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育心理学(PME);高等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数学教育心理学(PsychologyofMathematicsEducation,缩写为PME),是数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交叉领域,旨在构建全新的学科教育理论框架,从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综合纵深、内涵式发展、全面优化的新时代,同时,在新工科的核心理念下,守住本科数学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持续提升公共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摆在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如何围绕数学素养培养开展有效的“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何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递?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课堂更有效?本文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心理学(PME)中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心得来展开对提升公共数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等问题的相关思考。
1数学认知结构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优化教学设计的启发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结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书写、图示或实物模型等外部媒介的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内外交互不断打破并重建平衡且不断建构的过程。数学认知结构的良好构建除了有助于信息的存储、记忆和操作外,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
1.1数学认知结构的形式
数学认知结构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由节点和联线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节点是认知结构的元素或对象,数学对象——如数学概念与性质等在心理上的表示形态就是心理表象,而联线就是内部表象之间的联系。认知结构中的联线是认知理解的入口,是回忆知识的线索,又是指明节点“地址”的“指针”。一个节点上的联线越多,表示它与更多的节点相联系,并且表明进入这个节点的通路越多。这样的认知结构,可以指一个小小的“微观”的概念结构,也可以指“宏观”的指针关系的结构,它如同一张动态平衡的思维地图——各项知识各司其位,它们的相互关系锚定了各个节点(概念、性质或其组块)的相对位置。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建立并丰富节点之间的“联线”,在知识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辨别区分中去学习。比如,在多元函数积分学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线状、面状、体状积分的分类方法设计教学;我们也可以按照“关于数量意义的——如具有物理质量总量背景的二重、三重、一类线、一类面”积分和“含有向量意义的——二类线、二类面”积分的方法设计教学;我们甚至还可以借助“形象”的形式化符号——“∫”,“∫∫”,“∫∫∫”来导入这部分内容。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构建概念表象的基础上建立更丰富的“联线”,绝不能孤立地灌输知识点。
1.2学生认知结构的主体差异
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主体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组织方式不同,所以数学认知结构是有个体差异的,来到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在长时记忆中存贮的“预备知识”其实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来自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外部刺激必须首先进入工作记忆平台才能进入长期记忆,鉴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学生只能是“有选择地”在场。首先,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让每位学生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得全会、听的全懂”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注重丰富知识点之间的联结通路,不能简单割裂各个教学单元,要注重温故知新式的教学;其次,教师要意识到有效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结构化知识——“渔”,而非知识内容——“鱼”,并根据工作记忆“组块扩容”的原理来优化教学策略。
2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数学理解
我们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衡量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测验成绩等,但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标首先应该是质的方面——在认知层面是否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否完成了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即“驾驭”了所学知识。在心理学意义上,数学的掌握在于理解,而理解是为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中,理解分解为一系列水平的层次,如:了解、领会、掌握、熟练应用等等,这样的分层目的是为了更高阶意义的量化——在心理测量的层面科学地量化理解这个概念。而我们在本文中更注重指出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有启发作用的理解的基本内部心理机制。
2.1数学理解需要心理认知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有意义学习”的提出者,他认为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相较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发生的交互作用,从而认知结构得以重新构建,新知识获取了心理意义。在高等数学的教与学中,认知基础非常重要,比如,微积分的教学需要函数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构建贯穿了几乎整个初、高中阶段,一旦这个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将会给大学数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障碍。当然,如果我们的学生有相关的学习障碍时,教师恰好需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比如,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如数学软件等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视觉化,充分发挥人类表象的形象化优势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我们不能离开历时性原则来孤立地谈结构,历时性(强调时间线,侧重心理发展角度)和共时性原则(强调共时性结构,侧重相互逻辑联结)共存于认知结构中。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一部分被删减的且影响了新知识建构的中学数学知识,如极坐标、排列组合的基本计数原理等,我们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将其有机地纳入教学设计之中,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给予学生重新构建的可能性。
2.2认知图式的操作与数学理解
认知图式是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建构的。皮亚杰提出了三种能力结构:动作图式(感觉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1952,1977)。其中,符号图式已经具有完备的心理表象并可以通过外部动作或行为外显化,这种具有整体性的格式塔意义的符号图式发展的关键期是1.5~7岁,当然,符号图式具有明显视觉化的特点。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图式是运算图示,它具有逻辑性和可逆性,这是最早的算术运算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7岁以后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已经是运算图式了。对发展至关重要的三个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当主体根据现有的图式或运算来知觉新的外部客体时,就发生了同化,主体倾向于使用任何可用的心理结构来同化新的外部事件。当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运算以便于解释一种新的经验时,就发生了顺应。顺应影响同化,反过来也一样。平衡化是主要的发展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化刻画了主体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外一个发展阶段的过渡。
2.3对促进数学理解的启发
皮亚杰曾从哲学的角度指出,“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为复杂的)结构”,数学理解正是在平衡——不平衡——再次建立平衡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学理解正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大一修习“微积分”的同学在中学里已经学过导数了,而中学的导数教学是从直观的变化率意义下引入的,因此当他们来到大学学习导数这部分内容时,同化的心理机制虽然易于构建,但是,全面地把握在特定类型极限意义下的导数概念却对他们带来了干扰和理解上的困难,这里不平衡发生了,而顺应过程并未重新构建。平衡-不平衡的心理发生机制对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布雷纳德(1978)提出了冲突教学,他认为引发不平衡并使学生注意到其思维的冲突和不一致之处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平衡-不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了创设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的绝佳时机,创设学习需要的教学智慧可以从微积分发展的历史入手,向学生指出严密的导数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结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优化重组教学次序,把同化作为顺应产生的前设和基础。总之,如果找不到知识结构重新构建的机会的话,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便无法得到改善和提高,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事实上,数学学部分的过程是顺应过程,这是数学难学的重要因素。
3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支撑
在我国,这样一个专题是相较于“智力因素”而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绪、意志、兴趣、信念等心理因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认为后者也涉及了智力,故改称为“非认知因素”,数学教育心理理论将此类因素统称为情感因素。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相较于中学阶段,师生关系更加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更加适用于“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
