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疾病心理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疾病心理咨询

篇1

今年寒假,我到我们市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与那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了几次交流,从中收获颇多。作为我省知名师范类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谢老师,他为我介绍了很多有关于心理学前景及就业方面的知识,另我的视野再次开阔。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是作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什么的。上海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你是硕士毕业,你在上海的高校不可能拿到教师岗位,你只能从事辅导员工作,在上海进入高校起码博士学位。很多人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是不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的,除非你肯花上十年以上的精力在上海创出明堂。上海的高校目前心理咨询的岗位已经足够,估计在未来三年内你们毕业后很难在进入,一个萝卜一个坑。更多的各位如果想进入高校的话,很多人都会去作辅导员。心理学目前比较好的前途是进入企业,主要包括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他还为我介绍了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工资情况。1.高校辅导员,3000,不包括奖金2.高校心理咨询人员:2500,不包括讲课费,奖金,额外收入等3.人才中介,不一定,一般说来年限越久就越是容易,5年后一般年薪大概在20万左右,5.人力资源管理,私营企业3000起薪,外资企业大概在8000左右6.公务员收入在上海大概在3000-5000,额外收入另计7.高校教师收入据统计年薪平均在70000左右。8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等收入在5000左右。目前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硕士最低工资在2500元。不包括奖金。

精神疾病已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与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的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并将上升至全部疾病负担的1/4以上。此外,由于中国心理咨询业起步较晚,仅从公益性的诊所来看,机构和专业人才也极为缺乏。据星雨热线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而在美国,每百万人口就有550个心理学家。在香港的大学,平均每1000个大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而内地的1000多所高校中,只有30%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受过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的人更少。”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处于一种供求极不平衡的状况中,精神疾病患者严重超过医疗机构的容纳数量,直至2004年,我国仅有精神科机构572所,病床11万余张,精神科医师1.5万余名。而全国目前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为1600万左右。也就是说,床位和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1张床位对应146个精神疾病患者,床位使用率竟超过百分之百。基于这个供求的严重平衡和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的重视,心理学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这很快的就带动了心理学的培训市场、包括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和心理在职研究生等形式的教育。

 

篇2

误区1 心理问题等于精神病

在许多人眼里,心理问题就是精神不正常,寻求心理咨询者或者是精神有问题,或者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瑕疵。而咨询者通常也是经过反复考虑,才能鼓足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需要在咨询师的反复引导下,才肯倾吐愁苦。事实上,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问题指的是由人内在的精神因素,准确地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地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而精神疾病指的是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误区2 心理问题要去精神科

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的人,固然可以去看精神科门诊。但社区的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辅导中心以及私人开设的经国家认证的各种心理工作室等地方,都可以为需要寻求心理治疗的患者提供服务。

误区3 心理治疗师可以解决各种问题

许多人认为心理治疗师是个万能的人,可以帮助失业者找到工作,帮助失恋者重获爱情,帮助有外遇的人回心转意……但是这样的期待恐怕是要落空的。因为自己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主要是帮助求助者了解自我,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己做出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所以说,心理治疗师是一个对人的思想起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人。

误区4 心理咨询能很快见到效果

心理咨询是一个通过连续而艰难地治疗,从而改变咨询对象认知行为的过程,不可能将咨询对象的心结一下子都打开。常见到许多人就诊一两次后,没有达到自己所企求的效果,就会大失所望并且以后再也不去了。实际上,心理问题常与咨询对象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有的人内心就像一座冰山,尘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动机,没有寻求改变的决心和勇气,没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是难以达到冰消雪融效果的。所以,咨询对象必须要坚定打持久战的决心,逐渐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误区5 在任何情况下,心理治疗师均会对谈话内容进行保密

基于执业道德,心理治疗师通常会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加以保密,即心理治疗师未经当事人同意,不会将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告诉其他人。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保密其实是有限制的,在下列的情形下,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当事人及公众的安全,通常无法继续保密。

1.当个案企图自杀或伤害自己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的生命安全,只好通知家属或有关医疗急救人员。

2.当个案企图要伤害他人或危害公共安全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免于犯罪,以及保护其他无辜的人免于受害,只好通知有关机构与有关人员。

3.当个案的行为涉及家庭暴力或虐待儿童时,心理治疗师为依法保护受害人,以及预防家庭暴力的继续发生,只好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

篇3

一、个案背景

2013年9月3日,这是我们学校13级新生报到注册的日子,在报到注册现场,我们发现,一位新生(女生)呆呆的坐在报到注册现场旁的台阶上,一言不发,其入学手续由其家人代为办理。在交谈中发现,该学生名叫李某,18岁,团员,来自河南农村一个经济困难的家庭,家里四口人,父母和弟弟,母亲身体有病,需要长期服药,没有劳动能力。弟弟读高中,家里的经济就是靠父亲打工每月2000多元。父女俩来学院报到也只带了1800元,如果将全部1800元交费后,连父亲回程路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费都成问题。令我们感到惊讶和意外的是,在交谈中,该学生表现极度痛苦。种种迹象表明,该学生在心理上可能有一定问题,经与家长、学生本人深谈,家长、学生都说能上学,认为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并强烈表达要在大学努力学习。经过与家长单独的深入的交谈,家长反映,李某有上进心,但因为家庭经济一直以来相当困难,学费也没有凑足,焦虑烦躁,忧心忡忡,又有强烈的自卑感。据此,我们认定该生为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当即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

