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思想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思想体系

篇1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行一知一行;生利主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其职业教育理论尤为突出,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主要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从启蒙到发展、从提倡到亲为、从实践到理论,走过了从“行”到“知”的艰难探索历程,形成了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一、“行——知——行”——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认识论

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关系的认识既有前人和同时代思想家的理论影响,又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学学习期间,深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遂改名“知行”。1914年到美国留学,师承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认识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1917年陶行知先生学成回国,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逐渐认识到王阳明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陶行知先生针对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了《行知行》一文,对行与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了解析,并将时名“知行”易名“行知”。1936年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又更进一步说明:“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清楚地指明了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进一步去指导实践这一唯物辨证的关系。至此,陶行知先生为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寻求到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他的认识论公式就是“行——知——行”,即实践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实践又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生利为主义——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

1918年,陶行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文章开宗明义,“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主义始”。换句话说,就是要首先解决“指导思想问题”和“培养目标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必须彰显其自身的特殊性。“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主义”就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为人民群众“生利”的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主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核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他认为职业教育师资首先必须有“生利之经验”,也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实际本领;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常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学识;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学法”,即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利教授法。二是必要的教学设备。“无农器不可以教农,无工器不可以教。…‘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三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坚持“按事施教”,课程安排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利”能力为标准。执行自易至难、从简人繁原则,学成一事,再学一事,“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块化课程。四是对专业有浓厚兴趣的生源。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十分重要,择业的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标准有二,日才能、日兴味。学生应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同时也是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为职业。“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之,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哉!”

陶行知先生对生利主义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意义,揭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系统地论述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职业教育的设备和课程设置等,涉及了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手段、实施内容等职业教育要件。因此,生利为主义应为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以生利为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效,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行知先生认为“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如果把三者分离开来“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职业教育要手脑并用,既要劳力也要劳心,“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手脑联盟,用大脑来指挥手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因此,他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如果手脑并用,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

篇2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频率最高、最广泛的群体之一,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能力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重视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积极主动地掌握新媒体,充分发挥其在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新形势下不可回避的任务。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考察

(一)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多所高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化的调查中,可以得出基本相近的结论。首先,从高校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可以看出,以电脑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书籍、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多种传播媒介中,高校学生把互联网和手机作为最喜欢的媒介载体;多个统计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每日上网的平均时间均在2小时以上;而上网的目的中“娱乐”常常排在首位,以“学习”为第一目的的选择不足调查对象总数的一半。其次,从高校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现状可以看出,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应用门槛较低,在校学习和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便捷。他们乐于享受新媒体应用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新媒体的平等、开放性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话语空间,为他们发表个人观点、展示个性提供了一个自由平台;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新媒体生产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力,但对信息的理解深度和批判能力尚待加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学生更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更多贴近学生的方式和手段,特别是以网络、微博等平台,提供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直接而平等的对话途径。现阶段,高校学生更多地选择在网络空间中与思政工作者袒露心声。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现状反映了高校学生具备了接触新媒体的条件和使用新媒体应具有的基本媒介,为我们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仍需看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从思政教师自身角度来说,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信息源繁杂、内容真伪待辨的问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判断甄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更需要思政工作者及时汲取有价值的知识,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和视野。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落后,现阶段在校学生的成长过程知识来源丰富,独立思考更多,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难以立足。高校校园新媒体应用只是将传统教育内容简单“复制”为新媒体形式,并未形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并融入教育实践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再次,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化多元化,形成了独立的网络文化,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体系,也影响到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的成长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快速更新。因此,在以新媒体为平台的现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坚持主旋律的声音,不拒绝合理的网络文化,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热点,将主流文化内容与新媒体文化平台无缝结合。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利用新媒体作为交流和教育工具,增强教育渗透力。

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辅导员与全体学生面对面或单个的进行谈话,学生对辅导员不够了解,容易产生一种畏惧心理,生活上、学习上或者心中有些无法向同学倾诉的事情也不敢找辅导员倾诉。现阶段以QQ、微博、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具备图文、音像、视频、聊天和文件存取等多种网络功能,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利于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对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使得两者间更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互相尊重,运用多种媒体讲行优势互补,实现有效互动。

