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污染防治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污染防治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污染防治办法

篇1

【关键词】西安市;颗粒物;扬尘污染

0.引言

我国城市颗粒物污染严重,2005年全国40.5%的城市颗粒物超过二级标准,5.5%的城市超过三级标准⑴扬尘颗粒物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扬尘颗粒物可通过人体鼻腔和咽喉进入肺部,引起肺功能的病变,有些颗粒物本身就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扬尘是造成城市颗粒物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分为土壤扬尘、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堆场扬尘。

西安市2005年扬尘在空气总悬浮颗粒物中所占的比例为62%,位居全国前列,经过这几年的环境整治,已取得明显的改善,但仍不能掉以轻心。2008年以来,西安市虽然在创建模范城市工作上下了大力气,控制扬尘污染也已引起市政府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的采取防治措施,但由于所在区域环境、扬尘的污染特点和天气的不可控等原因,扬尘污染仍是全市目前环境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1.扬尘污染原因分析

(1)建设项目土方开挖是建筑扬尘的重要根源。建设单位在进行土方作业时,建设工地基础工程大都采用挖掘机等大型设备进行作业,由于受到场地、气候、施工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制约,几乎没有非常有效的防尘措施。

(2)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的硬化、绿化不达标, 堆积的黄土未覆盖等;现场的施工材料堆放的管理混乱,建筑垃圾清运不及时且围挡不严密等。

(3)建筑垃圾和渣土的清运过程的泄露抛洒。由于封闭的不严密,管理有盲点,建筑垃圾的清运,到土石方的搬运,都可能产生大量扬尘污染。其他区域的渣土车辆将建筑垃圾倾倒在新建的几个开发区人烟较少的道路上,沿途抛洒和倾倒的建筑垃圾对园区的扬尘污染控制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渣土车司机的狡猾和彼此之间的通风报信,使得此类现象屡禁不止。

2.扬尘管理现状

(1)对于市区范围内的扬尘防治措施,制定了《建筑垃圾清运和扬尘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筑垃圾清运和扬尘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对环保局、执法局、建设局、拆迁办等相关部门关于扬尘防治工作做了明确的分工。

(2)各职能部门根据《建筑垃圾清运和扬尘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和《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分工对各施工单位进行扬尘污染防治日常监管。

(3)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局,环保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环保局通过工地日常检查,将各工地存在的扬尘问题,以工作联系单或以提醒单的形式反馈到个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其尽快督办相应的扬尘污染问题。

3.扬尘污染防治现状分析

(1)建设项目的土方作业多被附近村庄农民承包,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对养车污染的严重性和扬尘污染的防治工作的认识不够,执法人员对工地进行检查时指出的扬尘问题,往往被认为是执法部门找他们麻烦,执法过程中很容易预期产生口角摩擦,较难服从执法部门的管理。

(2)建设单位对扬尘防治工作的不够重视和对土方施工单位管理上的软弱,造成出土工地扬尘防治工作难落实、落实慢,常常是执法部门“赶一步,踢一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才“走一步,动一下”。

(3)施工工人多为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在附近村庄招聘的农民,多为临时工。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对扬尘污染的淡漠,且由于是临时工,所以对工地现场扬尘防治工作不能有效的落实。

4.扬尘污染防治对策

(1)组织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周边村民参加环保培训,提高人员的环保意识。环保宣传是开展好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他在切实提高区民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区民保护环境观念的同时,也能为环境执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所以环保宣传必不可少。

(2)加大投入,增强环境执法能力。执法手段和水平是影响执法效能的关键因素,环境执法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统一监督执法是否可以落实到位。①改善环保执法条件。首先要壮大环保执法队伍,以保障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管: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添置执法必须的车辆、电脑设备、相机等执法工具,有效充实环保执法装备,为快速执法、有效执法、规范执法穿凿条件。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环保队伍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意识。减轻业务学习和培训,牢固树立“四化”的理念;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3)全面覆盖,持续开展扬尘专项检查。持续开展扬尘专项执法检查,加大检查频次,加大处罚力度,始终保持扬尘污染整改不到位,禁止施工的严打态势,形成扬尘整治严打机制。

(4)加快的已征地面治理工作。对已征而还未开发建设用地,尽可能的保持土壤足够的水分或撒播草籽,优先绿化、适度覆盖地面,防治土壤扬尘。

(5)加大市容环卫力量的建设。扬尘污染中30-50%是有道路扬尘贡献的,所以必须加强对道路的清洁和洒水力度。因此必须增加保洁人员和环卫保洁车辆的数量,保洁人员应增至15000名,洒水车应增至200辆,机扫车应增至150辆,吸扫车应增至100辆,高压冲洗车应增至100辆左右。

(6)加快生态化建设步伐。加大全市绿化工作,且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努力提高绿化工作质量,以改善环境,一方面通过降低风速,损失来风的动能,另一方面树叶表面可吸附大量的粉尘,树木枝干上的缝隙也可以吸纳粉尘。

(7)加大统一监管力度。扬尘污染的管理涉及到环保、综合执法、市容、建设等多个部门,许多执法工作不易协调,使得扬尘污染很容易处于管理缺失状态,许多控制扬尘污染的措施和规定难以得到切实落实,必须加强统一监督管理的力度,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协作,联合执法机制。

总之,扬尘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形象、危害人体健康的一大公害,它与不断加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环境要求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扬尘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紧迫而且艰巨的任务,扬尘污染的防治必须坚持依法管理,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最终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的根本好转。 [科]

【参考文献】

[1]张晶,胡春玲,任青.城市扬尘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8,34,(4).

[2]褥汉兰,周志佳,周锡堂.广州市荔湾区扬尘污染现状预防防控对策.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6.23(4).

[3]权进香城市建设引起的扬尘污染的防治对策.太原科技研究与探讨,2008,27(2).

[4]白向兵,刘建,闫英桃等.城市扬尘污染和抑尘剂研究现状及展望.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21,(4).

篇2

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特征;治理经验;经验启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尤其是城市大气环境日益恶化,解决环境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各大城市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兰州是西北地区以石油、化工为主的重要工业城市,因为兰州市是一座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条件(青藏高原东北侧)导致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兰州成为全国重度污染城市中的常客。从2003年我国公布的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总是在后十位徘徊;但从2011开始,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兰州在2013年正式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行列,一举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城市。所以,研究分析兰州环境空气污染的特征,总结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对于指导我国其他主要重度污染城市的大气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意义。

一、兰州大气污染物的特征

(一)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较大;兰州是典型的西北河谷型城市,这种特殊的地形造成了兰州市多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并严重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加剧了环境空气污染。市区常年风速较小,根据多年气象资料,小于2m/s的风速占了87.3%,全年静风频率达60%左右,冬季达74%以上,十分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西北地区多沙尘天气,尤其以春季最重,造成兰州春季PM10(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并带来大量降尘,在城市长期累积,很容易被风吹起或被机动车带起,持续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二)首要污染物为PM10;根据2006-2012年兰州市每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分析,在污染的天数中首要污染物为 PM10的天数占了总数的95%以上。且PM10污染成因复杂,从污染源解析的结果来看,35。38%来自于燃煤;33.49%来自于扬尘;18.26%来自于燃油和工业污染;12.84%来自于建材及其他,并且受到其复杂的地形所产生的不利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的条件制约明显,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治理难度很大。

