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1: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英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英语论文

篇1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由于缺乏有效的语言环境,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定的阻碍,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进而降低英语学习的质量。就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对英语的认知以及掌握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地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进而影响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优化中小学生英语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1.把握教学差异,注重过渡引导

教育的衔接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质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中小学教师应对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重视,尤其是初中教师应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把握,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初中课程进行学习。就英语教学而言,有关初中院校应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对口的小学院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英语教材的选用达成一致,减少学生升学后对英语教材的不适应性。另外,有关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将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注重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引导。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初期,对小学英语的部分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以减少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的陌生性。同时,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习惯进行了解,有效地纠正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融入到初中英语学习之中去。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经常会造成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困难。鉴于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首先,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更加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减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过程中的不足。

3.了解学生个体,施行个性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有效地搞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问题,其可以从发掘学生个性,进行个性教学的角度入手,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关注与促进。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应对自身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完善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其次,教师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个体学生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三、结束语

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及其对英语需求的分析,提出其英语教学既应重视基础又应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并从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学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高职院校的学生难教,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更难教,这是教公共英语课的教师的普遍看法。因为工科学生有其自身的性格及专业特点:学生入学时英语单科成绩较差,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学英语对以后工作帮助不大,英语对他们来讲并不是很重要,因此大部分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不多。但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及工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技工型人才、技师型人才及工程师型人才)的需求,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在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上继续专业英语的教学充分挖掘工科学生的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辅助手段,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工科学生也能学好英语。

一、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内工科学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学生进校时虽然有个别学生英语单科成绩比较好,但绝大部分成绩普遍较低,虽然想学好英语却不知如何下手,就拿我们学校2003级土建系的7个专业来说,从表一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问题,7个班级的350名学生中高考英语单科上及格线的是61人,最高分79分,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是40到59之间,40分以下占48人,最低分只有21分。对此,任课教师首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工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工科学生中男生占大多数,女生只有一小部分,女生比男生在语言的学习上更有优势,女生在领会词汇及使用词汇上均高于男生。其次,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逻辑性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认真地钻研书本、做实验,动手能力强,比较有创新精神,但社交方面不如文科的学生得心应手。最后,工科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学得好不好对以后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思想上不是很重视英语的学习,再加上本身基础不好,从心里害怕英语这门课程。

学生有学生的特点,专业也有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的实际工作者,衡量的标准是技术应用能力的大小和劳动技能的高低。工科的专业设置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占了很大部分每个学期都有两周的实践,第六学期更多,有半个多学期的实践。体现在课时上就是每学期上课的周数比教学计划进程表的周数少。从总的计划上看,基础英语加上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英语总课时基本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占所有学时数的10%的要求。但实际上课的时数比计划学时要少,而且许多专业由于没有能胜任的专业课教师或者开设的其它课程太多,学生学完基础英语后没有继续学习专业英语,没办法做到英语三年不断线,有的甚至两年整都无法保证,再加上学校对英语课做出的要求不是很明确,没有硬性规定学生英语应该达到何种水平,学生学好英语的压力不大,他们真正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并不多,因此,等到学生毕业时,英语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二、英语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这类院校已达1300多所,占所有高校的60%以上,学生人数710万,超过全国大学生人数的50%。这些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生产及服务行业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学到以后参加工作必需的一些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被打破,社会急需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具备多元知识和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入世后,许多领域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语尤其是英语的需求大大增加。以前提倡的是阅读为主,听、说、写、译并重,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方面;如今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以至各个领域,需要外语人才的单位越来越多,而且对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必须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企业员工互相沟通、交流与合作。由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技术落后,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不通过翻译直接吸取西方先进的技术、技能为我所用,以提升自己的产业,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社会的需求和要求使英语能力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一大竞争条件,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条件就是英语的过级证书。英语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就业时更有吸引力,而且工资待遇方面也更有优势。有些学生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不满足于校内的英语教学,自己花钱到社会上的培训班学习,取得用人单位看好的证书,尤其是翻译方面的。可见英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三、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

了解了工科学生的特点及英语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制订好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抓好基础英语的基础上,继续专业英语的教学。

1.工科学生的英语教学目标

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而高职院校由于没有自己的大纲,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只好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过级率一般不会超过10%,很多学校只好以大学英语二、三级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英语教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本科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进行分类指导。《基本要求》明确规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须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我们对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样是根据《基本要求》,基础阶段主要是英语语言基础教育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基础英语和职业共性英语,突出实用能力、运用能力及与职业相关的能力教育。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阶段和业务英语应用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并注意其实际应用;业务英语应用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实际处理涉外业务,特别是处理涉外业务中会遇到的应用性英文文字资料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论是成为技工型的人才、技师型的人才,还是工程师型的人才,都具有基本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能直接用英语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能应对WTO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这是我们对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

2.工科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摸清学生的英语水平,尽可能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一开始接任某个班级的英语课,应该先给学生讲清楚英语对他们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还应让学生明白,学英语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任务,不花时间和精力是不可能学好的。入学半学期后我们对土建系2003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二。

