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院教育现状
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推动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向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于2011年4月从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功升格为高等艺术职业院校。通过5年的努力,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艺术教育的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养目标重专业轻文化
由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升专时间不久,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还是延续新增专业申报时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上,依然是重专业、轻文化。由于专业教师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很刻苦,在舞台上表演得有板有眼,专业成绩突出。然而,在文化课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学生迟到,有的学生甚至经常不上课。导致文化课教师对专业教师有意见,对学生也无可奈何。在这样的人才培养背景下,又何谈文化素质教育。
2、课程安排割裂、失调
在课程安排上,虽然有教务处把关,但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设置上,还是各个系部说了算,基本上是系部一家独大,专业课的课程设置由专业系制定,文化课的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部说了算。在时间安排上,教务处进行协调,但对专业课和文化课设置的合理性缺乏论证。各个系部开设课程随机性太大,更没有精力去开设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而且,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安排,虽然没有交叉,但专业课尤其是表演类型的课堂教学如剧目课、唱念课、舞蹈课等等,拖堂现象严重,导致文化课教师无法上课,常此以往,也就造成学生无法认真上好文化课,以致对文化课缺乏兴趣。
3、学生群体缺乏文化素质追求
从高考中走过来的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对文化课的学习失去信心,其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另外,受专业课的影响,除了对文化课不感兴趣,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认识也模糊不清,也就谈不上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很多学生学习像"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文学欣赏"、"中西文化比较"、"文化礼仪"等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去选修这些课程。课余时间,鲜见有学生自愿走进教室或图书室看书、学习,少数学生虽然愿意到琴房或练功房学习,但是仍然以专业练习为主。再有,部分学生有了空余时间,不是用电脑玩游戏,就是用手机与人聊天,已然没有了学习的想法与动力。
4、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浓
近几年,学校也陆续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但开设的活动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不均。除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备受大家关注,其余的活动影响力不大,像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开展次数偏少,而没有形成常态化。总体上,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二、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偏颇的原因
1、教育理念不到位
由于升专不久,学院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招生和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上。管理层面上,没有将文化素质教育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至今,学院还没有建立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机构,这也导致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不足。而在教师层面上,专业教师唯其专业课事大,很少关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课教师有点想法也是昙花一现。如何让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有效提高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任重而道远。
2、专业、文化各自为政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文化各自为政,各管各的,互不干涉。专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存在着诸多缺陷,更谈不上在专业授课的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文化课教师除了上好课,还要疲于应付学生的出勤率。开设的部分文化素质教育课,也因各种原因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3、师生评价机制不健全
现有的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公开听看课、教师上课出勤率等对教师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互评、学生问卷调查等,没有形成常效的机制。学生成绩评价还是延续中专教学管理时的老办法,实行334制,即平时、期中成绩各占30%,期末成绩占40%。而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却很少关注。
4、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匮乏
文化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修炼。在现代教育时代背景下,重新阅读经典,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素质教育资源极其匮乏,作为一所大学必备的图书馆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仅有的图书室藏书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阅读需求。而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电子阅读习惯的网络学习平台同样欠缺。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
教学改革是适应我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做大做强的需要。学院将2014年定为"教学改革年",要求各系部开展教学改革大讨论,思想观念上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主要在专业教育上有所改变,如舞蹈系开展歌舞表演专业院外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作为管理层,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要认识到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过去存在的在文化素质教育认识世上的偏差,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文化素质教育虽然是针对学生专业面窄、人文教育薄弱而提出的,但是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点缀、辅助,文化素质教育不是因为缺少人文知识而开展的一种补偿教育,它和专业教育共同统一在'培养健全、完善、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中,只有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让学生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都得到良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两者缺一不可。文化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化人的作用。" 我国很多体育明星在其退役后选择在大学里学习,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要成立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官方网站开辟专栏如文化素质教育网站,颁布《 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及时文化素质教育相关信息。
其次,通过教学研讨、课程进修、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引导专业教师更新现有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改变固有的"专业至上"的教学思想观念,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的工作,改变过去只有文化课老师传授文化的观念,努力使高职院校的老师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文化修养的教师,树立起在科学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构建一个师生间相互促进的道德关系,这样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 单靠专业教育,一时或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时间一长就突显它的短板。因此,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教师同样要有能力、有意识地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整合专业、文化课程
2014年,作为教学改革年,学院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文化课方面,要求入学新生的思想品德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非戏曲表演专业要突出黄梅戏特色,把黄梅戏基本常识、唱腔作为教学内容,这种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还要加大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力度。
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认真落实文化素质选修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选修《形势与政策》、《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在科学方面,可以选修《物种起源》、《科学的社会功能》、《生命起源和本质》等课程;在人文方面,可以选修《文学欣赏》、《中华诗词之美》、《明史十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曲名画欣赏》、《剧本分析》、《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文艺美学》、《东方电影》等课程;在管理方面,可以选修《管理学》、《文化管理学》等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可以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思维与面试技巧》等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选修《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等课程;在军事理论方面,可以选修《军事理论》等课程,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实质性开展。当然,要结合高职艺术院校的特点,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着诸如学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不能照搬照抄现有本科院校的一些方法.高职教育中教学活动是 '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这个目标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其课程的设置特点体现在立足于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不追求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只要求所学知识必需、够用、适度。"
