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影视文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影视文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影视经典鉴赏 大学生 人文素养 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96-02
影视艺术从它出现的那个时候起,就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正不断丰富着人类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巧妙地将影视内容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和梦想结合在一起,因此,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影视经典鉴赏作为一门公共课程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大学里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以影视鉴赏的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利于学生的接受,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在高校中_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又要让其兼顾自身素养的修炼与提升,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同时还要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不仅具有积极进取、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还要有仁爱、宽容之心。在校大学生应该树立仁爱意识,要怀有一颗善良、仁爱、宽厚的心。可是,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对于专业课程的开设与编排比较重视,对于培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开设较少。虽然学校及授课教师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对于学生学习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在当下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对于这类课程的设置与开设仍然处于被忽略状态。学校及授课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态度,导致了在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位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经典鉴赏、音乐鉴赏等这类培养、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程很难予以重视。
现阶段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塑造方面有几个相同的特征:第一,忽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得自身人文知识存在一定缺失,从而导致自身知识储备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平衡;第二,部分在校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环境影响严重,对传统美德不予理睬,违背正确的道德观念,过于急功近利、追求现实价值和名利;第三,在校大多数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基础较差,能力水平不足,在适应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尤为薄弱。因此,学校及授课教师应该对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避免学生因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而产生这些不积极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有效地面对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那么其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
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开设与人文素养相关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果不能使在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在其毕业后融入社会工作时,将会缺少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一颗仁爱之心,不利于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更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职业素质的缺失。与此同时,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繁重,现代社会应聘工作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在校大学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面临这种社会背景和发展形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抑郁、忧虑、冷漠、焦躁等心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从而导致自身的心理素质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对社会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因薄弱的心理素质变得低下。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并不是只具有某一种单纯属性的生物体。因此,在分析影视经典鉴赏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时,应该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不能只依据某一种方面就轻易下结论。学校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时,应该及时、正确、有效地确立与更新相关的政治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标准、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工作和学生服务的相关事宜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授课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教育工作或者是服务性工作,要重视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和综合性。学校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趋势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当今的政治体系、法律规定、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环境变化等诸多影响因素中找到能够满足学生积极发展的方面,并且做到系统性、全面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现阶段,国家愈来愈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要利用这些交叉学科的知识,这表明现代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越来越趋于全面化和多元化。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熏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未来教育事业持续努力发展的方向。
二、影视经典鉴赏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根据某项相关调查的结论得知,在中国每天都有接近十亿的人会花费二至三个小时观看电视节目;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人均年龄大致在21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恰好对应我国的大学生群体。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全面覆盖,影视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休闲方式,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别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观念、行为习惯以及说话、交际方式。也正因如此,影视不仅可以当作休闲娱乐方式,还可以将其引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有些文学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舞蹈作品、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等,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与民族性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一些影视作品就将这些经典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大学生在上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时,通过接触、赏析、评鉴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对其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能起到积极作用。授课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电影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电影制作的基础原理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与介绍,学生在了解一门艺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影视作品赏析、评鉴的能力,另一方面经典影视作品中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与为人处世原则等,也将会对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大学中开设影视经典鉴赏课程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在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中,大多数的大学生比较喜欢观看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其次是港台片,喜欢大陆拍摄的电影人数最少、排名最后。好莱坞的特效和港台片中的俊男美女,会使人在享受休闲娱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巨大愉悦,这也是好莱坞影片与港台片比大陆片更畅销、更吸引大学生的原因。但是,从这个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在校大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和接受种类比较有针对性。西方的电影,以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运作,大多数都以其本土的精神作为电影的主要思想,过于重视影视作品的休闲性与娱乐性,我国大学生长期观看这类影视作品容易受其思想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原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经典的影视作品,通常通过镜头向观众传递出史实,对现实生活作出不同解读,蕴含着作者、编剧和演员等对生活、生命的深刻领悟。现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处于时代飞速发展与变革的洪流之中,虚实结合的影视世界不仅给予他们认识世界的桥梁,也给予他们实现梦想的阶梯。通过对影视经典进行鉴赏,可以让在校大学生透过影视作品了解真实的世界,从而了解各种人群、各个种族、各个国家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仁爱与宽容意识。
三、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特点,调整影视经典鉴赏课程
在各个高等学校中,影视经典鉴赏课程一般都是作为选修课存在,因此课程安排比较少,课时设置也较少。这就要求我们的授课教师,务必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及思路,将学生学会正确的影视作品评鉴方法作为此门课程最终目标。此门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应该充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和大部分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采取适当方法,缓解学生压力
在校大学生面对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但是随着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以后,高强度的工作、繁复的工作要求等会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将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影视经典鉴赏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一些主题温暖、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这类影视作品,将在学生日后因为压力而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时,能够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积极健康的眼光和视角对待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如意,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课下,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接近于这类主题的影视作品进行观看与赏析,从而提升自身对影视作品的评鉴水平,进而修身养性,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影视作品选择多面,倡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尽量挑选学生接触不多的这类影视作品,在有效的课时里为学生更多地介绍他们不熟悉、不了解的影视经典与电影流派,例如选择观看着重表现形式主义或者是现实主义的电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看、接触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赏析影视作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影视作品的赏析,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树立仁爱与宽容之心。这种做法将会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会面对不同的人以及各种琐事,积极思考和仁爱、宽容之心可以使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及工作质量。
(三)经典影视作品适当节选,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影视经典鉴赏课程的设置课时较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对于一些经典、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进行适当的剪辑,将具有突出特点、优点的影视片段引入课堂的实际教育教学当中。另外,还可以将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进行混剪,然后进行专题性研究。对剪辑完的影视作品进行整理与编排,有利于学生对整部影视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实现学生对该影视作品直观感受的思考与阐述,提升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果。
四、结语
积极利用影视经典鉴赏课程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现代教育发展所需,同时还能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增强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让在校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对其专业学习及日后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将其转变为日后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包丽娟.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甘肃科技,2012(1).
