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艺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艺培养方案

篇1

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兴院”工程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大高级人才引进和医护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我县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卫生强县”目标。力争5年内引进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1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20名,县内新增副高级职称医护人员50名;每年选送医护人员到省城等大城市三级医院进修深造35人左右;每三年进行一次县级名医评选。

二、加大卫生系统高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明确引进高级人才对象:

1.有知名度的高级专家。包括:国家、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或技术带头人;

2.50周岁以下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3.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

4.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专业性特别强的紧缺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引进高级人才的程序、办法:

1.信息。由用人单位根据人事部门批准的招聘计划招聘信息。

2.报名登记。有应聘意向的人才将有关书面推荐(自荐)材料提交到医疗卫生招聘单位。

3.由用人单位组织考察、面试、体检等,县卫生局有关科室及县人事部门共同参与。

4.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意向,上报有关材料经县卫生局讨论同意后报县人事局批准。

5.调转人事、工资关系。引进人才人事、工资关系调转确有困难的,由县人事局和卫生局负责重新建档,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即行办理重建档案手续。

(三)引进高级人才的家补助费待遇。在继续执行《县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的若干规定》(政发〔2004〕50号)中明确的家补助费的基础上,新增以下家补助费:

1.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专家,重点学科技术带头人,给予最高30万元的家补助费,到岗后每年补助3万元,连续10年。

2.优秀的正高级专家、博导,省级以上知名的高级专家,省级名医给予最高20万元的家补助费,到岗后每年补助2万元,连续10年。

3.优秀的副高级专家,给予家补助费10万元,到岗后每年1万元,连续10年。

4.家补助费从县人才专资金中列支,按规定程序申领。

(四)引进高级人才的编制和管理:

1.引进的高级人才纳入我县卫生系统事业编制统一管理,享受我县同类事业人员同等标准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及相关社会保障。

2.引进高级人才的管理。引进的医学人才必须与所在医疗卫生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书,实行一年一聘,基本服务期10年,第一年经考核不合格者不再聘用。引进的人才必须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若调离一线岗位,即不再享受引进人才待遇。

3.家补助费按服务年限逐年领取,一旦解聘及调离一线岗位即中止家补助费的领取。

(五)优化对引进高级人才的服务:

1.为引进人才的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提供便利条件。如家属为卫技人员,由卫生局负责排在县相应医疗卫生单位就职;如家属为非卫技人员,卫生局要尽量推荐有关部门协助解决就业,并积极协助解决引进人才子女的就学问题。

2.引进到系统内家落户的人才,办理其配偶、子女及父母等户籍关系时可随调随迁。

3.人事部门要相应缩短人才引进或重新建档的周期,并在手续办理、职称聘任等给予方便,简化相应的程序。

4.县卫生局成立高级医务人员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引进工作,各用人单位也相应成立领导组织。

三、建立和完善卫生系统名医评选机制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医战略,推进全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医疗领域专家特色,加快以名医带动名科,以名科促进名院的步伐,在卫生系统和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全县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在卫生系统每三年开展一次名医生、名护士、名技师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名医给予鼓励,具体评选办法和奖励方式由县卫生局制定。

四、加大县内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

(一)每年选送35名左右品德优秀、业务技术精良的医护人员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三级医院进修深造,进修时间在半年以上。

(二)每年选送50名左右的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到县、市级医院进修深造,进修时间在3个月以上。

篇2

关键词:培养方案;就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32-01

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适应学校以“更新理念、优化模式、突出特色、强化质量”为宗旨,以“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短学期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为目标,体现了“固化、深化、优化、强化”的四项原则的要求,通过走访调研、召开论证会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统一思想, 不断充实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培养方案能够实现学校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本人认为基于我校师资、生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当前的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但是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根据目标就业岗位市场与可能面对的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就浙江省内高校来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岗位与浙大等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岗位重叠的可能性不大,他们之间几乎不会形成竞争关系,其主要的竞争对象主要来自如湖州师院、台州学院、绍兴文理等一大批办校实力相仿的二本院校的毕业生,也会与浙工大、宁波大学、浙工商等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因为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无法通过毕业生提供的书面材料与短暂的面试确定一名大学生的真正实力,只好通过学校的名气来做出录用决定,所以一般来说,我校毕业生是竞争不过这些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呢?本人的看法是以宁波大学、浙工商等一本院校作参照物或标杆,按照他们本科生培养要求来培养我校的学生,再辅之以我校的培养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毕业生对诸如湖州师院、绍兴文理等二本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对于这样的提议有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校的生源质量与师资力量等各方面与一本院校有差距。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思路和眼界决定成就”,我们以一本院校的要求培养学生,学生就会锻炼出一本院校学生所具备素质与能力。如果我们仍然基于我们当前认知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不强,而降低培养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人才质量不会实现螺旋上升,只会是低水平的重复。在这样的培养方案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何能在与同类院校毕业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得就业岗位呢?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必须有超前的意识、进取的精神、较高的起点与定位,对于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应全面接轨宁波大学、浙工商等一本院校;在为人处事与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格塑造方面,应以我校校训“方正为人,做一个有担当、有脊梁、有正气的人”作为行为指引与规范。本人认为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1)全面接轨一本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方案中学科平台课与专业基础课不应只是课程名称与一本院校一致,应是授课的内容与学习要求一致。必须建立一个一本院校课程考试试题库,通过随机抽取一本院校课程试卷来考察学生。用一本院校的试卷考察学生,不但对学生形成压力,逼迫其努力学习,而且对教师也形成压力,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二本院校学生与一本院校学生存在较大差距的地方就是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通过课外时间多学习,不但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还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