(三)冬春季污染严重,夏秋季空气较好;受冬季采暖,春季风沙及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兰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的天数多集中在冬春季,而优良的天数多集中在夏秋季。究其原因,这主要与兰州地处西北地区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兰州的冬天寒冷且风大,平均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所以在冬季兰州地区需要供暖,而过去的供暖,大多数居民楼采取的是烧锅炉的方式集体供水暖,而少数居民楼会出现私自采取烧炉子生火取暖,再者加上冬季气温低,锅炉和火炉产生的气体在大气中不易散去,导致污染加重并且连贯持续;而春季,主要受沙尘特殊天气的影响,所以导致兰州污染严重。

(四)煤烟型污染转变为混合型污染;随着多年的治污努力,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的大力治理,煤烟污染已得到改善,突出表现为SO2浓度的快速下降,来自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的污染已上升为兰州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类型由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过渡为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煤烟混合型污染。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建设施工、道路交通扬尘等低空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各类扬尘和烟尘污染成为常年首要污染物PM10浓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据甘肃省土地规划局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兰州市区有各类施工点位740余处,施工扬尘总量巨大,市区及周边共有大小削(移)山造地项目23个,土方作业施工带来大量扬尘污染,已平整的土地也极易风蚀起尘,同时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焚烧现象也屡禁不止,都造成严重的烟尘污染,截至2015年六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65万辆,据统计2014年机动车排放各类空气污染物为11.2万t,其中仅NOx就达2.5万t,占全市NOx总量的24%。同时机动车怠速行驶、非移动源施工机械排放量激增、黄标车自行淘汰率低等现象突出,这都加重了兰州环境空气污染的压力。

二、兰州市治理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兰州市将环境空气污染治理视为政府的长期重要工作,并针对以上污染特征,采取了一系列的污染治理措施,尤其是2012年以来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治污季”的污染治理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首先是立法治污,兰州市政府修订完善《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然后制定了《兰州市燃煤管理办法》并且修订完成《兰州市机动车污染防治暂行办法》;执行低标号燃油退市和“黄标车”等老旧车辆淘汰制度,完善禁行、限行措施;制定《兰州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和《兰州市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空气污染治理有法可依。①

(二)其次是对工业进行治理,众所周知,兰州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工业底蕴十分雄厚,在给城市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其大的危害;兰州市政府按照控制、搬迁、改造、关停的整体思路,分别对工业和企业进行了治理,从而大幅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然后是从“油、车、路”三个方面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严加管控和有效治理,除此之外还提高了全市燃油品质,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进程。不仅如此,城市全面规划实施“畅交通”工程,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调整停车费,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车型,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三)最后就是扬尘污染治理,兰州的特殊地形,南北两侧环山,且北方雨水稀少,冬天干燥,导致南北两山浮土多,一旦起风,浮尘便会飘到市区;所以政府对两山进行了植被的覆盖,不仅如此还对市区进行了“五个100%”:所有工程建设做到施工现场100%围挡,工地物料堆放 100% 覆盖,施工现场路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 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100%密闭。对全市 281 个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和施工管理员的“四员现场管理”制度。对主次干道合理安排时间、频次、强度,采取上喷、下洒相结合方法,每天降尘 170 吨以上②。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2013 年,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193 天,排在全国 74 个重点城市的第 36 位,比上年增加 29 天,比 2011 年增加 57 天。2014 年 1―7 月份,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即新标准 AQI)评价,达标天数 140 天,同比增加 44 天,达标率 66.0%;2015年兰州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更是达到250天,提前15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向市民承诺的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250天(即达标率69%)以上,月度和年度排名退出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的目标任务。③

三、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兰州治理大气污染的实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甘肃省委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兰州是全省中心带动战略的关键部位,要站在营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生活环境和对外开放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控和治理工作。在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体推进过程中,省委领导多次专题调研并作出批示,指导兰州市提高工作站位,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反复要求兰州市将以更大的气魄、更有效的措施持续推进城市大气治理④。

(二)严格问责考核;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曾说过“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场硬仗,没有这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作风,再好的治污蓝图,也变不成蓝天白云。” 所以,在严格强硬的领导层带领下,仅 2012 年一年间,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召开了 28 次专题会议。同时,为了一一落实确保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兰州市积极调动群众,让全民参与进来,将全市划为一千多个小块网络,实施定点网络监控。

(三)加强治理立法;近几年,兰州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就有五部之多,主要有在综合防治方面,修订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在燃煤污染治理方面,结合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制定了《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督管理条例》;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制定了《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方面,修订了《兰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在污染监督管理方面,制定了《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⑤。

通过以上的经验可以得出在治理城市大气污染上的启示主要有:1、转变观念,才能创新思路,勇于探索,才能攻坚克难。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经验再次印证了这一点。2、坚持狠抓长期奋斗是持久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机制。兰州大气治污成功绝非短期成果,而是在市委省委领导带领下长期持续奋斗的结果,尤其是近几年兰州市陆续实施了“蓝天计划”、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殊工程等专项治污减排的行动计划,这些都保证了兰州市空气质量的长期稳定。3、党政齐抓共管、多级联动是兰州治污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和巨大推动力。特别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由上而下,层层递进渗透,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给了兰州治污很多支持。4、转变干部作风是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一场持久硬仗,如若不敢抓不实抓、不敢管懒得管再好的治污蓝图,也会沦为泡影。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不在于有多少创新的举措,而是在于狠抓干部作风。5、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倚靠。善于组织群众和调动群众,让群众参与到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来,不仅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态势,让基层群众和政府进行了一次“亲密”互动,这也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注释:

① 王伟.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2014-5

② 王伟.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2014-5

③ 兰州晨报.2015年12月刊

④ 国务院作重要批示推广兰州治污经验[N].兰州晚报,2014-09-04.

⑤ 王式功.张镭.陈长和.兰州地区大气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2013(3)

参考文献:

[1] 马金山.兰州南北两山生态建设实践与创新[M].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

[2] 侯若志.强力治污的“兰州模式”――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纪实[N].甘肃日报,2014-08-11.

[3] 王伟.兰州市治理大气污染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2014-5

[4] 高鸿欣.陈海旭.陈兴鹏.兰州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治理经验[J].甘肃科技,2015-1

篇3

[关键词]化学工业 清洁生产 综合利用

前言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是资源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对资源的要求不断增长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可再生资源逐渐枯竭的现状。同时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也加快了环境被破坏的步伐,尤其是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已经到了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早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清洁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工业污染防治思维方式的一种战略性变革。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人类面对世界性严重问题所求得的共识:人类社会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可更新能力而发展,也不能消极悲观停滞发展,而是要通过清洁生产来保护环境,求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清洁生产是指通过产品设计、能源和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使企业生产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的一种工业生产方法。清洁生产既包括生产过程少污染、无污染,也包括产品本身的“绿色”,还包括这种产品报废之后的可回收和处理过程的无污染。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可以看出企业生产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使有限的资源达到有效的综合利用,以提高利用率。下面我们就化学工业的清洁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做一些讨论。

一、化学工业污染状况分析

化学工业是一个容易产生污染的的行业,造成化学工业污染状况严重的原因很多,客观上说,化学工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老的工业部门,又加上产品种类繁多,大多为中小型化工企业,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排放污染物成份复杂,难以治理等。但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原料政策和原料路线不合理

由于受到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种种因素限制,我国化工产品的原料大多采用粗料政策,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化工厂产品绝大多数原料经粗加工后由产地直接运送到生产厂,由于原料是粗料未经加工和筛选,造成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不仅增加运输费用、而且增加大量的处理、处置费用。如:硫铁矿制硫酸、磷矿制磷酸、原盐制烧碱,等。

