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61-01
门诊护理工作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其具有诊治快捷、方便、人流量大等特点,是医院对外工作的窗口,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完善自身不足,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这样在帮助患者解决病痛的困扰时,也能提高医院声誉。下文就我院门诊护理工作做了如下分析。
1 门诊基础护理概况
1.1 工作内容:我院门诊护理人员主要是在咨询台、分诊检查室、门诊手术室、输液室、急救室等科室进行相应护理,具体来说是为来门诊救治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咨询、注射、门诊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对门诊与住院部各科室之间的护理工作进行协调[1]。
1.2 特点
1.2.1 病人多:是因为来院治疗的患者为不同阶层、年龄段的患者,且病症不一,一旦有感染性疾病患者,易造成患者和周围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判断,并积极对患者进行疏导并将之送到指定科室,配合医生进行明确的诊断和救治。
1.2.2 医生流动性较大:原因是门诊部每一天坐诊的医生都是由各科室派出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这对于常来门诊治疗的患者来说有一定影响,常会因不了解门诊医生坐诊规律而产生一些纠纷。为此,门诊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向患者讲明门诊医生坐诊规律,并向其讲明门诊医生流动性大的意义,让患者对门诊医生工作有所了解,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医院及护理人员还要尽可能的缩短挂号时间、候诊时间和取药时间等,简化治疗手续以便患者及时接受治疗,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维护医院信誉。
2 开展优质护理的可行性措施
门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关键在于护理人员,需要护理人员耐心的引导患者,并向患者讲明需要注意的细节及及时将患者送至与其病症相应的诊室进行治。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尽可能的提高护理质量,则需要门诊护理人员做好如下工作:
2.1 构建层级护理管理制度:层级管理制度的落实,能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上有据可依,并按照规章制度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度构建时,要以护士的年龄、职称和技术等综合因素为依据,构建以护士长为主,责任护士和护士共同组成的质量控制体系。其中护士长的工作是每周对各个护士的工作进行抽查,月底进行全面检查,以及每一天上下班检查基础护理落实工作[2]。为了确保各项工作更好的落实,还应该将定期检查、全面检查和随时检查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护理人员身上,明确护理项目及规范,使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尽职尽责,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周到、高质量的服务,也能改善医护之间的关系,切实将优质服务贯穿于门诊基础护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2 提高服务意识:门诊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最先且直接接触的人,其服务质量优劣,与医院名誉密切相关,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已有的观念进行更新,加强基础护理工作,深化基础护理,以便更好的满足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要做好这些,护理人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患者为服务中心,尊重患者,耐心的为患者提供服务[3]。如接待患者时要用“您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等礼仪性用语与患者进行沟通,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当患者和家属有问题要咨询时,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耐心的进行解答,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减少沟通不畅而带来的医疗纠纷。
2.3 加大护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力度: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与护理质量也密切相关,要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专业、技能及业务培训,以增强其责任意识,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也要鼓励护理人员利用上班之余时间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护士条例、医疗纠纷条例及医院感染条例等方面的内容,巩固护理人员法律基础知识,使其遇到相关纠纷时能及时作出回应,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理论知识笔答、无菌技术操作、静脉输液和吸痰等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强化其技能为了调动护理人。为了使护理人员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调动,还要定期、不定期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并进行公证的绩效分配,以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技能和业务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4]。
2.4 加大门诊监督管理力度:门诊是医院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地方,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来往频繁,而医生在诊治和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5]。这就要求:
2.4.1 护理人员监督:护理人员要对门诊环境进行监督和维护,以便为患者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减少患者紧张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诊治活动,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最终实现优质服务。
2.4.2 患者及家属的监督:医院要将门诊护理工作内容及规范制度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公开,实现门诊工作透明化同时也要设置意见箱或邮箱,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对门诊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以督促护理人员工作,使护理人员能按照规章制度并秉着人性化服务从事门诊护理工作。
3 结束语
医院门诊护理作为基础护理部分,其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是以患者为中心,着手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通过护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落实护理责任制、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自行监督和维护环境、接受患者及其家属的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自己,为患者创造最佳诊治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医疗事业改革的进行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社会和患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医院门诊部还需要结合实际重新设置和划分服务范围,为护理人员提供完善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平台,提高护理质量,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病症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伟娟.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特点与护理管理分析[J].管理实践.2010(06): 168-169.
