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目前存在的低碳经济定义,找到各种定义的共同点,给出低碳经济的定义,从五个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整理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定义,分析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异同。
关键词:低碳经济 定义 内涵
低碳经济的定义与内涵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核心是低温室气体排放,或低化石能源的经济,低碳经济是能够满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2008)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2009)强调低碳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经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金乐琴(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一致,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密切联系。
尽管学者们对低碳经济定义的表述方法不尽相同,但各个定义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定义可概括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1.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地表将变热,由此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2.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以高碳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高碳型黑色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
4.低碳经济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控制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主要途径有四条: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目前,这四条途径都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瓶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不过是人类的一个“美好幻想”。
5.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使用的能源全部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可称为高碳经济。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不断认识,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摒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与高碳经济的比较见表1。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辨析
(一)相关概念的涵义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目前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一般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作为操作准则,简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即尽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即废品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特征。
2.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目前也没有公认、确切的定义。通过搜集、比较各种定义,笔者认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从这个定义上引申,绿色经济有两种涵义。
第一种涵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钢铁、造纸等行业,用落后的方式生产是高排放的,因而不是绿色经济;而用清洁技术生产,就属于绿色经济。第二种涵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例如,新能源开发、绿色食品研发等活动,可以带来新的利润。
以上两种涵义分别强调了绿色和经济两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生态经济。关于生态经济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二是生态经济强调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生态系统一样是密闭循环的,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来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各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仅是一种趋势。
(二)低碳经济等概念的异同
1.低碳经济等概念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根源相同。现代工业社会既是一个技术发达、经济腾飞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现代工业发展引发出严重的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和枯竭、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事实,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都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
理论基础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并不单纯地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经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交叉边缘性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外部不经济理论、生态大系统理论、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概念重要的理论基础。
技术手段相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技术手段和微观技术手段。宏观技术手段是构建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产业链和产业网,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微观技术手段是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
最终目标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低碳经济等概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视角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要求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生产、流通、消费领域所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所有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其中包括碳排放量的最小化;绿色经济强调关爱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经济注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操作性不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可操作性存在很大差别。低碳经济的涵义最为具体―降低碳排放量,最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提出了“3R”原则,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涵义较为宽泛,没有说明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仅根据涵义不能确定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
所属的层次不同。根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各自研究的视角和可操作性,可以将这四个概念进行如下结构性定位:绿色经济最不具体,研究的范围最大,为最高层次的概念,包含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次之,包含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并列并有一定的交叉,为低层次的概念(见图1)。
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不完全相同。低碳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减碳、碳交易市场、碳税、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政策等。循环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等。绿色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绿色GDP、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金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生态经济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经济、农村生态经济等。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研究的领域与其他三个概念研究的领域差别较大。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8(3)
2.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4)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现状;自然循环系统;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603
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认为在不借助太空帮助情况下,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的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在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K.波丁格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德尔.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的蓝图》。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等,标志着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入生态经济学阶段,把经济与生存系统相联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在发达国家中提高推广了3R原则。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8名学者共同提出了从3R向5R原则转变,从而也标志着人类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循环经济学阶段。此时新循环经济概念主要是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2 循环经济概念新解
新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其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从自然角度来讲,循环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活动不影响自然循环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开采资源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
3 发展新概念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角度讲,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经济活动“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环境的负荷,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从自然角度讲,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和谐,两者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一样的[2]。
3.2 循环经济的开始点和落脚点是资源
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循环经济都是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开始的。最终也落脚到合理利用、保护资源,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3.3 流动性资源也存在灭绝的危险
流动性资源限定为那些在充分短暂的、与人类相关的时间间隔内可自然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大气、动物和植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流动性资源还可以再分为无临界带的流动性资源和绝对可更新资源;另一个类型是当使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也可称为相对可更新资源。但是,有临界带的资源有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如果使用的速率超过自然更新的速率,那么此类资源就不可能实际上再被开发,就像任何矿产资源一样。
3.4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应,但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又有区别,它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原始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性致使该社会不可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其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稀缺度。稀缺度的计算公式为:
x=n/m.
式中x为某种资源的稀缺度;n为某种资源的需求量;m为某种的资源的拥有量。
图2 石油资源的稀缺度
图3 煤炭稀缺度
图4 天然气稀缺度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虽然石油的稀缺度在200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我国3大主要能源的稀缺度总体上是呈先下降又上升的态势,与我国的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性更加突出,对经济的制约性增强。
3.5 “5R”原则的要求
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体系GDP(绿色GDP),即:
GDP=Ind1+Ind2+Ind3+Ind4-Ip+Cu+If+Iei+Ep,
Ie=(Gp*A1)/Te*Pr*Rr.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nd1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Ind2为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Ind3 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d4为第四产业的增加值;Ip为进口总值;Cu为居民与政府的消费;If 为基本建设的投入;Iei为生态修复的投入;Ep为出口总值;Ie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G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1为人的享受程度系数(01);Te为有益于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系数;Pr为稀缺资源评价;Rr为资源再生利用系数(01)[3]。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资源稀缺性的程度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成反比,稀缺性的程度与环境有强烈的相关性。
4 结语
新概念循环经济它强调的不是开发资源后,注意清洁生产,回收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它是从自然资源自身角度而言,强调的是在资源开发这个过程中尽量不破坏自然的循环系统,使它处于良性的循环中。从社会角度来实行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自然角度实行循环经济,它是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彭 秀,陈柏福.新循环经济的“绿色效率”及其实现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94~97.
[2] 刘 波.大兴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2009.
[3] 何 青,翟绘景,龚子柱.循环经济理论新探析-5R理论的创新[J].现代情报,2007(10):32~34.
