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哲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艺术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认识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34-01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是江苏省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演艺、传媒、航空旅游、动漫、艺术设计“五大专业群”。它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强化职业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倡导建立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体化创业扶持模式,符合当前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多年来,学院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探索,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出发,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一、认识论层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需要,包括需要、动机、意志等心理成分,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创业精神是以独立性、合作性、果断性、克制性、坚韧性、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创业能力则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职业技能的科学训练,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对此尝试“三层布点三全覆盖”的教育模式,“三层布点”是指在班级、分院和学校三个层面上都建立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三全覆盖”是指就业创业教育覆盖每一位学生,覆盖每一位任课教师,覆盖每一门开设课程。“三层布点三全覆盖”实际上是六种做法统一于一个模式,每一个做法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在班、分院、学院每个层面上都建立实践平台(班级是兴趣小组;分院是社团及工作室;学校是创业园、模拟公司、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等),并做到上下联动,择优升级,使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性、全员性。再如全课程覆盖就业创业教育内容就是要求每门课程都要结合课程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入就业创业的鲜活事例,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每门课程之中,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有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全课程覆盖实际上就是全体任课教师都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二、方法论层面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从学生一入学,就明确了“以实践为抓手、以就业为同心圆”来链接教学和服务体系,建立教学就业创业链。比如推行“把课堂搬进企业、把项目带进课堂”教学模式,立足让学生完成“作业―作品―产品”的过程设计,突出了“从做中学、从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前把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实施“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学专业、三年级进企业”的教学时段安排模式,目标就是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让学生一进校就为了就业、为了创业、为了理想而忙碌着。
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适应社会,学院积极搭建基础平台,根据专业需求建立各种教学实训基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需要。同时,积极拓展建立行业内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2012年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上海经济区)委员会旗下80多家广播电视媒体合作建立“县市传媒人才培养合作基地”,旨在培养县市广播电视和网络、移动等新媒体应用人才。
另外,学院还建立各种教学模拟企业,让学生亲身经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拟企业经过审批后给予资金资助,学生自主经营,且无需承担经济责任,试运行期满后优胜劣汰。让成功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质性运行,脱颖而出者扶持其注册企业,最终实现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至今,学院已经成功建立了“无锡源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影东方演艺(无锡)有限公司”等。
三、结语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一贯秉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形成的全程式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及管理体系等都取得了较好成效,学生就业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创业学生数量连年增加。
参考文献:
[1]刘芸.创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2]孙辉.“校企合作”推行创业教育培养模式[J].考试周刊,2009(34).
篇2
关键词:儒;释;道;中国传统哲学;艺术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相同点又在哪?面对这个思考,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才是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儒释道(包含了哲学宗教)与西方最明而显的差异是:三教是悟道所以用逻辑但都不以为然,更无唯心唯物形而上下迂腐之物,儒释道内容各有体系,本质相同,尤其是儒道。
谈到哲学思想,第一反应是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周……但是儒家是从何而来,佛家又是从何而来,道家又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儒家:孔孟是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佛家: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经典的传入,据传始于汉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卢以浮屠经(佛典),但究为何经,已失传无闻。历来均以永平年间(公元58~75)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此说是否为历史事实,近代颇有争议。因当时西域发生战乱,交通断绝,至永平十六年才开放。因此,只能推定大概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彭城(徐州)等地。当时有人认为佛教是一种神仙方术,故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沙门视同方士。
道家:道教,是中国土生土箍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朝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因此说,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而建立,发扬,完善这座宝库的是一代又一代圣贤先哲,仙真高道。先秦时期到隋没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五代时期,到两宋时期,到全元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和近代,共有知名真仙高道710余位。在历代真仙高道中最著名,最为人们所耳熟的有:老子,春秋末人,是道家学派和道教哲学创始人。始李,名耳,字聘。楚园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他的《老子五千言》,又称《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其哲理精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在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在中国及世界影响深远。
那么儒家对艺术的影响是哪些呢?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所谓“礼”、“乐”,本源自于上古初民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的活动。“礼”本是指尊祖、祭祖与祭祀天神地祗活动中的一些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配合的乐舞。后来“礼”、“乐”的所指逐步扩大化、系统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礼仪活动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都被泛称为“礼”“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化,就有了所谓的“夏礼”、“殷礼”和“周礼”,汇集成为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乃至于包括关于礼治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周公依据前世流传下来的礼俗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损益而“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建立了一整套与当时的宗法社会相适应的礼乐制度,通过“礼乐”的形式把阶级社会中各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制度化、固定化,使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极盛期。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降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宗教、伦理和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范式。
谈到佛家对艺术的影响那就多了,多如寺庙,雕塑,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为了传播佛法,一些僧人几乎一生都在抄经;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抄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抄写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李煜抄写的《心经》,坡抄写的《华严经破地狱偈》,弘一法师抄写的《华严经》。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道家呢?多数人认为道家主要是表现在文学上,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许多近现代文学艺术大家,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施蛰存、沈从文、汪曾祺、范曾、阿城、韩少功、阎连科、高行健等,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