篇3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摘 要:独立学院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的问题。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能力本位教育,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文章以独立学院为例,探讨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从需求分析开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决定学生毕业要求,最后确定课程体系。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关键是开展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这就需要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培养方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33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2年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类项目“国际化视角下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2403)

收稿日期:2015-04-16

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始创建,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但由于独立学院依托举办高校的特性,导致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是沿用或简化举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举办高校一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符的现状在独立学院中普遍存在。成果导向教育又称为目标导向教育,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本文从成果导向教育的视角探讨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 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从宏观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突出两个方面,一个是本科教育,一个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性、适用性、实用性;也有的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复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相比学术型本科人才而言,要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相比应用型人才中的技能型人才而言,则要求具有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目前,高等教育开始向职业性和大众性这个方向发展,它的内涵在逐步改变,英国和一些英联邦国家已经把职业证书教育纳入大学本科的教育内容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

大部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通常是以举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蓝图,在此基础上,依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删减一些难度大的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近几年,部分独立学院将职业证书纳入了教学中,开始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但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方案沿用举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培养目标虽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但课程体系依然属于知识本位教育;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没有具体的可测评的知识能力目标;再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导致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有偏差,课程与培养目标指向不明确、关系模糊,各课程之间关系松散,学生所学知识零散,综合应用能力不强;最后,表现在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通常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仍然是以知识测试为主,而不是能力考核。

2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能力本位教育,要求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下面以独立学院为例,介绍具体的制定步骤。

第一,对行业企业所需人才进行需求分析。独立学院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社会需求分析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工作。社会需求分析可以从当前国内外、地方经济形势、专业发展方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要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可以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来获取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对往届毕业生追踪调查、回访,了解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工作岗位的感受,也是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生作为过去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品,他们的意见是最好的反馈。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建筑学专业在市场调研和社会需求分析后,发现建筑行业最缺的是建筑师的得力助手,知名高校都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建筑师,建筑师助手反而是稀缺人才。

第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需求分析基础上,将需求转换为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如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首先可以胜任建筑师得力助手这个工作,在此基础上,从而逐步成为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人才。

第三,确定学生毕业要求,列出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通常包括专业能力、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应重视的,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可以让学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如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做好建筑师的得力助手,就必须掌握建筑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建筑制图法,熟练应用专业软件制图,具有较强的建筑设计能力,熟悉建筑构造大样施工图,具有较强的市场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各项能力进行进一步细化分解。

第四,确定课程体系,明确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OBE强调“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在明确列出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应依据能力结构而不是学科知识体系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明确每个知识、能力、素质对应需要哪些课程来实现。一般可以通过关系表格(见表1)来表述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关系图来表述,思维导图就是非常不错的方式。通过关系表或关系图,可以对课程体系依据能力结构进行调整梳理,如果多门课程均指向某个能力培养,那么则可以将这几门课程整合成一门大课程或者一个课程群。

最后,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课程体系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制定完成,此时,需要聘请校内外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论证的范畴围绕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否正确,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否恰当,即所列课程能否实现能力培养等。

3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OBE强调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课程教学至关重要。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课程教学要实现对应的能力培养,就要将能力作为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教学目标,教学围绕怎么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而开展,教学效果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标准,学生的学习评价则以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标准,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

教师是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实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专职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较强,但教学经验和教学设计能力却不足,加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尤其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实施学习成果导向教学的关键,可以通过聘请教学设计专家定期开展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课,组织教学设计竞赛等方式实现。此外,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大多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他们刚从高校毕业,即跨入工作岗位,缺乏在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不足,这就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强调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一线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帮带年轻教师加强其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一线工作,加强教师实践能力,丰富一线实践经验。

4 结语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种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往人才培养方案最大不同有两点。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从需求分析开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确定课程体系。第二,强调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之间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课程应围绕对应的能力,开展以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制定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应该注重社会需求分析,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应注重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新民,周朝成,任条娟,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基于特色创建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3 郎耀秀.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需求导向论[J].高教论坛,2011(9)

篇4

关键词 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4] 聂文龙.教育改革推进中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6(6):187-188.

