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的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理课堂;互动教学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教师对知识、对学习的看法,必然会影响他对教学的看法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最后通过教学实践与行为来体现.以前常常有教师大搞题海战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不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研究教学艺术,误以为多一分时间就能多一分收获,忽视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表面上非常认真的在听课,但到底有没有听讲,听进去多少,理解了多少,这都是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单向传输知识所带来的弊端.选择互动教学方法无疑是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重大改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生动的物理学史和演示实验、形象的语言、自然现象的观察等.如,笔者在讲解焦耳定律时,引入了焦耳的轶事: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有一年放假,聪明好学的焦耳在玩耍的时候,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看到马受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他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 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教师,并向教师请教.教师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先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二、构建全方位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全方位教学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动学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问题的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教师在问学生问题时,就应少问学生“是不是”,而要多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再从其他方面来分析我们面对的问题?” 等问题.
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启发,或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出最后结论.在交流中,让每个人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通过讨论,可以引起争辩,激活学生思维,在交换意见中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而师生之间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加强实验教学,升华师生的互动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特点就是实验比较多,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参加探究过程,才能引导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教学,能够给学生学物理创造良好探究机会.由于中学生对新奇现象有浓厚兴趣,教师把实验引入课堂,能使他们积极去看、去想、去做.通过实验事实,建立起概念,从而理解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
篇2
【关键词】教学现状;关注教学过程;附加价值;教学效果
幼儿舞蹈在学前幼教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幼儿舞蹈教学中,通常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进行,缺少了互动和彼此促进环节,并且与后期的舞蹈创编知识板块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深度不够,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尝试拓宽教学视角,从活跃课堂气氛,推动课堂动态生成着眼,促成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融合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实效。
1 中职幼儿舞蹈课堂教学现状
幼儿舞蹈的学习是幼儿舞蹈创编的铺垫。成功的中职学前幼儿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舞蹈,深化对幼儿舞蹈的知识理解,创编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舞蹈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让舞蹈课堂呈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从目前中职幼儿舞蹈课堂的教学现状来看,通常以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进行,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学吸引力呈现递减效应。传统模式下,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基础训练和民间舞蹈的学习之后,模仿能力较强,在相对简单的幼儿舞蹈学习上并不算很难,能动性上由此出现了分化,部分喜欢舞蹈的学生跳得很认真、很起劲,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幼儿舞蹈太简单、很幼稚,思想消极,学习很被动。二是课堂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不够。单线的教学模式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知识整合与创造的机会,学生对幼儿舞蹈的认识和理解上缺乏一个整体的思维体系,只是体会到了幼儿舞蹈的夸张、简单,不知道该怎样去发掘和联系整合,这样不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失去了幼儿舞蹈教学的意义。
2 中职幼儿舞蹈的课堂教学探索
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幼儿舞蹈教学要突破教学的单一模式,关注表现性目标,突出互动生成性的教学方法,做活“迷”和“悟”两篇文章,让课堂活力迸发,[1]提高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使教学得以完善、效果得以提升,实现学生的技能和实践创新,
