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和科学发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和科学发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和科学发明的关系

篇1

男性梦中爱表达,女性梦中感情多。男性常做与活动有关的梦,通常以室外或陌生环境为背景,与本人的职业有关:而女性的梦则多与感情有关,以室内为背景,如在家、宿舍或办公室里,梦中的实物往往是家居用品或服装等。

男性的梦比女性的梦积极活跃,并带有进攻性和挑衅性,他们做梦的内容较多涉及职业、竞争、声誉、财产。50%的男性做梦得过大奖,一半男性梦见自己一夜成名。男性的梦很少有特别烦恼的事。但65%以上女性的梦与紧张、烦躁、悲哀和压抑内容有关,反映出一种不安全感。女性梦中反映的内心世界要比男性更丰富多彩。

大部分男性在梦中曾与漂亮的陌生女性发生性关系,并能在梦中得到较多的。而女性在梦中与男性的关系更多表现在感情上,经常是与男性有段罗曼蒂克的交往。女性有时也梦见往,但做这类梦的次数不如男性那样频繁。女性梦中的主角常常是熟人,出场人物比较多,情节也很曲折。而且女性常常能把梦中的事情生动地回忆起来。

梦受生物节奏影响。生物节奏对女性的梦的影响较大,如女性月经来潮时做梦内容就与平时不一样。妇女怀孕时会更多的梦见动物,在怀孕前3个月,多梦见小蝌蚪一类的动物,半年后会梦见小狗和小兔,临产前会梦见猴子和大猩猩。

篇2

关键词:仿生;桥梁设计;应用

一、仿生法的涵义

仿生法是人类对自然界生物自身形式或其运动状态进行模仿,利用其相似性来发明创造的一种学科。就目前而言,仿生法已经被应用到很多学科中,包括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并在各自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然界是一切生物的起源地,可以发现,自然界蕴含着宇宙的智慧,也正因如此,自然界中生物的组成结构往往比科学发明更先进。仿生法将自然界的智慧与各个学科相结合,更好的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在桥梁设计领域,桥梁设计师把感性层次的的自然智慧转化为可以度量的理性数据,经过总结分析形成一门系统的桥梁学科,以指导桥梁设计人员的桥梁设计工作。

桥梁设计是工程质量的前期保证,一是关系到后期的施工,二是关系到人们的安全使用问题。桥梁设计师作为桥梁设计的主体,对桥梁设计的质量以及安全都起到关键作用,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更是对桥梁的外观和结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仿生法作为一门先进的学科,已经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因此,一个具有仿生法理念的桥梁设计师必然会更好地实现桥梁功能与造型的不断创新,这对于推动我国桥梁事业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仿生法的理念与实践

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各种生命结构已经呈现出非常合理化的状态。它们具有小巧、灵敏、高效的特点,现在很多科学领域都引入了仿生法,仿生法理念为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概念,通过对仿生法理念的应用各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仿生法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类来研究仿生法。宏观仿生法主要研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外部造型、表宏观仿生面纹理、力学构造特点、生物材料性能、生物的运动方式、行为规律、视觉意象等,微观仿生法则研究生物体内部微观系统,重点研究生物体能量转换、内部神经反应机理、信息传递处理和行为调控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等。在工程研究中,主要是研究生命系统中的结构或功能如何应用到工程技术中来实现其价值。通过研究资料分析仿生在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然后建立模型,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仿效生命系统,最后设计、制造出工程结构。

三、仿生法在桥梁设计与优化中的应用

人源于自然,因此从潜意识里对自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因此在桥梁设计工作中,很多思路和理念都来自于自然界,如果仔细观察目前的桥梁,可以发现,有些桥梁造型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仿生法在桥梁设计中已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仿生法可以分为宏观仿生和微观仿生两大类,同样的,在桥梁设计中亦包含以上两类。然而,不管是宏观仿生还是微观仿生,按照应用来分,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即功能机理仿生、形态仿生以及结构仿生。

