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科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虽然我国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开展科学方法教学已有30多年,但是由于没有完全系统的内容体系,因此科学方法教学在实施的时候比较随意,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首先提出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体系。然后,分析了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强化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方法教学的力度;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对科学方法教学的学习;增强高中化学教师的科学方法教学的培训;加强高中化学教学仪器的配备。
关键词 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实践
我国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开展科学方法教学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然而由于没有完全系统的内容体系,因此科学方法教学在实施的时候比较随意,没有完备的计划性,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国内对于高中化学科学方法的教学有些研究,但是它们主要体现在强调科学方法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作用大和意义深远,如何构建系统的科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笔者要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体系,试图提出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体系
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究其本质而言,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作为被传授知识的主体,两者之间教学与被传授之间互动所采取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所以,高中化学科学方法的教学是教师不断地与学生互动,逐渐地认识、发展,最终总结而形成的。基于这一过程,科学方法教学需要从三个层次来构建。
哲学的最高层次。科学方法教学必须符合哲学的方法,哲学方法是辩证法中的最高级。哲学方法中的唯物辩证法和系统方法等都可以作为理论基础,应用于科学方法教学中。虽然,哲学方法常常给人们的印象是抽象的、难懂的,但不能不说,哲学是问题解决的指南针,它能指示出问题正确解决的方向,帮助人们避免疑惑,最终到达任务的终点。
一般研究方法。这是最普遍的、最基础的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学科的研究,对于各领域的研究与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一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研究、抽样分析和实验等等。
特殊、特定的研究方法。这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学科或某一领域特殊的研究方法,它不能适用于每门学科的研究。例如,气体密度法只能用于测定各种气体的分子量,示踪法只能用于化学领域中的化学反应机理等。
二、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教学目标,目前的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与过去相比是有一些进步,但是当前的实施效果还是不理想。根据笔者对当前教学的现状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科学方法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化学教师很难把握,所以科学方法教学可有可无。
(2)不能完全理解科学方法教学。很多化学教师不明白什么是科学方法教学,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化学学科方法教学,就是科学方法教学。
(3)不够科学地表述科学方法教学目标。例如表达科学方法教学时,分不清谁是教学的主体,谁是客体;科学方法教学的评价标准也不够清晰,让化学教师很难衡量实际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新课标中虽然提出了要科学方法教学,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科学方法教学的具体目标、评价标准等,这使得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难以很好地具体操作,所以导致这种方法教学一直处于随意状态。
三、构建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学的策略
从高中化学教育中实施科学方法教学的现状来看,对于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笔者结合多年实践,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以下构建策略。
(1)强化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方法教学的力度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从关于科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来看,其采用的科学方法教学中的感性认识方法偏多,而对于理性认识的方法则采用的较少,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的重要的依据,这也导致了现有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感性认识方法的内容与理性认识方法的内容过于偏失平衡,这对于学生从感性认知角度和理性认知角度认识化学,甚至对全面的认识化学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笔者希望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增强归纳演绎、模型等理性认识方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认识化学。
(2)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对科学方法教学的学习
高中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的掌握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质量的好与坏。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加强对高中化学教师学习科学方法教学的培训。对于还在高等师范院校,未来将成为化学教师的学生,相关院校应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使这些学生在任职化学教师之前便熟悉掌握科学方法教学,且具备运用科学方法教学的能力。
(3)增强高中化学教师的科学方法教学的培训
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很明确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也没有具体的建议与方法,而据了解,很多对化学教师的培训也没有相应的科学方法教学的内容,这样的现状,也要求我们急需在高中化学教师再培训的过程中加入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强化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方法教学的意识。加入且强化高中化学教师的科学方法教学的培训已经刻不容缓。
(4)加强高中化学教学仪器的配备
无论是科学方法教学的内容,还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都有涉及到关于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的教学,例如电化学分析法等等,这些都要求使用相关的化学仪器,然而,在很多高中学校里,这些仪器或者没有,或者不够完备,导致高中化学的科学方法教学不能较好的实施,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学校化学教学仪器的配备,以使科学方法教学更好的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濮江.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
[2]杨少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篇2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篇3
随着我国社会各个方面不断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改将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也应深入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不足,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就如何完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应注重引入新课改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有关概念以及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要求素质教育但也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实际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更注重在已有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新课改制订了科学的三维目标,高中化学课堂讲授法应为这三个目标服务,应将讲授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作用。此处以课堂讲授酸雨的危害为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网络上提供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发生的酸雨危害,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知识进行更直观的理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二)发挥实验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
除理论教学外,高中化学教学实验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教学成果进行实际性的检验,是将教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切合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具体展开前应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既要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知识,又要通过试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前应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地讲解,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以保证实验的效果。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不能代替学生的实际操作,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培养学生在团队模式下互帮互助、协同合作的精神。实验操作完成后的关键一环,就是对实际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对知识进行巩固。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思结合以及思、行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不应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只停留在感兴趣、看热闹的层面。此外,除了一些复杂实验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运用体会,使化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高中化学教学应引入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性教学的具体展开形式是通过教师设定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研究情景,然后学生对研究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来发现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分析、实验等过程对问题加以解决,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讲,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具有强烈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探究性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极为适用,真正做到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等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并可从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认识到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比如,当学习完钠与水的反应后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如钠与硫酸铜溶液会发生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思考。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金属活动性强弱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钠具有更强的活性,因此,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钠会生成铜;还有写同学会从钠与水的反应的角度出发,认为会有氢气产生。经过讨论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具体实验,实际观察反应现象。实际实验中,学生会看到该反应既有蓝色沉淀物,又有气体产生,让后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常识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三、结论
