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篇1

关键词: 网络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实效性 可行性

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途径。如果能够证明通过网络的运用可以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的实效性,那么网络对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可行的。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证。

一、网络能够有效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受教育者可行。

在这一点的论证上,我们侧重于网络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即:网络的运用能否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通过对网络的特点和中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网络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的需求,比如网络的丰富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网络角色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学生逐渐增强的独立性;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操作鼠标和键盘的中学生“肆无忌惮”,满足他们情绪化的特点,等等。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学生普遍对网络充满热情。有调查表明,有上网经历的青少年占37.7%,没上网经历但想上网的青少年占40.8%,没上网经历并且目前也不想上网的仅占21.5%。这充分说明,大多数中学生喜欢网络,并且欢迎网络走进课堂。

网络能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网络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主要存在“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教学目的偏离、学生感到反感”等问题。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强、内容丰富、立体感强,同时大量的生活案例能够很好地连接生活,有助于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因此会感觉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激发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

二、因特网设计人性化,资源丰富,对教育者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对于教育者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教育者能否有效掌握因特网的各项功能和有效利用因特网的各项功能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

由于计算机网络是面向普罗大众,方便非专业人士操作使用的实用性技术设备,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从现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网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明显的“零起点”特征,即使用者几乎不需要掌握很多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可以不考虑网络的运作原理,仅仅以使用为最终目的,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操作者是否掌握或掌握了足够多的相关知识,他们都可以随时接触、学习、运用最新的实用技术。接口性软件的发展,更具生动形象的图形界面,功能强大但操作简单的电脑软件,以及语音识别录入设备的不断完善,等等,彻底打破了计算机网络的垄断被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的局面,促使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涌进寻常百姓家。对中学老师来说,年轻教师能够快速接受掌握新知识,甚至有不少已经是电脑网络方面的行家里手。老教师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操作可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的素质比较高,几乎不会遇到根本性的困难,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能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操作技术。比如:令很多不会拼音的老教师感到棘手的打字难问题,随着手写板和语音识别软件的出现,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现在大多数年轻家长也对因特网或者是手机网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现在的教育者们能够很好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们通过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否可行,关键要看通过运用网络能否有效改善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除了上述中学思想政治课存在的不足外,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缺乏有效沟通,造成教育的针对性和连贯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运用网络,学校教师除了能够运用网络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家长之间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校方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动态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同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映给家长,有效协调学校与家长共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由此可知,通过网络提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教育者来说是可行的。

三、因特网功能强大,覆盖面广,作为教育手段可行。

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否可行,还需看网络能否成为教育者的有效教育工具。如果学校和家长都认同网络可以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教育者们却没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那么运用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仍然是不可行的。

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目前,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普及工作在我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联网电脑台数、网络用户数、中小学生已接触电脑网络人数等基础性指标正在大幅提高。此外,随着中小学生网络普及率的迅速上升,校园网络建设也逐渐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并给予了许多政策性补贴与支持。2000年,教育部制订计划,要求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中小学基本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现已基本实现),促使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相互带动,力争实现全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确保90%左右的公办中小学校用上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网络,让中小学的每一名学生、老师都能分享网络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全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教师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目前,尽管极个别的偏远山区和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还没有覆盖到,但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镇中的中小学校已具备了网络教学的基本硬件设施。并且,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的经济成本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建立多媒体教室,思想政治课的网络教学指日可待。此外,现在家庭电脑的普及面已非常广泛,算上手机网络,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家长都已入网,如果运用得当,则家长利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方便的。由此可以断定,现在的教育者都已拥有了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源,证明了通过网络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可行的。

以上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个主要因素,简单分析了通过网络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证明了受教育者是期望教育者们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的,并且网络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证明了教育者们愿意并有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网络资源可以提高教育者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率;还证明了教育者们有现实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认定,通过网络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想法可行。

参考文献:

[1]叶伟民.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挑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王慧芳.网络文化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篇2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至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政治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第三课“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想: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不就是千百年来陶冶一代又一代人们心灵的好教材吗?于是,我将该词全文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第十课“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初一《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文学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初一学生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第六课“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在讲授第一课最后一节“小小年纪也可以与犯罪作斗争”时,我把同学们带入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假如,我们的教室是一辆行驶在荒山野岭中的长途客车。这时,冷不丁冲进来一名手持凶器欲行劫持的犯罪分子(我站在教室门口,装出一脸凶像,大喝一声:“交钱!”)。此情此景,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当然没有见过,我就因势利导,结合课本内容,字正腔圆、正气凛然地宣布:团结起来,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令人感动的是,不久发生在该年级的一次被劫持事件中,唯独这个班的学生,在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勇于斗争,硬是用桌椅将门死死抵住,把三名学生模样的犯罪分子挡在门外,从而避免了一场劫难。

可见,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在于:使学生们在愉快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其结果是,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材有关德育思想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三、坚持图解式,以真实感人的事迹教育人

图解式是指为增强一定的基本德育思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借助于一些相关的能产生极具德育效果的图片来解释、说明的一种方式方法。图解式德育方法在社会上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就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正因为此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能见度高的“活材料”,又由一定的权威部门,因而它产生的德育效果就很有说服力,也很能扣人心弦。

我尝试着将此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第一课“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1995年第14期)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在讲授第七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指着一张图片(《人民日报》,1995年8月30日)介绍说:图片上,四个农民正用三根长长的竹竿,支撑濒临倒塌的土房子。房子的外壁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教育”14个大字。学生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我则进一步启发他们:“别的地方教育现状‘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还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接上:“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在讲授第三课“为人民服务,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同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时,我选取一张带有说明文章的图片,文题为“青春化作永恒”(《半月谈》,1995年第16期),介绍了年仅25岁的邵述衡同志,为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毫不犹豫地抱走被犯罪分子扔在本厂车间里正滋滋冒烟的炸药包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回不是由我来讲解,而是请班上一位普通话讲的好的同学来念此图片上的说明文章。那位念文章的同学音调低沉、伤感,俨然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使全班同学为之动容,为之心颤。

可见,教师借助于这些富有德育效果的图片及其说明文章,经过适当的讲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基本德育思想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德育说服力,有着很大的补益。

四、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一种德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等上;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例如:在讲授第六课“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和锻炼起来的”这一内容时,我就将自己去年五月份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南京一日游”活动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令他们佩服的是,我此行随身只带了10元钱。中午吃饭、门票等项开支花得仅剩下2元钱。但在教师自由活动期间,我还是坚持去参观了中华门和南京长江大桥。最后,余下0.3元,连乘返回的公交车费都不够。这时,我断然决定:走!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南开始,东问问、西问问,硬是穿“城”而过,把脚都走麻了。终于提前一小时赶到了我校指定的候车地点——汉府街。学生们听得入迷,我乘机“解惑”,用了八个字:“不要依赖,磨练意志”,并将此经历命题为:意志的胜利。事后,据一名叫丁维维的同学反馈回来的信息,他的父母非常支持我的这种教育方法。新晨

在讲第四课“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上大学期间于本班(1991年全国先进集体)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我们班总人数100人,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两方。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三四十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唯恐漏听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予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的名言往黑板上一抄,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3

一、在仔细体察中,发现学生个性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表现在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上也是各不相同。一般可划分为三个不同档次:A档,占学生总数的15%左右,他们智力因素好,思维能力较强,学习全力以赴,在追求中等待表扬,以享受成功的快乐;B档,约占学生总数的65%,他们智力因素一般,或非智力因素没能很好培养,对学习有使命感,往往勤奋刻苦,渴望得到表扬,但又担心贬斥,时而热情,时而冷漠,忽上忽下;C档,浮动在20%上下,他们既不能发展自己的能力,也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是学习的被动者。为此,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印象阶段。有时过低估计学生,有时则过高估计学生,缺乏科学的方法。体察、发现学生个性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周密谈心法。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来分析、研究学生的方法。谈心前,教师要考虑好谈心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谈话时,要正确掌握谈心技巧,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再引到所要谈的问题上来。成功的谈心并不会自然产生,它要求教师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考虑,明确表达谈心主题,及时捕捉谈心时机,合理选择谈心地点,准确表达谈心意图,灵活运用谈心方式,自觉控制谈心情感,合理把握谈心进程,扼要记录谈心内容。通过谈心,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理想、抱负、爱好和志趣,并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谈心要经常、及时、广泛进行,不能在学生中造成一种错觉,认为找哪个学生谈心,就是哪个学生有问题。