3.1“期待”的数学课堂与承载情绪情感的教学语言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教室的时候,对这样一堂课心里是充满期待还是不情愿甚至是排斥的,都将预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这一点,无关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法则,也无关数学的认知知识结构,它仅仅关乎人的异化本质,即人类的基本联结是爱,而爱的符号载体正是语言。心理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教学对学生满怀正面意义的期待是可以跨越智力因素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指出,“人类本质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是人重要的天性。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符号的载体,也是情绪情感信息的载体,语言的感染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当我们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时,我们需要变换语调语速使用“饱含温情的”或“慷慨激昂的”等富有情绪感染力的语言;当我们聚焦于结合板书演示解题的思路与推理细节时,需要使用“清晰的”理性的语言。刻意维持和锻炼教学语言能力也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3.2数学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那么,数学学习态度即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或数学教师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主观性和行为导向型。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与否,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或成绩高低是正相关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比如,向学生传达“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智力”更重要的信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智能是可变的,“人定胜天”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精神价值的表达,引导学生注重练习,数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后天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再比如,通过数学课堂向学生传递“失败并不可怕”的氛围,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试错-顿悟”也是人类发现和创造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主体的教育,以符号性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符合了人类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真正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的践行。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积家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苏旷德,余继光编.基础高等数学——中学数学内容补充与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丹尼尔.T.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篇2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
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
篇3
一、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其它管理办法,以完成高等学校培训人才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学管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品质,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打造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必须正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在事实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科学合理地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相对新时期的发展情况,是比较落后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屡屡出现教育部公布的“红牌专业”,师资和硬件模式与专业设置完全不匹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课程体系方面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陈旧,甚至远落后于时展。体系中的实操部分太少,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在管理机制方面是比较机械的,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在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脱节,很多的学生无法就业,或者所学专业与市场无法对口,缺乏市场导向,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压力逐渐增大。
二、新媒体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以人为本”
21世纪是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电视的空前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文化的表达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视听文化在教育事业上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数字教材、电子书包与数字课堂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性的借鉴意义。我国也应像英国、德国那样重视对新媒体的教育,从学生开始,逐步培育公民的新媒体素养。重视教育对象,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善用新媒体,进行观念创新改革的根本是观念的创新,创新是一切改革的强大动力。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其新媒体使用频率都非常高,而管理者也必须要转变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理念,注重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注重高校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相关特点,集思广益,创新观念。构建开放、公平、透明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尊重人权,深刻理解和重视人的需要。充分激励广大师生,使教学管理过程和谐而有效。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元素,注重学生的媒介素养。“微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建设2012年时,新浪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走进全国高校,启动了校园微博大全评选活动,并推动各高校建立微博协会,加强校园微博建设。由此可见,高校教学教育管投影、音响等设备,打造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氛围。配备电子书包、电子教材,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开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第三,学校网站和BBS论坛建设。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移动图书馆、网络课程、信息公共平台等,对内我们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对外校园网则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对外界尤其是将要报考的学子来讲,官网是他们接触的第一印象。校园网应当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对外塑造学校的形象品牌,展示校园风采。以人为本,做好新媒体与面授的两个课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多媒体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了电教化手段,而如今新媒体却带来了更新的思路,即建立课上课下两个课堂,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以人为本,建立新媒体课堂,以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以MOOC为例,著名大学的教授,将精品课程置于网络之中完成资源共享,不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学校的学生,只要登陆MOOC网站,就能随时观看教授们主讲的课程。我国高等学校也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挖掘和开发新媒体课堂,可以通过编制微课程、微视频、手机MOOC视频等,整合知识点,配合官微等公共平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新形势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机会去了解别的高校,甚至国外其它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合理运用,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抓住新媒体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切合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策略
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是时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它以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远胜于线下活动。同时,微博微信以图文并茂,甚至带有音频和视频的方式,使得传播效果更加丰富和生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为各高校建立官方传播渠道,定期相关教学管理信息和公众活动信息,甚至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完成了官微、官博的建设工作。通过微博微信,制定明确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时,随时监督,实现全面覆盖,信息畅通。同时,高校还应打造微信公共平台,因为它更加简约、直接,能够精准地推送信息,达到较强的传播效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团队,让他们管理微博的原创部分,并做好信息过滤和舆论引导工作,这样官微和官博又呈现出一种青春活泼的语言风格,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新媒体,实现与教师、学生的日常互动目前很多的学生和教师也多习惯于使用多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管理者通过现代媒体平台,可以保持与教师、学生的无缝连接,传递信息和实现信息的反馈机制也更加容易。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一线信息,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拉近与师生间的距离。而对于老师之间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平台开展交流,共享资源,共同提高。实施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数据储存、查询、信息处理等功能,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做:
第一,建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无论是教务系统还是教师OA等,高等学校需要和企业一样,建立一个便于内部人员交流和沟通,便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查询和进行信息反馈的网络平台。在这个系统内,管理人员可以相关信息、公告,各部门列出各自的事务安排,对各班级、系、院的学生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而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管课、备课、提交教案、作业、答疑解惑、查询课表。学生登陆这个平台可以随时查询课表,提交作业,发表留言等。
第二,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必要的硬件设施投放也非常重要。学校应建立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电视、投影、音响等设备,打造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氛围。配备电子书包、电子教材,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开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三,学校网站和BBS论坛建设。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移动图书馆、网络课程、信息公共平台等,对内我们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对外校园网则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对外界尤其是将要报考的学子来讲,官网是他们接触的第一印象。校园网应当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对外塑造学校的形象品牌,展示校园风采。以人为本,做好新媒体与面授的两个课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多媒体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了电教化手段,而如今新媒体却带来了更新的思路,即建立课上课下两个课堂,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以人为本,建立新媒体课堂,以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以MOOC为例,著名大学的教授,将精品课程置于网络之中完成资源共享,不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学校的学生,只要登陆MOOC网站,就能随时观看教授们主讲的课程。我国高等学校也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挖掘和开发新媒体课堂,可以通过编制微课程、微视频、手机MOOC视频等,整合知识点,配合官微等公共平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新形势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机会去了解别的高校,甚至国外其它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合理运用,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抓住新媒体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切合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雷树祥:《柔性管理:大学教学管理的新视角》,《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②赵忠旋:《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之路》,《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余立:《大学管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邬志辉:《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篇4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40)
摘要:在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在大学阶段,既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又要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中保证心理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共同提高。在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发展中,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要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当前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高等教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素质人才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36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77—02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简介:魏然(1987— ),男,湖南湘潭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与大学特殊的群体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出现频率逐年加大。所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适当的心理辅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大学的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却在培养学生健康体格和完善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传统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也亟待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中去,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将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对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现状
在现阶段,高校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就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敏感期,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就可能诱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这种心因性的矛盾不但会给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也有可能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
然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时间不长,师资力量、理论基础等方面都还处在发展初期,不能有效地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同时,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和塑造完整人格的作用。随着社会群体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也有严重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休学、退学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得刻不容缓。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各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体育教育成为承担大学阶段健康教育的主要科目。在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开展也做出了调整,不仅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学科工作的开展中,也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体育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让一个人更加乐于亲近自然,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他活动中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体育活动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为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造氛围,也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察到自身的身体问题,从而自发地选择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协调学生的群体关系,通过体育项目中的良性竞争和自我超越,锻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完善健康的人格,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优势。
另外,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教育理念的相继提出开始引导高校体育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现阶段大学中的体育课程正在逐步摆脱原本僵化、机械的体能训练模式,而转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在今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的体育锻炼的知识与能力。因此,体育教育不仅致力于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同时也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保持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与健康的心理。只有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康的人,这也将成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导向。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高校的健康教学活动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未来的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一)加速体育教育改革进程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就是要引导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逐步由原本的技能训练转变为体能素质训练。在大学体育课堂上,要将单纯的、机械性的体能训练逐步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训练。这种变化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并逐步提升自我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也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体育教学课程