[2]梁结玲.当代影视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构建[J].电影评介,2007(18).
篇2
在我家,有一个电脑迷,那就是我,在家里,我常常不听妈妈的话,所以,妈妈说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放暑假,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我坐在椅子上,正津津有味的玩游戏,忽然,我听见一阵电话的铃声,我跑去一接,原来是爸爸打来的,他说让我快点把他的西服拿来,领导又不知道要搞什么活动,让我快点来,他在校门口等我,我放下电话,拿起爸爸的西服准备走时,我看见自己刚才玩的游戏快输了,我把爸爸的西服扔到一边,有看是坐在那边打游戏,大约过了十分钟后,估计是爸爸等不着了吧,他怒气冲冲的跑回来。说:“你在干什么,我让你给我拿的衣裳呢?”他看了看表,说:“回来在收拾你。”爸爸走后,我看了看电脑,自己打的那场游戏还是输了,如果我当时早点儿把西服拿给爸爸的话,游戏还是输了,至少还能少挨一顿骂:”
我爱玩电脑,有时候有什么不会的问题也会“请教”电脑,电脑虽然好玩,却能害人,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改掉爱玩电脑的毛病。长大了,一定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3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篇4
关键词:人文主义 工具性 人文性
人文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产生质疑和争论,以往人们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新课改后提出语文的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至此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的争论告一段落。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泛人文教育”现象使得语文的工具性难以发挥,语文课沦为空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人文主义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人文主义最为明确提出的时间是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反对宗教和神学,把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从关注神到关注人。文艺复兴经历了近三百年,当时的人文主义的内涵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从“人本”向“物本”的转化使人们进入了对物质的依赖为基础的时代,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都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功利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人文主义的研究,但研究仍处在“非官方”的阶段,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从“非官方”到“官方”,从理论成熟到实践层面,我们走了20年的时间。20年的时间里,我们探讨着语文学科的性质,从最初的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复归,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历了太多的争论和质疑,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理论指导实践,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怎样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久又陷入了讨论。
2012年,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就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存在于理论之中,也不是几场顶级教育家的争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必须立足于实践,着眼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教材怎么编?语文课怎么上?评价怎么评?才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知识是不是应该系统的呈现?重构语文知识的标准是怎样的?实际教学中的“泛人文教育”怎样克服?才能使新课改更有利于语文学科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二、过度强调人文性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尴尬窘境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大讨论最终使得人文主义复归,但长期受工具性的制约的语文教育开始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到关注语文的人文性,促进学生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人文功能的追求过于疯狂,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贯穿于整个课堂,空洞的“泛人文教育”致使最基本的语文技能训练日渐边缘化,常常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语文学科中人文性的复归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的进步,教育改革的进步,更体现了人的进步。从单一重视工具,到重视工具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悟,就是最大的进步。过去的题海战术固然不好,不科学,不仅学生的负担过重,而且综合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可现在语文教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抛弃技能训练,走向空泛热闹的“伪讨论”后的思想感悟。似乎有的人忘了,人文教育需要政治,历史,语文,哲学等众多的学科来共同承担,语文课过度重视人文教育显然是“做多了”分外的事的同时忘了“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前提是“在其位,谋其政”。现在语文教学的尴尬窘境就是不仅将自己本身的工具性职能丧失了,而且抢了其他学科的工作,关键是还没做好,只是注重表面功夫。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偏人文,轻工具的现象很是普遍。首先,在教科书的编写上,多侧重玄妙得让人很难言清,言明的“人文主题”,缺少扎实有效的技能训练和条理清晰的知识梳理。“现在不少语文教材的练习设计,普遍存在去技能化的倾向,缺少有效的能力训练,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语文教学的泛人文化倾向……有的拓展练习,结合实践活动等,无论是设计动机还是活动目的都不是为了语文,而是指向语文之外的什么地方。”[1]语文知识不能系统呈现,导致了目前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欠缺,基本技能的下滑。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的伪讨论,学生分组聚集而坐,很多时候不是在研究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课堂异常的活跃和开放,好似“生本”的理念得到实践,但是学什么的讨论多偏离老师或学生们的疑问,更多讨论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衣食住行。讨论完全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思维没得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没得到提升,唯一的收获就是师生都很开心。这难道就是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体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长远之计:立足实践,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发挥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哪一方都不可能在教学中偏离。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体现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主要体现于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但两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是“统一”的,可以说语文是一种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具。但并不是说在每一堂语文课都要将这两个性质体现出来。如果讲生字就侧重于工具,如果讲诗文,自然就注重人文性的作用了。