2.1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中职生中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太好,有的不能围绕着一个目标长期不懈努力,但是他们的内心追求个性,希望自己的意见能被重视,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舞蹈教学可以遵循陶行知先生关于“迷”的理念,根据学生不断的迷在某种特殊活动的天性,透过特殊的环境、设备和方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并引导他们成长,踏进未知之门。
“迷”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趣味性、能动性决定了寻找的结果,幼儿舞蹈课堂要抓住“迷”与“尊重”两个关键词,迷住学生,使学生成为参与课堂的主体,摸清学情,尊重他们的想法,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1.1 铺设学情――立迷
幼儿舞蹈的特点之一就是:[2]歌、舞、话三者有机统一。幼儿以语言来补充和指导自己的动作,来推动自己的思维。这和幼儿舞蹈动作的创编来源是不谋而合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幼儿舞蹈动作常常出自于对歌词、歌曲的字面理解,课堂怎样能在教授舞蹈的同时灌输这一知识理念?首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
以《我有一头小毛驴》幼儿舞蹈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提问:“《我有一头小毛驴》这首儿歌你们都熟悉吗?”在确定了学生对歌词的熟悉度后教师再抛出课堂的学习内容:学习幼儿舞蹈《我有一头小毛驴》。这样做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掌握情况,指导幼儿舞蹈的动作主要是出处于歌词的,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推动,让学生有个基本的幼儿舞蹈思维。
2.1.2 任务实施――入迷
学生在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后,教师依据教学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模式,激发想象、形成舞蹈基本动作。
例如:在学生熟悉《我有一头小毛驴》歌词后,教师立足于歌词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驴的耳朵是怎样的吗?我们通常是用什么动作来表现的呢?”等一系列围绕着驴的特征问题,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形象,顺着思路、教师加以指引得出舞蹈的动作要素:驴的耳朵很长,它在甩尾巴时像牛一样甩向身体赶着苍蝇,在跑动时像马一样有着“哒哒哒”的声音,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动。
在有了基本动作后,教师结合幼儿舞蹈知识点,对基本动作进行加工润色、动作教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脑子里已经有了这些动作的运动概念和路线,有利于动作的掌握,然后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幼儿有什么运动特点吗?”“舞蹈可以从几个方向开场?”分层次得出:幼儿在舞蹈时喜欢指手画脚、摆头扭胯;舞蹈可以朝任何一面开场,两者相结合有了第一段舞蹈开场动作:背对观众,左手位于头顶、指尖微弯做驴耳朵;右手置于身后做驴尾巴;随着胯的摆动,右手晃动甩尾“的格拉、的格拉”脚下做蹄状原地绕圈的动作。
学生方面,因为学生参与到了舞蹈创作想象的过程中,所以这组动作他们掌握的非常快并觉得很有意思,同时由于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参与者,想法得到了呈现,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表现方面,这样的互动课堂反作用于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脑中有了舞蹈动作的选择应该多样性的概念。
2.2 搭建平台、给予空间
陶行知先生指出,“悟”是根据孩子们的一般智力透过启发性地普通教育,我们培养和指导他们对特殊活动取得更深的了解。“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去想、去琢磨,而有效课堂则需要留白、需要相互交流,给予学生一个消化、吸收、修正的时间和机会。教学的满堂灌对于中职学生并不适合,会弱化他们的求知能动性,同时也违背了舞蹈的教学意图。
2.2.1 在课堂新授后停顿――激发研究兴趣
课堂不在于教师讲的多,而在于学生想的多;一个知识点的抛出不在于教师讲的多面面俱到,而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新授知识点后的停顿,是起到课堂铺垫、蓄势的作用。
例如舞蹈教学《我有一头小毛驴》,在开场动作学习完之后,教师抛出了课堂的知识点:在结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同时,幼儿舞蹈的创编通常是抓住一句歌词的其中一个词来摘选动作的,如“我有一只小毛驴中的我,从来也不骑的不”。学生根据这个知识点,结合教师的指导,对《我有一头小毛驴》开始逐句的思考、讨论和筛选、润色,于是有了大拇指翘着的“我”;双手合抱着的“我”;摇头起脚跟的“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
2.2.2 在关键、难点处停顿――激荡思绪飞扬
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给学生一个展示与相互学习的机会,避开教师的反复讲解,让学生自己来观察、比较、分析,学习能力得到了加强,思维得到了扩展。
例如《我有一头小毛驴》中的歌词:“有一天我心血来潮”中的心血来潮,大家始终想不到一个满意的动作,这时一位男同学张开五指、膝盖外开、甩着头拼命原地跑,说:“你们觉得这个动作怎么样?”大家哄堂大笑“太好了!”的确,他准确抓住了孩子高兴时手舞足蹈的样子并加以夸张,非常生动的呈现出幼儿突发奇想的一个状态,问起男同学怎么会想到这个动作时,他回答:“因为我们在幼儿园实践时,发现小朋友们听到到户外玩大型玩具就是这个神情,所以当时我就冒出了这个动作。”课堂的留白激起了学生的动作资源库,给予了学生一个发掘、发现的机会,同时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想象。
总之,互动生成性的幼儿舞蹈教学课堂,从原有的单线教学模式,发展到关注教学过程、关注互动性的多线教学模式。通过半成品舞蹈结合书本知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顺势引导,共同完成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幼儿舞蹈,整个过程充满了问题与争执、碰撞与保留,但每位学生都深入其中,每个班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实现了幼儿舞蹈学习的附加价值,与后面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知识衔接,效果良好。
生成性的幼儿舞蹈教学课堂,让教师由原来课堂的实行者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得以从“观众”的视角去发现、发掘学生们的激情兴趣,这样的教学一方面,督促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思维也反作用于教师本人,起到了教学互长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丰富的,需要教师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完善,使教学内容富有深度与厚度;要积累课堂教学智慧,善于设“迷”、让学生去“悟”,从而实现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45-53.
