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贡献度
一、引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一国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0亿元。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居民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于是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政府消费支出总额对GDP的影响程度,一定程度上解释了GDP的持续增长现象。
二、文献综述
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从供给层面看,潜在产出的增加与成本的降低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从需求层面来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强化自主创新等来降低生产成本与增加潜在产出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净出口也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因此可以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我国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国内居民消费 。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引导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 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强,消费率过低将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平均在 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 70%以上。各个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在大多数年份里,主要是消费需求在支撑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最终消费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已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促进我国国内消费的重要性,而促进消费就必须使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我国消费占GDP比例持续过低的情况下。要促进消费,就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府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数据的处理与模型的建立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公式: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 消费的增长量 /GDP的增长量× 100%;
消费对GDP的拉动 =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GDP增长率%;
利用《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得到1978——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政府消费支出总额的数据,所有数据均为当年价格。对其进行计算得到我国1978——2008年的消费需求贡献度及拉动,所有数据以不变价格为基础。
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既是GDP的组成部分,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投资需求作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进行必要的外汇积累,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另外,出口的增加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一、“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分析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要素各增加量之和即为当年GDP总的增加量,其中每一要素的增加量占GDP总增加量的比重就是当年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用这一贡献度乘以GDP的年增长率就是该要素对当年CDP增长的贡献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某需求要素贡献度=某需求要素增量/GDP增量×100%:
某需求要素贡献率:某需求要素贡献度/GDP增长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一)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平稳
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55.53%,72.24%,―27.77%,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2。从时间区间上看。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平稳,1997年仅为-0.6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96%,成为这15年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低点;2005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达到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85%,对经济产生11.21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极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56%,拉动经济增长4.13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体波动趋势上看,除了1997年之外,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比较平稳,2000―2007年年均贡献率为75.55%,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作用。
(二)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的形成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72.24%,平均拉动力为7.8个百分点,位居第1。从总体趋势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性也较大,呈“双u+双N”形式。1997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84%,对经济的拉动为8.36个百分点,之后在2001年又达到高峰时期,对经济增长完全起拉动作用;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13.8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140.6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45个百分点;2002年资本形成仍对经济增长起绝对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13.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1.89%。15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峰值之差达80.72%,落差较大。2008年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青海省的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仍呈上升趋势,拉动力为10.4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了1.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46%。
(三)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且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又深居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八五”之前其贸易主要以农畜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虽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的格局形式,但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贸易产品需求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术化、科技化。从而极大制约了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1998年之前,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值,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1998年开始,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负值,而且下降比速较快,200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16.10%,达到对经济影响的最低点对经济的拉动为-13.58个百分点。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不能达到相关国际产品标准,致使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阻挫,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索罗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三大需求要素与YfGDPI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总消费TC,总投资I,进口(M)和出口(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alnTC+BlnI+γ/lnX+δlnM
本文根据青海省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F分布表可知,时,F=5029.4>FOD1(4,22)=4.31,回归方程十分显著。由于to=3.36,t1=7.26,h=13.31,t3=3.03,t4=-0.19,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2(n-k-1=27-4-1=22)的相应临界值,t.(22)=2.074,可知t值除了进口外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除了进口外的四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D.W=1.04.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k=5(包括常数项),n=27时有du=1.76,dt=1.08,很明O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F=3257.9>F0.01(4.21)=4.37 to=2.63,t1=3.77,t2=4.08,
t3=2.81均大于ta(21)=2.080,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由于1.76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36%,投资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63%,出口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02%,进口每增加1%将使经济减少0.01%。从弹性系数角度分析可知,投资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次之,而出口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推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提高,消费在未来数年内将超过投资贡献成为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就目前来看,青海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大,相关性不强,不是青海省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从长期来看,青海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进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能与投资和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分伯仲。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于消费,且贡献率较大。这是由于青海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青海省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同时,由于青海省的投资主要投向了高能耗的粗放型部门,所以收效甚微,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以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主动力。虽然投资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因此,无论从量还是从增长率角度来看,最终消费对产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和自身人口的不断增长,青海省消费潜力巨大,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须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断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匹配,减小贫富差距,特别要致力于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使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篇3