从表中可以得知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较感兴趣,同时我们了解到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及方法,他们还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但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我们又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除了英语课外,每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因此,教师得引导学生课外多花一些时间在英语上,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于各自程度的材料,在读的同时加强听说,可以在同学之间开展互相讲故事,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透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对方听懂,以此提高表达能力,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电台的英语节目及比较精彩的磁带让他们课外听,以提高听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慢慢地适应了大学生活,调整了学习方法,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高考入学时有所提高,但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土建系2003级一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如表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工科学生的英语参差不齐,同一份考卷考出来的成绩相差很大,从十几分到九十几分都有,高分的不多,分数主要集中在60-79分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否则,好的学生会觉得教师课堂上讲的他都懂,上课没意思;相反,差的学生越来越不想上英语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对土建系的2003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如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一个学期后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反而是下降了,而且将近一半的学生对英语教学不太满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较单一,二是课堂气氛较沉闷。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将近2/3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要靠自身努力。

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高职院校的工科学生是studyEnglish而不是studyaboutEnglish。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当作是实践的地方,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各项能力特别是交际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也得考虑工科学生的特点,学生的英语差距较大,任务太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又没有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所以任务难度必须适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分配给不同学生难度不同的任务,让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害羞的学生和好的学生都有合适自己的事做,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和体验教学。工科学生中男生占多数,男生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开口,而且很多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望,经常会有一些创造性的东西出来,但是表达方面比较差,交流不是很顺利。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同时,强调沟通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得体地与人交往,比如说话时不能盯着对方,让人觉得难为情,也不能低着头或眼神迷离,与对方要有一定的眼神接触,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很简单的一点,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一点,就是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号,用名字比用号数称呼学生,学生的感觉会好得多,可惜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

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2001年教育部发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为高校教学提供一套整体解决方案。工科学生在这方面更应该发挥其优势,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英语教学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大量地提供形象生动的语言素材,既可强化信息刺激,又可增加信息输入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知识信息连接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爱好等,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新形势下的一种趋势,因此,学校要为工科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得工科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网站,如英语辅导报社的天仁英语网校()、新东方教育在线()、微软英卡塔百科全书()、聊天室(/netevent/chat-Rooms)等等。

3.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教学

专业英语课是基础英语课的后继课程,是高级阶段的要求,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没有继续开课是对基础教育的一种浪费,但工科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面临着一些问题,教师及教材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专业课教师缺乏英语教学法,经常把专业英语课上成简单的英汉翻译课,学生除了记住几个专业英语单词外,一无所获,教师、学生都觉得没意思,课程难于继续下去;而英语基础课教师缺乏相关的工科专业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教师还多,教师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学很多的专业知识,上课时感到心里没底,老担心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工科专业教师中挑选出英语基础好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让他们学一些英语教学法,实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以此提高工科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从词到句到篇章都能有所提高,能应付今后实际工作中碰到的英语问题而不仅仅是零碎的几个专业词汇。教材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教师自编教材。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典范,据他们公共学科部主任介绍,他们的教材主要是教师自编的活页讲义,教师的备课量非常大,但讲义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有创造性地使用。二是通过网络。这也是工科学生的优势,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在网上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些难易程度相当、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于国栋,吴亚欣.语言与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J].外语教学,2002,(2):24-27.

[2]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29-32.

[3]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48-52.

[4]毛立群.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J].外语界,2003,(5):24-29.

[5]安晓灿.《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其课程体系的改革[J].外语界,1997,(4):21-23.

[6]庄智象,黄卫.试论大学英语教材立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3,(6):8-14.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兴趣策略

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开始都是兴致勃勃地学英语,然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知识的难度也增大,再加上学习中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甚至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意去学习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直观教学生动、形象,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1.体态语,启发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一般采取课堂授课的方式,小学班级学额大、学生年龄小,抽象不发达,学生又是在掌握一定母语的基础上学习英语的,所以体态语在学生理解和使用第二语言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言。而在用动作表示语意的过程中,手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象形、指示、表情、达意等多种功能,是体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手势应做得舒展自如,手的动作使用合理,如手心向外,左右轻轻摇摆表示“Hello!”“Hi!”;手心向下压表示“Sitdown!”;手放在胸前介绍自己:I''''m……这些内容可以用简单的动作来表示。

2.多媒体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多优于一般的讲解,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打招呼用语时,用自制课件,将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猫制成小动画,并拟人化,加以配音。小猫的卡通形象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动画一播放,小猫的顽皮与可爱立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只见小猫边做鬼脸边说:“Hi!大家好!我是cat!想和我交朋友吗?那就先记住我的名字吧,cat!”小猫一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练习起来,很快就记住了cat这个单词。这时教师适时点拨:“想和小猫交朋友吗?那你必须要有礼貌地和它打招呼,这样小猫才会高兴,才愿意和你交朋友。谁想先和cat交朋友啊?”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争着打招呼。每说对一个,小猫就会给他奖励,翘起它的大拇指,说“Hello!你真棒!”或“Hi!Good!”听着小猫的夸奖,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说得就更起劲了。因此,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简笔画的妙用,激发学习兴趣

简笔画是指以简练、概括的线条勾画出物象形态与特征的图画。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解释词义。如在小学英语第一册UnitOne和UnitTwo中出现的十二个人体部位和水果、学习用具等名词。在讲解单词时,教师可利用简笔画,让学生通过形象与词汇发生关系,易于记忆,既可避免以母语为中介,又培养了学生直接运用英语思考的能力。(2)造句、问答。教师利用简笔画教学,除了容易使学生明白词汇所代表的事物外,还可以利用简笔画,开展像造句、问答等练习。(3)字母教学。学英语首先要接触的是二十六个字母。在进行字母教学时,借助简笔画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提高想象力和表现欲,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所处的是汉语环境,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引发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到这不仅是学习,而是生活。