[2]董立言.刘振远.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篇3
关键词 实验动物繁殖;实践技能;现状;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44-02
《实验动物繁殖》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实验动物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高等职业院校3年制高专实验动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对常见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的繁殖和选育[1]。为了使学生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尤其重要。为了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现对该实践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进行探讨。
1 教学现状
1.1 学生文化基础差,专业知识薄弱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江苏等发达地区初高中毕业生数量已经出现下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入学门槛很低,这些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近几年招收的高职高专学生基本上是未能考入本科院校而选择了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偏少且深度不够等问题,学生对于学科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难度,实践课操作前不能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学生“被实践”现象严重。
1.2 学生实践课积极性不高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实验动物技术专业采取单班授课的方式,上课人数不超过50人,但部分学生因为学本专业是调剂或者不感兴趣,加上手机的普及及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学生上理论课时开小差概率很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受到影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差,实践课时学生很难与理论知识相衔接,做实验时模式化的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对所进行的实践技能学习积极性不高且不求甚解[2-3]。
1.3 实践条件不足,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和扩招,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需求,通常实践课由于实验物资短缺而分组少且每组人数很多,很多学生挤在一起做一个实验,因此,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选择在一边观看或者干脆不参与,从而影响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4]。另外,目前很多实践课程普遍采取在实验室内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教学手段,较少有学生真正理解或参与具体实践的内容和目的。在实践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实践内容记忆不深,了解不透,没有真正掌握实践课程的精髓。
2 实践课教学改革对策
2.1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在专业实践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时间,到繁育中心参与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繁育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5]。另外,也可利用假期和周末到校外的实验动物繁育基地进行挂职锻炼,不仅学习实验动物的繁育实践技能,对于实验动物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对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能及时掌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笔者也多次被派往校外实验动物繁育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
2.2 灵活安排实践课
为了避免学生对实践内容的不理解,同时也为了调动学生实践课的积极性,将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验小鼠和实验兔分配给学生饲养,学生从入学第2个学期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饲养实验小鼠和兔子,将繁殖的相关实践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并通过学习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该课程总学时为45个学时,其中实践课16个学时,制定授课计划时尽量把每个实践课紧凑的安排在相对应的理论内容后面,如实验兔生殖器官理论内容讲完,即安排兔子的雌雄鉴别及生殖器官解剖观察实践课,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同时缓解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疲劳感。此外,雌兔的、妊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鉴定和妊娠诊断的实践课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几个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雌兔的鉴定及适时配种技术,把雌兔按组分配给学生,每组2只雌兔,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时跟踪,细心观察,从雌兔前期开始记录其表现及行为特征,直到配种结束(后面继续观察雌兔的妊娠情况)。教师在该过程中要细心指导学生。利用2个学时的实践课让每组同学把观察的雌兔现象进行描述分析、讨论和总结,教师就同学提到的某个重点问题给予纠正、提示和启发,通过讨论和总结可以让学生掌握雌兔的特征及鉴定方法。该方式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
2.3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
充分利用实践课的讲解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与实践课相关图片、操作简短录像,使一些难理解的内容(如分娩助产过程等)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教师再亲自边讲解边对实践内容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讲授B超机进行试验动物妊娠诊断时,首先简短播放与人妊娠时胎儿在母亲腹内活动的视频,后面再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地认真学且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胎儿在动物体内的状况,实践效果较好。最后动员学生在实践操作完成后进行分组讨论,把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4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存在实践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现象,与企业合作共开发实践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作为国家示范性院校,2年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企业紧密联系,把学生的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积极联系南通、浙大等高校及私营的实验动物中心,组织学生到这些实验动物中心进行生产实习,并且把《实验动物繁殖》和《实验动物饲养》等课的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能掌握实验动物的常规饲养管理和繁育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产学有效结合,使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环境,学习真正的实践技能,从而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该方法也很好地缓解了企业到动物的繁殖季节人手不足的现象,达到双赢的目的[6-8]。
3 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100%)=实践纪律(10%)+过程考核(60%)+实践报告(10%)+课堂体会(20%),通过以上4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实践报告视完成的质与量进行评定;实践纪律视学生出勤、实践表现等情况进行评定;重点是通过过程考核来验证学生对学生对实践课中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过程考核是在实践课的过程中对每个同学进行实践理论及操作的考核,边学边考核;课堂体会是对每堂实践课学生讨论发言环节的表现打分,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既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4 参考文献
[1] 狄和双,王利刚.高专《宠物繁殖》课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1(36):212.
[2] 权凯,张长兴.家畜繁殖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河南教育:下旬,2010(1):55-56.
[3] 陈晓敏.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2(2):46-48,72.
[4] 孙德成,魏曼琳,赵智力,等.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课改革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6):203-204.
[5] 王晓敏.实践课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探索,2012(5):90-91.
