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专业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 绿色化学意识 绿色化学原则 绿色化学素养建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渐加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化学品的滥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化学化工本身来说,传统上,一方面化学家在开发化学物质合成方法时,主要考虑效率,另一方面合成化学家在开发与设计如何合成所需化学品的方法时,只重视化学工程的始端,往往忽略处于过程末端的废物处理问题。所以,许多已存在的化学过程,在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化学教师不但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创导者和践行人。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笔者就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进行了调研。

1.调查方案的设计

以绿色化学的概念、作用及原则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山西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4年级化学(含师范)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以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与收卷方法。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2.调查结果统计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统计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多数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属性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理解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如约74.2%的学生误认为“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环节,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这些学生不懂得,先污染后治理,不仅难度大,费用不菲,而且多数需要停产整顿,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化工过程实现了绿色化,即做到五个“R”:第一Reduction——“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Reuse——“重复使用”,即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第三Recycling——“回收”;第四Regeneration——“再生”;第五Rejection——“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无法回收、无法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就能有效实现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的目标,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恶劣情况。仅约54.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原因是不少学生缺少对原子经济性的认识。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指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可见,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表1中选项8-19是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学生对其中9条原则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但仅约5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要求“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前化学家在设计化学过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产率,而忽略了能量问题,认为该问题是工程师的事情,使得化学工业成为了耗能大户。生产和使用能量的工程,往往也会造成污染,如以煤为燃料所提供的热能,多用一份能量,就多一份污染。因此,设计化工过程的化学家需要对化工各阶段进行调节与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其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使能量最低,减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减轻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压迫。仅约42.3%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衍生步骤会带来更多的副产物,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量。更多的产物意味着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产生需要处理更多废物的费用;更多能量的使用会使成本变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化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衍生步骤,以降低原料的消耗及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仅约3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中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催化反应不仅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与降低废物产生的益处,而且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既利于控制,也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温度。选择性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工具和重点研究方向。

4.思考与建议

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原则缺少认识,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重视不够,缺少要求;二是化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缺少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的渗透;三是没有开设“绿色化学”课程,学生缺少了对绿色化学系统学习的机会。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不仅是化学家与化工专家的事,而且是所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人们关注的事。作为专门培养化学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应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作为课改与教改的指导思想。

4.1在化学类的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蕴涵有大量绿色化学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和思想。通过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与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都是不可再生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原子经济性理论”、现代化学技术与方法渗透到理论课与实验课中,就如何优化定量与定性实验、物质合成及当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化学品乱用等重大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生在校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化学的正面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奠基。

4.2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化工专业,各类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尽量改进传统实验,应用先进的实验研究新成果,以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三废”的处理,在每一个实验中力求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废物的产生,为师生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此,首先,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原料。在进行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时,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为避开毒害品的使用,可考虑寻找替代品,变更反应路线,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如用维生素B1替代剧毒的KCN做催化剂进行安息香缩合反应;以葡萄糖替代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合成已二酸;用新型的固体溴化剂四丁基三溴化铵替代Brz与苯酚、苯胺反应制备对位的一溴代物,不仅反应产物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使用Br2带来的有毒、易挥发、不便准确量取等弊端,而且还具有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次,使用封闭实验装置,回收实验废料。注意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体现绿色化。一方面尽量减少污染很严重的实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污染环境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想方设法将其设计成为封闭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气体性质反应容器、尾气收集与处理、导气装置等。在无法封闭的情况下,要注意回收、通风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设法予以回收或适当处理。第三,采用微型实验。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

4.3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满足培养具有绿色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开设“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化学”、“环境友好催化”、“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学导论”等绿色化学选修课程。其次,使绿色化学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为主线,围绕绿色化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介绍绿色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及动向。第三,依据绿色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参观、调查和文献研究等适当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35-02

当前社会对本科学历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是现阶段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对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基本处于分离状态,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合理定位学校的建设方向至关重要,发展自身的特色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空间,以及影响在浙江省高等学校中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破点,寻找化学化工教育的办学目标,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了化学工专业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三位”是指课堂教学、专业竞赛和实践实习等三个方面,“一体”是指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动手能力的培养,讨论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探索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