篇5

1传统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以单个实验项目为主,不注重各实验项目的衔接

传统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以相对独立的单个实验项目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不利于学生专业思维训练,利用土壤肥料学实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强化。

1.2与专业实验结合得不够紧密

以单个实验进行的土壤肥料学实验,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得不够紧密。传统的土壤肥料学实验通常是一些养分含量的测定,如酸碱度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测定,这些实验相对独立,学生做完实验后对所做实验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并无清晰的认识,可以用来解决哪些园艺专业问题也不清楚。

1.3实验效果不佳,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差

传统土壤肥料学实验主要以课内实验为主,即教师安排好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学生直接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主要按照实验指导手册步骤操作,缺乏对实验的整体思考,基本是实验做完了就结束了,对所做实验的目的意义、要解决的问题几乎没有清晰的认识。除课内实验外,学生基本没有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积极性。

2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尝试

2.1强化实验课程设计,增强实验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课内实验中要求学生将样品采集实验与后续成分分析实验联系起来,用样品采集实验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后续的水分含量测定、酸碱度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氮磷钾含量测定等实验,并用后续的实验数据对所采集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验有一个系统性认识,理清实验项目间的逻辑关系。

2.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展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主动性

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全过程,将土壤肥料学实验与栽培实验、植物生理实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完成土壤样品分析实验、肥料施用实验、植物营养实验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取得更为直观的实验结果。

首先是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专门安排学时让学生讲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对方案提出意见建议。一个土壤肥料学综合实验设计通常包括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学生通过实验设计不但将土壤肥料学涉及的实验串联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将土壤肥料学实验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用土壤肥料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非常高,设计过程中同学们不但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还经过了反复的小组讨论,最终提交的方案几乎都是可操作性较强的详案,课堂上对方案的讨论同学们的参与度非常高,每个小组陈述完方案后,其他同学都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积极提问和建议,老师也参与讨论并提出建议,陈述小组则认真解答并记录意见建议,课后每个小组再结合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对方案进行完善,使方案更具可行性。老师对修改后的方案进行再次审核后,就可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内容向实验室申请仪器、药品、材料和场地,实验室作好相关准备后,学生即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相应实验。经过两届学生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实践证实,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2.3加强课程衔接,提升实验的连续性和专业性

土壤肥料学实验作为园艺专业的基础实验课,通常与其他专业课程实验有紧密联系。如前面提到的?W生自主设计并实施的土壤肥料学综合实验,通常涉及植物生理、作物栽培、分析化学、生物统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为保证实验进行的各个阶段学生都能得到持续有效的指导,通过专业教研室教学研讨,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合作,加强课程间的衔接,涉及其他课程的实验内容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这不但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还能提升实验的专业性,使土壤肥料学实验与园艺专业其他课程实验结合得更紧密。

3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几点要求

(1)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是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指导就结束了,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可能需要经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完成,需要教师在此期间给予持续的指导。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艺专业;实训管理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截止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已突破10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40%,成为培养各种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如何加强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便成了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认识实践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出真知,理论和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双翼。没有理论,世界走不远;没有实践,世界走不动。职业院校更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意识等。

园艺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不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相应的园艺人才需求也急剧增加,需要一大批的园艺专业人才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提高园艺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职业院校同大学的区别在于要培养一线生产与服务的高技能人才,以专为主,学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了解生产过程,累积工作经验,培养技术、技能,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训室的建设及设备配置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首先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和实践的整体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创新实践;其次,要有利于教学,便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便于各课程实训的沟通和协调。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和共享资源,便于调动和协调,也可以避免设备的重复配置和实验用品的浪费。

实验室建设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教学资源和实验技术队伍实体整合与集中,科研资源虚拟整合,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实验室的定位和建设重点,建设一个资源与管理集中、管理机制明确的实验室。

园艺专业涉及果树、蔬菜、花卉等多个方向,在植物生产和检测等过程中需要一些仪器设备来完成实训任务,而这些实训设备的配置必须要经过科学论证,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确保每种设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都能起到作用。

