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学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学的课程

篇1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地学类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课。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必须进行野外实践活动,一般称为地质认识实习,主要是实际接触课堂上所学内容,将课上所有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面的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直接联系起来,巩固普通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地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培养他们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因此,地质认识实习作为普通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普通地质学教学质量乃至整个专业培养质量的好坏。

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增设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地质类专业。从建专业以来学校共开展了5次地质认识实习。作者作为带队教师参与了学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工作,认为我校在地质认识实习环节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

1 我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区的选择和实习内容有待完善

作为新增本科院校,防灾科技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与一些老牌本科院校还有一些差距,尤其在一些硬件设施上,我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实习效果。2009年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地震地质实习基础上开展的,实习地点在北戴河柳江盆地,实习效果总体很好,学生反响较好。2010及以后的地质认识实习选在北京周边,选取比较好的地质现象作为实习点,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人为破坏严重,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踏勘选址。而岩溶地质作用的观察,选在京东大溶洞,除岩溶特征不明显外,该景区从入口到出口为单向行走,一般由景区讲解员讲解,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主要用封建迷信思想讲解岩溶地貌,非常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1.2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少,而地质认识实习和地质教学实习在每年的暑假同时开展,地质教学实以上两个专业外,还有水文地质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均参加,势必造成教师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师生比大致为1:30至1:40之间,远远低于国内外其他院校。二是以年轻教师居多。2006年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以后,学校加大了教师的引进,吸纳了很多国内重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但大多为年轻教师,对普通地质学知识掌握和运用不是很熟练,且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影响野外实习效果。

1.3 学生组织涣散、纪律性差

由于师生比较小,老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注意学生安全,最终在监管上力不从心,不能兼顾每个学生。野外讲解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注意听讲,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与野外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还存在少数学生不听从老师指挥。晚上回到学校,没有老师监督,有些学生不会对一天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消化。编写报告和绘制图件的时候,出现直接照抄实习指导书内容、图件内容错误或不全、有错别字等情况。

1.4 实习时间短

我校地质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一周的时间包括两天书写报告的时间,而实际野外路线实习的时间只有五天。防灾科技学院的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宗旨是为了培养本科层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对于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学生来说就是要具备较强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地质认识实习作为地质学的入门课程,一周的实习时间不足以了解、认识地质学的全部内容。

2 改进方法

2.1 选择有利实习区,完善实习内容

全面收集实习区地质资料,整理后进行现场踏勘,选择地层、构造、古生物化石出露好、交通方便、安全系数高、环境优美的地点作为实习点。将区域地质资料、踏勘记录资料、原实习指导书整理,按地层、构造、地质作用等修订成册,着重描述实习观察点的地质现象及分析结果,供学生实习使用。最好能建立实习基地,有固定的系统资料和地质现象支持。上述所有工作都应该在有丰富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

2.2 引进相关人才,培养青年教师

只有不断引进地质类专业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带领青年教师对实习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实地讲解,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院应营造健康向上和团结协作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业务培训,积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

2.3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首先应加强野外的监管,这可以有2种方法。一,增加野外实习教师人数,采用小班实习的方法,一个教师带20个人左右,这样老师容易控制纪律且能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二,每个班跟一个辅导员,起监督作用,督促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整理野外记录,对学生安全负责,减轻带队教师压力。同时加强校内监管,我院地质认识实习采用的不是驻地式实习,学生完成一天的实习后回学校,学校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整理一天实习内容,加强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野外记录本的检查可以由带队老师抽查来完成,在师资配比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2.4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地质认识实习内容广、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地层、构造、岩石、古生物、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实习,势必会减少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时间和机会,适当的延长实习时间,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野外实习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理解野外地质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

2.5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记、然后再观察地质现象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习路线可观察到哪些地质现象,到了野外让学生独立观察、记述,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系统讲解路线实习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实习结束后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地质认识实习的知识竞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认识实习学到的一些方法、理论、地层、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作为竞赛内容,竞赛结果纳入到地质认识实习考核范围。

