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德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森林健康调查,该项调查从1984年开始每年进行。二是全国森林清查,周期为10年,1986-1988年原西德开展过一次,2001-2002年开展了东、西德合并后的第一次真正全国范围的清查。三是森林土壤调查,1987-1993年开展第一次,2006-2008年第二次,周期为15年。从抽样框架上看,德国的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以高斯-大地坐标系为基准建立的系统性网状抽样(16km×16km,8km×8km或4km×4km密度)的监测样地体系,称为大规模森林状态监测体系,简称水平I监测体系;第2个层次是在典型的森林地区建立固定观测样地进行的森林生态系统强化监测体系,简称为水平II监测体系;第3个层次是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一般问题,由一些集中的研究组织和研究场地构成。
从监测内容上看,德国国家森林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二是全国森林健康调查;三是全国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3种调查周期不同,内容不同,综合起来,构成了德国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体系。
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德国的森林调查始于1878年,初期是通过询问作为纳税的基础,各地做法各异不便进行比较,逐步发展成比较系统的森林经理调查,这项工作主要在国有林、集体林和大的公司林中定期进行,小林主的森林一般不进行正规调查,因此,常造成整体森林资源不清问题。西德1971年对巴伐利亚进行全州森林资源清查,1976年开始讨论全国森林清查问题,直至1984年修改联邦森林法,明确规定用抽样调查方法,全联邦统一程序进行清查,必要时应定期复查。从1986年到1988年各州进行了森林资源清查,最后由西德农林部汇总分析,于1990年印出报告。森林现状的解析基准日为1987年10月1日。调查由各州独立进行,利用GIS进行全国汇总。这次调查,联邦森林面积计算误差为±10万hm2。目前德国正在酝酿进行新一轮的森林资源清查,这次调查将涵盖所有15个州,面积约35万km2。
2.森林健康调查
森林健康调查的目的在于弄清大气和土壤污染引起的森林损害趋势和程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开始大气和土壤污染对森林损害的研究,到80年代整个欧洲发现森林落叶和颜色发生异常,尤其是中山地带的针叶树更为突出。初步研究结果可能是空气污染所致,于是欧洲成立了“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有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参加。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1次森林损害调查,参加国统一布点,在地形图公里网上每16km×16km布置样点进行观察并呈报成果,用于对整个欧洲进行监测,这个组织到1992年发展为23个欧洲国家,4456块样地,94699株样树,每年进行1次监测调查。
德国森林健康调查始于1984年,是在4km×4km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上进行的,为了避免对森林清查工作的影响,将损害调查样点向北移200m,从样点中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引25m为观察点,每个观察点上选择附近6株样树进行观察。森林健康调查不包括林木的损伤。主要是观察树冠颜色和落叶情况,参照标准照片进行对比,落叶分健康、轻度落叶、中度落叶、严重落叶和死亡5个等级,树冠颜色变化分健康、轻度、中度和严重4个等级。每个样树还要记载国家、样地号、观测点、海拔、坡度、坡位、土壤类型、土壤水分、腐殖质、树种、虫害、火烧、真菌等。野外调查每年夏天由各州进行,约用6个星期,共调查4464个样地103422株样树,为分析欧洲大气污染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只有采用非常合适的监测方法,并进行不同水平的综合配合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在几个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监测强度和水平的组成结构。因为在大范围内对大量样地的监测,会揭示森林受害症状的大尺度和长期的发展;而在小范围内对少量样地广泛深入的强化监测会得到因果关系,再基于大尺度监测的数据就可能将这种因果关系外推到更大范围的地区。欧洲的监测项目(ICP)在德国体系的基础上也构造了3个水平的监测层次:水平I:不同森林类型的基本参数的大尺度调查。它主要对(林冠健康情况、土壤条件、叶片和针叶的元素含量)的基本参数调查;主要目的是获得与森林健康状况时空变化有关的结果。通过不同密度的国家网格和欧洲网格的系统抽样样地的低强度监测来完成。水平II:目的是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关键因素和过程的强化监测。这主要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在其分布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永久监测样地进行监测来完成的。水平III:对特别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影响的因果关系、途径,建立一些适合于详细研究生态系统内所有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永久样地,并进行有关研究(例如包括生态系统的平衡)。
3.森林土壤和树木营养调查
德国每15年要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森林土壤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或因土壤养分不平衡所引起的森林病虫害及森林退化,为绘制森林立地图提供资料,并与森林健康调查相结合来分析工业污染情况,评价地下水质量。全国采用8km×8km网格系统样地,为了与森林损害调查相结合,在16km×16km网点上,与森林损害调查的中心点重合,每一样地,要记载样地情况,挖土填坑、记载土壤结构,并取土样、收集样树叶,目测树冠损害情况。全国共1700个样地,原西德自88年开始调查,原东德部分的调查始于1990年。采集主林层的样叶,阔叶树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收集,针叶树一般在非生长季节采集。云杉采集第7轮枝的1至3年生叶,松类采集自树顶向下第2轮枝的1年生针叶,阔叶树一般采树冠上部的树叶。为了保证土壤分析的质量,在全国土壤化验室之间进行了一次“环形试验”,即将同一样本分送到各个土壤化验室进行分析,各化验室将结果报中心研究院,对结果进行比较,对差异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再试验,直到达到精度要求。最后将分析方法、所用材料严格规定,才由这些化验室对土壤调查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化验分析。
4.典型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点
由于森林和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环境的监测离不开森林资源的监测,因此,德国森林资源的定位监测是和环境的定位监测结合进行的,所建立的监测网点都是综合性的。主要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监测网点有:
篇2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监测;调查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林地问题事关生态、事关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比2005年分别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目标”庄严承诺的实现。作为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巩固黑龙江省东北、华北地区生态屏障的战略性地位,维护国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将夯实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建立全省林地“一张图”
黑龙江省市县国有林场在10年一个经理期内,基本实现一个轮回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全省集体林仅在2008年依靠地方的技术力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查,建立了全省集体林资源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本次规划通过采用2.5米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为底图,统一坐标系统,统一坐标精校正,实现省域内行政界线全覆盖、小班界线无缝拼接,统一了林地图面绘制标准,消除了行业部门之间林地重叠,地块遗漏现象,建立了全省林地“一张图”,实现了“以数管地”向“以图管地”的转变,为全省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
