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护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实用护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观察的3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0例。A组实施持续气道加温加湿湿化护理,B组实施间断气道湿化护理。两组患者年龄、临床情况、治疗方案和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A组患者采用持续气道加温加湿湿化护理
患者拔去气管插管之后,利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的回气段,连接氧气和加温湿化器的一端,出气段连接加温湿化器的另一端,再利用呼吸机管道的配件和尖端的鼻导管连接,加温加湿器温度控制在50℃,保证进入患者气道的温度达到37℃;加入湿化罐的水为灭菌水,之后打开温度控制钮自动加温到30~35℃,再连接患者。使用7d后对照效果显著,痰液稀薄有利于咳出。此种方法能使气道一直处于湿化状态,减少咳嗽次数以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对气道的刺激小,故不易引发咳嗽,能够避免因湿化液大量快速注入而引起患者出现呛咳和憋气等症状。
1.2.2B组患者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护理
给予患者间断气道无加温湿化护理3次/d,5~10min/次,间断气道湿化用水为灭菌水,5ml/次,通过连接氧气管进行气道湿化。使用7d后对照效果不明显,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间断气道湿化法一般较易引起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憋闷、心率增快、缺氧、血压升高等并发症。
1.2.3注意事项
①应用加热湿化器时温度设置过低或者湿化水平低于标准水平会导致湿化不足。②加热导丝环路或者呼吸管路如果与加热湿化器不匹配,会导致患者气道灼伤和管路出现熔化现象。③湿度水平<26mgH2O/L时会导致湿化不足和黏液分泌物排出不畅,而黏液阻塞就会出现通气不足或者肺泡内气体陷闭,呼吸阻力功耗增加。④湿化灌加水过多或者回路内冷凝水过多都能导致气道灌洗。⑤加热湿化器和患者脱离时,如果在患者回路中产生的高速气流使污染的冷凝水产生了雾化,要严防患者和护理人员出现院内的交叉感染。⑥医护人员要注意避免被电击伤和烫伤的危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呼吸道刺激征、痰痂形成、痰液黏稠度、气道出血、下呼吸道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日吸痰次数、日吸痰量和SpO2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篇2
【关键词】 物理降温;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是采用物理的方法使体温下降,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物理降温在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对临床护士运用物理降温技术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名护士人员,其中内科50名,外科50名;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0岁,工作3年以内的20名,3~5年的20名,5~10年的30名,10年以上的30名。本次调查涉及内、外、妇、儿科,符合一般调查要求,本调查旨在了解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技术掌握情况,对不同年龄护士的差异不作研究。
1.2 方法
本次调查选择随机问卷方式,问卷过程无任何暗示、提示,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性。本次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率100%,问卷涉及物理降温的有关知识。
2 结果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表1 临床护士对物理降温知识情况调查表(略)
3 讨论
3.1 正常体温一般为36.5~37.5℃,体温每升高1℃,代谢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min[1],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2]。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护理人员都能将物理降温的概念及操作过程答对,但对物理降温的其他相关知识问卷中不难发现,对概念的掌握只不过是机械的背诵定义,不能做到融汇贯通。水温的选择也是照搬书本,不能做到结合临床实际。一般基础护理学上将温水擦浴的水温规定为32~34℃,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此水温发生的寒颤率较高,而患者对水温接受的舒适程度以38~40℃不烫手为宜。由于人体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层即状层,热感受器在真皮下层即网状感受器,而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因此冷点对刺激的反应也比较敏感。当32~34℃水温的毛巾落到皮肤上,温度已低于30℃,与皮肤体温温差较大,皮肤接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甚至寒颤,导致体温不降反升[3]。而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待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随体表水温下降,通过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两水温对比,后者降温效果较好[4]。
3.2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但循环护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护理人员真正将科学证据应用于临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5]。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物理降温的预期目标及适应证回答各异,知识欠缺现象在各年资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证明护理人员对物理降温这项操作缺乏预见性,没能做到循证护理,存在盲目操作。一般认为,物理降温幅度在0.2~0.6℃视为有效。温水擦浴对38.5℃以下的非感染性发热效果最好,38.6~38.9℃降温效果次之,39℃以上及感染性发热降温效果最差[4]。故在擦浴前应分析病因,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及怎样的发热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3.3 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超过正常体温0.5℃即为发热。在发热的3个时相产热与散热的关系分别为: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当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得到控制与清除,“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肌体出现散热反应,常通过汗液的蒸发使体温下降。物理降温就是使用物理的方法,促进皮肤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达到降温目的。此次调查中发现,对物理降温机理及擦拭时机的选择上,临床护士存在缺乏细致的观察,知识掌握不够,低年资护士更是明显,常造成增加患者痛苦甚至贻误病情。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情观察,准确掌握擦拭时机。
3.4 物理降温此项操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劳累且需要技巧的操作。每个部位的擦拭时间、按摩手法对降温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护士常会以工作忙,而把些项工作交给家属去做,家属在操作时,往往只是随意擦拭,并未按规范去做,如忽略了头部冷敷、足部热敷等,从而使物理降温效果很不理想。物理降温时,头部冷敷足底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感[6],边擦拭边按摩体表大血管可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临床护理人员一般都知道该怎么做,但作者发现,护士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却多数存在不规范操作,这也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因此,需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80.
