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业统计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3 07: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果业统计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果业统计工作计划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

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篇2

金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余丽华

[摘要]高职助产专业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学生毕业主要在各级综合性医院、妇女保健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从事妇科护理、产科护理及计划生育技术操作工作,需要较强的岗位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能力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助产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将打破传统助产专业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课程改革与开发,形成了助产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表、助产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形成助产专业职业技能训练项目、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力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助产人才。

[关键词] 助产专业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开发

高职助产专业是职业教育的范畴,学生毕业主要在各级综合性医院、妇女保健院、计划生育指导站从事妇科护理、产科护理及计划生育技术操作工作,需要较强的岗位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现将我院助产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如下:

一、开发理念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能力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的课程,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逻辑性强,提供了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这种模式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提供的职业学习机会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因此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助产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

助产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将打破传统助产专业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第一,在主观上将助产专业职业工作作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那些“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能力点;第二,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能力的训练;第三,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职业教育,让学生获得综合的助产士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果上的系化。

二、课程开发方案及过程

助产专业调研:

1调查方法:采用访谈、发放调查表、收集一线工作的助产士工作日记,工作场境摄影及录像。

2 调查对象:各级医院管理层(分管医疗院长及护理部主任)、一线成熟助产士、护士长,一线妇产科医师、助产专业毕业生与实习生、妇产科病人。

3调查内容:通过职业岗位调查与讨论分析,形成助产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阐明助产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同时,分析助产专业教学现状,寻找其差距,为助产专业课程改革提出原则性建设方案。调查内容为:

(1)助产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毕业生需要哪些工作能力?

(2)助产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

(3)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宏观基本定位。

(4)助产专业与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与区别点。

(5)助产岗位中相关的不同层次人群从不同角度对助产专业有何的评价?其期望值与认同感如何?

(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助产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对助产士职业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与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助产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

1.工作任务分析专家的确定:选择一名具有职教背景,与助产专业无关的、善于激发并整合实践专家的思维、有较强的组织及时间控制能力的教育专家。

2.选择10-12名实践专家,她们都是在妇科、产科、计划生育岗位直接从事妇产科及助产工作的助产士、医师以及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其中从事妇科工作3名、产科工作4名、计划生育技术工作3名、儿科工作2名。均在该领域工作10年以上,并分布在省内助产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内。

3.召开助产专业实践专家研讨会:

(1)实践专家个人职业历程介绍:开会前,先请各实践专家填写个人职业历程表,并举出其在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并列出每一个阶段3-4个实际从事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实例,特别要提出具有挑战性,提高了工作能力的工作任务。

(2)助产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汇总:首先向实践专家解释完成汇总工作任务的步骤,其次,将实践专家按不同领域进行分组讨论。第三,按照从工作领域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列表汇总。

三 课程开发结果

1.形成了助产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表(见附表1)

2.形成助产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见附表2)

3.形成助产专业职业技能训练项目(见附表3)

4.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四、讨论与分析

(一)助产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基本原则为:①工学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以工作情景为载体④强化能力实训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反映旧的课程教学观念的相反原则是①以知识系统为导向②突出知识目标③课程活动、问答、习题、巩固知识④用逻辑推导来训练思维⑤以教师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分离的课程教学。

(二)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是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发展而来的。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培养定位是医疗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助产士,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专业。所以,助产专业课程设置与开发必须与临床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专业教学需要的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传统普通教育的专业教学体系,形成适合工作岗位的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玫,周海燕,马楠.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篇3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院建立的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详细论述了建立该课程体系的步骤,并给出了几点实施建议。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脱离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所规划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职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导致企业招不到合格的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而经过三年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大多不能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必须经过企业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课程大多是学科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侧重于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但却明显地忽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高职教育真正能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 如何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具有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特点。而所谓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确定的工作过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规则的排列。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出具体的、能够涵盖职业岗位全部工作任务的若干典型工作过程,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进行序列化,再对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及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

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习者可以概括性地了解到其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建立的,其开发思路是由职业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该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3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步骤

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步骤:①由工作任务分析导出典型工作过程。②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③由行动领域整合形成学习领域。④设计学习情景。下面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 由工作任务分析导出典型工作过程

根据专业对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是从事小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售前技术咨询、开发、测试、实施、维护等工作岗位。我们通过企业调研、专家―技术人员访谈、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了解该工作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包括以下环节:收到客户的初步需求信息后,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详细需求,完成系统需求说明书,经双方确认后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其后进入编码阶段,系统完成后进行系统测试,当经过客户认可后,进入系统实施阶段,即将企业的原有数据迁移到系统中,当实施完成客户验收后,系统进入维护阶段,解决客户日常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顾客沟通、软件需求说明书的编写、系统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网页设计和制作、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代码实现、测试计划的编写、测试用例设计与实现、测试报告的编写、系统实施计划的编写、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编写维护记录等。

