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调研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交流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考察首先在南昌市滨江宾馆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江西省台办主任阎钢军、副主任黄朋青,江西省会长何大欣,以及江西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社科院等有关单位人员参与了座谈。
座谈会主要围绕江西开展赣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及江西省相关地市融入海西经济区的情况展开。与会人员分别就赣台经贸交流合作,江西对接海西经济区发展情况和融入海西经济区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了分析探讨。
随后,考察来到了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考察并和部分台商进行交流。据了解,台资企业已成为南昌发展的领军企业,南昌高开区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开发区已经形成台资企业新项目不断落户、老项目纷纷增资扩产,产业层次日益提高,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台资企业快速集聚的态势。
考察一行还来到江西吉安市,就赣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效进行调研。吉安市委书记王萍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吉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她说,目前,吉安与台湾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井冈山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家台资企业转移承接基地”,台胞看好吉安,纷纷来到吉安投资兴业,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越来越广。王萍表示,吉安将继续加大对台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及时解决台资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推动台资企业在吉安健康快速发展。
黄志贤对吉安市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吉安在推动两岸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台盟中央将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与吉安的合作,积极推动台资向内地转移,努力促进赣台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深入发展。调研期间,黄志贤一行参观了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考察了井冈山经济开发区,瞻仰了井冈山同志旧居等革命遗址。
之后,台盟中央考察前往赣州市调研,重点了解赣州市对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及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情况。
黄志贤一行听取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等介绍,并对赣州市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尤其是听到赣州正在积极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后,黄志贤感到振奋,他说,赣州市推动赣南苏区发展振兴思路清晰,基础工作做得很好,并取得明显成效。要解放思想,紧紧抓住机遇,认真谋划,主动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推动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篇2
如果说红色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的话,那么民俗文化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民族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必将促进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由于受地域条件和语言障碍的限制,陕北民俗文化步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延川县已先后接待国际友人千余人次,也多次选送剪纸大师高凤莲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或艺术展演,近年来这样的机会是越来越多。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陕北民俗文化(以延川县为例)的双语构建几乎是个空白,而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也难免存在诸多不足。
(一)缺乏译介完善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要让文化艺术产品真正受到国外大众的欢迎就很有必要让他们了解其文化内涵。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译介不完善的文化产品就成为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对外交流的一大“毒瘤”。与陕北民歌相比,延川剪纸和布堆画也具有对外交流传播的优势,但因其缺乏较完善的译介而导致其对外传播交流的进程有些缓慢。这些艺术作品本就非常精美,也有一定的销量,倘若再附有英语注解其文化内涵,就会更加受外国游客们欢迎。不但使外国友人了解了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增加了其观赏和收藏的价值,同时也会实现其对外输出。
(二)缺乏对外宣传的双语门户网站虽说多年来,当地政府在民俗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受语言障碍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民间艺术的对外传播和交流还是不容乐观的。21世纪的科技是如此发达,互联网就可以打破地域屏障,但是由于民间艺人大多都缺乏互联网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所以在对外交流中基本上都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扶持。而现有的陕北民间艺术双语宣传平台较少,再加之宣传模式也单一。延川县政府及其文化文物馆均没有建设任何以宣传陕北民间文化艺术为目的的英汉双语门户网站,而英汉双语语境恰恰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缺乏涉外文化交流的人才据统计,近几年延川县文化文物馆的展馆年均接待外国游客或访问者千余人次,但是由于馆内工作人员不懂英语,加之来访者随行的翻译人员对陕北民俗文化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很难和来访者顺利沟通,更不用说成功传播和交流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了。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往往是促进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而作为文化形象窗口的接待人员若能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与国外来访者顺利沟通,不仅可以为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创造更多机会,还能为陕北经济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双语构建的可行性策略
(一)完善文化产品的译介,增强其收藏价值文化产品是民间艺术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这些物质载体,文化才能得以传播和交流。因此,文化产品只有把其文化内涵真正传达给外国友人才真正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可见,要使陕北民间艺术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其物质载体进行译介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比如精美绝伦的延川剪纸和布堆画等,若能附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译注,在增强其收藏价值的同时,会激起外国游客的购买欲进而提高文化产品的销量,也会带动当地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带动了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建设双语门户网站,加大其宣传力度民间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仅仅靠带着剪纸和布堆画大师们去国外交流传播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如此先进,是打破地域条件限制的有力保障,如通过建设英语网站、英语博客或微博、甚至是微信,这些媒介都可以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我国人民可以随时了解陕北民间艺术,而且外国友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陕北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对外交流状况。显然,建设英汉双语门户网站不仅可以打破地域和语言障碍对陕北民间艺术对外交流的制约,而且可以改变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对外宣传模式,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其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构建双语网站宣传平台,从而扩大陕北民间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交流。
(三)引进涉外文化交流人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就目前而言,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发展是相对滞后的,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民间艺人对外交流的意识比较薄弱,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和缺乏涉外工作人员等。因此,要使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政府要依据其发展现状,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首先来规范文化产业的建设,并构建合理的发展模式。
篇3
1.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艺术管理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该学科,从而也带动了本领域课题项目的研究。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和文化活动的日益繁荣,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管理人才成为21世纪高校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艺术管理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学是其基础,管理学是其依托,艺术鉴赏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诸学科渗透其中。艺术管理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招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功底与素质。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培养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产业、媒体、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有50所高校开设了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本文主要对北京市的8所高校,即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并招收本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本着以文学艺术为体,以英语为用,以管理营销以及经济法律为辅助的原则,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戏曲学院特色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办学之路,2001级毕业班学生已在全国各艺术行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央戏剧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