1.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环境

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能张口说出英语,伸手摸着英语。例如,教室周围的实物、教学用具、学习用品以及家用电器,甚至”全家福”上都可贴上英语彩色卡片,还可以家庭、学校开设英语角,等等。

2.创设一个欢快的情境,渗透德育教育,寓教育与娱乐之中

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通过角色扮演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每个孩子都对英语萌生兴趣。三、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小学英语课程的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游戏教学。

1.课初游戏热身,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往往为了能将学生的注意有效地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状态在课堂开始阶段常常设想一些办法,如值日生报告,有的教师进行一些口语的开场白等。这些开场白存在着一个缺点:仅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在表演,其他人则充当观众。因此,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集体游戏,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一堂课的正式进行作好全员准备。

2.课中游戏操练,促进学习兴趣发展

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来,就为他们吸收新知识,发挥特长和潜在表现力提供了条件。教师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游戏能帮助学生学习各种单调的内容如学单词、句型、语音等。游戏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

3.课末游戏,升华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临下课前5分钟左右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为了使学生始终维持饱满的情绪,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类游戏,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身心疲劳,也可以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这节课,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乐学而不倦。

四、唱英语儿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机械性记忆强,善模仿,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些特长,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英语儿歌有助于语音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国际音标进行语音教学,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背唱英语儿歌,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语音材料,加深感性认识,渐渐掌握了英语的语音规则和饿要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语感.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让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开开心心地在英语世界里畅游。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反思.中小学英语教学,2003,(3).

[2]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儿童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王佳丽.小学英语兴趣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4,(7).

[6]宋慧玲.小学英语兴趣教学初探.英语兴趣教学研究,1999,(6).

[7]王蔷.小学英语教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黄习挺.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篇4

国内外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故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故事教学法把英语的字、词、句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吸引了学生,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英国的AndrewWrlglIt,他在匈牙利用此法教授英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Wright在世界各地广泛宣讲此法,使很多儿童受益。我国也有将故事运用于少儿英语教学的尝试,但运用的规模和力度显然不够,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也较少,故事教学法的价值还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本文拟探讨如何运用“四步故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以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倾听故事中让学生感知语感

有位孩子自幼喜欢听故事,长时间倾听录音故事,模仿故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的语气、语调,慢慢地他能说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且可以把故事说得惟妙惟肖。可见听故事学英语完全是声音的学习,模仿地道、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英语发音,以形成正确的听觉表象,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所说的“故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创作出来的小故事。“TheLionandtheMouse”“TheCountryMouseandtheCityMouse”等等,而另外一种就是流传多年,一直被人们传说着的童话类故事,如:“SnowWhite”、“TheFishandtheOldMan”等,这些童话故事语言地道,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学生在听故事“ThreeButterflies”时教师借用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熟悉语言;在听故事“TheFoxandtheCrown”时利用图片、实物、面具和木偶来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在听故事“TheBoywhoCriedWolf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效果及母语与英语相结合来展示故事人物的性格。学生通过语言声音(包括重音、语调、连读等)的识别、分辨,准确地把握故事中信息。教师通过手势等强调做到音、调、意并行,给学生建立一个定向反射的新异刺激物的整体概念,不断增强语感的训练。

二、在朗读故事中让学生强化语感

朗读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正确掌握语音、语调,培养学生的英语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朗读是学生获得语言感受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几种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方法。

1.多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强化语感

朗读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撞击中与故事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对故事内容深刻理解、领悟。

小学英语教材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提供了便利。在教学故事“ThreeLittlePigs''''’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狼”的语气、语调的变化,粗粗的、低低的,表情是凶的还带有诡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故事中三只小猪的情绪体验,是高兴的、悲伤的还是兴奋的,以及进一步体会、领悟到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所以读这一故事必须指导学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从中感受语言,才能让自己的朗读富有内在的感染力。

2.多指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强化语感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课堂中结合故事教学进行有声朗读被我们推崇,在教学故事“FourSeasons''''’时,通过对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语言描述进行大声朗读后,喜欢冬天的学生便进入故事SnowDay进行学习,了解到冬天最明显的特征是It’sverycold.同样,喜欢春天的学生对语言“It’sspring.TheflowersaYebeautiful.Thegrassisgreen.”就有很深的感受。

3.多指导学生进行韵句朗读,强化语感

在故事教学中笔者认为除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表演配音读、朗读比赛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韵句进行朗读。韵句是在教学中有意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和朗读技巧,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如把学生熟悉的故事“Littletadpolelook-ingformummy”,编成一个熟悉的chant,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Areyouourmummy?''''’Mummyduck:“No,no,yourmummyllasblgeves.”

“Areyouourmummy?''''’Mummyfish:“No,no,yourmummyhasfourlegs.”

“Areyouourmummy?”Mummytortoise:“No.no,yourmummyhasgreencoat.”

“Areyouourmummy?”Littletadpole:“Yes,yes.I’myourmummy.”