1.教学教材应用性改造。教研室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近几年来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根据相关的专业建设标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对化工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初步建立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落实,例如聘请相关合作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和化工专家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定期讨论交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实习计划等,保证化工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以合作的实习企业为依托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实习实训功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截止目前,化工教研室编写应用性教材三本,作为主要参与者编写实验特色教材两本,编写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讲义多本。

2.千人业师计划。千人业师计划是指在学生低年级时的课堂教学中聘请企业的技术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作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手段。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业界产生更多的对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利于推动教师与各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的联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高教学服务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近年来教研室不断选派教师去镇海石化、金山石化、龙山化工等企业培训学习,更好地学习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其带回学校,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校企互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项目式教学实践。根据化工专业学生这几年的就业调查结果,按照办学定位与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教研室采用项目式教学的形式,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践教学,部分课程形成浓厚的小组讨论授课模式,遵循知识学习由浅入深,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着眼点,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实际工作案例的经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技能,通过强化核心课程项目式教学实践模块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学科竞赛

1.化工设计竞赛。化工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化工设计竞赛,目前已经建设了专用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仿真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模拟化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景。三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华东赛区)、浙江省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通过大赛对学生的化学化工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各类相关化工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程设计、团队协作、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充分展示高校科研、教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平台。奖项的获取反映了我校化学化工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学生化工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所取得的成效,展现了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动力,及时总结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落地开花。

2.创新创业计划。教研室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化工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开设了学科前沿讲座、科学研究训练、职业规划等课程,成立生态化工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新苗人才计划,科技活动小组,科学研究训练、实践型实验室,结合校园科技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专业依托于浙江省级化学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精细化工、化妆品、工业分析检测、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型开发实验室,结合学校推行的从大一到大四的导师制,学生可以跟导师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他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等比赛,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科研,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各类全国全省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勇闯佳绩,为实践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添砖加瓦。

三、实践实习

我们以现有的3+X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十分重视与优质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几个大型上市公司的合作,强调企业实习环节在化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化工专业专场招聘会,使他们有机会到不同企业进行实习。学生通过3―6个月左右的企业实习,不仅能较好地了解专业对口企业的岗位性质,而且也能通过实习获得工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每位学生都有一名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通过岗前培训和实习成绩评定来代替本来需要在学校完成的实践课时,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的实际效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与聚光科技、泰华医药、华峰集团、龙山化工、珀莱雅等十几家企业共建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可以到各类与化学相关的政府部门工作,包括化工、医药、环保、检验检疫等部门,还可到化工厂、制药厂、环境检测等企业任职,截止目前,有50%左右的学生在化工相关企业实现就业,其中大部分同学在一线生产岗位工作。

当然,在进行应用型建设的过程中仍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1.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特别是化工专业近三年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所以教研在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确立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分层培养方案。我们按照分模块教学的形式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到高年级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获取不同方向模块的课时,这样的方案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又能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要求。2.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可以制订年轻教师的进修培养计划,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或者到企业培训学习来加强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并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省级、市级科技项目。认为可以在培养职业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的教师,要求他们必须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分阶段分批次积极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书育人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化学;人文精神;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1-02

作为一门生命科学的前沿基础课程,《生物化学》除了是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外,目前在我校粮油、食品、环境、化工等专业也是必修课之一,对丰富和拓展这些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识层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笔者在近几年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加对学生人文意识或精神的传播,以求更好的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思想。下面对此做简要阐述。