关键词:旅游消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01-03
1引言
旅游消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行前、行中和行后的消费等,是指旅游活动引发的一切物质以及服务的消费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从1994年的1023.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706亿元。目前我国已进行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对我国的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挑战,外贸出口出现较大萎缩,我国的投资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然而,在消费的构成中,旅游消费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24%增长到了2011年的11.70%,对我国内需的扩大产生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使得经济的增长更加稳健。在“十二五”规划、十报告中以及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并且不同程度的指出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以及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国内学者运用向计量分析以及实地调研指出我国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直接、长期的作用,指出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之间是长期均衡的关系,进一步得出短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而在长期内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于经济增长对国内旅游消费的推动作用。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微观的层面提出旅游目的地的食宿、活动设施和关注点等因素对旅游绩效有重要影响。
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内旅游消费为切入点,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状,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从政府、市场、居民多角度更为全面地分析旅游消费的增长对于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等的重要意义。
2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在决定通货膨胀、产出和就业等的水平上,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在创造需求、增加供给、引导消费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这也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理论。就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产出效应来看,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交通、通讯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同时引致经济增长的“继发效应”。旅游消费的增长能够有效的吸纳我国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的,劳动的产出弹性大,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具有较大的权重,劳动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因此就业增加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收入水平,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人民潜在消费能力的释放,有助于发挥扩大内需的乘数作用,从而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并且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产生新的消费群体、拓展消费空间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使旅游消费富民、增收的新路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图1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旅游消费的发展对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的基础之上,促使居民收入显著增加,达到致富于民的效果。因此,对有利于促进居民增加消费数量、提升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旅游消费富民、进而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随之带来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消费更加完善的发展,最终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实证分析
3.1模型设定及方法
我们将模型设定为:
lny=α+βlnx+ε(1)
lny=α+βlnx+γlnz+ε(2)
lnx=λ+μlny+δ(3)
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为x,控制变量为z(z1、z2、z3、z4、z5)。
我们在确定模型(1)后,依次加入控制变量z1、z2、z3、z4、z5,分别进行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六元回归估计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模型(2),以检验现实中多重因素影响下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模型(1),(3)反映了国内居民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
3.2数据选取及变量说明
为了研究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赵磊和全华(2008)用人均国内旅游消费来衡量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被解释变量y,以国内游客的旅游总花费(Tourism Expenditure)作为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TC、即解释变量x。为了全面研究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还选择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投资总额、净出口额、财政支出、劳动力(年底就业人员数)、科技因素(R&D投入)作为控制变量z1、z2、z3、z4、z5。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lnx= 1.1651lny-5.4662
其中,R2= 0.968902,回归系数及方程都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假设检验。
通过对模型1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x对y的弹性为0.8316,即国内旅游消费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0.8316%,这是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量化值,表明国内旅游消费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亮点。
在依次加入投资、净出口这些控制变量后,得到模型2、3,相较于模型1,旅游消费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特别是国内需求疲软,而旅游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速快于消费总额的增速,虽与投资弹性系数相比较低,但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促进经济增长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续加入财政支出这一控制变量后,我们从模型4中可以看到,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大于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近些年来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一直较高,而此结果进一步体现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熊皮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我们继续加入劳动力因素、科技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5、6。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旅游消费仍对经济增长有着稳定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与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相一致。
通过多重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虽然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旅游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有所下降,但一直为正值,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同时,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弹性系数相比较,可以认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同时,为了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我们得到y对x的弹性为1.1651,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国内旅游消费就会增加1.165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量化值,反映了经济增长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用于旅游消费的比重不断增大,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增长迅速,积极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旅游消费还有效促进了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诱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拓展旅游产业链。此外,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通过调整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渠道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旅游消费尚存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距大等弊端,我国经济对国内旅游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把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快消费政策的创新,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当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而在消费的领域内,旅游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内需的进一步扩大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旅游消费的主体对象就是居民,只有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能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从而提高其可支配收入,完善交通、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消费的意愿,增加旅游消费,进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合理运用市场手段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能力和驱动力。