[6] 魏红芳,权凯,张长兴,等.家畜繁殖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2):53-54.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任务驱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duty school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sis of the "mission driving typ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design plan and the steps in applications of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words: secondary school, task driven, computer courses and 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第一线技术工人的摇篮,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十分适合计算机课教学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模式。
2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中职计算机课程学情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方法,了解了重庆工业管理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计算机课学习的相关情况,共发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结果如下:
2.1.1态度兴趣方
55%的学生喜欢计算机课,43%的学生表示一般喜欢;学生对计算机课的认真程度有很大差异,86%的学生上课有时不认真;关于对计算机课感兴趣主要原因,53%的学生认为能够上机操作,23%的学生认为有媒体应用,上课比较生动。
2.1.2方法习惯方面
57%的学生愿意进行小组学习,4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78%的学生愿意在计算机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在计算机课上,63%的学生喜欢老师少讲多练;35%的学生喜欢自己尝试;学习遇到困难时的通常做法:63%的学生自己思考并愿意与同学共同探讨,31%的学生自己思考不愿意问他人6%的人放弃。
2.1.3学习能力方面
仅有23%的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课上教的内容,67%的学生基本理解;每学过一个新知识点后,67%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新创意,而27%的学生基本不思考;66%的学生基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所需的资源并加以利用,18%的学生基本不能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
以上数据比较客观的反映了目前中职学生学习方面的一些情况,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太多投入;思维灵敏活跃又常常自惭形秽;乐于接受信息又厌恶理论学习。
2.2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部分仍是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学科特点没有引起广泛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讲授为主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以显示为主的多媒体视频教学模式;讲练结合的机房上机教学模式;上述模式各有利弊,但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按统一的步调进行,未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
3中职计算机课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3.1传统教学模式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困惑
纵观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结果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培养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进行改革,探索出适应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的现代教学模式。
3.2任务驱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
表1传统教学方式与任务驱动教学的区别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了学定义动学习、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推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1](Task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其中的任务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蕴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蕴含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3.1任务为主线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任务是设计,任务贯穿于整个任务教学中,整个的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任务完成标志,任务的分类有助于教师设计任务。
3.3.2教师为主导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师的作用将发生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任务情境的设计者,学习平台的提供者和任务的评价者。教师要成为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引导者和课堂的控制者。
3.3.3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信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目标性、情境性、探究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科学学习内容相联系,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探索的欲望而设计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如下优势: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如何完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学习思路清晰,更容易掌握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得到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8-02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通常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要求执行任务准确无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学习阶段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不被提倡,甚至受到人为限制。虽然高职院校都深知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落后,加上思想观念的僵化,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常有不得益、不得力、不得法的“三不”情况。如何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得益”,特别是针对服务类专业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自觉寻求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通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加以阐述。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职业素质具备职业化特征,是长期工作中被认同的一种个体品质,具备群体性和特异性,对职业活动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在评价一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是必须重视的指标。比如工程人员的观察力、服务人员的亲和力、勤务人员的领悟力等个性鲜明的职业特点,它能进一步推动其工作的展开,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强调提升职业素质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民航地面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内涵和特点
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其工作岗位包括售票处、呼叫中心、值机室、机场隔离区、登机口、贵宾室、收运柜台、货运仓库等,工种含:售票员、呼叫坐席、值机员、机场服务员、航线营销员、货运销售人员、货运服务人员、配载员、调度员等一线工种及管理人员。涵盖客运、货运两大领域,涉及航空公司业务、机场业务、业务等范畴。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分工细、协同程度高,是民航业务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服务。与民航其他工种相比而言,地面服务工作人员被要求反应敏捷、沟通力强、亲和力高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质。
三、民航地面服务类专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及其促进作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针对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学院重点选择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实践等科技活动。
(一)软科学赛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是管理类软科学活动,参赛学生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通过电子沙盘经营模拟公司,内容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公司管理运营能力以及会计、营销、生产以及合作、采购、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首次参赛以来,学院已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国赛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4个、省赛二等奖2个,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物流沙盘项目的一等奖。
本项赛事在我院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同学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沙盘的学习中来,累计已有逾千名各专业的在校学生直接、系统地学习了沙盘,并通过沙盘学习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类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学院将赛事辅导纳入教学计划中,发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作用。经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这些科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他们更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更具备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在面试招聘中更能打动企业考官。在工作几年后,进步较快,多数升职为一线领班或主任级别。
(二)软科学研究活动
软科学研究活动是高职类学生的难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尝试组织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软科学科研的课题。
以学院学生多次参与的民航旅客满意度调查的软科学研究活动为例,学生们参与了问卷调查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和实践了航线分类、旅客分类、正常航班和不正常航班等基础知识,在与不同旅客的交流中学习了礼仪、沟通等课堂强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些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如女同学学习扎头花、穿高跟鞋、化淡妆等,学生学习如何与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聆听旅客的诉求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工作的不易,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
