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篇1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儿科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c)-0095-02

盐酸氨溴索注射剂(Ambroxol hydrichloride injection,ABX,又称沐舒坦)[1]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谢产物(Bromhexine),化学名反式-4[(2-氨基3,5-二溴苄基)氨基]环已醇盐酸盐,性状为无色透明液体,临床常用规格为15 mg/2 mL。目前,盐酸氨溴索注射剂是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祛痰剂之一,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具有独特的黏液排除促进作用及对分泌物的溶解作用,使用之后能够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并且调节浆液与黏液的分泌,促进纤毛上皮的再生,帮助纤毛恢复正常功能,改善呼吸道纤毛区与无纤毛区的消除作用,保证呼吸道的自净机制。

盐酸氨溴索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弱气道高反应性,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中H2O2的产生,清除氧化物H-、次氯酸(HOCl) [2];同时还可以抑制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减少嗜酸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盐酸氨溴索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都有助于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消除炎症,促进支气管炎的恢复。

儿童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小儿呼吸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而且血管丰富、纤毛运动性差,支气管平滑肌薄,消除能力薄弱,因此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就会造成分泌物增多、粘稠,阻塞气道,痰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3]。为探讨分析盐酸氨溴索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和作用,该研究将选取2011年4月―20l3年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共计108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58例,采用常规治疗进行诊治;观察组患儿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盐酸氨溴索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共计108例,其中男性患儿67例,占62.04%,女性患儿41例,占37.96%;年龄分布在3个月~10周岁,其中1周岁以下患儿21例,1~3周岁患儿33例,3~6周岁17例,6~10周岁患儿29例,平均年龄为(3.54±2.08)岁;就诊时病程1~5 d,平均病程(2.04±0.72)d;患儿体重范围:8~39 kg,平均体重为(19.36±3.74)kg。临床症状主要有:喘息、多痰、咳嗽、呼吸急促,肺部出现明显的喘鸣音,所有患儿经《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诊断标准分别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31例,小儿急性肺损伤2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4例。选取标准排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等疾病患儿。

1.2 治疗方法

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58例,采用常规治疗进行诊治;观察组患儿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盐酸氨溴索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1.2.1 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 将7.5~15 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20 mL中雾化吸入,2次/d,20 min/次。如果患儿

支气管肺炎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婴幼儿中十分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炎性分泌物增多、黏稠,由于婴幼儿支气管狭窄,肺弹性较差,支气管平滑肌薄而小,而且咳嗽反射不完善,极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引发支气管肺炎。尤其在治疗呼吸道合疱病毒(RSV)导致的喘憋肺患儿时,一定要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5]。

1.2.2 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 采取静脉滴注搭配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治疗方式,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kg・d)分两组用50 mg/L葡萄糖5 mL稀释后,使用注射泵泵入,注射时间约为10 min;另外15 mg/(kg・d),分2次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U)[6]是机体由于严重感染后肺泡毛细血管膜出现损伤,朝进而导致肺水肿或微肺不张,经常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利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可以保护患儿的肺功能。

1.2.3 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每次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 mg,加10%葡萄糖15 mL静脉注射,2~4次/d。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7],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非常多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肺部发育不成熟,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合成、分泌和贮存的活性物质匮乏,导致肺泡弥漫性肺不张,影响呼吸功能。

1.3 评价标准

该组研究治疗结果评定标准:①治愈:患儿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哮喘或肺部干湿罗音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X光影像检查显示肺部功能良好;②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肺功能有一定恢复;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好转甚至有进一步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对比治疗后,对照组:58例患儿中,治愈23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观察组的50例患儿中,治愈3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治疗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是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常见的疾病有:小儿气管炎、小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以及肺心病等;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痰量增加、分泌物粘稠、腹胀腹泻、高热、恶心呕吐、咽喉肿痛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很可能造成患儿永久性呼吸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国内外临床实践证明,盐酸氨溴索能够有效祛除患儿呼吸系统内部粘稠的分泌物,同时具有镇咳、化痰、消炎等功效。通过该组研究结果数据可知,在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盐酸氨溴注射液治疗效果非常理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达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而且在治疗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在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柯海红,袁强,刘光发,等.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3):151-152.

[2] 刘丽,王晓林.空气压缩泵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3(11):941-943.

[3] 张世梅,芦金萍.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前后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改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7):1127-1128.