三、在表演故事中让学生提高语感

表演故事是对学生学习故事、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学生运用新语言进行流利表达及表演才能的展示。任务型教学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学生表演的故事越多,词汇和句子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语感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语感越好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中国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两位男孩,一位英语学习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浓,而另一位学生性格外向,语言表达不好,这两位性格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撮合下表演了“ALittleRedRidingHood”的故事,两位学生生动的表演,滑稽、形象的肢体语言,对故事的表演惟妙惟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表演能力,使得其他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故事内容中机智勇敢的小红帽的形象和狡猾的狼的形象,可见故事表演是训练语感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两位学生经常主动参加班级、学校每年举行的才艺英语故事表演,获得故事大王的光荣称号。他们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更加喜欢读故事、讲故事,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四、在创编故事中让学生提升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地使用自己学语言。教师在故事表演后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提供较简单的故事或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改编故事。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故事,创编新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

如在学完PEP,Book3,Unit3有关房间单词“studylivingroombathroombedroomkitchen''''’后引导学生用这些单词串编一个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而有趣,运用所学句型,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当然做个示范:“Acatlikesfishverymuch.But,Whereisfish?Isitinthestudy?No.Isitinthelivingwom?No.Isitinthebathroom?No.Isitinthebed—room?No.Isitinthekitchen?Yes.Look,it’sinthekitchen.HahaIeatyou.”笔者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能创造出更加动人、有趣的童话故事。他们运用短短的小故事将单词,句型灵活的运用起来,从而很好地巩固、整合知识,对他们的语感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下面以PEPBook6Unit6故事Fishing为教学活动案例。

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力、表演力及想像力,并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语感。

1.学习故事前的铺垫活动阶段(听故事)

在故事前安排10分钟活动,利用图片带领学生熟悉相关单词fishing,reading,delicious,catch-ing,mosquitoes,amazing,采用“听听指指上述单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句型“Whatareyoureading?Areyouplayingintheriver?''''’,为故事的学习作语言上的准备。

2.故事学习中的理解和操作活动阶段(读故事)

学习故事时听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听的输入,才能模仿出纯正、地道的语音、语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听不同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从而逐渐学会有表情地朗读故事。首先教师出示Zoom和Zip钓鱼前、青蛙被钓上钩、观察青蛙吃害虫以及给青蛙放生四幅图,教师结合图片介绍故事,学生按图片进行编序,让学生通过听输入信息,对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接着教师请学生看故事:读到了什么,读到哪些词汇,哪些句子,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主要的句子和关键词去理解。教师采用停顿、提问、假装忘记配音、丰富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和感染语言,如:当读到“I’mnotreading.I’mfishing”时,Zoom作轻声说话的手势告诉有鱼马上要上钩。在读到“Oh,it’safrog”做一副很夸张的不可思议的样子,在读到“Areyouplayinginthefiver?No,Theyarecatchingmosquitoes”对观察到青蛙用舌头吃害虫表示惊异,因而在故事教学中采用大小声训练、声音渐强渐弱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获取信息、体会乐趣,加深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会更喜欢学习英语。

3.学习故事后的延伸活动阶段(演故事、编故事)

经过课堂教学的有效训练,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语言点都有很好的掌握。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将教室前面布置成四个相关场景,教师选出三组学生准备表演故事——每组为2至3人,分别饰演Zoom,Zip,Frog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学生不需说出对自,只需对口型即可),此活动可让学生精力更集中地关注故事表演,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表达对促进学生语感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

篇5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充始于1999年,历经8年到今天,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71所,发展到2005年的1792所。1998-2005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23.5%;2002~2005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36.2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11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200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人;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预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开始倾心于“灰色技能”的培养,读《厚黑学》、练酒量、学唱歌跳舞、找关系,并将这些能力作为寻找工作的跳板。这些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在用人单位已从对“全才”的需求转为对“专才”的需求,许多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学生的技能情况,拥有实践经验、组织协调能力甚至一些“偏才”的毕业生较同类竞争者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某一方面享有特长,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就要全力推荐,让他们知道你的优势与长处和你加盟该单位能给他带来的变化,这样在同别人竞争时,你就会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超级秘书网

篇6

关键词:新闻舆论;大学生;价值取向;有效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27-04

一、有效影响的含义

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是具有主导性、前沿性、可控性的社会舆论,它在特定群体的价值观所构成的精神环境中加以传播。因此,新闻舆论对受众的影响除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之外,更在通过新闻报道的影响来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依靠某种意识形态形成巨大的“精神链”,使每个社会成员无不在这条无形却又实在的“精神链条”的影响下生活。新闻舆论正是通过新闻报道,逐步改变大众固有的价值认知,树立起群体性的价值观,实现新闻舆论的导向功能。

