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文化的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文化的魅力

篇1

宛若流水向东,过去了,便再也追不回来……

你看得到的时光,在你眼前,却不知道,

这巳经不是昨日的时光了,

而昨日的时光,

究竟从指缝间流去了哪里呢?

像是时光的孩子,憧憬着,可以不用长大,

可以生活在好看的漫画、甜的巧克力、还有永远喝不完的可乐里……

真诚的朋友可以永远在一起不用分开,

而心中挚爱的王子,会一直注视自己……

为什么,即使只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却仍是不可以?

我们逐渐长大,为了理想各奔东西,

脆弱的爱清,仿佛是融入泥土中逃逸的雨滴。

从此,漫画变得不再好看,巧克力变得无味,

而床头放置的超大瓶的可乐,

渐渐地成为了一首怀旧的歌。

不愿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变成了被遗忘在孤独城堡里的睡美人。

每一次在尘世的苏醒,

我坚信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

而在每一个快乐的梦境,

我却声称那就是我的人生。

于是,在每一个绵绵细雨的冬日,

或者是骄阳如火的盛夏,

醒过来的我,卸下梳妆,

一盏清茶,一缕幽香,

用我的心,描述我的梦境。

我想明白,

这一切究竟会如何继续。

我更希望,

篇2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篇3

一、**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

城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精神和城市行为方式。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理念形象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具体包括这个城市组织与个人的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没有城市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城市形象最终是无法树立起来的。

**城市精神的内核是海洋精神。相对于内陆文化,海洋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冒险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海洋文化中敢于拼搏的精神,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铸就了**人民特有的精神气质与行为方式。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大海赋予海岛人民坦荡的胸怀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扶危济困、重义轻利、充满智慧和勇敢的优秀品性。在**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和海岛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精神就显得弥足珍贵,海洋精神是**城市精神的精华所在。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灵魂。要以全新视角来定位**的城市精神,首先要彰显文化特色。最体现一个城市特色的是文化,从历史、建筑、服饰、饮食、科技、娱乐、音乐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在发展中不断积淀、凝聚,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城市精神的定位,要展示**的发展前景,要突出体现**城市的发展理念。当然,它最后应该成为全体市民的一个信念,激励人们为之奋斗。需要通过一个有概括力的口号表达出来,使其像一道豪迈的宣言去催人奋进。它强调开拓创新精神和不断追求卓越的豪迈气概。这一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未来**继续保持自己在区域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用最质朴凝练的内涵,调动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积极投身建设中去,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的城市形象与公众认知

公众所认知的**城市形象,就是旅游者踏进**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异乡人听到**这个地名时的第一联想,就是媒体报道**时的关键词。一般来说,有关**的印象碎片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从地理概念上来看,是**群岛、沈家门渔港、定海小城;从人文旅游角度来看,是普陀山、桃花岛、朱家尖,是独特的渔家文化、著名的**海鲜,是边陲海疆、海防要塞、;从最近的发展变化来看,是连岛大桥、船舶工业。

从这些最初的印象与认知中可以得知:在一些地区,对**的认知,基本只停留在个别的旅游景点上,只停留在**海鲜、甚至只有一条**带鱼上,连普陀山的行政归属都存在问题。客观地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非城市概念。而且,无论从地理方位还是对本埠历史文化的表述,都依附于宁波这个重要的城市坐标。**在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城市形象的鲜明度和独立性更有待加强。由此看来,**的城市形象策划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应该说,**的城市形象,不仅蕴含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之中,而且还应该包容在城市的灵魂、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是**实施新的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要纳入整个浙江的发展格局,而且还要融入长三角、汇入大中国的改革潮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今年是**撤地建市二十周年,未来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亟需树立与城市新的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

(一)文化原则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座城市的魂。文化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历史内蕴和品格特质,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只有传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历史和文化的营养不断塑造和美化自己,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承根脉、人文风俗以及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往往造成各城市彼此间文化习俗、文化样式、文化品牌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表现。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舍弃传统,而要依托自身的文化积淀去最大限度地彰显个性,展示特色。个性越突出,特色越鲜明,才越有可能在灿若群星的城市文化中脱颖而出。传承历史文化也并非简单的一味复古,而要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通。

海洋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必须从文学的、历史的、民俗的等各个文化层面追溯、解析、还原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深入探讨**海洋文化的特质、意蕴层次、承传特点和发展走向,以最大的可能,为**的城市形象策划,提供一个切入点,提供一个较为清晰和广阔的思路。

(二)人性原则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城市策划和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因此,必须把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其内核,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与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一致,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相配合,与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相交汇,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人文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促进作用。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犹如完成一部大作品,尽管它的结构很复杂,内容很丰富,篇章很浩大,表现手法也很多样化,但它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主题。这一共性的主题应该是:唱响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三)个性原则

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竞争和发展战略。通过对自身资源和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资源,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特色的赋予应与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机融合,有利于保持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城市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如何坚持和弘扬**自己的特色,如何显现**城市优势,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根本命题。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之间的特色也在消失。城市的个性也就成为城市魅力的来源之一。我们要寻找并彰显这种独特的魅力个性,除了凸现并保护这种个性的惟一性和独特性,还要挖掘人所不知的惟一性和独特性,更要创造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新的惟一性和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竖立在大众面前并留下深刻长远的记忆。

四、**城市形象的战略重点

(一)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历史人文脉息的延续性,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

城市形象首先抽象地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基本文化属性: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精神传承等。所以,一定要把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脉络作为规划设计的着力点。城市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我们首先要保护**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城市形象外在静态地集中表现为城市建筑风格上。城市建筑是凝固着的文化和思想。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透过城市建筑群淋漓尽致地表达。这些历史性建筑不仅承担一些经济功能,与重要的事件相关,同时也可能代表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延续,保护这些建筑是义不容辞的。这些建筑的使用和改造等都不能单纯以市场原则来运作。它们的非经济(历史、文化、传统等)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我们要尽力修复这条残缺不齐的历史文脉之链,包括这些历史建筑本身和它所蕴含的精神。

与此同时,要充分强调文化资源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两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发展旅游产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资源是极为珍贵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弥补,与之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海洋文化资源是海洋文化的载体,是我们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底气所在,是**城市文化的品质保证,更是**旅游业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内容,所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以海洋文化的形式塑造我们的城市,使**的海洋文化资源真正得到重视和挖掘。如**历史文化名人不少,如姚怀祥、葛云飞、朱葆三、刘鸿生、安子介、金维映等,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来命名景点、道路等,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精神,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发展。

(二)减少城市视觉污染,城市的每个元素设计都必须在城市总体形象的涵盖之下

城市中的公共建筑、视觉形象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缩影。如人们谈到北京,就会想到在灰色的平房映衬下金碧辉煌的故宫;提及青岛,就会想到一片片红色的屋顶。而一些城市为追求城市景观的观赏性去营造不切实际的高层建筑群、构筑物、广场、城市雕塑等人工景观,与周围的环境分离、脱节,导致了建筑视觉效果不能与城市形象交汇融合,最终使城市的形象退化。

近年来,模仿欧美建筑形式,盲目追求西洋化,并以此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建筑景观,或作为旅游景区和“现代城市”的典范等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许多城市千城一面,失去了城市的个性。同时,在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心城市定位上,忽视了建筑色彩的地方特色及建筑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使人对现代城市产生了混杂的感觉。建筑色彩缺乏艺术创意,降低了城市品位。建筑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与艺术特别是建筑艺术密不可分。现在一些设计人员往往不根据建筑的功能性质、环境条件和城市及其建筑物所要表达的艺术气氛进行建筑色彩设计,致使不少城市的建筑色彩缺乏艺术创意。

