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篇1

内容摘要: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战略意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战略 整合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 资本化战略

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并且正在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涉及各行各业的庞大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在2010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接受和讯专访时认为,中国要实现经济长期发展,主要动力就在于充分调动民间酝酿的巨大积极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考虑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略观念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战略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由来已久。“战略”一词源于希腊文Strategas,原意是 “将军”。在中国,“战略”一词为作战谋略部署之意。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战略的运用推广到了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战略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组织为谋求自己的最优发展而制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等内容。民营企业是特定的经济组织,具有战略意识,进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正确把握未来,取得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战略观念是当代最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任何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就必须增强对世界总体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不失时机地占领和把握住自己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具有战略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其次,企业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任务,需要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重新定位。由于许多企业家缺乏战略意识,民营企业存在企业经营内容过时、企业经营内容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等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牢固确立战略意识,不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才能赢得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上半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789.4万户,较2009年底增长6.65%;注册资金、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企业分别较2009年底增长12.8%、4.1%和2.6%。2010年1至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61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民营企业共完成进出口值3998.5亿美元,增长50.5%,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同期国有企业。事实证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以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

虽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企业规模来看,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但平均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摸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行业分布来看,受市场准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民营企业虽分布在大部分工业行业,但真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纺织、食品、采矿等传统竞争性行业。在科技含量高、资金密度高、市场准入壁垒高、利润率高的行业则数量较少;从管理水平看,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治理结构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宏观分析和长远战略规划能力;融资难仍然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譬如,受我国贷款担保制度的影响,一旦某个民营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紧张或断裂,为其担保的企业就会成为银行讨债的对象,从而造成好企业被问题企业拖垮的现象。特别是这种状况还会蔓延,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量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当前,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受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越是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对民营企业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确立战略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从各个方面增强企业实力,从而达到做大做强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一)战略选择之一:民营企业整合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和管理理论研究视野中,整合或一体化(Integration)通常和产业、产业组织联系在一起。产业整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作为企业的一种成长路线和战略选择,产业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行业战略性转移和低成本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产业整合,为民营企业产业整合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整合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产业整合要以企业的战略转型为纽带,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状况,适当选择进入产业和整合的策略。民营企业要尽可能考虑与企业原有产业相关的业务,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就近转型和相关转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部分转型的方法。如先从零部件做起,再到集成,最后再到整体等进行战略转型。第二,民营企业要强化产业整合后的资源整合与管理,实现企业在重组后各类资源协同效应的发挥。能否进行实质性的整合管理是决定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绩效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整合、业务运营整合、企业资源整合、财务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与无形资产整合。只有做好了整合管理,产业整合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发挥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在民营企业的产业整合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支持而不干预整合工作。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规范民营企业运作,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战略选择之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手段。目前,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成功的民营企业国际化必定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巩固国内市场,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第二,广泛地利用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同时,民营企业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第二,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将加速我国的技术进步。第三,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利用特殊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实现新的发展。因此,国际化战略也已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化观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即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名牌。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二,民营企业要立足创新,提升品牌优势。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国经营。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或支持建立相应的对外合作平台,让企业高效地利用国外资源,更多的了解海外技术信息,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进步、人才引进和产品创新的水平,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当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有诸多法律和政策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亟须制定并尽快出台海外投资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审批权限的行使,规范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条件,尤其应为并购科技、资源类企业打造政策支持平台,帮助参与并购的企业,充分做好法律、贸易、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

(三)战略选择之三: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却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市值和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民营企业上市所面临的市场成本和政策成本不断下降,为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现实渠道。储小平(2003)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就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为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广泛融合提供了最有效的平台。我国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和条件过高,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低下等问题。因此,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资本化战略的实施,将是推进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资本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民营企业行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政府决策部门应正规市场法则,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引导、有效监管和资本市场相关知识教育,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行为。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控股家族和公司经理层进行双重监督。第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首先,加快股票市场自身发展,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上市融资。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债券交易市场体系,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拓展股权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以适应民营企业进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继续完善和扩大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这是民营中小企业易于实现重组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同时,积极建立多级化的项目融资体系,开拓民营经济的多种融资方式。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或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打通中小企业融资通道。