[4] 谢高地.自然资源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2005,27(1):32~38.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New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Li Leyi,Wang Weidong,Qin Ji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anning College,437100,China)
Abstract:In all the published articles on circular economy, the defini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been presented wide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echnology paradigm, economic patterns, etc. Howerver, the mainly discussed topic is the recycle of resources from a social point of view, which formes a feedback process of “resource -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 renewabl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resources of Chin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from a new angle of making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ork better.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建设 完善
一、循环经济与制度建设
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利用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把废弃物开发为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物质和能量,旨在系统地使经济中的总体资源增值,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很显然,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其整个过程都贯穿了对制度建设的依赖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目前在国内的发展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点的建设方面,没有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从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在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制度的探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二、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单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无法为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人类经济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于是,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开始为人们所认知。随着制度分析理论和新增长理论蔚然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思想、人力资本和收益递增的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许多经济学家吸收并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识到若要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关注发展中的有关制度性因素,认为制度应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把制度看作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康芒思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方式”,是“遵循同一规则的交易活动的集合”。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首先由舒尔茨提出,他为制度做了经典性的分类,将制度分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等,并把制度定义为一种涉及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行为规则。诺思则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认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对制度的定义都围绕着“规则”一词进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强调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制度,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制度为人们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对组织中的个人实施奖励或制裁,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激励或约束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制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关于制度的功能,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威廉姆森认为制度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舒尔茨认为制度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还有观点认为制度的功能是通过提供激励机制而使外部利益内部化。谭崇台认为,制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供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和扩散信息”,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从循环经济的内在需求来看,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经济主体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供激励。第二,对经济主体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提供约束,抑制环境不友好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三,使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将资源要素的投入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第四,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路径;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12-03
1区域循环经济概述
1.1区域循环经济的定义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有着不同角度的定义。王鲁明认为: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具体载体,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系统规划、整体协调、优化结构,把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组织成一系列“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通过对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物的低排放,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1]。薛冰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产业共生为路径,以信息为连接纽带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活动组织与发展形式,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与重组[2]。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区域循环经济有不同的定义,如侯丽萍认为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李昕认为是工业园区之间的循环利用废物等[3]。
综上所述,区域循环经济就是在区域的层面上来实施循环经济,即在一定区域内土地面积、资源环境、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等条件下,以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等理论为指导,提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1.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2.1基础因素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以资源为基础,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要受到区域内环境的影响,资源与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及方向有引导性的作用。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的程度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技术创新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对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中流砥柱,没有资金一切都很难运行。
1.2.2政府因素
主要是政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在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中,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区域内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于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控制性的影响。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则其主要是影响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提供的鼓励性政策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是很有利的。如果政府的作用失灵或是不到位,直接对区域内的循环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3企业因素
企业是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影响着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可为了短期效益忽视制度的约束。
1.2.4公众因素
主要是公众的认可和观念的转变以及参与。公众的认可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没有公众的认可,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寸步难行。对于公众观念的转变,有益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了公众参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区域循环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1.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
1.3.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主要涉及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减少以及对废物的排放减少。当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且利用效率不高,并且废物排放量大。所以,减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工艺流程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的排放。
1.3.2再利用原则
一般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可能是全部回收利用,也可能是部分回收利用。以塑料瓶为例,塑料瓶既可以回收消毒再利用,也可以拿去做工艺品。
1.3.3再循环原则
再循环主要是针对工业类,对于产生的废物主要是废水、废金属类进行一定的处理将其再资源化。对于废水,将其净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对于废金属,进行提取或返修重新资源化。
1.3.4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区域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区域的产业。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资源消耗大,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为主,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不发达的区域,适度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对区域内可能开发的新产业进行必要的发展。
1.3.5可持续原则
就是对区域内产业链的构成进行分析,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来确定产业构成。首要考虑的是对废物的利用,考察对废物再利用是否可行。区域循环经济应以长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不能只注重短期的利益。
2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2.1经济集约化的区域差异
经济集约化主要是体现资源的集成性,同时也能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征。就全国的各个区域状况来看,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集约化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集约化程度较低。经济集约化的程度高低受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影响很大,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决定着经济集约化程度的高低,进一步影响着循环经济的差异。
2.2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
生产效率主要是指单位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数量。循环经济最常用的就是数倍理论,即用数倍的资源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这不但可以使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说,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区域之间生产效率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较高,而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较低。不同的产业领域,各个区域也不相同,对于区域内生产效率低的产业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3资源效率的区域差异
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是关键。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讲,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但是,对于有的发达地区,工业污染严重,同时对于污染的治理也是比较及时,能够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在不发达的地区,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有的地区甚至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4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