设备到位后对每一类设备按需要成立教学准备或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和任务,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并在培训基础上编写实训指导书,挑选部分班级进行试运行教学,最后评估教学试运行效果,当完全符合要求时即可投入教学。

三、实训场所的现场管理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在工业生产中存在一种管理体系――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效率保全,通过全员参加的设备保全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体系,核心是全员参与、预防为主,通过事先预防消除设备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做到零故障、零不良、零损失、零灾害,保证生产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费用消耗的合理化。园艺专业教学可以借鉴该体系,根据园艺专业特点,打造适合于自身的管理理念。

TPM管理体系需要通过5步实现,即5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

1S――整理

区分实训室内要与不要的东西,只保留有用的东西,去除不用的东西,主要是清理现场被占有但是无效用的空间,清除零乱的根源,创造一个清晰的实训场所。

2S――整顿

把要用的东西(玻璃器皿、试剂等)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减少取用物品时花费的时间。对物品进行分类,不同物品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其放置场所、放置方法、标识方法等。

3S――清扫

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确保实训室无垃圾、无污秽状态,目的是为了保持前两个S的成果,保持现场的整洁干净。除了清扫垃圾之外,还要“清扫”问题,对设备中存在的一些故障、安全隐患等要一一点检,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S――清洁

清洁的目的是维持前3个S的循环,整理、整顿、清扫是行为动作,而清洁则是一种状态。清洁的目的首先要维持前3个S的成果,养成持久的清洁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5S――素养

通过上述5S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慢慢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个人修养,并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团体意识、精神状态都积极向上的实训文化。

四、组织多种途径的实习实训,适当拓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职园艺专业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该目的需要大量的实训辅助教学,而单一的实训方式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发掘各种实训途径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18-04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校内外多种资源,在校内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可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高职办学特色、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基本环节和重要举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具有百年历史,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在挖掘深厚历史底蕴的同时,经过多年积极改革和锐意创新,并结合长三角地区园艺产业发展,立足“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建设之路。笔者拟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探索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院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深入,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逐步形成了融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六大功能于一体,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生实训园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生产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场所。因此,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学院在相城科技园建立了与园艺技术专业职业课程相对应的蔬菜、花卉、果树、盆景、草坪等生产实训区,并配套了塑料大棚30个(面积6 000m2)、现代化温室3个(面积18 000m2)、果树生产基地150亩,从而可同时进行蔬菜、花卉、果树等生产性实训。

学生创业园 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创业示范专业,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更为了促进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够自己创业,在科技园开辟了面积达6 000m2的创业区,专门面向有创业需求的学生,主要用于园艺植物的生产及销售,其产品严格按照科技园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生产。

职业培训鉴定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基地。为了做好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花卉工、蔬菜工、果树工为主体,兼顾绿化工、育苗工等工种,在科技园内建立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区,区内建立了种质资源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园艺植物的识别技能)、园艺植物生产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园艺植物从育苗到定植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能)、园艺植物应用园(用于培训和考核对园艺植物的应用技能)、植保中心(用于培训和考核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每年参与培训和考核的人数均在300人以上。

科研开发园 学院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足、科研实力强等优势,让园艺技术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生产管理和技术负责人,主持或参与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企业科技攻关、产业化开发等项目,着力提升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等能力。另外,也让学生参与这些课题,使他们可以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技术推广园 通过产学研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提升高职农业教育社会效益的有力举措。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生产设施、技术等优势,为企业提供“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示范和推广,通过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以生产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生产实践,通过将“三新”在技术推广园示范推广,强化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服务区域农业发展的功能,彰显学院“励志耕耘一枝花,树木树人惠三农”的办学特色。

