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2: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些学生在家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使他们养成骄纵、懒惰的脾气;在学校,由于中职学校招生的困难,造成了学生成为学校的老大,是学校的上帝,学生在课堂上不动笔、不交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学生习惯性迟到、旷课,而且屡教不改。这些学生纪律散漫,往往稍微有点不舒服便不上课、不出操,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重视。这些学生还自以为是,对老师和家长的忠告、提醒不放在心上,但同时他们对于老师的一点小问题或者是偶尔的一句口误又会抓住不放,和老师、家长大吵大闹。针对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在现代学生的管理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努力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
1.认真对待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
我们常说“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大多数时候,教师的这种爱往往是通过对学生的严格教育来体现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理解,反而把这看成是老师对他们单纯的管理教育,这种爱被他们误认为是对他们的束缚限制,于是他们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那样的话,尽管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不急不躁,倾听学生的诉说,成为让学生信任、信服和尊重的老师,从而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培养高素质的班级管理队伍
班级管理队伍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个班级的面貌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管理队伍。高素质的班级管理队伍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起到很好地辅助作用。所以只有很好的选拔和培养班级管理队伍,班主任的工作才能变繁为简。选择班级管理干部时,要着重选择学生的品质。培养他们时,要着重表扬他们的优点,对他们工作中的成绩要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现,以此来帮助班级管理干部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着重指导他们的工作方法。虽然是班干部,但毕竟还是学生,工作方法不完善不合理是很正常的,作为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同时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着重培养班干部的合作精神,管理班级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队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班干部间的团结合作很重要。
3.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篇2
学生既是思想工作的对象,同时又是思想工作的主体,人人都是教育者,个个又都在教育中。以上四个特点,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最本质、最根本的特点,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长处所在。正是因为它有这些本质特点,所以才有它存在发展的价值。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作用不仅由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而且还要由它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体现。首先,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对于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思想道德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学习、领悟、实践和锻炼,这就需要经常性思想工作不断纠正在构建道德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保证构建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对于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刻苦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关系看,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保持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保证。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打牢思想基础,日常管理工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创造条件。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离开了经常性思想工作就会简单生硬,经常性思想工作离开了日常管理工作就会软弱无力。实践证明,经常性思想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越紧密,工作就越主动,日常管理就会出成效,安全稳定工作就越有保证。
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功能
1.政治上的导向功能。
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具体的思想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发挥着教育人、培养人、朔造人的导向,这既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也是经常性思想工作鲜明的政治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党的重大政策出台,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或者变动,学生的思想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波动。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经常性思想工作就要主动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防止学生的政治热情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2.系统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补充和深化功能。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功能,把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化、系统化,从打好思想基础入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提供理论知识、思想材料和认识方法。政治理论教育是解决学生带普遍性、倾向性思想认识问题的主要手段。然而,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具体的,仅仅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不可能有效解决所有学生在各种情况下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而经常性思想工作主要用小型、分散、个别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学生,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既可以巩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效果,又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3.精神上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解决得越及时、越彻底,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学校的关怀,集体的温暖,自身的价值,从而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激励功能正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评优、奖惩、贫困资助等结合渗透的过程中,在具体解决学生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实现的。
4.内部关系上的调节功能。
学生在校期间,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男女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校、班级、同学之间内部正常的关系,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引发事故和案件。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大量的要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进而达到调节内部关系的作用。5.思想上的转化功能。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极为重要的功能。经常性思想工作是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和思想性,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有效转化学生思想的基础。因此,它的一切活动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围绕着教育转化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进而使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影响经常性思想工作发挥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无用论”。
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不仅要靠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系统理论灌输,而且要靠经常性思想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和巩固。经常性思想工作通过大量的、一人一事的、具体实际的工作,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分忧解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经常性思想工作大量的是解决个别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但这决不是无关大局、可有可无的事情。学生思想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利益得失、人际关系等方面,如果引导不好,处理不当,性质也会发生转化,造成严重后果。学校中发生的许多恶性案件,往往都是由于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想不通而造成的。所以说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有用,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2.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包揽论”。