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制定并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侯立军等.企业战略整合:构建和谐伙伴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7(24)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10-03[作者简介]于洋(1982―),女,山东枣庄人,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助教。

树立国际化观念、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需要。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时,民办高校要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必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与公办院校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民办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对于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计划“十二五”时期要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这座城市的必然选择。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下称“上外贤达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由教育部批准的上海第一批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该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创建了以语言类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兼顾专业和英语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个立足上海的二本民办院校,上外贤达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坚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拟以上外贤达学院为例,讨论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过程中有哪些途径及好的发展策略。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陈化北在其所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将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所应具有的指标作了以下罗列: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的国际化;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和校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本校教师接受海外教育的比例;本国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少;毕业生在海外留学、就业、发展情况及在国外的分布情况;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项目的多少;与跨国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少;举办、承办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项目的多少;教育输出――海外办学、教师海外讲学的情况;教职员工出国、进修、访学的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科技创新、发明等重大科研成果和国际性学术奖项的获奖情况,以及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程度等16个方面。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经费和政策倾斜方面的局限及办学定位的特点,势必要认清形势,从自身优势出发,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结合上外贤达学院国际化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树立国际化观念,制订国际化规划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更是国际化的时代。作为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众多高校的重视。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而对于城市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高等教育要有所作为,也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2010 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战略方向,并针对性地了《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对推进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应以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为落脚点,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化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现阶段从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变中赢得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1]树立国际化的观念,就是做到学校办学要有国际意识,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学生学习要有开阔的视野,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制订国际化的发展规划。

上外贤达学院自2004年创立之初,就明确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从专业设置、招聘人才、招生到教学管理,均围绕“国际化”的理念层层铺开,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传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知识为特色,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国际化的理念传达至每一个教职工及每一个学生,这是上外贤达学院国际化战略的一大特色。

二、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推进课程国际化

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是评价高校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等方面。课程目标国际化要求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大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方向;课程设置国际化要求课程结构和学分要求更加科学,课程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性,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课程内容国际化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突破传统,及时将最新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课程教学中,注重国际视角。双语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手段,而外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我国部分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双语教学试点。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些政策,推动双语课程建设,探索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2]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更应体现自身优势,充分强调综合性、灵活性和选择性。以国际化理念为导向,重视实践类课程,将语言培训与专业讲授相结合。

上外贤达学院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开设的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5大门类的21个本科专业均实行“专业+英语”的培养模式。几乎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同时兼顾了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英语类课程所占比重非常大。专业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行双语教学,个别专业甚至开设了全英语教学课程。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等专业均实行分班教学,根据学生成绩开设全英语班、双语班和普通班;全英语班专业课程采用全英语授课,双语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授课,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优秀辅助教材。

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落实课程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没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再完美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无法顺利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从全局着眼,提高整体层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国际化不应是师资队伍内部个别精英的国际化,而应当是广泛的并具有激发国际竞争信心和动力的。[3]具体来说,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国际化的教育意识、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先进的教育手段。民办高校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使海外优秀人才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应选派教学水平高且外语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考察、讲学、访问、学习,使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先进的课程体系及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思路,提高科研水平。

上外贤达学院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双语和全英语课程的教师大多数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任课教师或具备知名外资公司的实务工作经验,或持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且能胜任双语和全英语教学。同时,还积极推进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品牌课程的输出项目。例如,和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德学生混合编班、中德教师共同执教的学习交流项目,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生举办暑期研修班,开设多门品牌课程,由本校教师用英语授课。这些项目均受到了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组织学生海外学习实习

