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要想使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逐渐将依法治国方略的健全法律制度层面转移到培养法治精神的阶段,一定要充分依靠完整、正确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更是非常重要,这将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意义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模式和改革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1.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还能为广大的人群带来最根本的利益。通过法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劳动者的综合能力,避免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时,可以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纪律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适应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并且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2.是培养现代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现代的技术更是飞速发展,而且国际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因此,我国一定要进行改革,不断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进而积极应对国际间的竞争。其实,国际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肩负着非常重大的使命,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仅关系着人才整体的素质,也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问题。在国务院提出的普法规划中,已经将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重点的教育对象,并且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想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国家建设需求以及能够依法办事的综合人才。另外,为国家的发展也创造了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承担起振兴国家的大任。

3.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实现对外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整体素质,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还能实现人才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十分有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及法律素质。而且,法律素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重要,因此,学生的法治教育更是十分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法治教育中也存在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知识的教育,它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能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时代人才。

4.能够引导和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差,自制力也比较弱,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进行常出现,更有甚者会造成犯罪,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因此,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还能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抵制不良现象的能力,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还有利于社会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避免犯罪的现象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将法治教育看作德育的分支。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法治教育,仍然将其看作教育的分支,对于这种看法是十分不正确的,因此,会直接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所谓的德育,这其中并不包含法治教育,德育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但是法治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教学任务是要约束学生不做违法的行为,这两者之间存在这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两者混合起来,从而使法治教育的意义丧失,成为德育的附属品,其作用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没有将法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目前,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要具备法律方面的素质,懂得用法律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没有重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法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高职院校一旦不重视法治教育,就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影响教育改革的实施,这样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建设法治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

3.将法律知识教学与法治教育的概念混淆。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但是法律知识的教育并不代表法治教育。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并没有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为目标,而且,一些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往往都是泛泛而谈,说一些空话、套话,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感。因此,如何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良好的法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提升法律素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4.法治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亟待提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显得十分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而且,有的高职院校的法治课程教师是由行政人员或者是辅导员担任。因此,师资队伍的非专业性,会影响法律知识传播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从而产生误解,不仅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观念产生影响。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提升法治课程教师的师资力量,从而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法律观念。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法律信仰。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法治教育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论学生不是十分感兴趣,而且法律知识一直在改变,学生不可能全部记住,因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多多思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法治教育的实施。另外,要精心设置教学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行更深刻的探索。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法律知识,体会到法律的精髓,从而形成新的法律信仰,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促进对法治学习的兴趣。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单一、枯燥,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根本不用对其进行全面的法律知识教育,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要积极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提升学生的法律信仰,学生才会愿意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2.重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都是采用大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学生非常多,而且都是在一间教室里,教学的质量根本得不到的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法治教育时,应该以班级为单位,选择小班授课的形式,而且不能只使用传统的单一口述的教学模式,要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讲座、模拟案例分析以及模拟法律庭审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治教育的实用性。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学生进行法律社会实践教学,还能巩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使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更新法律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让学生到司法机关进行实习、课外讲座或者是活动、开庭时在法庭上旁听以及进行普法活动的宣传等,只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4.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养。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师的素养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因此,国家的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对于法律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更要高度重视。对于高职院校中一些前途比较好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其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组织进行一些短期的法治教育课程培训,对国家当中一些最新的法制法规进行学习,教师只有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教育的实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努力探索,争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法律观念。教师可以加强法律课程的实用性,利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上宣传法律的重要性以及人权保障的重要性,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并且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法律意识,巩固法律知识。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给学生带来更专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法治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科.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法制博览,2015,26:29-30.

[2]魏佳.学生法治教育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成功(教育),2013,02:254-255.

[3]王晗璐,杨金丽.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活动的实施[J].才智,2015,16:98.

篇2

摘 要:近期发生的几起轰动社会的高校学生投毒案等刑事案件说明了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严重性及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不足。笔者通过探析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希望可以改进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不足,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现状;改进措施

Abstract:Several criminal cases happened recently,such as poisoning criminal case,have caused an uproar in the whole society,which illustrate that the seriousn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overty of leg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shortag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In this passage,the author will analyze and probe in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provide some improvements and hope to elevate the drawback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hoist the relevant legal accomplishments.