3、健全师生评价机制
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授课积极性。一是继续完善和实施期末院考制,实行期末院考三统一:考试评判标准、考试内容、考试时间地点相一致;二是实施教师互评制,所有在职教师每学期安排一次公开课,进行打分,评价结果进入档案;三是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期末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无记名打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学生成绩的管理,尤其是文化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在成绩评价上要严肃对待,不能走过场,严格遵守学校考试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重修、重考。
4、营造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
一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讲座,如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文学系列、科普系列、历史系列以及艺术系列等,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营造的氛围。
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校园沙龙、文化艺术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活动,到安庆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加强自身的课外阅读,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的《雷雨》、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高尔基的《母亲》、雨果的《悲惨世界》等书籍,要长期保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导,如公共课可开展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教师资格证等考级考证培训和专升本辅导班;舞蹈系可以开展舞蹈编导培训;综艺系可以开展播音与主持、话剧、普通话等级等培训;音乐系可开展专业考级培训,争取成为乐器考级考点;表演系可开设黄梅戏短期培训班;美术系可以开展绘画、服装设计、舞美设计培训等等,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篇2
关键词: 绘画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艺术能力艺术精神
绘画艺术教育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艺术感觉、绘画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这对素质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重理性、轻感性,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感情,重思考、轻动手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纠正和补偿作用。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教育,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即要在绘画艺术知识、绘画艺术能力和绘画艺术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点要放在艺术精神上。其实,无论是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还是作为专业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对绘画艺术精神的领悟和把握。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绘画教育,就应当把艺术能力和艺术精神作为重点。而作为绘画艺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样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教育的趋势,不单因为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通过其作品产生社会效应,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术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修养的画家如何进行创作或者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通过教学进行素质的培养呢?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艺术史。正如一位国外艺术家所说的,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对艺术史的学习。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学方法中建立美术鉴赏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根据。建立同美术史相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规范下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动运用美术史上的知识,总结出某些流派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找出倾向性,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从题材内容、形式表达到观察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尽可能丰富地对学生进行诱导,并力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美术史的良好契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绘画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铸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学科性质之一,这种对美术学科性质的确定至少说明了两点问题,其一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长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层面上。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作为“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处于浅层次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应试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说明教育者对美术学科的认识逐步由“技”入“道”。这里“道”就可以指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人文自觉的必然结果。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其恶果便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一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素质教育”便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发展。美术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素质教育”的春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逐渐被人们重视。
任何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有造物或绘画都属于美术范畴,我们人类所知的历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遗留的美术作品所组成
篇3
一、教师自身方面
⒈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教师要转变思想,了解到现在的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面向未来,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⒉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生也才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之下受到影响。比如:作为教师,可以参加各种培训,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自己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看到教师都在继续学习、不断学习,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⒊教师要优化教学结构
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课堂教学,也不等于不考试,关键是怎么教、教什么,因为素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来体现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教《春》这一课时,课前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收集有关“春”的诗歌、歌曲、图画、词语等,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的能力。
二、学生方面
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就是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如果一堂课没有学生的踊跃发言,那我们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也就没有学习激情;相反,如果我们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那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生机。比如:我班在每节语文课前开展了“我的好句子、我的好词语、我的好文章”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来大胆交流。