当代大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习惯于通过新闻传播来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因为,通过媒介获得信息不仅方便、快捷、实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获取新知识的方式,同时他们在选择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也会主动找寻有利于形成自身价值取向判断的新闻信息。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新闻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挥着反映、导向和监控的作用,即通过鲜明的、带有倾向性的新闻舆论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言行,直至改变他们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我们知道,任何价值观的传播,只有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内化,并转化为具体情景下个体自我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具有传播的效应。媒介的“说服”实际上是提供一种象征性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在不少情况下是潜在的,它需要通过媒介的新闻反应才能转化为一种态度或行为,最终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新闻舆论真正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满足或者符合他们的需求,新闻舆论的价值引导作用才可能被实现。同样,新闻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只有符合和尊重大学生主流的价值所需,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也才能真正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新闻舆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也就体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效果。其一,正效果。指新闻传播引起的社会反应与传播者预期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一致。在我国当前的新闻报道中,价值取向突出正面导向,以弘扬主旋律的内容为主。新闻报道无论从内容、题材、手段、形式上,都要求提倡多样化,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充分体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做到主旋律和多样化的高度统一。新闻舆论正效果所检验的基本尺度就是指新闻舆论能够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促进团结。其二,负效果。指新闻舆论引起的社会反应与传播者期望达到的社会目标相反,这也是传播者力求避免的一种效果。其中,逆反效果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新闻舆论导向如果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就会引发负面的传播效果,如混淆视听、涣散人心,从而加速、加剧消极价值观的滋生和蔓延。其三,零效果。指新闻舆论导向对社会没有影响,即受众在新闻舆论传播前和传播后其思想和行为没有任何变化。

二、有效影响的原因

新闻舆论导向深刻制约着社会价值取向,这种制约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新闻舆论对社会价值取向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而作为传播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同样受制于新闻舆论所营造的精神环境。

(一)新闻受众的特殊性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的特殊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而新闻媒体报道求“新”的本质属性与大学生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新闻报道由于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深沉的哲学思考有所不同。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换句话说,新闻报道选择的新闻事件如果不新,不贴近时代,也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

从受众主体来看,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象牙塔”内的这群学子推向了竞争的舞台,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与交费上大学、毕业双向选择、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用人单位条件越来越苛刻等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再也无法保持精英的心态,需要在内心树立起把自己置于社会普通一员的“平民意识”。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其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及压力中,他们通过媒介,通过社会实践去深刻感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对个人命运及前途的影响。

在现代媒体时代,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的热衷名人新闻,重视和关注娱乐内容的新闻,且不惜笔墨,从各个角度不厌其烦地报道,而与广大受众利益相关的新闻却有可能被遗漏。另一方面,在新闻消费市场上也确有个别学生处于好奇,判断力缺乏,从而追逐暴力、隐私等格调不高的作品,媒体却把所追逐的商业利益等同于读者的兴趣,甚至等同于读者的利益。

而传播学的“知识沟假说”则进一步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青年大学生们能够比社会其他成员更快、更深刻地实现社会转型期个人心态、观念,价值取向的调整。一方面,他们认同社会价值取向的价值标准,重理想、重精神和重成就,而另外一方面,又认同个人价值取向的价值标准,精神需求远远居于次要位置,出现“观念与行为脱节”、“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矛盾和模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在对各种群体的舆论调查中也发现,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是青年群体的舆论,矛盾最突出的舆论群体也是青年群体。这给新闻舆论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加了难度。

(二)有效影响的互动性

由于传播者掌握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他们对传播效果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调控。就受众而言,是一个数量大的、多层次的群体,受众本身需求不同、心理素质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同样的新闻舆论会产生不同的引导效果。因此,尽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个体的主导行为,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的未来及精神生活是否安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技术和个人的回应能力之间,是否能维持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平衡关系。因此,曾指出:“一个报纸既已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 好”。

由于“媒介生态的巨大变动和外资与中资传媒的竞争互动,中国传媒业市场格局与业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中资传媒与外资传媒之间,还是中国传媒业的各种介质传媒业、各地传媒业甚至同一种介质传媒内各企业各事业之间,都充满着相互打拼、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传播受众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新闻媒体“只有比过去更强的震动力才可能抓住公众的注意力”。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喧嚣甚上的新闻报道面前被动感染和熏陶。

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媒介虚拟环境与新闻舆论特殊性的前提条件下,会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介,正确判断媒介信息,对媒体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求得发展,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这种影响体现在:青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受众消费群,会对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着自己明确的要求。传播媒介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份额,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媒介产品的差别化和个性化。但就目前看来,媒介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仍是主要的和持续的,青年学生对媒介的影响却是有限的,甚至是短暂的、浅层次的。

三、有效影响的具体表现

新闻舆论通过对客观事实作出评价,给社会公众提供理性认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理想目标一致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价值取向的规范化。基于此,新闻舆论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影响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追逐新生事物与流行时尚是当代青年学生的一大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驱使他们通过对新闻舆论的把握获得某种满足。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新闻舆论时,除了合理的逻辑之外,还取决于接受新闻舆论时的心理前提,即接受的心理学依据,诸如接受时的心理需要、自我形象或心理平衡的状况等。新闻媒介正是通过新闻报道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象征性的心理满足,使这种满足需要通过内化作用才能有效地转化为一种态度或行为。

笔者在重庆市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接触各类媒体的首选动机调查显示,大学生在选择一定媒体时,有着特定的消费心理需求。综合他们在选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使用情况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媒体选择和消费方面的一般心理特征。首先是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占62.8%。大学生在寻求“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这一心理需求的满足,依次会转向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大学生在寻求“了解新闻”的途径和手段时,首选的载体是网络,占89%;而青年在寻求“了解别人的意见”、“排遣寂寞”、“发泄”等心理需求的满足时,没有明显地转向某些媒体。