在体育课堂中,可以将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有机地融入进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设置要符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与师生的竞技互动中,也容易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尽量用优势教育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逐步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学生心理塑造上的积极作用在进行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意课堂上技能与理论的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优良的素质与品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等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影响着学生对人生与自我的认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教学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具备丰富、专业的体育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师,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及时发现学生的健康问题并予以纠正至关重要。
[
参考文献]
[1]庄静.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2]张雁,阎春喜.现代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S1).
[3]曹绍珍,刁元均,金兆江.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小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
[4]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5]张志明.浅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3(2).
篇5
摘要: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最具生命力的事业之一,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明显不足。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型实践活动,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想象,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现代化交通运输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交通科技创新竞赛;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最具生命力的事业之一,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明显不足。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型实践活动,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想象,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现代化交通运输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教育中急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善于创新的人总是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灵感丰富,也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或是从多种原有规范的交叉处着手,或是逆向思考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就。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性思维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在思考的方式和技巧上,以及在某些局部的想法和见解上具有奇特独到之处。敢于创新的人总是在别人以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另外开辟一条路径。创新性思维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类科学研究活动中。
但目前我国教育现状在培养创新性思维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大部分学生则把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
以上这些已经得到了公认,曾有学者指出:“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要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好主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交通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教育又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能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它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事业及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竞赛就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自主想象是交通科技竞赛的出发点。使同学们通过比赛之后可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另外,它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和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素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有益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现代化交通运输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及专业基础和较强创新思维,并全面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科技型实践活动大多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研究活动,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设想,并可以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6
本文主要论述中心内容如下:
一、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与性格、能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而自身又充分地享受到自我发展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的人,学术期刊投稿 而非培养仅仅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 但在人格上却有缺陷的
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73-02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科学,蕴藏着强大的创新教育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对教学的主张。依据教学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更新和重建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保证。在现代数学教学观的指导下,构建高等数学的创新教学理念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传统数学教学观及其表现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沿袭传统教育教学观,将教育视为机械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影响和阻挠了创新教育的实施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传授知识,轻视能力培养。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教育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定理、推导、计算与证明。多数教师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已有的数学知识,忽视能力培养,使得学用脱节。
(2)重视知识的结论,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现行教科书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呈现为由“概念——公式(定理)——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看不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3)重视学生共性,轻视个体差异。多年来,我国高等数学教育偏重学生的共性,不论学生的禀赋如何,所有学生一律齐步走,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无法很好的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手段单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明显落后。数学教学,依然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课堂互动的形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5)人才培养理念的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急功近利的育人观念,人才选拔机制的运行,致使高等数学教学简约化和形式化,挫伤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积极性,抑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何尽快改变高等数学的教学观念,恢复高等数学应有的活力和魅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现代数学教学观及其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数学教学观念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知识传授向数学应用转化。数学教学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和继承向强调数学的应用转化,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解决实践和理论问题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从注重演绎思维到发展多元智能。数学教育的注重点从注重演绎思维、逻辑证明向发展多元智能转变。在培养演绎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猜测和推断能力及非智力因素。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用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不但要教正规的演绎推理,而且要教非正规的合情推理。爱因斯坦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3)从解题教学到思想方法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转变,数学教育也由单纯注重解题教学,向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把解题教学、数学建模和思想方法的渗透结合进行。