2 李秀芹,李晓红.中药灌肠治疗高热的护理.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29.
3 卢美秀,许淑莲主编.现代护理实务全书.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271.
4 王纯玲,李俊凤.影响水温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河北医药,2008,30:733.
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输尿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44-02
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最适宜、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临床服务计划,以加快患者康复,减少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和持续改进的照顾品质[1]。临床路径作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成效管理模式正在引起医学界的关注[2]。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建立在输尿管镜操作基础上的手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新技术,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有效率在87%-97%.其有效性、安全性和治疗成功率高于其它方法[3]。因此,将临床路径引人临床护理,为患者人院至出院治疗及护理全过程提供有时间框架的、有序的、高效的照顾势在必行。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100例行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1月~20l2年9月在本科行输尿管结石激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随机抽取2011年1~ 10月收治的50例同类患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30~66岁。对照组按照外科护理常规进行常规护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员选择。科室内成立CP实施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CP知识培训。由科护士长对所有参加实施CP的医护人员进行CP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CP基本知识、资料收集方法、表格的使用、CP的意义以及应用前景等。
1.2.2 CP表格的设计。
由小组成员以卫生部的临床路径为框架,参照1997 年美国东南外科协会制定的临床路径10 项标准, 即医疗措施、评估、检查和化验、活动、治疗和护理、饮食、宣传指导、监测、出院计划、治疗护理结果制定临床路径表, 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每日标准医疗、护理计划。医疗版内容包括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内容、病情变异等;护理版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饮食指导、活动、健康教育等。具体方法:入院后,医生按照CP医疗版表单,实施诊疗、检查、用药工作,责任护士根据护理版CP表单,从患者入院的当天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开始,严格执行临床路径实施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每日评价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已执行的打“√”,填好护理表单。责任护士每天按照CP内容进行健康教育,责任护士每天进行效果评价,对效果不佳者则予以反复宣教,直至掌握教育内容。
1.3 评价标准
(1)住院天数: 产生床位费用的实际住院天数。(2)患者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患者满意度表格。每个问题设“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等4个等级,一共25条项目,分别记4、3、2、1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3)患者健康教育掌握程度: 患者属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评分表设计。根据本疾病特点制定健康教育知识掌握评分表,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不同结石的防治、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出院指导、定体格检查6个方面,共25项内容。每个问题设“知道”、“大部分知道”、“小部分知道”、“不知道”等4个等级,分别记4、3、2、1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知识掌握越好。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1
3 讨论
3.1 临床路径(ClinicalP athways)起源于1950年国外的工业
质最管理体系,实施结果证明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有重大价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第一次成功地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近20年临床路径在美、英、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以推广应用,旨在控制日益高涨的住院费用,通过缩短患者住院日、提供兼顾效益一成本的高质量治疗护理[4]。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有较明显的减少,这使得减少患者的就医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可利用率,在固定的时间里医院可以收治更多的患者,使患者的病情不会因等待床位而拖延,从而缓解有限的医疗资源与患者就医人数较多之间的矛盾。
3.2 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单从住院日到术前日、手术日、术后日、出院日对护士的工作重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临床路径理清了护士的工作思路,使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避免了护理工作零乱的局面。同时给病人提供系统、规范护理。示范病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让病人得到了快速、便捷的服务,护理工作也从简单的完成任务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多方面、全方位,全程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的试验对于患者而言得到了更全面的整体护理,对于护士而言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护患沟通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3.3 实施临床路径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根据输尿管结石的疾病特点和钬激光碎石术的手术性质,我们制定了临床护理路径单,根据每天患者所遇到的问题设立了不同的健康宣教内容,宣教的健康知识从患者入院开始,随着检查、手术、术后恢复等不同的阶段逐步展开,做到宣教与患者实际所处阶段相一致,让患者得到安全感,这样的同步宣教也使得试验组的患者在健康知识掌握上有了明显提高。
