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

篇1

关键词:声誉顾虑;报酬刺激;中小微企业

一、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恶化

调查表明,我国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多数企业在三年内倒闭,小微企业的境况更差。全国一项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则表明,90%以上的受调查民营中小微企业表示,实际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从2003年至2009年,金融机构信贷量在增长,但是实际上用于中小微企业的投放量占比却越来越小。银行不愿意贷给对贷款如饥似渴的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这个理论上的大客户与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顺利对接。

中小微企业信贷困境形成和恶化的原因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是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声誉顾虑恶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职业经理人如果关注别人怎样评定他们的能力并据此做出判断,他们往往选择跟风。

假设市场上存在几家银行,它们的信贷投资决策者设为A、B、C……这些决策者可能是水平极高的,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风险、收益的预测,从而做出正确判断,也有可能是缺乏能力的。所有对他们的评价和能力方面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在决定是否对某家公司投放贷款的时候,A先根据自己掌握的该家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等的信息进行决策。B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同时还要兼顾A的决策举动。由于B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以及这次决策的最终后果,他不敢冒风险采取和A相悖的决策行为。在看到B的这种举动时,原本不能肯定自己能力的A也因为B的跟进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如果这种行为被推广,显然对于整个信贷市场来说是无效率的。因为如果第一个决策者的决策是无效率的、错误的话,后来的所有的决策者就都选择了错误的决策。但是,同时,后面的决策者可以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得自己即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而出现不好的后果也不会受到责备或是太大损失。对于先做出决策的那个决策者,如果有人跟风,那么自己也更有信心,这样,即使最后的结果出现了不良贷款等不好的后果,也可以以信贷市场本就瞬息万变、运气不佳、不可抗力等理由逃避责任,即出现“共同承担责备效应”。

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越关注自己的声誉,越容易忽略私有信息,越多关注他人决策行为,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即使信贷投资失败,罚不责众,在高度竞争与保护的环境下,也可使主管机关给予较轻的处罚,使最差劲的银行也能生存。作为决策者,他要做的就是要使银行的所有者实现满意程度最大化。在对自己掌握的信息不确定时,跟随其他银行进行决策,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以客观理由逃避责任;若是因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做出与大多数决策者不同的行为出现了不良后果,银行的所有者就会追究决策者的责任,也会降低决策者的声誉。基于此,决策者一般会选择跟随大型商业银行或其信任的银行,而不管它们的信贷决策是否正确。大型商业银行倾向于放贷给大企业,拒绝中小微企业的申贷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投放贷款出现危险时,很可能会基于自己的声誉顾虑而逃避监管,尽量延迟暴露其风险状态,其他银行并不知情。由于声誉考虑,其他决策者还是非理性地跟随,这样就造成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拒贷,而其他商业银行紧跟其后,也向中小微企业拒贷。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机制追求“零风险”与“双百”的方针,更加剧了信贷人员对于丧失声誉的恐惧。大多数基层信贷员只考虑两个问题―“要不要放这笔款”和“这笔款是否能收回”,这往往促使银行更加倾向于模仿同业。

另一方面,一般中小微企业在逐步扩大规模的过程中,管理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聘请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市场上关于管理层人员的能力的信息是不确定的,声誉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经理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信贷融资成为企业融资潮流时,基于声誉顾虑,一些企业经理人很可能会跟随大多数经理人的选择,放弃其他更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而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这种行为很容易就会陷入恶性循环里,致使中小微企业信贷越来越困难。

三、报酬刺激恶化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难

如果银行的信贷投资决策者的报酬数量依赖于同其他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比较后的表现,那么这些决策者的激励将被扭曲,他们的投资行为也将以一种不合理的投资方式开始和结尾。考虑这样一群银行信贷投资决策者:他们的收益以彼此之间的相对表现来决定,即对于每一个决策者来说,其他人为参照物,每个决策者的报酬随自己表现的提高而增加,随参照决策者的表现的提高而减少。这样的话,银行的决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参照其他决策者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基于报酬刺激,其投资决策也与其非常相似。

根据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人员的绩效薪酬主要根据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来确定。在我国信贷市场,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考核主要是负向考核,即对形成不良贷款的实行处罚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因此,银行一般都倾向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因为大企业财务状况明了,信用良好,形成不良贷款的几率小。而中小微企业,财务状况不明,很多企业生命很短,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较大。银行决策者基于报酬的诱惑,会尽量规避不良贷款,拒绝中小微企业的申贷。决策者们彼此参照,使群体的行为逐渐趋同,恶化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难。

虽然,银行决策者们可能会因为业绩持平而只能获得基本水平的报酬,但是与因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使银行产生不良贷款等实际损失而使自己的报酬受损相比,决策者们宁愿获得平均水平的报酬而不愿意承担损失。而且,大企业贷款期限更长,贷款额更大,决策者们得到的绩效薪酬也就更多。故此,基于报酬刺激,决策者们也会选择向中小微企业拒贷,中小微企业信贷处境进一步恶化。

企业经理人的报酬也是与其他经理人的表现相比较而确定。选择企业融资方式时,经理人基于报酬刺激,和企业贷款的紧急性、短期性等特点,经理人一般会选择跟随一些较大企业或是某些信得过的企业的经理人的选择,盲目跟风,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全然不顾使企业所有者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管理原则。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也会加剧。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

中小微企业信贷一般是小额贷款,笔数多、户数多,工作强度大,风险度高,这就要求针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采取适当的用人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业务的发展。采用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理人负向激励,促使其保持优于平均水平的业绩,以保证不会被银行淘汰,避免经理人基于声誉顾虑而拒绝中小微企业信贷要求。

中国民生银行关于考核退出规定,客户经理季度考核未达标、且工作态度及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的,经分行考核委员会审批,提前一个月告知后,予以解除劳动合同。民生银行通过建立经理人退出机制,负向激励经理人不断提高个人业绩,以逃避被退出的境地。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考评系统不够完善,科学性不足;银行内部员工职位考核与绩效评价执行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绩效与努力不一致,薪酬与绩效评估结果的依存度低,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效果。有效的考评体系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决策所需的人力信息和数据,保证加薪、晋升、调职和降级、培训安排等活动具有公平性,鼓舞员工士气;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使员工为获得薪酬目标,进行自我对比优化;能够鼓励低效率员工自动离职,降低银行人力成本。所以,逐步完善银行绩效考核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银行浙江省金华分行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其中的团队人员绩效考核内容按照中小微企业业务的特殊性和岗位的不同而定,依据“平衡记分卡”进行指标设计,每个岗位均设有关键性指标和定性指标,从而实现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化、规模化。

综上,声誉顾虑和报酬刺激进一步恶化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境,对我国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可以通过建立信贷经理人退出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办法加以控制和解决该难题。相信,随着我国中小微企信贷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困难这个难题一定会解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M.马尔霍特拉,扬尼・陈,A.克里斯库奥洛,等.扩展融资渠道―适合微型及中小型企业的范例及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4~14.