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言,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不同的数学教学观是从不同的角度上阐述了数学教学的问题。数学的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包含着尝试、改正与改进过程。我们应该综合不同的数学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数学教育,在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教学观,为实现数学创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创新型数学教学观的构建
融合中外教学理念、数学观和现代数学教学观,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新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
3.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灵感,使他们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大学阶段的数学创新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出什么发明,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各方面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将来的创新活动打下基础。为此,要树立以下几个关键理念:(1)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灌输的;(2)思维模式变化缓慢;(3)提问非常关键;(4)专注至关重要。
3.2 营造创新环境
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学习生活环境,一个善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前提;同时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的创新人格。
3.3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的知识、方法、技巧与数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现代数学教学观念。他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已发现的现成的数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活动。
3.4 在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高等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之中,在探索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改进传统教学内容,增加现代数学中应用广泛的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各行业各方向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工作中处处充满数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
3.5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数学交流
教学中由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自觉努力掌握的东西,才能成为有效的东西;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数学交流,数学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系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3.6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学上的突破性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变革。Hilbert指出:“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这些工具和方法同时会有助于理解已有的理论并把陈旧的、复杂的东西抛到一边,数学科学发展的这种特点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启发点和思想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方法的创新。
4 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导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渗透和突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高等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创新教育环节,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zhjy1154))
参考文献:
[1] 陈敏辉,赵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09(34):163.
[2] Ken 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挺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31.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建设探索
高校教育教学档案对于高校工作与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探寻高等教育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索方式和手段,往往是高校教育教学档案管理高效化、科学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高校未来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从高等教育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入手,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一、建设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就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而言,主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价值,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无论制作和保存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金钱,而且保存难度较大,与当前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而信息化网络的出现是技术革新的主要体现,也是目前时展以及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二,档案价值,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档案管理而言,传统管理往往只能保存有价值的文字信息,因而档案本身的价值有限。而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则可以根据档案资料的应用,选择更多科学的保存方式,如以多媒体资源(包含文字、例图、声音、视频等等),而且信息化系统能够将档案存放在计算机或者网络中,从而保证档案调用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也能保证管理的灵活性,即管理人员可以对档案进行修改、删除以及添加等各种操作,同时还能够预览档案的具体内容。其三,服务价值,对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而言,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还体现在服务方面,因为信息系统本身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功能性,能够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的范围以及质量,而且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区分及存放,从而方便用户检索查询,这也间接增加了档案管理的效果与服务价值。
二、加大数字及网络技术的普及
就目前而言,无论对何种管理方式进行改革,都仅仅是基于管理方法进行改变,而要改变管理的渠道,让其能够符合高校对教育档案的管理与运用需求,则需要首先构建完整的教育与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同时突出档案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以及社会化,而且需要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加大数字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即让数字与网络技术进行融合,保证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从而为未来改革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当前时代背景下,云存储具有高效性、科学性的优势,而且相对于计算机储存而言,其能够实现数据的网络传输和共享,保证档案信息运用具有更广的覆盖面和运用面。
三、发挥管理系统的扩展运用
就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而言,要实现系统完整的系统功能以及广泛运用,则需要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强化两种基础功能的实现:其一,具有优秀的泛用性,因为在一般档案管理方面,往往需要涉及多类不同种类的档案,虽然教育教学档案只是在某一范畴内,但是依然可以划分为多种档案类型,因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要体现出更多功能与拓展,则需要保证系统本身应当具有优秀的泛用性,即能够满足各类档案的特征以及管理要求,进而进行高效性、秩序性以及科学性的管理。其二,具备明显的拓展性,因为档案管理的方式都是多数用户的最终需求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档案管理也不例外。而且多数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往往跟随时代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因而具有不定性,而对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而言,要适应各类用户的不同功能需求,则需要其在设计时加入相应的拓展,而且需要保证系统本身的易控性,进而能够进行不同功能的拓展,甚至可以实现一些人性化的、科学性的功能,让档案管理体现出更多高效性与针对性。
四、提升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档案本身属于一种数据,很多档案内容都是较为隐蔽的,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而且虽然信息化管理档案不会出现传统纸质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损坏、受潮、缺失等问题,但是信息网络的随机性也决定其不具备很高的安全性。因而对于系统设计与开发人员而言,则需要考虑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而要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强化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同时构建科学制度规则,保证档案信息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其二,强化档案信息管理操作的标准化,特别是修改、删除、添加等操作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信息失实等问题。其三,重视备份,对于一些重要的档案,需要进行备份,同时进行定期备份更新,以避免信息管理系统问题导致档案数据出现错误、缺失。
五、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档案管理而言,往往会涉及多个方面的档案信息,更需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分类存放功能,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晶,潘岩.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改善及安全强化[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13,12(12):54-56..