生产经营园 为了充分发挥校内实训资源的最大效益,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学院在科技园建立了育苗中心、花店、蔬菜销售部和果品销售部等,承接企业和社会上的一些生产任务,如蔬菜育苗、草花生产等,同时将科技园生产的一些产品进行销售,使学生从中学到园艺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营销技术,并可让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载体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引入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获取真实生产中所需要的实践知识和职业能力,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熏陶,生产的产品还要经受市场的检验。这些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行为、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进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巩固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平台 高职实践教学既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又是高职院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高职院校只有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将实践教学活动融入生产实践中,通过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才能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靠近生产实际,使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园艺职业岗位需求,实现学习与工作结合、教育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抓手 “双师”素质教师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招聘企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充实高职教育“双师”师资力量,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双师”师资短缺的问题,多数教师是出了大学校门又入高职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学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直接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为教师提供生产一线的实践机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师就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可有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确定实训基地功能设置,参与实训基地生产管理,能有效拓宽教师的知识面,特别是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维系校企合作的纽带 校企合作虽然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主战场,但由于种种原因,校企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必须寻找一个有效的结合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基地成为校企双方利益的共同体,从而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不仅可以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而且还可以借助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通过技术服务、项目对接、联合攻关等形式,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层面,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实现“零距离”就业的桥梁 通过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改“引企入校”为“引企入教”,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产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设置课程,确定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性实训教学有机融合,将学生的“学”与企业的“产”有机融合,将学生的“需”与企业的“求”有机融合,可使学生在实习阶段就很好地掌握企业生产管理,了解企业文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操作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拓展训练相结合,独立工作与融入团队相结合,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窗口 农业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不能仅限于实践教学和企业生产,还应该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特别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和生产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功能,从而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融学校教学、企业生产、社会需要于一体,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具体模式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坚持“以服务赢得信任,以信任促进合作,以合作实现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成立了由学院、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联盟。校企以利益互惠为驱动,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教学任务承担和教学场所提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按照搭建1个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强化6项功能(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实现2个目标(高素质技能型园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科技为农服务)的建设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真实产品为目标,以“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为要求,对园艺技术专业“六园一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学校主导模式 是指由学校作为投资主体,通过自筹资金方式建设,由学校运用市场机制运行,以学校为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学生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训基地在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校办企业型。是由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类型,主要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并且面向园艺市场需求承担园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如学院的星火园艺有限公司,就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成立的一个校办公司,在承担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同时,从事园艺机具、农药、肥料、草坪等方面的资材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同时承接市场上一些园艺产品生产和养护方面的任务。(2)技术服务型。是学校利用师资、技术和生产条件上的优势,成立服务机构,在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实训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如学院成立的蔬菜研究所、花卉研究所及常绿果树研究所,都是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成立的技术服务型机构,主要从事蔬菜、花卉和果树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对外技术服务等工作,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至今已经承担省市级三十多项技术服务项目,如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院县结对、院区结对等。将学院的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不仅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创业孵化型。即学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内开辟创业园,鼓励学生或毕业生留校创业,创业公司可成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基地。如苏叶绿化养护有限公司就是由我院一名在校生创办的。该公司主要从事草花、盆花、草坪等生产养护等工作,每年接收近150人进行生产性实训和创业实训。学校主导模式是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其优点是易于管理,教学安排上自主性和灵活性强,在兼顾生产的同时,更能满足专业实践的需要,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但由于经营管理人员多为学校职工,所以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对市场的反应相对滞后,在设备设施的更新上与企业有较大的差距,有出现亏损或经营不下去的风险。

企业主导模式 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及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这是学院近几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其具体形式包括:(1)企业经营型。一般是由学校有偿提供场所及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吸引企业来学校创办生产性经济实体,实行企业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在开展生产经营的同时,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任务。如学院科技园内的苏州新天园艺有限公司就属于这一类型,该公司既从事高档盆花的生产,也承担学生盆花生产性实训任务。(2)企业资助型。是以企业投入为主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通常是企业为了支持高职教育,推广和宣传企业产品及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以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企业生产资料,企业为学生生产性实训提供平台,学校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校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如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在学院投资建立的观赏植物生产实训基地就属于这一类型。企业主导模式的优点是可有效利用双方资源,校企互惠互利,学生也可切身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缺点是由于企业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影响学校生产性实训的质量,如可能安排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上盆、翻盆等)。

共建共享模式 是指由学校与企业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这一模式一般由学校提供场所,由企业投入生产资料及人员,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开发生产和实训项目,积极营造职业氛围,同时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产性实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该种模式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方向,其具体形式有校企合作型和校企合资型两种。(1)校企合作型。是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师资、生产资料等,共建、共用、共管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2)校企合资型。是由学校与企业按一定比例出资,实行股份制经营和企业化运作的一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在这种类型下,校企双方各自拥有部分股份,由企业提供生产资料,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真实的生产任务让学生完成,并对优秀学生择优录取。共建共享模式优点突出,投入有保障,技术更新快,管理水平高,产品销售畅。学校可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短缺的问题,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解决用工难、熟练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并可增加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储备。但由于该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不确定因素较多,会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在教学安排上要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所以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相对较小。共建共享模式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构建“六园一体”校内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经验