[4] 黄灿媛.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69例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0,38(3):306-307.

[5] 朱峰,黄启凌.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0,14(2):3328-3329.

[6] 张明君,王华萍,王述文.氨溴索雾化吸入配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99-102.

篇2

 

关键词:  口咽通气管;应用;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79例,女42例,年龄21~83岁,平均48岁,其中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7例,脑动脉瘤18例,脑出血25例,脑包虫病1例,垂体瘤8例。Glasgow昏迷评分(GCS)3~8分。

1. 2 置管方法 选择合适的口咽管,患者仰卧,张口(必要时需用张口器和舌钳),有义齿者应取出,同时清洁口腔,前端置于舌根之后再将口咽通气管旋转90°卡住固定,向下推送口咽管至合理位置,确定导管有气体进出,即插入成功,再用胶布将口咽通气管外端固定在患者唇面部以防移位或脱出。

1. 3 结果 111例昏迷患者使用口咽管后鼾声明显减弱或消失,呼吸由置管前的40~50次/分下降至置管后的20~30次/分,吸氧后1分钟内SpO2由原来的82%~90%上升至93%~96%。其中34例因颅内疾病加重而最终改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前后的SpO2、呼吸频率(R)比较见表1。表1 置管前后的SpO2、R均数变化比较

2 护 理

2. 1 口咽管选择 合适的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因此,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误入气管。置口咽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牙齿折断或脱落而引起窒息。

2. 2 观察口唇或舌体受压程度1次/小时,如出现水肿或溃疡,为防止坏死最好改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 3 口腔护理 由于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口咽管内壁常附着分泌物而使管径缩小,应每隔4~6h清洁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管1次,换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

2. 4 难以耐受者此时吞咽及咳嗽反射往往已恢复良好,可试行拔除口咽管、采取侧卧位,一般能获得良好通气。

2. 5 对于需吸痰的病人通过口咽管能使吸痰管更易到达咽部,清除口咽部呕吐物、痰液或血块,且不会造成口鼻黏膜的损伤。吸痰前后应吸入高浓度氧,吸痰时动作轻柔,送入吸痰管至后咽时,应选择患者深吸气时插入气道内,深度为15~18cm,一般不宜超过20cm,避免吸痰管插入过深刺激支气管隆突部而引起反射性心搏骤停。清醒患者嘱做咳嗽动作,吸痰管由下而上旋转式吸痰,若痰液在高位时应由上而下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后充分吸氧。吸痰时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应暂停吸痰,待症状缓解再进行。

3 讨 论

气道梗阻是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突然及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昏迷患者下颌、颈和舌等肌肉无力,舌根和会厌塌向咽后壁而阻塞气道,置口咽通气管可防止舌根后坠,又便于吸痰,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且减少了吸痰时对鼻黏膜的刺激。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时仍可继续给予鼻导管吸氧,同时又可适当调高吸氧流量。主要适应证为:(1)意识障碍程度不深,短时间可清醒。(2)随时有生命危险,先放置口咽通气管为后续抢救赢得时间。一般情况下,口咽通气管放置时间不宜过长,本组病例平均使用时间为8. 5h。口咽管具有良好的解剖学弧度,能将舌从咽后壁提起,而提供气流的通道,是一种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的方法。比较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口咽管是简单的气道辅助物,易予插入,不需要专业人员及特殊器械即可实施,且不改变正常的生理解剖,几乎不会损伤气道黏膜。对于难以耐受口咽管者,此时吞咽及咳嗽反射往往恢复良好,我们一般视作拔除口咽管的指征。试拔除后不能获得良好通气的,确切固定后,应适当应用镇静剂。若强行留置势必造成患者躁动不安,不但颅内压会升高,而且会增加氧耗、增加颅内出血的机会。但口咽管毕竟是非确定性紧急人工气道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若口咽管放置失败或无效,估计病情1周内不会好转,GCS≤8分,喉头水肿、哮喘、咽反射亢进或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等均应视为口咽管的禁忌症。此时必须选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确切有效的改善通气,必要时人工支持呼吸。

篇3

11一般资料选择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L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20~50岁。

