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

篇1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35-01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笑梅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第一,资源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产品开发的突出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梁向明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必须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稀有度、古老性、历史地位以及旅游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与当地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马智芳认为在发展特色旅游时,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出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社会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依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农业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百村万户”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扶持00个特色旅游村,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百村农民开办农家乐,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市民消费新的兴奋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三工作内容

(一)特色百村选择。将选择00个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自然村作为扶持对象,接受大型企业的直接扶持,接受相关市直部门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二)策划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旅游村进行策划或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条连接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路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一套完善的形象导识系统(包括标牌标识解说词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一定数量的旅游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

(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扶持“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宣传“百村万户”工程进展情况,重点推介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对组织一定数量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的旅行社进行奖励。

(六)人才培训。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农村远程教育文化站及科技辅导站等,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把特色旅游村及其所在乡镇的党政干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全部培训一遍。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八)星级“农家乐”创建。依据或制订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规范“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广。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实现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四职责分工

此次“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由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联牵头组织,由市直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由大型国企民企具体实施。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由市县两级旅游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百村万户”前期考察特色村推荐帮扶联络与协调业务指导工作。

(二)由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负责推荐提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名单,跟踪落实推荐的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百家帮扶单位安排如

(三)旅游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工商卫生环保消防金融土地等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资金与政策上对帮扶村进行倾斜。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各种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条件的帮扶村给予优先支持。要出台对帮扶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帮扶村的快速发展。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处置。

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区各帮扶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帮扶领导小组,要出台方案,制定项目推进表,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成效,不流于形式。

(二)调查摸底。市县两级旅游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特色百村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要选择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策划打造的自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对参加帮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要选择推荐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对帮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策划规划。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帮扶村,了解熟悉帮扶村情况,并根据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特点特色及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帮扶村的发展,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帮扶村进行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可按帮扶村发展的不同进程进行帮扶规划。对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帮扶村先进行帮扶帮助,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接待环境;对条件已成熟的帮扶村进行提升改造,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品牌,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典型引领。旅游与农业部门要注意挖掘典型,对帮扶过程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优秀帮扶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巩固农家乐休闲旅游试点村的建设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积极宣传帮扶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其他帮扶单位,共同发展富民工程。

篇3

 

21世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加,资源危机,工作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等,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高,城市的人们需要减压,需要优质的生活环境。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良好,旅游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然而对比国外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我国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着有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措施,从而推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凭借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环境特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愈加良好。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及乡村旅游产业。从定位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依托于地区的文化与客观优势,其发展道路已经逐步完善,走上了正轨。但是民族特色旅游还依旧没能够转变理念,特别是在旅游管理的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有待改善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目前对于旅游行业极为重视,不仅转变了以往的过多管制,而且更加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理念,政府职能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更加具有科学性,为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知道工作

 

民族特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其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包括管理模式与资金投入情况,都需要政府相关单位的介入与引导。所以在管理模式上,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特色旅游的问题解决与改善,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模式建设,吸引更多的资金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

(二)合理性构建,保护历史特色

 

“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是更适合民族特色旅游发展的选择。排除无序性、盲目性,强化统筹规划,可以更好的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客观来讲,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注重科学化的规划编制,在管理上综合考量,保障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展开;第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环境保护理念,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历史特色的背景;第三,切实做好协调工作,将管理落实到实处,以科学的规划确保区域化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完善特色旅游政策

 

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上,地方政府都应该给予民族特色旅游更多的政策利益。政府需要做好指导作用,构建区域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发挥自身的智能,为行业发展制定有效的策略。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可以从政策上为当地民族特色旅游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完善宏观、环保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强调区域化的环保工作,应该重视科学的管理理念,从宏观的层面来把控行业的发展,具体关注项目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绿色环保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更要做好环保工作。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同时,在管理模式上要加入环保要求,避免类似“香格里拉”式的破坏。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旅游区域,采取重点管理和监控的方式,短期内规避趋利行为。完善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能够为民族特色旅游管理提供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

 

(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规律是一定要遵守的,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但是为了在管理模式上做到尽善尽美,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各类企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提升行业素质。除此之外,在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的设立行业发展标准,促进行业的正规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管理的模式在自主发展的背后,还应该强化品牌意识,以消费需求和旅游商品带动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规范性的市场来营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六)构建全面的优质服务体系

 