国际合作办学由于自身显著的优势,如今已成为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有三类:融合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双方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嫁接型模式,充分保留各自学校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松散型模式,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学生去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4]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和经费来源方面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同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的方式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因而可采取嫁接型和松散型的合作办学模式,通过校际互认学分、颁发双学位证书以及海外实习等方式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外贤达学院为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缩减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及瑞士酒店管理学院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推出3+1本科双学位项目,即在国内学习3年本科课程后,第四年赴国外大学学习1年,考试合格后由中外大学分别授予学士学位。目前,该校已与美、英、法、德、西、瑞士、澳、日、韩、埃及等10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0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所开设的所有外语专业都已有相应的母语国家一所乃至多所知名大学与之对流合作,签订学分互认协议,为学校全体学生提供广泛的出国交流学习机会。此外,该校还积极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出国短期培训与海外实习,大批学生参加赴美带薪实习。与耶鲁大学GISED研究合作,每年组织优秀学生赴耶鲁大学参加教育生态系统实践培训,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经过九年的实践努力,上外贤达学院经历了从组织学生出国短期游学到向国外合作院校派送交流学生互认学分,再到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完成研究项目的三个阶段跨越式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已初见成效,且向着范围更广泛、途径更多元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5]民办高校应该认清形势,根据国家地方政策及时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国际化理念是基本,只有民办高校从上到下都以国际化作为出发点,才能发挥各方力量、各方智慧,为国际化的推进献策献力,进而制订具体规划;推进课程国际化是核心,加快双语课程体系建立才能将国际化理念付诸实践,才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能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是保证,引进海外人才能确保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推进和落实,才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高校国际化进程中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是关键,通过学分互认、组织学生海外学习和海外实习等方式加强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民办高校国际化办学是提升民办高校知名度、激发民办高校活力的重要举措,将这个事情做好,民办高校就能从国际化进程中获得巨大收益。[6]

参考文献:

[1] 闫树涛,郭伟.地方大学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9(9):9.

[2] 刘世清,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57.

[3] 王璋元.浅析高等教育师资国际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4(2):112.

[4] 魏东海,吴他凡,张慧群,等.“一联多”“全覆盖”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12(5):87.

篇3

1、产业经济学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

2、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量。其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较接近的是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

3、但与宏观经济学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不同,产业经济学更注重国民经济总量的结构分析、部门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而中观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以某一部门、某一集团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所以产业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Il-213-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经济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的风景线。“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与科技一体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重视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地共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研究和探讨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一、深化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

民营经济是以私营、个体经济投资经营为主体,包括股份合作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最适应市场、最具活力的富民经济。民营经济在市场中诞生,在市场中发展,其产权关系明晰,运营机制灵活,是社会生产力结构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在加快县域经济市场化中起先导作用。在提高产业支撑力中起主体作用,在扩张经济总量中起主导作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持久动力。

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薄弱、财政收入少,人均GDP低、集体积累较少,借贷能力不强,吸引外资难度较大,发展经济存在较大的困难。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但其本质是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的差距。欠发达地区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慢、档次低,同发达地区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希望在民间,话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风”,这是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理所当然地成为所有欠发达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主要出路。

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县域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土特色发展。二是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化加工产业,如建筑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餐饮业等,产业趋向特征明显。三是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小。四是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庭式的管理模式为主,董事长兼总经理比较普遍,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同时,在欠发达地区,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第一是民营经济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民营经济贷款困难,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在贷款过程中条件苛刻,虽然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60%,但是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第二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表现在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硬环境适应不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效率低下,民营企业审批程序繁琐,花费时间长、精力大,执法管理部门作风亟待改善;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二、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证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公认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健康和发达的地方是浙江省,浙江省发展市场经济主要的做法就是发展民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经验都说明要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为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得到国家大量投资,外资也不太愿意来,自己又无财力搞建设,所以只有依靠民营经济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共识。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基本上制定了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招三化”政策。民营经济是实施这一政策的最重要的力量。目前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对外开放为契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把握欠发达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原则

篇5

随着对外贸易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逐渐趋向合理化,但随之带来的影响是贸易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空间不断被挤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贸易逐步由顺差转为逆差,这种情况在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基于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研究了我国利用贸易逆差倒逼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贸易逆差;均衡发展;服务贸易