服务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全面解读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被动服务、不完全服务和不到位服务。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是必修功,而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IPSOS公司是我院校企合作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组织学生分析电话咨询产品,进而引导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分析的事例值得推广。
从学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的思考和用心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可见学生们分析说服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也初步形成。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和分析是基于真实的市场,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份实在和责任。特别是当某些产品设计思路被采纳后,对同学们的鼓舞非常大,促进了他们对企业生产和规划的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校外实习活动中参与其公司的流程设计和改造。活动要求学生们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思考,对其工作产生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心怡科技公司的同学成功改造了其仓库拣货的路径设计和清库流程,不仅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提升了自己的实习收入。
三、服务类专业实施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
提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除了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外,在实施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一)开展基于服务活动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本科学生的专利,高职学生结合岗位的生产活动,更易找到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本岗位的生产活动展开思考。服务产品、服务流程、服务对象设计等均可产生创新改造点。基于服务活动的软科技创新更具备可行性,更易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保持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中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兴趣、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以及对求职能力的提升要求等,鼓励其参与和正面宣传。教育学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切忌好高骛远,应从本职岗位的基础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服务工作中寻找灵感。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了解服务工作中的难题正是创新的基础。
(四)完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创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校企合作带来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引导和辅导工作的主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积极总结。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而且能积极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子国,林瑞庆,宋慧群等.农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2] 张继德,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叶选,李界家,朱栋华.结合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9).
篇6
【关键词】实际操作 动物繁殖 教学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6-01
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动物繁殖学主要讲授的是动物的繁殖技术、繁殖理论等,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例如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动物繁殖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理论的教学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或者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所以。在动物繁殖学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理论的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
一、动物繁殖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在的动物繁殖学教学过程中,首先,由于受到学校资源和实验条件的限制,目前动物繁殖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完全是靠纯理论的教学或者是借助一些挂图来进行动物结构的介绍,内容非常的抽象,学生听起来感觉非常的枯燥、无聊,对讲解的内容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知识理解起来都非常的困难,更别提对知识的应用了。其次,在动物繁殖学实验的教学方面也非常的不合理,通常都是教师将实验所用的东西整理好,将实验的步骤安排好,学生按照实验的指导来做就可以了[1],学生感觉非常的简单。但是,由于在实验的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所有并没有达到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目的,更不用提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了,没有办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际操作对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动物繁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大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育下效果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对学习没有兴趣。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动物繁殖的过程中,一般实验进行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另一方面又受到学校资源条件的限制,真正的实现实际操作也不太容易,例如人工受精的讲解,就需要用到许多的东西,它的过程也要花费许多的实践。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2],多媒体在教育的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操作的过程做成视频或者是图片,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了解到具体的才操作步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在的教育要求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提倡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既进行了脑力的思考,又进行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处于运转的过程,都在对信息进行搜集,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运转,很容易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操作的要点。思维只有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够得到锻炼,在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并用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在动物繁殖学概念讲解的时候,通过实际操作的演示,给学生提供了从抽象到形成具体形象的过程,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对概念有一个本质的了解。还有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要点,不经过实际的操作演示,就不会形成深刻的印象,只有经过具体的操作,才能了解到那些操作要点的重要性。例如,猪的人工授精过程包括了的检查、运输、操作技巧等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授精的质量[3]。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体会到课堂讲解内容。所以说,实际操作是学生进行知识再次理解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发现,学生在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时,付出的力气越大,那么在任务完成时,他的心情就更加的激动,更容易有成就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现在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将教材的内容难度尽可能的降低,让学生感觉知识的获得非常的容易,对教师的依赖感增强,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林面的内容。动物繁殖学中的实际操作非常的复杂,需要考虑到各种环境以及条件问题,学生实际操作过程越是困难,当最后完成操作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越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更加的深刻[4]。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困难,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去克服,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三、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对动物繁殖有一个直观地了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同学们看一下繁殖技术操作的具体过程,了解一下国内外的动物繁殖技术,让学生对繁殖技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然后再带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动物繁殖的有关图片,结合学校现有的模型,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化。
(二)进行实验改革
学校在进行试验的时候,由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几组做不同的实验,试验完成后几个小组在进行轮换,这样可以提高时间利用率。一般学校的实验都是在学生学习完基础知识以后才开始的,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学生对于纯粹的模仿实验已经不感兴趣了[5],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本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敷衍的成分比较多,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实验的研究中,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与教师一起进行实验的设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提高动手能力。
总结
随着教育的改革,我国现代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输,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的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目前动物繁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动物繁殖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艳丽,王子玉,王锋,等.浅论精品课程“动物繁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7-19.