2.细心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等外在表现来分析、研究学生的方法。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或公益劳动时,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就会自然地反映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组织纪律、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不仅要观察学生在教师面前的表现,也要观察学生在同学中以及在社会上的表现。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捕捉他们个性中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品质。不要只凭一两次观察就主观地对学生下结论。要善于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他们丰富的真实的材料,认真分析,多方印证,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3.问卷调查法。即指在没有施行控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书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在每接一个新班时,可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影响、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查的内容尽可能多一些,具体一些,以求结论的可靠性。

总之,观察、发现学生个性的方法还很多,且各种方法互有优势。要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研究学生,必须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会运用某一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运用一定的方式把调查获得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建立起学生的学习档案。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发现和掌握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教育。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凸现学生个性

任何一种类型的个性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健全的个性,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它要靠丰富的活动来表现和巩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个性培养,有着广阔的天地。

1.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政治教师可有计划地举行讲故事竞赛、时事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读书报告会、小论文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感染激发,个性才智勃然而生,往往会取得连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成绩和荣誉。这样他们便会由自发到自觉地升华自己的个性,同时,这些活动都具有竞争性质,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竞争观念、自强意识,在竞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2.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入时代的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开阔眼界,到多姿多彩的社会中展现和丰富个性。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我们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正确的看法。

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物价涨得太快,并担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学习高一《思想政治》以后,我组织了班上10多位学生骨干,走访了嵊州城关的多家商店和集贸市场,同时又了解自己家庭在改革前后的经济生活状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便进行分析研究,生动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些,只听人讲涨价如何如何,自己不调查、不分析,那就会对改革产生误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同学通过社会调查,将政治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既可锻炼自己的能力,思想认识也在实践中更加成熟。

3.构建课外活动框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合适的氛围。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应有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政治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组建各类活动小组。如法律兴趣小组、演讲小组、书报小组、时事小组、哲学兴趣小组等。在定期组织的活动中,既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相近性,进行分组活动,又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构成了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整体,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都有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在良好氛围中,展现学生个性

所谓展现个性,一般是指发展每个人的合理兴趣、多种才能和健全的性格。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每个学生去克服弱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实个性,培养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和谐社会新人才。现在有些教师口头上承认个性的全面和谐地发展,但实质上却以其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去剥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可能性。个性被压抑,等于创造性被扼杀了,为了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适时引导,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调节与完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内在潜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1.提供优裕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简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实行单向传授,实行“我讲你听”,其结果必然是“师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不少学生由苦学而厌学,由厌学而弃道,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又从何谈起?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低谷现象,一定程度上与呆板的课堂教学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感召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这样课堂就步入了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激动人心的“主客体相互”之运动。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发展性、探索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全身心的投入,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意的、逻辑的、直觉的都和谐地统一起来,它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人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刻。这时,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从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最终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本身发生兴趣,并且喜欢爱独立探索。或是概念比较,或是知识串连,或是观点辨析,或是材料综合,或是疑难解答,或是热点追踪……总之,遵循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规律特点,把兴趣发展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达到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的境地。

