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

篇1

科类

专业代码及名称

招生计划

报名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测试时间

艺术类

130401美术学

20

太原师范学院

1月16-17日

1月19日

1305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太原师范学院

1月16-17日

1月19日

130305广播电视编导

20

山西传媒学院

2月24-25日

2月27日

130304戏剧影视文学

山西传媒学院

2月24-25日

2月27日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学院专业简介及考试安排

美术学院

一、美术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艺体系成立于1950年10月,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的高等艺术教育单位。学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重视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美术学学科教学规模与层次完整、师范美术教育研究人才集中的单位,是教育部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0余人,研究生170余人。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和摄影3个本科专业,艺术学、美术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等4个硕士学位点。设有中国画、油画、综合艺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影像艺术、艺术理论等7个教研室。

学院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取得可喜成绩。近十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艺术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课题,以及多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在全国、全省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管理人才,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教育及艺术创作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五年学生中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全国、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

二、招生专业简介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美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艺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中西艺术比较、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基础、设计及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等课程,以及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版画、平面设计、电脑设计、室内设计、摄影、美术理论等选修课程。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艺术设计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了解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掌握现代设计技术手段,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设计艺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设计学概论、设计史、中西艺术比较、设计基础、书籍装帧、CI设计、招贴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设计实践等课程,以及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影像传媒设计、彩墨画、壁画、版画等选修课程。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1、美术学

报名时间:1月16-17日

报名地点:太原师范学院

考试时间:1月19日

考试科目:色彩、素描。

2、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报名时间:1月16-17日

报名地点:太原师范学院

考试时间:1月19日

考试科目:色彩、素描。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咨询电话:0531-86182188(美术学院)

网址:msxy.sdnu.edu.cn/

传媒学院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1、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2月24-25日

报名地点:山西传媒学院

考试时间:2月2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戏文创作与评论:(1)分镜头脚本写作;(2)命题故事写作;(3)电影评论写作。

2、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2月24-25日

报名地点:山西传媒学院

考试时间:2月2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影视创作与评论:(1)命题故事编写;(2)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咨询电话:0531-86182852、86180283(传媒学院)

网址:cbxy.sdnu.edu.cn/

合格证发放及录取原则

合格证发放

报考美术学、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的考生,须先参加美术省统考并达到省统考本科合格线。

4月30日前,学校通过招生办网站公布成绩。合格考生可在招生办网站自行打印《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

各专业按照招生计划1:4的比例划定合格线。

录取原则

山西省级招生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给我校投档,我校按专业志愿清原则录取:投档后,美术学、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广播电视编导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戏剧影视文学按专业成绩加高考文化成绩所得的总分从高到低录取。

篇2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以下简称"津沽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照新型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学院地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毗邻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于天津师范大学校园内,共享母体校图书资料、生活设施、体育场馆、后勤服务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学院聘请天津师范大学和其他高校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教师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其中有200余名教师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占55%。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有文学、新闻与传播、理学、外语、法学、经济、管理、教育、艺术设计、表演等10个系、2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在校学生7200余人,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院实行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多名外籍教师讲学、任教,与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办学的国际性、开放性。

学院按照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有关政策进行招生,学生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毕业证书,实行教育部网上电子注册;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士学位。

专业报考

1.报考条件: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2016年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条件,参加2016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均可报考。具体招生专业及计划见“附表一”。

附表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系别

专业(招考方向)

招生计划

学费

艺术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

52

21000

元/年/人

环境设计

80

数字媒体艺术

26

摄影

27

表演系

表演

45

舞蹈学

26

广播电视编导

84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27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

22

新闻与传播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

105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

106

合计

   600

 

注意事项:

1.以上招生专业(方向)均为本科层次,学制四年。学费执行天津市物价局批准的独立学院收费标准。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包含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采编、公关礼仪主持三个专业方向;舞蹈学(不含国标舞)包含舞蹈教育、舞蹈编导两个专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包含专题片编导和电视编辑两个专业方向。入学后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按学生意愿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

3.声乐表演方向招收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现代音乐表演方向招收器乐为钢琴、贝大提琴、单簧管、小号、长号、爵士鼓、吉他、电贝斯和萨克斯管。

4.摄影专业在学期间需自备器材,建议使用单反相机。学院会适当提供大中画幅相机、摄像机等专业器材。

5.戏剧影视文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合格证可互用。

6.在各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计划为准。

7.请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所在省市本年度艺术类专业招生相关规定,避免出现因违反规定成绩无效的情况。

2. 报考办法:

①凡有省统考或联考的专业:根据教育部及各省相关规定,我院使用省统考或联考成绩,考生须取得省统考或联考专业合格证。其中摄影专业原则上均使用美术类统考或联考成绩,如部分省规定必须使用摄影摄像摄制类统考或联考成绩的,按省内规定执行;声乐表演方向使用各省音乐表演类声乐(演唱)统考或联考成绩,现代音乐表演方向使用各省音乐表演类器乐(演奏)统考或联考成绩。

②凡没有省统考或联考的专业:我院使用校考成绩,考生须取得校考合格证。具体情况为:

A.河北省的考生须取得省内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江苏省的考生须参加省内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并取得我院专业合格证。见“附表二”。

附表二:与河北省、江苏省指定高校的对应专业

考生范围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专业

省内指定高校

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

报考办法

备注

河北省生源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须报考并参加指定院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取得合格证,即视为取得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专业合格证。

凡相同专业涉及到省内两所指定高校,考生选择一所即可。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

表演

江苏省生源

播音与主持艺术

南京师范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须参加指定院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并取得我院专业合格证。

舞蹈学

舞蹈学

表演

南京艺术学院

表演

B.山东省的考生,根据山东省的有关招生政策规定,不得参加我院在天津考点组织的考试,但我院承认该省考生所取得的全国任意一所本科院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合格证须经省招办备案)。

C.除上述A、B条款中涉及的省份外,凡我院下达艺术类招生计划省份的考生(含天津市考生)须取得全国任意一所本科院校(含我院)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合格证须经省招办备案)。

D.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在天津考点的考试报考办法:

(a)考生通过津沽学院网上报名系统完成注册报名(不缴费);

(b)津沽学院艺术类专业不单独组织考试,承认天津师范大学相应艺术类各专业校考成绩(面试类专业承认天津师范大学的初试成绩)。津沽学院与天津师范大学对应专业及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类专业测试报名网址见“附表三、表四”;

(c)津沽学院根据考生在天津师范大学的测试成绩,划定我院专业合格线,已取得天津师范大学专业测试合格证的考生,我院承认其合格成绩;未取得天津师范大学专业测试合格证的考生,达到津沽学院专业合格线的考生,我院发放专业合格证。

附表三:津沽学院与天津师范大学专业对应一览表

津沽学院专业

天津师范大学对应专业

津沽学院校考适用省份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任何一门均可,取其成绩)

天津、北京

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

天津、北京、新疆、吉林

舞蹈学

舞蹈学(民族舞等方向)

天津、北京、新疆、吉林

表演

表演

天津、北京、新疆、吉林、云南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音乐学(声乐方向)

天津、北京、吉林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

音乐学(键盘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对应津沽学院器乐类型:钢琴、贝大提琴、小号、长号、爵士鼓

附表四:津沽学院在天津考点的报名及对应天津师范大学的报名考试安排

专业(招考方向)

津沽学院网报时间(网址)

天津师范大学网报(缴费)时间(网址)

天津师范大学考试时间

备注

戏剧影视文学

2016年1月18日—2月19日

(jgxyzs.com)

1月18日-1月31日

2月14日-2月19日

(tjnuzsb.com)

3月6日(笔试)

具体报名方式详见《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校考)》(tjnuzsb.com )

广播电视编导

3月6日(笔试)

播音与主持艺术

3月2日-3月3日(初试)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3月10日(初试)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

3月10日(初试)

表演

3月3日(初试)

舞蹈学

3月10日(初试)

3.校考合格证

天津考点的考生可于4月下旬在津沽学院招生信息网查询考试结果,随后我院将邮寄校考专业合格证,不合格的考生不另行通知。

录取原则

凡报考我院的考生须专业课成绩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划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采取以下录取方式:

1.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志愿优先,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外语单科成绩做参考。

2.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表演、音乐表演(声乐表演)、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舞蹈学、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志愿优先,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外语单科成绩做参考。

3.同分录取原则:专业成绩过线按文化课成绩排名录取的专业,文化课成绩相同时,依次按照外语、语文、数学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文化课成绩过线按专业课成绩排名录取的专业,专业成绩相同,优先录取文化成绩较高的考生,如果文化成绩再次相同,那么依次按照外语、语文、数学的顺序,优先录取单科成绩较高的考生。

注:①对于投档和录取有特殊规定的省份,执行省内规定。②我院各专业的公共外语课程全部为英语,小语种考生慎报。

复查

我院将针对艺术类专业新生开展入学后专业复测和复查,对于复测和复查不达标的新生,经查实属违纪违规情况的,一律取消录取资格、不予学籍电子注册。

艺术类专业概况

2016年我院艺术类招生专业及招考方向共有11个: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音乐表演(声乐表演)、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舞蹈学。

学院建有形体房、排练厅、琴房、画室、播音室、演播室、摄影室、广播电视制作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机房等专业实验室,拥有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等的先进设备,为教学实践搭建了良好平台。

学院与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歌舞剧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教育报社、天津少儿艺术培训中心、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歌舞剧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艺术类专业及方向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艺术设计系学生参加十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展获“新锐摄影师”专项奖、参加“金驹奖”世界大学生摄影展、2015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微信摄影大赛、2015年(第8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全国美育成果展、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等各级各类大赛,获奖60余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参加“我的中国梦”天津市高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获市级奖项3项;撰写的作品入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首届“中影杯”天津大学生微电影节编剧奖;第五届天津市大学生微视频大赛获二等奖;多部作品被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采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入围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五届原创影片大赛;微电影《余光》晋级全国第三届彩虹行动微电影大赛决赛,天津市仅两部作品晋级决赛;曾获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二等奖;毕业生赴泰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受到总理英拉接见。表演系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成功举办毕业生音乐会、毕业大戏等近百场教学演出;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共获奖216项,其中全国性比赛获奖32项,天津市级比赛获奖184项;2010年代表津沽学院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演出得到当地好评;2011年代表津沽学院参加天津市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2013年开始相继有24名学生赴台湾的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交流学习;2013年有6名学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并获奖。

各专业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广告策划与创意表达、平面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从事视觉传达及其相关领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掌握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动态,以艺术设计领域内的视觉信息传达为主要学习内容,接受艺术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制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专业制作能力。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公司、动画设计制作公司、影视传媒、各类出版社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教学等单位从事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商业展示、网络页面、标志商标、企业形象的设计、研究、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世界近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专业课:广告策划、广告文案、文字与版式、图形创意、装饰与图案、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网络广告设计、VI设计、印刷设计、书籍装帧等。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环境设计与施工制作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设计实践,从事环境设计及其相关领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掌握国内外环境设计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动态,接受环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制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专业制作能力。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以在装饰工程公司、商业展示公司、建筑与城市规划单位、专业设计公司、大型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和教学单位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课:素描、色彩、构成学、艺术概论、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透视学、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课: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施工材料与工程预算、园艺学、室内陈设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照明设计、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公共设计艺术、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等。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数字媒体艺术思维、艺术创意能力、开发技能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设计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学校、培训机构、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影视公司、传媒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服务公司、杂志社、报社和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开发与项目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构成学、动漫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数字媒体创意导论、动画艺术概论、图形创意、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形象设计、动画脚本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场景设计、非线性编辑、数字影像创作、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片头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动画原理与游戏设计等。

摄影专业

篇3

如果从正式创办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算起,今天的中国戏剧教育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对中国培养专门戏剧人才的机构做分类,可分为中国戏曲类专门学校和话剧影视类学校。中国戏曲类专门学校的演变,历经了从清末民初出现的各种输送梨园子弟的科班,到20世纪30年代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到后陆续成立的各省、地方戏曲品种为主科的戏曲学校,直至今天的中国戏曲学院;话剧影视类学校则历经了从1922年蒲伯英等人筹办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到1925年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到后来的南京剧专、上海剧专,直至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各综合艺术院校设立的戏剧学院。

全方位看戏剧文化教育内容会了解到,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发展,主要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并存的二元结构。

清末为戏班子输送演员的科班,注重的是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基础知识。1919年成立的南通伶工学社,目的在于改造梨园旧风气,培养新人才、新风尚。较之戏班子授徒和科班传授技艺,南通伶工学社主要以新式学习,整肃舞台作风、剧场风气和新知识为教学新意。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10年教学,改造了科班过于沉湎“技巧”“玩意儿”的旧方式,重视文化课,致力于戏曲基本功和文化课、戏剧史论课、演出实践并重,开创了戏曲人才培养的基本教育模式。如今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及各地的戏曲学校,就是中国传统戏剧人才培养和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教育模块。