12方法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ALI后入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该50例患者均在并发ALI后24~72 h内出现严重低氧血症(PaO2/FiO2=200~300 mm Hg),X线胸片均有肺纹理增多、模糊或片状阴影等改变,双肺弥漫性浸润,确诊为急性肺损伤。通气方式:定压通气(吸入气压20~30 cm H2O)小潮气量(潮气量4~7 ml/kg)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5~10 cm H2O)吸氧浓度(FiO2)为50%~60%。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72~168 h。2结果5例患者因严重低氧血症不能纠正致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于并发ALI后进展为ARDS 6~14 d死亡,死亡率为10%。其余45例患者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3讨论自50年代首次报道了辅助呼吸抢救呼吸衰竭成功以来,呼吸机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呼吸机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医学、急诊医学等领域,成为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但使用呼吸机本身也能引起肺损伤,即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LA),主要包括容量创伤(Volutrauma)、气压伤(barotrauma)、肺水肿、系统性气体栓塞等。发生率为5%~15%,以容量创伤、气压伤最为常见。VLA在ALI/ARDS等高危患者的发生率很高,且对预后有明显影响[1]。因此,对急性肺损伤患者施行机械通气时,预防VLA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所施行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包括:(1)定压通气(pressure-preset ventilation,PV)。传统的机械通气常为定容模式,预设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用以保障每分钟通气量。当不同肺泡的时间常数(相应顺应性与阻力的乘积)不一致时,定容通气常可致低阻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跨肺泡压力的升高。而在患者肺顺应性下降时,容量通气亦可造成气道峰压的明显升高。与定容通气不同,定压通气预设气道压力,并在整个吸气相维持该预设压力。吸气初期气体流速较高,随着肺泡内压的上升,吸气流速呈指数下降,至肺泡内压与气道内压达到平衡,气流停止。因此,压力预设通气可有效地控制气道峰压。当肺泡内压达到预设气道压时,肺泡充气即停止。故PV能够防止局部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过高的肺泡压,从而减少VLA的发生[2]。压力预设通气气流形式为减速气流,较恒速气流更易为患者耐受,有利于人机配合。(2)允许性高CO2通气(permissive hypercapnic ventilation,PHV)。由于有效通气单位的显著减少,仍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模式根据患者体重设定正常或较大的潮气量(10~15 ml/kg),势必造成部分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过高的肺泡内压,肺损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甚至导致通气/血流比的进一步恶化[3]。因此,为避免肺泡的过度充气与肺损伤的发生,宜采取较小的潮气量(4~7 ml/kg)。压力容积曲线上高位拐点的出现,常常提示潮气量过大,在选择潮气量水平时应尽量避免。潮气量减少后,可通过适度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每分钟通气量的下降,但过快的呼吸频率(>30次/min)常常有害无益。通气量下降引起的动脉血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称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这种通气方式称为允许性高CO2通气(PHV)。PHV可防止肺泡容积及跨肺泡压过高,从而降低VLA的发生[4]。(3)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吸气时间的适度延长,一方面有利于气道与肺泡内气体的充分混合,延长气体交换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平均肺泡压的上升,可使更多的萎陷肺泡复张,延长有效通气时间,从而改善气体分布与通气/血流比,提高氧合。(4)选择最适呼气末正压(PEEP)。PEEP可以增加肺的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预防和治疗肺泡塌陷及小气道闭塞,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肺水肿时毛细血管内液体向肺泡中的渗出,明显提高PaO2。当PEEP水平不足时,部分肺泡在呼气期间塌陷,吸气期再开放而产生的剪切力是导致VLA的重要原因[5]。因此,PEEP水平的调节不应单纯以气体交换改善为目的,应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肺泡塌陷、最多量的肺泡保持膨胀状态为目标。当PEEP过高时,可引起肺泡过度膨胀,顺应性降低,亦增加VLA的发生机会。因此,选择合适的PEEP水平至关重要。最适PEEP时,肺顺应性可达到最佳水平。选择高于患者压力容积曲线上低位拐点2~3 cm H2O作为其最适PEEP水平。(5)限制吸氧浓度。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吸入氧浓度过高,可发生氧中毒。主要病变为肺部损害,包括Ⅱ型肺泡细胞增生、变形、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减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间质水肿等,从而加重肺损害[6]。因此对需要长期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控制吸氧浓度非常重要。一般认为FiO2在60%以下比较安全。4结论通过应用预设气道压力通气、小潮气量、反比通气、PEEP及限制吸氧浓度等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方法,将VLA减到最小,使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最优化,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而能提高成活率。参 考 文 献

[1] 曾因明,孙大金.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154-179.