2.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固守拘泥于一种教法,课堂气氛似死水一团,难于活跃,时间一久,学生必然感到兴味索然。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教法研究,努力改进教法。改进教法不是要我们撇开所教内容和要求去摆花架子,玩新花样,为“法”而“法”,而是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的统一。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而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但是适合于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佳方法决不会是多个。近些年来,我努力探索,提出了因材因人而异,因时因势而异的教改原则。其具体做法是: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般采取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引出观点、深理浅讲,并使新旧知识巧妙衔接;如遇到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或学生有思想疙瘩的教学内容,则采取点拨引导,讨论问答的教学方法,从而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天地;要把理论知识进行纵横归类,使之系统化的复习课,往往采用知识结构图表法,以此帮助学生从中找出掌握知识的规律;许多教学中“顺着想”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倒过来想想”,使学生恍然大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教学宗旨,有利于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潜力,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篇4

【关键词】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呢?

1.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缘由

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要注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由于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不能有放松心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与时俱进,稳步提高。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及时地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经济、政治、法律、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进步,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与丑恶现象也随之迸发,我们要正确估计、科学思考、合理引导,体现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要求,教育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远的视角、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来认识社会设计人生。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其课程性质、特点及任务的内在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突出地体现在育人的功能上,只有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学,才能体现其德育性质。

2.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及心理索质发展良好,但诸多调查与研究也反映出许多不好的迹象,由于社会保持稳定与生活条件改善、学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许多青少年不思上进,不关心社会与他人,唯我独尊,缺少科学思维方式,抗挫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缺乏创新能力等。于是道德滑坡、心理障碍、信仰危机、诚信缺失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青少年一代塑造精神支柱,在滚滚红尘中为青少年守护精神家园,培养学生具有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和分析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集中承担这一职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思维、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方法,提高实效性,履行责任感。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文性,是复归该课程地位和发挥政治课教师作用的迫切要求。事实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现实,已泯灭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枯燥的讲解、频繁的训练已成为最通用的教学方式;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诸如参观调查、演讲讨论、读书写心得体会、案例分析已远离师生,师生关系只能靠考分来联系。因此,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完成其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各种思维与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等教育任务,更有利于大面积、深层次、长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应试能力。

3.探寻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

传统的“灌输法”“填鸭式”教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只学到简单的知识,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必须寻求一套良好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3.1 讨论教学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用讨论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整节课的讨论,也可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性的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讨论,还可以同桌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讨论的问题应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讨论、钻研的价值,最好是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二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焦点上,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关键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三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讨论小结,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学生错误的、片面的或模糊的认识,让学生真正领会教材精神。

3.2 趣味教学法。趣味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为其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展,符合中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

3.3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包括学生辩论会、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篇5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在我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离不开我国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日后的发展。所以,如今的高校所背负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而且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

1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含义及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入学率比较重视;在80年代,如何才能体现出教学质量,主要观察学校的办学条件;在90年代,主要是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来衡量教育质量,然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校在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效益当做教育质量的实现标准。由此得知,不同的时代,人们对教育质量观的认识有所不同,现如今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注重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体现出来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首先,要重视人的价值。以人为是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学习作为教育的标准。其次,教育具有整体性,同时又具备着差异性,二者不可分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目标,然而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每所高校所制定的目标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于层次不同的学校来说,所制定的目标也存在着差异性。再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社会要想得到发展,就要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大量的努力,在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都对他们的终身有很大的影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尊重学生的发展,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后,特色鲜明,与多样化的发展相结合。不同的学校对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要求也不同,同时对教育质量观的看法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校应该抓住学校发展的优质,将学校所具有的特色展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校向着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大舞台中,进而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主要是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需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人才培养意识。在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者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常常出现教育偏差现象,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念,这就加深了大学生的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育人为前提,在各方面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且为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此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行为品质。

3 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等。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科学制定教育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同时还要将过去比较单一的固定的思想摒弃,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应该根据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主张,从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方面出发,使其道德品质得以提升。