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因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不可能通过经常性思想工作就可以治愈百病。一个人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方面的原因,还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若要求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解决一切问题,是不客观的。“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必要的基本功,同时还要争取经常性思想工作以外的多种条件的配合,如关心学生的疾苦,力所能及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严格纪律约束的配合等等,都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3.克服经常性思想工作“药到病除”的“急于求成论”。
篇3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特点辅导员学生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正逐步发展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显得更为艰巨。近年来,我国三本院校发展迅猛,截止2009年4月,全国共有318所三本独立学院,三本独立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更为行之有效地在三本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
1.文化基础普遍偏低,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三本学生的录取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是相对薄弱的,多数三本学生能够按时上课,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原因:一是只求领会肤浅内容,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有难度的题目;二是没有利用好自习时间,学习仍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三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毅力和恒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钻研精神和进取精神等。四是家庭条件优越感使他们把精力用在娱乐、消费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依然存在少数基础较好甚至超过二批线的学生,他们由于高考发挥欠佳或填报志愿失误等原因而被三本院校录取,这些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约束自己,珍惜大学学习机会,有不服输的毅力。这些学生有很强的进取心,学习刻苦,学习目的明确,自律性强。
2.自理能力差,思想活跃,交际能力较强。
三本院校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富裕,家庭条件较好,有一种“优越感”。这使得他们的自律性相对较差,缺少吃苦耐劳的锻炼,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整理和打扫宿舍卫生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但同时这些学生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在文艺体育方面尤为突出,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强,对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院系学生干部的竞选及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功利色彩浓厚,缺乏务实精神。
3.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由于三本学生在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使得他们来到学校后,自卑感比较严重,自信心不强,在学习上总觉得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的学生也很排斥,他们在用工时,常常将三本学校的学生拒之门外。这就使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出路等都表示怀疑,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二、三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本院校的学生情况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加之三本院校创办时间短,没有直接的学生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学生管理工作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曾有人这样形容三本院校的学生:三本院校的学生就像一壶烧了七八十度的热水,如果再继续添一把柴火,这壶水就开了;如果不再加温,这壶水就会快速冷却至冰点。这句话很准确、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目前三本院校学生的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也很深刻地道出了三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第一线,三本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有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工作至关重要。
1.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三本院校的辅导员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较,遇到问题就感叹三本学生素质差,形成片面思维定势,带着情绪工作。我们应理解、关怀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正面地引导、教育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扬长避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认同他们的思想与取得的成绩并予以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其次,在班级事务管理中,要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如对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综合测评等工作,要通过学生个人自评、班级民主推选等形式,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我激励;同时,发挥好学生干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骨干和桥梁作用,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开展交流、谈心、讨论、辩论等丰富多样的班团活动,促进独立思考、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等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尊重学生,营造尊重、平等的氛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我们要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学生。“宽则得众”。我们对学生友好,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反作用力,当然,宽厚对待学生群体与批评、处分少数学生个体不是矛盾的。关爱学生更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一举一动的行为上。
第四,熟悉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言论。理解是沟通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情况,参与学生活动。工作中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要心胸宽广,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第五,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欣赏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特长和闪光点,不忽视每一位学生。工作中在注重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辅导员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表扬与欣赏要多于批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差生、后进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多鼓励他们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2.辅导员要将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要达到良好的“身教言传”效果,就要做到言传身教一致。一方面在语言上注意目的正确性。与学生谈话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触动他们的思想和灵魂,进而让学生行动起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不但口头上说到了,而且行为上做到了,这样的思想工作就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其次,要坚持深入到教室查迟到、早退、自习,查到课率,到宿舍查卫生、逗留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生活情况,融入到学生群体中,缩短乃至消除与学生的距离,及时发现问题并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三,解决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学生适应能力、学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时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辅导员应当努力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学会选择。具体来说就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认真落实国家及学校的各项助学政策,在精神上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考研及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问题等等。超级秘书网
总之,三本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工作,更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障,制度是约束。每个辅导员都应当掌握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心理、生理、发育规律,掌握人才成长的科学理论,从而改善和提高三本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效能,推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2003年4月.
[2]周济.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8.11.