一、注重“生命”教育,激发学生梦想激情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所以一切大分子和代谢反应,归根到底都要以生命为载体。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此相应,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所谓的人文教育,第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在开篇绪论里我们就花费大量时间探讨什么是生命,在将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个体发育与系统进化等生命特征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和语言解释清楚之外,我们有意识的强调生命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存在,低等如单细胞生物,高等如具高智慧的人类,无不是生命的代表形式,对自然界来说都是必要的组成单位,形形的生命个体构成了这个瑰丽多彩的生物世界。学生在上某一门课之前都是对该门课程都有相当大的期待和梦想,我们在要求学生保持这种梦想的同时,坚定信心学好《生物化学》,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适时的引入“中国梦”理念,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放眼未来,立足长远,找到自己理想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不断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二、渗透科学史教育,引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了解科学史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对全面理解科学及与人文的关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科学史科创始人乔治.萨顿比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生物化学的发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代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和实践的过程中,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生物化学发展史,展示了科学家多样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课堂上,我们除了举出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除了在科学上成就巨大之外,还能拉一手好的小提琴。在生物化学历史中,独立建立了用于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Michaelis-Mentan方程的加拿大女科学家Mentan是另一个极好的例子。除了正常的生物化学科研工作之外,Mentan本人还是一位成功的音乐家和画家,出版过个人音乐专辑并举办过个人画展,具备了多方面的素质。我们以这些科学史中前辈科学家的例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门,理科学生多加强一些人文素养的培养,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和应用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此外,我们针对学生死读书和过于依赖课本的旧习,为提高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适时介绍该知识点的发现历史和渐进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一代代学者不断突破窠臼,推陈出新的结果。如DNA结构这一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加拿大科学家Avery通过肺炎球菌感染实验证实DNA为生物体遗传物质并最终获得国际学界认可的曲折过程,让学生体会坚持真理和敢于质疑权威的重要性,而在讨论由Watson和Crick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时,介绍了两位科学家由开始的三螺旋逐步过渡到双螺旋的发现背景,强调前期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X-射线衍射结果对他们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支撑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任何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创新的产物。

三、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自信心

尽管生物化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形式发端于西方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门科学上毫无建树,相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生物化学知识,且融入到日常饮食、营养、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具体实践中。在讲到酶这一部分时,我们举出,在我国河南信阳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提梁卣,里面存放了三千多年前的美酒,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早在夏商时期就可以利用酶进行发酵酿酒,《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公元前12世纪就能制作饴糖,且能将酒发酵为醋,表明我国上古时期已开始使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酶,做为日常饮食制作及加工的工具。这些实际应用作为现代生物化学中酶学的萌芽开端,显然要比西方世界早得多。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生物化学发展上的贡献。此外,我们还举出在1965年由王应睐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牛胰岛素的化学人工合成,其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晶形状等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就近来,我们就举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继延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证实了朊病毒导致疯牛病的假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例子无一例外都证明了我国学者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地位和智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他们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

学科整合的背景下在化工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已成大势所趋,对丰富化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必要的。如何在兼顾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实际性的同时,真正让化工专业学生从内心认可学习《生物化学》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适当渗透科学史教育、增强学生对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认同等人文意识的传播将能有力坚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拓展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梦姣.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9,(5):112-114.

[2]张瓂,尹战海.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06-1008.

[3]周广舟.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67-268.

[4]乔建军,财音青格乐.化工学科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12,(4):69-72.

[5]任峻.实现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转变的几点设想[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6).

篇4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冶金工程专业 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pplied

"Excellence Engineers"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lan

YU Xingchang[1][2], YAN Jun[1], CAO Hailian[1]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16;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Choose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object, and follow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concep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cept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the excellence initiative education mode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ut forward suitable for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us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eam cooperation.

Key words excellence program;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产业机构和生产方法发生重大的变化,当前社会需要一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其宗旨在于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①通过借鉴世界上工程教育水平先进的国家的经验和方法,结合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实际,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重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②

青海省教育厅和青海省国资委联合下文(青教高[2011]64号)批准青海大学四个专业开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由机械工程学院承担冶金工程等三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2011年年底,在机械工程学院2011级冶金工程专业92名学生中经过选拔、面试、公示等环节,组成“冶金工程”卓越班(32名)于2012年3月开展试点工作。经过2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1 “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和要求