进行城市整体色彩规划在**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谈到这个问题,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的海洋特性,但如果把“蓝色”单一的作为**城市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又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在**城市视觉形象策划上,要重点把城市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脉络作为规划设计的着力点,应注意与地方传统的习惯色彩相协调,使设计出来的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从而使建筑色彩具有地方特色。

**的城市建设在城市建筑形态、城市视觉效果、环境空间布局、城市雕塑等方面尚需用心策划。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历史和万千风情。**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海岛城市,城市雕塑的艺术思路理应着眼于这个“海”字,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和海洋精神,体现这座岛城卓然而立的内在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

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物的个性特色是城市建设的一个永恒目标,而一个城市形象的好坏,建筑色彩的艺术感首当其冲,特别是城市当中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富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建筑,其自身色彩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建设不应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象,更应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艺术代言人。**城市形象外在体现,就是依据**市形象定位,提出和落实**市城市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规划,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城市雕塑风格等城市形象所独有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城市形象的每个元素设计都必须在城市总体形象的涵盖之下。总体原则是,**市城市形象创意策划和推广,要大气大雅,充分反映**城市精气神,并具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发展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

(三)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控制,建立公众参与及文化干预机制

篇4

关键词:舟山历史 海洋文化 受众需求 本土特色 新闻传播

在副刊成为报纸竞争第二战场的今天,受众细分,副刊朝专题化悄然变脸,本土文化特色成为副刊专题化的首要选择。《舟山晚报》13年谋一栏、精心培育的《千岛文史》副刊专版,便是一个得到特定读者群欢迎并主要由读者撰稿、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专刊。

《千岛文史》副刊于1998年1月16日由舟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与舟山晚报社联合创办,始名《文史天地》,2周1期,因深受读者欢迎后改为1周1期,截至2011年3月20日已刊出575期。该专刊中不少史料为首次披露,因此,在栏目内容基础上出版了《文史天地》系列图书,多次荣获浙江省政协优秀文史图书二等奖;出版的《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一书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8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打捞海底黄金时代”获第21届中国地市报新闻二等奖。现该专版成了《舟山晚报》的品牌栏目,是舟山晚报“开门办报”的一块“试验田”,同时也成为市政协文史工作的品牌工程。这种报社与地方政协联姻创办文史资料类专版的做法在浙江省报业尚属首例,专版稳定了忠实受众,也吸引了新的读者;稳定了资深撰稿人,也培养与吸引了一批新的撰稿人。

创意:征编文史资料的有效平台

以史为鉴,存史、资政、育人是文史工作的三大功能。征编文史资料是一件服务当代、启迪后人的功德之事。就传播效果来说,对一个事件报道的文化氛围越接近读者,越受关注。当下有不少媒体,把新闻眼投向了厚重历史,如《北京晚报》开设的《四合院》副刊,注重的便是“历史的考证、文化的探究、民俗的追寻”①,以此揭开尘封已久的旧时北京四合院里的生活画面。

舟山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200多年沉积的历史文化富矿:“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清代的主战场之一;浙江省的涉台婚姻大户,占了涉台婚姻六成之巨等。舟山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仅近代便出过黄式三、黄以周父子、朱葆三、三毛、金维映等近百位名人。舟山晚报与政协联姻开辟专版征集文史资料,把这个专版作为研究历史、资政育人的平台,是一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之举。专版的文史资料,以舟山各个历史时期的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所提供的“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为主,图文并茂地刊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具有翔实可靠的资料性和具体生动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对了解、研究舟山过去那些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都有一定的价值。1998年1月16日,《文史天地》专版首次与读者见面,而该专版日后持续办了13年且深受读者欢迎,却是创办者始料未及的。

形式:开门办报,读者为主要撰稿人

《千岛文史》创办过程中,《舟山晚报》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门办报新尝试:读者为主要撰稿人,编辑工作由政协文史委编辑和报社编辑共同承担,共同把好稿件的“政治关、史料关、文字关”。《千岛文史》专版的生命力在众多编辑、作者带来的雅俗共赏中不断地产生,成为历经13年持续发展的“常青树”。

重视受众是一切新闻媒介兴旺发达的起点。专版调动了地方文史专业工作者、业余爱好者和一批“老舟山”的写稿积极性,一些老作者一年内便向该专版提供稿件近20篇,写稿之热情可见一斑。专版达到了开门办报、群众办报的目的。

同时,由不同读者对舟山史实展开讨论、考证、争鸣,也使《千岛文史》办得更为鲜活、更能吸引读者。在新闻实践中,《千岛文史》刊发了不同见解的文史资料,允许发表各种不同看法,允许争论。编辑不作任何“裁判”,谁是谁非让事实与论据说话,造成了一种学术争鸣的氛围,也使撰写的史实更加充实、完善。一些历史知识性、故事性较强的内容,在更多读者的参与之下,逐渐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媒介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资源与社会环境。媒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对周围环境和条件的各种需要,如受众资源、媒介政策、传播制度等。而《千岛文史》受众生态因子的把握得当促进了专版自身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千岛文史》这种与市政协学习委互惠共赢、以读者为主要撰稿人的办报模式,运行得较为成功。

内容:舟山丰厚的海洋文化遗产

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与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千岛文史》专版刊登的文稿内容涉及舟山的方方面面,13年中先后开设了30余个不同栏目,大致涉及6个不同方面的历史文化主题。

其一是记录与舟山发展进程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名人足迹”、“人物春秋”、“历史回眸”等栏目。抗英志士“定海三总兵”、抗倭名将卢镗、“红顶商人”朱葆三,从舟山历史上的知名文人、武将、高僧到当今的舟山籍作家、演员及工程院院士,都是该专版的关注对象。如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可谓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收复舟山及他的3个儿子和多位家属葬在舟山,却鲜为人知,在作者考证古今中外20余部有关郑成功史籍的基础上,“历史回眸”栏目刊出了“郑成功与舟山”系列共9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

其二是发生在舟山的重大历史事件。其间开辟了“历史长廊”、“杏林故事”、“抗战烽火”、“蹉跎岁月”等栏目,舟山是进出长江的海运枢纽,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国防要塞”的重要意义,亦使它的历史进程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增强舟山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其三是介绍与舟山相关的颇具争鸣意义的史事,如“史事辨析”、“史海存真”等栏目,有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如抗倭问题、双屿港问题等,不同读者往往发表不同观点的商榷文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

其四是介绍舟山的名胜古迹、地理特色,如“踏访古迹”、“交通地貌”、“旧城遗事”等栏目。文章无异于一张张舟山的活地图,作者则担任着导游与解说员的角色。

其五是介绍舟山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如“舟山闲话”、“千岛风情”、“艺文回瞻”、“佛国掌故”等栏目。栏目内容是舟山地域海洋文化的集大成,也是《千岛文史》专版的亮点所在。13年来,该专版让舟山的鲜活历史寻根海洋文化,又把宣传海洋文化和发掘文史资料进行了无缝衔接。舟山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古城、古庙、古寺、古塔、古河、古道、古桥,都在年长者的追忆下,凸显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其六是与文史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工作进展,如“文史探源”、“文史动态”、“文化遗产”等栏目,颇具学术争鸣的意味。

《千岛文史》专版所开辟的栏目内容,是舟山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唤醒了读者的文化感觉,也提高了《舟山晚报》的文化品位,是《舟山晚报》对外宣传的一道特色菜。