篇3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数控加工工艺;探究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最大的感触是学生怕学习,学习成了学生最头疼的事。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无奈的神态,慢悠悠的脚步,木然的神情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教师们他们对学习的不感兴趣和不以为然。为此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热情、发展的目标、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其实,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效果,其中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教师在教学生涯的某一个阶段,会对某一种教学方法情有独钟,百用而不厌,并深深地自我陶醉于其中。其实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有其各自的长处,但同时也有其各自的不足之处,再者,长时间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效应,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同的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知识点的传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编制》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编制》是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学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相关知识,具备对零件图纸的分析能力及加工工艺的独立编制能力,独立思考,合理选用加工刀具和切削参数,树立使用数控设备的安全意识,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提高学员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即加强先行组织者的引导强化作用,同时,又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灵活的应用于课堂教学环境,适应了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了基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机械加工工艺课堂教学模式。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可能性
“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Ausubel,1918年-)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机械加工过程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在学生的讨论中对教师有所启发,做到教学相长。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其结构一般分为:呈现组织者,呈现下位的具体材料和加强认知结构三个阶段。很明显,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可以合适地应用于我们的学生。以下我以两个案例阐述该教学模式在《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编制》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一
一、案例名称
认识工序和工步
二、任务分析
1.教学背景
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针对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装备,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才能完成由毛坯到零件的转变过程。因此,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顺序排列的工序组成的,而一个工序又由若干个工步组成。然而,工步和工序的安排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零件的加工数量、企业的硬件条件、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等。简而言之,零件加工工艺的安排很难简单用对和不对来衡量。
2.学生分析
本课程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期,以完成了钳工实训、普通机加工等操作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机械加工有了基本的认识。由于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
3.教学构思与设计
根据上述教学背景和学生情况,本次课的学习我安排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组长分配各学员任务,全组同学协作学习,互帮互助。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
4.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学背景和教学构思与设计,本次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工序与工步的合理划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只要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工艺过程就是对的,但对的工艺过程却不一定是合理的。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的主要目标。
三、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
复习回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钳工实训和普通机加工实训中,完成零件加工的过程,目的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比较性组织者,以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形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渴望。
学生能够很容易回忆起在钳工实训中,单件的加工过程是,由下料锯割锉削(粗加工精加工)完成一个基准面其它面的加工孔加工(钻孔孔粗加工孔精加工)等步骤组成。普通机加工的过程是由夹具安装刀具安装端面加工外圆表面加工内孔加工螺纹或槽加工等步骤组成。
第二阶段:呈现学习材料。
向每个小组提供一张工艺卡片(各小组为不同零件加工工艺卡),要求组长分配学习任务,组织本组学员完成本次学习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网络、“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编制实训室”中的一切设施,收集学习资料,结合工艺卡片,目的是理解工序与工步的概念及划分依据,并将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为后面总结发言的同学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加强认知结构。
本阶段中,各组必须委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发言完成后,各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可以提出其他小组的缺点或表述不完善的地方,也可以从其他小组的表述中找出本组的不足和如何改进等。辩论结束,各小组对本组的总结性资料进行修改。最后教师针对本次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和评判。最后,全班投票,选出本次课最佳学员。
案例二
一、案例名称
平面槽型凸轮零件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
如图所示为平面槽形凸轮零件图,外部轮廓尺寸已经由前道工序加工完成,本工序的任务是在铣床上加工槽与孔。试分析其数控铣床加工工艺。材料:HT200。所用机床:XK714
二、任务分析
1.教学背景
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通常是很灵活的,也是很富有经验性的。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可以有多种,但是工人师傅使用不同加工工艺加工出来的零件质量往往是不同的。因此,零件的价格工艺也是决定零件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的数控加工工艺课上,通常会讲解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按照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加工工艺的灵活性。不仅如此,无形当中就把书上的例题所述的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教条般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教学构思与设计
就上述教学背景,讲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时,我不按照教科书上零件讲解。全班分组编制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最后我分别对各组编制出来的加工工艺作分析和总结。
3.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学背景和教学构思与设计,各组编制出来的数控加工工艺肯定是有所差异的,这样便真实地反映出数控加工工艺的灵活性;同时也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
复习回顾:零件加工批量的种类;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基本知识;常见安装方法,铣削刀具的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工艺分析的步骤。目的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比较性组织者,以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形成对新知识的学习渴望。
通过上述知识的回顾,使同学们进一步明确,工序和工步的安排必须要考虑到上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促使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开拓思路,每个小组能制定几种不同的工序(工步)方案。
第二阶段:呈现学习材料。
1.向各小组分发零件资料
2.工艺分析过程
(1)零件图工艺分析
结论:凸轮槽内外轮廓及φ20、φ12两孔应分粗、精加工阶段;为满足垂直度要求,加工孔时应以底面A为定位基准。
(2)装夹方案的确定
(3)确定加工顺序及走刀路线
1)制定加工方案;2)确定加工顺序;3)确定走刀路线。
(4)刀具的选择
(5)切削用量的选择
1)背吃刀量的选择:;2)主轴转速的选择;3)进给速度的选择;4)数控加工工序卡片的制定
3.学生活动
活动一:制定装夹方案(分组讨论,代表总结)
重点提示:最佳装夹方案评判标准:根据企业拥有的硬件条件、加工批量的大小等因素综合评判。
活动三:确定切削用量
1)转速;2)进给速度;3)背吃刀量
活动四:编制工艺卡片(以组为单位)
活动五:编制刀具卡片(以组为单位)
第三阶段:加强认知结构。
本阶段中,各组必须委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发言完成后,各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可以提出其他小组的缺点或表述不完善的地方,也可以从其他小组的表述中找出本组的不足和如何改进等。辩论结束,各小组对本组的总结性资料进行修改。最后教师针对本次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和评判。最后,全班投票,选出本次课最佳学员。
案例评析
1.用灵活的方式展现灵活的内容
数控加工工艺本身是种灵活的技能,是随不同加工条件而改变的。按照教材上的例子讲解这部分内容,不能全面体现数控加工工艺的灵活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拘泥了学生的思维。采用分组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的方式,真实具体地反映了数控加工工艺本身的性质。
2.锻炼学生编制工艺的实践能力
分组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的过程,从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先行组织者”可以在学习者已知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为学生学习新材料提供一个较好的信息固着点和抓手,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信息加工,实现迁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等.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徐宏海.数控加工工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海丽, 孙国珍, 邵筱敏, 等.延续性护理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1):2595-2597.