据此,以上工作任务可分为以下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整个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开发过程,测试过程、实施和维护过程,每个工作过程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联合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

(2) 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指的是在职业、生活和对公众有意义的行动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的集合。为了从工作过程中导出行动领域,首先要完成工作过程的分析并细化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个完整的工作阶段。以实施和维护过程为例,其六个阶段分别是企业调研阶段、实施计划编写阶段、产品选型阶段、用户化阶段、试运行阶段、维护和评估阶段。每个阶段所完成的工作任务是不相同的,因而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根据实施和维护过程,分析其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最后形成办公软件的使用、ERP系统应用、局域网施工等6个行动领域,如图2所示。

(3) 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转换是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在完成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对行动领域进行重组、简化和序化,以最简化的语言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情境描述。并依据学习难度从低到高(14)划分学习领域难度范围,如图3所示。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低的安排在低年级,难度高的作为拓展能力训练放在高年级。

图3 学习领域的组成

随后必须根据教师能力、学校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完成学习领域的构建。如表1所示。

表1 构建学习领域

对每一个学习领域进行构建时,注意对职业素养的养成训练。比如在“ERP系统实施和维护”学习领域中,项目训练时以团队的方式要求学生组成实施工作小组,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必须在相互的沟通协调下开展工作。目的是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协调的能力。对于行动情景的设置,应以一个连贯的项目为载体,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穿插在行动情景的执行过程中,使得学生既懂得“如何做”,又了解“为何这样做”,即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4)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和专长,由教师设计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以行动为导向。只有在行动中,在工作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取工作过程知识。

学生始终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与学习,即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并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检查和独立评估。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实践的整体性把握。

在“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学习情景设计中设计了11个单元的学习情景(如图4所示),每个单元均以用友ERP-U8系统为载体,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由教师选择一个典型的商业企业案例和工业企业案例,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和业务过程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商业企业采购管理系统的实施与维护情景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企业的采购业务过程,制定执行实施过程的行动计划,通过分析比较计划的合理性,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学生进行分角色完成实施计划。最后小组之间交叉检查完成效果,并依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通过完成11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单元,学生在不断重复地执行以上过程,使得学生对ERP系统的实施过程由陌生变熟悉,最终具备实施ERP系统的能力。

4 实施建议

(1) 全员参与的观念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监督人员要认真、切实地认识到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深入学习和领会以行动为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思想。只有教学、管理、监督三方面协调运作,才能有效实施该课程体系。因此,教学监督人员要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评价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要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办法规范教学活动,教师要钻研业务,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师傅”。

图4 “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学习情景设计

(2) 加强教师的执教能力

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上“讲课”,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学生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对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非常熟悉,最好自己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在某个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某一个岗位要求,特别是需要跨学科知识的要求时,教师的执教能力就显得不足。比如,对于ERP系统实施工作,涉及到网络设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ERP系统应用等知识,涉及的学科有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仅仅掌握其中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不能胜任该工作的。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教师的执教能力:①通过企业见习、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教师自身职业能力。②在执教能力较弱时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团队互相学习,增加个人的执教能力,最终实现独立完成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

(3) 教材的准备

教材的编写要依据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将行动情景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成一个个单元项目,每个单元项目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描述,必要的工作步骤或指引、技术规范或国家、行业标准,用到的知识点的分析阐述,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教材中还应列出每个单元项目的评价标准。

5 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紧密贴合岗位要求,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出发,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实现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56%上升到84%,企业再培训的投入大大减少,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18%。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 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篇5

关键词 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 资源勘查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16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HENG Xianfeng[1], HE Ping[2]

([1]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2501;

[2]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Abstract Unlike mainly students 'motor skills" based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resource exploration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training class students' mental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work on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more difficult. Taking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research, analysis by occupational status, typical tasks and work process analysis, building on the work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atic process, designed to high specialty grade resource exploration "based on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reference.

Key words curriculum; work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exploration majors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方法由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3年我国教育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目前,在加工制造类、建筑类甚至农业类、服务类专业中,已经较好地体现和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不同于主要以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为主的专业,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心智技能”,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时困难较多。

1 专业概况及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调查、矿产勘探开发等项目开展初期和进行中都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地质灾害条件的评价和调查工作。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引起地质环境条件的强烈改变,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各类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及自然环境评价等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普遍不足。

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方面,勘察行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却是大量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业困难,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嫌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上手慢、基本技能掌握不够。造成社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具体表现有:(1)以往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高等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能力;(2)以往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这就要求时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开发课程;(3)以往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机械分段排列之间越来越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与灵活配合,这就要求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理论实践一体化”。

2 课题体系开发流程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图

3 职业岗位分析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职业(群)从事的是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等方面工作。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入职岗位有工程地质技术员、水文地质技术员和灾害地质技术员。