通过挖掘新的旅游景区,加大投资总额,完善旅游的观光、休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有效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的需求。推动自然资源与旅游文化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自然与文化体系融为一体的旅游消费产业链,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从居民的角度来看,采取针对性措施,分别推动各群体的旅游消费。对于高收入群体,他们对旅游消费有更强烈的需求与欲望,可以通过推广国民休闲计划以及完善政府机关、单位的带薪休假制度。而对于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学生、退休群体,可以通过免门票、半票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并扩大旅游消费流量。同时,要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通过改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来带动农村旅游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得城乡旅游消费的协同发展催生更大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庆广.旅游消费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效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J].旅游经济,2012,(8):1518.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信贷;适度消费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291X(2010)03-0067-02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逐渐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此次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的金融创新、缺乏金融监管、信用责任缺失、房地产市场生产过剩等,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社会的过度负债消费。有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不断下降,债务负担率却不断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债务负担率为67%左右;到2007年,上升到了135%:虽然负债消费曾一度带来美国经济的高增长,但过度负债却拖累了美国经济,造成了全球性的衰退。我们应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通过合理的消费信贷来适度发展消费,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中国居民消费不足,应高度重视
早期的经济理论强调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忽视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而是遵循“减少消费一增加储蓄一追加投资促进增长”的模式。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消费,导致屡次出现投资过热现象,而居民消费需求始终未能有效启动,导致生产和消费经常失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投资率明显过高,而消费率又明显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不足会抑制经济增长和造成失业。所谓有效需求,是与社会总供给相等时的均衡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即净出口),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内在环节”,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推动生产发展的源动力。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消费需求萎缩,因而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减少,中国外贸和出口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8466.5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1.7亿美元,下降20.4%;累计贸易顺差1354.8亿美元,减少26%,给中国带来了损失,拖累了经济增长。另外,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中国已经面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剩产能约占GDP的35%之多,只是被当时强劲的外需吸收了;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为防止经济下滑,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方案及减税政策,投资贡献率大大提升,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而且,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间接需求,决定于消费需求;面对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外贸依存度过高在经济萧条时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更加不利。
二、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其不足的原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如收入水平、利息率、物价水平等,也有非经济方面的,如消费者偏好、家庭特征、经济政策等。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实际情况,收入是起决定性的因素。一般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也会增加,但没有收入增加的多。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居民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还很低;并且,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制约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并经过计算得出。从1978―2007年的30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是9.8%,而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7%。另外,近几年来城乡家庭人均收入之比在3.6倍以上,绝对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制约了广大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者购买力的提高。
传统的消费观念也限制了消费。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勤俭节约,形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以及做长远打算的忧患意识,非常重视储蓄和积累。现在生活富裕了,但人们节俭的习惯依然存在。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当代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及时享乐、超前消费”的观念。但受到中国金融发展的制约,其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满足。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司、企事业单位,主要开展对公业务,个人金融产品很少。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大量国际金融机构入境给本士银行带来了挑战,一些银行为提升整体竞争力开始重视个人客户,但总体上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比较滞后,未能为居民消费提供融资便利,形成了“流动性约束”,从而阻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三、合理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增长
要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当前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水平短期内很难大幅提高,只能逐步实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信贷消费是未来社会购买力的提前实现,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当前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制约。
从美国的经验看,次贷危机爆发以前,由于大多数人得到消费信贷,满足了在其现有收入水平上无法完全满足的消费欲望。这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活水准,还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借贷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中国现在也要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变;借鉴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发展的特色,不断提高和完善消费信贷市场,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㈣。
篇5
一、影响力系数与感应系数
经济意义上,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的列合计反映了该部门对所有部门所产生的生产波及与拉动的绝对水平。表示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和间接关联对各部门所要求的生产量,即影响力程度。各列合计与社会总需求平均值的比值称之为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程度和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对投入产出逆矩阵系数的行进行计算得到感应程度和感应系数指标。感应系数是指当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提供的供应量。感应程度和感应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受到其他部门需求影响越大。
从表1所示计算结果来看,2000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有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影响力程度为3.17,即每增加对该部门1元的消费将带动其他部门总产值3.17元;影响力系数为1.17,即其波及程度是其他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1.17倍。其次是化学工业(3.21,1.19)、金属产品制造业(3.35,1.24)、机械设备制造业(3.47,1.28)和建筑业(3.15,1.17)。也就是说,这些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对整个经济的间接和直接带动作用较大。因此,如果这些部门的需求能够得到较大刺激将有利于加速经济增长。
感应系数较大的部门是:采掘业感应程度为3.61,即所有部门都增加1元最终消费时,要求该部门提供价值3.61元的产品;感应系数1.33,即其感应程度是其他部门平均水平的1.33倍。其次是化学工业(4.73,1.75)、金属产品制造业(3.60,1.33)和机械设备制造业(5.41,2.0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这些部门的需求较大。
从动态角度来看,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增强。如商业饮食业部门和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分别上升11%和13%。农业部门和食品制造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感应系数分别下降18%和5%。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感应系数分别上升32%和2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在重工业化加快的时期,对提供能源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对第一产业及其相关产品制造部门需求的相对下降。