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存在着相互依存性,优质的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对管理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民族特色旅游需要强化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定规范化的制度与体系,确保服务从整体到细节上的一致性,提升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经济

目前,人们对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国有21个省区把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重要产业来发展。“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海外旅游市场得到拓宽,入境的国外游客持续稳定地增长,基础配套设施设备逐步完善,接待能力大有提高。旅游业已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必须抓紧认真研究,迅速开发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把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台 阶。

一、特色旅游产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培育特色旅游产品的投资,可以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我们应切实把增加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实施投资拉动,着力推进特色旅游大项目的实施。促进投资增长,增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完善旅游设施,优化特色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特色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旅游开发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在重点地区重大特色旅游项目方面实现较大突破,通过对特色旅游产品的投资,来扩大我国旅游经济总量。

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服务于“三农”,推动我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可以开展农业生产观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采摘等活动,促进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在基础好、特色突出的地方建立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大开发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以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突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特色。结合实际,积极宣传,广泛发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大力推进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发展。

特色旅游产品的推出,可拓展海内外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色旅游产品,像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的推出对拓展海内外市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围绕奥运会搞好特色旅游宣传,利用国际会展平台和体育赛事活动抓紧制订奥运旅游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介我国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温泉度假、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探索与邻国共同举办国际旅游节,提高节庆国际化程度,展示特色旅游新形象。继续利用中央主流媒体做旅游形象宣传,邀请境外主要客源地媒体开展各种采风活动,配合电视台搞好旅游专题宣传。

二、不断扩大特色旅游产品在我国旅游经济中的影响力

1.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

功能的发挥与规模的大小是直接的线性关系。产业再好,形不成规模,也很难成为增长点。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以更广泛地发挥其潜在的功能是把握增长点的根本。采取各个方面的积极政策,加快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速度,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有必要立即采取以下六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型是将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关键。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综合发挥旅游功能,尽快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这是“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可以说,五年来全国旅游业取得的良好局面,正是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实践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建立新的旅游市场经济秩序,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调查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化、多功能、有卖点的特色旅游产品。

(2)坚持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体系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根本保障。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才能保证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规模做大,落到实处。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相应的金融政策,以推进实际运作,提高效益;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刺激需求,创造良好条件;企业支持的政策,以消除歧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组织保障政策,以全面深入落实“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

(3)坚持区域协同与特色旅游发展相统一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基本原则。坚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增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观管理上必须按区域管理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协调部门关系,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把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从孤立的个体景点建设,推进到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来,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特色上互补、经济互惠、经营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点建设与城镇建设、市区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使其协调。同时各重点旅游区要形成本区特色旅游产品,构成我国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4)坚持项目带动,加大投资拉动,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重要举措。项目是资源配置的载体。“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得益于有一批大项目作支撑,有一批旅游产品作基础。实践证明,建立项目支撑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保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过去的五年,由于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投资拉动,注重总量的增加,增量的发展,存量的调整,推动了全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有计划地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使我国的旅游经济出现让人振奋的新局面。

(5)坚持改革创新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改革为产业发展注入生机。近几年来,政府提出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为旅游产业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培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地积极寻求和探索旅游发展新途径、新举措和新办法、创新体制、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丰富多彩,影响力越来越大,不断推出区域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多赢的目标。这些是全行业坚持改革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促进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强大推动力。

(6)坚持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将特色旅游产品规模做大的重要手段。加大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我国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树立我国旅游形象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抓旅游发展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我们把展示我国旅游新形象作为对外宣传促销的重点、创新手段和载体,使我国旅游宣传促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国内促销到海外市场宣传,从传统方式促销到现代化手段宣传,从简单文字促销到央视主流媒体大手笔策划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突破。欲将特色旅游产品做大,宣传促销和提高特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2.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做优

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靠质量。我国全体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住质量关,脚踏实地地将特色旅游产品的质量做优,且要不断提升质量,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确保特色旅游产品的优质化,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必须坚持多样化开发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局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动地区发展、城市发展、景区发展、企业发展。引导一部分地区、城市、景区、企业较快地发展起来,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在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内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造一批吸引力强、品位高、特色浓的旅游精品。

(2)精心打造我国特殊旅游产品的品牌。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培育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是提升我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培育一批旅游集团品牌(宾馆、景区、餐饮、旅行社、交通等)、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精品路线,构建旅游品牌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国内外推广,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

(3)认真推行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质量。以推进旅游诚信为核心,以深化行业管理为基础,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支撑,以构建法律法规为保障,在全行业推行旅游产品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旅游产品质量。比如树立典范,评选与奖励一批经营模范单位(城市、景区、旅行社、宾馆等),并作为先进典型进行行业推广。举办标志产品展览会和交易会,出版标志产品目录,通过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5-67.