篇2

关键词:“教”与“学”;教学模式;地质学基础;多元化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由于其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近年来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如何利用资源、教具及教学方法等 ,实质上是“教”的模式。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新媒体及互联网等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学,从学习者角度建立的“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这是目前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了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的模式,开创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为相似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课程特征及问题的提出

“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为非地质专业后续的煤矿地质、工程地质、石油地质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地矿类高等院校的采矿工程、测量工程、建井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均开设此课,课程涉及的专业广、学生数量多。 “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包括了各个分支学科的全部内容: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制图等。“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多,是集理论科学性、生产实践性、研究应用性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由于非地质专业学生缺乏地质学基础知识,而课程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又十分繁杂,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学习好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根据课程的理论性、直观性和实践性特征,笔者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出了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

2实践性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1理论教学的专题化

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基本的教学内容、理论不做重大调整,但改变传统的照搬教科书章节的讲授模式,将章节组织成与现场应用相结合的几个专题,紧紧围绕专题来讲述每一个章节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基本规律和方法,例如矿物、岩石章节的安排就可以围绕后续“煤矿地质”课程的煤层顶板、底板专题来阐述,这样把单纯的矿物、岩石的特点与煤层顶底板对煤矿开采影响联系起来,形成与应用链接的理论教学。

2.2实践教学的多元化

2.2.1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在坚持传统实践教学(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试验)同时,开发出了与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竞赛相结合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实践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在辅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的同时,使学生在野外调查、取样测试、室内分析、资料整理和报告论文撰写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科研题目,申请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直接完成项目申请、项目开展、中期检查以及项目结项验收等环节,使学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成果还可以参加校级、省级等大学生科研竞赛等,形成了课程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科研竞赛的良性循环,这种多元化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2.2.2因地制宜的实践教学

进行实践教学时常常遇见的问题是实践教学场地及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教学资源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实施,在解决此问题时我们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如考虑我校龙湾校区周边地质现象丰富,处于海滨和首山附近,海滨现代沉积现象、沉积岩、首山岩石、节理、断层擦痕等等地质现象异常丰富,是优良的天然地质学教学课堂,我们灵活运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进行以野外实践教学为特色的煤矿地质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问题。

2.2.3学生的自主实践教学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在应用的同时更促进理论的学习,当在应用中遇到问题时回到书本上寻找理论知识,如此学习与运用相结合,二者相互促进,构成良性循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校园内景观石、教室的地板砖、窗台、甚至是马路都有许多岩石,很多学生家长及亲朋好友收藏了岩石、矿物的装饰品等,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这些岩石、矿物进行观察、鉴定,也鼓励学生在家乡、野外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拍照,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共同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实践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考核过程的能力化

考核是对学习者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考核形式也应该相应进行配套改革,本研究在考核方面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

其一,学生自拟题目,教师不限定题材,进行课程设计,并用PPT多媒体报告形式,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成果,其过程是学生进行课题的立项、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报告内容可以是采集相关岩石标本、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及与本课程相关的所有知识,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野外观察到的地|现象,自己描述、鉴别,并提出辨别依据,将有典型意义的地质现象的照片、标本等拿到课堂上,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加深对岩石及地质现象的认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其二,教学过程中将部分考试题目明确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过程中把考核能力的题目发给学生,当然所给的题目不是某个具体概念、具体方法、具体公式等可以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索,明确目标。

3 教学效果及建议

上述“教”与“学”模式是在2009级~2014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单招、测量单招、安全单招、土木工程单招等专业的 “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年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教师“教”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学”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的旁观者为积极学习者,甚至成了知识的创造者,其体现了参与式学习,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是一种新的形式,产生了好的教学效果。工科院校专业课程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地质学基础”课程相似,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可以借鉴和推广。

3.1教学效果

其一,有效解决“基本概念多、内容繁杂”的课程授课难度大的问题。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多概念的描述及多媒体图片讲解多遍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有说服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实践性为核心的“教”与“学”模式正是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哲学道理,如有的同学在期末问卷调查中说“看似深奥的地质概念,到了野外就一目了然,甚至不用老师讲解我们就懂了”。