[2]董志勇.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124.

[3]朱光顺.对银行贷款业务中“羊群效应”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7,(8):56.

[4]童灿,郑传均.近10年来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实证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46~48.

[5]周鹏峰.近九成小微企业愿高成本融资[N].上海证券报,2012-04-19(3).

[6]叶蓓,祝建军.经理人声誉顾虑与企业投资羊群效应实证检验[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3):3~5.

[7]张雪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羊群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0,(5):34~39.

[8]冯祈善,胡栗源.我国银行贷款现状的行为金融学解释[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8):35~36.

[9]胡君晖.行为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632):100~101.

[10]王林雁.中小型企业银行信贷行为羊群效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5):183~184.

篇2

关键词:印度;中国;小额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55-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14

小额贷款被视为帮助穷人取得创业资金、打破世代贫穷的有效手段。然而,曾帮助千百万穷人摆脱贫困的小额信贷却在印度陷入了危机之中,并影响到其发祥地孟加拉国,给全球各地区的小额信贷机构敲响了警钟,引发人们对小额信贷行业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一、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爆发

2005―2006年,印度小额贷款市场占有率迅速膨胀,利率也居高不下。随着大量逐利资本的进入,小额贷款25%~100%的高利率已经使客户不堪重负,还出现了小额贷款机构骚扰借款人的情况。由于担心小额贷款借款人被高昂的利息压垮,2010年10月,安德拉邦政府在未经调查与确认的情况下,将当地多人自杀的原因归结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高利率,宣布将强制取缔过于泛滥的信贷行为,并敦促借款人不要及时归还自己的贷款。政府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遏制性干预措施直接影响了多数贷款人的还款意愿,一大批原本资金充裕、准备按时还本付息的借款人纷纷选择停止归还贷款,小贷公司资金链断裂,诱发了此次小额贷款的危机。

危机后,当地政府并没有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挽救,小额信贷偿还危机在印度愈演愈烈。由于客户纷纷选择到期违约,安德拉邦的多家小额信贷公司面临日益增加的逾期贷款,平均还款率从原先的99%降至10%以下,资金周转陷入停滞。尽管上述情况目前仅出现在印度南部的安德拉邦,但风向标意义不言而喻。据了解,全印度约35%的小额贷款都是安德拉邦发放,而印度则是世界最大的小额信贷金融市场之一。如果持续下去,很多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可能会因此而破产,进而演化成严重的“小额信贷危机”。

(二)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主要成因

1.盲目的规模扩张和信贷扩张

一是小额信贷机构盲目扩张。高额的利润回报吸引大量趋利资金涌入,小额信贷机构以79%的复合年率激增。2003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客户数分别突破1万、10万、100万和600万。其中,SKS(印度规模最大并成功实现上市融资的机构)2010年每周新增客户达10万名,而印度甚至全球多数小贷机构都不会拥有10万名客户。二是机构重复放贷和客户过度负债导致风险失控。小额信贷机构在扩张冲动促使下,放松风险控制,由于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同一客户在多家机构获得多重贷款行为,导致客户过度负债远远超过其收入水平和偿还能力,造成大规模的违约事件。

2.减少运营成本以降低风险控制为代价

一是缺乏地区贷款可行性风险评估。由于印度小贷机构人员激增,管理成本进一步上升。为降低运营成本,小贷机构对地区是否适合开展信贷未进行充分调研,未对当地人民的收入、还款能力进行深入了解,单凭身份证和一张照片就能轻易取得贷款,为小贷危机埋下隐患。二是员工培训速度跟不上客户发展的速度。以SKS为例,其贷款人和信贷员的比例由2005年的235:1到2009年的488:1,信贷员管理贷款人数量的激增减弱了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管的力度。同时,在一年时间内SKS由2009年的2000名信贷员发展至2010年的20000人,由于员工人数众多,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企业文化的传承、机构的内控和管理疏于管理,后果便是信贷纪律的松弛、制度执行的折扣和信贷风险的集聚。

3.追逐利润最大化,违背服务贫苦大众的初衷

一是贷款利率逐步走高。低利率是小额贷款的特色,但由于经营成本高,加上牟利动机,使得小额贷款利率偏高,平均年利率从25%至100%不等,客户普遍负担较重。二是过分商业化导致了危机潜伏。小额信贷机构为追求短期利润,严重忽视了小额信贷应有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行业的形象,恶化了小贷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随着小额贷款机构纷纷上市,当机构股价暴涨而使投资者获得巨额利润时,小额贷款客户生活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4.政府与外部势力强行干预

政府在未经调查与确认的情况下,将当地多人自杀的原因归结于小额贷款机构的高利率,强制取缔过于泛滥的信贷行为,并敦促借款人不要及时归还自己的贷款。政府对于小额贷款机构的遏制性干预措施直接影响了多数贷款人的还款意愿,一大批原本资金充裕、准备按时还本付息的借款人纷纷选择停止归还贷款,小贷机构资金链就此断裂。

二、中国小额贷款困境分析――以琼海两家小贷公司为例

按照机构类型,我国小额贷款零售业务机构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国际和国内资金支持的非政府组织或社会组织、资金互助或信贷联盟、专门小额借贷机构和金融服务中介以及正规银行。在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最多,余额约4000多亿元,占了60%~70%的市场规模,其次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的主体是单笔低于10万元的贷款和公益性制度主义的小额信贷(包括合作金融性质的资金互助社)。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信贷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起到补充又是不可忽缺的作用,主要服务于弱势群体、微小企业、个私户和一般农户。然而,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小额贷款公司还处于在摸索中前进。从经营现状看,面临资金少、融资难、经营目标偏离、抵抗风险能力弱、转型为村镇银行面临困境等瓶颈问题。

