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教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主题化 中职 政治思想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课程现状
1.1 学教主体不明确
现在教与学的通病是学教过程中的主客颠倒,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则在下面默默地听讲。在课堂上本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现在的教育方式俨然把教师当成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工具。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极为不利,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白白耗费了许多的精力而没有收获,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还丧失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没有学习课程的主动,教师又没有提供更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学教主体不明确,让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缓慢,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制度必然更加不合理,会对新一代的学生造成学业上的危害。
1.2 学教方式不合理
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一门相对其他知识性学科更灵活、更生动,含有更少的知识含量却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学科,它还能间接地影响到我们以后在工作中的走向。因此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离我们最近的学科,它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少的心血,却对我们将来很有用。这决定了在对思想道德的授课中一定要保持课堂氛围的生动,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目前关于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不适合,课堂氛围没有生动的气氛,反而很严肃和紧张。教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完完全全把思想道德课程知识化,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们则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反感,经常采取逃课的坏习惯。正是由于授课方式的不合理,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倍感无聊的。
1.3 学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学主客体倒置,加上讲课方式的不合理,课堂气氛无聊,学生养成了逃课、上课不听讲的坏习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教师也觉得很没有成就感。这些原因造成了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能从教课的过程享受巨大的精神上的回报,会因为自己的教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感到欣喜和满足,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生能喜欢上课,从老师的讲课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修养。而现实的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从教课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反而会因为上课觉得厌烦、枯燥和无趣。
2 主题化教育的优势与机理
2.1 主题化教育相关理论
主题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而不是把教育本身作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题化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价值的个人,学生有自主学习、成就自我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应在主题化教育的学习中增加学习的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增进人际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主题化教育的终极意义。主题化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旨在培养真、善、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体系,促使教育制度的改革。
2.2 主题化教育实施条件分析
若要有效地实行主题化思想教育,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这些因素包括:教师的勤教、学生的善学,正确合理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起到点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课程的把握到位,积极对学生负责,有重点、有侧重地将学习传授给同学们。对于学生来说,要努力地提高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培养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有至关重要的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以功利的心态对待主题性思想的学习,也不能总为考试得高分而学习,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学习的效果必然是令人失望的,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被动的。
2.3 主题化教育实施框架
对于主题化教育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对主题化思想教育的积极整顿、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对于学校来说,领导要积极地探讨此学科的重要项目和基本的学科走势,在教育体制下积极地整顿和探索学与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出来,作为改革的典例和方案;教师们也要积极地反思教课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采取多角度、多路径地对课堂的授课方式进行整合和改动,力争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则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以及想学到什么内容,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 主题化背景下政治思想课程改革对策
3.1 课程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新颖,能广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乐学、爱学,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是最重要的。关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可以选择实事案例作为教课的素材,一方面可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3.2 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时刻反省现存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多加改进才会让教育方式更加完美。这些改革既包括学校的侧重点上的改革,还有老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必须要全面、全方位地对主题性道德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整体规划好的实施框架出发,提高改革速度,加大改革力度。
3.3 课程教学活动的转化
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寓教于乐,就是在学生快乐、课堂活跃的氛围里学好所学的课程,对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可以实现这一思路的。因为快乐和学习是不冲突的,快乐学习是一种能力。教学活动的转化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对教育的改革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作用。
3.4 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
考核方式从客观上讲决定了同学们对待学科的态度,或者说考核的方式就是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主题性道德思想的学习,不该有严格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加以束缚,改变了考核的方式,能大大地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这对教育本身是有好处的。
4 结语
加快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从主观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能大大加速我国在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步伐,实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切实地重视起这个问题,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荣生.浅议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 林胜德.人本教育思想与中职思想政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3] 陈静.浅谈德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商教育;大学生
一、情商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必要性
情商EQ作为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又被称为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相对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而言提出了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个全新概念———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情商如今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和提及,对于其在个人的生活、事业发展上的影响本文不再赘述。从高校层面看,情商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过程非常必要的,原因如下:
(一)从二者本身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本身联系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作用,并为其情商的突出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情商教育则可以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情商教育可以为思想教育奠定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基础,并提供强大的情感动力支。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培养出爱党、爱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涵盖了人的体力、智力、才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的各方面尤其是社会关系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情绪智力。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商的培养教育,才能培养出硬实力过硬,软实力过关的人才,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为突出。
(三)从高校受教育者方面看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处于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元文化影响着他们,就业压力与社会压力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负重。一方面他们自身特点也是很突出的,乐于接受新事物却普遍缺乏耐性,喜欢与众不同彰显性格却也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在他们这个迷茫的阶段,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受教育主体的高度配合和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配合和情感上的乐于接受便要借助于对他们情绪智力的培育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二、情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情商教育中的情商不具备量化标准
情商虽然已不是一个新兴词汇,社会、企业都呼吁高情商的人才,把情商与智商同等作为成功人士的必要因素;个人在自身发展、人际交往中拥有了高情商便拥有了高效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但是,情商不等同于智力拥有参数和量化标准,现有的“九型人格分析”和“国际标准情商测试”可以给出类型和分数,却无法涵盖个人更广意义上的情绪抗压能力、同理心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商教育的困境
1、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载体
是将情商教育设为课程还是作为对学生的一个日常持续的培训,以便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支持,还是像开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样也将情商教育课列入公修课中,在当前各高校中并没有统一的作法和科学的课程建设。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大学生情商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学分,或者将情商教育纳入就业的系列培训中去,还有个别高校并没有将情商教育系统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对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教师队伍的情商水平也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
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形成以及后天受到的影响等许多因素才使受教育者拥有不同的情绪智力。这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问题,面对不同的个体,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情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展开情商教育
从当前高校来看,即使开设了情商教育课程,也是仅仅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我认为这个做法不够全面。情商教育并非仅对大学生就业有利,而是对大学生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应该将情商教育摆在一个什么位置仍然有待讨论,而用什么方式进行情商教育却已是当务之急。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学科设置都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运用各种形式展开情商教育。
1、要利用讲座、开设课程宣传情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了解并重视自身情商的发展,并有意识地、系统地根据学习内容不断地完善、调整自身。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活动中融入情商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是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展开,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团日活动都可以提供人际交往的广泛可能性,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春风化雨,关注大学生情商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着他们心灵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也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受教育者的情绪智力培养才能使课程更好地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思想
(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冯友兰说:“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代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1]北京大学教授萧超然说:”如果中国古代最大的教育家是孔子的话,那么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就是,是继古代孔子之后独步于中国近现代文坛的教育巨匠”。[2]
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恢弘浩淼,不啻于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宝库,而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的科学教育思想则是整个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奇珍,光芒万丈,辉映寰宇,泽被后世;似丰碑,立足近代,秉承古代,昭启现代。
的科学教育思想,基于他本人的经历实践和探索思考,基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环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源于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乃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其自身复杂的背景和广泛的来源。拙文就此二端稍作探析,藉以祈教于方家,冀获引玉之功。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的落后及世界列强的入侵
作为封建社会的垂暮之年,清朝后期,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失落,教育废弛,社会动荡,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危机重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加生产、扩大市场、赚取高额利润,从而肆意将殖民侵略的贪婪触角伸向了海外,积极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物产丰饶、地广物博的东方大国,早令列强垂涎欲滴了。英、法、美、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接踵入侵,《》、《》、《》、《》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和领土的完整。1894年,中日爆发,中国再次惨败,《》的签订,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掀起了一个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当于1868年诞生之时,正值中国因失败而遭受资本主义列强凌侮的时候,而的失败尤使震惊,面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西方列强,他深切感受到中国明显的衰弱,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开始涉猎“新学”。“自甲午以后,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3]1899年,读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使他“始知炼心之要,进化之义,乃证之于旧译物理学、心灵学诸书,而反之于春秋、孟子及黄梨洲氏、龚定庵诸家之言,而怡然理顺,涣然冰释,豁然拨云雾而睹青天。”[4]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只关注与治国安邦密切相关的那些圣人礼法和伦理纲常,科学长期遭受冷落。“我国人士,由来尤多好高骛远,专尚空谈,以致有科学落后之今日。若仍因循故知,不图努力精进,则恐唯有受天演之淘汰而已,然此亦因限于科学、智识之幼稚也。国内发明既寥若星辰,著作尤鲜若鸿毛,欲求一可读之书,殊不可得,深进研究,更属梦想。”[5]至于今日中国之学术程度,“则吾人益将无地以自容”。可是,世界列强则为另一番图景:“近来列强提倡学术研究,不遗余力。在国内,固然不惜用最新的设备,集中专门人才,使之致力于宇宙的秘奥,事物的创造,崭然有新的发见或发明,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名誉,而且高掌远蹠,肆力于国外,尤其眈眈于我国疆土。”[6]为中国缺乏现代科学而万分自愧,他认为,欧洲人所谓的某学某术受中国影响,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学术,而非中国当今的学术,在西洋科学发达而中国科学落后的现实形势下,今人无可引以解嘲。
近代中国的落后,引发了的深切思考,他在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比较中西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进行科学教育,方是振兴祖国,改变落后状况的有效途径。“欲救吾族之沦胥,必以提倡科学为关键。”[7]20世纪初,世界科学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发达,科学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上的强国,无不是工业兴隆,对于声、光、化、电的学问研究得细致入微的,说:“今人竞言科学救国矣。夫科学何以救国?岂不以人类所以进化之秘奥,他学所不能明者,科学能之;国家所赖以生存之要素,他术所不能致者,亦为科学能之。并世各国之富强,正与科学之发达以骈进。”[8]指出了科学的重要作用及科学发达与国家富强之间的正比关系。他数度出国留学,将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探求西方诸国国富民强的奥秘,认为中国在近代以后科技已经落后,要想富强发达,唯有学习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指出现代文明源于欧美,“盖欧化优点即在事事以科学为基础,生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甚而至于艺术的创作,无不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因此,我国要发展,“尤不可不于科学的发展,特别注意呵!”[9]的科学教育思想正是在这种近代中国落后及西方列强凌侮的时代背景下盟生的。