篇5

扶贫脱困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云南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扶贫脱困的“重灾区”。当前,云南扶贫脱困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期,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为云南扶贫攻坚提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希望。

贫困,一直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云南众多贫困地区,能否在“十三五”期间摘掉贫困的“帽子”,旅游业能否大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深思。

乡村旅游

放飞云南扶贫攻坚新希望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新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市场优势、产业活力、带动作用,是云南打好扶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往的扶贫偏重简单的“输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村旅游扶贫最大的优势在于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能够深度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因而能够增强地区发展的造血功能。

“一业兴、百业旺。”乡村旅游是受益面广泛的扶贫,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与许多产业相比,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当地贫困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嘉旅游)2013年开发策划的瑞丽喊沙傣族特色村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荣获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喊沙的发展带动了勐卯镇―姐相乡―弄岛乡沿线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也为喊沙附近傣族村寨带去一定的游客。

扶贫先扶智。乡村旅游扶贫为过去常年处在封闭环境中的贫困群众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熏陶。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瑞丽的一寨两国,经过艺嘉旅游精心策划规划,一寨两国不但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千百年来困扰农村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自身条件非常不错: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原生品质凸显。阳光、蓝天、白云、空气、气候,共同构成绝佳的全景式休闲氛围,且在“周末假日经济”的推动下发展态势十足。

再加之有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和带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同时,云南省旅游市场工作会议也指出,旅游扶贫是一项事关民生的系统工程,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要进行全新构架与融合推进。

目前,云南省有农家乐近万家,乡村度假村500多家,特色村70余个。从规模上看,较大的有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曲靖、玉溪等州市,呈现出“环城、临景、沿路”的特征。

乡村旅游

开创“跨越+扶贫”双赢新格局

中国旅游看“两南”。云南是中国旅游大省,但从未跻身旅游强省。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展旅游至今,名气虽大,却一直没有掌握旅游主动权。转型与跨越,是全国旅游市场都面临的大难题,云南旅游业如何在转型升级时助力落后地区扶贫工作?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又该怎样结合?

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在国外拥有良好的态势和前景。但云南省目前乡村旅游还有很多掣肘因素:产品同质化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弱、缺乏特色、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造成在日趋碎片化、散客化的旅游需求面前,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要改变这样的不利局面,要大力借助乡村旅游,在老少边穷地区,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做好策划规划、产品开发、推广宣传等工作,实现全面脱贫和旅游跨越发展。

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有力的政策环境是云南发展乡村旅游最大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到“差在哪里补哪里、弱在哪里救哪里”。从根源上改变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云南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而要通过统一、系统的策划规划,深挖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的开发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以专业化和特色化来创造长期效益,提升省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云南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面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水电路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各方面发展的瓶颈。风景好、有特色、亟待发展的地方大多受限于此,难以大有作为。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提升云南省乡村旅游品质的核心。

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区域产业差异化统一协调发展,构建“一村一品”,推广“一村一业”,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增强旅游体验型,有针对性地突出云南特色,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全新品牌。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云南省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增强云南省内部乡村旅游资源的系统性,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登顶全国乡村旅游市场高地;其次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模式进行运营,通过充实、完善和提高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加大营销力度,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再次是区域联动,借云南所处的大香格里拉、大湄公河次流域等多个旅游圈或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联合、四川、贵州、广西、东南亚等周边旅游热点省区和国家,互市互利,做大周末、节假日旅游,推广云南省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规范管理。首先是明晰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对于不同的产权应采用分散经营(死人产权)与集体管理(公关产权)相结合的办法,让社区居民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脱贫致富;其次发挥政府职能,尽可能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方面;再次需要提高社区参与意识,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营造全民旅游的氛围的支持。

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不遗余力的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不仅能很好的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能使农村的特色产品得到宣传,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涵盖面广、辐射性强、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乡村干部应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并积极打造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分析