(3)开拓当代大学生视野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他们主张个性张扬,追求新鲜事物,一些思想观念也在左右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面临着这种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安排上面就要求紧跟时展的脚步,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学生一些旧知识,就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学习的耐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思想,才能将我国的优良品德传承下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必须具备时展的特色,利用教育的本质来突出教育内容的新颖,进而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摒弃以往传统的教育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感,通过参加丰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出来,以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兴趣培养;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教师的引导教学作用,给学生充分、全面的讲解课程的内容,同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两者相互影响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中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兴趣是该门课程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讲到:“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明确思想政治课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兴趣打下基础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任何兴趣都是在一种重视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就是指,人们对待任何外界事物的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不断的接触、具有某种需要的时候产生的。[1]因此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首先向所有的学生明确该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明确。

1.该门课程在教学中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要且核心的课程

现代的中学教学要求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在德育教育中往往是通过思想政治的课程教育,同时结合其他爱国主义教学实现的,这其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核心和关键。因为该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保障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在课堂上的讲课,使学生们充分理解的基本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觉悟,形成优秀的品格。

2.明确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现代化优秀人才的必修课程

该门课程所教学内容的根本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是人才的思想部分,也是指导学生未来选择道路的基本思想,其本质是德育教育。因此说,思想政治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不可或缺的课程,在培养现代化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明确,能够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该门课程对于其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都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学生在上课时就能集中精力听讲,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打下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前面已经提到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明白其中的内容是有一定难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作用,比如通过一些录像或者多媒体技术进行直接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内容,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之中,优化教学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涉及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录像及产生的一些后果的图片或者片段,让学生充分明白当前我环境的现状,既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又能引起其共鸣,提高其注意力。[2]再如,在进行涉及到法律内容的教学上播放一些法制类节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焦点访谈》、《法制在线》等,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这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三、创新教学受到,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过:“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通过不断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这里所提倡的讨论方法不是简单的由学生主持或者策划的讨论,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制定一定的讨论计划,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3]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充分重视思想政治课,激发其兴趣,提高其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自觉性。比如在设计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城市或者农村,真切的感受到社会的变化。还可以让其自己制作调查问卷,获得其想要知道的答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而提高其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俊国、魏凤军、孙小利:《政治理论课常用教学方法例谈》,载《德育天地》,2011年第1期

篇7

非指导性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非指导教学强调教学中要讲究指导的艺术,教师要创造一种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决策。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政治体验和学习方式,并以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1.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一种开放式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探究为主,可采用各种方法与途径去探索政治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和谐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政治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在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2.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体验性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政治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政治教学活动、通过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政治观点、通过情感外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人本化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自由本性的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发展,让学生学会做自由自主和自我负责的人。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教学境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新追求。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不是不指导,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指导,教师教学艺术高超的表现,是教学的一种最高状态,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策略、思想,希望通过非指导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政治感悟力,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有序的政治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

1.重视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非指导性教学认为,学生具有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倾向,并能够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自己的生活情境,教师角色应由传统决策者转变为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建议者和师生平等地交流的引导者。长期以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政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很少有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活动,政治教师变成了知识的权威者和统治者。高中思想政治课非指导性教学中的教师应是学生政治学习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政治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体验,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政治学习的引导者,其实就像建筑中的脚手架一样,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结合时事政治以及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创设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充分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政治教师要逐渐减少指导成分,最后撤去支架,由学生独立完成政治学习任务。政治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才能变灌输为引导,政治教师才能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强调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

非指导性教学认为,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是从学生的情绪体验开始的,以学生自己作出学习行动计划、反思自己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并取得积极行动为终结,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高中政治课堂上,由于政治理论的抽象性,政治教师习惯“一言堂”,不太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水平较高的政治教师也不过把讲台当作自己教学的表演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滔滔不绝的宣讲中湮没了。教师根本没有“学生主体”的概念,只有自我表现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政治学习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抹煞,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政治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过程的设疑引思作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手段。在政治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学生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所吸引并开始积极地联系实际作出分析说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与教学效果提高。