2.形成全省资源“一笔数”
我省市县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是由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形成的全省资源数据,以及各县(市、区)统计上报的资源数据,这样就形成了全省截然不同的三套森林资源数据。一类清查数据过于宏观,无法落实到具体小班(地块)或经营单位,无法反映经营单位的资源现状;二类调查数据是由小班数据汇总而来,空间上可以落实到山头地块,但因各单位调查数据时段不一致,全省数据时效性差;经营单位统计上报数据是由调查数据经修档而来,因修档标准难于统一,数据更新质量难于控制,数据更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可靠性、准确性均难以保证。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一张图”建设后,统一了技术标准,解决了空间位置重叠和时效不一致问题,形成了全省标准统一、时效性强、精准度高,涵盖全省所有行业部门的森林资源现状数据库,弥补了其它各类调查监测的不足,实现了全省森林资源“一笔数”。
3.整合全省监测“一个体系”
森林资源监测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评价森林资源经营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现代林业、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入的加大,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多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监测也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目前我省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主要有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沙化土地监测、湿地监测等监测体系,各个监测体系之间内容重复、界线重叠,标准不统一,成果数据不一致,造成监测工作重复、效率不高。面对新形势,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必须积极开拓发展思路,创新监测方法,改进技术手段,增强服务能力,在全省林地“一张图”,明确全省林地经营界线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索各体系之间的差距,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全省标准统一、适应高效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生态功能结合,点线面兼顾的满足全社会多功能需要的综合监测体系。
4.构建全省管理“一个平台”
2005年我省开始启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编制了建设方案,采集了全省资源数据,初步搭建了资源管理平台。但由于基础卫星影像图分辨率低、二类调查小班界线与卫片影像吻合性差、调查成果数据时效性不一致等原因,形成林业信息化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设进度缓慢的现象。本次借助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之机,我们在小班空间信息采集、属性信息采集等方面不但要满足林地保护规划编制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图斑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建立全省森林资源小班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全面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跨越式提升森林资源监管水平。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明确了林地的界线,落实了经营目标,夯实了资源管理基础,强化了林地资源的管理。实现了森林资源由数字管理向地块管理,由宏观粗放管理向微观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促进资源管理手段上的变革,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4.1明确了监测范围
我省市县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约为763.4万公顷,占市县土地总面积的63.6%。黑龙江省林业出大兴安岭集团、龙江森工以外,还包括农垦、煤炭、交通、铁路、司法、大庆石油等行业部门经营的林地,各行业林地相互交错、地块零散、林地变化大、人为活动频繁,给林业生产、经营和监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进一步明确了林地的界线和范围。通过林地落界“一张图”建设,把现有林地依法落图归档,没有办理林权证的要依据林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范围颁发林权证,把现有林地界线依法固定下来,进一步明确林业的经营范围和发展空间,将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设定在林地范围内进行,对非林地或有立木的其它土地不再纳入监测范围,使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范围和对象更加明确和具体。
4.2提升了监测水平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采用2.5m高分辨率的卫片,坐标系统统一,小班区划更加精细化,各类境界线无缝拼接。在目前森林资源调查全面推行“3S”技术,实现调查卡片无纸化情况下,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PDA数据采集技术,基于林业信息化建设,本着实用、简捷、高效、安全的的原则,构建适合黑龙江市县林区森林资源特点的二类调查技术手段和方法,逐步实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PDA上采集,数据网络传输、远程更新的技术模式,为全省林业基层经营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在资源监测方面,在全省林地“一张图”建设的情况下,为分析我省一类清查、二类调查体系存在差异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一类清查、二类调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监测以及其它监测体系的有效合并提供了可能,为省级、县级监测提供小班级的资源动态变化,为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4.3提高了管理效率
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了林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小班属性数据库,我们将借助林业信息化建设这个平台,通过建立树高、胸径、疏密度、株数、蓄积量等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对自然变化的小班因子时时更新小班数据;对于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新成林资源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更新小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立森林资源实时、动态的更新管理系统,随时提供最新的各级林业经营单位森林资源数据,更好地为林业区划、规划、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服务。
篇3