(一)根据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确定工作思路,实行团队联动。新生入学是一个忙碌的时期,要求辅导员以其特有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反馈信息,学院及时介入。建立了由分管领导负责,辅导员牵头,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组成的工作小组,从该生报到当天起投入工作,摸清情况,按照既要稳妥处理好个案,保护个人的隐私,又要稳定大局,保护全体同学的思路开展工作。

(二)通过绿色通道办理该生入学手续,稳定家长和学生的情绪。由于该学生及家长均有强烈的求学愿望,结合考虑其家庭经济困难,学院决定通过绿色通道办理该生入学手续,稳定家长和学生的情绪,也体现学院对该生的关怀。

(三)实事求是,积极沟通,以情动人,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进而让学生配合后续各项工作。通过持续的观察和交谈,心理咨询老师初步判断,该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为了安全起见,从该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组织其的宿舍的同学召开会议,要求室友热情、主动帮助她。同时要求宿管员配合,使该该生在宿舍的生活能在宿管员的关看之中。并且对该生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关怀,让其真正感受到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怀。

二、主要问题分析

在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方向迈进的过程中,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在增多,经济、社会、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使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一)缴费上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既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又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交往退缩,有的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在与李某的沟通中,她多次流露出对学费、生活费的担忧,当老师向其耐心说明国家的助学政策、学院勤工助学制度的时候,家长及该同学紧锁的双眉慢慢展开。

(二)环境改变、角色转换与心理适应障碍。由于环境的改变,新生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采取的对策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其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她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其心理建设,加强心理监护,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一)当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时候,应如何正确对待?在人们心目中,对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往往存在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过分害怕和恐惧;另一种是认为可耻。正是这两种认识,让患者或家长不愿面对疾病,错过治疗良机,从而会使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越来越严重。必须克服这两种错误的心理。

(二)要相信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是可以治好的,不必害怕和恐惧。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复杂的,其疗程可能也比较长,但是,一般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在治疗上,比起生理的疾病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通常不容易危害人们的生命,只要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治愈的信心,给予足够的关怀,懂得相应的一些有关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加上有效的专业治疗方法和技术,迟早会治愈的。

四、教育效果

篇4

关键词:实习;医务社会工作;精神复康;角色定位;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48-04

精神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工作范围,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复的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可在实践中总结精神康复类医院社工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其他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量化医务社工的工作范围,并为我们日后开展的实务工作提供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的概况

1.精神复康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

精神复康社会工作指的是医院围绕医疗复康过程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它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病人进行心理援助,提升其自主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2]

2.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的介入情况

第一种方式是在医院中可设立单独的社会工作部门,并委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并赋予其相关权力,使其能够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第二种方式是在医院原有的医务科的基础上,增加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即在保持原有医务科编制的前提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门负责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如今一般医院都设有医务科,主管本医院医疗秩序的维持,医疗质量的监控,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业务的开展,医院新技术及新项目宣传等工作。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在精神复康领域的介入主要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并且介入范围比较有限。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开展具体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深圳南山医院等。[3]目前在精神复康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常常不仅是患者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而是患者个人身心状况、重要他人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复的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医务社工在实务领域扮演的角色如下:

1.住院初期

(1)资料收集者。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初期,往往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远离父母亲人以及规律性的作息时间等,出现较大精神波动,甚至出现排斥心理。精神富康类医院在病患入院初期,就会对其做入院评估和社工初期跟踪介入计划等,此时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资料收集者的角色。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患者入院时,会和家属进行会谈,从最基本的资料开始,到家庭状况,婚恋状况,患病的原因,再到平时的兴趣爱好等。通过对一些基本问题的了解,社工应大致衡量患者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动机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患者的优点和短处。家属最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情况,所以社工应尽可能多地通过患者家属收集信息。第二,会根据与家属的会谈,再与患者本人进行沟通,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倾听和仔细的观察收集所需要的情况,对一些情绪稳定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测试和量表来了解患者的信息。服务对象的资料收集得越完整,对日后开展具体的社会工作就越有帮助。

(2)关怀者。在这一时期,患者内心会非常不安,社会工作者应及时给与关心和爱护,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此时也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最佳时期。社工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患者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其感受到温暖,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如果某一患者在入院开始情绪波动较大,出现一些躁狂的症状,社工就应谨慎处理与他的关系,最好是能够与主治医生事先沟通。如果贸然行事,也许会使患者陷入更加崩溃的状态,加速了病情的发展,社工自身也会受到伤害。

2.治疗前期

(1)协调者。目前,现行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音乐治疗、工娱治疗。在荣军康宁医院主要以药物治疗、MECT治疗(改良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和康复治疗小组为主。作为医务社工,应该主动承担起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协调者和沟通者。将患者内心的想法准确客观地传达给医护人员,让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例如一个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到医院就诊,如果社工这段时间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照顾,那么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行为混乱、精神萎靡等症状。此时社工应该多加观察病患的举动,让其能够及时调整心理落差,从而更进一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如果这一时期,社工没有做好安抚工作,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抗拒行为,甚至伺机逃跑。

(2)服务提供者。精神病患者入院经过一定阶段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自杀冲动等严重精神症状得以控制后,由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病人的家属共同协商,根据病人的病情、缓解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作出评定,确定社工介入的康复计划。一些封闭病区的病人在护士的带领下,佩戴某种标记,在非查房休息时间可以自由出入病区和康复中心,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如唱歌,打球,散步,读书,手工活动等。一些开放区的病患可以自由在医院的公共场所活动。[4]此时,社工可针对一些生理和精神等方面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在建立关系之后,通过已收集的资料,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具体服务提供方式,最后结案与评估。通过全面系统的工作,帮助案主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克服非理性情绪,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最终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

