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污染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化学污染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法制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的观念与意识,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关键词】:化学教学;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G40—03
【正文】: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法制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的观念与意识,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依托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一、进行人身安全等法律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常发生,危害自己甚至累及他人。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教会他们如何避免伤害,学会自救与救人,避免有意或过失犯罪。为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安全生产和工作打下基础。
在学习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爆炸概念时可适时联系2010年“2·26”广东烟花爆炸事故,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村民杨某非法燃放烟花,引爆家门前堆放的烟花,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两名涉嫌肇事人员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肇事责任人已先行交纳事故处理费800万元,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个案例警示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不强,最终可能导致血的代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后果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对法律产生一种敬畏等。
二、进行环保等法律教育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热点问题。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规范学生行为,废弃液不能随便倒入下水道中,因为化学废液情况复杂,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含有重金属离子、有的是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应根据具体情况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也可同时联系社会现实中水质污染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如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导致水源水质被污染,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
在学习水资源内容时,分析“节水标记”的寓意,呼吁学生“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浪费水的行为?如何节约水?应怎么做?同时,通过“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赤潮”和“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泄漏事件”等案例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和植物营养物质的污染,以及石油污染都严重的违背了《环境保护法》、《水法》。污水处理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主要有混凝法、中和法、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社会生产用水中不应盲目追求GDP的增长,目光短浅而忽略科学发展,常常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这样让学生产生爱水、惜水意识,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打下基础。
三、进行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法律教育
选修3《化学与生活》的“食品添加剂”的学习中,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即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等要符合国家标准。严禁将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当作添加剂使用,或者超量使用添加剂等。结合《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适时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介绍引起大头娃娃和肾结石的添加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不法分子以三聚氰胺和麦芽糊精为原料,研制出专供在原奶中添加、以提高原奶蛋白检测含量,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危害。
学习乙醇、甲醇的性质与用途时,适时列举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制造劣质假酒,发生中毒事件屡屡发生。而食品卫生法中明确规定严禁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有毒,饮用后能使人视力降低、失明,严重的可使人中毒致死。类似的案例有酒店的地沟油食用问题、霉变的过期大米加工消售、吊白块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明矾粉丝问题,等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食品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也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消费者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通过图片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使学生认识到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律便会陷于瘫痪。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将德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化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工业上合成氨的教学中,教师顺其自然的谈及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他不懈追求与探索最终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于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是具有世界里程碑意义的人工固氮技术的重大成就,给世界农业发展带来福音。人们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191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哈伯合成氨的杰出贡献,授于他诺贝尔化学奖。同样是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研制出军用氯气罐,一次战役中德军将上百吨氯气吹放至法军阵地,致使5千多人死亡,一万五千人中毒,哈伯遭到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从此各国竞相开启研制化学武器的先河,哈伯成为人类的罪人。聪明的罪犯比无知的笨蛋对社会的危害性大的多,而如今的一些高科技犯罪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失败。
篇2
【关键字】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从自然界简单获取的物质已不再满足。而科技力量的强大,使人们逐步掌握改变物质性质的方法,生产出各类新的化学品,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轻微的皮疹到一些急、慢性伤害甚至癌症,危害更严重的是一些令人瞩目的化学灾害性事故,已经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化学品及其种类
化学品是指以石油、煤、矿物质、空气、水等天然原料,通过化学反应改变物质结构、成分、形态等生产出的各类产品的统称。
目前全世界已有的化学品种类多达700万种,其中已做为商品上市的有10万余种,经常使用的有7万多种,现在每年全世界新出现化学品有1000多种。
按照性质的不同,化学品分为性质稳定化学品和性质活泼化学品。
例如:氟利昂等化学品,化学性质稳定,因而难以被环境吸收或者分解;而性质活泼的化学品,如:硝酸盐、过氧化物等,因为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常被应用在化工产品中。
二、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常我们将进入环境后能够通过环境蓄积、生物累积、生物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健康和环境,或者通过接触对人体具有严重危害和具有潜在危险的化学品称作有毒化学品。