对于区域内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区域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发达的区域对于污染问题的投资和效率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对于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效率也是相当高的,这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一方面发达地区是远远强于欠发达地区的。但是,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欠发达区域就强于发达区域,所以,欠发达区域应该吸取发达区域的教训,不要为了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对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非常有必要的。
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3.1产业规模路径
产业规模,小的层面就是企业,企业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要做好内部的循环发展;中的层面就是区域内工业园区,主要是对区域内工业园区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产业链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对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符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大的层面是对整个区域的所有产业进行整合调整,实现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整,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通顺,统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3.2技术创新路径
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工业还是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工业来说,主要是对能源的节约和提高效率;对于我们平时生活来说,进行管理生活的创新,宣传节约习惯和减少浪费。同时对于产生的废物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充分利用每份资源,进行清洁生产和高效生产。
3.3环境标准与区域特色结合
环境标准的制定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参考环境标准来进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循环经济路径。
4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机制
4.1制度保障
正确和完善的循环经济制度是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再生资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淘汰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建立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
4.2政策保障
主要是政府机构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区域循环经济在财政和发展上进行控制,鼓励促进低耗能、清洁企业发展,限制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对区域内的整体经济发展有个大的方向指引,对于符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扶持,使它们逐步走上正轨;对于不符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逐步促进其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改造。
4.3技术人才保障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技术人才的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建立一个循环经济的科研体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还应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完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当然同时也要注重产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来进行产业升级,使产业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产业的转移,要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产业,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的优势,也有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逆向物流管理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呈现中高速发展状态,连续几年,GDP都一直稳定增长,我国GDP在世界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然而这是以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方面高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生活环境及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受到了极大伤害。为了生存与发展,我国要采用循环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特别是物流业更要在逆向管理过程中结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逆向物流所带来的益处。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循环经济的具体含义
美国经济学家最先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具体指在一个生产的系统里,用现代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依赖性的经济模式。所谓的循环经济观,具体是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背景下,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表现出对客观规律尊重的一种具体认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低消耗、高效率,经济增长模式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本变革则表现在对那些传统增长模式的改变。循环经济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表现为对产品的循环,对环境采取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在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时,尽可能小的消耗目前资源和产生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压力方面可以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需求,让资源的约束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第二,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环境的污染要实现逐步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弱化,强调彼此间的和谐共处发展。
(二)逆向物流及其相关概论
1.国外学界对逆向物流概念的界定。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Stock教授最早提出逆向物流概念,并在20世纪90年代,极大丰富逆向物流的含义。在当时,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根据调查研究,对逆向物流做出了具体定义:逆向物流表现出来的具体目的,主要是从原材料、制成品和相关信息这些方面着手,从消费地到最初开始阶段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一种流动方式,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展开计划、实施以及具体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回收残余价值和恰当处理废弃物的目的。欧洲逆向物流工作组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就逆向物流给出了另外的定义是:由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中间库存、分销或使用点开始,慢慢扩张到恢复点或适当处置点的这样一个具体过程。
2.我国学界对逆向物流的定义。
针对以上这些定义,我国一些学者认为:逆向物流应该是一种物理性流动的原理。对于这方面的具体定义,不同的研究机构对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从循环经济理念角度,可以将物流划分为正向物流、逆向物流,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而从下游企业开始着手,或者从消费者这一具体层面开始进行,返回到供应商的这样一个特定过程叫做逆向物流。
(三)循环经济与企业逆向物流的具体关系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要通过借助逆向物流表现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系统。一定要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体系,这样物质才能实现具体的循环模式,如果不从这方面入手,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具体结果。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企业接受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逆向物流理念的推广存在阻碍。逆向物流主要表现在产品、信息等从消费点到生产点的过程,在实际过程中包括重复利用物料循环、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不同方面挖掘废弃产品或有缺陷产品的潜在使用价值,使得这些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逆向物流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逆向物流将一些残次品经过再次的处理、加工,可以再次投入到生产使用中,变为可利用资源,再次发挥其价值,对于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废物应当要经过焚烧之后再埋入地下,防止其污染环境。因此想做好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逆向物流,只有创建了合理、科学的逆向物流,才可以真正实现循环经济。逆向物流能够为残次品的回收、再利用提供平台,减少社会资源的消耗,降低企业成本,让顾客对企业更加满意,为企业赢得优势。同时还能让企业提升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
2.降低资源消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降低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提升利润,同时也能够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通常只重视内部管理,而不重视外部残次品及废旧物品的回收加工再利用,违背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而逆向物流能让废旧产品和残次产品经过加工之后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不仅如此,因为残次产品价格低、数量较多,将其进行回收再利用还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尤其是当前经济不断进步而资源越来越匮乏,就更加突出了逆向物流的重要性。
3.改善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造成环境破坏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重的,是具有延续性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可能会因为经济的进步而得到缓解,但是环境问题则相反,它可能会因为经济发展而更加严重。人们的生产、消费与物流损害了生存的环境。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注重管理废弃物品,也不重视保护环境,进而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为了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而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更高层次,它倡导将保护环境和生产、消费同步进行,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在考虑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不忽视环境保护。所以,结合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是最佳的环境保护方式,不但能够通过再回收利用来保护环境,还能够有效减少原料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二、逆向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逆向物流发展时间很短,从开始出现到现在也才二十几年的时间,可是逆向物流的具体效果在发达国家已经完全彰显出来。但逆向物流的具体作用并没有被我国企业重视,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物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理解存在误区。逆向物流是一门新兴行业,在我国发展历史短,企业运用逆向物流的意识不强烈,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从传统角度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逆向物流,都是增加成本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是没有价值的。不少企业看到的只是这个理论的表面现象,对逆向物流能够减少成本、提升内在形象、增加效益等方面的认知还不多。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去理解逆向物流的内在要义,借力做好企业的经营,进而获取更多的经营资本发展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在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存在不足。对于逆向物流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况,企业根本没有办法掌握。逆向物流在物流企业的经营实践,对很多物流企业来说是个新概念,较之于传统物流企业,一些尝试经营逆向物流的企业对其概念等方面的认识也还不够,很多地方还需要在经营实践中探索,这就为企业在逆向物流的经营方面带来了一些问题,阻碍了逆向物流的实践。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于逆向物流来说,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成本得到节约,可是逆向物流的复杂性使得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扩展。并且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对传统,无法同时代的步伐相协调,不少企业不愿意在这一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企业这样传统的做法导致企业经济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策略