影响:品牌效应的魅力

现今,“打造品牌”成了传媒界使用率颇高的术语。媒体销售靠的是品牌的影响力,因为品牌代表着质量,品牌的价值可以由附着价值转化为直接价值而成为无形资产。《千岛文史》专版,注重的是舟山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选择与建构,其提供的信息产品,有着内容的独特性,有着报刊所无法比拟的海洋地域文化优势。该专版的创办激发了一些地方文史专业工作者、业余爱好者和一批“老舟山”抢救发掘整理舟山文史资料的热情和浓厚兴趣,13年来,他们从中发掘了一些舟山历史片断和故事,填补了不少地方史料的不足。

舟山晚报用13年的心血打造了这个副刊文化品牌,并感受到了品牌效应的魅力。《千岛文史》成为读者学习舟山历史与海洋文化的园地,成了爱国、爱岛、爱乡教育的好载体,也成了舟山创海洋文化名城的平台,许多读者对它情有独钟,有的读者还将每一期文章、照片剪下来,分门别类粘贴成册。《千岛文史》栏目引起了舟山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赏,在作者群扩大的同时,读者群也越来越广泛。舟山侨胞委托友人收集家乡的信息,《舟山晚报》是首选。《千岛文史》栏目在海内外舟山同乡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闻与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让鲜活的历史寻根海洋文化,让海洋文化散发新的魅力,正是“千岛文史”栏目的神韵。

注释:

①吴汾:《浅谈晚报副刊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新闻战线》,2008(4)。

篇5

策划有力

前期宣传有声有色

1 城市形象宣传。精心制作10分钟的宁波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唯美的画面展现宁波的地域风情与海洋经济发展特色,在中国馆内循环播放。精心准备宁波城市形象宣传材料,拍摄与收集40多张反映宁波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科技与海洋生态的精美照片,在中国馆内展示。

2 活动预热宣传。在中国宁波网与浙江在线首页,精心制作了韩国丽水世博会“浙江宁波周”专题,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专题集纳“关于世博”、“最新动态”、“媒体关注”、“展馆风采”、“旅游指南”等项目,全面立体地展现宁波参与韩国丽水世博会的各项活动内容及其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5月11日,即在世博会开园的前一天,组织召开宁波参与韩国丽水世博会“浙江宁波周”新闻会,中央、省驻甬媒体与市级媒体都纷纷报道了宁波参与韩国丽水会活动的动态消息。6月中旬,组织韩国东亚日报、中央日报电视台、先马区日报、今日货币等11家主流媒体15名记者到宁波开展了“韩国媒体看宁波”活动,采访了宁波参与韩国丽水世博会组委会以及宁波港、杭州湾新区、宁波博物馆、高丽使馆等地,并书面采访刘奇市长。韩国各媒体刊发了30多篇有关宁波参与韩国丽水世博会的消息以及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道,为“浙江宁波周”举办做好铺垫宣传。

3 制作外宣资料与宣传品。通过人民画报杂志社与漫步浙江杂志社精心制作了《人民画报》(韩文)宁波专刊与《漫步浙江》(中韩文)宁波专刊,图文并茂地展现宁波的城市风貌、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及宁波参与世博会的各项活动内容。同時还积极融入各种宁波元素,制作出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吉祥物、扇子、文化衫等纪念品。

展演展示美轮美奂

立体展现宁波风采

1 文化展览展示别出心裁。在中国馆海洋文化走廊精彩展示了战国“羽人竞渡”铜钺、反映明朝与高丽建交的刻本《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唐代越窑青瓷“荷叶茶托”和南宋高丽青瓷等珍贵文物,不仅让各国旅客见证了宁波所拥有独特的文化瑰宝,而且也见证了中韩两国深厚的友谊与交往历史。在中国馆内展演的“泥金彩漆”和“金银彩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精致的省宝与精妙的表演不仅吸引大量游客观赏,而且吸引众多观众与表演者进行互动交流。宁波精美的儿童画作品在中国馆走廊吸引了众多游客,特别是中国馆压轴之称的象山渔民画——青花瓷《渔娃》作品,主题鲜明,创意独特、制作精美,游客们赞美之词不绝,并竞相在前拍照留影。

2 文艺表演出新出彩。开幕式前,在中国馆门口演出了《十里红妆》节目,吸引了上万名游客驻足欣赏。连续三天在中国馆内表演舞蹈《国色天香》、越剧《梁祝》、群舞《年年有余》等经典宁波剧目,让观众领略了江南独特的民俗文化。21日晚上,在世博大厅成功上演大型景观剧“宁波的故事”,演出以《金色图腾》、《海上丝路》、《风华盛世》三个篇章,集中展示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地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宁波与韩国两地源远流长的交流历史。整场演出座无虚席,浓郁的民俗文化、美轮美奂的场景,优美的舞蹈,精彩的演出,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和热烈追捧,掌声如潮,一波接一波。演出即将结束時,当演员走下舞台向观众互动,抛洒喜糖時,观众与演员的掌声、歌声、欢笑声汇聚成了欢乐的海洋,不少观众跃上舞台与演员手拉手,共唱《天下相亲与相爱》,50分钟的演出整整赢得了观众10分钟的掌声。

贸促会王锦珍副会长看后动情地说“宁波这台戏很大气很有韵味,构思巧妙,它把宁波特有的河姆渡文化、海洋文化、梁祝文化、婚庆文化与以及与韩国历史文化渊源进行有机融合,背景、舞美、音乐与演艺配合非常到位,具有很强艺术性与观赏性,宁波把最美的东西留给了世博,将中国馆海洋文化活动推向—个新。”

3 城市形象立体互动。宁波周期间,在宾客如云的中国馆的门前和馆内进出口处LED显示屏上,全天滚动播放宁波城市形象宣传片,让各国观众欣赏到宁波的城市风貌、地域风情与海洋生态特色,彰显了宁波的独特魅力。在中国馆出口处针对观众对宁波城市的向往与信息需求,工作人员不時向游客发送《人民画报(韩文)》宁波专刊、《漫步浙江》(中韩文)宁波专刊、《中国宁波》、《宁波旅游指南》等外宣品以及文化衫、宁波吉祥物、纪念章、扇子等各种礼品达8万多册(件),向世界各国游客展示与宣传宁波,让更多的人关注宁波、认识宁波、走进宁波。

媒体报道浓墨重彩

活动宣传亮点纷呈

为了做好“浙江宁波周”活动的宣传,我力办组成了由浙江日报、浙江卫视、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宁波电台、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等省市媒体的新闻采访团赴韩国丽水采访。开幕式当天,通过多种渠道邀请了韩国朝鲜日报、东亚日报、KBS电视台、联合通讯社、NEWSI、丽水新闻等10多家韩国媒体参与了“浙江宁波周”的采访报道。韩国主流媒体朝鲜日报、东亚日报分别以一个整版报道了“浙江宁波周”的精彩看点,同時报道宁波的城市特色、人文景观、宁波与韩国的历史文化、经贸往来关系、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潜力。