(一)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自提出乡村旅游扶贫概念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居民生活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明显。贫困地区居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升,离脱贫也更近了一步。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及政府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通过多种方式引领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如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忘不了农场》等都是典型的慢综艺,通过乡村独有的风景打造独特的乡村体验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让游客体验之后流年忘返,激发他们进行再次消费。这就需要政府及当地村民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具有自身文化和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产品。由于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自然景观的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也就是淡旺季,淡季居民收入来源减少,此时应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销售、直播等方式进行本地特色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一方面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为来年的旺季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当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深入探索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早日实现乡村振兴计划。

(二)乡村振兴对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完善发展,其影响作用也将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提出,为了更好贯彻实施国家方针,以乡村旅游作为切入点,能够快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其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即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乡村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途径。同时,乡村旅游还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另外,乡村旅游需要对当地的农村风景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需要加大农村环境的整理,提高生态宜居性,这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高度契合。而且乡村旅游还需要较为优质的服务和精神文化风貌,所以加强乡村振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反过来推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和三产融合,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变,促使生产结构优化,提高乡村人民的整体收入,这些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和响应。2、乡村振兴战略和有关政策奠定了乡村经济发展基础。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农村优先发展,要发展必然会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和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以解决当前的乡村发展缓慢问题。正是基于此,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将促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土地承包和流转关系不变将得到巩固发展,这对于发展规模化、大型化乡村旅游设施非常有利。并且在乡村振兴要求下,国家对农民工作队伍的培养使得人员素质产生质变,保证了乡村旅游工作的人才需求。3、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紧密相关,可以有效互动。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基础,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振兴的实施环节,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因为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牵引,能够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同时,通过旅游推广,加快了当地农村建设工作。

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薄弱

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能否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比如景区的民宿环境、交通设施、WIFI覆盖、垃圾桶设置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感受,而要保障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就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还要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市场体系,对商家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出现欺客行为,商家间的良性竞争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潜能,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二)乡村环境破坏现象频发

当前,不论是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居民、商家还是游客普遍环保意识不强,以至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比如游客在景区内随意乱扔垃圾、景区内居民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就随意处理垃圾、景区内的商家如餐饮店所产生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景区内的车辆尾气排放等都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使得游客的体验感下降,另一方面严重威胁着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对景区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要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三)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由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还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大多数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仅仅是单一的推广农家乐,并没有对乡村其他景观进行挖掘,致使游客体验得不到提升,游客在选择乡村旅游地时就较为随意,因为都是一样的项目和一样的特色,对他们来说没有本质差别,这也导致众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得不到有效发展,究其原因,还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挖掘中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由于目前国内的旅游景点较为固定,自然风景和城市风景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一旦离开这些资源的依托,那么乡村旅游很难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不管是省内还是全国,这种情况都比较普遍。不仅如此,还有写地区缺乏正确的规划,导致盲目投资,资源开发中存在巨大的浪费和破坏,并且开发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使得旅游资源大同小异,产品单一,无法吸引游客,甚至还出现跟风式旅游开发,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某些著名景区,对附近带动效果较差,无法形成大规模乡村旅游市场和体系,比如湖北襄阳古隆中风景区,其影响区域仅限于隆中对地点,周边大量的乡村人文景观均为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五)旅游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乡村旅游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消耗当地的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空间和资源,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太高当地的物价和交通费用,造成人们日常负担增加。另外,当地部分居民无法从旅游产业中获得经济效益,或者获利不足以弥补乡村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往往会导致居民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心理,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且还加大了当地居民之间的贫富,激化社会矛盾等,反而不利于和谐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措施

(一)优化基础设施与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保留当地的原有地貌及乡情,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提升人们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带来极具特色及吸引力的视觉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在多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条件,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项目,比如游客可以通过线上种菜的方式获得对景区的初步了解,景区居民根据游客的线上操作进行线下的实际规划和布局,并将菜地及蔬菜的具体生长情况通过线上方式反馈给游客,进而吸引游客的到来。这种方式不仅较好的宣传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为当地乡村景观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同时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有吸引力的乡村景观及服务基础上,政府及居民应该不遗余力的进行乡村环境改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二)开设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严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乡村环境保护及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乡村旅游及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文化及环境的相互协调基础上,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兼顾环境保护,故而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要更好的将乡村农业与旅游业、休闲业进行融合。当地政府要在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与环境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在充分挖掘当地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增强当地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业及农业结构的有利调整,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当地政府及企业应该以生态旅居、长远发展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寻求旅游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要充分了解乡村特色,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乡村的人文、地貌及自然景观,并将乡村特色景观进行良好的包装和宣传,同时加强景区介绍及导游服务,在此过程中融入农产品介绍及销售,以此实现各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当地政府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乡村旅游业及乡村企业的发展,尤其要鼓励打造当地特色旅游项目、产品及服务。乡村企业应该以当地旅游文化为依托,打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项目和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项目和产品的多样化,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比如内陆乡村企业可以依托农作物生长打造特色嫁接旅游景观,沿海乡村企业可以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特色海洋资源旅游项目和产品。总之,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并融入创意理念,使旅游项目和产品更符合时代潮流,充分满足人们视觉及感官上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当地政府及居民要从各方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品牌,使某一特色产品、项目或服务成为当地的典型代表,进而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拓展乡村业务范围,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