中国传统戏剧,在不断发展的近现代中,逐渐显现出了其弊端,于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大潮中引进了以话剧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戏剧文化。因为话剧演出方式接近生活的外在形态,所以其成为了中国文化先驱、社会革命家改造社会、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在“启蒙与救亡”的社会需求刺激下迅速发展起来。以“话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各种戏剧专门学校或戏剧教学单位的出现,应和了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要求。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应用的是美国大学戏剧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研究、创作、演出良性循环的体系,这也基本奠定了中国话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从五四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看,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经历了一种二元文化结构变化发展的过程,走过了二元对立对峙、二元分置的互不相干、二元互补并存的历史道路。从批判旧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戏剧的五四新文化中戏剧新文化创造的“引进话剧”,到各行其道、隐然对峙中的互不相干,再到相互借鉴、彼此认同,道路几经曲折,发展艰辛坎坷,中国现代文化最终走到正确认识异质文化,涵化他者文化,包容他、我文化的道路上,实属不易。从当今的戏剧院校教育中,可以看到戏剧教育不同体系互补并存的局面,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都不同程度建立了中国传统戏剧教学单位。西方话剧与传统戏剧并置分离又相互支撑,所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的最终融合、并存、共荣,所概括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与文化融合趋势,为中国近现代以来就存在的二元结构戏剧文化历史命运做了小小归结。

品种分布:歌剧教育的缺失与戏剧交叉品种教学的兴起

歌剧也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传入中国的。上个世纪,最早的歌剧是《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扬子江风暴》《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王秀鸾》等。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珊瑚》《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较为成熟的民族歌剧。1976年以后,又出现了大批原创歌剧,且更加成熟,如由作品改编的《雷雨》《原野》,原创剧作《党的女儿》《苍原》《祝福》《青春之歌》《花儿与少年》《遥远的胡杨树》等。歌剧虽多,但戏剧教育中却少有歌剧教育。从中央戏剧学院建校史上看,1950年是有歌剧系的,著名女导演陈颙就是第一届歌剧系学员。但在后来的办学调整中,成建制的歌剧教育单位就没了,仅根据教师授课需要,在演员的声乐教学中涉及美声和歌剧唱段。当下的戏剧院校是没有完整的歌剧教育文化的,包括中国民族歌剧和西方歌剧。歌剧尽管属于戏剧文化范畴,但其依赖于音乐文化,尤其是声乐演唱艺术。所以,音乐院校的教学机构往往设立声乐歌剧系(简称声歌系)。但很多音乐院校都去掉了歌剧教学内容,只强调声乐演唱及歌剧的音乐性,淡化或忽略了歌剧的戏剧性。因此,歌剧学习内容变为声乐系声乐专业演唱技法、技巧的附属内容,或者音乐欣赏课的内容。

在我国现行的戏剧教育体系中,歌剧教育内容是缺失的。而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往往是美声唱法教学当中涉及西洋歌剧的唱段、片断演唱教学;民族唱法教学的教师也会从《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民族歌剧里选择一些唱段作为教材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但教师很少从“戏剧文化”层面去培养、训练学生的戏剧知识和戏剧表演才能。如果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去参加歌剧排演,在舞台上除了有嗓音训练的基础和演唱技巧之外,戏剧层面的文化领悟性与形象塑造力却是欠缺的,缺少真正歌剧演员的表现魅力。

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歌剧人才培养教育环节的缺失。这种教育缺失给我国戏剧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歌剧、舞剧院的创作人才大多只是靠实践经验“照猫画虎”,使得歌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不如话剧、中国传统戏剧那样佳作迭出、成果辉煌。如果说歌剧教育内容在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里是缺失的,戏剧学院不把其作为戏剧品种开展体系性、课程化的教学;音乐学院对其教育内容仅限于作为阶段性教学材料采用,音乐教育体系里,其作为一个艺术品种也整体缺位的话,那么舞剧、音乐剧的教育在戏剧教育体系里也并不到位。

但是,戏剧教育的崛起是必然趋势。放眼中国的戏剧教育,其变化随着舞剧教育与音乐剧教育的开展而表现出来。舞剧教育,以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在北京舞蹈学院为研究生开设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为重要标志,彻底结束了戏剧院校课程中不设“舞剧创作”课程、舞蹈艺术院校没有专门“舞剧创作”的状态,终结了戏剧教育、舞蹈教育都不涉及“舞剧”的历史;音乐剧教育的开展,从中等专业学校到大学,衔接得很紧,1990年,武汉艺术学校创设了实验性质的音乐剧班,1995年,中央戏剧学院创设音乐剧表演班(简称“音乐剧表演95班”),两所学校,先后开创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音乐剧教育历史。

2007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并在成立大会同时召开首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召集了设有音乐剧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的中国艺术院校共襄盛举,发展中国音乐剧文化。至2013年5月17日,研讨会已举办到第6届,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轮流举办,与会者交流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研究课题、人才培养情况,越来越多的戏剧、音乐、舞蹈教育家和管理者关注着中国音乐剧教育的发展。

综合趋势:戏剧教育要理性认识舞剧与音乐剧体裁

音乐剧的雏形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轻歌剧演出。而中国对于发展迅猛、商演火爆的音乐剧研究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邹德华、居其宏、刘诗嵘等先驱者成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为标志开始的。

中国舞剧是在西方舞剧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观众最早的记忆是《小刀会》《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后来有了《祥林嫂》《红梅赞》《阿诗玛》《泼水节》《大梦敦煌》《丝路花雨》《花木兰》《一把酸枣》等作品。

音乐剧与舞剧在艺术院校里存在着教学上完整、内容缺失的尴尬,这是其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其既是舞蹈,也是音乐,更是戏剧,生存在一个交叉地带,专业上具有综合特点,在舞蹈、音乐、戏剧领域里处于尴尬的“三不管”状态。实际上,就表演或演艺文化层面讲,戏剧、音乐、舞蹈可归拢在“大舞台”“大演艺”的范畴内;而在演出项目的统领性上,舞剧和音乐剧在体裁、承载力上,具有这样的特点和能力。所以,在综合艺术院校里,学科优势与交叉发展教学中,让人才培养的能力指向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协同起来,提高教学意识,用好学科设置的天然优势。当前,许多单科艺术院校也都在向综合学科、交叉专业的方向发展,如美术学院办设计、动画、电脑艺术等学科,音乐学院里办戏剧、影视、美术、舞蹈等学科。教育者应意识到:媒体的综合,是艺术表达方式能够综合的物质前提。学科、专业之间的隔膜与壁垒,早该被打破。有时,同一所大学建制内的教学单位之间的壁垒,往往会因思路窄、知识少、能力差等原因而无法被打破。

歌剧、音乐剧、舞剧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实际上是对分得太细致、过于单一的学科、专业提出了办学课题,那就是教学、研究、创作展演上“新的综合”。因此要特别处理、调适好现实专业结构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关系。要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强有力的行政调控手段。在戏剧教育中,对不同戏剧品种的教学、人才培养、创作进行检验。否则,人们就只能走墨守成规的老路。毕竟,现在的艺术院校建制,没有一块空间是不曾行政区划过的,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要想打破这种壁垒,就要涉及人力、物力、资金的调动、斡旋和教学节律的调适、安排等问题。最好的方式应是,以创作项目调动学院资源,让不同教育单位的资源向同一个剧目创造的项目聚合,统一指挥。此举可提高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整合教学单位艺术资源、项目,调动创作热情,是一种短暂且有效的途径。

长效机制如何建立,成为综合艺术大学办学中要经常思考的问题。媒体综合了,艺术样式综合了,但艺术教育却缺少综合机制,这是戏剧教育单位应反思和改变的现实。在用项目方式检验了艺术教育“综合创作能力”后,就应深入思考和着力展开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质量标准的“综合办学能力”,设计一整套课程将舞蹈、音乐、戏剧的人才培养纳入一个可分可合、互依互渗的体系当中。这是戏剧教育和综合艺术院校教育在意识到艺术创造能量的时候,在艺术人才能力面临艺术生产“综合趋势”甄别、挑选的时候,应认真应对的问题。

在一般舞蹈与舞剧之间,产生了大量题材模糊、线索随意的大型“舞蹈诗”“舞蹈诗画”“舞蹈音诗画”。这从一个侧面透露了舞剧创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应意识到其在戏剧、舞蹈、音乐院校和戏剧教育中会大有可为。北京舞蹈学院率先开设了舞剧创作艺术概论课程,但全国舞蹈学院中开设类似课程的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30所学校创办了音乐剧教育课程,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等。但是,有多少是将音乐剧、舞剧当作戏剧艺术去讲授、研究的,就要具体分析了。人们常把舞剧当作一种舞蹈体裁,或将音乐剧当作一种游戏中的音乐舞蹈表演,这种认识并不确切、不到位,而这恰恰是戏剧教育大显身手的地方。

拓展趋势:戏剧教育与影视、传媒

众所周知,摄像机记录戏剧演出过程、电影艺术中的戏剧性、电视剧的兴盛、电视节目栏目化的诞生,包括戏剧在内的一切既成艺术产品,都表明电影电视文化与戏剧艺术有着历史性的不解之缘。所以,从我国开始培养影视人才开始,戏剧院校也开始纷纷设立学科,在戏剧文学、戏剧表演、戏剧导演和戏剧舞台美术等各专业后面加一个括号,注明专业拓展,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和戏剧(影视)舞美。这种括号内的特别注明,有“包含”“涵盖”的意思,更多的是专业领域“拓展”的意思。

戏剧与电影电视在本质上,是依赖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媒介而存在的文化现象。媒介特质决定了这是两种方法、过程、效果等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二者在少部分有交叉点,即艺术领域。在更多情况下,二者是“两条跑道上的车”。因为某种意义上,电影电视不全是艺术,尽管有程度不一的艺术含量。关键在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物质媒介依赖的创造、存在、传播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内容,本质上是不同的。戏剧是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却是大众传媒。仅在编故事、演故事、调动各种手段叙述故事等方面,戏剧与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有相似性,因此在戏剧院校的学科专业中就有了课程的相关性。戏剧教育果断地设立影视课程,培养电影、电视创作需要的人才,如编剧、演员、场景设计者等,这是十分必要且正确的。

戏剧院校的影视教育,一方面应加强这种教育;另一方面应理性地、清醒地意识到戏剧艺术与电影电视文化的区别,否则就会产生误导。当下,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的设立,强调了二者可以交叉的领域,却忽略了二者分道扬镳的历史事实和媒体决定的本质上完全南辕北辙的异质空间。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中的戏剧教育和电影电视教育,仍旧归属在分设的不同教育单位;但有一些学校的艺术机构,根据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设立的情况和批准的名目,已经开始调整机构的设立,将分开的影视教学单位和戏剧教学单位又合为一体了。这样的学科专业调整,未见得是理性的。应该强调,无论是戏剧教育涉及或覆盖到的与影视文化重叠的部分,还是戏剧教育涉足的影视人才培养的领域,都应意识到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空间的拓展与能量的延伸,并非指戏剧与电影电视在学科领域中可以等同视之。

戏剧教育可拓展的领域,远不止电影电视文化、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相关人才,还涉及各种文化的电视节目。那些带有表演性的电视工作者,如节目主持人、文艺节目策划者、文艺栏目主持者;那些电视演播室的空间设计者、节目的总编导、制作人等,往往就是从对戏剧人才“适应新形势、新条件、新要求”的培养目标、课程创设和实践环节的变革中产生的。戏剧院校的人才培养,成为传媒学校的传媒人才之外,源源不断补充到电视台甚至电台。戏剧学院出身或有戏剧学习背景的人才在电台、电视台都成为了骨干,从中央到地方,比比皆是。

所以,在拓展戏剧教育的自觉意识下,其发展就应研究现实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实践环节,在大众媒介网络化的今天,占据发展先机。

应用趋势:戏剧学科发展中的社会表演与应用戏剧

应用艺术的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审美艺术的发展。应用艺术已经是当下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艺术新贵。就戏剧文化来讲,戏剧被应用于政治、商业、团队培训的做法由来已久。但是,有意识地研究这个问题,却是近年的事。这就致使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出现。

社会表演学大约出现在2005年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里。以孙惠柱教授为代表的戏剧教育、戏剧研究群体,在大力介绍理查德·谢克纳教授的人类表演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表演学的概念。从2008年起,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研究群体开始致力于应用戏剧学的研究,在理论准备和课程设计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招收应用戏剧学的本科生。