(一)仿生法在桥梁功能机理中的应用

仿生法中研究的生物,主要指的就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而对动植物的机理研究又是仿生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机理研究主要研究与动植物相关的力学、动植物的运动形式以及植物的能量转换等。事实上,这类仿生人们很早以前就已经参与研究,例如参照鸟类的翅膀来对飞机两翼进行设计。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明与自然生物之间虽然有很多通性,但是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仿生法的发展并不只是一个纯粹模仿的短期过程,而必须经历一个不断纠偏和调整的长期阶段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显而易见,桥梁在使用阶段,桥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对桥梁自身的正常使用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确保桥梁使用阶段的质量和安全,在桥梁设计阶段就必须全面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并寻找出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参照动植物的机理来进行桥梁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桥梁设计问题,一个成功案例是德国一所大学的生物研究,研究人员对某种巨型植物的刚度进行试验,发现这种巨型植物能够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形态来适应外界的压力,于是研究人员得到灵感,将此原理应用于大跨度桥梁的桥墩和桥塔,使得设计出来的桥梁能够很好地协调各个方面的压力,从而发明出有生命特征的大跨度桥梁,对当代桥梁设计的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仿生法在桥梁形态上的应用

最早的仿生法桥梁设计师对仿生桥梁的设计是一种纯粹的模仿,设计出来的桥梁形象怪异,甚至有些脱离实际,造成施工难度很大,有的根本无法与施工技术相匹配。随着设计人员设计理念的成熟,桥梁设计师渐渐意识到,仿生法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需要立足于实际状况进行设计,脱离实际的形态仿生是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例如,尽管自然界中很多的生物形态具有很好的仿效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桥梁施工中,则很容易面临负荷超重,结构复杂,没有可靠的施工技术等问题,因此在桥梁设计中,必须根据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地运用仿生法理论,严格分析其可行性,确定其实际可行了之后才能进行桥梁的设计工作。

(三)仿生法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如果注意观察,可以发现在生物界中,有许多动物的骨骼结构、植物的外形结构均对桥梁的结构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另外,随着生物学科的迅速发展,生物知识不断在日常生活中普及,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自然界中更多的生物结构形态,而这些结构形态无疑为桥梁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设计思路,如果可以将这些生物结构应用于桥梁结构,则桥梁设计必定会有愈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自然界的生物充满了宇宙的智慧,许多结构均有完美的对称性和实用性,一旦将这些原则恰当地运用到桥梁设计中,那么必定可以设计出低耗能、高质量并拥有美好外观的新型桥梁。

结束语

大自然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导师,拥有无穷无尽的知识让人类去挖掘和学习。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各种产品的设计灵感均或多或少受到大自然的启示。同样,桥梁设计中仿生法的应用对于我国桥梁设计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这种新型的设计理念为桥梁设计师们提供了和谐、新颖的设计思路,也是我国“科技强国、创新强国”战略在桥梁事业中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高聚福.空间结构仿生工程学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马修・韦尔斯.世界著名桥梁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5~37.

[3]刘福林. 生物群落结构原型的仿生法模拟[J]. 生态经济,2008,16(7):151~154.

[4]王书荣. 自然的启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8~21.

篇3

【关键词】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 观察能力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希望给大家以启迪。

一、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观察、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得到平衡发展,两大脑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开发主要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鉴于此,我发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优势,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一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开齐开好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三是调整分组实验的时间,改新课后的验证性实验为新课中的探索性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通过调整,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转贴于

三 、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也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质疑对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质疑,使之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奥妙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形形的生命现象为学生质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个优良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另外,列举一些名人和同学中由于善思好问而取得巨大成就和优异成绩的例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难。应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提问者,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没什么意义,都必须认真解答,与此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一时难以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给予回答。总之,学生能否质疑,质疑水平的高低,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正确的态度永远应当是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篇4