篇5
关键词:动画艺术 美学思想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中国的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元素(如国画和戏曲等),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的观众,为中国动画艺术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同时,中国动画也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滋养使得中国动画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美学品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动画精品,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鹬蚌相争》《草人》;动画片《渔童》《过猴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动画的精魂,它的形成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长期影响着国内动画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而且为世界动画艺术发展注入了生机,以至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动画创作。动画艺术中的美学思维是动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也涉及影视银幕设计造型运用的规则,对中外动画艺术中的最新表现形式、蕴藏内涵、美学背景及其流派纷呈做细致研究和深层挖掘,对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着重动画艺术美学思想的研究。与电影文化研究领域、美术及艺术设计领域、音乐艺术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相比,中外动画艺术创作尤其是相关理论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由于处在微弱的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引起动画艺术影视学者们足够的关注,尤其缺乏在哲学文化背景下的系统性研究,这说明动画影视艺术专业和行业还没有能够成熟深化到一定程度,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推动。
(二)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作为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其设计观念和美学思考也应是遵循艺术哲学思潮的,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哲学思潮不可分割。特别是当代动画艺术短片中的设计美学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领域,一些前卫的美术师和导演已经把新的思维和哲学带入到动画艺术设计中,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动画美术设计正在变成一种更具辐射性、内在性和观念性特征的视觉艺术,赋予当代动画艺术造型美学以独特的魅力。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活动,都和时代的美学相对应和契合,而动画艺术设计美学的确立与发展,无疑与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经济的演进和发展密切相关。动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和活性的造型文本,是和时代的哲学思潮与艺术风格紧密联系的。
(三)从目前大的视觉艺术环境看,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为动画艺术影视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土壤,其所具有的时代性、综合性和前卫性使得当代动画艺术设计乃至当代动画创作可以吸收很多营养,能够获得不可预测的未来生命特征。关注当代艺术哲学的发展趋势,扩大视野去了解相关艺术与技术的实践和探索,站在兼容并包的角度和现时文化情境的高度来整合新的艺术经验,应是动画艺术研究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中国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直接面对当代的最新艺术设计和思潮,并把它作为对中外动画影视美术理论前沿动态的一种追踪描述;另一方面,就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实用价值而言,旨在通过分析当代电影艺术表现、造型与叙事的关系,使其创作经验和思维对于现在或将来的动画美术创作实践有着借鉴作用。当代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是多元共生、相辅相成的,因此,动画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观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美学观的多元共生,它是以多种观念混合形式产生。
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动画艺术的美术思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动画影片,以及能够体现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上具有典型特征和独特设计的影片做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影片大多是早期动画作品中的经典片子;个别独异的片子选自欧洲动画艺术短片中一些先锋之作;筛选具有当代动画艺术美术设计新思想和新思维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影片大多是在各国际电影节尤其是奥斯卡获得美术设计方面奖项的影片。2.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如从美学思维入手,对中外动画艺术中先锋设计的多元构架进行梳理分类、研究剖析,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全新的切入视角和分析框架。3.从理论高度研究动画艺术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艺术表现的活性思维,突破一般性的总结概括分类,直接针对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与艺术设计和实践、思维方法,为银幕造型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4.从美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评价当代中外动画艺术美学上的多元化现象,体现理论型文章的思辨意识,并且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当代观念和辩证态度进行论证。5.从广阔的视觉艺术视角和现时文化情境中关注中外动画艺术的美学思想,涉及当代艺术的众多领域和哲学流派,具有艺术美学普遍的一致性和跨学科的参考性。
在研究方法上,动画艺术专业属于美术、文学、音乐学和电影学的交叉方向,其以美术设计为主体,为动画的艺术语言和拍摄制作过程服务,本质上应归为艺术设计或艺术造型的一个分支。因此,运用研究艺术设计的方法来研究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是较恰当的方法。
哲学介入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引证哲学,是艺术理论研究深度的核心标准之一。动画艺术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的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遵循造型艺术的规律,参考当代造型理念、观念艺术的方法和当代哲学观念对其进行研究,应该能切入本质,探索出对新时期的动画艺术美学具有指导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的双重学术结果。
参考文献:
[1]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特伟.美术电影创作访谈[C]. 美术电影创作研究,1984.
