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旅游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旅游概念

篇1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篇2

一、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一)“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辨别。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辨别主要有三类不同的观点:对乡村旅游作出典型定义的英国学者Lane认为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在已出版的乡村旅游文献中,农业旅游或农庄旅游成为最大的、独特的分支;Nilsson认为,农庄旅游在某种意义上是典型的乡村旅游;Edward Inskeep在《旅游规划――一种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一书中提出,农业旅游、农庄旅游、乡村旅游不加区分,可相互替代。

国内学者对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也作出了区分。刘德谦认为,我国正式提出的“农业旅游”的侧重点还是乡村旅游中与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那一部分,因此不能把农业旅游完全等同于乡村旅游。王云才等认为,观光农业也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指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农业,农业旅游资源只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杜江、向萍也认为,不宜将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纳入乡村旅游的范围。

(二)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根据对众多学者观点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对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界定是从地域和产业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乡村旅游的界定是以城市旅游为参照对象界定,而农业旅游是以工业旅游为参照对象界定。尽管理论界对于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关系没有确切定论,但是学者们基本认同乡村区别于城市、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农业旅游的基础,因而这也应该成为界定农业旅游概念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狭义的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广义的农业旅游是指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乡村旅游。

二、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性

“农业旅游”在我国正式提出是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工作要点。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要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还应从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中寻求发展之路。农业旅游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旅游景区周围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旅游项目的策划要点

(一)农业旅游项目策划原则。农业旅游项目策划要遵循以下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与兼顾公平原则;坚持品牌提升与主题形象塑造原则;坚持地方文化继承与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原则;容量控制、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可行与非城市化过程原则;投资主体多元化与资本积累原则。

(二)农业旅游项目的选址。杨旭提出了发展农业旅游的选址标准:

1、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农业旅游园区规划区位选择:①大中城市郊区。农业旅游园区需要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区位模式上。因为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以及休闲意识决定了农业旅游园区的经营状况。如深圳的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②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基础比较好,有丰富的生产经验。③著名旅游风景区附近。可利用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或者直接将农业园纳入旅游景区之内。④度假区周围或度假区内。⑤优越的交通条件。

2、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状况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旅游者是否对该地区或景点感兴趣,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建设农业旅游项目的前提。

3、农业生物资源优势或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是区别于其他地区资源和决定其农业旅游产品是否出位的重要条件,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才能真正长期保持农业旅游资源的鲜活和吸引力。

4、典型的“生态、立体”农业。“生态、立体”农业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展示高科技农业的重要条件。

(三)农业旅游产品结构建设

1、乡村旅馆。根据旅游区大小的不同和旅游特色的差异,旅游区可以安排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以吸引游客,在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实践中,除了以农家乐形式出现农户单独提供的住宿外,也有一些乡村果园、农庄。

2、餐饮与商业。数量多、品种丰富的购物店增强旅游氛围;餐饮设施可以设置在旅馆内,也可以单独布局在游览线路上,不可避免地给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休闲娱乐。旅游活动趋向于参与性、运动性、趣味性、科学性等。旅游区根据景观特色配置各类游憩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4、旅游辅助设施。结合景区特色与游人使用特征规划设计景区标牌系统是体现景区人性化设计的重点。另外,完善医疗设施保证旅游区正常运行。

5、农业旅游纪念品。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农业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可以成为旅游区的绝佳宣传品。

(四)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

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而致富的农民在开发新的产品时往往忽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因此,如何保障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的可持续性,将是我国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四、农业旅游项目管理

(一)完善农业旅游管理体制,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标准。农业旅游项目由于充分利用了农、林、牧、渔等传统产业资源和古村镇等文化资源,涉及的部门很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协助制定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措施、协调各方关系、制定有关规范和标准、统一培训从业人员,开展行业自律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旅游活动的规范发展。

(二)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农业旅游营销力度。由于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

克服小农思想意识,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始终贯穿现代旅游业的服务理念,把服务也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产品品质。