[2]王在琼.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提升全员护理技能水平[J].中国医药指南.2010(32): 22-24.
[3]郭燕红.适应形势 锐意进取 促进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0(05):305-307.
篇2
【关键词】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治疗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2.0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39-01
哮喘的持续状态是指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此时对哮喘的治疗非常困难,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患者死亡。而在哮喘发作时,患者由于生理和代谢都会处在相对紊乱的状态下,伴发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极高,也使患者死亡的可能性又提高了很多,所以正确地处理持续状态并发呼吸衰竭是提高此类疾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治疗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在我院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共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为18-67岁,平均为42.5±24.5岁。所有患者均参照相关诊断标准诊断为哮喘及呼吸衰竭。
1.2排除标准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并不列入本次研究当中,首先是患者并发有其他类型的严重肺部疾病,其次是患者并发有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或是心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等疾病。
1.3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具体包括:一是对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等进行监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二是对诱使哮喘发作的原因进行治疗,对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三是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在为患者用支气管扩张剂的同时可进行甲强龙和氨茶碱的静脉输注,同时采用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让患者吸入爱喘乐、舒喘灵等药物;四是为患者进行氧疗,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其吸氧量应该维持在1-3L/min;五是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当呼吸衰竭发作时或患者陷入神志不清时应为患者连接器械进行通气治疗;六是调整患者电解质紊乱状态,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常会出现一定程度脱水症状,使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阻碍呼吸道的呼吸通畅,因而要及时为患者纠正脱水症状,并缓解患者的酸中毒症状,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2结果
在本组研究中,44例患者其发病诱因分布如下,有17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伴呼吸衰竭,有8例患者因吸入了刺激性气体而诱发哮喘伴呼吸衰竭,有9例患者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伴呼吸衰竭,剩余的10例患者并无明显诱因。经诊断,有23例患者诊断为伴发Ⅰ型呼吸衰竭,有21例患者诊断为伴发Ⅱ型呼吸衰竭;44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器官功能严重受损的症状,有6例患者在发作时呼吸困难而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
本组44例患者在综合治疗之后,症状得到缓解且出院的有34例,占总人数的77.27%;症状明显好转的有7例,占总人数的15.91%;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症状未得到好转,占总人数的4.55%;有1例患者因在呼吸衰竭严重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占总人数的2.27%。
3讨论
哮喘持续状态是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且此时常规哮喘治疗已经无效的一种状态,它并不是哮喘类型中的一种,而是严重的哮喘发作,其病理改变通常比较严重,其病因常见的有:吸入变应原,如面粉、猫毛等这些会引起患者变态反应的物质;大气污染或吸烟,受污染的空气和烟雾都会引起哮喘病人的哮喘持续状态发作。而当患者哮喘的持续状态发作时,有部分患者在经过常规治疗后会出现进行性加重,进而诱发呼吸衰竭。[1]伴发呼吸衰竭的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说话困难、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水肿多汗、出现紫绀等,若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但这类病症的临床表现与上呼吸道梗阻并发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心源性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等的症状相似,因而在诊断时需要与这些病症进行区别,这样才能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有效率。
目前对哮喘伴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即在为患者治疗哮喘和呼吸衰竭的同时对其他一些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且一经诊断为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医护人员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与时间作斗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由于哮喘患者本身其支气管就比较狭窄,在哮喘发作时会因支气管过于狭窄而导致呼吸道阻塞,从而引发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在治疗中关键的一步是要扩张患者的支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2]。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和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共用的方法来扩张患者的支气管,常见的支气管扩张剂有抗胆碱类药物、β2受体激动剂类以及茶碱类药物,在应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可快速给予患者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等糖皮质类激素,帮助扩张呼吸道。在患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调整用量,改用0.25g氨茶碱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其每天的用量应控制在1g以下。有个别患者的痰量,若不及时排除也会阻塞呼吸道,这时可给予患者化痰治疗。先为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将痰液稀释后帮助患者将痰液排出,必要时可用支气管镜将痰液吸出,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
而对于疾病发作严重、出现意识不清的患者则应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气管插管通气,一种是非侵入正压通气。气管插管通气是常见的机械通气方式,在为哮喘伴发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通气时应注意将通气方式调整为低频率、低通气方式,以免通气过度造成患者肺部的过度膨胀,导致气压伤。在通气的开始阶段可以适当先调高呼吸频率,增加有效通气量,然后再降低呼吸频率,这样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而另一种非侵入正压通气是为了避免气管插管通气引发的并发症而应用的一种面罩通气方法,这种方法是先为患者进行较高浓度人工辅助呼吸,等患者适应这种辅助呼吸方式后,再为患者进行呼吸机通气,因而更为安全[3]。但目前应用这种方法的较少,在本次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且都是应用的气管插管方式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接受了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其余5例患者其呼吸衰竭症状均得到了缓解。
综上,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哮喘持续状态并发呼吸衰竭的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韦海燕.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7例效果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126.