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重点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从2003年起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艺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以及能应用这些知识的艺术管理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2002年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第一届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开设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旨在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面向全国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2004年招收第一届艺术管理类专业四年制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具有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
北京电影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文化经纪人方向四年制本科生,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2.艺术管理专业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文化艺术将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向世界介绍我国的艺术精华;也要积极引进世界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专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要积极学习国外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推进我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在/第2期(总第642期)
我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多年时间,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在逐年提高,也培养出来1批目前活跃在我国艺术领域内的管理者。实践证明,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既需要具备一般管理人员的素质,又需要有文化艺术专业的知识储备,因为他们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重要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各高校应在不断的教学反馈中,试验、整理、调节、完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其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北京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艺术管理的优秀教材、案例汇编。艺术管理专业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强调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并重,教学中应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学等作为实际操作的理论来源,而目前,这几所高校的该课程没有统一的较为系统的教材,亟待完善。
2.尚未建立合理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由于艺术管理的概念模糊,很多高校不明确该专业的外延,很多诸如“文化经纪人”等专业也并入艺术管理专业的范畴,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缺乏合理性。除了公共基础课安排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其他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理性分析。有些高校将法律、财会、商务谈判等课程列入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而有些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却没有涉及此类课程,但对于是否应开设这些课程或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没有统1的认识。
3.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这几所高校往往根据本校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围绕中西音乐通史、中西舞蹈通史、中西戏剧通史、中西美术通史、文化产业管理概论、艺术概论、现代管理学、文化市场学、市场营销、法律等课程开设。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戏剧管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品经营与策划;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强调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艺术管理专业未来发展方向
1.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北京市8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其特色,以下选取几所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第1,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50%,公共基础课占14%,专业课占25%,其他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与论文、军训国防教育等占11%。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英语听说类课程占2/3,艺术鉴赏与体验课程占1/3;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二,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17%,公共基础课占31%,专业课占52%。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不强调英语,其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文化与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一半。第三,北京舞蹈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5%,公共基础课占18%,专业课占32%,其他教学环节5%。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为文史类课程;在专业课中,英语、文化、管理营销类课程各占1/3。第四,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为:专业基础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44%,公共基础课占26%,专业课占30%。其中,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为文史类和画廊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中,主要为艺术管理营销类课程。
从以上4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除公共基础课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这几所高校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同。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基本一致;专业课占整个教学课程安排的比例差别也不大。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文史类及文化营销类;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剧院管理和文化营销;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画廊管理、艺术策划;中央舞蹈学院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门类较多,如艺术管理、舞蹈史、商法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占学分较少,几乎没有涉及案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未来的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道路中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从“以理论灌输为基础”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观察者、鉴定与评估者,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过程而且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引入终身教育观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环节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人际交往能力、中英文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还需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还应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艺术家来校讲课讲学,使教师、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在导师的设置上,可采取校内外结合,交叉集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办法,改善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2.不断创新,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各高校为了培养既懂市场又具有创新、决策、管理能力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建设,建立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推出相对固定的优秀课程,培养具有国际管理理念、先进专业知识的开拓型、应用型文化管理人才。
