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健康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亚健康的健康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亚健康的健康管理

篇1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的方法,选择广州某区基层镇级8间医院护理人员236人。没有年龄限制,女性。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基本信息+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何应对亚健康)对护理人员发放问卷,并且调查人员当面讲解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和填表要求后,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拟调查人员300人,实调查290人,发放问卷290份,实收回问卷260份,有效问卷236份。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将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分为三个等级:“仅听说过”定义为听说过亚健康这一词,但对定义模糊,对如何处理亚健康问题不清楚或知之甚少;“初步认识”定义为知道亚健康的定义,对亚健康概念、应对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只是粗略的认识,不全面;“深入了解”定义为对亚健康这一词的定义清楚,了解亚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并能熟练掌握病人亚健康的应对方法。

2结果

236名护理人员中对亚健康仅听说过的有17人,占7.21%;有初步认识的有196名,占83.05%;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23名,占9.75%。

3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亚健康有初步认识的占大多数,为83.05%,然而对亚健康有深入认识的仅占9.75%,7.21%的护理人员对亚健康仅听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①可能是护理人员参加工作后,没有认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没有与医学发展步调保持一致;②是镇级基层医院仍有相当部分年龄较大护士为无专业护理学历人员,或者是后来参加成人护理专业学习人员,学习强度不够。③是与镇级基层医院基础相对较差,没有认真开展继续教育有关。护理人员对亚健康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差,建议卫生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对亚健康和健康的认知情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知识来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①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一些日常生活的健康常识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受益更大,做讲座不仅可以增加护理人员健康知识储备,更是给护理人员一个警醒,提醒护理人员首先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②提高基层医院护士亚健康基础知识。目前国内的各大护理院校教育中对亚健康知识相关教育很多,但护理人员在工作后较少有机会参加亚健康方面的培训。因此,为了尽快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的亚健康知识水平,各级护理学会应为基层医院护士提供系统的亚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医院护理部要鼓励护士参与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亚健康学术讲座等,带动护士对亚健康知识和管理技巧的掌握,并为护理专业学生增设必修或选修亚健康课程。③护士需积极参与对病人的亚健康管理。大部分护士认为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亚健康主要是医生的职责。亚健康管理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在临床工作中护士接触患者的机会很多,护士能及时发现患者除现症外其它方面的亚健康,但是要充分发挥护士在亚健康处理中的作用,只有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亚健康”学习的机会,才能提高她们亚健康的知识水平,更好地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④规范亚健康患者的管理处理实践。制定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的亚健康实践工作指引,为提高护士对亚健康患者的评估能力,并建立亚健康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加强对亚健康的监督与指导。努力培养亚健康专科护士,促进亚健康专科的发展,提高亚健康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基层医院护士进行亚健康认知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护士缺乏深入了解亚健康相关知识,在日常的整体护理工作进行的健康教育欠缺实质效果,仅停留在对亚健康知识初步了解,无法正确及时地对亚健康患者进行亚健康教育。

4结语

篇2

关键词 “80后”辅导员 心理压力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80后”辅导员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然而,“80后”辅导员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将会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工作、个人等一系列压力,若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则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80后”辅导员压力成因,研究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80后”辅导员的一系列压力,帮助“80后”辅导员缓解压力、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80后”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成因

(1)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地位低使辅导员产生心理失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高校历来以教学为主,各项优惠政策都向教学倾斜,没有专职担任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份闲差,因此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地位较低已成为困扰众多辅导员的现象。近几年,有关教育法规、文件中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一再肯定和重视,但实际生活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依然名不副实,尤其是年轻的“80后”辅导员,更是承受了来自社会的压力,长此以往导致该群体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出现心理失衡。

(2)工作繁重琐碎,责任重大,诱发心理疲劳。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既要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又要面对诸如家庭困难学生、心理脆弱的学生、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加之,目前大部分的学生是“95后”,个性比较强,所以更需要辅导员加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事务无小事,事事均需要辅导员认真对待,而且半点不得马虎,也因此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此外,辅导员还需要执行学院和学生处、团委的工作安排,完成组织部、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部门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工作繁重琐碎,责任重大,长期保持一种应激的状态,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诱发心理疲劳。

(3)职业安全感低,导致焦虑与烦躁。大部分“80后”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大部分高校重使用、轻培养或培训不够专业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部分“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到困惑与迷茫,增大了心理压力;“80后”辅导员即将或已经面临着职称评定的问题,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不像专业课教师有教学、有科研,课题也相对较多,此外,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工作上,因而没有充裕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80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琐,见效周期长,工作成果无法量化,从而使其产生挫败感,晋升难度大,前途迷茫,导致该群体职业安全感低,易焦虑和烦躁。

2“80后”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的不良影响

(1)生理上,严重影响“80后”辅导员的身体健康。长期高负荷疲劳工作,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锻炼,致使很多“80后”辅导员年纪轻轻就出现了诸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新陈代谢紊乱等状况。

(2)心理上,“80后”辅导员易产生消极心理。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80后”辅导员产生焦虑、恐慌、烦躁、紧张、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些消极的心理势必会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加剧了“80后”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3)行为上,导致“80后”辅导员威信缺失,影响形象。如果过大压力长时间持续,不仅使“80后”辅导员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 而且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饮食不规律、睡眠失调、发脾气等行为问题,直接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无法达到以身作则的工作要求。