⒉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学习最重要的保证。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小说这一体裁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次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三要素;最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安排这样的情节、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如此,学生在精读时就会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加以点拨,解决疑点、难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又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⒊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堂课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一堂好课。例如:我在教议论文时,让全体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文章论证论点时边记叙边议论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去体会词句的感彩,就会使整个教学活动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自如,在实践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每一个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学生的素质就会不同。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心中的见解表述出来,那语文课堂就会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例如: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找到阅读的切入点,因为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的思维,就能让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更好的培养。
⒌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
篇4
【关键词】中职英语 人文素质 意义 多媒体
一、引言
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往往将英语能力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学习英语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发展个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上,而忽略了语言中所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教学中,并强化这一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1.过度关注书面成绩
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就是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考试,所以教师往往从刚开学就制订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便是围绕通过等级考试而展开的,致使常规的教学安排被打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如背诵课文、默写单词、听写短语、不停地做模拟试卷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注重书面成绩,而忽视了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长久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抵制心理而不愿意去学英语,阻碍了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的趋向功利化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实用型的劳动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实用技能特别重视。然而,在实际的中职英语教学课堂上,学生往往将学好英语的目的与考试过关以及获得一个漂亮的成绩与日后的就业挂钩,教师也为了学生的就业前途提前半年就开始教学生如何写英文简历、背诵面试范文等等。这样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面试中的表现很受用人单位的满意,而面试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英语技能却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出现“伪人才”现象。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
中职教育与传统高中教育最突出的区别就在于所培养的学生日后将直接进入社会中工作,所以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掌握应用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走上歪路,使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从目前中职英语课程安排上分析,中职英语的课程大部分偏重于单词、语法的学习,专业性的教学安排较多,而对英语的文化层次方面的课程安排却较少甚至没有。一方面,中职生在文化层面的知识缺失造成学生难以熟练运用理解英语,不利于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教师放在了教学的主导地位,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果。所以,中职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探寻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英语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因此,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还需要融入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人文素质。中职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差而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生,因此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低的现象。要想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英语人才,中职英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放置教学的中心位置,将英语教育的专业理论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重视英语的德育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中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
1.教学设计上融入人文理念
强化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从教学设计上就融入人文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课文Making Apologizes的学习中,让学生明白道歉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道歉的目的是承担自己所犯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并让学生学会如何道歉和以宽容的心态接受别人的道歉,即文中Mr.Black能够理解原谅Sarah:I realize how hard it was for you to finish the report within such a short time.再如在课文The Great Wall的学习中,英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长城,更要让学生理解长城是中国的骄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一名同学扮导游向,另一名扮演外籍游客的同学介绍长城,最终让学生了解到“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wonders.In 1987 it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所以,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需要传授英语知识,英语技能,更需要让学生了解英文课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将德育理念贯穿其中,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生活,所以中职英语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通过引导将英语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递进的方法,逐步深入,慢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对文章有熟练的了解,选出文章中的关键重点词汇,并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以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其次,根据文章的大概意思选择一些实际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尝试性地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减少了课堂的枯燥性,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学生日后的团队合作能力打下了基础,这与中职英语教育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3.实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中职英语往往将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新的课程标准下,中职英语教学不仅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需要在评价方式上也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全面化的特征。因此,中职英语应当实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这里的个性化不仅表现在评价内容上,还表现在评价方式上,不仅需要评价学生的最终英语学习成果,还需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英语学习方式、英语学习态度进行评价;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划分一块英语学习专栏,师生共同记载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学习状态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专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学生可清楚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从而进行反思,改变学习策略。这样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职英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关怀性的重要体现。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提高中职英语的教学水平。如在课文Food And Customs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事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文件,介绍美国万圣节的来源、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了解到美国文化,又能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有效强化了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苏教版;多元化;智能
一、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设计分析
对苏教版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设计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1.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课前设计