现行的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方法(简称“一类调查”)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方法(简称“二类调查”),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为我国及各地区建立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定期查清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等状况,了解森林资源消长规律,分析经营管理成效,预测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直至目前为止,仍然是我国森林资源最常用的调查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林业的功能定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调查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急需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往往采用抽样控制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能解决小班调查的蓄积无精度保证的问题,又能将蓄积数据落实到小班,便于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制约了调查新技术的应用。由于现行的二类调查方法将蓄积量调查作为小班调查的重要内容,且原则上要求进行抽样控制,小班调查的总蓄积量只有落实到抽样控制的区间范围内才能有效;否则,就要对各小班蓄积量进行修正,甚至全部返工。因此,在目前利用卫片尚不能解决大范围森林资源调查中室内测树因子判读精度的情况下,调查地区运用卫片等高新技术手段存在着许多局限性,许多地区仍然只能延用过去那种原始的、以大量野外调查为主的调查方法。
2.现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没有很好地体现分类经营的思想。国家林业局新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虽在技术标准、调查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与以往的规程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延用过去二类调查方法的理念,仍然是以调查“面积”、“蓄积”为主。虽然提出了“各地在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时,应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特点和调查的目的等,对调查的内容及其详细程度有所侧重”,但由于要求小班调查蓄积,且小班总体蓄积要落到抽样控制的区间内。因此,各地对生态公益林小班中有些因子(如测树因子)本不想调查或调查精度要求可以降低的,但因担心总体蓄积落不到区间而不得不调查且调查精度要求还不能放松;而其他想调查的因子又没有精力去调查。
3.现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费时、费力、调查手段落后、野外劳动强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组织一支大规模的调查队伍越来越困难;好多地方即使当地老百姓也很少上山,林下植被越来越茂盛,角规测树方法基本不能用,小班实测只能靠做临时标准地,这样更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同时,野外调查期间又往往处于雨季和高温季节,调查的艰苦性更可想而知。
4.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蓄积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少。虽然小班总体蓄积量到达抽样控制的精度要求,且小班测树因子有一定比例的实测和质量检查保证,但仍然不能保证每个小班调查的蓄积量都能达到精度要求;而且调查间隔期长,数据时效性差。因此,小班调查所取得的蓄积量,在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只能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各地下达年度森林资源采伐限额仅用一个总数,小班森林资源采伐等则仍要重新作三类(作业设计)调查。
5.抽样调查样地设置方式值得改进。目前,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方法往往是以省级或县级为总体设置固定样地,建立长期的省级或县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进行定期复查。其好处是可减轻调查工作量、出数快、数据有一定的精度保证且可前后期对照,缺点是数据不能落实到小班。
二、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思路,从思想观念、调查理念上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的林业已从以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为适应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森林资源调查队伍,应积极研究、认真探索在新形势下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
2.尽快对现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进行改革,建议实行“分离”制调查方法。即不再采用现行的抽样控制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一类调查和二类调查方法相互分离,总体蓄积量以一类抽样调查方法解决,林地面积、地类、林种、森林覆盖率等因子由二类调查方法解决。小班调查取消单位蓄积量调查因子;或取消抽样调查控制总体蓄积精度的要求,只对商品用材林部分的小班进行蓄积量调查。
3.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二类资源调查技术水平。取消蓄积量调查后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积极应用最近期的高清晰度的卫片、航片等资料进行室内区划、判读为主,外业作必要的判读复核。从而可大大减轻调查的劳动强度,提高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小班调查判读的有关因子应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特点和调查的目的,充分体现林业分类经营的思想,不同地区、不同林种应确定不同的调点。调查周期也可视情况加以缩短。
4.积极改进一类调查中样地的设置方法,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样地设置采用复查一批、新设一批、放弃一批的方法比较理想,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样地特殊对待问题。县级抽样调查也可考虑全部采用临时新设样地进行调查的方法。样地定位完全可以采用GPS进行,它既可大大减轻现行方法新设样地引线定位的工作量,又可极大地提高样地的复位率。
篇4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系统目标
开发一套“非木材森林资源监测与预警系统”,系统包括非木材森林资源数据库建立,产量、质量等的相关监测指标和预警指标、预警模型、监测数据的输入、存储、显示、查询、分析,以及预警信号和提供辅助决策等功能,最终实现非木材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1.2 运行环境
1.2.1 硬件环境。Pentium4 1.4 GHz或更高处理器的IBM PC或兼容机,至少256 M内存,至少剩余500 M以上硬盘空间,Microsoft兼容鼠标,1 024×768或更高分辨率的监视器,1个光驱。打印机:可选。
1.2.2 软件环境。Windows XP及其以后的视窗系列操作系统;MapObjects 2.2;Sybase公司的ASA 7.0(Adaptive Server Anywhere)。
1.3 功能需求
根据系统目标要求,系统应包含非木材森林资源数据库维护模块、图形编辑和浏览模块、查询模块、统计分析及输出打印功能、预警模型应用和决策支持模块及系统维护模块。
1.4 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功能需求分析,非木材森林资源监测与预警系统包含数据维护、非木材森林资源地理分布区浏览、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型、查询统计与分析、系统维护等模块,系统总体结构见图1。
数据维护:主要是对非木材森林资源的各类数据进行管理,可以这些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包含非木材森林资源基本信息维护、非木材森林资源分类信息维护、非木材森林资源地理分布维护、非木材森林资源监测指标维护、非木材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维护等5个子模块。
非木材森林资源地理分布区浏览:主要用于对数字地图进行操作,包含“放大显示”、“缩小显示”、“全体显示”、“自由浏览”、“地图标注”、“叠加分析”等功能。
预警指标与预警模型:主要用于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和维护预警模型,包含“预警指标设计”和“预警模型维护”2个子模块。其中,预警指标体系为部分或全部监测指标的有机组合,根据其重要性为每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预警模型中定义了包含预警指标的计算公式和预警阈值,供预警分析模块使用。