关键词:培养兴趣、思维发展、创造能力

正文: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现代科学认识论表明,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实验,而起点是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使实验教学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有利于”而已;而现今的实验教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它的教育理念落脚在“培养”上。

1、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方法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此话是对实验与掌握知识关系的通俗概括。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游戏、观察、实验、操作等亲身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要使你的学生尽量看到、感到能摸得到的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临出现的疑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为让学生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1)将一不漏气的透明薄塑料袋的口张开,再用线扎起来,用手捏住一端向前移动,问学生袋里有什么呢?发生了什么现象?(2)吹灭点燃的蜡烛,观察冒烟的样子,启发思维,空气是怎么流动的呢?在学生感知空气存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说出空气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发言踊跃,气氛热烈,最后老师借助谜语归纳。“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少不了”。语言形象活泼,容易记忆,同时又能传授了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易懂,记忆深刻,效果极佳。

2、实验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生通过对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的观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经过多方信息反馈,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加工,从而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结论,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意识的去做每一步实验,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动手,而不注重学生动脑(即思维)。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设计了好几项实验,每一项实验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活动一:感觉空气。用塑料袋子装满空气后,用各种方式感觉空气的存在,并用语言描述。

活动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把一只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用另一只手把第二只杯子斜着放入水中,使杯中灌满水。在水下,把两只杯子移到一起,倾斜第一只杯子,使它里面的气泡飘到第二只杯子里,两只杯子各发生什么现象?

......

实验的结论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教无完法,必有佳法”。只要按照教材和紧扣大纲,采用科学方法,实验教学必然会日臻完美。

3、实验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利手段

现在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整个课堂上,学生是演员,在教室里尽情地表演。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协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服务,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放手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独立发表见解,自由争论,教师在其中因势利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当然,这要求教师花费精力,学生得有一定的基础,教师也要下很大的功夫,但收到的效果是令人瞩目的,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5

关键词:科学教学 素质教育 科学意识 生活化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我们在重视德育、语言数字等的教学时,能轻视自然科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吗?可以发现,我们的学生是解题高手,却是科学发明的奴隶。回顾世界“诺贝尔”的获奖者,我们中国人却寥寥可数,不得不让国人深思,原因何在?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下的教育缺乏对自然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重要素质的科目,它所培养的相应能力是某些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农村小学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科学教育会面临好多的困难,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培养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现在小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对于现在的农村小学而言,由于基础设施差,教学条件落后,严重地影响了科学课的正常教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如何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教学,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一、注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这样,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地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途径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师自制教具、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本节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果。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了增强。

五、教学中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保证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篇6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体地说,创造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1.独特性。观点新颖,别出心裁,能打破常规,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定势所约束。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独到之处。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

3.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教师所教的知识,遇到具体问题要灵活思考,活学活用。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灵魂就是培养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1.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作为美术教学,一统化和标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无情地束缚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笔者在美术课堂上常用讲故事、猜谜语、比赛、游戏、实验和欣赏名作等愉快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2.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不断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新打好坚定的基础。例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需要宽松的思维环境,有了宽松的思维环境,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良好的思维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创设激发思维的环境既包括课堂环境的布置,也包括思维情境的营造。例如,笔者讲授贺卡的祝福语,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愿望。又如,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4.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创造性思维。启发可以打开学生思路,活跃情绪,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创造思维变成画面。“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选用大师的作品或以前学生的作品,为学生提供创作思路,创作题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构图、造型、色彩以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帮助。

5.充实课外活动,为创造积累素材。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和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每学期笔者都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如年画比赛、中国写意画比赛、各种剪贴比赛、泥塑比赛,材料各异的立体手工制作比赛等,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是锻炼学生创造力的大擂台。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篇7