篇4
外科护理学在护理专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该门学科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备较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现行方法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全面型人才。鉴于此,本文就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优化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问题;优化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22-01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种疾病患者也越来越多,医疗卫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外科护理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为临床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环节-护理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目前的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思维不灵活、实践操作少等等,导致了很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及时了解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优化策略至关重要。
1 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现存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整体优化:
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的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依然沿袭着其它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在学员综合素质、独立能力、责任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上非常的欠缺。学生永远都在接受“权威言论”,很少去质疑,学生习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自主的思考和判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首先想到的是听老师的解释,获取解决的办法,长此以往,形成极大的依赖性。医学领域与其他常规课程不同,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加的深奥和抽象,知识类型本身就容易让学员感到疲劳、枯燥,如果教学方式单一,更会加重学员的感疲劳、倦怠感,从而对学习兴趣和热情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目前在医学领域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常见的比如PBL教学、情景教学法,三环式教学方法等等,但这些教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比如在应用PBL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分组随机,仍是教师主讲,所以学生反映病例分析比较枯燥,不熟悉、不理解临床病例,学习较困难,这和教师对 PBL 的运用机械有关。
1.2 没有引起对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视:
从整体上讲,外科护理学课程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前因,有后果,且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学生的知识构成需要一个搭“脚手架”的过程,高处的搭建需要基础的扎实。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三环式教学法、PBL教学法等都是比较灵活、具有很好效果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综合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2 优化教学策略
2.1 加强对外科护理学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及职业素养的建设,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
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老师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而护士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护理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影响着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通过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精辟解释和专科护理操作技能熟练演示,向学生传达了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自信与实力,以此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获得更多学习动力。因此,教学老师首先需要加强职业素养的提高,要重视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利益,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2.2 提高对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和重视,充分应用学生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教学老师应破除传统教学思维模式,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注意教授学生如果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特点、学生特征等各个方面,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虽然普通讲授法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当代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流于形式的教学方法均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3 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营销,在教学环境上首先应充分引进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实现计算机、音频、视频、电视多网合一;另外是在教室的设计上更加的灵活和人性化,将学生放在主置,比如可以按照“包围式”的设计原则,将学生的座位逐层提高,如果是大教室则应保障教师的通风采光性,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多功能示教室和模拟病室,日常教学中可灵活开展手术间模拟、交互急救练习设备、 ICU模拟等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 讨论
综上所述,目前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思想观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受限于传统思维模式,单纯的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教学方式传统、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备的建设上,由于更重视理论考核,不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各种临床操作仪器、模拟设备等设备建设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外科护理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对学生在未来临床领域中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外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脱离出现,及时了解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引进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建设与完善,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工作的开展输送高知识水平、高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索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氛围,通过各种措施来创造课堂氛围来服务于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课堂的基本组成要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使用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
1. 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
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在素质教学、素质课堂这些名词术语已被喊了多年的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教学。尤其是在农村,老师基本上从上课的开始一直在念书,等把知识重点念完了,然后就是学生们的朗读记忆时间。这种灌输教学依然存在,依然被流传着。例如,在讲燃烧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提出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三个条件,其他的条件可以不?例如,钠在氯气中燃烧,是没有氧气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因此,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
2.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
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也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化学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练习很密切的学科,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和化学学科融合,更能增添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使得生活性在化学学科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能做到这样的却很少,为了考试成绩的分数,不惜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很少把生活与化学所学联系在一起。因此,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也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
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等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原因
1.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
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初中化学学科在中考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卷面总分是60分,并且由于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科,物理学科在初二的时候已经开课,而化学呢,新奇、陌生的。在刚接触化学时,心理难免产生抵触和不自信,使得不少学生放弃,因为它的分值并不是很高,通过记忆背诵照样可以拿高分,面对这一现状,老师们纷纷改变教学策略,相比很费课时的情境教学,理所当然受到冷遇。化学学科虽然属于理科,但仍然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背诵,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的定义等。因此,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
2.缺少教学资源的投入
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对教学资源投入的少,当然回报的也越少,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化学实验的投入。情境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队伍具备这样的思想与素质;化学,不仅是靠书本知识来反映各种反应的进行,而是需要必要的实验来验证各种客观现象,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等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原因,那么有哪些措施来改善呢?
三、如何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
1.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
