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性

篇1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一)高端制造业的内涵与发展重点 

1.内涵 

高端制造业顾名思义,是指处于制造业产业链高端的研发、生产环节。处于高端环节的制造业企业往往拥有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如高端研发人员及其研究专利等。这是从产业链角度给出的定义。而从行业角度来看,高端制造业是指制造业中新出现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行业。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制造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一流的科技研发和发达的资本市场。 

2.发展原则与重点 

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应以“技术驱动+人才驱动+产业链占据高端”为出发点;发展原则应为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自主培育与引进发展相结合,市场运作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产业集聚与链条延伸相结合。当前,特别要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坚持“高起点、强联合,全产业链协作”。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一般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可以说,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当前,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虽然呈下降趋势,但高端装备制造业仍是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关键。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在我国,重型机械、核电、高铁、航空、中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等领域已成为产业发展热点。 

(二)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1.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央企成为发展主体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的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并且,围绕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如电力、通讯、铁路等大型成套设备竞争优势明显,对机电出口贡献率超过30%,涌现出三一集团、徐工集团、南车集团等大型装备集团,世界市场占有率均处于高位。央企在制造业领域整体水平近年来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如在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央企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80%。一般来讲,大型国有企业具备资金、政策优势,大都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及大量的研发人员,因而往往通过技术驱动、人才驱动等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通过“技术+资本驱动”,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核心能力显著提升。 

2.区域化集聚发展已成主流,总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的趋势 

国际经验表明,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发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当前,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95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2年数据)的集聚作用进一步显现,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篇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被重新认知,美、德、英、法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中国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从外部环境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社交化、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将颠覆旧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也日益显著。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变革与转型的十字路口。

有别于“工业4.0”聚焦在制造业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不仅提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同时重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两者在以下三方面大为不同:

发展基础。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阶段,因此需要推进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并行发展。德国已普遍处于从工业3.0向工业4.0过渡阶段,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在自动化工程领域已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而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推进智能制造。

主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除了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之外,还在全球化、创新、质量品牌建设、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工业4.0的重点是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将发生巨大变化:

1.生产方式趋向智能化、网络化。智能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将由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组成,“无人工厂”的数量将不断增加;二是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促进机器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三是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等智能分析工具将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决策。网络化指的是企业将更多地通过网络将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国家的配套协作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由全球范围内多个企业高效、快捷地合作完成。

篇3

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由来实质

“再工业化”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提出,当时主要针对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美国东北部和日本九州等重化工业区的产业改造和区域经济重振等问题。之后这一概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80年代初期,“再工业化”的主要内容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再工业化”强调的是产业结构要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转型。而现在的“再工业化”是指通过政府行为复苏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

此次的再工业化战略与90年代的战略有很大的关联性。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制造业发展的计划和法案,比如1990年的“先进技术计划”、1993年的“先进制造技术计划”、1997年的“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1998年的“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2004年的“鼓励制造业创新”总统行政令、《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过低带来的问题,提出了“振兴制造业”的口号。2008年联邦政府推出了旨在使美国经济重归实体经济的“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8月奥巴马正式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签署为法律,并推出《鼓励制造业和就业回国策略》,积极支持制造业回流,重振制造业竞争力并恢复在过去10年中失去的560万个就业岗位。与扩大制造业出口市场相应,联邦政府又推出了《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巩固美国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的领先地位。

美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战略,虽然基本延续了以往加强工业部门的要求,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内涵:整个再工业化战略定位在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实现与新兴经济体的错位竞争;切入点是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重点发展的是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医疗、环保、海洋和空间技术等新兴产业。“再工业化”并不是传统工业的简单复苏和回归,而是以数字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实质是一场产业革命。

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路径与实施效果

(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现路径

其一,出台法案或计划,从国家层面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特点是所有的相关政策基本都通过法案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颁布。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采取政府制定远景规划、落实法律规范,通过市场之手实施的路径,政府并没有过于干预市场主体的微观运行。具体的政策包括四类:一是直接救市措施;二是再工业化总体战略规划;三是新能源战略政策法规;四是战略新兴产业扶持政策法规。具体分类见下表。