就实际生活情况来看,新闻舆论对大学生渴望成才的心理期待也特别大。近年来,由于新闻传媒对一些演艺圈成功人士的过度渲染和炒作,导致学生的成才观发生变化或扭曲,以至于对寒窗苦读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谁都渴望能获得成功,但青年大学生更渴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取得成功。就现实环境来看,众多的新闻舆论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方培养自己的“现实”土壤,成为他们渴望迅速成名的必选手段。加之,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借助新闻舆论走向成名的网络红人也不乏其人,从一炮走红的网络歌手雪村,到“不是黄蓉”的王蓉,到自信或者说有些自恋的芙蓉姐姐,甚至“超级女生”等等,他们中的多数人物是青年学生们所追慕的对象,他们都是通过新闻舆论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快速成为名人的,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都带有极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其生活方式、成才途径自然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并产生有效影响。

(二)影响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

新闻舆论对青年学生认知的影响不仅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且与青年大学生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密切相关。大学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对媒介的需要、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通过选择和接触媒介,他们可能改变、增加或消除某种知识,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其认知。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信息化和开放性的使然,大学生不仅视野空前开阔,思维空前活跃,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空前活跃,叛逆也特别强。因此,课堂内或书本上所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不一定完全有效,不一定就能够使大学生真情实意地沿着所指引、所倡导的价值取向进行发展。很明显的现象是,有的青年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高中阶段学习尖子的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出现目标模糊、迷茫失落的状态,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要做什么、该做什么,表现出自我认知系统的失调甚至失控。

新闻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认知系统不仅发生影响、产生变化,它甚至可以改变或扭转学生的认知,使其重新树立新的价值取向,而这一切,根本不需深入实践,就可以获得“同步理解”。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题为《伟大的美国价值观试验》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两个条件相似的城市播发不同的有关美国价值观的电视节目,在一段时间后的调查发现,这两个城市居民对价值观念的排序是不一样的。传媒本身所拥有的这种巨大渗透作用往往是青年大学生所无法回避的,甚至在大多数环境下也是无法选择的。因此,传媒对人的影响力基本可以体现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控制力。

当然,新闻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知的改变,可能是出于随众与趋同。当新闻舆论的价值导向确立后,就会运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和表达方式,依靠其传播手段,形成舆论强势,通过培植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而形成舆论波、舆论场,产生强大的社会声势,发挥巨大的鼓动作用,去感染、激发、引导受众,为他们提供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的信息环境。而大多数青年学生在基于理性判断所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他们的个人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他们中的个体往往会产生一种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主动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保持一致,实现认知上的同一。因此,媒体在引导舆论时,保持新闻舆论的强势,使青年学生被这种舆论环境所包裹,并将其引导到社会主流的价值认知系统十分重要。

(三)体现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

新闻舆论作用于青年学生的行为最终体现在青年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上,落实在实现自我价值实践的具体行动上。新闻舆论“告知人们什么是合符规范的、允许做的,什么是违反常规的、行不通的,而且通过塑造和推出理想人物的方式强化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敦促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这种理想的价值模式。”以20世纪80年代初为例,当时在全社会开展的关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讨论,就以青年大学生们的讨论最为激烈。作为一种社会舆论,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意志必须借助新闻传媒。一旦社会舆论得到新闻工具的宣传引导,其影响范围和速度就会远远超过社会舆论,形成巨大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波, 影响每一个社会群体。因此,我们看到1980年5月以《中国青年》刊登的《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为标题的文章,以及《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的跟进报道,把这次讨论推向了。“潘晓”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们的代言人,他们是对祖国和事业充满痛与爱的一代青年,他们在讨论中充分表达了对人生的痛苦与迷惘的思索。这场人生观大辨论的时代背景,正是“”之后的一代中国青年从狂热盲目转向苦闷迷茫的转型期,由此也形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开端。而“在十多年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掀起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竞争、效益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都染上浓重的经济色彩。”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所以,那时候在高校里涌起了学生经商热的浪潮,出现了“经商一族”。大学生们开始注重实用价值,注重经济效益。由此可见,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一致。换言之,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往往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导航器,而大学生价值取向又反映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

新闻舆论作用于当代青年学生的行为,在国外也同样如此。近年来,美国发生了多起校园枪击案,有的新闻机构为了追求收视率,甚至在电视上还直播校园暴力事件。这类新闻作品把各种持枪犯罪活动的过程、手段、方法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青年学生崇尚暴力,自然会对刺激强度较大的极端行为进行模仿。

篇7

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教育。美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我国有良好的传统。孔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说: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2]113孔子在这里讲到的四个人,是春秋时的大夫。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他们分别代表着“智、仁、勇”和“艺”,如果一个人将四者集于一身,其人格也就完备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孔子还主张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其中各项都包括了美育的内容,体现出了他全面发展的思想。

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美育可以很好地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宗旨,可以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平衡地发展。席勒就讲过,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他认为美育虽然不能对认识和道德带来直接现实的成果,但是,它却为一切能力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基础。它可以促进个体平衡健康地成长和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我们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意义上来讲,美育为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协调提供了基础。因此,美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德育是培养人性和提高道德境界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审美来替代宗教,从而建立这种人生最高境界的。美育是一种可以完善人格,提升人性的教育;它可以促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美。它通过感性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超道德的审美境界中,不自觉地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先生就极力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他在《美学原理序》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期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我们试反躬自省,当读画吟诗、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平日那种是非利害的念头,人我差别的执著,都—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这样我们还不怡性悦情么?心旷则神逸,心广则体胖,我们还不能养身么?人我之别、利害之念既已泯灭,我们还不能进德么?人人如此,家家如此,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么?”[3]143蔡先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达到一种自由超越的境界,审美也可以成为主体心灵的依托。这样,美育便对道德的形成具有了促进的作用。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道德观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能够通过美育引导他们经常经历审美体验,就会让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审美的人生观。一方面可以把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补充学生人生信仰的缺失,使学生的心理结构不断趣于完善。21世纪,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欲求和伦理道德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通过美育可以较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美育对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育对智育的互补作用