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是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引进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另一个是加大对化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实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一面这些教师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思想,使得初中化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是提升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归根结底,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学资源再怎么好,总的中心思想是不会变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化学课题、化学趣味实验、化学小游戏等来吸引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总之,由于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等原因使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等问题,通过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来改善。
参考文献:
[1] 周娜;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课程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社会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信息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信息化则表示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这一过程。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其内涵来考虑,它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其外延来考虑,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作为一种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就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应用而言的。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第一,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的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必将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及团体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竞相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育振新计划,希望以此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迅猛地展开。
目前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与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面临变革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广播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统一式”授课,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在英语教学指导思想上特别强调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但如果仍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和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ALL)的引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不仅“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计算机”双向交流,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知识新等很多优点,对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磁性存储介质存贮听力材料。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加。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3)选择语音纯正、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扫清口音障碍。
2.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的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用以激励学生。
(2)网上交谈。学生学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通过互联网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可以不出家门和外国人交谈,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
3.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问题。而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原则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首先需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要方便师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同时每位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深刻了解英语教育的本质、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学会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更好地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模拟空间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模拟情景练习。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原则。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英语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模式
(1)基于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课堂演示型课件。其制作原则:要体现教学目的,为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供帮助;结构严谨,界面友好统一,方便控制;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上。
2)交互型课件。其制作思想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学习资料分为多个水平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或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
3)电子图书。既适合教师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2)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课题小节网上测试课题延伸此模式中教师的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
此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
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自尊的保护;缺点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
2)网络探究模式——web quest
教学流程: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学生执行各自任务(查资料、讨论、分析、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演讲汇报教师评估下一问题。
此模式重视方法与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3)专题网站学习模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方法。其
强调的是深入学习,可打破时空限制,进行远距离学习;缺点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进步,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马 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2005
3 何克抗、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通讯,2002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教学 方法研究 乙醇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乙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而且是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组成和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在乙醇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在学习其结构特点时,要求学生掌握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以及何谓官能团。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根据生活常识作了简单介绍。
(二)教材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通过对乙醇化学性质、分子结构的探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讨论解疑等过程,进行分析、对比、讨论、推断等多种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乙醇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乙醇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使学生建立起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催化氧化反应。
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有由学会到会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即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阅读记忆法: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一些能识记的内容,如乙醇的物理性质,当堂消化记忆。
(二)实验探究法:在教师的领引下,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
(三)启发讨论法:各小组分组讨论:探讨—得出现象—分析—推理—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乙醇相关的生活事实,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案的编制与预习
根据各个学校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个性化学案。每份学案都要依据考纲来专门编制,主要由这样的四大块组成。
1.三维目标:依据考纲来提炼目标。
2.知识链接:找一些与本节相关的内容(如:小故事、好的诗句、旧知识点的回顾等)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基础梳理:教师在编制时要精心钻研,使基础知识贴近教材,针对教材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互教互学,相互讨论最终找到答案,主要以书为本。
4.基础训练,老师要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题目,选题难度适中,题型多样,适当拓宽学生视野。
通过学案的预习,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一些难的知识点、困惑的题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实验的自主探究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离开实验,化学就很空洞、乏味。在展开一个陌生的实验前,我们可以从情景教法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知欲。下面以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为例;我们可以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实验的教学。创设情境: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酒后驾驶有关。提出问题:人在过度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再提出问题: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下面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1.事先各小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如仪器、药品的使用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本实验金属钠的量要少)。
2.学生要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3.学生分小组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书69教材实验2
实验现象记录:
(1)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何现象?