其二,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综合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再工业化战略。首先是明确产业定位。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基于比较优势,有所侧重,把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突破口,重点扶持新能源、先进材料、精密仪器、电子产品和运输工具等行业;对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采矿、钢铁、造纸等资源型行业,仅仅给予适当的贸易保护。其次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美国政府通过了《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和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等投入133亿美元,鼓励科技研发和创新。教育方面则向理工科教育倾斜,制定了专门针对产业工人的教育培训计划。第三是将中小企业视为再工业化的主要载体重点扶持,从加强贸易拓展、方便贸易融资和强化贸易规则三方面扶助美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其三,积极救助制造企业,夯实再工业化战略载体。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短期经济刺激和贸易保护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救助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救助大型企业,通过定向财政援助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紧急救援高盛等重要金融企业,缓解市场短期流动性问题,控制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同时对身陷破产边缘的大型制造企业如通用公司等采取政府直接救助的办法,确保其生存。二是吸引海外企业回归本土,利用税收优惠和政府扶持政策,一方面取消美国公司海外业务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为回归本土的企业和高端制造业提供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三是成立总统出口委员会,提出“国家出口倡议”,出台 “购买美国货”、“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帮助美国企业争夺出口市场。这一系列措施,使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制造业受到保护和刺激,挽救了深陷危机的经济和就业。

(二)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一是制造业就业数据转好。据美国劳工部报告,得益于整体经济大环境好转、“弱势美元”政策、新兴经济体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能源价格走低和自给率不断提高等因素,2011年美国制造业共新增23.7万个就业岗位,扭转了延续几十年的制造业就业人数下滑趋势,标志着美国制造业就业形势开始转好并进入上升期。

二是制造业恢复增长。2011年、2012年制造业产量增长率分别达到4.5%和4%,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出口方面,2008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占世界比例为9.14%,2011年回升至9.89%。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美国制造业连续30多个月向好,而中国同期的数据则微缩。在美国制造技术订单(USMTO)方面,2010、2011年美国制造技术订单总额分别为45.3亿和5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0.5%和66.4%,2012年1月更是达到4.02亿美元,为近10年来单月最高历史纪录,这是长期结构性改进的迹象。

三是美国企业开始回归。例如,世界500强公司Caterpillar正在将海外的挖掘机产能挪回德克萨斯州,以便更好地匹配供应地和需求地。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在诸如运输、电脑、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美国有10%—30%的产品从中国进口,而到2020年这些产品全部可以在美国本土制造,使美国出口总值每年增加200亿到550亿美元。

四是再工业化没有对服务业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近30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到2008年,该比重降低至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个百分点。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的四年里,该比重以更快的速度下降,2012年已降至17.27%。与此同时,美国的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为79.45%,而到了2012年、则上升至81.2%。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美国的再工业化的实现路径是升级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其本身就业乘数不高,但对相关生产业就业乘数拉动效应却很强,因而产生了制造业就业人数增加,但就业比重反而下降的现象。二是就业比重下降,而产值数据上升,说明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在进一步提高,这也验证了美国的再工业化不是传统制造业的回归,而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产业革命。

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一)再工业化战略使中美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

过去美国制造主要集中在高端产品,而中国制造集中在低端或是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现在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战略,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重振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工程、医疗信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纳米技术、环保等新兴产业,旨在通过发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抢占未来制造业新高地。中国也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国家实力。

从两国制造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战略目标看,两国有很大的重叠性,新能源、高新技术是两国争夺的重点,目标都是为了抢占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对这一点,美国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种种手段遏制中国,比如,美国计算机及电子产业在我国的投资存量仅占其海外投资存量的6.7%,信息产业仅占2.37%,美国还一直限制对我国出口和转让高新技术,对中国投资美国能源和电子领域也重重设限。因而,未来中美两国将由过去制造业领域的互补关系逐渐转为竞争关系。

(二)美国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影响中国正常贸易

美国为了推行再工业化战略,一方面大力鼓励制造业回流、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出口、限制进口,极力扭转贸易逆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加大了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双反”调查力度。2010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共发起58起“337调查”,其中有19起涉及中国企业;2011年发起14起,其中有7起针对中国大陆企业;2012年发起40起,其中13起涉及中国企业。2012年美国对中国输美太阳能光伏产品、纺织品、铜版纸、彩电、钢管、家具进行了“双反”调查,并对相关商品征收高额关税,重创我国光伏产业。二是极力扼制中国高端制造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对中兴、华为这样的高端制造企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名展开多轮调查,限制企业正常业务活动;2012年9月奥巴马更是以总统身份直接出面阻止有中资背景的公司对美国4个风电场项目公司的收购。三是通过现货市场和汇率市场,提高中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以铁矿石为例,从200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却没有相应的定价权,仅2004—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在6年内就上涨了7倍,为此多支付原材料成本7000亿元。这个数字是同期中国钢铁企业利润的2倍,中国的损失不亚于美国海湾战争的支出。

同时,美国还在汇率方面极力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据2010年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结果,人民币短期内若升值3%,中国家电、汽车、手机等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下降30%—50%,许多中小企业将因此亏损,进而引发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流向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东盟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目前这种产业转移趋势已经显现。