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国内乡村要振兴发展,必然要加强经济建设,而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关键举措,所以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业竞争问题。所以需要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另外,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政策和规划要求,做到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特色资源,并对生态进行恢复和保持,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只要通过建设乡村旅游品牌,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占据有利地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进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的振兴。

(五)减轻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如下,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旅游活动给当地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减缓当地居民的抵触心理。另外,政府和投资者也要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定期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讲工作,让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认识到乡村旅游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鼓励其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要加强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担”到每个居民,基于信息展示、全体决策、意见反馈和全民监督等制度,实现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避免出现旅游企业和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不良竞争,政府要强化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打造运行有序的发展环境,促使政府、企业、农户三者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游客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消除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推进乡村旅游,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项目雷同、服务单一使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受阻,要实现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特色,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No.312(02):52-54.

[2]韩立杰,董伟欣,周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9,000(007):62-64.

[3]赵庆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000(019):144-145.

[4]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5]孟庆光.乡村振兴背景下承德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旅游,2019(11):355-355.

[6]周冰倩.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优化路径探析--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21(7):3.

[7]屈学书,矫丽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12):6.

[8]宋慧娟,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路径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6):6.

[9]周丹初.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No.313(02):72-73.

篇7

关键词:温江;乡村旅游;策略

一、温江区域概况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貌简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文地质、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育,是著名的农耕区。同时,温江区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成都市区县的前列,素有金温江的美誉。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6. 23亿元,增长幅度为11. 8%。

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实践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不断推进,温江区主动承接主城区的产业转移,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兴三优二”将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温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广袤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大田林盘景观独特、花木种植产业发达,结合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近年来,温江区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底、富饶的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田园观光、互动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形态的精品旅游项目。

三、温江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温江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花木产业基础和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是以花木资源为依托的观光型和体验型乡村旅游,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弱。总体上看,当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和挖掘,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数量、开发潜力不相称,资源利用程度低,使得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不平衡。

2.旅游产品影响力不足。在全国乃至四川省,温江区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仍然偏低。在旅游形象上,温江区虽然对自身旅游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策划,但由于形象设计变动比较频繁,且缺乏一个突出的口号和品牌,并没有树立一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旅游形象。尤其与周边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和一些具有优质旅游品牌的地区相比,如成都市区、都江堰等地,温江乡村旅游对旅游者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且乡村旅游在境内存在点分散、规模小、有点无网的特征,因此在前期工作不规范、规划不合理等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巨大,却难以获得良好效益的结果。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根据乡村旅游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将古蜀鱼凫文化、川西田园风光、花木种植和水文自然条件等多种资源要素有机结合,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体育运动、商务会展等新兴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具体而言,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乡村旅游产品形态:花木观光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体验游和川西林盘风光游。

2.进行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展。(1)温江应继续开拓特色餐饮产业,打造万春镇“卤香天下”美食街和重塑公平“美食名镇”等知名品牌。建设一批金盘级、银盘级特色餐饮名店,推出一批特色菜品,完善“食在温江”的内容与内涵,丰富温江的旅游产业要素。并强化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水平。

(2)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立足于温江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特色,在系统梳理温江已有的酥糖、滴窝油、蜂胶、有机食品等特色商品和潜在旅游商品的前提下,分析市场需求,凝练出 5~10种温江特色旅游商品,加大以“带走温江”为主题的系列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化生产。

3.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强化旅游交通建设。在温江现有交通体系基础上,建设发达的对外、对内交通交通体系,尤其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内、外部交通方式与线路。