二、最终需求各部分的生产诱发系数
最终需求诱发系数能够区分不同生产部门主要受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中哪一类因素的感应波及,它揭示了部门生产与各类最终需求的依存关系。最终需求诱发额,是指满足一定的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和间接消耗而对某部门所需的总产出额。最终需求诱发系数则表示增加某项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部门生产额,即:
最终需求各项的生产诱发系数
从表2计算结果来看,2000年居民消费对农业部门、食品制造业部门和机械设备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分别达到0.19、0.11和0.12。诱发系数比较低的部门主要是电力、热水、石油等能源生产部门。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对农业部门的诱发系数比农村居民小1.1个百分点,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均小于城镇居民。由于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更容易实现并超前于农村居民。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从表2计算的1995~2000年诱发额系数变动情况来看,居民消费需求对大多数生产部门诱发系数为负。说明居民消费需求对这些部门的生产波及和影响力都是减小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减弱。
三、各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
各部门生产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是指某项最终需求对某部门的诱发额与该部门总产值的比率。它反映了各类最终需求对某部门增加值的需求贡献。从表3计算结果来看,农业、食品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等部门高度依赖于居民最终消费。除去7个产业部门外{采掘业(61%)、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55%)、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2%)、金属产品制造业(70%)、机械设备制造业(57%)和建筑业(99%)部门对投资需求高度依赖;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部门对出口高度依赖(55%)},其他10个产业部门对居民消费最终需求依存度均高于投资和出口需求。由此可见,只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完整的。近几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制约是致命的。
篇6
关键词:消费 投资 净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历年GDP中三大构成要素经济数据的描述
为了能从总体上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及其变化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1978-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中支出法GDP数据,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图1用曲线来表示历年来三大要素在GDP中构成比重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投资需求情况
从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结构来看,1978年以来,总体呈现出提高的态势,投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1978年的38.2%提高到2012年的48.1%,年均资本形成率为38.78%。尤其是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一直高居47%以上,基本和最终消费率持平,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少见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短期内存在着正向联系的特征,即高投资促进高增长,这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为这些年来我国惊人增长所印证。2008年底,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直接投资方案,短期内对抑制经济下滑,带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格局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会由于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而影响投资回报率的水平,导致经济资源的浪费以及整个经济的停滞。
(二)消费需求情况
从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与投资率相比较,我国的消费率则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并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消费支出率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下滑趋势明显。1978年我国的消费率为62.1%,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为48.8%;然而到2012年,消费支出率下降到49.2,%,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率仅为35.7%,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维持在70%,投资率一般为20%左右,结构构成差异惊人。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高投资、低消费的矛盾局面。消费增长速度,尤其是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率,容易导致的明显后果是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局面,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不一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在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造成将来经济的波动。
(三)出口需求情况
从净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净出口率具有非常明显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8年,我国持续实现了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2006-2008年这三年净出口占GDP比率达到了历年水平的峰值,平均为8.0%。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使得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规模逐年扩大,到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2万亿美元左右。但是在2008年进出口率达到峰值以后,逐年开始明显下滑,从2009年4.3%,到2012年仅为2.7%,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说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度越来越高,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想依靠出口拉动中国持续稳定增长不太实际,从长远来看,我国不宜走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我国政府在2012年年底的十报告中指出的宏观战略目标是正确的,一国经济是一个完整体系,它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运行的,生产是基础,交换是条件,分配是结果,消费是最终目的。投资的提高要求相应的消费提高或者出口的提高,经济才能顺畅的运转循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各有各自的作用,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国际上大多数都主要是以消费带动经济循环,消费所占的贡献率最大,有的高达 90%以上,走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轨迹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各个要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对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再计算各个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的贡献和拉动率指标,用以测量出GDP增长量和增长率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要素各自的贡献和拉动程度。计算整理得出我国1978-2012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统计数据,见图2。
对上述图2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可见:1978年以来,消费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54.78%,年均标准差为16.13%,平均拉动率为5.39个百分点;投资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39.45%,年均标准差为20.84%,平均拉动率为4.22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对我国GDP的年均贡献率为5.77%,年均标准差为22.72%,平均拉动率为0.31个百分点。
从图2上看,整个35年期间,三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时有交替。资本形成有时与最终消费对应互补,有时与最终消费合起来一起与净出口对应互补。应该说,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贡献率和拉动率最大,同时数据和图形也显示,其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程度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也是各要素中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如果分阶段来进行分析,2000年其贡献率基本一直低于投资的贡献率,反映我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征十分明显。尤其在2009年这个极端的年份,资本形成于净出口之间呈现非常显著的对应互补关系,国外市场需求疲软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依赖国内加大投资弥补,资本形成对GDP增加的贡献率接近了90%,拉动程度为8.1个百分点。郑学工(2007)曾对中国和国际上多个其他国家的投资贡献率和消费贡献率进行了比较,文中指出“我国投资的贡献率比其它国家高,而消费的贡献率比其它国家低”,“1979-2005年,全球的投资贡献率为23.15%,消费贡献率为77.14%,几个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20%、18.16%、