(三)再工业化战略将进一步显现美国对中国的技术优势

中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于成功对接国际需求并迅速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仅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条件,其核心还是“技术红利”。这种通过招商引资赢得“技术红利”的模式带来的后果是:首先,虽然中国在制造业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增长质量上远远落后于美国。2010年美国制造业产出略低于中国0.4%,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约1亿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差距巨大。其次,美国制造除拥有众多世界品牌外,全球产业链的主导权基本控制在以欧美资本为主的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制造更多集中于产业链低端或是某一细分市场中,承担的是“代工工厂”的角色。第三,中国制造所需的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2/3依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靠进口。

在这种竞争基础上,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将会进一步显现对中国的技术优势。无论是基础的钢铁、造船工业,还是技术、资本密集的飞机设计与制造、航天工业,美国各领域的技术均全面领先中国,甚至远超世界各国。再工业化战略中推广和应用的未来制造业的领军技术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I)、3D打印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几乎全出自美国,而且美国已经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未来中国产业发展要想赶超美国,弥补技术鸿沟是唯一选择。

(四)再工业化战略将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技术瓶颈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增幅空间,在没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带动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行将耗尽,并日益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的要素成本竞争。高端上不去、低端守不住,中国将失去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动力。更关键的是,虽然制造业对中美两国都至关重要,但中国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显然远大于美国。以2011年为例,中国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为86.94%,美国为74.65%,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4.65%,美国约为11.49%。因此,制造业疲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大于美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纷纷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原有的高储蓄——高投资——高产能——高出口——高外汇储备——高货币供给的经济增长链条因此被打破,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积压,产能过剩矛盾凸现,带来大量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中国多年来形成的外需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可能立刻转变,只能通过“出口转内销”策略消除库存,为此中国推出了4万亿投资以刺激经济。但这种扩内需的方案仍是在传统技术水平上对传统制造业的刺激,大幅度投资刺激经济不但没有去除库存,反而扭曲了供求信息,带动钢材、水泥等行业产能增加,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并给中国带来金融危机的隐忧。同时,与新能源战略配套的全球碳排放、碳关税等技术标准的实行,将会给中国制造增加巨额的环境交易成本,从而使“中国制造”彻底失去国际竞争力。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也不是权衡成本的问题,而是未来是否有发展空间的战略问题,所以更为紧迫。

参考文献:

[1]赵刚.美国再工业化之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启示[J].中国科技财富,2011(17).第20-22页.

[2]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2012(2).第12-20页.

篇4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社会发展;行业现状;未来趋势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到了诸多的领域,包括机械领域、化工领域等,这个专业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利用这些人才来推定社会的发展,缓解我国当前相关人才紧缺的现状。在各个行业不断发生的背景下,社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的加强,这个专业也在不断地行革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专业的发展方向非常明朗。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概述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涵盖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检测工程,这个专业与当前的许多行业都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专业的发展方向会影响到多个行业的发展。该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过程装备,除了必要的控制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匹配装备的设计以及如何降低这些装备的能耗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在我国的许多领域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和食品工程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遵循与时俱进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不断地与当前社会的一些先进理念相结合,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的融合内容,这就需要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一些过程装备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信息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这些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就现阶段的情况看,不同的高校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有不同的解读,在对这个专业的性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些高校把这个专业划分在了机械系,而有一些高校把这个专业划分在了化学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对其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差异化。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

在社会高速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在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对人才的需求量在急剧的增加,尤其是装备控制方面的人才,更是处于紧缺的状态。在我国的化工领域,相关的化工生产设备和相应的技术都非常先进,这些设备的控制和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人才紧缺的情况,已经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高端的领域比如航空领域和我国的军事领域,都离不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尤其是具备现代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时代需求的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可以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活力,有力的推定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同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与我国的工业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决定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程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利用人才来推定社会的进步,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入大量的专业性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比如一些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大展拳脚,充分的发挥出人才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的主要产业有装备设计与制造、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生产以及车辆和船舶的生产和制造,这些领域的发展,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不断进步,这个专业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这些专业性的人才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个专业的技术也要不断的加强研究,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推动力。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的得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可以大放异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融合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人才的必备技术,信息能力也是衡量当前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也会逐渐的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给许多行业都带来了改变,有一些行业的生存模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颠覆,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的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也产生了改变,有效的提升了行业的生产力。行业的这种变化情况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过控技术和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信息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各大高校必须要注重的问题。

3.2服务业和制造业呈现出了结合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两个巨头,在经济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几年,世界形势风起云涌,经济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呈现出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同时,我国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地发生偏移,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制造业在这种形势下,已经无法以一个独立行业的身份来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寻求改变。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两个行业有许多的交集,在业务上和行业的特点上都有很强的相似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了结合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在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不能在培养单一服务业人才或者制造业人才,必须要把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都进行渗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高端人才。高校要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两个行业之间的结合点,从结合点入手,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打造高端人才。