无论是社会表演学还是应用戏剧学,都应溯源到人类表演学中去。理查德·谢克纳作为戏剧学与人类学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继承者(他自称为学术成果的“合成器”,是戏剧学、社会学、心理学,尤其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交叉结合的“合成器”,他结交了重要学者,如“社会戏剧”概念的提出者维克多·特纳、《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的作者欧文·戈夫曼、《文化的阐释》的作者克利福德·格尔兹等),在戏剧表演与人类学考察、心理学研究、文化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创设了这种学科交叉的、概念陌生的知识体系。以1979年美国纽约大学成立人类表演学系为标志,“人类表演学”这个概念诞生,逐渐为学界所接受。人类表演学认为,人类的“类生活”当中,表演无处不在。研究这种表演的动机、发生、过程的学问,就是人类表演学的范畴。人类表演学所称之为表演,包含了传统戏剧文化中的审美戏剧表演,而且不仅是戏剧艺术,是所有艺术的表演;同时包含了有意识或下意识“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的“表演”,是非艺术的表演。谢克纳人类表演学观察、研究的对象分为常会交叉重叠的五大类:审美的表演、社会的表演(社会角色扮演)、大众的表演(公众表演)、仪式的表演和游戏的表演。理解这个概念显著的特征就是“表演”。虽然谢克纳是戏剧导演和戏剧表演者出身,但他的表演已不仅仅指戏剧表演,而是一切有意识的传递意义的行为。较之戏剧艺术、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表演,人类表演学的“表演”含义是泛化意义上的概念,人类的社会行动无处不在表演。

比之人类表演学“表演”泛化的观察对象,社会表演学注重“社会的表演”与“大众的表演”,强调作为“社会人”的表演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性”与必不可少的“规范性”,强调对这种表演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带来的社会意义,强调把自我与角色、前台与后台、脚本与即兴的矛盾基础作为社会表演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基础关系。社会表演学认为,积极认识与主动利用社会表演,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和人的自身能力。

应用戏剧学致力于戏剧手段、戏剧方法的现实利用。戏剧手段和方法可运用在现实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培训活动当中,利用扮演、表演,规定情境中的选择与行动一类的戏剧手段和方式,增加参与活动者的“临场感”与“趣味性”,借此达到活动组织者的预期目的,提高活动的教育、培训乃至治疗效能。在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改进和各行各业的行业规范培训领域里,应用戏剧大有用处。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的研究、教学团队锁定这类教育活动“对戏剧手段的借重和依赖”,其理论启发来自人类表演学,认识逻辑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和研究群体2007年以来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判断:应用戏剧在中国的出现和必然发展,是顺遂应用艺术作为艺术新贵蓬勃兴起的现实潮流与发展指向。

社会表演学和应用戏剧学的教育,其关注焦点与审美戏剧关注的不一样。审美戏剧教育培养的是剧场艺术专业人才;社会表演学、应用戏剧学所关注的是剧场艺术以外戏剧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部分。社会表演学研究社会表演的生活现象并积极运用成果;应用戏剧学厘清艺术戏剧与应用戏剧的范围、内容、对象及目的,牢牢锁定的是“应用”内容和方式。社会表演学与应用戏剧学相联系而重点不同,但为戏剧教育开辟“审美戏剧人才”培养目标以外的戏剧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发展空间与应用前途诉求却是相似的。在“应用”目的上,二者有很大的交叉重叠地带。

戏剧教育的发展,应关注应用学科的出现。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广泛展开人才培养,并让研究生、本科生迅速进入实践,深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商业培训和监狱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进行实践,检验应用戏剧学的理念与方法。这是戏剧教育发展中一种富于实践意义的应用学科的出现。对此,应充满探索的负重与分享的喜悦。希望更多戏剧教育同行和单位加入这样的探索,培养大量戏剧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尤其是教师行业,这对中国教育发展、社会文化与行业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戈.戏剧教育与戏剧专业发展的前途[J].艺术教育,2007(12).

[2]吴戈.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J].艺术教育,2008(3).

[3]吴戈.戏剧与教育[J].学园,2009(2).

[4]吴戈.戏剧活动与教育活动[J].艺术教育,2009(6).

篇4

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影视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的影视传媒高端人才,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回顾中国影视传媒艺术的发展历程,深切感受到坚守精神价值的意义。探究传媒艺术的新时展需要观念正确认知,也需要把握现实状况。

一、影视传媒艺术发展状况分析

毫无疑问,影视传媒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促发了快速发展现状。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于传媒艺术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应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的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非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其相互影响使得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艺术学升级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编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摄影、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

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5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三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依赖学科评议组的学术判断,与制定有步骤的删选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既有膨胀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为真正需要并且也有条件的学科上台阶提供机会。及早规范传媒艺术学科的入道门槛和学科建设规格已经迫在眉睫,实施必要的准入制与质量监督也势在必行。而关键是确立学科在人才艺术质量把握与传媒水准的衡量上,否则,我们一些学科教学基本准则就难以确立,人才质量也必然不能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探究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门类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发展学科,促进传媒艺术学理更为扎实的深度建设,都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人”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介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艺术传媒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造就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复合型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培养构想

我们已经到了重新思考影视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阶段,而其中电影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先导性对象,这里着重从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影高端人才入手来窥视如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首先要对电影人才基本认识:

(一)中国艺术教育包括电影教育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包括观念变化和社会需求现实变化

一般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局限和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局面,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包括电影教育在内,遵循的是艺术是个人技巧技艺的体现,看家的本领和吃饭的本事都在于技艺高低,于是推崇的就是艺术专一技巧教育。就整体社会形象而言,艺术也是高雅的代名词,专业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专才的教育。这导致的是传统艺术教育成为精英艺术表演专才,技巧成为衡量标准,单一专才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人才培养必要性都无可置疑,以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取得了门类区分、各自掌握专业分工的基本路子。其长处是以技能精到为目标分工合作的电影创作体制,保证了电影的综合性的聚合。但不能不看到其弊端可能是突现了在获得技巧专一的同时,其他关系到人的全面的价值的让位和文化素养的低落。电影人才适应少而精的专才教育也是时代之需,却不是长远之态。

近10年,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

上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电影创作从单一性的电影学院分科教育到跨科类的创作(如摄影、美术系毕业生成为导演等),再逐渐扩展到戏剧学院等其他艺术门类人才崛起成为电影创作专才(包括在编剧、导演、表演人才上非电影学院分科培养人员成为电影创作崭露头角角色),综合性人才慢慢地从综合高校的各类学科学生中涌现成为电影创作的新生力量等。而这一新现象在电视台更为明显:越来越多非学电视人员成为创意主体的骨干。于是,时代需要高素养、综合素养艺术人才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要求,和电影创作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期望,超越了仅仅是技能教育阶段,而引起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发展热潮。综合文化进入电影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而环顾国外,以电影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为代表)成为高端电影人才基地,跨学科人才深造成为美国电影创作主力、综合性大学培养电影出色人物的例子越来越明显,创作人才迭出于综合大学的现实,大大鼓舞了中国电影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步伐。中国电影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艺术学院发展迅速已经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综合大学的电影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层面的高端人才的优势得到展现,博士、硕士点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技术型单一人才的景观。以mfa专业硕士人才为目标的电影艺术教育格局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到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并驾齐驱的阶段,但专业分科性占据电影实践主力的长处和发展局限、与综合性人才增多却还不能影响创作大局的现象凸显出来。

(二)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综合性大学进入电影人才培养肇始于1993年,当时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影视教育专业,这是综合性高校第一次染指电影教育。次年,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复设立了“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科,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后按照学科目录调整自然变成“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点。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有别于专业电影学院的培养体系,在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随后以此电影学博士点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又获得中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高端电影人才培养在研究生不同层面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如电影学院也开始在研究生层面招收高端电影人才,开始转变电影创作只要分科性人才的观念,综合性意识逐渐渗入专业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的电影高端人才培养则驶向快车道。

在这里,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包括电影创作不仅仅是分科技术人才培养而需要综合性素养教育,综合院校的电影人才培养自有其时代需要和独特性,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人才也必须在人文综合素养和超越技术技能培养上扩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dv影像创作的普及性时代到来,电影的技术创作门槛降低,而创意的文化水准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影像创作人才,更多跨专业人才进入影视创作,电影人才期望高端提升的愿望增强,几所重要的首批mfa培养高校的艺术硕士报名人数高涨,更多电影人才培育学校跟进,高端电影人才教育需求增加。

在包括《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的风行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所

引发的创意创造的现实面前,电影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随着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综合性电影创造人才的意义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电影教育迎来了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人才相互融合的时代。将专业性提升为综合性创造人才和综合性培养需要拓展跨学科意识,以及专业与综合相互为用的认识,促发电影培养新观念,恰逢其时人才培养意识促发了需要多校整合资源、联合培育电影人才的时代,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学位计划肯定会带来电影高端创作人才涌现的新景观。

(三)如何创设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思考

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需要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人才培养除了前述的最早开设综合性大学电影在职硕士、第一个综合高校电影硕士点、第一个高校电影学博士点以及第一个开设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培养出如演员潘粤明、导演宁浩),以及创设至今的大学生电影节为电影多样人才实践打下基础等外,形成对于综合性复合型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培育的经验。其中,综合性电影人才培育观念的确立第一重要,而培育课程和方式成为实现的保障,理论和创作实践结合的实施要求是促发因素,以师资保证和教师素养提高来支撑也是必要的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国家唯一的中国电影史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周星教授和于丹教授的电影与电视课程分别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周星教授还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多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影历史与理论、纪录片理论、影视创作实践等方面获得突出成就。

篇5

1.1文化现实培训

文化现实培训主要是培训者利用案例分析、文化包、电影、戏剧表演、阅读、讲座、讨论、问答等手段来向被培训者传授英语文化知识,这种培训方式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文化培训方法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方面仍旧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1.2互动培训

互动培训主要是通过组织被培训者与英语国家群体或者具有较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群体开展交流或者共同参与一些活动来引导被培训者对英语文化作出了解。这种培训方式由于采用直接交流的形式,所以更有利于解决高校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实际困难。

1.3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主要是使用情景联系、实际考察、文化进入以及角色游戏等学习方法来让被培训者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和经历。这种培训方法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效果。

1.4文化意识培训

在文化意识培训中,高校英语教师需要了解英语文化的概念、特质、特点以及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这种培训中,主要是通过比较本土文化与目的与文化来深化高校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的认知。

2、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1提高学生英语作品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英语作品阅读量,是实现英语文化与英语语言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进行获取和接收的过程。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英语语言形式,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英语文化内容,所以在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中,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并强调英语文学作品阅读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过推荐的形式来让学生接触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学生则可以利用借阅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方式来开展自主阅读;另外,教师可以设计与组织读书报告、英美文化竞赛、英语文学作品讲座等活动来对英语跨文化教育第二课堂进行开辟以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为广阔的英语文化了解空间。

2.2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影视作品

与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相比,英语影视作品能够更为直观的呈现出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文化知识,所以在英语跨文化教育中,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应试作品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此方面,教师应当考虑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有限性,并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辟,从而将英语应试作品所具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功能向课外延伸。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多媒体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的利用,同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出英语国家地理、历史、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英语文化信息的电影作品,以便让学生利用心理感应和视听感官来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与感受。

2.3引导学生结交外国网友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结交外国网友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引导学生结交外国网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言环境方面的缺陷。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在英语学习效果的提升方面发挥出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事实上,高校大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使用英语与他人开展直接的沟通与交流。而通过对网络的利用,高校学生可以十分方便的获得这样难得的机会,所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让学生与英语国家同龄学生构建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2.4对真实的交际场景进行模拟

篇6

    影视作品是城市文化的极好载体。很多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都得益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上海滩》与上海,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唐山,动画《水漫金山》与镇江等。就青岛影视产业发展而言,已出品了不少以青岛历史为题材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作品,如《青岛之恋》、《青岛往事》、《跑马场》、《风雨劈柴院》等。尤其是2009年4月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国产电影院线公司联合拍摄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影视动漫作品则有登陆央视的青岛本土动画《小牛向前冲》。这些影视作品对打造青岛城市文化品牌,促进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相对而言,从青岛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中取材的青岛影视作品却很少见。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影视动漫是根据城阳区民间文学作品《童恢传说》改编而成的《不其清官童公传》。中国影视作品历来承继着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题材资源与艺术灵感的良好传统。中国着名的民间文学作品几乎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说》、《牛郎织女》等都被高频率改编成影视作品。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在打造影视之都的当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可以从青岛历史中选材,如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可以从青岛民间文学中寻找灵感,将青岛民间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影视开发,制作成影视动漫作品。或者在制作影视作品的同时,创造性采用青岛民间文学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当中。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红高粱》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成功运用民间文学元素不无关系,如民间故事叙述方式、民歌、民谣、俚语、谚语等都为影片《红高粱》增色不少。[3]这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一方面对青岛民间文学与文化起到宣扬作用,一方面对打造青岛影视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岛有着良好的影视资源,作为影视剧组的天然摄影棚,青岛接纳了大量影视作品到青岛取景,如《恋之风景》、《美人依旧》、《盛夏晚晴天》、《海洋天堂》、《珠光宝气》等。青岛的都市丽景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一一闪现,营造了独特的影像青岛的奇特景观。而青岛籍当红明星众多,如唐国强、林永健、黄渤、黄晓明、陈好、朱媛媛、白百合等。他们共同构筑了青岛影视产业的宝贵资源。比如,在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中,有45位青岛籍演员同时出演,共同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还有电视剧《青岛往事》邀请黄渤、林永健主演,《青岛之恋》则由黄晓明主演。