2.后的生产工艺

我国化工企业以中小型和老企业为主,大多数仍沿用50、60年代落后的生产工艺,长期以来没有进行很好的技术改造,设备陈旧,原材料,能源利用率低,排污量大,致使许多原材料变成“三废”流入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中小型企业污染防治困难

我国中小型化工企业占80%~90%以上,这样就必然带来以下后果:(1)由于生产规模小达不到经济规模,产品的原料耗能高,操作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管理方式落后,造成“三废”产生量多、物料流失多,污染严重;(2)中小型化工企业由于历史的形成,一直承担着大吨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基本化工原料产品的生产,如:氮肥、磷肥、硫酸、纯碱等,绝大部分还没有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较轻的方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3)中小型化工企业由于布局分散,大多数只能单独分散进行污染治理,即使技术都能解决,经济上也很难过关。

4.生产工艺过程的周边及非正常状态,多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主要有:(1)用过的辅助材料如油、添加剂、溶剂等未得到正当回收使用;(2)不合格产品;(3)设备报废和更新时废材料和物料处理不当;(4)生产过程异常时产生的中间产物;(5)原料、中间产物、产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采样过程中的泄漏;(6)生产设备损坏时,由泄漏造成的物料流失;(7)事故;等。

所以大量的化工企业不仅在污染的预防,而且在污染的末端治理方面都是很困难的。

二、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

1.企业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主体。一方面清洁生产是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企业有动力,因此,清洁生产应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广大职工最熟悉企业的情况,熟悉工艺流程、设备状况和环境状况,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把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2.把推行清洁生产与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使环保提出的清洁生产融入于经济综合部门和企业追求的生产发展的目标中去、使清洁生产成为生产发展主体的要求。

3.清洁生产的核心是工艺技术的改造和更新,因此必须加强科研开发工作,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充分发挥工艺开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等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控制污染的意识,并且贯彻到开发设计中去。

三、实行清洁生产及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

1.推行清洁生产要与我国科研院所体制结合起来,发挥工艺开发,工程设计,企业技术人员在推行清洁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采用先进技术是推行清洁生产的最重要环节。在清洁生产审核列出的清洁生产方案中,有高、中、低费方案,低费方案主要是涉及管理问题,高、中方案涉及工艺技术的改造和设备更新,高新的生产技术是实施清洁生产的核心,先进的生产设备是技术的体现和生产力的标志。先进的生产技术显著特点是成本低、利润高、经济效益好,同时,污染排放量少,环境效益好。

虽然清洁生产战略是由环保人员首先提出来的,但是企业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主体,而科技开发、工程设计、企业技术人员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主力军。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科研工作存在着科研与应用脱节,开发与设计、设备制造分离,十几年的改革,企业技术创新有了组织上的保障。企业为科研人员提出课题并且把研究、设计、设备结合起来,开发出成套技术。

2.化学工业的持续发展主要是靠革新、挖潜、扩产,有选择性地引进技术,有选择性的建立合资企业。

工业的发展不能再盲目新建,甚至全国遍地开花,而主要是靠革新、挖潜、扩产。如燕山、齐鲁30万吨乙烯扩大到45万吨,投资比新建15万吨装置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神木甲醇从20万吨扩大到60万吨,步入了挖潜扩产,节省资金的发展之路。

3.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

化工行业有20多个亚行业,其中农药,涂料和燃料的生产,产品产率低,排污大且难治理,要在全行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

农药行业首先对农药总量的35%的高毒,高残留的品种进行限产和禁用,要重点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加快发展生物和仿生合成农药,降低污染严重的有机磷农药的生产比例,并改变农药制剂的剂型,

涂料行业要加快发展节能低污染的高固体成份涂料及水性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

染料行业要降低污染严重的还原性染料的生产比重,引导中小企业向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发展,开发和生产低原材料消耗和高附加值的专用化学品。此外,要严格禁止国外已不生产的重污染产品转移到国内来生产。

4. 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导向

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是清洁生产的核心,企业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主体,但是政府还应发挥支持、帮助、引导的作用。政府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总结、选择在实践中经过考验的清洁生产技术,给予公布,供企业选择采用。如烧碱生产,主要是发展离子膜法,淘汰水银法,改造隔膜法;合成氨如果资源、资金条件成熟采用水煤浆加压气化造气流程,等等。其他行业也要淘汰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建设新装置。

5.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实现精料政策

化学工业的原料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硫酸化学矿、盐、空气等。石油和天然气是比煤炭清洁的原料。但目前从三大能源的贮量分析,石油、天然气资源已经很紧缺,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较长时间内,煤炭是主要原料之一,应加大对煤炭气化的研究。就煤炭的质量来说,不同产地的煤是不同的,如为高硫煤,就要进行预脱硫,使其在进入生产装置前成为精料,等等。

实现精料政策,要重视产品生产的原料路线和原料政策。对于有原料造成污染严重的产品,尽量为选择合适的原料路线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原料精料政策,选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的替代品,大幅度削减污染物的生产量,减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

6.保证环保资金的来源,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金十分紧张,为了使我国化工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得到基本控制,不但应该增加环保投入,而且要在一定时期集中必要资金用于环境治理以及与之有关的化工生产技术改造上。

7.加强对化工科研、设计、设备制造的人员的清洁生产培训

清洁生产的技术尤其是成套技术的开发涉及到科研开发、设计、设备制造的技术人员,因此应把清洁生产培训的重点之一放在对科研设计人员的培训上。

还有要对从事化学工业生产的从业人员加大专业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使其系统的认识到企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及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对企业、环境、个人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8.大力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是工业发达国家进行环境监督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政府和企业必须定期真实的向社会和公民公布环境质量的情况,特别是环境污染的情况。公民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对政府环境保护管理和企业污染控制的监督。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公众参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环境监督与管理最为有效的一条原则。

结 论

认真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把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过程控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着眼于生产过程中将各种资源综合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需要进行末端处理的污染物数量和毒性,从而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化学工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史悍民.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 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 生产技术中心.化工企业清洁生产培训教材[M].北京:化工部环境保护研究所,1995,化工清洁

篇4

作者简介: 马明兰(1982-),女,湖北宜昌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易求实(1943-),男,湖南长沙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本文对有色冶炼尾气净化中产生的污酸进行处理的重要性作了介绍,对污酸处理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着重指出,使洗净水闭路循环是污酸处理的科学和合理的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要求。根据污酸处理实践,对如何实现洗净水闭路循环处理进行了论述和思考。

关键词:污酸;处理;闭路循环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一、污酸处理的重要性

环境污染物中,重金属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对人和动物危害最为严重。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各种环境的重金属,均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各种途径被动物吸收。当这些重金属在动物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即会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机能,直至引起动物的死亡[1]。由于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中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重金属污染的消除往往更为困难,对生物引起的影响和危害也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2]。在有色冶炼中,环境毒害非常严重的砷、镉、氟等,相当一部分进入烟气中,我国将它们列为一类污染物。据估计,有色冶金系统每年有约1万吨以上的砷进入烟气[3],如果不进行处理,将使2000亿立方米以上(相当4条黄河的年流量)的水砷含量达到50ug以上,不进行处理则不能饮用。在利用烟气制酸的过程中,它们又转移到洗涤烟气产生的“污酸”中,因此,有效回收污酸中包括砷、镉在内的重金属以及氟,实际上是扼住了有色冶炼中最重要的污染源。

二、污酸处理现状

含砷及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方法很多,如中和法、硫化法、铁氧化法、电凝聚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等等[4]。随着国家对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控制指标的要求更加严格,对这些方法的研究及实践,将越来越深入。面对污酸废水排量大、含量高和组成复杂的特点,目前采用得较多的是硫酸亚铁―石灰法和硫化法两大类。