篇5

【关键词】模具产业 模具行业 模具企业 模具制造 模具技术

现代产业里,模具产业的地位相当于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因为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和建筑着五大支柱产业,都要求成熟的模具产业来与之配套,像现在人们关心的电气、汽车等,60-80%的零部件都是使用模具来制造完成。所以说模具产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制造业的兴衰都不为过。模具行业的发展的快,也会带动其他制造的快速发展,它对于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目前,深圳等沿海地区模具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已成为中国塑料模具行业的领头羊和行业中心。随着中西部地区加快了发展工业制造业的步伐,中西部地区开始重视和大力发展模具行业,以适应中西部制造业的需求。随着全球制造业中心加快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估计在15年内,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会发展成为世界模具中心。现在仅浙江东部几个城市,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已达10万余人,模具年差值达90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纵观全国,这项数字又该多大?

模具业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似乎遇到了瓶颈。模具技术发展缓慢,知识单纯扩大了从业人数和生产模具的企业数量。在模具技术革新上以初步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模具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与制造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荣未被俱荣,但一损必定俱损。国际模协罗百辉认为,模具业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可以用唇齿相依来形容,我国的模具产品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模具已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高端的模具主要依据进口,我国模具缺乏国际竞争力。模具技术含量低,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的缺乏,在于缺乏核心技术。模具行业总结出来,出现了七种有待改善的现状:

第一,国内的模具生产商生产设备良莠不齐,有些进口设备,生产的模具相对比较精确,而有些小的企业,购买大厂家淘汰的生产设备,生产一些比较粗糙的模具,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国内模具的整体精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国内模具生产所使用的材料也难以与国外厂家对抗。在热处理工艺环节,国内模具多采用2Cr13和3Cr13材料,而国外厂家则采用了专用的模具材料,仅此一项工艺,国外厂家就把国内厂家比下去。因为专门的模具材料通过热处理工艺环节,使得模具的综合机械性能、耐磨、耐腐蚀性能及抛光亮度都得到提高。这些性能的提高,增加了模具的品质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对于要求精密的产品,这些优势将更加明显。

第二,中国的模具行业缺乏行业标准。由于中国的模具行业起步比较晚,而且行业分布零散,导致生产商之间各自按照各自的标准来生产模具,只要满足客户需求即可。但是随着制造业却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行业标准,各自生产的形式无法适应制造业的需求。后来模具从业者意识到这个弊端,开始逐步完善行业标准,但是基于全部比较晚,这项工作还是远落后于外国。到目前为止,国内模具标准件的覆盖率仅有40%~45%,而国外的标准件覆盖率已达到80%左右,可见国内模具行业与外国模具行业的差距还有很大,国内模具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三,人才需求缺口大。模具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高职院校或者培训班里上几天课就可以的。而且各类学校软硬件设备有限,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导致了学生也存在着参次不齐的现象。模具技能需要从业人员经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来磨砺,来提升。不是工作一两年就可以掌握模具工艺技术的。模具行业缺人才,不光缺乏普通岗位的人才,更缺乏拥有精艺技术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缺乏,直接抑制着模具行业的长远发展,它将是模具行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瓶颈。

第四,模具行业需大力改革。模具行业前行缓慢,各从业人员开始探索解决的方法,都在开始尝试调整模具产品的结构组成。国内缺乏高精度、长寿命的高端模具,各模具生产商应该看到行业短板,瞄准行业发展大方向,吸收模具工艺人才,抓紧对高端模具的研究与实现。应该拓展塑料模具和压注模具所占的比例,培养自己的人才。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市场,淘汰产能低,质量差的生产厂商,留下产能高,工艺精湛的生产厂商,进一步提高国内整体模具厂商水平,加速步伐追赶国际水平。

第五,加大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模具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不应该仅仅把精力投入的现有模具生产上,也应该注重对于模具生产生产设备的改进上来。模具生产工艺繁多,骨干企业有必要配齐从模具粗加工、热处理到各种精加工、光整加工、质量控制与监测等的整套设备,一般企业也应拥有数控加工设备,实现模具制造的全自动加工。并通过加强与科研实力的高校互动与沟通,推进产学研合作强化创新力。

第六,国内不缺模具生产企业,缺的是有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先进模具生产技术的企业。目前模具生产企业大多是民办企业,资金不够雄厚,无法花大力气、搞成本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都停留于中低端市场,加剧中低端市场的竞争,而拱手让出了高端市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独领。所以强强联合是民企和模具行业发展的趋势,强强联合,增加了企业人才培养进度,增加了投资的资金,必将进一步推进模具行业在高端产品的竞争力。