[2]王萍.ASP技术在学院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 科技传播,2015,04(04):136-138.
篇9
[关键词]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类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3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48- 02
0 引 言
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给中国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作为高等教育中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类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性还不是很高,作为一名沈阳音乐学院的行政管理教师,我通过对于我院优秀的信息化管理成果分析,宣传促进信息化管理在艺术类院校的普及和发展。
1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指将高科技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系统之中,例如教育管理软件、教学检查系统、教学课件系统等,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合理有效的在院校的全套体系中最终实现的一系列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1 高效性
高等教育管理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由办公自动化阶段向管理信息化过渡,目前正向信息网络集成和在线决策等阶段发展,从而使得高校管理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高校信息更为多角度化。通过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实施,学校可以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办学效益;
1.2 开放性
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信息管理可以使得资源得以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教育模式伴随着信息的融通而更加开放,也使得教学的内容越发透明化。例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来了解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的教学环境来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使教育管理更为人性化,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3 统一性
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就是将过去以人的手动操作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平台上来,对信息进行标准化建设,做到数据收集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法统一等,从而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管理中的各种教学数据自动处理,得出相关的结论和信息反馈,自动管理统一程度明显提高。
1.4 全面性
传统管理方式用人的管理总会产生一些失误,而信息化管理就是从“面向管理”转向“面向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考虑对象的个性需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例如学生培养管理系统,用户输入口令进入个性化页面后,就能看到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信息,比如考试成绩、培养计划、注册状态和各种表格的下载管理等信息。
2 沈阳音乐学院信息管理的优势概述
经过十二五的工作转型,我院全面施行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置,全部教学体系已经在教学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体现,各校区各部门之间全面通过网络连通,形成了信息管理的完整体系。
(1)我院的教学信息管理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念,来自于对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的实践。学院领导全面研究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正在和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管理过程,研究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网络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探讨在现代信息平台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思路、新技术,为我院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拓宽我院的办学视野和办学思路。另外,从沈阳音乐学院的整体管理系统出发,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从而变革传统的 “面向管理”这一管理理念为“面向服务”的管理理念,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十二五期间,我院加大高校软硬件投入,加快发展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新兴技术,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成为了我院管理、科学研究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实现了我院由物质型向信息网络型的转变,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3)制定合理、规范、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程序化。要遵照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标准和规范。各项制度必须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可流于形式,要做到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用现代化手段保证管理,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培养能力: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软件、硬件、管理者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关键,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部分高校往往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软硬件设备,而忽略了管理人员,结果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管理者是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以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硬件和软件,而且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更应该重视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与信息化管理优化结合的能力,要做到管理队伍建设和硬件、软件建设并重,确保管理信息化深入进行。华南理工大学定期举办的教职工信息技术培训及教师岗前培训,正是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培训,教育管理者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事务的管理。
3 影响艺术类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3.1 教育观念
艺术类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弊端,比如音乐艺术教学中的口传心授,美术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不确定性等,这些都和我前面提到的信息化管理优势以及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尺度有一定的冲突。所以传统的艺术院校管理模式和方法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所提出的重点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一些不能适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变管理观念。
3.2 建设水平
艺术类高校管理硬件配套设施的落后不仅束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沈阳音乐学院工作多年以来,感觉在行政办公过程中,受到硬件条件影响就很多,经常有信息接收传达不及时的问题出现。我们必须意识到,信息时代,艺术类高等教育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且在加强硬件配套设施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因为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由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决定的。
3.3 管理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影响艺术类高校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管理活动中,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即使使用最先进的电子设备,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所以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需要相关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还需要引进一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管理队伍,以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4 结 语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应顺应时代潮流,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日益深入,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必定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已是当务之急。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9.