[2] Parker JL,Hernandez LA,Peevy KJ.Mechanisms of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Crit Care Med,1993,21(1):131.

[3] Akhil Bidani,Tzouanakis AE, Cardenas VJ,et al.Permissive hypercapnia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AMA, 1994,272(12):957.

[4] Marcy T,Marini JJ.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 in ARDS: rationale and implementation.Chest,1991,100 (2):494.

篇4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多发的气象灾害,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表明,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能引起大鼠肺巨噬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大质膜通透性和膜脂流动性,使细胞内Ca2+浓度升高,甚至导致DNA损伤,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1-4〕。但有关沙尘天气对人群呼吸系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少〔5〕。本文应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了1994~2003年沙尘天气对甘肃省民勤县居民呼吸系统日入院人数的联系,以揭示沙尘天气对人群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为甘肃省民勤县,该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102°45′~103°55′E,38°20′~39°10′N),海拔高度1000~2000m,西、北、东分别与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接壤。是典型的大陆性沙漠气候,是我国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扬沙、沙尘暴等沙尘天气是该地区全年性的气象灾害。

12 资料收集 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资料取自甘肃省民勤县2所大中型医院1994~2003年的住院登记表。呼吸系统疾病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J00-J99之内的疾病,并剔除因人为原因造成的疾病。气象数据来自国家气象局。

13 统计分析 采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影响,并分别按性别的不同分层建立模型。日入院人数相对居民总体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实际分布近似于泊松分布,因此,本研究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同时,采用Akaike信息标准(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作为评判标准〔6〕,对回归模型进行因子选择与优度检验。具体模型如下:log[E(Yk)]=α+DOW+βXk+s(time)+s(Zk)其中:E(Yk)响应变量Y为在k日的住院人数预期值;α为截距;DOW为反映日历效应的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分类变量X(虚拟变量)包括非沙尘天气、沙尘天气两类;β为回归系数;s为非参数平滑样条函数(smoothing spline function);time指日期;Zk为在k日的气象因子变量。

2 结果

21 沙尘天发生频数描述 除2003年发生26次沙尘天气外,1994~2002每年沙尘天气发生频数均超过30次,其中以1996年发生次数最多(51次)。10年的沙尘天气中以扬沙发生的频数最大(287次),其次为沙尘暴(120次),浮尘天气鲜有发生(6次)。民勤县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年发生次数的60%。

22 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气象因子比较(表1) 与非沙尘天气相比,日最大风速与日定时最小能见度在各个季节的沙尘天气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气象因素一般在沙尘天气下变化不明显。说明民勤县沙尘天气所引起的气象因素变化主要表现为风速显著增大、能见度显著降低。

表1 民勤县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气象因素比较(略)

注:与非沙尘天气相比,经t检验,a P≤005,b P≤0001

23 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资料描述(表2) 研究期间民勤县共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3435例,男女比例为1∶045,其中肺炎患者为1515例,占呼吸系统患者总人数的45%;其次为URTI(特指急性感染,包括急性鼻(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以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1248例,占总数的36%。

转贴于

表2 1994~2003年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分析(略)

24 模型拟合结果分析(表3) 呼吸系统疾病总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4,95%CI=102~127),其中男性RR=114,95%CI=101~129,女性RR=118,95%CI=100~141。URTI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3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0~136),其中URTI男性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8,95%CI=104~159),而URTI女性RR在沙尘天气滞后0~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男性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0~138)。

表3 1994~2003年沙尘天气对民勤县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影响的GAM分析结果(略)