二、广泛来源: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
就“百家争鸣”而言,赞誉如是:“我国先秦时代,诸家风流,颇具科学途径,治哲学者有道学,治道德政治之学者有儒学,治论理学者有名学,治法学者有法家,治词学者有纵横家及小说家,治农学者有农家,治理工之学者有墨家,其学说皆有独到之处,足与希腊学者抗衡。”[10]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其科学途径深深地激发了的民族自豪感。正如他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所说:“种种学说并兴,皆以其有为不可加,而思以易天下,相竞相攻,而思想界遂演为空前绝后之伟观。”[11]事实上,确如所言,奇伟壮观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百家争鸣”中所反映的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精神深深融入了的精神世界,成为他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百家争鸣”中各派学说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成为“兼容并包”思想的源头;“百家争鸣”中寻求变革、促进发展的学术理论,成为冲破传统、积极变革的原动力;“百家争鸣”中崇真尚实、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成为科学精神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成为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正向来源,从正方向上丰富了科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2、对儒学独尊的深切反思
认为,在我国学术史上,法家偏重群性,道家偏重个性,二者均不适合我国民族的习惯,只有儒家能兼顾个性与群性,在中国流行了二千年而不被更替。但是他随后又对儒学展开了深切的反思:“中国墨学中绝,故以后科学不发展,而宗仰孔子之儒家,自汉以来,不能出烦琐哲学之范围。”[12]虽然墨家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在我国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在“儒学独尊”强势冲击下,同为显学的墨家,不得不急流勇退,归于沉寂。认为,在我国最近的一千年内,国人的思想为烦琐的哲学所束缚,因而科学极不发达,科学上的进步也特别缓慢,根本就不能与科学发达的世界各国作同一速度的演进。对我国汉以后儒家学者的治学方法也做了一番深思:“自汉以后,学者偏重读书,如董仲舒治《春秋》,三年不窥园;阳城读书集贤院,昼夜不出户,凡六年,皆为人所艳称。使人以此为学,真古人所谓专己守残者耳。”13]在古代中国,科举取士成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途径,激起了众多学者的学习热情,但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央集权专制下,儒家经典是考生重点研习的内容,儒学理论是考官判别优劣的标准。“学而优则仕”,全国大多数知识分子被吸引到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来,科举制度成为向知识分子灌输儒学教义、向全国普及儒学理论的强有力手段,这比行政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命令更有效地“罢黜”了“百家”,使诸子成为被禁之列,结束了新学术、新思想的百家争鸣。
在近代中国,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步发生了动摇,这引发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是标准的儒家学者,但他却能对儒学思想进行深切反思,这一点尤为可贵。对“儒学独尊”的深切反思,成为科学教育思想的逆向来源,儒学重伦理教育、轻自然科学教育,儒学尚继承、轻创新等弊端,从反方向上给科学教育思想以重要的启示。
(二)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数度留学西洋,对国外文化也颇有研究,而这些又成为其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
1、康德哲学思想的指导
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古典主义哲学家,在世界范围内,他第一次提出有科学价值的天体起源学说。他用自然自身具有力量的观点将太阳系描绘成一个有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该过程无需神力的“第一推动”,从而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最初的缺口。
1907年以后,五次走出国门,其中三次留学于德国大学,留德期间,他几乎每个学期都在大学开设的康德哲学讲座上听课,其中有冯特所讲的《新哲学史-从康德至当代》和福尔特所讲的《康德哲学》等。听课、读书之余,他翻译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鲍尔生根据康德哲学思想撰写的《伦理学原理》一书,留学法国期间,还草拟了《康德美学述》一文。
以康德的“二元论”哲学为指导,建构了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世界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现象世界,即物质世界,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均属之,它是相对的,有形的,有限的,受因果律的制约,与时间、空间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是可以经验的,属于政治范围;一为实体世界,即本体世界,一切精神现象均属之,它是绝对的,无形的,无限的,不受因果律的制约,无时间、空间的限制,是超越经验之外的,是超政治的。依据上述划分,认为属于物质世界(现象世界)的自然和社会永远不可能进入本体世界(实体世界),只有人的精神才能进入这个世界,物质世界只有通过人的精神才能与本体世界相通;而与本体世界愈接近,人的精神就愈趋于自由高尚,人也就愈变得纯真完美。本着这样一种对宇宙人生、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指出:“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故以实体世界之观念为其究竟之大目的,而以现象世界之幸福为其达于实体观念之作用。”[14]认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世界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联合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津梁就是教育。教育虽然立于现象世界,不排除对现象世界幸福的追求,但其最终目的却在于追求实体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所以,他认为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其能力,养成“完全人格”,为人类文化的进步恪尽一份责任。
在以康德哲学思想为指针而制定的民国教育宗旨中,将科学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康德的哲学思想毫无疑问是科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2、德法科学文明的激励
就科学而言,在西方文明世界中,尤为推崇德法两国,“近世言科学者,率推德法两派。法人多创见,德人好深思,两者并要,而创见尤为进化之关键也。”[15]以为德法两国的科学程度各有千秋,德国注重精细分析的研究,法国注重发明新法的研究,我国学者应充分吸收两国特别是法国科学家的发明锐气。这种发明的锐气在看来,它的实际表现则是:在近代社会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世界各国竞相发明新的器具,德国的飞艇、法国的飞机,为人们的交通旅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两国能够持久作战,究其原因,认为是两国科学的发达。他如此推崇德法的科学文明,这与他在这两国的留学经历是密切相关的。1907年夏,赴德留学,学习德文;1908年进莱比锡大学学习,历时三年六个月;1912年9月,再度赴德留学,继续在莱比锡大学学习,至1913年6月止。他在德国留学所修的课程主要有《心理学原理》、《儿童心理学与实验教育学》、《心理学实验方法》、《德国现代文明史:其过去与现在》、《德国古代与中世纪的文明》、《德国现代文明史:世界观与科学观》、《古典时期的德国文明》、《欧洲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的历史》、《作为一个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歌德》、《现代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成就》等,就这个粗略的课程目录,可以看出几点:(1)在选课方面特别重视文化史、文明史方面的课程学习,他并没有从狭义上来理解教育,而是将教育的内容即文化道德和教育方法理论即心理学联合起来学习;(2)在研究西方文化方面,他尤其注重对科学基础的探讨,此后又将之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研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中国开创了文化史比较研究的传统;(3)善于学习那些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他特别感兴趣的是欧洲文明怎样过渡到近代文明的这个根本问题。可以说近代化、现代化是他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特别注重学习一些自然科学。1913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法文,从事著译、考察和研究,积极参与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至1916年10月受命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止。此间,除了翻译康德的著作外,于1915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尔生与冯特所著《哲学原理》为基础写成《哲学大纲》。1920年10月至1921年9月,赴欧美各国考察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去了德法等十个国家,访问了这十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拜会了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1923年7月至1926年2月,又一次赴欧洲,在德法等国从事讲学、考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十分重视吸收外来文化,在面对技术先进的西方各国时,他毅然离开发展停滞的祖国而抵达近代化的国度,学习并且精通西方新出现的科学文化知识。他的理念是:一个民族,不能不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犹如一人之身,不能不吸收外界的空气及饮食,否则就不能有所长进。
德法两国的科学文明对的影响极大,他在欧洲各国留学和考察期间,耳濡目染,深受其熏陶,德法两国的科学文明是科学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时值民族危机,抛弃了封建士大夫的头衔,踏上了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吸收西洋文明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思想,它是在立足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A].见中国研究会编:纪念集[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
[2]萧超然.与近现代中国教育改革[A].见丁石孙、萧超然、梁柱等著:研究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3]转引自研究会编:论[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203-204.
[4]高平叔.全集: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96.