要真正把握好语文的学科性质,我的想法如下。首先,教材的编写上既要系统的,渐进的呈现语文知识,也要注重人文主题的探讨。其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注重老师的引导,但是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各种教学手段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的为语文教学服务。再次,完善评价体系,克服以知识为本的量性的,单一的评价方式,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质性评价方式。既要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看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语文在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的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繁细琐碎的“技能”训练。[2]所以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就是要立足于实践,在重视语文工具性,注意锻炼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唯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会充满生机,不会畸形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医学人文;医学生;大学英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对生活的追求有了变化,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与日俱增。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疗模式下,技术与人文疏离,有的医生眼里往往只有“病”,对患者的感受缺乏关注,态度冷漠,患者就诊感受不良。对于医生来说,每天枯燥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的体力消耗、棘手的医学难题,都会影响心情和对患者的态度。再者,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使医患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医患之间的“失语”,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因此,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构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规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议题。
英语在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进行学术交流、医患沟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医学教育人文回归的启发,我国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人文性,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使语言作为媒介与社会、文化、历史等结合,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医学生的职业需求
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兼具有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既要保证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特性,又要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作准备,为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明日医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内容过于强调体现学科知识体系,常常出现学习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疏离的情况。确实,学校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考虑学科知识体系,那就显得片面了。在社会生活知识含量不断增加、教育逐渐终身化,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显得更加重要。
时至今日,技术革新带来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英语基础,普通交际已经不在话下。那么,他们现在对英语的需求就不再满足于普通的交际交流,而是能够应用英语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医学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国外期刊、会议文献以及其他参考资料,须要应用英语听懂专业会议、进行学术发言,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这比阅读一般英语文章和书籍困难得多。
语言使用的目标情景和需求是确定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前提。学生的水平在变,需求在变。我们英语教学的职能也得随之而变。因此,早一点未雨绸缪,早一点作好准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兼顾医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势在必行。
二、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出发,强调语言的使用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国际医学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意味着医生面对的国外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学院学生具备更高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水平不能仅限于打招呼、寒暄、指路 ,而是要问病史、诊断、治疗、书写病历等,要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因此,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仍然局限在词汇语法的教学,语言学科的特点在于语言的使用,应该注重课文整体理解,引导学生用英语“认知”和“表述”,通过使用语言表达一定意义。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规范和技巧的准确性,而应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突出语言的人文主义思想。赫尔德认为:语言是心灵的自然的禀赋,唯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人性的;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萨皮尔和霍尔夫认为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媒介,而且形成认知以及使每个社会格局独特的宇宙观;“真实的世界”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语言反映和限制思想,语言的认知领域是直接与文化相关联,是影响文化行为的。也就是说,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交流。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言不再看作是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一种借助于视觉或听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既是人认识世界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他人的途径。帮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使用文字,从文字中读出作者意图,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和话语呈现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对课文整体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语言表达规律或独特的意义,逐渐过渡到用英语来“认知”和“表述”,逐渐改掉常见的中式思维习惯,从而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为将来有效地进行职业跨文化交流作准备。
三、在语言教学中促进社会化发展,强化人文技能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医患沟通引起的。因此,在教学中促进医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强化人文技能十分必要。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人类只有借助口头、书面、手势等语言形式,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言语信息的理解和产出需要社会文化心理过程的参与,缺少社会心理表征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不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否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维果斯基理论认为语言是介于社会和人类功能的社会心理发展层面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学习是社会化的行为。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属于文化的发展,思想与语言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中包含社会经验,因此思想和语言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说,在语言学习中,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中,在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参与社会交际的结果。