(一)硫酸亚铁―石灰法

这类方法用石灰中和污酸并调节PH,利用硫酸亚铁中的铁能与砷、镉生成难溶盐、铁的氢氧化物具有强大的吸附和絮凝能力的特性,达到去除污酸中砷、镉等有害重金属的目的,此过程中氟也同时被去除[5][6]。杜冬云、易求实等在一种去除水中重金属的专利技术[7]的基础上对于砷含量8000mg/L,含镉165mg/L的高砷高镉污酸废水,提出新改进的铁盐法。该方法能确保砷镉的达标排放,砷的去除率达到9999%[8]。

石灰―硫酸亚铁法处理污酸产生的渣量很大,砷等重金属在渣中呈稀散分布。年产量20万吨的厂,有近7万吨湿废渣产生,砷镉等资源化再回收困难,废渣的无泄漏永久存放也难以实现。二次污染随时都可发生。

(二)硫化法

硫化法是用可溶性硫化物与重金属反应,生成难溶硫化物,将他们从污酸中除去。硫化渣中砷镉等含量大大提高,在去除污酸中有毒重金属时,同时实现重金属的资源化,这类反应可在PH较低的条件下发生,留下的稀酸可用于磷肥生产[9]。

硫化法去除砷镉的效果目前还不能和石灰―铁盐法比较,处理后的污酸中砷含量还有几十mg/L,有的可达100mg/L[10]。因此,硫化法目前实际是一种预处理方法,用它将大部分重金属取走并富集余渣中,使后续的达标排放处理难度降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不同的硫化工艺路线,常见的有:

工艺路线回收了大部分砷镉,但砷镉含量仍较高,有将此“净化酸”用于磷肥生产的报道,砷镉有可能超标。当净化酸找不到出路时,为了使污酸废水达标排放,必须采用铁盐―石灰法除砷镉氟,但渣量大幅度减少。

如何进一步提高硫化法的砷镉去除率,金隆铜业公司等单位研究采用了中和―硫化―氧化工艺[11],将硫化法的砷的去除率提高到95%以上,剩下的5%仍采用石灰―铁盐法处理:

三、污酸处理的原则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随之进入一个新时期,对污染防治认识将更深远,要求将更严格,执法将更严厉。国家环保总局将水污染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明确指出在污染的防治中要防止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在这样的总体形式下。对污酸污染治理的原则也要进行新的思考。

第一,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重金属和氟的不可降解性的特点,防止在处理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水成为新的污染源,是治理方案或工艺流程设计必须重点考虑的。对于重金属污染物,重点考虑资源化回收,对于硫酸,首先考虑无害化再兼顾资源化。重金属污染物一旦不能做到资源化,就难以有无害化的路线可走,势必会导致污染物转移或出现二次污染的后果。资源化回收工作不仅有技术问题,也有环境政策问题,例如,污酸硫化渣中砷含量可达52%,人们还在采用水泥固化弃置[12],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白砒价格太低,将含砷滤饼制成白砒无利润可言。

第二,高效去除和高度富集并重原则。高效去除是治理工艺的根本前提,离开这个根本前提,将失去环境法规和环境政策的肯定和支持。但高效去除并不等于高度富集,现某公司采用的“新改进的铁盐法”[8]砷的去除率可达到9999%,但是,这是以大量的石灰,超量的铁盐投入取得的效果。药剂大量的投加必然产生大量的废渣,必然导致重金属在渣中的稀散分布,为后续处理带来重重困难,必然导致二次污染的危险。

人们在孜孜不倦的追求高效去除高度富集功能的处理剂和处理方法。污酸有害成分复杂,试图用一种药剂或某种单一手段轻易达到去除目的的愿望,近期内还不太可能实现。在处理水中高浓度有害重金属方面,虽然多种有机制剂问世,还没有一种能与硫化钠这样广普、高效和廉价的药剂相比拟。善用巧用无机硫化物处理重金属废水,会收到高效去除高度富集的效果。

第三,闭路循环原则。现行的污酸处理大多采用达标排放的方案,对污酸中的砷氟,采用的是“除恶务尽”的处理方法。要求去除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例如采用“新改进的铁盐法”处理8000mg/L的高砷废水,在工业规模的连续流程中,外排水中砷浓度可小于05mg/L,去除率在9999%以上。这么高的去除率除了要有可靠的工艺保障外,还必须具有优良先进的设备支撑,严格的规章督促管理,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运作实施。这么高的去除率,留给设备的“安全裕量”必然是很小的。、留给工艺的“自由度”必定是很窄的,上班时工程师和工人的神经都还是高度紧张的。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使污酸废水经处理后洗净水循环使用,使污酸废水实现零排放,当是根本的办法。

第四,客观成本原则。污染的防治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是有一定治理成本的,人类对污染防治,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这种被动和肤浅意识长期主宰着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表现为追求形式而不注重效果,追求短暂的目前而不注重长久的将来,追求污染的局部治理而不注重污染的迁移。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形成的治理成本,是不客观的,往往是偏低的,只考虑局部治理的成本,显然要比兼顾防止二次污染产生的全局治理成本要低。现在环境污染治理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如果仍以老的成本观念来审视新的处理方法,新方法可能由于处理费用过高被否决。因此,树立一个新的客观的成本观念在新时期的环境污染治理中更为重要。

四、污酸闭路循环处理

(一)污酸处理水闭路循环基本构想

污酸是对SO2尾气除尘除SO3烟雾的净化工艺中产生的,净化工艺对水质并无特殊严格要求,所以,对污酸中的重金属、砷、氟进行适当削减处理后,仍可返回净化工段循环使用,应仍能满足净化工艺的要求。有报道20世纪70年代起,厦门化肥厂[13]和荆门市磷肥厂[14]等就开始研究闭路循环工艺。江苏瑞和化肥有限公司在100Kt/a装置上实现了闭路循环,达到零排放[15]。武汉青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成功实现部分循环实践的基础上,开始准备实现全闭路循环[16]。

(二)污酸处理水闭路循环的关键

全闭路循环工艺在用化学方法削减污酸中有害重金属和稀酸过程中,必然造成水的硬度增加和无机盐积累。硬度过高会使管路和设备结垢堵塞,无机盐的累积(例如氟盐,锰盐)还会影响净化效果。实现全封闭无限循环的困难也主要集中在这里。要实现全封闭无限循环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垢的产生和氟砷等影响净化效果物质超过限度。研究发现,少量聚丙烯酸或马丙共聚物等,对CaSO4•2H2O晶种表面具有吸附作用,抑制了CaSO4•2H2O的结晶生长,从而具有很好的阻垢作用,这类物质称为阻垢剂[17],能有效阻止循环冷却水水垢的产生。循环冷却水的钙镁总量是固定的,有理由相信,阻垢剂能很好发挥阻垢作用,而二氧化硫尾气洗净水的闭路循环,水中的钙会在每一次循环中得到补充。因此,阻垢剂能否在二氧化硫尾气闭路循环洗净水的处理中很好发挥阻垢作用?值得研究。特别是无限闭路循环工艺。

由上可知,实现污酸处理水无限闭路循环,达到零排放的目的,最根本的是要控制离子浓度,初步试验发现,控制恰当PH,以石灰中和硫酸,添加少量助剂,有可能使砷钙氟浓度保持在允许范围内,有实现零排放的可能。根本上消除污酸可能产生的危害。进一步研究表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污酸可以零排放,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相信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支持下,污酸的零排放处理,SO2洗净水的闭路无限循环工艺一定能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有色冶炼有毒重金属废水将得到彻底的防治。

参考文献

[1]付晓萍.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6).