[9]高平叔.年谱长编: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35-536.
[11]、[14]高平叔.全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9;133.
[10]、[13]、高平叔.全集: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62.
篇4
一 大自然――幼儿的知识宝库
大自然和大社会是活教材。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自然环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为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认识兴趣、掌握知识方法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学不主张班级授课制,而是提倡室外活动,注重生活的体验,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知识,书本只是起到一个辅佐的作用。在本园饲养活动中,我们以有生命的小动物为研究对象,为幼儿呈现一本动态的教科书。在整个观察、猜测、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笔者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解决的问题,我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实践得出结论。教师从始至终以一个引导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充分给予幼儿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
二 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发现孩子的兴趣动向,并进行适时引导。
许久不见,鸡宝宝都长大了,我带着满满一大袋米,和孩子们去给小鸡喂食,进了小鸡的家――石榴园。我们每人都抓了两把米,小心翼翼地靠近小鸡,轻轻地把米粒洒在小鸡的面前,突然有一个小朋友指着小鸡的头问我:“老师,小鸡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吗?”我顿时一愣:是啊,小鸡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吗?同样的问号在我脑子里转悠。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鼓励大家一起围坐在草地上一探究竟,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小鸡,一个圆圆的脑袋,一对圆溜溜的眼睛,一张尖尖的嘴上长了两个小圆洞洞,没什么可观察的嘛。不,它的耳朵在哪里呢?我抚摸着它,在它头上找着,但还是没找出来。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着,突然,一个孩子欣喜地发现小鸡头的两侧有两道毛立着,难道这就是耳朵?我出于好奇,翻看那两道毛,里面有两个小圆洞洞,这会是小鸡的耳朵吗?它的耳朵为什么会长在那里呢?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听声音?这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带给我们一个深深的思考。
回去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和猜想的一样,那果真就是小鸡的耳朵。之所以长在这个地方,是因为避免小鸡的爪子伸到耳朵那里,还有小鸡害怕蚊虫飞到耳朵里,没办法取出来,所以长在毛底下。针对这一结果,我再次带领孩子来到小鸡的家,这一次不是空手而来,而是每组带了一个小电筒,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和探究,从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满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从四五岁孩子口中问出的问题,在我看来是一个个大学问,很多时候老师还真的回答不上来。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或不关注的东西,有了孩子们的“为什么”,我才开始认真查找相关资料,与其说是孩子在长见识,不如说是我们一起在体验着探究发现的乐趣。其次,我认为幼儿的自主体验除了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外,还可以表现在为幼儿创造多种表现自我、分享经验的机会。像让幼儿以音乐游戏的方式表演小鸡啄食的可爱、小鸡用沙子洗澡的姿态、绘画小鸡喜欢吃的食物等都会使幼儿看到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自信。
三 丰富物质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空间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可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和兴趣的材料,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前提。
偶然在散步时经过石榴园,孩子们发现小鸡正在津津有味地啄食着泡沫碎粒,顿时心生疑虑“小鸡怎么会喜欢吃泡沫呢?”针对孩子的疑惑,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小鸡喜欢吃的食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因为是农村的关系,很多孩子的家里都有种植各种蔬果,于是我发动家长带来了各种食材:青菜、白菜、萝卜叶、莴苣叶、稻谷、米粒、玉米等,孩子们还把下午的小点心面包贡献出来做实验,他们把这些食物分类装在盘子里兴致勃勃地向石榴园走去,小鸡看见孩子们手拿各种美食瞬间抵挡不住迅速飞奔过来,通过亲自实验比较,发现小鸡喜欢吃的食物很多,像白菜、青菜、莴苣叶、米粒、玉米、泡沫等都是它们喜欢吃的。在这次关于小鸡食物的探究活动中,我借助家长、幼儿的力量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多种能够激发他们探究欲望、能够实现活动目标的材料,让他们通过实验具体形象、直观地感知小鸡喜欢吃的食物。
其次,材料的提供推进了活动的进程,维持了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我设计了“小鸡喜欢吃的食物”的主题记录表,让幼儿通过追忆选择连线,连出小鸡喜欢吃的食物,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和加深实验的结果。
四 为幼儿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提出的教育目标之一。然而在小班幼儿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机会缺乏、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实行途径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广大的青少年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理念为目标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营造创新的教学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促进者和指导者,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水平,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将表现人们意志力的愚公移山的故事,放到西部大开发的问题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看做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进行知识扩展的过程,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进行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和创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开展小品表演、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观点辩论等活动。例如,学习“情绪多样性”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感受进行描述与表演;学习网络交往时,可以让学生对上网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不同的活动,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拓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充盈创新氛围与时代气息。
当前,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先进性。这样学生会充满创新的激情与能量,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
实际生活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途径。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关注时事,关注生活,注重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例和材料,建立新旧知识和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并且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
三、教师要巧妙利用一般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一般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要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注重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从外界存在的众多信息中,发现自身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收集与分析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是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利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哲学的思想,为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让学生能够利用矛盾的观点及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就是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例如,社会调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发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因为只有发挥思考方法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建立创新的教学环境,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