必须强化校企共建 (1)在基地建设模式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共建。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企业对新技术、新品种及生产市场的高度灵敏性,提升基地总体建设水平,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管理企业化,从而实现互惠互利,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2)在基地建设目标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沟通。由于学校建立基地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生产出真实的产品,实现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因此,要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在基地建设功能上要充分体现多样性,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3)在基地管理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对接,在基地运行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均应体现企业化特点,突出企业化管理,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基地管理水平,扩大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在基地技术革新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于学校对生产市场技术革新的反应有滞后性,而企业则能够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能够及时更新技术。因此,通过师资互派互聘和学生的生产实训,既可优化师资,又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更可提升企业的社会竞争力。(5)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共赢。学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在于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向企业和社会的输送,既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又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必须强化功能拓展 园艺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建设具有实训、创业、职业培训鉴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等功能,能提供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能满足生产和教学所需的多元化、多功能教育场所。

必须强化“双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不仅要有具备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还要有能够指导生产与实践的教师,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水平高、教学质量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基地建设的首要条件。因此,学院每年均从园艺技术专业选派两名教师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的园艺龙头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也积极从企业聘请一些骨干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园艺技术专业的“双师”师资结构。

必须强化实训项目创新 要紧密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企业园艺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产业发展和技术、品种革新为驱动,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创新实训项目,提高实训技术和职业含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减少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实用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充分考虑园艺生产、管理、销售等真实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要遵循园艺生产规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训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

必须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与长三角地区的多个园艺龙头企业,如昆山三维园艺有限公司、苏州维生种苗有限公司、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等建立深度合作,构建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使企业的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可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不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兴华,姜素芹.高职农林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3):37-38,42.

[2]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2):18-21.

[3]夏源庆.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51-52.

[4]魏明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建设探究[J].企业导报,2012(2):244.

[5]高庆殿.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拓展研究[J].工会论坛,2012,18(1):137-138.

[6]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堂内外;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54-03

2012年十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根据园艺技术专业的特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因此在课程开设中,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保障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时间,无外乎课内与课外,课内的时间往往是固定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而课外的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以实际的项目引导他们去从事一些创业项目。

园艺技术专业通过几年尝试,开设课程包括课内以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课外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社团活动和特色项目的整体策划,学生全程参与活动的筹备、策划、实施、安排、扫尾工作,这些课程与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在课程间学生的接触面由面到线,再到点。

一、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

园艺技术创业教育基础平台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的一部分,属于公共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1周)、创业教育(1周)、SYB创业讲座,这三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平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激发他们内心创业意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

创业教育平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的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对于创业、专业的知识面,接受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高职教育的改革要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作用,每个专业均有自身的特色,现代园艺产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产业,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创业的低成本性和可行性,在五年的毕业反馈中,我们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工作之后的3~5年中,进行自主创业。由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将创业教育的模块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适应时代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主导方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花艺环境设计与施工、植物栽培与养护、绿地的综合养护管理等工作,核心技能是小型绿地的设计与施工技能、花卉苗木的生产管理、绿地综合养护管理。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技能要求,我们在不同的核心课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项目策划、市场调研、项目运行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成本核算与项目定位,通过这些项目的教与学,与企业的不断沟通与交流,为达到这些技能的掌握,确定了基本的教学项目和目标要求。

以上这些项目的设置整合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今后的创业打下理论基础。

三、创业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教学

园艺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演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技能的要求,尤其是园艺行业中最前沿的先进工艺流程、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而创业者所需要的实践经验远远高于普通打工者,要将创业的理念完整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将创业理念利用企业的经验加以证明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的各类活动,如企业品牌推广、短期打工、班级分小组活动等。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花卉栽培实训环节、专业实践环节、花坛花境设计与施工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如在花卉栽培实训环节,我们将全班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为期2―3周的实践,学生分小组设在不同的部门,要求学生熟悉本部门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主要产品、面向的客户及其他要素,回校后分小组汇报实习的内容及心得,同时邀请1~2个组,对各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完成后就是一份较好的企业运行模式,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氛围,因此,通过与不同企业的接触,为后期的学生创业积累了一份很好的创业资料。

四、创业教育融入选修课程

选修模块就创业教育的整体性而面向的是部分学生,有兴趣的学生才会去选择,因此教师的授课人数是实现真正的小班化的一个途径。通过调研,我们为今后有志于从事苗圃管理的同学开设了《苗圃管理》过程,为有志于从事园林施工的同学选择开设《工程预决算》、《工程材料》,为有志于从事淘宝的同学选择开设《园艺商务》。

如在《苗圃管理》课程中,除了单纯的理论课时外,要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苗圃的管理中,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校外的实训只有在毕业综合实习时,才有可能实现,而我们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将基地按功能或区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与老师的沟通、管辖区域的全方位管理,小组人数不宜太多,3~4人为宜,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基地的植物日常养护、材料的管理、采购与销售的成本、利润的核算、尤其是基地内的植物常态管理,需要学生具有创业过程中的较强的责任心。因此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提供前期创业的心态储备。