在课程改革方面,这几所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不仅开设艺术营销、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开设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学、中外文明史、艺术鉴赏等与艺术息息相关的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如中国音乐学院把经世致用和实践第一的思想贯彻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他们的教学实践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为调研。学生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调研,持续7个星期。每次调研时间为10天,每组2〜3人,深入中国一线乐团,了解情况,收集材料,一个月后提交调研报告并在全校公开演讲,展示课件。第二项为参加音乐会的策划组织。例如,参加中国音乐学院建院40周年活动、策划音乐会活动。第三项为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他学校艺术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其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要。
各高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获得与该课题的直接体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建立责任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锻炼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艺术行业相关课题的调研中培养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辟新的教育资源,扩大艺术管理专业的有效供给。由于普通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经验较为丰富,艺术类高校可以与其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以提高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之间以及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有一些艺术类高校正在筹划与国外高校建立共同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计划,在国际寻求新的教育资源,以扩大该专业的有效供给。
篇4
(一)国民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有一定的制约
人们的价值观念涵盖了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看法和对某个事物的衡量和评价的标准,对一个国家民族传统风气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日积月累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必然会对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要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国家贸易往来中,要特别注重不同国民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固有的价值观念,在对待国家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和评价都有所不同,发展国际贸易的欲望必然会有差别。在进行商务交往和谈判时,谈判时间的选择、谈判技巧的运用、谈判过程的把握、谈判结果的商定等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要顺利推动国际贸易的进行,就要有的放矢,加强沟通交流,努力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二)传统道德观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本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的舆论引导,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对善恶荣辱、是非对错等观念是不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主流模式,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在我国,儒家的正统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用道德约束的力量来制约日常的生产生活,在西方国家则习惯于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这种道德观念上的差别,表现在国家贸易交往中就是各国处理纠纷的方式不尽相同,交往的成本会显著的增高。
(三)不同的民族和对国际贸易交往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有自己主流的,各种宗教的教义不同,对人们的要求和规范也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有的产品适合在这个国家销售,但在另一个国家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可能就不能销售和生产。因此,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族习惯和,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了解各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做好准备工作
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各国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开展国家贸易交往活动中,首先要到当地深入调研,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推销的产品要适合当地的需要和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国际贸易交往活动。
(二)提高国际贸易交往中谈判技巧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要提高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交往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商务谈判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多加强实践锻炼,多参与一些国际经贸交往活动,提高谈判的成功率。
(三)不断用法律来规范和制约国际贸易交往活动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规范国际贸易交往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在现有的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下,更要探索建立健全国际统一的法律纠纷解决体系,使国际贸易双方都能接受和理解,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在各国都争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环境下,要提高加入的门槛,规范世贸组织纠纷解决的措施和条件,实行无差别对待,不能搞贸易歧视和贸易封锁,建立正常的国家贸易交往的环境,使更过的国家都能参与进来,使全世界更多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国际贸易带来的便利。
(四)推动各国加强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6万人,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在留学的诸多限制因素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化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低门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其中。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例,通过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其现状,了解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中外办学基本状况
截至2016年,吉林省已经有5个地区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者办学项目。就中外办学而言,我国主要有四种模式: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网络教学型。无论何种模式,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都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它增加了师生交流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吉林省为例,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有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学院,开展的项目包括了中美、中英、中俄以及中韩等4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高校中外办学现状调研
我们采用问卷、专题组座谈等方式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以及延边大学等20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进行了调研,从中随机选取了3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样本男女比例分别为43%和5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且大约65%的学生就读于长春市高校。在专题组座谈方面,我们随机挑选了18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了讨论。此外,我们也对海外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实地访谈。
二、基于学生感知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常见问题
(一)学生期望偏高
问卷调查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李克特量表测量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提升、项目自我认同感的态度,以下将完全同意、较同意的答案归入支持该项论点的数据。分析表明,认为“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让我有更强竞争力”、“开阔视野,与国际思维接轨”者占58%,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锻炼了我的社交技能”者占67%,认为该项目“有利于提升自身职业发展深度”者占63%,向往“更加自由、个性教育方式”的学生占60%,认为“国外教育资源优于国内”的占56%。总体来看,学生对本项目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可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同时拓宽眼界、使未来职业的发展更具多样化的可能,对未来的国外交流学习也十分憧憬。但是过高的憧憬也存在隐患,部分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资质并非上佳,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申报的数百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只有25个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申请项目水平不一,且据笔者对名单的查询,能跻身世界大学百强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的QS世界排名都在三百名开外,这与学生憧憬的浓厚学术氛围、多元文化交流可能存在较大出入。
(二)学生专业能力及英语水平不过关