4 小结
在使用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患者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是对于整体护理的一种尝试,相对于常规护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减少,疾病知识掌握和满意度均有提高。护士明确整个治疗流程的各个重点,使工作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方丽珍.临床路径---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长沙:湖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6:1-6
[2] 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2(12):547-549
篇4
关键词:肾结石;术后;止痛;曲马多;护理
肾结石是人体尿液中一部分非溶解物长期留在肾内,经不断生长,最终在肾盏、肾盂、肾盂和输尿管连接处等部位凝结为结石。肾结石是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73%的患者在术后容易再次复发[1]。肾结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肾绞痛、肾积水、血尿等。近年来,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该手术具有创伤小、用时短、结石取尽率高、出血少、愈合快等优点。将舒适护理运用到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治疗老年患者肾结石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12月收治的64例肾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均行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观察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25~75岁,平均(42.2±2.3)岁;18例为单侧肾结石,14例为双侧肾结石;结石直径1.7~7.3cm,平均(3.48±0.44)cm。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8岁,平均(43.8±3.2)岁;20例为单侧肾结石,12例为双侧肾结石;结石直径1.6~7.4cm,平均(3.41±0.48)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分组研究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治疗方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将100mg曲马多(国药准:H20023536;生产单位: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ml:50mg)与250ml葡糖糖(10%)混合,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10gtt/min,若疼痛无明显缓解,则可加快速度,根据消除半衰期和血药浓度,在12h后再次滴注,24h内总量应控制在400mg内。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患者有明显疼痛感时行曲马多肌肉注射,100mg/次,若疼痛无明显缓解,则追加,100mg/次,24h内总量应控制在400mg内。给予两组患者相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止痛效果[2]:无痛为0级;轻度疼痛,可忍受,不影响睡眠为1级;明显疼痛,无法忍受,影响睡眠为2级;剧烈疼痛,有被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睡眠为3级。观察72h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7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得出的清洁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两组用药后,观察组3级和2级总疼痛率较对照组低,P
2.2观察组用药量为200mg/d、300mg/d的患者比率均较对照组低,P
2.3观察组中呕吐、恶心共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对照组恶心、呕吐共12例,发生率为37.50%,两组比较,χ2=37.39(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肾结石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目前主要为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清石术,其疗效良好,创伤小。本次将曲马多应用到肾结石患者术后止痛中,并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现观察组用药后,疼痛为2级、3级者共16例,占比约50.00%。对照组2级、3级疼痛共24例,占比约为75.00%,两组比较,P
曲马多有良好的术后止痛效果,但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要通过提高护理质量,以降低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疼痛。具体护理包括以下三大方面:①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对用药量进行调节,并观察用药后疼痛缓解疼痛,适当调节滴注速度。其疼痛度为0,此时将滴注速度调为5~10gtt/min;为1级疼痛时,可将速度增至20gtt/min,2级疼痛适合的滴注速度为30gtt/min,3级疼痛适合的滴注速度为40gtt/min,疼痛缓解后应将滴注速度控制在5~10gtt/min[3];②心理护理:对于肾结石术后患者应给予心理护理以缓解其疼痛。对于因疼痛而怀疑手术效果的患者应耐心讲解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术后疼痛的普遍性、正常性;③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曲马多的主要副作用为呕吐、恶心,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出现呕吐恶性症状。降低用药量,合理用药,持续缓慢的静脉滴注对患者的刺激更小,与曲马多肌肉注射相比,曲马多静脉滴注,用药时间较长,患者身体有足够时间适应药物,药物滴注量控制更加方便。当患者有呕吐和恶心反应时,应将滴注速度放缓,减小刺激,并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性窒息,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综上所述,曲马多有良好的术后止痛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但少数患者有呕吐、恶心发生,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可对药物滴注速度进行控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护理中应侧重于药物滴注速度的把控,对发生不良反应者进行预防窒息等一系列护理。
参考文献:
[1]崔惠芳.微创经皮肾穿刺治疗肾结石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20):229-230.