笔者曾在某精神病医院实习,那里的社会工作者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亲情工程”的认定工作,主要是面向全省对入住该院的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进行费用减免,扶弱助医。社工对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家庭贫困的相关证明,主治医生提供的病情简介和住院时的照片资料等。将以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若情况属实,则根据结果针对求助者的医药费和住院费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亲情工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紧张的经济状况,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再者,使患者和社工的关系更为亲密,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助推剂。

3.治疗后期

(1)支持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他们很难真正康复。所以,对很多患者来讲,这样的治疗结果会让他们失去信心。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以及缺乏专业的知识,医生很难在专业诊疗服务外,给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而医务社工能够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专业知识协助医护人员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困扰,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调适,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社工应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康乐活动,训练病人的社会技能,帮助病人以新的角色适应医院的生活。尤其是在住院后期,很多病人对长时间单一枯燥的住院生活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并吵着要回家,所以社工应仔细观察病区的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将观察结果告知医生。同时社工要安抚病患,鼓励他们乐观生活,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关注他们点滴的生活,从细节中让病人感受到社工的支持。

(2)调解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常常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遭到破坏,社会工作者应调节患者与家属、同事、邻居等之间的关系,协助家庭与社会病人建立新的关系,适应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鼓励病人主动与家人沟通,必要时可为严重精神病患者的亲属提供心理疏导的服务。例如,曾有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就因与家属的沟通障碍而日益严重,甚至一度出现自杀等倾向,所以社工应及时帮助患者,协调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患者予以关怀,对其早日康复会起到极大作用。另外,社工应该还是医患关系的调解者,或者是医院各个角色间的调解者。

4.出院回归期

追踪者: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极低,很多患者在医院经过三个疗程(大约三个月)后病情基本能够控制,但是回家后没有按时吃药导致病情复发。如果第二次入院,那么病人就面临着终身服药的痛苦。所以社工在患者结束医院治疗,转入社区后,还要对其后续的恢复状况进行跟进,观察患者的表现,是否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按时吃药。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如何。当发现有异常时,及时与家属沟通,做好二次入院的准备。

三、医务社工与其他角色的合作模式

精神病人的精神心理和行为特点等内在因素都十分复杂,仅仅依靠医生、护士、护工亦或医务社会工作者各自的力量,都很难使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只有让这些在精神复康领域的各类角色相互联系,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比较全面的康复介入计划,为精神病人提供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专业服务。

1.医护人员

(1)医生层面的合作模式。在精神病医院,主治医生主要承担以下任务:①运用专业知识积极为病人治疗。②解除病人痛苦:包括躯体性的和精神性的痛苦。躯体痛苦一般可用药物等医疗手段加以控制,但心理精神痛苦则需医生以同情心理解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才能缓解。但医生由于精力和专业所限,很难将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等精神性方面的工作做好,这就需要社工与医生沟通、合作,把病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给医生,从而优化治疗效果。③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病情:医生有义务向病人说明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医疗情况。这种说明不仅仅是为了争取病人接受医生诊疗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尊重病人的自和知情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精神科医生会用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描述,会妨碍家属了解病情,甚至错误理解。而大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都具备一定的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并且擅长将这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所以说在这方面,社工能够帮助精神科专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和治疗计划,使家属能够安心放心地把病患安置在医院就诊,提高了双方间的配合度,是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桥梁。④为病人隐私保密:保密是医务人员的一种传统道德。医生有时候在陷入对患者治疗的瓶颈期时,由于保密原则无法与其他医生沟通交流,但是却可以同负责该病患的社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困惑,一方面缓解了医生的消极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从社工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变换治疗思路。

2.护士护工层面的合作模式

精神医院的护士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等为日常工作内容。精神科护士护理的核心概念,可根据佩普洛的护理人员和病人关系发展的模式具体解读。[5]不难发现,在医务社会工作没开展以前,护理人员从事的部分工作与医务社工承担的工作之间是重叠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护士能够详细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疾病史、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具体情况。在社工刚开始与病人建立关系时,可与护理人员就病人各方面的特点详细了解,加强沟通合作。社工在前期收集的资料越详细,越完整,就会越快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更好地实施介入计划。

精神科医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为更好地提升其职业稳定性,需要从综合化的角度关注精神科医师的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并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早期预防。[6]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克服职业倦怠,所以这也是社工与医护人员间合作模式的另一种体现。例如,社工可以定期开展小组活动,为医护人员相互排解这样的倦怠提供治疗性环境,分享彼此克服倦怠的小技巧,在开展室外的拓展活动时,适时地增加精神病人的参与,让医护人员与病人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和情感,缓解医生过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从而进一步消除职业倦怠感。

2.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在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及家属描述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诊断,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它专科。[7]

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患者进入观察期(一般是停药控制阶段),心理咨询师不能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就无从观察患者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其病情的控制程度,而社工就能在这个方面给咨询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时时陪在患者身边,对其各自身心反应的变化都能够及时捕捉。第二,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虽然有很多治疗精神疾病的模式和方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对于患者所处的环境,两个学科都没有涉及。在现行的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处理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完善和完整的地方,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能很好地填补这个空缺,使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使治愈率上升。第三,精神复康医务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大都是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感情比较脆弱,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也正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评估环节难以像其它领域那样顺利进行。如果能够在评估时,让患者填答关于精神病学临床量表,例如老年精神评定量表(P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8]从社工结案评估与心理学临床量表两个方面的评定,判断患者复康的水平和介入计划的成效,这样的结合增加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率,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真实的治疗效果。