10.19%和26%,消费贡献率分别为 89.17%、73.16%、69.12%和91.18%;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13.19%、24%、20.11%和27.15%,消费贡献率分别为82.16%、75%、70.13%和 69.11%。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投资贡献率为35%,消费贡献率为57%左右,投资的贡献显然高于其它国家, 而消费的贡献则低于别国”。因此,如何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国内消费是我们将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外,关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国外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进出口一向被视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经济运行指标显示,净出口贡献率和GDP的增长非强度相关。究其原因,我们知道净出口反映的是国外市场对本国产品的净需求,它是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的差额,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调节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综合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首先,高投资、低消费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度以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对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有限,并且可能会造成不良的恶果,尤其是在面临着挤占需求情况下,会产生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利润下降、失业增加局面。此外,投资激增可能会带来经济过热的问题,一般说来,投资源于储蓄,但我国实际是高投资与高储蓄并存。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投资并非来自储蓄,而是源于央行货币的超额投放。需要补充的是,大量依靠投资拉动还会使目前已经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次,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有效果的手段,消费不足严重限制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和协调。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它们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和效率。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以消费为支柱,消费要素所占的贡献率远大于其它要素,2012 年全球最终消费率平均接近85%,我国只有49%,相差巨大。在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最小,是经济增长中最为稳定的因素,而我国消费率偏低则严重削弱了这一稳定器的作用。消费率太低也反映国民福利水平低下,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会加剧消费与投资比例进一步失调,增强对出口贸易的依赖,使经济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最后,净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最大,出口导向的模式难以支撑中国经济高增长。出口受到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较多,过度依赖出口,经常项目一直保持顺差容易导致我国外部经济严重失衡。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口产品受阻,出口数量金额急剧下滑,外向型中小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在目前全球经济恢复形势尚不明朗的局面下,想要依靠出口拉动中国经济高增长已不太可能。
(二)政策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理性选择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主导型、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走以消费为主的发展道路,形成消费、投资、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首先,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非常广阔,而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消费潜力惊人,为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应分析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提高中低层的收入水平;扩展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健全金融体系,建立现代消费文化消费观点等等,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形式。第二,降低投资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长期的高投资必然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投资与消费关系的不平衡。从国际情况和我国国情来看,投资率应该控制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下为宜,才能提高消费率,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要注重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政府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卫生医疗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从而既能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消费支出。第三,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过去我国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尤其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外贸格局将不复存在,当务之急是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的能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借助市场多元化来规避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郑学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需求走势分析[J].统计研究,2007(9)
2.张需松.三大需求要素对我国GDP的贡献[J].宏观经济研究,2003(3)
篇7
【关键词】旅游产业 扩大内需 作用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05-03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的情况下,中央把扩大内需确定为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基本路径。旅游产业作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对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居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要内容,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居民消费的扩大,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能使国内需求得到有效地扩大,为我国经济生活持续稳定地发展提供基本的动力支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传统的消费内容,如食品、家电、住房、服饰、交通、通信等已得到了基本满足,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消费动机已日趋减弱。居民失去了消费动机,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扩大。在此情况下,要扩大居民的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让人民群众愿意消费。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是扩大居民消费,促进内需扩大的重要方法。
刺激居民消费的途径和方法很多。20世纪80年代,以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为主要标志的家电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居民在家用电器方面的消费动机,居民大量购买和使用家用电器,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家电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家电工业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轿车和住房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动机,使汽车工业和房地产行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新形势下,居民消费的领域已从物质消费领域向物质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消费领域转化,单纯的物质消费已很难有效地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旅游作为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消费,不仅把居民的消费内容拓宽到精神文化方面,而且把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促进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的扩大,其原因如下:
第一,新的旅游景区的开发,新的旅游景观的形成,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居民去旅游,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会开发一些新的旅游景区,形成新的旅游景观。这些新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景观对大部分居民都具有吸引力,会刺激一部分居民到这些旅游景区去旅游、体验、感受。一部分居民到这些旅游景区去旅游,就必然会有效地扩大消费,从而带动国内需求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20世纪云南旅游发展中开发的丽江、香格里拉、昆明的世博园等新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景观,就极大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动机,有效地拉动了云南经济的增长。目前,云南进行的十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同样会起到刺激居民消费动机,拉动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
第二,原有旅游景区的改造完善,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更多的居民去旅游,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不仅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景观会刺激居民消费动机,扩大居民的消费,而且原有旅游景区的改造完善,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同样会起到刺激居民消费动机,扩大居民消费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都注重对旅游景区的改造完善,提升旅游景区的品质。如桂林的漓江景区、四川的竹海景区等,云南的石林景区、丽江景区、西双版纳景区也在不断地改造完善,提升景区的品质,这对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云南旅游,促进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的扩大,促进云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旅游商品的开发会刺激居民的消费动机,吸引居民去旅游,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购买旅游商品是旅游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开发出有特色的、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商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居民消费动机,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云南的腾冲,作为云南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腾冲旅游。刺激居民到腾冲旅游、消费的一个基本动机就是腾冲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翡翠。部分游客到腾冲旅游,重要原因之一是到腾冲购买翡翠。大量的游客云集到腾冲泡温泉、购买翡翠,就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消费,促进了腾冲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居民消费的能力,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但是,居民消费的扩大,需要有通畅的消费渠道和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渠道和途径不太通畅是扩大内需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消费渠道和途径不通畅,居民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就得不到实现,就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内需的扩大。所以,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是扩大内需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旅游在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旅游可以使居民消费的内容更丰富,从而使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更多、更宽。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具体主要有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有食、住的消费,还有游和购、行和娱的消费。这些方面消费的内容就比居民在家消费的内容要宽得多,消费的水平也要高一些,这必然会使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更通畅。