[2]贾广宁.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有色矿冶,2004,(2).

[3]尹爱君等.硫化钠法处理SO2烟气的吸收液脱砷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1999,(8).

[4]田文增,陈白珍等.有色金属工业含砷物料的处理及利用现状[J].湖南有色金属,2004,(12).

[5]赵洪波.石灰―硫酸亚铁法处理高浓度砷和氟酸性废水试验研究[J].环境污染与治理,1996,(8).

[6]余勇.铅锌冶炼厂硫酸废水的处理工艺探讨[J].湖南有色金属,2001,(7).

[7]易求实、易嘉骢.去除生活饮用水中砷、铅、镉、铬、汞的方法[P].专利号:ZL00131216.2.

[8]杜冬云、易求实等.新改进铁盐盐法去除“污酸”废水重金属的新工艺[R].湖北省2005年重大科技成果,2005-8-25.

[9]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等.硫酸生产中污酸硫化法净化工业试验[Z].1985,(4).

[10]周淑珍.贵溪冶炼厂废酸废水除镉工艺探讨[J].硫酸工业,1996,(5).

[11]龙大祥.铜冶炼含砷污水处理[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0,(4).

篇5

一、我市石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现状

石化工业虽然资源能源消耗多、废弃物排放多、生态环境压力大,但石化工业具有自己独特的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多、关联产业众等优势条件,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的空间。

(一)我市石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一定基础

1.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我市的石化企业已开始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如镇海炼化从1997年开始就进行清洁生产审计试点工作,去年被命名为首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其主要环保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业法治防治十佳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宁波市环保模范工厂”、“镇海区绿色企业”等各种荣誉称号。其中,镇海炼化公司在每小时300吨污水回用设施投入运行后,为石化行业开辟“第二水源”走出了一条新路。现在,镇海炼化每加工一吨原油,消耗的水量只是国内同行平均水平的一半,排放的废水是同行的五分之一。同时,随着燃料气回收工程的实施,消除了常年不熄的火炬。采用清洁生产的生态方式,配以先进的企业管理,使企业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料和余热多层次回收利用,这在宁波不少大企业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加强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上,新建石化项目十分重视环保设施的投入。一是台塑项目。台塑生产工艺先进,整个工艺水平属世界级的先进水平,污染防治设施比较完善,台塑企业工艺废气经回收和综合利用后基本上能平衡,目前在我市建设的每一个台塑项目均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落实了相关的先进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是镇海100万吨乙烯工程。拟建的镇海乙烯工程工艺路线比较先进、产品方案比较清洁,业主主动放弃了经济效益较高,对浙江产业关联也较大但污染较重的丙烯腈、腈纶产品路线和聚氯乙烯、丙烯酸路线,而选择了污染较轻的聚乙烯、聚丙烯、聚醚产品路线;同时又配套建设先进的污染防治设施及废水、废气处理设施。

3.强化园区产业链配套。我市石化园区注重区内生态链的规划管理,以互利共生的要求引进项目,实现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目前,宁波(镇海)石化园区已成为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园区中的乙烯项目设计布置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产品流程中尽量优化,做到以产业链相连,延长副产品利用,减少因原料和产品运送、贮存、加工中的“三废”排放,并做到全封闭输送、生产,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市临港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支撑条件开始全面紧张,科研和管理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

二、宁波石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宁波市石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应是:进一步拓展石化工业生产功能,使其具有清洁生产、能源转换及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即实现物质和能源的大、中、小循环,目的是优化整体物流链,发展产品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扩展物质的循环利用领域,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以实现资源效率提高、原料消耗降低、环境改善、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提高的良性循环。

1.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将会越来越少,合理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是今后炼油和石化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宝贵的石油资源主要用于生产其他能源难以替代或难以大规模替代的交通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上。要按照清洁生产的思路,从“规划、设计、生产过程、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生产过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和连续化的方向发展,尽量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源能量,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在今后技术改造中,石油企业要大力发展加氢炼油二次加工装置,使原油中的重质、劣质成分充分转化成优质的汽、柴油和石化原料,提高轻质油收率,达到80%的国际水平。同时,石油石化企业要狠抓节能降耗,从生产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努力减少原料自用和加工损失。

2.延长和拓宽产品生产链条在污染的石化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比重比较大,完全依靠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和按总量要求排放的难度很大。而通过生产链接,既能解决环境问题,也能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石化企业集中地区、石化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从我市石化工业来看,重点发展塑料深加工产业链,包括塑料汽车配件的加工、塑料建筑装潢材料、塑料小商品等产业链的延伸。

3.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石化工业是个用水大户,我们必须要建立节约用水的理念,建立企业工序内部、厂内、厂际多级用水循环思想,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实现水资源消耗减量化,减少循环系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具体措施包括:与主体技术改造相配合,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要采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先进水处理技术和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吨油耗水量;要采用先进工艺对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及其它排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工业废水资源化,实现炼油石化工业污水的“零排放”,真正实现废水资源化。

4.加大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没有废弃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石化行业来说,要转变企业能源消费观念,改变生产方式,由依赖资源消费转变为依靠资源再生,重点是解决化工废物升值利用问题。从我市的化工废弃物来看,要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工程塑料废料以及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利用塑料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料以及大量废弃塑料制品等,采用一定的工艺技术进行再加工,不仅达到环保要求,还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以石油化工为中心的石化生产与能源、汽车、造纸等其它临港工业及社会生活共享资源、互为排放物治理、互为二次资源循利用的区域生态工业园,实现区域内物质循环,消费后的废弃产品、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社会大循环。

三、临港石化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1、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等,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要加强循环经济地方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要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要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地方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3.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篇6

一、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

近年来,自治区环保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要求,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主旨,在污染减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重点流域区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境法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支撑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国务院考核自治区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两项约束性指标,为推动工作落实,自治区先后出台了24个行政规章,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新建项目大幅增加、环保基础工作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分解落实责任,完善政策体系,细化工作措施,严格考核问责,圆满完成了国家考核目标任务,顺利通过国家“十一五”流域考核验收。

环境保护服务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遵循“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约束”的原则,在强化治污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提升。自治区政府批转了环保厅提出的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十要点”,有效解决了工业园区布局不合理、交叉污染严重、治污设施不规范等问题。在国家强化宏观调控、上收审批权限、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的情况下,关系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都得到了及时审批。同时,为有效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对149个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环评文件做出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的决定。积极落实“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促进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交易基准价格进行了调整。对交易金额较大的项目由一次征收5年改为按年征收,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保证了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管理文件。加大了项目公示、公告、受理、审批及环保验收等信息公开力度,重点项目实行公开听证,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积极履行服务民生的职责,着力解决水、空气、土壤等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通过实施电厂脱硫设施改造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推进集中供暖、减少原煤散烧、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全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切实把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积极推进规划项目实施,严格涉重项目准入,全面强化环境监测执法,集中开展涉重行业专项整治。严格流域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完成了155个旗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调整和划定工作。通过开展污染物分布密集、水质污染物严重河段集中整治工作,全区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持续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固废、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一些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了环境安全。

环境执法监管的职能作用日益强化。不断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惩治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环境执法监管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全面加强。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开展了重金属污染企业治理、矿山尾矿库和重点行业企业及化学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环境违法案件得到依法处理。为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强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和工程减排项目的环境监管,对偷排超排、无故擅自停运排污设施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破坏问题,加大生态环境监察和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矿山开发企业环评审批、“三同时”落实情况专项行动,对未办理环评手续的责令限期补办,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提请当地政府关闭。高度重视环境工作,全区所有盟市及97个旗县区均开通了“12369”举报电话,累计办理群众环境投诉举报案件约1. 5万件,办结率保持在95%以上,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二、我区环境保护困难与挑战并存