在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中外合作专业课业负担较重。为了适应未来可能的海外深造课程,学生在自身专业课之外还要加开英语听说课、英语国家概况甚至天文学、心理学等课程,大量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对专业课的关注度稍显不足。且中外合作办学更适用于小班授课,在高校大量招收中外合作学生的情况下,难免有班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学生更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交流,而内向、成绩稍差的学生外语能力不易得到锻炼。在此次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已经完成英语资格审查和海外深造申请,成功达到对方学校所需英文水平要求的学生仅有35.3%,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两年后仍然没有通过六级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较重的课业下,部分同学专业能力欠缺,且并未真正从合作项目中提高英语成绩的事实。
(三)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欠缺
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双城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因此开设“英语国家概况”等课程,希望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然而数据显示,在文化常识、生活常规知识和文化词汇三个方面的测试中,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其中学生掌握度较高的是文化常识,这可能归功于学校新开设的一系列课程,但大部分学生对生活常规方式、文化词汇的掌握仍有欠缺。另一方面,外教课堂上也和国外一样,大量使用了课堂展示这一作业形式。但与专业水平、英语水平不过关的原因类似,少数表现突出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生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主要机会就是在外教课堂上,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可以预见学生将在适应国外文化上遭遇阻碍。
(四)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在就业方面的回答上,学生们呈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仅有二成的学生希望在国外就业,二成的学生向往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余下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在二线的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在风险与薪酬方面的问题上,89%的学生将稳定放在了第一位,而选择有风险、高收入职业的只占7%。在认为“项目办学前景良好”、“所读项目对社会适应性较强”的同学超过八成的情况下,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保守性让人惊讶。在专题组座谈中,仅有少数同学表现出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如先就业、攻读MBA、拿到学位后申请投行方面工作。其他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努力准备英语测试,没有仔细思考如果在国内就业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轨迹,如果出国如何利用导师和国际条件拓宽职业道路,甚至没有明确思考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缺乏规划和对于定位的模糊,是合作办学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学业历程意味着他们有更多可能,但这也需要他们有更明确的自我规划。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完善反馈机制
针对学生自我期望、项目期望过高的问题,高校需根据其特殊的压力及心理咨询需求,设置相关心理咨询室,用专门的评测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同时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反馈,进一步增强院方与学生的交流,使得中外合作这个年轻的教育形式能够及时地认识问题,改正问题。最后院方应在宣传合作院校时做到如实呈现,不过高吹捧,给学生更真实的留学讯息。
(二)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学生感知
针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课业较重的问题,校方应砍去不必要的课程,将班级尽量细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与外教交流、思维对话的过程。其次加强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考核,鼓励学生以自我陈述的方式说出对于课程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检验历史、地理知识。
(三)整合现有资源,举办交流分享会
学校应邀请有双城教学经验的外教,以及已经成功留学的师兄师姐回校与在校生交流心得。在校生可以从留学的第一线收集有用的信息,在出国之前就找到自身不适应海外学习的部分,专门加以改进。
(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定位
在交流会上,大部分成功出国的学生已经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为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建议。同时校方应将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尽早开设、着重开设,引导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紧张起来,留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英语学习及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便利的求学平台,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此类项目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高校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东敏.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5)
篇6
文章立足于全球化语境,通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的构建实践,进一步对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进行了全面地评估,佐证“动态”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继而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
关键词:
全球化语境;大学生;英语翻译;“动态”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发展,在国际化经济交流中,语言翻译的中介地位变得越发重要。外语教育拓展了大学英语教育的新思路,为国际间文化交流、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言教学和文化交际相辅相成,因此当代大学生外语教学对推动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动力。但当代外语学院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高水平翻译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进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实现“动态化”教学,提高专业背景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翻译人才。
一、全球语境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根据大学英语改革趋势和社会对翻译型人才的需要,翻译教育者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适当调整大学英语课堂中翻译教学的时间,有效结合实践与翻译理论,定期培训主讲教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翻译教育者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翻译者对自身的不断要求足以得出,翻译教学中“动态”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流程与要点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的构建流程如下:设定翻译教学“动态”模式开展目标—参与大学英语翻译“动态”教学实践活动—评估翻译教学“动态”模式构建的有效性。根据翻译实践本身的特殊性,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教学工作者所设计的各种实践性项目,在课堂上能够体验到真实场景下的外事翻译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翻译水平,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及技能,创设动态情景教学,仔细分析学生的实践变化曲线,并对学生翻译教学模式结果进行评估,逐渐形成完备的体系和规模。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实践
1.参与企业翻译实务,积累实践经验。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翻译团队,参与教师日常承接的本土企业翻译业务,所用素材均来自企业日常业务实务,在教师指导下实际参与企业工作交流往来。通过实践总结规律,发现问题,以保证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自身实践能力。
2.申报翻译课题,开展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分类培养翻译人才。教师协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申报翻译课题,经审核无误后根据课题目标进行实际调研。该类调研活动主要通过参与社会翻译工作得出结果与结论,如某调研小组选择参与某星级酒店接待工作,由于该酒店接待各国游客较多,英语应用率较高,因此具有调研价值。调研过程中需要首先设定研究流程,包括了解酒店文化、对外宣传、餐饮品译名、服务规范用语等翻译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措施,熟练掌握对应的更为规范的各类翻译用语,予以实际应用。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的评估
当前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仍较为匮乏,直接导致翻译工作质量较低,源语信息传递存在偏差等问题,表明我国当前翻译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翻译整体现状无法满足国家对外交流发展趋向。对此,笔者向参与该项实践的共300名教师、学生、承办方管理人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通过引进“动态”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升翻译总体有效性;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能够协助承办方管理人员提高自身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基于全球化语境的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动态”模式构建要点,并结合实际应用论证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促进学生就业,推动社会长远发展。
作者:夏洋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宏.英语教学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学术论坛,2013(5):213-217.