第二,旅游可以把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这同样会有效地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在居民的生活中,会有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如一些居民有购买翡翠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一种潜在的消费需求。一些居民有品尝某地风味小吃的需求。但若没有机会到这一地方,这种需求就只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潜在的消费需求如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扩大。旅游的过程是促进居民的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的一种催化剂,旅游的过程,可以为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提供条件。
第三,旅游可以促进居民消费的转型,能有效地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物质产品的消费,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不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在逐渐增加,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的增加,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促进居民的消费逐渐由物质消费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对拓宽居民消费的渠道和途径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扩大具有拉动作用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旅游的过程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内容。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对交通运输、通信信息等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扩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在带动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投资的增加,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投资的一部分会转化为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投资。无论是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发,还是旅游宾馆饭店的建设;无论是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投资。在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背景下,旅游投资的规模还很大。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投资,会在不同的方面转化为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第二,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居民对交通工具消费需求的扩大。“行”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游客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从宾馆饭店到旅游景区景点,都离不开“行”,“行”就离不开交通工具。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交通工具的消费形成需求。为满足游客出行的需求,旅游汽车公司需要购买大量的旅游客车,旅游景区会购买一些景区内使用的电瓶车,或修建缆车。这些,都会形成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需求。一些居民,出于自驾车旅游的需求,会购买汽车,也会形成对交通工具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其中,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对汽车的消费需求的增加成为推动汽车消费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住宿、餐饮方面消费的扩大。食和住是旅游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必然要品尝旅游目的地的风味食品,会比平时在家吃得更好、更丰富,这就可以拉动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的需求。在旅游中,大部分游客都会对住宿产生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游客对住宿的要求还比较高,这就可以拉动居民在住宿方面的消费需求。
第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居民对旅游商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购买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或自己喜欢的旅游商品。如游客到杭州旅游,会购买一些丝绸产品或一些龙井茶;到北京旅游会购买北京的果脯,回来馈赠给亲朋好友;到云南旅游会购买翡翠、普洱茶等商品。这些,都会带动居民对旅游商品的消费需求。
第五,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需求。娱乐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消费,是旅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游客旅游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物质产品消费的过程,同时是一个精神文化消费的过程。近年来,一些旅游景区适应游客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了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如云南丽江开发的民族歌舞剧《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云南腾冲开发的民族歌舞剧《梦幻腾冲》;桂林开发的民族歌舞剧《印象刘三姐》等,游客白天观赏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晚上欣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族歌舞剧,这就有效地拉动了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需求。
四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把部分外需转化为国内需求,从而促进国内需求的扩大
旅游是一种世界性的行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我国旅游,到我国旅游,必然要在我国境内消费,这就会通过旅游这一途径,把一部分外需转化为内需,促进了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的扩大。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2012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2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
通过旅游这一途径,把外籍游客的需求从国外转移到国内,促进国内消费的扩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外籍游客到我国来旅游,会在食品和住宿方面产生消费。外籍游客如果在他们国内生活,在食品和住宿方面所形成的需求,对我国消费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影响。但外籍游客到中国,他们在食品和住宿方面产生的消费,就转移到了我国,在食品和住宿方面,就形成了我国的内需,有利于我国内需的扩大。(2)外籍游客到我国旅游,会购买旅游商品和其他商品。特别是一些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商品、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我国少数民族民族特色鲜明的商品,受到了外籍游客的欢迎。外籍游客在我国购物形成的消费需求,对促进我国内需的扩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外籍游客到我国旅游,可以在我国形成一定的文化消费的需求。外籍游客到我国旅游,不仅会在我国形成对实物商品的消费,而且会在我国形成对我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另外,一些外籍游客还会在我国购买一些书画作品、文艺作品等,这些也是文化产品的消费。外籍游客的这些精神文化的消费,对我国内需的扩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率 GDP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大一部分靠出口的拉动。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级贷影响,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贸易顺差缩小,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1~5月份我国出口增长22.9%,扣除美元贬值和国内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出口增速不足10%,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进一步趋缓。如果没有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大量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速可能从2006年就开始进入回调状态。从发达国家来看,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然显得不足,而且呈下降趋势。只有充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拉动作用,就有可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减缓的势头,使我过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居民消费贡献率再次超过投资,但是2008年上半年,由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国内经济宏观紧缩政策,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而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步伐也趋缓。长期以来,投资过热而居民消费疲软的现象,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要想中国经济在未来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必须依靠靠内需拉动。 因此, 以消费需求结构为导向,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才能使消费与投资实现良性循环, 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一、我国居民消费低下的原因分析
1.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持续低于国民经济速度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而造成居民消费增长速度缓慢。从今10年来GDP增长和消费增长来看,除了1999年外,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落后GDP增长速度,而消费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增长缓慢。
2.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影响消费的因素不仅是居民收入增长慢,居民收入差距也是是影响居民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造成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从而抑制居民消费,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