(一)从思想上正确理解企业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作为一个具体的活动过程,是整个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它的运行具有复杂性,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协调,必须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不能让它依附在其他部门。企业对逆向物流要表现出足够的关注,正确理解逆向物流,明确逆向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把具体实权给予物流部门,加大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企业经营中要遵循的逆向物流原则
1.产品设计原则。
企业在产品设计初始阶段就要考虑逆向物流的需要,之后才有可能实现未来回收产品的再利用和循环。设计时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说应该多选取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同时要尽最大努力使得产品标准化、可拆卸,这样可以让产品进行充分循环生产。
2.回流量化原则。
产品回流是不可避免的,但企业可以从退货的发生入手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具体退货机制,减少退货并且能够控制产品的可重复使用,让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让循环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逆向物流管理系统
1.构建企业供应链物流系统。
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施逆向物流,一定要从供应链这个方向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形成一个完善的循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众多企业间应该构建起一种和谐的战略合作关系,在资源等多个方面实现共享,这样可以有力推动供应链上企业的全面发展。
2.完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逆向物流的一些具体特征表明,假如只是依靠人工管理,在时间方面一定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对进入具体领域里的产品就能够进行有效监管,从而可以让逆向物流处理周期缩短,可以让不同的企业或者部门进行有效合作。
3.积极推进企业逆向物流相关技术的研发。
企业要改变设计方式,在设计初期就要考虑到以后的产品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方便性。同时,企业要将重心放在对废旧产品的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创新上,增强产品利用率。逆向物流具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所以必须要对产品信息加以重视。例如,企业可以使用条形码录入回收产品的相关信息,创建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产品信息的管理与追踪,减少逆向物流的时间。
4.增强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动力。
如果单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来刺激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尽管能够将一些残次品再利用,但这与循环经济的目标还相距甚远。通常来说企业愿意回收的产品都是具有较大再利用价值的,并且来源较为充足,但是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产品,还有一些产品回收起来较为困难,并且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小。因为大部分工业残次品的回收及再加工的成本较高,技术也难以达到,同时在管理方面还有缺陷,这让很多企业不愿进行回收。我国的逆向物流正处于起始阶段,政府应当要予企业相应的鼓励,实施激励政策,鼓动企业积极创建具有循环经济思维的逆向物流系统。综上所述,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及环境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害,人类已经开始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逆向物流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举措。逆向物流能够为保护环境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循环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企业必须加强物流意识,实行逆向物流。政府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例,以推进逆向物流的科技进步。总而言之,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逆向物流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社会公共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结局。
参考文献:
1.赵慧慧.我国逆向物流发展问题浅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14)
2.高波.逆向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1)
3.王西.国内外汽车逆向物流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5(12)
4.温平川,包旅游.电子商务下逆向物流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市场,2015(50)
5.朱芳.基于4PL旅游逆向物流服务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6.梁昌顺.逆向物流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探索[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06
篇6
循环经济既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对未来的工业化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循环经济,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工业化路径创新。因为,在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之间成正相关。也就是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国在今后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逐步突破“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探索一条符合“循环经济范式”要求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互动共进、良性循环。本文试对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中所涉及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见解,寄希望于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一、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
1.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加速,面对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人们开始重新检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并寻求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和主题。
“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认为循环经济是指:“人类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进行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相关论述也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思想——“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这些思想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的较早雏形。
循环经济的现代定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追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其定义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特征之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对处于工业化进程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讲,意义更为重大。一方面,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1/10t。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例如,2003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尤其是最近几年,汽车、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其产业链条的过度延伸,使资源需求呈现为一种全面性、爆炸式增长,造成资源的相对短缺局面。此外,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也接受了发达国家对一些非环保产业的转移。这种国际范围的产业转移在改善我国经济状况的同时,却为生态环境保护蒙上一层阴影。
基于上述分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新型工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理论和众多国家的发展实践都表明,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主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最能体现工业化的本质,不仅工业化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而且工业化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评价体系应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仅从资本和劳动资源约束的角度探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例如,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还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都对经济增长中资本和劳动二要素的循环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自然资源要素循环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自然资源不可再生和不可再造性的足够认识。因此,早期的工业化必然是那种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换取国民财富高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即传统工业化战略。
然而,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后,伴随着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传统工业技术是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的经济指导思想下开发出来的技术。因此,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往往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对于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的中国来说,这种工业化道路不仅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和环境,会直接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用于环保治理的费用年均递增12.7%,德国年均增幅更是高达25%。这种遵循“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所付出成本是巨大的。第二,传统工业化理论中的“发达国家就是工业国家”的基本规律已经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事实相违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正逐渐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多数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果发展中国家仍然沿袭传统的工业化理论,单纯地推行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化而忽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会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所以,当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应该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第三,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处于工业化进程的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影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想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的工业化浪潮,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而不能延续过去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老路。
从上述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进人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后,中国的工业化战略选择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途径;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更为今后的工业化战略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进而走上一条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循环经济范式”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循环经济范式下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趋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做出了简洁的表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以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我国工业化路径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更是经济发展观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从定义上看,它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相辅相成的。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循环经济范式”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为支撑,遵循“循环经济范式”要求,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的一条集约型、开放式道路。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篇7
关键词: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6-0029-03
一、环境金融的概念