学生在校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亲历“事件”有限。课文作为生活世界的摹本,为学生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条件,对课文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再体验过程,加上英语课堂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分组教学、开放课堂、协作教学等,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承担角色,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更广泛类型的言语行动,更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交流意图,从而强化人文技能,为今后良好的医患沟通作准备。
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观念,就当前的人文观念而言,如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类的尊严等都是一致的。但因各自的环境、文化、历史的不同,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差异。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均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编写的,主要是介绍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几乎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致使学生缺少了学习用地道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问题的内在能力,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等。如果学生连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都不清楚时,何来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摈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的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适当补充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储备同步得到加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文传统,“人文”二字最早见之于《易经》“关乎天该,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是指文而化之的意思 ,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响人,感化人,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劝戒医者“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医学经典都在劝戒医者保持“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品质。尽管医学发展历史的早期科技并不很发达,但那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朴素的融自然医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医学科学。所以,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大学英语教学交融和渗透,引领学生在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审视反思自己未来职业的使命,更能感染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更加自律,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更加负责。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人世间生命最可贵,而医生则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担负这样神圣的使命,当然是最难的,不仅要有精湛的回天之术,还要有拳拳割股之心。所以,作为医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将人文精神融汇于教学之中,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淑娉.文化人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篇6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国家对职业高中(简称职高)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招生规模也有明显扩大趋势。统计显示,2009年职业高中毕业生规模近700万,招生规模突破800万,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但从总体来看,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普遍学习成绩差,而且很多学生由于认为上职高就是“二等公民”,自卑心理比较明显,再加上一些职高教师心理引导做的不到位,很多学生的心理甚至人格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人格就是一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显然,一个人一旦人格有了问题,必然会对未来个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2]。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兼具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同时,语文课程在熏陶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发展健康人格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通过语文任课教师自身个人素养的提升,将语文课程融入到职高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引导职高学生构建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当然,要想更为深刻的挖掘语文学科的内涵,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素养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语文课程融入到职高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之中。
2
职高语文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
2.1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个人性格养成的影响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人的性格和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教师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是课堂的主导,在学生性格养成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导致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都很一般。显然,这种性格在未来就业以后,必然会对前途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活动的机会,多给这个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更多的课堂活动。然后教师利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活动成果给予肯定,逐渐的树立学生在与人交流中的自信心,慢慢的使学生的内向性格改变。再比如,很多学生比较自私,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很多描写集体主义精神的篇章和名言警句,教育学生。通过自己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让学生体会到被人关爱的温暖,同时也逐渐的意识到这种关爱应该是相互之间的,进一步形成关爱别人,相互尊重的性格。对于职高学生来说,他们性格的价值巨大,不仅关系到日常交际,还能影响到未来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获得长足的发展。职高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在十七八岁,正是性格完善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
2.2
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个人态度养成的影响