篇6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识论和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论。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他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应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智慧与知识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皮亚杰还认为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动作的一般协调结构及其内化的产物,是随着主体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建构发展的。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观念中,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是终极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及其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而被超越和取代,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个过程是建构不断更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在实践和学习中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中介,学生处于被传授、灌输知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属于被动者,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相悖。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认知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实践和再学习过程中主动改造和重建原有经验,构建新的知识建构,而新的知识建构则在新一轮的认知过程中变更为新的学习基础,知识建构呈动态的阶梯状上升。以建构主义为教育指导思想,应当打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建构主义指导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改原则
把建构主义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应当遵循自主、真实、基础、全局、灵活等原则。自主学习是构建主义教育观提倡的方式,即鼓励学生对整个问题或任务拥有自主支配权。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设置固定的学习目标,而这个学习目标通常很难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只关心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而不关心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精要,没有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建构,这样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订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不符合。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其对问题和任务的自,教师可以同学生通过讨论获取、优选具体问题和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其在课程学习中的主动性,感觉确定的问题是他们本人的问题,从而对学习任务产生足够的兴趣。真实性是建构主义教育观中对教育环境的要求,即为教学提供贴切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等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真实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不依赖于问题表面特征,将所学的知识更有效的运用到实际中去。课堂教学中使用贴近生产实际、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所在。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贴近油田勘探、开发的实际复杂实例放入课堂讨论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明白学习、认知过程的现实意义。
建构主义十分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具备必需的得基础知识后,才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新知识建构。教学的本质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构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然而针对不同的认知对象,应有区别地分析他们已经具备什么样的基础,还有哪些基础知识不具备。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基础知识的差异而必须区别对待。“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地质工程本科四年级专业限选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沉积岩石学”等相关课程并具备此类基础,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之后,适当地补充欠缺的基础知识,如有机地球化学、生油理论等,使其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达到能够独立思考、讨论现实问题,并进行认知体系的自我建构,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学习任务的制订应当具有全局观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应当首先将该课程的整体框架介绍给学生,保证学生明确具体学习任务和整体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每个具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应当和学生讨论总结,明确该学习活动在复杂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理解各学科间的基本结构和联系。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放之四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懂得灵活施教。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应当寻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学生中心取向和教师中心取向可以交叉、混合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中的认知对象包括概念知识体系、复杂问题实践和行业规范内容等,三者性质差异较大,需采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设计
根据煤炭院校特征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要精简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地质专业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非主干课程,其课时量为32课时,远远低于石油类院校,因此必须在遵循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将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删减和融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内容包括了油气藏基本特征、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田地质勘探4部分内容,其中前3部分内容为原理的讨论,第4部分内容实践性较强。由于课时量有限,将第4部分内容删减掉,而在具体原理介绍中加入勘探实例分析。另外,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背景,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组构。比如,在油气藏形成理论的讲授中,应当对比“煤地质学”中煤演化生烃过程进行讲授,和学生讨论分析煤演化和油气演化的异同;而在油气田分布规律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加强与“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盆地分析”相关内容的类比;在油气藏基本特征中,有关油田水特征的内容与“水文地质学”内容进行对比授课。强调学科知识系统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知识衔接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各章节间联系紧密,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重视知识系统化。例如,油气生成理论授课中,首先介绍传统生成理论的模式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其间可以对比学生在“煤地质学”等专业课程中掌握的煤演化过程,对比两者存在的差异和相似处,掌握沉积有机质向煤、石油、天然气转化的异同点;再分析不同油气生成理论在勘探历程中的应用和地位,找出传统油气生成理论如何指导油气田勘探,而未成熟-低成熟油、煤成油和天然气生成等理论与传统油气生成理论的区别,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最后介绍现在油气生成理论的完整模式,使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理论内容,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实践并举,培养综合分析能力。#p#分页标题#e#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认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我国部分油田在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纳入课堂讨论内容中,给出问题发生前的所有地质参数供学生分析,讨论方案确定后将解决问题后新获取的地质参数作为验证数据进行二次讨论,讨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内容,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完成认知结构的更新发展。另外,积极利用我校已经具备的开放实验室制度。我校与石油相关的实验室有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心地质实验室等,拥有大量常规地质仪器和大型地质仪器,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免费申请不同仪器的开放实验。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实验课时较少,应当引导学生在开放实验课题中选择石油、天然气相关实验进行练习。例如:在烃源岩质量分析过程时,鼓励参与烃源岩TOC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o测定、干酪根类型识别等实验;在油源对比课程教学时,鼓励参与源岩抽提物和原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实验;在储层特征识别时,要充分利用大型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进行观察;在油气运移授课时,鼓励利用不同精度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岩石中裂缝组构,鼓励利用热台-荧光显微镜观察油气包裹体各项参数;在油气藏类型授课中,鼓励学生参与大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进而识别大型油气藏的类型。