[3]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
[4]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J].当代电影,1988(6).
篇6
[关键词]影视艺术 教育 大学生
影视艺术是以电影(电子)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屏)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它既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又是吸收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种类,其特征是综合性、表现性和可视性。
影视艺术教育是后起的艺术教育形式,兴起于二十世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对艺术教育非常重视。日本的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前苏联、美国也非常重视电影等艺术门类的教育。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现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在充实相关课程、提高影视欣赏水平、提高艺术情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1985年4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当把电影课程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把“大学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的开设强调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教育由此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大学生四年下来,装了满脑子枯燥乏味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却未能熏陶出能较高的影视艺术欣赏水平。艺术品位低、审美修养差,成为制约大学生进一步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障碍。多年来,影视艺术教育一直没有被列入正式的系统化教育,有关院校至多开设一些影视讲座,直到原国家教委正式发出在高等院校普及艺术教育的通知后,影视艺术教育才被提上日程。然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大学生接触到影视艺术方面的教育,影视艺术教育还没有在高校大面积展开。教学内容随意,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从事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师缺少教育学和人文知识以及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学习,一些课程由中文教师或文艺教研室教师兼上,缺乏必要的系统专业教育。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所谓的技术,忽视审美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设备陈旧、缺乏,导致影视教学形式单一(多为课堂讲授式),缺少动手的机会。
包括影视艺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校中加强包括影视艺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种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推动和促进我国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影视涉及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许多领域,充分利用了人类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是最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它能迅速、及时面又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影视艺术提供给大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是一个极广阔而又相当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从我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需要来看,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影视艺术要取得辉煌的繁荣,尤其是要得以健康地发展,不仅需要有艺术作品质量的提高与数量的增加,更需要有广大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前者要以后者为基础,后者要靠前者来引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根本的是发展和加强影视艺术的教学,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影视艺术鉴赏水平,由此来带动全社会影视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我国影视文化的繁荣。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人生。青年学生处在理想、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阶段,渴望认识社会,了解人生,而影视教育正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社会多彩画面,描绘各个时期社会生活,使青少年从中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的状况,从而提高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的能力。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是一面正确的旗帜,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当代青年学生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并希望书本上的知识立体化,层次化,视觉化,便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这也使一部分事物难以用文字、图片、模型来表达或表达不清。影视艺术作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法,它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展示画面、延续形象,弥补了书本知识的不足。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影视艺术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显而易见的。影视艺术有着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艺术魅力,有些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些影视作品就不那么简单,它必须有专业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深入解读影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影视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影视审美能力,这是由影视艺术的特点决定的。影视艺术有完备的影像画面,与其它视觉艺术相比较,具有最完美的形象性,无论从动到静、从微观到宏观,还是从时间到空间,都无与伦比。另外影视艺术综合了绘画、雕塑、舞蹈等多门艺术,在视觉上给人美的享受。影视艺术有丰富的音响世界,影视音乐是艺术情调总的有机部分。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影视艺术有丰富的表现力,大学生在观看影视片中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地去领略各种艺术美,提高艺术修养。
对大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一部好的爱国主义影片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它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端正青年学生的品行,树立良好的风尚,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五千年的中国人杰地灵,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是我们敬仰的楷模和榜样,同时他们也是我们影视教育的灵魂。《董存 瑞》、《焦裕禄》、《林则徐》、《孔繁森》、《任长霞》、《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影视片,青年学生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榜样,吸取了营养,并将其牢固植根于心中。
篇7
[关键词]电视教材 美学
一、关于电视美学的几种不同观点
在中国,有关影视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历史较短,20世纪80年代末期又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后现论,因此,我国的电视美学研究还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美学理论。
电视美学既有哲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中国出版的美学教材原则上也都将对美学的看法分成几大种,如一般认为:
第一种,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的观点,即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而感性认识的完善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寓杂多于整一。即整体与部分的相统一;另一是指意象的生动性。强调形式和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形象性。但鲍姆嘉通的“感性”,原本是很注重“情”的。
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美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这样,他就将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美的艺术的哲学”,并且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领域之外。