注:P≤005;RR为沙尘天气下就诊危险度对非沙尘天气下就诊危险度的比值

3 讨论

民勤县是我国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94~2003年共发生了413次沙尘天气,平均每年发生约40次,而且多为扬沙、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因此,将民勤县作为沙尘天气的研究地区,有明确的地域代表性,对于揭示我国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和保护当地居民健康特别是呼吸系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增加与沙尘天气的发生存在统计学联系,且沙尘天气的影响表现为滞后效应。经GAM模型分析得知,呼吸系统总疾病日入院RR在沙尘天气滞后第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沙尘天气对人群呼吸系统有明确的伤害。民勤县沙尘天气发生期间气象因素的变化主要为风速显著增大和能见度的显著降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高低直接决定了大气能见度的大小。因此,沙尘天气的变化主要是风速增大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增高。由于沙尘天气一般都具有持续性,所以沙尘暴之后很有可能会出现浮尘或者是扬沙天气。目标人群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吸入细颗粒物就越多,且这些细颗粒物吸附有害气体、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随漂浮时间延长而增多,对目标人群呼吸系统造成的危害就增大,这可能是沙尘天气对人群健康产生滞后效应的原因。分层分析发现,沙尘天气的发生只与URTI和肺炎的男性患者日入院数有统计学联系,说明沙尘天气对男性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大,具有性别差异。可能是男性居民从事户外工作的比例较女性高,且防护意识比女性相对淡薄所致,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可能也是男性受沙尘天气影响较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Geng H,Meng ZQ,Zhang QX.Effects of blowing sand fine particles on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fluidity,and intracellular calcium levels of rat alveolar macrophages[J].Toxicol Let,2005,157:129-137.

〔2〕 耿红,孟紫强,张全喜.沙尘暴细颗料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钙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6):845-850.

〔3〕 耿红,孟紫强,张全喜.沙尘暴PM2.5水溶和有机成分对巨噬细胞的损伤[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1):20-24.

〔4〕 孟紫强,张全喜.大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1):15-17.

篇5

[关键词] 呼吸;因素

一、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含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特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的扩大导致大气污染,近年来研究表明哮喘、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证明,空气中烟尘或二氧化硫超过1000g/m3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碳、煤尘、棉尘等可刺激支气管黏膜、减损肺清除和自然防御功能,为微生物入侵创造条件。工业发达国家比工业落后国家的肺癌发病率高。尾气是许多大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尾气中可吸入颗粒与气道黏液纤毛清除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颗粒与呼吸道症状加重、肺功能下降、肺癌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颗粒物被吸入后作为气道炎症反应的刺激诱导因素,引起细胞释放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8(IL-8)等启动气道局部炎症反应,并最终造成气道上皮受损。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居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

二、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到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又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三、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其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干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寒冷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节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四、社会人口老龄化与呼吸系统疾病

科学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使人类寿命延长。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项报告表明,在2050年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将比现在增加2倍。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增长明显,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以上海为例预计2025年老人将达400万,占28%以上。由于老年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占多数,且COPD、肺癌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其患病率随增龄而上升。

随着年龄增加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呼吸道器官发生形态学变化:包括细支气管及肺泡管扩张、胸壁弹性及呼吸肌功能下降;气管、支气管黏膜萎缩;纤毛变型和异常使纤毛运动失调。呼吸系统器官老年化,也加速了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进展。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该病不仅是老年人最易发生的原发病,也是老年人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继发病,甚至可成为许多老年人疾病致死性的并发症。老年人群中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高发,甚至几种病同发,或者其它系统疾病都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篇6

(黑龙江省宝清县畜牧兽医总站 155600)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规模化猪只饲养场和农村养猪的大户都很关注猪群的呼吸系统疾病,因为大多猪群都遭受着呼吸系统疾病的侵害,从临床症状上易混淆不易进行区别诊断,如果采取不正确的诊治方式,经常会引起猪群死亡而且数量很大,会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传染性:目前饲养的猪群中,呼吸道疾病不仅能够通过接触进行传播,还能够通过空气向不同的猪群进行传播。蓝耳病的病原能够通过进行传染。有的呼吸系统疾病,都能够通过空气加以流行感染。另外,还有很多的气候因素能够促使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之间进行扩散传播。

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猪只饲养场附近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猪场管理。猪舍的小环境控制不到位,会导致猪场中猪群的呼吸道黏膜受到损伤并且增加了血液中的有害成分,引发肺脏充血、淤血,并且有炎症表现。此外,如果猪群的饲养密度偏大,受到转群等应激刺激,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引起呼吸道的炎症。

饲养管理水平:猪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明显受到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如果从外场引进种猪,有时整个猪群都会感染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包括圈舍通风情况差、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未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等。

除上述原因之外,遗传因素、猪群免疫程序的健全程度、保健方式的科学性、免疫情况、饲料营养水平等因素,都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引起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2 常见病的诊治