篇5
【关键词】 中医护理模式; 辨证施护; 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1 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 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一体化的先进护理思想[1]。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 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 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2],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 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 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 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 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3]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 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 3%~10%[4]。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转贴于 3 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 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 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 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 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5],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 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 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 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 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 张 华,魏 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3] 罗坤华.医院开展辨证施护现状调查分析与管理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6,12 (8):68.
篇6
论文摘要: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可界定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性技术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1]。我校是全国72所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招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以来,解剖学教学内容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共用同一种教材),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与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2],不能适应实用性技术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剖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解剖教研室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试点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进行阐述。
一、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删去部分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应树立为临床护理课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如运动系统中简明扼要介绍骨的位置和主要的形态结构,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于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脉管学中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内容等进行了删减,但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静脉是临床静脉穿刺、输液的常选部位,肝门静脉及属支与诸多疾病密切联系,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动脉等等,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其走向、分支或属支,才能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此作为重点内容应做到讲“细”、“透”、“深”;感觉器官中删减了内耳的部分内容等;神经系统中明确基本概念,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同时,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删减了细小的神经分支和分布等。通过删减使系解内容得到了优化。
二、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学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实现系解与局解的融会贯通[3]。如表面解剖(重要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层次结构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颈部气管、甲状腺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腹壁和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等。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了解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器官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掌握。
三、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
从护理系实习学生和刚走上护理岗位的人员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4],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内容包括:(1)与注射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与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4)与冲洗用药治疗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5)与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特别强调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关系,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失误。这样突出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培养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的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增加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临床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增加或删减的理论内容,在原来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与护理操作技术无关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实验内容,依据解剖学知识精心设计实验,如静脉输液术、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术、心内注射、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等,我们先让学生在护理学实用解剖标本和护理示教人上观察理解解剖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然后模拟临床进行操作,对其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操作中所应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体会
5.1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的局部解剖学内容、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形成一门内容充实、应用性更强的解剖学课程,该课程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同时重视了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学应用,这有利于基础知识向临床护理知识的过渡,为后续的临床各科护理学习做铺垫。
5.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优化了学时分配,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学生通过学习,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兴趣,开发了智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应志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设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41-61.
[2]米志坚.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教学创新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3(2):59-60.
篇7