3.社区工作者

(1)社区照顾方面。很多患者从医院康复出院后,就直接走入社会,在医院与社会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机构,能够帮助病友重新找到自我的社会定位,再加上精神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都使患者很难在一时之间适应社会。所以说,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对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是使服务对象能够更快地治疗好精神疾病、更好地回归社会、更少地复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病友所处的社区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区恰好可作为患者从医院到社会的过渡性机构,社区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患者回归社会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在患者即将出院前,社工应与患者的社区工作者取得联系,尽可能多地获得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和社区的相关人士商量如何更有效地帮助患者。

(2)疾病预防方面。精神疾病的发病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早地发现并做相应的处理,发病率会大大地降低,治愈率会显著地提高。现阶段,康宁医院主要开展的预防工作侧重于社区,通过发放一些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开展一些预防精神疾病的讲座,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与医生面对面的咨询交流。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强大家预防精神病的意识,降低了其发病率;另一方面,这样的宣传形成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纠正普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歧视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重返家庭、工作岗位。[9]

在精神复康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还应该加强与医护人员、心理咨询者、社区工作者、实习生与志愿者等角色的合作,取长补短,填补医务社工的不足。同时希望社工能够在不断的改进中,在增强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中国医院,2005,(9).

[2]于欣.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平.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2009,(1).

[5]胡佩城,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

[6]斯蒂芬J威廉斯,(刘建平译).卫生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7]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3-02

心理咨询和药物综合治疗是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的优势,单纯心理咨询多适合于健康心理教育,而对于已经出现明显心理精神症状(如失眠?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的患者往往不能很快奏效,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这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1]?但是由于患者对药物及疾病的认知偏差,因此心理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既往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低[2],但是对神经症患者及心境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对本院精神心理门诊就诊患者的就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了解心理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具体状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I.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精神心理门诊初诊心理障碍患者248例,男123例,女125例,年龄16~78(中位年龄47)岁,排除单纯心理咨询的来访者?

1.2方法:所有观察对象采用填写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初诊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确定疾病的诊断,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药物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服药时间?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在SPSS 10.0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 心理障碍患者的疾病构成状况 神经症129例(52%),心境障碍65例(26%),精神分裂症47例(19%),人格障碍4例(2%),单纯性失眠3人(1%)?见图1?

2.2神经症患者的服药状况,神经症患者共129例,服药少于2周67例(52%),服药2周~6周23例(18%),6周~三个月13例(10%),大于3个月26例(20%)?见图2?

2.3心境障碍患者的服药状况,心境障碍患者共65例,服药少于2周26例(40%),服药2周~6周16例(25%),6周~三个月120例(18%),大于3个月11例(17%)?见图3?

2.5神经症患者,心境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构成比相同,无显著差异(X2=6.989,X20.05,6=12.59,X20.05)?见表1

2.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状况,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7例,服药少于2周15例(33%),服药2周~6周11例(31%),6周~三个月6例(11%),大于3个月15例(33%)?见图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精神心理门诊首诊心理障碍患者以神经症为主(52%),与报道一致[3],心境障碍居第二位(26%),精神分裂症居第三位(19%),这也是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不同于专科医院的特别之处,由于长期形成的对精神科专业的偏见,存在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41不愿到专科医院就诊而选择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

本研究显示,心理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低,虽然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会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仍较差,本调查显示神经症患者服药少于2周的占52%,情感障碍患者服药少于2周占40%,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少于2周的占33%,三种主要心理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无显著差异?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高,服药依从性低,复发率高,疾病常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影响心理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1)疾病相关因素: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缺乏自知力或表现为动力不足,并且受消极认知和自理能力下降的困扰,在急性期治疗中很容易放弃治疗;另外,在治疗过程中,疗效不佳及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2)患者相关因素:心理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包括病耻感?对疾病危害的认知不足?对维持治疗的重视不够等均会影响依从性?如在维持期治疗中,患者可能更关注于治疗的负担而低估了治疗的收益而终止治疗[4]? (3)患者的家庭状况:首先,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为患者分担照料子女,提醒患者服

药及按时就诊等帮助,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负责任的家庭成员通过学习可了解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客观对待疾病,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如服药对精神心理疾病无需药物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仅需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服用精神科药物会有依赖性等,通过学习可消除家属本身的思想顾虑,并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医疗相关因素:首先,医师的专业水平会影响患者依从性,经验丰富的医师能够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并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期预见?早期告知以及恰当地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次,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回访进行人文关怀,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治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让患者感到医院贴心的服务,也能提高本身的依从性[5]?要解决上述依从性问题,精神科医师首先要要识别这些问题,鼓励患者表达出影响依从性的相关问题(如不良反应?治疗花费?时间安排的冲突?缺乏交通工具或子女照料等),并联合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将这些影响减到最低,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依从性对治疗和预防成功的重要性?

总之,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门诊可为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可为神经症?心境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宽松?专业的就诊途径,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综合医院精神门诊的服务质量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元 李琴瑟 尚向东 穆翠美. 综合医院开设心理学门诊的实践.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6):438-439.