[2]李运生,章孝荣,曹鸿国,等.动物繁殖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3,(09):167-169.
[3]郑鹏,田亚光,黄贺,等.提高动物繁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3,(05):60-61.
篇7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是促进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项有待不断完善和加强的长期任务。本文着重探讨三方面的问题:一、从广东模式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现状;二、从普通意义上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不足;三、从前瞻的视角看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
1 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现状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3.1 加快政策法规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从政策方面来讲,需要不断推进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法规政策研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要制定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全面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力度,完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再者,可以依托汇交管理机制来促进馆藏资源积累,不断强化对著名矿山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做好重要钻孔岩心、反映成矿特点和找矿标志的配套标本、典型性室外展示大型标本的采集。同时,结合各地涉外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积极开展境外矿产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篇8
[关键词] 知识拓扑;任务驱动;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100-02
一 背景
与综合型或理工科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既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又掌握信息处理技术,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建模、决策和组织实施[1]。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各个专业,包括计算机系、信息管理系、管理科学系和电子商务系均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由于专业需求不同,培养模式不同,课程性质不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存在着很多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授课很难对各个专业方向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针对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讲授要找到一种既基于又区别于纯理工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模式,立足“管理+工程”专业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应用,学以致用,培养满足专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对技术专业基础课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2-3]。但是,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 课程内容方面
(1)专业特色不突出
尽管各专业按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内容,但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几乎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理论或应用的偏重程度,在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上有所差别,这样很难突出各个专业方向需求的侧重点。
(2)知识组织结构松散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内容大多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分层结构排列,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其应用,知识结构较松散,在未建立全局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不利于组织逻辑严密的教学过程,这也给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增加了困难。
2 教学方法方面
(1)创新能力培养欠缺
着重于基础理论的讲授,缺少创新环节的设置,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网络技术知识的应用也仅仅是“照搬使用”,不能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教学方法习惯于使用“填鸭式”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而现有的教学手段,不仅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也轻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 基于知识拓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针对上述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在充分考虑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知识体系构成,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拓扑、任务驱动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力求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财经类院校各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途径。
1 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内容的整合及知识拓扑的构建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内容多、杂,且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涉及多专业方向,知识难度和重要程度都有差异的课程,基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的分层组织方式很难满足多个专业的课程系统化和统一化需求。课程知识拓扑可以表示知识点之间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可以呈现出一个清晰、完整和系统化的课程知识图谱[4]。因此,本文针对网络系统的层级结构和行为模式,分别构建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课程知识拓扑,从而形成立体化的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实现基本原理与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机整合。
(1)在横向视角上,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按照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组织课程知识点,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际层、运输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通过分析各个网络层次内部知识点及关联关系,构建层内知识拓扑,使得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计算机网络工作方式,帮助他搭建网络基础知识粗框架。
(2)在纵向视角上,针对不同专业特色不突出问题和培养需求,构建层间知识拓扑,展现计算机网络交互行为模式,帮助学生在网络知识粗框架内实现专业知识点的有机关联与无缝组合。
2 各个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及教学任务的设计
由于各个专业不同,学生感兴趣知识点也不同,创新能力培养方向亦不同。任务驱动教学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一个或几个任务来完成,适合于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5]。同时,任务驱动方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的差距,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既有针对性又有真实感,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基于各专业网络技术知识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两个角度出发设计教学任务(见图1),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看,以知识拓扑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中心设计教学任务,通过几个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解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学生对兴趣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从创新能力培养角度看,以知识拓扑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点为核心设计教学任务,任务与现实接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在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中的综合运用。
四 教学实践与效果反馈
首先,结合各专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不同需求和培养目标,重新梳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体系,进一步确定各专业网络技术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为知识拓扑构建和教学任务设计提供基本的依据。为了研究工作的科学、合理和有序,在教学实践期间,多次组织各专业授课教师开会讨论,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汇总,同时广泛查阅文献,积极对所提出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其次,构建课程知识拓扑。基于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一书中第二章到第六章的核心知识点及其章节关系,构建横向层面的课程知识拓扑,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纵向层面的课程知识拓扑。以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为例,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网络课程重要的后续专业必修课,与网络安全有关的大多数协议,比如SSL和SET协议,都与运输层和应用层的知识点有关,因此,该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纵向知识拓扑构建多数集中在运输层和应用层的知识点之间。
第三,设计教学任务。从学生学习兴趣角度看,财经类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会选修会计类课程,以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为例,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对会计电算化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各专业教学任务更多地以会计系统的组网和数据共享为实际背景来展开。
最后,从教材选择、课时安排和试卷比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以保证各个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序而顺利地进行。在教材和资料选择方面,为不同专业学生推荐不同的扩展阅读资料和案例,以契合不同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在课时安排方面,按照专业特色和教学任务设计,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在期末试卷题型比例分配方面,不同专业试卷在设计和应用类题目的比例上均有所提升。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和好评,学生希望有进一步的改革实施。特别是,在期末考试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设计与应用类题目方面,均有很好的发挥和进步。随着知识拓扑结构和教学任务设计的不断完善和扩展,本研究提出教学方法的优势必将会在不同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黄要武, 李天俐. “计算机网络”课程按专业分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123-124.
