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危机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与金融危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与金融危机

篇1

[摘 要]在回顾此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公共部门为遏制经济与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介绍各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复苏,在经济体框架中可能采用的新规则和新机制;论述经济与金融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进行的一些深度改革。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经济治理;金融治理;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1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1)06-0003-07

一、 引言

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的基础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质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银行和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已经显示出金融体系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的起因是市场无视经济积累模式的演变和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当下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在国际上的迅速蔓延,更加凸显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国家既是经济与金融活动的管理者,也是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国家应维护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当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表明,在世界经济和金融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单个国家企图阻止这场撼动了全球化经济之根基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在本国发生是不切实际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还揭示了建立一种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新的全球治理包含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货币与金融治理。全球经济治理旨在缩小衰退的持续时间和范围;全球货币与金融治理旨在预防或者限制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消除未来再发生更严重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为此,国际社会应开展大量的协调或协商工作,以便对经济与金融危机实施监控,并采取相关措施减小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国际上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但复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而且金融体系与大量正在流通的不良金融产品相关,这就使得金融体系具有潜在的或实际的债务危机,因而金融体系存在动荡的风险。实际上,这些债务危机已经开始在多个国家中显现。政府为消除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救助计划,导致不良负债从私有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这些计划还大大增加了公共支出的数额,并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公共债务以及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须做出的各种艰难抉择等。

本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在回顾此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公共部门为遏制经济与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第四部分介绍各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复苏,在经济体框架中可能采用的新规则和新机制。

二、 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国际结构性失衡、银行与金融体系功能失常、复杂金融产品(如衍生品和结构性产品等)的发展不受约束。这场金融危机损害了实体经济,但却让中介机构和投机者从中受益。

发达国家由于有世界其他国家支持其财政赤字,因而在财政政策上选择长期赤字。再加上,由于使用复杂的金融工程能使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散,这些国家的公共支出稳步上升。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利用本国有利的经济条件,实施持续的低利率、低通货膨胀率来支持其“过度乐观”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虚拟经济,而不是依赖于那些真正创造财富的生产、服务环节。低利率产生了更大的金融债务和投资意愿,尤其是增加对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热情,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在房地产领域,美国房屋价格1996年―2005年的增长率高达90%,其中2000年―2005年的增长率为60%。低利率也导致了投资者不惜成本追求收益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促使旨在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和金融、经济主体需求的复杂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过多的资金流动性致使很多公司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引发了公司管理者对业绩的盲目追求,也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

随着美国的一个高盈利、充足信贷投放时期(尤其是1993年至2006年期间)的告终(以房地产景气结束、次贷市场崩溃为标志),人们开始质疑金融机构和银行设计并实施的复杂债券化产品。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对冲基金和银行金融机构,之后严重地冲击了资产和股票的价值,并大大降低了公司财务状况转好的可能性,因此也影响了物质生产和贸易服务等实体经济,导致了这次经济与金融危机。这次经济与金融危机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范围目前还没被完全认定。不断蔓延的经济与金融危机是由四大恶性循环造成的。第一,资产价格下跌促使资产所有者出售资产,因而资产估值持续走低;第二,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损害了其融资能力,使得资产贬值加剧;第三,金融体系功能的衰弱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反过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又削弱了金融体系功能;第四,经济增长率降低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使得商品需求下降和经济增长走低。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对很多经济和金融主体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银行,它使得许多银行濒临破产。

2009年全球GDP缩水2.2%,全球贸易额下跌近14.4%。这使得很多国家失业率升高,财政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紧张局势能否得到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形成的部分原因在于公共支出的增加及财政收入的减少。

三、 公共部门采取的措施

各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灵活采用各种刺激经济的措施,如降低利率,调整资本额,向银行、金融和工业机构注入流动资本,实施行业整合政策以及运用恰当的预算和金融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等。

(一) 货币类措施

为了恢复经济和金融主体的信心,确保银行业的资金流动性,金融主管部门为银行提供了多种帮助。例如,2008年9月7日美国中央银行投入约2000亿美元解救美国房屋抵押市场的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另外,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很多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来确保金融从业机构能够以优惠的条件重新筹措资金。各国中央银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降低利率,其目的是保证金融从业机构在市场上积极地重新筹措资金;二是通过养老金向银行网络注入资金,此举主要是为了恢复金融从业机构的信心,保障银行业的资金流动性;三是购买一部分银行资产,包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总的来说,各国中央银行在确保本国银行和金融体系免于崩溃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实施这些措施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借助于造币。因此,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曾经被银行持有的不良资产替代了中央银行的传统资产,大部分债券成为安全资产,这对各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 预算类措施

很多国家政府运用了预算工具,例如在经济领域采取重要的扶持措施,并开展针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纾困计划。其中,美国的保尔森计划主要为银行和金融体系提供援助,援助金额高达7000亿美元。类似的还有德国政府划拨了近5000亿欧元的预算,用于扶持计划中的金融市场部分。一些旨在结束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的财政刺激计划也得以实行。大部分刺激计划将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些刺激计划涉及多个行业,尤其是受到经济和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行业(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而且大大提高了帮助私有部门摆脱危机的公共投资金额。

一些国家政府还将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国有化比例为80%,美国财政部对其注资更是高达850亿美元。另一个例子是一家规模位列英国前八名的银行已经部分转为国有,其市场价值约500亿英镑。各国采取的财政与金融措施初见成效,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和新兴国家)在2009年的后期开始走出危机。但很明显,预算类措施大大扩大了各国的预算赤字。2009年,G20国家的赤字占GDP的7.9%,而2007年则不足1%。相对新兴国家而言,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2007年发达经济体的赤字平均占GDP的1.9%,而2009年则高达9.7%。希腊等国的赤字也在2009年急剧上升,达到GDP的12.5%。各国主要通过借贷来弥补预算赤字。低利率刺激了借贷,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倾向于公认比较安全的政府债券。结果,各国越来越深陷于低利率的债务,而偿债也保持着经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这使他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能维持高借债能力,而不用担心影响到财政;同时也使政府遭受了债务和偿债增加的风险。2010年,由于高债务水平和预算赤字带来的不信任,在希腊与2010年4月的欧洲平均水平相比,利率几乎提高了450个基本点。、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这种风险变成了现实。市场和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家债务水平进行评估后,认定其为加剧贷款拖欠的主要因素。这些国家债务水平已经达到临界值,并且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攀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G20国家债务额的GDP占比已由2007年的62%提高到2009年的近75%。这一趋势在发达经济体中尤为显著,二战以来一些国家首次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为此,在市场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财政紧缩计划,以便能降低预算赤字和公债水平,实现宏观经济基本平衡,重振市场信心。但是,这些措施也可能导致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复苏乃至各国内部的社会平衡。

从分析财政和金融主管部门采取的不同措施可以看出,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随着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而黯然失色。私有部门在危机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市场经济的种种优点都遭到强烈质疑。因此,在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中,国家干预正在回归。