[2]宋新江.试论地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2007(11).
[3]郭武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7(3).
[4]陈金艳.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6(8).
篇10
关键词:终端学习中心;运营管理;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52-03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对象、手段、方法等与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相比,无论是教的过程还是学的过程都在时空上分离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是在校外分散进行的,学校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它担当着协助学校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辅助管理,以及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重任,它的服务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支持服务实质上是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终端学习中心作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前沿,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远程教育服务体系运营管理的效果。
一、影响终端学习中心运营管理的关键要素
运营管理(OM)是指:“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和改进。”(理查德·蔡斯)终端学习中心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利用有限资源(人、财、物)投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是高效的运营管理。笔者认为,影响终端学习中心的运营管理有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一)运营战略
终端学习中心的运营战略是决定终端学习中心的运营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它决定了学习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如何发展实现的策略规划等。学习中心能否实现使命,关键就在于对运营战略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战略服务于使命是学习中心及全体员工的行动纲领。
(二)组织机构设置
终端学习中心的运营战略确立后,接下来要考虑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权责关系、内部制度和流程才能支持学习中心的运营战略,这是组织机构的内容,是学习中心实现有效运营和治理的基础。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完善及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和有效率,直接关系着学习中心运营的效果。学习中心应该思考自身的运营战略,以确保效率和资源上的高效配置。
(三)人力资源
人是学习中心各项活动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如何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并分配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是使各项活动得以最佳完成的重要保证。终端学习中心的人力资源一方面包括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包括能力的配备,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实现更完美的结合,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常在企业进行快速膨胀规模和业务外拓时会无暇顾及人员的合理配置,终端学习中心同样存在这种情况,迅猛发展下的终端学习中心,经常是新员工匆匆上任,甚至来不及岗前培训,上岗后边工作边学习,或是边工作边自己摸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教育的服务质量。
二、提高终端学习中心运营管理的思路分析
(一)运用SWOT法有效分析、确立学习中心运营战略
战略是终端学习中心的核心方向价值,因此如何分析并确立有效的运营战略成为关键的工作。分析制定学习中心运营战略可以采用“明确使命、对环境和自身进行SWOT分析、确立目标和决策内容”等三个步骤。
1.明确使命:通常终端学习中心在制定战略目标前首先要明确远程教育终端学习中心的使命,为目标的确立与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2.对环境和自身进行SWOT分析:终端学习中心应在确立使命后,进行外部运营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对中心现有业务进行审计,运用SWOT法进行分析。
3.确立目标和决策内容:经过分析评价,针对学习中心进行战略业务的设计和财务类比,科学规划学习中心的未来发展,制定出适合本学习中心的战略目标,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策略规划。
(二)立足服务、基于成本,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
目前,远程教育终端学习中心主要有直属学习中心、依托电大的学习中心和依托其他单位建立的学习中心,其中,以依托电大建的学习中心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这类学习中心的组织机构最为复杂,但多为机构重叠,运营的效率、人员的配置、成本上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学习中心秉承着发展和业绩的使命,当学习中心的学员达到一定规模时,为保证教学服务的质量,应对竞争,满足客户需要,最好以目标、使命、绩效为核心,成立高效的组织机构。
(三)以能力为核心,准确匹配工作人员
学习中心需要加强对于人员招聘与配置的管理,应根据学习中心内部的运营战略、业务流程的情况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做到人岗匹配。同时建立和维护完善员工档案,详细记录和跟踪员工结构、经验、知识水平等,为进行人员调整和配置提供有力的依据。学习中心还应定期调查各部门对现有员工的满意度及岗位需求趋势,包括数量需求以及素质需求,充分做好员工的储备工作,培养和建设梯队。
三、中山电大奥鹏学习中心运营管理改革案例
中山电大奥鹏学习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山学习中心)为奥鹏公共服务体系的终端学习中心,于2007年正式开始招生,由于其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近些年发展迅猛,但由于超常规发展,使得学习中心在表面欣欣向荣的景色下隐藏着一定的危机。
- 上一篇: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 下一篇:新能源及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