第三种,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他站在批判黑格尔的立场上,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强调现实与艺术的审美关系。但在具体接触到审美对象时,他又认为“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同时,他还指出美学研究还应包括崇高、伟大、滑稽等等。
第四种,有的是指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等。其代表人物是鲍列夫,他强调美学应主要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为掌握世界的任何一种形式‘也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鲍列夫等人的观点至今读来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学,是关于受历史所决定的全人类价值的本质的科学,是关于对这种价值的创造,欣赏、评价和掌握的科学。”
二、对各种美学观点的分析
尽管目前国内对美学的认识,对美学的性质、研究范畴的理解等观点不一,但长期来,我们对经典美学的理解基本上仍是遵循自古希腊发展而来,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视美学为哲学的古典准则,即使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学的哲学思辨性仍始终未改。或许,从根本上讲,这一基本点永远不会变。因为一旦失去了哲学的支撑,美学自身也将不复存在。然而,尽管如此,尽管鲍姆嘉通当年是从低级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美学应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但我们对他所下的定义仍太过轻视。这自然与“aesthetics”这一术语的误译有关。这一词义本应译成感性的、感受的等。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先将它译成“美学”,后来王国维又将它转译至中国。应该说这个误译本身就很美,而且它也更易为东方人所接受。不过,这样一来。美学又经黑格尔的演化后,却从此被钉死在“形而上”的界面。美学是理性的,是艺术哲学,就成了一条无形的戒律。只要一进入较形而下的层面,或所谈的是较感性的外在形式,按传统的看法倒反不像美学了。问题在于,艺术哲学、美的哲学只是美学高级认识论的一面,美学该不论有它的低级认识论,即感性的一面呢?毫无疑问,不仅有,而且低级认识论的涉及面更加广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的审美潮和文化生产对感性满足,对形象或形式的刺激所引起的审美愉悦越来越倚重,“流行时尚”和适应日常生活化的实用主义,将严肃的精神性和理性说教一起消解,对文化历史的重识,也大多在当下的影视图像的闪回中,在夹杂着谈情说爱加刀光剑影的“戏说”中,或在劲舞和说白似的流行歌曲内,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欢快节目里被娱乐化了。当英雄走下神坛。历史风云变得轻如柳烟时,历史自身也被游戏化了。而广告、美容,IT设计、电视节日、MTV及其“排行榜”又以提高生活质量的面目出现,堂而皇之地占领着各种社会消费市场。
感性压倒理性,使审美也眼花缭乱地被世俗化了。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又想起鲍姆嘉通最初对美学的对象所下的定义“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鲍姆嘉通似乎极具远见卓识地预见到美学将会从理性又回到感性。事实上,古希腊人对美的理解也都十分看重形式。亚里士多德就着重从安排、秩序、体积大小上来认识美。所以,今天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要与文化流变联系起来作通盘研究,二是美学自身也得从高高在上的纯理性的宝座上走下来,与大众对话,为大众所理解,成为一种平民的话语。从而对大众的审美流向、影视文化做出回应和指导,简言之,美学自身也必将一改贵族式的典雅庄重的装束。使理论不再灰色。而是平民化、朴实化。唯其如此,主导文化才能起到诱导的作用,精英文化也才能有所作为,而美学也才会常青常绿。当然,美学的哲学属性仍然存在着,但对这种哲学属性不再是关起门来做经院式的研究,而是开放型的、亲切的,同时也是主体性的、外化(开显)的,蕴涵了深刻的人与社会,“我”与“他者”的关系的。美的哲学本身就在各种形形的现象中,在各种充满了时代气息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和关系中。反之,仅仅靠传统的哲学思维去考察电影、电视的美学内涵,既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客观难度,也不完全适合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电影效果处理、电视节日的制作,那就难免会出现影视理论的侃侃而谈与影视出品的不同步,影视美学研究者的一厢情愿与大众消费格格不入的尴尬境遇。
三、电视教材制作的审美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电视教材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感性的因素,贴近学习者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曲高和寡。电视教材美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做到对于编稿人便于操作遵循的美学原则。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一般的美学原则是推崇和追求真、善、美,唯真唯美,唯善唯美。人们按照思维定势认为:真即科学,科学乃美。然而,电视对一些事件的表现,有时未必真就是美。审美意识应追求在科学表达学术思想的前提下艺术地再现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比如,要通过电视画面布光艺术再现客观真实,电视教材布光就应从再现环境真实、人物真实、道具真实三方面来考虑。
(二)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电视教材的内容即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形式乃表达这些教学内容的手段。内容和形式犹如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前轮把握方向,后轮提供动力,亦即内容表达内核,形式升华内容。如果所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不能达到完美和统一,这就会破坏和谐美。例如,有部电视教材为了形象生动地比喻心脏对负荷的承受力,采用了小马拉大车的文字比拟,其实这样已足矣,但作者唯恐形象不够,又设计了一架小马拉大车的模型,在此画面上大大强调了一番,给人的感觉很不协调,多有画蛇添足之嫌,美学情调大受削弱。
篇8
[关键词]影视文学;审美;语言
传统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等,而如今在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影视文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后来居上成为能够与传统文学体裁相并列的新型文学体裁。那么何为影视文学呢?一般是指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抒发感情为主要内容,给受众者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学,但是它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不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文学,但是由于它是以影视传播为媒介的,所以又带有影视媒介的特点。影视文学可以称得上是传统文学与新兴影视媒体相结合的新时代的产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新时代影视文学形成的背景
影视文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要想分析影视文学,就不得不先来说说文学。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过程和样式几经变迁,由简单逐渐趋向繁杂,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就是其表现手法,一直都是运用文字。无论是为了塑造形象还是抒感,都是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的。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一直针对的是欣赏者的视觉方面,在科技还没发展到更加进步的时代,这种平面式的接收与解读形式一直占据着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电子技术的发明,电影的表现形式从无声逐渐发展成为有声,电影才从最开始那种仅仅以活动影像的组合来反映现实状况的阶段逐渐脱离开,而新兴的蒙太奇式的叙述方式又很快地跟进,在地位上逐渐地取而代之,电影的表现形式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影新阶段的到来,为了顺应有声电影的发展,相适应的电影剧本也逐渐产生,这种为了供应电影拍摄而产生的剧本供应,慢慢随着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系统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样式的新兴文学——电影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电影文学,单从字面上看就能发现,它是融合了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往往只需要欣赏者去“读”即可,然而电影文学却是兼顾了“读”与“看”两方面的优势,几乎可以兼顾欣赏者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视觉上的效果还是听觉上的优势都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欣赏者获得全新的感受。几乎是同一时期,无线电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利用无线电波的信号,广播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如电波的发展催生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广播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主要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是传统文学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广播文学与之前的电影文学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欣赏者的娱乐内容。在后来出现的电视文学更是吸收和发展了电影文学的直观形象和广播文学的精彩对白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学样式——电视剧本。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糅合,终于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影视文学。