3.突出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非指导性教学指出,师生间平等的伙伴关系是非指导谈的必要条件,要将教师置于同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来认识教学活动的功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我们不少政治教师却缺乏民主观念,满脑子专制思想,主张“师道尊严”、“教师至高无上”,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划上一条鸿沟,使学生不敢接近,不能和教师讨论、争辩,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我们应该在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以师生的互动交流交往为方式,最终达到师生在教学中的共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主要标志。在政治课堂教学操作上,要求教师要做到:一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说”,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讲抽象的政治道理,多让学生结合实际说想法;二是“老师少谈学生多思”,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谈对某个政治现象的看法,多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老师少站位学生多选择”,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站在自己或某单一立场上分析解决问题,多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

4.关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情感的体验

篇8

关键词: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必要性 尝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阻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主学习教育理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的基本特点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方式来说的,它不同于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内容,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为进行有效的学习做好准备。自主学习的个体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及时地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

自主性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来看,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自主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自主能力都得到培养,使学生成为善于思考会学习的人。自主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首先,学习的主动性。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不会怀疑,特别依赖老师,但是采用自主性学习方式,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习的开放性。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局限于课本,但是自主性学习突破了课本的束缚,善于解决遇到的问题,对于遇到的难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努力通过自我的能力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习的建构性。自主性学生方式善于运用自身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内化,培养知识的运用技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建构,这跟传统的只会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相对立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运用自主学习教育理论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涉及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及文化生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联系实际,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把认识事物的本质性作为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主学习的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的学习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分析,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自主性学习理论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调整,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并进行充分的内化,使知识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善于运用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尝试

(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善于在典型事件中设置问题,并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能力,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协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合作,要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并共享研究的成果。因此,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对于情境的学习尤其重视,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直观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使原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去同化新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设置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三)重视教学互动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意义的建构。因此,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采用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相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种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有的疑虑,逐渐形成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1]。因此,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对于内容的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同时及时发现偏误并积极地进行引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9

论文摘要: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到: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折材料,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谋体手段,用流杨、抑扬顿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用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并及分折能力,用音童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就能更好地实现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学科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启发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这些教学模式,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分析材料

近年来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政治题,不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往往设计有材料题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用精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提练材料,分析表达材料与教材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考模拟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列举了某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三个现象:一是单一的公有制比重过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二是政府对企业管的过死,企业职工吃“大锅饭”企业效益差;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没有劳动积极性。教师在分析材料时,可以用“死”、“懒”、“穷”三个字来概括该现象的后果,那么教学语言就既准确又精练了。

二、用生动、多变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当多媒体投影上出现一些形象性很强的画面时,教师要暂时停留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画面反映的现象进行概括说明。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时,可放映一组画面,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懒洋洋地出工不出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过去群众中流行的一些“顺口溜”,“干活一窝蜂,人人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由于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流畅、抑扬顿挫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并长期从事某一个专业学科的钻研,具有知识优势;二是在长期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优势。这两种优势往往容易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灌输式”、“一言堂”,而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和合适的节奏。

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因为声音变换直接关系到授课的效果。总是平淡的声调和慢慢吞吞的语速,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音,也会影响学生品味教学内容、思考知识结构。

总之,教师不能只顾自讲自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语速过快,学生无时间思考;语速过慢,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无论快慢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四、以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思辨及分析能力

根据《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政治学科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清晰地表达要领原理的不同层次。对要领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对语词的逐层分析,是使要领清晰,学生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的有效办法。其次要清晰地表达基础理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全面阐述的基本理论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对其基本内容的理解相对容易,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使用起来困难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能将其内容用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叙述出来,再辅助以简明扼要的板书,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再次教师要清晰地表述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高三学生进人综合复习阶段后,教师讲授的知识密度加大,一堂课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知识点,处理这样的课程,重点在于明确指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抓住起主导作用的一点或两点,用一组材料高度简练地整合知识单元块,使学生在无形之中,通过对教师清晰语言表述的回忆、领悟就能够很容易地抓住重点知识内容。