查询、统计与分析:主要用于图文查询、统计及预警分析、预警信号、辅助决策等,包含“由图查文”、“由文查图”、“数据分析”、“预警分析”、“报表维护”等5个子模块。其中,由图查文提供了鼠标单击选择、鼠标拖画矩形框选择和鼠标多次点击生成多边形选择等3种方式;由文查图通过设置组合条件,在数字地图上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数据分析提供了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3种功能;预警分析通过计算预警模型中定义的公式的值,将之与预警阈值比对,如果超出安全范围则调用预警信号模块和辅助决策模块;报表维护可以对系统中已定义的统计图表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可以设计新的统计图表。
系统维护:主要用于维护系统安全,包含系统设置、权限管理、用户信息、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5个子模块。其中,系统设置用于设置系统参数;权限管理用于设置用户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可以定义到按钮一级;用户信息用于显示当前用户的信息,如用户组、权限等,还包括更改当前用户的登录密码。
2 系统实现
2.1 系统设计原则
在技术上满足一定的先进性原则的前提下,将重点考虑以下几项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规范化原则、可扩充性原则及用户界面良好原则。
2.2 开发工具
采用PowerBuilder 8.0(PB)和ESRI公司的MapObjects 2.2(MO)进行集成二次开发。系统中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起来管理,PB实现应用界面设计、属性数据库维护等除GIS功能外的其他功能;MO作为组件嵌入PB中实现GIS相关功能,如图层显示、放大、缩小、漫游等。PB与MO通过COM进行通讯,建立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
2.3 系统数据库建立
系统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和栅格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包括属性数据、统计分析后获得的数据、其他文档数据、元数据。根据系统建设的需要和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将所收集的图形资料通过数字化、投影变换和坐标变换、校正处理,使它们统一到高斯-克里格投影中。属性数据是与非木材森林资源紧密相关的非空间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是指对预警指标的统计分析,并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中,以进一步分析,为决策提供服务;元数据记录数据来源、精度、投影方式等,是用于对数据的说明,元数据的建立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空间数据以多个Shape文件的形式存储,内部属性数据库以对应的DBF文件的形式存储,系统采用Sybase公司的关系型数据库ASA 7.0(Adaptive Server Anywhere)来管理外部属性数据,外部属性数据库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并通过共同的字段值与空间数据内部属性表相关联。非木材森林资源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帮助决策者和政府部门摸清全国非木材森林资源的具体分布区域,不同类型非木材森林资源的相关产量情况,包括数量、起源、分布、可及度及今后的变化趋势等;评估其资源优势与生产利用情况;对非木材森林资源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作出评估,对非木材森林资源的发展方向、目标与前景进行分析。非木材森林资源监测与预警系统包含的主要数据表及其用途见表1。
2.4 预警功能实现
通过分析非木材森林资源采集、利用、流通、贸易、政策、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子确定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参考历史数据、国际通用标准和专家意见,确定安全阈值,划分风险预警界限;通过回溯警情判定的过程,找出引起警情的警源,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供用户选择[10-12]。
2.4.1 预警指标设计。预警指标设计包括指标体系的输入、编辑、删除及赋予权重等功能。预警指标体系是预警系统的基础,根据指标体系,才能确定需要收集哪些信息。构建指标体系必须遵循指标入选原则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准则,入选原则包括指标含义的重要性、指标反映目标变动的可靠灵敏性、指标与目标变量的协调性、指标刻画目标变动的代表性、指标的超前性、指标数据收集的及时性等。
指标体系构建一般按照以下4个步骤进行:理论准备、指标体系初选、指标体系测验及指标体系应用,具体流程见图2。
2.4.2 预警模型维护。预警模型维护包括模型的输入、编辑、删除及预警临界值的确定、预警区间的划分等功能。预警方法是预警系统的核心成分,指导着预警指标选择、构成及预警模型的创建,不同的预警方法衍生出不同的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
系统采用统计预警和回归预警2种预警方法。统计预警方式是对警兆与警情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根据警兆的警级预测警情的警度。具体过程是:首先对警兆和警情进行时差分析,确定其先导长度,相关程度,然后依据警兆变动情况,运用区间分析确定警兆的警级,结合警兆的重要性进行警级综合,最后预报警度。因为在预警过程中,用的是统计方法确定诸多参数,所以说统计预警方法是指标预警方法合乎逻辑的精确和深化。回归预警方式是在统计预警系统基础上对预警的进一步分析,是对统计预警系统的一种补充,其实质是建立模型之后进行回归预测。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以下2个模型:①直接建立预警模型Ye=F(Xe),其中X为警兆变量的警度值,Y为警情变量的警度值,该模型的建立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方法;②建立预测模型Y=F(X),其中X为警兆变量的实际值,在得到Y的预测值后,再参照Y的警限,将其转化为警度。
2.4.3 预警分析。预警分析就是警情判定的过程。通过计算预警模型中定义的公式的值,将之与预警临界值比较,确定所处的预警区间,如果超出安全范围则调用预警信号模块和辅助决策模块。预警临界值的确定首先要参照已有的国际、国内或地方标准,其次可采用专家评估、系统模拟仿真等方法确定。不管采取何种方法确定警度区都要注重分析其发展动态,在掌握较长时段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发展动态进行归类是一种有借鉴意义的方法。此外,警区临界值是静态和动态发展的统一,在一定时间段内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经充分发展后需考虑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临界值。
2.4.4 辅助决策。辅助决策就是通过回溯警情判定的过程,找出引起警情的警源,根据专家知识库中的相关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供用户选择,以便及时排除警情。用户最终的解决方案反馈回专家知识库中,以进一步完善专家知识库,使之更加智能。
篇5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共存共荣。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社会资源。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在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基础上才能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而这种效益必须是在保证森林的永续利用原则下获得。因此,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扩大森林资源,把各类林地充分利用起来,保护好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和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地开发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加工技术。从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