在进行课前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了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几种智能,并从中挑选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较重点的智能,然后进行精心的课前规划。例如:教师备课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准备课前任务,并与课上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的建立。
2.课中分析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技能。另外,苏教版进行编写时,是将语文当做一个新的思维体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的建立情况,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形成健全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理解能力。
3.课后反思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并思考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向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从而确保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措施
1.挖掘自身优势,创设外部环境
想要建立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外部教学的硬件设施与环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硬件设施,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对于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来说,许多课堂内容的规划设计只有利用硬件设施才能顺利开展。例如:在《人与自然》那一课中,安排课后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学生集体开展一次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的视听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教学硬件的投资。
2.多种途径出发,营造内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内部问题,其中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下面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
第一,内部环境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拥有一个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第二,要想在初中课堂上构建多元化的智能综合性教学课堂,提升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是关键所在。由于建立多元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专业性较强,因此,对教师自身的素质的要求标准极高,会关联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增添和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进行。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竞争机制,以科研能力或者教学能力等为内容进行竞争,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还要以物资鼓励作为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第三,在实施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此的反应。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教师要观察学生对这种教学课堂的接受情况,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或以书信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帮助学生适应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围绕智能差异,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都是按照学生的这两方面的智能来考核,却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考虑到其中。例如:对于一些从小就开始参加美术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智能、空间智能远远地高于普通学生。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围绕着智能差异,应当建立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的途径与评价的目的从原来的单一化转变成多元化的智能评价。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作者简介]陈玲,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教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6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201-03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 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
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 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3 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呆板封闭的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我们应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又能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形交互操作界面,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界面,能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丰富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促进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网络服务器装有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信息,选取学习的路径和起点,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计算机及时反馈和评价,这种学习形式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和学习,让学生领会和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观察一些课堂上无法演示,靠挂图和解说又很难说清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或微观世界,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如显示天体运动情况,显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以模拟核裂变的情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空间变大或缩小,时间可以拉长或缩短,可以将一瞬即过的变化过程定格停留,以便仔细观察和分析。有些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使学生掌握实验要领,熟悉操作步骤,理解实验过程,重点和难点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单是“承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知识”的过程。
4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篇7
关键词:运动员 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8.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50-01
通过竞技\动队建设探索发现,运动员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助于运动员在训练中掌握和增进竞技能力,可以加强对战术的运用,可以加强对教练员意图的理解。同时增加竞技运动员退役后扩大就业途径,对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生活得更幸福。
一、运动员文化素质现状
提高竞技运动员文化素质,不仅是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否持续发展的大事,也对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质水平高低决定运动员在退役后二次就业的问题,退役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然而,竞技体育有特殊的专业局限性,大部分竞技运动员明显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教育在时间上和运动训练相冲突,一部分教练和管理者认为,训练更容易出成绩,相对文化学习而言那是暂时看不到的,训练周期短,见效快;而文化素质教育虽然回报率高,但是见效时间太长,需要循序渐进,文化课上取得成绩太难。因此,在成绩面前就失去了选择的方向,在大多数家长和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大环境的强力影响下,运动员就先失去了学好文化的自信心,进而相信只要竞技成绩优异就会解决一切问题的,文化成绩无所谓,最后基本都放弃了文化学习。
二、运动员二次就业时面临的文化素质窘境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其中科技含量较低,主要也是与我国体育界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有关。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以及我国举国体制的原因,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成才率较低、淘汰率高的现象依然十分明显。
竞技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大多数运动员在其退役后的社会再就业是否成功,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就业岗位的可考虑性更宽,选择的面相对更大,也能更好地胜任新的工作,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竞技运动员退役以后,有一部分人继续从事与体育相关的专业与职业,可以将自己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的运动很好地结合。但是,体育专业领域容纳的人数毕竟有限,大部分竞技运动员都要面临新的工作的挑战。所以,以前的文化学习质量、水平如何,就是二次就业是否成功的关键。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时还必须面临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竞争的巨大的考验。