[2]徐恪. 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21-25.
[3]张明华, 韩彦岭, 周汝燕, 等.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启发[J].计算机教育,2013(14):86-90.
篇9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 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
《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实务》课程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智能交通专业群的群内标准型课程,通过四年的建设,根据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和职业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课程建设与改革成果得到同类开设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院校的广泛关注与行业专家们的较高评价。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推动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为了提炼出能体现相应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经典项目案例,以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情境教学,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职业能力教学向导的创设者、教学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知识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而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获取方式,教研课程小组精心设计典型的案例,组织处理职业能力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的各个相应环节,在一次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不断积累职业工作经验,获得职业技能,增强零距离上岗优势。
一、职业能力驱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方向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监控设备操作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各类分项工作的设计流程有基本的了解,能够承担技术支持、设计方案编制等工作任务。同时培养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该课程是依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智能交通行业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同时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交通部的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工”相关内容为线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经典案例到职业能力体现的关键问题
教研课程小组首先获取知识目标,熟悉各种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的组成与作用,正确地操作监控系统各类设备的方法,掌握交通工程和安全生产的相关基本知识,熟悉公路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其次,研究岗位能力上的典型任务,提高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设计较强的监控设备操作技能,明确该职业技能能够适用监控系统设备维护、安装等岗位工作,参考国家的规范和安全要求,设计好项目可操作的职业能力点。再次,考虑职业岗位上升通道中较强的监控设备监测和故障排除能力设计典型的案例,提高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在整个驱动教育中贯穿培养现场处理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技能,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具有与人融洽相处、和谐沟通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能力要求
由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就业单位进行访谈,了解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创设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境,以《监控设备操作工实务》课程中的云台常见故障的维护学习情境单元设计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从而达到如表2所示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关键研究
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也是为了进行项目化课程和理论实际一体化课程改革。主要培养学生在监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行动领域的核心技能,使学生胜任监控系统维护员这个岗位,以项目化教学和项目化考核为中心。该课程设计了多个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穿插教授必需的理论知识,考核方案主要是采用能力项目化考试。以平时项目完成情况为主要考核依据(能力考核),平时项目考核采取公开展示与答辩、项目组长参与议定成绩的方式,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每个任务驱动项目都要进行能力考核考核,各个项目成绩按项目复杂程度做加权平均就得到总项目考核成绩,制定如表3所示的考核评价表。
五、结语
经过国家示范建设和湖南省示范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和研究,《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实务》课程成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信息学院专业平台课,全院学生在大二第一期必修本门改革课程,使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大大提高,得到智能交通行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智能交通专业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更接近于行业企业的需求,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和调研,企业给予专业毕业生较好的评价,一致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主动学习,职业基本素质高,就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和适应就能上岗。
参考文献:
[1]孟敬,叶华,肖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相关问题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3(03).
[2]叶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过程述评与应用[J].职业时空,2013(07).
[3]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03).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2007-6.