[2] 元艳平.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 (9)

[3] 季蕴辛 阮列敏 李宛珍 励丽. 综合性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初诊状况调查.中国医师杂志,2010,12(6):855-857.

篇6

【关键词】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精神障碍;门诊病人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29-02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矛盾增多,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加,各种应激因素,使得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卫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

《精神卫生法》也要求县级以上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禄丰县人民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由我云南省心理卫生中心专家定期坐诊。本研究将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首次就诊的1820例患者情况作初步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为禄丰县医院精神科门诊首次就诊患者共1820例,属精神障碍患者1238例。

1.2研究方法 接诊医师由本人及当地医院一名带教医生接诊,。诊断依据为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2 结果

2.1性别、年龄:男859例,女958例。男女比例1:1.1年龄10-82岁(35.3±15.2),20-50岁1105例占60.7%。

2.2精神障碍的诊断及分类:诊断符和CCMD-3标准进行诊断,排在前 6位的分别为焦虑症373例(20.5%),抑郁症211例(11.6%),睡眠障碍195例(10.7%),精神分裂症142例(7.8%),酒精所致精神障碍87例(4.8%),其他230例(12.6%)。其他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癔症,躯体形式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及人格障碍等。见表1

2.3会诊及转诊科室:会诊科室基本为内科,主要为消化内科,内分泌内科,神经内科,共32例(1.7%)。临床科室门诊转至精神科门诊272(14.9%),全部为内科门诊转诊。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就患者男女性别差异小,年龄段以20-50岁年龄阶段为主,占60.7%,与以往研究相似[2]。而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与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疾病分布有区别[3]。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患者以重型精神病为主,而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病种较杂,就诊患者中属精神障碍的只占68%,咨询的占15%,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较多见,而这类患者约80%都曾到内科就诊过,由于综合医院医生对精神科疾病知识缺乏,对常见的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及处理认识不够,延误了早期心理干预,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焦虑、抑郁以及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内科较多,这类疾病的患者反复做了大量的辅助检查,一方面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延误了患者疾病的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达7.8%,考虑患者家属不愿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而选择综合医院,这也使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成为重型精神病早期发现,转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早期、规范、系统治疗的一个途径。调查还发现院内会诊率极低,只占1.7%,由临床科室门诊转诊到精神科门诊的也只占有14.9%,综合性医院因躯体疾病出情绪方面的问题如:焦虑、抑郁、失眠是常见的。而会诊、转诊率低,说明县级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对精神科知识掌握不足,应加强对县级医院医务工作者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让综合医院精神科真正服务于各临床。心理咨询人数也较多,达15%。这也对精神科门诊医生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沟通的技巧。

总之县级医院成立精神科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精神科医生要求不但具有对精神疾病诊断、治疗的经验,还要能有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技能。促进医疗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同时应加强对县级医院临床医院对精神卫生知识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培训,使得临床医生在工作中发现,识别精神障碍疾病及心理问题提高院内联合会诊、转诊率,让综合医院精神科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林利.构建社区心理服务有效模式的探讨.卫生软科学。2010,24(4);316-318

篇7

1.精神卫生政策(Mental Health Policy):对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精神卫生立法等宏观问题,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伦理学原则和制度建设,以及对广泛影响人类健康的自杀、酒烟药物滥用和依赖等问题的社会影响、社会经济学评估和有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措施等,进行研究和讨论的论文。

2.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临床各种躯体疾病共病精神疾病或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以躯体症状为表象的精神障碍,就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方法、操作性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干预措施、干预效果评价等进行研究的论文。另外,也欢迎以医疗服务模式、医患沟通技术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等为主题的论文。

3.应激与心理健康(Stress and Mental Health):对严重生活事件、特别是各种灾难引起的个体或群体应激反应,就评估的方法学、应激反应的机制、应对群体应激反应的干预方法、制度建设、效果评价等进行的探索。

4.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精神疾病患者病理心理特征的客观和主观评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讨论,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设计较严谨的多中心临床药理试验,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开放性研究等。

5.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各种精神障碍及相关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关注精神障碍的社会文化分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障碍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精神障碍患者遭受的社会歧视、他们对精神障碍的解释模式、求助行为等。

6.社区精神卫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各种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社区诊断、社区治疗、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常见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社区精神卫生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及应用,尤其欢迎社区精神卫生模式、项目或行动的评估(包括卫生经济学评估)性研究等。

7.儿童少年心理卫生(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对18岁以下儿童少年人群各层次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8.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法、模式等,进行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如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案例报告等。

9.心理健康促进(Mental Health Promotion):为促进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的内容,以及可操作性方法、步骤,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10.心理卫生评估(Mental Health Assessment):心理卫生评估的方法学研究,心理卫生测量工具的研制,各种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评估。

篇8

“如果一个人有痛苦,我怎么帮他解决或者减轻痛苦?”知名心理学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正是对这件事的浓厚兴趣,令他的研究从神经生理学转移到了心理咨询领域。

杨凤池被大众熟知,是作为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的常驻心理专家。

作为这个行业的知名专家,杨凤池已经连续干了31个年头,他把这31年归结为三个阶段:1985年开始的头十年,读一点仅有的、零星的材料,“在黑暗中摸索”;第二个十年接受国外专家指导培训,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却发现在中国不时出现水土不服;近十年融贯中西,逐渐形成自我风格,而整个市场也出现越来越多面目模糊的同行。

这让他很担忧:“心理咨询职业化已经好长时间了,但仍存在不少乱象。这个自由市场急需理顺管理关系,加强管理规范。从根本上说,是要加强学历教育。”

心理治疗就是“话疗”

《t望东方周刊》:你觉得人们应该理解心理学和心理咨询?