摘要目的:探讨对中专实习护生护理技能教学中采用三维培训方法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中专实习护生按照老师规范带教、学生自查自纠、模拟临床环境,加强沟通交流3个方面进行实习前护理基础技能三维培训。培训前后进行护理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考试,并与2011年实习护生考核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护理技能三维培训后,2012年护生考试成绩较2011年护生考试成绩明显提高(P<0.05)。结论:护理技能三维培训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模式,使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将能更快地融入临床护理工作中,提高了护生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关键词 :中专护生;临床实习;三维培训;护理技能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3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是护士的基本技能,熟练的护理临床技能、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新时期职业护士应具备的执业要求。随着护理队伍需求的增加,护校招生人数迅速增长,其中中专生的构成比为66.42%,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教学资源紧缺[1]。同时随着患者和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院和临床带教老师出于规避医疗纠纷的考虑等,使护生进行临床操作及与患者沟通机会减少,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脱节,其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受限,致使有的中专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难以为临床输送实用型护理人才。改进临床护理技能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临床输送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成为中专护理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结合中专护生的特点,在对护生进行实习前护理临床基础技能培训教学中采用三维立体交叉法,以期在规范操作的同时提高护生适应临床的综合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在我院实习的92名中专护生,男7名,女85名;年龄15~19岁,平均18.27岁。选择2012年在我院实习的96名护生,男9名,女87名;年龄15~19岁,平均18.62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培训前考核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培训前对每位护生进行护理技能测评考试和临床综合能力测评,护理技能测评为随机抽取3项技能(由护理部统一制定每项技术的操作要点及细化评分标准并按照百分制制作评分表)考试评分,临床综合能力测评包括患者病情的观察、与患者的沟通、关爱与保护患者、护理礼仪等,均按百分制标准评分。考试后,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教学。2011年我们对实习中专护生采用集中讲课、轮科实习的方式教学。2012年,对中专实习护生采用三维立体交叉护理技能培训方法,按照10人一组分组,每组设1名组长。具体如下:
1.2.1Y轴:老师规范带教(1)准备。由护理部统一规划,按照中专《基础护理学》的课程设置近20种操作技能,以各科室护士长为不同技能小组组长,组长专门负责某项或几项技术的带教准备及规范带教。同时备好各种操作技术的专业录像。(2)带教。针对某一项操作技术,护生先观看录像,由带教老师讲解操作要点,然后带教老师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际操作,再次讲解操作要点并回答护生疑问。
1.2.2X轴:学生自查自纠要求进入示教室的护生仪表规范、着装整齐,操作前后洗手、操作后用物的分类处置均严格规范,各项操作用物准备要求齐全、规范。紧跟临床发展步伐,不使用临床淘汰的物品进行示范教学。针对某一项操作技术,带教老师组织各组护生进行模拟临床环境下的技术操作,当某一个护生操作时,本组其余护生和带教老师作为评委,对该护生的操作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录像。操作完毕后,由组长组织,针对每一位护生该项操作技术的操作过程,结合评委的评价、录像过程进行讨论,由该护生作书面总结上交技能小组组长。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可以多次组织进行模拟临床环境下的该项技术操作,巩固效果。
1.2.3Z轴:模拟临床环境,加强沟通交流(1)场景模拟。将示教室模拟病区设置,分区为病房、治疗室、处置室及护士站。要求床单位整洁、设施齐全,床号牌、床头卡填写规范,床头设置传呼装置。在每一项技能教学中,将该项操作中患者的角色扮演列入教学计划,将每一位护生培训为标准化患者。让护生在所有的无创技术操作培训中相互扮演患者替代传统的模拟人[3]。(2)规范操作用语,取消无声操作,培养护生交流沟通能力。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方法,建立信任与安全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操作中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正确指导患者的配合,及时给予患者语言上的鼓励和支持,利于操作安全、顺利的完成;操作后注意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并感谢患者的配合。(3)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对患者称呼亲切、得体,语言文明、规范,动作轻柔,要有爱伤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益,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进行操作和选择操作部位及均应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1.3效果评价培训结束后,进行护理技能考试和临床综合能力考试,方式同培训前。比较2011年和2012年实习护生培训前后护理技能和临床综合能力的评分。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10.0软件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护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熟练的护理临床技能、良好沟通技巧的职业护士,因而护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至关重要。教学医院带教、实习是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如何系统地训练是教学医院护理部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2012年采用三维立体护理技能培训法收到良好效果。总体上讲,三维立体护理技能培训法主要是从3个方面入手:
3.1规范带教由于医学的不断进步,大量新的护理产品进入到临床,临床实际情况和教科书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中专《基础护理学》课程,规范了近20项临床护理操作技术,这样可以保证临床工作的连续性,维护患者利益,同时为护生的学习和测评提供标准。在规范的同时充分考虑护士在临床操作中的实用性、科学性,使得各项操作流程更加合理,避免在教科书中一些技术操作的教条性,真正兼顾到患者的利益,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按照培训计划,结合教学内容,带教老师首先组织护生学习操作规范,观看技能录像,讲解操作要点,然后带教老师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际操作,再次讲解操作要点并回答护生疑问。我们要求带教操作不仅仅是简单示范,应当讲解操作要点的理论依据,对基本原则一定要讲解透彻,使护生在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将护理知识和操作步骤结合,理解关键操作的临床意义,让护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2严格规范,自查互查,完善技能护生分组练习,自查自纠。带教老师演示完毕、师生均无异议时,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进行练习并录像。老师深入各小组指导护生,及时表扬护生的优点及点滴进步。练习完毕后,小组成员一起根据操作技术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录像,从评委的角度找出自己和组员的不足进而改进。这样,小组成员自查互查,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另外,护生相互充当教师、护士与患者,体验相关角色的感受,可以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的效果。
3.3注重护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随机性大的特点,培养护生综合能力有助于护生尽快适应临床。因而,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活动,使护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唤醒护生的潜能,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决策能力等。
场景模拟使护生进入示教室就如同走进医院的某个病区,让护生提前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将护生培养为标准化患者替代传统的模拟人,让护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亲身体验每项护理操作中患者的感受,以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各项技能水平,适应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对不同疾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的扮演也比较到位,有利于护生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将护生培养为标准化患者替代传统的模拟人,有效解决了教学资源紧缺的现象,为医院节约了教学经费。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如何进一步和谐护患关系,除了娴熟的临床护护理技能三维培训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模式,使护生临床实习阶段既能掌握护理技能,又能更快融入临床环境,提高了护生临床工作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潘静,刘志强.临床技能培训中改良标准化病人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2):224-225.