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在改善环境质量、助推自治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然而我区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既要实现发展目标,又要完成减排指标;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任务与压力交替,困难与挑战并存。“十二五”减排指标由两项增加到四项,化学需氧量减排由工业源、生活源扩大到农业源,氮氧化物减排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治理,全区减排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完成今后乃至“十二五”的减排任务形成了巨大压力;按照国家《“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从2012年开始,国家将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纳入考核指标,对我区完成减排指标提出了严峻挑战,涉重行业发展与重金属减排矛盾非常突出。同时,按照国家关于我区作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几年内,全区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带来的新增排放量将远远高于2007年排放量基数;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方面,随着公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环境矛盾将日益凸显。农村牧区环境污染及机动车尾气、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逐步显现,重点行业环境安全隐患将更加突出,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完成目标与使命,切实走出具有我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客观规律和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群众的环境诉求,切实解决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始终把握好发展的度,扭住可持续的本,坚决管住难以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切实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新道路。

建立减排长效机制,确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国家确定我区“十二五”的减排指标是:与2010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下降6.7%,其中工业源和生活源下降7. 5%;氨氮下降9.7%,其中工业源和生活源下降9. 5%;二氧化硫下降3. 8%;氮氧化物下降5. 8%。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及年度减排任务,必须在完善减排体制机制上求突破。通过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减排责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优化减排的制度设计,建立污染减排的长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共同推进的减排工作格局;必须在落实减排工作措施上使真劲。要继续加强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有序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污水处理收费等减排激励政策,确保结构减排真正落实、工程减排推进到位、管理减排全面加强、科技减排示范先行;必须在治理减排重点领域上下工夫。把工业园区、规模企业、上市公司作为减排重点,在抓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老指标减排的同时,下更大力气、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推动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新指标减排。在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方面,要全面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改造,强化水泥、煤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

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通过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动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首先要继续推进规划环评,积极服务宏观决策。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环评,加快开展“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环评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区域、工业园区、煤电基地和化工、有色金属、钢铁、建材、风电等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将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准入的依据。其次要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委托下放审批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差别化环评管理政策,重点支持“沿黄沿线”规划、“双百亿”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切实加强规划环评的审查和建设项目环评的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一资”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入园区,为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把好环保关。要强化“三同时”管理,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针对重点行业、敏感区域和敏感问题,集中力量抓好项目“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理各项管理制度,推动环境监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严把试生产审查和竣工环保验收关,逐步建立环评审批、现场监察、竣工验收和行政处罚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环境影响评价部门高效联动。

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大力改善环境质量。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境内松花江、黄河中上游、海河、辽河4个重点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规划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办法,落实治污目标责任制,确保跨省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突出扬尘污染防治、工业废气及异味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控制三个重点,深入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特别是要强化对制药、味精等发酵行业的污染防治,严格环境监管,切实解决废水、废气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要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认真做好城市空气中PM2.5(颗粒物)和臭氧等指标的监测工作,推进治污项目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监控能力建设,重点城市要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计划地搬迁城区内的重污染企业。

严把重金属污染防治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针对全区涉重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重点防控区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严格涉重项目准入,控制新增涉重污染源。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总量和容量空间。要加大涉重行业整治力度,全面排金属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合理调整涉重企业布局,积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问题,严防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发生。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监管、监测、应急处理和风险评估,着力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污染事故应急体系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开展涉重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对涉重企业实行环境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确保到2015年,全区规划项目完工率100%,重金属排放量达到国家控制要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重金属污染防治考核目标任务。

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开展农业源减排和土壤加密调查为着力点,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废弃工业场地污染治理,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通过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途径,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和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努力改善农村牧区环境质量。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和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携手共建美丽和谐家园。

相关链接:

篇7

立法的必要性

《条例(草案)》说明中提到,现行《北京市办法》(简称《实施办法》),自2001年实施以来,为本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不断下降,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但居高不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及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周边地区区域传输等,使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13年国家实施了新的空气质量标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与新标准相比,本市有5项污染物超过标准,其中PM2.5超标一倍多,与国家首都、宜居城市的地位存在很大差距。采取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成各界共识。特别是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为全面落实国务院要求,本市也及时制定了《北京市2013年—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以更大力度推动大气治理工作。

《条例(草案)》说明中指出,目前,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了以治理PM2.5为重点的新阶段,在人口和机动车数量持续高位增长、工地开复工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大气污染治理难度不断增加,并已成制约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现行《实施办法》的相关制度措施却难以满足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尚未与大气污染防治有效结合、机动车污染防治制度滞后等。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完善上述制度。

另一方面,《实施办法》所依据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中,短期内不能出台,且国家法针对的是全国情况。鉴于此,本市迫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独立的地方大气污染防治立法,解决大气污染防治中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制定新的地方法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替代现行的《北京市实施办法》。

立法的主要思路

《条例(草案)》说明中指出,要着重构建政府主导、排污单位具体实施、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在制度构建上,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以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为主线,以控制PM2.5污染为重点,将大气污染防治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由注重末端治理向注重源头治理转变,由浓度控制为主向浓度与总量控制并重转变,由注重企业治理向企业治理与区域、行业治理并重转变。特别是近期“国十条”的出台,及《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制定,涉及许多新的政策措施。在立法条款的设计上,《条例(草案)》充分考虑了与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对接,力求使本市的大气条例更具操作性,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此次立法过程中,《条例(草案) 》着重从可操作性上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握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对应措施、治理目标的关系;二是理清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政府、企业、民众、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三是注意对相关制度进行综合考量,争取做到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内容适当、效果可控;四是理清社会关系和技术手段的关系,通过规范社会关系,促进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使用。

立法的重点和亮点

《条例(草案)》共八章96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构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体系,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主体相互关系。政府负总责,制定环境质量和污染减排的目标、政策和标准,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企业和社会主体承担减排主体责任,负有减排义务,采取各种污染减排措施,落实减排任务。社会主体有义务保护大气环境,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向大气排放污染物。

二是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条例(草案)》明确提出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并规定了总量控制的主要制度和措施。一是确定总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机动车数量实施总量控制。二是核定企业排放总量,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三是明确总量指标来源渠道,确定排污交易制度。规定已建成项目通过环保部门核定取得,新建项目可通过市场购买或企业自身减排取得。四是实施建设项目总量控制前置审批制度。规定新建项目的总量指标取得办法由环保部门制定,改建、扩建项目的总量指标必须在环评审批前取得。同时规定环保部门审批环评文件时,必须遵循减量替代原则,即企业取得的指标量大于实际排放量。五是实施区域限批制度。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区域和行业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三是针对不同污染物来源,设定相对应的控制措施。针对固定污染源的特点,规定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一是工业企业集中治理。《条例(草案)》规定,新建工业项目应按照规划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二是控制燃煤总量,消减燃煤总量。继续规定对燃煤实行总量控制,通过划定和严格管理禁止使用燃煤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等手段控制燃煤增量,减少现有燃煤存量。三是逐步淘汰高污染企业。规定制定高污染行业调整、工艺和设备淘汰名录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和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加强对使用行为的监管。一是规定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应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进行。二是对石化和加油站等企业和单位,要求采取措施防止泄露和挥发。三是着重强调了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辅材料的使用情况的记录。

