求,是因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客观变化而做出的积极主动的调整,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格罗斯.国家发展:从“汗水式增长”到“创新式增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01.

[2] 戴翔.战略机遇期新内涵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学家,2013(8):49-55.

[3] 周天勇.传统经济模式的增长困局[N].学习时报,2013-09-09.

[4] 蔡P.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探寻中国未来的增长源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9-63.

[5] 刘海影.投资能否继续拉动中国经济?[EB/OL].http:///story/001052201.

篇9

在当前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继续有效地运用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其中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确定则是关系到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运用的重要环节。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的适度合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应对当前世界新一轮减税浪潮所引发的国际税收竞争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结合轨迹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只有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可持续性才是完备的,因此应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内在化于积极财政政策之中,并结合税收这一内在因素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税收在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收入稳定增长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实行了鼓励投资于消费的一系列税收措施,出口退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运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并论证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暂时不采用减税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方式之一的客观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充分注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清醒认识以举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积聚的财政风险,认真探讨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必要调整是否会有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篇10

走过4月,中国经济仍然行驶在快车道上,无论是CPI的高位运行,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商业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及GDP加快增速,都呈现出整个经济快速运行的态势。而且,这种态势会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重新回暖进一步发展。

究竟应该怎样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下面,我们分别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第一,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尽管政府认为运行良好,但是CPI高企,仍然是政府最为关注的方面。不过,在笔者看来,当前国内CPI的高企,更重要的是缘于政府一直没有找到这一轮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政府的职能部门一直把中国CPI高企归结为食品价格的上涨,一直在用一个什么“结构性CPI上涨”来解释现实发生的消费品价格变化,因此,在他们看来,只要控制住了少数上涨过快的食品价格,那么中国的CPI就能够在短期内回落。但是实际的结果表明,由于中国对CPI上涨原因认识不足,也就无法找到真正的化解政策与办法。

第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尽管第一季度有所下落,但下落幅度十分有限。尤其是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快速增长。这里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一轮的经济增长是以房地产市场发展及城市化为动力,只要中国的房地产增长态势没有改变,只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没有中断,那么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就将不断持续。二是从这几年宏观调控的情况来看,越是宏观调控,中西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增长则越快。三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也是一个由东部地区不断向中西部递进的过程。四是正因为房地产市场投资开发这种地区差异性及中国的巨体经济,尽管目前在东部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正在不断破灭,这些地方的房地产投资将逐渐减少,但无法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既然中国房地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也自会维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

第三,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繁荣。虽然,早几个月中国股市曾出现过前所未有的快速下跌,但是当政府对这个市场发出明确的改进信号之后,市场又开始振兴起来。可以说,只要政府对已经不合理的股市运行规则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中国股市的繁荣就会持续。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繁荣还表现为国内商业银行业绩的提高,各项指标已逐渐达到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比如,今年一季度,尽管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并没有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业绩的改善,而且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