(2)插入乙醇中又变为何色?(反复多次)
(3)在试管口处闻一闻气味,与乙醇的气味是否相同?
(三)交流、讨论与评价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会亲自看到、听到、闻到一些现象,这会再一次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该实验中,学生能记录以下这些现象:(1)铜丝表面由红变黑;(2)反复多次,趁热插入乙醇中,铜丝又由黑变红;(3)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对于(1)现象,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对于(2)(3)两个现象,学生只能说出有新的物质生成,具体是什么物质,相应化学方程式是什么,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时老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巧妙地设疑,让答案趋于完善。在此实验中,老师还要适时点拨: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铜丝能否放在酒精灯内焰灼烧?通过这样追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被激发了出来。实验与讨论的合二为一,不仅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四)总结与反思
一个不善于反思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往往是停滞不前的,要想成为有作为的老师,每节课课后都要善于反思,总结下一节课的得与失,要知道这节课有哪些亮点是值得以后借鉴的,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地方,如何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种信息爆炸的现象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对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手段、形式和目标都在发生变化。从十几年前开始普及的电子化教学,到现在的翻转教学理念,都是这种冲击的具体表现。时代的改变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1-6]。本文以高等工科专业教学中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翻转教学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并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为该课程的翻转教学尝试提供依据。
2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体系框架
翻转课堂是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它通过在网上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家中可以自主学习,从而将课堂教学时间解放出来,通过课堂作业、讨论和答疑等新型课堂交互教学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这个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被称为本世纪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教学变革,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该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其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师传授转换为学生自学,这样将教学过程的推动力由教师变为学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众多教学资源的制作和组织、仍然由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来完成,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其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发展的关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并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课前、课内、课后的各种学习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以萨尔曼·可汗等美国教育专家推出的微课教学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是一种在线提供时长5~15分钟的教学视频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网络教学方法[2-5]。与传统常规授课方法不同,微课的视频内容常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某个教学问题,因此视频时间很短,一般在学生知识接收的生理极限之内,更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开展自主学习使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最佳化。目前,微课教学已经在基础教育和一些技能教育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高等教育论文的专业课程中如何实施仍处于研究尝试中。
进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首先要构建课程实施的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教师的大部分教学活动需要在课堂之外进行,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也要从面对面直接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借助微课等多媒体工具简介传授。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增加教学资源的制作与环节;并且在网络上的微课教学资料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同,需要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便于学生认知和掌握课程的知识要点;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将被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答疑和评估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新特点,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的设计原则。
微课内容短小化 在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设计上要遵循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识获取的持续时间一般在6~7分钟,超出这个时长,大脑接受信息的专注度和效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知识点分解和微课视频制作时一定要注意时长的控制。
微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微课视频的制作手段简单方便、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构架适合的教学场景,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易懂、生动形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教学资源内容更适合自主学习 在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把握学习进程。因此在教学资源制作时,必须要保证其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顺利掌握课程知识要点。可以考虑组织课程组,由多个教师合作来完成教学资源的制作,使教学资源的教学风格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资源中需增加学习过程的指导内容,便于指导学生顺利高效地按时完成自主学习。增加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内容,帮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成果,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
教师翻转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中的主导地位 在翻转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弱化,但不等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的手段需要随之改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指导内容的描述来引导教学,虽然手段间接化了,但责任更重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检查和评估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加以及时的指导;并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进行总结,以便在下一节授课式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实践仍应遵循教育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基于微课教学的翻转教学的教学实践涉及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其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关键,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仍和传统教学一样,需要按照人们认知和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内容教授方式的匹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改进。
4 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前导课程涉及机械设计、电工学、检测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基础等多门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高、专业知识面要求宽,学生需全面理解课程知识点,并能够灵活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课程学习要求。
传统教学以教师理论讲解相关知识点和设计分析方法,学生按要求在课后通过部分作业练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但由于涉及知识面较多,常常出现教师在黑板、PPT上讲授、演示,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虽然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要求,在目前课时量不断被压缩而授课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并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用传统的教法明显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可以将教学工作的重点从教师的讲授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师从不断重复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通过不断研究教学的形式与过程,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模式中课程的教学流程及实施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的分解与学习进度规划 教师在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之前,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机械结构、检测系统、数字控制器、接口技术、驱动技术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分解就需要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并注意与其相关前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其次,制定各知识点教学微课表达手段和制作方案,比如:新型机械结构的介绍用三维动画,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工作原理与性能;电路分析则需要将工作原理动画与性能公式推导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设计计算的本质。最后,拟定学生的学习进度指导书,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评估点,安排检测评估的方式与时间。