在实验、实践环节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存在多种观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其顺序;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习内容的难度设为中等,主要以基本概念、基础评价方法为主,涉及油田水特征、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油气成藏静态要素组成及评价方法、油气演化模式和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形成及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控制因素、主要的油气田勘探方法概况等,其间穿插一些实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顺序也大致如上述,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课程开始前,应当让学生了解整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而在各章节开始时应明确该章节所处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对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内容的学习,应当提倡区别对待知识差异。对于油气演化过程、油气运聚原理、圈闭的形成和有效性等基本理论框架,可以启发学生找出差异,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而在具体的实验、实践环节,鼓励他们主动去寻找问题症结所在,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相互协作精神。明确教学目标,调查学生已具备的基础,找准适当的学习切入点。教学过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联系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找出与该教学单元相关的切入点。比如,在讲解油气生成理论时,应当用到构造沉降、煤岩热演化模式等相关知识;而在讲解油气藏特征时,会用到构造地质学中断裂系统、穹隆、褶皱以及沉积岩石学中的多种沉积相类型等相关知识。这些相关内容都可以作为新内容的引子和切入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如果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欠缺必要的基础知识结构时,应当先补充基础知识,然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杜绝学生因基础不足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发生。设置真实教学情境,引出研究问题。人们通常对于具体的、可闻可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快速进入正题,而对于抽象的事物则相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接触到的唯一含“油味”课程,所见所闻较少,面对初次涉及的抽象课程,学生们往往兴趣不大。
这种情况下,应当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目光,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之外,应结合国内外能源局势及油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规划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认清能源形势;在不同授课部分,结合油气田勘探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开设讨论、习题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自觉回顾先前的知识内容,讨论课一般占总课程的1/3。这些方法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油气地质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意境。通过学习,消除矛盾,实现新、旧知识系统的改进和更替。学习的过程包括对新信息的吸收和对旧知识系统的改进重组两个方面。学生们对地下水、构造地质、沉积学、盆地结构等基础知识方面均有零碎的旧知识系统,而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学习和反复揣摩中这些旧知识得到不断的应用,通过对油气藏生、储、盖理论的学习,可以将这些知识碎片完全吸收、消化并对其系统化,进而完成认知系统的意义建构。组织实践教学,培养基本技能和能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多种实践活动是帮助消化知识、构建认知系统的有效手段,这项活动不能被课堂授课所代替。例如,储层类型的识别、盖层封盖能力的鉴定、生油岩演化程度的判断、生储盖组合的判断等等,都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进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认知系统的更新和重构。然而,这项工作在煤炭类院校常常被忽略,建议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而同学们也可通过选修相关的开放实验课题来完成部分实践课程。完善建构主义教学测评体系。教学测评应分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
对于教师的测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从权威授课者转变为学生认知的合作者或辅导者;②是否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解性;③有没有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进行独立探索或者协作完成学习内容;④是否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供学生分析、研究;⑤是否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出发,进行引导。另外,对于学生的测评方法也应当有所改变,不应以学生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当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程度、协作中的贡献大小、意义建构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测评内容应当包括:①学生是否积极地进行认知结构的重建和理解;②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师、同学的协作,解决真实问题;③学生是否主动承担了更多的管理学习任务。通过同学和教师反馈的信息,学生们能够真实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协作、认知结构自我构建中来,进而达到增强学生们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将建构主义思想运用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中去,遵守自主学习、真实性、基础性、全局性和灵活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地将授课、讨论、实验与实践相结合,预期在教学上取得以下成果:教师的基础知识授课,可使同学们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评价方法。复杂问题的课堂讨论,增加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回顾已有的基础知识,自学相关未知领域知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分析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遇到的真实、复杂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开放实验和实验课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如何利用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整体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明白整个学习内容为一有机结合体,各部分内容皆有衔接和相互作用,同时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存在大量联系,在不断碰撞、思考、实践、更新认知中完成新知识系统的自我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自我学习。#p#分页标题#e#
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改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4-01
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尤其对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和深刻启示。今天我们学习教育思想,就是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推动我们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真正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一、倡导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一致。
提出的“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劳和谐发展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要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对于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完全人格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思维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从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倡导“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所倡导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在教育理念上是相一致的。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主张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和规律,指出“求划一”和“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要求我们的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真正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健康发展,要为教育者全面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三、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相一致。
讲:“教师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那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做学生的也不是天天到校把教科书读熟背透了就算完事,要知道书本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例子,我们要从具体的东西抽出公例来好应用到别处去。”他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必须屏弃注入式教育的方法,强调用启发式教学,特别是要学生主动研究的方法。还强调学生要学会合作,化孤独为共同,同学彼此之间也经常互助,化孤独生活为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这些思想都闪耀着现代教学的新理念。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给学生终身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审美、教会学生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目标。
四、主张让学生进行社会服务与新课改倡导的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理念相一致。