森林资源的培育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资源的保障,就不能实现森林生态和物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森林培育的发展,要靠技术的进步。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肇东市到2010年每年要增加2 000公顷森林面积,这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根本目标。其做法是下硬性指标,采取科学办法解决当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首先从分类经营,造林设计,提前整地。无性繁殖,适地造林,良种壮苗,抗旱造林,集约经营,幼林抚育,现代栽培技术,定向培育等方面实现技术和管理突破。保证林业科技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是加强对现有林的抚育。加快对低产林分和残次林分的改造,合理调整林种树种和林龄结合,提高森林的质量。
二、科学经营管理好森林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林资源是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解决好森林资源和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为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奠定基础。
森林资源的管理内容,首先是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建立法律和科学的规章制度,确立森林资源的技术体系。其次是森林的利用管理,科学规划,组织森林资源利用,实现森林资源正常合理消长的宏观控制。再次是监督检查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有关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保证森林资源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林业执法部门通过法律手段对林业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大意义,林业是具有生产和公益功能的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许多阻碍,通过法律的强制对林业的发展加以保护,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一,加强采伐限额管理,确保采伐限额严格执行,严格控制森林资源不合理消耗。
首先把采伐限额分解落实到乡镇。对申请办理采伐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交的申请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科学合理确定森林采伐利用方式和强度。然后提交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其次是严格执行伐区设计,严禁在抚育采伐中“砍大留小”、“砍坏留好”。做到伐中检查,伐后验收。再次是强化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违者依法查处。
第二,严格控制限额采伐,解决林地逆转问题。
根据以往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时,忽视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一些乡镇的局部利益,短期行为,林业抓的落实不够,造成超限额采伐问题,使有林地变成疏林地,疏林地变成无林地,使林地逆转,严重制约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进行了林权证发怔工作。二是明确落实责任,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出现超限额采伐。毁林造成林地逆转的一发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三是加强了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杜绝了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的事件发生。四是对一些低产林,疏林地由林业局下去调查,合理确定更新。五是加大了执法力度。制定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按照规划确定使用用途,采取相应的林地保护措施。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从而使超限额采伐,有林地逆转得到根治。
第三,加强对木材加工点的检查监督。
对肇东市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了定期清理整顿,对未经过林业局批准的,依法取缔。对已批准的严格审查木材来源。
第四,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肇东市已基本建立了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正准备3S技术的应用。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工造林、残次林更新、森林采伐、征占用林地、三总调查等专项调查方法逐渐科学化。对造林绿化成效提高。林地保护管理的监督。资源档案的修档。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素质。
一是对资源林政执法人员的政治上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通,管理规范,执法严格。二是要建立了执法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对执法人员违法乱纪。,执法犯法行为严肃处理。保证执法队伍的纯洁性和执法力度。三是改善了执法条件和执法经费,保证基层资源林政执法队伍的稳定。四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为资源林政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篇6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法规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1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推动乡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乡域经济同人口、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乡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建设,是基本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推动乡林业产业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2 新农村建设方面
对于林业覆盖率较大的乡镇而言,林农对林业的依赖性较高,是林农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注重林业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发展乡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仅起到了绿化和美化乡镇环境的作用,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弘扬生态文明方面也起着重大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处于独特地位。
1.3 构建和谐社会方面
大力发展乡林业产业,逐渐推进林业资源培育速度,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而且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合理有效开发林业资源,加快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乡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注重保护森林资源,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居住环境。因此,科学发展乡林业产业,能够使农村的生产发展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2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第2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3章“森林保护”和第4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3 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3.1 确立林业立法思路