其二,培养了学生技能和实践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忙于“动手记”课堂笔记,学到的是书本上知识,而在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技能的当代教育背景下,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根据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对校园内景观石和丰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去鉴别岩石、矿物,切实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学习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不唯书、只唯实”的创新精神。

其三, 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向的教师讲解往往不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课题或专题,通过多种实践方式与形式,主动地去寻找地质现象,观察、鉴别,教师是在其中扮演了“导演”与学习“引领者”的角色,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更完美的多媒体报告,如有的学生侧重于岩石鉴别,有的学生对形形的矿物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野外的宏大的地质构造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感兴趣,等等,他们就挑选题目进行查找文献、野外观察、同学间相互讨论及选择教师帮助等,最大限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有的学生反馈说:“老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无论走到哪里,见到岩石我就想鉴定这是什么岩石。”

3.2建议

其一,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性为主线的“教”与“学”模式顺利进行的保障。很多学生收集到的野外地质现象、岩石矿物的鉴定等,要求教师能够正确的鉴别出来,课堂上可能出现新的观点与认识,需要教师及时地正确的解答与指导,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水平,多参与科研课题,与生产现场对接,增强现场生产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掌控局势。

其二,课程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实验室条件毕竟有限,这需要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周边环境等开发适合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有的课程可以与当地厂矿结合,建立实习参观基地,教师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器材等等,以扩展学生实践场合与机会。

参考文献:

[1]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4):35-37.

[2]吴华,程嗣怡,叶广强.搞好专业课教学应遵循的理念及实施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4]江龙.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大学教育[J].2007,(5):102-105.

篇3

《构造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专业核心课,是目前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构造地质学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要求:工程知识要求,即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应用相关数理化知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技能;问题分析要求,即掌握基础地质相关的室内实验方法与技能;研究能力要求,即掌握地层、沉积与构造分析与研究的方法;工程素质要求,即掌握现代相关实验设备,能用于地层、沉积、构造及油气地质等的鉴定与分析。

由于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课程。[2]为提高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该门课程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笔者对《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一、《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学生对于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相对比较熟悉而对专业课比较陌生,对自己将要从事专业的认识也十分模糊。尤其在课程学习中,各个课程的任课教师往往片面强调自己承担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其他非核心课程等同对待,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不一致。与工程教育认证目标要求相比,我校以往《构造地质学》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上不够具体,在目标达成度评价时指标点拆分上,部分指标点的支撑难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难以量化的问题较为严重。

3.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整个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实验课及野外实践三个环节构成。而调研发现,我校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中这三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及先修后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理论课与实验课、实践课在时间衔接上存在漏洞,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设想

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目标,把地质思维能力、处理复杂地质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实验教学的指引方向。在进行课程有体系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1.树立核心课程意识。从大一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构造地质学》的三大专业课的支柱地位。提出重要性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与好奇心,做到开端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重之后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2.理论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第一,对于地层产状及接触关系、褶皱、节理、断层等核心内容,适当地增加学时强化讲解,重点简洁明了地讲解力各种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尽可能多的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展示各种实际野外图片、仿真模型及实物模型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种构造作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第二是,对于与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联系不紧密的内容,比如大地构造学派、槽台学说等内容在课时上予以适当压缩。通过对核心内容的调整和强化讲解,学生可全面巩固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增强对各种具体地质现象的现实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构造地质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教学改革。第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的理论教学的原理及演化过程,为实验教学开展做好充分准备,预习情况计入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第二,在课程作业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综合读图分析及小论文,以3~5人为小组,课程结束后一周之内完成并上交;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本地周边环境及地质条件,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一些典型构造剖面的课间实践教学,以使得学生的理论与野外实际及时结合。

(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1.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前,进行原理启发,留下学生思考的空间,并在下次理论教学课上,进行讨论,使学生有一个先行的模式,不正确还可以进行修正,加深记忆。

2.利用一些现今地质模拟软件,给学生展示一些简单模型,演化,受力分析等技巧,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创新。