教学资源的制作与 根据课程设计得到的全部知识点,组织任课教师搜集教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整理和完善。目前网络上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学成本;但这些教学资源往往是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课程,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用。同时要想增强教学效果,适应微课教学的需要,还需要根据学生知识接受的习惯和爱好,自行制作相关微课视频内容。
将制作好的机电一体化全部知识点微课视频、部分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学习进度指导书和机电一体化课程练习题、自测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管理功能控制教学资料的与访问权限,进行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并完成学生工作页上相关引导问题及学习笔记,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讨论问题,分享学习体会。
课堂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重点不再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而是用来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答疑、讨论和检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引导,并通过课堂或网络的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指出并纠正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将从网络交流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集中性解答,并组织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或者在课前布置课堂讨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活用知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协助并适时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领会课程知识的应用。
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的课堂教学的学时安排也应有所变化,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可以将部分课时削减,以自习课的形式交由学生自主安排;同时注意在课程初期应适当安排课堂教学学时,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掌握足够的课程知识点,又不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知识领域设置里程碑式的课程节点,通过课堂检测和讲评进行阶段性学习进度和效果的检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进度的把握。
课外的交流与测试 由于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设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习,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通过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来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虽然课堂教学节点的测试检查可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但是课外的引导、讨论、交流与检测分析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课外教学跟踪和教学研究改进的基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询问,这样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并有利于教师归纳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和教学改进提供对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表现和测试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5 总结
通过基于微课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翻转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以微课来贯穿整门课程的翻转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采用移动互联设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将教师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效果。这样必将推动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展,提高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深度和效率,对于新环境下的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篇9
关键词:多样化教学法;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引言: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社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中国的数学教育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的当下,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扎根在教育领域。因此,了解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断探索改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路径,已成为现下各农村小学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相比于城市基础教育,目前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仍然比较落后。
一方面,大部分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仍然按照形式化和枯燥乏味的方式实施教学。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探索性,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师口述和板书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教师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大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仍然秉持着落后的教学理念。不难发现,当前仍有很多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秉持填鸭式的教育观念,导致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趋于功利化。在陈旧的教学理念的驱动下,他们仍然继承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平平无奇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出照本宣科、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还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教学的扶持和投资力度。但是目前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现代性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比如,有些农村小学的多媒体设备常年卡顿或者年久失修。许多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并不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导致多媒体技术未能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教师的日常教学依然以传统的板书教学为主,而写板书又存在耗时较长的问题,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二、在多样化教学方法之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可行路径的探讨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主导者。然而,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较低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一方面,农村小学应积极引进数学教学人才,建立高质量的新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应安排原有的教师队伍参加进修,深入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改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善原有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
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将数学故事或案例引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探索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发掘数学学习中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为例,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模拟集市”,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中的“元、角、分”,尝试自己计算所购商品的价钱,并尝试使用钱币教具“付款”。通过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进农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助于让学生懂得数学问题是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日常生活的,从而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弥补当前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多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交流和探讨,并且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农村小学都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但是仍有很多农村小学的多媒体设备尚未完善,普遍存在卡顿或年久失修等问题。许多农村的数学教师并不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导致多媒体技术整体的应用性较低,未能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完成高效整合,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为了减少消耗在写板书上的教学时间,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学校应不断完善多媒体设备,培养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而教师本身也应当树立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坚持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意识,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实践的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秉持创新的教学理念,及时转变课堂教学思路,立足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及时高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向着高速优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果林.农村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