(一)资本规模限制信贷后续供给

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资金来源仅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金净额50%。由于捐赠渠道狭窄,大多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后无资金拆借权,农村信用联社也不对外拆借,以及金融机构担心风险问题,多数不愿融资,因此唯有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增加资本金,但目前股东也未有增资意向。以琼海两家小贷公司为例,两家公司资金利用率极高,中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贷款资金占注册资金比例高达95.8%,兆南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兆南)贷款资金占比高达90.3%①,公司流动周转资金不足,小贷公司面临严峻的资金瓶颈问题。随着业务拓展,一旦小贷公司后续资金不及时到位,将严重影响公司的持续发展问题。

(二)贷款流向目标偏差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品种本身就具有高风险,而农村市场贷款经营成本和管理难度大的现状很难形成自身积累,一切风险均靠公司自我消化,价格覆盖风险成本的概率较低。导致贷款流向目标偏差。以琼海两家小贷公司为例,一是贷款流向过于单一。两家小额贷款公司70%的资金主要用于投放房地产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销售受阻,收回贷款难度加大,容易转为不良资产,这将严重影响公司流动资金的周转,加大公司经营风险。二是投资者经营目标偏差。由于小贷公司可以转制为村镇银行或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一种投机空间和套利预期,将小贷公司作为向银行转制的跳板。调查表明,目前主要是支持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和资信较好的客户,没有达到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扶贫济弱目的,违背了建立小贷公司的初衷。三是对本地支持力度较弱。虽然两家小贷公司在琼海注册成立,但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海口地区。

(三)经营风险不容忽视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进行资产分类,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但从琼海两家小贷公司看,经营风险不容忽视。一是贷款变相超出贷款上限。二是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严重不足。

(四)转制为村镇银行面临困难

一是控股权转让他人,积极性受到抑制。小额贷款公司如果转制为村镇银行,必须将控股权或者话语权交给银行。民企的持股比例将大幅度下降,失去了对企业的控股权,而银行金融机构则成为最大的股东将占主导地位,这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起者初衷相悖,民营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准入指标设置偏高。规定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只能经营单一的贷款品种,经营区域受限、规模受限、拓展业务受限。由于不能经营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如票据业务、资产转让业务等一些低风险业务,贷款利息收入就成为唯一的获利手段,风险相对较高。三是经营机制转换,改制为村镇银行之后,控股权转让,经营机制必然转换。贷款发放将按照银行的标准流程运作,贷款基本条件又会转移到抵押品上,小贷公司经营上“小而快”的优势难以发挥[1]。

三、印度小额信贷与我国小额信贷的比较

(一)发展规模和速度

自小额贷款在我国全面试点以来,民营资本热情高涨,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1年6月末,我国共有小额贷款机构3366家,比2010年末增加17.8%。贷款余额2875亿元,新增贷款894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21.6%。其中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等均超200家。相对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而言,我国小额贷款机构发展迅速。虽然我国小额贷款机构按17.8%的增速快速发展,但与印度79%的年增速相比,仍显得较为理性。

(二)目标定位和贷款形式

一是客户群体不同。我国的小额贷款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中层客户。以琼海为例,中金和兆南机构98%的贷款均高于10万元,最高达1500万元。确切来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小额贷款已超过小额贷款的界限(即单笔贷款不超过10万元),即非真正意义上的小额贷款,而印度的小额贷款是正面向穷人发放,均不高于1000美元/笔的水平。二是利率和贷款期限不同。国内小额贷款的利率不超过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平均利率为15%,而印度则可达25%~100%。在贷款期限方面,印度小贷普遍采取分期还款模式,贷款期限可达到2~5年不等,在中国则是3~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三是贷款担保形式不同。印度普遍采取借款人之间相互联保的模式,而国内的小贷机构则普遍采取担保、抵押等方式,风险相对较小些。

(三)融资渠道

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存在融资难问题,但我国的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一是融资杠杆率过低。国外小额贷款机构杠杆率可逐步扩大到4倍以至更高,而按我国的规定小额贷款机构仅能从银行贷到不超过资本金50%的贷款。二是我国尚未有小贷机构上市融资的先例。印度小贷机构已有SKS成功上市融资,而且政府对小贷机构有优先提供贷款的要求,而在我国既未有优先贷款的优惠政策,而且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仅有股东增资扩股、捐赠和不超过两家金融机构融资贷款等形式,同时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这一渠道几乎无法实现。

(四)监管体制

印度小贷实施双层监管机制,即由央行行业监管,地方政府实施行政监管,并且允许通过资产证券化、公司上市等方式从资本市场取得资金。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由地方政府监管,虽部分公益性小贷(即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但追求自身自负盈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构)从宏观上得到中央政府文件的支持鼓励,却一直未有具体政策的监管和支持。

四、印度小贷危机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启示

中印小额贷款模式的区别决定了我国不太可能爆发印度式的小贷危机,但仍存在潜在风险,应借鉴印度小额贷款危机的经验教训,防止和杜绝小额贷款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一)建立监管体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三重监管机制。无论是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的,建议对只放贷不吸储的小贷组织形成以地方政府监管、市场监管、行业自律的三层监管体系[2]。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小额贷款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监管机构、小贷机构和借贷客户三个层面的运行、财务和其他必要信息,从源头上控制小贷机构信息的透明、真实及规范。同时将小贷机构纳入征信体系,提高对贷款人信息的掌握程度,从源头上降低信贷投放风险。三是规范小贷机构的管理。对小贷机构的准入门槛严格审定,从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上要求、鼓励和支持小贷机构为“三农”这一弱势群体和小企业服务,实现小额贷款机构的准确定位。加强对小额信贷利率的控制和管理,警惕小额贷款机构通过评估费、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来限制多重贷款行为,促进小额贷款与正规金融体系的融合。

(二)注重小额信贷发展的“两个”均衡性,突出“稳步”和“健康”的原则

一是注重发展“两个”均衡性。一要均衡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和公益性小额信贷,加大对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以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健全发展[3]。二要均衡注意小额信贷机构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政府应注意平衡分配和引导资源,提高小额信贷发展薄弱地区的资源配置。二是创造条件使小贷机构政府“稳步”、“健康”发展。监管当局应在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等方面支持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促进市场竞争,鼓励面向微小、面向农村、面向弱势。合理指导其制定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鼓励小贷机构开发贫困客户需要的各类型金融产品,实现真正服务于贫困客户需要的普惠金融。