3.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分析及合理演化能力的培养,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中,发现优秀学生,分别带领实验小组,课堂上,可以有效指导实验进行方向,课下可以随时探讨课后习题。

4.在完成一个章节教学后,可以选择实际地质区块,给予学生小组一些地质资料,让其完成一个构造演化,或受力分析,或形态分析的报告,随后对全班同学进行演示,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完善考核和考评方式

组织好课程考试不但能够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反映出课程教学效果,而且也能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现有《构造地质学》课程主要由平时成绩(15%)、实验成绩(15%)和期末成绩(70%)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的考勤、作业等情况,实验成绩主要看学生实验报告情况。结合课程教学现状,成绩考核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平时成绩方面。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等情况,增加课间实习、课程小论文等环节考核,并适当的将平时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

2.实验成绩方面。取消以往单看实验报告给成绩的思路,重点根据试验过程给分,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流程规范情况、实验报告质量情况等,每项分数均予以量化。

3.考试成绩方面。考试包括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单元测验方面,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开展阶段性的单元考试,闭卷开卷、笔试口试均可,这样不但给学生指出了学习重点,而且也有利于发现问题,促进教、学共同提高;期末考试方面,采用多种试题类型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组织考题,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基本理论,又考基本技能,不出偏题,怪题,避免死记硬背,重视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答卷,使学生考试成绩建立在对专业知识学懂、学活、会用的基础之上,从而减少了考试失误,也避免了学生突击学习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

篇4

高中音乐鉴赏课在高中音乐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且大多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觉和内心感觉的细腻培养,来进行内在素养的提升。而这个音乐熏陶的环节,实际上正是立足于对学生心灵的洗礼,培养学生对世界审美的探索意识。这是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和感受世界、人文的一种有力武器,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推动审美和价值观的最佳时机。那么该如何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学会聆听,不断获得对音乐的灵敏感知和透彻理解呢?笔者参考多年的工作经历,认为要从音乐的视听装备上入手,加入多媒体教学,而且教师要熟练应用多媒体,通过对多媒体的自由运用达到营造视听盛宴,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享受。

1 提高和加强多媒体教学意识,学习使用多种媒介营造视听氛围

常规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缺乏能动性,更无法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丽。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种干巴巴的援引和强加,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鲜活和能动性都剥离掉了。这样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同时也磨损了对音符的鉴赏和感知能力。这对发展音乐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通常会在课余搜集相关的音乐试听资料,丰富自己的音乐资源库,在让自己获得音乐享受的同时,能够将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资源共享给学生,达到互相沟通有无,共同乐享艺术的盛宴。

笔者一直非常喜欢《春江花月夜》这首器乐名曲,手头保存着一些磁带。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它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此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笔者动员学生搜集一些《春江花月夜》的视频和音频,包括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然后大家都拿过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展示。在声色画面的有力刺激中,吸收都得到一种净化和享受。这个时候的音乐课堂早就不见往日的烦恼,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哲学和审美的流淌,学生情绪高涨,都非常乐意甚至期待再次上音乐鉴赏课。

2 将多媒体教学常规化,让学生获得长期的音乐积累和记忆建构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想要提高一个学生的音乐素养,那么大大增加音乐的鉴赏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读书多了自然会写作的道理一样。对于高中生来说,大量的视听资料,进行大量的分析鉴赏和评析,是积累音乐素材、培养音乐灵感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对一个学生进行人格净化,发展他们健全人格的较为直接的手段。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常规化,形成固定的操作模式和方法,比如分组让学生搜集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资料,建立音乐鉴赏资源库,由学生汇总后集体讨论和鉴赏。在2012年新年晚会上,学生创编音乐剧《我不是你说的那样》,音乐剪接能力非常优秀,这些都和笔者平时在多媒体教学中积累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分不开。