篇3
关键词:临床带教 体验式带教 带教效果 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33-01
当前,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日渐提高,故而临床带教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提高护生对基础知识与具体操作技能的掌握力度,才有利于今后其走向工作时得心应手,进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1]。本文现以我校2013级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采用了体验式带教,带教效果显著改善,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龄为19-22岁的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护生,其平均年龄为(20.0±0.9)岁。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名,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护生的学习时间均为1个月,学时为40个,给予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带教形式为当面授课,而后组织护生进行实验室考核。(2)观察组则采用体验式带教:①护理基础知识培训:老师针对妇产科护理中的常见疾病护理知识、护理中或会遇到的紧急事件的处理以及护理职责岗位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②指导其练习护理技能:该项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观察、并发症处理以及做好相关应急预案等,期间并针对具体的情况对护生进行指导。③护生间的体验式训练:带教者可选取相关典型案例组织护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体验式训练,条件允许时可借助医学人体模型,达到实景实情模拟训练目的,每个小组于体验式训练期间,其他小组成员在旁观察,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可将场景设置为完全模拟状态,以促使护生深化护理职业与岗位要求,进而在体验式带教中展现其主体地位。
1.3观察指标
(1)基础知识得分与临床模拟得分;(2)带教满意度:参照护生体验式训练的表现与上述两项得分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3项。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护生护理基础知识与模拟临床操作得分的比较
对照组护理基础知识与模拟临床操作得分均不及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生带教满意度情况比较
经研究后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带教满意度以78.0%明显
不及观察组的96.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以往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多存在带教目标含糊、护生对相关知识不易掌握以及护理的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使最终的带教成果大打折扣,故而近年来体验式带教在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力度逐渐加大[2]。
体验式带教方法的运用,将原本的带教内容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分化开来,且各个模式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首先为基础知识带教,其有利于护生打好基础,进而增强其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其次,为护理技能的训练,带教者通过目的性、计划性与时间性的临床带教,使护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护理工作的进一步认识,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使整个带教进程更加规范;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实情实景的模拟,护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学习以及对今后护理工作的模拟,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还有利于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利于带教效果的提高[3-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行常规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体验式带教后,观察组护生的护理基础知识与模拟临床操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带教满意度以78.0%明显不及观察组的96.0%。故而认为,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引入体验式带教,可明显改善带教效果,有利于护生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兰美莲,蓝晓红,王锡英.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实施医护结合模式的有效性综合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5(03):90-91.
[2]曾讯,周雪梅,肖平,等.护理临床带教老师带教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5(07):86-89.
[3]章雪玲.PBL带教法在妇产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评
价[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3,10(03):1050-1051.