(三)对游客行为及旅游地居民进行引导和管理。农业旅游的旅游者多为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不相同,二者难免产生冲突;另外,旅游给目的地社区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消极作用会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很多目的地游客充斥,造成当地环境被破坏、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当地人们和日益增长的旅游客流的需求,旅游者不愿意再到旅游地旅游,当地居民也对旅游行为持反对态度。

篇3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目,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二)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我国已动工和计划投资1亿元以上的生态农业项目有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生态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束至9Q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座生态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亿多元。

廊坊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廊坊乡村旅游充分结合廊坊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增进与京津冀旅游市场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协作与联系,加快廊坊旅游融人京津旅游产业链条,促进京津廊旅游产业一体化;突出廊坊城市环境、生态优势,突出廊坊市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意义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三、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刚

(一)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二)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台一的新型产业。

(三)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四)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四、廊坊乡村旅游发展构想

(一)统筹组织,加强宣传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其主体应是农民。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农民们都不敢尝试,想干的却“不知从哪里干起”、怕这怕那,显然这与广大农民长期固守在农村、市场观念落后有关,也与我们政府服务跟不上有关。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因地制宜,做到有规划有先后,靠近城市的先稿起来,充分挖掘其文化底韵和生态资源,丰富活动内容。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与旅行社合作,搞好宣传,提高景点的知名度,使旅游者、建设者和组织者“三得盏”,景点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篇4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旅游逐步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得以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整体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再结合中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案例相结合,找出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乡村旅游是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并获得快乐的一种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独有的鲜明特色。

乡村旅游早期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生背景与开发意义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得以展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还有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也从中受益,企业从中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得到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起旅游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另一方面细化到某个地区、景区,以特定的区域对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根据区位把乡村旅游分为3种类型地区:景区边缘地区、都市郊区、老少边穷地区。舒伯阳(1997)将观光农业划分为3个阶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以及两种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华(2004)提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要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题型、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资源附属型,并对邵阳市西部3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乡村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侧面,而是一种试图全面覆盖的“大杂烩”式的格局。从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到乡村旅游的开持续发展无所不包,范围很广,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到企业、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卫管研究和分析则还不够,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较多,理论性不强。这种全景式的研究状况,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现实开发中存在不少产品、市场、体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在不同尺度上,结合具体案例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潘秋铃(1999)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雷同,未脱离观光的特征等问题。李太平(2003)认为南京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有: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吴建华(2004)等认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曹艳英(2004)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经典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场的季节性较大。王云才(2002)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爱服(2005)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人才欠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临安白沙村“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居民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的需求,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临安市地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幅员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5%,生态优越,气候宜人,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临安市的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长谷蜿蜒,两侧峰峦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现。夏天白天最高温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盖棉被”的说法。近年来,白沙村通过积极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依托太湖源景区和优美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度假胜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态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选。

基于以上条件,本文将从白沙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结合,通过对白沙村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特色,反映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类型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三、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五、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六、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231(7):12-13[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4]

文军.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5]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韩丽.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87-89.[8]

胡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从乡村旅游的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2.[1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13]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1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科学,2006,21(3):12-19.[15]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17]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研究,2006,23(6):72-74.[18]

篇5

生态节能木屋将多项能源环保实用技术“集于一屋”。从院子、墙体到厨房,从卫生间到卧室,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节能和环保的概念。木质房屋墙体内层加入了特殊的保温隔热隔音防火材料,可做到冬暖夏凉、恒温保湿、节能抗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设备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风力、沼气发电也得到有效利用。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符合绿色环保的健康住宅理念。

一、高新技术高度集成

生态节能木屋的设计、建造优选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太阳能集成技术、污水生态净化技术、雨水收集净化技术、国际物联网管理系统、安防智能平台、各种地形管桩建造技术、钢木混合型建筑技术、欧美实木结构技术、轻型木结构技术、室内空气净化、生态保护和高科技防火技术等几十项专利发明。