Key words:leg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current condition;improvement strategy

现如今,尽管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然很淡薄,许多大学生都觉得法律离他们很远,觉得在大学校园里不会存在什么法律问题,事实上,除了盗窃、打架斗殴等常见的法律问题外,在高校还存在许多其他法律问题。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几起轰动社会的高校学生投毒案等刑事案件更说明了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严重性,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不足,同时也给高校的法治教育敲响了警钟。那么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如何,而又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进呢?本文将就此问题逐一探析。

一.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社会普遍存在对法律认识不足的状况,并且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社会及家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里,之所以要将高校法治教育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已逐步重视法治教育,但是仍然存在不足,那么高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呢?

1.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空洞单一。如今,即使是设有法律专业的高校,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法律方面的课程也较少,而且基本流于形式,教育形式仅局限于口口相传的说教方式,而这种形式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法律课程设置不合理,法治教育的内容也很单一。我国高校在进行法治教育的时候,在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法律内容空洞,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法律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所占比例偏小;课程设置上对公民基本权利不够重视。”①

2.高校法治教育所需师资力量欠缺。除了法律课程较少外,专业法学科班的授课教师也很缺少。专业的法学教师基本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辅导,而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基本上都靠辅导员及兼职教师,而大多数的辅导员都是非法律专业毕业,再加之平日工作量大,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只能进行一些极为基础的法律常识指导,对于思维活跃的、应该得到更多法律知识的大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3.学生自身对法律的不重视。迫于就业困难等现状,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普遍不够重视法律课程,而把大部分的经历用在专业学习上。他们对法律方面的公共课采取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等方式来应付考试,更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就可以,法律离自己很远,法律意识淡漠。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信仰的不足。

二.高校法治教育不足的改进措施

通过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对于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笔者希望以下几点经验、方法可以改进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

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可以把不易懂的法律条例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展示,这不仅有易于学生的理解,也会加深学生对条例的释读。如与就业有关的合同法,与生活相关的婚姻法等。

2.合理安排教育课程时间,将法治教育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前提背景。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要只是进行几个学期的学习并以考试结束,而是要贯穿于大学期间整个学习生活中,可以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因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学习积累的。

3.学习法律的教育形式应该多样化,不应该只局限于开设法律基础课的方式,可以把法治教育渗透分散在其他课程当中,采取渗透式教育。重视实用性,建立法律学习的第二课堂,边学习边实践,把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行为方式。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总之,要“以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法律意识的培养为核心。”②

4.注重师资力量的引入,提高教师素质及素养。高校的师生关系是指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知识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等方面展开的交往活动,通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倾力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因此高校师生关系是贯穿于教育整个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注重培养教师的法律素养。首先专业法学教师的法律素养要过硬,同时有做律师的经历的教师不仅能从理论上教育学生,还能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东西。另外,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辅导员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老师更要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依法办事,平等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观念对辅导员开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课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模式建构研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课题编号:JGZXS1230)。

注解:

① 《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进策略研究》,28-29页

② 《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进策略研究》,45-46页

③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义军.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状况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

[2] 普玉松.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进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石书伟.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01.

[4] 张红.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J].中国市场,2008.

篇3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生活化教学已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切实有效的融入生活化思维,并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则能够促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内化效率。下文,我们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思维的意义阐述,过渡到有关教学策略的论述。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思维的意义探析

1.1 联系生活能够降低教学难度。道德理论是伦理学与哲学观点的集合,其理论基础相对较为抽象,其知识点也异常繁杂,如果仅靠生硬的记忆只怕难以保证知识内化效率。因此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提出“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其主要阐释了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提升的学习途径。诚然,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则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感性认知材料,从而帮助其建构逻辑化、层次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网络,如此便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1.2 联系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抽象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纯理论化的教学通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终导致其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树立生活化思维,并积极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并为其创设起贴近生活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则能够有效突破学生心理障碍,从而逐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2.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本质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而法律则无疑是规范人们行为之准绳。总而言之,道德理论与法治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则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并促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紧密结合,从而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拉近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积极探究教材内容,并有效整合教材?Y源与生活化资源,即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譬如在教学“平等、尊重与宽容”一课内容时,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表演形式,演绎生活中与同学之间的小摩擦、小矛盾,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表演内容并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共同探究如何建构起平等和谐的班级文化。