(2)加快旅游酒店的发展。吸引中外品牌酒店在温江投资,促进温江酒店市场的发展、增加客源市场规模,提升酒店经营管量水平,培育酒店市场经营主体,成为温江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通过全区各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环境,破除旅游信息孤岛,实现旅游系统与空间系统、产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4)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推动景区及旅游交通干道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讯网、互联网全覆盖。

4.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渠道。(1)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温江乡村旅游营销应树立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整体营销。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建各级各类旅游示范区(镇、村)以及 A级、星级品牌,从行政区域和企业规模上不断扩大温江旅游形象的影响力;二是推广联盟营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旅游联盟,完善区域营销网络体系,实现平台共享,渠道共用,客源互送,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参与承办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各类旅游节事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旅游合作,着眼于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策划,形成景区与乡村结合的整体概念,深化“运动、健康、生态、休闲 ”的品牌形象内涵。

(2)大力开展网络营销。针对旅游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整合温江旅游系统资源,构建政务、商务整合的网络营销系统。将网络宣传进行有机整合,积极通过互联网加大温江旅游宣传力度,利用好温江区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全面建设旅游信息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把温江旅游资源全面、详实的展现在互联网上,真正实现将温江旅游搬上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丁艳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7):91-92,113.

[2]黄露.浅谈成都农家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探讨,2011(8):293.

[3]李琳,徐洁.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研究[J].求索,2013(4):259-261.

[4]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1):119-121.

篇8

一、研究背景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基本要求。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三个自治县,有人口578.6万人,约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7%,地域面积约30.12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3%,这里居住着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为55.15%。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总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均列全国民族八省(区)第五位,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分布在环境闭塞、基础设施差的边远地区。加之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川少数民族山区仍然很贫穷落后,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扶贫与致富是该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四川省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工作难点和重点。

乡村经济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发展机遇,四川省正在大力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开始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旅游业发展振兴计划等也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四川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特点而在国家或全省的“全局”中被赋予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生态保护的这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区域功能。使得实际上已承担起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功能的四川民族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陷于两难的境地,这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不可回避又难以解决的一大战略难题。基于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探索新的适宜的发展模式。

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根据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考虑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村镇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协调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持续繁荣,从而奠定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具体目标还应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扶贫与致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稳定等战略目标。

1.生态保护目标:以建设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为原则,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文化多样性为灵魂,以环境友好为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打造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促进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扶贫与致富目标:以少数民族贫困农牧民为重点,通过牧民定居点建设和旅游村寨建设,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民族贫困地区同时发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大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加‘造血功能’,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3.文化保护与传承目标: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地社区的共同作用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加强和复兴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申报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4.促进社会稳定目标:加快民族地区定居点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育特色农牧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可持续增加农牧民的生产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推进民族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扩大对外交流,增进各民族间的互信和友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与举措

(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基本思路

1.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农村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根据当地现有的资源条件,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区域发展的特色战略,充分利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搞好农林牧副渔、矿、水、土地、生物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特色产品,创造品牌,提升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要资源开发项目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机遇,积极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资源,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人才,努力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

2.统筹城乡,科学制定各级新农村建设规划

搞好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定位、分步实施;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牧民,围绕当地特色农牧业和支柱产业,以实用的农牧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培养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为农牧业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的紧密程度、专业化生产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增值空间大,能够推动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农牧产品深加工;鼓励发展专业村和专业户,大力推动规模扩张、整乡突破、大户经营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倡导农牧民发展各类跨区域的各种层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产品行业协会,尤其是特色农牧产品生产销售合作组织建设。#p#分页标题#e#

3.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绝大多数地处大山边壤,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却十分脆弱,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持久投入,开展农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优势农业、经济林果业、畜牧产业和水利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小城镇化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功能,优化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加大力度培训农牧民,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城镇带动农村,工业、服务业促进农业,城镇乡村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

(二)大力加强民族地区新型村镇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新型村镇建设,是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重点是牧民定居点建设和旅游村寨建设。牧民定居点建设既要给牧民群众营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定居行动中,要按照“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要求,将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和经济发展问题作为考虑重点,科学规划。对于从事畜牧业的地区,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牧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大集中和小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既做到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又尽可能方便群众生产需要,还能为将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要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种养业。要建设好果蔬药材生产基地,发展牛羊养殖户,稳步推进经营方式转变,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旅游线路和重要交通要道上,农房设计的户型和建筑色彩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展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独特的风貌,力争把村落建成乡村旅游景点,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旅游沿线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各种类型的特色旅游经营,建成民族精品旅游村。