首先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大。近年来我国城乡间及其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不仅造成城乡间及其内部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使得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趋于降低。其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大。
3.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居民消费低下
影响我国消费低下的原因很多,从消费心理到消费预期。而经济体制不完善,如社会保障、住房和教育体制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低下,从而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首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养老体制不健全,而医疗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广大居民对未来消费预期增加,减低当前消费需求。其次,住房体制改革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压抑现时消费。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家庭消费重点。而我国在200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商品房价格屡屡攀升和居高不下,中低收入家庭无力购买,导致居民抑制了当期消费需求。最后教育体制改革拉升了居民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预期,抑制其他消费。
二、对 策
1.改变过去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方式应该进一步修正,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因此,在应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变缓的良药应该是提高居民消费,应该改变过去的有关经济发展思路,制定有关促进消费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长。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从我国居民收入和GDP增长来看,人民并没有完全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最实在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让人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改善民生,从而最终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因此,今后应该实行更加积极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人民的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地增长,特别要注意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奖金的正常稳定增长机制,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
3.缩小收入差距
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大,应该调整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与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首先完善各种税收政度,加强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的征收,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其次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增加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减少社会差距。此外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等。
4.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树立居民消费信心
改善商品供给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居民消费热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居民教育、住房、大汽车消费。大力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服务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大力发展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是加快信用消费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与信用消费有关的法律法规,拓展新消费渠道和消费方式。
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为农村居民购物、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消费品市场秩序,严惩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不法行为。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消费;投资;净出口;扩大消费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10―03
一、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可逆转之势
1.长期以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空间有限。一直以来,以高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较大,2005年这一比例曾高达48.6%。高投资率确实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大部分投资还延续着以物质资源投入推动增长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万元GDP能耗1.43吨标准煤,这一数字是发达国家的3倍~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基于对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视,以及宏观调控或行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政府会对某些行业尤其是高能耗的传统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政策上的调控,以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因此投资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很大,投资的高增长相应也会受到影响。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调整中增速得到控制,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增幅25.7%,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投资的增长趋缓,其经济带动作用也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2.过度依附出口拉动经济亦非明智之举。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于外需过分依赖,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很高,2004年这一指标甚至高达67%。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已达到1019亿美元,同比增长699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顺差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已经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看到在出口创汇的背后,是以大量低成本低价格的商品为支撑的、中国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低价让渡。如果把本国的经济增长与他国的消费需求捆绑在一起,无疑是将经济增长的主动权人为地添加了一个与他国消费相关的约束条件,难免有作茧自缚之嫌。而且出口易受其他国家经济状况、消费偏好等因素影响,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很大,从而对国内经济产生连带影响;从国际经验看,靠内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经济往往更为稳定。而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这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进入2006年以来,中国外贸出口增势趋缓,2月出口同比增长25.5%;进口增速回升,同比增长达27.4%,在近一年来首次超过出口。此消彼长,2月份实现贸易顺差仅为24.5亿美元,比1月大幅减少71.1亿美元。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驱动还有多大空间,这很值得商榷。
3.扩大消费潜力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中,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长期来说,消费需求才是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投资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相应扩大作为承接,就会变为无效增长,甚至造成浪费。在中国,消费需求长期以来恰是最薄弱的环节。居民储蓄率始终居高不下,相对应的最终消费的增长一直低于名义GDP的增长,十年来最终消费率平均值低于世界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巨大的差距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巨大的增长空间。从消费的内核部分――居民消费来看,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会有更高要求,存在很大的增长潜力。在温饱阶段,居民消费的对象大多是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增加的比例会落后于收入增加;而随着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的对象将逐渐扩充,包括需求弹性高的奢侈品,这样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消费会以较收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也远大于资本形成、净出口所占的比重。这说明相同的增速下,消费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消费完全有能力成为拉动经济的真正和持久动力。
二、中国最终消费构成现状及对扩大消费的影响
虽然,居民、企业、政府都是消费主体之一,但从各自消费比例来看,居民消费占绝大部分。长期以来,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率一直在80%左右,其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也最大,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会对整个消费增长起到很大作用。事实上,近十年中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一直比较慢,落后于名义GDP的增速。这一方面是由于广大居民出于传统的预防需求的考虑而在手中保留大量货币资金,以应付子女教育、婚嫁、个人老年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需要,相对应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一直以较大幅度攀升。另一方面,也是受居民收入绝对水平不高和中国传统的“先赚钱,后消费”的消费习惯的影响,处于温饱阶段的居民的消费对象一般来说收入需求弹性较小。2002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增长实际上是递增的,这与中国基本进入小康社会的现状相吻合。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增长和最终消费率的提升都是可预期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也将会越来越大。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在中国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这远低于国际上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重。这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少,财政收入大多用于基础建设投资和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因此,要真正实现消费的扩大不能单纯委任于居民,政府和企业也应该责无旁贷的提供配合,稳定民心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使得他们更加“敢”于消费,以带动居民消费部分的增长。
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