工程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工程地质编录、采样,岩土体参数统计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图件编绘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等业务。

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与编录,水文地质资料整理,水文地质图编绘,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等业务。

灾害地质技术员岗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勘察及防治施工监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业务。

通过上述岗位分析可知,该专业是以地质学与灾害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等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爱岗敬业,能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基础设施勘查设计等单位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勘察与评价、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报防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应以上述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平台,其中,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地质灾害技术员岗位业务是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

4 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

各职业(群)岗位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及总结出的工作过程见表1。

5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是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行动领域可归纳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制、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编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报告编制、地质灾害专项勘察报告编制等六大行动领域。

表1 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

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

与多家企业联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岗位群特征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三块即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

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思路,构建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地质灾害勘察)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符合该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6.1 首先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通过调研,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共同论证,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完成相应典型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提炼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4门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包括理实一体课程、仿真实训、野外实习、校外顶岗实习。

理实一体课程(7门):(1)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2)地质灾害勘察;(3)地质灾害治理;(4)地质灾害监测;(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6)地基勘察与基础选型;(7)水文地质勘察与评价。

仿真实训(4门):(8)岩土工程勘察;(9)地质灾害勘察;(1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野外实习课程(2门):(12)地质认识实习;(13)综合地质填图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1门):(14)校外顶岗实习。

6.2 其次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直接面向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该领域课程的实施需要基础学习领域等课程的支撑。根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的需要,来开发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共计19门。其中,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而开发的、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课程,计9门;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开发,培养的是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计5门;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严格按国家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的精神和相关规定,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设置,计5门。

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9门):(1)地质学基础;(2)测量与地图;(3)矿物岩石肉眼鉴定;(4)地质构造识别与分析;(5)地貌与第四系识别;(6)地质信息处理;(7)工程岩土鉴别与评价;(8)工程地质分析与应用;(9)水文地质分析与计算。

文化基础学习领域课程(5门):(10)交流与表达;(11)高职英语;(12)高等应用数学;(13)计算机文化基础;(14)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学习领域课程(5门):(15)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7)形势与政策;(18)入学教育;(19)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6.3 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是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和职业目标的实现需具备的能力。最后开发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共计4门,设为选修课。

选修课(4门):(1)工程建筑概论;(2)工程力学;(3)遥感地质解译;(4)气象与水文。

另外,通过选修课、专题课、讲座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设置体育课、三生教育、地质安全规程等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见图2。

7 结语

本文以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为例,尝试构建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资源勘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飞,曾宪均,侯江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6):120-122.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室内设计;高职高专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营销;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2-0000-03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System Reconstruction Study Based on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Zhou Cuijian

(Guangdong Huizhou Commercial School,Huizhou51600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systematic work process model,the marketing staff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o break the disciplinary system,knowledge systems framework,making disruptive reform,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of study,to supermarkets and other nine products or marketing services marketing as a carrier for the courses,each course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training are repeated in 8-10 items 15 typical tasks.Fiction text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marke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and 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methods,support systems,teaching tools for the design.

Keywords:Systematic work process;Marketing;Curriculum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程设计,有效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大前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设计课程体系目前较为前沿的是我国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姜教授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基础上,加以吸收和创新。2011年6月11日至6月12日上午,高等院校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研讨会暨全国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隆重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领域包括中高职在营销专业课程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重构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思路

(一)体系的选择

打破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框架,做颠覆性改革。根据前期与企业的共同调研,分析相关岗位职业群,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相当于课程,每个学习领域里设计若干个典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相当于一个学习单元。

(二)要素的选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到底须具备哪些要素?笔者认为课程体系包含这几个方面的要素:课程名称、课程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环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专业建设方案》(包括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建设保障措施、效果评价等),《学习领域设置一览表》、《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描述》、《课程单元设置汇总表》、《课程考核方案》等。

(三)结构的选择

过去在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里,常用的结构可以归结为混沌结构化。混沌结构化也称为任意结构化或随机结构化。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根据知识需要随机组合的一种结构[2]。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其实施性教学计划按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一方面要考虑以工作过程进向序列原则,另一方面要考虑重构后的学习领域之间、学习情境之间有系统化逻辑关系原则。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可参照姜大源教授总结出课程体系的结构:第一大类课程结构连续一线性结构化形式,包括阶梯式课程、螺旋式课程。第二大类课程结构非连续一同心圆结构化形式。这种结构化课程也称为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课程,包括非连续性和主题化这二大维度[3]。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是以某些主题或某些项目为载体,分层由里及外一圈圈往外扩散基本、中级、高级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方法、素养,这种结构更多的是体现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混沌结构化为一堆零散的知识,而主题一同心圆结构化或项目或过程型结构化则真正构建“系统观”和“整体感”。

二、职业教育领域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下面我们比较两张表。表一节选自广东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中专生三年学制实施性教学计划。表二节选自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营销专业中专生三年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表一