一、引言

与其他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服务产业、服务贸易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管理长期缺乏能够有效促进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最终使得国内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事实上,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拓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目前服务贸易逆差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由表1、表2、表3可知,自2009年开始,我国的服务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与其他产业发展相比,我国包括旅游、高新技术、通信、金融等在内的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其国际竞争力较低。具体原因:一是政府对服务贸易发展的监管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受传统经济思维定势影响,我国服务产业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对服务产业的监管及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出台的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等,包括政府、社会、金融机构在内均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二是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以传统的旅游服务、跨国商业服务、运输服务等方式为主,这些行业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占比高达60%,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服务等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占比仅为8%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服务等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占比达到了25%~30%。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我国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新任务1.全面推进货物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货物进口贸易规模。要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优势资源基础上,全面推进货物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扩大货物进口贸易规模,改善国内经济供给面。应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不断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有效调整相关产品的进口数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充分利用外资,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根据国内外投融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通过吸收和充分利用外商投资,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开放经济体制,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3.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中国应当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重新了解、认识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将服务贸易作为今后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三大发展战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在着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分别是“走出去”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其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该战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东道主福利,同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有效构建跨国生产经营价值链,进而整合全球资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国实现“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政策,该战略主要涉及旅游、物流、加工、制造、投资等领域。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与信心,其中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标志着我国该战略正式拉开帷幕。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贸易逆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促进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在中小型服务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国内许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与积极性缺失,生产的产品大多为贴牌加工产品。在众多服务贸易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为19%,其出口贸易额仅占到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0%。2.服务贸易领域严重缺乏复合型和专业型技术人才。目前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充分体现为一种人才资源的竞争,而我国无论是服务贸易行业还是服务贸易企业,恰恰表现出了人才资源的匮乏———不仅缺少专业型技术人才,而且缺少懂金融、懂法律、懂国际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限制了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贸易逆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1.影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依赖于扩大货物贸易规模来实现。与此同时,国内市场消费严重不足,限制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对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也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2.影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出口收支平衡是保障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所谓进出口收支平衡是指当一国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时,其资本项目应当表现为逆差,从而实现相互抵消,反之亦然。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仅在2012年资本账户有少量逆差,其他时期基本表现为双顺差,这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非常不利。首先,顺差越大,我国商品市场通货膨胀压力也越大;其次,顺差越大,还会导致我国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利用贸易逆差倒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以知识为发展核心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一时代,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资源再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变革和能源消费方式转变等等。其中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都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政策扶持,如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以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等。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和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进而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国家应当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的国内消费比例已经占到其GDP的70%,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还不到30%。因此,国家应当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利用贸易逆差来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将以往我国主要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主要依赖国内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要通过这种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彻底改变“亚洲加工、欧美消费”的贸易格局。

(三)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国内贸易企业自主创新应当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内贸易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要正确引导、鼓励国内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自主创新。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使企业积极向高端产业链包括服务类产业方向发展。此外,政府还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调整、引导和规范服务贸易企业的市场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淘汰相对落后的服务贸易技术,加快高端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步伐。

(四)全面实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协同目前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战略,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人民币区域化”发展战略等。在推出和实施这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要积极探寻这些发展战略各自的运行规律,把控好这些战略的实施节奏,进而为利用贸易逆差倒逼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支撑,真正促进服务贸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梅,刘维忠.中国棉花贸易逆差及诱发因素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4):224-228.

[2]赵东明.美中贸易逆差模型的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2013(13):279-280.

[3]刘茜.经济结构与贸易失衡之间关系的理论辨析———西方经典贸易理论与理论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1):126-138.

[4]王启云.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危害与对策分析[J].国际市场,2013(2):76-80.

[5]张利洁,郝乔丽.我国图书版权“走出去”问题初探[J].编辑之友,2015(3):23-27.

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 运行过程 功能 统计思想

受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经济俨然已出现负增长的态势,相较之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较快速度增长,这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质疑。事实上,国际社会对我国宏观统计数据的质疑并非第一次,世界银行就曾因中国官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提出过质疑,并随后即在其公开出版物中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调整。作为提供主要宏观经济数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显然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框架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无一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和数量的联系,这就要求有一套生产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世界各国采用的生产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实证分析的工具。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全面且系统的核算,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国民经济核算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循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数学等方法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其经济活动及特定时点的活动结果的各种重要总量及其组成部分进行观察、测定,以描述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内在联系。这些经济理论、方法体系、指标体系就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包括生产过程、收入分配过程、消费过程、投资过程和对外交易过程。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由流量核算和存量核算构成。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1.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由于其固有的复杂性,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要准确无误地把握这个系统,需借助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有效的工具,其通过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组合起来,从而将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 “可视化”,从而显著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2.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参考的可靠依据。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引导和协调国民经济持续、稳定且快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对外经济往来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基础数据。