篇10
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邢教授领导的物理教育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的资助下,致力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显化研究,在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分类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促进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的发展,本期发表他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学方法的分类、科学方法的教育内容。围绕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研究团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进展
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问题,即科学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界一直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逐渐形成了知识中心教育观。美国的霍尔顿提出了物理学三维结构模型,前苏联的费多琴柯提出了经典力学结构平面图。霍尔顿认为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3种因素或3个坐标:x―实验(事实),y―物理思想(逻辑、方法论等),z―数学(表述形式或计量公式)。这一普适性的物理学科结构模式也为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各单元课题的结构及其教学规律指出了道路。费多琴柯的学科结构图进一步把三维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实验)、中(核心理论)左(科学方法论)、右(数学)、下(延伸与应用)5个区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学科上述5个特点和物理学知识的3个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反映了知识和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当然,这一立体结构模型及其投影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但这样的结构启发我们进一步具体探索知识―方法―能力的相互关系。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提出了科学方法中心的物理学知识―方法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表明,知识―方法结构图主要包括5个部分: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数学以及延伸与应用。科学方法处于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4个部分相联系。图中的箭头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能实现,科学方法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科学发现认识论认为,现象是科学的根源,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现象与科学理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科学现象要借助于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同样,科学理论的应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决问题,科学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结构图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关系。
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展
科学方法的分类问题,同样是困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方法教育内容问题就很难得到恰当的解决。我们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智力―技能―认知结构”能力理论中,我们从能力因素的来源出发,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我们认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脑的功能,因此,定义其为“硬能力”。而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在大脑中拥有的知识、科学方法所形成广义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其功能就相当于人的能力的“软件”,因此,定义其为“软能力”。
在能力结构中区分“硬能力”与“软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这种区分,我们不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不同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训练而达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则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或发现使学生掌握。
从这种基本思想出发,我们把科学方法分为了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前者是主观的,是大脑的功能,需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与掌握,后者是客观的,不是大脑的功能,需要传授才能使学生习得与掌握。这样一种分类方式,不仅来源清晰,而且与教育方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将思维方法与学科方法混为一体的分类方式,使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豁然开朗。进一步,我们把学科方法分为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就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显化顺理成章。
按照对应原则,我们分别显化了获得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和应用物理知识的物理方法,见表1和表2:
这样,就初步显化了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
三、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进展
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显化研究中,我们认为,科学方法与知识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从隐性教育角度进行教学,学生也可能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连贯的,收效甚微。但若脱离具体物理知识去传授科学方法,则更不可取。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两难处境。因此,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显化科学方法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创新,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们认为,这就是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
概念与规律既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物理学习的起点。从核心着手贴近教学本质,从起点出发符合认知顺序。事实上,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本来就是一种水融的关系,每一个概念与规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终贯穿着科学方法。如果把物理学喻为珍珠项链,那么物理知识是珍珠,而科学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线”。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只有使学生在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得出过程中真切体会科学方法的作用,学生头脑中的科学方法才能显示出其内涵、色彩和格调,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学生学习过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活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是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的创新。
基于此,我们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结合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1.被试选择
在同一所中学选择2个平行班级,2个班级的物理任课教师相同。
2.实验设计
采用固定组比较设计:利用研究之前已经形成的两个原有整组,仅对其中一组给予实验处理,然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基本设计模式如图3所示:
R1 ―――X―――O1
R2 --- O2
图3 固定组比较设计模式图
由图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个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且为两个随机(以“R”表示)等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以“X”表示),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实验处理(以“---”表示)。实验后,对2组同时进行同样的后测验,并分别获得测验结果O1和O2,通过比较O1和O2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实验班中采取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方式,对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预,经过一段教学之后,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检验。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知,结合科学方法的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科学方法显化教育途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阎金铎,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陈清梅.论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0
[4] 赵维和.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5]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刘兆坤.高中物理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7] 高飞,邢.以科学方法引领初中重点物理知识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8
[8] 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9,8
- 上一篇:教育思想体系
- 下一篇: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