四、 需要进行深度改革

2007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三年多,但危机仍然是热点话题,并继续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危机的起因是大规模贷款和投机性投资,这揭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功能失常已经十分严重。金融市场不加约束地发展,导致了实体经济严重不稳定。事实证明,市场自我调节的信条是错误的,而且对全球经济极其有害。战胜危机、重振经济并解决威胁着许多国家(欧洲、墨西哥、日本等)的债务危机,始终是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重要议题。

为了恢复信心、重新发展经济,各国运用了大量的预算和货币措施,并提供了必要担保。同时,各国还采取措施以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削弱投机效应,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方面的国际协调。以美国为例,美国正在进行银行和金融体系改革,一项新的银行和金融业法案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颁布了多德-弗兰克法规。得以通过。这项法案旨在对主要的金融从业机构采取新措施,实施更严密的监管,以防范危机。新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设立新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及整合各监管机构,以预测全球危机和投机性泡沫的发生。二是严格限制银行和对冲基金业务,使银行资金无法用于开展与其给客户建议相反的操作。三是规定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四是建立补偿基金,以应对未来的银行危机。该基金由银行提供,而不是来自国家预算。五是强化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主要途径是建立对场外市场(OTC)的清理和管理机制。六是拓展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七是更明确地划分储蓄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

目前实施的多种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轻微反弹世界银行在2010年6月的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和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为2.7%和3.2%,同时强调复苏十分脆弱,不排除2011年危机复发的可能性。。然而,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威胁仍然十分明显,这值得关注。例如,金融体系中现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其中很多由中央银行持有);多个国家面临的债务危机(有可能转为社会与经济危机),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可能面临新的银行与金融危机等。对各国政府而言,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反省,制定更全面、连贯的方案以应对现有和未来的挑战与风险已经刻不容缓。经过深刻反省,国际社会必将在新的制度与组织规则约束下,在确保可靠和可持续的前提下,重新定义银行和金融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审视这一行业中各主体的作用,并检查约束其业务活动的各项规则。各国通过强化公共部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和能力、深入分析和防范危机以及开发有效的可操作工具,可以最终实现这一目的。

为实现金融与银行体系的一致、可靠、公平,并且保障这一体系以合理的费用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融资,各国和国际层面推进金融与银行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为确保金融与银行体系改革的成效,各国需要在密切协调和磋商的基础上完善这一体系中的国内和国际框架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样重要的是,各项行动的落实必须做到协调、渐进、有序。

(一) 银行体系的作用

需要牢记的一点是,银行的固有功能是接收客户的存款,并使之增值(客户可以是个人、养老基金―保险机构或者经济、金融机构等)。银行的作用还包括在存款者和投资者之间以及不同公司之间充当中介,配置资源、提供资金。也就是说,银行为创造附加值的经济活动提供资金。尽管如此,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人们发现银行除基本业务外,引入的新业务逐渐成为主导。银行并没有将其业务限制在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而是转向了咨询和市场投资等新业务的开发,并积极参与各种市场活动。显然,这不利于银行行使其基本使命――为市场和实体经济活动提供资金。银行开发或推广销售的新产品(衍生品、债券化产品等等)越来越复杂。此外,它们还逐渐为金融从业机构(例如对冲基金)提供了过多的资金,而这些金融从业机构的基本使命是以牺牲银行的固有责任为代价,追求投机和快速增益。通过证券交易,贷款存在风险的银行得以向其他金融从业机构分散风险,这些贷款因而转化为有价证券。风险的分散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金融危机首先影响了金融从业机构,而后逐渐波及整个经济。对此,通过严格的规则来监管并控制银行资源(也就是储户的资源),确保银行管理下的储蓄安全,就变得越来越必要。其他一些措施也可用来监管银行行为,例如修改贷款资格标准,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从而维护储蓄者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严厉打击内部交易;确保账簿管理的透明度及财务清单的可靠性。从这些方面讲,银行体系应该严格安排,杜绝不透明的记账和数据记录。这些措施的实施能限制小团体暗箱操作,从而打击垄断和减少任人唯亲的现象。除此之外,这些举措还能使对冲基金的一些不当行为收敛。这是因为之前的做法会使得个人、资本所有人乃至整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危险,从而影响到经济福利和整个社会发展。自从此次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系统前所未有地急需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要做到这一点,银行体系就必须划清储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界线,明确各个机构组织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振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还需要加强银行监管,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限制甚至取消替换产品(诸如结构性产品,衍生品等),并保持各个部门间的关系分明。

(二) 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资金周转流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比重的增加孕育出不少金融大亨,他们将自己的规则和条件强加到不同的经济活动者乃至整个国家身上。股票交易价格的演变必须依赖于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而不仅仅是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热度。经济实体间的价值交换也应该反映真实的资产价值,而不是投机或一些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与之相类似,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应该被投机者的臆想所左右,而应理性客观地分析自身金融情况及偿债能力。在一些体系中,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利益而占据上风。我们必须让这些破坏分子不再起作用,从而使这些不利因素从银行体系中逐渐消失。因此,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理性、全面的分析机制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一机制将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提供现实情况的客观评估和对风险的准确预测。从这一方面看,我们采取措施,至少可以减少金融及经济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此,相关国家机构需要大力控制纯粹的投机行为,杜绝避税天堂。此外,各国金融市场还需要强有力的国际金融监管,以监视可疑对冲基金的流动,以此保证银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 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

由于信用评级机构能够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破坏,我们必须以客观、职业、独立、负责、中立的态度重新审视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此次危机,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机构不仅不能只作为私有部门的一部分而存在,也不能继续享有封闭、不透明、无需监管的特权。信用评级机构必须通过管理、规划和整治,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特定职责和角色定位,避免利益集团游说,保障储蓄者的经济安全。回顾过去,我们发现,对次级投资评级的陡然巨变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着重分析在某一投资产品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机构间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而过去信用评价机构对他们进行的评级往往过于宽容。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一部分要归咎于整个国家债务评级的下降。这一降级加剧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因而大大提高了公共债务的利率。简而言之,评级机构应由公共权力部门、专业机构及与这两种利益攸关方存在联系而又独立组织托管。成立公共管制或监控机构对评级方法做出考评,这一做法也会进一步保障评级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 国家应发挥的作用