学生个人的态度,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人际交往的态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成长平台。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肩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责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建树,还要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让学生养成更为良好的态度。比如,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那么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素养帮助学生纠正。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学科包罗万象的知识和内涵,向学生证明这一学科能带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就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第二,就是教师要尽可能把语文学科中本身存在的美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在阅读诗篇的时候,阅读散文的时候,通过自己融入到内容中所获得的那种情绪上的美去感染学生。那种陶醉其间的情景,带给学生们的感化,远远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2.3教师个人素养对学生个人习惯养成的影响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的确,一个人生活、学习的细节,往往就会影响他整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能成就多么大的事业。而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习惯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都会给学生相关方面习惯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教师板书书写工整,书写仔细,学生也会在记笔记的时候,逐渐形成相类似的习惯;再比如,教师总是喜欢思考,具有创造性思维,针对一些精美的篇章总是能够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也就会逐渐的形成爱思考,爱分析的良好习惯[3]。另外,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试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给学生个人习惯的培养带来更为直观的示范。
3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在学生人格养成中的作用非常巨大,甚至事关未来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但是,要想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促进职高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还需要教师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最终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推进职高教育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白凤秋.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生素质——教务处工作经验点滴[J].新课程学习(中),2011,(9).
篇7
【关键词】佛教仪式音乐;文化人类学;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125-02
佛教中的音乐是中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魏晋时期,佛教梵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中国各地不同的世俗音乐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形成了主要的三大佛教音乐派系:南传佛教音乐、藏传佛教音乐和汉传佛教音乐。地处浙江东部的宁波自古就有“东南佛国”之称,有着浙东“四大丛林”之称的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禅寺等。自宋代以来,宁波佛教又形成了以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共融的“江东佛教”风格。
佛教历来看重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在慧皎的《高僧传》中,他形容佛教中的音乐是:“玄师梵唱,赤雁爱而不移;比丘流响,青鸟悦而忘翥。昙凭动韵,犹令象马蜷局;僧辩折调,尚使鸿鹤停飞。”《醒心琴谱》:“南宋普庵禅师所作。佛教咒语也,有荡涤邪秽,安心怀护之妙。原曲为梵呗之歌,后谱入琴曲。其音节清净平和,自然安稳,为静虑涤心之妙曲。”这些都说明音乐在为佛教教义服务和在渲染佛教仪式的气氛时“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作用。
一、对天童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的详实采录
笔者采录了2014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宁波天童寺僧众举行的瑜伽焰口仪式实况,对仪式中的音乐进行了现场录像和记录,仪式使用文本为《瑜伽焰口》,音乐以声乐为主要吟诵方式,使用的乐器有:小木鱼、铛、铪、引磬、小鼓、大鼓等。瑜伽焰口仪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7:30仪式开始,主位金刚上师站于法堂中间,手持如意,斋主站于两旁,起腔唱《戒定真香》。17:45起唱“观音”念心经“供养咒”,大众师附合,金刚上师上香礼拜,斋主依次上香礼拜,念完唱“南无阿弥陀佛”。
18:00大众师绕行于四生六道坛、孤魂坛、至亡灵坛,金刚上师斋主依次上香、问讯。敲维那的法师起腔唱《莲池》,念“弥陀经”,唱《供养咒》《弥陀》,斋主礼拜。
18:20念完回主坛,由第二位法师颂,诵完偈文后,众僧唱诵《杨枝净水》,金刚上师、斋主依次上香礼拜,金刚上师行十方礼,斋主随礼,众法师互相行礼,礼毕登金刚座,戴毗卢帽,奏鼓段。
18:40《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开始,引磬和鼓声,众人唱诵《吉祥会启甘露门》,众斋主在香灯师引领下礼拜。
18:50第一金刚上师直颂“此一瓣香至收来在一微尘”,众师唱诵《佛面犹如净满月》。
19:00金刚上师诵“五方玉佛大威神,结界降魔偏刹尘”(众和),金刚上师登宝位,边颂“准提咒”边手持五佛冠,至额前正反顶礼,礼毕放回桌上,众僧唱念《稽首皈依苏悉帝》。金刚上师呼“毗卢如来”,众师起立和诵(鼓和引磬齐鸣伴奏),后唱诵《五方佛》。
19:25众师诵《大悲咒》一遍,唱“南无甘露五菩萨三遍。金刚上师摇铃,唱诵“我今振铃语,声遍十方处”,至“十二因缘咒”。
19:40上师三宝真言,众师唱诵《方便自性》,接唱诵《音乐咒》,金刚上师念“施食文”,念毕众师齐念“偈云”,金刚上师拍惊堂木,此时钟、鼓、木鱼、引磬齐鸣。
19:50金刚上师诵“三宝文”,大众师齐唱《志心信礼》,结印,维那师唱《音乐咒》,大众师和,此时,木鱼、钟、鼓齐鸣。
19:55金刚上师拍惊堂木念《皈依三宝》唱诵完毕,众人起立,钟、鼓、铃、木鱼齐鸣,奉请三宝,金刚上师手持檀香唱《香花吟》,众师唱《香花清》,金刚上师请圣,金刚上师唱诵《启告十方》,大众师齐唱《十方一切刹》至“普供养菩萨莫诃萨”,金刚上师念《萨荔多文》,诵毕金刚上师摘冠,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座唱诵《回向》,大众齐唱:“施食功德殊胜行,无边声符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斋主同金刚上师礼拜,仪式结束。
以上仪式的全过程共运用二十八首唱诵:《戒定真香》、《天厨妙供》、《观音》、《弥陀》、《莲池》、《千华眙上卢舍那佛》、《杨枝净水》、《吉祥会启甘露门》、《五方佛》、《香盖》、《稽首皈依苏悉帝》、《礼请诸圣贤》、《嘛呢哞》、《十二因缘》、《志心信礼》、《方便自性》、《安曼怛》、《音乐咒》、《萨哩执稹贰《谛想清净》、《音乐咒》、《十方一切刹》、《以此振铃申召请》、《我今奉献甘露食》、《一心召请》、《六趣偈》、《稽首皈依雄》、《回向》,音乐贯穿到整个瑜伽焰口仪式的过程之中。瑜伽焰口仪式中的音乐即在祭奠亡灵、消灾祈福等仪式中运用的音乐,是信徒自我修练的一种途径。法师和信徒在演奏仪式音乐、唱诵仪式音乐时关注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起伏,控制自己的内心回归淡泊、平静的状态。从天童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的曲调、旋律特点中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仪式音乐大量吸收了宁波本地民间音乐素材。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民间化、世俗化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佛教教理教义,这种佛教音乐观念是佛教普渡众生思想渗透到世俗社会中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佛教音乐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的体现
(一)佛教音乐培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从事音乐活动主要是为了从音乐中体验美、感受美,不断地从生活中感受美好事物所形成的音乐体验。佛教中的音乐同样也是帮助信徒们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摈弃信徒在生活、工作中所产生的恶念,激发信徒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和积极人生状态的向往,引领信徒摆脱生活困境和内心痛苦,达到内心安详平和的人生状态。
(二)佛教仪式中的音乐对信徒积极心理的支撑作用
在佛教仪式上,音乐是用来渲染整个佛教仪式气氛、营造佛教的神秘感和庄严神圣氛围的。参加佛教仪式的信徒们置身在神秘庄严的佛教音乐的仪式法会上,使他们的心灵从烦躁不安和欲求不满的现实社会中转换到安静祥和、庄严肃穆的精神体验,借助音乐使信徒感受神灵,实现与神灵的交流互动等,使信徒通过佛教音乐营造的氛围了解人生、认识人生和顿悟人生,从而影响信徒对不良行为的有效控制能力,支撑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心理状态。
(三)佛教音乐传播和谐人生观念
佛教音乐中传递着佛教的教理教义,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用慈悲、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无论这个人是你的亲人、爱人、仇人或者陌生的人,提倡信徒遵守社会规范和次序,尊重和敬畏生命,主张人们和平共处,培养信徒的仁爱之心,将这种仁爱传递到家庭、单位和社会上的陌生人之中,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唱诵使信徒更容易了解和记住佛教的教理教义,将佛教众生平等、弃恶从善的思想灌输给每一位佛教信徒,并通过信徒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来实现佛教的思想,进而通过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梁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卷四)[A].大正藏(第50册)[C].石家庄:河北省佛教协会,2005.33.