3 音乐要素要和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提升学生鉴赏力

在音乐鉴赏中,不同的音乐要素也会有不同的多媒体手段。比如在欣赏《悲怆交响曲》时,笔者会主要侧重音频的听觉效果,转而忽略掉对学生视觉的引导。因为这个曲子要求学生能够欣赏到内心的力量,和自己的感觉融合,所以不能过分注重视听合一。为此,笔者深入分析作曲家创作时的意图和当时背景,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绪。再结合这些元素,让学生边听边找到自己的感觉,通过欣赏达到共鸣。

4 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当代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目前势在必行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音乐教育当中的音乐鉴赏环节,更是必不可少。如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素养,让高中生能够人格健全、心灵丰盈、意气风发?在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功不可没。同时,多媒体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打造视听盛宴的福祉,也是关系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将继续探索多媒体教学在音乐鉴赏中的模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先感染自己,然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篇5

微课程;地理教学;价值;探微

继2009年微博,2010年的微电影、微访谈,2011年的微信,2013年的4G时代,中国已悄然掀起了“微”浪潮。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已经在中国播下种子,并开始生根发芽,微课程这嫩芽能否茁壮成长,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份子,还有待于各种实证研究。

一、微课程简述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 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

在国内,对微课程概念的理解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在2011年10月首次给微课程下定义,并经过不断研究探索,他在2013年2月提出了 “微课程3.0版”。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人更倾向于胡铁生老师的观点,所以本文所讲述的微课程主要指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视频。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等特点。“短”即教学时间短,以5―8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即资源容量小,一般是小于100M;“精”即内容精致,方法精当,过程精心,效果精彩;“活”即内容鲜活,形式灵活。因此,微课程即将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热门资源。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微课程资源的不断研究、开发,优秀微课课例资源的共建、共享,微课程符合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具重要作用。

(一)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和创新平台

1.“微”学习,提效率,促成长

信息时代,教学网络资源内容全面,更新速度快,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很大困扰,比如在百度上输入“高中 地球运动 PPT”得出的结果是“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9000个”。庞大的资源量教师没有时间观看所有内容,而且PPT课件中插入的某些视频或文件经常看不到,想有效的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真的很难做到,因此很多地认为,教师下载一课件,经过简单加工,就变为已有,长此以往,这种几乎“复制”的行为,绝对无法造就一个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师,当然也无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

微课程量小、耗时短且针对性强,一般为名师之作或一线教师的经典之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和高效灵活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符合自己的备课资源,而优质丰富的备课资源又是提高备课效率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自由学习,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思想,整合成自己的资源,这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的的成长和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

2.“微”创作,显创新,展个性

设计制作微课程,要求教师选择“精致”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制作,从而得到“精彩”的效果和“创造性”的结果。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日界线”主题学习为例:

选择该主题为必修1的教学重点内容,同时该主题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更难的是我校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差距很大。设计高效的微课,对教师是很大的考验。通过反复研讨和近年来各届学生的反馈情况,最终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具体设计如下:(1)情境导入――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大一岁,为什么?(2)什么是日界线?(3)为什么有日界线?(4)怎么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5)小结提升――180°经线的地方时与全球新旧一天比重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不断的思考钻研,基于学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十年来试过很多种导入,该导入最吸引学生眼球。把它用于微视频导入,学生对不可思议事件非常感兴趣,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渴望瞬间激发,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主动思考相关问题。该设计对于每个问题都结合板图,感性直观,简洁快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并利于学生读图判图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整个微视频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从而创造出符合校情学情、富有个性的优秀微课案例,较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创造者。

(二)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个性空间

1.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自主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先教后学”,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做主,学生基本上是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对什么方面更感兴趣,怎样的学习更能满足自己,也最清楚自己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轻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前预习或再次学习,直到理解掌握,从而跟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脚步,加强自信心。

信息时代让高中生的“三点一线”变得丰富多彩,宿舍、食堂、路上,5―8分钟的微视频可以给学生自由的学习时空,而因为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对学习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效率。学生选择微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思考、探索,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可以“暂停”观看,进行相应的思考,而这在班级授课中是做不到的。

合理应用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发挥创造力。这也是新课标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理念的体现。

2.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集中化,决定了教师备课时分析的学情是整个班级的大致学情,而不是学生的个体学情,所以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可能导致尖子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