2.2 结合热点新闻,增强知识的贴合度。现实生活是建构学生意识形态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因素。鉴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为培养学生先进的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就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并适当的引入国内外的实时政治,以此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的深入分析、解读,便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譬如在讲解“承担责任”一课时,为给予学生提供一个直观化的参考案例,教师则可以引入“韩国总统遭民群抗议遂被弹劾下台”实际案例,从而让学生直观感受“任何人都必须为自身的行为负责”这一法律常识,以此助益于学生建构起责任意识,并以法律知识约束自身的行为。

2.3 联系生活,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校内外一体化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之一,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际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开发利用生活资源,从而做好课外延展工作。在开展课外延展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一些特殊功能,我们即可以组建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抑或是调研活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实现课外教学的生活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教学“偶像与自我”有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内开展“对偶像的基本认识”、“自我重要性的研究”等主题调研活动。从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智看待偶像,并正视自我、发展自我,努力做一个独立、理智的个体。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治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方面应当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生理上接近成人,但是在思想发展方面却没有同步跟进,结合政治课堂教学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法治不断健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言行,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大力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按照法律办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对学生法治精神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思想引领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提高法治意识。从学生阶段开始重视法治精神的教育,可以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提高法治意识奠定良好基础,今天的高中生法治教育就是在为明天社会成员提高法治意识做好铺垫。三是学科教学的需要。知识能力与情感共同构成了高中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法治精神培养在高中政治教学目标任务中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引领,也是完成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任务的需要。

二、深入发掘法治元素,切实提升学生法治精神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法治精神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治元素,将其有效融合到教学不同环节流程之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模拟情境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核心是尊重法律、遵循法律,自觉的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政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就是在阐述依法治国,阐述以法治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尊严,感受制度的严肃,从而让他们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我国民主制度,熟悉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不同的选举模式,笔者专门创设了情境,以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内容进行模拟演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位选民,大家通过等额选举或是差额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通过模拟选举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民主的公平性、公正性,深刻的体会我国在推进民主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学生在这样的模拟投票选举中增强了法治意识。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近于现实的环境氛围中提高依法办事、依规办事的强烈意识。

2.明辨是非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生应当具备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而当今社会各种思潮鱼龙混杂,有些方面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视听的效果。对此,教师在政治课堂上一定要通过明辨是非让学生增强法治精神。例如在“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宗教政策的内涵,如自由,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适应等。同时,笔者还针对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打击取缔等方面区分开来,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指合法合规的宗教,而不是打着宗教旗号,进行颠覆国家政权、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敌对势力肆虐,让学生对国家尊重群众自由和引导群众抵制等方面区分开来,坚持依法管理宗教,解决打击势力。学生通过对比辨析之后,提高了自己在宗教政策方面的理解深度广度,也提高了法治意识,认识到一切宗教活动都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进行,都不得危害国家,损坏群众利益。

3.专题研究之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高中政治教学涉及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如何提高学生法治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赋予学生更加宽泛的学习空间,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刻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法治精神。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对监督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述,使学生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将它装进监督的篮子可以更好的为国为民服务,一旦失去监督就将成为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对依法行使权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权力监督的途径入手,共同分析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各自有着哪些方式、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中对权力机关、党委、政协开展外部监督,全社会和司法机关开展外部监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上级行政部门、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开展的内部监督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权力监督的必要性、如何开展权力监督等方面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法治意识得到了同步提高。

三、几点思考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教育,让法治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脑海。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将法治精神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尽可能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节、课后巩固环节等等。二是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提高法治意识。要将法治意识落实到自己言行当中,在生活中学习中自觉的遵守各项法律,规范言行做遵章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篇5

(一)荀子道德教学基础目标

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告诫人们,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炼,约束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举止,对待风俗习惯要小心谨慎。“君子”是荀子认为的道德教学的基础目标,首先,君子应当具备了良好的道德风貌,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将良好的道德风貌发扬下去。其次,君子还要具备诚实和谦逊的品格,以“礼”作为行动准则,谦逊对人。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君子还要展现出自己诚实的品格,不畏首畏尾,在自己具有优势的方面,要宽容他人,引导他人。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向他人学习。再者,君子具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君子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染他人,成为别人学习的标杆。