(三)打破融资困境,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小贷机构依靠自身积累,不断开发内源融资拓展业务;二是政府组建政策性的小贷机构投资和批发贷款基金、小贷机构融资担保基金;三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小贷机构投资和批发贷款基金、小贷机构融资担保基金,或是鼓励现有的担保机构给小贷机构担保,向商业银行融资;四是完善村镇银行准入制度安排,给予小贷机构转型村镇银行的通道,使小贷机构向正规金融转制;五是开辟小贷机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的渠道,或者是探索小贷机构参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的渠道。

(四)提供法律保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一是尽快完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待成熟后形成《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条例》,以保障小额贷款机构良性发展。二是扶持公益性小额贷款[4]。从财政或专项扶贫资金中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的铺底循环基金,或由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银行为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批发信贷资金,政府进行补偿性贴息,以解决合格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严重缺少融资来源的问题,从而与商业小额信贷形成良性竞争,避免小额贷款因逐利而累积风险。三是进一步明确利率监管,既要有利于小贷机构的发展,又要保护消费者和弱势群体利益。

参考文献:

[1]彭青林.小贷公司持续发展初显四大问题[N].海南日报,2011-07-25.

[2]肖银伟.中国小额信贷现状和发展方向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7):34-36.

篇3

【关键词】金融风暴 银行业危机 “连锁反应”

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严重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银行业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2009年10月23日,美国佛罗里达州那不勒斯合伙银行成为第100家倒闭的美国银行。同一天,还有六家银行因信贷危机而加入了倒闭的行列。在其他年份里,有更多的银行倒闭。上世纪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初期爆发了信贷危机,1989年到达顶峰,仅那一年就有534家银行破产,创战后最高记录。2009年倒闭的银行数量创1992年以来的新纪录,华盛顿互惠银行(本次危机中美国倒闭的最大规模的银行)的倒闭意味着在本轮危机期间已经倒闭的银行总资产超过了美国银行业的3%,而在整个信贷危机期间这一数字达到4.4%。

欧洲作为美国最大的投资主体和贸易伙伴也受到了较大冲击。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引发了欧洲银行业的接连报损,信贷市场紧缩加剧,市场信心继续恶化,而富通集团的寿终正寝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危机的全面升级,欧洲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新一轮次贷危机冲击波。如此大规模的连锁反应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银行业的一损俱损?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风险

一般而言,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种银行体制(或称复合银行体制),即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也有人称之为二级银行体制。另一种是单一银行体制,即将中央银行的职能和商业银行的职能集中于单一的国家银行,另外仅建立几家专业性银行如外汇银行、投资银行等。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多属于第一种类别。而银行业的连锁反应也多发生在这种体系下的国家中。

银行业危机现象是指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这里所指的银行,核心部分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资本及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各种经营活动。通过这类业务便决定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规模及其构成情况。资本及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资金运用的业务,它既是商业银行最主要、最基本的盈利来源,又是信用高低的主要标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金、信息、技术、机构网络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较少运用或不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咨询、、收付、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扮演的只是中介或的角色,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通常实行有偿服务。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

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受到挤压,同时,中间业务也已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一个新增长点,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存在着一定风险。在中间业务经营中,商业银行由于主观决策的失误或客观情况的变化,可能造成其资产、收益及资信的损失。中间业务所隐含的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的风险,将会给银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国际上就曾先后发生过金融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导致商业银行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事件和日本住友风波等。

并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较多,个性差异较大,中间业务风险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所有的中间业务种类中,除了一种纯粹利用物质、技术优势提供的金融中介性、辅、服务性的业务没有风险外,其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风险。

缺乏监管的投资导致商业银行亏损

商业银行业务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成为商业银行亏损的原因之一。商业银行的亏损还来自其他方面,大多数亏损来自于银行使用自己的资金投资,而在投资过程中又缺乏监管,导致了危机。商业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存款立行。如果商业银行过多地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而忽略自己的主业,将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当中。北岩银行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英国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北岩银行通过大量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但在美国次贷危机的牵连下,因流动性不足而最终破产,引发了英国银行100多年来的首次挤兑行为,并实际上迫使英国政府为英国银行业体系负债。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不应脱离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变差,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风险。在本次的次贷危机中,德国银行业受到重创,其原因就是为了迅速提高盈利水平,许多州立银行开始涉足私募基金、地产、债券市场,甚至是次级贷款以及相关衍生产品。大银行可利用综合化经营的业务收入来抵销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而规模较小、盈利较低的中型银行则出现严重亏损并卷入危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杠杆很大,这也致使他们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经济的增长。其中,家庭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2年后,在低利率、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攀升的环境下,美国普通家庭纷纷利用财务杠杆购买资产,利用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支持消费,但这种消费实质是建立在负债的基础上。许多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更是利用高杠杆获取丰厚利润。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大量印钞,以贸易赤字的形式负债消费,并催生了财务泡沫。在泡沫高涨时,对冲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对冲基金证券资产的高流动性,使其可利用基金资产方便地进行抵押贷款,从银行贷出高达数十倍的资金。杠杆效应的存在,使一笔交易在扣除贷款利息后,净利润远远大于仅使用资本金运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在高收益的诱惑下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财务杠杆的经营模式。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约为10~12倍,投资银行则达20~25倍,对冲基金则更高。当然也恰恰由于杠杆效应,在泡沫破灭或操作不当时往往会面临超额损失的巨大风险。这次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场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灭。雷曼的破产直接打破了持续多年的高杠杆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膨胀幻觉,进而引发了美国多家银行的连续倒闭。

信心危机是银行业危机的直接因素

从此次的金融危机来看,金融危机或银行危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还是信心危机。公众信心基础是银行内部脆弱性的一种表现。银行的经营依赖于公众信心。信心的传递性是非常强的,通过示范作用和周边个体的从众心理,一部分人的信心可以向外蔓延,形成公众信心。反之,一部分人信心的丧失也会通过同样的机制,形成公众信心危机。因此,信心既是整个金融体系存在的基础,又是导致金融体系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失败的直接原因。

但是,不管公众是对某一家金融机构丧失了信心,还是对整个金融体系丧失了信心,都必须存在一些外来因素。这些外来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崩溃,甚至战争等。金融泡沫的破灭毋庸置疑是对公众信心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泡沫破灭之后,公众财产将面临着巨额缩水,这将改变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也将影响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从过去多次爆发的金融危机可看出,金融泡沫破灭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公众产生信心危机。而当公众对银行产生信心危机时,个人的理性与集体的非理性矛盾就产生了,存款挤兑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最终导致银行业的连锁危机。