在品种繁多化学品中,大多数的化学品都含有毒性,有的甚至为剧毒,这些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
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浓度及摄入量有直接关系,浓度越高,毒性越大;摄入量越大,对人体伤害越严重。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包括三个方面:
(1)急性危害
急性危害是人体短时间内暴露于浓度很高的有毒化学品中,化学品迅速破坏体内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从而立即导致疾病,甚至死亡。
(2)慢性危害
慢性危害是长时间或反复暴露在低浓度的有毒化学品中,化学品的毒性在体内逐渐蓄积,由缓慢、细微的身体损害,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发展为某种疾病症状。
(3)远期危害
远期危害是有毒化学品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会表现出来,有些甚至要在后代中才能表现出来的危害。
据研究资料分析,人类癌症患者约有90%由有毒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的。有些癌症患者是由于职业关系经常接触有毒化学品而致癌的。
致突变是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导致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的改变,使其产生新的遗传特征(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三、人类受到有毒化学品危害的途径
1.呼吸污染的空气
工业废气、工业粉尘、汽车尾气等是导致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2013年1月中下旬我国大中城市的阴霾天气,致使PM2.5严重超过标准 ,达到重度污染程度,造成人们的呼吸系统严重损伤。
2.饮用污染的水源
由于工业废水的大量偷偷排放,导致河流湖泊的被污染。目前,我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有毒化学品的污染,2005年吉林的松花江污染就是典型的案例。而人们饮用被严重污染的水源,致使人们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癌症,严重的导致死亡。
3.食用污染的食物
人们食用的食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有毒化学品的威胁,例如: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三鹿牛奶的三氯氰胺事件、蒙牛奶的黄曲霉素事件等等层出不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身体健康
1.慎用洗洁精
洗洁精是人工合成的洗涤剂,因为富含表面活性剂,而具有极强的去污能力。其成分主要是矿物油和动物性油脂,对皮肤刺激性很大,使用时必须戴手套。同时矿物油产品(石油衍生物)在自然界大多不能完全生物降解,沉积下来对环境污染很严重。
2.不宜食用染发剂与指甲油
化学染发剂中含有对苯二胺的物质,是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会导致皮肤过敏、白血病等疾病。指甲油中含有毒色素、苯、甲醛、等致癌物质,因此,最好不要使用化学染发剂与指甲油。
3.慎用空气清新剂,少用室内杀虫剂
空气清新剂是通过散发香气来覆盖住异味的,其主要成分是乙醚、香精等原料,长期使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室内杀虫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接触杀虫剂,会引起神经麻痹、感觉神经异常及头晕头痛等症状。
4.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健康,远离香烟
香烟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如:香烟燃烧时产生的尼古丁,属于毒性生物碱。吸烟和被动吸烟都能损害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引起癌症、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
5.不随意焚烧垃圾
在露天焚烧垃圾,大量的烟雾既污染环境,又会产生有毒化学物质(二恶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质,会损害肝脏、生殖系统,产生癌变。
6.慎用药物
随着人类医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于用药物来抵抗疾病。许多人不合理使用药品或滥用药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损害肝脏、肾功能等。药品的危害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7.慎用含有添加剂的食物
篇3
【关键词】儿童;儿童食品包装;安全性
一、儿童食品包装安全的定义
食品包装(food packaging)是食品商品的组成部分。它保护食品,使食品在离开工厂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中,防止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外来因素的损害。同时,它也可以有保持食品本身稳定质量的功能,它方便食品的食用,又是首先表现食品外观,吸引消费的形象,具有物质成本以外的价值。因此,食品包装制程也是食品制造系统工程的不可分的部分。儿童食品的安全包装具体是指在严格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安全的技术和结构性设计的前提下,采用安全合适的包装材料,使包装不仅能够满足食品的形态和质量的要求,更能够满足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安全。最终,还得要求废弃的包装能够易于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影响儿童食品安全包装的因素
(1)儿童是弱势群体,其天生活泼爱动,好奇心强,有强烈的尝试欲望,极其缺乏安全意识。大部分儿童在其三岁后便可简单的消费,因其消费意识和安全意识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对食品和其包装的安全缺乏一定的认识。儿童在享用食品之时,很少有家长在一旁监护,当其独自打开食品包装之时,很难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知和躲避,便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引发身体上的伤害,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也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来应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包装。(2)食品包装材料还是一种隐性添加剂,它们都有可能含有毒素,但大多数毒性的散发是隐性和慢性的,容易被人忽视。大多数人认为纸包装既卫生又环保,但在用化学方法制浆和漂白纸张的过程中,纸和纸板总会不可避免地残存一些盐类、碱液和含氯化学物质。金属包装材料表面通常镀有一层锡,具有无毒、耐腐蚀、不易生锈等特点,但若食品不够卫生,或添加一些非法试剂,这些有害物质便可能与内涂料发生反应,引起食品中毒。(3)为了减低食品袋中的湿度,防止食物腐败变质,通常会在食品包装中置入干燥剂,而大部分干燥剂都是用的氧化钙和硅胶。儿童的好奇心强,极易动手拆启干燥剂甚至是误食整个包装,若干燥剂喷进眼中或进入口中,就有可能灼伤眼睛,口腔和食道。(4)夏季高温期是食品腐败变质的高发期,再加上有的食品外包装的致密性很差,细菌等微生物污染随之便成为儿童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不容小视。
三、儿童食品安全包装具有现实意义
案例一:2006年4月2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现代小商品市场发现劣质婴儿奶瓶,有害化学物质“酚”含量超国家标准近两倍。酚在遇热、盛放酸性食物或饮料时,很容易析出,孩子喝下后很难排出体外,会破坏肝、肾细胞,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功能。后经调查,毒奶品是浙江省慈溪市一些塑料加工厂将废弃光盘粉碎后用硫酸进行漂白成“回料”,卖至义乌一些“奶瓶厂”用来生产婴儿奶瓶。案例二:全球著名食品和饮料公司瑞士雀巢食品集团,在欧洲四国同时召回一批共3系列的婴儿液态牛奶,原因是牛奶在制造过程中被包装盒油墨中的化学物质丙基噻吨酮(ITX)污染。至于为何发生包装盒油墨污染牛奶的情况,雀巢将牛奶受污归咎于多年的合作商——瑞典利乐包装。案例三:果冻因体积形状和包装方式不当引发儿童窒息的惨剧屡次发生。2005年2月,江苏南京一名4岁儿童不慎将果冻吸入咽喉窒息死亡,2004年10月,韶关一名3岁男孩兵兵因吸食果冻造成窒息死亡等等,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果冻的形态与尺寸。市面上小杯型果冻包装的大小与儿童喉咙相似,当儿童通过挤压,将果冻吃进嘴里不慎被噎住时,就可能导致儿童窒息死亡。以上案例足以说明,儿童食品包装的安全与否,可以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儿童的生命健康。因此,关注儿童食品包装的设计极其重要,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四、对儿童食品“安全包装”认识极其浅薄
通过对北京、湖北、黑龙江、河南、江西等主要省份的沃尔玛超市进行调查问卷,其中填表的大多是有小孩的父母,青年人或者是七岁以上的儿童及少年,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包装的认识都极其浅薄,大部分人在购买儿童食品时,通常只关注食品口味、种类和影响成分,却忽略了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问题。其中,大约12%的消费者在对“你了解食品安全包装的概念吗”一题选择了“非常了解”,有50%的消费者选择了“有一些了解”,38%的消费者选择了“不了解”。在调查“你对标签上的哪些信息比较关注?”时,消费者选择最多的都是“商标”、“生产日期、有效期、保质期”、“质量安全标志”等选项,这些都是有关食品安全的最为基础的信息。,在所有消费者的反馈当中,几乎看不到有关食品包装安全的信息,比如在对“你了解食品包装的材料吗?”,“怎样认证包装材料是处于安全标准呢?”等问题的回答当中,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一头雾水。最后,在综合分析社会调查的结果和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当中,不难发现消费者大多对儿童食品的包装安全性问题上缺少认知,对安全包装设计的材料和体系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五、如何选择安全、放心的儿童食品