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是直到1997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在此之前,金融界和环境保护界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但环境的恶化使社会的一切元素都面临一系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温室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对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97年12月,为使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同年,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BP)开始“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计划,即寻找新能源计划。从那时起,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空前地注重本国以及国际上各种元素之间的紧密合作,以积极应对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挑战。能够调剂资金余缺、集聚巨额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金融,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同时也受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的影响。因此金融自然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开拓性地把环境因素引入到金融创新中,环境金融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新领域,并在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六大英语词典之一《美国传统辞典》第四版(2000)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Eric Cowan(1999)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探讨如何融通发展环境经济所需资金。作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环境金融能够从发展环境经济中受益。Jose Salazar(1998)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金融业和环境产业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环境金融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通过分析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差异,寻求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金融创新。Sonia Labatt和Rodney RWhite(2002)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研究所有为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设计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一个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十分截然不同的标准,首先,它必须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合适位置。其次,它必须满足环境风险转移和排放物减少等环境目标。从上面四种环境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从不同角度对环境金融下的定义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
众所周知,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是充分发掘和利用经济中的盈利机会,并尽可能地分散和化解风险。而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随着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的推进,必然会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可表达为:循环经济、金融创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由于许多环境产品、环境服务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在传统的市场上出售,循环经济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加复杂化的要求。本文对于环境金融的定义是: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使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两者之间形成良好互补,彼此互动,协调发展,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的金融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有效评估环境风险,从而开发出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获得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资金,也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制度安排,并与绿色企业会计关系密切。
二、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国外经验
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银行历来都是金融创新业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环境金融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这几年,美国等各主要国家的许多银行已经把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他们的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环境报告已经从会计报表的边缘内容变成主流内容,绿色会计报表得到大量应用。一般情况下,环保企业凭借其“绿色”即可获得绿色抵押贷款,一些银行还会给予有很好环境记录的客户以更多的优惠。例如美国银行贷款评级分为5级,第4、5级需要抵押,而环保企业一般不需要财产抵押。2003年6月4日,七个国家的10个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即由这些银行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赤道原则已经成为项目融资的新标准。根据这些原则,金融机构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并会遵守赤道原则的情况下,才能对项目提供资助。此外,越来越多的大银行推出可交易的排放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减少信用、温室气体减少信用等。
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在狭义上,可持续基金、生态基金等基金是指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1988年,英国就率先推出了第一只生态基金―Merlin生态基金。这类基金产品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看似束缚了基金的投资空间,影响了基金的运行效率,但是国外的很多实证研究表明,这类基金的投资效率并不一定比一般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率低。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类基金投资目标的选择更加合理,总体的投资收益从长期来看反而可能高于一般的投资基金。
巨灾债券(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通常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既包括自然巨灾风险,也包括环境污染等人为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会给保险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不愿承担此类风险。保险界提出的诸如加强再保险作用、提取巨灾风险补偿准备金等解决方案,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保险业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1997年,巨灾债券的推出,即巨灾风险证券化成为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的产生和发展脱胎于资产证券化,主要优点包括:第一,支付条件与环境污染等特定自然灾害的发生相联系,与其他债券品种差别明显,有利于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第二,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远远超过保险业的可用资金,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充足的资金去承担任何一种重要的灾害保险,或者在传统保险失败或不存在的地方提供保险;第三,消除了政府直接承受环境污染等巨灾赔偿资金的负担。
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emissions reduction credits)等新的金融衍生品。天气的不确定性给天气敏感行业,如石油和能源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利用天气衍生品对天气风险进行控制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易者越来越多。自1997年开始出现以来,天气衍生品市场作为新崛起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交易量显著增长,交易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新、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美国、欧洲、亚洲、拉美的金融机构都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套利。排放减少信用则是指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实际排污量与允许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法律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并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且储存的信用可以用于出售转移到其他工厂。
三、发展环境金融,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环境金融虽然是自1997年才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术语,在我国还没有人提及,但其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因此,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不断的大背景下,发展环境金融,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基础。
1.银行业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责任,另一方面应该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环境机会。
我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银行业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银行在信贷审核和决策过程中,应该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给予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优惠政策,并严格监督客户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较严厉的措施要求客户加以改进。同时,银行业应逐步开始执行环境信用风险评估,将客户的环境风险纳入信贷投资评估中。此外,银行还应该逐步实施绿色采购、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等良好管理实务(Good Green Housekeeping)策略。另外一方面,银行应该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环境机会。银行或者投资到某一对环境有益的部门或者投资到对环境有益的项目。目前能够赢利的环境项目主要是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未来有潜力的环境项目包括有机农业的供应、生态旅游等。
2.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在国外得到蓬勃发展的巨灾债券、天气衍生物等环境金融产品在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在转型经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国家级综合环境基金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由于环境税的出台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环境税改革的近期方向应是对消费税、资源税、水资源环境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以及车船使用税等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相关的税进行改革和完善,并配合环境收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将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相关的税中的一定比例税款专款专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专家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吸引国家拨款、外国和国际组织的环保赠款贷款、商业银行资金等各种资金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投资。我国还应进一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建立地方环境基金,地方环境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污染费、罚款等。国家环境基金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建设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支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的发展和执行,国家监管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地方环境基金则重点支持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国家级综合环境基金和地方环境基金之间还应建立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此外,我国还应尝试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方式投入到需要动用大量资金、但社会效益较好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中。对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环保企业,也可以允许他们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3.在制度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机制。
发展环境金融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实践中还必须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性机制,以推动环境金融的理念,迅速发展成能实实在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政府在发展环境金融,推动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的过程中,应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首先应着手制定一系列条例、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增强捕捉环境机会的积极性;其次应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0,“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Fourth Edition”
[2]Eric Cowan,1999,“Topical Issues In Enviromental Finance”,research paper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Asia Branch of the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CIDA).