[2]张悦鸣.天童禅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3]杨秋悦.瑜伽焰口仪式与仪式音乐[J].乐府新声,2012(02).
作者简介:
朱惠娟(1979-),女,安徽省淮南市人,硕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篇8
【关键词】保温 麻醉恢复期 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21-02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of anesthesia recovery
JIANG Fangzhi,QIU Jixiang,TONG Ya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Sichuan,Yibin 644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anesthesia of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anesthesia recovery of patients affected. Method 72 cases of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of 18 patients, each group were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surgery, normothermia group (A group) was treated no special treatment; e-liquid heating group (B group ) was treated in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instrument insulation; Blanket insulation group (C group) was treated operating Table capped electric blanket (38 ~ 40 ℃); consolidated group (D group) was treated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and insulation blanket. observed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electrocardiogram, axillary temperature, urine output, blood loss and other changes, and record the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 period of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rrhythmia, delayed recovery, chills, restlessness were observed etc.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4 groups of patients in wak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thermal insulation anesthesia recovery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围术期低体温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致全麻病人出现术后苏醒延迟、伤口感染、心血管事件、术中失血和需血量增加等并发症[1-4],已成为围术期关注的热点。既往研究发现,采取一定保暖措施可以明显减少低温所致的并发症。此类文献报到已很多。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保温方法对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病人全身麻醉恢复期限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术前病人状况评分(ASA)Ⅰ级~Ⅱ级,大面积烧伤需削痂植皮的病人72例; 男45例,女32例,年龄3岁~62岁(32.5岁±28.5岁),体重10Kg~79Kg。其中90%深Ⅱ烧伤57例,75%深Ⅱ烧伤15例。
1.2 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液体加温组(B组),电热毯保温组(C组)及综合组(D组),每组18例。
1.3 麻醉方法 4组病人全部采用全身麻醉,以咪达唑仑0.05mg/Kg~0.1mg/kg,芬太尼2µg/kg~4µg/kg,丙泊酚1~2mg/kg,维库溴铵0.08~0.1mg/kg行全身麻醉诱导插管,插管后以静吸复合维持麻醉。
1.4 保温措施 手术室温(22~24℃),A组采用常温下手术,B组采用电子加温仪设定温度37℃对输液、输血进行保温,C组设定电热毯温度38~40℃,D组采用液体加温复合电热毯加温的方法。各组水浴箱保温37℃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1.5 观察内容 以深圳迈瑞多功能参数监护仪常规监护全部病人血压、心率、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参数,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尿量、手术结束时间及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寒战及躁动等指标,以观察麻醉苏醒期的并发症。苏醒期血压超过或是低于手术前的30%认为血压异常,体温低于36℃认为病人合并低温,心率大于100次/分或低于60次/分以及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等认为心律失常;手术结束到气管拔管时间超过30分钟认为苏醒延迟。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及q检验,P
2 结果
2.1 由表1可见,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各组之间的年龄、手术时间、输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及尿量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 手术时间 输液量 输血量 出血量 尿量
A组 18 31.±29.5 155±20 2265±420 600±260 625±302 535±322
B组 18 33.±26.7 160±27 2288±450 560±240 556±330 485±343
C组 18 32.±28.3 158±25 2250±380 580±220 540±305 483±326
D组 18 35.±25.8 155±33 2180±500 540±200 513±200 450±320
F值 0.589 0.214 0.073 0.448 1.212 0.280
P 0.624 0.886 0.974 0.719 0.3111 0.840
2.2 四组之间的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从表2可见,四组之间总体概率分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4组病人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苏醒延迟 血压异常 心律失常 低温 寒战 躁动
A组 18 14(70.0) 16(80.0) 17(85.0) 16(80.0) 14(70.0) 9(45.0)
B组 18 7(35.0) 10(55.0) 11(65.0) 8(40.0) 4(20.0) 4(20.0)
C组 18 5(25.0) 9(45.0) 9(45.0) 6(30.0) 4(20.0) 4(20.0)
D组 18 1(5.0) 5(25.0) 2(10.0) 0(0.0). 1(5.0) 1(5.0)
X2值 24.60 17.39 30.33 35.55 22.83 12.36
P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低温对大面积烧伤削痂病人机体的危害 体温低于36℃属于体温过低,研究表明[2.4]低温可使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增加,肝脏代谢率降低。轻度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并能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出出血时间延长[5.6].轻度低体温可直接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并减少多核粒细胞向感染部位移动。因而增加感染率[7]。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常温组病人苏醒期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各保温组,说明常温组由于低温使机体发生寒战、血压异常,因而可能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缺血,期前收缩等。
3.2 全身麻醉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及手术病人低温的原因及预防 全身麻醉时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均遭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体温降低.本研究中常温组体温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各保温组,说明各保温组采取保温措施阻止了体温的进一步下降。术中输液、输血、手术创面较大,身体表面热量散失是体温降低的又一原因。本研究表明,各保温组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温,对抗了因冷液体进入机体吸收大量热和直接散热等导致血管收缩、寒战等不利因素,减少苏醒期的并发症。组间比较经X2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而保温对术中输液、输血及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手术直接散热所致低温有预防意义。
3.3 不同保温措施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由于低温使多数物的代谢降低[8],因而术后苏醒明显延长,并容易发生血压异常、心律失常、寒战、躁动等并发症。从本研究苏醒延迟并发症观察上看,保温各组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应用液体加温和电热毯综合保温措施在减少低温所致的并发症中作用最明显。
综上,大面积烧伤削痂植皮病人采取电子液体加温和电热毯保温的综合保温措施可缩短麻醉恢复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Frank SM, Beattie C, Christopherson R, et al.Unintentional hypothermia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Anesthesiology. 1993 Mar;78(3):468-76.