三、对竞技运动员在运动训练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训练占用了运动员大量的时间。由于大运动量的训练之后,运动员出现的疲劳现象。以往又过于关注运动员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对运动员基本上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全面发展,使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不能形成理论,进而使得运动资源白白流失。那么,我们怎样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改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体育竞技的所有参与者充分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把其放在运动员培养的首要位置。最根本的是要对我国的运动训练体制进行革新,将文化教育与运动成绩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与技能素质同步发展。只有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才能提高运动水平,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实现运动员的人生价值。
其次,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系统自办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脱离了文化教育的大环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得不到保证。因此,要改革体育系统自办的教育体系,使其在加强运动员文化素质提高上发挥大的作用。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尽量结合运动员实际情况和运动项目特点,既要加强基础学习,又要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上,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分段教学,单科累进,采取多种授课形式。
篇8
1.开展文化教育是触碰时代脉搏的需要触碰时代脉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科学文化的接受和关注,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接触时代前沿的先锋军,只有不断的去接触新兴事物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二是文化具有交融性,世界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接触世界其他区域的文化,同他人去交流,才能发现自身问题,才能提升自己文化的内涵。
2.开展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文化素质培养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文化素质的培养体现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才观的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对于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等教育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就要及时同学生去沟通,同学校去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或通过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来了解毕业生文化认知程度。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学校和教师三个主体去分析,同时还有一些社会机构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现在社会中存在着对大学生素质的质疑问题,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在重视了“成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表现在一是对
传统文化历史不够深刻,比如绝大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大概思想都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只有学生总数的10%不到,能背诵其中几个章节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对文化教育的热情不高,文化道德缺失。2.学校对文化教育不重视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文化,始终是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导向,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学术、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现在的课程设置上,部分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文化教育的课程。在加上学校对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学生在进行文化教育考试时也会无情无感,无病,拷贝抄袭现象频发,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文化教育的开展。二是教学模式的单一。现在的文化教育大多选择在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就是单一的“老实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
三、探索合理的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办法
1.提高文化教育认识,唤醒文化学习热情提高对文化的认同感,才能有效的开展文化教育,主要途径有:一是领导层面要提高认识。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学生提高认识,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努力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着眼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强化素质,是开展传统教育的基础,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等。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51-01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需要。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给我们带来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过去一元化观念体系被解构,多元文化结构、多元价值观体系、多元利益群体正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对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当今世界工业文明与伦理道德共融共生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中充分汲取养分。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将德育目标、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融传统文化教育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改进教育方法,变传统灌输式教育为启发性教育,可以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懂得做人。大学教育要回归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心灵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其内在要求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关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既具有丰富人文思想内涵,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何实现人格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主题,这与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观教育——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向真、向善、向美,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史专家成中英先生认为,孔子以一种自我修养及精神成长的历程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发展和完善人的心灵与精神之具体范例。
(二)人际观教育——以“和谐”理念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所谓“仁者爱人”。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通过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社会观及达到和谐人格,拥有博大的胸襟和仁爱思想,成为人格健全、富有爱心的人。
(三)人生价值观教育——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构筑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在这种民族精神下,构建了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理想信念,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挫折承受力差,我们应该用这些精神鼓励和教育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不畏艰辛、有所作为,养成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义利观教育——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中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念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的人。
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可以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专门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古典诗词欣赏等,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刻的认识和学习。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德育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现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在校园文化中有意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丰厚校园文化底蕴,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与深度,注重建设自由、民主、独立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人文景观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施以影响。
(三)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式,参观、考察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景点、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154-03
高等教育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殊使命。