篇4
当前教育改革深化背景下扩招使得高校学生规模趋于扩大,这显然对于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背景,高校纷纷采取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来更好地提升自我管理效能。与此同时学校也会通过对应的方法来征求学生的管理意见,并将其积极运用到高校管理过程当中。现阶段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显得相对单一,管理仅仅局限于与学生存在必然关联的方面,像是学生的课外兼职、学习娱乐以及就业等内容,至于学校自身的师资建设、发展管理等方面则鲜少有学生参与管理的部分。其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往往会局限于决策的初期阶段,具体形式仅仅表现为对学生意见的征集,然而在方案的拟定与实施阶段则很少突出学生参与管理的作用,这势必将影响到学生的管理积极性。其三,在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构建方面显得较为片面,并没有从体制建设方面落实学生管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组织性与目的性特征,这显然阻碍了学生参与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下,行政管理人员掌握了高校的管理大权,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有着直接联系,学生在高校管理方面并没有实际权力。与此同时,社会本位思想也严重束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社会环境显得还不成熟。除此之外,现有的管理体制也很难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足够健全的环境保障,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与管理意识使得学生参与管理无法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亟需更正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化解对策
(一)观念的转变
作为高校管理改革的必要基础,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至关重要。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忽视,这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极为不利,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显得较为片面。国外高校内部管理中学生参与的情况较为普遍,他们认为学生的创新思想更加丰富,在学校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可见,从思想观念中肯定学生参与管理的必要性,并于实际行动中赋予学生管理的权力是高校内部管理实施的必然趋向。这不仅是对大学生实践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对于高校教育质量也是极其重要的保障。
(二)管理内容的丰富
高校应从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出发,引起学生形成民主管理的意识,保证学生的参与权与知情权能够得到体现,并基于这一前提下展开学生管理的指导工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容除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方面之外,还应涉及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学校管理经费分配等方面内容,在这些方面都应突出学生的参与权和发言权。学校管理的开展应当与学生时间相配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方面,除了涉及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考评等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学校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等问题。最后,学校活动室、学生公寓、食堂、校医院等也应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学校本身应当多多设置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外部条件,这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意义重大。
(三)组织建设的完善
作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与完善不容忽视,这对于学生组织能力和自治能力的提高有着深远影响。高校社团和学生会是学生参与管理普遍采用的形式,它们对密切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这些组织的巩固和拓展对于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此外,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学校本身也应作出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持。学生也可通过产业建立的方式来实现对资金的合理筹措,像是小型超市的建立等都是学生商业头脑的一种体现,采用成员轮班经营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也不可缺少,这是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积极优化学生参与管理的路径也不可忽视,除了现有的社团和学生会组织之外,还应从学生自治委员会以及各项学生组织方面来积极拓展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篇5
当前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主要存在学生参与途径有待扩展,学生参与管理不够科学等方面的问题,对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学生参与途径有待扩展
当前很多高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途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和渠道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当前很多大学生会存在“被控制”和“被管理”的心理,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机会,学生对学生管理的制度不够了解。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没有从心底接受管理制度,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途径有待扩展。
(二)学生参与管理不够科学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事物的客观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高校中的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管理方式培训,学生的管理经验较为匮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会造成决策的主观性和情感性,导致决策失误或者决策失衡,学生的统筹和计划能力明显存在一定的漏洞,不能够协调各方面的权益,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方式问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和争端,对高校校园的稳定、和谐将会带来不良的因素和消极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具体策略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可以通过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拓展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保证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质量等方式开展。
(一)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环境和制度的保证。高校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未来发展要求,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观念以及适度参与性原则,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在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之前,学校首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网上投票或者调查等方式,丰富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学校内的问卷调查能够使问卷调查更加全面,充分展现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同时,在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专家或者学者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当中,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制定的活动当中,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二)拓展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
很多学生由于找不到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而出现消极的管理情绪。高校要注意扩展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方式和途径,确保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正如Northington所言:“为了使年轻人学主义的过程,学校必须给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决策[3]。”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机会让学生对课程、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进行评价的方式,实现“双向”的管理效果,在增进学生对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模式等了解的基础上,使学校也能够明确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和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对学校中的礼仪服务、卫生情况、纪律保持等内容进行直接的参与和管理。同时,在一定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代表参与到制度制定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篇6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作风等;行为文化具体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主要包括各类人际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具体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如校规、班规、宿舍管理规定、社团规章制度等。此外,校园文化具有五个方面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陶冶功能。此五项功能作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行为进行管理和规范,旨在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校园秩序、课外活动、奖励、处分。其中,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与毕业、结业和肄业;校园秩序包括学生行为规范、寝室管理、环境卫生维护及其他规章制度;课外活动包括各类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等;奖励主要指对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文娱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或表彰;处分是针对违反学习和生活纪律的学生实施的惩罚,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此外,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服务,绿色通道、就业服务、心理辅导等工作也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校园文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第一,二者目标一致。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都以育人为目的,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第二,二者主体一致。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管理同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鉴于校园文化与学生管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上的一致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定可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和行为内容不断延展,新时期的学生管理离不开“学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因此,“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人格,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被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所接受和运用。“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通过长期的沉淀与升华,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崇高追求。而校园文化所具备的导向、陶冶等功能,潜移暗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成长,形成健康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
校园环境文化可称为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对。它是校园文化中的基础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的直观体现