篇8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不仅要注意教育过程,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校教育气氛,也要注重教育结果,如学生的技能和行为。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已经被写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思想政治课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体现
情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一。从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转变中可以看出“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转向并不是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是目标的出发点不同,学生不是为知识而学习,而是要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又一种认识。”
1、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功能与意义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巨大的科学价值。过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人们注意到了情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巨大作用,但把这种作用归属于智力因素的附属,如果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也是不科学的。情感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品质的巨大功能。从教育过程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一个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现实的需要
当今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在教学效果评估上,只有对认知水平的考察,而缺乏德育实效的综合评价。因此,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即“以情优教”的思想。以情优教是指在教学中积极自觉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许多社会情感逐渐形成,比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一方面随着意志的增强,中学生对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动荡,情感波动性较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常常处在不平静、冲突和矛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它表现为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育目标,即认知、能力、情感、思想目标。这四个方面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单纯追求政治课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上升到情感目标,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他们在认知上可能已经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但却经常在思想行为上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教条式讲授,轻视教学情感投入
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德育情,以德育德,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熏陶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从而形成孩子较为稳定的健康人格。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重视集体的单一形式,轻视多样化的形式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形式还是重视单一的集体形式,其实应该尝试其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层次教学。我们应该让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用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1、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高尚、健康的情感品质,既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巨大动力,又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精神能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
(1)教师积极情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要信任学生,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学生的见解;要建立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喜爱,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和愿望,渐渐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积极情感的作用表现在:有动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迁移作用,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情感,把学生不太喜欢的政治课讲的生动活泼,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迁移并扩大;教师的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爱护,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而教师接受了这种反馈后,必然自觉地强化这种情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教育。如此双向交流必将使得学习的效果与日俱增。
(2)培养教师积极情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培养这种情感: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双向活动,促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第二,优化课堂心理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第三,注重美感教育。首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动机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容易在教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
(3)要多查阅关于教材内容的资料,扩展教材内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加工教材,做出合理取舍,他们往往能讲出书上没有的符合教学目的的精彩内容。
2、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常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有些老师把理论知识当成单纯的知识来识记,就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讲课时,要根据所讲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乐意学习。要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多媒体技术,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以教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情感具有传染性,特别是教师对学生诚挚的感情,会对学生的情感以极大的感染。教师要做到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先行理解教材,挖掘情感教育因素。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丰富了感性材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要对教材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真心真情流露而更加尊重敬爱教师,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无形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求,积极地思维。
(3)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情境,一种是表面形态上的,既通常所说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另一种情境是内在的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的,就是教师利用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和道理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情境中,明确知识,从而也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和情操。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缺乏富有情感色彩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影响到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也可以丰富和巩固人的情感,政治课必须要实践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行激情,以情育理,从而促使教学最终取得全面的成功。
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是我们忽视和缺失的领域。我们所强调的情感,是人的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所表现的情感,是代表人类进步、文明和社会公正、人与人共同生活的情感,是为伟大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追求、抱负的意识和精神升华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人的素质形成中,离不开教育和环境,离不开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离不开时代大环境中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虽然能学到知识与技巧,但由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学知识也会因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的强化和加温而被很快遗忘。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实施效果,提高中学生情感教育水平。并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提高,使得师生建立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加利于情感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修春.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大连出版社,2000.
[2]卢家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J].教育研究,2001,(08).