“信贷紧缩―不良贷款”陷阱

篇4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1.次级债危机造成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房地产市场撤离。通过近来全球经济发展情况看,美国次级债危机引起了全球对冲基金调整自身资产组合,增加流动性资金的比例。这必然造成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撤离,导致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下跌。进入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一路低迷,股票价格连续下跌,市场低迷和悲观情绪浓重。我国股市中银行、钢铁、水泥等企业的股票价格也是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下跌,从而又影响到了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月5日,在开市不久,美国银行大手笔抛售和减持中国工商银行股份54亿美元股份,香港首富李嘉诚所属的公司也开市大量减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致使我国股市在新年第一天爬上1900点关口的股市开门红又一次跌到1900点下方。股市的低迷,必然引起房地产业的低迷走势。在2008年下半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开始走低,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性经济危机引起房地产商对于市场前景的担忧,以及居民为规避风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此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国际市场钢铁和煤炭价格的走低也加速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尽管房地产商在各个节假日前夕纷纷打出让利促销的活动,以及民间团体自发组织的团购队伍进行团购,甚至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集体采购,但这些动作并不能扭转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趋势。资本市场全面下跌引致的财富效应可能抑制国内总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2.次贷危机对我国传统房地产宏观调控理论提出挑战。传统理论将居民购房活动主要区分为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两大类。认为前者购买的住房用于自己家庭居住,后者购买的住房是为了出租或者等待房价上涨将其出售以获利。2005年以来,相继出台“旧国八条”、“新国八条”和“国六条”等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国家高度重视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鼓励消费,抑制投资”成为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是居民购房行为,住房消费不仅受到政策的支持,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得到鼓励;相反,住房投资不仅受到政策的抑制,在道德层面上也往往受到谴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传统房地产宏观调控理论看来,住房投资(或投机)与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必然联系,而住房消费引起经济危机的概率和风险很小。美国次级债危机是一起典型的由住房消费引起的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信用低的人只能在次级市场上寻求贷款。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加上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引起美国购房热不断升温。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启示

1.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资产证券化,所有按揭贷款都存放在商业银行,也意味着所有风险都集中于商业银行。一旦银行遭遇风险,将对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带来致命打击。对此,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避免所有风险都集中在商业银行。并减少风险积聚,把风险分担给其他投资者,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帮助融机构突破资本的瓶颈。当然,在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监管.注意规避由此产生的风险。

2.要从根本上解决投资结构与土地的问题,引导投资与消费行为,建立和健全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要增强信息的流通,尽量避免非理,另外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早发现并防范治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从而使房地产业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完善金融体制,控制资金源头,金融机构是房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房产资金的主要来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是在房产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介入的,因此,完善健全金融体制,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帮助金融机构减少金融风险,拓宽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实行金融创新是控制资金源头有效防范地产泡沫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同时要剔除其弊端。

3.切实稳定房价和研究防范危机的措施。我国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稳定房价,研究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住房信贷危机。政府应时刻监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聚集情况,在危机爆发前向放贷者和投资者发出警告,减少或停止新的危险住房抵押贷款。在市场危机爆发初期,政府应该挺身而出,坚定市场信心,防止市场过度反应,导致危机扩散到金融市场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稳定借贷者,减少其被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收回房屋资产以降低收回的速度,保障房价稳定,也保证社会稳定,防止危机扩散到社会及政治领域。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金融监管的作用。如果政府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风险指引和劝告,缺乏对市场运行的监测,不能对金融机构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就会失去对危机的预警。例如,早在2003年末,美联储就已经注意到信贷门槛标准的下降,但由于贷款机构这一做法并没有违规,因此,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未能及时出台专门的次级住房贷款监管指引,这是爆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同时,不难发现,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映在债券市场,根源于信贷市场,表明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风险监管不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随着境内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综合经营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应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在当前分业监管的格局下,我国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强化功能监管,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或空缺的现象。并建立全国性的独立的第三方资产评级公司,对其加强监管,以避免重蹈美国次级债的覆辙。

篇5

应正确看待测试目标

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是风险管理的常规行为,原本没有媒体关注,量化指标和市场预期无关。现在由于观察楼价的山寨人士需要有依据,压力测试目标就变成了被炒作的楼价下跌目标。压力测试的目标是应对金融风险,房地产与金融危机的关联度很高。1997年有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有美国次贷危机,导火索都是房地产价格暴跌而引发的跨国债务链断裂。问题是,房地产关联的金融风险应如何衡量?

本次压力测试的指标从30%提升到60%,并非说明楼价将下跌60%。恰恰相反,说明房地产关联贷款在银行信贷资产总额中的占比很低,下跌60%才有可能触发银行的信贷危机。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报告说明,房地产相关贷款占信贷资产的比重不足30%,全国银行业信贷资产总额超过40万亿元,其中开发商贷款约3万亿元,占比不足8%。根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住户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不到6万亿元,占比不足16%。即使把分类含混不清的地方政府融资总额算上一半,再加上不到4万亿元,总计不到13万亿元的房地产关联贷款占信贷资产总额的比例也才刚超过30%。

金融风险或远 政策风险趋近

笔者建议开发商们尽快主动降价以安抚山寨情绪。判断金融风险远近的指标有4个,一是本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和1991年日本楼市崩盘之前,房地产关联贷款占信贷资产总额之比均接近甚至一度超过了60%。二是美国金融海啸来临之前,房价下跌15%~30%就引发了数百万家庭丧失住宅抵押品赎回权。三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泰国,房价暴跌的原因之一是外资大举撤离,应关注房地产关联贷款中的外资占比。四是房价上涨若激励银行发放房屋净值贷款,房地产信贷规模就有可能失控。

按照这4个标准,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几乎没有金融危机爆发的迹象,各大商业银行在贷款评级或分类中也都把居民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定义为优质资产。银胨会不断要求商业银行拿出优质信贷资产搞压力测试,用心之良苦,可惜还是被有些专家借题发挥。

篇6

“次贷”蝴蝶轻轻震动翅膀,全球各大金融圈掀起了阵阵风浪。受连累的领域包括楼市、债市、股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全球各个角落。

目前,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扩大至信用卡领域,信用卡违约造成的巨大亏损即将公开化,从而使还未走出次贷危机的美国经济遭受新一轮打击。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美国平均每户家庭拥有5张以上的信用卡。当前,信用卡债务已经累计达9150亿美元。此外,汽车与其他消费信贷有1.5万亿美元,私人性质的抵押贷款规模有10万亿美元。