(1)注意安全和卫生。很多儿童食品包装中夹带着小玩具,但它们有些并不是食品级塑料制成的,而是对人体有害的普通塑料,更重要的是这些小玩具容易不慎被宝宝吞食下去,发生很危险的后果。因此,在选购时注意看包装上的提示,是否夹带玩具,以保证宝宝的安全和健康。(2)特别注意有效日期。正规商家在食品的外包装一定标有清楚的保质期限,因此选买时须留意看一下,此外,如果是真空密封的食品,若想知道是否有空气在包装内,按盖顶部,有“卟”的声音则说明空气入内,这种情况千万不能购买。(3)认识食品标签的小常识。很多儿童食品的香甜气味是来自化学物的调味素,但商家却经常在包装上用一些很吸引人的名称,如草莓等,消费者以为真是天然的成分,其实这些调味素为这些化学物质:草莓:实质上是醋酸酯,用以制造胶片粘接泥的一种硝酸盐溶剂。黄梨:是乙酸乙酯,为皮革及纺织品清洁剂。香蕉:是醋酸酯,也用以洁净皮革和纺织品。咖啡:是疏醇,为一种强烈的化学物。坚果:是丁醛,为橡胶泥的原料之一。除此之外,人们在食品标签上也经常会看到这些名称:稳定剂:渗入它可使食物更加香郁可口,是鸡蛋的廉价替代物。乳化剂:能改善食品的质及使它有更多的空气,通常用来取代鸡蛋或奶。色素:使用它们可以使食品看上去既新鲜又漂亮。(4)天然成分的儿童食品最好。制作的材料取自于新鲜蔬菜,水果及肉蛋类,不加有人工色素、防腐剂、乳化剂、调味剂及香味素,即使有甜味也是天然的。
在食品外包装的所有特性中,安全性应该是处于首要地位,食品的安全性没有保障,就谈不上什么包装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家一味的追求商业利益,把包装设计的重点都放在了审美性上面,怎样能够吸引儿童的眼球来购买他们的产品,才是商家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这些包装的安全性就要大打折扣了,这些缺乏安全保障的外包装往往就会成为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了。本论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外包装的意见和建议,提醒大家重视儿童食品包装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告诉大家在今后选购儿童食品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必然是日新月异,儿童食品的外包装也必然是花样百出,因此对儿童食品包装的认知上也应该是不断提高。在今后,有关该方面的理论也应是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有关食品包装的设计者也应该严格遵守职业操守,怀着对儿童健康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开发设计你们的产品,以保证儿童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儿童们能够茁壮健康的成长。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中国包装标准汇编食品包装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张露.食品包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李代明.食品包装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
篇4
1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难题。病原性微生物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食品卫生问题,主要原因为:①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保存、零售等环节加快了食品流通全球化进程;②城市化进程让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在外就餐次数增加了,使用冰箱次数增加;③人和食物的流动加速了病原体流动;④先进的分析手段使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逐步升高。
全球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可预防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腹泻病每年超过40亿起;因食物和水引起的腹泻,每年则要夺去180万儿童的生命。世界上30%~40%的腹泻都是由食源性疾病引起的。如已在欧美日本爆发的疯牛病以及大肠杆菌感染,现在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果中国能借助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可能避免或减少损失。
中国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上还存在较大的缺口。美国每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案例7 600万起,人口比我们少得多的澳大利亚也有450万起;而中国每年只有区区1、2万起,这一数字显然和实际数据相去甚远。目前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仅2 万~4万人,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例次。而老百姓常常认为食源性疾病就是“吃了不干不净的东西拉1、2回肚子而已”,他们不知道小病不防大病缠身,食源性疾病亦会导致住院,甚至会造成死亡。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毒素感染流行都曾造成不少人死亡。所以食源性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和疾病应予重视。
蔓延欧洲大陆的疯牛病造成一些人患上了“克雅氏症”,患者中有近百人死亡,引起欧洲乃至全世界消费者空前的 “食品信任危机”;上海一些医院已疑似诊断多例“克雅氏症”,但尚未进一步确诊和追溯其来源。
2 农药、兽药和食品添加剂
进一步制订或修订农药、兽药使用和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与管理条例。现况是一些人为了消除虫害大量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致使蔬菜、果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提高产量,使用违禁激素;为了增加瘦肉率,在猪饲料中掺上“瘦肉精”;为了给面粉和粉丝增白,把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掺和其中;为了牟利,有人用稻草沤水后兑上色素和盐允当酱油销售;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有人把含有黄曲霉素的霉变大米抛光上腊充新大米出售。
食品添加剂亦需严格管理。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96)中,对在我国容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范围以及使用剂量等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有法律规定。日本农业标准(JAS)规定,在食品标签中除了大家熟悉的食品名称、保存保质期、制造商外,对食品中添加剂的名称、已知和可能导致过敏的食物或成分、配料清单都要详细列出,其中,食物过敏原的标识又分强制和推荐2个等级。强制标明的成分有鸡蛋、牛奶、小麦、荞麦、花生;推荐标明的成分有鲍鱼、牛肉、鸡肉、猪肉、大豆、蘑菇、桃、苹果、明胶等。农(兽)药残留还要特别注意滥用抗生素防治鱼病或兽病造成人类食用后体内产生积累或过敏。
3 环境污染
有害化学物污染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二英)、生物毒素(细菌、霉菌毒素、藻类毒素)等。比利时等国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
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品含高浓度二英事件,引发有关国家消费者对畜禽制品的高度恐慌。
生物毒素污染主要包括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2个方面。细菌毒素可直接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葡萄球菌肠毒素与肉毒梭杆菌产生的肉毒毒素都具有很强的毒性,会使人产生严重的呕吐和神经中毒症状。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首先是江河、湖泊、近海的污染,它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有 850条河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个湖泊藻类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严重。这些被污染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会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省会城市的2 110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蔬菜中重金属超标的占 23.5%。二英污染是环境污染的又一个重要案例。含氯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厂、钢厂及其他工厂的排放物质、焚化炉燃烧废弃物、汽车尾气等都能产生二英及其类似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肉、乳及水产品。二英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其直接致死量是砒霜的900倍,并有强烈的致癌性和致畸性。