以QQ群、飞信群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思政辅导员及时了解和收集学生现状,构筑校园网上网下联动体系提供了可能,更真实地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高校辅导员应依托校园媒体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关注学生中的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形成全员参与、全时监控的立体交叉网络。

(二)依托新媒体搭设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教育实效性。

以高校共青团“红网工程”为代表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开拓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逐步完善的高校微博体系中,以学校官方微博为中心,学校各二级机构微博、学生组织微博、校友组织微博、名师微博为基本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多点辐射型高校微博联系群。建设中注重官方主页设计,采取迎合学子“口味”的形式,及时教育信息,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典型树立。

新媒体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式渠道。思政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互动,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对精品课程的广播、点播和直播,将文字、声像等媒体元素融于一体,大力应用在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双向交流。

(三)发挥新媒体教育环境中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

一方面,高校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生乐于使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结合专业特点,利用新媒体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微电影拍摄、微访谈、网络知识竞赛等,不仅减少学生在网上虚度光阴的时间,还可以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加强综合知识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手机。

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干部在网络思想教育中的自我管理作用,由高校学生主管部门、宣传部、辅导员团队、理论课教师团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校园媒体管理员等形成一体化监管团队,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树立优秀“学生把关人”,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自律精神,在教育形式更贴近教育主体的同时,增强新媒体空间自管自治能力。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为先导,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专家化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为教育者带来的紧迫感,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传播技巧,有针对性地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以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07-109.

篇3

关键词: 教学思想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

体育教育思想是体育教学行为反映在头脑中,经过思维形成的理念。教学思想对教学行为起导向作用,教学行为体现教学思想。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改革都发端于教学思想。教学发展取决于教学思想,教学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学思想的正确性研究,体育教学思想对改革中学体育教学、优化教学行为具有先决作用。

1 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或观点,并对其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教学思想即呈现五彩缤纷,却又受体育教学内在规律的引导和约束。反观其体育教学特点的多元性,似乎引领着不同教学思想之间看似矛盾和冲突,但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它们内在之间又是统一的。一方面说明了各种教学思想均非单一的在教学中起作用,任何单一教学思想都只能给我们以启示,却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教学的本质;另方面也似乎规定了体育教学可以享有多种教学思想,在互补中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体育教学在设计教学和操作教材方面,以得到小范围的满足和统一。

2 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与完善

2.1体育教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体育教学思想形成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积累过程、筛选过程,具体为对已有教学思想的继承;总结教学经验,研究领域创新;通过教学信息流通学习借鉴;在实践中检验。

2.2体育教学思想的确立原则适应社会发展,服从于教育和体育任务、目标;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切合教学实际,适应教学条件;切合教学实际,适应教学条件;社会、家长、教师、学生认同。

2.3防止体育教学思想偏颇体育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思想超前、滞后、不当、偏激等现象。偏颇的教学思想往往脱离实际,影响教学实效。要防止中学体育教学思想偏颇通常要作到:善于学习,对教学新情况要深入了解,对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积极探讨,防止观念陈旧、墨守成规。

3.体育教学思想应遵循的思路

体育教学实践微观思想的很多内容融贯于教学实践有关的活动之中,必须分辨、认清、加以领会、健康引导,发展科学教学,遵循教育原理、教学规律、运动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估各方面严格区别学教性质,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锻炼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觉运动、自会运动的习惯,避免影响健康和引起伤害的现象出现和发生。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要使学生有专长运动项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办法和要求要适合青少年学生大众健身化,以改变竞技运动方法和规则要求的办法,淡化竞技运动,使竞技体育教材化;教学和教学各环节既要有继承发扬,也要注意学习接纳,更要重视改革创新。教学条件既要追求现代化,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基于创新性的就地开发;从结果和过程全面综合评价教学。对学生学习考评,既要有终结技评达标评定,更要有过程发展评价,逐步加大发展评价幅度和比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主作用。施教过程中尽快转化主导为主体,最终成为主体自主学习行为;从中学教育的特点出发,开展特色体育。