3“80后”辅导员的健康管理

3.1创造良好环境,健全保障机制

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工作,因为辅导员工作是高校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还应在工作中增加培训的内容和机会,一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二是注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培训,增强辅导员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维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其次,高校应尽可能优化各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性工作,让辅导员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和改进,同时为辅导员提供课题研究和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晋职、奖励等方面也予以适当照顾;切实提高“80后”辅导员的待遇,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健全校内保障机制,提升其职业安全感,从而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3.2树立正确价值观,努力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80后”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将辅导员这一职业升级为自己的事业,以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自豪,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增强事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80后”辅导员应努力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心理学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心理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钰琳.“80 后”辅导员压力现状及应对方式的思考――以北京某高校为例[J].学园,2015(2):42-43

篇3

随着现代人口老年化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脑卒中、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防治措施。我科近3年对所有高血压住院患者及部分患者家属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一、普及患者高血压疾病的知识。

责任护士利用进入病房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和巡视病房的机会,与患者进行交谈,宣传等,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收集患者的各项资料,对患者提出问题应给予充分的解释,特别是老年人健忘的特点,护士要进行必要的全面宣教,这种随时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易于接受且效果好。在医院、科室的明显的地方设有宣传栏,每月更换一次,以科普知识、专科疾病知识为主,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每位患者住院时发放高血压健康教育处方。病区定期组织患者召开健康教育座谈会,观看科普幻灯。

二、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保持心态稳定。健康教育具有双向性,只有取得患者的合作与信任,才能使患者积极参加,帮助他们培养较好的生活习惯。责任护士要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使患者明确知道高血压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坚持长期全程的治疗,就会完全可以控制好血压,有利于防止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而并发症也是可防可治的。避免患者的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树立信心,积极治疗。通过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够有效的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伤残率和病死率。从而达到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改变患者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具有高血压的易发因素或危险因素的人群是肥胖、高血脂症、经常紧张、高盐饮食以及吸烟喝酒,直系亲属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等。对该类人群施以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行为,对高血压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调整和改善患者血压状况如: ⑴合理膳食。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多食植物油,少食含胆固醇多的动物油及食物。每天摄盐以5-8g/天为宜。多吃富含钙,钾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⑵戒除烟酒嗜好。研究表明吸烟者血压升高比不吸烟者高2倍[2],吸烟后会加快心率,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血液粘稠度等,并易发生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饮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饮酒后体内的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及心茶酚胺等内分泌激素升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严格戒除烟酒不良嗜好。⑶休息与运动,减轻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缺乏运动、饮食过量与肥胖有密不可分割的联系。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采用适当的运动锻炼,运动以有氧活动为宜,循序渐进,不宜剧烈。通过运动锻炼能促进多余脂肪的代谢,是减肥的有效途径,对控制血压有一定效果。

四、通过健康教育培养高血压患者良好的服药自我管理能力。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以至终身的服药治疗。在生活中很多患者忘记服药或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定,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规范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反复多次对患者及家属讲解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详细介绍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坚持服药期间,每日定时定测血压,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遵医嘱减至维持量,切记突然停药或自己停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征导致血压反弹。

通过近年来对临床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患者对高血压疾病有了正确认识,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平稳控制血压。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密切了医患关系,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管理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提供了患者对医护的信任度及治疗的顺从性,为患者的康复提高了保障[3]。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积极辅导患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篇4

对照组51例高血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工作,在观察组中的60例高血压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管理,具体的健康管理内容如下:

1.1建立高血压患者档案: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把资料备案以作后期核对和病理分析,由于患者数量较多,在建立档案时务必对高血压患者的生理因素进行仔细的检查与记录。

1.2建立健康管理团队:对102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建立一支人员配置全面,相关医疗设备齐全的健康管理团队。整个团队首先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对病因、病史等相关资料进行问卷调查,便于后期健康管理的分类,这些资料都需建立详细的个人电子档案并上传到本院总资源库作为备份。然后对患者的血压、体重、身高、腰围的身体指标以及血脂、肝肾功能、血糖、血尿酸、血尿便等生理指标进行常规检查。

1.3管理内容:①分类: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因人而异,不同患者由于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在高血压的情况上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进行健康管理时,所用的方法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具体个人情况来进行细致的分类,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②习惯管理:高血压的发生与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稍有不慎就会使高血压患者发病陷入危险,所以管理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对高血压患者的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要的预防措施,结合其他辅助管理手段,从根本上保障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

1.4效果分析指标:根据国家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对于服用药物或者进行非药物保健之后,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所降低,这个降低的程度有具体的医学标准:①显效: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②有效:收缩压下降10-19mmHg,舒张压降至正常,但下降未到10mmHg;③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水平。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51例,其中显效41例,有效7例,无效3例,临床效果较好,有效率94.1%;对照组患者51例,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11例,临床试验总有效率为7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医学常见病,由于潜伏期较长,也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是由身体机能老化之后对于血压的控制能力下降,所以在老年人中,高血压有一定的普遍性。而高血压有许多并发症,常见的伴随疾病有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因此高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将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于病死率和发病率较高,逐渐成为近年来难以根治的病症之一。高血压的发生除遗传、年龄、饮食等因素有关外,也离不开社会、心理及个性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一些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跟踪调查及资料分析,如果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工作,如健康管理,将会极大的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效遏制和减缓高血压患者死亡,对于保障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口腔种植中心100例人工种植义齿患者按门诊号尾号随机分成牙种植全程护理管理组(观察组,尾号单号)及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尾号双号),各50例,所有患者无种植义齿禁忌证。观察组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82岁,平均(46.2±2.4)岁;单牙缺失15例、多牙缺失35例;缺牙时间0.5~34年,平均(8.2±1.3)年。对照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9~84岁,平均(46.5±3.3)岁;单牙缺失17例、多牙缺失33例;缺牙时间0.5~32年,平均(8.0±1.8)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缺牙时间及缺牙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3]