二、影视文学中符码转换的可能性
影视文学和影像艺术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向性艺术媒体,它们一个是以语言作为本体,一个是以视觉作为本体,但在发生学上又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语言的特点是抽象,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都是由一连串的抽象符号所组成的语言链;而影像的特点则是具体,我们平时面对的影像都是一组组活生生的具象物质世界。语言的特征是具有概念性和普遍性,而影像则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性和特殊性。语言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生成意义,而影像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就可以展现出自身的意义。语言和影像之间没有交集。从根本意义上讲,语言和影像并不仅仅指的是语言(文字)和影像在我们的视觉中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它们各自在两个相悖的维度上发展自身,实质上是词与物的对立性,这是一种来自哲学方面的阐释。
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对于具象世界的不可言说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佛教禅宗的“顿悟”说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这类说法,都深刻地揭示了词与物之间的悖谬性。萨特强调的是作为“文艺对象”的具象世界,这个从根本上说来是用“静默”的方式来构成“词的对立物”的。这种对词物之间矛盾的概括的话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神秘感,但却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拓宽了理解语言与影像之间关系的视野。
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语言与影像、词与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抗性,这是本质上的差异,不过也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办法互译。因为视觉先于词语而产生,视觉艺术当然也就先于语言艺术,其相对应的物质存在自然也就先于语言存在。正因为图像比概念先产生,字来源于画,所以日常的语言交流才能成为可能,字与画之间的相互转移才有其存在的基础。中国古代经常有“诗画同源”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类的说法,这在符号发生学看来,说明二者是有共同的因子和一致的要素的,这也构成了影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存在的首要决定条件。
影视文学在功能层面上来讲,有一个先决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先达到“纸上看片”的审美功效,那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根据;在这点达到之后,才能为影片的发展提供剧本基础。就好比语言和影像、诗与画之间永远是一种近似的互文。不过相对的,读与看的基本矛盾也就构成了一切剧本审美创造的悖论性因素。
三、影视文学中审美想象的一维性
影视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审美创造,它能够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即思维的具象化,这也是影视文学最为独特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是与审美想象之维作逆向运动,而与文字发生的原始之维作回归运动。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阐述了词语发生的条件,主要起源于具象的立体三维世界,那些概念性的词语最早的产生是具有其个性化意义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心灵层面越来越趋于复杂和丰富的变化,才由最开始的具体向抽象化方面转变,由个别化转向一般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丰富内容、广泛含义的抽象化符号。维柯曾对语言的起源有过一个有趣的隐喻——“以己度物”,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往往根据自己视觉和感觉中那些个别的或者具体的东西来为对象命名,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化最终就形成了能够代表同类事物的“想象性的类概念”,这一点在之后慢慢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典型化萌芽。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字的发生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形化过程,比如我们把“鹿”这个今天使用的文字与甲骨文中的鹿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创造文字的这一过程正是先民们对具象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此看来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视觉艺术上的观赏价值就更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具象化的结果,中外语言文字的发生史表明,从原始时期发展到今天的交际符号,由最初文字语言的抽象性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概括化和信息化的语言载体,抛弃了文字的原始特征,转而成为一种更为适应时展的载体。语言主体作为存在本质的一种哲学表征,其自动性和非逻辑性同样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能即时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或写下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用不着先进行一次“以己度物”的隐喻,然后等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之后再做表达。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有其根据的人类理性,是一种非反思的整合化过程,这个论点在他的论著《野性的思维》中被反复提及。按照他的这个说法,那么作为文学的语言就更是如此。影视文学的语言在创作思维上是延宕性的而不是瞬时性的,是推理的而非自发的。那些剧作家们为了使自己内心所想到的形象具体化,不得不努力让心中所想的那团闪烁不定的模糊心象在内觉的映照觉知下慢慢地清晰起来最终呈现在心灵之幕上。说到底,影视文学的首要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无定型的朦胧的内觉意象稳固化、具象化和个体化。以语言作为工具和材料从而进行视觉造型的浮雕,并形成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具象。审美思维就好像是显影液中感了光的一张白色相纸,时间就是晕染剂,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图像逐渐从无到有,由模糊到清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则是蕴藏在诗学之中的情感与觉察感知的心理。这正好呼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鹿”字的比方,是一种从现代文字向甲骨文字返璞归真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剧本的写作中文字描绘的对象已经由画册移植到心灵之幕上了,但是本质上依旧没有摆脱剧本初始期那种文字说明式的创作思维。
可是影视文学这种具象性思维的定式就像一条皮鞭一样,规范并且严格指引着审美想象这匹桀骜不驯的骏马朝着一定的具象物质世界前进,路线是既定的,不允许更改或者旁骛,这样的限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也限制了影视文学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影视文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势头不减,却依旧未能像小说、诗歌、散文那样有令读者回肠荡气、掩卷深思的煽情效果。小说或者散文在其表现形式和词语选择上更加自由和随意,情感准备方面也更加充沛饱满,影视文学在这一点上则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个案。
四、结 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对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前中国影视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剧作家们对影视剧法操控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市场经济下对影视动态的宏观掌控,而是以人文主题为内容,如何对关于崇高、悲剧、存在等一系列有关生命的命题上进行的追求和解答,对于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追思和诠释是众多影视剧作人必须面临正视的重要命题。影视文学的发展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本,但是也必须要遵从影视的句法及其规律,否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追求,那么影视文学审美特性也必将局限于此,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的工具,成为真善美的载体,这才是影视艺术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责。将人文精神寓于影片中,并将这种精神弘扬发展,以积极正确的思想影响、指引受众者,杜绝那些低俗、消极的思想,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喜悦之心。这才是影视文学应秉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廖艳霞.影视文学特点再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2]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05).