(二)荀子道德教学的理想目标

荀子道德教学的理想目标以基础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荀子认为,当一个人成为君子之后,还要不断注重道德品行,通过努力,达到“圣人”的标准。在荀子眼中,圣人是一个理想的境界,遥不可及的。但是,还是要不断努力,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对于圣人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具备个人的处事原则,话出有理,行为体现礼仪,能够控制危险局势,面对突发事情时临危不惧,能够非常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但是却坚持着个人原则。其次,要具有独特的才华,要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获取更多的知识,深入研究知识,广泛博览知识,通古晓今。最后,还要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荀子看来,圣人是所有人都要学习的榜样,既具有品德,同时具有地位。

二、荀子道德教学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具备层次性

荀子认为,道德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君子”和“圣人”,这样的道德标准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是,我们可以吸收他在道德教学中实行分层的先进思想,对于我国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也要考虑到时代的背景,同时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差异进行分层管理,不能对所有人实行同样的标准。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把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这样教育工作就有章可循,受教育者可以循序渐进,从完成基础目标开始,不断通过教育来向理想目标靠近。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设置的基础目标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平凡的、健康的人。而对于理想目标的设置则是做一个要具备崇高的理想、要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模范的人。

(二)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重要性

首先,要看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荀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恶”,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同自身的“恶”进行斗争的过程。所以,人都必须要加强学习礼仪,通过礼仪来约束自己。如果不通过主观努力,就很难达到克己的效果。在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追求利益,追求权力的现象,许多人为了无限度的私欲铤而走险,道德沦丧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这就要求人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人,必须主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要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其次,要看到在人才培养中,道德所发挥的作用。在教育工作当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和人格对于受教育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人格,前提就是要塑造出教育者的健全人格,让教育者具备人格魅力,这样在培养受教育者时就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教育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受教育者身上有“恶”的地方是正常的,教育者不能因此对其全盘否定,甚至将它贴上“恶”的标签。也就是说,在道德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少数品德不端正的学生,但是不能以此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认为该学生就无法挽救。教师要思考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必须看到“荣”与“辱”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严格区分开。荣誉和耻辱时不存在交集的,虽然他们都是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但是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荣辱不分、美丑难辨的现象。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荣辱观教育,让学生分得清美丑、辩得开荣辱和善恶。其次,准确把握当今社会中的利和义的关系。当今社会中,很多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权势上的荣誉,但是却忽略了对精神财富的追求,疏忽了对道义荣誉的追求。在现实当中,追求正当利益并没有错,但是要把握好“度”,如果超过了“度”的限制,就会出现偏差,直接导致道德水平的降低,所以也就会产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所以,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强道德规范。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礼仪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完善;路径

一、现阶段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为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内4所普通高校16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总计收回有效问卷1572份。分析得出现阶段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对国家法律体系了解不够。被调研的1572名学生对于国家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主要集中在“比较了解”和“略有了解”两个层次,总人数占比达到83.9%;二是学习法律知识途径与方法单一。在校大学生现阶段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学校理论课程,占比达到74.3%;三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与能力不高。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仅有30.22%的大学生选择在权利遭遇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并有27.04%的大学生选择自认倒霉的应对方式;四是运用法律维权频率较低。被调查对象中90.43%的同学没有运用法律维权的经历;五是法律知识储备较为片面。57.31%的大学生了解的法律知识主要为刑法,但与其今后息息相关的劳动法与侵权责任法占比仅为4.45%和8.56%。

二、现阶段普通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成因

通过对调研样本进行梳理后发现,引起现阶段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的成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家法治建设整体水平不高。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重视法治建设,一方面推进国家法治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贯彻“十六字”法治建设方针,但由于法治建设的历史周期较短,国家整体法治水平相对较低。二是传统价值理念的深远影响。封建社会人们崇尚“民以无讼为有德,官以息讼为政绩”的评价标准,这些传统价值理念也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因此,美籍华人黄仁宇就曾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中国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以道德礼乐代替法治,时至今日,影响颇深。”①三是普通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体系不完善。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及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效。分析数据后发现,现阶段普通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育方式单一且内容空洞,三是师资人数与专业性不足。