【关键词】 幼儿 科学启蒙 艺术融合

1 探寻科学和艺术融合之路

在幼儿园课程提出“整合”的今天,在我园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时间跨度长,成果积累比较明显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和“艺术”相融合的实践研究,不仅为培养既具人文精神、科学头脑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第一根桩基”,而且能使我园的改革与发展走向全面、和谐,实现培养“完整”儿童的远景目标,为我园在原有办园水平基础上“先一步,高一层,创一流”的发展提供更加明朗的方向。为此我们将“艺术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列为主导幼儿园改革和发展研究以及课程园本化研究的重要主攻方向,明确了研究指向: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主体,有机地融入、整合艺术文化内容。

2 找寻科学和艺术融合之法

2.1 用文化的力量激发科艺渗透式的活力。校园文化是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它对全体教师和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我园在校园文化的构思上,以“科学启蒙教育”特色为基础,将人文情、艺术感、民族风、世界林贯穿始终,将小园做细、做透、做精、做实。

2.1.1 以精神涵养为本质,提升文化理念的内涵品味。环境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净化着孩子心灵,启迪着孩子智慧,陶冶着孩子情操,提升着孩子素质,进而有效地推动着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以“以生活科技启蒙为根,提升幼儿的智力潜能,以艺术创意为泉,焕发幼儿的创美活力,以人文熏陶为脉,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并根据幼儿园现有的园本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不断地融合通达中,提炼出属于该课程人本化的“融”文化:融怡(根于心,表于容,唯有和悦,使情意融怡,则共享喜乐)融畅(内与外,教与法,唯要贯穿,使德理融畅,则共赢成长)融彻(你和我,我和你,唯求通明,使沟通融彻,则共思发展)。

通过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逐步积淀、凝聚在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物化的环境设施中,倡导特色、丰富载体,形成了崭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提出了“探究科学之迷、融通科艺之本、诱发科学之思、创造科学之美”的环境建设的目标。在思想观念、整体构思、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努力营造“科学益智、艺术冶情”的特色环境,提升了幼儿园气质的发展、推进的幼儿园特色的凸显。

2.1.2 以教育无痕为追求,强化环境文化的启智育人。我们把“价值性、动态性、连续性、艺术性”作为环境布置的指导原则,挖掘每一次布置的教育意义;即反应幼儿当下阶段的学习情况,又注重相邻布置间的联系 ,体现出环境布置的艺术美感。

重视区角小环境。从区角设置、主题墙呈现等方面入手让孩子沐浴在科艺的氛围之中。在班级的科艺区内,孩子们通过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在自制科学小玩具中探求科学知识、发展艺术技能。

巧用生态小乐园。在每个班级的自然角中,绿意盎然的植物、充满生机的小动物牢牢抓住了孩子的眼球。“一滴水”、“数滴水”的标志诉说着植物的喜水程度, 教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情况设计的不同管理方法和记录方法更让孩子在这种植饲养、观察管理、探索记录的“小乐园”中乐此不彼。那一个个美观、实用的种植器皿则是教师利用废旧物改造而成,那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陶土器皿可是出自孩子们一双双小手。

2.2 用课程的力量构建科艺一体化的基石。园本课程文化是幼儿园特色建设的立园之本,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基石,在幼儿园课程提出“整合”的今天,我们让“科技·艺术”握起手来,以融合教育为切入点,积极挖掘园本特色,对原有的科学启蒙课程进行了梳理、提炼和改造,形成了符合当下我园科艺融合所需要的课程文化。使幼儿在科学和艺术素质、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与身心发展等方面得以培养,使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在连接中产生互动。

2.2.1 依托幼儿生活经验构建园本课程。科学为生活服务,生活发展了科学;同样,艺术丰富了生活,生活创造了艺术。离开了人类生活的舞台,艺术便失去了它挥洒的空间,科学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当我们进入生活与自然,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环境,我们能处处感受科学与艺术的魅力,随处可见的食品、日用品、建筑物等都孕育着挖掘与创作的素材,所以我们立足生活原型,挖掘地方资源,努力捕捉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紧紧围绕生活与自然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主题活动。