1.重视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所谓“硬环境”又称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教学设施、体育文娱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这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无不反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风貌,物质环境是开展育人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物质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硬环境”的投入力度,尽可能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文娱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使师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打造校园“硬环境”的过程中,各类建筑和设施应达到美感教育的标准和功能丰富化的要求。如校园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体育馆等,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具备实用与艺术的双重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同样,校园景观建设也应达到使用与观赏功能的统一。校园的园、林、水、路、石等人文景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有助于激发其爱校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
2.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人际氛围、舆论氛围等。人际氛围主要指校园内的各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之间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高校学生所有的学习和娱乐活动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大学是个小社会,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社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网对学生的一言一行和身心发展影响重大。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教师在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学生发生孤僻、嫉妒、自卑等社会交往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坚持平等、相容、理解、信用等交往原则,远离习惯不良、思想扭曲的人,选择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积极进取的人交往。此外,教师作为学生间的裁判员,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化解学生间的矛盾,解除学生间的误会,做到不偏私、不歧视、不主观。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1.重视传统教育。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议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指路明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通过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如实践教学、演讲比赛、征文大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形式,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同时,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讲清楚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校情怀。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方能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成长下的学生,更易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格,这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相一致。
2.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一所学校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在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校风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系统结构,涵盖教风、学风、作风、班风、舍风等各类校园风气。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校风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良好的教风对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意义重大。班级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素养的主要场所。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加强班风建设,首先要对班级日常管理进行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学生言行;再者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帮互助、嘉奖优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群体的典范。此外,宿舍是学生生活起居的唯一场所。良好的舍风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如早起早睡、勤奋上进、锻炼身体、读书看报等。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成家立业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为加强舍风建设,需要严格宿舍制度,对于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学生加以管教和约束。还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榜样作用,带动普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规章体系
1.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校园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于学生来说,规章制度犹如一面镜子,时刻提醒学生正其观、端其行,避免违反纪律、误入歧途;对于学校来说,规章制度是学校文明的标志,学校力求在育人实践中加强“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努力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严格的规章制度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是学生长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尤为重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制度建设也应朝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学生的诉求,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缺陷重重的规章制度不能起到约束、教育的作用,会影响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规章制度自身的完善是规章进入执行程序的前提,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保障。
2.提高规章制度执行力。
篇7
1医学高职学生主要特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很复杂,主要分为: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但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上,医学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科目繁多,学习过程更为艰辛,而且医学对实践要求较高,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客观的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未来规划上,绝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医院,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这种僵化的就业思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医德教育上,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受自身的素质所限,对于这项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也对医德教育的深化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学校完成班级建设、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等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对于医学生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可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提高此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规划此类院校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径。
3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3.1管理过程中缺乏医德教育
医德是促使医术发展的原动力,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传统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操训练,而忽略了医德教育的强化及深化。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感缺失,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对未来没有目标与规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德术双馨的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张服从与严苛,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管理思想下,学生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严重的压抑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激情,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本来的方向。重压下,医学生不但不容易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而对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院校过于注重招生和就业,盲目追求名声,也是造成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学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学生管理工作应包括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会管理,而学校管理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在高职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将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推给辅导员老师,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深入学生中间也造成管理脱节现象。由此造成了学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在辅导员老师面前一个样子上课时一个样子、学校的活动组织不起来、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长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应是学校的责任,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就质疑学校。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从而造成了社会管理缺失。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院校,这种工作比重失衡还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生自我医德约束能力差,缺乏仁爱之心。
4针对现存问题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医德教育采取灵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可单独将医德教育设立为一门课程。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从教学设计下手,将教材活用渗透医德教育。例如:可进行角色扮演,设立特定场景,将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等实例搬上课堂,进行情景剧复现,让学生在角色中感受现实医德问题;或者采用一些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的面对医德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解和重视医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然后将学校管理作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辅助督促。由此要求学校尽量将一些管理权下放至学生,多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及学校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还需定期将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对外公布,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示学生的高素质,改变社会偏见。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爱的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周文雅 常艳 徐萍萍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郑州市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施远洋.当前医学高职生医德教育问题剖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4(2):93-94.