[2]袁文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形式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8):12-14.
篇7
一、图书馆馆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已不单单局限于经济领域,它已渐渐渗透到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其中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它促使各国了解接纳其他地区的不同文化,从而进一步消融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各国开展更广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说,只有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各国在其他领域更好地发展。
而图书馆作为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文化窗口之一,正在进入一个由原来“以藏为主”转型为“以用为主”的快速发展期,也正是最需要彼此合作交流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时期。随着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图书馆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渐渐发展起来。加强各国馆际交流与互助是各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然而互相独立的图书馆显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资料管理部部长李淑贤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由单个图书馆提供读者需要的所有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而非常有必要及时探索数字图书馆的合作途径,最终构建一个全球数字图书馆以满足读者需要。(2012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商讨亚洲图书馆交流合作/李湘萍)在大部分国家已经完成了数字图书馆基本建设的情况下,寻求这样的合作机制是必要且完全可行的。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曾在2012年度的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地理上的山水相邻,民族上的相近相亲,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在历史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和跨国界多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上的交流融合,为今天我们继续深化这一地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这一地区各国间图书馆领域的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与其他大部分亚洲国家也都有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地缘文化使得双方更易搭建平台,从而为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我国早已利用这一便利条件积极开展与亚洲各国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日本、越南等多国建立了高层访问、业务交流等多种模式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及周边其他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已经在本国首先推行了区域间的联合模式并试着向外发展。这些活动和尝试为亚洲图书馆界的国际交流开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模式。
二、亚洲图书馆馆际交流的问题
亚洲图书馆在国际馆际交流合作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目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起步晚,主观意识不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经济较西方国家落后,因此在文化领域基础建设较差,合作交流起步也相对较晚。对于图书馆领域来说,各国之间的馆际合作更是刚刚起步,基础浅,缺乏经验,主观意识不强,各方面的合作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常态模式,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以保证合作的长久和有效。
2. 交流面窄。图书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才刚刚开展,各国只是进行了试验性的合作,交流面相对狭窄,内容不够丰富,且合作未形成规模,仅限于个别国与国之间进行,并未形成多个国家地区的区域性多边交流与合作。
3. 合作领域单一。各国图书馆界虽然开展了很多交流合作,但大部分只是参观访问,简单互换文献等,合作还远远不够深入,领域也相对单一,且大部分议定项目还仅仅停留在意向性方面,没有切实进行,深入有效的合作还需要各国同仁进一步努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种模式
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了各国间的联系,使得各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加深,各地的文化也有较频繁的接触,但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不会就此消融,其独特性还将长期存在,多元文化的趋势也将继续发展。因此,各国图书馆也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双重任务。但鲁迅曾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在保留自己独特性的同时,也贯穿着共同的、普遍的属性,即文化的世界性。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和相似性为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性和可合作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9%。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多数为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又是全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了全国图书馆业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不仅要尽力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向外看,打开门户、开阔眼界,吸收采纳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发扬本民族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边疆,与周边国家紧密相邻,风俗相近、文化相通,互相之间在历史上就有着密切联系和深厚的友谊,现在更是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在整体向外开放合作的大趋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积极寻求与亚洲各国图书馆共同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图书馆为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之一,其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近几年间先后与俄罗斯布里亚和国国家图书馆、喀尔梅克共和国国家图书馆、蒙古国国家图书馆及蒙古国各省级图书馆进行了多方合作与交流,交换了大量蒙古文文献,完善了双方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目前还在继续尝试新的交流合作机制。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与亚洲国家图书馆之间可以开启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以有效促进各方发展:
1.互派人员交流学习。图书馆界的合作与发展依赖的不外乎资源共享,而专业人才正是最重要的一类资源。人员的往来交流与业务的相互沟通是促进双方图书馆领域长期合作交流的重要保证。(加强交流 深化合作 携手推进亚洲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周和平同志在2012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的主旨报告/周和平)它不仅能够加强各国图书馆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也可以交流相互间的工作模式、服务理念等等。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联系其他国家图书馆着手建立馆际业务交流机制和专业技术人员定向培养机制,加强数字资源平台、民族文献和古籍的保护开发等重点领域的人员交换、调研讨论等活动的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开展馆藏文献交换。通过馆藏文献的交换实现文献的共享是各图书馆之间开展深入合作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图书馆搜集民族文献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应积极倡导少数民族馆与亚洲各国图书馆之间开展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服务,加强各国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网络、邮件等数字平台或者实地拷贝等方式开展文献的交换利用,已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
3.馆藏文献的共建共享。馆藏文献的共建共享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与亚洲各国图书馆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各国应尽力建设各国各馆之间统一的文献借阅查询系统,成立一个信息资源流通联合体,不仅方便各国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还能加强了各馆之间民族文献、古籍、数字网络等多方面的交流和应用。
4.设置专门国别文献阅览室。除了各方面的资源共享外,针对亚洲各国的国际交流,各图书馆可以开设专门国别的文献阅览室,购入该国的图书与数字资源,使本国读者能在家门口零距离接触到外国的图书文献,感受异域文化,深入了解学习各国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发展合作。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已经与各亚洲国家图书馆搭建了一个广泛深入合作的平台,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应在已有项目和模式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为各国人民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快捷周到的服务。而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更应趁着这股东风继续努力,开放自有资源,吸纳新的信息,探索更加有效的交流合作模式,与国际大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在图书馆发展的蓝图上,力争做到既富有本民族地区特色,也不在基础功能和服务上有所缺失,努力为广大读者服务、为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展示本地区绚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图书馆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81年3月。
[2].金恩辉:《金恩辉图书馆学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