4.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4.1教学内容改革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所用的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材料。教学内容的科学水平、合理程度直接关系教学成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与教学思想有关,由教学思想决定。筛选教学内容是一项极其慎重而重要的工作。选择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应坚持教材内容原则;根据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和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要求,适宜扩大健康知识内容;本着有利于全体学生同动和促进全身活动特性精神,选择运动实践内容。我国学生体质心肺功能较差,对于有助于发展心肺功能的耐力跑等项目,尽管枯燥,但必须加强,不可缩减,尽可能改变其运动表现形式,使教学主体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运动的乐趣;竞技运动的人文性和其自身魅力及其项目的宽广性,是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所在,但应在运动方式、规则要求等方面加以改造,使竞技运动教材化,使体育教学达到良好效果。

4.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思想无论于谁为主“似乎都有各自的困惑”。这一困惑;一方面源自学校体育教学本身亦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教学的途径、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关系教学效果, 反映教学思想。体育教学方法极多,有普通的教学方法,也有体育特有的教学方法。法无定法,重在得法。为卓有成效地施教,必须根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和教学条件实际,有利调动师生积极主动性等原则,优选教学方法。既要用好传统方法,也要吸收他人经验,更要注重研究创新。要重视启发和激励,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上下功夫,使学生明白运动行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身心发展价值,激发动机和兴趣,萌生自发积极性。

4.3教学法探索

教学法即教学方法模式,是教学活动程式。教学法关系教学效果和质量,反映教学思想。应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和教学条件等实际选择运用。既要对传统模式的继承,也要注意对先进新理念的学习,更要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使中学体育教学更加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委会.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篇4

摘 要 体育教学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道德教育

体育课教学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课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一、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加之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以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除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双重性,跟其它学科教学相比又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是传授体育技能、技巧的室外课,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身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和社会责任感相联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树立群体意识,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经常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发展学生个性,锻炼意志,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以及文明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一定要强调在捕到“鱼”时,“网”一定不能破,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二)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坐时,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感到酸痛,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三)竞争意识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四)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大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不能顺利大学毕业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

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以爱国主义为基础.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勇敢、厚德载物、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美德以为指导,形成了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想体系。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具备许多与时俱进的品质和精神.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实际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现状.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受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的影响.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因而接受新生事物、思想的能力极强,视野开阔,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很少盲目认同某种思想观念,喜欢自主思考,在经过争论、碰撞后有选择的接受,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新的思路,对人生表现出更强大的信心和更具理性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重视具体的事实而不关注抽象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理论,追求简单、实用、易行;当代大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并主动思考社会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多种宠爱于一身.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自私、心理素质差等问题,缺乏集体观念,思想早熟,在情感观、价值观等取向上呈现出物质化倾向,“拜金”的趋势比较明显。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她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具备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红色文化承载了我党的革命史、斗争史、英雄史和建设史,在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历史依托的同时.还具有指导现代社会的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红色文化包含红色旅游、红色网站、宣讲红色事迹等形式,不仅资源丰富,而且能够借助影视、书刊、音乐、旅游等多种形式直观生动的发挥红色文化价值;红色文化能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且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极富感染力。

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本源性的优质资源.而且能够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能够通过大学生与革命历史的对话帮助大学生在历史事实面前感知革命思想内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1.红色文化进课堂

高校要在政治思想教育的理论课和品德课基础上.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组织人员编撰《大学生红色教育读本》;将瞻仰红色故居、学习革命传统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将红色文化的学习计入课程学分;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各专业课上也可以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德育教学,建立起课堂、实践与校园文化为一体的红色教育体系。