二、生态旅游呼唤差异化设计风格

生态旅游是以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随着旅游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态旅游也逐渐在横向上拉伸、在纵向上深入,呈现出泛生态旅游的明显特色,与其它类型的旅游甚至其它产业的整合发展越来越深入,而且根据资源和现代生活要求,发展出新的市场需求。如今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旅游产业化变成“产业旅游化”,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等已经成为旅游关键词和市场选择的主流。在这种新的旅游业态中,综合了体验式的农业劳作模式、乡村的原生态宁静环境、情趣化的游憩方式、富含浓厚乡村生活情趣的风情大街、清洁舒适的居住方式等概念的生态农庄,正在成为被投资商和游客追捧的热点。原生态保护、产业结构、游憩方式设计、业态设计、运营机制等,以文化和创意的力量,为人类设计一个美好的生态家园。

三、现代农业助推新农村建设风尚化

现代农业包括休闲农业、卓越农业、乐活农业等形式。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都市农业也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利用农村基础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副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历史等资源,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发挥农业生产、农耕体验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游客对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切身体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与乐趣,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体验方式,与服务业范畴的业态(如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有机融合,具有无形性、不可分性、异质性、易逝性等四种特性。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地引入文化、科技、环保等新时尚元素。生态节能木屋建造、采摘文化培育、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污水局部处理都是必然、理性的选择。

四、生态节能木屋市场定位

生态种植养殖园。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开垦无化肥土地或者有机土地,种植绿色无污染的瓜果蔬菜、赏心悦目的花卉,饲养健康养殖的家禽、宠物。城市里居民向往绿色的田园生活,以绿色生态为主的种植园、养殖园很容易在城市中推广,每逢周末全家人可安排郊游、野炊,感受回归自然的曼妙乐趣。

养生保健庄园、养老基地。目前全国对养老问题备加关注,老年人心仪的和谐慢生活必须重视。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和健康安全保障,才能使老年人有条件颐养天年。大型养老社区、养生养老庄园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类型;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一)乡村旅游概念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问题涉及到乡村旅游概念体系的构建,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还未达成一致。在国外,乡村旅游在不同国家的内涵有所不同。英语里与乡村旅游有关的词有“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FarmTourism”(农庄旅游)、“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等,也有很多学者将“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FarmTourism”(农庄旅游)、“Village Tourism”(村庄旅游)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代,例如Inskeep、Deegan&Dineen等学者。但提得最多的还是“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和“Agrotourism/Agritourism”(农业旅游)。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传统上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由于乡村旅游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国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从本质上讲,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在国内,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作出了定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的定义,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以下两点已达成共识:其一,乡村旅游是依托特色村容村貌、乡村民俗风情、乡野田园风光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康体健身、会务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其二,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且“乡村性”为核心吸引要素,因而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存在的区域综合性旅游形式。因此,只有把握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才能逐渐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概念,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援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焕成学者在2010年对乡村旅游作出的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从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别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等。