三、普通高校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法治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即是教育的观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思想,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的开展与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后发现,现阶段普通高校法治教育理念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普通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因此,普通高校应当转变法治教育理念。首先,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培育计划中的比重。现阶段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主要形式,该课程兼顾了“德育”与“法育”两个维度,但普通高校教学计划在法育方面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崇敬之感。普通高校的法治教育要把守法教育转变成崇尚法治价值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敢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敢于维护合法权益,发自内心的遵守法律。最后,重视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开展,如果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于其今后运用法律知识无疑是纸上谈兵,经过必要的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有助于其法律思维的养成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法治教育课堂教学新模式普通高校应当积极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内容方面,笔者建议完善现有法治教育课程形式,在保留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法律基础课程,例如,大一开设宪法与刑法课程,大二开设民法与婚姻法课程,大三开设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课程,大四开设劳动法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开设公选课的形式来弥补法治教育的不足。在形式方面,高校可以完善法治教育所需的配套设施,使得法治教育课程可以在类似于“模拟法庭”等极具法治教育意义的场所开展。同时,还可以在保障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展课下法治教育活动,例如,设立大学生“法律文化节”,邀请法律实务人员进校开展讲座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

(三)探索建立专职法治辅导员制度大学生入校后接触较多的是他的辅导员,因此,辅导员进行法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便捷条件,目前许多大学在招录辅导员时都会考虑对于心理学专业辅导员的特殊需求,在招录人员时会对专业进行特殊规定。因此,笔者大胆假设,高校可以设置专职法治辅导员,在满足辅导员基本条件基础上,招聘具有法学专业背景人员进校担任法治辅导员,负责大学生日常课下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体人数可以按照1:2000设置法治辅导员。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法学思维;培养方法

一、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法律思维。从广义上来讲,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主体包括法律职业从业者,如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等,以及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运用法律时的思维,也应属于法律思维范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l生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1.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2.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篇8

摘 要 对整个会计行业的发展进步来说,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需要创新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率,在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将诚信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会计诚信教育要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信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会计人员 诚信教育 思考

一、创新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率

在进行会计人员诚信教育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率:

(一)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会计人员诚信教育过程中药注重理论学习,汤会计人员了解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会计人员牢固树立会计诚信的意识,对诚信的有关理论知识了然于心。但理论毕竟的死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有关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将会计诚信的有关理论学习与具体的会计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让会计人员更加自觉主动地将有关会计诚信理论知识运用的会计工作当中。

(二)要把树立榜样与舆论宣传结合起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为会计人员树立了行动的方向和标杆,广大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比自己与榜样的距离,找出差距,确立努力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榜样也是鲜活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往往都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这一点广大会计人员会感同身受,学习榜样也就更有效果。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媒体无孔不入的社会里,重视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舆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行为起到了扬抑作用。在会计行业中,只有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会计诚信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在会计人员诚信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将诚信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基本活动准则。同时,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法治原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基本活动准则,诚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一项道德要求,更是一项法律要求。所以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必须要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学习有关的覆盖率、行政法规和规章,尤其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法》等会计行业的基本法,同时要注重学习与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学习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人员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了解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自觉讲法律规范要求上升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由他律转为为自律,在市场经济活动当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的目的。

三、会计诚信教育要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

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更是会计人员的行业之基础。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作为整个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 “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这一职业道德反应了社会对会计行业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会计行业的独特性,是所有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会计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要求,是对会计工作实践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会计行业,诚是对会计人员尽职尽责的要求,信是对社会与会计行业之间达成相互信任方面的要求。会计诚信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辅相成,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为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讲求职业道德,洁身自好,不贪图私利,不屈从权势,不弄虚作假,敢于以身作则,维护法律的尊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处理好每一笔经济业务,扎扎实实地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还要主动参与管理和决策,及时发现经济管理上的漏洞,并且提出改进的意见。要真正地使会计人员认识到:坚持原则、保持操守、坚持准则、不作假帐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是确保会计诚信的根本。

四、要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继续教育与会计诚信教育相结合

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一定要与坚持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形势不断变化发展,当今社会是个快速变幻的信息社会,知识更迭速度快,新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学习,保证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不能脱离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而单独存在,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必须要与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会计人员进行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加大投入,编写符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新教材,改进传统的培训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要注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执业人员。在这一过程中,编写的教材中要反映诚信教育的内容,对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等等要有所体现,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才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继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常雅茹.切实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5).