篇8
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在党的后进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国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1],符合了各时代的要求,为高校学生管理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形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的有关规定学生管理的法律框架,但也应看到其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关于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行为中法律严重缺失和混乱。例如,高校学生管理事项就没有列入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案范围之内;另外,在自制的政策中,一些高校甚至私自创制了不符合实际、违背了行政法治原则的新处罚或新义务,并且在具体操作中,高校有许多地方与自制的政策、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不一致,使得学生合法权益保障困难。二是在学生权利保障的程序规则方面,高校显得主观化、随意性很强,程序的合法性才能体现实体的公正性,一些高校重实体、轻程序,在处理校园行政诉讼案件时,往往高校做主,否认学生参与权,不能从程序上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学生的权利救济途径单一,目前学生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由于相关规定的模糊不清,为学生正当维权的途径设置了障碍,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规定,学生可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行使行政权力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申请行政复议,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3]。此外,高等学校管理者法治观念、学生维权意识淡薄,也是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行为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行为的建议
(一)强化高校学生管理中行政法治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高校要将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增强高校服务意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除此之外,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管理者更应该要牢牢树立法治观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深深融入行政法治精神,才能适应高校时展,也是科学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一是要增强制度的认同感,法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至上性和最高权威性,高校应认真学习并贯彻现有的学生管理法律,承认制度的权威,树立法律信仰和守法意识,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二是突破传统学生应无条件服从,重义务、轻权利,“师道尊严”等观念的束缚,将学生摆在独立的、自由的、具有法定权利义务的主体地位,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地尊重学生的权利。
(二)健全学生权利保障的行政程序规则
高校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应严格按照法定行政程序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力,才能保证公平公正。例如,听证制度是正当程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对于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顺利进行申述有重要的意义,能有效达到保护学生利益和实现管理双赢的效果。一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立法听证”[2],现阶段,高校在对学生管理中主要是自制内部管理规则,为了确保制度的合理性,高校应该经过一定的听证程序,作为制度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即让学生参与到校规校纪的制定,对于去除制度的偏私和武断、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重大事项听证”,关于高校扩招计划、课程和教学改革等等,高校应讲究集思广益,通过听证的形式择优选择方案,增强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为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渠道。三是“惩罚听证”,高校中制度中关于开除学籍、退学、警告处分等教育惩戒是学生关注的重要话题,这些事关学生特殊利益,更应该要经过听证程序,对保障学生权利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保留被惩学生的申辩权,并举行学生参与的公正听证,才会避免教育惩罚的随意性,规范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处分行为。
(三)完善学生管理纠纷救济渠道
一些高校制定的“男女学生同居开除”、“大学英语四级不通过者不准获取学位证书”等“土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关于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处分不规范等管理纠纷,因此,完善学生管理纠纷救济渠道,是现阶段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行为亟须解决的难题,高校可通过建立学生申诉制度、设置高校学生申诉委员会、畅通救济渠道、健全校外救济制度等来及时消弭争议,保障学生救济权利。例如,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实践中,有的高校就根据自身实际,设置由学校的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高校学生申诉委员会[3],以此来受理学生管理纠纷的相关事项,有助于高校根据事实做出公正的决策,对于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篇9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的课程学习不像高中的应试教育需要那么大的学习强度,许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忘记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物质刺激,例如,设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跟着提高。除了奖学金制度、学分制度等激励手段,学校还可以开展职业人生规划竞赛等,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校学风的改善。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等理论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正确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人员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后可以开设有奖征文,或者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紧跟新形势的发展。
3.有助于学生正确调节心理活动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较难处理的一项就是学生的心理教育,采取情感激励和心理激励有助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也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踏上求学之旅,很容易形成心理依赖性和孤独感,这对学生开展新的人际活动也会有限制作用,如不加以心理疏导,就容易使学生遇到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学生管理中,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班级大家庭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还能使彼此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互相倾吐心声,排忧解难。