五、创业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充分利用课内引导学生进行创业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让学生的各类活动与创业、专业相结合。如大学生挑战杯的创新创业计划,就是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策划的训练。同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还充分利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利用大学生创意集市,为学生前提的创业积累一定的实战经验。大学生创意集市是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免费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摊位,旨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园艺技术利用创立的花艺创作协会,以会长负责制,由专业老师全程技术指导,负责该摊位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几年来,通过这个创意集市的管理与运行,每届的会长均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同时也反馈,创意集市的锻炼为他们的创业打下很好的基础。

课外创业教育的引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的创业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心理情感。而这种心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课内外结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业教育引导,让有兴趣的同学在校期间充分接受创业教育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在不同的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创业梦想,最终实现创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余达维,路云.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3,(3).

[2]陈光.农业院校“三段式”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3).

[3]刘兵,张智靓.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核心课程的体系化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篇9

关键词 园林园艺 实践 教学

园林园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建立在社会实用的理论基础上。其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即在现实社会这个广大的课堂上汲取知识,才能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最终服务于社会。那么,如何进行中职学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呢?

一、中职学校加强园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园林园艺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加强园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社会实践更是园林教育实用性学科教学时不可缺少的一门课。园林专业内容广泛,园林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专业中设置太多的课程显然并不现实,广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也许会了解更多更直观的知识。而我们中国也有可供专业实践的园林设计单位,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以后工作的内容,这样他们会有更好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

二、中职学校加强园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

园林园艺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可增加专业实习机会、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性锻炼等。把社会当成个大的实验室,甚至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他会获取更多的直观地专业知识。学生才能掌握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知识,变被动未养成探索与怀疑的主动学习。

2、积极开展工作室教学

所谓工作室教学,就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领域发展需求的学生,然后由教师组织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这种相互选择的工作室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使教师更加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课题研究。“园林园艺专业”课程积极开展工作室教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平台,以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工作室教学方式通过设立独立的研究选题,使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而获得知识,从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教师的技术指导和学生间的互动探讨都为学生自主创新、积累经验、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作室教学方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建立在学科的多元化和知识的系统性上的一种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设计出成功的方案奠定扎实的基础。

3、构建四段式阶梯渐进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根据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教师可以设计田间农事操作劳动、课程教学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4个阶梯性的实践教学阶段。其中:田间农事操作劳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为主;课程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综合实习是以配合专业课程教学设立的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习锻炼能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毕业生产实习则要求同学在与园艺有关的企业或基地系统完成实习工作更加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4个实践教学阶段紧密衔接,这种阶梯渐进性的实践教学安排不仅在时间安排上有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在实践内容安排上也非常合理。不仅能学会系统专门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适应了园艺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

4、通过“两个结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

1)、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有机结合。

在实验课程教学中,除了通过相关的实验课程教学来强化实验教学外将教学实习与课程实验进行紧密结合。根据园艺专业的特点重点对园艺植物种类和品种识别、修剪和株型控制、嫁接和苗木繁育、园地规划和建设、土壤和植株管理、采后处置和市场营销等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强化。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分为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个模块进行培养后对教学实践环节进行进一步强化。学生除了完成必要的实验课程外,还要在教学实习基地种植相关的园艺作物。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收获进行全程管理。根据不同模块的人才培养需求,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强化。如:蔬菜方向模块加强了蔬菜育苗、蔬菜栽培和蔬菜育种技术的实验训练;果树方向模块加强了果树整形修剪、果园管理技术的实验训练;观赏园艺方向加强了花卉品种识别、花卉育苗和栽培技术的实验训练,使园艺专业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升。

篇10

关键词:核心能力;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群;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化,关于职业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及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角度出发,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由于高校所处层次不同、专业特点不同、所处地域不同等诸多差异的客观存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式和方法存在着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如何提高所设专业的竞争力成为探索和思考的核心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应该最终落到所培养人才的能力上,而在诸多的能力要素中,专业核心能力则是最根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

一、以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专业核心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特征:(1)综合性。专业核心能力不是单一专门课程培训所能完成的,是培养体系中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的有机合成。(2)长期性。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学习和训练,短时间的培训不能形成。(3)成长性。专业核心能力随着拥有人在实践中的不断运用而增强,如果不使用将会退化。(4)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难以模仿,由一系列特定教育资源和系统培养方案所支撑[1-3]。