五、以音量适中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高学生觉悟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0世纪80年代在系统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兴起复杂科学理论,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的出现指导着我们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把握对象,要求用系统、复杂的关系和开放式的眼光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要关注整体、重视复杂性。从复杂科学理论的视角来反思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可以从方法论上得到许多有益启示,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使我们能系统地、多途径地、更有意义地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主体围绕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发与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渗透性影响的教育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结构与资源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涵义

复杂科学理论要求我们将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自成系统的、完整的整体,同时又和相关联的系统相互联接,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往往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连接。它要求我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能沿着把局部、要素从整体中独立出来,研究其特性,再把它们‘相加’,得出整体的认识这样的道路前进。”而应立足于研究复杂事物整体性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对复杂事物完整统一的认识。

用这样的观点研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可以发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是一个涉及多个子系统、多个要素,且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开放、相互作用、互动统一的复杂系统。具体说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是以高校党委系统为组织协调的核心,以校内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和校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文化教育系统)为依托,将隐藏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激发和整合起来而形成的、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作用的复杂的教育系统。校内的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和校外的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文化教育系统等实在的组织与活动系统,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体和基础,作用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是从这些子系统的相关要素中被激发和开发出来,没有这些实体系统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存在。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分析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内在结构及要素进行剖析,有助于全面、系统、深入认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1. 校内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学校处于社会、家庭、学生之间的桥梁位置,联系着这三个方面,某种程度上还制约着社会、家庭对学生施与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从硬件到软件方面的优势,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依据高校自身的性质、承担的任务及内部构成和领导机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以高校党委为组织和协调的指令系统,协调各隐性教育子系统的隐性教育力量发挥教育作用的多渠道、全方位网络式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网络化复杂系统。构成如下:

一是教学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教学系统由高校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要素构成。16号文件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有育人的职责。通过广大教师的言传身教,以他们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等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任课教师通过深入开发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

二是行政管理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高校行政管理系统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它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完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的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它是整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指挥与保障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功能。包括了领导体制、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是后勤服务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后勤服务系统是整个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后勤服务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主要包括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科学的管理、和谐的学生园区环境及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高校后勤只有围绕着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去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四是学生组织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学生组织系统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构成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等独有特征及符合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张扬、强调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激发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动力,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着重大作用。其构成要素如下:(图1)

图1 学生组织系统的构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校园文化是高校所独有的、积淀深厚而作用广泛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相对稳定性及影响的非强制性和相对持久性等特征。从狭义的层面来讲校园文化建设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建设布局合理、充满人性、内蕴深厚美学的校园物质环境和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弘扬合乎时代的大学精神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校内各隐性思想教育系统之间联系广泛、密切而复杂,每一个子系统运行都会受到其他系统运行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系统的变化,各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

2. 校外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强调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强调该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只有不断地进行自组织运动及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交换运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有效地运转,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简单相加之和。校外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校内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外在环境系统,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构成如下:

一是家庭教育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家庭作为人类代际间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想道德灌输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的环境如何及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品德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隐性教育系统中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的生活态度、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及家庭和谐度等要素,对孩子产生源头性、持久性、直接性的影响。

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要素。社会文化是人们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的结果,即包括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社会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还包括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社会文化系统包含着大量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博物馆展现的悠久历史文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各景点的来源、“三下乡”及“四进社区”活动、网络资源等。社会文化系统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了环境保障,还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是潜隐性。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隐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实体子系统中。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直接而公开地表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相比,它更多是通过各资源实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无意识的渗透性影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隐性的特点能淡化教育的强制性和外来性,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弥散覆盖性。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为广泛,它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在开发利用上的不足,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既存在于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于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弥散覆盖性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三是自主接受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及教育痕迹明显性等特点使其在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自主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信息及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四是可开发性。只有可以用来满足教育主体教育需要的价值物才能称为资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性使具备了很大的可开发的空间。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教育目的过程。而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可以以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资源进行开发、锻造与整合等。当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不是无偿的,必须进行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保证其开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叶谰.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戴玉英.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3] [奥]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