第二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

10 市场营销

11 市场调查与预测

12 经济法

13 基础会计

14 管理学基础

第三平台课程 专业模块

15 推销实训

16 采购管理

17 物流配送

18 商品学

19 超市营销实务

20 网络营销

21 商务谈判

22 连锁店长实务

23 汽车营销

24 房地产营销

25 广告实务

26 店长综合实务(营销策划模块、公共关系模块)

27 创业教育

表二

必修专业课 市场营销学

商品学

财经应用文

消费心理学

营销基础

营销师考证

推销与谈判

营销策划

市场分析

物流基础

物流员考证

电子商务

基础会计

广告学

网络营销

公共关系学

通过分析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和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营销专业这两份实施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共性,一定程度反映我国目前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现状和弊端。

现状一: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为主线,课程设置仍未能突破学科框架。

在这两所不同的学校的营销专业教学,均按三个平台开展教学。在第一平台的课程里,设置了德育、语、数、英、计算机、礼仪、体育、音乐等通识性课程,在第二平台里,主要是专业课程,也根据专业和社会需求,开设了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法》、《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专业模块课包括《商品学》、《推销实训》、《采购管理》、《物流配送》、《超市营销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连锁店长实务》、《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广告实务》、《营销策划》、《公共关系》等。为了拓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在第二学年一年可选修第三平台的其中一个模块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正是所谓的“大而全”,貌似涉猎广泛,给出的一大堆知识,但学生无法建立起一个整体的概念、融合的概念,也就无法运用一大堆支离破碎的知识来解决工作当中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也无法实现岗位迁移能力。

现状二:课程目标定位重知识和技能目标,轻方法和素养目标。

原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传授的是陈述性知识,目标定位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本身,而忽略如何立足于行动体系,应用知识,利用所掌握的陈述性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重构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传授的是过程性知识,重经验、策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列示德育目标或素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职业素养。

三、惠州商业学校营销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专业教师与校企业合作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组成课程重构团队,在前期充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原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18门课程整合成10个学习领域。

1.岗位及岗位群分析

做市场营销有几大对应岗位群:市场研究、市场策划分析、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全过程操作(售前、售中、售后)、销售。

岗位从低到高,分基层、中层、高层依次为普通营销岗位或客服岗位、营销主管(店长)岗位、营销经理或区域经理岗位、营销总监岗位。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工作任务由简入深,可以实现分层教学。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营销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营销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思路可以归纳为4类15项:销售产品(分为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设计价格(分为定价、计费);寻找渠道(分为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策划促销(分为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危机处理)。

整合思路以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为载体、为课程,每门课程里均反复训练4类15项中8-10项典型工作任务,每项作任务至少被重复3次以上。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第一:基础支持领域。支持工作过程系统化其他专业课程,为顺畅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支撑,因此开设《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作基础支持。

第二:专业学习领域。以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为载体设置如下学习领域:超市营销、汽车营销、鲜花礼仪营销、电信产品营销、电器营销、房地产营销、建材营销、网络营销、酒店旅游营销。

第三:综合学习领域。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理实务或店长实务专业实训课,创设综合实训场景和情境8个,综合4类14项工作任务强化训练。

课程体系设计以图表示:

序号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包含原课程内容)

1 基础知识领域 《营销学》、《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

2 专

域 超市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定价与计费、点钞与收银、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POP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沙盘模拟、危机处理

3 汽车营销 产品介绍、礼仪与沟通、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进出库管理、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危机处理

4 鲜花礼仪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计费、市场调查、物流与配送、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售后服务

5 电信产品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6 电器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7 房地产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8 建材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陈列、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9 网络营销 在线产品介绍、在线产品包装与展示、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物流与配送、进出库管理、广告设计、营销策划

10 酒店旅游营销 产品介绍、产品包装与展示、礼仪与沟通、定价、计费、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广告设计、营销策划、推销实训、危机处理

11 综合学习领域 经理实务或店长实务专业实训,综合实训场景和情境8个

(三)课程体系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

主要是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下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计算讲练强化训练法、纠错法等。

2.学法

行动学习法、团队合作法、项目作业法、团队作业法、模拟表演法、分组竞争法等。

(四)课程体系支持系统设计

1.班级组织模式

班级实行模拟公司运营模式,班长为总经理,分组为公司内设不同的部门或分组为不同的公司,班级文化按企业文化建设。班级创设公司场景和情境。

2.教室环境设计

设计一体系课室,无线网络进班级,教室营造公司文化。

3.教学工具

教材内容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整合,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整合教材内容,教学工具有《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描述》、校本化教材、实训设施设备。

4.考证

除了考原有的高级营销员资格证之外,还可以推荐考电子产品装配工、助理房地产经纪师、驾驶证、美容师、营养师等技能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