2.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发并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组织新党员在革命教育基地作入党宣誓,开展红色党课、爱党征文、红色文件展览等活动。例如某高校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由党团组织推动了红色旅游、红色诗歌朗诵、红色歌曲大合唱、红色文化演讲以及红色征文比赛等活动,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3.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各高校要按照实践成才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智力特点.将主题教育与激励式教育、个体体验式教育、聚合式教育、感染式教育、辐射式教育等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积极开展实践胜、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工厂宣讲红色精神,组织、鼓励大学生结合实践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等时间组织红色旅游,参观、调研红色资源,体验红色生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并升华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4.发挥红色网站作用

建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红色网站的各个部分。上传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场景和红.并组建评论员队伍和“红色论坛”.将网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并逐渐发展为集思想信念教育、信息服务、综合素质培养为一体的综合网站.通过网上网下的立体交叉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做好人生的导航。

四、红色文化教育的拓展

红色文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在立足节日教育的基础上放眼日常教育,在立足学生骨干的基础上放眼普通学生,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放眼课外活动。在立足校内教育的基础上放眼社会实践.以实现红色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

1.向全体学生延伸

目前红色教育普遍存在着纪念节日时多而平时教育少.学生党员教育多而普通学生教育少的状况。高校有必要开展普及性的红色教育,以“人人受教育”的原则开展“唱百首红歌”、“读百部红色书籍”、“看百部红”等活动,组织师生参加史演讲等活动,以日常性、普及性的教育让红色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

2.向课外延伸

学校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融入红色教育.以更好的利用教育资源。例如组织学生讨论红色教育杂志的学习心得,邀请老同志参与班级建设,组织义工为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等。红色教育向课外延伸.能够在开展红色教育的同时.更好的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向公寓延伸

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红色教育向公寓延伸能够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向公寓延伸的重点是公寓文化阵地建设,可以在公寓设立工作室,安排宿舍供学生活动,并设立文化宣传栏和楼道文化宣传设施,张贴教育信息和活动动态。另外,建立党员领衔负责制,选用热爱红色教育宣传工作的学生党员负责公寓的红色教育辅导.采用目标管理制度对红色文化教育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考核评比。

4.向校外延伸

高校要做好与党史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合作.聘请党史专家作兼职辅导员,建立红色教育点。与本地区的革命教育基地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接受革命教育,选派优秀学生在基地义务讲解,并让他们对全体学生进行辅导。另外,还可以积极与本地区的中小学展开合作.通过“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在大学和中小学深入的开展红色教育。

篇6

关键词: 以美启真 体育教学 审美教育

真、善、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天性就对真、善、美有着无限的渴望,而且,真、善、美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驱动力。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体育审美教育对于真、善、美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诉求,体育审美教育不是把美和审美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点缀,而是要把审美教育完全地融入到体育活动中,以“美”为纽带,确立“以美启真”的教育理念,使审美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发展。通过审美活动,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确立“以美启真”的体育审美教育思想

体育审美教育中的“以美启真”指的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遵循美学、审美教育规律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和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方法,深入挖掘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美的因素,让学生感觉到体育中的优美感、崇高感、倾慕感、景仰感、欣慰感等各种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广泛的审美因素成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术的先导,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快乐、发现快乐、享受快乐、体验快乐,提高审美情趣。另外,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挑选和组合,教学程序的巧妙设计,把教育内容置于伟大体育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能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的体育审美教育思想的实现途径

1.利用体育审美教育活动中大量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部动机和学习兴趣。

美的事物具有可以引起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强烈愿望和神奇力量,不论什么事物只要与美联系起来就会引起主体的兴趣。而主体对美的感受可以被引入生活和实践的其他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这是因为事物给主体美的感受积累起来的体验是可以“迁移”的。在体育教学中,人的姿态美、造型美、动作的和谐美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体育运动中的美学要素的分析,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内部动因,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提供良好的动机背景。教师在进行体育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用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学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多种多样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这样的催化剂成分越浓,含量越高,他们的学习动因就会越强烈。

2.借助蕴涵于体育审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审美活动,发展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心理能力。