农民作为居民消费主体的绝大多数,有潜力为扩大消费做出贡献。长期以来,农村消费占整个中国消费总量的比重相对农村人口的比重非常小,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与城镇居民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呈现一个剪刀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逐渐超越农村,且差距越来越大。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以农补工,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较低,可用于消费的基础小,导致占人口总数60%的农村居民在最终消费中占比仅40%的情况出现。
农村人口基数大和低位的消费现状,表明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前提是农民收入必须得到切实提高。不论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从减少贫富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提高农民收入都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务工、经商方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方式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其可支配的非农收入,并通过他们及其赡养的家庭人口摆脱传统的“温饱型”农村消费方式。只有这样双管齐下,对扩大农民的消费才可能真正起到作用。
四、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配合,寻求开发差异化的消费热点
篇10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 外需拉动 内需拉动 消费需求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财富缩水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5月,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065亿美元,占我国外汇储备的28.19%,除此之外,我国还大量购买有房贷美、房利美等美国公司的长期有价债券。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我国―些商业银行在里面也有投资。总之,我国外汇储备在美国的投资应有10000亿美元左右。在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见底的情况下,对我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还很难量化。但不管怎么说,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开始缩水。我们已经遭受了部分损失。如果危机进一步恶化,这种损失可能会更大。
(二)外贸出口下降
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同时受危机的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国外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导致中国的出口受挫,同时也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对美直接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近两成。2008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明显放缓,仅增长5.4%,低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6.6%,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出口总值增长21.4%,低于上年同期64个百分点;进口总值增长28.6%,高出上年同期9.4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4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6%,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
(三)经济增长放缓
美国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2008年以来的国民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已出现端倪。从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起,一直到2007年达到11.9%,连续5年经济增长超过10%(见图1),连续5年一路上行的经济在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放缓,一季度经济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9%。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2.3个百分点中有1.2个百分点来自出口减速。经济增长放缓一方面是过去5年“防过热”政策主动调控累积效果的体现,另一方面是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给经济增长回调增加了压力。
二、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
(一)内需和外需的概念界定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需和内需都是经济±曾长的重要动力。外需和内需共同构成了―个国家的总需求。有关外需和内需与总需求的关系国内学者用三种方法、三套指标做了界定。第一种方法是在支出核算国民收入恒等式基础上的分析,所用指标:内需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按支出榜簿GDP中的国内投资与国内消费之和,外需为净出口,总量指标为CDP;第二种方法为建立在最终需求基础上的需求结构分析,所用指标:内需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按支出法核算GDP中的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之和,外需为出口,总量指标为最终消费。第三种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核算法基础上的需求结构分析,所用指标:内需为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的国内产品中间投入、国内最终消费与国内投资三项之和,外需为出口与进口两项之和,总量指标为经济活动总量。总之要研究内需、外需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概念界定,而内需不仅包括国内投资需求而且还包括舌消费需求,本文所讲内需只涉及到国内消费需求,而不包括国内投资需求。
(二)外需拉动转向拉动内需的必要性
1、外需减弱趋势难以改观。外需贡献率明显出现下滑,进出口比重下降。2006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外需贡献率明显出现下滑,进出口比重下降。2006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3%,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见图2)2008年1~9月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内外因素交织加剧了出口困境。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总值达1234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进口5675.7亿美元,增长30.6%。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3.7%,比2007年放慢1.2个百分点。这无疑对我国的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出口贡献的需求也会变弱。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存在,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消减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对出口企业的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按照目前的世界经济趋势判断,今后两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净出口可能会继续下降。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减弱。
2、内需拉动经济空间很大。拉动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消费需求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仍然有增长的空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虽然很快,但实际增长水平并不高,2007年消费实际增长12.53%,而在1997-2007年这一时期,2002年和2006年消费实际增长分别为13.3%和12.57%(见表1),均高于2007年的增长,消费实际增长还有空间。此外,我国的消费率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西方国家比仍然很低。西方国家的消费率一般维持在70%以上,我国只有55%。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2%,而国际平均水平则在60%。最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存在很多积极的因素推动消费持续的增长。比如说城乡居民收入连年提高、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等。
三、技动内需的措施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收入决定消费,收入是提高消费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远低于
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分配不平等等原因,使得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而言缓慢很多。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差距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每增加0.01,消费平均减少约0.35%。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经导致了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2000-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就从0.796下降到0.740。因此一方面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工资等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及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还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二)改变消费观念,增加消费信贷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居民要逐渐改变传统的“节俭朴素”“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从重视物质消费改变到物质、精神双重视,从重视现金消费转变到现金、负债双重视,从传统消费转变到现代消费等等。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信贷的作用更加突出。消费信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市场活跃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发展消费信贷。适当降低消费门槛,如还款期限、首付款比例等,使得更多的居民符合贷款比例;扩大消费信贷范围,除了汽车、住房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如首饰、旅游等消费品的信贷;最后除加快建立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外还要健全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三)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消费环境对居民的消费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改善消费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打击非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证居民正常的敢于、乐于消费的心态。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消费环境的整治,营造健康、透明、文明的消费环境,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在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提升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旅游、健身、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