2.2.2 遵循课程结构规律构建园本课程。为凸显科艺特色,我们认真拟定了课程模块,在思考模块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挖掘科艺融合的因素,并分阶段、分主题、分层次合理制定实施。

初步形成了以“探究、融通、诱思、创美”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模式,培养幼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用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科学, 使科学的物理世界、艺术的精神世界有机结合,让幼儿的科学知识得以再认,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创造能力得以发展。

2.3 用中心的力量彰显科艺交融性的室场特色。著名学者钱学森曾说过“艺术的东西往往蕴含科学,科学的东西往往是艺术的。”我们通过玩美中心的建立,努力寻找科学和艺术两大领域的交结点,尝试在同主题下进行探究和创作活动,让中心室场成为孩子探索科学奥秘、感受自然科学之美、进行科技创作的小天地。

2.3.1 精心设计区域布局。我们设计了“玩美中心”,将“玩”科学与艺术“美”融合进中心的建构设计里。中心下设六个区域:探索区、制作区、拆装区、创意区、资源区、展示区。六个活动区域并不是横向的、平面的简单划分,而是纵向的、立体的分割。通过这样的分割,使六大区域,有机结合、相融互通,为幼儿的探索、创造、表达提供帮助,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活动重点,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中活动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高。

2.3.2 层层设置探索目标。“玩美中心”的游戏目标是开展室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室场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基本依据,目标越明确,活动过程就越有效。针对全园共用的室场活动特点,我们制定了具有层次性、发展性、整合性的科艺教育目标,并将目标进行分化和细化,同时每个游戏还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要求设立了(、、)阶段性目标,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由浅入深进行不同的探索活动,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有限”活动中追求“无限”的探究乐趣。

3 问寻科学和艺术融合之思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观念的不断拓新,我们发现研究中对于科学和艺术的“融合”的概念界定和具体的研究形式都要置身于更为广泛的空间中进一步拓展。

3.1 “融合”的内涵需要更明确与清晰。本着兼容并包、逐步渗透的思想,在主题课程、室场功能、立体环境中进行了粗浅的研究,要将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置身于更为广阔的文化和生态视野中,从更深层面建构科学与艺术教育的思想、理念及探索模式,建立一种长远的、根基性的联系,解读其精神实质。

篇8

摘 要 中华传统健身术理论建立于人体生命整体观之上,对于现代人机体、心理健康具有现实的价值;能够促进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传统健身术 社会 价值

一、前言

百年奥运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影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从现代健康理论要求,竞技运动不能满足人们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愿望。中华传统健身术以其动作轻柔徐缓,老少皆宜的特点,吸引更多人们,特别是在我国提倡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今天,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传统健身术的界定

中华传统健身术包括导引、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以祖国传统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的健心、健身的传统健身方法。

三、中华传统健身术的现代社会价值

1.祛病健身的功效

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1]”以老庄生命整体观的心性修养为主要思想来源的中华传统健身术的“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培养长期稳定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中华传统健身术练习中,通过自觉积极的心理定向过程不断强化,可以增强神经中枢活动的有序化,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内抑制状态,提高机体的生长和再生能力,还可以阻断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刺激,驱除和代替自身产生的消极意识,使机体得到充分调节和休整,引导人体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华传统健身术的探讨由定性的描述发展到科学、量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传统健身术对人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很好的调节和改善的功效,对慢性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2.道德教化的功能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的“道德原则与宇宙的最高根源联系起来,以为宇宙的最高本源即是道德的最高准则或基本准则,于是,很自然地主张求知方法与修养方法的一致,以为求知方法也就是道德修养方法。[2]”道德心理学家认为,道德对于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中华传统健身术始终将道德的教化放在修身养性的首位。强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的程度,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主张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累,这是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要调整好各种关系,又都与个人的道德水平,道德境界密切相联。“修真必自戒始,”更是把诚实坦率的道德要求视为修性养德的要旨。