微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听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该知识点继续充电;对于尖子生可以选择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挑战自我。

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知识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从而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例如,在学习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时,有的学生对天文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拓展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为师生互动性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沟通纽带

微课程利于师生的访问、检索,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学习,并且直接在网上互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用再碍于面子不敢问教师,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或班班通等网络平台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地理课堂;实施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概念,以前只是个心理学范畴的专用名词,它认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素质”则是事物的本来性质。再有,有关素质的解释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官的特点,其内涵是指人的先天性,遗传性的自然素质,外延则限定于人的个体素质。

我们目前所提及的“素质”,其内涵远比上述提法丰富,其外延也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从生理学角度看,“素质的特点”它是智力发展的生物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而关于“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本来的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所以,具体的素质教育就按照明确的目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的活动。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及实施方法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地理学科是融自然经济、人口、环境等为一体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特别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直接学习我国自然、经济、国情、国力、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等,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领导,政治思想素质教育都提供大量素材,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渗透,主要是根据教材中的大量素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教育、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其次,要经常举办以思想教育为目的地理竞赛。如进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地理知识竞赛和以“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等。

再次,要定期举办以“美丽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为题目的彩色画报、彩色图片展览。通过这些形式来表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目的。

2.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即“智能素质”,这一素质的培养是落实地理知识的前提,包括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及其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等。

首先,要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智能素质。其方法很多,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形象讲解,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地理教学中投影片和教具的应用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地理知识内容在教材中大多是叙述性的,但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加以指导,最好是先根据教材内容交给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内容找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有目的阅读教材来培养自学能力增强智能

素质。

再次,要通过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素质,如单字记忆法、比较法、歌谣记忆法等。

3.掌握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素质的培养,此项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的读图、绘图、分析地理图表等技能

对于这一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培养,对于读图,作

图,分析图的技能,在教学中要本着三多的原则即要多读、多画、多分析,进行经常练习,另外教师要对这一素质较好的学生要个别指导,进行鼓励,促进其对图的兴趣,以此来带动差的学生。

再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理教具,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小气象站等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技能。

4.审美和美育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祖国的山水美、园林美、国土版图美以及大自然之美等。

对于这一素质的培养,一要靠教学渗透,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桂林山水、苏州园林、名山大川等,城市美中的首都北京、上海、武汉等都是培养审美的素材。二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的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等都可以间接进行审美和美育教育。三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植树种草,参加美化校园的劳动,通过劳动成果装点自然,美化校园,体现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篇7

一、《职业道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校中,由于学校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关注的不够密切。由于《职业道德》在课程的学习中不属于专业知识,所以也被很多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1]。而这种重视程度不足也可以从几方面表现出来:首先,以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教材更新的缓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讲到爱岗敬业时,课本中的案例是2007年的劳动模范。案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对于过了将近10年的事情来说,显得过于遥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其次,教学模式的单一也让教师和学生缺乏动力,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加上学校并不过分要求《职业道德》课程的成绩,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动力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来的目的是为了学得一门手艺,所以潜意识的认为《职业道德》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这使得学生在进行《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时缺乏动力。而《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只是大面积的遵守职业道德,知识点很多,让人感到枯燥。

二、对中职《职业道德》课程的优化措施

(一)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实际

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联系各行企业,增进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可以早日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以及工作环境,使其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2],通过企业活动感受《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勤劳奉献,责任感等。同时改进《职业道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把同专业的在一些领域做出成就的前辈的案例写进去,使其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们有认同感。

(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德育方法

在中职《职业道德》教育上,应该积极寻求创新。首先,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果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书中的道理,养成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其次,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信念的教育[3]。可以将一些劳动模范,优秀事迹或者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人或事引入到教学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的氛围,鼓励学生们向他们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三)加强教师学生认识程度

《职业道德》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消极怠工,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对中职生的重要程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用“硬灌”的方式,而是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情感性,体验性的德育产生认识,以学生的言语出发,总结归纳,让学生们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同时,学校一定要重视起来,多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中职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