4 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曾对生产酱油所用菌种进行黄曲霉毒素产毒能力研究,结果发现4种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菌种。研究表明,食品工业用的黑曲霉、米曲霉等也有可能产生霉菌毒素而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保健食品原料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辐照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等也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据美国FDA向中国卫生部透露,近年来美国 FDA之所以扣留了多批中国进口食品,其原因是: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色素有问题,沙门菌、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另外,我国近年来出口的食品也有多起因为食品卫生问题,纷纷被进口国扣压或退货,这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使我国食品安全丧失了良好的信誉。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由食物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中毒、死亡及相关事件,也会激发受害者与政府机关、生产企业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当前食品安全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① 尽快颁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使管理食品安全有法可依。避免貌似大家重视,结果无人出力。
② 重视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置。严格按照传染病管理法,对所有腹泻病进行登记报告,追寻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对污染的食品严格处理,同时追查责任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社区中腹泻病的流行规律深入探讨。
③ 加强食品抽样检测工作。制定全面合理食品抽样检测方法。改进检测技术,将快速检测与最终判定相结合。
④ 在重视食品安全的同时,注意人们尤其是儿童的营养情况,超重、肥胖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篇5
关键词:环境教育;学科教学整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特点
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在人类生存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之间建立长远而永续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已成为全人类日益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环境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实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性教育目标。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环境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采用了将环境内容渗透到相关学科之中的渗透式课程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环境意识。化学作为一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科学,其在环境教育中的载体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课程的设计要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化学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加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资源观念。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洞察复杂的化学问题,从而以不同的角度客观地评价我国或全球的环境问题。如何在化学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中有效渗透环境知识,体现当前最新的环境教育理念,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考察和交流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环境教育理念和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及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编写作了分析与研究。
一、香港环境教育的指导理念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地区的环境教育多注重对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的教学,进入90年代后,逐步接受了新的环境教育理念,转向重视人对环境的态度与价值观形成。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于1992年颁布了《学校环境教育指引》,7年之后重新修订。在1999年的《指引》中将环境教育定位于学生的综合环境素质的培养,通过环境教育,让个人和群体认识环境、提高所需的技能和培养应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能以负责任和有效的方法,预期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提出解决的办法,养成管理和改善环境的素养。[1]
环境教育指导理念为:使学生获取有关的知识技能,认识周围环境。这有助于他们认识及判断环境的问题;以教室以外的环境为学习的刺激源,使学生能直接接触环境,在富有启发性和切合现状的情境下认识环境,形成有关的技能和兴趣;进一步培养影响他们行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形成对环境的道德观,透过关心环境的教育,使他们无论是在现在或将来,其行为都能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及善用环境资源方面有良好的影响。[2]
“采用跨课程的方法,推广环境教育和各种注重实践的环保活动;在各学习阶段的学校课程纲要内,加入合适的环境教育内容。”[2]香港地区并不主张在中小学专门设置环境教育的课程,主要措施是通过向学校的正规课程,向各级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和提供环境活动。认为中学时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课程的各个学科例如:化学、生物、物理和科学等理科科目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多机会去认识、理解环境,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认知、情意和行为各个方面,从根本上认识环境问题,从而建立自身的道德观与社会价值观,作出明智判断。
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在制订10年课程发展规划中,对高中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培育学生对科技创新及持续发展(环境)具有全球性的观点。[3]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在教材编写与修订中,都有意识地加强了环境教学内容、专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其中《现代化学》(CHEMISTRY A Modern View, Fourth Edition, 2002)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二、《现代化学》中的环境内容体系和编写特点《现代化学》是为参加香港高中教育证书考试,由威尔逊·威尔士出版有限公司(WILSON WELSH PUBLICATIONS LTD.)出版的一套英文版高中(10 ~11年级)化学教科书,是香港地区高中化学的主流教材之一,全书分三册(1A, 1B, 2),共有35章,其中有12章重点强调了与该章内容相关的环境保护和教育内容,并在第27章通篇讨论了与使用燃料相关的全球性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环境知识体系在本书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与整个化学知识体系比较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见表1)。[4]
表1 《现代化学》中出现环境教育内容的主要章节
册
章
节
第一册
(1A)
第11章 常见金属的用途
11.6 保护金属资源第二册
第二册
(1B)
第17章 干电池
17.7 干电池与环境保护
第18章 电解
18.10 香港的水污染问题
第三册
(2)
第26章 燃料燃烧与灭火
26.4 燃料的安全使用
26.5 燃料储备的潜在危险
第27章 燃料使用中的环境问题
27.1 燃料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27.2 矿物燃料的燃烧产物
27.3 空气污染
27.4 酸雨
27.5 酸雨的控制
27.6 降低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方法
27.7 香港的空气污染问题
27.8 全球温室效应
27.9 石油泄漏带来的污染问题
27.10 能源危机与能源选择
第28章 塑料和聚合物
28.14 与塑料使用相关的问题
第29章 醇
29.6 饮酒问题
第30章 清洁剂
30.7 清洁剂使用问题
第31章 含氮化肥
31.7 化工厂的选址
第33章 漂白剂
33.7 漂白剂使用的问题
第34章 食品添加剂
34.5 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
第35章 药品
35.6 为无烟的香港而奋斗