人的思维一般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美育的思维方式多侧重于形象思维,智育的思维方式则侧重于逻辑思维。通常情况下,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主要使用形象思维,科学家在发明创造时主要使用逻辑思维。无数事实证明,如果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只侧重于形象思维的运用,而没有逻辑思维的参与,没有理性思维对作品整体的指导和把握,也很难将作品组织得完美。同样,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和创造中的联想和启发。李政道先生就讲到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和他对音乐的爱好有很大关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说他的科学工作与从事音乐工作的夫人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样看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并列起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偏废任何一方,都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对他们的科学思维、智育思维的很好补充。

此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观对主体的顿悟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形式美的规律是贯穿各种形态的基本因素。就像在技术工艺里,形式美的规律可以得到自由运用一样,在科学研究中常常由形式美而渗入到对宇宙终极结构的关注中。这不仅符合客观规律,而且也包含了人们对主观和目的性的追求。它也是科学技术里的审美要素,是科学美。以美启真就是通过感性、直观、领悟、灵感等非逻辑形式的思维来引导和启迪,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直观感悟能力,使学生心理结构中理性成分通过审美活动达到内化。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不要偏废对他们的美育教育,否则既有损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新时期高校美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第一,开设美育理论选修课程。美育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美学、艺术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美学、美育、艺术基本知识,使大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如何审美”等有关美育的基本问题,为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第二,开设艺术鉴赏选修课程。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如果没有艺术教育,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因为艺术是审美的集中体现,艺术鉴赏又是学生了解艺术的重要渠道。大学艺术鉴赏课的目的是把美学从“象牙塔”里请出来,使它走进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来。通过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帮助、指导学生感受其中“美”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鉴赏课程可以包括文学欣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要保证高校美育的实施,开设切合大学生实际的艺术选修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三,开设美育实践课程。美育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鉴赏课程的继续和深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修一至两门艺术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化其知识学习和技法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艺术。丰子恺在《丰子恺论艺术》中讲到:“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4]26其大意:艺术是属于全民的,每个人都可以谈论美,都可以学习艺术。美育实践课程就是将审美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美育成为具有很大延伸性的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里的美育实践课程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它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美育实践课是不同的。

第四,加强美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学科的渗透。美育除艺术教育外还可以通过许多其他途径来实现,如欣赏大自然的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到美术馆博物馆参观优秀的艺术品等。大学生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审美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机会。美育媒介的范围也很广泛,它涉及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不仅是艺术类课程的责任,也是学校所有其他课程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图片、音乐等来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素材。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进行美育内容渗透,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余生活中得到美的熏陶。

篇8

【关键词】 师范英语;跨文化意识;培养

1、引言

长期以来,中外的专家和学者们围绕“文化”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但是至今也未能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结果。文化包括知识、风俗、价值观念,也包括实物;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文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通过价值观念,我们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区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文化也能够以其它形式存在,但是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语言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师范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不仅应当对基本的单词、语法等知识进行掌握和提升,还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高水平运用语言的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2.1、符合新时期师范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新时期,国家对师范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新要求,共包括情感态度、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语言知识、文化意识五方面内容。同时,还将英语课程的目标划分为九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均对应着上述五个方面所应达到的能力高度。作为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其英语运用能力应达到最高层次,即具有世界意识。由于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会成为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所以无论是从当前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还是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的角度,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都应当得到有效培养,以便在提高自身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为日后高水平的授课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2.2、符合社会发展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沟通和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持续向向内陆以及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迅速扩展。如果自身对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就能够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的实现交际目的。所以,跨文化意识的作用不仅仅是方便语言上的交流,也有利于文化层面的交流。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也应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兼顾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即文化教学。

2.3、案例分析

美国的Party在汉语中只有音译的“派对”与之对应,此类聚会相对松散,主人只会提供简单的饮料和食品,客人参与聚会的目的也只是结实新朋友或是与老友聊天,因此无论是到达还是离开的时间,都比较灵活。而受国内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既然是聚会,就应当准时到达,主人应当准备丰盛的菜肴,自己的朋友也不应该把自己留在一边。这就是由于对美国文化和交际规则的不了解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所以说语言的流利性只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部分,只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对于师范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3.1、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就应当得到有效保障,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应当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地理历史等知识进行尽可能全面、详细的了解,并从中总结出与我国文化存在的差异之处。这样一来,在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去进行英语学习,使跨文化意识逐渐内化到学生心中。另外,教师也应当注意语言的最新发展情况,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及时的反映出目的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最新变化。

3.2、对于课外教材的灵活运用

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如果始终采取教师单方面讲述,学生单纯记录的方法,往往不能够获得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对各种“课外教材”进行充分的利用,即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英语国家的名著名篇,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Rip Van Winkle》就生动的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乡村生活,能够使学生了解美国田园牧歌的一面;而德莱赛的《嘉莉妹妹》则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纽约和芝加哥的大都市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美国社会的风貌。

3.3、定期组织跨文化交际的模拟活动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应当着手安排一些跨文化交际的模拟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在户外开展,作用是通过模拟不同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忽略或存在误区的地方加以指正,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交际方法或语言的使用方式。通过此类模拟活动的反复进行,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内容转变为自然而然的交际习惯,以便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更好的实现交际目标。

4、结语

总的来说,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师范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摒弃以往那种只重视语法知识和单词积累的做法,高度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和满足时展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孝燕.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素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155-157.