发达国家美国与欧洲都是在保持科学基础前提下,强调加强工程实践,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综合和集成。③因此,结合我校高等教育现状,思索适合于西部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层次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青海省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学生主要学习冶金的基础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掌握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冶炼工艺制定及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探索新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实行本科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工程教育实践贯穿于四年本科教育阶段,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年限为3年,培养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与企业联合培养年限为1年,培养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由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内的工程师共同培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制图、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和冶金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理论;(2)掌握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物理化学、工程材料、钢铁冶金学、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等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3)具有冶金工艺制定、生产组织、技术经济、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和工业设计的初步能力;(4)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不断扩展知识面及终身获取新知识的方法;(5)适应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设计和研发。

2 “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思路与措施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明确冶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总体思路,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思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模式。

在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加强理论冶金工程应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与实践环节的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具体将冶金工程专业的课程划分为主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教学性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4个部分。主干课程为冶金工厂设计基础、预焙槽炼铝、冶金传输原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重金属冶金学、轻金属冶金学、钢铁冶金学、冶金自动检测与控制、冶金设备设计原理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综合性设计实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专业实验包括冶金检测技术、传输原理、熔体物性测定实验等。并且利用经培训获得国家创新工程师资格的师资队伍,对冶金卓越班学生开设创新方法公共选修课程,使学生TRIZ④理论中各种方法和工具,更好地将学习到的方法应用于实践,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步入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冶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校内阶段的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在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四年不间断工程实践”原则基础上,聘请企业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完善,重点体现在冶金工厂设计基础、预焙槽炼铝、碳素生产等专业课程企业授课及配合课程进行生产工艺、设备运作、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课程实习。

冶金工程专业实训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生产现场高危作业等特点。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受到“高投入建设、高成本运行、高环保要求”的限制,学院正在投入巨资建设了填补国内空白的炼铁、炼钢仿真模拟实训系统,但像烧结、球团、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焦化等生产性实训仍然无法进行,通过建立西部矿业、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西宁特殊钢集团等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弥补。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通过教学、实践、科研和应用有机结合,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要进行工作质量和学习效果的评估。通过制定《青海省电解铝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结合实际生产装置,密切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各种技术规范,形成对培养人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标准和机制。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原来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就业方向等设计学习内容。实行本科生校企双导师制;专业基础课的分层次、分阶段教学;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课、教师组织研讨课等等。对于在校内进行实验实训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良,如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和实训模拟软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项目负责人已经获批2012年科技厅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基于TRIZ理论面向有色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经费50万元,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项目配套20万元,主要开展:(1)师资培养;(2)推广培训平台建设阶段;(3)专利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这将极大促进企业专利成果的孕育转化和产品创新设计,同时可组织冶金工程“卓越班”学生进行专利成果收集和申报,结合实际生产培养毕业生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以“卓越计划”为指导,借鉴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注重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应注意理论知识、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及时根据冶金行业实际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实用、有效”的原则,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优化和完善。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思索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实施“卓越计划”精心设计后的课程,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创新理论工具应用得到有效的结合,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更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冶金工程专业是传统的高耗能产业相关的学科。当前轻、重金属冶金向高精密、合金化的方向转型,所以要打破现有僵局,在废弃物利用,冶金新工艺方面大力研究。这方面的高校教学落后于生产实际,迫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为跟上冶金行业发展步伐,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培养模式。

注释

① 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②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篇5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ctuality and problems in personal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ersonal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based on career plann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engineering management;persona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31-02

0 引言

为适应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和房地产相关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中高级人才需求加大,而我国目前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质量、数量、层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了现实的需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336所高等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因传统及优势存在差异,各高校在学科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建筑类院校主要侧重于建筑施工单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人才培养。

由图1可知,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类院校数量较多,占全部院校的74%,且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98%为本科院校,高职类院校所占比例较少。

表1数据显示有极少的院校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同时,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1120位学生中仅有9%的学生对职业规划非常了解,有49%的学生对其不了解,甚至还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这些都表明: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没有明确的设计,缺乏人生发展的规划意识和主动性。