《每日新闻》以一个整版刊发宁波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反映宁波交通、投资、旅游环境的城市形象专版。联合通讯社发了《丽水世博“浙江宁波周”开幕》、《闪亮的“浙江宁波周”》等稿件,NEWSI刊载了《“浙江宁波周”文化活动丰富精彩》、《宁波非遗展演受人青睐》等10多篇报道。新华社、中新社、香港文汇报、中央电台、中国日报,浙江日报、新浪网、网易、新蓝网等媒体分别报道与转载宁波举办“浙江宁波周”的消息。浙江卫视分别以《“浙江宁波周”亮相韩国丽水世博园》、《“浙江宁波周”惊艳韩国丽水世博园》、《韩国丽水世博园精彩上演“宁波的故事”》为题进行了连续报道。宁波日报在头版以《中国馆宁波周探隐》、《蓝色经济共创美好未来》进行了浓墨报道。宁波电台播发了《“宁波故事”感动无数韩国观众》、《宁波文物精彩亮相丽水世世博》《依托韩国丽水宁波周平台,我市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等7篇报道。宁波电视台播出了《韩国游客:宁波原来这样!》、《丽水世博会:倾听宁波的故事》等5篇报道。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等媒体都利用重要的版面与時段,以《宁波泥金彩漆惊艳世博会》、《象山渔民画成为世博园最美墙壁》、《宁波的故事留下韩国丽水》、《韩国丽水劲刮宁波风》、《宁波的故事倾倒世博观众》为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报道。

篇6

1981年,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海洋遗产收入名录的开端。此后陆续有代表典型海洋自然和文化特性的项目加入海洋世界遗产的行列,但具体何为“海洋世界遗产”,直到2010年12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海洋遗址管理人大会上才达成共识。会议认为,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属于海洋世界遗产:第一,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准入标准中的至少一项;第二,满足“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并有一套充足的保护与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洋本身的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海洋计划将海洋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作以下描述。首先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最为壮观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特殊自然美和审美价值的地区;②地球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中的杰出例证,包括生命记录、地形构成中重大的正在进行中的地质过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③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进化和发展中的重要生态和生物过程;④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从科学或自然养护角度考虑具有杰出全球价值的濒危物种的重要自然生境。其次应符合“整体性”和“真实性”①要求,并具备充分的保护和管理体系,确保保护遗产地基础特征的能力。

海洋世界遗产的现状分析

根据上述标准,截至2012年7月,共有46项海洋世界遗产通过评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自然遗产42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项。每一项都经过历时多年的严格筛选,以不同凡响的景色、卓越的生物多样性或独特的生态、生物、地质形态或文化特征彰显着海洋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魅力。

1.海洋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各大洲所拥有的海洋世界遗产,美洲名列第一,传统世界遗产大洲欧洲位居第二,大洋洲与亚洲并列第三,最少的是非洲,共有4项,仅占海洋世界遗产总数的8.7%。这与世界遗产总数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排列有所不同。在各洲的世界遗产中,大洋洲海洋遗产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1%①,这和大洋洲被海洋环绕有一定关系。不过,在大洋洲所拥有的9项海洋世界遗产中,澳大利亚就独占了5项,数量众多的岛国还鲜有海洋遗产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拥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共157个,其中35个具有海洋世界遗产。澳大利亚最多,达到5项;其次是美国和墨西哥,为3项;英国、法国、哥斯达黎加、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为2项,其余国家为1项。排名前9位的国家所拥有的海洋遗产共23个,正好占了海洋世界遗产总数的一半,反映出海洋世界遗产分布集中的特点。图2反映了世界遗产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的海洋世界遗产数量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遗产大国海洋项目所占的比例都不高,特别是意大利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三遗产大国竟还没有一项与海洋有关的项目。在这10个国家中,只有美国和墨西哥海洋世界遗产项目所占比例稍微高一些,但也仅分别达到14.3%和9.7%②,说明大多数国家包括很多遗产大国对海洋世界遗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海洋世界遗产的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匀,澳洲较为密集;拥有海洋世界遗产的国家中海岸线长的国家和群岛国居多;海洋大国、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更为重视,申请的海洋世界遗产项目更多。

2.海洋世界遗产的类型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全部海洋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项目所占比例高达91.3%,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占8.7%,文化遗产项目比例为0;而在所有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的比例则超过了77%,自然遗产仅为19.5%,反映出海洋遗产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

(1)与海洋世界遗产突出的自然特性有关。统计各项海洋世界遗产符合的准入标准发现,在世界遗产的十项准入标准中,符合第VII条“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的有26项,占总量的56.5%;符合第VIII条“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的有13项,占总量的28.3%;符合第IX条“重要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有32项,占总量的69.6%;符合第X条“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的有36条,占总量的78.3%。以上均为自然遗产的准入标准,而第I-VI条文化遗产准入标准被采用的次数仅分别为0,1,4,1,2,1。这主要因为大部分海洋遗产本身就是远离海岸的海洋保护区或海岛,四周均为海水环抱,地理上与外界隔绝,鲜有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痕迹,或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从而很难找到符合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一些遗产地或为濒危、珍稀、独有的物种提供着栖身之所,或体现着地球演化、生物进化的重要过程,基本未受到人为破坏,自然特性极为突出。

(2)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目前还是空白,多少反映出各国对海洋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足。在仅有的4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一处位于美洲,是2010年收入名录的美国帕帕哈瑙莫夸基亚海洋保护区。两处来自欧洲,分别是西班牙的伊比沙岛和英国的圣科达群岛,最后一处是2012年新入选的帕劳洛克群岛———南部?湖,位于大洋洲。这4个项目除了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之外,均凭借第IV条准入标准“对某一文化传统或现存或已消失的文明的独特或至少是特殊的例证”获得世界遗产评审委员会的青睐。而文化遗产的其他几条标准,如建筑或技术的发展,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或海洋利用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生活传统、思想或信仰等被采用的几率还很低。这说明各国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挖掘还不够全面、深入。(3)与世界遗产海洋计划对海洋世界遗产评定标准的规定有关。该标准明确规定海洋世界遗产应满足“自然遗产标准中的至少一项”,对是否须要满足文化遗产标准未提出任何要求,显然忽略了海洋文化因素的存在,导致申报国在选择申报名单时偏向于自然项目,这对出现目前自然遗产项目一边倒的情况有一定的影响。#p#分页标题#e#

海洋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首先,陆地遗产的数量远超过海洋遗产,海洋世界遗产仅占世界遗产总数的4.8%,海洋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代表性显然不足。其次,就海洋世界遗产本身而言,也存在发展失衡问题。类型上,自然遗产占绝对优势,文化遗产仍为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比例很低;空间分布上,大洋洲和南美洲分布密集,亚洲和非洲代表性不足。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建设具有代表性、平衡和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避免部分地区或类别被过分代表,确保《世界遗产名录》更广泛地反映世界上具有杰出全球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为此,全球战略鼓励提名目前没有得到很好代表或代表不足的类型和地区的遗产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而目前海洋世界遗产在名录中的代表还不足5%,这显然是不平衡、不具有代表性的。能否有更多、更全面地反映全球各大海区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地质特征、壮丽景观和优秀独特文化的遗产项目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实现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全球战略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未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必然会对海洋类遗产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2005年世界遗产中心专门启动世界遗产海洋计划并定期召开世界遗产名录海洋遗址管理人大会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世界遗产是当前世界上最好的保护体系,加入世界遗产体系,可以从管理、技术和资金等各方面得到联合国的支持。随着各国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海洋世界遗产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1.自然遗产仍然将是申报重点

现有海洋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考虑到海洋突出的自然特性,以及海洋在全球环境中的重要性,海洋自然遗产项目的数量仍然偏少。传统遗产大洲欧洲和亚洲所拥有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占据了明显优势,而欧洲三面环海,亚洲有众多的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海洋世界遗产自然项目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自然项目仍然将是海洋世界遗产申报的重点。