篇9
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艺考热”“明星梦”的不断升温,生源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考生不仅来自各专业的艺术学校,而且很多非艺术学校的学生也蜂拥而至。前者专业突出而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后者大多经历短期的专业知识突击训练之后,掌握了特定的应试技巧才得以录取。这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学习专业课上,而使得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基础类课程被忽视。先天的劣势加上后天的忽视导致了当前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文化素养同非艺术类专业的文理科生有很大的差距。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培养模式的问题
第一,影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培养目标盲目,不了解行业规则及市场需求随意扩招,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脱节,使学生承担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第二,影视艺术院校跟风开设所谓热门的专业,比如“动画热”兴起的这10年来,国内1,0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其中很多院校不具备专业师资,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此外,影视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还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随意、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教育投入经费少、硬件设施落后、影视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关系模糊等问题。
培养模式新探
1.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坚持两个并重: 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为使学生增强基本文化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增加文学、艺术、戏剧、美术、哲学、宗教等理论性常识性科目,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常识和理论基础。
为使学生尽早了解影视艺术学科特点和行业特征,艺术类院校影视艺术专业应将专业基础课的开设时间前置,如“视听语言”“影视技术概论”“艺术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尽早把影视的基础知识、影视拍摄的基本要求教给学生,让学生提早掌握影视专业的特点,了解影视行业状态,进行职业规划。基础课开设时间的前置也能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实训早打基础,为高年级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开设选修课要适应市场的最新变化,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层次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为其更好的职业发展预留更广阔的空间。影视是技术的媒体,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创作观念的与时俱进时刻对影视艺术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影视艺术院校可根据市场变化,设置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又让学生了解业界前沿动态,更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第四,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大,且突出强调课堂实训。核心专业课程均采用理论、实践课程交叉设置的办法,如“影视节目制作”“文艺作品创作”“虚拟互动设计”等课程完全是培养学生面向就业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实践,在实践中指导,在指导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
第五,由于当今电影、电视与科技的发展结合极为紧密,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即使是目前最新教材都可能已经是相对滞后的内容,从教材的编写到出版,几年的周期也使所谓的“新”变得不“新”了,理论对于现实的总结与研究永远处于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状态。因此,艺术类院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密切关注电影、电视的动态和发展,新闻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技术更新等都应纳入影视教学内容中来。教师要具有明确的超前意识,在阅读学量已有教材的基础之上,搜集国内外的最新信息,整合传统学科知识与本学科前沿动态信息,把握电视的传播属性、媒介属性、技术流程和新发展,及时对之作出有价值的研究,整理新近的影像资料,将这些新知识、新内容适当地体现在相应的教材之中,以缩短与时展的距离。
2.更新教学方法
由于影视艺术专业课程内容灵活、多变、紧随时代潮流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满足影视艺术专业的发展态势的需求,影视艺术专业类教师要利用其体制机制灵活的特点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资源优势,使专业教学设施建设与媒体电台和企业直接合作,将专业课在演播厅、录音室、编辑机房、音频工作站、表演教室展开,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课堂环境,使教学手段丰富、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基本理论课的传授方面要改变“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课堂集讲授、实践训练、答疑、讨论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交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的互动; 精心设置课堂教学项目,让学生自己完成指定项目实践,如编辑、主持一期节目,完成一个短剧表演等,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同时,专业课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较多地采用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授课方式。一般主干专业课程分设小班授课,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进行差异教学、个性教学,为每名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在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方面,应在主干专业课程的指导下,分层次设计和开展社会实践,开拓学生专业视野。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实践( 如大学生电台、学校的晚会);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进入影视公司实习,下剧组);三年级各系各专业的学生以联合作业的形式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如此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需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转变培养理念
第一,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影视艺术院校应当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影视产业的动态,人才培养不是“闭门造车”,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了解行业的需求,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发展情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缺陷,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的数量,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影视艺术院校应当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扎实,富有艺术创新精神,具备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的,符合社会主义影视事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艺术人才。
总之,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专业艺术教育,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力的有力手段,在审美教育与文化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转变培养理念三方面并举,让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能具有较高的综合人文素质和较高艺术修养,并且能够应用影视艺术相关的高新技术成果,紧跟当今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我们要牢固树立培养影视职业精英人才的目标,立志为国家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影视艺术专业高素质复合人才,早日使我国影视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闫伟. 影视教育: 现状、问题与出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欧阳宏生教授访谈[J].当代传播,2010,( 07) .