    二、青岛民间文学影视开发的途径探析

    1.与地方高校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在对青岛民间文学进行影视开发时,可与青岛地方高校联手,制作出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动漫作品。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比如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白山神》就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的。闽北首部原创动画片作品《大红袍传说》、《大王玉女之传说》则由福建武夷学院艺术系动漫专业师生挖掘武夷山本土文化,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大红袍的传说”和“大王玉女之传说”改编而成。具体到青岛动漫,目前很多青岛高校都设立了影视动漫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在这三所学校分别设立动漫文学创作中心、动漫科技研发中心和动漫培训中心。还有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落户青岛,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文化产业、中国传媒大学落户青岛开发区,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和中视动漫城落户城阳区都将对青岛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目前正在制作的动画电影《崂山道士》就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完成。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

    2.与知名导演、影视制作公司、动漫企业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

    地方政府参与影视制作早有成功先例。动漫作品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地方政府在宣扬与保护地域文化过程中,如能巧妙借助动漫艺术形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艺术与社会效果。如中国第一部体现中华传统武侠的动画作品《虹猫蓝兔奇侠传》就是由张家界和宏梦卡通联手制作完成的精品,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风景秀丽的张家界。观众在收看《虹猫蓝兔奇侠传》之后,对张家界的山水风光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52集动画连续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是由泸溪县政府与长沙殷氏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010年《盘瓠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泸溪县政府为保护与传扬盘瓠与辛女古老的传奇故事和泸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现代动漫艺术形式,制作出专题画册、电视专题片、主题歌曲等,取得很好的宣传与保护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无疑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电影领域,有唐山市政府入股6000万,参与制作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电视剧领域,则有福建莆田政府参与大型神话剧《妈祖》的制作。具体到青岛,青岛地方政府已经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而反映青岛历史上第一代青岛移民的创业之路的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汇集了鲁剧创作精英,力图打造反映青岛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精品。

    3.青岛名山民间文学与青岛影视产业开发

    从青岛名山文化入手,选取与青岛名山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具体到青岛名山文化,可以借鉴泰山文化的影视开发。根据泰山文化、泰山民间传说等创作完成的大型动画片《泰山》已于今年三月份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首播。该片“意在用大型动漫系列片的形式,将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影片把泰山文化中传播广泛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相关史料,用动画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演绎。”[4]相关影视动漫作品还有《泰山石敢当》等。青岛市内名山林立,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崂山,其次还有青岛市区的信号山、浮山、信号山、太平山、观象山、小鱼山,青岛郊区的山如即墨的马山,平度市区的大泽山,黄岛区的大小珠山,胶州市区的艾山,莱西市区的大青山等。纵观青岛市境内的名山发展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一座名山历史积淀甚厚,有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名人佚闻或遗迹。比如平度大泽山与大泽山民间故事,胶南大珠山与大珠山民间传说,胶南琅琊台与徐福传说,即墨驯虎山与童恢驯虎传说,即墨小龙山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即墨灵山与灵山老母的传说,胶州艾山与石耳争奇的传说等。以即墨马山为例,翻开即墨民间故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马山的民间传说,在这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当中,又有很多是关于马山狐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构筑了马山独特的狐文化。如此众多的狐狸故事与瑰丽多姿的狐文化,无疑都构成了影视开发的极好来源。

    4.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与青岛海洋影视产业开发

    青岛正在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挖掘蓝色海洋文化内涵既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之必需,也是其重要表现。作为青岛蓝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海洋民间文学当中有大量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特产等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们广泛分布于青岛市辖属的七区五市的民间故事当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为青岛海洋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青岛作为知名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洋影视产业。2013年年初在CCTV-8热播的大型海洋神话电视剧《妈祖》就是将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岛海洋民间故事是一座巨大的题材宝库,有些海洋故事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些海洋故事,将大力推动青岛海洋影视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着力于凸显海洋文化特色,包括故事的背景发生地,故事的主人公等都可以以海洋为主体,或创造或改编出与海洋相关的影视动漫作品。

篇7

关键词:韩剧;编剧;国产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10-01

一、人员构成与剧本偏向

编剧是戏剧的血脉与灵魂,是贯穿整部电视剧的支架,是创造人物、指引事件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根据每个国家电视剧受众的不同,中韩剧都独具风格。

韩国编剧的产生模式,同大部分电视剧大国相同,剧本征集选拔编剧和编剧的专业培训,如高等院校、编剧专业学校等。但是韩剧的独到之处在于大热韩剧的编剧较为固定,以女性居多。金牌编剧金英贤以《大长今》、《善德女王》荣登一线编剧的行列,轻喜剧偏好者洪氏姐妹的《我的女友是九尾狐》、《我的女孩》、《主君的太阳》等都是超高收视率,金恩淑也以《继承者们》、《绅士的品格》、《巴黎恋人》等作品被观众熟知。

韩剧为每个人铸造了灰姑娘的梦想。由于韩国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国家,现实中的女性其实大多处于弱势地位。韩剧中的女主角普遍拥有的是一个平凡甚至贫穷的家庭,但是她们却是有着坚强、隐忍、不畏强权等美好品质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中国电视剧行业中男性编剧占据了行业的半壁江山,占据行业顶端的也基本上是男性编剧,例如宁财神《武林外传》、《龙门镖局》,林和平《血色残阳》,高满堂《闯关东》,于正“宫锁”系列等等。这也是中国社会现状的体现。当下中国社会情况复杂,男性女性分别在负责的岗位上,很少有专职家庭妇男妇女。而男士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较大的发展和人脉沟通,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生活的感悟,呈现更多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纵观中国电视剧的成长脉络,不难发现,在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中,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并不是都市爱情剧,而是历史剧如《大明宫词》、谍战剧如《夜幕下的哈尔滨》、家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等,很少有单纯的爱情剧攻占荧屏。诸多类型的电视剧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中国电视剧迷们的需要。

这也体现了中韩两国电视剧在国际上的区别。韩剧以爱情风靡全球,这是因为编剧针对的不仅仅是韩国的女人,更是面向女性意识崛起的全世界女性,使全球产生共鸣。大热国产剧无论是历史剧、抗战剧、社会家庭剧都是反映对中国古代或是当代的问题,很难走出国门。这也警示国内编剧们,如果想电视剧面向更广阔的受众,需要将针对性群体进行改改变。

二、编剧地位

韩国电视剧在开拍前,都要由编剧、导演、演员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剧本的运作,对细节进行针对性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率高者,由编剧酌情进行修改。商议结束,更改完成后方可开拍。韩国的编剧作为剧组的成员之一,具有非常优厚的权利保障. “电视台播送某个编剧的作品后,可以将其提供给其他电视台或者进行复制发行,但是必须提前书面通知编剧本人;重播费用是编剧稿费的30%;重播后的再拨费用是稿费的15%;此外,提供给国外电视台或者有线电视台时,应向编剧支付供应金额3.5%;假如允许第三方在国内进行复制节目及发行,应向编剧支付供应金额5.5%。” 如此精细的法律条文源于编剧周密的维权意识。

而中国大多数编剧将剧本呈献给投资方,后续工作由投资方占主导地位。针对编剧在整部电视剧中占有的地位问题,某视频网站曾采访诸多著名导演、演员及影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多数认为“编剧为王”的理论是天真的。这与韩国电视剧编剧的主导地位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没有合理的法律条文保障编剧的权益。王兴东说,“编剧这个职业听起来挺神气,可是在行业内最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编剧往往都是以个人名义与影视公司签约,因为法律意识不强等种种原因,合同中包含很多对编剧十分不利的条款,甚至是霸王条款,最常见的一条是“剧本创作到甲方(影视公司)满意为止” 。

三、拍摄模式

韩剧大多采用边写边拍边播的方式,这与美剧的拍摄模式相类似。韩国电视剧开拍前只需要故事大纲,一半全剧的故事梗概和三分之的剧本,甚至更少。开播前期详细准备好三分之一的故事剧本成品。电视剧开拍后一般一周写出二到三集的剧本即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民意的调查。

而在国产剧中,写、编、拍三者是独立运作的。这样的运作模式,虽然节省时间、减少投资,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大多数电视剧都是如此,电视剧单纯按照固有的拍摄模式进行拍摄,通过审查后直接开播,没有通过民意调查,迎合观众的心理,使得许多所谓“雷剧”出现,风评低下,甚至停播,如钟汉良版《新天龙八部》。

国产剧中也不乏优越之处,《汉武大帝》、《甄传》、《还珠格格》、《奋斗》等高收视率在整个影视行业口碑皆佳,并且走出国门。但就编剧行业而言,中国的编剧们还需向韩国编剧一样为自己的利益申请更完备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搜狐:影视编剧维权再行动 出台合同范本抵制霸王条款.

[2]董 .韩剧攻略:当代韩剧电视剧研究.

篇8

丁 柳

影视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热门专业。这一专业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们的青睐,是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潮流和人们的观念相一致的。人们对影视行业的崇尚,是近几年影视专业火热的主要原因,各院校顺应这种火热的需求,大力发展影视专业,从招生人数到专业设置每年都有所增长。而家长们大多认为,孩子选择影视专业,就很有可能进入媒体工作,这无疑为今后的就业选择了一条光明之路。然而,现状并不容乐观,扩招带来的就业危机每年都给一万多影视专业的学子们带来压力,然而这些压力和教训l并不影响后来者前仆后继地涌入影视专业的大潮中。

影视专业,如何定位?

影视专业的设置目前在各高等院校内很不统一,有的隶属于各校的艺术学院(系)中,有的隶属于新闻传媒类的学院(系)中,也有的设在文学院中,常常称为“影视文学系“或”戏剧影视文学系”等。

而各院校对影视专业教育的方向与目的也不一样,有的学校偏重于理论学习,偏重影视文本的读解,偏重影视美学的教育,如那些设在文学院下的“影视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有着深厚的文学基础,理论与理解能力都很强,但往往缺少视听语言的学习与训练,也缺少实践的过程,最后只能是“纸上谈兵”。有的学校则比较注重实践,偏重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却忽视了艺术修养的培养。也有学校能将以上两者结合,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这样的学校是非常稀少的。

艺术与技术,孰轻孰重?

我们知道影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既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理论知识,也需要有技术的支持,需要实践的能力。而在当前众多院校的影视专业教育中,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难以把握。在一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因为对影视实践课不重视,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影视实践所需要的实验室,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于理论的传授和案例的分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与之相反,有一些院校急功近利,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置于首要、突出地位,而常常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对理论教育和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这种只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实现人的精神和价值的教育,从本质上只能说是技艺教育而非现代大学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只能沦为高级“操作工”。

我们应该清楚的是,大学的教育不是学习技术的,当然,为了适应就业形势,一定的技术学习必不可少,但一味地追求技能教育的学校无疑最终将限制其发展。如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不仅是教会他们一两门手艺,而是应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学是启发人智慧的地方,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建立健全的心智,才能适应千变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在他提出的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指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他指出:这种适应,应当是主动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适应,之所以如此,是由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非同步性所决定的。

硬件软件,是否配妥?

在影视教育中,硬件即实验室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些学校因为资金上的原因或是对实验室不够重视,缺少教学必需的实验条件。开设影视专业必须要有的实验设备是摄像机、非线编机房,演播室等。很多学校存在机器不够用,或是机房安排时间不合理而导致多个班级撞车的情况。

优秀师资,何处引进?

影视专业的师资直接影响到影视教学的质量。目前,影视专业的师资来源至少有三种:一是影视专业的专职教师。这类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学术能力,并有影视片制作经验,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但这样的教师数量并不多,我们只能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传媒大学等屈指可数的一些高等院校中找到。

另一类影视专业的专职教师,是具有文学背景的教师。有些学校在建立影视专业时,往往会抽调文学院(系)的教师参与其中(或者有很多是直接建在文学院下的),这类的教师有着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学术方法,其教学往往从影视美学、影视史等出发,但缺乏对影视本体的认识,即视听语言的概念,如果一个影视专业的所有任课老师都由这样的教师组成,那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第三类影视专业教师比较特别,他们与社会媒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是有过媒体从业经验,转行到学校,或是身兼两职,在媒体工作之余在高院兼任教职。往往这一类的教师受到学生和学校的欢迎,这是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及社会对媒体工作者的认同心理。这一类的教师有着媒体工作经验,带来一些比较前沿和实用的知识,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和崇拜心理。但聘请这样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弊端,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往往心浮气躁,难以安心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如果是外聘教师,身兼两职,在教学时间上也难以保证,随意调、停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外聘教师存在着流动性大,难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的系统化,形成“一知半解”的局面。因此学校应该对外聘教师的比例有所控制,也许这些外聘媒体的教师更适合给影视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传授一些传媒的前沿论题和工作中的实战经验,而不是开设一门专业课。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选择。

招生就业,何去何从?