国际层面不均衡的不加以控制的交易和其他金融活动导致了危机的持续发展。因此,各国需要建立一个结构性的强化机制,以遵循新的逻辑,摒弃教条和旧式思维,发挥好整个社会和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金融危机突出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国家不仅作为市场行为和金融体系的监管者,而且是经济复苏的主导者。政府出资救市,不仅挽救了银行和金融机构,还对一些重灾行业和个体提供资金支持。基于此,政府扮演的角色之重要以致其成为公众利益的唯一捍卫者、个人和所有经济参与者的权利职责维护人。为保障市场上众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持久和谐,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就变得越来越必要。我们需要政府及公共机构加强其监管职能,以保证国家、地区乃至国际间能协调好各方利益,统筹发展。为此,各国政府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组织框架,成立合格的相关法律部门,所有这些部门的协调发展将为经济良好运行打好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保护那些在共享财富方面做出努力的部门。这种做法旨在保证社会和谐,打击一心只想快速获利、不公平致富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投机者。金融稳定只有通过透明的制度和公正的运作才能实现,因为透明和公正能创造价值,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要充分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达到经济、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社会所有阶层的真实、平衡发展。这一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以及弥补生产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公信力的缺乏只会造成社会混乱、不公正,人们紧张、彼此冲突及缺乏安全感。因而,金融体系就不能担当起为经济和社会建立先进的可持续的组织构架的重任。国家、社会团体和金融专业人士必须确保作为经济支柱的金融不仅仅是投机者和权势阶层的工具。相反,资源分配应该取决于公司、企业家在创造财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一财富的获得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使参与各方得到公正的收益,而不是扩大行业间、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差距是不安定和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有教条说经济自由不可挑战,如果这只是因为其创造性和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最大化上所起的作用,那么事实上对市场和自我管理给予的过度自由反而会毁坏经济自由,导致危机。这种破坏作用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还会蔓延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乃至整个社会。因此,正如公共权力部门之间一样,经济领域也存在着制约和平衡。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意味着干预经济,相反,经济自由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个人和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具有一定的可操控范围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经济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满足各方面利益需求。这种做法还有利于财富依据个人的努力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创造真正的价值,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一定的稳定,促进社会自信、公正、稳固、和谐地发展。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巨大充分显示了国家在维护经济稳定、恢复经济参与者信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有需要,政府就必须建立管制体系,采取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楷模,这种楷模作用是通过良好地管理国家及各个公共领域体现出来的。

(五) 建立国际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国际社会正在就如何更好地监控金融体系、对其相关风险做出评估和管理达成广泛共识。的确,金融全球化使危机得以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这也凸显了建立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它能通过一场经济联合治理来缩短危机持续时间和规模,也能应用一场财政和金融治理来预防,至少减小未来危机的破坏力。假设金融不稳定性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那么一国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多边国家的规定也合情合理。这一做法会防止公司避开那些制度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避税天堂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不透明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国际金融体系的不透明使银行、金融、经济和整个社会体系疑云重重,充满不确定性。避税天堂的存在使得众多跨国公司轻而易举逃避产地国或所属国的征税。当前国际金融规章中的不少条目都基于一个理念,那就是与完全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进行自愿协调,以使自身免受政治干预。因此,通过认真分析、仔细挑选所建立并运作的新国际金融体能产生较好功效,因为它能监管、评价大型跨国银行、金融投资基金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从而以国际公认的制度准则来充分评估这些机构的运转情况。尽管建立这种监管机制是正当合理的,但想要把所有方案转化成现实却有不小难度,尤其是因为它需建立一个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高效、可靠的全球体系:(1)强制性多边协议,为商业和投资银行、机构性投资者(养老基金,共有基金,对冲基金,财富基金等)、评级机构制定一套适用规则;(2)各国政府承诺通过国家管制机构实施这些规则;(3)单边或多边机构共同负责规则的实施情况,并对违反者做出惩罚。

事实上,规则是否得以实施取决于各国政府做出承诺的能力和意愿。这就需要国际社会提高协调合作水平,建立管理机构。这一机构的建成能极大地提升信息搜集能力、政策分析和制定水平,从而防止危机发生,促进国际银行和金融体系更加安全可靠运行。

五、 总结

这次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不一,这主要是因为它对相应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危机涉及范围甚广,至今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也看到,许多金融机构在危机面前往往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为借口将责任推给社会和公众。他们会强调说政府部门也经常以全球化为挡箭牌,替其不作为辩护。

为了走出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目前采取的措施都势在必行。这些政策措施也必须在透明、负责的基础上实施。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以恢复公众对经济的信心,这对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公司、跨国集团、金融机构和银行、养老基金等)都至关重要。因此,这次危机也为我们创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新体系有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因为它有助于全面衡量生产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巩固加强政府作为战略法规的制定者和评估者以及均衡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势力的保障者的作用。在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在风险监管分析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经验还告诉我们,公共力量也应在国际协调、磋商和合作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竭尽所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共同发展。这次危机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国际金融架构,它需要各方在金融业管理规则、国际金融会计准则和金融交易处理方面展开更紧密合作。其目标就是加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和稳定性。

最后,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以人们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为基准制定出一系列行业标准和规则,并确保它们有效执行,使金融市场透明、公正,因为这些准则是一个健康的全球经济的基石。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Crisis

Ahmed El Midaoui

(Morocco Audit Court, City of Casablanca, Morocco)

Translated by XU Fei1 DING Yue2

(1.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2.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fice of Audit, PRC, Beijing 100037, China)

篇2

【关键词】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

一、虚拟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虚拟资本的产生作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虚拟资本是随着信用制度的产生而发展的,信用制度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保证,虚拟资本是在生息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起源于货币的支付手段。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分离时,就产生了生息资本,生息资本在借贷形式上的发展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意味着,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个资本的利息。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提供的收益,这样收入就资本化了,收入的资本化表明虚拟资本的形成。马克思将有价证券分为两类:一部分是商业证券即汇票,它们是流动的,按时到期的;另一部分是公共有价证券,如国库券、国债、各种股票等有息的证券。从广义上说,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形式的资本的总称。可见,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资本凭证。

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1)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重要支持。发展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虚拟经济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投资实体经济生产扩张,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需求。发展虚拟经济还可以促进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间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人们把资金投向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购买有增长潜力的公司的股票,这样就使该企业更加发展壮大,淘汰掉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2)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虚拟资本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一般都是股份公司在发行股票,如果没有发行证券的这些经济实体,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就不会出现,虚拟资本也就不会产生。其次,虚拟资本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它的利润的价值来源于实体经济。虚拟资本是由生息资本演化而来的,而生息资本是不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它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职能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从虚拟资本中得到的利润最终来源于实体资本,没有了实体资本的支持,虚拟资本的增值运动也会难以进行。(3)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当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膨胀,将对实体经济产生危害,形成泡沫经济。股市价格剧烈波动,尤其是价格急剧下降时,就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另外,虚拟资产出现非理性变化,带动实体经济中各类资本的价格剧烈波动,当虚拟资产价格剧烈上涨时会引起通货膨胀,同时导致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从而推动资本品价格上涨,这进一步推动虚拟资产价格的急剧上涨,从而形成大量的资产价格泡沫和虚假繁荣,形成经济发展中的隐藏风险。而当这种泡沫破裂,金融市场上的虚拟产品价格就会急剧下降,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或倒闭,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核心:打好实体经济基础,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合起来

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出发,要防范金融危机,在加强对虚拟经济管理的同时,还必须从实体经济入手,只有实体经济结构合理,虚拟经济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必须着重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只有把实体经济建设好,才能为虚拟经济打好基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联合起来,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胡军利.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M].当代经济.2006(12)

[3]庞仙君.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再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与根源[A].商业时代.2011(12)

[4]裴晓鹏.真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A].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5]冯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述论[A].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5)

[6]张仲芳.虚拟资本、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经济论坛.2010(22)

[7]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8]陈凌岚,陈永志.美国经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M].学海.2010(6)