(三)强力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大发展

1.整体规划,集中发展

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应将四川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结合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民族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人口的集聚、旅游线路、景区开发模式等因素,实现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布局转变。统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益,实现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四个空间集中;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向旅游城镇集中;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向旅游村落和民族定居点集中,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乡村旅游精品村寨、乡村旅游精品带、乡村旅游聚集区的点、线、面统筹发展;整合旅游产品,旅游影响力向品牌集中。

2.创新组织运行机制

在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系统工程中,应确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户为主体、村镇社区为载体的组织机制,建立以科技为支撑,投资为驱动,硬件建设为重点,观念创新与经营管理为突破口,政策支持为保证的运行机制。

3.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可根据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重点发展以下五种模式的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类型:一是以农业资源生态链为依托的乡村休闲度假型发展模式;二是以农业活动为依托的乡村活动参与型发展模式;三是以农业产品为依托的绿色产品加工型发展模式;四是以民俗民族风情为依托的民俗民族文化体验型发展模式;五是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观赏型发展模式。

4.大力发展牧民定居点乡村旅游

紧密结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牧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发展依托城镇客源,满足城镇居民旅游休闲度假需求的藏(羌、彝)家乐;发展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民族餐厅、民居客栈;建设以特色牧业、科技牧业、村寨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生态牧业景观;发展以民俗村寨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的牧区民俗旅游。引导兴办藏(羌、彝)家乐,开展牧牛羊体验、骑马(牦牛)、做民族餐、织帐篷、打酥油、剪羊毛、滑草、羌绣、彝族火把节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四川民族特色且优势明显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搞好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精神价值,而且还蕴含重要的经济价值,特别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发利用,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突出表现在民族文化观光旅游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应保护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申报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文化资源对旅游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藏、羌、彝等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开展民族地区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创作和推出一批反映四川民族地区文化风情的歌舞、影视、戏剧作品。做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开发工作。重视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突出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和市场竞争力。规划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展示场馆、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策划包装一批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大型旅游商演剧目。将民俗、节庆活动打造为特色旅游产品,鼓励发展旅游演艺团体,打造旅游文艺演出品牌。除了旅游业,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形式还很多,需要大胆摸索。鉴于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易变性,对它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坚决反对和制止过度或破坏性的开发。必须明确,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就是保护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一切开发利用的可持续进行,也是保持一个民族的血脉及其自身的发展。

篇9

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400余万元。__水库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水库水域宽阔,水质纯净,有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避暑、休闲娱乐。__飞云温泉,为__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号称"__第一烫","天下第二汤"。温泉集医疗、冬游、会议和度假于一体,分设餐饮部、客房部、沐浴部、美发保健部、娱乐部、会议部、康疗中心,还建有鱼池、停车场、果园等,另配套有蒙古包、烤全羊等项目。大量吸引了大竹、宣汉、达州、重庆周边等的游客慕名前来。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__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__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__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 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三)确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用农家旅游的鲜明特色,构筑新农村建设坚强的产业支撑。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人性化要求,主动融入景区打造观念,按照新农村试点乡村实施景区打造。

篇10

一水之隔,胶南与青岛完全不同,她没有殖民历史所特有的舶来文化,没有海派气质下蕴藏的万种风情,但她有她与众不同的魅力,自然、淳朴、大气,且朝气勃勃。

实际上,早在一年之前,考虑到桥隧通车带来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问题,胶南已经开始了一系列以“生态旅游”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众所周知桥隧开通后,胶南将进入青岛的半小时经济生活圈之中,也就是所谓的“同城时代”――不难想像,将青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们的目光会被胶南所吸引并奔向青岛的西海岸玩转胶南的旖旎风光、感受淳朴民风,同时青岛市民也将胶南作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这些皆会让胶南旅游业提速发展。为此,胶南进行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建设。