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应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它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3.2 立法原则的创新
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3.3 改进执法措施
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4 加强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
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3.5 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
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有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3.6 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
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89-01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商品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来,不断提高的病虫害发生率,不断加大的病虫害危险性,对我国的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保护森林资源,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就要提前做好森林病虫害问题的预防工作、加强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的治理。
一、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的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在世界森林面积中,我国约占3.9%,然而我国的土地面积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2%,人口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是我国在森林资源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面积营造发展人工林成为必要。然而,大面积种类单一的人工林,其构成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对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总体处于上升状态,大面积危险性的病虫害一旦发生,则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威胁健康宝贵的森林资源,造成经济损失。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影响我国森林资源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危害日趋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使用措施不得当、检疫水平不到位、测报体系不完备等亟待解决。
二、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面积的人工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产区,但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品种、结构较为单一,由此构成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低。一旦有危险性的害虫侵入,病虫害问题就会在短时间内侵害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加之目前国内外经济交流频繁,人为活动范围的扩大会导致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一些对森林资源具有威胁性的有害生物可能随着经济活动进入我国,若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其危害性将一步步扩大。另外,在病虫害暴发后,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为化学治理,即使用农药,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期内比较有效,但长此以往,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了再次治理的难度,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很多,但要合理地利用、有机地调和,才能使各种方法的优点最大化。我国目前在森林病虫害问题上主要处于救灾阶段,总是在病虫害发生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在病虫害发生前做好预防工作。因此,为能做好防患于未然,对森林病虫害预防措施的探讨十分必要。
三、森林病虫害问题的预防措施
1.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改变我国目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在森林成长的整个阶段;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治理森林病虫害。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防治与经营相互结合,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主要目标,认真做好预防检测工作;强化政府行为,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发动社会群众参与,提高群众的环保观念,将预防森林病虫害工作的社会发展观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协调社会各个部门,共同配合,积极参与,使科学发展观和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深入人心。
2.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严格把关
将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落实到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从选种、育苗到选地造林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一切都要严格把关。选种时保证树苗的来源正常,质量过关,不携带具有危险性的病虫害;育苗时要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协调好周边植物的相互关系,科学培育,在不影响其他植物的前提下提高本植物的抗性,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造林时要注意树苗的搭配,营造混交林,提高森林中各植物间相互制约的能力,进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后期的培育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加强监测工作
科学规划,合理调动相关人员定期对森林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正确判断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并及时上报。一旦发现病虫害,要抓准时机,在进行细致分析找到有效方法后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健全森林病虫害问题的监测体系,社会各相关部门分级管理,单位各工作人员分工负责,提高监测工具的科学性,加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并能做到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在最快的速度下做好结果分析,拟定治理方案。
