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成电路市场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成电路市场调查报告

篇1

面对这些声音,谁多少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反应。但这更能引发一个疑问:中国的电子政务实施项目成功的比例是多少?这是个有意义、有挑战且有悬疑的想法。

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无论是提升国家竞争力,还是促进政府政治体制的改革,无论为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还是使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到政府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甚至是给中国软件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电子政务的成功率可谓是信息化中的“大盘指数”。

市场的急剧增长意味着更多的项目失败。这种结果更大程度上归因于非技术因素,有专家直言“三分政务、三分技术、四分协调”。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体制和管理的障碍,注定要付出代价,其成功率很大程度维系在其规避体制风险的能力上。不搞大集中的“扬州模式”和集权的“南宁模式”都是“样板间”,住进去舒适与否,还是选择者自己最清楚。而在构建应用系统时,政府职能的交叉重叠更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企业污染情况的检查,工商局、环保局和公安局都可以管,职能如何明晰,资源如何共享,如今都没有解决,这是已建系统效率低下的原因。”北京市区某区环保局崔先生很有感慨。

曾有人预言,2003年是中国电子政务的转折点,但事实上并未出现人们期待的新气象。在去年中国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绩效评估调查中,多数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指数都不及格。如果把推进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省级门户网站服务项目按照用户意向建设的只占11%,地级市的比例只有2%。仅从这一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建设多半是“欲速而不达”,因此,提高其成功率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在没有统一量化的考核标准之前,成功率高低最终由人说了算。舒瓦尔的标准是项目能否向公众提供服务或给商业活动带来便利,这符合电子政务“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趋势。这又绕回到建立绩效考核的老问题上,其解决难度众人皆知。比如“成功”的标准如何制定。曾被OA 2001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推为典型的北京平谷区办公自动化软件,出身第一线,相对来说更吻合业务。但它的成功是不是还应另设标准以保证投入与产出的平衡?而这又能否在体制上得以保证?

近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陈小筑司长强调,将优先考虑建立适应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标准化体系。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解决完与解决好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看来,在未来不短的时间里,我们还不得不继续忍受电子政务的低成功率所带来的影响。(娄奕娟)

CIO更需要“维权”

齐国涛

中国CIO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这已是目前国内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近日,在由中国电子发展研究院和IBM全球服务部合办的“2004年CIO成长论坛”上,记者深切感受到中国CIO成长的另一面。

就目前而言,中国现有的CIO群体中,其成长路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IT技术人员出身,随着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增强,逐渐演变为CIO;另外一种则是企业中的业务部门主管、财务主管或者销售部门主管等非IT部门主管在企业信息化的特殊阶段“被迫”接任CIO角色。但是,在国内企业中成长为战略型CIO,能够和CEO、CFO、COO等一道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核心成员的却寥寥无几。

如何培养战略型CIO,塑造良好的CIO成长环境,是现代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考题之一。理想状态下,CIO的在企业中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参与组织决策、主持组织信息化变革和管理组织信息资源。但由于国内企业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不同的企业,应该定制不同的CIO培养方法。对于规模较小,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企业,他们可能暂时并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CIO,他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计算机维护中心的主任。对于规模较大,特别是已经拥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CIO则是必需的。这里的CIO应该具备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和权力执行,而且三个方面应该是相对平衡的。

现在,许多人质疑中国企业的信息主管重技术轻管理,应该走上管理之路。这种说法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国内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大家期望通过IT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另一方面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够,CIO在企业中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角色中。但把CIO的“技术出身”,不懂管理归结为信息化工作推进不利,CIO成长缓慢的理由,显然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如果CIO完全不懂IT技术,难以对企业发展信息化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或者无法把握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这也是非常危险的。由于国内企业信息化开始不久,在搭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会偏重IT技术。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现有CIO群体中拥有IT技术知识背景的在70%左右,这个数字低于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美国的82%。

当然,CIO只懂技术也是不够的。一个战略型CIO要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决策,首先应该懂得在管理上通过IT应用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然后还要能够从战略上整合IT资源与企业业务,制定新的战略。

其实,就目前众多CIO遇到的障碍中,资金有限、权力有限、不利的组织政策和机制是最为严重的。没有足够权力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执行,正是造成CIO角色尴尬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目前培育CIO,赋予其足够权力,比技术培训、管理实践更为迫切。

告别工控机时代

曹斌,现任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事业部总经理,东软NetEye安全系列产品总设计师,2001年成为国内防火墙流过滤技术创始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等项目,是《具有信息分析能力的防火墙》开发的重要参与者。2002年在国家发改委联动式网络安全集成系统项目中为执行负责人。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产业蓬勃生长。近些年来,国内防火墙市场一直表现着较好的增长势头并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赛迪顾问2004年第三季度国内网络安全市场调查报告显示,防火墙市场销售额为4.45亿元,同比增长67.3%,防火墙在整个网络安全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为44.9%。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没有人怀疑防火墙的实用价值。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国内的信息安全市场上,防火墙多是基于Intel X86系列架构的产品,又被称为工控机防火墙。工控机防火墙产品基本局限于软件开发层面,具有开发、设计门槛低,技术成熟等优点,但由于X86架构本身的缺陷,使工控机防火墙的性能无法实现突破,因此长期发展存在技术瓶颈,不利于国内信息安全产业的长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网络通信的发展,全球范围内通信与安全融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通信厂商更注重安全技术,信息安全厂商更关心安全与通信技术的融合,NP技术与融合趋势成为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发展安全产品架构的走向。

而网络处理器是专门为处理数据包而设计的可编程处理器,具有完全的可编程性、简单的编程模式、最大化系统灵活性、高处理能力、高度功能集成、开放的编程接口以及第三方支持能力。与传统防火墙相比,基于NP架构的防火墙在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NP架构防火墙开发不需要具备大量资金和技术积累。这也成为国内信息安全厂商涉足NP防火墙的初衷。

从2003年起,国内厂商开始推出基于NP架构的防火墙,NP概念一下子火爆异常。但很快人们发现,NP平台也并非坦途。网络处理器虽然在通讯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完全可编程的,但由于国内在NP架构上的研发力量严重不足,要做功能开发反而比X86架构上更难;此外还存在成本方面的制约,因此国内已推出的NP防火墙产品或局限于个别型号,或是干脆停留在实验阶段,并没有大规模进入主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