[9]赵波.浅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M].经济发展

[10]李全海.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

一、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从国际角度看,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自2009年上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主要发达国家GDP基本停止下降,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在2009年第二季度实现止跌反弹。全球贸易在第二季度开始反弹,其中全球货物出口增长额比第一季度增长7.6%。全球金融市场状况逐渐好转,全球主要股市开始大幅反弹。跨国公司大规模撤资活动基本停止,预计跨国公司其外国直接投资将于2010年逐步恢复。

从国内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感受到显著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速迅速降至6.8%,2009年第一季度降至6.1%最低点。在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出台以后,经济下滑趋势得到缓和。2009年第二季度增长率恢复到7.9%,第三季度增长率达到8.9%。2009年全年GDP增速达到8.7%。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发展外对贸依存度更高,通货膨胀压力大,失业率上升等等因素使得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中国经济要在金融危机后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迫切需要政府与市场积极主动应对,积极创新的财政政策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弱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危机,还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更好地发展。

二、财政政策的几种选择

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已全部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大幅放缓,世界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增速的减缓,国外市场急剧萎缩,我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势头再也难以为继,这些衰退状况已经非常现实地告诉中国人: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过去,中国可以借助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飞速向前的道路也基本走到了终点。因此,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需要,相机抉择,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灵活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以及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调控社会供求总量与结构,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财政杠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势在必行。

1、扩大政府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我过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国家一直把改善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来抓。扩大政府投资,财政投资的重点主要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包括能源、交通运输通信以及科教文卫设施等在内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巨大的空间,在受金融海啸冲击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适时适度地地扩大政府的投资,完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一项很明智的选择。

2、改善投资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政府投资对拉动经济的效果非常明显,但财政投资不能仅仅落实在投资上,在当前结构调整压力下,如果仅仅依靠投资来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撬动社会资本、带动银行贷款、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创造着增加收入所需要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它们提供着提高生活水平所需要的大部分物资和服务;它们缴纳着用于卫生、教育及其他服务的公共投资所需要的大部分税金。通过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限制,规范相关税费管理,简化行政管控,改善与强化政府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从根本上吸引与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激发起更大的市场活力。

3、实施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要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发挥更大支撑作用。除了要坚决执行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实外,还要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切实加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重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生命力。

4、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正确引导国内消费

金融危机影响严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贸易进一步萎缩,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的需求,正确引导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从促进消费角度看,应提高企业职工最低标准,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继续把社会保障、公共医疗、教育作为重点,优先安排财政支出,推动与促进国内消费;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抑制房地产市场虚高价格、降低交易的成本,促进住宅消费回升;深入开发服务消费市场,积极倡导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质量。

5、实施结构性减税对企业和居民的减税让利

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至今还没恢复过来,减税让利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同时也可以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除了进一步提高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以外,增值税将由生产型转型消费型,据财政部测算,此项改革财政预计将减收超过1200亿元,是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投资、消费、出口的非平衡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与行业结构失衡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障碍,调结构、促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而结构性减税无疑正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可行性政策选择。

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影响 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影响

(1)对金融业的影响。①从对外国投资的情况来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级债中的投资占资产比重小于1%,有海外投资的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亏损49亿人民币,其损失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营业。中国商业银行共持有美国雷曼公司20562万美元贷款,雷曼的破产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也很有限。其他投资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曾斥资30亿美元入股黑石,5只QDII出资1232亿元,截止2008年3月两者的账面亏损分别为48%和31.37%。通体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业相对封闭,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沪市从最高点的6124.04点跌至今年9月18日的最低点1802.33点,跌幅达70.57%。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重估,使热钱从中国撤资,推动了对这次股市下跌。

(2)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①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显示,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②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

(2)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①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美国投行都在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并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美国投行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这让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②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③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再加上之前的二次购房限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三、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1.加强金融业的监管

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2.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4.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007-02

进入21世纪以来,当前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但是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朝着独立自主的方向运动。

1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1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经济范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就虚拟经济的概念以及其涵盖的范畴,不仅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国内学术界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

1.2虚拟经济的特征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1.2.1虚拟性从本质上说,虚拟经济具有虚拟性。虚拟经济中交易的商品是以股票债券为代表的有价证券,这些虚拟资产本身没有价值,这是与实物资产有本质区别的。实物资产本身有生产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大体上按平均成本定价,遵循价值规律。虚拟资产只是一种所有权证书,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基础定价的,因而相对实体经济中一般商品实实在在的价值而言,虚拟资产的价值是虚拟的。

1.2.2高流动性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

1.2.3不稳定性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1.2.4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之规,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等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协调机制,外部冲击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状态的恢复与变化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达到协调发展状态,那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部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选择与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来实现。如果实体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供求失衡,在消费者选择的作用下,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上升、投资收益率提高,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投资收益率降低。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生产者将增加供不应求产品的投资,扩大供应,同时减少对供过于求产品的投资,缩小供应,直至供求恢复均衡为止。如果虚拟经济内部发展失衡,则将导致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失衡,各类资产风险与收益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投资者将改变投资组合,增加对风险低、收益率高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减少对风险高、收益率低的虚拟经济产品的投资,并引致两类产品的价格发生反向变动。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社会将增加价格上升产品的供给,直到各种虚拟经济产品的供求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3 金融危机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虚拟经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重要一点在于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人为构造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这种发展是外生而表层的,因而获得的增长通常是短期的“量”的增长,缺乏深厚的持续增长的基础,使金融发展的效率降低。2008国际金融风暴根源,看起来似乎是美国的次贷狂风引发的一场国际性经济衰退,实质上展露了许多所谓国际化概念对它国经济隐形入侵的霸道及国际性迷茫跟风,并彰显了世界金融秩序理应重构和到了国际金融世界急需赋予由世界经济强国齐抓共管责权的必要时刻。比如在2008年,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到实体经济的5倍,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将进一步膨胀。但虚拟经济的发展在给世界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又由于其虚拟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世界金融业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一些经营虚拟经济的相关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倒闭,国内2009年民间投资市场约日趋没落,这样也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发展的下降。比如2008年的“十一黄金周”,销售下跌两至三成。根据北京市的调查,深圳市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256家企业中,资金链趋紧的256家,倒闭重组的一家。对于存在的行业危机,企业必须重视和采取措施规避。同时在积极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意识,积极预防虚拟经济膨胀演变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产生表面源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冲击是其导火线,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对称发展,会为泡沫的到来埋下伏笔。

3.1完善监管体系

从实践来看,发展虚拟经济,规避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体系。由于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蕴涵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网络化电子化手段加强,使得金融交易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特别当金融扩张超过了经济贸易的增长速度时,以资金融通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资本运动使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增加,若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建立公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同时要规范证券市场的操作,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监控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和投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虚拟经济各层次的发展,审慎有序地开放金融市场。

3.2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金融市场的客观要求。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日益频繁,这种融资方式要求开辟衍生市场为资本流动和避险增值提供场所和机制,并拓宽国际资本融资渠道。金融衍生市场的创立对于完善资本市场和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实际是虚拟经济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经济制度的支撑,又需要金融市场的完善。在金融深化进程中,一方面要把发展基础性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统筹考虑,既把衍生市场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又将其视为改革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要把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衍生市场统筹考虑,使它既是开放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开放经济风险的预警器。

总之,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可能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发挥它灵活机动的特点,促进资源跨时间和空间的有效配置,规避它过分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带来的危机,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2] 杨凤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现代虚拟资本的特征[J].当代经济研究,2006,(5).