[2]Beilin B, Shavit Y, Razumovsky J,et al.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Anesthesiology. 1998 Nov;89(5):1133-40.
[3]黄丽.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与预防[J].上海护理,2004,4(3):30-31.
[4]周云霞,任自刚,丁旭.4例心梗伴心衰围手术期处理及麻醉[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2):35-36.
[5]Schmied H,Kurz A,Sessler DI,et al. Mild hypothermia increases.blood.lossand.transfusion,requirements.during.total.hip arthroplasty.Lancet,2002,347:289-2
92.
[6]HochJ,MiRulenRav,spundaJ,etaL.Perioperative.hgpthermiaandsequelae. Rozhlchiv,2001,80(4):201-205.
篇9
关键词 影视文学 艺术 现状及影响
近年来,影视界与文学界最热的两个关键词是“改编”和“翻拍”,通过把著名的文学作品直接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同时也可以使影视文学作品可以直接继承文学作品的故事与意蕴,虽然这种影视文化的产生方式可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是学术界认为这种影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现阶段学术界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学与影视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来创作影视文学作品这种方式会直接影响到艺术生产,会直接导致艺术在视觉图像时代中开始走向逆向化、剧本化、通俗化以及肤浅化。
1 影视文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新时期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标准是服务的好坏和舒适程度,艺术就是这些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不断进行扩大与凝缩,在不经易间开始强迫受众对信息做出及时、直观的反映,人们这种对时空极度的执着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不平衡。著名学者哈罗德・伊尔斯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要维持恰当平衡,我们在评价艺术的过程中要认清其发生影响地域大小和时间的长短,但是影视文学的出现在艺术中产生一种十分明显的偏向,这种偏向或利于时间观念、或利于空间观念。哈罗德・伊尔斯这一理论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虽然影视文学的出现让人们在选择和掌握信息上有了很多自由空间,但是很多强大的媒体会使人们被迫去接受一些形态各异的信息,这也就形成了集中化、官僚化的媒介霸权倾向,导致现代影视文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开始对媒介提供的影视文学逐渐丧失了理性和判断力。现代影视文学具有扩散性、长久性、快速性以及可表达性几个特点,这些影视文学的特点最终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思维特点和审美特性,导致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在影视文学的影响下开始陷入盲从,所以影视文学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和当代崇拜对艺术带来的影响很大。
2影视文学与艺术共同发展的策略
2.1认清艺术生产的特殊性
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属于精神生产,而影视文学的生产也是属于精神生产,所以要求艺术创作者要认清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影视文学生产与艺术生产可以生产剩余价值这一特性,也要求艺术创作者要将创作方式要将大众文化作为主要基础,再将自身对其的理解充分融入到艺术作品创作中。现阶段艺术创作者要认识到影视文学可以作为艺术传播的媒介,但是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有效处理现代影视文化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追求艺术作品在改编成影视文学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平衡,要求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大众文化又要考虑艺术自身特性,这样才能使受众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充分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艺术特性。
2.2影视文学应响应生产对象的丰富性
我们可以从艺术生产系统构成角度认识到生产资料的重要性,而现代艺术生产活动不仅需要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艺术信息、文化资本等艺术资源在功能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生产的改变主要凸显在流通领域,这便要求新时期的艺术生产要认识到这一时代特点。现阶段大众媒体所追求的“大而全”传播模式,会直接导致影视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出现信息内容全而不精、没有深度的现象,同时也会导致艺术的传播内容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这便要求影视文学在继承艺术的同时要注重挖掘其个性化、独特性的部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影视文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情趣人群的需求。
2.3构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
各种艺术门类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素材来源和内容主题都是共通的,虽然艺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但是一些艺术中的主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永不过时,例如,乡土、生命、战争、童年、家族等永恒的主题,这些不同的主题在任何社会阶段都维系着艺术的存在与发展,而影视文学作品的主题在本质上也无法脱离这一范围,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共同主题这一前提下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现阶段影视文学生产与艺术生产可以根据共同主题这一特性,结合两种生产模式的需求构建出交互式复合性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障艺术在新时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影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共同发展,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生产出更多的优秀影视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
篇10
关键词: 大学写作 影视辅助教学
《大学写作》是大多数高校文科专业在大一阶段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大学写作》传统的教学,包括基础写作理论、作品选读和写作实践三大部分。由于基础写作理论较为抽象枯燥,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一般结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补充相应的文学作品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作品选读也是为写作理论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所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写作理论时,只能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几个段落做具体的阐释分析,如果学生对所分析的作品没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就只能浅尝辄止。当代的大学生是“读图”的一代,很多人更喜欢或习惯于通过视觉画面接受知识,而不愿意进行枯燥的文字阅读,因此课后布置的作品选读的任务,真正有耐心完成的学生并不多。而在写作实践方面,很多学生觉得没东西可写,没有写作的热情和材料。如何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只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如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这是当代大学写作课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视艺术是迄今为止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最年轻的现代艺术,它的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是其它所有艺术无可比拟的。影视艺术吸收、集中了以往所有艺术形式的精华,是以镜头(画面)、蒙太奇、音响、色彩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它以自身的特点强烈吸引着大学生们求知、好奇的心理。因此,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影视辅助手段可以使大学写作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丰富,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影视辅助手段对大学写作教学的优势