康德认为,认识最多只能把握自然的规律性,达不到自由,因为自然的必然性同人的自由是对立的。但是人在道德上却可以不受外物和自己肉体物欲的摆布,而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来思想和行动。这表明认识理性中达不到的自由,在实践理性中人是可以达到的,这才是人之为人,人高于一切动物,并能使自己变得崇高起来的根本所在。人的主体性的最高点就是道德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是道德意识的自律过程,其核心为人是目的。

3.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作用

健身气功作为中华传统健身术的一种,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的疗效已得到了许多科学实证,而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许多成绩。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已经初步证明,气功对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主要有以下作用:“调节神经的功能,防止赛前过度紧张或兴奋性过低;能有效地控制注意力的分散和集中,有助于准确判断;发展和提高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消除运动训练和比赛后的疲劳;培养良好体育道德作风,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3]”科学地研究气功在竞技运动中的价值,为中华传统健身术与竞技体育的直接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合点,具有指导意义。

4.文化交流的功能

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是由民族的多数成年成员共同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多种要素和多种层次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其中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处于核心地位,它们规定了文化模式中的其它诸要素。

中国传统的重和谐价值观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以其不必依赖宗教的力量去推行道德,和不必依赖宗教去论证政治,而受到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重视,……成为启蒙思想家们理性主义倾向的思想先驱和他们“借以鞭挞旧欧洲的‘巨杖’。[4]”

从偏重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和西方一切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共同特征。在西方,由于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这一思维方式正为科学分析的方法所取代。而在中国,这一观念特别发达,其渗透延伸到医学、养生、天文、地理、政治等生活的各个领域。今天,西方启蒙哲学家已经认识到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和不足,注重综合整体正在成为西方现代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直觉思维方法受到现代西方科学家的重视。爱因斯坦曾表示:高度普遍的定律的寻求是没有逻辑途径的,它只有通过一种建立在对经验客体的理解的直觉上才能达到。说明直觉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是对实证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补充。

诚然,直觉思维必须建立于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科学史的研究,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对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有许多科学家在作出他们的重大科学发明发现之前接受过中国科学思想的熏陶。另一些科学家则在作出伟大成就之后对中国科学思想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例如量子力学的主要创立者玻尔,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等等,这使人们不得不得出结论:“现代的自然科学思想大厦不是西方的私产,也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哥白尼和牛顿的领地,这座盛誉的建筑物也属于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5]”

中华传统健身术是在传统文化之上的产生的文化现象,特别地吸取了传统文化的重和谐价值观和整体思维、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的哲学营养,使人们通过对中华传统健身术的功法与技术的学习,也能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交流的价值。

四、小结

中华传统健身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直觉体悟、返观内省的方式,可以增强神经中枢活动的有序化,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内抑制状态,引导人体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中华传统健身术将道德的教化放在修身养性的首位,强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的程度,促进人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中华传统健身术吸取了传统文化的哲学营养,通过其功法与技术的学习,能够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老子与科学的未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

[3]张全宁.气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前沿发展[C].第二届全国高校民族体育学术研究大会报告论文.1995.9.南京.

篇9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

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

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着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着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篇10