[3] 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

[4] 谢永添.关于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科学,2004,(2).

[5] 王悦.西方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理论回顾[J].求索,2006,(10).

篇6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欧洲,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此次冲击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9月到2009年4月),金融危机迅速向欧洲大陆蔓延,主要表现为部分金融企业最先受到危机冲击,然后,开始蔓延到实体经济,造成欧元区经济全面下滑,而经济结构中金融比例较高的英国、冰岛和爱尔兰首当其冲,对外资依赖重、部分转型未遂的中东欧国家则深陷债务危机之中,各成员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进行应对。第二阶段(2009年5月到2009年9月),欧洲各国急速出手的救市计划及欧洲央行刺激政策初见成效,欧元区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逐步企稳,第三季度延续了第二季度的良好态势。根据Eurostat的数据,欧元区2009年第三季度GDP实现0.4%的增长,而这也是连续5个季度衰退以来的首次增长。2009年末2010年初,金融危机对欧洲,尤其是欧元区的影响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一方面,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引领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基本已成定局,全球经济似乎已经逐渐摆脱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荼毒,即使在总体经济情况不佳的欧洲,也出现了正增长。根据德国六大著名经济研究所之一的慕尼黑伊福所(Ifo)的预测,2009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的GDP将分别增长0.3%和0.2%。另一方面,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及相关经济学家反复告诫危机并未全面过去,还未到刺激性举措全面退出的时刻,提醒各国关注危机反复的可能性。而与之相佐证是综观目前欧元区国家总体状况,危机的结构性后遗症开始逐渐显现,复苏出现阴影。具体表现为:

希腊等“欧猪诸国”债务问题具有爆炸性自2009年10月起希腊就陷入了国家性债务危机中,希腊政府对外宣布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GDP的12.7%,而公共债务将占到GDP的113%,均远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因而从去年12月开始,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该国的信用评级。受此影响,希腊10年期国债相对欧洲基准利率、德国国债利率的溢价已达3.7%,为欧元区创立以来的最大值,而希腊债券的违约担保成本也创下370个基点的高位纪录。评级下降意味着政府债券投资风险上升,融资成本将会显著增加,并且一些持有政府债券的希腊金融机构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希腊的债务危机并非是简单的个案,除希腊外,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财政状况也捉襟见肘,并被戏称为“欧猪四国”(PIGS)。西班牙已经同希腊一样被下调了信用评级,葡萄牙2009年的预算赤字预计将从2008年占GDP的2.8%跃升至8%,而爱尔兰的财政赤字在2008年就达到了GDP的7.2%,这也是6年来爱尔兰政府首次出现赤字。此外,意大利也深陷信用危机的泥潭。

区内各国经济状况喜忧参半,各国参差不齐,且存在普遍隐患一方面,包括德、法在内的大部分国家总体经济情况趋稳向好;另一方面,相较其他主要经济体,欧洲国家目前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财政赤字、公共债务普遍超标。欧盟委员会的秋季报告表明,欧元区2009年的政府预算赤字已经从2008年的2%膨胀到了6.4%,而且这一数字有可能在2010年上升到6.9%。若现行的政策不变,2010年欧元区16国的政府债务将占到总的GDP的84.0%,有近一半国家的公共财政存在无法持续的风险。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无增长就业。2009年11月份的欧元区失业率已经上升至10%,第三季度的就业人数与同期相比下降了2.1%。成员国中劳动力市场恶化最为严重的是西班牙,其国内整体失业率竟高达19.4%。

区内经济政策协调遭遇两难选择,给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出了个大的难题 因为目前使用单一货币的欧元区各国经济景气周期的不同步,出现了典型的、自欧元区成立以来一直争论的不对称冲击问题。如欧洲央行继续实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德、法等逐渐回归正常的经济运行的国家来说,有可能出现严重通胀,甚或滞胀;而现在就实施退出刺激政策则可能使因债务危机等而身陷危机、财政手段严重受限、急待援助的希腊等国难以步出危机,进而影响与之同处欧元区的其他国家经济,使复苏夭折。

就债务危机的后果来看,希腊的债务总量并不大,且希腊在欧洲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和地位也不足以威胁到整个地区的经济稳定。然而,对于希腊问题的处理不当,则将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被下调了评级后,希腊的偿债能力进一步下降,一旦希腊政府宣布破产,不仅其最大的债务国德国将蒙受巨大损失,还会使得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这些国家的状况更为艰难,甚至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当然是欧央行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以目前希腊的财政状况来看,希腊政府显然无法靠自身力量偿还所有债务。一种解决方法是希腊退出欧元区,放弃欧元,选择更为廉价的货币来还债。这无论对于欧元区还是希腊自身来说都是一个下下之策。另一种方法就是寻求欧盟或者他国的援助。由于希腊的信用评级被降为“BBB+”,则从2011年开始希腊国债将不能再作为向欧洲央行贷款的抵押品。当然欧央行可以继续保持其现在的信贷质量门槛,以使得希腊能够通过欧央行进行融资,但这势必会引起爱尔兰这些同样受到债务拖累的国家的不满与抗议。

此前,德国曾表示愿意同欧元区各国一起为希腊分担债务,但没有得到欧盟的认可。因为欧盟担心一旦此次希腊开了由富国替弱国还债的先河,会使得其他欧元区国家纷纷效仿,从而产生吃“大锅饭”的心态,将债务推给欧盟。而如果希腊寻求国际组织如IMF的援助,又会极大地影响市场对于欧元的信心。因此无论哪种选择对于欧元区的复苏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欧盟迟迟没有采取行动而主张希腊通过自身力量解决当前的危机的原因。不久前,希腊政府也公布了新的财政预算方案。根据这套方案,希腊政府将通过削减公共支出、改革税收体系和推动支柱经济产业发展,将2010年的财政赤字降低4个百分点,并在2012年底前将赤字规模削减至2.8%。但鉴于目前希腊的整体经济环境和本身薄弱的经济基础,实现这一目标势必困难重重。而最新欧盟峰会达成的一致援助协议事实表明,欧盟意识到这不是个别国家的内部问题,而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要各自负责,但前提是不能让航船沉没。

后危机时代欧元区经济疲软表现的内在根源

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本身制度安排的结构性弱点,又有临时性国别个案的缘故。

制度安排的结构性软肋及后果欧元区国家大多属于福利国家,二战以来形成了一整套费用高昂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最突出的后果是福利支出负担相对较重。根据Eurostat的数据,欧元区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占到了GDP的18.7%,而美国的这项数据仅为6.9%,日本为12%。另外,与此同源的过度劳工保护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僵化,使用工成本高、效率低。在全球化、老龄化冲击下,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支出居高不下,推高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