当前在学科教材中编写环境教育内容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分散型,即将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到各章各节;二是集中型,即在学习一部分学科知识后,某些章节集中介绍相关的环境知识。这两种模式在实现环境教育目的的教学效果上有所不同(见表2):[5]
表2 分散型和集中型编写模式优缺点比较
类 型
优 点
不 足
分散型
学科学习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结合学科理论,学生的环境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学到的环境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集中型
有助于系统地介绍环境污染、生态保护、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与价值观。
集中呈现环境知识的单元教学化,不利于学科知识的互补与综合应用、融合,要求有较好的学科知识基础,有一定的难度。
《现代化学》教材编写采用了分散—集中相结合的综合型编排模式,在高一年级(10年级)根据学生原有的初中“科学”课程中的化学知识水平较低,尚不能综合应用和理解较为复杂的环境内容,不能自觉进行演绎的学习心理的特点,采用了分散呈现的形式,等到进入第一学期第11章学习后,才开始出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资源、电池和水污染等)。
当进入高二阶段(11年级)学习时,在学生化学知识体系基本形成,学习心理水平进入抽象型逻辑思维和推理应用的层次的基础上,开始采用集中编写的方式,在第27章,呈现了大量的环境保护内容与问题。采用了国际流行的EIC模式,①围绕着燃烧这一化学的典型现象,通过燃烧产物,环境污染、酸雨、能源生态等一系列环境核心问题来开展化学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来解释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预防措施与活动方案。[6]后续各章中都编写了一个内容相关的环境教育专题,将化学学习和解决环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和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化学学习成绩的同时,完成环境教育的编排思路成为该书的突出特点。
三、《现代化学》环境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特点
(一)环境教育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全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以第27章为例,全章共编入73张彩色图表(有64张来自实景的彩色照片),介绍了能源工厂、节能设备、城市受污染的状况、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比较不同能源的储量和分析未来新能源的开发的多个热点问题。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对应,使教材相关内容更加充实、生动和形象,加深了学生理解,同时以丰富的视觉映像,叩开了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关于环境价值的内心思索。
表格和数据的选用使教材所呈现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在278(全球温室效应)一节中,编者用曲线图表现了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呈连续增长的态势(如图1),图中横轴表示年代,纵轴表示每一百万体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学生自己可从图中得出结论,即20世纪以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了,从而引发他们思考这样3个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会有什么后果?怎样预防与采取何种措施?教师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室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图1 空气中CO2含量增长图
(二)环境教育立足于香港本土,综观全球,以树立环保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1970年美国制定的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
①EIC模式(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是指在塑造学习者的基本环境素养的同时,通过利用经整合过的环境知识成为学科教学的资源和情境,来提高学生成绩。
育法》就把环境教育界定为“关于人与自然和人造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教育过程,包括人口、污染、资源分布和消耗、保护、运输、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城市和农村计划同整个人类环境的关系”,明确了其教学起点和范围。《现代化学》中的环境教育起点放在香港本土上。香港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高度密集、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因此环境保护尤其值得重视。教材对香港的能源保护、工厂选址、食品安全、清洁剂等都作了专题介绍,试图使香港学生树立生活环保的思想。如第17章“干电池”,教材在最后一节强调尽管干电池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废弃的电池却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建议学生在电器使用时要尽可能地用交流电源或可充电电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要从身边做起。
教材还从文字、图片等全方位地介绍了近年来全球性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如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酸雨对湖泊和森林的危害,原油泄漏,海平面升高,等等。
(三)以生活、环境为学习情景整合环境与化学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环境素养
以社会生活环境为出发点,整合环保和化学知识来开展化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还要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经济活动带来的严重后果,从根本上关心自己长久的生活幸福,形成高度的环境意识及对待环境的价值观与态度。
如在第27章第4节“酸雨”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一项研究活动项目:调查香港的空气污染程度。
方案1:测量酸雨的pH。用pH试纸测量收集到的香港各区的雨水的pH,pH越低,则说明该地区大气中含有的酸性气体的浓度越大,空气污染程度越大。使用此方法可以比较各个区域大气受酸性气体污染的程度。
方案2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苔藓生长状况来判断空气污染程度。苔藓是一种常见的生长在地表、岩石或树干上的植物。在干净的空气中,苔藓生长茂盛,但它对空气污染物尤其是SO2特别敏感,不同种类的苔藓对SO2的抵抗力不同。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一个地区的地表苔藓生长的类别,可大致预估这个地区的大气中SO2的浓度(见图2~5)。
图2A类苔藓
图3B类苔藓
图4C类苔藓
图5D类苔藓
A类苔藓当空气受SO2严重污染时能继续生长; B类苔藓当空气受SO2中度污染时能继续生长;
C类苔藓当空气受SO2轻度污染时能继续生长; D类苔藓只有在空气没受到污染时才能生长;
(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探究活动设计,力求实现学生解决环境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写中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学生参与一系列实验、调查研究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运用化学和环境生态知识来识别、调查和解决环境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作出合理的环境评价,建构环保的价值观和态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区的环境保护活动,提倡尊重与热爱生命的品质等,从而实现终身发展。教材中设计了多种活动,典型的如以下几个案例。
案例1:实验探究──汽车尾气成分的检测。
实验分为三部分:收集汽车尾气;测定汽车尾气;结论。第一部分教材提供了两张图片(图6、7),示意如何收集汽车尾气;第二部分提供了一张检测气体成分的示意图(图8);第三部分分析实验得出的结论。整个实验步骤并不复杂,可操作性强,突出了实验过程、实验者的亲身体验、实验者之间的合作和实验结果归纳。
图6用塑料袋收集尾气 图7尾气袋与导管相连
图8用化学方法检测汽车尾气
案例2:辩论活动。
在班级内组织两个队,一队为正方,一队为反方,根据某个环境热点主题开展辩论,没有参加辩论组的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也可以自由参加,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归纳双方的观点,作一个总结。
辩论主题主要有:当前以化石燃料为能源是最佳选择吗?以乙醇为汽车燃料合适、实际吗?在本地建厂生产氨和硫酸合适吗?在本地建厂生产氯和二氧化硫合适吗?等等。
案例3:制作宣传海报。
设计一个关于使用塑料带来污染问题的宣传海报,海报中包含1~2种自己的口号,可通过简报、绘图、收集处理照片或图表等方式来阐释你的观点。
(五)习题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精心编写了与环境相关的例题、习题和讨论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作出判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塑料循环使用很重要,为什么?