针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特点,实行从生产到报废全过程监管。一是把好新车准入关,明确汽车生产厂商对新车的质量保证责任。规定了汽车生产厂家在本市销售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新车准入的环境保护标准,并保证在规定的耐久性期限内稳定达标,对不能达标的,取消其在本市的销售资格。二是确保在用车达标排放,规范定期检测等行为。明确了机动车检测机构、机动车所有者和使用者在定期检测中应承担的义务、遵守的规范。三是减少高排放车辆,淘汰老旧机动车。规定对超标排放、不符合在用车强制性规定的车辆,应当依法强制报废。四是增加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规定。规定了在本市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控制制度。

针对扬尘污染特征,实施行为控制。一是明确扬尘控制范围,将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河道整治及建筑拆除等施工工程、物料运输等活动均纳入控制范围。二是细化污染控制措施,按照来源,分别明确了各类产生扬尘的活动应当采取的措施。三是明确建设单位在防治扬尘污染中的责任,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工程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

四是完善监测技术体系。环保部门负责统一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排污企业必须自行监测,排放量大的企业还必须安装在线监测并自行污染物监测信息。环保部门组织监测网络进行监测,并公开监督监测的数据信息。

《条例(草案)》分三种情况分别加大处罚力度;一是针对现行规定罚款额度过低的问题,对上位法没有规定的行为,提高了罚款额度,最高可罚50万。二是对需要立即停止排污的,规定了查封排污设施的措施。三是对屡犯不改的情形,规定了加倍处罚制度。

《条例(草案)》说明中说,《条例(草案)》与现行实施办法相比,理念有所转变,制度有所创新,更加符合本市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需要:一是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现状,设置总量控制专章,明确了对机动车数量和燃煤总量进行控制。二是针对颗粒物污染突出的实际,细化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定,增加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的防治内容,专章设置“污染物扬尘污染”。三是针对违法成本普遍偏低的现实情况,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处罚额度,增加加倍处罚、查封等措施。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

十方面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认为,《条例(草案)》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以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为主线,将大气污染防治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由注重末端治理向注重源头治理转变,重点规定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并针对燃煤、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工地扬尘等不同污染源,设定了相应控制措施。《条例(草案)》基本成熟,突出了首都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以下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是关于基本原则。市人大常委会认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两者兼顾,如不能兼顾,应明确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原则。此外,部分专家提出,应当增加“污染者担责”和“公众参与”的原则。在防治方法上,应对污染物排放实施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控制。

二是关于政府职责。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本市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老旧机动车淘汰等,均需要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应当在法规中增加保障财政投入的内容。

三是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市人大常委会认为,为使环评制度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确保建设项目符合本市大气环境要求,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其他行政许可前置条件的法律地位,增强其制度刚性。

四是关于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市人大常委会认为,为了保护居民身体健康,应对重污染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市应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增加土石方作业和露天停工等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完善应急预警和应急管理相关内容。

五是关于总量控制。市人大常委会认为,要对主要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是本市实现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应对相关内容予以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在调研中,部分专家学者提出,应明确实施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有专家学者还提出,总量控制制度作为本市大气污染防治基本制度,其具体目标、要求和排放总量指标取得途径,应向社会公开,并应明确逐年减少排放总量的要求。

六是关于防治固定源产生的大气污染。建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制度是本市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燃煤总量的重要措施。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2015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等规定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可通过法规予以进一步规范和固化。《条例(草案)》规定了本市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高污染行业进行调整。市政府相关部门建议,调整的高污染行业范围应与国务院有关文件相协调,增加禁止新增炼焦和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的规定。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对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大气环境的原料和产品进行源头控制,可降低末端监管的成本,有利于促进企业达标排放,应充实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标准的相关内容。

七是关于防治机动车排放污染。调研中有市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提出,《条例(草案)》规定的机动车数量调控政策,应当单列一条。同时,调研中还发现,本市目前仍有1.9万辆在用高排放黄标车。据测算,每辆黄标车的排放量相当于14辆达到国IV排放标准机动车的排污总和。市人大常委会认为,为落实国务院统一部署,应在条例中明确本市将限制高排放机动车上路行驶的规定。

八是关于防治扬尘污染。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2015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中规定将施工扬尘违法行为纳入建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应予以固化。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监督管理,应要求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杜绝道路遗撒。

篇8

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省环境噪声防治污染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环境噪声污染,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周围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噪声。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区(以下简称“城区”)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第四条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应遵循统筹规划、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县环境保护局对全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环境保护、公安、综合执法、规划、建设、工商、文化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

县环境保护局应当会同公安、综合执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城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加强噪声违法案件的移交、移送和通报,合力打击严重噪声违法行为。

县环境保护局应当开通环保执法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投诉畅通、处理有效、反馈及时。

第六条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加强辖区内部噪声环境的管理和邻里噪声纠纷的协调。

第七条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和控告。接到检举、控告的部门应当在三日内处理或者移交处理;污染程度严重的,应当立即处理或者立即移交处理。

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县环境保护局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科学划分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区域,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县城乡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时,应当依据城区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及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要求,合理划定噪声敏感建筑物与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到县环境保护局履行审批手续,按照审批要求落实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经县环境保护局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十一条对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保持防治环境噪声污染设施的正常使用;拆除或者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应当提前15日向县环境保护局提出申请。

县环境保护局应当在接到申请的10日内批复;因拆除或闲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重污染的,不得批准。

第十三条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产生的噪声污染设备的种类、数量、噪声值、污染防治措施等事项。申报事项需作重大改变的,应当提前15日到环保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噪声排放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标准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十四条对于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责令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单位应当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限期治理期间严重超标的,应当责令其停业治理。限期治理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限期治理后,仍不能达到相应的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可以处以罚款,或由县环境保护局在15日内向县政府报告,由县政府责令搬迁、关闭。

第十五条县环境保护局有权对排放噪声的单位进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发现设备、设施产生严重噪声污染的,可以责令停止使用该设备、设施或者限制设备、设施运行时间。被检查单位应当停止或者按照规定时间使用该设备、设施。

第十六条在县城规划区域内确需进行建筑物爆破等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县公安部门申报排放的原因、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声源基本情况和防治措施。

县公安部门应当在接到申报后1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排放的决定,批准排放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同时告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批准排放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中考、高考期间及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时间内,除抢修抢险外,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生产、施工作业和娱乐活动。

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第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工业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十九条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工业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二十条在居民住宅区和其他人口集中区域内禁止新建金属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和石材加工及其他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各类生产经营场所。

对前一款中已用作生产经营场所的,应当对设备进行合理布局,改进生产工艺,并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和阻隔减振等治理措施,使环境噪声排放产生的环境噪声符合所在区域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由县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治理。

第二十一条在下列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不得建设、使用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设施、设备:

(一)住宅区和其他人口密集居住区;

(二)医院、疗养院、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机关单位所在的区域;

(三)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重点保护区域。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二十三条建筑施工作业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超过噪声排放标准并严重污染环境的,县环境保护局应当限制其作业时间或者责令整改,工程抢修、抢险除外。

第二十四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选用先进的低噪声施工设备和技术。在处于机关、医院、学校及人群集中等敏感区域的建设工程,建设招标单位应将投标方的低噪声施工设备和技术作为中标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五条在县城区内进行建筑施工作业的,除受特殊地质条件限制外,不得使用蒸汽桩机、锤击桩机等噪声严重超标的设备。确需使用的,不得在夜间和午间作业。

第二十六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公告,把产生噪声的设备、设施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

第二十七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15日前,向县环境保护局申报登记,说明工程项目名称、建筑者名称、建筑施工场所、施工期限、可能排放到建筑施工场界的环境噪声强度和所采用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等。