胶南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建设,涉及到高端大项目、大众化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喜来登、悦榕庄、今典红树林、那鲁湾等国际国内知名服务业品牌入驻胶南,拉近了胶南与知名旅游度假城市之间的距离,也在勾画出西海岸旅游度假胜地基本轮廓的同时,带动了胶南现代服务业品质向高端化、品牌化的蜕变;胶南深挖旅游资源,不断优化农家游、渔家游等特色旅游,拓展主题酒店、生态餐厅等新兴旅游,让胶南旅游更具特色吸引力,同时还实现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完善;集交通、经济、旅游、景观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岛滨海公路,其南段工程还串联起了小珠山风景区、大珠山风景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和琅琊台风景区等胶南各大著名景区景点,更将薛家岛轮渡码头、小口子港口和董家口港串连在一起,大大缩短了外界通往胶南各大景区及胶南各个景区相互之间的通达时间――借着如此便利的交通条件,胶南在加强导向系统的同时,编辑出版了《胶南旅游指南》方便旅游者来胶南旅游;此外,当地各大景区的基础设施也在升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琅琊台景区改进了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大珠山旅游景区先后优化了步行道、分类垃圾箱、滑道、停车场等,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改造,也大大提高了胶南旅游的可承载力,保障胶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力“生态胶南”的打造。值得一提的是,胶南还在丰富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除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升级,胶南还大打“绿色、生态、养生”牌,依托藏南镇、张家楼镇的蓝莓园,开展了以观光、采摘、品尝等旅游功能为主的活动,还加大对灵山岛和琅琊台渔家风情游、藏马山和铁橛山田园风光游、海青茶园休闲游等农家宴、渔家宴特色旅游的推介力度……这些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与胶南“绿色之城”不谋而合,更有助于“生态胶南”的发展。

而这一切,只是胶南旅游新天地的一个开始。

走进了“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充分发挥丰富的“山、海、岛、湾、城”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胶南,将突出滨海旅游度假特色,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崭新的旅游新天地。

“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五大旅游产品体系,形成‘11468’旅游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旅游目的地系统,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试图将胶南打造成国际化的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胶南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胶南市旅游局局长李彩元介绍,胶南会以灵山湾、琅琊台、小珠山、藏马山等旅游集聚区的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高水准的度假区和精品旅游景区,重点开发海上、度假、乡村、文化体验和美食购物五大旅游产品。

在胶南众多的旅游产品中,极具优势的就是海上旅游。胶南将有效利用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海上观光休闲、海岛旅游、海上运动体验等海上旅游产品,通过多种海上旅游线路向旅游者们展现一个“翠岛、碧波、银浪、金沙、花山、古台”的秀美胶南。此外,胶南还将规划建设龙门顶“渔人码头”,高标准地打造灵山岛度假目的地,深度开发“花石海生态乐园”大珠山,整体包装推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和美食体验为一体的山海岛大景区。

度假旅游能使原本浅层的观光旅游升级到深度旅游,大大刺澈当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涉旅产业。胶南看重度假旅游带来的长远效应,着重规划发展海滨度假、海岛度假和乡村度假等度假旅游产品。不仅会高品质开发建设灵山湾和琅琊台旅游度假区,还将加速推进水城高端度假酒店群、小珠山度假集群、藏马山乡村休闲度假和月亮湾山海度假等旅游大项目建设。届时,来胶南旅游的朋友将会拥有一个理想的完美假期。

乡村旅游是胶南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它不仅体现了胶南的风貌,更成为胶南旅游的新吸引力和竞争力。胶南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按照“两轴、两带、六片区”的总体布局,以滨海大道为轴线,依托小珠山、灵山湾、大珠山和琅琊台等优势资源,形成蓝色渔村旅游产业带,以东西大通道为轴线,依托藏马山、铁橛山等山林资源和蓝莓、绿茶等特色农产品,形成绿色乡村旅游产业带;集中打造风情小珠山、浪漫藏马山、生态铁橛山、欢动沃林蓝莓、清香海青茶园和休闲海滨渔家六大乡村旅游片区,逐步塑造具有海滨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胶南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将凸显其“环境、品位和质量”方面优势,在创建中国最优美乡村的同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两天零一夜”乡村休闲驿站。

胶南历史悠久,古韵悠长,当地的琅琊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这一旅游产品将更加凸显胶南的历史风韵,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标签。未来,胶南会继续深入挖掘琅琊文化、海洋文化和渔俗文化内涵,开发提升琅琊台景区及斋堂岛旅游区,在编创推出反映琅琊文化、航海文化和渔俗文化为内涵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同时,开发可供游客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努力将胶南旅游节会打造成为山东半岛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节庆品牌之一,到那时,青岛不仅有闻名世界的啤酒节、帆船周,还将有吸引世界眼光的琅琊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