2.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大的重视

目前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为零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造成的。事实上,海洋文化的范围十分宽泛,“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放、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2]。因此,只要是人类在海洋因素的基础上创造的,反映海洋特色的文化,具有保护价值,都应算作是海洋文化遗产[3]。考古学界已证明沿海地带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沿海区域极可能找到证明人类发展某个重要阶段的优秀例证或人类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伟大杰作。此外,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文化遗产的界定并不拘泥于古代文明,各国还应将目光投向当代文化与海洋结合产生的文化遗产,让人类对海洋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和谐的利用,并在世界遗产中得以体现。

3.海岛将得到更多关注

海岛是广袤海洋上的显著特征,由于远离大陆,孤悬于海上,其自然环境与大陆相比呈现独特性,具有很多原始或特有的物种。而因四面环海,其文化特性与海洋则更为亲近,保留下众多独特的文化遗存,包括语言、生活习俗、社会体制、传统艺术等。很多海岛提供了自然环境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优秀例证,如,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伊比沙岛、圣科达群岛和帕劳洛克群岛。事实上,世界遗产中的海岛项目不在少数,但基本都是自然遗产,对岛上海洋文化的挖掘还有待发展。随着各国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岛屿的综合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可以预见,除传统自然优势,海岛将凭借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成为未来世界遗产申报的一个热点。

4.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3]。世界上众多的沿海地区和岛屿都保留有丰富、独特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学作品、歌舞艺术、甚至国家社会组织制度等,是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中诞生的,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特性,反映了人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其发展将会逐步影响到海洋领域,使海洋世界遗产类型朝着更为多样、丰富的方向发展,完整、全面地反映海洋文化。

5.亚洲、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遗产项目申报增加

当前海洋世界遗产从空间分布来看部分区域代表不足,部分地区密度较大,总体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亚洲总岸线长达69900km,多半岛和岛屿,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海洋文明历史悠久灿烂;非洲总岸线虽然不长,仅为26000km,但其大部分海岛上生活着众多独特稀有、历史久远的物种,为人类展示着物种进化和地质演变的奇妙进程。可以预计,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加强,未来亚、非两洲的海洋世界遗产申报将会出现上升趋势。大洋洲海洋世界遗产分布密集,但一半以上都属于澳大利亚,南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小岛屿国家仅有极少数几个申报了世界遗产。事实上,大洋洲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众多自然特性和文化特征完美融合的海岛,岛上保留有大量人类早期对海洋认识的遗存,除申报自然或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之外,还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加大申遗力度,改变当前海洋世界遗产过度集中在小部分区域的状况。

我国申报海洋世界遗产的潜力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每年都有新的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遗憾的是,作为世界遗产数量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项海洋世界遗产。这可能与我国大部分被陆地包围,陆上遗产项目较为丰富有关,也多少反映出目前我国对海洋遗产的挖掘力度和保护程度还相对不足。事实上,我国漫长的海岸线、岛屿岸线和辽阔的海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系统,神奇壮丽的海洋自然景观,璀璨夺目的海洋文化遗存。积极研究我国优秀的海洋自然、文化遗产项目,适时申报海洋世界遗产,通过世界遗产这一当前最优秀的保护体系维护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承袭和发展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宝贵文化和习俗,对于提升公众对海洋的认识、拓展海洋保护理念、引进海洋保护新技术手段、提高我国海洋保护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海底还埋藏着数不胜数的水下文化遗产,有的位于争议海域内,对这些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处置可能会引起国家管辖权的争议。我国应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加大对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包括水下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把握好主动权,在保护优秀文化遗存的同时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尽管目前我国的海洋世界遗产尚属空白,但国家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海洋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取得极大进展,为海洋世界遗产的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申报海洋世界遗产大有潜力可挖。#p#分页标题#e#

(1)重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保护区33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1个。这些保护区类型多样,有保护某一稀有濒危物种的,有保护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也有反映地球演变历史的,并且毫无疑问都具有独特的美景,几乎囊括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海洋世界遗产界定的所有方面,极有希望从中培育出优秀的世界遗产项目。

(2)国家历来重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随着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技术、装备都取得了极大进步,组织机构建设也进一步完善。2010年11月,国家海洋局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在协议框架下开展了切实有效的行动,包括实施中国管辖范围内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等。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辽阔海域内蕴藏的不计其数的宝贵海洋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加科学、全面的保护,成为申报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的一大宝库。

(3)国家对海岛保护高度关注。海岛不仅资源丰富、风光旖旎、保留有大量原住民文化传统,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海岛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海岛的生态环境、珍稀特有物种和资源、保障其维护的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未来申报海岛类的世界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一些项目已初步具备申遗实力,较为知名的如海上丝绸之路和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广州等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其余与海上丝路相关的城市也纷纷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单个城市无法完整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全貌,分头申报减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降低了申遗的筹码,分散了申遗的财力物力,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世界遗产的申报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联合申遗的想法,建议将申遗城市进行捆绑,加快“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申报进程。目前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初步认可,经多方努力取得很大进展。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口外30nmile东海上的南麂列岛,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贝类403种,藻类174种,数量均占我国海洋贝藻类总数的20%以上,被誉为“贝藻王国”。此外,列岛海洋风光秀丽,生态保持良好,在海洋生态方面有着重要研究价值,早在199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可以说南麂列岛兼具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未来极有希望被列入海洋世界遗产潜在项目。

对我国海洋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说我国在申报海洋世界遗产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主客观条件,无论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当前需要加大力度的是考虑综合评估各种因素,好中择优,挑选优秀的海洋遗产项目进行研究并适时申报海洋世界遗产。为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深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已发掘的优秀水下文化遗产如“南海I号”“华光礁I号”等进行严格保护,深入挖掘开发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转换保护思路,对不宜打捞发掘的文化遗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划定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并以基于生态系的方式进行管理,努力创造保护区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完美融合,待条件成熟时推荐进入我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参加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或自然与文化双重项目的评选。

(2)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重点保护区。海洋世界遗产中不乏从海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发展而来的优秀例子,如已为世人熟知的澳大利亚大堡礁、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基里巴斯菲尼克斯海洋保护区及印度的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等。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各种海洋保护区,有的保护着如中华白海豚、儒艮、丹顶鹤、猕猴、金丝燕等稀有或濒危物种,有的展示着红树林、滩涂湿地、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有的揭示了物种进化、地质演变的奇妙过程。未来中国申报海洋世界遗产可考虑从当前的海洋保护区入手,加强对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保护区的监管和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水平,确保其完整性不受损坏,努力消除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之朝着符合海洋世界遗产准入标准和总体要求的方向发展。

(3)加大海岛保护力度,发掘海岛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海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海岛地理位置独特,是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基点,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意义重大;海岛远离大陆,少受外界干扰,孕育了独特的本地物种,保留下很多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遗迹和特有的海岛文化。为此,海岛一直是海洋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优势项目,所占比例接近总数的一半。我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众多景色壮丽、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海岛,有的已经具备了申报海洋世界遗产的初步条件,只要深入挖掘,应不难找出在自然或文化价值上征服世界遗产评委的具有全球价值的海岛遗产。

篇7

1.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阅读大量公共政策学、体育产业学等领域的学术专著,通过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于海洋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等文献资料,以及《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规划,为本研究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实地考察法

根据研究需要以及海洋体育运动项目特点,选取浙江省海洋体育16个“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中的若干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了解相关海洋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现状,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资料与数据。

1.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海洋体育重点建设项目运营负责人与省、市、县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以及海洋体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访谈对象,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项目的实际建设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原始材料。

2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的策略分析

2.1政府主导策略

2.1.1积极的政策引导。海洋体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帮助。积极的政府主导政策与相应的辅助配套政策的出台,无论是引进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海洋体育赛事,还是打造具有当地体育文化、海洋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亦或是发展现代时尚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在海洋经济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离不开社会的积极参与,政府主动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与保障性政策,通过政策优势吸引高水平的人才驻足以及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提升区域在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等方面优势性和主动性。同时,在相应的税收补贴、工商管理、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实现真正的通过政策的引导来构建海洋体育发展的美好局面。