由于信用卡危机的风险已经显现,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已经提高了资产减值拨备。美国运通集团估计,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将占其放贷总数的20%。汤姆森金融公司认为,失业人数的不断扩大将使无力偿还信用卡债务的情况明显增加。在经济面临衰退、房地产价格加速下跌之际,这一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内地金融系统还相对独立,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仍不可完全自由兑换,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不会立即传递到中国内地。但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改革开放近30年的中国来说,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中,特别是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想“独善其身”也是不现实的。

首先,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正在“走出去”的中国金融业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有消息称,在美国次贷危机中,中行、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都出现一定的亏损。不过,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中行2007年度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中行投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债券尚未形成实际损失。同一天,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工行2007年度中期业绩会上说,工行现有的次级债券按目前市值估价的确是有浮亏的,但浮亏金额不大,工行完全有能力承担。交行和中信银行都发表声明表示,没有涉及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债券业务。而招行行长马蔚华则表示,招行次级债投资已平仓,且收益丰厚。总的来看,中资银行利润受到危机的冲击相当有限。

其次,尽管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连带影响更多地反映在市场情绪恐慌,以及市场信心遭受挫折上。长远来看,如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会使美国经济增长下降,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并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由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在中国对外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旦美国居民的消费因次贷危机蔓延出现急剧滑坡,必然会对中国国际收支产生较大的冲击,导致中国相关企业效益下降,拖累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放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次债危机给我们提了个什么醒呢?那就是:控制风险应多方齐动从长计议。

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防止风险贷款产生

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

完善个人信贷法律,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标的房产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是由于中国法律对居民居住地房屋有保障条款,收回房地产有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银行资产难以回收。随着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更加突出。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住宅抵押品又无法过户转让,银行很难进行充分处置,住房抵押形同虚设。

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向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加大了风险。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

由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居民银行存款。因此,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从2006年初开始,由于股市行情火爆,大量存款开始流入股市,国内储蓄率急剧下降,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可能的资金短缺问题不容忽视。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并减少风险积聚。房价是影响抵押贷款发放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借贷者借款规模和借款折扣的关键因素,房价的波动会极大影响抵押贷款的价值,稳定的房价是个人住房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7

信贷危机蔓延全球

现阶段,美国次级债危机直接造成信贷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在美国,由于情况不明朗,作为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之一的银行采取了避险措施,整个市场出现浓重“惜贷”气氛。据英国《经济学家》提供的数据,近来美国商业贷款市场利率相对国债利率的息差已经明显上升,比2006年年底翻了约一倍。这一上涨反映出资金供应趋紧、“风险溢价”提升。市场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如果成为常态,影响就不仅限于资本市场上借助高杠杆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还有可能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正常融资需求,进而对整体经济产生损害。

另外,资产证券化操作已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中。从更广泛的范围看,由于主要发达经济体金融联系紧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影响已不只限于本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部分海外投资基金受到较明显的冲击。

市场变化还造成近期各类市场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另外,美国信贷市场层次类别丰富,目前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突出表现在住房市场。但类似问题是否在汽车、信用卡等其他市场存在?次级市场问题是否在一般市场存在?这些疑虑会进一步加重,并可能借助诱因造成新的市场恐慌。

负面影响仍将持续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再加上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共同埋下了该恶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很快完成,其影响或将延续。

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的跟踪数据,美国浮动利率次贷经历贷款条件重设的高峰期将出现在今年11月前后,届时的月重置贷款规模将上升至500亿美元。由于利率等贷款条件重置,美国次级贷款客户的还款数额平均将增加三成以上。

另外,作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基础的美国住房市场目前还没有出现“拐点”。标准普尔公司的预测是平均房价在明年一季度见底,加上贷款利率上调,客户还款压力可能会增大,导致违约率进一步上升。

危机有望得到控制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本身规模不大。综合各机构数据,其规模不到3万亿美元,在这一市场基础上形成的担保债务凭证(CDO)类债券资产规模不过1万亿美元。而整个美国住房贷款市场容量大约是8万亿美元。截至2005年年底的美国债券市场规模为25万亿美元。进一步扩展,美国目前金融资产按市值计算,则达到46万亿美元之巨。

从美国整体商业环境看,今年以来企业盈利普遍上升,自有资金增加,发债融资需求总体不大。尽管银行部分业务受损,但行业人士预计比重不大,加上银行业整体财务稳健度提高,冲击有限。

另外,美欧货币当局在信贷市场出现短期“缺血”情况后,及时输入大笔资金,大大降低了局部风险爆发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股市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即便未来市场银根依然吃紧,美联储也还拥有贴现窗口业务、甚至下调基准利率等手段,以保证市场流动性。

篇8

各国先行指标加速回落 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9月份先行指标继续回落,OECD国家经济加速下滑,新兴经济体也步入下行周期。经修正后的OECD国家先行指标环比下降1.5个点,同比下降6.1个点,降幅较前几个月加快。从各国数据来看,先行指标同比降幅最大的依然是欧元区;中国先行指标继续跟随OECD指标回落。JP摩根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10月份再创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新低,降至41.0,为连续第5个月低于50临界值,制造业萎缩幅度进一步加剧。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加深,新订单、产出和就业指标均急速下滑,降幅远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制造业近期的萎缩最为显著,产出和新订单指标降至1980年经济衰退中期时的水平;欧元区制造业的萎缩也进一步加剧,区内四大经济体的指标持续下降;新兴经济体未能幸免,先行指标加速回落,未来需求不容乐观。

银行间拆借利率回落 去杠杆化仍将持续

国际银行间美元拆借利率持续下降,截至11月24日,3个月美元LIBOR与OIS利差缩小至1.70%,自10月上旬最高利差3.66%回落了两个百分点,金融市场困境略有缓和,但信贷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加深,救助实体经济的措施短期难以见效,市场依然笼罩在一片经济衰退忧虑之中。G20国峰会只是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给出具体执行方案。投资者的避险意识持续上升,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操作仍将延续下去,日元资产套利交易大量平仓,造成资金流出高息货币及新兴市场,回流美元、日元资产的现象。