招生和就业,是一个学校考虑开办一个专业的两大问题,因为近几年艺术专业招生的火热,大部分隶属于艺术类的影视专业也因此在招生大战中硕果累累。然而,大规模的扩招在四年后的就业大潮中尝到了恶果。据统计,去年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万多人,而这类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首选为大城市,方向首选为媒体,这就形成了千万人挤独木桥的趋势。而问题是,媒体对人才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以2008江苏广电集团在全国大规模进行的校园招聘为例,其岗位要求应聘者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在中小城市,进入媒体工作却并不完全靠个人的能力与学识,而是有更多的不公平竞争在其中。那么,这成千上万的影视专业毕业生将何去何从7

影视专业的问题还很多,学校应考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及教育资源情况,合理确定专业的发展规模,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学校应不断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探索,寻找突破点,迎接未来挑战。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沟通,疏导其某些不合理的观念,媒体并不是影视专业毕业生的唯一出路,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选择。

影视教育专业性缺失谁之过?

李建刚

上周,因工作关系认识一位新朋友J。他是国内知名电影摄影师,现在也拍一些纪录片。在 电影制片厂工作了19年后,回到大学母校任教。回到母校当园丁,他一方面觉得这是人生一个不错的归宿,另一方面也希望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给后继的学生。

昔目的母校几年前已经扩张为大学,英文中University的意思就是要综合一切。国内的大学现在都分若干学院,学院下分系,系下再分专业。他所在的学院有着一块金字招牌――影视艺术,据说从来不用担心生源的数量与质量。他觉得自己虽然刚刚开始教师生涯,但是凭着自己几十年的修炼,认真授课,不会有什么问题。作为本科高年级的专业教师,J直接指导创作课程。那意味着在固定时限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必须有能力创作出一部影像短片作品,借此证明他/她们之前对于专业教育的掌握与理解。

我和J聊得很投机,他说,几个学期下来,他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学生虽然在本科一,二年级都上过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但是在他的课程上要动手创作时,却发现他们之前所谓的“专业教育”太不专业,表现为无知、混乱和谬误。J为人厚道,从不在学生面前讨论其他专业教师的水平,只能在自己的课上查漏补缺,苦口婆心,春风化雨,亡羊补牢。

J所说的问题,其实反映了目前国内影视教育中致命的一点――专业性缺失。奇怪了,难道国内专业的影视艺术学院/系/专业不能提供专业的教育吗?当然不是。如果他们都不行,那么热爱影视的学生岂不是都要自学成才不成?影视教育是一个大筐,可装的东西太多,如制片,编剧、导演、摄影、灯光、剪辑、合成、舞美、表演,录音,化妆、动画,评论……,都可以称为影视教育。但不论是哪一块儿,专业的学院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业匹配的技能。

J所说的现状,我深有同感。可能很多人会把专业性的缺失或诸如此类的问题归因为教育部在1999年开始的扩招政策。扩招的利与弊不去讨论,但是为了提供与扩招相匹配的师资力量,的确近年大量高学历、实践少的年轻教师入职。“秤砣小,压千斤”,年轻不能简单当成负面因素,年轻的好处很多。就影视教育而言,真正判定的标准是:教师自己是否够专业f如果不够怎么办?可以去看,可以去学啊。可怕的是当教师的自己坐井观天,画地为牢,不汲取新鲜养分,盲目创新。这种状态的恶果不用很长时间,只需三到五年,就会让人思想僵化,观念保守,而所谓的特色与成绩,不过是一叶障目,夜郎自大罢了。

目睹国内喧嚣日上的影视教育现状,碰上一个真正懂专业的好老师,真乃学生之大幸也。可惜的是,这样的老师实在太少了。J君说,虽然薪水微薄,不过,他还会像自己先前在母校的老师那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

身在象牙塔・学生说

学生所关注的无非是几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后能不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社会告诉你为工作,你需要积累更多实力。然而这实力究竟应当到哪里去积累?学校?社会?其实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管是专业院校的天之骄子还是综合院校的莘莘学子,不管学校是否给你提供了足够的设备师资及实践机会,其实学校教给你的只是一种学习方法,如

王健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专 业:新闻学

毕业时间:2008年7月

职 业:自主创业(和同学合创网站“三生之恋网城”)

你们的课程设置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是否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两者比例大概多少?课程设置基本合理,我们专业基本把电视新闻学院的课全学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上,先理论,再实践,最后是总结。两者比例看什么课程了,如果总体来算,实践课程肯定比理论课程少很多,但只就专业课来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能达到2:1

那你们的教学硬件设施呢,比如摄像机,实验室等使用情况怎样?硬件应该算同等学校中比较好的了吧。摄像机实践时候用的是180P或190P,录音室的设备也比较专业,调音台好像是瑞士的,用的软件是Audio cut。实验室还算大,录音棚对编室非编室都是分组共同使用,我们新闻学就一个班,45个人,基本每人都有练习的机会。你们平时在外面实习机会多吗,自己找还是老师介绍?大多都是自己找,个人关系。你们同学现在工作情况如何?差不多有一半回原籍,其他还在北京工作。有跟剧组的,去电视台的,千龙网,北青报的,进公关公司的,银行的,不太一样。还有我,自主创业,呵呵。不过加上回原籍的,有超过三分之二做媒体。你觉得你们学校毕业生好找工作吗?都一样吧,不见得比同类别的学校好多少,工作都能找到,就是喜不喜欢,待遇高低的问题。对现在影视专业的在校学生有什么建议?应当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多在社会上找些实习,这样能在毕业和进入社会之间创造一个过渡期。

秦航

就读院校:河南师范大学

专 业:广播电视新闻

毕业时间:2009年7月

职 业:大四学生

你们课程是怎么设置的?你觉得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我们感觉很合理,专业课占60%。新闻方面有采访,写作和摄影,电视方面有录音摄像,后期剪辑和播音主持,还学了一学期的广告。专业课面很广,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能再深入一点当然会更好。学校的教学设备如何?每人都能亲手操作吗?

基本每人都可以亲手操作,我们班29个学生分成三组分开上课。我们有图片摄影实验室,广播电视播音实验室,录音摄像实验室和音频视频编辑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对学生开放,除了上实践课外,课外时间办一定手续就能用。你认为老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老师教得都很不错。我们如果有想学的课就会直接跟老师说,老师再向学校反映,学校觉得合理的话就会开。我们的老师都非常负责任,我们系的那些设备都是我们的专业课老师天天跑学校领导那儿努力争取来的。你们学到的知识是否是最新的?我们的老师都曾经在媒体待过,我们系主任米格智老师是中新社河南分社的记者,我们还有外聘的媒体人员,他们都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给我们教课,所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最新的。你们是如何实践的?学习到的理论有没有及时实践?我们一般理论之后马上就实践,专业老师会相互协作,把不同课程的实践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做一个节目,从策划,播音主持,摄像,录音到后期非编整个过程结束后,各科老师会逐一讲评,实践课一直是我们的重点,从大一到大四一直都没放松过。你们平时在外面实习机会多吗,自己找还是老师介绍?平时实习都是在寒暑假。我们现在的实习都是老师联系的,学生自己有关系的也可以自己找。你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有没有信心?信心挺足的,因为我们学的面很广,到哪种媒体都不怕。虽然我们专业刚开办,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很重视我们,我觉得我们的专业会越办越好。

缘于观念教育发展滞后于技术进步

张 清

DV时代您能否结合音乐和DV的发展历程,谈谈您所了解的影视传媒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钱锋 音乐和影视分别代表听觉和视觉。可以打个比方说:人的大脑是中央处理器,而人的耳朵和眼睛就是传感器,而一个完人的视听艺术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人类开始 记录声音,就是一大突破,后来用影像记录历史更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纪录片和影像作品等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当然也就催生了影视艺术教育的兴起。人类进入21世纪,DV日益普及,当DV进入家庭之后,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说现在的时代是数字记录的时代,DV的时代,数字意识日益普及,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现在很多人包括我,每天随身携带一部照相机和录音笔,时刻记录生活。但是与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相比,影视教育却远远滞后于其影视应用普及的自身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DV时代您觉得这种滞后源于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

钱锋教育应当超前,至少也要同步于社会的发展,学校育人是育“未来的人”而不是“过去的人”,技术虽然发展了,但相关教育却跟不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采访课只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的采访技巧,而对他们视听拾音感和镜头感的训练却很少。这主要是观念问题,而非技术问题。所以现在影视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教育的力量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专业方向:影视专业应当更大众化

DV时代 近几年有一大批院校都设立了影视相关学科,但大多数都在综合院校,甚至理工学院,而非专业院校。您觉得扩招对影视教育的整体发展有什么影响?扩招和您所说的教育滞后有关系吗?钱锋随着DV的日益普及,影视这个专业应当向更大众的方向发展。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这个行业,当然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成本投入,师资、设备的配比、生源质量、就业等,但是扩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扩大学生规模的同时,有没有同步扩大师资、设备的配比,有没有及时调整教育的整体结构。

DV时代 我们知道您在2003年创办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科技系。那么现在开办一个传媒院系的成本是多少?与以前相比如何?

钱锋现在成本肯定更高了。因为这个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需要技术设备的持续支持。要办好一个影视专业,从声音,影像、前后期,到技术支持、图书资料添置,我个人认为没有千万是拿不下来的。当然要办个一般的,几百万也够了。

课程设置:DV课程应当设为公选课

DV时代 现在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是否合理?

钱锋 有的专业课程本身设置的很合理,很严谨,但却没有配套的教材,没有合适并充足的师资。而有的课程本身就不太合理,主要还是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设。影视专业应当向更大众的方向发展。让更多人掌握镜头的运用,把DV作为工具,记录社会素材,记录生活事件,这才是数字影像化时代。

我觉得像DV这种课程应当设为公共选修课,不一定只影视专业才上,其他比如数理化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我们学院虽然没有影视传媒系,但是却有交叉学科,比如音乐教育系,美术系,教育技术系,信息工程系,影视艺术文学系等都有这门课。

DV时代先理论后实践的这种普遍的教育模式有何利弊,是否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

钱锋理论与实践课应当交叉着上,理论、实践,再理论,这样学而时习之,循环往复才最合理,两者说通俗点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我的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机器:给他们话筒,给他们调音台,让他们去办一场音乐会,有的学生兴奋得很,上来拿起话筒就噗噗的吹,哐哐的敲,但是我不会立即去阻止,等学生自己摸完了,才跟他讲,话筒是不能这样敲的,并且开玩笑地说“只有的村干部才这么用”,之后再将话筒的发声原理,话筒为什么不能这样敲的科学道理细细道来:哦,原来声音是靠振动膜发出来的,机械波是这样转换为振动波、电波的呀……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设备情况:基本满足不了学生实践需要

DV时代当前影视传媒院系的设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钱锋 基本满足不了。实践课开得少,设备少,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是不符合的。学生从最基础设备的应用,一直到独立运用全套系统完成整个前后期制作的流程需要大量的设备。有的学校资金不足,有老师没设备,或者师资不够,有设备没老师,这种现象很普遍。

我现在正在筹备一个DV应用研究专项,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去教一些退休老干部怎么用DV,让学生去采访、记录这些老人走过的历程,听老人讲述他们的故事,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记录下这些老人的故事,记录下他们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DV时代您做过海外交流学者,在实践这方面,您觉得中外的影视教育有什么不同?钱锋在实践这一方面,国内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就拿实验室来说,国内实验室定时开放,比较死板,学生接触的次数有限。而在国外,学校会告诉你这学期要做满8个实验,时间自己预订,实验室随时开放,但管理非常严格。有的学校还虚拟用钱,告诉学生成本,普通的设备多少钱,专业的设备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去衡量借哪一种,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让学生提早体会毕业后的工作状态。而且国外比如美国,二手和租赁市场都非常活跃,家境不好的学生甚至可以租卡带出去采访,而国内这种现象很少,主要还是社会需求不同。国外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还会与公司合作,而国内这一方面就做得很欠缺。

师资状况:老师自身应当注重学术创新

DV时代您认为国内师资状况如何?