[3].包和平、李晓秋:《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92年12月。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 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
在任何国际交往活动中,都需要用语言来沟通和交流。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通用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及时通过专业的翻译作媒介,但由于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些特定的用语往往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由此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和开展。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这种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言沟通上的误差的情况经常出现,由此给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各国国民接受的不同教育对国际贸易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国家自建立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各个国家内的民族和国民在考虑问题时都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其他国家的国民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况且,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在本国内的教育方式也千差万别。长时间的固有的教育模式致使国民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所当然的,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在国际贸易中的观点和行为。就比如对于我国国民来说,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比较接受儒家的学说,重视亲情、友情、道义的层面,在各项活动中都非洲注重人情的作用。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比较开放,注重突出自我,彰显个性。因此,依据这些不同,在国家贸易中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市场的开发建设、广告推销等等方面,都要结合不同国家内部国民所受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来研发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际贸易更深层次的进行。
(三)国民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有一定的制约
人们的价值观念涵盖了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看法和对某个事物的衡量和评价的标准,对一个国家民族传统风气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日积月累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必然会对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要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国家贸易往来中,要特别注重不同国民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固有的价值观念,在对待国家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和评价都有所不同,发展国际贸易的欲望必然会有差别。在进行商务交往和谈判时,谈判时间的选择、谈判技巧的运用、谈判过程的把握、谈判结果的商定等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要顺利推动国际贸易的进行,就要有的放矢,加强沟通交流,努力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四)传统道德观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本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的舆论引导,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对善恶荣辱、是非对错等观念是不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主流模式,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在我国,儒家的正统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用道德约束的力量来制约日常的生产生活,在西方国家则习惯于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这种道德观念上的差别,表现在国家贸易交往中就是各国处理纠纷的方式不尽相同,交往的成本会显著的增高。
(五)不同的民族和对国际贸易交往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有自己主流的,各种宗教的教义不同,对人们的要求和规范也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有的产品适合在这个国家销售,但在另一个国家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可能就不能销售和生产。因此,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族习惯和,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了解各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做好准备工作
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各国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开展国家贸易交往活动中,首先要到当地深入调研,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推销的产品要适合当地的需要和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国际贸易交往活动。
(二)提高国际贸易交往中谈判技巧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要提高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交往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商务谈判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多加强实践锻炼,多参与一些国际经贸交往活动,提高谈判的成功率。
(三)不断用法律来规范和制约国际贸易交往活动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规范国际贸易交往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在现有的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下,更要探索建立健全国际统一的法律纠纷解决体系,使国际贸易双方都能接受和理解,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在各国都争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环境下,要提高加入的门槛,规范世贸组织纠纷解决的措施和条件,实行无差别对待,不能搞贸易歧视和贸易封锁,建立正常的国家贸易交往的环境,使更过的国家都能参与进来,使全世界更多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国际贸易带来的便利。
(四)推动各国加强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正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且文化上的差异也给国际贸易的交往带来了诸多影响,所以各国之间更要加强国际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相互间的文化交流组织、交流中心等等方式, 相互之间多加强沟通和理解,,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要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增多了,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的不利影响也会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和层次。
参考文献:
[1]刘海战《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2009年
[2]张毅《论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2011年
篇9
这次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主要是传达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年工作任务。下面,我主要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20*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全市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辛勤付出、团结拼搏的一年,更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奋发有为、成绩斐然的一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上级宣传部分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进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各级关于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按照“瞄准一个目标,突出两大战略,建设‘四基地一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了新突破。
(一)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武装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理论武装工作回纳起来就是“一个宣传、一个服务、四大调研”。“一个宣传”就是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在全省县级市率先举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报告会,省委讲师团孙春山教授应邀为市五大班子领导及机关干部、企业负责人作了出色的辅导和讲解。“一个服务”就是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服务。制定了学习安排意见,收集整理各级主要领导重要讲话并汇编成册,作为市委中心组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内容。《*宣传工作》为此专门先容了我市加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经验做法,并获得*省县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四大调研”就是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干部“学风”建设、*企业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年”和“企业创新年”两大主题年建设调研活动。其中,围绕我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实践,确定的调研课题被确定为*三市一区唯一社科研究课题。此外,我市理论研究和宣传信息工作也实现新突破。有2件作品获*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宣传信息工作综合考核名列*三市一区第一名,同时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调研和部刊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进步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荣获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