篇4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学会课题(课题号:JJS2010--055)相关论文
进入21世纪护士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GLEN,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每年举行一次,而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要发展必须靠教学质量,而护士资格证考试在在校生中进行,正是考验教学水平,做好社会宣传的最好途径,也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期望了解近两年初级护士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及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想法和复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今后考生的过线率并为今后的考试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尤其是研究资格考试改革对在校护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一、护士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统计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611名全体大专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2)
表1: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表2: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4个科目通过情况[n(%)]
从表1、表2可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考试的重视,过线率显著提高;二、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这两项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
二、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报考初级护士资格考试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其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11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2.结果
(1)100%的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都做过模拟题或看过相关辅导资料,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考试。
(2)2009届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均未参加考前辅导班,因为学院未举办这类辅导班,院外辅导班也很少;2010届学生考前有1.3%的学生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且参加辅导班的42名学生(36名过线,过线率为85.7%)的过线率高于未参加辅导班的281名学生(229名通过,过线率为81.5%)的过线率。
(3)参加考试之前感到紧张的学生2009年占97.6%,2010年占96.6%,说明学生普遍有考前紧张,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的国家,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家庭其独生子女均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几代人呵护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成为这类学生的通病。我校生源进入独生子女高峰期,本次调查中,在未过线的学生中,2009年独生子女占76.7%,2010年独生子女占74.1%,均较高。
(5)本次调查中,在过线的437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过线率为79.4%,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的53.1%。可以说明农村学生成绩优于城镇学生。
三、讨论与策略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护士对其执业能力负有法律责任。对护士进行严格的考试,注册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CGFNS国际护士注册考试等考试在国际上40多个国家开设考点。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护士执业考试(GLEN),这对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巩固护理教育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度起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我国护士资格考试报考条件:(1)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护理专业设置评审合格的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2)获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专业专科毕业证;(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境外中等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证和护士执业执照,其中外国人应当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汉语水平考试合格证明,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中见习3个月以上。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级护士专业资格考试分为4场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前3个科目内容又包括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知识,内、外科知识各占35%,妇、儿科知识各占15%;专业实践能力均为护理学基础知识。但不管是哪一个科目没通过,都不能拿到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证[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实验室检查,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护理;技能操作主要指专业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说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只重视实践和动手机会,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再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期间要教育他们改变重临床、轻基础的观念,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结合“三基”训练,通过临床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答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考试或自测形式,对所学医学基础理论有一个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扎实、打牢理论根基。
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只有全面复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内、外、妇、儿等科的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必须端正态度、全面复习知识:既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既要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又不能忽视护理学基础理论。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任不能忽视他们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要错误地认为考生毕业及资格考试没有直接的考试科目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外考生在学校学习及实习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掌握差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应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过线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独生子女低于普遍过线率,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怕苦怕累、娇生惯养,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其热爱护理事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资格考试的提高率,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准备有效的“敲门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前培训能够明显提高过线率。增加考前培训、进行集中、系统的复习对学生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好方法。考前培训,可以保证考前学习的时间,尤其对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实习工作繁忙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完成复习任务、保证复习的成效。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考前培训,当然培训的教师、教材和内容选择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我们2010年的做法是根据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护理学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全国护理学卫生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权威院校编写的模拟试题,指定各科有经验并参加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师资培训的教师讲解相关内容,课时培训方式以集中讲解为主,针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试涉及知识面广、重视基础理论的特点,根据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依照授课内容及复习进度定期安排考试。参考资料也显示随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复习内容的掌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配合,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过线率[3]。
另外,还应该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日前,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科目均有较大变动,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学科,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说明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跟随职业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使学生考试通过率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护理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27.
篇5
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学依据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3]。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自上世纪传入国内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研究对象