钱锋国内的高校用人制度很虚荣,大多只引进的是博士生,不重视人才的梯队工作群构成。多数博士生实践少,有的老师所掌握的信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教材更新滞后,老师自己实践经验就缺乏,又怎么去教学生实践呢?老师自身应当注重学术创新,在国外,学校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外还要开设讲座,考察老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没听说过老师上课的时候只拿一本教科书上课。我认为选老师应当像去医院看病一样,医术好,找你看病的人就多;医术不好,没人选就只能下课。

DV时代传媒机构介入传媒教育有什么利弊?会不会对您刚才所说的情况有所补救?钱锋传媒机构应当介入传媒教育,而且利肯定远远大于弊。老师及时到社会上充电,才能回到学校更好的教学生。这方面学校应当借鉴军队的用人管理模式,要讲究人才匹配,形成人才梯队。上一个连,就得配一个炊事班,作战的时候前有侦察兵,后有后勤兵,两者配合才能完成战斗任务。老师深入传媒第一线,了解了行业最新的动向,摸透这个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回到学校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把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带给学生。学校与社会互动,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使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与社会脱节,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国外,比如美国Stanford(斯坦福大学)有很多教授就是公司大老板,有很多工程师也做老师,它的教育结构鼓励老师去做兼职,只要按校规管理合理纳税耕行。

DV时代您所教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钱锋 还好,只要不懒都有钱挣。我现 在主要是做研究,指导学生作科研,提高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本科生这方面就是给他们做一些比较前端的讲座。音乐这个领域细分市场很大,像音乐治疗,新媒体音乐,汽车音乐,功能背景音乐……。比如北京奥运会把音乐治疗引用到运动员身上,效果非常好,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就想把它产业化发展,这样音乐治疗这块领域在中国又会有所拓展。其实一切都是围绕社会需求出现的,一旦踏入一个领域,你就会发现市场。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可以进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也可以选择其他领域比如法院,图书馆,街道办事处,医院等,这些领域也需要摄像师,录音师等人才。

DV时代您觉得近几年传媒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钱锋 近几年中国的影视教育可以说是蓬勃发展,整体水平还是有所提高,但还是远不及社会需求。这里面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近几年我国影视产业不断发展,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能动手实践的人才,而不是只空懂理论的人,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的影视传媒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学校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重视社会的需求,了解社会的需求,并满足社会的需求。

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姚国强处长

李兰俊

编者按:“影视”和“传媒”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包括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在内。以前我总是认为影视只是传媒的一个部分,直到见到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姚国强教授,这个疑惑才终于被解开。

DV时代近几年,影视行业发展很迅速,取得的成绩也很明显,但是在大众的意识里对这个行业还是很陌生的。比如很多人都分不清“影视”和“传媒”的区别,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

姚国强其实影视和传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主管科研处工作,对这点还是比较清楚的。从高校教育系统来讲,学生受教育的门类主要分为十二大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而门类下面再分就叫做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是文学门类下面并列的一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是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中传播学也就是我们俗话讲的“传媒”:而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是艺术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从这就可以看出,影视和传媒是分属文学门类下不同的一级学科的。

DV时代能不能谈谈您所了解的影视教育的发展历程?

姚国强关于影视传媒教育发展的问题,传媒方面我不是很清楚,但影视教育方面我倒是可以说说。我们学院是在京所有艺术院校中唯一获得教育部评估和党建评估双评优的艺术院校。学院到2010年就有整整六十年的历史了,据了解是在京艺术院校里最早建立的学校,始建于1950年,最初叫电影表演研究所,后来改为中央电影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和南京金陵大学播音专修科与苏州美专动画专修科三校合并成电影学院,1958年北京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不久并入为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工程系。期间,把北京的艺术院校合并成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当时电影学院占用的是农学院的校址,1984年后才搬到现在的校址。我们学院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历程,最初是文化部部属院校,到了1986年国家调整电影管理体制时把电影局整体划转到当时的广播电视局内,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2000年后我院又划给了北京市管理,成为了北京市教委下属的市属院校。当年属于广电部直属的传媒院校有北京广播学院(现在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现归属教育部管理),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在改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归属浙江省教育厅管理)、山西广播干部管理学校(主要是培养在职干部,现归属山西省教育厅管理)和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我们国家高校的一些影视专业名称是各叫各的,不太统一。如导演等专业有的学校叫电影导演,有的叫影视导演。我印象中98年以后教育部颁发了规定,将全国相同专业的名称进行了统一,比如我们原来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后来被统一改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艺术类“)电影美术专业”改成了“广播影视戏剧美术专业”等。

DV时代 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艺术高校的教育水平?

姚国强我认为应该从师资、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学生结构、毕业分配等多方面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量化比例。因此,最好是把全国不同院校中的相同专业设置方面的东西都拿来,把各种指标作一个统计学的调查。调查完之后,以某个学校最高的那个指标数为百分百来衡量别的学校的相同指标来看差距。这样就量化了那些我们定性分析所看不到的数据。比如对教授教学水平的分析,可以从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教龄、学术成果等多方面去对比,尽量去量化有关内容来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发展竞争中,我们要讲究对策研究。要研究你的特长是什么、你的弱点是什么,我们应该用古代“田忌赛马”的策略去牺牲局部以赢到最后。

DV时代贵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如何?

姚国强电影学院的硬件设施应该算是全国最好的了。我院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件数截止2006年底为8513件,总价值近2个亿。学院的这些教学仪器设备中,不仅有教学用的计算机和各种服务器,而且还有各类音视频计算机工作站和高清电影非线性后期特技编辑系统,至于各类电影摄影机、数字电视摄录一体机、高清晰度演播室录像机的数量和质量均占亚洲领先水平。

DV时代贵校实验室的使用率如何?

姚国强我们实验室的使用率我觉得应该是百分之百的。我们学院很重视学生的社会创作实践工作,一般大学的实验室在假期里都被关闭,十多年前我们学校也是这样的,但后来我们慢慢意识到学生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如果不把学生锻炼好,等他们走出校园就做不出成绩,那就是我们学院极大的损失了。我们的学生如果拍一部电影就会成立一个正式的摄制组,而所有的影视设备都由学校提供。我们拍电影的胶片大多由依斯曼一柯达公司提供,因为我们学校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要求学生每年拍摄一,二十部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的35mm胶片,16mm胶片和数字高清影片联合作业。这些作业的设备都是由学校投资的,学生不用出一分钱。

DV时代学校的设备能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的实践如何?

姚国强我们学校的设备虽然很多,但对于渴望电影创作的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艺术创作实践的需求。我们学院如此,国内别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学生在创作时是很积极主动的,自己选题、自己动手拍摄,因为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很注重艺术创作实践的学校,所以我们学院始终把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放在第一位。这样注重实践,得到的效果就很好。学生创作的很多影片在国内外很多大赛上获过奖。我们学院以及我们做老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毕业后很快就能进行创作。

DV时代您认为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模式有何利弊,是否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

姚国强理论与实践应该如何安排,具体应该看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电影学系就要先学懂理论后再进行社会实践,而文学系也是要先学理论然后实践的。因为你如果不先给学生们讲授一些编剧的技巧就让他们去编剧本,那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不能看。至于是否应该先进行实践然后再理论培养不好说。因为我们学校是艺术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一般都在某些方面实践(创作)过。所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我们学校是不存在的。别的学校我就不好说了。

DV时代 学校是否有外聘媒体人员7传媒机构介入学校教育有¨么利弊?

姚国强外聘的媒体人员也有,但是不多。今年我们引进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位是当年从我们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工作的专家:还有一位是我们从北京电影制片厂引进的一级剪辑师;我本人其实也是学院在1997年从社会艺术团体引进到录音系的教师。当然,我们也请一些知名的社会人士来我们学校担当客座教授,举办一些“学院大讲堂”之类的专业学术讲座,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从五年前到现在,我们已经办了50多期的“学院大讲堂”,请的都是社会或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不仅有电影界的、电视界的,还有各类影视传播媒体界的专家。但是好像传媒机构类的介入不多。因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电影学为主,广播电视学和其他学科为辅。当然我们也很欢迎社会传媒机构的介入,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传媒机构的这种社会平台给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个人认为传媒机构介入学校教育的利处就是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艺术眼光,学生最终要面临的是社会,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学院的“象牙塔”里,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社会的真正需求和时展的脉络。其实传媒机构和学校的合作是一个共赢的摧施,比方说机构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学生也会给机构提供各种艺术创意,给机构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就实现了双方的共赢。我们学校现在和电影频道已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的毕业作品在拍摄完成以后提供给他们审看,如果他们觉得达到了播放的标准就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弊处就是如果学生自制力不强的话,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搞的眼花缭乱,把握不住自己,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影响自己的学业。

DV时代你们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倾向于艺术还是技术?

姚国强我觉得是艺术加上技术。但具体到哪个专业可能偏重程度会不一样。比如编剧和表演,更需要的是艺术灵感:而摄像,录音和动画设计等专业,就首先需要注重技术操作的培养。由于我们是高等艺术院校,所以招进来的学生都是有艺术特长的,因此对学生的培养肯定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手段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但达到高艺术水平的前提是你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比如你拍影片不知道摄像机应该如何使用的话,你怎么能够拍出好的片子呢?所以说,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才是我们学院培养学生的主流方向。

数字影视教育给学生一个职业――访北京数字影视学院校长郭翔

李兰俊

DV时代北京数字影视学院是培养专业数字影视策划与制作人才的机构,您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是什么?

郭翔我以前是搞胶片的,那时候我直坚信胶片的魅力是无法取代的,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无论数码技术发展如何迅速,它也永远取代不了胶片。但现在的客观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数码科技的发展确实给从事影视行业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以前用胶片做一个片子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而现在我只要有一台摄像机,一台电脑就行了,我一个人可以干完所有的事情,而且效率也高。科技在发展,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搞了这几年的数字影视我感觉挺好的,胶片能做到的数字也能做到。那时候毕竟数字科技还不是很流行,普通大众对这行的了解还很少,更不用说拿它作为职业了,所以我们就开办这么一个院校,目的就是把数字影视作为一个职业推出去。

DV时代像北京数字影视学院这样的影视职业教育机构现在有多少家?

郭翔 目前像我们这样培养影视全流程的影视学院在全国独此一家。其余的类似这样的学校只是培养软件技术的运用,不是全方位的综合性影视人才。近几年,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中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不断尝试去办影视院校。除了技术的进步因素,还有就是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前,人们总是感觉好像影视离自己很远,对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关注。随着专业影视设备越来越普及,现在人们已经接受并试着努力去进入影视行业。但其实要真正办好一所影视院校会很难,它不止需要充足的设备,优秀的师资,科学的管理理念,更需要用心去维持。

DV时代办这样的影视院校所需的成本是不是很高?

郭翔很高,因为影视院校不同于一般的院校,它需要很多的高科技设备:摄像机、电脑,编辑机、各种实验室等等。要想把教育搞好,能让学生切切实实学到东西,必须要配备好的设备,这样花费就更大。一般的影视院校都很难配备一套完整的影视设备,没有好的设备就会影响教学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DV时代学校的师资怎么样?老师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充足?

郭翔我们的师资很好,很充足,老师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剧组等资深教师15名,有来自英国的多媒体艺术博士聂伯纳、奥斯卡奖提名摄影师赵小丁,知名第五代导演夏刚、北广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光北,北京电影学院特技教研室教授刘晓清等等,他们中有些是客座教师,有些是专职的。我们还开办了“电影百事影视名家系列讲堂”,请一些有名的导演,摄像师等给我们的学生上课,每月一次,下期我们准备请《亮剑》的剪辑师来。

DV时代 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怎样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

郭翔 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我们有专门对策,就是学生给老师打分,如果老师做的不好,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东西,学校就会请老师“下课”。这一点与国家高校不同。我认为,职业教育主要就是弥补了大学教育里的“做到”环节,如果你想要得到,就必须要做到,你只有拿行动去证明自己,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DV时代 贵校招聘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郭翔 我们招聘老师时要看的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我们原则上不会要刚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不要只会空讲理论的人,我们要的是能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只要你有能力,有在社会上被认可的作品,能把自己积攒的财富教给学生,我们就要你。

DV时代 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郭翔 学校现在有三百多个学生,我们招收学生的前提就是你必须从心底喜欢这个职业,没有基础没关系,只要有想法、 有心就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都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必须要有作业,要有自己的作品。这样,你毕业去找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给人家看。

DV时代授课方式是怎样的,

统一授课还是按学生的知识层次分班授课?学生的课程都有哪些?高清课程占多少?

郭翔都是统一授课,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以前是否学过,我们都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我们安排的课程很全面,从前期的编剧,灯光、拍摄,到中期的剪辑处理,再到后期的包装,我们都设有相关的课程。我们用的摄像机都是高清的,可以说高清课程占百分之百。

DV时代学生的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是多少?理论知识跟实践是如何结合的?

郭翔 实践课占百分之七十,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实践,学生一学完理论知识就让他们马上实践,我们有专门的实践课,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以自己拿机器出去拍摄,理论跟实践脱节的情况在我们这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DV时代学生是怎样进行实践的?