(二)牢牢围绕中心,*宣传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全市共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8000多篇,其中,中心级媒体52篇、《大众日报》36篇,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被大众日报评为新闻报道先进集体。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宣传,一是全市重大会议精神的宣传报道。组织市内新闻媒体对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慈善月”动员会议等进行了及时正确的宣传报道,先后开设各类新闻专栏20多个,并通过刊(播)系列解读、评论员文章、记者感言等形式,以正确的*导向促进会议精神的深进贯彻落实。二是“两大战略”的宣传报道。围绕“产业立市”战略,在对五大主导产业进行集中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开展了“走齐鲁、看亮点”新闻采风活动,深度报道了我省“五区一县”各区(县)的发展亮点和成功经验。围绕“旅游兴市”战略,重点做好借青兴乳的宣传,捉住20*年轻岛奥帆赛举办的有利时机,在青岛市区显要路段、主要公交线路、主流新闻媒体分别设立高炮广告、车体广告和投放电视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和密度。同时邀请青岛九大主流媒体参加了*—青岛经济合作交流会的宣传报道。组织开展了*首届旅游纪念品评选及宣传活动。三是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的宣传报道。大力加强新型环保能源的宣传,继“核电宣传周”宣传后,又组织开展了“走进秦山、感受海盐”系列采访活动,市内新闻媒体分别开设了“核电城里看*”专栏,增进市民对核电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四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采茶节”,开展了*茶业发展研讨会、“采茶节”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广电局在全省县级电视台率先开播了农村频道。市报社创新报道形式,突生产业特点,刊发了“关注农业富民产业”的系列报道,效果显着。
(三)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对外形象,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实现新突破。20*年,对外宣传工作以打造“母爱圣地幸福*”城市名片为重点,不断进步*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对外宣传领域广。先后与《*文汇报》、《至公报》、《中国日报》等10余家涉外媒体建立了友好关系。邀请《仁川新闻》、《现代日报》等7家韩国媒体的主要撰稿人到*采风,增进感情,加深友谊,宣传*。二是外宣品制作档次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外宣传投进不断加大,市委宣传部邀请中视金桥、《走向世界》杂志社等国内专业机构制作了以“母爱圣地幸福*”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广告片、音乐旅游形象片以及大型宣传画册,并在央视三大频道的黄金时段同步投放了10秒的广告片。三是城市名片的保护意识强。牵头组织工商、旅游、信息产业等部分,分别抢先注册了“母亲节”、“母爱圣地”、“母爱文化节”三枚商标,1个网站域名以及中国母爱文化网、母爱圣地、母爱文化、母爱之都四个通用网址。四是对外宣传治理严。成功开通*新闻网,加强了对市内各网站的治理,对不规范网站进行劝告和限期整改,确保对外宣传不出杂音。五是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往西安举办了“**市字画家作品展”,到韩国河南市举办了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市举办了青岛画家四人作品展、烟台市摄影家协会“百位百岁老人摄影展”、“母爱圣地,幸福*”绍兴——*字画家作品联谊展。
(四)扎实开展系列创建评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文明*”建设,深进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系列创建活动。一是做好创城筹备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文明*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了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会议,对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编印了《*市文明*材料审核表》。二是加强文明单位动态治理工作。对19个省级、98个地市级、486个县(市)级文明单位进行了复查验收,申报省级文明机关1个,申报地市级文明单位10个、撤消2个。三是开展群众性系列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市第二届“诚信单位50佳”、第八届文明窗口和文明市民评选活动、*首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同时,还积极组织参加了*市开展的道德模范、百佳诚信单位、感动*十佳人物、十佳文明市民、文明生态村、*服务名牌等评选活动。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继续加强“文明一条街”建设,目前,全市已有440多个村建起了“文明一条街”。在全市重点村推行了“倒十星村务治理法”,并突出抓好全市30个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建设。五是开展扶困助学活动。以“救助贫困大学生,构建*新*”为主题开展扶困助学活动,全市共张罗资金104万元,对36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救助,救助金额、救助人数均创历年最高。
(五)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文化工作实现了新突破。20*年,全市社会文化工作以顺利通过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复查验收为契机,突出抓好四大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是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在诸往大集举办了由全市20多个涉农部分参加的20*“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全年开展集中下乡活动14次,小分队下乡和部分结对下乡活动60多次,通过“文企联姻”等形式送戏下乡120多场、电影400多场,“三下乡”变成常下乡。二是组织举办了“新气象、新出发点、新突破”全市秧歌大赛。全市共有17支秧歌队的1000多名演员参加了演出,现场观众达到3万多人,这项活动已成为春节期间广大市民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三是组织举办了消夏文化夜市。组织举办各类专场文艺演出20场,先后邀请*省交响乐团、河北吴桥杂技团等着名文艺团体来乳演出,使交响音乐和杂技艺术首次走进*。四是成功组织影视作品拍摄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电视剧《山》*首映式,与北京、*等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拍摄了我国第一部中学生心理调适影片《心雨花露》,根据我市籍着名作家冯德英先生创作的“炼狱中的天使”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天堂之约》,拍摄了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这对宣传我市的文化名片、旅游资源、风土人情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10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而稳健的增长,文化消费增长迅速,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中国视觉艺术市场进入繁荣期,世界日益关注中国视觉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与世界艺术品市场融为一体,中国艺术市场的潜力巨大等,这些发展机遇使视觉艺术“走出去”已经不能局限于暂时性的交流和展览而需要在海外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实现长期落地经营。此外,中国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还具有以下迫切的必要性:其一,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进行中国文化艺术输出不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走出去”更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走出去”,通过建立与海外出版商、艺术家、画廊的经营者和供货商的沟通渠道抓住营销制高点,摆脱国外文化艺术机构的盘剥和误导,把握世界艺术品展示与消费的主流人群和高端平台,还可把中国艺术贸易的营销阵地前移,针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和艺术品推广,可以实现中国视觉艺术更有效的营销和传播;其二,中国建立跨国艺术机构可以学习西方艺术机构先进经营理念,提升中国艺术创作水平和艺术机构发展水平,更好地创作适合海外市场的艺术品,进入主流艺术市场,加强中国艺术机构的竞争优势,发挥艺术对未来文化格局引领的强大作用;其三,可以应对全球化文化趋同危机和中国文化认同危机,与外国文化企业同台竞技,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摆脱西方艺术话语权的垄断控制,赢得建立自己的艺术标准和对外交流和贸易的主动权,最终赢得中国文化艺术的话语权和文化艺术品的定价权;其四,可以直接在海外收购中国优秀艺术品。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高涨,海外回流艺术品受到市场追捧。北京保利拍卖公司执行董事赵旭曾经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2011年春季的拍品有70%以上平均是来自海外,在书画方面是80%以上拍品来自海外”。近年来,中国的重要拍卖行都会在全世界大范围的寻找和征集海外回流艺术品,这也使中国建立跨国艺术机构直接收藏中国流失在海外的艺术品变得更加必要和迫切;其五,将来可以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艺术中心之一,以艺术为突破口增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尽管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发展的历史很短,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视觉艺术差距明显,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基础不强,而且建立跨国艺术机构面临资金、管理、营销等重重困难。但现实的困难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不前的借口。虽然目前困难很大,可等到我们自认为羽翼丰满可以与外国艺术机构同台竞争了,建立的门槛和成本也大大增加了,使我们离目标更遥不可及。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上升期,中国视觉艺术也受到世界关注,这是建立民营跨国艺术机构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珍惜和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民营企业主体策略——突出民营机构在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地位