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对于综合型人才培养投入较少,与当前建筑房地产市场发展不相符。同时,各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统一,这必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2.2 课程建构内容不完善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主干课程是相互独立的,各高校在教学设计上忽视其内在联系,存在将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安排在期末进行,导致任课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及面对面指导的机会等问题。

2.3 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与建筑业、房地产业产业链节点以及企业相关岗位的对接不够紧密;课程的内容与建筑业、房地产业岗位要求的对接不够紧密;实施教学过程与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生产过程的对接不够紧密;相关学历证书与建筑业、房地产业职业资格的对接不够紧密等。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够突出,对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应用化,学习过程工作化的意识不足。对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

3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求职就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可激发学生学习实践动力,同时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初探期、定向期和冲刺期三个阶段,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三方面的培养(见图2),使学生最大可能地符合和适应自身所在行业要求。

3.2.1 职业意识培养 意识培养是规划设计的初级阶段,学校通过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情况及所需职业技能,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以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目的,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学习。

3.2.2 职业行为习惯培养 在清晰的职业规划驱动下,还需要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在学期间日常管理监督引导学生自主提高职业行为习惯培养的意识,增加就业机会。

3.2.3 职业专业技能培养 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采用校内外社会实践方式。首先引导学生熟悉岗位职责,掌握工作流程、主旨及工作技能。其次,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培养教师教学方法及技能、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 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不断快速的发展,如何构建出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必须正视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潜在职业能力,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为建筑产业与房地产产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02:80-81.

[2]管平,胡家秀.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57-59.

[3]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127-129.

篇6

关键词:高职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岗位能力

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产生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训操作的不良倾向,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目标不吻合,与工学结合模式不匹配;课程考核标准与职业能力目标不一致等等。这与我国的职业教育方针相违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性和实践性不强。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工学一体”课程体系构建

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位,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由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教学中做到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车间)构成一体。

工学结合一体化体系开发遵循基本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工作成果。核心是开发过程,包括专业调研、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等主要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报告、专业课程标准,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修订、模拟工厂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新课程体系开发程序如图1所示。

在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围绕工学结合,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核心能力需求为本位,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突出全面素质培养,以职业资格或职业岗位工作为导向,按照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打破按知识系统性设置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专业课,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重专业基本能力模块组合优化,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技能训练。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课程体系,课程可以随市场需求情况随时调整,动态反映岗位需求。

二、“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融入区域经济,跟踪市场趋势,由市场调查与分析入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课程模块对应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每个课程模块引领相关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技能、专项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具有模块化的技能训练、阶梯式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等特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互相融合贯通,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双证融通”。通过学习和实训,要求每一学生获得相应方向职业资格证书,并使学生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具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特点。而其中每个层次都必须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共同构成一个“能力本位、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控制由于覆盖的领域比较广,涉及控制系统的种类繁多,因而常被认为是复杂系统,需要较高的技术。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较多企业过程自动化人才缺乏,而高校中只有石油、化工院校开此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根据这一需求,在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过程控制能力由专业拓展平台支撑。

三、实施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核心能力需求为本位,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突出全面素质培养,以职业资格或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导向,按照岗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打破按知识系统性设置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专业课,实施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重专业基本能力模块组合优化,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技能训练。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学课程体系,课程可以随市场需求情况随时调整,动态反映岗位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真正贯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工”融合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以掌握技能的动机为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变“任务驱动”为“动机驱动”。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融技能培养于工作过程,将课堂搬进工厂,把企业引进学院,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师生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加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的顶岗实习,发挥双方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教师边讲边干,学生边学边练,实现育人、用人双赢,实现人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结论

几年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根据人才需求和特定岗位群、特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分析学生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重构。学生能在工厂仿真环境下接受职业指导,加快提高专业核心职业能力,97%的毕业生获得劳动部维修电工(高级)证书,学生毕业后敢于大胆上岗,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参考文献:

[1] 邓唯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5):25-27.

[2] 斯彩英.高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6,(2):29-29.