篇6

关键词:创新驱动;装备制造;提升;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022

1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新的驱动方式,即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装备制造业根据条件的改变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创新驱动下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识别出竞争优势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一词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指出,经济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是不一样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是通过知识、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等要素对已有的劳动力、土地及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创新后的知识和技术来对资本和劳动者素质进行提高的管理方式。

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创新驱动的主导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在过去,我国装备制造业一直通过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利润的增长,很明显这种发展方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发展的深入,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使企业乃至国家担忧。

由此,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替代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也知道了在我国经济等各方面飞快提升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应该根据竞争要求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而形成完善的提升体系:

2.1 装备制造业提升的原则制定

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首先要识别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将这个产业各个方面的活动综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选取,重要的是揭示出竞争优势的活动及各个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构建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提升目的方面,要基于识别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体现出提升目标的特性。在科学技术方面,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特征,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主要方面还是要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周期来确定提升时机,而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生命周期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1中我们看到,其中横轴表示竞争优势所处的生命周期,纵轴表示创新投入。当该活动己经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分别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保持其竞争优势,而当该活动还未成为竞争优势时,则处于成长初期和成长期,分别需要通过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来促使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中一般应该从成熟期进行发展。

另外还要使装备制造业提升过程具备全面性原则,能够反映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提升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从多方面体现识别要求。明确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和适用范围,确保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便更好的把握变化趋势,在进行装备制造业提升时具备可靠的参考数据。

总之,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股完成。

2.2 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的确定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了解到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的建立原则,接下来就是对于装备制造业提升方向的确定,在进行提升方向确定工作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图2,来了解以下提升对策确定流程:

通过上图我们知道了装备制造业提升对策确认的流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从具体方面来讨论一下提升对策:

(1)产品的提升。产品的提升对策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装备制造业对于生产要素的依赖,生产要素的几项指标分别代表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和技术投入及基本辅助设施。对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应适当采取模仿创新,延长生产要素作为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适当的采取摒弃的策略。通过模仿创新其他国内外地区的策略,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能够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及基础辅助设施投入来带动装备制造业的的快速发展。适当的摒弃、减少对生产要素的依赖,将有限的资源活动投入到其他可以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面。

其次就是对产品技术工艺的提升,工艺技术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装备制造提升措施主要依赖于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而这些机构往往处于企业的外部,无法了解到市场需求,可能导致“闭门造车”的现象产生,因此在现阶段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现阶段,如果形成我国内部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则应将现存的应用型科研单位转制,同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或将科研机构植入到企业内部转为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产业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科研院所中,提高科研院所的工作效率,提高整体科研实力。改变科研院所的人才制度,采用聘用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领域中。建立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产业、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科研目标。

(2)政策方面的提升。在政府政策方面,改革能力不足,不能够适应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与政策体系不配套,不能形成协同作用,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带动作用,进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政策在产业竞争能力中的作用受到很多的重视。首先,改变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中的管理方式,由依靠政府指令向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转变,做好财力支持、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将权利下放到企业中,使得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拥有的主体,为企业提供广阔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再次,明确政府对于产业创新活动的宏观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发展规划院,行使好监督、评价及宏观调控的作用。

(3)将环境保护与提升策略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严重紧缺,这对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以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同样会阻碍装备制造业其他竞争优势的提升。建立法律法规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的过程中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减少废物、废水的排放,以清洁生产为主导。同时应该扩大污染源的范围,不应该仅仅指直接污染源,应该将间接污染源作为监督的重点。完善法律法规,增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倡企业使用新型能源,尽最大可能的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从法律和社会责任感两个方面保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

3 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保障措施

有效的保障措施可以使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迅速地做出正确的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标。针对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内部产业及外部环境的共同支持下,才能有效地提升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保障措施有以下四点:

3.1 政府政策支持

装备制造业的保持其竞争优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政策进一步的支持,这些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土地使用政策、财政政策及税收政策及进出口政策等方面。通过提升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装备制造业由依靠市场经济向依靠市场经济及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使得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据可依。同时,明确政府在装备制造业创新活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同时,通过政府职能通过项目投资、财政、税收及进出口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导向作用,为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保障。

3.2 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加强合作竞争及创新意识,企业之间要密切联系,共同应对社会需求与变化,特别是在产品生产和创新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合作的推动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产业协同创新必须以思想为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由此可见,加强协同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协作性竞争的新观念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明确在模块化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模块化价值链的高端是属于其系统规则设计者和标准制定者,这与众不同的价值链地位,使得其无论是无形资源还是有形资源方面都要比普通的模块供应商优越的多。在纵向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前者也比其他的环节高。但是,不是所有的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企业都能成为模块集成商,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模块集成商,就必须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个企业在经过对自身客观实际的评价之后,认为自身具有较高的实力,符合一个模块系统集成商的要求,也可以从生产关键模块和整合后续模块等环节入手,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对于起辅助作用的小企业来说,清楚认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一定要放远眼光在协同创新之初,这些企业一定不能只一味的追求利润和回报,而是要把事做实,做好供应商的本职工作,慢慢积累生产经验,等待时机变得成熟,才能一鸣惊人。如果企业在后期因为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必须要进行升级,才能慢慢的向领军者发展。