2.1.2合理的产业规划。当前处于海洋体育的起步发展阶段,其在供需之间处于总量稳定不断上升的常态不均衡状态,海洋体育的各类行业门类基本处于无序化状态。政府正在尝试逐步地将这些不均衡的行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解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以达到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最终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应当积极实施“一地一特色”的整体规划,尽量避免区域产业重叠,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重点考量区域海洋体育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辐射能力、潜在海洋体育发展需求。使得省内的海洋体育发展形成互有特色、优势互补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科学布局。

2.1.3有效的监督管理监督管理一方面是服务型政府维护产业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运作的有力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机构对于自身管理的改良与再提高的方式。我国各级政府监督管理体系设置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如何使监督管理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行之有效,省、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体育、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向下要在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包含监督主体、监督原则、监督内容以及监督问责处理等方面的完善而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政府内部也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监督平台,做到政通顺达,执政为民。

2.2文化营造策略

2.2.1挖掘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2]。早在人类文明的新时期时代,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海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制造木舟,并且利用舟楫开始了大海的航行。从鉴真东渡到“海上丝绸之路”,再到郑和下西洋的遥远历史,以及现如今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舟山连岛路桥的伟大工程,无不体现着海洋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其海洋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商贸文化,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港口文化,体育文化,名人文化等。在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大背景下,就不能忽视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的作用,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征服海洋的先民的后裔,浙江本地的海洋文化近年来随着海洋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挖掘。象山县石浦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素有“祭海”习俗,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休渔期”,“休渔期”结束称为“开渔”。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自1998年首次举办开渔节以来,名声日长,象山开渔节已成象山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2.2.2创新体育文化。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跑、跳、投等各种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兴起,真正意义上以追求人体的健与美,满足人们休闲、交友需求的体育文化才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如今以“更快、更高、更强”为代表的现代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差异性,不同地域的群体表现出迥异的个性,使得社会塑造出不同体育文化特征的群体,正是由于这一的差异的存在,才造就了体育文化的多姿多彩。中华民族传统的“六艺”中,“射”与“御”便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现代体育不断追求力与美的高度参与和高感官的观赏,塑造出了与众不同的体育文化,促进了体育活动参与性。发展海洋经济背景下的海洋体育发展,必须以创新塑造体育文化为首要大事,以举办高级别的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来营造当地体育文化,再通过相应的体育文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举办具有大众参与性的特色赛事,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个方向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体育文化氛围。以舟山市为例,该市已相继成功举办全国帆船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国际海钓比赛,国际环岛公路自行车赛,全国航海运动大赛等体育赛事;2011年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在舟山市举行,赛事持续70天,共设23个大项、99小项,结合海岛民间民俗文化而形成的体育项目,立足海洋海岛特色,展示海洋体育魅力,促进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2004年朱家尖、东极岛等地参与海钓游客达4万人次,2005年游客人次超过8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6000万元[5],形成了以国内外海洋体育特色赛事带动本地海洋特色活动,以“办大赛促小赛”的海洋体育文化发展道路。

2.2.3打造时尚文化。现代体育尤其是诸多的职业体育赛事,吸引着无数人注视的目光,除了自身高超的运动技能技巧外,蕴含其中的时尚文化、时尚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今广泛流行于欧美的冲浪运动是一个典型的时尚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例子。五颜六色的冲浪板,个性十足的冲浪爱好者,在碧波蓝天中翻滚,冲浪运动无疑成为了海洋体育运动中最为时尚的运动之一。但追溯该项运动的起源,会发现冲浪运动仅仅是南太平洋诸岛的原住民借助于海浪往来于岛屿之间的一种交通方式,而现在富有时尚元素的冲浪板原来也只是普通的木板。正是因为欧美人将美丽的时尚图案印在了木板上,将传统的行为经过与时尚的元素相结合,才有了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时尚运动。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浙江,人均GDP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准,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使得本身出现了对于时尚文化的需求。随着世界游艇制造业的东移,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三大游艇制造集聚区形成,我省也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游艇业,把时尚文化十足的游艇业作为产业升级的新型替代产业,形成游艇制造、游艇娱乐观光、游艇赛事旅游为一体的游艇时尚产业链[6],使得时尚文化与海洋文化相结合,更加富有生命力。

2.3赛事推动策略

2.3.1扶植海洋体育品牌赛事。结合本地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海洋体育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性的帆船帆板品牌赛事、国际海钓大赛和国际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挑战大赛等海洋体育单项赛事或浙江省首届海洋运动会等全国性海洋综合运动会等,通过有效的市场化手段运作,拓展与海洋体育竞赛相关的广告、冠名权等无形资产开发,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极具影响的海洋体育赛事特色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力争使更多的国际海洋运动大赛落户浙江,吸引相关项目的国家队前来浙江训练比赛,并进一步将基地落户我省。同时,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海洋体育竞赛表演,要敢于创造积极的条件,利用本省有力的经济杠杆带动海洋体育竞赛表演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设施条件,不断提升表演赛事的竞赛水平与赛事层级,并且积极地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与省内外以及周边省、市诸如F1大奖赛上海站、上海网球大师赛等知名品牌赛事形成互动发展,以发展促品牌。

2.3.2打造大众海洋体育活动。打造符合本省、市、区域实际情况的大众海洋体育活动始终要坚持“高中低平衡”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暨要符合国际海洋体育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海洋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较高层次需求,打造游艇、潜水、帆船、冲浪、动力滑翔伞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也要打造符合中低端消费需求人群的如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泥滩摔跤、泥滩健美等沙滩休闲运动项目以及本省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如海钓、横渡、海岛生存等海洋体育运动,可以采取俱乐部制经营方式,以商业化和职业俱乐部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依托运动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不断拓展海洋运动的参与群体。同时,根据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规划,打造相应的海洋体育运动基地,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滨海休闲综合体或海洋主题公园,游艇、帆船(帆板)俱乐部基地等,以及能满足普通需求人群的海钓基地,海岛野外生存户外拓展挑战赛基地。

2.3.3开展海洋全民健身活动。对于大众海洋体育活动的开发与促进,不能忽视拥有广泛基础的全民健身活动。应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号召,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沿海、岛屿等开辟全民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道等全民健身路径及设施,积极鼓励引导居民及游客参与到海洋体育的各项活动中去。充分利用各地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来推动沿海地区以及海岛的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广泛的群众基础,积极地推广舞龙舞狮、浙江船拳等项目,使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海洋居民。

2.4经济互惠策略

2.4.1协调发展海洋农业。广义的农业一个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产业形式“大农业”概念,海洋农业除了包含传统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和海水增殖业等渔业产业外,还包括了以海洋渔业为生产原料的农副产品副业生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我省依托舟山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历来都是我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份。海洋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海洋农业的支撑,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海水增值业等产业所产出的众多渔业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群对于参与海洋体育休闲旅游等过程中的观赏与食用等需求,而且由此衍生出来的海钓等流行的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其未来发展依靠着海洋农业的各种渔业资源作为基础,反过来极具特色的海洋农业产品又吸引着人群前来参与到各种海洋活动中来。海洋体育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海洋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滩涂、海岸线、岛屿等空间资源,但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如何协调海洋体育与海洋农业的发展,不但要巩固海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应当转变传统的海洋农业发展道路,将海洋农业由传统的渔业生产型,逐步过渡到新的捕捞、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新道路,走向现代化的海洋农业发展新模式,并且与海洋体育协调发展,朝着双赢的目标前行。