[2]张海风,杨昌红.由会计诚信危机引发的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04).

篇9

农村中小学 法制课程资源 开发

关键词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大力推进普法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农村地区受当地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数量也颇为庞大,农村学生因监管不力往往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群体,农村违法行为日益增多。加强法制课程开发,推进农村地区中小学法制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中小学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言,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农村地区更是步履维艰,寸步难行。

一、加强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的重要成长时期,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留守儿童(青少年)逐年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受制于当地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对他们的关心和管理,所以部分学生的素质较差,经常打架斗殴,甚至出现偷窃、诈骗、抢劫等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家中爷爷奶奶年纪偏大又无能为力。还有的学生因为缺少法律知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农村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增高、留守儿童受侵害事件频发,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空白”或“低效”,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经过教学和普及,难以接触大量的法制知识,人们的法律知识更贫乏、法制观念更单薄。由此可见,开发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加强普法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对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维护其合法权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从长远来说,也有利于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二、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

1.课程资源的“匮乏无助”

课程资源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农村中小学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首先是教学资源的缺乏,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如教室、教材、网络信息设备、图书馆等等。尽管目前我国提倡“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的口号,扶持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但许多农村地区仍“一成不变”,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县级政府往往倾向于把教育经费投入到重点中小学,以至于其他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乡级、村级的中小学“坐冷板凳”,不受重视,对国家下发的教育专项经费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只能依靠地方上微薄的财政收入,以至于校际差距日益悬殊,学校运行步履维艰。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条件艰苦落后,缺乏正规的教室、教材、课桌和黑板,更不用提计算机、图书室、操场等基本设施了,法制教材难以保证,配套资料如影像资料等不足,在这种教学条件下,许多小学甚至只上语文和数学两门课,以满足农村学生最基本的文字和计算技能要求,法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根本谈不上,基本的教育教学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谈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的培养了。

其次就是教师资源的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一直以来就是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难题,农村中小学受其地区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农村学校工资收入不高,条件艰苦,难以吸纳到优秀的教师资源,许多青年教师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不愿到农村地区去。大多数农村学校上没有专门的法制课教师,往往由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代替,有些学校甚至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兼职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训练,专业水平不高,更谈不上良好的知识教学。

2.课程主体的“思想误区”

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学校,因此,从学校层面来说,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涉及校长、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最终效果也往往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在广大农村地区,“法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学法律没有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此,大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根本没有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也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从学校来说,为响应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号召,开学初期,一些农村中小学可能会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一些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有关活动,有的学校也在课程表上也给予法制课程一定的位置,但是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将法制课视为专门课程,往往是在班会活动中附带提及,抑或是学校在学期中组织一次报告会或者观看法制视频等等,课程表形同虚设,以作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表面功夫。学校缺乏对法制课程的重视,更不用提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家长则认为是浪费孩子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学生自然也就觉得“学了没有用”。对于教师而言,则是按章办事,学校安排了法制教育课或者活动,就按照法制教材照本宣科,或找一些法制材料敷衍了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毫无成效。其根源在于长久以来人们法制思想的缺位,对法制教育理解不到位,忽视其重要性,造成“认识偏差”。

3.课程评价的“长久缺失”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相关法制教育逐步得到完善,法制教育课程纳入了中小学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中,然而农村地区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一直举步维艰,法制教育活动形式化,其原因还在于考评制度的不完善和教育监管的不力。

尽管国家大力推进法制教育进中小学课堂,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而言,升学率依然是学校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依旧是最重要的关注点,只要法制课程的学习不纳入考试成绩,那么法制课程就可有可无,对自己影响不大。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综合成绩或升学率通常是学校对教师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许多教师也基本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判定教学质量的考试科目(如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并将大量时间用于文化课的教学设计,根本无暇顾及法制课程或法制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升学率也依旧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法制教育在升学考试中未作要求,所以即使有些领导有心于法制课程的开发,但往往因为得不到支持而作罢,因此,将法制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法制教育自然也就有名无实。

三、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是推进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法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农村中小学法制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1.加大经费投入,均衡师资配置