[2]钟冬秀,涂英,谢红英.“护理操作与护患沟通一体化程序”的编写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16-18.
[3]李红.学生标准化病人护理教学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44-46.
[4]关丽荣,牛美霞.加强护患沟通预防护理纠纷[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5(2):258-259.
[5]周巍.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与思考[J].全科护理,2012,10(5):1333-1334.
[6]王静.护理实训中人性化护理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73-74.
篇8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宫腔镜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了妇科疾病的主要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其具有微创、疼痛感低、对患者子宫伤害小等优点,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而且应用效果显著[1]。为探讨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特选取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护理治疗的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44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共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8-46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6±1.2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8-47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36±1.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安慰、营养补给、基本健康知识宣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措施为[2]:①引导患者完成相关入院手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告知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配合护理人员对负面情绪进行疏解处理。②为患者讲解疾病和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的认知程度,在给予患者实施的过程中,提升患者的主动配合度。③为患者讲解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于患者治疗重要性,提升患者的自控力,完善患者的优质的环境护理,合理、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护理效果判定标准:①优: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明显恢复或正常;②良: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好转,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有所恢复;③差:护理后的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优良率为优与良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
将相关的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7.0件对此次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实施统计分析,用(±s)来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进行表明,用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科疾病对女性患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影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宫腔镜在妇科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妇科疾病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治疗后,如何提升应用效果成为了新的课题,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4]。
本文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对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于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从结果上发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好,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中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知识的认知度,充分的了解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性和干预措施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升治愈率的目的[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艳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宫腔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s1):57-58.
[2] 王兴琼.延续护理模式在宫腔镜术治疗不孕症合并宫腔黏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96-198.
[3] 黄廷梅,张世淑.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02-105.
篇9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0―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静脉输液护理技术(Intravenous infusion nursing techniques)得到了发展,已经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带来了很多益处,穿刺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穿刺工具的多元化增加了静脉穿刺技术的风险与安全隐患,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必要对医学部护士实施分层管理,本文将分析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的实用性,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医院未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实行分层次准入管理,将其作为对照组;2012年2月~2013年2月,医院对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实行分层次准入管理,将其作为实验组,分析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的实用性。
1.2一般方法
1.21管理小组的成立及其成员职责 小组有4名护士长组成,一名组员负责培训各等级护士,一名护士负责统计数据资料,另外两名成员负责考核并评定分级护士的准入技术[1]。结合郭俊艳的方法,按照护士的职称及工作年限,将其分成4个等级,1级护士掌握封管技术、冲管技术、头皮针穿刺技术;2级护士掌握控速装置的调节方法、附加设备的连接方法、套管针穿刺技术以及其他装置使用方法;3级护士掌握常见并发症的识别、预防及处理技术、植入式输液港置管配合技术、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配合技术;4级护士掌握疑难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以及PICC穿刺置管技术[2]。
1.22分层级管理方法 按照分层级标准和技术将首次分级纳入管理体系,对护士进行培训,要求其掌握自身相应的技术,培训结束后对其进行考核,合格者可进入高一技术层次。为满足临床静脉穿刺的需要,每日值班护士中必须保证有2级护士,若3级护士认为需要对患者建立PICC通道,需向4及护士申请,评估确认后,方可建立。监控护士的穿刺技术、穿刺工具,对护士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1.3判断标准 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记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静脉穿刺结果、并发症出现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资料,借助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两组静脉穿刺结果、并发症出现率对比 见表1。见表2。
2.2两组中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中,患者对护理人员评分为83.76±6.25分,实验组中,患者对护理人员评分为94.83±7.62。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分层管理静脉输液技术,能够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护理质量,在分层管理中,能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在自己层次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静脉输液技术实施分层管理后,能够引导并关注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的全过程,使其明白规范标准执行、手卫生与患者并发症的关系,更深层次的理解穿刺次数、工具材质、药物[3],将静脉技术准入制度纳入标准,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护士进行技术培训,既能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巧,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渗出、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最终提高护理质量,此过程中,既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又能让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赢得患者的尊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分层管理静脉输液技术,能够提高护士的护理技能与服务意识,能够降低静脉输液的并发症,最大限度保证其安全性。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静脉输液技术分层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俊艳,张黎明,魏畅,等.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6(20):485-488.