解决方案:塑料的循环使用很重要是因为:(1)应该节约原材料,许多塑料都由石油制备,而石油不能再生;(2)可以节约钱;(3)丢弃的塑料在环境中分解,造成一定的污染。
案例2:1989年3月,“Exxon Valdez”号油轮在阿拉斯加海岸失事,沉落海底,大量原油溢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请简要分析为什么漂浮在海上的油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后果,并给出一种处理意见。(要求以短文形式给予回答)
该书还根据香港地域,人文教育的特点,在每页页底都附注有关新单词的中文注释,采用英、中双语呈现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联系中文去理解,更加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应用化学与环境知识来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
《现代化学》自1981年第1版以来,多次再版,对环境教育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与提升,它体现了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崭新思路。2004年我们在香港苏浙公学、德贞女子中学等学校进行专题考察时,学校和化学教师对该教材使用的情况比较满意,认为其编写模式与效果达到了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建立环境价值观与可持续性发展观的目标。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化学新课标教材的教学试验,对环境教育体系与内容进行新的探索。希望对《现代化学》教材编写中的整合模式与理念的比较研究,能够对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支持。
①EIC模式(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是指在塑造学习者的基本环境素养的同时,通过利用经整合过的环境知识成为学科教学的资源和情境,来提高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祝怀新,潘慧萍.香港学校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33—37.
[2]香港教育统筹局.2004环保报告[C].香港教育署印行,2004.2—4.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课程发展路向──学会学习[C].香港教育署印行.2001.48.
[4]E Cheng, J Chow.CHEMISTRY:A Modern View(Fourth Edition)[M].Hong Kong.Wilson Welsh Publications Ltd,2002.
篇6
作为专业从事食品及环境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普生化)积极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先进的检测技术、仪器设备及技术应用方案。为了适应目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需求,安普生化最新引进了美国Neogen公司的Soleris微生物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Soleris系统基本介绍
Soleris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由微生物实时光电检测仪,基于windows系统的Soleris分析软件和各种特异性的Soleris微生物检测试剂瓶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原理是基于传统的培养基理论和染色技术,并结合了光电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对产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实时快速,准确灵敏,检测量大等诸多优势:一般1分钟内即可完成单个样品从加样到上机检测所需的全部操作,而且单台仪器可同时对128个样品进行检测;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常规项目在6―24小时内即可得到定量的检测结果,而且可自动完成对检测数据的接收与分析,并形成检测报告。
Soleris系统现已获得AOAC(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认证,NSF(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认证,并被UPS(美国药典)推荐为替代传统平板的有效方法之一。Soleris系统可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李斯特菌,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假单孢菌、腐败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多种微生物进行检测。广泛适用于食品饮料,乳制品,保健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检测、卫生监控以及无菌检测,挑战实验和保质期实验。该系统因其适用范围广检测项目多,快速高效,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0多个国家的600多家客户所使用。
目前,安普生化作为Soleris系统在中国的设备与技术服务提供商,可为众多客户提供了有效的Soleris系统应用解决方案,包括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放货截点时间分析等,据此对产品进行定量检测,并为快速放货提供依据。
Soleris系统在乳品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此案例为Soleris系统对巴氏灭菌乳、冰激凌、酸奶中大肠菌群的定量检测解决方案,包含标准曲线。不同菌含量水平下对应的检出时间对比,以及由标准曲线和产品的限量标准分析出的放货截点时间等。
标准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图2-图4为相应产品的大肠菌群标准曲线图):
根据标准曲线,下表列出了巴氏灭菌奶,冰激淋和酸奶中不同菌落形成单位(CFLJ)水平下的大肠菌群所对应的检出时间。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当大肠菌群含量水平为10 CFU/g(mL)时,三种产品仅需8.0h,10.5h,11.5h即可检出,与传统的MPN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相比,检测时间显著缩短。
此外,根据表2中数据和产品的限量标准,还可以确定快速放货的截点时间,如表3所示(注:表中冰淇淋产品标准为美国标准)。
篇7
[关键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思考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和主干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1]。因此,本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性、高素质的应用型优秀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来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一些与营养相关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发病率快速上升,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国民合理营养的健康教育问题日益显现,医务工作者所担负的合理营养的健康教育任务日益加重。再者,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食品加工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食品污染物检测的复杂化使得食品卫生突发事件以及食品安全新问题频频发生。其次, 我国原有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明显滞后于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发展的现实状况,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 如何科学地选择适应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根据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社会需要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孙长颢主编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教材。这本教材知识全面,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当今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如植物化学物是21世纪全球营养学界的研究热点,第六版用一章的篇幅对植物化学物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针对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我们编写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选择的实验内容即满足专业培养要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学生对知识是否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第6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含十四章内容,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如何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且不感乏味,关键在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
根据教学计划及大纲的精神, 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合理取舍, 总的原则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学习到基本理论和方法, 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较为熟练地应用有关的知识。营养学部分,重点讲解营养学基础、各类食品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社区营养及营养与疾病;食品卫生学部分,讲授重点在食品污染以及预防、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以及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和卫生监督管理。通过上述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材上的其他内容,采用专题讲座、实践学习等方式介绍。我们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了植物化学物的知识。目前有关植物化学物的研究较多,新的研究结果不断涌现。我们把最新的研究结果介绍给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热情。
(三)改革并完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学方法选择是否适宜,对教学效果能产生较大的影响[3]。传统的课堂教学, 往往采用 “灌输式”教学,老师滔滔不绝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因此,为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我们尝试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避免事无巨细的讲解教材内容,而是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讲授不同人群营养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我们让学生根据各类人群的生理特点结合营养学基础知识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及膳食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在教授时对同学出现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解释。这样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讲授食物中毒的内容时,我们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查找文献、分组讨论等方式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原则及调查处理方法。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完整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教师在设计案例及组织教学过程中,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2.实验教学 实验是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实验教学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素质。传统的实验课由实验技术人员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撰写实验报告。另外,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为理论课服务, 多以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内容为主,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很小。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加上一些学生对实验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因此上实验课时缺乏积极主动性,不愿动手, 敷衍了事,导致实验教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针对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指导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预习,对疑点、难点进行记录。②教师讲解:实验课上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细致讲解,对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疑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在书写实验报告时,不仅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还要求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③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选择2~3个实验内容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试剂的配置、实验条件及实验步骤的确定和完善、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严谨性、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如鲜奶卫生学评价综合性实验设计,通过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以及相应的卫生检验指标综合判定鲜奶的卫生状况。