存在牙或牙列缺失;局部牙槽骨量足够,无骨缺损;局部黏膜无炎症、溃疡及增生;拔牙创口完全愈合。

1.3排除标准

[4]排除牙槽骨畸形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者;骨质疏松症者;凝血障碍等系统疾病者。

1.4方法

对照组均根据治疗需要予以常规护理配合,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术前口述讲解等方式予以宣传教育指导。观察组予以全程护理管理,在手术前以多媒体形式予更生动形象的介绍牙种植手术的全过程并对每位牙列缺失患者都做好详细的评估(如是否有口腔黏膜疾病、唇干裂、唇炎、高血压病、颈椎病、腰肌劳损及腰椎疾病等)[5],便于详细计划,在手术中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术中实施心电监护,时刻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与患者保持沟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其情绪稳定。术后记录两组种植义齿患者的心率、血压、医患配合和沟通,宣教牙种植术后注意事项。主要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予以区别个性化健康教育。1.4.1术前宣教术前阶段整理分析患者基础资料,了解患者病情、治疗方式及性格特点,并向全组患者发放全面的种植牙健康教育手册,与患者及家属谈话,耐心讲明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病情并解答患者与家属对病情及治疗的疑问,了解患者对病情、种植牙治疗方式了解情况及主观看法,明确之前是否接受其他修复治疗,并通过谈话了解患者对种植牙治疗费用、术后疼痛、愈合期缺牙情况的程度了解。从临床专业知识层面如实告知患者治疗过程可能出现的身体变化,如心率、血压轻微波动和口腔异物感等。让患者真正了解病情及种植牙治疗的优势特征、给予提供牙种植模拟手术过程视频,讲解手术步骤及过程,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6]。详细宣教牙种植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使患者与医生有效沟通,保证手术顺利进行。1.4.2治疗过程健康指导根据患者免疫能力、血压、血糖水平评估治疗对身体的影响,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及护理工作,确保在最佳的种植时机开展治疗,并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控制已有的疾病。手术过程中采取患者最舒适的半卧位,如有嘴唇干燥的患者予石蜡油涂抹,防止唇部干裂带来的疼痛不适感而影响情绪,如有颈椎疾患或腰椎疾患的患者给予靠枕和腰垫以增加舒适度,缓解紧张情绪[7]。实施心电监护,时刻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使用进口碧兰麻微创无痛技术麻醉,尽量减少疼痛刺激。在术中与患者保持沟通,介绍手术进程,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情绪稳定。1.4.3后期健康教育术后亲自为患者讲解正确刷牙方式及每日刷牙次数,指导患者每日刷牙2~3次,以改善疗效、防控炎性反应,每次刷牙时间3~5min,以保护种植体、改善预后。建议患者术后及时使用冰袋对患处进行冷敷24h,以预防或减轻水肿。术后可适量进食饮水,食物不要过烫、过硬。跟踪随访,提醒患者按时正确刷牙、维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正确护理种植牙。督促患者控制吸烟,最好能彻底戒烟,以改善口腔卫生状况,提醒患者尽量使用软毛牙刷以免意外受伤;发现术处开裂、受伤或感染立即就医;术后2周内不可佩戴日常使用义齿,医师治疗完毕并确认恢复良好后方可佩戴;术后3个月按提示复诊,注意日常卫生及饮食生活习惯良好。

1.5评价标准

1.5.1人工种植牙成功评价标准[8]人工种植牙成功评价标准(术后12个月):植入术后伤口一期愈合;X线片显示人工种植牙与骨组织完全结合;植牙局部软组织无红肿、流脓、间隙现象、牙体未松动,牙槽骨吸收<2mm,患者使用体验满意。1.5.2预后效果评价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种植牙的情况,统计出现脱落、松动等现象的患者数量,并作统计学分析。1.5.3依从性评价[9]本院自制患者依从性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生活方式、服药情况等各类遵医行为,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依从性越好。评分:>90分为完全依从,60~89分为基本依从,<60分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1.6观察指标[10]在手术前、中、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种牙成功率。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种牙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本组治疗成功49例(98.0%),治疗期间血压、心率均相对稳定;对照组治疗成功42例(84.0%),3例患者因情绪紧张和配合度不够而导致血压、心率上升,干预后恢复正常。观察组治疗成功率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观察组均疗效良好,治疗后未见脱落和明显不适;对照组有2例患者治疗后有脱落现象,占4%,1例异物及疼痛感明显,占2%,经后期治疗均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9,P=0.04)。

2.3两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完全依从41例、基本依从9例,依从率100%(50/50),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完全依从21例、基本依从8例,依从率58%(29/50),观察组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P=0.04)。

2.4两组患者植牙围术期相关检测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过程中,两组的血压和心率有所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压、心率升高较小(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有所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压、心率升高较小(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牙科患者开始了解、认可并接受种植牙治疗,其优势在于通过工人的尖端牙修复疗法,治疗后功能恢复较好,还照顾到美观,因此适用于大多数患者[11]。