2.4.2发展运动装备制造业。浙江省素来以加工制造业而闻名于世,较好的工业基础以及极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省的工业走在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加上发达的对外出口贸易经济实力,使得我省不但拥有发展海洋体育运动的迫切需求,更有了为本省乃至全国、全世界提供相应海洋体育运动装备产品的实力。在《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将重点建设海钓、帆船帆板、沙滩足排球、游艇、滩涂高尔夫、海岛野外生存拓展运动与自驾露营、铁人三项、环岛自行车和马拉松、海上航空运动、潜水与冲浪等十大海洋体育项目,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运动装备与运动设施的支撑,巨大的运动项目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运动装备需求,如何利用本省的制造业的优势,发挥小集聚大产业的特色,打造如福建泉州、莆田等一样的运动服装鞋帽制造业生产基地并不是没有可能。目前,全球游艇制造业有着从欧洲向亚洲发展的东移趋势,包含长三角在内的国内三大游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初步形成,上海奉贤等地依托自身条件已经开始打造集游艇制造业、游艇娱乐观赏、游艇赛事旅游等有机结合的游艇产业链,开始尝试游艇经济的发展模式。我省在自身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和产品制造业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游艇经济产业链条,发展自身的游艇经济模式,必将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4.3拓展滨海休闲旅游业。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尤其是滨海休闲旅游业又占了旅游业收入的一大部分。立足于丰富的海洋环境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打造一个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国内最具规模的全天候旅游休闲运动功能中心,集滨海休闲旅游观光和海洋体育赛事运动于一身,使得无论是前往滨海区域旅游休闲度假,还是从事休闲运动的人群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去处。合理开发重点建设,打造集休闲运动为一体的杭州湾海域度假区;集航模、游艇、滑翔、动力伞、帆船帆板为主要发展项目的宁波———舟山近岸海域;集沙滩和滩涂体育项目的岱山———嵊泗海域度假区;拥有滩涂高尔夫、野外生存拓展等项目的象山港海域和宁海湾;湿地资源滨海运动休闲的三门湾海域度假区;发展休闲钓鱼和滩涂运动的台州湾海域;发展湿地龙舟、湿地帆船帆板、湿地钓鱼、湿地摩托艇等项目的乐清湾海域;开展跨海横渡、滩涂高端休闲运动的瓯江口及洞头列岛海域;发展帆船、帆板、游艇、冲浪、潜水等项目南麂、北麂列岛海域;发展游艇、高尔夫、赛马、滑翔等运动项目的高端运动休闲的九龙山度假胜地。积极发挥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复合经营,推出以体育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运动休闲产品。

2.5人才高地策略

2.5.1外聘专家人才。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领先、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海洋体育强省,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必不可少。为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应当聘请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浙江省体育局、旅游局以及浙江省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浙江海洋体育的发展担任项目顾问、咨询专家等,并且以省内外高等院校为平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项目研究、课题评审、方案设计提供建议与意见,并且以人员培训班、研讨会、论证会、论坛等形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外聘专家人才的方式打造浙江省海洋体育人才资源库。

2.5.2引进特殊人才。对于发展海洋体育所需的特殊人才,尤其是海洋体育竞赛组织策划的管理者、海岛户外运动项目的教练员等在各自岗位有着极其重要职责的人才,应当制定优惠的人才引入政策,通过吸纳相应岗位的优秀人才,来促进现代海洋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相结合的新体系的构建,同时重点引进充分调动各地体育行政资源,对体育系统的各类人才的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档,并且及时更新,对全省的海洋体育发展人才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建立起真正的人才高地。

2.5.3培养本土人才。发展包含海洋运动休闲、滨海休闲旅游等产业在内的海洋体育,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必不可少。充分利用本省人力资源优势,依托省内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构建其我省海洋体育运动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海洋体育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滨海休闲旅游专业导游、体育中介服务经纪人等应用型本土人才。同时,对于相应的职业从业者,建立和完善在职进修、岗位培训等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根据海洋体育的不同类别,以及相应运动项目的不同人才需求特点,依托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本土实用性人才,为构建全身海洋体育人才高地策略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8

是葡萄人辛酸的眼”……

四百五十年前,葡萄牙人漂洋海登澳,始400多年中西交融的城市格局之歌。如果,澳史城世古正是座城市格的,那,在一走花式的世後,更能走你我心深的,莫不於街小巷的葡式石仔路了。

澳的葡式石仔路,是由一花石碎石仔的路。是一自葡萄牙的特有石仔,多呈四方形,本身不具欣性,但工的巧手,一大小形的石仔,以米白色面,黑色,注入感而拼砌成一葡式情的澳城市拼。

追溯葡式石仔路的起源,最早是在1755年葡萄牙重建里斯本出。後,在葡萄牙乎所有的城中,各何形、象形案的石仔路,已成地人最喜的城市街道。在葡萄牙各殖民地城市,葡式石仔路也成了地一美的城市印。

和很多葡萄牙殖民地城市一,澳城市格局也是深受源自葡萄牙文化影,但葡式石仔路是最後移植到澳的──就在回前,年澳葡政府高薪用葡萄牙工,月,日夜工,得以在事亭前地打造了首葡式石仔,自此“葡”便在各旅美化、行人道、公、休憩地漫延,澳的城市街道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澳街道,也因有了些充文化的石仔路,成一道道特的人文景。不是本澳居民之欣喜,其郁的葡更自大中地的客,葡萄牙及葡系家客到澳,亦之油然而生一切感和同感。

在葡里斯本到可的碎石路,移植到澳所散出之自然不在下。事亭前地,到新路,到南,到望德堂,到前街,到前地,到仔路,放眼所,皆是各式情的案石仔路。然而,又有多少人曾用心去心每一街角,每一拼背後的特性呢?被公典之作的事亭前地是澳最早的石仔路,充美妙旋律的波浪形波象徵著波的大海;南利前地的航海拼;新路行人道的海上生物拼;望德堂的意何形拼……些充美的葡式石仔路,大多都是黑色、米白道相,或黑色、米白道和朱色相,嵌出各式栩栩如生的象形案,或充怪趣的何案,如:、、蟹、海星、、海、章、仙、、太、月亮、星星、帆船、、花、、海浪……管各不相同,但不其宗的是──葡萄牙人引以傲的海洋文化元素!

篇9

自驾线路: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稻城-雅安-成都

时间:15天左右

最佳旅游时间:5-7月,9-10月

巨大的敖包,承载着人们沉甸甸的祈愿。本是用作路标的敖包,如今已成为蒙古族人的

春来江水绿如蓝,蝶入菜花无处寻从江南水乡到最美乡村

自驾线路:上海-甪直-同里-周庄-南浔-乌镇-西塘-杭州—千岛湖—黄山—歙县—黟县—婺源—三清山—上海

时间:15天左右

最佳旅游时间:4-5月

集中在江浙交接处的江南水乡,虽说交通便利,但仍保留着水乡的迷人魅力,从“五步一桥”的甪直,到集中国水乡之美的周庄,从素面朝天的同里,到传统与摩登并存的南浔,从有如一酝老酒贮存在岁月深处的古典乌镇,到有如酣眠灯影桨声的睡美人般的西塘,来到水乡,会找到心灵中最柔软的一个地方。而千岛湖的秀水和黄山的奇峰,会让整个行程显得刚柔相济。古徽州地区的大量徽式建筑、风土人情,古风盎然,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递、宏村自不必待言,更有许多深闺美女般深藏的古村,只要停车,就能充满发现的惊喜。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碰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更是美仑美奂,仅是这里就足以耗费一周时间。三清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以“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