1.综合性和直观性。人脑的右半球具有形象、图形等第一信号系统,主要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左半球则具有语言、逻辑等第二信号系统技能,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当左右大脑同时运作的时候,感性认识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对信息的接受更为全面深刻。因此,综合了语言、文字和图像的影视作品资料无疑可以成为《大学写作》教学最有效的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学生首先在语言和文字的灌输下,对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放映相关影视作品,使学生在图像和声音的刺激下做出反应,对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因而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比如在讲述文学写作中悬念和悬念的作用时,悬念的定义为:悬念是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是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来达到引起读者关注的目的。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听讲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很模糊,但如果在理论讲授之后,给他们看一部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并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就不仅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更有助于他们对悬念的理解,把握如何在文学写作(影视写作)运用悬念。
2.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学写作》课程如果只有课堂讲授一种形式,那么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方式获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抽象的概念并不能真正充分的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这样所得到的原始信息并不能转化为熟练的技能,不能自然地学以致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决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在教学体系中,学生占有重要地位,应当扮演“主动者”的角色。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所要掌握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影视艺术作品有鲜明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表演,可以说是图、文、声、情并茂,它能够全面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系统,使他们产生灵感和顿悟。在观影之后学生会对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讨论上也有了一些“话语权”,而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旁听者,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对在传统写作课上采用影视辅助教学,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生动鲜明、丰富有趣的影视作品有时还反过来促使学生在观影之后重新找出文学原著,认真研读。当今,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真正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往往离不开影视艺术。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次次文学作品的阅读热潮,如张恨水热、张爱玲热,究其根源,大都是因为根据他们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如《金粉世家》、《红玫瑰与白玫瑰》)播放在先,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才兴致盎然,追根溯源阅读原著,可见影视艺术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应用影视辅助大学写作教学的策略
1.影视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应用影视辅助大学写作的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决不能“变辅为主”,完全抛弃传统写作学中范文作品选读的环节。影视是视觉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它们分属不同的类型,传统的文本阅读在注重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写作课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所面临的新问题需要影视辅助教学,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运用影视艺术作品辅助教学的同时,应当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中值得借鉴、颇有成效的种种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形成互补,更好地实现写作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2.影视辅助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
(1)教学预备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影视辅助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例如在讲述多角度叙事的写作技巧时,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观摩采用此种技法的影片(《公民凯恩》等),使学生印象深刻,能够从写作整体上把握多角度叙事的技巧。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讲述次要的内容时不能像讲述重点和难点内容时一样,完整地观摩一部影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影视片段,并做好相应的影视片段的剪辑工作。剪辑的影视片段应该是教师难于口述或过于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备课时,将影音资料插人到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中,讲到相关理论概念时,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观看剪辑好的影视片段,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此外,在课堂讲授之后,播放影视片断或观摩完整影片之前,教师应当讲解所选片断或影视作品的大致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与讲授的知识点和所观摩的影视资料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看片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例如前面所说在讲授悬念的定义和作用时,配合观看希区柯克的影片《惊魂计》。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设计好的问题:影片中是如何设置悬念的?悬念在影片中具体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能使学生绷紧神经,边看边思索,而不是一味地放松娱乐;同时观片前提出问题,也为观片后要进行的课堂讨论做好了准备。
(2)观看影片阶段。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某些能够特别体现和解释抽象理论概念的地方,要提醒学生注意。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适当停下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更好地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影片播放结束阶段。影片播放完以后,教师要利用有利条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教学过程成为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影片有的放矢地再次强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也可以根据观看影片前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思考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点和观摩的影视作品布置写观后感等相关的小论文,一方面检测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后作业来巩固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观看影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他们会有所思有所想,不吐不快。课后的论文作业恰恰可以将写作教学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在当代,有的人还固守着保守的教学观念,认为课堂教师的讲授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方法和有效手段。在高校的基础课程《大学写作》中实施影视辅助教学,有的人认为脱离了教学目标,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或是在“浪费时间”。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人们教学观念的变化。一切“以学生为本”,就应当考虑如何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以及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契合学生的求知心理与接受方式,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作为教师,我们要精选影视艺术作品,有目的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巧妙地布置课后写作训练,使影视作为《大学写作》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何永康,主编.写作学[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