3.1口腔健康教育让患者对治疗工作更加了解、更愿意配合并达到治疗满意的效果

尽管种植牙技术日渐发达,但治疗过程依然存在不同程度创伤和痛苦,加之患者对此种疗法及相关护理工作了解不多,心理抗拒和畏惧明显,容易诱发和加重心率、血压水平异常,同时影响患者就医体验,可能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我院口腔科每年患者35000余例,实行牙种植术患者约200余例。本课题依托单位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口腔医学专业为市级重点学科,具备广泛的病例收集渠道,配备口腔牙种植专业人员。我院为改善种植牙治疗结局及患者护理体验,在规范开展种植牙治疗的同时,联合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及个性化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健康教育时,根据实际情况告知患者配合度低或病情特殊可能影响种植效果,引导患者讲出对种植治疗的担心,积极解答、疏导患者;系统分析患者骨质情况[12]、骨密度、骨量、口腔咬合力、口腔炎症、卫生习惯、营养状况[13]、饮食特征、体育锻炼、健康状态及情绪特点,灵活制定对应的后续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健康教育和护理工作中更加关注患者主管感受和情感需求,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14]、制定方案和开展健康辅导与心理干预,尤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将其作为开展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根据,让患者对治疗工作更加了解、更愿意配合,并成为医疗服务的核心[15],与医护人员更好地沟通和互动,最终护理和治疗效果满意[16]。

3.2种植牙的临床效果和患者评价都大大提升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种植牙相比传统的镶牙技术操作简单[17]、不磨牙、固位效果好、更美观、术后功能恢复好、进食早、痛苦小。若根据治疗实际开展优质的护理服务,并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引导患者配合治疗、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局部损伤和感染,并在治疗后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18]、定期复诊,临床效果和患者评价都大大提升[6]。本研究十分注重术前、治疗过程及治疗后的沟通和指导,首先在治疗前通过多个层面了解患者病情和潜在危险,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和教育方案,以交谈形式进一步了解患者性格及对治疗的看法,鼓励患者、答疑解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并引导患者学习相关知识、认同治疗及护理工作、积极配合医疗服务[19]。

3.3从治疗预后效果上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篇6

敦化市民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吉林省敦化市 133700

【摘 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高血压患者106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3 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病人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患者血压。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护理

高血压在临床中十分常见,需长期服药治疗[1],而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影响治疗效果。我院对53 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控压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11 月至2014 年1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06 例,男63 例,女43 例, 年龄46-81 岁, 平均(59.4±9.5)岁;病程6 个月-7 年,平均(2.3±0.4)年;收缩压为140-180mmHg, 舒张压为90-138mmHg。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 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基础环境护理、用药指导、血压监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

(1)基础知识讲解:为患者讲解高血压概念、发病机制、病因、症状、并发症和危害,告知其需终身治疗且不可间断,还需长期展开血压监测。将注意事项打印成小册子并发放给患者,使其常读常看,加深记忆。

(2)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乐观心态。对于恐惧或焦虑患者告知高血压可控,通过有效控压患者可像正常人一样长寿;若患者血压波动大,控制困难,则为其讲解治疗失败原因并制定可行对策,消除其心理压力。

(3)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坚持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低盐饮食,减少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摄取量,每日摄盐量不超过6g,食物注意粗细搭配,少食多餐,禁暴饮暴食。

(4)生活方式指导:告知患者保持充分睡眠,禁烟限酒,选择合理的运动方式,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展开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且注意循序渐进。

(5)血压自测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血压正确测量方法并对血压变化准确记录。患者可在早晨、下午及临睡前自行测量血压。

(6)家属指导:为患者家属详细讲解高血压基本知识、用药知识、坚持用药的必要性、高血压饮食注意问题,使其了解高血压知识,并可间接帮助患者坚持用药。

(7)跟踪教育:在患者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出院后护理人员展开定期随访并提供咨询。嘱咐患者和护士保持联系,随访时了解患者用药情况、病情、血压控制情况,鼓励其坚持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改变治疗计划。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护理6 个月后由分管护士经电话随访方式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依据为Moriksy 推荐标准,共包括4 个问题,总分为8 分,分值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分析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 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 检验,若P<0.05 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

两组服药依从性得分评分为对照组护理前(5.8±1.2) 分, 护理后(4.0±0.8)分;观察组护理前(5.7±1.4)分,护理后(2.0±0.6) 分; 两组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控压效果

护理前对照组收缩压(159±15)mmHg,舒张压(105±9)mmHg,观察组收缩压(157±16)mmHg,舒张压(106±10)mmHg; 护理后对照组收缩压(132±8)mmHg, 舒张压(93±7)mmHg, 观察组收缩压(121±5)mmHg,舒张压(88±6)mmHg;两组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慢性疾病,其防治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已有研究[2] 显示,对于高血压患者仅依赖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还需综合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等,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其治疗依从性[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基础知识讲解、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血压自我监测指导和跟踪教育等方式为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高血压病人不仅需要家属给予关心照顾,同时还需要家属给予自身精神上的支持。家属可给予患者直接影响,若家属生活行为不正确,或健康观缺乏,可对患者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健康教育中还应注意对患者家属展开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高血压患者应采取的正确生活方式及用药方式,以便家属可起到监督、鼓励、指导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服药依从性及控压效果等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卓有成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 杜茜倩, 李胜玲等. 家庭访视护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遵从行为及家庭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77-80.