3.3 实施战略部署

政府、产业乃至装备制造业企业应做好战略规划及战略部署,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政策制度相衔接。同时,面对全球化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应根据全球市场的特点,及时有效的做出战略部署,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能够完美接轨。同时,装备制造业企业应以创新文化作为支撑,促使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的氛围和环境,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学习。做好社会宣传和引导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社会文化建设打下基础,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此外,产品、技术工艺、政策制度、组织结构、战略文化低于全国同类活动的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优势的确定,根据图1中的发展周期进一步确定发展计划。总之,环境是战略部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它需要成为产品竞争的考虑条件,因此,该项活动处于竞争优势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应通过模仿创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保障活动。

3.4 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行装备制造业污染防治战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压力,形成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法律法规,促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减少废物、废水及废气的排放,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进而实现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创新驱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分析了创新驱动下装备制造业提升的意义、建立装备制造业提升体系,提出了装备制造业的提升策略与保障措施,为创新驱动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做出了系统的分析。

近年来,对于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装备制造业如何快速的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如何将创新运用在产业或企业层面成为了关键问题。本文的理论研究能够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提供策略。

参考文献:

[1]许佩文.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张珂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山东大学,2014.

[3]吴雷.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创新机制的系统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4).

[4]陶良虎.当前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四大路径与对策[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5]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

[6]卫颖.生产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动态异质性[J].江汉论坛,2016(08).

[7]包宏,潘瑾.我国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33).

篇7

关键词 工业化 装备制造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416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必由之路。中科院研究认为,中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预计2021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工业遭遇“寒流”。温州、东莞等地先后出现企业倒闭潮,仅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1000多家。统计数字表明,倒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塑料制品、玩具制造等行业。随后续效应进一步发酵,逐渐扩散到钢铁、煤炭、船舶制造等行业,且有愈演愈烈趋势。专家预计,今后几年,30%-40%甚至更高的工业企业面临倒闭。低水平、低技术、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的工业化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失败,中国工业化进程无论在量还是质的规定性方面都大打折扣,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出路。

一、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它是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一)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

工业化是一个系统性、阶段性工程。首先从以满足国民消费质需求的轻工业开始,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轻工业本身形成了对资源、能源的巨大需求,从而引致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轻、重工业发展进一步引发工业自身生产装备制造需求,加之科学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不断扩张并转型升级。发达国家成功工业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后起的日、韩等国家基本上都是遵循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资本、劳动密集型的重工业——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业这一发展道路的,中国也不能自外于这一规律。(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初期,重工业比重处于徘徊状态。后十年则呈现跨越式发展,比重达70%以上。但是,这种发展主要是资源、能源、化工等行业扩张,装备制造业比重相对较低。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始终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比重分别是41.9%、43.6%和46.4%。中国(见表1)还不到30%。这充分说明,中国工业化已经走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业阶段,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龙头的深加工业已势在必行。

(二)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带动面广的特点。装备制造业集中了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在内的当代最先进科学技术,采用了包括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在内的最新原材料,系统集成了一系列零部件、元器件。随着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要求用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装备、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在自主创新基础上提高产品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的体现和主要基础与来源,是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槛。 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实践表明,没有先进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距离装备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观念上存在模糊认识。

由于产业划分过粗和统计方面原因,在理论和实践中,容易把装备制造业和重工业混淆,认为发展装备制造业就是国民经济重工业化,意味着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大多具有总装式、集成化生产模式,其能耗和污染比传统意义重工业甚至是一般加工业还要小。据测算,冶金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消耗强度是1.76、化工业是1.3,装备制造业只有0.18。此外,国家虽然出台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部分地方政府缺乏足够重视。

(二)产业结构存在低端化倾向。

近年来,由于投资过热过快导致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出现产能过剩现象,规模庞大但竞争力不强。但是,冷静分析,这种过剩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相对过剩、结构性过剩。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的一般装备制造,先进装备仍然需大量进口。资料显示,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等绝大部分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三轴五轴以上的数控加工设备、半导体加工设备等关键高新技术装备进口率百分之百。据统计,2011年我国进口机械设备超过3000亿美元,与日本机械设备进出口逆差高达500亿美元,与德国逆差高达400亿美元。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急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兼并重组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产业集中度偏低。