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级实习本科护理人员117名,均为女性,年龄19-22岁,随机分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58名,传统教学组(对照组)59名,护理人员学历、基础课成绩等无明显差异。2研究方法所有新入科护理人员,采取集体上课形式,由科室护士长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护理流程,并强调相关疾病在护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并由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演示相关护理操作。向学生全面介绍循证护理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我国循证护理的发展现状,强调循证护理在临床教学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
2.1教学方法
2.1.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实习护士入科后,2-3人分配一名有经验的带教教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完成,由带教教师向其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相关护理问题,并演示相关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由带教教师负责讲解。
2.1.2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教学方法
第一周确定循证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进行分组讨论,明确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确定某类患者目前亟须解决的护理问题。例如:针对神经外科ICU患者易出现躁动,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失误,常常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等并发症,其护理重点应是如何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周循证支持:针对这些问题,由学生自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查寻来源于全世界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领域的实证。可通过学校及医院图书馆提供的各类专业书籍和科技期刊,以及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通过检索,全面搜集现有国内外防治神经外科躁动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证据、相关措施及新的理念。
第三周循证观察:针对检索出的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做好记录,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对此类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讨论所获得证据的可行性,最后根据该科实际和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防治躁动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案。第四周循证应用:在临床护理中,选择性的实施上述护理方案,严密观察患者变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和动态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护理计划。遇到问题,再次进行资料查询、制定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及反馈情况。如此不断反复,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最后制定解决问题方案。
2.2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所有人员由科室统一负责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统一试卷,统一评分。考核成绩评价标准:理论考核满分为100分,合格≥60分;技能考核分合格与不合格。不合格者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
3数据处理
所有采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理论成绩比较采取成组t检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
4结果
两组人员考核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由表2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的技能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5讨论
躁动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预示疾病的进展,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皮肤受损及坠床等情况,危害性较大,并缺乏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4-5]。为了培养和训练护理人员理解、应用循证护理的能力,我们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脑外科临床护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与传统护理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实践应用显示,临床护理上不仅明显减少躁动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科研、工作的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带教和护理质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护理人员对该教学方法评价良好。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的成绩平均达到85分,较传统教学方法组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她们的护理实践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大幅提升,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合格率达98%。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其本质是基于科学实践证据,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其基本出发点。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②可利用的最佳护理研究依据;③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基本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临床护理中逐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同时以实践检验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观念[6]。
5.1促进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
循证护理方法需要护理科研、文献检索、医学统计、流行病学等多个基础学科之间的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不断沟通,护理人员在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过程中把各科知识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分析病案和搜索信息把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调护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我们的研究证实,循证护理极大地促进了护理人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虞美慧等[7]研究也证实,应用循证护理教学组的理论和技能成绩优良率分别达到89.4%和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和60.0%。
5.2提高护理人员自我学习能力和不断获取知识
的能力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单单要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求能够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经验,并结合本科实际和患者需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8]。在发现问题、查找文献和对证据进行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为获得更准确的证据,学生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寻求针对存在护理问题病人具体情况的护理措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图书馆、计算机和各种网络资源的能力。
5.3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
循证护理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其主体是“以学生能动性和患者需要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不断学习,不仅仅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成为护理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循证护理是在对问题发展变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认识分析,放眼全球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它是一种不断分析、不断总结并不断自我修正的学习方式。
5.4促进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思维
在不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观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及时动态掌握最新科研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更新并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效地提高其及时、准确、有效地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9]。
5.5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化
在目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还对循证护理很陌生。朱晶[10]等随机抽取在该院实习的3所重点大学109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仅有3人对循证护理的含义及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占总人数的2.8%;24人对其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54人听说过但不了解其基本概念,28人对循证护理一无所知,分别占总人数的22.0%、49.5%和25.7%。循证护理是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然后就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应用性、广泛性等做评判性评价,最后挑选出具有价值的证据。在有实证的情况下开展临床护理,逐步把临床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的道路。如神经外科ICU患者易出现躁动,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后,极大地减少了此类并发症发生,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死亡率。
篇6
1医院结构与护理人员现状