审美活动必然是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全面参与的过程,离不开感知、想象、理解,它是融合了精神的兴奋和身体感官感受能力的全身心的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活动,这些审美活动能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把学生的心理体验导向更高层次和境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审美教育中的审美因素,促进学生多种心理能力的协调发展,用美的丰富性和自由性激发学生某些潜在的或是被不正确教育方式所压抑了的心理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利用这种完备的心理结构更好地完成认知活动。

3.在适当的条件下,让审美因素成为学生掌握真理的特殊工具。

“以美启真”就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育环境中的美的深入挖掘,让学生了解体育美、感受体育美、创造体育美,从而建立一种具有丰富情感性的审美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教学内容同质构,让学生在美的感受和创造中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掌握体育技术、技能,进而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在体育审美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以美启真”就会凸显它的育人价值,通过丰富的体育审美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愿望,也可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学习。

4.借助丰富的审美因素改善体育中的束缚性和强迫性,增强其自由性和活力,从而使学生乐于自愿接受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世界观。

体育教学中包含许多“以美启真”的因素,其中,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合作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等都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道德观与世界观。在长期的实践中,忽视了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世界观的培养,或是通过灌输形式进行的,带有过多的强制性,学生很难在认识活动中做出细腻的情感反应。因此,在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世界观时,必须同时引导他们从情感、美感的角度细致地进行体验。体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直观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规范,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为建立良好的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世界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使对学生行为、道德意识的培养,变为对自由意志的培养,这样的体育教学就具有了“以美启真”的美学意义。

5.利用体育审美教育课程与审美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从而树立美好的生活理想。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审美性的情感体验将能够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又将必然地影响到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帮助他们确立美好的生活理想,使他们的生活目标变得更加高尚。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的教育形式借助理性的审美感与道德感,把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进而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自由选择,从而化解道德理性与个体感求矛盾引起的焦虑和不安,既使个体行为中感性冲动的盲目性得以净化,走向理性自觉,又使行为中理性冲动的强制性得以弱化,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这就是“以美启真”的体育教学的真谛。马斯洛认为,人自身越完美,他知觉的世界就越完美,而人知觉到的世界越完美,世界就会变得越完美,因为二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能动关系。这正是对真、善、美的深刻表达。

参考文献:

[1]杜文.大学体育文化中的审美教育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6-76.

篇7

一、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二)集体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彻底贯彻以集体利益为先的思想。(三)文明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要具备尊师重教,与同学友爱、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等良好道德品质。(四)意志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承受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面色坦然地处理问题。(五)团队合作意识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能通过团体项目,学会合作精神,了解1+1>2的思想。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施一项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国现在就读的是“90后”的大学生,这批学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实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当代“90后”的学生一贯被贴上突显自我、实现自我的个性标签,他们是比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会背景的话,“9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达不到该年龄的高度。学生依旧存在着叛逆心理,张扬个性的元素,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艰辛及为人处世的思想。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炼,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识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二)教师以身作则,在言行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体育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学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制定课堂规程。课堂规程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在开学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课堂规程的教育,重点讲述课堂中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讲礼貌、尊师重教、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问题。只有在遵守严谨的规程中,学生才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体会体育教育的奥秘。(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体配合完成一项任务,在学校中寻找标识物来完成任务,达到终点。游戏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体会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集体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五)挑战自我。体育课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宗旨的,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在练习中要关注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思想精神。(六)奖罚分明。在体育课中,对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当众提出表扬,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在平常实践中得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新思路

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面广,针对性差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快速进步与发展,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学生都是根据其自身特点,它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已经具有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些还是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的学生。普高类学生文化基础好,但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且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很多在高考中失利,心理上的落差较大,对专业缺乏足够的、必要的认识,带着一种无奈的、抵触的心理去接受它,这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中职类学生经过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思想牢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3+2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和全国统一的春季高职考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正因为生源形式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稳定因素也是多样的,这势必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广,但在不同学生的针对性上还做得不够。

(二)形式多样但实效难显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各学科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电化教育等等。但是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还有待于教育效果的检验。现实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人生目的追求上,一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政治信仰,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轻无私奉献。尤为突出的是,部分同学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受作为人生追求价值目标。我们不能用这些个别的现象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还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队伍庞大,凝聚力差