篇7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非同日三次以上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老年高血压病是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竭和主动脉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逐年上升,以成为21世纪护理的主要对象。根据我国国情,我们有必要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以社区健康教育为基础,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心理护理为干预重点的社区综合护理[2]。

1健康教育

1.1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发病因素分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内因包括遗传、年龄等所致大动脉粥样硬化、总外周阻力升高、肾脏排钠能力减退等。外因包括:缺乏体育锻炼、超重、嗜好烟酒、高盐饮食、消极情绪等。

1.2健康教育的形式 包括社区黑板报、健康处方、课堂演讲、典型病案分析、电话咨询等。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系统广泛,包括高血压的病因、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治疗目的、配合事项等。健康教育时要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使居民由知识的认知自发转化为行动的实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改变人们的认识和态度[3]。

2心理调试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情绪可以影响机体,愉悦稳定的情绪可以促进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健康。某些高血压患者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引发了严重的脑血栓导致偏瘫,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心理的重视,限制其参加或观看竞争性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建立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老年人患病后易产生恐惧、孤单,抑郁等负面情绪,加之年龄的变化,老年人有理解力差,健忘等特点.针对其特点我们对他们的消极心理要予以理解,给予宽慰;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尽己所能帮助其解决问题,疏导负面情绪;对他们的提问要给予不厌其烦的讲解,并且多次重复加强其理解与记忆,在其忘记时适时予以提醒。

3调整饮食

近年来,伴随食物结构的变化,饮食习惯的变化,体力劳动的减少,而引起的高血压病既是血管疾患,也是代谢性疾病。

食盐的摄入量在我国偏高。高盐可直接引起体内钠离子的增多,水的潴留,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多,加重心脏的负担,血管的侧压力,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食盐的摄入量应每日≤5g。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往往相互伴随,互相促进。因此高血压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少食多餐为宜。钾能抑制交感神经,钙的摄取量低容易促使血压上升,体内的镁含量与血压呈负相关,因此鼓励病人多吃水果、蔬菜、豆类、海藻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还应鼓励老年人适量食用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等,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限酒

吸烟、饮酒可致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造成细胞内钙浓度增高而引起血压升高。烟中尼古丁可使血压一过性升高,而且降低服药的顺应性并增加降压药物剂量。酒含热能高,长期饮酒可造成脂肪积累,升高血压,降低患者对降压药反映性,增加脑中风的危险。曹光复等对265例临界高血压10年随访研究发现,转为持续高血压的患者全吸烟,而血压转为正常者吸烟人数不足1/10,饮酒者后者也明显低于前者。我国建议男性乙醇量

5保证睡眠

高血压患者常有失眠现象,失眠可加重高血压。要指导高血压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避免劳累,中午休息30min~1h,按时作息,必要时遵医嘱服镇静剂。嘱患者变换时要缓慢,防止性低血压。

6适当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训练,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产生温和的降压作用。方法:调整呼吸,自然地进行腹式呼吸逐渐增加潮气量;放松全身各部位肌肉,尤其是头颈部;集中注意力,选择某一物品作为注意对象,每日一次,每次30min。

根据个人习惯及能力制定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体操、气功和太极拳等。以运动后心率作为衡量活动强度的标准,即:运动后心率(次/分钟)=170-年龄。观察活动强度还应结合自我感觉综合判断,以运动后感到轻松或稍有疲劳、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振作为强度适当,效果良好。

7服药指导

7.1老年人在用药时要注意避免选用可引发直立性低血压、抑郁症或对心肌有抑制作用、使心跳减慢的药物;用量宜从控制血压的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最好使用降压作用能持续24h的药物,以防脑血栓的发生;对血压增高已多年者,应以逐渐降压为宜。

7.2遵守医嘱,坚持服药 据统计高血压病的服药率为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者5.8%。因此,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加强卫生教育,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服药,不擅自停药,晨起或午睡时正是血压的高峰值,可按药物的起效时间,血压的峰值规律,或者动态血压结果,指导服药时间,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应与医生保持联系,正确调节药物用量,避免停药后血压突然升高,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甚至出现高血压急症。

7.3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用药,如钙拮抗剂心痛定,因降压剧烈易引起性低血压,踝部水肿,面部潮红,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在应用利尿剂双克类药时,嘱患者多进含钾的食物定期复查血钾,以防电解质紊乱;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因对支气管收缩和外周血管收缩的副作用较轻,适于长期服用,也有使甘油三脂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诱发支气管哮喘等副作用。

7.4长期服药者一旦出现心动过缓,血压过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重度高血压病人必须住院治疗。

8家庭参与

家庭参与照顾病人不仅可以促进家人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患者获得愉悦的感受,还可以为患者服务,督促其及时就医,按时正确的测量血压,按时服药,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所致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9定期随访

对高血压患者,每周随访一次,血压稳定后每月随访一次。指导家属和病人正确测量血压并记录。妥善保管患者的检查资料,观察其病情变化,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

10小结

高血压患者作为社会中日渐庞大的群体,应当引起我们重视。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减少不良后果,积极、全程、多方面的参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变化,需要病人、家庭成员、医护人员乃至全社会的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工作倦怠;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是教师职业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长期以来,有关教育职业问题的研究一般都集中在以小学或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而以高校教师为对象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日益关注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工作倦怠等引起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研究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问题提供借鉴。