猪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属于发病速度快并且传播快速的烈性传染病,病原是伪狂犬病毒。猪伪狂犬病呈季节性流行,环境温度低利于病毒的存活,所以在寒冷的季节易发,但是其他的季节也有发病情况。健康猪一般是被感染猪排出的病毒而感染。仔猪感染伪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低,很大程度上对生产造成危害。防治伪狂犬病可以试用刺激疗法,即皮下注射枸椽酸钠马血或猪血,15日龄以内乳猪10~15 mL/只,16~30日龄16~20mL/只,31~60日龄21~25mL/只,2个月龄以上31~40mL/只。另外,磺胺类药和抗菌素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对于细菌性继发感染有效。

猪气喘病:该病又名猪霉形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在国内部分省、市猪场检查,阳性率在30%~50%。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率下降12%,饲料利用降低20%,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流行暴发的早期以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猪只抵抗力降低,继发性病原体感染也会造成严重的死亡。用江苏省农科院牧医所研制的猪气喘病无细胞培养168弱毒冻干苗(每瓶用20 ml_生理盐水稀释),在猪左侧第六肋骨至肩甲骨后缘部位,刺透胸壁,仔猪每头注射ImL,仔猪首免时间是10~15日龄,二免于40~45日龄;公、母猪每头分别2mL,母猪于怀孕2个月内接种,种公猪每6个月接种1次。治喘灵颈部两侧分点深部肌肉注射,每5d注射1次,一般1~2次,重症3次。息喘平0.1 mL/kg ´w肌肉注射,1~2d用1次,注射2次。

篇7

6月30日至7月1日,卫生部行业专项“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会”在京举行。在两天内,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多名该领域专家围绕“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这一核心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多场学术讲座,使接受培训的各医疗机构代表获益匪浅。

在此之前,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5部门于今年5月联合制定并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预防与诊治,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病患肺功能检查的认知水平。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有鉴于此,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将作为一项长期计划,将覆盖全国10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多个社区。

篇8

[关键词] 猪的疾病防治 归类与总结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03-01

一、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我国目前养猪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不断形成,在大型养猪场内部其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所以猪的疾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猪患上各种疾病,已经成为制约大型养猪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个体养殖户所养殖的猪患上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与流行比例日益变高,对于个体养殖户而言,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以及造成疾病的传染,从而对养殖户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工作不仅仅要了解常见的疾病,还要深入养殖场内部,不管观察与研究其疾病的特性。并且,在种猪肢蹄病、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病、链球菌病以及皮肤病等各类疾病上要充分解释说明,及时做好防控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蔓延与传播,避免养殖户的损失。

二、常见猪的疾病种类与防治工作

1.猪链球菌病

猪患上链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关节炎型以及淋巴结脓肿型。其中,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猪突然倒地且伴随着体温升高的现象,还可能伴随着猪的四肢出现游泳形状或者口吐白沫。

在猪链球菌病防治上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药物,其中可以选择强力霉素、10mL 安痛定、加 160-480 万青霉素等等。如果猪的淋巴结脓肿型症状出现红肿或脓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将其切开,然后将里面的脓水排出,用药物进行清洗。

2.猪消化系统疾病

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细菌性腹泻疾病以及出血性肠炎疾病等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表现症状为:猪的粪便向水一样地漏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直接喷出的现象。在观察猪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上,可以观察粪便的颜色,如果颜色是黄绿色或者是青绿色,且伴随着疑似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外形明显消瘦等。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通过观察猪的形态以及粪便来看出,如果患上了细菌性腹泻疾病,就会出现粪便为稀糊状。

那么,该如何做好猪消化系统疾病呢?第一:要保持猪圈的干净与整洁,充分保证阳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尽量不要给猪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或别的东西。第二:在防御措施上也保持饮水的清洁,可以进行全群投药,在饲料中可以尝试添加抗生素以及米糠等。第三:当猪出现消化系统疾病时,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土霉素、林可霉以及5-15mL 的痢菌净,这几种药物应当分开注射。

3.猪的肢蹄病与猪皮肤病

猪的肢蹄病目前主要发病特征为猪的各个关节肿大,严重的会导致猪脚破裂,严重地情况下会使得患病的猪无法站立。对于患猪的肢蹄病防治工作上,可以采取如下几个防治措施:1.要保障猪舍的环境清洁与空气流通干爽。2.要使得猪群的密度不适宜太大,以防止猪群之间的打斗。3.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工作,保障猪舍内没有尖锐物体。一旦病猪患上肢蹄病要立刻采用药物治疗,所采用的药物有10mL安痛定、青霉素与塞米松等。