是某些死心眼儿的西方评委不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风韵吗?不像,否则《卧虎藏龙》就不会摘得最佳外语片的桂冠,吴宇森、李连杰、成龙、周润发等一大批华语影人的名字也不会在好莱坞主流制作圈子被炒得如此沸沸扬扬。是中国电影缺乏大师吗?也不像,因为威尼斯、柏林、戛纳这些国际一流电影节,绝不至于把如此崇高的荣誉授予一个满嘴陈词滥调的平庸之辈。那么,是缺钱,缺技术,还是缺题材?都不是。《英雄》一片3000万美金的投资,按美国的标准,也许算不上什么唬人的名堂,但就中国电影的一般制作成本而言,3000万美金,也就是2亿多人民币,则足以构成一个推出世界级大片的预算数字了。咱们仿佛也不缺技术。不是说上影集团早已斥巨资从美国购得先进设备,建成了国际一流的数码制作技术中心了吗?他们参与制作的《紧急迫降》中的某些视觉特技场面,就是好莱坞的顶尖特技专家也不得不啧啧称奇。接下来,就是题材。如果说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曾经饱受战火创伤,经历过无数心灵炼狱,而对于未来又有着满腔期待和想象的民族还缺乏电影写作的题材,岂不等于说爱因斯坦做不出一道小学三年级的算术题一样,成了天大的笑话!所以,中国电影不缺大师,亦不缺技术和题材,咱们缺的只是能将这些创作要素整合一处,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的管理经营系统。也就是说,我们的结症在于现有的电影制度。

制度是什么?制度就是由各种生产关系的经纬交织起来的运行网络,是实现对各种生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结构系统,以及为了确保这一系统实现运转效益最大化而制订的若干游戏规则。有一种结构,就必然伴有与之相对应的某种功能;当某些功能在运行过程中彼此冲突,就需要有对其进行协调的特定规范和约束。因此结构、功能、规则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系统赖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按照一般的说法,结构就是体制,而功能与规则就是所谓的运行机制。它又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比如作为一种社会产品的生产企业,它必须具有一种激励机制,以鼓励效率的提高;它又必须有一套规约机制,以保证利益的公平和有序;它也包括有特定的投融资渠道,以保证生产环节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还要有特定的与服务机构,为生产确保各种人才、物资的供应和各种社会。

举例来说吧,好莱坞为什么每年都有充足的剧本可供拍摄?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剧本审读制度”。首先,有某种地方性机构为大制片厂不断搜集发现可供拍摄的故事题材和情节梗概;然后又有另一类剧作人才机构为它们寻找合适的作家,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剧作大体完成后,便交由富有相当市场经验与专业水准的审读人员,进行剧作价值评估,只有那些经过再三再四筛选的佼佼者,才能最终到达某一制片人之手;最后,再由这个制片人通过某一法律事务所来买断剧作的拍摄权,并再次通过机构寻找影片拍摄的投资人。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导演、演员和摄影指导、美工指导,而制片人所做的这一切,只需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打打电话,便会有各种各样的单位,把你所需要的全部制作岗位候选人的名单送到你的手上来。

当影片的样片拍出来以后,又会有民意调查机构主动找上门来,协助你做市场预测和评票房评估,然后根据小范围试映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告诉你哪里需要修改和重拍。过去有一部著名的影片《漂亮女人》,原剧作的结尾,由大嘴美人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在与富商里察・基尔分手后,迫于生活不得不回到十字街头,重拾皮肉生涯。但在试映中观众普遍感到这样的结局过于残酷,建议制片人和导演进行修改,让里察・基尔开着大房车,手里捧着白玫瑰,爬上阳台把朱莉娅重新揽入怀抱。于是,一部原本带有现实批判意味的作品,就在这种平庸俗套的大团圆结局中,攀上了票房的巅峰。

由此不难看出,电影票房的成绩固然有赖于天才,但严密完善的制度才是滚滚财源的真正保证。人们不是欣喜于2002年的中国影坛爆出了一部《英雄》吗,但在我们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英雄》的神话又能重演几度?靠撞大运解救不了国产影业的危机,同样,靠个别天才和大片的一时喧嚣也捧不回奥斯卡奖。

如果说自80年代以来的几代中国影人,已然完成了民族电影美学自我超越的历史使命,那么,从现在开始,制度创新的全新课题就正在人们眼前逐渐展开。对此,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师和勤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市场的尊重和突破自身现有体制格局的决心和勇气。