在高等职业院校里除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外,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和谐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却一直徘徊不前。据调查,不少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成绩感逐年递减,工作热情越来越低,工作心态越来越差。不可否认,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待遇普遍较为低下,较低的薪酬与高强度的工作付出极不相称,在比较心理的影响下,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难以提高,工作态度容易波动。加之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工作越来越严,高校的辅导员学历能力越来越高,即使是学历较低的辅导员也在通过考研等方式来达到“曲线转岗”的目的,他们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过渡,一旦有机会就转岗的思想普遍存在。而且辅导员分布在各个系部或二级学院,虽然由学生处统一管理,但缺少凝聚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差异化的教育策略

从高职学生的生源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二是已经具有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三是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的学生。

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就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水平,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如对于第一类学生,要特别针对他们专业精神不稳定的状况,我们通过始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坚定他们投身事业的决心。对于第二类学生,要针对他们基础文化知识薄弱的问题进行引导,鼓励他们正视弱点,勤奋学习。聘请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和成才的实践体会,开展榜样教育,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于第三类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比较差,大多在人校前就认识,容易拉帮结派、哥们义气,正确引导这种非正式组织的思想导向,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多元化教育方法

要创新教育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比如“两课”的教育中,要增强实效,要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要深入社会,将抽象教育与直观教育相结合,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此外,通过开设学术讲座和政治理论学习班,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通过导师制、党员结对子等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实做细。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生会、团委和系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和喜闻乐见的各种讲座、竞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动态化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除了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改进教学,还要解放思想,打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有的学者提出辅导员队伍流动过快,要建立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笔者并不认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并不是减少人员流动,而恰恰是在适度流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动态的稳定。如果不考虑辅导员在职称、收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一味追求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几位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中来,要不断调整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结构,保持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活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政工人员不断学习、研究,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只要做到领导重视,教工尽职,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一定能有声有色,收到实效。

三、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纷繁复杂,越是纷繁复杂,作为高校相关领导理应必须关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完善制度建设,从而保证学校稳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世界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诚信迷失与道德失范、精神世界寂寞空虚、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大学生对于精神文化飞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精神文化发展实际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高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等失调失衡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缺乏成熟稳定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与科学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时效性,从而为更好的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人们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诚信迷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各类不良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失调失衡现象令人堪忧。

1、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矛盾、问题时所持的价值态度和基本立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在促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各类不良现象,诸如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篡改成绩单等现象时有发生,制造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甚至于青少年犯罪也时常成为新闻或者报纸的头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伴随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锋博弈造成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同一性矛盾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求职和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越来越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而缺乏敬畏感、底线和稳定的价值观。

2、精神世界寂寞空虚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特殊阶段,大学生面对学习、恋爱和求职等各种压力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不能自主、正确的处理而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心态,对于自己内心遇到的困惑很少有同学愿意向父母倾诉而相比较之下他们更乐于选择向同龄伙伴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真实的想法,通过更新QQ、微博状态等形式宣泄自己内心的烦恼以满足自我内心获得及时情感反馈的需要。

2、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矛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等观点持点赞认可态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的“碰瓷”、“扶不扶”等事件的发生,造成大学生虽然意识观念上有明确的道德追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敢积极践履,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这种矛盾心理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具备本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对此国家应该健全和加强相关法纪法规建设,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核心价值体系包含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内容。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和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都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引导公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整合社会利益协调思想关系功能,通过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予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确立稳定价值取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确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抱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矛盾的背景下克服价值选择上的混乱无序,培育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生理想保驾护航。

最后,把对象需求性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象需求性内容是基于人的发展立场把受教育者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发展的需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重新确立的教育内容。核心价值观创新对象需求性内容就是把核心价值观“嫁接”到对象需求性内容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竞争压力大、精神空虚、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实际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满足学生现实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适应大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篇10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二、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授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三、注重榜样模仿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