欧元兑美元汇率依然高估

篇9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08-02

2010年至今,在CPI高位徘徊的严峻形势下,央行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21.5%,货币政策由2008年的量化宽松转向紧缩。国家一松一紧的宏观调控,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难以承受,面临着资金链紧张的问题。目前国内出现下面的金融困局:宏观方面是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导致银根紧缩;微观方面是资金荒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银行为维系项目的资金需求,只能增加民间借贷在资金中的占比,导致民间借贷需求旺盛。从2013年3月至今,温州80多家企业发生老板失踪、公司破产、员工讨薪事件,仅9月以来,就高达25起,一场由民间借贷风险传导至实业的危机正在爆发。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问题。信贷配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定义。就宏观上的信贷配给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①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②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这种现象是由信贷市场上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本文分别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来分析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概念最初来自保险市场的研究。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非对称发生在委托合同签约之前,属于隐藏信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非对称发生在委托合同签约之后,属于隐藏行动。

1 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1.1 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

信贷市场上银行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完全导致了逆向选择,假设市场是存在两种类型的借款人:一类借款人的投资项目收益率低但能获得稳定的回报,因此还款风险较小,另一类借款人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投机性,投资成功会获得较高的收益,但同时还款风险较大。前一种借款人被称为“高质量”的客户,后一种借款人被称为“低质量”的客户。

如果信贷市场信息对称,银行能知道哪些是高风险项目,哪些是低风险项目,则可以通过对高风险项目收取高利息,对低风险项目收取低利息来降低贷款风险。而实际上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无法通过此种做法来降低风险。下面通过对两种风险的项目分析来确定银行合适的做法。

假设两类项目各有一个,分别为项目1、项目2。项目1为低风险,项目2为高风险。两个项目都完全依靠银行融资,融资成本为B,贷款利率为r。项目i(i=1,2)投资成功获得收益为Ri,若投资失败则一无所获。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i,且P1>P2。根据收益与风险成正比,则收益越大,成功的概率越小,可以得到R1・P1=R2・P2。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当于融资总额比例c的担保品,且c

银行融资B元所得的期望收益为:

PiB(1+r)+(1-Pi)cB=PiB[(1+r)-c]+cB

i=1,2

借款人项目i的期望投资回报为:

Pi[Ri-B(1+r)]-(1-Pi)cB=PiRi-PiB(1+r-c)-cB

i=1,2

令?酌0为使低风险项目的投资回报等于0的贷款利率,则由上式可得:

?酌0=[R1P1-cB(1-P1)]/P1B-1

当利率小于?酌0时,两类项目都申请贷款,当利率高于?酌0时,低风险项目无法支付贷款利息,将退出信贷市场,剩下的是高风险项目。

于是,当信贷市场上出现过度需求时,如果银行提高利率,将会使低风险项目退出市场,贷款质量从而下降,银行面临较高的风险。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因此,在?酌0的利率水平下,即使有超额需求,银行也不会提高利率。低利率水平下的信贷配给是银行解决逆向选择,控制贷款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银行可以通过借款者的信用记录、工作年限、不动产及其他货物抵押等信号来甄别借款者质量,按一定比例限制愿意贷款的不同风险类别客户的数量,将贷款数额控制在需求量之下。这种做法是银行的信息甄别机制,而借款者可以通过向银行进行信号发送,具体可以通过填写保证书,向银行保证自己会承担一定的风险,或者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向银行公示企业财务变化、经营状况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对于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效应向银行展示自己良好的声誉。

1.2 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

银行发放贷款后,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观测到企业的行为,企业有可能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这就是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在信贷市场上,企业借款之后会有两种行为:一是企业投资成功,按时还本付息,二是企业投资失败,拒绝还款。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如图1所示。

图中Ub,Ui分别指银行和企业得到的效用,如果银行能知道x,y的大小,即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会出现如下情况:

当x0,如果银行正确预测企业的行为,则会选择提供贷款。

当x-5,如果银行正确预测企业的行为,则会选择不提供贷款。

但实际情况下,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得知x,y的大小,因此不能做出是否贷款的选择。

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发生的原因是在以个人信用为主要交易载体的市场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服务制度,如果个人遵守信用,将会得到一定形式的奖励,比如办理其他金融服务时可以得到相应的优惠服务,守信的时间越长,得到的优惠程度越大。如果个人违反信用,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建立失信举报机制,并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

1.3 我国信贷市场的分析

此次温州出现的信贷危机事件所处的宏观环境比较复杂,国家一松一紧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银根紧绷,几乎采取了只抽不放的政策,银行答应给企业续贷的资金迟迟不能兑现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实体经济的变革超前,而金融的改革滞后使得民营企业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民间“高利贷”便随之产生。

为了避免中国式信贷危机,政府要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激励,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信贷体系,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2 政策与建议

本文分别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市场中并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机制使信息不对称尽量减少,让信贷市场更有效率的运行。

首先,从中小企业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讲诚信,遵守信贷市场的运行规则。民营经济还要尽早作出转型升级的定位,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找出路,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具体做法如下:向银行提交一定数量的抵押品,用来保证承担一定的风险,抵押品价格越高,企业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定期向银行披露企业的运作状况,包括企业财务变化、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对于经营绩效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或者连锁店效应向银行展示自己良好的声誉。

其次,从银行角度来看,为了减少贷款风险,可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甄别,从而按一定比例限制愿意贷款的不同风险类别客户的数量,通过信贷配给在给定的利率水平上控制贷款数量,防止高质量的企业被挤出。银行还应该建立个人信用服务制度,对企业实施激励―惩罚机制。当个人遵守信用时,银行给予企业一定形式的奖励,比如办理其他金融服务时可以得到相应的优惠服务,守信的时间越长,得到的优惠程度越大。当个人违反信用时,银行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惩罚,比如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按照时间长短不同记录于各相关数据库中。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看,政府应该积极推进重点中小型企业贷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要素供给、竞争规制、市场秩序上作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民间借贷虽然为一些中小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它的高利率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各地政府要积极探索民营企业担保制度和中介服务,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将民间借贷纳入主流信贷体系,让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

参考文献:

[1] 江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贷市场[J].经济研究,2000,(6).

[2] 葛长有.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6).

[3] 黄伟宏.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信贷配给[J].上海金融,2011,(9).