郭翔 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己拍片子。从确定选题,拍摄,剪辑,到后期处理,所有的步骤都得自己去做,老师审核,最后把作品交上。其次,我们学校会跟一些与我们签订的用人单位,像剧组,电视台的栏目组去沟通,让我们的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一个栏目、一部电影是如何完成的。10月10号我带领我们学校的新生去北影厂摄影棚,到中国著名导演夏刚拍摄的经典京昆舞台电影《桃花扇》的拍摄现场亲身体验。再有,我们会不定期举行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去参加,我们的学员有很多在全国举办的视频大赛中获奖。

DV时代 您认为现在影视行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郭翔 现在市场最缺综合型人才。比如说,你会拍摄,也会后期编辑,最好还会开车。这样你一个人可以干几个人的活,用人单位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我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从编剧、创作,到后期,再到包装,每一个流程学生必须都得学会,而这一串流程里又必须有一个是很专的。这就是“一专多能”!

DV时代学生就业情况如何?学校如何推动学生的就业?

郭翔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很好的,像中央电视台十套《人物》栏目组、《纸醉金迷》影视剧组,业内比较权威的光线传媒集团、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等影视名企都有我们的学生。用人单位方面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强,能马上上手,而这正是他们所需求的,也正是市场所需求的。我们有专门的就业部,随时反馈学生在就业单位的情况,反馈各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会根据市场的反馈合理地作出教学调整。我们每三个月会给学生上一节职业素质课,请一些用人单位代表来给学生讲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这个时代到底缺乏什么样的人,他们要怎样做才能被社会接纳。

DV时代您认为中国的高校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区别在哪?

郭翔 首先,高校门槛儿太高,想进大学文化课就必须得好,这样就导致很多文化课低但很有特长的学生被拒之门外。而民办院校的门槛儿低,正好为那些文化课低但很有天赋的学生敞开大门,让他们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出去之后能有一技之长。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高校在大学期间为你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但至于毕业之后是否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任何大学都无法保证。大学是素质教育,而我们是给你一种职业,出去就能用的职业。职业院校要想能生存下去,就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因为你没有国家的支持,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立即可以有稳定的职业和高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薪资。这样学校才能一直办下去。

DV时代您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有什么看法?未来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会共处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郭翔我觉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趋势,大势所趋嘛,肯定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出现。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影视教育会越来越受重视,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得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影视教育才会越办越好,中国的影视行业才会整体有所进步。

教育,就是要对行业负责任――火星时代动画学院对中国动漫教育的思考

火星时代

火星时代集团自1999年起创建,自主的业内知名品牌“火星人”从1995年延续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也正好是CG产业在中国的10年发展历程。集团涵盖了全部的CG领域项目,集影视动画的设计制作、专业培训、教材出版,网络媒体于一身。火星时代网()是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中文CG网络媒体,网站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以致力于为CG行业服务,目前已经拥有百余万专业的影视、动画、建筑、平面等行业会员,主要由CG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各类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以及广大的社会CG爱好者组成,是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CG网络媒体。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影视动画是我国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中国影视动画的发展也是必然的。随着国家对影视动画产业的支持,在全国各地影视动画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从事影视动画专业的学员数量也在成倍增长。虽然从事动画影视的人员数量每月都在增长,但是目前在我国,这个行业依然呈现出人才紧缺的局面。

教育,就是要对行业负责任。动画学院从一开始做培训时,就抱着教育的心态和对行业的尊重。这一点也许是国内其他培训I机构无法比拟的。国内许多培训机构的建立,一开始只是作为制作部分的补充而衍生。

由于我们一开始就抱着“既然要教,就要全部教给别人”的念头,发展到现在它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育理念――“责任、爱心”。本着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希望为中国动漫的发展,为CG动画人才的培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师资队伍:对教师负责就是尊重影视教育行业

优秀的品质源自完善的教学体系。火星时代动画学院先天具备图书优势和教学优势,制定了成熟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所有教师均来自制作一线,有极高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不过,并不是每一位技术超群的制作高手都能成为火星教师。因为高手并不等于好老师。

对教师负责,就是尊重影视教育行业。所有老师在上岗前都会接受全面培训,不仅在知识结构上要比一线的高手更具系统性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懂教育心理学。经过严格考核,反复听课,反复试讲后才可正式上课。

我们一直牢记:我们是在做教育,而不是商业机构。一直以来都有众多CG爱好者问火星为什么不开分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火星特别重视教师品质。很多机构纷纷表示想和火星时代合作培训,都被婉言谢绝了。因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不多,如果盲目开分校很有可能无法保障火星一如既往的高质量教学品质。

课程设置:真正的教育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

真正的教育必须做到企业有所需,学校有所教,人才有所供。由于有强大的就业平台,火星时代一 直保持与国内三千多家企业联系,不停收集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还有专门的教研室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

目前,动画学院总共设有26门课程,这里面包含了从Max基础、专业到高级应用,室内表现、室外表现,MAYA技术等等,几乎涵盖了CG领域的方方面面。每个月都有新班开课。最短的为期一个月,最长的八个月。 课程根据行业特点分为影视动画、建筑动画、影视广告(Maya/Max)四个方向。设置长期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零基础开始,通过学习达到就业要求。比如,Maya影视动画片长期班,首先让学生从艺术理论方面入手,然后在教授软件技能的同时,贯穿运动规律等理论知识的集合应用,最后进行项目实战训练。这个环节完全按照公司标准流程分工,培养出来的学员不需要公司实习就可以直接上岗成为一线制作人员,大大缩短了人才和制作公司的磨合期。

学生就业:教育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对于火星时代的老师们来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员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就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动画学院建立了动漫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机制,保证由专人负责的学生就业办公室,能够帮助大量学有所成的学员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且这项服务是终身制的,也就是说,只要是火星学员,就可以终身推荐。为此,火星时代网建立了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企业黄页频道、建立网上人才招聘频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平台。

学院还会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专门针对动漫人才。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来,这成为行业内的首举。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都是国内著名影视动画制作机构,不仅仅是学员,众多动漫爱好者和动漫从业人员都可以慕名前来参加。

目前,火星时代的学员已经广泛分布在国内各大影视动画制作机构和电视台,包括CCTV,BTV,东方卫视,阳光卫视,光线传媒等国内知名电视台和CG公司,并逐渐成长为中国CG业发展的中坚一代。2008年,火星时代的教育硕果累累:许多长期班的学员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预订:刚毕业的学员作品三维版《哆啦A梦――奇幻眼镜》、《祖国版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建筑也摇滚》等等,一放到网站上就掀起三维动画热潮,分别被网易,新浪,优酷、56网等各大网站热烈报道,被东南卫视、厦门电视台等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和支持。

火星图书:要让读者感受到教育家的胸怀

火星时代也一直致力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教学软件和图书教材的研发与销售,已有逾10年的历史和经验。早在1994年,国内还没有几个人听过“三维动画”、“CG”的时候,火星时代就出版了第一本三维图书《三维动画速成》。当时三维软件刚开发,国内只能找到几本类似帮助文档的图书,所以这本书的诞生就具有启蒙意义。所谓启蒙,并非仅仅因为是“第一”,更是因为它极高的品质和教育思想才决定了它的启蒙地位。无论从知识量,还是从解说细节的详细程度,它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教育家的胸怀。

火星时代之后又推出“火星人”、“新火星人”、“火星课堂”、“白金手册”、“大风暴”等多个图书多媒体教学软件品牌,内容涵盖三维动画、影视后期、平面设计等相关领域;促进了国内CG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品牌在业内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cG图书第一品牌”。这些图书持续影响了好几代CG从业人员和爱好者,行业里的高手前辈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看着“火星”的图书成长为专家级好手的。火星时代网: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奉献

提到火星时代不得不提的就是资源丰富的社区交流网。7年的风雨历程,火星时代网一路走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艺术交流社区,目前拥有百余万会员,平均在线人数已达7000余人。一直秉承学习、交流,分享的原则,目的是能更好的带动整个CG行业的提升和健康发展,带领民族CG行业的发展。

“种花的人和闻花香的人,哪一个更快乐?这不需要疑惑,两者都会共同快乐着,既是在种花,也是在闻花香,火星时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一度为自己定下目标,这确实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这句话是火星时代社区的资深版主――糖豆儿秀秀在火星?周年的时候写下的。

她的这段话不仅仅是在说火星时代网,也是在赞扬广大的火星CGer――那群活跃在论坛的身影。他们不辞劳累的解决问题,讨论方案。很多人的CG之路就是在这样一个分享的平台中开始的,一步一步,从菜鸟到精英,从看帖到发帖。

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就在于奉献。火星时代正通过不同的方式未带动CG人,带动CG行业。火星日、火星周、CG盛典……无一不在刺激整个中国的CG爱好者,提升他们的水平,促进中国CG整体水平的提升。这是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今年,火星时代又全力推出了CG视频、CG图库、CG人才等新模块,也都是为了中国CG行业能有更好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免费的教程、免费的资源、免费的招聘信息,这一切的一切还是为了CG行业的明天。

海外印象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影视教育散记

李建刚

2008年10月8日清晨9点30分,我们乘坐国航CA925班机,从北京起飞,2个小时50分钟后,飞机降落在东京成田机场。成田机场看上去简洁而朴素,与首都国际机场明显不同。我们看见很多辆工作车天蓝色的车皮已经斑驳,露出黄褐的锈迹,却没有一丝灰尘。19度的地面温度穿T恤足已,地上有少量的积水,似乎刚下过雨。我把手表调快1个小时,现在是东京时间13:45分。

日本大学,可以理解为对日本许多大学的统称。不过,我们要去的地方名字就叫日本大学,英文是Nihonuniversity。中国传媒大学每年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学部包含若干系,系下面再分专业。学部的英文为college)有交换教师讲座项目,我和另一位老师有幸各安排三次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Nih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成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最初只有美术系(Department of Fine Arts),放在文法学院内。随着其追求艺术与创造的理念的发展,逐步成为日本综合性的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学院,现在包含八个系,分别是:摄影(Dhotography),电影(cinema),广播电视(Broadcasting)、美术(Fine Arts)、音乐(Music)、戏剧(Drama)、设计(Design)和文学艺术(LiteraryArts)。中文所称的影视,日文中分别对应“映画”和“放送”。两种艺术的物理基础不同,决定了其表现和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其截然不同的学科体系。而所谓“放送”,可以理解为电波传播出去,收集回来,可以涵盖广播、电视及其他许多媒体,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声誉,是很多日本学生向往的大学,学费也比较昂贵。放送学科四年级的留学生小曾,来自北京,他说,一年的学费是120万日元,大约合人 民币8万多。国内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留学生才需要打工,如在餐馆洗盘子,在超市摆货、收银,其实大多数日本学生同样需要靠打工挣钱,除非家里非常富有。在东京,大学生每小时打工薪水一般是1000日元,一个月至少需要挣出10万日元的生活费。因为日本的大学是不提供学生住宿的,所以房租,吃饭和交通费用是主要的生活支出。而日本年轻劳动力缺乏,只要语言上过关,打工并不难找。

日本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艺术学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班上课,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院内八个学科体系,相互协作,为学生技能训练与兴趣培养提供扎实基础,尤其强调实践技术的学习(Practical technique),很多教员是所从事领域内的知名艺术家,担任着学科领头人角色。

放送学科的桥本孝良教授曾访问过中国传媒大学多次,我和他有数面之交,老朋友见面,自然格外亲切。我问到桥本先生,现在技术发展很快,放送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判断新技术融入课程的程度7桥本说,技术的融合是社会现象,学生在毕业之后会被要求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技术,在校期间还是应该着重掌握基础的东西。因此,大学的课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掌握好平衡,这意味着在“软”与“硬”的艺术之间保持合适的关系。大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而许多取得成就的毕业生的成功正是来自于这样一种教育环境的熏陶。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强调一种综合性的学习与训练,这从他们在八个分设学科的结构上可以充分体现。学校也积极推荐各系相互协作。例如,摄影系和美术系可以在环境/背景设计上合作:放送系与戏剧(Drama)系可以在公共演出上配合。在这类案例上,学生可以分享专业知识与技能,横向拓宽,发展实践能力。学校非常鼓励不同系的学生相互交流,无论在教室,社团还是其他场所,绝不将学生限制在本系内沟通与活动。因此,在平日的课程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彼此激励与启发。

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学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主要是文学艺术,立足于国际视角的艺术探索和语言类课程。学生也可以跨系选修。

电影系将自己的使命描述为,寻找影像的新的可能性,从新一代群体的视角探求影像文化,强调艺术创造与信息沟通。电影系山田教授问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如何授课?他认为理论课和专业课应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而他自己则重技术,重专业,关键是做出好作品。

他的这种观点在日本大学电影系是有代表性的。我们在参观他们实验/创作设施时深刻感受到这一点。这既是学生就业压力所迫,也是坚持艺术学部成立之初所确定的创造精神。我们旁听了制作技术的课程,上午是一节理论课,(一节课90分钟,国内一节课为50分或60分钟),下午是在录制场景现场制作。学生分为现场制作组,转播组和导播组。拍摄的脚本由老师提供,每年修改或更新。同学按脚本完成制作。我看到老师站在一侧的角落里,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们在场上忙个不停,导演、演员、摄影、录音、转播、导播……,一个不落。老师偶尔走入现场给予指导,必要时亲自示范。