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操作技能;患者满意度;系统思考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60-02
目前,随着人们对养生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医护理面临的挑战与压力不断增强。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科组成的重要部分,人文主义浓厚,理论体系独特。不论是现实意义还是长远价值,护理操作技术的简便性、实用性以及养生方法的悠久性,都把提高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这一任务推到医疗护士工作的战略高度上。
中医护理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在于提升中医护理技术,更好地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重视中医药学科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实施护两个重要方面发挥实质性作用,促进中西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中医护理也同其它临床护理一样,既充满了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1 中医护理操作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中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较好,但总体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普及程度不够。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较多的是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技术。临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开展明显不如护理工作者对其它技术的掌握,并且开展比较多的科室大都集中在大型综合型医院的针灸推拿科、呼吸科以及妇科。
2 中医护理操作存在的问题
2.1中医护理人员配备不够
由于大部分的中医护理操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需要留守在病人的身边完成,除去主班、治疗的护士,中医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与中医护理的性质相关。所以,要想解决好护理人力资源不充足的现象,各相关医院应当按照各个护理岗位任务的不同,实际临床护理工作强度的不同,所需护理技术水平有差异等因素进行合理编配,按需设立岗位,分层使用人力资源:改良医院输液体制,节约人力资源,把护士的时间留给患者,使更多的护士有效地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促进中医护理质量的提高,提升中医护理的人文内涵。
2.2临床中医护理操作的实施受约
其主要问题之一即临床上缺少相关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医嘱。护士条例规定执业护士应当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实施这些技术操作。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加强与医生的合作联系,使医生下达相关遗嘱,,医护合作首先在重点中医科室开展规范化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突出其特色。同时,建议卫生相应部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护士实施此操作技术的权利及义务更加明确,更好的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3优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3.1加强中医科的基础知识训练,扎实理论基础
医务工作者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可以开展相关培训班、加强医护合作、与中医护理相关的人员均可参加培训,要求对中医准段、中医基础、方剂学、中药学等科目有了进一步了解。编写相关书籍,形式由个人自学、科室集中、全员集中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培训,随后护理部组织考核,通过相应的强化培训,促进护理工作者对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提高中医护理操作技能打好基础。推行适合各个公立医院的中医护理培训计划,内容涵盖中医护理操作考核与示范、中医基础知识训练,中医护理查房,并提高落实程度,记录入册。相关科室制定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培训计划。
3.2 普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展现优势特色
中医护理操作具备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但临床由于普及力度不够、护理工作者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不够,使中医护理推行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普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护理部应当确定目标、制定详细的培训课程和考核计划,要求护理工作者掌握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各科室常规开展适合本科室的中医护理操作,并搜集病例及完善相应登记。Uifan各科室操作物品及操作盘。护理部应统一规定,各科室建立常见中医操作盘,分别为艾条灸法、耳针法、穴位按摩、拔火罐、湿敷、刮痧、熏洗、涂药。加强常用中医护理用具完善配备,不断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护理部组织有相关技术的骨干护理带头人、护士长不管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形成一套规范化、标准话的操作流程,为本医院护理人员进行示范。不断促进中医护理发展,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随着积极和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变化,人们对保健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护理人文主义特色浓厚,护理理论古老又先进、操作技术简便实用、养生方法历史悠久,在现在和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中,中医护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社区护理的开展,促使护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从公立医院发展到各省社区及家庭,并且广泛应用与中医护理操作中,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的中医护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护理工作者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需加强与医生的合作,各科室应该协调医护配合,普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广大中医护理人员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大力推广优化中医护理技能,不断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瑾华.积极推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使用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35-3036
[2]王杰俊,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0-1022
[3]贺霞,蒋谷芬,彭丽丽,等.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培训的探讨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1,17(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