篇7

关键词: 中职化工专业 实践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中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中职化工专业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职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目的;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学生通过对工作任务和学习资源的主动分析与探索,熟悉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开展协作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提升信息素养。而且,在完成一个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满足感,从而转变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终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任务驱动法教学同样强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在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2.任务驱动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根据当前教学的知识点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及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它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形成鲜明的“双主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化工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创设情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与当前学习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所用到所有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如在“环氧树脂胶黏剂的配制与应用”教学过程中提供移液管、容量瓶、碱式滴定管、电子分析天平等齐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提供盐酸、丙酮、标准氢氧化钠溶液、乙醇、酚酞指示剂、三乙烯四胺等实验药品。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发挥潜能。

3.2教师呈现任务,学生接受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呈现任务。要求学生用课堂上提供的药品和实训仪器、设备完成配制环氧树脂胶黏剂、黏结两块2×10cm光滑的玻璃片这一任务。任务呈现后,教师不讲解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任务,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环节。小组成员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它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同伴的共同协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小组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写出工作流程报告或任务表,在自己动手操作之前交给教师,教师检查是否合理,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3.3效果评价,归纳总结。

评价是对实现任务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任务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环节,一方面,将学生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答疑、解疑、辅导,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及时客观地加以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自主学习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对各组同学进行恰当的点评,也可以对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单独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

4.结语

随着中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化学实验平台的建设在这个转型的新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我们通过课程体系的重组、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引进、教学理念与手段的改革,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系统、先进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6.

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培养质量;

中国分类号:F416.61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ebeisanhe,0652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rigin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to improv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heory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improve the four aspect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made to explo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actice.

Keywor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raining quality;

一. 前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先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气技术”四个强电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1]该专业具有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和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相结合的特点。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给了该专业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是新建本科专业,存在教学管理不完善、师资水平不高和实践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能达到预期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二. 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为了提高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具体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可以从青年教师培养形成制度和稳步做好学生的“三个转变”着手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往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靠自己,致使不少教师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提高上去。青年教师培养形成制度后,青年教师培养有专人负责,这样做可使青年教师培养常态化,使其在业务素质提高过程中少走弯路,能较快地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水平。稳步做好学生的“三个转变”指的是稳步做好学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学生由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和学生有大学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以往学生在这“三个转变”上都是靠自己,结果造成部分适应力弱的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个问题可由专职教师任班主任的办法来加以解决。他们可结合自身的亲身体会,通过介绍中学与大学教学规律的异同、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规律的异同和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异同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稳步度过这“三个转变”。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1. 注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案的书写和板书等内容,这一部分功课是一个教师从教的基础,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基本功训练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教师日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这项工作。具体训练的措施如下:采用“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有老教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教授新教师如何写教案和板书。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选择一到二门适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课程来进行训练,训练完后由老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不足,以便进一步改正。

2. 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采用进修和提高学历等办法让教师进行“充电”,以加强其专业理论基础;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以提高其教研和科研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相关课程的同时必须参加实验课和其他各种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其对所教授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上述活动可以使教师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和整体的把握。为以后业务能力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在上述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

3. 注重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本专业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工作,并及时跟踪本学科前沿的发展;鼓励教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提高其学术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与本学科研究方向上的专家之间的交流来提高其学术水平;为日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准备。

四. 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理论教学环节的培养质量

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他对于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针对不同课程确定建设的指导原则,其次是进行教材建设,最后才是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2.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来说就是要完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来落实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具体制定规章制度时,可在从分考虑校情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办学质量好的高校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如我校指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就对毕业设计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授课质量