另外,当时为了在不同国家引进单一货币,要求相关国家在货币及相关领域实施趋同举措,由此制定的《稳定与增长公约》给出了包括财政赤字和债务标准分别不能超过3%和60%的标准,这是维持欧元单一货币在不同国别通用和稳定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国上交货币,其后果是当各国经济景气状况不一致时,各国本身无法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而欧央行的政策则会进退维谷、难以兼顾两端;同时,各国在调节经济时也少了货币政策工具而更加倚重财政政策,赤字和债务负担超标现象很普遍,包括德法等核心国家在内均无幸免。

此外,债务危机还暴露出欧元区内因为欧元而捆绑在一起的诸多国家近十年来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不平衡现象愈发严重。这种不平衡一方面是指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另一方面是指成员国间竞争力的差异正在加大。深陷债务问题的几个国家近几年中普遍积累了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尤其爱尔兰、西班牙和希腊,相对于其他欧元国家拥有更高的经济增长,但也存在过高的通货膨胀和大量的房地产泡沫。2007年,爱尔兰金融部门的产出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0.6%,而欧元区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5%。当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时,这一系列的不平衡不仅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受到的冲击更大,也容易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迅速恶化。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希腊经常账户赤字去年要占到GDP总额的8.8%,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这项比率分别为5.4%和10.2%,与此相对的是德国有着相当于GDP总额4%的经常账户盈余,而卢森堡盈余比率更是高达11.6%。而且大部分价格和成本竞争力指标都显示,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早期阶段各国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拉大。这无疑会对欧元区的长期发展和成员国间的协调带来更大的考验。

临时性原因 金融危机的冲击是造成欧元区国家财政状况骤然恶化的导火索。危机导致的财富缩水使得政府自身收益减少,而为了刺激经济、稳定需求和向金融市场注资,又不得不加大公共开支、减少税收,从而造成了财政赤字的大幅攀升。由于欧洲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经济的不景气加上债务高企,前景不被看好而引发债务危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国家本身的沉疴希腊等国家的经济结构、运行状况、行政效率等本身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的失调。早在2004希腊政府就承认,当初加入欧元区时,为了满足欧元区严格的趋同条件,他们就曾在财政赤字数据上动过手脚。而加入欧元区后,希腊的财政状况也屡屡无法达到《稳定与增长公约》所要求的标准。存在财政问题的何止希腊一家,僵化的福利制度、缺乏稳定的增长动力,使得欧元区国家一直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不堪重负的养老金体系和不断恶化的劳动力市场使得欧洲国家政府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普遍很高,次贷危机的冲击无非是加快了这一进程而已。

总之,欧元区本身制度安排的软肋以及形成的内部结构性弱点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临时外部性因素的冲击下,形成了压倒欧元区成员国中差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欧洲经济发展展望及对中欧经济关系的影响

综观欧洲,尤其是欧元区经济现状,尽管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好转迹象。然而,依然脆弱的金融市场和银行系统,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不断恶化的政府财政状况,给欧洲经济的复苏造成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据估计,欧元区国家的公共债务将在2014年达到GDP的100%。同其他经济体相比,欧元区各国总体的救市力度相对较小,经济刺激规模也不大,对于提升国内需求所产生的作用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缺乏活力,深层次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加根深蒂固。而去年年底在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元区成员国中爆发的债务危机,更是给急于摆脱危机阴影的欧洲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影响到了欧洲整体的退出策略的实施,欧洲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一个长时间的调整和低迷中。

篇7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后金融危机时代

引言

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危机,世界经济市场大环境严重低迷,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订单数量锐减,产品严重积压、滞销等情况普遍存在,企业经济效益极度降低,企业发展严重受阻。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企业亟需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适应新时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1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特征

1.1企业经济管理呈现出综合性趋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趋向于对内部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产品的成本预算、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管理,试图恢复以往的生产效益。

1.2企业经济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联系更加密切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要想迅速走上正轨,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联系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工作,这就必然会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人员与资金的调配。企业只有实现内部协调,才能为自身经济运行提供良好氛围,收到良好的管理成效。企业的所有工作都与经济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管理工作涉及企业所有员工和部门,与个人收入、企业效益紧密相连,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划。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密切联系,有助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1]

1.3企业经济管理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在财务指标上,企业管理者通过月度、季度、年度各个阶段的财务指标获取企业发展动态情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对企业发展计划进行阶段性的调整,进而制定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2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经济出现了较大波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发展较为缓慢。我国企业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现实,通过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全球经济经历了负增长时期后,企业在下一阶段发展中力图突破金融危机造成的束缚,这就造成了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间对于优势资源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得以生存,我国企业应该摒弃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优势。[2]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曾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也因此暴露出诸多弱点。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我国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企业人才分配不合理,内部管理失调,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创新实力较弱,员工综合素质不高。因此,我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很好的面对经济危机。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企业需要努力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逐步恢复企业经济实力,转变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应立足现实,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探索自身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把控企业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途径探究

3.1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

更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创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前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理念的指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应该更新观念,改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立足现实,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做出正确判断。企业管理者应首先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积极将危机管理意识、企业发展意识等重要理念引入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来,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进行企业管理工作,并通过对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来传递管理理念,使企业少走弯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尽快走上正轨。企业在更新自身经济管理理念后,应适时引进新型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积极总结,努力探索,最终确定符合本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3]

3.2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猛,为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实现多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起独特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远程操控,实现异地审计、远程数据传输,第一时间发挥财务工作的应有功效。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实现领导对财务工作的实时监管,促使财务工作更加透明、更加严谨。另外,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财务数据库,集中管理企业财务。财务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使财务管理工作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实现严谨化;另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可以使财务数据更加精确,更新数据更加及时。先进的财务技术软件还能为企业经济管理者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及数据发展趋势报告,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及时评析和预测,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在促进财务管理多元化的同时,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支出的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完善财务支出管理制度,实现对财务支出情况的规范化管理,让企业的各项费用在支出与报销时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应保证制度落实到位,例如公车使用、人员接待、差旅费等的支出等都须按照规定办理。[4]企业财务支出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控制资金流向,确保企业资金合理利用,帮助财务人员做好预算,切实实现企业开源节流。同时,财务预算工作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企业应该予以足够重视。基于国家当前的财政政策,企业应建立起科学的预算体系,帮助企业评估市场风险,做好预防工作,保证企业更好的适应外部市场,在新形势下平稳运行。[5]

3.3创新企业经营策略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该加强对经营策略的掌控与创新。企业经营策略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经营策略的转变包括组织结构、经营观念等方面的转变与创新。企业应该不断更新经营策略,积极推进组织结构重建,多采用柔性的组织结构,增强管理工作的弹性,加大企业经营观念建设幅度。企业经营的核心策略包括加强企业联盟和提升品牌意识。加强企业联盟是指,企业可以与同类型企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合作,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稳定的经营联盟关系,摆脱企业孤军奋战的经营模式,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企业抗风险、抗危机的能力。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创新品牌理念,提升品牌意识,努力树立自身特色品牌,运用品牌效应,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扭转不利局面,促进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3.4创新企业协同合作模式

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形式下,协调合作是形成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与包括供应商和经销商在内的外部业务伙伴的有效协同合作,可以促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财务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协同力量,积极推动产业链建设,发挥产业链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保障。

4结语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积极推进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利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内部经济进行管理,才能平稳度过缓冲时期,恢复经济增长态势,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柯楠.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14):29-30.