追问明的影路

文/吴文水

小时候初学下象棋时,曾天真地以为知道了车、马、炮的下法规则,凭着不算笨的脑袋和不服输的劲头,再和各种对手多下下,自己的水平肯定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流年似水,我和同辈人一起走过春夏秋冬,一路奔近知天命之年,此时方才明白:即以弈技这等小道论,其中的奥妙历经几百年无数人的搏杀总结,早已酿成深不测底、宽不见边的大学问了。倘若不得名师指点,自己又不看棋书棋谱、不谙棋理棋道,仅凭匹夫之勇,即便疯僧入魔般痴迷一辈子,怕也只能做个输赢不关底事的棋迷,而很难奢望登堂入室,真正下出点名堂来。

与下棋相比,一部艺术影片的创作问世,无论是智力、人力还是财力,也不管是才气、名气还是运气,电影的投入都要巨大得多。当然,是个人都会抬杠:要说多,投入多不等于回报必然多,市场经济中不乏此例。要说大,比陆地广大的有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数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世界。何况电影原本就是人创造出来愉悦同类身心,展现艺术才华,承载民族情感,刻录时代印迹的玩意儿。问题是,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清高要求,可用于个人的砺志修身,而不可言及电影这类涉及面很广的群体艺术生产活动。

仿佛就在昨天,只要有人在空场地上支起一块白色的幕布,无须吆喝,很快就会不邀自至地围聚拢来一群男女老少,任你放什么片子,大家都会像叫花子吃舍粥一般看得津津有味。然而,世事的翻覆早已不须对证沧海桑田了。不出三十年,河东业已转到了河西。随着家用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的迅速普及,国内电影制作人的准入资格门槛的不断降低,进口影片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盗版影碟的无序竞争;尽管国内影坛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代导演的辈分已经排到了第七代,在境外摘金夺银的影片和影人可以数出一把,但还是挡不住观众的看片口味越来越刁,自费进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大影院不得已改为小影厅,露天电影成为新燕山夜话的局面发生……毫无疑问,中国电影的今天已经走到了一个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外部冲击潮涌袭至的十字路口。那么明天呢?中国电影人的路该如何拓展、延伸呢?

有部电影宣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其实,哪儿都一样。英雄泪也好,怨妇泪也罢,都无法左右商场、职场,更不能颠覆沙场、竞技场。电影是公众的幻梦,电影人的一切努力只能是吸引观众集体圆梦,在梦境中忘情神游,同呼吸共命运。

说到走路,似乎仅是稚童学步的事。然而成人走路也得继续学啊。君不见,走过险山恶水茫茫人海的徒步勇士余纯顺,因为路走得多于常人,因而自信也异乎寻常,最后却意外地倒在了无山无水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成为后来探险者的警示路标。同理,那些拍出无人喝彩、血本无归的电影的导演,哪一位是不摸门的菜鸟?

电影艺术不仅是综合的艺术、遗憾的艺术,也是技术不断更新、视角时时转换、评价因人而异、趣味众口难调、成败无法胜算的梦幻艺术。对前者,大家的认识趋同。对后者,人们的分歧很大。常话短说,咱们就拣几句聊聊。

技术是艺术的基础和出奇制胜的法宝。技不如人,对付着拍拍只需移动机位和动动剪子的影片还凑和,而像科幻片这类技术要求与时俱进的艺术电影,中国电影人手里要是没有硬家伙、真功夫,那就只好委屈同胞们睹进口片过眼瘾了。请看,上个世纪拍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至今还是惟一的国产彩色科幻片。而好莱坞从同期的《未来世界》数过来,新科幻片推出过多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格言已经传世二十多年了。科幻是科学发明的前瞻阐述也算不得新论。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动物克隆技术,并为人是否也可以克隆而争执不下。有鉴于此,我们仍以《未来世界》和《珊瑚岛上的死光》两片对比,哪一部片子更具有科幻意义和艺术水准,相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的人都会做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