一、高职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常常是依托于教育平台得以传承,教育常常也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化与教育》是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和演讲词汇集而成。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精深闳大之体悟,对中国精神健旺蓬勃之感触,揭中西传统与路线之差异,指明中国文化现代转向之途径,并以教育实施之弊端及其改革为特别关心所在,寻求民族健康发育之正途,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时下,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更让人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教化育人功能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的修养,道德素质的修养。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儒家文化以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儒家人文思想的要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儒家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要求人们学会市场经营,学会抓住机遇,更需要学会讲究道德、恪守诚信、公平竞争,用儒家“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1](P11)
新世纪的大学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关键性作用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高职院校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注重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确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民族正气和气节,做人处事以诚信为本。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存
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主要通过对我校高职学生随机调查和访问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重实操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已刻不容缓。首先是认知贫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的所学内容。其次是热情不高。高职学生购书欲望本来不强,而其意向重点又集中在科普读物、考试辅导书籍、杂志期刊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或基本没有兴趣。再就是道德缺失。高职学生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在维护单位声誉、承担分外工作方面的责任感明显不足等现象。
(一) 原因之一:教育导向影响
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摆脱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突出工学结合、加大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课程设置更加紧张,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少、效果差。再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写体会、写心得等形式,学生大多无情无感,无病,拷贝抄袭现象大量存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同时,教育导向造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课程设置不尽完善,过分看重技能培养,忽视文理融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证书认可度较高,处于就业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还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计算机、英语学习上,无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2]
(二)原因之二:社会环境影响
“五四”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争论不一的一个重要社会命题。“”期间,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全盘否定的观点,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断层,致使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失去了其社会基础。特别是在极“左”思想控制下,大批文献著作遭到破坏和遗失,一批传统文化学者遭到了排挤和冷落。一代人的空白造成对下一代的教育放弃。[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造成对纯粹传统文化知识的忽视和淡漠。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历史遗留和思想惯性的影响依然存在。
(三) 原因之三:多元文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学习功利化更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存、就业,只看重眼下,不着眼长远,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课余娱乐性更新,沉溺于网络、恋爱、影视厅,没有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崇洋心理更多,高职学生中洋风洋气十分盛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过得津津有味,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却感觉没有意思,比萨、汉堡、寿司,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菜品,他们却没有胃口。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原因之四:信息高速影响
信息时代带来了网络,认为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不用读书,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带来了困惑,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电视片、专题片、科教节目相继推出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很多高职学生只想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传统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读原著,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体公式、精确测量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像小说、话剧等文艺作品那样易读活泼,大多兴趣一时、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领深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却步”。
三、用传统文化激发高职教育活力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是吸引性,要注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循序渐进,易懂易学;增强灵活性,根据学生需要和学习目标,进行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增强有效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禁得起检验和评价。[4](P9)
(一)从认识上下功夫
从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来说,需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出台制度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对教师来说,需要积极应对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渗透,开设通识课或文化讲座,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对学生来说,需要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性,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从观念上下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两面性。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存在家长专制、君权神授、等级观念、唯古是法等与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背离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辩证的文化观,采取批判继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无用的、消极的成分,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从素质上下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敬业、中和、共处等传统美德。[5]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砥砺品格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创新上下功夫
要建设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要开设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优化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6](P6)可以分年级、分阶段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概论、哲学精神、名篇名著导读、历史精神、风土人情、民族风貌、民间习俗、诗词鉴赏等方面的通识课。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与思政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必修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努力做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师讲授传统文化与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学习传统文化与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职业化人才培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努力营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学生“软实力”。要依托传统节日这个载体。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意义,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7](P9),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有特色、有活力的发展。季羡林先生曾说: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一条是什么,是人内心的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才是最高境界和追求。
[参考文献][1]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梁淮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2008,(3).
[3]罗继全,朱鹰屏.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8,(2).
[4]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李宗霖,司见南,岳冬青.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