1.1我院是1所2级甲等中医医院,收治的以老年病、常见病及需长期治疗护理的患者居多,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对此类患者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熏洗、贴敷和拔罐等方面,这些疗法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简单,使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的特点[1]。护士直接参与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有8项,包括拔罐、刮痧、肛滴、耳穴,电针,熏洗,帖敷和磁疗[2]。
1.2我院护理人员中,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护士8名,只占全院护士的5.7%。
2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护理技能的开展情况
2.1我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院校毕业,在思想上深刻接受了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晦涩难懂[3],从而使护士缺乏学习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中医理论基础较差。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少,护士工作性质约束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护士要进行中医护理操作,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进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一书要求操作均需先核对医嘱)[4]。从医院的调研中发现,医师很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从而使护士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到约束,医嘱少、实践机会少也直接影响护士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从而影响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3培训方法
3.1理论培训
3.1.1护理部每个月组织2次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讲座,请院内中医医师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高年制护师担任主讲,其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证分型、中医健康指导等内容,课后对重点内容进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3.1.2科室每周2次晨间提问中医基础知识,每个月组织1次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内容业务学习,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3.1.3实行护理查房中西医交替,每个月1次中医护理示范查房,由护士长或中级以上护师担任,内容涉及中医辨证护理、中医饮食和用药指导等。
3.1.4凡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进院2年内分批次送入中医药大学参加100学时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培训,保证医院西医护士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3.2操作技能培训
3.2.1根据2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并结合本院实际工作情况选定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耳穴压豆和艾条灸等共8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
3.2.2护理部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制订中医护理操作规程,操作考核标准。
3.2.3选择中医护理专科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具有娴熟的护理技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教学能力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操作示范老师。
3.2.4每个月组织1次集中操作授课的培训方式,由专职操作带教老师演示护理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领,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培训对象为各科操作带教老师和护士长。培训结束后,考核组按照考核标准对每位培训对象进行考核,直至合格方可在科室传授。
3.2.5制作8项中医操作视频作为学习教材供科室带教老师传授辅导。
3.2.6每季度组织召开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体会交流,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效果。
4临床实践
4.1学以致用,医护加强沟通,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积极主动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增加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运用,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4.2护士长对科内西医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每个月发放调查表,征求患者意见,汇总反馈至护理部,护理部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分析,定期总结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满足临床所需。
4.3培训计划实施8个月后由护理部对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护理技术,理论以笔试为主,操作由院内操作考核小组按评分标准随机抽考8项中医护理操作中的1项。并分别对培训前后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进行比较。
5效果
我院西医护士培训前中医基础知识平均分为56分,培训后平均为78分;培训前中医护理操作平均分为68分,培训后平均分为92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6讨论
6.1国家目前针对中医护理人员培养、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机构较少,西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在中医理论与中医技能操作上非常欠缺,且中医传统技术临床应用少,制约了中医护理技能的培训实施与发展。
篇7
【关键词】晨会提问;护理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65-02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护理服务内涵不断的拓展,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琐碎、繁忙的儿科护理工作,如何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是每一位儿科护士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而护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科的护理质量。为此,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就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知识薄弱点、基础知识、专科相关知识及患者的具体护理问题对儿科护士进行培训,实现知识共享,互学互促[2],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儿科护士31名,均为女性,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6岁,学历:中专12名,大专16名,本科3名。工作年限:1~2年5名,3~5年7名,6~10年13名,>10年6名。职称:初级25名,中级6名。
1.2方法
1.2.1实施 护士长每天提前15min到病房,查看患者的病情、治疗及护理措施落实等情况,把存在的护理问题或疑点、难点,根据夜班交班情况,交班后集中在班护士,利用5~10分钟(紧凑,不影响工作为宜)时间进行晨会提问1名低年资护士,如回答不够完善,再请高年资的补充,最后由护士长作点评解答。激思促学,轻松而热烈的训练氛围,激发大家学习积极性。
1.2.2内容 晨会提问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科相关知识、专科护理常规、健康教育、院感知识、应急预案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知识薄弱点,提问结合临床,突出专科性。使问题既有利于知识积累,又适于临床运用[3];并根据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提问和指导[4]。
1.3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
2 结果
3讨论
分析表1对31名本院儿科护士晨会提问实施前后综合素质评价,明显体现了护士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培养护士勤学好问、自学和互学的良好风气;由于提问内容与日常护理工作的知识相结合,相当于模拟练习[5],促进儿科护士积极主动的巩固和更新基础理论和专科知识,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拓宽了护士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工作中的指航灯[6];危重患儿病情瞬息万变,经常提问,明显提高了护士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不会因护士应对能力差而错失患儿最佳护理措施及时机。分析表2晨会提问实施后较实施前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利用晨会提问,讨论问题,提高护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业务技能,增强了护士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护理落实及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比较到位,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调查也从90%提升到98.33%。晨会提问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p值
参考文献:
[1] 孙晓平; 王艳艳; 逄海峰,等.儿科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素质[J]. 吉林医学.2010,31(32):5874~5875
[2] 樊晶晶.发挥晨间提问在护理培训中的作用[J].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831
[3] 刘艳萍.晨会提问在儿科护理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 护士管理杂志.2005,5(7):50
[4] 耿艳莉.晨会提问在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3):64
[5] 唐志云. 利用晨会提问提升护士专业水平[J]. 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0):239
[6] 王双凤.新形势下儿科护理特点与护理素质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33~134
篇8
1、当前我国各院校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完善的教学体制和专业的教师是十分重要的,临床护理的教学效果成为对各院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之一,解决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招生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各大
院校临床护理学科在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同时,并未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测试,具体考核标准化也没有能够实现。