(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我们采用多媒体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并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课件,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节省了教师授课时的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的使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直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寓学于乐。此外,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指导、参考资料、练习题等上网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起到了互补的作用。
(五)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价制度在中国的本科教学中可谓根深蒂固。过分注重终结性考核的结果,造成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读书,而热衷于在期末考试时猜题、押题、作弊投机,其结果是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仅没有构建起来,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从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向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引进较为科学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形成性考核,包括:上课考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平时作业、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创新、社会实践等。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全面、系统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优秀人才,为改善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服务。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篇8
一、影响野生动物饲料安全的主要因素
1、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是随着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的扩大与发展,工业污水的排放、废渣与废气的迅速增长,化学农业物质的大量使用和城乡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聚集,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环境污染问题已从城市向农村逐步蔓延,正由局部向整体扩散,当前,如果没有较安全的生产条件,也就不可能生产出安全的饲料原料。
二是在饲料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养殖户与企业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有句古话“十商九奸”,现如今,有的经营、生产商与养殖户唯利是图,为了得到最高高的利润,有的企业或养殖户竟在饲料中或在饲养过程中违规添加一些兴奋剂、激素、兽药、色素及“瘦肉精”等材料,其结果是,极易出现铜、铅等微量元素严重超标、瘦肉精中毒等严重的事件发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野生动物养殖业的规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农药等违规物质残留超标
在饲料原料生产过程中,滥用乱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饲料原料从安全变为不安全,从无公害变成为带污染性。为了除虫害,有人大量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致使饲料原料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了提高产量,有人盲目使用违禁激素、催熟剂,致使饲料原料严重污染。
3、检验技术水平不够先进
当前,关于野生动物饲料安全检验的机构还比较少,质监、商检、畜牧等部门都在检。但是,由于检验设备的相对落后,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问题的存在,在基层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前,许多检验项目无法开展或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尤其是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规化学材料的检验设备和技术落后,不能在市县一级快速而准确的作出检测与判断。
4、质量安全执法监察力度不够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农业大国,然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与相关法规还不断完善,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在我国农业人口大约占到80%左右,农产品生产还不集中,农民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加之质量案例执法力度又不够,有些地区出现“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现象,部门与部门之间长期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到位,造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察不力,让问题产品频频进入流通市场。
二、野生动物饲料安全的防范措施
1、加强防范饲料霉变
在储存与收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压碎、虫咬、磨破、鼠啃等现象的发生,特别是避免花生、玉米等一些谷物的外壳与表皮受损。贮藏间应尽量避免通风不良、过度潮湿、及堆放过多过久。仓库要保持通风干燥,使相对湿度不超过70%。防霉是阻止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的最根本措施。饲料作物的抗霉性与遗传有关,尽量选择对霉菌敏感性不强的饲料作物种植。
在加工之前,对于一些饲料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烘干或晾晒,以降低水分含量。并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饲料的温度,经常打开换气通风设备,降低温度。加工之后不堆压放置,要勤翻勤晾,严格控制霉菌生长条件。
2、对饲料采购、验收工作加强管理
野生动物的饲料种类、品种众多,一般包括: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和特种饲料等,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饲料的数量、种类、价格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在饲料验收入库的时候,要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数量关,坚决杜绝霉烂、腐败、含水量高、变质的饲料,在采购饲草时,定期到饲草基地了解饲草的产量、生长情况、有无农药使用,周围是否有疫情的流行等情况,从而保证了野生动物饲料的相对安全性。同时,我们还要在充分调查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经常深入市场进行行情调查,选定一个或几个诚实守信的商家进行饲料的供应。
3、加强饲料加工、贮藏过程的研究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2003年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二、《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1.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食品在国内乃至国外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产、开发、管理、运输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应用型模式,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组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6]。另外,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不断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7],同时还可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范畴和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食品安全隐患源、检测鉴定手段、评估方法、管理法规的制定等,为未来进一步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从自身做起。个人卫生是指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洗澡、着装整洁、经常洗手等。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食品在加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验收、加工、存储、运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个人卫生的健康员工进行操作,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学生在接触生熟食品时及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需重新洗手,预防交叉污染;告诫学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切从自身做起,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介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三、《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案
1.理论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建立教学模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授课,渐渐丢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建立多种教学模板,根据理论基础、实际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课堂授课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粉笔、PPT、电教视频等),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实习试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首先,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食品企业,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生产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取样,进行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超标使用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思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质量综合性实验或一般家庭饮食安全的调查分析设计性实验。食品质量的鉴别试验可以由学生来选定鉴别的食品,学习该食品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并对该选定食品进行测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述试验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对本课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传授国内及国外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中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对国内乃至国外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将这些事例结合理论应用到课堂讲授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内涵。
4.视频教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某些优秀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如“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谨防祸从口入———食物中毒防护知识”、“食品添加剂”等,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本课学生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过于单一,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死记硬背,期末搞突击,不能有效、充分地复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仅以写论文或综述的形式来考核,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无意中教会学生从网上粘贴复制,相互抄袭,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8]。笔者认为考核可以按照闭卷考试占40%、课堂讨论形式占20%、食品安全卫生实验设计占30%、上课考勤占10%的比例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达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
[2]李梅,胡文娥,王凯,董华强.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7-68.
[3]纵伟,刘艳芳,郑坚强,景建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4]张拥军,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丽云.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41-442.
[5]王天梅.关于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48-249.
[6]韩鹏.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3,24(08):250-255.