在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专业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然后再根据模块的组合设计课程,构成课程体系的框架,也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能力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建立教学模块。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其次,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必修的、体现专业特征的,而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整个课程结构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结构和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特征。这种富有弹性的模块化课程结构设计,有利于及时进行课程的更新,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有利于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衔接;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以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选择学习方案和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特色,首先应该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的高等技术和高级技能,并达到专科文化知识水平,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型、技艺型人才。高职人才规格的特点,决定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1)坚持课程设置的“三个接轨”原则。“三接轨”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接轨。因此,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应结合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需要对专业的高技术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明确胜任这些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并对能力进行分析和整合,建立职业岗位能力模块,研究每一能力模块中应培养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4-6]。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制订时,我们不断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特别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园艺植物的认知能力,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果树生产技术等生产管理技能,如《花卉生产技术》、《盆景与插花》各安排2周课程实训,《蔬菜生产技术》2周课程实训、《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与《果树生产技术》各安排2周课程实训,这些实训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1)“活模块、多方向”。园艺技术专业要吸取用人单位意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相互结合的三维结构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少而精的基础知识,核心主干的专业技术应用,广阔的交叉素质培养,实现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协调发展。要制定与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相配套的专业理论教学环节。(2)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指导思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应用为目的,从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根据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将课程分为花卉、蔬菜、果树三个方向。如花卉方向设置的有关课程有《花卉生产技术》、《盆花栽培技术》、《盆景与插花技艺》等;蔬菜方向设置的有关课程有《蔬菜病虫害防治》、《蔬菜生产技术》等;果树方向设置的有关课程有《果树生产技术》、《观赏树木》等。(3)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专业教改方案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4)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正确处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在广度上应包括本专业大专知识素质的基本内容,不能遗漏;在深度上,各门课程要以大专水平的基本要求为度,加强针对性与实用上的精深。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探索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每门专业课程都紧紧围绕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及学习小组通过自助式学习、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生产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指导、监督(激励、答疑、纠正)评估学生学习活动为主[7]。如:

(1)项目教学法

以生产实际工作中的蔬菜生产典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导入,从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完成生产任务步骤,掌握技能。目前,项目驱动教学法已经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项目教学的工作流程为:

(2)任务驱动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应用于微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化,学生承揽了项目后,将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引导,师生共同创设工作情境、确定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标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协作完成任务、进行效果评价。以面对工作任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起点,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教学过程的结束,每一个任务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强效动力,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不仅向教师学习,还通过相互学习和自主学习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不断思考、应用、设计、创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熟练了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其教学流程如下:

(3)案例教学法

是应用于微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启发,利用可视化的多媒体功能,从一个实际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2.一体化教学改革

完善一体化教学,如蔬菜生产技术,学院购置了大量新设备,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教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另外,还要加大《蔬菜生产技术》课程的改革力度,真正做到将课堂搬进生产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同时进行,实现生产性课程一体化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改革,《蔬菜生产技术》课程按照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于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在实践操作较多的课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产品评价等,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教师、学生、技术人员成为实施考核的共同主体,学生成绩由形成性评价成绩(70%)和终结性评价(30%)两部分组成。

(三)实践教学改革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全面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现在高职教学中,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的管理、评价等环节都模仿普通高校,强调的还是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实际能力,园艺技术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实践课的课时从占总课时的40%,到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约达1∶1。同时,实践课程必须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2.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

“贴近生产实际、适应生产需要、反映生产技术发展趋势”是高职教材的特色,结合专业方向特色,鼓励园艺技术专业教师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2008年度编写了《蔬菜生产技术》和《食用菌生产技术》校本实训教材,2009年参加编写了由科学出版社承担出版的《植物学简明教程》。

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基地

目前校内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先进、完善的实训室,建有果蔬园、食用菌生产培训基地等。但学生的综合实训、动手能力环节仍然不够,需要建设更完善的蔬菜生产日光温室、果蔬储藏与加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重点是建设完善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基地,争取建成河北省食用菌培训基地,为培养河北农村女性农业生产技能,建设新农村发挥园艺技术专业优势。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的实训需要,先后与10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协议,作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企业接收专业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优先接收优秀毕业生就业,互惠互利,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需要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增加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小结

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2007年立项为院级重点课题,2009年申报了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要求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重点放在课程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建设,力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培养的学生能在行业内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同时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隋学圃,颜玉凤.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33-35.

[3] 迟恩武.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深化课程体系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1,(5):60-61.

[4] 黄加銮,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益[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28-29.

[5] 林峰,林雪春.高职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J].职教论坛,2003,(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