[5]姚波,佟艳芬.浅析高职高专课程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篇10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重视操作实践的学科,学生的自主探究是计算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理论阐述
吴建辉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分组任务驱动有四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本文将以这四个环节为基础,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课学习主体,提出适合学习主体的具体的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将其完善为创设情境―建立分组―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以下将针对这五个环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创设情境。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
第二,建立小组。学习小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一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短处、性格特征、学习成绩等基本情况,这是保证合理分组的一个重要条件。二是小组人数的确定,一般来说,在计算机学习中,每个小组人数保证在4~6人比较合适,人数过少无法集思广益,人数过多又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无法顾及每个学生。三是保证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相当,保证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长短处保持均衡,这样才能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一个相同的起跑线,保证各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激励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确定任务。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方法的主线,任务的分配由教师负责,这一环节的内容如下:一是任务量的布置量和难度要适中,因为任务过分复杂或任务量过大,学生很难按时完成,会直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任务过于简单或任务量太小,没有挑战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失去分组讨论的价值。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学习环境,比如学校机房的数量和机房的上机情况。三是课前任务的布置:教师分配给学生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学习内容,经过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讨论出问题的解决方式,下一次课时由教师随机抽取学习小组,由小组代表进行课前发言和程序展示,并且由老师或其他小组的同学向该小组进行提问,考查小组的任务落实情况。四是课上任务的布置: 在课上遇到值得讨论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课上讨论,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所以要注意小组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激烈的讨论,实时解决课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五是课下任务的布置:教师将课下任务分配给学生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考查每个小组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打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是整个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布置好学习任务后交由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对于较难完成的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如提示需要查阅的资料。一是组内学习,这一环节需要发挥小组内各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互相交换想法,在小组讨论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更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二是小组之间的学习,由各个小组将讨论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整理出来,在小组内选出一个代表,通过各个小组代表互相讨论,对解决方案进行指出和修正。
第五,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分为四个内容:W生自主评价、组内评价、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一是学生自主评价,学生通过自己回顾反思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进步方式和组内讨论参与度,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主观评价。二是组内评价,由小组成员通过近期的组内讨论对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知识的掌握度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三是各小组互评,各小组之间可以针对教师分配的任务随机提问,考查小组整体的任务落实情况,并以此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在小组间形成竞争意识,使各小组形成集体意识,增强各小组的凝聚力,鼓励各小组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四是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课上随机提问结果来检查学生的任务落实情况,并以各小组对问题的参与度与回答情况为考查依据,以这两项为依据为每个学生打分,计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
三、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路径
将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时需要考虑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根据传统课堂的各个环节进行课堂创新,以“PPT建立与使用”一课为案例,以下是该教学法在传统课堂各环节中的创新性应用。
第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可以使用生活实例,提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计算机难题,引导学生学会这些难题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展开教学前引入某一公司要开会进行年度财务状况讨论,询问学生该使用哪一种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议展示?使用过程中又会联系哪些已经学过的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思考与解决任务过程中成功导入了新课教学。
第二,在教学演示环节使用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时主要是教师先将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流程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操作流程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当教师进行教学时不能将操作过程记在心中,导致后期上手实践时出现困难。在这堂课进行演示时,教师首先示范如何建立PPT文件,如何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在PPT中插入财务图标进行展示,教师借助任务教学法可以在操作演示过程中随机布置给学生操作任务,如将一个全新的财务表格下发给学生要求其在后期训练时将该表格转化为饼状图并插入PPT,学习任务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带着学习任务去观看教师操作流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知识,深化操作流程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第三,在课程知识深化环节使用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职学校进行计算机教学应该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计算机这种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鼓励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进行课堂知识深化。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将学生分组,在分组时应该保证小组内部成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所差异,在小组讨论环节计算机学习情况好的学生能够帮助学习情况较差的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组合作进行课堂知识讨论时,学生能够打破因为不懂知识带来的羞耻感,能够积极向学习好的同学去学习,学习好的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看待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角度,反而学生进行讨论能够完成知识深化过程,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新看法与新问题,此r学生与教师再进行问题讨论就能完美解决学习困难。
第四,在实际上机训练过程中使用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职计算机教学与其他知识型教学不同的地方在于上机训练,及时进行上机训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操作能力上的漏洞,此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同学进行操作能力展示,小组成员推选能力较好的同学或者抽签选取同学进行展示,将做好的“公司财务状况”PPT向全班同学展示,模拟公司开会情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整个教学班面前进行展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现能力。尤其是小组抽签决定某个同学进行能力展示时,整个小组同学被抽到的概率都是一致的,因此每一个同学都会加强上机操作训练,整个小组内部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在进行课堂展示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还能帮助学生小组提升合作能力。
第五,在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使用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布置计算机教学任务能够及时检测学生上课学习情况,点评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表现良好的地方,建立小组激励制度,各学习小组之间可以相互点评展示状况,让展示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学习奖励,表现不够好的同学有上进的动力,还可以使用量化分管理制度,将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划定分值并进行学习情况记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是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并及时改正,量化制度能够公映每个小组真实学习状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课后布置课后作业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分层任务驱动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布置差异化任务,让学生在自身学习能力基础上完美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找到自身成就感与自豪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着五个基本环节,假如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传统课堂各个环节都能够使用该方法进行教学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知识、完成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进步,最后达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优化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目的,让学生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达到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剑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9).
[2]丁海燕.计算机专业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方案[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
[3]祝元仲,魏小琴,河汶静.任务驱动与分组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
[4]王 琪.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