(二)乡村旅游的起源。现代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诞生。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颇具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外事接待的需要,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起源于80年代末深圳的“荔枝节”,当时的深圳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紧接着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到了90年代初,乡村旅游被当作脱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形式,在四川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的桃花节的成功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发展的。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一是丰富性。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乡村的田园风光、生产生活形态、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都是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二是地域性。乡村旅游活动都发生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我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及民族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地方的乡村有着不同的自然风光、农事习俗和民俗传统,因而乡村旅游的地域差异性特征较为明显;三是文化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乡村劳作形式各异,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等农业生产方式,还有多姿多彩的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文化形态,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四是体验性。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农业和乡村的延伸与拓展,它将旅游活动由观光游览式提升到参与体验式的层面。例如,乡村旅游中最常见的垂钓、采摘、种植、喂养、传统手工艺制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参与性活动,使旅游者在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实践和参与的机会,让游客可以在热汗淋漓的农耕忙碌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最后还能如愿购得自己的劳动果实,又能增进游客对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认识;五是季节性。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农业生产活动,由于生产的各个阶段深受水、土、光、热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使得乡村旅游在一年之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天百花盛开,气温适宜,秋天硕果累累,是出游的旺季;而夏热冬寒,气温高低变化极端,是出游的淡季;六是生态性。乡村旅游的目标游客是城市居民,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乡村景观的原生态性及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而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都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而创造的,既保留着原来的自然风貌,又有着浓浓的乡土风情,“古老、原始、纯真”的乡土特点,使得乡村旅游表现出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性特点;七是效益性。出于保护乡村原真性的考虑,发展乡村旅游只需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做好科学规划,对道路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等进行适当改善,将现有的农业资源略加整修与管理,就可以较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难度小、投资少、见效快、效益较好。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全国乡村旅游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目前全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丰富,总结归纳起来,按照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特色产品类型:一是观光游览型。这类乡村旅游产品是依托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及人文景观设计与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例如,农业观光、花卉农业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和古村落观光等都属于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二是农业科普型。这种类型的产品融合了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农业种植技术,将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休闲景观供游客观赏,是集科教性、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具有田园风光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三是农事体验型。主要是结合农牧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体验农村文化、生活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四是民俗体验型。主要是以乡村历史古迹、古村落、古民居、特色村庄、红色遗址为载体,以历史事件、传奇人物为补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和乡村风情,吸引游客参观考察、观光体验的旅游形式;五是商务度假型。这类产品主要利用乡村自然风貌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享受,但这些休闲会所和度假村在格局上却保留着城市酒店的风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吸引会议型、休闲型、度假型客人,并非是乡村休闲游旅游者;六是康体保健型。可以消除游客疲劳、增进身体健康,满足游客对康体养生的需求。这类产品,一般要求乡村自然环境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空气中氧离子含量高等。目前,国内康体保健型产品主要有:森林浴、日光浴、温泉浴、划船、垂钓、远足、高尔夫等;七是休闲拓展型。主要是利用乡村的崇山峻岭、郊野田原,开展登山、攀岩、露营、野炊等活动,让游客尽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不同于钢筋水泥的自然风光,从极具乐趣、挑战的户外运动中感受刺激,在与自然险阻的拼搏与较量中,不断磨炼自我意志的旅游形式。

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粗糙,缺乏文化底蕴。许多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表层开发,缺乏创新和深度开发。产品粗糙、无特色、城市化倾向普遍、乡土气息不浓。例如,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没和城市旅游区别开,有的农户为营造所谓的“高档舒适”,将民居改成“标准间”,将前庭后院的乡村景象刻意雕斑成“城市园林”,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汁原味的乡土原生态本色。另外,各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重物质景观资源开发、轻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现象。在打造古镇古村和古建筑景观以及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区等方面下的工夫多,而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少。导致乡村旅游的“生态性、文化性”逐渐削弱,同质化问题严重,满足不了游客的高文化品位需求。

(二)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产品从结构来看,观光型产品居多,休闲、度假、参与等专项类产品缺乏,难以满足广大游客多层次、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小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产品雷同、品味不高。例如,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农家乐,产品准入门槛低,简单效仿重复建设,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现在各个“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都停留于吃农家饭、赏农家景、钓鱼、喝茶、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缺少创新,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竞争加剧,导致效益下降。

(三)体验性产品缺乏。乡村旅游旨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和逃避现实的体验。但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参与性、体验性产品,使得大部分游客无法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无法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导致游客重游率较低。

(四)产业链不完善。相当一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功能存在缺陷,偏重“食、住、游”,轻“娱、购”。产业链条不完善,以致不能很好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带动,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产品普遍存在娱乐活动和旅游商品开发不足问题,产品内涵不够丰富,参与性、体验性产品偏少,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策略