杨凤池:很多不了解心理学的人,会很看轻这门学问。我接待那些困惑的来访者,几乎每个人坐下来跟我谈话之前,都说很痛苦,也都会问我:你能解决什么?

心理学的作用是什么呢?随着我们态度的改变,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外部世界也就随之改变。心理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无法改变历史,但是它可以改变未来。

《t望东方周刊》: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杨凤池:以我的经验,可以让这样问我的人,在跟我谈话以后,用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苦恼。我不敢说都能解决,但我可以让他大幅减少负面情绪。

实际上,我们反复受一个苦恼困扰不能自拔,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一个自我观察的死角里来看我们的苦恼,而我能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让他来反观自己,甚至让他抽离出来,相当于在头上三尺左右的第三只眼来看你的苦恼,就跟你在苦恼的井里头看很不相同。

《t望东方周刊》:我们知道,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和诊断权,你怎么看心理咨询和生物医学的区别?心理咨询师是老师还是大夫?

杨凤池:心理咨询会有专业的评估体系,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自我功能状态作出评估,但不是医学诊断;心理咨询师可以进行心理干预,但不是医学治疗。心理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大夫。

我国的《精神卫生法》作了一个比较硬性的区分,心理咨询师只能做心理咨询,不能做心理治疗、不能参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开药,而且心理咨询师不能在医学机构里从业,只能在社会上、学校里从事这个工作。

而心理治疗一般发生在医疗机构,心理治疗师在中国有可能被叫作“心理医生”,但他们也没有处方权,不能开药,是医学技术系列人员。心理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话疗,但凡说你吃点什么药吧,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心理咨询技能没掌握好,或者是评估不对,那是精神科治疗,不是心理治疗。

从“都怪我”到“都怪别人”

《t望东方周刊》:医学上有个名词叫疾病谱,从业30余年,你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群体所反映的困扰有怎样的变化?

杨凤池:疾病谱一般指生物医学疾病、躯体疾病。如果从疾病谱的变化来看,在我们小的时候,到医院看病的人,大多是因外部因素致病,纯生物医学或者机械的、物理的疾病。

改革开放以后,这类疾病越来越少,大部分门诊病人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癌症等等,国际医学界公认这些病叫心身疾病,就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

所以现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医学模式转变,由纯粹生物医学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单纯从精神疾病角度说,我从业这30年,第一个10年基本都是神经症性的,第二个10年就是神经症性和人格障碍混杂,最近这10年神经症性已经趋于次要的位置,主导性的障碍就是人格障碍。

《t望东方周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杨凤池:神经症的人内心矛盾冲突激烈、主观痛苦感受强烈,当他解释他苦恼原因的时候,倾向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肯定就是我不好、我能力不行,等等。这类来访者心理和人格结构发展比较成熟,帮助起来相对容易一点。

人格障碍的人麻烦不断,这类人在职场上可能还是挺不错的,但是人际关系沟通、交往不协调,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他来找咨询师求助时,说的全是别人对我不好,别人害我,都是别人的问题,甚至对咨询师也是这种将信将疑的态度。

如果非要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的来访者大多有兄弟姐妹,从小学会了与大家相处,而近些年的来访者独生子女居多,不少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所以人格障碍的人多一些。

《t望东方周刊》:接受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群体有什么特征?

杨凤池:我觉得总的来讲应该是个人经济上比较独立的群体居多,其中很多人是关心自己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

对于一些经济独立、财务自由、尤其是已经完全进入小康中产状态的人,他们这方面的需求才会提高。因为他原来认为,他的苦恼来自于经济不能独立、财务不能自由,但是他挣了很多钱、苦恼和烦恼依然如影随形,就会追问苦恼是从哪里来?直到这时他才得以面对自己的内心。这部分人是心理咨询最适合的对象。

假如心理苦恼的原因主要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衣食无着,那就很简单了,不用心理咨询,赶快去挣钱就行了。

越专业的咨询师话越少

《t望东方周刊》: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执业的约3万余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你怎么看待这种现状?

杨凤池:据我所知,2015年中国境内拿到可以执业的心理咨询证书的超过60万人,但中国的大学一年出多少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往多里说一年出6万,那么另外54万人都是什么背景的人?现在心理咨询师证书,大约相当于驾照那样,考考交规,上路练一下就出来直接开车了。

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学历教育上。

正常来说,职业教育应该延续学历教育。比如说你要考律师证,你得大学法律系毕业,你要拿医师资格,你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毕业。但现在中国的心理咨询证是谁都可以考,以前干什么的都没有关系,这是不科学的。你可以想象这后面的隐患。

所以我认为国家急需大力在重点大学建立强大的心理学系、心理学院,补足学历教育的短板。

《t望东方周刊》:那怎么选择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

杨凤池:最简单的办法,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个心理咨询师是否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里?如果没这人,这个质量就不太好保障。然后你再问问他,是否接受过督导?是谁做的督导?假如他的督导在系统里注册过,那这也还靠谱,这是简单方法。

复杂一点的方法,心理咨询一般50分钟,最长1小时,他要开价一小时500元、俩小时就1000元、仨小时1500元,而且你想咨询多久咨询师就给你多长时间,那就赶紧停止这种不专业的咨询关系。

在与咨询师谈话中,你要注意,要是给你大段大段地讲道理,或者大量说他自己如何如何,就不太专业,心理咨询是启发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要让来访者在互动当中成长。比较专业的咨询师总体上讲,他说的话比你说的要少,因为我们咨询师基本的训练里要求听比说重要。

《t望东方周刊》:对于普通人来说,怎么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询?