改革传统的“教师讲解加板书”的教学形式,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加教学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法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如电机学课程中的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和同步电动机和同步发电机这两块内容就可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对于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如电机的旋转原理,可采用“公式推导加多媒体演示”的办法来授课,这样做既可化解教学难度,又可让学生建立起直观和具体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采用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的办法来提高授课质量,这样做既可将本专业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通过讲述某些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是如何应用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举两得。针对“落后教师”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帮助其提高授课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做好技术支持,帮助其搞懂和搞透所讲述的理论知识;2.帮助其理清或设计教学思路。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较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运行和管理工作。【1】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1.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我院加强了实践基地建设,在校内投资建设了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PLC控制实验室和计算机继电保护实验室等一批专业实验室;并在校外建设了发电厂和变电所在内的一批实习基地,从硬件上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在各个实践环节贯穿实践能力培养这根主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实验环节中改变以往实验教学中已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鼓励教师多开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在各种实习环节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跟班劳动,以加强其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重点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设计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从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控制这两个专业方向来选择。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可选择继电保护和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电气控制方向可选择各种机械设备的电机控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有:重视选题工作,毕业设计题目最好来自工程实践;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通过组织不定期抽查和中期检查来检查设计进度落实情况;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实习现场去检查实习落实情况;加强毕业答辩的管理工作。

五. 结束语

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主要从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高理论教学环节的培养质量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几个方面介绍了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所作的探索和实践。

篇9

关键词:专业认证;系统工程师;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70-0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深入发展,以专业技术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强化高等工程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该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加入该协议能促进我国工程师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能提高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

专业认证是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国外对专业认证的开展非常重视,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紧密结合,能够使工程师职业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及国际化。我国已逐步认识到专业认证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专业认证成为联系专业教育和职业资格制度的桥梁。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在补充标准中结合自动化专业特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工程要求。知识要求:掌握自动化专业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工程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制图、电路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网络与通信技术等。能力要求:分析、实验、开发及工程设计方法;具有对本专业相关系统与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工程要求:了解国家对于本专业相关领域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受到电子、电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以及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我国在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同时也逐步实施了专业资质注册制度。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Automation System Engineer Accreditation,简称ASEA)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按照国际惯例,推行的一种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资格等级分为三级,依次为助理ASE、ASE、注册ASE。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如下。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和方法,包括数字仿真技术、古典和现代控制系统、常规和先进控制系统、系统的综合与分析及设计与实现等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结合自身所在行业和典型领域的特点,应用自动化技术具体解决该行业自动化系统设计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重点组成部分。通过对比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自动化专业认证的标准口径宽,重视理论基础,符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课程,只对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2学分),主要包括数学和物理。程基础类课程(至少38学分),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基础、工程电磁场、电路理论、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语言与程序、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信号与系统分析、现代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经典控制理论部分)。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部分)、运筹学、检测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各校自动化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选择上述6门课程中的至少4门课程。专业类课程(至少14学分),该类课程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其中至少4门核心课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设置的课程基本包含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中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

2.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要求较高,符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不少于15个学分(每周算1学分),必修实践环节包含以下内容:金工实习(至少2学分)、课程设计(至少3学分)、专题或综合实验(至少5学分)、专业实习(至少5学分)。选修实践环节包含以下内容:科技实践与创新(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在实践方面是要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所在行业,应用自动化技术具体解决该行业工程实际问题。这些行业包括机械制造、冶金、石油化工、轻工业、电力发电等。

二、自动化专业认证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目前我国注册工程师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且与专业认证制度有些脱节。专业认证对职业规划的考虑有些缺乏,导致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且与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所需的专业评估制度相差较远。自动化专业认证制度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相互沟通,联合推动,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实现二者之间的衔接。

1.标准制定。在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时,就要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协会的作用,标准的评价、修订过程要有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在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中包含自踊系统工程师资格获得的所需要的基本标准及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政策扶持。制订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优惠政策,作为衔接两者的过渡性方案。例如,通过自动化专业认证的该专业毕业生在申请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时,可减免一定的申请费用,这样能体现出通过自动化专业认证高校和没有通过自动化专业认证的高校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进行专业认证、学生进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的积极性。

3.制度保障。要想自动化专业认证制度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衔接取得实效,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障两者的关联性。

三、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一个教育计划。本文阐述了自动化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工程要求以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所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分析了自动化专业认证标准与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的相符度,对二者之间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对同类专业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认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宗诚,陈砺,吴妙娴,王秀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培养机制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5):7-10.

[2]赵文玉,,彭青林.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要求相符度浅析[J].高教论坛,2015,(7):49-50.