病猪患上皮肤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猪的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结节,并且这些结节一般为黄豆大小。在发病的时候,猪会比较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猪的形体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乱的症状。目前,治疗猪的皮肤病的主要措施有,前期防治有保障猪舍的清洁与干爽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后期治疗措施要在猪身上喷洒高锰酸钾溶液或敌百虫溶液等。如果猪的皮肤病出现全身感染,应当进行注射青霉素与塞米松。

4.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与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患猪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变现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减退等,如果情况严重地化会出现发烧、肺炎等严重症状。目前,对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饲养防治与药物防治措施。饲养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猪舍通风条件要好,对猪舍要做好御寒与避暑工作,保障猪舍的总体生活环境良好。药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强力霉素等各类药物。

猪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种类众多,症状也不明显,其主要患病症状分为初期与后期,在初期患病阶段主要是病猪出现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则会出现猪皮毛少,且生长受阻与发育迟缓。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与调理,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科学饲养,切实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同时要改善猪舍的环境,必须杜绝畜禽同样以及人畜一起居住的现象,在减少人与患畜接触的同时,减少畜禽与人的相互传播。第二:要切实加强环境消毒工作,定期实行重点消毒与混合消毒,对猪舍的重点区域要进行重点消毒,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养成对猪舍定期消毒的习惯。第三:加强日常检验力度,根据猪群表现出的不同症状与特征及时采取不同的治疗与防御措施,要在发病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争取治疗的第一时间,同时要防止病情的蔓延。第四:要加强对猪群的检疫力度,这不仅仅包括养殖的安全,这还是对人食用猪肉这一严峻问题能否安全的关键,所以一切要掌握好搞笑的检疫方法,绝不能让一头病猪流入市场,也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百姓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篇9

广西区南宁茅桥中心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23

【摘 要】目的:以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方法:将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我院接诊的100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单号组进行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双号组进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二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94.00%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8.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10.00% 远远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抗生素;呼吸系统疾病;不良反应

痰热清注射液属于中药制成品,其主要成分包括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及黄芪,临床功能在于抑菌抗毒、抗炎解热、祛痰镇咳、护肝利胆等,应用较为广泛,一般对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疾病、继发性或合并性呼吸系统感染、肺部感染、肝病辅助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等症状的治疗效果较佳[1]。本文主要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就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间我院接诊的100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照接诊顺序的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各50 例,其中单号组(观察组)包括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分布于26-51 岁,平均年龄(38.17±5.63)岁。双号组(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24 例;年龄分布于25-53 岁,平均年龄(37.26±5.0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抗生素静脉注射治疗,每天注射2 次头孢呋辛,每次1.5g;临床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加用0.3g 左氧氟沙星治疗,同时结合其他抗生素给予患者吸氧、平喘、祛痰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每天注射1 次葡萄糖500mL 及痰热清注射液20mL,停止其他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 天为1 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咳痰、咳嗽、肺部啰音及呼吸困难等全部消失,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显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改善,可以基本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但是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无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 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观察组50 例患者在进行了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后痊愈了24 例(48.00%),显效患者有14 例(28.00%),有效患者9例(18.00%),无效患者3 例(6.00%),总有效率为94.00%; 对照组50 例患者在进行了抗生素治疗后痊愈了17 例(34.00%),显效患者有10 例(20.00%),有效患者12 例(24.00%),无效患者11例(22.00%),总有效率为78.00%,由此可见,观察组更具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2)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有2 例(4.00%)出现呼吸困难症状,1 例(2.00%)出现视物模糊现象, 1 例(2.00%)出现恶心呕吐,1 例(2.00%)出现声音嘶哑,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有5 例(10.00%)出现呼吸困难症状,2 例(4.00%)出现视物模糊现象,有2 例(4.00%)出现恶心呕吐,2 例(4.00%)出现声音嘶哑,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0%。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安全、低毒、有效的重要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被广泛认可。主要成分包含黄芪、金银花、雄胆粉、山羊角、连翘等,具有化痰、解毒、清热等功效。从中医角度看,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的功能在于解毒清热、灭杀多种类型的病原微生物,熊胆粉可以抑制病菌、缓解痉挛、平喘镇咳的,黄芪具有抗变态反应及抗炎等功效,所以痰热清注射液可以很好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效稀释患者体内的痰液,并促进其排出体内,且杀菌与抗炎作用较为显著。从西医角度看,痰热清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强患者体内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抗炎效果,并逐渐提升血清溶菌酶在血液中的含量,显著缩短患者肺部啰音的持续与消失时间[2]。笔者认为,在临床用药中,除了要对谈热情的禁忌症、适应症及注意事项严格掌握外,还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用药反应史进行询问,对过敏体质患者要慎用,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尤其不能和其它注射剂共用溶媒,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不良反应要严格控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发生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我院100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发现,在总有效率方面,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为94.00%,远远高于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的78.00%,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内容,结果发现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而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范成普, 杜杭根, 田勇. 痰热清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0):485-486.