杨凤池:你觉得自己经过主观努力、学习、时间和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暂时有苦恼,但在可预期的将来这苦恼就会消失,我认为就不需要找心理咨询。比如换了地方、工作、对象有点适应不了,过一段就能适应,这种就不需要了。

篇9

将近1个小时之后,有人在教学楼西北角的过道里,发现了他的尸体。“他跳下去的窗户前放着一把椅子,好像是在那里坐了一段时间才跳下去的。”中心教学楼值班的保安对《隙望东方周刊》说。

如同其他关于学生自杀的新闻一样,张乃健自杀的消息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反映,甚至连同一学校的人,都很少知道。

幸运的获救者

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贺亚兰介绍,22岁的张乃健家在河北廊坊,200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2002年3月因为学习成绩原因降了一级。

“现在自杀的原因还在调查,他的同学和老师都没有注意他自杀前是否有异常。”贺亚兰说。

但也许就是这些没有注意,才没能在张乃健坐在窗台上或更早接受他人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聂振伟老师说:“自杀是心理危机的强烈表现,这样严重的心理危机肯定会有前期征兆的,只不过往往被忽视。”

“就是因为前期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才发展到自杀。,很多学生回避心理问题,甚至有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有心理问题时,还劝他‘千万别让学校知道,知道了就要休学’。有意隐瞒,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就是神经病,不正常。”聂振伟对《望东方周刊》说。

张金金是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专业8年制本硕博连读生,2005年5月13日,她在妈妈面前从天桥上跳下来。据报道,她跳下前和妈妈发生争吵,她想回学校,而她的妈妈却给她买好了宜昌老家的机票,并强行把她拉到机场。

“她是独生女,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和父母缺乏沟通,对父母态度很粗暴,经常看到她摔掉父母打过来的电话。”

“她人际关系不太好,平时没有要好的朋友,有什么事情也没有地方说。”张金金的室友在其死后才逐渐开始回忆她生前的状况。

张金金2001年入学,因为精神抑郁曾休学一年。张患有甲亢,这影响了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下降又加重了抑郁。

北大医学部宣传部长姜辉说:“她的辅导员曾经带她去看过心理医生,当时劝了她好几个小时,她才同意去的。”但是不幸并没有最后避免。

与张乃健和张金金相比,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晓岚很幸运,因为在她准备跳楼的时候,同学拉住了她伸向死神的手。

“我马上拉着她,她拼命往下溜。我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力气,把她从窗台上拖了下来。”娜娜(化名)是晓岚最要好的同学,她几天前就发现了晓岚的异常。

跳楼事件后,她的导师带她到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北大第六附属医院,被医生诊断为中度偏重的抑郁症,被强制住院进行药物治疗,一个月后情况好转才出院。晓岚的母亲还辞掉了工作来北京陪护。

“现在过得很开心。”已成为动漫编辑的晓岚对《望东方周刊》说。

但是,像晓岚这样幸运的人并不多。

自杀高危群体

社会压力已攒到了临界边缘,几乎每个领域都发生了精神变异事件,影视剧近几年频频涉足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反映,心理危机波及普通大众,已无可避免地成了社会热门话题。可以说,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的行列。

不久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压力日益增大,自杀行为不断发生反映出我们社会关系的整合程度比较低。加之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是对生命的放弃。

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的高校教师普遍认为,越是名校,学生自杀的越多。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教授说:“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迫使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校都有比较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但多数情况下,这些中心只是学校的摆设,很少有学生能真正走进这些地方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这既是传统思维问题,认为进咨询中心的人都是神经病,又是现实经费问题,完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机制并没有在高校完全建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有5位工作人员,他们除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还要负责管理、宣传、财务等工作。由于经费和规模的限制,中心只能为本校的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有限的心理咨询。即使这样,来这里咨询的学生也要提前预约。

“每年来这里咨询的约有1200人次,”聂老师说,“咨询是免费的,而经费就是每年学校拨给的几万块钱。”

但更多的学生对心理中心的作用表示怀疑,晓岚也找过心理医生,“好像没什么用,他们就是听你说,没有好办法,中国的心理咨询很不专业。”社会自杀干预门诊

很多人都有过心理危机,关键是能否在危机转化成心理疾病之前尽早解决,这需要一些可以依赖的人和机构。老师和学校是承担这一责任的不二人选。

然而,发生自杀事件的学校大多习惯于保持沉默,用一位老师的话说:“谁家出了这种伤心的事,也不愿意大肆宣传。”

5月23日,当《望东方周刊》记者来到张金金生前的宿舍楼,楼管员说:“我打电话到她们宿舍,我让她下来接你。”管理员不知道这个学生已经死了一个星期。

针对程小龙的自杀调查,联合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北京市某领导曾经给学校打过电话,表示这样的调查数据报出来影响不好,学校领导于是找程小龙“进行了亲切交谈”。

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的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沉默的太多,做事的太少,顾及名声的太多,考虑学生成长的太少。四年扩招带来了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学校人文精神的流失,学校风气的浮躁,悲剧发生的时候,很多学校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篇10