4.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榜样和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不断地以高标准要求来鞭策自己、超越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各式各样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的宣讲和风采展示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竞争势头,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通过展开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创业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达到共赢。从激励措施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来看,要想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功效,就要制订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措施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结语
篇10
(1)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与专职管理人员相比,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的教学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教师,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方法。
(2)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权益
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反映学生群体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通过本科生管理者的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约束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锻炼自身在信息收集、反馈、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工作者通过本科生及时反馈的教学信息,可以随时掌握第一手的教学动态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来调整教学安排、考核教师情况、摸清学生状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二、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设计
1.参与的途径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目前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学信息员”制度。所谓教学信息员,就是由高校教务处聘用本科生作为教学信息员,工作内容是反馈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教学信息,从而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开展。目前这一方法已为国内多数高校所接受。
2.参与的方式
信息员是沟通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部门三者的桥梁,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及时收集、反馈本班级的教学活动情况,教师的方法、内容、效果与态度等情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纪律维持、考试秩序,学生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协助教学管理部门开展学生评教、教学质量反馈等工作,从而使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教学活动的相关情况。
3.具体的运行机制。
(1)机构设置
本科教学信息员一般由教务处聘任,由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本科生担任,因此在机构上,一般由学校、院系、班级三级机构组成。其中,在学校一级设立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全校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归属教务处管理;院系一级设立教学信息站,负责本院系教学信息员的管理与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并对校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各班则设立教学信息员,具体数量根据班级规模而定。教学信息员将收集的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学信息站,由教学信息站整理后再反馈给教学信息中心。
(2)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与督导
可以通过任务表格的方式来反馈教学信息,各班的教学信息员将收集到的教学信息按格式与要求填写在教学信息反馈表中,通过邮件、送达等方式定期汇总给教学信息站。教学信息站将相关信息一方面反馈给本院系的教学秘书,另一方面则反馈给教学信息中心。教学信息中心将信息整理后反馈给教务处,同时制作成教学信息简报,下发各院系及有关部门,督促其进行教学整改。教务处可抽调本校的资深教师组成督导组,定期参与教学活动、检查实验及作业情况,并与师生进行交流,以了解教学活动的情况和有关教学信息的反馈与整改情况,并将相关的整改情况形成反馈意见,通过教学信息员体系反馈给有关班级和学生,形成双向交流体系。
(3)任务安排与选聘程序
教学信息员的选聘采取自愿报名、院系信息站审查推荐与校信息中心考评等程序进行聘用。聘用的教学信息员要进行动态考核,原则上一年一聘,对表现突出者或表现较差者要实行动态的激励与淘汰管理。
三、本科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实践思考
1.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认识
很多学生与教师对教学信息员的工作不理解、不尽责,教师认为学生监督教师有失“师仪”,有抵触情绪;而学生则担心给教师提意见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隐瞒不报。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多重监督机制,并通过客观制度的完善来规范师生双方的监督行为。
2.强化信息反馈与督导机制
由于制度方面尚未完善,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反馈工作只能定期进行,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渠道单一、评教方式简单化,使得一线教学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完整。另外,督导机制不健全,也使教学信息员工作不能受到有力的机制约束,对于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需要不断强化信息反馈与督导机制。
3.建设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
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立,一方面使全员参与教学信息反馈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教学信息反馈工作的管理更为便捷。在信息系统设计方面,可以设立从信息员到信息站再到信息中心的反馈渠道,也可以单独设立学生、教师的实名制信息反馈版块。信息化系统也可以通过设立前置于成绩查询系统的教学评价系统来更好地实现全员参与教学评价。总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立将使本科生参与教学管理更便捷、普及。
4.完善选拔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对教学信息员进行动态选拔和培训,提高其处理教学信息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座谈、竞赛、评比等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恰当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信息员开展工作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对优秀的教学信息员进行激励。对称职的教学信息员,还可以提升其地位,使其享有与学生干部相同的各类待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