一、关于教师职业压力

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戈麦池、卢维奇和米尔克(Gmelch,Lovrich&Milke,1984)是较早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将高校教师反映的许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都归结为从事教学这项工作的原因。索西尼里和格若格瑞(Sorcinelli&Grogery,1987)认为,年青教师受到的工作压力更高,因为他们必须面对是否能够晋职的压力和期望。布莱克本(Blackburn,HomwitEdington,Klos,1986)等认为,一旦感觉到工作压力,也就说明教师对满意的工作生活失去了热情。伯利克斯和克罗斯等(Blix,Cruise,Mitchell&Blix,1994)使用个人环境匹配模型(简称P—E匹配模型)来解释在职业压力状态下,员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P—E匹配模型,当个人能力不适应环境要求时,职业压力感就会增加(Blau,1981)。当个人能力与任务环境要求相匹配时,可以称之为胜任(Harrison,1978)。持续的胜任感会增强工作人员的价值成就感和竞争力(Morse,1975),并促进工作生活质量提高(Becker,Drachman&Kirscht,1974)。反之,不胜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紧张感,持续时间久了,还可能带来生理疾病(Kasl,1978)、精神不安(Jenkins,1979)和不当行为等后果(Lvons,1971)。事实表明,高校老师是最容易感受工作压力的群体之一,但目前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方面的研究文献仍不多。伯利克斯和克罗斯等(Blix,CruiseMitchell&Blix,1994)提出使用动机类型与工作成果之间的不匹配状态指标来反映教师的职业压力。已有研究表明,在高校行政管理类教师中,工作动机与工作成果之间的不匹配与职业压力指标相关,伯利克斯(Blix&lee,1991)调查的结果是发现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评分与其工作动机与工作成果之间的不匹配程度正相关。

二、关于教师工作倦怠

高校教师的倦怠是指因长期从事需要付出情绪的工作,而导致生理、情绪和智力衰竭的状态(Harrison,1999),它是影响各类工作人员的一个社会问题,包括学术型机构和非学术型机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莱克里奇(Lackritz,2004)的研究表明,工作倦怠是学术研究群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被调查的公立大学中20%的教师都有较强的倦怠感。这个数字不及对企业工作人员调查结果的一半(GolembiewskietaJ.,1998),约50%的企业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工作倦怠感。显然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问题不像一般企业那样显著。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与大量的学生、教工和行政管理人员打交道,因此也是最容易产生倦怠的职业群体。哈瑞森(Harrison,1999)对高校教师在工作上面临的心理问题做了概括和归纳,包括:压力、冲突、需求,以及较少的回报、成就与成功。当人们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没有实际投入保障的期望,挫折感便由此而生。伯利克斯(Blixetal,1994)使用1990年初的数据分析发现,高校老师的倦怠与工作压力、生理健康、工作效率正相关,但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研究发现,科研型教师的工作倦怠感与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动机以及工作满意度负相关,特别是对于非终身任职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比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科研型教师的工作倦怠感与其科研工作报酬负相关,在这个问题上,非终身教职的教师比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体现得更强烈。测量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指标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失去同情心(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personalaccomplishment)方面。所谓情绪衰竭是指由于情绪耗尽而体现出的疲乏和疲倦,当这种状态持续时间久了,作为教师本人就会发现他们已经难以再像过去那样把自己的所有热情都奉献给学生。所谓失去同情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事务漠不关心,机械、呆板地对待学生的消极情绪(Blix etal,1994)。个人成就感是指教师自我感觉其工作对学生所做的贡献或奉献水平,反映来自自我的消极评价(Maslach etal,1996)。高校教师比社会上非教师工作人员享有更多的福利机会,例如有固定假期,能够获得终身任职,他们可以为研究或工作需要获得外部支持。因此,一般认为教师比在公共部门或私营部门的工作人员承受的压力和倦怠要小得多。但实际上,莱克里奇(Lackritz,2004)的调查表明,休假对于缓解工作倦怠的效应非常有限。琼斯和韦斯特曼(Jones,1998;Westman&Eden,1997)研究也认为,短期脱离工作仅仅能够使工作倦怠感暂时得到缓解。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倦怠感也不同。由于与情绪密切相关,因此性别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较大(Martin,2000)。梅耶森(Mayerson,1998)研究认为,与工作倦怠相关的问题具有“女性化”特点,如比较注重个人情绪,或者是有表达情绪的愿望。可见,男性或女性在面对工作压力或倦怠时的表现方式不同。许多研究都认为,工作负荷是引发倦怠的主要原因(O’Connor&Clarke,1990;Punch&Tuettemann,1990;Tang & Yeung,1999;Van dick & Wangner,2001)。利普尔(Lippel,1999)认为,女性面临高负荷工作时产生倦怠的可能性更大。莱克里奇(Lackritz,2004)认为,年龄与情绪衰竭负相关,即随着年龄增长,教师的情绪衰退程度越小。对年轻教师的调查显示,尽管他们的工作热情较高,但他们却很容易体现出倦怠。在教学职业生涯初始时期,年青教师普遍面临更大的压力,教学工作与他们的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需要付出的时间容易发生冲突。年龄较大一些的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平衡自己的时间安排。对于年青教师来说,由于在职业生涯开始初期涉及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泛,因此积累的教学经验往往有限。教学负荷及学生数量与工作倦怠直接相关。因此,减轻教学负荷或减少学生数量有助于降低教师工作倦怠感,但这仅仅是保护性措施,并不是积极根治的办法。由于教师对工作的倦怠感可能周期性爆发,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应十分关注教师在过去表现出的工作倦怠现象。