据文献记载,曾经对精神分析很有兴趣并非常好奇,他曾经请心理学家萧孝嵘对他进行过若干次分析;但其结果是失败的,说这是一个错误,因为精神分析不符合儒家思想。

社会转型对心理的影响

“按照东方文化,中国人心理的问题是比较少的。”李子勋说。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曾让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维持了内心的平和。

但作家郑军认为,心理问题自古至今都存在。在中国古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很多词语,如“食痂成癖”,说的就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理论进入中国,和中国社会迅速转型是一个同步的过程。过去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几千年农业社会道德体系解体,这个过程本身就制造了很多心理问题。”

“为什么弗洛伊德的理论在80年代流行起来?因为那时候大家性压抑都很厉害,一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感觉找到理论支柱了。好多离我们的生活更近的理论没有被引进,因为都没有比性压抑那么容易引起共鸣。”

心理问题有被夸大的趋势

年纪大一些的人可能还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果某位职工想请假,他请医生开一个“神经官能症”的证明就可以获得单位准假。“这个病就是身体有很多不适,但生理上查不出任何毛病,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人拿心理疾病作为获益的一种手段了。”郑军认为,媒体上宣传的很多“心理疾病”名词有泛滥的趋势。

“严肃的精神病学家不会随便给人贴标签,但现在很多市面上宣传的心理疾病特别多。比如把一个婚前发生过的女人在结婚时的担忧称为‘失贞焦虚症’,孩子夜里怕黑叫、‘黑夜恐怖症’,学生不愿意考试叫‘考试焦虑症’。这样的话,类似的伪名词满天飞,精神疾病的名单可以无限地拉长。”

郑军显然对“贴标签”式精神治疗方式不以为然。比如“社交恐惧症”,在他看来就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行为定势,通过训练可以消除。“我们师范类学生刚进大学时,也有很多害羞的同学。但四年后我们中的所有人都必须得上台讲课,为什么?四年训练,再怎么社交恐惧也治好了。”

郑军不赞成用纯粹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比如一个职员人到中年,每天为得不到晋升而焦虑,这时可能所有的心理咨询对他都是没用的,但有一天他被上级提拔,他马上就高兴了,根本不用任何咨询。”

郑军呼吁把心理咨询更多地放入社会工作的范畴。“在美国,咨询师遇到最多的问题不是‘性压抑’这类近乎纯粹的心理问题,而是职场问题,是竞争环境下造成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无法从当事人现实问题中单独抽离出来去分析和解决。”

后来,心理咨询进入了美国的福利机构和教会机构。这些机构原来的职责就是干预当事人的现实问题。当他们引入心理咨询时保留这种传统,将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一并解决。于是,就形成了心理咨询的第三种模式――社会工作模式。

区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

“所有的人都会遇到心理问题。”郑军说,他把人遇到的心理问题分成两个层次。

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失衡,就是拿自己跟人比较。“别人比你有钱了,心理不平衡,本身是个正常的心理机制。好比生理上的失衡,比如早上起来肚子饿了,想吃饭,你绝对不会说我肚子饿了是种病。但如果任何时间都心理失衡,那就什么都不做了。”

“现在人们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人要绝对的心理平衡,这根本就不可能。心理失衡本身是人行为的一种动力,失衡是一种指示灯。焦虑的原因是事情没做完,或者一种压力压着你。有的心理治疗不考虑实际问题,要把你的心理问题消灭掉,这是不大现实的。”

郑军认为有时人心理失衡之所以不能控制,是因为社会的心理学知识普及不到位。“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几乎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我们不太清楚自己的心理,不能把握住自己,这是很正常的。”

另一种是心理疾病。郑军说,判断心理疾病必须确认病人有严重的生理反应,比如长期焦虑症引起大便干燥,长期抑郁症会让体重下降得厉害。此类情况通过生理手段达到比较好的调节效果,如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在一两周之内有很明显的缓解效果。

“还有一种就是完全由生理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如甲状腺,内分泌不正常,人就很会很暴躁。这样你怎么给他做心理咨询都没有用。心理疾病必须要靠医院来解决,心理咨询师是解决不了的。”

小问题学会自己调整

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郑军的主张是――学会自救。“人有了牙病当然要去看牙医,刷牙已经不起作用。但平时经常刷牙,肯定比有病看牙医更重要。”

“做过心理咨询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来访者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属于正常心理现象,只不过他自认为是问题,结果终日忧虑。这类问题其实占了心理咨询的很大部分。”

业内人士曾戏称劳动部“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最大好处,是在群众中普及了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本身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可以化解你的心理问题,他们做的也无非是向你宣传一些基础知识。”郑军建议民众多看一些心理学常识的书籍,在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能自己消解。

“心理问题都是冤有头债有主,没有凭空来的心理问题。我们心里觉得别扭,肯定是周围某个具体的人让你别扭了,还是要通过处理与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心理问题。”郑军认为人们习惯于把心理问题空洞化,把心理问题抽离具体背景是大忌。“什么社会给我压力,其实哪看得见什么社会啊?老板是你的压力,你可以选择跟他搞好关系,或者选择换个老板。”

“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靠。”郑军笑道。他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有人问崔永元:你的抑郁症,心理咨询师给你治好了吗。崔回答说,那些人都没给我解决问题。后来国内某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就很窝火:小崔这是一个病态心理,所以才会讲出这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