三、结束语

篇8

自2002年以来,安徽省各个高校使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主要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等四本教材,随着就业形势发展和就业指导要求不断提升,现在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的如何找工作,还应该包括诸如就业政策、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的多种信息媒介等内容。应该说,现在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最大的特征便是加入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等新的内容。但是,“有相当多的高校仅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因内容缺乏新意、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或时间滞后等原因,就业指导课存在潜在的危机。具体表现在毕业生对就业指导课兴趣不大,出现逃课或厌烦上课等现象,从而影响就业指导的有效开展。如何正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潜在危机,寻求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1教材的选择

从中国高校教材网、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和全国出版物发行信息网等提供的教材信息得知,现在已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似的教材有数百种,其版本、专业侧重点和难易程度不同,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选择教材的问题上务必使其理论课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其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实践和应用的需要,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也不能全部借用自编教材。从总体上看,现在的教材过分的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实用性和针对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面对专业众多,不同的专业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各个高校自身特点的教材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比较,我们认为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主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教材比较符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性和复合性。因此,在实施教学前,要根据专业需要、知识结构状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节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与专业相距较远、在实际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阅读内容进行泛读。这样,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这样,学生既掌握了重点内容又为下一步学习目标和就业技能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主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12月28日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发展和现行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生源情况而设置的,以高校在校学生作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对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板书讲授,学生难于理解,信息量也比较小,教学效果很不好。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枯燥的、复杂的、抽象的内容进行动态或视频演示,真正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可以从课堂的板书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反应上,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和困惑。

不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它不仅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的设备及其软件的使用,而且需要教师制作可视性强,界面精美,集文字、动画、视听于一体的课件,二者均需要授课教师在课下投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必要的资金。

2.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创立,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换句话说,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提高其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把橱窗分析法等理论联系具体实际。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法,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针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抉择,同时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或团队协作的能力。其次,要选取学生熟知的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密切相关因此,准备的案例要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所选取的案例既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要蕴涵一定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第三,巧妙的课堂设计。确定案例教学应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同时课堂教学的设备如影印机、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设备对案例教学法的进行也是十分重要的。第四,课堂讨论。教师首先要做到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多方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最后,评估和反馈。一是在就业指导课授课中结合案例教学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讨论中只是应付,不积极思考,发言不认真等情况的发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就业指导案例教学中来成为就业指导案例教学中的主体。

2.3实践课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讲好理论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很少,给《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我们摒弃了以前教师大包大揽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就业技能这些环节,采取以学生为主,大部分的训练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在一旁指导的模式。在实践课一开始就强调一些就业技能训练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首先做规范化示范操作,并从实践的准确性、实践所需要的时间、实践记录及实训报告等方面严格要求训练学生的就业基本技能,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和方法,让学生从实践教学中获得将来从事专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智能培养;高中地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智力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一定要结合地理教学特点,重点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此来适应时展的需求。其中观察能力是智力的源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中枢神经,记忆能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能力是智力的翅膀。

一、培养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研究一些地理环境,通常是把宏观的地理事物以及现象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因此其观察方法比其他科目更加全面。经常使用的有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解剖观察与对比观察,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直接观察与实验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1.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观察之前,教师应当确定所要观察的对象以及目的,教给学生相关的观察方法以及步骤,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相关的程序。比如观察地图的时候,应当先确定其方向,然后查看其比例尺,再看相关的图例,之后才可以阅读地图上的其他内容。

2.进行全面的观察。所要观察的对象比较复杂的时候,就很难形成整体概念。比如观察地图的时候,学生经常是以兴趣为重点,有的关注地名,有的关注地形,有的关注交通线,往往都不善于全面观察以了解其总体的特征。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示范,教给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自然以及人文条件,进而概括其相关的特征。

3.进行有关对比的观察。部分地理事物仅凭借概念是不能将它们真正区分开的,采取对比的观察方法能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对五种类型的地形进行区分,仅知道概念是没有用的,必须进行实地对比区分。利用一些图像手段同时显示出这五种类型的地形,进行对照与比较,这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