4.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问题,要以预防为主,辅以相应的治理措施。治理森林病虫害问题的措施很多,但要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才能将其优点最大化。生物治理是实现森林病虫害问题可持续治理的有效方法。主要可以利用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保护害虫天敌,使其在数量上相互制衡以达到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目的;可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制约害虫的繁殖,与一般化学农药相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且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还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取转基因抗虫植物,科学管理,对森林害虫进行源头上的防治。
四、小结
本文结合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探讨了森林病虫害问题的预防措施,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要在森林培育过程中严格把关;要加强监测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总之,在森林病虫害的预防问题上,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做好森林病虫害问题的预防工作,从而保证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骆有庆,李建光,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有效措施――多树种合理配置,森林病虫通讯,1999,3:47
[2]杨宝君,周元生等,中国松材线虫的流行与治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
篇8
1.林业新技术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足—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
信息技术功能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②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③信息处理与再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要依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2.数字林业的发展
2.1林业信息技术
随着DBMS的发展和完善.以属性数据管理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盛行时.这类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速度,推动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难发现,这种单纯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缺乏对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因此利用它形成的决策信息,有明显的局限性。目前,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厂以3S技术为支撑,采用Rs监测与地面调查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监测体系。
2.2数字林业的发展
进入2l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楼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容不断丰富。信息量来源不断增加,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现代林业管理模式
3.1网络技术的引进
根据林业政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内容,林业政务信息化建设围绕国家“三网一库”建设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功能相对齐全的网络平台,建设厂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及专业数据库。提出了林业信息库建设方案,实现人员、树种和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存旷、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厂无纸化办公。
3.2粗放到精准的管理模式
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二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C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楼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CIS将坡度图、坡向图、上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
3.3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
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4.林业发展中的问题
4.1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投资巨大,但目前林业信息化开发、应用不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森林资源核算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管理及各类专题图制作等研究,对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挖掘,宏观快速提供森林资源信息,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建设适合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4.2信息技术发展不均衡
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和武装林、特别是“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但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态系统 定位监测网络,提高森林灾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率,实现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减灾增效,探索建立森林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完善林木育种软件及丰产栽培模型,适度发展“精细林业”,精准森林资源核算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普及应用。因此国家林业局应宏观调控并加快国家林业局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林业专业库、各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设,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护;生态环境;建设
【引 言】: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维护森林系统安全是首要工作,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能同时带动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倡植树造林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程,避免人工林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伤害,特别注意森林火灾的发生,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帮助。
1、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工程,不断重视集体林的管护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林业建设,比如,建设公益林、封山育林等都是比较高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对天然林业资源的保护、恢复以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地维护林区的稳定,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不断开发出新的产业,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工程建设,重视自然区的管理水平,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资源。