提出将民营艺术机构作为跨国经营的主体符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重视社会力量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文化政策,也适应了世界各国民营机构对外文化输出中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形势。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本国情,我们一直把国有文化机构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主体,而西方国家视觉艺术“走出去”的主体和行业翘楚一般是私营企业,比如世界著名跨国经营的艺术机构古根海姆美术馆、高古轩画廊、萨奇画廊、苏富比拍卖行和佳士得拍卖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中国国有机构所主导的文化对外交流与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说规模相对较小,盈利空间小,文化艺术输出的影响力不足,相对西方强势跨国艺术机构,中国视觉艺术输出明显处于劣势。这严重制约了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的传播力和有效性。
中国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和国有文化艺术机构在资金扶持、项目审批、政府采购、表彰奖励等方面的地位事实上一直不平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文化艺术机构发展和加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中国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民营文化企业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民营文化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加快,民营艺术机构具有市场竞争的自身优势,这些为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加之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输出遭遇的意识形态抵制不断加大,输出的政治风险加剧。相比国有艺术机构,民营艺术机构更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主导的对外输出的新形势,更有利于实现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中国需要转变思路,积极鼓励建立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进一步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组织赴国外展览,政府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各类民营艺术机构自主地进行资源整合的模式转变。同时需要加强国有机构和民营机构的优势互补,共同协作提升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影响力和有效性。比如在我国鼓励艺术机构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政府有必要集中优势力量,选择优势机构与行业龙头予以重点扶持,提供个性化政策与服务,帮助其做强做大,成为中国跨国艺术机构的主体力量。民营艺术机构也可以依托官方、半官方文化交流平台推出的“文化年”“春节品牌”等重要文化活动和制度性文化交流机制找到“借船出海”的平台,拓宽民间交流渠道,扩大影响力。民营艺术机构也需要提高自身实力和使命感,弥补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局限性,有效实现政府对外传播的目标,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
赢利策略——追求更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中国政府主导的视觉艺术输出一直以非盈利的文化交流而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对外文化贸易为主要目的。
随着中国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世界艺术市场对中国视觉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不能仅仅通过零门槛的免费“宣传”,只有进一步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的持续盈利机制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艺术的价值和影响力。今后除了必要有限的非盈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外,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的各项活动和机构大都需要制定切合实际并且能持续盈利的商业规划,改变过去“送出去”的官方文化交流方式实现“卖出去”的盈利模式,以实现更大盈利和持续盈利为目的。
尤其是以在海外建立跨国文化艺术机构实现落地经营为主要方式,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是适应全球化市场经济规则的视觉艺术扩张方式,就像国外艺术机构如佩斯画廊、尤伦斯艺术中心大多为了盈利也纷纷在中国设立机构一样。只有以盈利为目的,积极参与国际艺术市场的竞争,中国视觉艺术机构才能真正融入国际市场,逐步培养较高的市场敏感度和独立主体地位,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立足并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市场赢得认同和理解。而且中国视觉艺术品出口不应继续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粗放输出模式,而应以提升艺术品质量和价值,进行国际化的与资助,以争取更大效益为基础。
品牌策略——做强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品牌
中国的视觉艺术机构数量多,也有一些大型视觉艺术机构,但整体上层次低,资金缺乏,规模小,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不高。我国的视觉艺术机构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此外,绝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品牌号召力也不强,中国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天价的艺术品,但缺乏创新,在形式上对西方视觉艺术的模仿痕迹比较重,进入西方主流艺术市场的艺术家和作品离广泛认可还有很大距离。发达国家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对世界的影响是通过品牌号召力实现的。
中国也要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鼓励中国本土的优秀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美术馆稳扎稳打,逐渐积累,实行品牌经营战略,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视觉艺术机构,让他们以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来引导和促进整个中国视觉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视觉艺术市场发挥龙头作用,塑造中国为世界所认可的品牌艺术家和艺术品,使其在国际市场得以立足并深入人心,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实施品牌战略,首先需要高素质的艺术机构管理的专业人才。中国目前的艺术品经纪人大多是学艺术出身,中国需要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来做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其次需要坚持信誉至上,诚信为本的原则打造品牌。目前中国艺术机构缺乏监管,存在急功近利,经营失信的混乱局面。在跨国经营中一般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更激烈的竞争,中国艺术机构要在海外立足并打造品牌迫切需要更严格自律,诚信经营;再次需要整合国内视觉艺术机构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变“单打独斗”为“集体作战”,加快重组步伐,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诸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集团,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中国视觉艺术机构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中国艺术机构品牌塑造需要加强宣传,尤其是跨国艺术机构需要运用多种宣传策略,参与东道国文化、社会建设,制造有价值新闻事件,加强宣传效果。
内容策略——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内容为王。视觉艺术机构的特殊性也在于它们是艺术内容提供商。视觉艺术品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内容。视觉艺术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等内容因素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亲和力、精神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视觉艺术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欣赏。目前,我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传播不畅,内容方面的原因不可忽视。我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交流和建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要实行多元化和重点推介相互结合的内容策略。要创作和既能传承中华文化艺术精神又为东道国艺术市场所欢迎的优秀艺术品,加强艺术创新,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形式进行包装和演绎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资源,用全球化的视野创作直面人类当下共同问题并能与东道国艺术语境深入对话的艺术品。对于中国视觉艺术创作而言,也应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视觉艺术资源,在内容上创新。而且在不同的艺术市场有针对性的输出不同内容,尤其是加强当代文化的输出。
正如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兴义也曾表示“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抓住国际受众,除了具备中国特点,还得适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仅仅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还远远不够,要大力地推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现当代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在西方建立民营跨国视觉艺术机构主推的中国艺术品应以西方人比较熟悉的文化折扣比较小的中国当代艺术为主营方向,当然在港台和日韩市场文化亲近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适当增加中国传统书画的经营比例。此外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画廊中国当代艺术家并积极宣传他们获得很大成功的经验,中国设立跨国视觉艺术机构要消除只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狭隘心理,尤其是画廊可以从东道国艺术家开始,也要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充分体现国际化视野,融入东道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才易打开局面,被认可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进行持久经营。
创新策略——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创新经营
- 上一篇: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 下一篇:儿童急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