[2]张晓艳. CG 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J].电影评介,2009,( 09).
[3]项仲平,陈燃进. 构建影视传媒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 05) .
[4]李颖.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 ,2012,(3).
[5]姜菁. 为 80、90 后的职业精神淬火 [ J]. 特别策划 , 2008.
篇10
主题公园对中国还是较新的概念,沿用国外的说法:主题公园是一个基于个主题(海洋)、拥有竞技类游戏和大型的可以乘骑的游乐器械、被围起来的户外区域。“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为了满足娱乐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的。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人们公认为1955年迪士尼公园为世界第一个主题公园,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在创作了世人家喻户晓的“米老鼠”之后,完成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匹诺曹》、《灰姑娘》、《彼得潘》等动画片,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童话形象,先把动画形象创作成电影,然后再建成主题公园,将真实的情景再现在现实生;舌中,为游客制造梦幻的情景,制造交流的话题,“迪士尼”运用动画、电影等新媒体的方式,成功的树立产业品牌,是目前在该领域里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主题公园也纷纷建立,中国的主题公园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深圳的“锦绣中华”,公园的景观以微缩景观为主,游客以观赏的方式游玩,在公园建设初期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得不够深入,游客接触的公园形态很单,另外,深圳是新开发的城市,需要有文化的旅游景区来满足游客的需求,深圳的“锦绣中华”借助深圳的地理优势在年内收回了投资成本,但由于公园在整体的设计上是以观光的方式为主,游客在一次游玩之后,并不能吸引游客二次游玩。
第二阶段:由于影视业的发展,影视文化对游客有很强的影响力,一些以影视为题材的影城是主题公园的又一类表现形态,1991年以无锡影视城为代表,是以拍摄基地和影视主题旅游为主要的经营。随后的北京的世界公园、北京中华民族园上海美国梦。幻乐园、苏州乐园等产品的娱乐性有所增强。第二阶段的主题公园增加了与游客互动的因素,但还没有突破观光旅游的特点。
第三阶段:1998年欢乐谷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主题公园又上了新的台阶,以高科技为手段带动主题公园进入了新的领域,“四维影院”“惊险之塔一太空梭”“世界最高落差一急流勇进”等项目的开发为主题公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欢乐谷”在2程度上可以世界化了,但在服务及配套方面还有欠缺,就不在本文赘述了。当然第三阶段的主题公园在娱乐性参与性上有很大的进步,但与游客的粘合度上还有待开发。
主题公园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与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上述主题公园的特征还没有摆脱游客的,观光旅游的模式,运用了新技术手段增加了项目的娱乐性和刺激体验或者说体能的极限体验,项目和游客的情感交流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与游客的粘合度不够。
智慧的主题公园主题文化品质高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纪录,历史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种理论和思想、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人类的进步就是因为要不断满足人们在寻找自我的途径,人类寻找到的途径有:哲学、艺术、科学。哲学提出了对世界的认识,艺术展示了认识的程度,科学提供认识的方法和手段,经过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历程,沉淀了一些历史和文化,历史、文化需要传承,传承的方式与科技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今,科学、哲学、艺术走到可以融合的时代,文化的传承可以智能化了,当然文化的主旨并不会因为传播手段的改变而变化,例如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内容是全人类积攒的财富,形式上需要不断的随着时代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变化。智慧的主题公园在手段上为人类认识自我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方式,那在主题的策划上,不能偏离人们对高级精神生活的追求,主题公园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家园,它引领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主题公园的文化品质是决定被关注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智慧的主题文化展示方式趣味性、娱乐性强
主题公园是高投入的项目,产品能否有高回报,不仅要有高品质的文化内涵,还要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感官的感受强烈。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文化场景的再现和重建提供了可能,奇观化的设计,宏大场景的再现将人们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愉悦度的提升,使得主题公园具有了非常好的情景供游客体验。
游客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观光:同时还要沉浸其中,增加项目的粘合度。
智慧的主题公园可以体现的智慧,就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智能化的方式赋予到主题公园的项目上。首先借助互联网将游客在虚拟的空间里作好角色选择,从入园开始,游客便有了虚拟的人物角色,这个人物角色将永远跟随游客,除非自己进行删除,主题公园的人物角色会定期升级。第二步,运用红外跟踪技术将游客在公园内游玩的路线和参与的项目进行计算,用手机为游客适时地进行交互。第三步,在游客一次游玩结束后,将会发现,对于不同的途径、交互的人群,游玩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还会定期出升级版的路线,增加游客和项目的关联度。主题公园由被动的被观光、被参与,到主动地提供交互的因素,完成了主题公园的转换,具有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