[2]黄欣.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10):4-4.

[3]杨艳.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讨[J].时代金融旬刊,2016(9).

[4]屈展.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5):57-57.

篇8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7-03

一、创业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彼得·德鲁克提出。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一种通过创业活动,以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依托,以知识创新、创意和创造力为核心要素,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管理型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更加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和灵魂,它与创业的互动融合构成了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和创业活动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2)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物本”经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特征,具有极高的物质依赖性,经济增长建立在物质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而创业型经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作用,重点发展以技术产品、知识产品、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解决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低质化的瓶颈问题,促进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3)更加依赖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创业型经济需要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而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对创业、创新和就业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了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小企业是创业型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途径。(4)高风险性。中小企业是初始创业的主要方式,而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配套政策不完善和市场竞争环境差等问题又恰恰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使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业型经济

国外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但消费不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更加突出,绿色贸易壁垒增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创业型经济就成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创新型经济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要解决国外市场需求缩减和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弱化或者纠正原有的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国内市场的培育、开发和扩大,实现向扩大内需的转变。实际上,扩大内需的实现必须创造更多新产品、培育新需求和促进尽可能多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创新型经济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方式。(2)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抢占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和推动国家创新的重要依托。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巩固和扩大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掌握更多主动权,也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依托创业型经济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保障。(3)发展创业型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就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就业渠道和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有限的中国而言,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也证明,创业型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具有巨大作用。据统计,仅5%的成长型创业型企业可以创造77%的新就业机会。

二、创业型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创业型经济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核心特征,又是其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的争夺,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作为创新型经济微观经济形态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中取得较大进展,但相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而言,其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上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传统产业或者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新产品开发有限,主要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过“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主要是其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的结果。在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形成新的需求领域,是创业型经济赋予中小企业新的历史使命。

(二)中小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型经济是对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纠偏,它通过开发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技术产品、信息产品、创意产品,形成低碳化、高技术化生产销售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增长。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短期效益增长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小型企业应实现产业选择的新转向

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以及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往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利润微薄、竞争力不强。而具有先导作用、高竞争力的知识型和高科技型企业则相对不足,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创业型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应实现新的产业转向,由传统行业转向知识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三、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方向及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与创业型经济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需要中小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而且缺乏中小企业的支撑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实现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其必须选准转型基点、把握转型核心、优化好转型路径。

(一)转型基点: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需同时兼顾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所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利用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强制性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反倾销、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市场准人等方式限制、阻止国外产品进口的趋势必定更为严厉。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履行更大的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掌握更多的竞争主动权。中小企业所处在的传统行业和产业链低端,是最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环节。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过于追求效益的高速增长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往往对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重视不足,这就出现了企业效益短期增长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管理资源不足等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跨越性造成的,甚至还可能会带来倒闭的风险。0而现实中,中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其不仅体现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上,还体现在产品质量低下、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上。当前社会出现的毒奶粉、毒胶囊、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既损害了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又给企业带来了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倒闭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更要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其转型的根本立足点。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消费者权益、商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高位增长与长远发展、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关系。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原材料和废弃物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由“高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二)转型核心: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基石。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产品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在竞争处于劣势的关键所在,其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实现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企业内部而言,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业型经济以企业家的创新和创意为基础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改变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将创新思想和意识传送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贯穿到各项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培育和发展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政策制定上,要加大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创新方向上,既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又要加大对绿色、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力度,力争在新技术领域掌握更多主动权,以适应未来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创新方式上,坚持企业内部创新人才培养与外部引进、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与技术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技术研发联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能力,开发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企业外部来看,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在直接资助、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创新扶持激励机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瓶颈难题。持续推进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水平。完善知识产品保护制度,在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咨询机构和无偿救援组织等,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咨询、纠纷调节和维权创造良好环境。

(三)转型路径: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多元化转向专业化

(1)由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依托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的高度消耗是众多中小企业获取市场空间和利润的主要方式,但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低成本策略并不是创业型经济所倡导的,其或许可以为企业创造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建立持久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无法与成熟的大型企业竞争,实现长远发展。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依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必须向“专、精、特、新”的产品的高质量化和服务水平的高水准化发展。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和强化自身优势,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移,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塑造产品品牌,通过提高产品和企业品牌形象及知名度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特色,以高效、优质、特色服务优势构建企业新的竞争点。(2)由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技术水平有限、资金不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决定了中小企业难以与同行业成熟企业进行抗衡。而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步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竞争”转为“合作”。未来时期,中小企业如果继续沿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将难以奏效,实现联盟竞合才是明智之举。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分析企业资源、优势、能力和发展定位,通过企业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接受大型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依托大企业的资源、资金、技术优势解决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瓶颈问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建战略同盟。利用自身的技术、生产或者服务优势与其他企业参与合作,通过风险、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力。(3)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实践证明,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中小企业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并不足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必须专注于优势领域或价值链环节。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根据市场细分和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和调整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机制创新等方式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对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或者环节,应予以外包、出售、切割或关停,集中技术、资金和人力发展核心业务。

注释:

篇9

一、主要影响

(一)对工业影响,特别是对资源型产业影响大。该市工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缺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和金融危机冲击最大,整体抗风险能力弱。目前,有色金属均价从高点时的每吨2.5万多元降到最低点的7400多元,煤炭从每吨650元降到310元,白银从每吨460多万元降到210多万元,跌幅均达到1/2以上。一些过去的利税大户出现了较大亏损,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停产、半停产的达到1/3。该市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多,中小企业往往受金融危机的波及相对较快而接受政策支持的传导相对滞后,因为融资难、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目前有不少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

(二)对就业的影响,特别是返乡人员就业创业难。该市外出务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等地,而这次金融危机对广东冲击最大,去年仅珠三角破产、倒闭企业就达7000多家。目前该市从珠三角返乡的人员已达6.7万人,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多。加上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等,今年需要就业的人数陡然增大,而社会一时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创业的空间也有待于扩大,就业供求予盾非常突出。大量的人无事可做,不但危及生计,影响需求,还可能无事生非,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对消费的影响,特别是房地产等市场低迷。金融危机对股市、房市、车市等造成直接影响。去年下半年来,该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7.2%、11.4%,商品房空置面积和滞销商品住宅同比分别增加21.8%、32.6%。危机导致居民收入下降、财富缩水,削弱了人们的消费信心和能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四)对财政的影响,特别是减收增支压力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困难给税收带来直接影响,再加上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和让利于纳税人的政策,近期也必然造成财政减收,预计今年该市这方面将减收近5亿元。中央为扩大内需推行的惠民利民政策有些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又进一步加大了增支压力。今年1月份,该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7.6%,而同期一般预算总支出同比却提高了35.2%。