2、森林资源管护现状
2.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较低,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整合目前现有的资源,发挥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整合森林旅游景观,从而形成特色化的人文旅游资源,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最大限度发挥森林资源的优势。
2.2开展种苗工程大力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
花卉可以美化环境,我国在苗木花卉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创新机制和改革的方式,建设更加规范化的苗木花卉产业基地,成为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
2.3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现阶段主要大力倡导优良品种的使用和推广,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占有率,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绿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2.4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森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致力于优惠政策的制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推动林副产品的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在实现增值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利用效率。
2.5培育林业后续产业
要全面呼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方法,比如,加大对林药、林草以及林特等的综合经营,发展森林食品采集业等,有效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3、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立法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规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从法律的高度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保驾护航。与此同时,绝对不能忽略相关管理机构的建设,针对人员的现状,积极致力于建设林政稽查队伍,严格规范木材检查站的行为,还要为营造一个和谐的k公环境提供重要的保障。随着网络的普及,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包含退耕还林、林地林权等内容的管理系统,方便资源的管理。推进林业资源朝着现代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为做出重要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严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重要方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森林中的有害生物进行防治,进而保护森林资源。
3.1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在针对森林资源管护的过程中,控制火源是主要问题,也是森林防火的第一要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人为控制工作。强化宣传教育,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在森林防火范围内减少明火,将人为火源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这些火源不会引发火灾。此外,还要定期对森林中枯枝落叶等可燃物进行清理,避免自然现象如雷击、高温引发火灾。在森林边界修建好防火隔离带,控制好火灾发生后的波及范围,尽量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另外,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监测火灾隐患。通常情况下森林火灾监测有两种,一种是监测台。就是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建设t望观测台,利用高精度的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另一种是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对森林的火灾的发生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卫星定位技术能够进行火灾预警,提高防火的可靠性。
3.2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防火意识
火灾有不同因素,但是森林火灾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森林资源管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利用各种途径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利用电视或者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人提高防火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向村民积极宣传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让每个居民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其次,通过在各个乡镇、村落设置固定的宣传栏、宣传标语强化群众的防火意识[2]。最后,组织森林防火宣传队伍,深入山区和村落进行集中的宣传教育,村镇干部通过广播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村民防火意识。
3.3强化管理落实好对防火工作的措施
防火管理要落实好火源管理、组织管理、日常管理等几个方面内容。防火重点是要做好火源管理,林业管理单位和政府部门应该组织专人进行火源巡查,杜绝在森林范围内野外用火,尤其是在干燥时期、节假日、传统节日等时期,同时还要合理调度林区人力和物力,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保证各个单位无缝对接,高效完成巡护任务。当出现险情后,应该及时沟通,联合解决问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认真落实“网格化管理、定点看护”制度,保证责任到人,避免存在的侥幸心理,科学分配任务,遇到险情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国林业资源物产丰富,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是重要复杂的工作,需要全民以及相关部门人员高度重视森林的管护工作,对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从多方面加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将森林的管理工作稳定落实,保证森林工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10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1)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2)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2.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3.1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
3.2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它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 上一篇:有关劳动经济学的案例
- 下一篇:小学法制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