二、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的事物进行间接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知识以及巩固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所以,培养以及提高相关的思维能力是培养智能的关键。

1.有效使用地图。对于地图的识别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综合培养。由于地图是形象的,而地图上所标注的各种符号是比较抽象的。所以,通过详细阅读地图,综合地图上的各种要素,总结其地理特征以及地理演变的具体过程,不仅能提高形象思维,还能提高抽象思维。

2.合理采取辩证唯物主义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认识。辩证思维核心指的是怎样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一定要利用有关的地理事实案例,说明人类不仅要生存还要发展、资源在利用的同时还要实行节约措施、环境不仅要进行改造还要进行保护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培养记忆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之乐于记忆相关的地理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结合一些有趣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

2.根据学生的记忆特征,培养其记忆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意义记忆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能力,还要运用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进行意义记忆的能力。

3.完善记忆方法。建立概念系统,学生了解了概念系统,也就知道了地理知识的主线内容,将一些零散知识聚集在一起组成知识链,并编成知识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培养想象能力

1.强化形象的感知。教师应该让学生阅读大量有关地理景观的图片,增加地理表象知识。比如在讲解山脉的时候,不是给出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山脉的图片或者录像,使学生可以先想象一下山脉的具体特征,然而再进行总结定义。

2.按照观察图像总结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的地图或者景观图片总结区域的特征或者景观的特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力。比如大陆的漂移,可以先说明动物分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各抒己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思路一定要坚持培养国民的文明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承担着时代的使命以及国家的重任,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施者。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辉.论课堂教学目标向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J].现代教师与教学,2011,(02).

篇10

目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促使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改革和课程体系调整。《第三方物流》作为一门课程,是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其研究对象“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该课程涉及面广泛,需要学生将学过的运输、仓储、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等细分课程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地了解和运用,对物流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较高。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课程原有的教材、方法也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该课题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对《第三方物流》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建立教学资源库。

1 教学资源库介绍

教学资源库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资源信息平台。它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为资源库提供技术支持。既实现教学资源的积累与管理、使用与共享、分析与评价等功能,也要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学资源库的层次划分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来具体设计,而常见的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等。

2 高职《第三方物流》教学资源库构建方案设计

2.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

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的是服务学生、教师,实现他们专业知识学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处理和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优化专业教师的教学资源,节省财力和人力,共享信息资源。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使用,反馈与更新,实现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目标和功能。

2.2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2.2.1 课堂教学资料库

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习题、案例、试卷、视频等。课程素材的选取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收集和整理,内容既要体现出企业工作内容需求,又要体现出行业技术前沿,满足在校生学习。

2.2.2 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库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职业准入制度设计,也对传统高职教育的规范和调整方向提出了要求。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因此在资源库建设方面需要注重加入“职业技能鉴定”的理念,要与职业鉴定的内容和标准紧密结合,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中有关第三方物流的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项目中,把资源库建设成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高效工具。

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库主要包括物流资格考试的标准、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考试教材、辅导习题和历年考试试卷与模拟卷等。

2.2.3 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库

近年来教育主管机构、行业协会等纷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流职业技能大赛。这些比赛或通过方案设计,或要求动手操作,都体现出较高的职业性。将课程内容结合历年技能大赛的要求和试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分组操作,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把比赛要求的应变能力、合作精神、学习素养灌输到学生的理念当中去,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良好的比赛氛围里。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库主要包括不同类别比赛的参赛要求、培训内容、培训流程、比赛环境、注意事项等。

3 《第三方物流》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有硬件环境作支撑

教学资源库若没有硬件环境的支持,将不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因此硬件建设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但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单凭学校自身进行建设,往往力不从心,如果缺少企业人员参与,建设的内容可能缺乏岗位针对性。因此,加强多方合作,寻求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的支持,是解决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3.2 教学资源库建设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同步进行

教学资源库建设并非要替代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针对性引导和优秀的语言表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有效性。因此在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和使用过程中需铭记其功能要和教师相互辅助。同时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该跟上资源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