相比城市学校,许多农村中学校存在办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条件落后等系列问题,而教学经费分配的不均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许多农村中小学远远落后于城市,进一步造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保障农村教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切实加大对偏远地区或村小的经费投入,保证县级财政经费到位。一方面,加强中小学基础设施,如教室、黑板、课桌、教材、图书等硬件设施的配给,促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要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尤其是法制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采取优惠政策,如提升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改造和建设教师住房,保证教师工资按时、按量的发放。保障农村法制课程教师编制,建立农村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鼓励教师轮岗、顶岗实习等等,以此吸纳更多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同时也避免已有师资大量“外流”的情况。

2.加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水平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地区中小学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从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地方部门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在地区积极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加大对学校、家庭法制教育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比如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举行手抄报比赛,定期向全校学生进行不同主题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或者利用教室的黑板出黑板报,利用学校的宣传窗出法制专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制意识,以此来培养农村中小学开发法制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对法制课程的认识,培养教师对法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提高教师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同时,转变教师法制课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改变以前单一的教育方式,避免照本宣科,开发课程资源,将法制教育多样化,如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展示法制图片、观看各种法制影视作品等方式,丰富法制课程,使法制宣传不再教条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制观念。

最后,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从全校教师和干部入手,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法制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确保“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用法”,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施教”。

3.提升课程地位,开发校本课程

法制课程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因其无益于升学率而进一步被忽视和边缘化。因此,提高法制课程的地位,保障法制课堂的有效落实迫在眉睫。

首先,应将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门正式的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甚至有必要时将法制教育作为升学考试的考试科目,以此改变法制课程在考试科目中不占比例的现状,并作为学校和教师量化考核标准的指标之一,增加法制课程成绩在考试评价体系的比重。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学实际,切实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专门法制教育机构和督导机构,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不定期对学校法制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最后,农村中小学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法制课程资源,推进法制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师要积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地区情况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引进专家和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研发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如把法律融入辩论,开设辩论课等等,让学生既学会法律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打造农村中小学法制特色。当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视学校而定,量力而行,不可“为开发而开发”、“为特色而特色”,从而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失去其原来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2] 邬小学,王中华.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调查――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 周礼忠.对搞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1(6).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国内外时政 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08-01

一、国内外时政材料的选取

要将国内外时政材料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就要做好时政材料的选取。什么样材料进课堂及如何进课堂,这是在选取材料前首先要思考的。时政材料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依据教材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政材料

时政材料的引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不能随意地将时政引入课堂,不能完全以活跃教学气氛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为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合理运用时政材料。比如,在讲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课题时,笔者首先导入了2014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新闻材料,通过讲解相关新闻材料,让学生正确理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时,笔者首先导入了国外媒体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报道,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必要性,让大学生体会到文明不仅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还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生动有趣的时政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学生的矛盾是教师解决的主要矛盾,引入时政材料实际上是对教材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是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因此,时政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佐证,一定要坚持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选取那些理论性不是很强、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时政材料。比如,我们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时,可以选取2015年1月13日云南网微博“云南一‘诚信小店’无人看守,三年没丢一件商品”这一新闻材料,通过对这个新闻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诚信的重要性,并践行诚信。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引入国内时政的途径

(一)声、影并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懂,但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选的相关国内外时政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来理解时政,理解课堂内容,这不仅能让书本知识生动活跃起来,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

(二)联系时政,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课堂教学,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把授课内容和国内外时政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正确的消费观时,紧密结合光盘行动的时政资料。先从光盘行动的发起、原因和迅速传播,告诉学生应该珍惜食物,就餐时不要浪费,点餐要适度,实在吃不完了也要打包带走。然后又将光盘行动的消费与时政相结合,设置了相关教学问题:我们的消费观念中与光盘行动相似的还有哪些?

(三)运用互动点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时政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国内外时政教育,也要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要采用教师点拨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对国内外时政有更多的了解和分析,还要求学生去关心世界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主动去查阅相关时政资料,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缺憾。

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按教学内容分类整理,形成本组的观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展示过程中,如果出现对问题的认识不足、观点不太正确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总结,还要将依法治国这一理论与他们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来理解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分析时政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国内外时政的引入,已是当代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有利学生清楚地认识社会和把握时代脉搏。当然,也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国内外时政内容的课堂融入方式方法,仍需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