三、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职业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特别是由工作中的组织因素所引起的工作压力。例如:美国学者迈纳(J. B. Miner)和布鲁尔(J. P. Brewer)、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D. Hargreaves)分别指出长期的职业压力会造成情绪失常和情感的疲倦。研究职业倦怠的第一人Maslach将职业倦怠描述为是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缺乏在内的一种压力反应。Dunham也将职业倦怠视为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形式,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的产物。与之相应,英国拉夫堡大学特拉弗斯(C.J. Travers)和曼彻斯特大学库伯教授(C. L. cooper)在他们的合著《压力下的教师》(Teachers under Pressure)一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论述职业压力的极端形式——疲惫(Burnout)现象。一些具体的研究也证实了两者的关系。按照应激资源理论,当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对个体的要求(Demands)持续超过个体具有的有效应对资源(Resources)时,就会发生职业倦怠。在一项对护理学校教师进行的研究中发现长期超负荷工作、工作环境差、报酬低于自己的期望值是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和职业倦怠形成的主要原因。经常体验到组织不公平感和对组织管理变革采取消极态度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但也有人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质疑,认为职业倦怠和某些概念间存在着重叠,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工作压力。但职业倦怠绝不是工作压力的一个时髦替代语,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工作压力是从单维角度来研究压力反应的,而职业倦怠则是从多维角度来研究的。它不仅包括工作压力下的情绪反应,还包括了由于工作压力引起的对他人的评价和对自我的评价。压力反应通常是产生于个体所知觉到的工作要求与个体能力之间的不一致,而倦怠则是产生于个体所知觉到的对工作投入与从工作中获得的回报之间的不一致,其中情绪因素占重要地位。工作压力本身并不一定导致倦怠,但如果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无法得到解决,这期间又没有缓冲资源,没有支持系统,那么这些不可调解的压力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四、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尽管美国学者Selye曾把教师职业压力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但己有的研究表明压力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心理学、医学、工效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均发现职业压力己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的社会流行现象。职业压力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样化的,通常表现在生理、行为、情绪、认知等方面。国外研究显示教师压力与其身心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并且也有研究指出教师压力变量能预测教师身心健康变量。在多数研究中普遍认为教师职业压力和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教师职业压力被看作是教师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理查德和克利舒克(Richard&Krieshok,1989)采用己有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对教师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压力对身体紧张度的解释率是45%。布伦纳、索本、沃林斯(Brenner, Sorbom&Wallins,1985)用结构方程统计方法检验了教师压力相互影响模式的吻合度和恒定性。在一个学年中对一组教师进行了两次问卷施测后,发现压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一般紧张度水平,然后导致其心理和生理机能的紊乱。我国许延礼等研究显示,工作压力大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并明显存在线性关系,不同压力因素与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并没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其中,领导与管理、学生两个因素对心理健康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一般来说,压力越大,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程度就可能越高。

五、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降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已在相当程度的为个体带来了心理上的疾患。Vasiljuk(1984年)的研究认为,倦怠是个体持续的并不断增长的应激过程,它会导致心理、心理调节和心理结构方面的不安定,随之而来的是情绪方面的不安定,最后会直接威胁到心理的核心部分——个性,这时倦怠也就成为了一种危机,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水平的危机。也可以说,职业倦怠最初只是职业同性的危机,但随着其程度的不断加深可能会扩展到教师的整个自我概念,甚至会扩展成为生命的危机.我国刘明侧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教师的倦怠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职业倦怠的三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九个因子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职业倦加重将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降低。国内的另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职业倦怠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诸如自信降低、焦虑、抑郁等。

篇9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160人,使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通过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

关键词 校长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和特殊的教师群体,不仅承担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担负着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和职业压力。因此,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和工作压力问题便凸显出来。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校长具有较强烈的工作压力感,且工作压力是影响校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虽然中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大,但自身心理素质相对较好,因而中学校长的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其身心健康状况平均高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结果与中小学校长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情绪平稳、乐群热情、性格外向、态度温和、自我克制能力较强。但除人格因素之外,国内有关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内在心理机制的探讨比较少见,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

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各种支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社会支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也具有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教师相比,校长的应付方式最为成熟,负性生活事件的受影响程度反而低于普通教师。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虽然有研究者关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学校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目前尚未见到有研究将多个变量同时引入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系统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分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心理机制,为探索降低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某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利用培训学员上课时间,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男性校长156人,女性校长4人;正校长86人,副校长74人;专科学历122人,本科学历36人,2人数据缺失;小学校长110人,初中校长42人,完中(初中和高中)校长7人,1人数据缺失;乡镇和农村学校校长152人,城市学校校长8人;35岁以下校长96人,36~45岁校长54人,46岁以上校长10人。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问卷(Principal Job Pres—SUFe Questionnaire)

共9个项目,分别反映校长的总体压力及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工作压力。采用5级计分(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中等压力、较大压力和压力很大,分别记1~5分),分数越高表明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为0.87。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 Rating Scale,SSRS)[9]

共10个项目,包括主观支持(4个)、客观支持(3个)和支持利用度(3个)等3个维度,分别反映被试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实际得到的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总分反映被试社会支持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2。

2.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共20个项目,分为积极应对(12个)和消极应对(8个)2个维度。每个项目按照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进行4级评定。本研究中积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消极应对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

总体工作压力、考试升学压力、工作负荷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生涯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

2.2.4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RHMS)

该量表包括正向情绪(5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7个)2个子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正向情绪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反向评分,每个项目从0到10共11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

2.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6.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

3 结果

3.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分为3.14±0.96(理论范围0~5分),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平均分为3.03±1.00,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小,平均分为1.99±0.89,排在压力前3位的分别是考试升学、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压力。结果显示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平均分为84.28±14.28(理论范围0~120分),从结果来看,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极应对与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p

3.2 不同组别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分别将被试按总体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各维度和应对方式各维度分数由低到高排序,分别取两端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和高分组,对两组被试的心理健康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3个因子上,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p0.05)。

3.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在相关研究文献和各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做出以下假设:工作压力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通过