策马奔腾,放牧心情到内蒙古草原上去狂欢

自驾线路:北京—承德—塞罕坝—克什克腾旗—阿斯哈图石林—达里诺尔湖—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张家口—北京

时间:20天左右

最佳旅游时间 5-10月

对于深受蜗族之苦的都市一族来说,能在草原公路上狂奔,是一种很好的心情渲泄。这条线路从华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途经一个又一个的草原,坝上草原、乌兰布统草原、贡格尔草原……一个个的草原繁花似锦,会为游人奉上草原盛宴,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风景如诗如画。

中原文明,根祖文化向古老的华夏文明致敬

自驾线路:北京—安阳—郑州-开封-郑州—洛阳—晋城—长治—-太原-平遥-临汾-西安-延安-太原-北京

时间:20天左右

最佳季节:9-10月

中原地区留下了许多王朝的历史文化遗迹,沿途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即使只是走马观花,也足以一窥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粗浅地感受到中华文明演绎进程的脉络。安阳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洛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曾为十三朝古都,龙门石窟、白马寺等重量级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是炎黄子孙的根祖地,无论是被普天之下炎黄子孙视为圣地的洪洞大槐树、黄帝陵,还是被视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壶口瀑布,都能牵动每个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进入山西还能欣赏到太行绝壁的奇绝风骨,以平遥古城为代表的晋商文化留下的一个个晋商大院,仍在讲述着数百年的辉煌与沧桑,让人觉得悠久的历史并不遥远。

面朝大海,椰风和畅到海南岛去环岛自驾

自驾线路:广州—湛江—海口—文昌—博鳌—三亚—东方—儋州—洋浦—海口—湛江——北海—钦州—南宁—玉林—云浮—广州

行程时间:20天左右

篇10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蓝区规划》,青岛市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和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示范引领蓝色经济区的跨越发展。据初步统计,2014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现价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20.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保持了逐季提升的良好态势。其中,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015.1亿元,同比增长14.6%;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6大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在整体经济增长压力大的情况下,有力地助推了全市经济发展。

(二)海洋产业结构

近年来,青岛市从实际出发,重点发挥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及海洋科技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青岛市经济总量逐年攀升,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新兴海洋产业的主要聚集区。青岛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的10∶35.6∶54.4演化为2014年的5.4∶45.6∶49.1。据统计,2014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94.1亿元,同比下降0.4%;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798.1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8.9亿元,同比增长12.3%。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带动青岛市临海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三)海洋产业布局概况

青岛市海洋产业布局以现有临海产业为依托,向东西两翼展开,构筑起以胶州湾为中心,以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以及红岛高新区为重点,“核心带动、两翼展开”的格局。南部地区港口迅速发展,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依托青岛市南部建设青岛到前湾保税港区,集成港口配套服务区、保税物流园和保税区,形成临港产业带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董家口港务,推进石化区规划调整;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依托青岛市中部地区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重点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和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北部地区科研资源雄厚,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着眼于滨海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二、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机理

(一)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的特点在于,大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同时,获得外部经济性。以美国硅谷为例,大量的科技类中小企业围绕在一个核心“企业”周边,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链条。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青岛市海洋经济的集群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大部分新兴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通过技术扩散、技术外溢,以及企业间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区域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此外,通过不同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和盈利模式,为新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提供了土壤。

(二)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会逐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断为自身积累竞争优势,对资源和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地理上的极化。极化中心可以将仓储、运输、初级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企业安置在周边地区,以实现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扩散和外溢。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极化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速,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具有较强活力的企业向具有较快增长速度的部门集中,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蓝色硅谷”品牌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并营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使区域内的企业获益。

(三)支撑效应

目前,青岛市海洋经济正处在从快速成长阶段到成熟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海洋产业经过前期的培育,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借助支撑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已有的集成创新优势,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降低投入成本。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支撑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通过深化企业间的联系,可以使外部的、空间上的集聚转变为内部的、业务上的整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网络联系,增强企业的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在由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转变过程中,将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从而避免经济过快进入衰退阶段。

三、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战略地位优势,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2011年1月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2014年下半年,国家五部委又批准在青岛设立蓝色硅谷,在“一路一带”战略当中,青岛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多项政策规划的密集出台,使得青岛市的战略地位日期凸显。新的战略使命为青岛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行,将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广泛探索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发现并尝试不同海洋产业领域创新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新的投资热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了青岛市新的发展定位,城市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升,广泛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突破,也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战略地位的优势将全面推动新生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而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依托科研教育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青岛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拥有众多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着全国69%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和海洋领域院士,约30%的涉海科研力量,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多年来,国家在青岛投入的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原值超过20亿元,雄厚的人才、设施和成果的积累,让青岛市具备了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为青岛市海洋产业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洋科技人才的集聚将有效增强海洋产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在联合攻关、瓶颈突破、前沿创新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蓝色硅谷核心区孵化器等大型载体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也为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研教育上的优势将大幅提振海洋科技创新增量,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进而带动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全面对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高质量就业。

(三)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港口旅游城市的开放性和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使青岛市在兼具动感活力的同时,也不失文化上的厚重,形成了一座具有特殊东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借助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开展,青岛市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海洋文化上的优势为青岛市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是具有较强活力和增长速度的新兴产业,通过文化资源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将新创意、新思想注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新兴业态的出现和成长、广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市文化贸易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围绕青岛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使命,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岛与周边国家和城市的互联互通,加速文化产品的出口与贸易往来,在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开放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强化体系建设优势,有效化解管控风险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环境愈加复杂,由高杠杆、泡沫化引发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随着各种政策利好的密集出台,青岛市海洋特色园区、新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园区发展态势的掌控,确保园区海洋特色的主导地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监测服务和体系工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索建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考核办法,实现对涉海企业的分类管理,有助于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动向,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化解管控风险,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

四、新常态下发挥青岛市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接纳新常态、融入新常态,而不是抵触或回避新常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发展减速,更不需要人为降速,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变更、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总量的增加而自然呈现的一种稳定的增长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于新常态来说,降速既不是目的也不是表现,稳定才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只有在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对方法,理清思路。海洋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引擎”,在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仍需要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青岛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制定完善产业支持政策

加快编制新常态下青岛市海洋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按照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高新区三大海洋产业战略区域,制定实施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对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推动重点产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通过制定实施适当的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企业的发展,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产业

当前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仍以滨海旅游为主,且以观光游为主,季节性较强,旅游层次较低,缺乏高端度假游及商务游。设计推广蓝色旅游路线,深挖海洋旅游文化,利用现有啤酒节、海洋节等节日,做好旅游推广。推出高端商务度假旅游,发展会展旅游,提升滨海旅游附加值。做好滨海旅游承载力研究,根据青岛市滨海旅游承载力控制观光游人数,防止因旅游压力过大导致沙滩、海岸线及环境受损。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业,尤其是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洋金融、现代物流、国际航运、文化创意、会展商贸、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降低海洋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准入门槛及退出成本,设立海洋服务业发展基金,从税收等方面支持涉海服务业。发展海洋会展、海洋创业培训、科技成果孵化项目指导、涉海企业总部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借助东亚海洋中心等项目,设立“一带一路”相关服务中介结构,初期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海洋产学研联盟及海洋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等,深入开展海洋服务业。鼓励支持信息产业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支持建立保护海洋技术、海洋人才、海洋会展、涉海服务等方面的海洋信息数据库。

(三)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