篇8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都具有生态学的特点。循环经济强调改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为循环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内同种性质的企业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产业集群与生物群落也具有相似性。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循环经济理念对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的不足。而循环经济立法的完善为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态化转型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内涵
(一)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以期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该法也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进行了专门的界定。
(二)产业集群的内涵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机构的集合,包括一些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其他实体。产业集群是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至流通的各种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性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都具有生态学的特点。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强调改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为循环发展模式,表现为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整个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发展的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废弃物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利用,这种循环正是对生态学的借鉴与利用,也体现了生态学的特点。
通过对产业集群性质的分析,专家发现产业集群也具有生态学的特征。产业集群内同种性质的企业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产业集群与生物群落也具有相似性。同种性质的企业是组成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单位,每个企业及相关机构通过复杂的群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与生物种群一样,企业群也有产生、发展、繁荣和衰退过程。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当这种互利竞争关系达到了相对平衡,就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当数量的相关企业的空间聚集,形成一定的规模,像是一个生物群落。
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耦合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动态演化的过程,其高级形态是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必然要求。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循环经济式发展耦合于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相依相存,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而实现循环经济是我国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循环经济为各种类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
循环经济理念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集群因其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大量相同或相似企业的聚集使其具有集中治理污染从而减少污染发生的优势,而上下游产业的集聚为废弃物的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可以减少污染的发生。但是我国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在缺乏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情况下形成、发展起来,因此污染问题严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集群的起点比较低。大量产业集群都是由中小企业自发形成的,对珠三角51个主要工业产业集群的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产业集群中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且企业主环境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很少考虑环境问题,也缺乏先进的环保设备、技术以及人才。这样,不但产业集群污染集中治理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反倒加剧了集群内企业排出污染物的积聚,使得排放污染的总量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了产业集群内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区域产业集群如煤炭、钢铁等生产基地,多属于高污染产业,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治理污染的难度很大。
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集群中,尤以制革、造纸、化工、医药等集群更为严重。如广东的IT类产业集群,由于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形成了“电子垃圾”等新型环境污染。因此,对产业集群进行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二)产业集群资源利用过度
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电荒、煤荒、水荒、地荒等能源和资源问题。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资源化要求,为产业集群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国产业集群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对集群内企业排放的污水、废气、废料和垃圾等副产品和废物没有进行循环重复利用。这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环境污染。
另外,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资源消耗过大。由于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发展的,集群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供应链式,属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知识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不断加强,因此,我国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必定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贫乏,如有的煤炭产业基地因为地下煤炭开采殆尽而被迫停产或产业转型。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解决产业集群所导致的环境资源问题,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循环经济立法完善对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作用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潮流和趋势。2004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的编制。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循环经济的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依法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与政策相比,法律有权利义务规定明确具体、可以对任何违反者实施制裁具有普遍性、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从而具有较高稳定性等优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产业集群向循环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提供法律依据
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以前,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定散见于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中,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关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没有专门的法律。
首先,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上明确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对产业集群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
再次,对产业集群(产业园)进行了专门规定。我国大量的产业集群采取产业园的方式。该法第二十九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地位,而且要求各种规划和产业政策必须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要求。产业集群政策和规划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当然也必须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因此,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应该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现有的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转型和升级改造。
(二)提供法律保障
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光有政策的引导是不够的,法律以其权威性和强制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首先,该法要求设置专业的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模式,利国利民。但是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很多,各主体不一定能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对作为重要主体之一的集群中的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并不一定能带来直接利益,对另一重要主体――地方政府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在短期内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某些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可能对发展循环经济抱有应付的心态,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协调、监督与管理。该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此规定,各级政府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了专门的管理部门,避免了应付和推脱。