(五)对金融的影响,特别是有效信贷投放的难度加大。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量企业陷入困境,效益滑坡,企业存款下降。今年1月末,该市金融机构企业存款比年初减少6.09亿元,下降5.45%,同比少增18.01亿元。企业投资信心降低,对银行信贷需求减少,而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预期也降低,符合要求的优质信贷载体减少。1月末,该市短期工业贷款比年初减少1.04亿元,下降4.23%,同比多减0.95亿元。加上收入增长趋缓,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消费信贷需求减少。1月末,该市个人贷款同比少增1239万元,增幅回落25.81%。

凡此种种,使得银行有效信贷投放难度加大。

二、相关对策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尽快走出资源依赖困境。进一步加大区域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资源产业精深加工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民营经济规模化、转移产业集约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培植产业集群,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二)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帮助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与异地输出并举,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就业服务与维护权益并重,重点开展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府补贴的技校教育、免费职业培训、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活动,加强与沿海、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的联系,定期为返乡农民工举办专场招聘会,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用工单位招用返乡农民工等,促进返乡农民工稳定就业。

(三)努力开拓财源,增强政府财政实力。在大力促进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实行结构性减税和让利要求,切实深化地方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税源分析,努力开拓财源,寻找增减平衡点,增强政府财政实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特别是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加强国有资源整合力度,保证重点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拉动城乡居民消费。加强政策引导,使消费由城市向农村转变,消费群体由高收入向中低收入群体转变,消费产品由家电向房子汽车转变。重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确保各项补贴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加强财政支持农村市场建设的力度,认真实施“家电下乡”工程,拉动农村消费。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区域经济一体化 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

(一)区域金融的扩大及深入发展

现今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形式。虚拟经济的扩张又主要与金融相关,包括金融秩序、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这些金融表现又正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连通性,推动着实体经济(制造业、采掘业、加工等工业)的发展。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曾提出过“将廉价的虚拟经济转化成实体经济”与“经济一体化”双赢的美妙构想,那么,多年之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将有达到双赢的可能。

(二)成员国之间各行业横向分工水平程度相当,是一体化得以发展的基础

产业的国际分工,在发挥各国专业化优势的同时,又发挥了规模经济的效益。以此为基础的区域集团不易破裂,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比较优势,当遭受全球性的危机时,各国承受的压力相当。同时,若成员国的产业水平较低,其遭受风险的危险就越大,相反,若产业水平较高,其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稳步发展的几率也就愈大。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内部成员国总体劳动水平较高,生产成本较低,且与世界最低生产成本相距较小

一体化的形成通过贸易转移带来利益。若成员国形成同盟后,与同盟国的贸易往来成本高于非成员国的贸易成本,那么,集团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将受到相当大的制约,也就缺乏巩固的基础。

(四) 成员国内部的供应与需求弹性要求比较高

一体化的组建,撤除了各种障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和消失,大大减低商品的价格。若成员国的昂;需求弹性较大,那么需求会大幅度的上升,从而出现贸易创造,增加社会福利。同样,若生产弹性较大,生产障碍消除后,可迅速增加,替代从非成员国的进口,提高社会福利。从另一角度看,当金融危机卷入区域体中时,因起源国的本币贬值而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若需求弹性大,从国际贸易转移角度分析,其创造的福利也能保持正值。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金融危机的是怎样传播,以至全球蔓延?其主要是以“溢出效应”为传导机制。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的流通是其主要渠道。贸易溢出是指一国投机性冲击造成的货币危机恶化了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或几个)国家遭受投机性冲击压力。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的,即一国金融危机造成的货币贬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对于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国内经济(国民收入减少)而减少了向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的本币贬值使得该国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下降,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损坏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基础;本币贬值使得贸易伙伴国向其进口的商品、劳务价格水平下降,导致贸易伙伴国的价格水平下降,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使得其居民对本币的需求量减少,于是本国居民兑换外币数量增加,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减少,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力下降,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出口部门),若政府期望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国内失业压力,就可能诱发投机性冲击。另外,本币的贬值,损害了本国经济,使本国国民收入减少,对贸易伙伴国商品、劳务的进口需求减少,从而使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量下降,贸易收支恶化,诱发对它的投机性冲击。投机性冲击的诱导,导致货币危机,造成其市场流动性不足,迫使一个市场上的金融中介清算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在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上的资本大规模抽出者,在此国的大量资本的外逃,从而造成另一个市场对流动性不足,即金融资本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溢出效应”,并非仅存在于两个联系体之间,而更多的是产生连锁反应,影响第三国或更多的经济体。

三、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从静态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益的影响

1.贸易效益

金融危机产生的贸易效应危机,主要在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一体化集团。以东盟国家为例,在此次危难中,身处全球金融危机漩涡中心的美欧日市场多年来一直是东南亚主要经济体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其国内需求已经并将继续出现下降,甚至还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海外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出口急剧下降,将东南亚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经济拖入泥潭。

2.福利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会产生福利效应。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初的几年间,墨西哥的就业率增长了17%,新增加了150万个就业职位,加拿大的就业率增长了15%,新增了230万就业职位,美国就业率增长了12%,新增加了220万就业岗位。而在当下,美国顶级机构的破产,自身失业人口创历史新高。失业人口向他国流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社会福利水平受到影响。再者,各国政府积极拨款救市,使用于福利的资金减少,加重了效益的负担。

3.投资效益

投资创造效应是区域集团经济效应的重要部分,其来源包括区内成员国相互投资的增加,何区外非成员的投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为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已有了联合关系,也会以因资金的短缺而引起投资来源枯竭或现有资金抽逃。另一方面,为补救金融市场,各国政府的大规模救市,扩大内需,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这将造成需求的增加,但因缺乏资金,生产滞后,造成供需不平衡,原本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二)从动态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的影响

1.利于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出现

此次金融风暴背景下,各大政府救市背后,孕育着新的经济政治体制革新。欧盟以图改造自由经济模式,推崇国家集权经济模式。这样的形式不难看出,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试图改变战后至今,一直以美国为主导的局势。重病之后寻求治病的方式,世界各理性经济体也一样。主体国家的利益不同,地位权重不同,新体制争鸣局势的出现成可能。这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各集团内部成员国宏观调控影响度加深,一体化区域的相互影响控制加强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技术不够成熟,进入监管秩序失衡,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引起全球总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的供给的过剩,是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各联合经济一体化主体国家,必须扩大自身与关联方共同市场的监管与控制力度。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内部成员间及与其他发达的第三经济一体化主体,也会加大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吸收,力求改变实体经济受虚拟金融的强大牵制。

3.对以实体制造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也带来一些机遇

实体业的受限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一体化集团是其发展受阻的因素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以欧美为主的金融风暴的席卷,在其投资难度加大,各投资商必将寻找新的投资出路,这就有可能对出口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一种“到逼机制”。这样,迫使企业升级发展,加快追进步伐,并且,从长远看,世界范围内,大量资金寻找投资机会时,会避开因金融危机处于动荡中的发达经济体,而选择高增长发展中经济体作为新目标市场。同时,对于后者而言,还有吸纳国际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的机遇。

4.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