教学管理体制从建立到完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的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当前的临床护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对教学管理体制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不规范不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监督形式以及教学内容评价,使得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临床护理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就很难得到保障。[2]
1.2师资力量较为欠缺,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临床护理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这就需要各高等院校临床护理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综合性专业化的教学技巧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在当前的护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具备专业的教学资格,大多教师由医院的护理护士来兼职担任,兼职护士的综合技能的拓展途径狭窄,主要以培养专业化的护理人员,这也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提高;临床护士由于工作量繁重,也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让教师处于教学主动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以小组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自如的表现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提高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3]
2、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综合渗透式、借鉴模仿式以及双元制教学,
这三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借鉴模仿的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设计、课题设定以及方案设计、拓展研究、得出结论等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借鉴其他优秀的临床护理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优质的授课方法,在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鉴模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值得广泛应用。
综合渗透式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能力的角度出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系统化教学模式,综合渗透式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改进,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知识素养等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护理知识和积极参与学校及医院组织的实践学习机会为主,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能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拓展视野,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对临床护理教学的有效创新,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和学习能力。
3、讨论
对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篇9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5~75岁、平均(54.68±5.19)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6~74岁、平均(53.62±5.3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护理教育路径,具体的方法为:(1)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解除患者的疑虑,缓解其悲观情绪,增强对治疗与护理的信心。(2)日常饮食健康教育:调整饮食结构,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不能超过总量的60%,避免出现餐后高血糖,少食多餐,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指导患者进行日常运动,保证微循环稳定,可以进行缓步行走、抬臂等轻运动,运动时间不超过0.5h,注意休息。(3)药物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养成服药习惯,向其讲述不按时按量服药或擅自停药的危害,提高其服药依从性。(4)基础知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其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必要性与阶段性,帮助患者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通过讲座、板报等宣传方式让患者意识到控制自身病情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水平,评价护理效果。血糖在3.9~6.0mmol/L为显效,血糖在6.1~7.0mmol/L为有效,血糖高于7.0mmol/L为无效;护理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从合理饮食、控制烟酒、规律作息、坚持锻炼及监测血糖5个方面比较两组的生活习惯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护理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21例、无效13例,护理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的生活习惯
观察组合理饮食、控制烟酒、规律作息、坚持锻炼及监测血糖分别为93.33%(56/60)、95.00%(57/60)、96.67%(58/60)、91.67%(55/60)、98.33%(59/60),对照组分别为83.33%(50/60)、81.67%(49/60)、71.67%(43/60)、80.00%(48/60)、86.67%(52/60);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10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按照护理程序正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是护士的职责。因此,学好护理药理学尤为重要。护理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护理药理学教学应突出护理专业对药理知识和技能的特殊需求,注重内容实践性和新颖性,并根据学生就业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本文就目前护理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1.现有护理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护理药理学教学内容单一,缺少专业特点,药物与临床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而实验教学主要以传统的验证性动物实验为主,缺少针对护理专业的用药实践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动手能力差,缺少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悉,而面对患者仍然不知道如何下手。现有的教学过程注重教书,忽视育人。投入实际工作后,很多学生不能胜任护士的基本工作,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较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2.改革的措施
2.1 突出专业特点,改革课程培养目标。护理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高等护理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药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适应职业变革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1]。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了解临床常用新药的有关知识;具备独立观察、分析药物疗效, 并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的能力;具有正确配伍、安全用药及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具有独立执行处方、医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能力;具有自主学习, 获取用药知识的能力;同时具备科学严谨、求真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安全用药意识;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2.2 注重能力培养,建立模拟治疗室。布置一间实验室,放置药品储藏柜、器械储藏柜、操作台等模拟临床治疗室。摆放的药品可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的药品包装盒及说明书,也可适当购买一些临床常用药品。定期请临床经验丰富、护理技能强的附属医院医生及护士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不断收集临床用药案例,在原有的实验课时中开设模拟用药护理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自主选药,并对“患者”做出用药指导。通过参与逼真的模拟用药场景,让学生了解护理工作角色,使学生深刻体会学习药理学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治疗室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药理学基础知识和用药护理的紧密结合,使陈旧、教条的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变为生动、形象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3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材。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完成课程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传统的护理药理学教学内容侧重药物的代表性,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护理人才岗位需要的特殊性。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精神。我校确定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全国各省、市、县城乡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精心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适应护理岗位群需要,掌握从事护理专业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护理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材,参照护理行业的最新标准,将药物不良反应中增加用药护理,护理用药指导。为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课堂互动、情景案例等模块,同时依据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大纲的要求,增设考点链接等。通过教材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2.4 充实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手段,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丰富多媒体课件内容,逐步开放自助式教学电子资源,大力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程网络化建设,完善网络课程教学资料,适时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更新,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解惑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