[4] 胡明东,周如田.信贷配给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

[5]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篇10

对华尔街而言,这绝对是一个祸不单行的多事之冬。其实何止是华尔街,在欧洲、日本、我国香港,乃至内地的资本市场,同样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这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出现剧烈动荡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对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让人们对这个危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是一场信用危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次贷危机首先是一场信用危机,其直接的结果是金融市场信贷创造能力的削弱,还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金融体系的信心受到重创,融资环境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有陷入流动性枯竭的苗头,这将严重限制这些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能力。

受次贷危机影响,截至2008年1月中旬,过去12个月,花旗集团市值缩水高达52%,而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市值则缩水了14%,汇丰控股在香港的股价相比去年最高时也已经下降超过20%。

有统计称,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这个数额相对于美国庞大的经济实体来说并不算多,但从2008年1月21日开始,美股重挫,欧洲股市狂泻,亚洲股市崩塌,全球股市竟然脆弱到如此不堪一击,人们讶异不已。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长任志刚认为,近期美国的住房市场进一步恶化,住屋问题的影响蔓延至广泛经济领域的机会似乎愈来愈大。面对住房市场持续调整、信贷进一步收紧、能源涨价及金融市场持续波动,外界愈来愈关注美国经济是否会陷入甚至已经处于衰退局面。美国经济数据疲弱及信贷危机持续,加上央行的言论突显出增长放缓的风险,令投资者怀疑早前有关新兴国家与工业国金融市场发展分道扬镳的说法是否恰当,并增加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拖累全球经济的恐惧,使市场再度笼罩着逃避风险的情绪、信贷溢价上升及全球股市出现抛售潮。

最先认为美国经济可能因次贷危机陷入衰退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对于美国经济,我的看法是美国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的可能性是50%,不过目前还没有很过硬的数据可以证明经济恶化。第一季度的GDP增长似乎是‘零’。但一般来说,经济萧条应该体现在更广泛的范围,目前还无法看到这一点。不过美国经济似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它必须保持增长,才能保持活力,如果没有活力,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

美国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愈发显现,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全球股市面临股灾,中国股市也报以暴跌。虽然《财富》中国总编辑钮文新表示,中国股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暴跌不改长期向好趋势,但仍改变不了次贷危机对我国所带来的影响。

那么,美国经济的波动究竟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侯若石认为,总体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今年可能适当放缓。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因此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从出口商品上分析,虽然有次贷危机拖累了需求,但对美国人的日常消费影响有限,中国商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又以物美价廉取胜,所以中国制造商品仍会受到美国市场青睐。正如2000年美国经济衰退时,不仅没有影响中国商品出口,反而价廉物美的商品大受欢迎,中国对美出口有增无减。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从目前看,由于我国金融系统在次贷领域介入有限,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短期影响有限;但从长期看,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可能会降低外汇需求,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影响,从而对相关行业上市公司产生冲击,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此外,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新兴市场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加大,进而可能对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2008年光大证券投资策略报告会上指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衰退还远远没有看到尽头,但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央行的救市措施会有效地制止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他指出:“美国经济的调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目前最可能引发的结果是:外贸顺差增幅降低,但绝对规模还将很大;对外汇储备增加的贡献将减少,而资本项下的外资流入可能增加。这些都将促使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而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则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心理层面因素居多。 一般来讲,凡是涉及到交易,无论是简单的衍生品还是复杂的衍生品都会受到影响。但根据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程度及国内各金融机构持有的外汇头寸来说,影响应该是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内。他介绍,债券产品分为“持有到期”和“可出售”两种。在债券产品市场价格时时波动的情况下,“持有到期”类债券,只要机构没有破产,本息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而“可出售”类债券,按照公允价值计值,本息的损益会根据市场价格随时变动。现在国内金融机构持有前者的比重很大,这不会有实质损失。另外,国内机构也不存在资金紧张问题,将手上的“可出售”类转换为“持有到期”类也可以大规模降低损失。

次级债危机未对中国造成重大冲击,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是资本项管制又一次救了中国,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施建淮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中国今天的情况和十年前那场震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我国的对外经济规模已经变得非常大,马上要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了,国际资本可以通过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流入流出;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业也对外开放了,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大量的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国内开展业务会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流动,再加上巨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可以成为热钱流动的渠道,资本流动已经很难靠行政手段来管制。

施建淮指出,这次次贷危机没有对中国造成冲击的原因,一是国内金融机构涉足美国次级债不深,只有几家银行买了,而买的规模又很有限。二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增加,上市公司的素质包括它的盈利能力都在加强,出口强健。虽然贸易顺差过大不好,但是出口强健的话,大家对我们的国际偿债能力就有信心,所以流入到中国股市和房地产的QFII包括很多热钱都看好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而流出中国市场。

次贷危机亦良机

虽然短期内次贷危机对我国影响有限,但那依然是一个危机,前景扑朔迷离,不知何时会突然爆发,因此,善于发现良机并加以利用,化危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契机,才是上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指出,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平稳较快发展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其中,世界经济稳中趋降一方面会使我国经济增速减慢,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我国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格局有助于减轻我国物价上涨压力,增大我国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空间。

而连平更从中发现,“次贷危机使欧美等地区的国际金融机构备受重创,将加快发达国家主导的旧国际金融格局的瓦解,但同时也是中国金融资本迅速崛起、参与构建国际金融新格局的良机。”他分析,次贷危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影响程度还会持续加深,使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市值大量蒸发,也令全球金融业排名重新洗牌。这种冲击可能进一步加速国际金融格局的变动:由发达国家单边主导的旧的国际金融格局将发生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国际金融格局中迅速崛起的一股力量。实力此消彼长,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深化更突显出中国金融资本的实力。现在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国内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也使得大量资金需要向外寻求投资出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危机同时为中国金融资本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连平认为,中国金融机构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走出去。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使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遭受重挫,许多机构正在考虑收缩其业务和机构规模,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抓住机会,在国际金融机构业务和机构收缩时尽快走出去开拓疆土,扩展自己的全球业务和网络。另一方面,可以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股价大幅下挫、资本实力明显削弱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对其战略性参股。再加上人民币正处于升值过程中,通过在国内融资的方式购买国际金融机构的股权,目前正处于最佳的时期。

对中国的启示

侯若石表示,美国是一个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金融操作技巧十分高明,却发生如此严重的危机,其中暴露的问题,中国应引以为鉴。美国次贷危机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次贷危机是由频繁加息造成的,所以我们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也要通盘考虑,权衡各种利弊影响;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1月22日在青岛举办的“2008中国宏观经济财智对话”中表示,美国次贷危机给了我们启示:第一,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要谨慎,不能盲目扩张。第二,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第三,要防范资产泡沫。第四,加强对流动性管理,全球化过程中要看到收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