篇8

经过差不多近两年的沉淀,包括过滤了一些与出版内容所涉及的关联性不大的资料后,我及我的伙伴在收集、整理、添加相关背景与研究性文字的基础上,要编辑出版一本名为《博鳌亚洲论坛深圳高端服务业国际会议演讲文集》的书。

在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中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眼下正在致力发展方式的转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出有效的刺激经济计划。在这样一个时候,出版一本危机爆发前的关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生产业国际会议的文集,是一种怎样的考量,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我们试图能说服自己的,似乎是它的“重要性”。这些年,作为在深圳举办一些国际国内高端论坛的参与者,我们觉得这“意义”首先表现在加入WTO后,特别是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签署了“更紧密的经贸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后,我国经济在与外部、内部互动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轮发展服务业经济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30年间,以珠三角地区最先启动,中国制造业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成功地复制了亚洲四小龙出口拉动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沿海地区经济起飞,“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纷纷成为沿海工业体系的代名词。而“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的进一步发展。又直接带来一个新课题:发展生产业(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而生产业规模化的地理聚集和区域集中,又带来面向城市化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问题。

与举行博鳌论坛深圳高端服务业会议异曲同工,国内也早就有人“发现”了这个“变革的浪潮”:一系列关于发展服务业、服务经济的研究与报告、甚至《纲要》,不断地闪亮登场。随手可举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的江小娟主编的财经蓝皮书:《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报告》(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王子先主编的《中国生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何德旭主编的财经蓝皮书:《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中国服务业30年: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出版的《大都市服务业区位理论与实证研究》等。

深圳的优势之一,就是不会在等待中过日子。出版这本以特殊方式汇集的文集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及我的伙伴2008年承接了一个课题――华南城模式研究。作为一个从物流业起步的深圳华南城,在顺应服务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抓住了珠三角制造业发展需要生产者服务业支撑的“小趋势”。做成了集成服务的商业模型,在为别人提供尽可能多且专业的服务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由运输物流供应商向一站式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从而在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业集成交叉点上点面结合,深入扩展,降低了客户――生产企业的交易成本,以第三产业支撑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制度创新,赢得了立足之地。华南城的模式正在被中部与西部省区的城市强烈克隆。

篇9

关键词:市场需求 市场调研 专业分析 职业教育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适应市场需求,培养专业职业技能,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提高毕业生岗位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

1.市场调研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改革,我们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目的是为全面了解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趋势、岗位指向、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探索专业建设的方向,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市场调研的组织与实施

调研人员是由机械工程系主任、课程组长及专业教师组成,以近几年来机制专业的毕业生相对集中的沈阳机床集团、沈飞集团、大连机床及大连重工等地区的大型企业,以及丹东本地的一些中小型企业为调研对象。与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

3.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3.1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1.1企业人才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

3.1.2企业聘用一线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

3.1.3高职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

3.1.4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

3.1.5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需求程度。

3.2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所在岗位情况调查:

3.2.1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

3.2.2单位对机制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

3.2.3目前最需要的岗位,2~3年后最需要的岗位;

3.2.4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3.3对应届及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3.3.1学生目前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

3.3.2学生个人的工作状况,主要反映毕业生专业对口、工作适应程度和胜任程度及工作满意程度等信息;

3.3.3毕业生近年的求职情况,通过求职中的困难和求职的次数等信息以此来反映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程度和就业难易程度;

3.3.4所在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知识;

3.3.5对学校在教学中应强化和增设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内容提出建议;

3.3.6机制专业的学生适应的职业岗位和本人喜欢从事的专业岗位。

4.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得到了企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从企业领导、技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到具体岗位的毕业生,都能很客观认真负责地回答相关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和依据。。

在调研的企业中, 58%的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我们对其中几个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了初步的统计:一是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岗位,从事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操作人员占29%;二是安装、调试与维修人员占27%;三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人员,从事现场工艺调整与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等设计人员,这类人员占19%;四是从事产品的质量检验监督管理等工作人员,这类人员占11%;五是从事产品营销、售后技术服务、行政管理等工作,这类人员占14%。

5.专业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5.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

辽宁省是工业大省,目前有工业企业6万多户,其中大中型企业近千余户,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800余万人。党的十六大提出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研制、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需要靠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市场调研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辽宁省冶金、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建筑业,电力业、矿山业、船舶业等行业,需要大量机械类高技能人才,而且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长。因此,机械类专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比较长期稳定的社会需求。

5.2机制专业的准确定位

企业对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工艺规程编制、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装夹具设计、数控编程、质量检验上。它们不仅需要一大批岗位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生产一线操作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工艺实施能力、具有多岗适应能力的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型人才,目前高职学生特别受中小企业的青睐,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普遍认为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制工艺、工装设计、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机床电控、软件应用、外语等方面的课程等都很重要。充分意识到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篇10