(一)深度开发,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旅游的游客对象是城市居民,其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城乡文化的差异上。针对目前各地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重物质景观资源开发、轻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的现象,应该大力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满足游客高品位的文化需求。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乡土氛围,深层次、多方位地挖掘乡村传统艺术、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以“体验”为中心,让游客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让他们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进而优化“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结构,延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链、服务链和经营链,从而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二)特色创新,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地应充分利用自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明确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基调,塑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在形象设计方面,应做到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景观形象、氛围形象等形象要素与旅游主题定位一致,积极创新,避免模仿和雷同。尤其是在视觉形象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形象表示系统,例如标徽、标准色、标准字体、环境系统、交通运输工具等都应统一规范,从而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及其产品的辨识度,进行差异化经营。

(三)转变思路,加大体验性产品开发力度。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地都着重于观光游览型产品的开发,而忽视了其他类型的产品开发,尤其是参与性、体验性产品的开发。由于观光性质的旅游产品,进入门槛低,容易效仿,导致重复建设,造成整个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乡村旅游的宗旨在于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追寻古朴民风民俗的机会,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必须深入研究游客的体验需求,开发出能够满足游客各种体验需求的体验性产品,如种植、养殖、采摘、划船、手工艺、土特产制作等产品,充分调动游客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使他们获得愉悦的体验,以达到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提高旅游者重游率的目的,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四)市场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前文已经提到,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参与性产品缺乏。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应进行细分市场,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层次的多样性、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此外,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及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正逐步从传统的、较低水平的观光游览型、休闲娱乐型朝参与体验型和交叉复合型发展,这进一步要求乡村旅游产品不断纵向深化,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

(五)加强培训,增强服务意识。目前,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并且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旅游接待服务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导致接待服务中的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达不到基本的规范与要求,总体服务质量不高。而从市场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食宿及接待服务质量存在质疑。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事关游客的切身利益,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只有规范化、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才能赢得游客的心。乡村旅游地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业人员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或是组织相关人员到大中专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或是到国外考察学习、取经研讨,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服务意识,提升旅游“软件”服务质量。

(六)合理规划,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与指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明确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发展。各乡村旅游地应立足于自身地域文化及资源特色,重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的盲目开发与重复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开发,应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和约束乡村旅游的有序化、制度化经营。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财政投入、建设用地、重点项目建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乡镇街(场)、特色村专业村建设的扶持政策,信贷支持及奖励措施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瓶颈问题;最后,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设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旅游标识、卫生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完善旅游基本服务功能。财政部门要建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扶持有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乡村旅游地,建设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和示范点,发挥乡村旅游的示范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秀红.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2]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3]周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6.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在线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在线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在线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在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在线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篇9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发表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发表,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发表、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发表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篇1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s rapid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present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planning objectives, states detailed planning cont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关键词: 旅游;规划;生态

Key words: tourism;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84-02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20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村仍处在初期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首先,乡村旅游应该走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规划建设模式,保证乡村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次,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需要坚持依托当地资源、挖掘乡村特色的原则;第三,绿色环保理念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得到突出体现;第四,解决好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为例,介绍该方案在乡村旅游规划及建设理念上的探索与思考。

1 项目概况

1.1 村庄基本情况

1.1.1 区位与交通 崇礼县距离北京152公里,处于环京津经济圈层内。驿马图乡距县城75公里,距张家口市45公里,西北紧邻张北县,南靠石嘴山乡,属于坝上与坝下的过渡地带。大朝线公路贯穿全乡并且移动、联通信号覆盖各村,地理位置独特。

1.1.2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驿马图乡全境均为深山区,境内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层,在局部地区和山区间沟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零星出露,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为通往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驿马图乡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向,冬季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

1.1.3 乡域人口 乡政府所在地在驿马图村,2010年底乡政府驻地总人口为594人,其中在册农业人口为412人,非农业人口182人。

1.1.4 村镇空间布局 驿马图乡的村镇空间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较发达地带呈线性发展,人口分布是以村庄为基本居住单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数量多但规模小并且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

1.1.5 现状村镇布局的主要问题 村镇体系结构不完整、级配不合理。乡政府驻地综合实力较弱,缺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集聚产业,难以真正形成全乡的中心。村镇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务设施。