我很好奇,这是几年级的学生?因为我看到现场学生双机位Betacam摄像机拍摄,使用滑轨、推车和吊杆拾音,他们的操作专业而有序。山田教授介绍说,本科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专业理论和操作,三年级开始独立制作,换句话说,三年级主要是在制作现场上课,老师重在指导。四年级时,学生搭班子,在10个月的时间完成3到4部短片作品,拍摄设备为16毫米胶片和BetacamSP,如果是纪录片,会使用HDV。放送学科专业课的安排时间也和电影系大体相当。

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分为两个校区,一、二年级的同学在所泽,电车(我们说的轻轨)车程距东京近1小时,三,四年级的同学在东京市内江古田校区上课。电影系为学生课程和大四作品提供16mm摄影机,Betacam sP和HDV的免费使用,胶片要由学生自己去富士或柯达的胶片公司购买,系里提供免费的胶片全系列冲洗设施(这一点在国内可能还没有大学能够做到)。我们在冲洗机房内,看到日本最早的东宝电影厂的老式摄影机,作为“古董”和最新的冲洗设备摆在一起。

课程之余,我们观看了电影系这两年学生的三部作品。第一个是来自内蒙的留学生小王和其他日本同学合作的16mm短片――《画板》,小王担任摄影。整部片子10分钟,拍摄用了1周时间,制作周期3个月。由于要租赁拍摄场地和雇校外演员,费用支出约60万日元(由学生自己支付)。观看的另一部科幻短片――《Interspace》,描述一个高中生与父母的矛盾,以及自己航天员梦想与现实升学压力之间的痛苦选择,费用支出约200万日元。第三部是一个20分钟的纪录片,拍摄的是一户日本人家的雪山旅馆,拍摄地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峰顶上,拍摄时间选为当年的1月,3月,7月,10月,风格朴素,制作流畅,反映出制作者扎实的专业基础。

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各个系里是通过专业课程系列来确定的。例如电影系的课程设置为:电影理论与批评、脚本/剧本写作,影像制作,表演,摄像与录音;而广播电视系(放送学科)的课程系列为:广播节目制作、音响技术、脚本/剧本写作,影像技术,广播电视广告制作、电视节目制作、主持、大众传播。学生一年级接受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二年级开始选择专业,他们称为“专攻方向”。这种方向通过课程系列来组织,每个课程系列在二,三,四年级呈递进式前进。不同方向的学生在同一个系内可以学习其他方向的知识,不同系的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动。这种学科系统化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可以获得较为饱满的知识结构。

篇9

新疆观众最早认识嘉娜・沙哈提是在电影《孤女恋》中,其后她执导过的电影《红樱桃》、《红色恋人》、《走向共和》和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明王朝》等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给了她不同的机会

2008年春天,嘉娜回到新疆探望父母。同她聊天,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头乌黑的头发盘在脑后,没有刘海的遮挡露出光洁的额头,两道细而浓密的眉毛下深陷的大眼睛。

漂亮、干练、乐观、开朗,是很多人对她的评价。

很小的时候,这位哈萨克族小姑娘就随父母来到北京,父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哈萨克语组工作,小嘉娜有机会进入了广播电台的子弟学校――裕民小学。

小学四年级时,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银河艺术团选中,这使得本来就能歌善舞的小嘉娜如鱼得水,成了艺术团中的“小明星”,《卖火柴的小女孩》、《七个铜板》等童话剧的小主角非她莫属,她还频频出现在全国性的代表会、表彰会和演出会上,作为少年儿童的代表报幕、主持、献辞……从小,嘉娜就尝到掌声、献花和舞台光环的滋味。

小时候的表演天赋,并没有让嘉娜热爱上表演,在她内心深处真正喜欢的是文学。所以在她后来的求学道路上,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和发展,她在北京回民中学上高中时,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文科功课上,希望有朝一日能考上名牌大学,成为一名文学家。

很多人朝着梦想去奋斗,而不同的机会也许就改变了他的梦想,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而生活给嘉娜的这个机会让很多人非常羡慕。

上高中期间,嘉娜的父母已返回新疆工作,只有嘉娜一个人留在北京上学。

一个电话改变了嘉娜的人生轨迹。

1986年初夏的一天上午,嘉娜在教室里参加政治考试复习,为高考做着最后的冲刺。一位老师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说让她到校长室,有一个从新疆打来找她的长途电话,这让嘉娜非常紧张,因为家里几乎不打电话给她,多是写信,打到校长室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了?一路担忧着的嘉娜,在校长办公室拿起了电话,“喂,你是嘉娜吗?我是天山电影制片厂。我们准备拍一部电影请你扮演女主角……”

如此突然的消息,嘉娜还来不及考虑,只是随后拒绝了“我去不了,正在考试,学校也不会愿意的……”打电话的就是锡伯族导演广春兰。

说完后,嘉娜后悔了。校长接过电话又和导演说了好多话,校长的支持成就了嘉娜的处女作――电影《孤女恋》,她非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个好机会。

在17岁那年,机会对嘉娜的眷恋,让嘉娜走上演艺圈,她离开了北京回到了新疆,全力拍摄影片《孤女恋》,并在片中担任了女主角哈依妮。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新疆伊犁地区的一位哈萨克族孤女,从懵懂少女成长为革命战士历程的影片。

嘉娜初涉影视圈的本色表演,不仅让很多观众喜欢让了她,也让她的表演欲望加强,从此改变了她成为文学家的梦想。

为新的梦想出发

当演员从此成了嘉娜新的梦想。有了新的目标,嘉娜奔着新的梦想出发,高考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1987年,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联合招收表演培训班,嘉娜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毅然报考了这个班。

据说因长相的原因,嘉娜也曾遭遇“去”与“留”的两种意见分歧,给她面试的老师,有的认为嘉娜是少数民族,高鼻梁、深眼窝,形象特殊戏路窄不适合演戏;有的老师则表示嘉娜的考试成绩无论是文化课或专业课都是拔尖的,没有理由不录取她。最后嘉娜的实力让她走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如今活跃在娱乐圈中的著名演员徐帆、陈小艺、江珊、何冰都是她的同班同学。

从文学家到演员,正当嘉娜为新的梦想奋斗于路上,命运的橄榄枝又向她抛去,这次又是一个新的梦想。

忆往昔,嘉娜对生活充满感激也充满了感慨。1988年5月的一天,嘉娜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她会俄语吗?嘉娜说会,她正奇怪老师为什么问她这个问题时,老师的话让嘉娜兴奋起来:“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又会俄语,学校决定派你去俄罗斯学习戏剧导演。”

惊喜和机遇又一次涌向了嘉娜,从此嘉娜又开始踏着导演之路前进。

19岁的嘉娜便踏上了陌生的异国他乡,她考取了莫斯科国立电影大学导演系,从此开始了留学生涯。1993年嘉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编导的毕业作品短片《一个星期里的第八天》荣获国际短片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五年的留学生活,丰富了嘉娜的艺术生涯。

好学的嘉娜决定在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在莫斯科学习四年。在学习期间,她先后以副导演的身份参与了国内影片《红樱桃》和《红色恋人》的拍摄工作。

学习的过程让嘉娜的艺术逐渐走向成熟。20集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拍摄给她留下了太多的记忆。

嘉娜回忆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国外拍摄的过程时激动不已,那是一次“震撼与考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拍摄过程中,拍摄了13集后,总导演韩刚因事急着回国了,剩下的七集要完全由嘉娜一人来执导。万一拍不好怎么办?这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挑战,但是她不拍,戏就没法进行了,她决定去迎接这次挑战。

嘉娜把自己学得的十八般武艺全部使了出来,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后七集的拍摄。

导演工作精益求精

嘉娜在《走向共和》剧中担任执行导演的出色表现,是《恰同学少年》的编导罗浩向她抛向橄榄枝的原因。罗浩第一次看完《恰同学少年》剧本时,点名让嘉娜执导。

可罗浩联系到嘉娜的时候,却被嘉娜拒绝了。其实嘉娜并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担心把片子拍砸了。但罗浩还是把剧本让嘉娜先拿回去看,嘉娜用一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全部剧本,她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嘉娜对剧本的喜爱让她决定接拍这部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主要讲述的是一代伟人在19岁至24岁时期充满青春热血的形象。因为《恰同学少年》这部戏讲述的是伟人们的故事,审核的时间很长。不过嘉娜透露故事的整个框架并没有删节,只是在细节处有所修改。

嘉娜说起这部电视剧的风格时透露,“整个片子的艺术风格是青春、纯真、向上的。从前期选景,到我们挑选的演员,直至最后的成品,我们都力求整个画面充满真诚与青春。另外,该剧在艺术风格上与以往革命题材剧的凝重不同,追求的是青春气息和书卷味。在那个时候,等优秀青年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学习西式音乐,热爱运动……所以我们在拍摄风格的处理上绝不差于现在的青春偶像剧,且思想内涵更加深刻。”

这部戏演员全部启用新人,导演试图要寻找那种清澈见底的气质和眼神,拒绝世俗和表演痕迹,因此嘉娜导演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演员。

嘉娜说:“的饰演者是整个戏的灵魂,导演组一直在寻找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经过反复挑选,还是觉得谷智鑫最合适。他长得并不像,甚至有人说这是个没有痣的,但我们寻找的是一种气质,我们希望传递给观众一种精神。”

篇10

怀揣电影梦想的中国考生们,奔波于四处“应战”的旅途中。尽管扩招在不断进行,却仍然无法匹敌残酷的淘汰率。以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为例,本科生比上年扩招了近百人,计划招生440名本科生,却仍有13019人报名,平均录取比例接近1:30,竞争激烈。除录音专业报考人数略有下降外,其余各专业报考人数均有上升。

北影导演系停招的消息传来,考生们没有就此却步,除了选择报考文学系等相关专业外,还继续“转战”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15所具备导演专业的院校(其中有7所为音乐学院)。

除了受报名人数的激增、学校专业设置的限制,热爱电影的考生们还要面临一个巨大关卡――文化考试分数线的逐年增高。例如,北影美术系影视广告导演方向,按专业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50%,文化考试成绩占录取总分数50%综合排序,达到北影录取分数线后,择优录取。计算公式为:总分(百分制)=考生文化考试成绩÷750×100×0.5+考生专业考试成绩(百分制)×0.5。

那一纸录取通知单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考生的足迹呢?无疑,学校培养出的优秀导演是晚辈们前仆后继的绝对标杆。然而,正如北影党委副书记王黎光所说,“导演系毕业的学生不一定一毕业马上就要做导演,就如文学系的学生毕业不一定只当编剧一样,他们都得一点一滴地从最基础做起”,同样,导演们的成才之路,也往往不是只有学院这一条而已。

从以下导演的身上,或许你更能明白什么叫“曲线救国”

冯小刚 从美工到大腕儿

高中毕业后进入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参军,转业后,到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当了工会文体干事。1985年,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美工师,在《便衣警察》等电视剧中任美术设计。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

赵宝刚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在北京钢厂做了十二年工人。其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编导系88-90级干专班学习毕业。1984年的《四世同堂》中饰祁瑞丰。因《编辑部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导演。

杨德昌 理科学生情系电影

先后就读于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专业。1974年转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电影并成为导演,但没修完课程就离开。后从事计算机设计工作。1982年参加拍摄《光阴的故事》,被称作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

许鞍华 文学才女自风流

最初于香港大学进修英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赴英深造,在伦敦电影党校攻读电影课程。1975年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任编导。执导《女人四十》、《玉观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作品。

杜琪峰 来自信差的畅想

27岁时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最早却只是个信差打杂。后进入艺员培训班,这才开始从编导做到监制,一跃到成为拍摄《雪山飞狐》、《阿郎的故事》等的著名导演。

吴宇森 我的“电影院”大学

中学刚毕业时父亲去世,全靠母亲在工地抬石子负担家计,只能打消去台湾学建筑或是美术的升学梦。曾就读于某教会学校,精读大量神学、历史学、哲学、美术学著作,中学时代经常从课堂上溜出来跑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北野武 不只会“动嘴皮子”

18岁进入明治大学工程系机械工程专业攻读,大二辍学。当过出租车司机、脱衣舞秀场的喜剧演员。1973年与兼子清组成对口相声团体《Two Beat》,成为日本80年代相声热潮的灵魂人物。1981年开始参与电影及电视剧的演出。1989年取代著名动作片导演深作欣二,自导自演处女作《凶暴的男人》从而一鸣惊人。

昆汀・塔伦蒂诺 从卖片到拍片

16岁从加州Harbor城的Narbonne高中退学后,开始在James Best公司学习表演。1984年,在曼哈顿的著名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营业员,从大量的观片中得到启发。因《落水狗》一举闻名。

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