可以说,我们开始走上一个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需求,务实推进,创新发展的时期。

从变化看未来

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注意的几点趋势可以总结为:

首先,计算,网络,数据,软件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超算、中小型计算机、移动计算等技术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的出现,传统的基于模拟技术的网络逐渐被淘汰。由所有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所构成的网络空间将覆盖有人类活动的整个物理空间。计算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数据也就无处不在。数据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与能源、物质并驾齐驱的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检索、传播、处理和利用数据不无关系。而能够支撑“计算、网络和数据”无处不在的,就是软件。有计算、网络和数据的地方,就一定有相应的软件在运行,即软件无处不在。它无处不在地为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做出贡献。

第二个变化是网络空间成为竞争焦点。十余年来,网络空间成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活动的基本载体。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化的科技攻坚,许多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以及信息化应用发展,均聚焦于加快网络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网络空间的控制权,即“制网权”,成为当今和未来若干年网络空间大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博弈和竞争的焦点。网络空间的发展和安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信息化推进的“牛鼻子”。就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是对这个时代客观真实的反映。

打造软件强国

软件重要,成为软件强国更加重要。其中,“强”的第一层含义是形容词,是指中国要做一个软件技术和产业非常强大的国家;“强”的第二层含义是动词,是指软件可以使国家富强。信息社会中软件产业是最重要、最具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这方面我们的成绩是,去年年底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占比24.3%)。仅次于美国(29.3%)、欧盟(24.9%);远高于日本(6.3%)、印度(6.2%) 。中国的软件产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政府和业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国务院先后两个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2013年全球软件企业500强排名中,前100名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中国软件产业“虚胖”特征非常明显。在中国软件业收入结构中,各类服务(系统集成、咨询、运营)占50%以上。2009至2013年,软件产品在软件业中的占比一直在31.5%~34.6%间徘徊 。没有优秀的、大市场的软件产品,中国不可能成为软件强国。

维基百科的软件谱线一览中把软件分为三大类: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编程工具。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基础软件和高端软件。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2010年的时候,制造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我们的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仅占到世界市场的1.27%,在这么重要的高端软件方面,我们的发展是很迟缓的,潜力还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另外从研发设计软件来看,2011年全球市场的规模是480亿美元,中国的研发设计软件规模是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1.67%,这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称谓不符,与我们想成为软件大国、软件强国的目标更是不相称的。

在科学软件方面,特别是计算机辅助科学研究,它对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信息获取、计算机辅助建模、算法和模拟软件、科学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科学软件对于推动我国成为软件强国也非常重要。但是,这方面我国的情况更为落后。

战略应对

针对当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做一些战略上的思考。

首先,要明确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要以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占有为中心。“软件即服务”,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软件即服务”是以软件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没有软件产品实际上就没有服务。在软件产品当中,要以编程工具、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中具有基础重要性的和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软件为重点,力求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要抓紧进行政策上的修订,对软件产业要分类、分级,采取区别对待,强化支持国家战略重点的政策,加快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发展。

改变我国现有的软件产品和企业分类方法,突出生产软件产品和相关企业重要性。让真正的软件生产企业获得更大的国家政策支持。而且国家扶持软件产业的政策当中应该有明确的导向性,支持与否,支持力度都应包括在内。

第二,要建设中国的软件教育体系。建设中国软件教育体系是信息化带来的教育革命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是以工业社会的需求为依据而设计的。就拿理工科而言,其三个支柱就是数理化。这样的体系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随着信息化和“四个无处不在”的持续发展,软件将成为一种基础的、理工农医文各科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中、低端软件人才。这种人才的培育需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软件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例如,小学毕业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上网的技能,能够熟练地应用字处理软件。初中毕业生应该熟练地应用各种套装应用软件,具备基本的编程技能。高中毕业生应该熟练地应用各种主要的应用软件,掌握主要的程序语言和Web技术。软件和网络基础技术应该成为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和小学毕业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掌握的基本技术。各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熟练的编程能力,基本达到目前大学计算机专业三、四年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能够解决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种计算问题。

第三,推动软件与科学和工程技术融合。这是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必然结果。所有涉及“智慧”的应用,都离不开建模、算法和软件。没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建模和算法都不可能比较专业地完成。软件与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融合,是高端软件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仅有软件的专业人才是不足以开发高端软件的。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界要承认高端软件的科学技术成果属性。

同时,软件企业必须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实体结盟,合作研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计算、网络和数据问题的软件解决方案,合力开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软件产品。尤应强调的是,软件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软件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大力吸收优秀的、一线的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改变软件企业的单一人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时地理解对高端软件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