1.1.6 驿马图乡的社会经济 ①产业发展。2011年现有耕地面积4386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280578亩,森林覆盖率30%。全乡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1233吨,油料51.9吨,蔬菜27624吨。2011年全乡社会生产总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税收完成15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农业大乡。②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主要以柴鸡养殖和蔬菜、脱毒薯种植及农家乐旅游开发为主体的综合生态农业。2011年,全乡兔养殖9520只,柴鸡养殖28万只,奶牛养殖1438头,脱毒薯种植9459亩,蔬菜种植9663亩,两家柴鸡生产及产品销售企业,“小龙泉度假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已达上万人次。

1.2 村庄旅游发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规划区位于崇礼县西北部,西北与张县接壤,一条朝山公路贯穿全乡,南与张家口公路相连,北与张北公路相连,东面与沽源县赤城县接壤,西面与张北县接壤,南面紧邻张家口市。张家口积极推进建设的京尚高速公路与北京规划的昌赤、滦赤两条一级公路衔接,经张家口市赤诚、崇礼、张北、尚义,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张家口境内京尚直接与丹拉、张石、张承等高速连接成高速公路网。

1.2.2 资源环境得天独厚 境内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水质优良,资源丰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现已发现许多矿石;鸡鸭鹅等野生动物;中药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 旅游策划与规划目标

2.1 驿马图乡旅游规划原则 以乡村环境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点,规划建设因地制宜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加强社区参与,农游兼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2.2 规划定位 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利用塞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务和开发为产业导向,形成集休闲度假、塞外运动、农业耕作观光、婚纱摄影基地、生态居住为一体的滨水生态度假的塞外风情基地。

主题:大驿马、慢生活、生态乐农庄;发展目标:都市人休闲、避暑、度假、旅游、摄影、观光的最佳去处。

2.3 旅游产品规划

2.3.1 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 开发项目:农家乐、生态农庄耕作、生态果园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营、田园观光、垂钓休闲、湿地观光、滨水运动、木屋度假、特色小吃乡村特产一条街。

2.3.2 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 开发项目:骑马重游古驿道、婚俗体验、民俗节庆活动游赏、民间竞技项目娱乐。

2.3.3 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 开发项目:戏曲大观园、民间艺术品参观选购、乡野风光写生摄影基地。

3 规划主要内容设计

3.1 结构分析图 按照规划战略,以及区内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条件,规划形成“四心带五片,二轴串多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四心:位于片区北段的综合服务核心节点、游憩娱乐片区的次要服务节点、农业观光片区的次要节点和休闲度假片区的次要节点。二轴:沿着水系的两条功能发展轴和景观带,贯穿基地内部。五片:旅游服务综合片区、综合娱乐游憩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运动娱乐区。

充分考虑基地现状、景观特色等资源,打造张家口市高档旅游休闲片区。基地分为18个详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片区、果园采摘区、农家乐片区、乡政府、驿马图乡学校、绿化景观广场木屋度假区村民安置区、学校现状变电所、生态果园采摘(生态农庄耕作)、垂钓休闲、湿地观光区、旅游小镇田园观光、经济项目娱乐区、花卉种植区、登山滑草、野外宿营区。

规划区的景观结构为:“一核二带,点轴结合”。一核:湿地景观核心。二带:滨水绿化景观带。

3.2 发展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相结合 规划采取保护当地环境的方法,有机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和旅游发展的要求。

3.3 注重多方参与 采取“政府引导、公司运作、村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确定相应机构和法规,明确职责、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全体居民参与到改善生活与发展旅游的过程之中。

4 结语

乡村规划并非从“理想的白纸”上开始,乡村作为复合有机体,它的发展与生长都应强调“脉络”的延伸,包括自然脉络和人文脉络两部分。驿马图概念性旅游规划秉承这一主题,连接乡村历史特色和自然资源,创新营造出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区域。

参考文献:

[1]驿马图旅游开发村落民居模式研究.

[2]崇礼县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