第二十八条在城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的区域内禁止在午间、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抢修、抢险除外)。

因生产工艺和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需在施工前3日内,持有关部门的证明报县环境保护局批准。

前款规定的夜间作业,必须向附近居民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施工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名称、夜间施工批准文号、夜间施工起止时间、夜间施工内容、工地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

第五章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所称交通噪声,是指机动车辆在运行时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三十条在城区行驶的机动车辆产生的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机动车辆噪声限值。

第三十一条在用机动车辆噪声排放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限值的,县公安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登记或通过年度检验。

第三十二条县公安部门应根据城区环境保护的需要划定禁止机动车辆行驶,禁鸣喇叭的线路和时间,规定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轮式专用机械车进入城区的线路和时间,设立明显标志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三条机动车辆驾驶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禁鸣区域、路段鸣喇叭;

(二)用鸣喇叭的方式唤人;

(三)在城区道路等公共场所调试喇叭;

(四)使用高音、怪音喇叭。

第三十四条从事机动车辆维修的经营者,必须使维修后的机动车辆排放的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噪声限值。

第三十五条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等特种车辆安装、使用报警器,必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执行非紧急任务的时候,不得使用报警器。

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生活噪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第三十七条文化娱乐经营活动和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抽风机、鼓风机、发电机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边界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三十八条在县城规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商业经营中使用高音喇叭或通过其他高噪声的方式招揽顾客;

(二)未经公安部门批准使用车载高音喇叭巡回播放或利用腰鼓队和军乐队进行商业游行;

(三)娱乐、健身、商业宣传、大型社会活动,使用音响器材音量超过所在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干扰他人正常休息、生活;

(四)在殡仪馆以外的其他场所,使用音量过大的音响器材演奏演唱哀乐;

(五)其他干扰他人正常休息、生活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使排放的噪声不超过相应的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第四十条动物饲养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物发出的噪声干扰他人的正常休息、生活。

第四十一条进行室内装修作业,午间及19时至次日7时期间不得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在其他时间进行作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作业时限,拒不改正的,由县环境保护局封存产生噪声污染的器材或者设备。封存的期限,不得超过3日。

违反法律、法规关于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县综合执法局予以处罚。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县环境保护局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造成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第四十四条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偶发性强烈噪声”是指偶然排放的、峰值高于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15分贝以上的噪声;

(二)“建筑施工”是指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建设拆除工程及各类管线敷设工程的施工;

篇9

规划建设局

大气污染防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按照党工委、管委会部署安排,规划建设局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强化联防联控、应急响应,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一是细化举措,狠抓工作落实。深入开展专项行动,下发了《关于印发<立即开展全区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与各工地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并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对建筑工地进行停工整改(有政府批文的除外)。列入重点管控的65个在建工程及大气监测点周边建筑工地全部按照“八个一律,三个强化”的要求督促整改到位。强化责任分工,专人包挂项目,对施工现场喷淋设施、土石方覆盖、排水设施、监控设备、除尘装备等逐一检查。对已签订征迁补偿协议的5个码头,在确保符合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对堆放的货物进行清除;对未签订协议的3个码头,绝不允许有违规装卸经营的现象发生,确保4月底前完成征迁任务。

篇10

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所以不仅要求一个企业要达到排放标准,而且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排放总量是否符合地区环境容量的允许限度。控制污染的上策,是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把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后,再去净化处理。所以,在大中型新建、扩建企业,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从建设期的可行性研究到厂址选择,要搞好环境影响评价,使厂址选择和工业布局更加合理,防止对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在建设过程中,要搞好总体设计,确定合理的工艺流程、产品结构、原材料路线和环境保护措施。这样控制污染才是既经济而又有效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事后处理污染,单纯依靠排出口处理技术,耗资巨大,经济上难以接受,而且难以根治。以我国污水控制为例,全国日排污水量已超过10亿吨,如果不加控制,到2020年,全国污水将达到每日20亿吨,按传统的二级处理费用每吨300元计算,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显然是我国经济条件不能负担的。因此,控制污染,必须从事后处理污染,转到预防为主的道路上来。

把预防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各种关系,使污染治理单项工程处在比较理想的优化状态,才能减少治理费用。这样,不仅使各项治理技术工程在我国财政能够接受的条件下,得到有计划的实施。而且由于处理污染物的负荷减少到比较理想的程度,治理技术工程建成以后维持运转的各种条件,如人员配备、能源消耗、设备维护检修等都比较合理可行,减少企业过重的经济负担,无疑将能保证治理技术工程得以顺利运行。

二、回收资源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以回收资源为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在处理工业排泄物的技术路线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在净化工艺技术和净化装备上采用现代化技术,更重要的是采用无废物工艺,建立无废工业企业,组织无废生产联合组织。所谓无废工艺,实质上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投入的资源和能源而增加产品的产出量,从而减少排泄物的产出量,这是主导的而且也是最积极的措施。

当今世界能源日益紧张,资源日趋枯竭,很多国家把“资源再利用”作为一项重大经济政策提出,而且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资源再利用”也越来越为国际上认为是划时代的环境保护对策。因此,当前控制污染措施的重点,首先应从技术改造、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三废”入手,即从生产的内涵入手,在简单再生产中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非排不可的,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我国现有工业企业的“三废”排放量大,正说明我国工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大。同时表明资源的再利用的潜力也是很大的。“三废”作为资源利用是隐藏价值的再实现,虽然这种再实现并不总是可以无条件地达到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一旦存在以及政策对头,其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各工业部门的实践都证明了,在国家奖励综合利用,实施企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利润提留办法的鼓励下,调动了企业治理“三废”,开展综合利用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企业内部资源潜力,扩大资源来源,增加产品品种和产量,节约能源消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三、企业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

企业防治与区域防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讲,一个区域的环境系统工程是地区、城镇、企业环境系统工程的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或者说是大系统和小系统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机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企业防治是区域防治的基础,就控制一个区域污染来说,目前主要是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一个企业的污染防治程度,决定着企业的环境质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全部企业的环境质量,也基本决定这个地区或城市的环境质量。从这个意义讲,积极开展企业污染源防治,无疑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它为区域综合防治奠定基础。但是企业的污染防治,又必须在区域综合防治的统一规划下,按区域对企业的要求进行,这样既是最经济的又是最有效的。因为一家一户的单独治理污染,往往投资大、效果差,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可能单独治理,而区域综合防治可以合理利用区域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可以调动全区域的力量,发挥地区优势,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集中处理某些共性的污染物,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通过各地区进行区域防治的实践,企业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有以下几种:

第一:合理利用区域环境容量。各地区的环境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环境容量也不相同。因此,在控制污染的对策上,有着比一个企业更为广阔得多的选择余地,可以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环境质量目标,实行分阶段的总量控制,在各阶段规定各污染源不同的排放定量。这样,有助于使企业污染处理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集中处理污染物。在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在同行业和不同行业中,往往产业相同的污染物,在地区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跨行业、跨地区集中处理这些污染物,发挥社会主义专业化协作的精神,克服一家一户的分散治理的那种经济不合理、技术上困难重重、环境效果差的弊病。例如分散的电镀工业的含铬废水集中处理,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整个地区的铬污染,而且可以把各种含铬废渣、废液综合利用起来,制成化工原料,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又如一些剧毒废渣,一时无法利用,分散处理,技术上有困难,也不经济,可以由城市建立统一的毒渣库,以地区为整体,可以传递“三废”资源信息,打通供需通道,建立供需关系,使行业间、企业间、工、农、牧业间“三废”的再资源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