3.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规划。

4.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只有当不同方面的经济统计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本框架下时,彼此之间才能表现出相关性,从而发挥出整体功能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种符合上述要求的框架,使得不同类型的经济统计彼此之间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增强了其实用功能。

5.协调经济统计数据。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

国民经济核算包含的统计思想,可从“为什么统计”(Why)、“用来统计什么”(What) 及“怎样统计”(How)三个层面(3W)来加以概括:

1.“为什么统计”――Why。国民核算,其基本功能是通过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获得其数据,从而勾勒出国民经济面貌,以此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划都必须围绕国民核算结果来实施,同时,其核算结果反过来也能够检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效果。

2.“用来统计什么”――What。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同角度计算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反映国民经济总体态势。通过国民核算可以得到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统计的基本任务即是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因此,不能只停留在部分数据上。

3.“如何统计”――How。国民经济核算以经济理论为导向,通过会计、统计、数学等方法来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其运用的基本方法包括账户法、基本平衡法以及矩阵模型法等。账户法,利用会计账户特性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基本平衡法,依据平衡原理,采用恒等公式将有关指标结合起来,从而反映国民经济协调情况的一种方法。矩阵模型法,则是将众多账户归纳于一个表中,从而反映出各部门各交易之间的联系,以及包括各种收支关系的来龙去脉,可在此基础上,对国民经济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四、结语

国民经济核算,通过描述国民经济总量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可为宏观经济管理做出有效决策,其中沿袭了非概率统计方法显现出其深刻的统计思想。统计学旨在偶然性造成的无序中找出一些虽不确切却有规律性的东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依据统计方法所做出的判断并不一定是完全可靠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概率保证;同时,由于统计方法中固有的从事物表面数量关系着眼的特点,使其容易被过度使用、误用。综上,开展统计应用性分析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客观事实相结合,在采用有关统计技巧前必须对相关理论做一定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对所采用方法中所蕴含的统计思想有明晰合理的认识,此时才能得出真实且可靠的结论,从而避免了“统计陷阱”。

参考文献

[1] 李金昌 . 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 统计研究 2006.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财务管理

工商管理一般指的是工商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当中比较常见的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精通管理以及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从事着物质生产流通工作,企业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管理经济的方式去组织管理企业经济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担。工商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主要有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企业不能有丝毫的怠慢,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总是有限的。成本的降低和产品的种类繁多是企业的一个竞争优势,企业一定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或者特殊技能。要拥有核心能力或者特殊技能,必须要靠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员工。企业离开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难以继续,被其他企业远远摔掉。当今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是与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密切结合的,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根基。薪酬激励制度是企业促进员工积极主动的主要制度之一,与企业效益的高低和员工积极主动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评价和岗位设计为基础;员工的薪酬必须要将岗位具体要求等因素结合起来,将薪酬考核与业绩挂钩;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关注生产一线或者环境差、任务重的工作岗位,政策向这些岗位有所倾斜,以充分达到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目的;好的福利制度也是薪酬激励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利于使员工队伍稳定,员工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二、企业战略规划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高层次的一个管理要求。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对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内长远的、全局的发展政策、任务、目标、方向,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决策的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企业战略管理是站在宏观的层次上面,通过控制、规划、预测、分析等手段,实现企业的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可以将风险分为战略制定风险、战略执行风险、战略控制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促进企业有条不紊的发展,往往要制定短期或长期的发展规划、生产运营的计划等。然而由于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企业的生产规模、所处的市场环境等各种因素,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略的定位不准确、所指定的战略不能分解、战略目标过大等各种风险,一旦战略制定出现偏差,对企业极有可能会造成沉痛的打击。因此,企业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战略至关重要。企业制定战略的时候要明确战略的思想和目的,对企业的内部环境、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进行细致地分析,确定企业战略的宗旨,弄清战略的重点,制定好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合理地选取战略方案。其中,细致深入地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是正确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要及时地搜集和正确地把握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例如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关于产业发展和调整政策,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经济发展战略,潜在的市场竞争者,供货厂家的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等,明确企业的薄弱环节和优势环节。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又是一种模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战略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的战略财务管理应运而起,战略财务管理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财务信息支持系统、全面预算管理、全面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核算体系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长期性、外向性、全局性的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认为,企业获得超出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的可能性比较低,不太容易实现。在理论上,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是由市场完全竞争决定的。但是,事实上市场是不完善的,完全竞争的市场还不存在,在现在的市场当中充斥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也就是说市场效率存在一定的缺陷,是一个非完全、非完善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环境当中,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发现市场的不完善性,并且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完全可以获得一个超出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从战略财务管理的角度上来讲,就是采取一个最恰当的投资及融资方式,当然,企业的最恰当的投资及融资方式主要由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权衡来决定的,支持企业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可以到达或者保持一个超出正常水平的投资回报。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就是企业利润,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且将这一个目标贯穿于企业整个的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的计划、决策、预测等工作当中。这其实是一个短期发展战略,而战略财务管理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传统的财务管理要求基本上每一笔的交易都要能够获利,而战略财务管理更加注重是企业长期获利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工商管理也呈现出了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与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不断改革与创新工商管理学科教育,培养现代化的工商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08)