[3]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胡炎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2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道德品质也应该随之提升,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品德,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学生的认知、感情、意志等多方面出发,使他们的品格得到和谐的发展。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走向越来越孤立,使得其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体系,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设置内容与形式
(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是教育指引性要积极明确。隐性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要明确和坚定方向,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的学生,不分阶级的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等方面一定要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在高校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而开展,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民族的精神教育。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在教育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念和内容都要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以感性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品性,对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教育方法要科学全面可操作。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全面、系统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人格魅力感召法、隐性暗示法等,从而确保发挥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突出的先进性,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坚决反对与相悖的理论,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树立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务必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之一。我们要设置具有强烈功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客观评价和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资源的功能,且不能夸大或缩小资源。在实际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根据每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定意义,来有效地运用它。三是设置要覆盖全面,切忌以点带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构成是由若干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各层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在高校中,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责任人,应该监督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的使用情况,激发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合理并全面的利用教育资源。四是课程设置做到“细水长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情感、实践上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在情感、思想上的熏陶,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实践活动,并逐步建立完善教育课程的长效机制。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就要开展不同的教育工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其都有着各自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立足于这种差异,结合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六是不可“闭门造车”,要有联系和发展的思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需要不断与外界的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动态交流。因此,高校要根据整个人类资源市场,加强区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并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来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技术设置
一是实践设置。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要以实践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加强道德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建构科学的、完善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者要组织学生自主参与,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仔细研究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探索。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就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以实践为教材,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有准备的走向社会,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环境。
二是校园文化建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境其实也就是高校的校园文化建构,包括物质环境建构的和文化环境的建构。所谓的物质环境,就是与学校的师生相关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物质环境需要学校来设计,包括校园建筑布局、设施布局、绿化工作等,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物质环境设计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可以是从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音体设备等,多设置校园文化的景点,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另外,为了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学术、科技、文艺等方面,活动,将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是校园规章制度建构。校园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一定目标来规范校园体系,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制定合理的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学校的师生和职工的行为,制度能够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学生的行为,制度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强调法律规范,以其权威性来维护校园正常秩序。同时要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训一批优良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授课对象区别性设置
一是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会有一些贫困生,这些贫困生大多是出自生活支出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难于承担起教育费用或基本生活费,无法不保障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这类学生的思想会存在很多的共性。首先,贫困生大多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贫困生承受着较大的贫困压力和生活负担,使他们非常抑郁、痛苦,这部分学生的内心很敏感,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环境,就要设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来让学生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的境况,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资助,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学校要设置一些物质资助的制度,健全助学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
篇10
关键词:交叉学科;水文气象;课程建设
学科交叉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学科滋生的源泉,是获得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发展交叉学科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的首要策略和途径。关于交叉学科的定义,刘仲林等认为交叉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这是目前接受最为广泛的定义。
1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可行性
1.1气象学和水文学存在互补性、递进性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通过研究大气的变化规律,并最终对天气做出合理的预报,预报的对象包括降雨、气温、气压、风速等。水文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层、地表及地壳内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测验、分析计算和模拟,预报自然界中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和发展。可以看出,气象学是水文学的上游学科,水文研究的地表水资源来自于大气降水,且地表水资源的演变直接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气象学为水文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边界条件。
1.2社会急需人才的紧缺促进该交叉学科的发展
近年来,各种水文气象极端事件频发,如城市内涝,北京2012年的“7.21”暴雨;2016年7月连续暴雨导致湖北多个城市严重内涝,损失严重;如干旱,自2009年,水资源丰富的西南五省却持续干旱;2016年北方春季持续性严重干旱,等等。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和人口的增加都需要更高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但是若要应对上述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单靠气象学科或者水文学科已无法培养出适用的人才。社会急需既懂气象又懂水文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水文、气象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课程设计
交叉学科的设置和发展依托于交叉课程的建设,本文将以二门特色课程的建设为例,说明水文气象学科的设置思路。
2.1普通水文气象学
普通水文气象学是水文气象学科中重要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讲述气象学在水文问题上的应用,培养学生通过气象学与水文学相结合的手段来解决水文问题中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水文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解水文气象学中的重要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技术和方法,以及了解当今常用的一些水文气象耦合模型和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与国民经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问题。
2.2水文气象集合预报
水文气象集合预报是水文气象交叉学科发展中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交叉性。水文预报的重要输入条件是降雨,而降雨的预报则来自于气象学,同时,地面条件的改变也会对局部的气象背景要素产生影响。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掌握水文预报和降水预报的相关技术,掌握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进展,带领学生接触到目前国内外的学术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并进一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水文气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师资和教材资源缺乏
对水文气象专有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只有4家研究机构涉及,国内更是很少,目前只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家。虽然近年来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教师人数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却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且由于涉及多学科领域,对教师的要求相较于传统专业要高,一般需要有较长的留学经历。而目前的相关教师储备不足。
3.2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陈旧
水文气象方向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占总体成绩的70%;虽然会辅以报告、作业的形式,但分数比例较低,不能有效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平时的表现,无法考核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4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发展对策
水文气象学紧贴国际发展前沿,水文与气象的交叉和整合是气象学科和水文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水文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建设水文气象方向的专业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1培养教学人才,加强教材建设
加大对教师出国进修的资助,通过与国际著名水文气象研究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将知识结构相似的教师组成课程组,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碰撞,进行知识的更新,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组是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载体,课程是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的联系纽带,也是推进新兴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4.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
水文气象学与目前国家发展中的减灾防灾关系密切,因此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需以实际问题为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建模、求解及实施。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需结合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兴趣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学习、双轨教学法及其研究性教学法等双向交流教学方法。而且,实际问题内容多,板书影响教学效果,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复杂大信息量的内容。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影视艺术哲学
- 下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