篇9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的立场上来审视人文教育时,文化教育的推广就是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当从大学英语改革来理解人文性时,人文性不仅要着重突出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并将以“人”为主体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其个性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启发式教学,着力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重要的人文学科,虽然其人文性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框架支撑的摸索阶段,但是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端倪。

2.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扭转了1985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体现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应试导向。《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几年教学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论逐渐走向本体论,更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本质、规律,并为这些本质、规律做出证明,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课程,如何架构基于人文性的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何回归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十年以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4年(《教学要求(试行)》颁布)至2012的期刊进行搜索,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这些论著大都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占文献总量比重最大,如夏纪梅(2006)著的《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束定芳和华维芬(2009)主编的《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等。这说明大学英语界已经普遍关注到理论研究和教学法流派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从人文性文化视角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还比较少。从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语言和文化的探讨,陈彩霞(2010)的《强化教师修养,提升业务水平――从〈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探讨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范琳、刘振前(2005)的《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语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说明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尚处于利用和借鉴阶段,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将人文性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转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而针对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无人提及。

3.研究意义

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技术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悬殊甚大,学生生源不同,学生语言基础差距明显;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师范性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本申硕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将“人文性”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培养、巩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合理设计网络教学模式,消除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英语课业和教师的情感屏障;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标准,最终体现《教学要求》中倡导的人文性原则,推动素质教育,展现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6月,曲靖师范学院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审核,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进入改革示范点的地方高校。该校率先全面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到第二课堂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及时探讨、总结该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同级别的地方院校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从上世纪开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理性文化进行解构,由此,人文主义文化逐渐代替技术理性文化的权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具理性是其学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须有明确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多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对人文取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层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

4.研究内容

(1)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构的维度有多种,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人文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如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传统班级授课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步调、运用一种教材、执行统一课程进行学习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主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人为本,弹性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课程设置,并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

(3)如何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师个人人文修养,展现人格特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如何科学设计自主学习,彰显人文关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5)如何有效实施评估手段,展现人文精神。评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要体现评估过程的动态性、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全面化及评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评估的公平性。

(6)如何积极丰富第二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如何以英语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如何主动关心教师心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空前的:学分制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教师内心想要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间矛盾的压力等,如何帮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性探讨的范畴。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这样的技术路线:查阅文献和对现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批判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人文性倾向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学性建构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进行,切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考察,梳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倾向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进行实录、行动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渗透的问题。最后,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提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积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采用综合的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资料、整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梳理和分析文献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找到本课题的立足点,形成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法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和座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和数据,以确定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际活动,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或方案。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曲靖师范学院这个典型对象的具体研究,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结语

本研究拟从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内涵入手,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阐明教学人文性范式的转换,从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价值诉求,然后分阶段展开调研并及时提出阶段性改革调整,使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性价值诉求更好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展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6]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篇10

一、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语言究其本质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从实践的角度看,口语交流的实际意义有时还要超过书面交流.并且从语言本身发展来看,也是先有头语言再有书面语言的。过去,我们往往太注重语言学习要“听、说、读、写”并举,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是“想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都不到”。因此.我们认为,语言学习要先听、说、再读、写.以听、说带动读、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符合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一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二、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在上英语课时,如能创造一种祥和、愉快的气氛.就能激发学生的愉快中枢.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他们感到学习英语、说英语是一种乐趣与享受,自己也可以做到张口即说。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情景下.学生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达到了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英语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小学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是学好英语的良好氛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加速器。

为了创造这样种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掌握白己在课堂的言行举止、情绪态度,因教师的一擎一笑都是学生情绪的调节器、从老师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他的情绪就感染着学生,老师亲切和蔼的面容可以诱导学生开口说英语时不胆怯、不感到拘束或沉重。上英语课时,应给学生以信任、体谅,要和蔼、公平,不迁怒、也不急噪.不随意评价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轻松感、安全感,从而能大胆地、不怕出错地开日说英语.并进而学好英语。

三、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使学习能持之以恒的一种动力,且在兴致勃勃的心境下学习的东西也不易忘记。因此,上英语课时,除了直接传授有关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图画、表演、竞赛、游戏等方式,给学生增加一些既有趣味又有助于理解、记忆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教学实践中发现,上课时,即使是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般也不太主动开口说英语。这种现象表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同学要开口说英语还存在着某种障碍。如:教学环境、方法及心理因素等。鉴于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增加一些可以使学生摆脱这种障碍.进而以一种轻松、乐于参与的状态融人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英语游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具体而言,游戏法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原本没有什么生气的语言转换成生动有趣的、富含语境的“对话”式交流。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创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游戏的组合,并且把学生喜爱的音乐、舞蹈、绘画、竞赛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这种实际的语境中,去体验,去实践,由此真正掌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