[2] 吴银根, 王豫, 喻晓.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09(10):167-168.

篇10

而最先受到雾霾攻击的就是呼吸系统,并由此带来各种呼吸类疾病。辽宁省沈阳市2013年11月曾就雾霾对孩子咳嗽和哮喘发病率影响的研究显示,孩子咳嗽发病率从平均的3%上升到雾霾天气的7%,而哮喘发病率则会增加一倍。

除了会加剧咳嗽哮喘,雾霾还会导致呼吸类疾病加重,更会严重危害百姓生命。

国家卫计委在2015年6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慢性呼吸疾病在中国的死亡率为68/10万,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慢性病死亡原因。

空气污染会加剧慢阻肺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在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成立大会上告诉《t望东方周刊》,目前的疾病统计中,肺癌、肺心病、肺结核分别被纳入肿瘤、心血管和传染性疾病中,但实际上这三类疾病都是典型的呼吸系统疾病。若将这三类疾病纳入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统计,则呼吸系统疾病所致死亡占我国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五分之一强,占农村居民总死亡率的四分之一强,均列各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

他指出,从发病率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两周就诊率常年高居各系统疾病之首。他预计未来由于大量吸烟与二手烟暴露、严重的室内外空气污染,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形势将更趋严峻。

2016年10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在中国主题特刊中刊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及团队撰写关于中国空气污染现状以及改进建议的综述。

综述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愈发显著,我国疾病谱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非传染性疾病负担逐年增高,然而目前我国仅有有限的流行病学资料以及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

实际上,空气污染物水平的增高正在显著增加着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触发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而且大气污染物对母体的保留甚至还会影响婴儿今后的肺功能增长以及哮喘发病风险。

以慢阻肺为例,这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呼吸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三大病因。《柳叶刀》在2014年研究报告指出:全世界由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慢阻肺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2%;其中,慢阻肺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致死疾病,中国每年因慢阻肺而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万。

“我国近年来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治疗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在疾病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慢性呼吸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和疾病负担率这5大指标却始终处于高水平上升趋势。”王辰告诉本刊记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全国平均每10名成年男性中,就会有一个慢阻肺患者。

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吸烟、生物燃料和大气污染是导致慢阻肺发生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

王辰指出,冬季尤其是慢阻肺患者发病的高危时间。“冬季空气污染严重,多雾霾天,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这些都容易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他告诉本刊记者,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空气污染一定会引起慢阻肺,但可以确定的是:空气污染会加剧慢阻肺。

钟南山在2007年发起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超过8%,其中PM2.5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医院住院率会上升3.1%;而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住院率会增加2.5%。

雾霾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

肺癌是目前中国头号高发癌与致命癌。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出现肺癌新发病例73.3万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占男性癌症发病率的四分之一;而在死亡率方面,中国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6.1%,平均每年有60万人死于肺癌,肺癌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因的25%。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中国还没有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可以马上说明有多少肺癌是由雾霾引发的,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雾霾天会引起肺癌”持肯定看法,并在2013年将大气污染认定为与烟草烟雾同类的致癌物质。

钟南山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曾提到,日本、欧洲和美国分别进行过十数年的研究观察来分析对比肺癌的死亡率,结果明确表明肺癌发病率的增加与雾霾关系很密切。一般来说,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风险增加25%~30%。

在钟南山看来,虽然雾霾与中国肺癌发病和死亡的确定关系还需要一定时间来观察和证实,但这十年来中国的肺癌发病率增长比其他肿瘤都要快、京津冀地区肺癌发病率增速明显、农村吸烟率更高但肺癌患病率却比城市明显偏低、很多非吸烟或二手烟接触着罹患肺癌等现象都可以间接推测雾霾极有可能是导致肺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