篇10
国家二级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国家三级营养师培训师、北京一轻高级技术学校食品检验专业主任
吃进来的“毒”
产生毒素关键词:不新鲜
谷物和花生等食品,如不注意控制储存条件,易发霉,霉菌中有一种非常可怕,即黄曲霉,这种霉菌产生的毒素其毒性是“闪电毒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摄入量大时会导致死亡,低剂量长期摄入则会诱发肝癌。
不新鲜的水果蔬菜,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会逐渐降低,而食物被微生物分解的几率会越来越大,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却会逐渐增加。
肉类食品如不注意卫生,一方面会繁殖大量微生物,微生物会把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且继续降解生成胺类物质,而当亚硝酸盐和胺类物质在身体里相遇后,会产生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这些不新鲜食物中产生的物质都属于毒素,因此,生活中一定要多摄取新鲜食物。
产生毒素关键词:不恰当的烹调方法
油炸、烧烤、焙烤等高温加工方法能让食物产生特殊的香气和口感,如炸鸡腿和炸薯条的香酥感,油炸土豆片和脆饼干的松脆感,烤羊肉串和熏肉的独特香味等。然而,这些高温烹调方式实际上给饮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除了会造成维生素的损失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高温下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脂肪类物质在高温烹调条件下可能发生两类变化,产生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和高温氧化聚合毒物。肉类中的饱和脂肪在熏烤和烧烤条件下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包括强力致癌的苯并[a]芘类物质。在明火加热条件下,致癌物质的产生更为严重。如烤羊肉串、烤肉等食品都存在着苯并[a]芘污染的问题。熏鱼、熏肉温度超过300℃时会产生大量致癌物质,它们是胃癌发病的重要诱因。
最新的研究发现,淀粉类食物在高温加热之后可能产生丙烯酰胺类物质,而这种物质已经被证明具有致癌性。研究证明,深度油炸、高温烘烤的淀粉类食品都含有较高浓度的丙烯酰胺类物质,如炸薯条、油炸土豆片、脆饼干等都属于这类食品,面包、饼干、小甜饼等焙烤食品外部也含有少量丙烯酰胺,烹调中的加工温度越高,则产生量越大。
人们熟知,烧焦的鱼、肉、豆制品不能食用,就是因为鱼、肉、豆制品当中富含肌酸,高温下烹饪会形成杂环胺,杂环胺则属于强致癌物和致突变物质。然而就在正常高温烹调情况下,食物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杂环胺。如烤牛肉、炸鸡肉、炸鱼等都含有相当数量的杂环胺类物质。在煎炸温度超过200℃时,其产生量迅速上升,其中油炸和烧烤这两种烹调方法所产生的致癌物数量最多。
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以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
产生毒素关键词:油墨污染
生活中有些不良的习惯,会增加我们摄入毒物的风险。如有人一边看书报一边吃零食,看似时间利用的好,实际上可能不知不觉通过手指将书报上的油墨转移到食物上,最终送进我们的肚子。而油墨中都有炭黑,炭黑则含有几种致癌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大家熟知的烧烤食物中的苯并[a]芘就属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目前已发现约200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其中多数具有致癌性)。另外,目前大多数油墨要用含有甲苯的混合溶剂来进行稀释。由于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书报上的残留,边看书报边吃零食,这些物质也很可能进入我们的肠道。此外,油墨中还含有重金属铅,而铅的大量摄入会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食品铅污染所导致的中毒还会带来贫血、神经衰弱、神经炎和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损害作用。
【案例链接】
雀巢曾发生过一次婴儿牛奶事件,意大利食品监管部门在抽样检测后发现雀巢婴儿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学物质――异丙基硫杂蒽酮。这种物质本来是存在于婴儿牛奶包装盒的印刷油墨中,牛奶中检出这种物质的原因很可能是微量的油墨渗透到婴儿牛奶中。尽管此物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危害还没定论,但由于婴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有害物质抵抗力较低,因此长期饮用这种牛奶对婴儿可能带来的伤害是不能忽视的。基于这一考虑,意大利政府下令全境查封“问题”牛奶。我国也曾出现过印刷油墨污染食品的事件。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厂方立即把已经批发到市场的600多箱产品全部收回。经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检测,认为怪味来自食品包装袋印刷油墨里的苯,其含量约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苯的残留量超标,则可能引起癌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很多人对油墨污染不以为然,认为书报上的油墨本来就没多少,即便通过手指转移一点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其实健康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食品安全上常讲“剂量即毒性”,只有注重细节并养成健康饮食的好习惯才能为我们储存更多的健康!同样,不合理的饮食、食物中有害物质对我们的伤害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谨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把“毒”吃出去
那么,如何把吃进来的“毒”吃出去呢?
解毒关键词:充足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提供饱腹感,帮我们节食,同时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而在大肠中,膳食纤维还承担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持水分,让粪便更加湿润、柔软,轻松的排出体外,防止便秘发生。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高纤维饮食可降低结肠癌的患病率。2003年Binham等人在著名的《柳叶刀》上发表了有关膳食纤维与肠癌的文章,Binham对519978例研究对象进行6年的随访,共发生1065例结肠癌,通过分析饮食结构后,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结肠肿瘤的发生率呈负相关,每天摄入35 g以上的纤维素,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40%。
欧美国家肠道癌症发病率较高,非洲黑人居民肠癌发病率很低,相关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这与他们以玉米、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为主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可使大便量减少,肠道运动减慢,因此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增高,致癌物与肠道壁粘膜作用的时间延长,就容易发生结肠道肿瘤。
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随处可见:粗粮、杂豆、蔬菜、水果……
解毒关键词:新鲜的水果
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中,除了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外,还能找到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营养素,而这些营养素是可以起到阻断某些致癌物合成的作用的。
以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为例,番茄红素是成熟番茄的主要色素,是自然界已知的600多种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番茄红素是膳食中的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具有非常出色的生物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阻断亚硝胺形成、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增加免疫力、减少DNA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起到防癌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功能和延缓衰老等作用。尤其是番茄红素的清除自由基、阻断亚硝胺形成的作用,其实就是典型的解毒功能。
解毒关键词:天然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