4 讨论

近些年来,中小学校长成为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不足之处是普遍注重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本研究以西部中小学校长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中介作用影响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观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根据上述模型假设,本研究首先建立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饱和模型;其次,使用Amo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把饱和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删除(从总体压力到积极应对的路径),得到如图l所示的结构模型,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该模型的拟合指标比较理想。

以上研究模型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进一步路径分析,将同一条路径中的系数相乘之后(如工作压力一主观支持一心理健康的路径系数为一0.16×0.18),再将不同路径的系数相加(如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有三条不同的路径),分别得到总体工作压力、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一0.275、0.212.0.152。

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廖传景等人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这种结果一方面可能与中小学校长自身心理素质较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环境中经历多年的个人奋斗,培养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大多数中小学校长性格外向、乐群热情、情绪平稳;同时善于利用来自于社会、家庭和同事的社会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用于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结果也可能与被试取样有一定关系。贵州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升学考试、生涯发展和工作负荷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低于发达地区。因此,中小学校长总体工作压力相对不高。

在工作压力的具体方面,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校长在考试升学、工作负荷、社会监督、人际关系、主管领导、问题学生、生涯发展和社会地位等8个方面的压力情况,结果显示,考试升学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问题学生和工作负荷,而人际关系的压力相对最小。这种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上级部门对升学目标的考核给中小学校长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升学率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管理部门考核升学率,学生家长重视升学率,升学率决定学校的发展,这些问题在当前教育中并未改变。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问题学生的转化问题,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如开行政会、处理常规工作(巡查校园、整理文件、接待上级检查、接待家长、教师谈话和整理文件等)、处理突发事件,均让校长感觉“疲惫不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人际关系的氛围比较和谐,校园工作的人际环境相对较好。从工作压力的得分情况来看,与地处中东部地区的湖北省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水平相比,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水平普遍较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压力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显著。也就是说个体工作压力越大,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与挫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尤其是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加积极。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多数研究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比较复杂。其中,缓冲效应模型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调节和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是介于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媒介;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独立于压力之外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统合了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依据温忠麟等人的观点,我们同时检验了主观支持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通过对主观支持调节效应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R2的变化只有0.006,第二层回归分析主观支持×工作压力乘积项中B=0.084,p=0.284)。因此,主观支持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依据文献分析和变量问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建立了工作压力、主观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主观支持中介效应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变量间的5条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参考文献

1 汪颖,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马雪玉,王景芝,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1—582.

3 汪小琴,任春亮,中学校长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6):564.

4 廖传景,中学校长身心健康及其影响与保护性因素,心理科学,2009,32(9):1508—1510.

5 张福建,中小学校长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山东教育科研,2001,(10):37—39.

6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等,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24(4):258—260.

7 邓远平,罗晓,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11,12(1):44—48.

篇10

1月-2014年1月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123例高血压及121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药物治疗并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压及122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高血压;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161-02

doi:10.14033/ki.cfmr.2016.26.091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变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慢性病,但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选取不同时间段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社区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

1月-2014年1月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123例高血压及121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药物治疗并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的124例高血压及122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145例,女99例;年龄36~67岁,平均(45.67±2.21)岁;病程1~10年,平均(5.12±1.01)年。观察组中,男148例,女98例;年龄35~68岁,平均(45.78±2.33)岁;病程1~11年,平均(5.34±1.51)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高血压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其针对性的降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给予患者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及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药物及服用剂量。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系统化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关于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健康知识讲座。根据实际情况,每1周或2周举办1次义诊活动,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在体检过程中,经患者同意,收集其基本资料和疾病资料,根据收集资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并记录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同时给予针对性的用药和健康指导。在回访中,询问患者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血糖情况以及血压的改善情况,了解患者近期的服药情况,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饮食,戒烟忌酒,加强体育锻炼。针对健康常识了解少的患者,指导其到社区医院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并进行健康知识咨询。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适度的运动和锻炼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转移其对疾病的注意力,改善血液微循环,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患者的身体特征、疾病特征为主要依据,为每位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科学的运动计划。同时,指导患者自行控制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运动。此外,向患者介绍不良心理因素可增加疾病复发率,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规范化管理率主要包括服药依从性、合理生活方式的依从性以及血压/血糖的控制情况。若患者可做到上述三点,且符合相关标准,则可评估自我管理为规范管理。(2)使用文献[2]中的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躯体功能状态、自觉状态、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做到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有118例,占95.16%,达标107例,占86.29%;对照组做到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有67例,占54.47%,达标41例,占33.33%;两组患者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率和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做到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有116例,占95.08%,达标97例,占79.51%;对照组做到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的有62例,占51.24%,达标39例,占32.23%;两组患者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和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状态、自觉状态、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状态和社会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及糖尿病是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4]。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了解少、用药依从性小、治疗期间情绪波动大,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此外,由于高血压患者的病程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极易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造成阻碍。社区管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慢性病防治措施,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关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可增强社区居民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4-6]。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观察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资料的收集,同时可提高管理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毕永章,周文刚,张晓娴,等.云南省某贫困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管理效果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8):42-46.

[2]范丽丽,张大创,董云鹏,等.使用智能肱动脉血压计管理高血压的临床尝试[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99-101.

[3]夏利华,龙理良,尹亦清,等.衡阳市社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1):1001-1004.

[4]刘奇峰.高血压社区防治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116-117.

[5]许敏锐,强德仁,周义红,等.农村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17-720.

[6]梁佩韶,郑志宏,王彩霞.社区分层护理模式结合药物治疗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