篇10

关键词:校企六融合 双元制 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化工工艺专业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企六融合的办学机制,六融合就是:以企业生产流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考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融合、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项目相融合、学校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融合、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生产技师相融合、学校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融合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上非常完善的职业教育机制,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谓的双元制就是职业学校加上企业或者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两者之间相近又各具特点,通过对比为其他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借鉴经验。

一、学生入学结构的比较

我校化工工艺专业入学的学生分为几个部分,有初中毕业的、高考落榜生、退伍军人和企业一线的生产工人,学生在入学前首先要通过联办企业的入学考试和面试,然后根据综合成绩进行录取。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人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德国教育基本的结构如下:

其中职业预备年入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5%,实科中学入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为40%,文理综合中学入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5%。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学校加企业或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学制为2-3.5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层次与基础与德国有比较大的不同,我们是根据地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企业决定需要培养的对象,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解决了企业劳动力短缺和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所占比重较大,这与整个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有很大的关系。

二、职业教育形式的比较

我们专业在充分调研和与企业接触与沟通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入学情况共同确定学生的学制、教学内容和进度。对于具有高中或者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学制是一年半到二年,初中或者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学制是三年。高中学历的学生主要是上专业课,在学习最后半年进行定岗实习;初中学历的学生是文化课加专业课,最后一年进行定岗实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根据专业课的需求调整文化课的教学。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专业课的教学做到培养目标融合企业用人需求、课程体系融合生产项目、课程标准融合岗位标准。特别强调的是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将企业文化编成教材,并安排学时进行教学,做到专业文化融合企业文化。

作为教育考试是一个重要的程序,我们根据教学进度按照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进行教学考试,试卷由授课教师出题,最后由教研组长统一组题,对于专业课要求在试卷中必须要与企业的生产充分联系起来,学生定岗实习之前要有一个统一的考试,入厂时企业也要对定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合格的才可以进行定岗实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是如下: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国家的作用是在社会合作伙伴参与下制定职业培训条例。市场是在合作伙伴参与下设置企业培训岗位和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联合会是在社会合作伙伴参与下的责任机构,由他来调节与监督(如考试条例和行会的毕业考试)。学员的考试是由考试委员会统一出题考核,成绩全国承认。

三、师资的组成与培训的比较

我们师资队伍的组成主要是在编教师、企业培训师和一部分外聘教师,其中在编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由于体制问题,从师范类专业毕业从事教育的教师较多,而从工科类专业毕业从事教育的教师较少,大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三大化学这一块。如果专业招生人数多,好多的专业课就无人上。开始时主要也是从企业大量聘请专家来进行授课,但是也带来了问题,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经常不能正常按教学安排进行上课,而且费用也较高。痛定思痛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首先从内部挖潜,利用老教师带年轻教师身传立教,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然后学校拿出一部分资金派教师外出培训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培训,然后利用教研相互交流提高。通过各种方式现在所有在编教师每个人都能上三门以上的专业课,既解决了教师上课的技术瓶颈又给学校节省了费用。为了强化成果,我们现在还一直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并定期派教师下厂实习。

德国职业学校只上专业课不上文化课,约2000所职业学校13万名符合资质的培训师构成,他们的专业课教师要经过专业和教育学的考试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要承担多门专业课的教学。教师也要定期参加各种培训。

四、学生的实习与实训的比较

我们学校为学生的定位是: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一线操作工,所以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有专门的一套实验和实训设备,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学生在上完专业课后要进行专门的一学期的技能训练并参加相关技能鉴定,然后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学生的实训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由于学生数量大,费用相对来说较高。按照国家的规定学生在定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根据学生的能力支付劳动报酬。在实习期间每个学生年平均生产值约为20000元。

在德国实训都是在联办企业中进行,实训设备由企业提供,实训教师基本上也是由企业提供。每个学徒每年平均成本为15890欧元,其中学徒人员成本为8269欧元,培训师人员成本为5893欧元,教学材料及设备、材料成本为1728欧元,每个学徒年平均生产值为7730欧元,所以每个学徒年净成本8705欧元。费用由国家、联办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费用。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相互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