篇9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生态经济管理

一、生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述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从其本质上讲,是生态经济;从其运行的方式上讲,是市场经济。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二者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致性特点;同时又有相互制约的矛盾性特点。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如何利用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克服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性,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将是十分重要的。

二、增强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包含着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宏观生态总量平衡两大平衡。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一定的经济平衡总是在一定的生态平衡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平衡这种稳固性和耐受力,不仅要靠自身的调节,而且更重要的还要靠经济力量的支持和促进。因此,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三、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现在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抑制对资源环境的过度需求,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努力调节好有限的日趋减少的生态资源和无限的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不断增加的排污量和相对缩小的生态环境容量即有限的净化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总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2.中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和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国生态经济管理的重点领域。它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业和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减缓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部分工业部门与行业和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逐步实现工业和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参考文献:

[1] 夏汛鸽:生态社会市场经济释义[J]. 开放导报, 2003, (08)

[2] 邓三龙, 彭福扬: 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湖南社会科学, 2002, (06)

[3] 陈宝兰: 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1)

篇10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和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电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电力销售市场的扩大又刺激了整个电力生产的发展。

XX年全国的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比XX年增长14.8%,增速与XX年相比回落了0.4个百分点。其中,水电发电量为32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6%;火电发电量18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核电发电量稳步增长,全年发电量5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1%。XX年我国电力消费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1735亿千瓦时,比XX年同期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6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第二产业用电量162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第三产业用电量24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4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

XX年12月,国家电网统调发电量1926.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03%,其中水电量141.17亿千瓦时,火电量1767.33亿千瓦时,核电量18.14亿千瓦时。 根据预测,2010年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提高到6至7亿千瓦,2020年提高至10至11亿千瓦,当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4.6万亿千瓦时。“

我国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还体现在电力系统容量、电厂规模和单机容量的大副度提高上。现在我国最大的火电机组是90万kw,最大的水电机组容量70万kw最大核电机组容量100万kw。华北、华北、东北和华中四大电力系统的容量均已超过4000万kw。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装机容量1820万kw,单机容量70万kw,年均发电量847亿kw h,比全世界70万kw机组的总和还多,是世界最大的发电厂。我国核电力工业起步较晚,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30* kw浙江秦山核电厂于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实现了核电的零突破。1974年建成了第一条330kv输电线路,由甘肃刘家峡水电站厂到陕西关中地区。1981年建成了第一条500kv输电线路,由河南姚孟火电厂到武汉。电力系统输电电压等级,除西北电网为330/220/110kv外,其他电网都采用500/220/110kv。国内各省电网都已形成220kv网架,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南方等电网都已建成500kv大容量输电线路和跨省联络线,并将逐步形成跨大区域互联的骨干网络。正在建设中的西北750kv输电工程,标志着我国电网输电电压等级由目前最高的500kv即将升级为750kv,实现历史性跨越。除超高压输电外,1988年建成了从葛州坝到上海南桥的 500kv直流输电线路,全长 1080km,输电容量120* kw,使华中和华东两大电力系统互联,形成了跨大区的联合电力系统。在这些电力建设工程中,超高电压等级(220kv/330kv/500kv/75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