其次,该法明确了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该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十三条也有相应的规定。法律规定的目标责任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集中于各地方政府,对政府而言,既是法律职责,也是法律义务。各地政府在目标责任的压力下,在注重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因此,就必然会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和改造,使之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
再次,该法明确了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而产业集群内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选择对整个集群甚至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循环经济促进法》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该法第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虽然该法没有规定对违法企业的处罚措施,但是有《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配套制度的保障,集群内企业违反法定义务必然会受到处罚。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产业集群提出转型要求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实践提供了专业管理部门制、政府目标责任制、企业责任制等制度保障,这必将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而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日益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Porter,M.E.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Free Press,1990
篇9
关键词:可拓知识;决策支持系统;知识库;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855-04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cision-Making Support System on Extension Knowledge Model
DING Jie-min
(Compute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tension matter-element model, the extension set, and the theory of correlation function, combined with hierarchy analytic process, established the repres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research complex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extension knowledge,and gives the object-oriented representation framework of the extension knowledge and the logic design of knowledge base.
Key words: extension of knowledg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knowledge base; index system
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何选择评价方法,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一直是循环经济决策问题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决策所涉及的系统越来越复杂,要考虑的参数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策略难以计数,仅靠人脑生成策略、进行决策已显得无力。利用计算机进行策略生成和评价已成为提高决策水平的关键。可拓学是由我国学者所创立的一种新理论,通过建立多指标性能参数的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 对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建立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结果, 生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利用优度评价方法求出策略的优度,较完整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水平。目前,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已在产品质量的综合评判、地震预报综合评判等多方面得以应用。因此,将多元数据量化决策的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影响因子较多的循环经济系统评价领域,是一个值得进行的探索。
本文利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根据经济指标的特征和物元模型、可拓集合与关联函数理论,建立了多指标循环经济可拓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关联度,将多因子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给出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针对循环经济系统评价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新的较为简单的评价方法。
1 决策问题的可拓知识模型
1.1 知识物元模型
可拓学的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论,其逻辑细胞则是物元。为此,可拓学引进了把质与量有机结合起来的物元概念。给定事物N,N关于特征c的量值v可用有序三元组R = (N, C,V) 描述,则称R为物元。知识可以用物元表示,称为知识物元。当事物具有n个特征和相应的n个量值时,则称R为n维知识物元,可表示为:
1.2 问题域的物元模型
循环经济决策问题的特点是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MADM),它是对于给定的一组选择方案A(离散、有限),决策者根据一组目标准则去衡量判断各方案的目标属性,进而选取某种决策准则,比较得出各方案的排序结果。其决策问题常用的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实际上决策问题的评价准则构成了问题的特征属性,而每个准则的决定因素是各个指标的取值,目标取值就是指标的希望值。设评价指标的希望值范围为(a0,b0),可能值范围为(ap,bp),而评价方案中各指标的实际值为v,那么,根据可拓学理论可以建立以下定义。
定义1:如果将循环经济的一个发展阶段J表示为一个j物元R0j,其物元的特征值域与各经济指标的希望值域对应,那么该物元是经典域物元,即:
式中:Nj表示所划分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级(j=1,…,m),Ci表示水平等级Nj的特征指标(i=1,…,n),vji表示各水平等级关于对应特征指标Ci的取值范围。
定义2:如果将循环经济的发展表示为物元Rp,其物元特征值域与指标可能值域对应,那么该物元是节域物元,即:
式中, P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级的全体,Ci为水平等级的各特征指标,vpi为P关于Ci的 所取的量值范围(它包含经典域)。
定义3:如果用待定物元(或称条件物元)Rx表示待评方案x,那么待定物元特征值就是决策方案的各指标Ci的实际值,即:
定义4:把动词、动词的特征及相应的量值构成的有序三元组作为描述事情的基本元,称为一维事元,记作:
I=(动词,动词的特征,量值)=(d,h,u)
对动词而言,它的特征有:支配对象、施动对象、接受对象、时间、地点、程度、方式、工具。这八个特征称为动词的基本特征。例如:I=(处理,污水,集中处理)。
定义5(n维事元):如果动词d以n个特征h1,h2,…,hn和相应的量值u1,u2,…,un描述,则表示为:
称I为n维事元。
2 决策问题的可拓学评价方法
根据以往的数据资料将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分为若干等级,并由专家或数据库给出与各等级所对应的特征的数据范围,形成相应的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然后将待评方案(项目)与各个特征对应的实际指标值构成待评物元,并计算它们之间的各个关联度。最后,将各等级物元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比较,关联度越大,它与该等级物元的关联程度就越高,从而可以决定项目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等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事物的量值有数量值和非数量值,非数量值必须通过数量化方法变为数量值。
2.1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系数
1)确定各指标的相对评价重要度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定权。首先邀请一些专家就要达到的目标对已有的指标两两之间进行相对重要性程度比较,建立判断矩阵A = (aij) n×n ,其中n表示指标数目,aij表示相对于目标第i个指标对第j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利用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求出其特征向量W = (w1, w2, …,wn )。然后通过求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得到一致性比率CR,对判断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 < 0.1时,即可将特征向量W作为n个指标对应的权重。
2)综合权重计算
在计算了各级对于上一级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以后,即可从最上一级开始,自上而下地求出各级指标关于评价目标的综合重要程度,其计算过程如下:
设A级有m个指标A1,A2,…Ai,…Am它们关于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分别为al,a2,…ai,…am。A级指标Ai中又有n个子指标Bl,B2,…Bj,…Bn,它们关于指标Ai的重要程度分别为bl',b2'…,bj',…bn',则子指标级的指标Bj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为:
(1)
AHP法的最终结果是得到相对总目标各个方案的优先顺序权重,并可给出这一组合权重所依据的整个的阶层次结构所判断的总的一致性指标,据此可以做出决策、分析。
2.2 确定待评项目关于发展指标等级的关联度
设v为实域介于(-∞,+∞)上的任一点,V0=, Vp=为实域上区间,则称
(2)
(3)
为v分别与区间V0,Vp之距(即“接近度”)。比如,ρ(v,V0)≥0,表示v不在区间V0内;ρ(v,V0)≤0表示v在区间V0内,且不同的负值说明v在区间V0内的不同位置。
令:
(4)
表示量值v与区间V0 、Vp 的“位值”(即一个点与两个区间的位置关系)。
令:
(5)
则称K(v)为v关于区间V0、Vp的关联函数。
由公式(5)可得指标i关于每个类别t的关联度kti
(6)
表示待评物元的第i个评价指标c关于第 t 级竞争力的关联度,kt(vi)≥0表示vi属于V0ti,kt(vi)越大说明vi具有V0ti的属性越多,反之越小。
由公式(7)可计算出待评项目(企业)N各项评价指标与发展等级T的关联度。
(7)
式中:wi―为指标C的权重分配系数。
在求得待评项目N关于评价等级t的关联度k t (N)后,若
(8)
则可定性判定待评价体N属于t0类,而kt0(N)的数值大小及相互关系则可定量的反映评价项目(单元)的好坏及其属于类别t0的程度。
3 可拓评价方法的实现
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将问题域中的物元通过抽象用对象表示,建立可拓知识库,通过分析按照“规则库”中的规则,再根据可拓推理规则并结合人一机对话的方式确定实质性的深层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利用优度评价方法求出策略的优度,为决策者提供判断依据。
3.1 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
采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将问题域中的物元通过抽象用对象表示,与客观情况更为接近,易于理解。通过封装机制将对应的方法封装起来,以类的形式实现,采用继承的机制实现代码共享等。使得整个系统都有很好的模块性,也利于修改和扩充。将面向对象的知识统一表示在对象结构中,用如下的元组来表示,即:
面向对象可拓知识=(类集合,对象集合,对象间的关系,对象属性集合,对象方法集合)
根据决策问题的特点可知,评价决策主要可由四部分构成:
1)问题域,用反映问题特征的物元表示
2)权重,用于确定各个属性的重要性,即指标的重要程度;
3)决策模型,根据决策问题的特点采用的决策方法,这里主要选择关联度确定方法;
4)推理机,它是一种处理策略的逻辑集合。它包括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求权重的方法,决策模型和选择规则进行推理求解。
用一个4元组来描述多目标属性方法的模型,由此而形成的多目标属性决策问题的知识化数学模型EKDM(Extension Knowledge Decision Model):
EKDM=(R,W,K,M)
其中: R一目标物元;W一权重;K一决策模型;M一推理机
根据决策问题的可拓知识化模型,定义一个EKDM类和3个主要对象类(物元类、权重类、方法类),在EKDM类中建立2个对象实例和一个推理机接口。3个对象类中只是对各自的属性和方法进行知识表示,至于具体选择什么样求解权重的方法和决策方法都通过推理机来实现。EKDM类的框架如下:
Class CEkdm { //定义可拓决策类
Propertyset SetProperty [4]; //定义构成评价决策对象
Interface IReasoning ();//定义处理逻辑接口,包括对象推理、规则推理
Construct CEkdm(){
SetProperty [0]=new CWeight();//权重
SetProperty [l]=new CObjcetAttribute();//经典域物元对象
SetProperty [2]=new CObjcetAttribute();//节域物元对象
SetProperty [3]=new CObjcetAttribute();//待定物元对象
…………}}
Class CWeight{//定义权重这个类
float weight0[n][m];//指标权重判断矩阵
float weight[n][m];//指标权系数矩阵
float get_ab_weight(){//权重系数计算};
float standardized_matrix (){//进行矩阵规范化};
float Matrix _RI_CR(){//判断矩阵一致性};
…………}
Class CObjcetAttribute{//定义物元类
float p1[i][j] //表示初始第i个评价等级,第j个指标属性值
float p2[i][j]//表示规范化后第i个评价等级,第j个指标属性值
maxLaw(){//增量型指标属性};
minLaw(){//减量型指标属性};
fixdeValueLaw(){//固定范围型指标属性};
standardizedIndicators(){//进行指标模糊属性定量化和规范化};
…………}
Class CMethod{//定义方法类
float get_ab_weight(){//权重系数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最小平方和法};
float AddWeighting(){//定义加权和法};
float Topsis(){//定义逼近理想点法};
relationalGradeIndicators(){//指标等级关联度计算};
relationalGradeEconomic(){//经济发展等级关联度计算};
economicDevelopmentLevel(){//经济发展等级评价计算方法};}
Interface IReasoning {//定义推理机接口
CMethod ObjReasoning (){//物元对象推理方法};
CMethod RulReasoning (){//规则推理方法};}
3.2 可拓知识库的设计
将循环经济决策问题用可拓知识表示以后,就可以建立以物元为基础的可拓知识库。可拓知识库主要由物元库、规则库、方法库、推理机、基础数据库与知识库管理系统组成。物元库存放经典物元、节域物元;方法库存放决策模型和方法的实现;推理机是可拓推理方法(物元对象推理、基于规则的推理)的具体实现;知识库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知识库的创建、更新和调用。知识库的数据字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物元字典:物元编号,物元名称,物元类型,物元特征编号,物元特征个数等;
物元特征表:物元特征编号,物元特征名称,物元特征值域等;
方法字典:方法编码,输入输出参数要求,条件及范围,方法实体文件名称,方法及功能描述,方法的结构信息等。
基础数据库用于存储、维护和管理各基元类数据,包括区域社会、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如:自然状况指标表、社会状况指标表、经济状况指标表等。
规则字典:规则编号,规则名称,前提物元,结论物元等。
将事实、规则等按条件、结论和连接运算符分解,每部分用基元Rrule表示,并组成树形结构表示,采用表关联结构存储,如图2所示。通过改变节点和相关算法产生新规则,并按照这个通用结构保存在规则库中。
基于物元对象的推理方法主要体现为下列两个步骤: 首先利用其中的事实条件(待定物元r), 构造出描述当前情况的问题物元模型P=R*r,其次通过发散树去匹配知识库中存储的目标知识物元R,从而推导出事实或结论。
4 结束语
应用物元可拓学原理,研究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可拓知识表示方法、知识库的架构和推理机制,提出了循环经济系统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和实现模型,将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评价中多参数因子目标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 克服了单因子评价法不能全面反映综合状况的不足。利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建立多指标性能参数的评定模型, 并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结果, 从而能较完整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 蔡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J].科学探索学报,1983(1):83-97.
[2] 闫志刚,杜培军.关系数据库表示规则知识的理论与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26).
[3] 陈伟亚.基于循环经济系统的工业园区规划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4] 徐丽平,张俊卿,姜利群,等.基于知识库的知识发现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5(10).
[5] 李志林.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特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6):54-58.
篇10
农村循环经济可以定义为: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农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系统论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
(二)协同论从循环经济协同论来看,一个具有内在发展机制的经济系统必须是一个有差异、非均匀、非平衡态的经济系统,它要求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扩大系统内的势能差,加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补,从而使系统具有自组织作用和内在动力。
(三)生态经济学理论循环经济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
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生活循环经济和农村工业循环经济。农村循环经济三个组成部分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各自独立运行,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农村循环经济的层次与结构如图1。
四、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及现状分析
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一个以“边疆、民族、山区、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是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实施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云南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云南省农村基本资源利用现状耕地资源:云南农业人口多而耕地资源相对不足,国土面积中的94%是山区,基本农田面积较少。全省总耕地面积为9632.36万亩(详查数),人均2.33亩。高度适宜耕地、中度适宜耕地分别为892.05万亩、1625.31万亩,占9.2%,占16.87%;勉强适宜耕地3969.08万亩,占41.21%;不适宜耕作的3145.91万亩,占32.66%。另外地块分散,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耕地后备资源少。农用水资源:云南省水资源净流量位居全国第三,云南省雨量充沛。但云南省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上东南面的云贵高原上,有效水资源相对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气资源:云南省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清新,大气层密度小,阳光透过率高,经年太阳高角度大,日照时数长,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内蒙、青海等省区,为中国最丰富省份之一。森林资源:云南是全国四大林区省份之一,森林资源丰富。据云南森林资源第三次复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2380.7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2%。生物资源:云南省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
(二)农业环境状况分析农业生态环境较差:云南省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大省,长期实行资源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还是比较脆弱。近年来,云南省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环境污染严重:云南省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加之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低,造成废弃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使得全省的大气环境面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巨大压力;云南省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农膜,农产品质量堪忧。生态环境的退化和污染,不仅导致了耕地资源严重污染和破坏、地下和地表水资源严重污染和大量减少、滇池等众多湖泊的严重污染和鱼类资源锐减、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还在不断强夺着宝贵的生存资源,导致农产品的不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五、云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工程以旱作农业示范项目为窗口,以农技推广站为媒体,以经营网点为农业推广载体,积极构建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灯综合循环农业经济,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抗旱耕作。
(二)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云南省气候条件和沼气资源十分丰富,农村沼气工程是云南省一项很有基础的工作,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工业化气化站建设。
(三)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充分开发秸秆的用途,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建设示范园区云南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当地具体情况,引进或创新适合自己的具体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来促进农村广大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 上一篇: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总结
- 下一篇:建筑施工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