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学前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学前教育专业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设置较落后

(1)课程内容较为单调。相当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依然使用传统的、较为老旧的课程教育内容,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边界不清、内容交叉重复、课程单一无味。

(2)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因为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观念落后或者教育资金不足,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依然存在偏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程内容重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性的课程体系、课程学习和技能学习,难以上升到灵活运用的程度,使得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泛泛的专业理论理解能力,而不具备熟练的学前教育能力。

(3)拓展性课程较少。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这方面做得不足:课程设置中缺乏拓展性的课程训练;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考虑不周;没有根据其个性提供专业课程选择的机会;没有为其提供掌握英语口语、音乐教学等专业技能的途径和课程。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就业难度的加大[1]。

2.课时设置安排不够合理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都存在课时设置过少、课时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如总课时设置过少,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一个学期不会超过20个课时;该专业重要的课程(幼儿游戏指导、活动设计与指导教程等)设置课时过少、开设过于笼统;教学方法课程(奥尔夫教学法、蒙氏教学法等)得不到重视,设置的课时非常短;拓展性、实践性课程(视唱练耳教学、简笔画等)的课时也设计得很少,等等。学生难以获得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能力,更难以真正得到学前教育能力的提升。

3.对师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

在大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育能力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相当高的学前教育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但是自身素质低下,难以为人师表。近年来,社会上学前教育机构出现的教师素质低下、对孩子施虐、诱导孩子行贿等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师德的教育,很容易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扩张。这对孩子成长、对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个人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化

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逐渐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与模式更加多样、课程体系日益科学完善;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基于学生就业需要的,为提高学前教育能力、个人技能以及道德素质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模式。

2.课程内容设置的实用化

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转为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和幼教事业的理念,提高学生学前教育中幼教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帮助其培养和熟练掌握某种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等等。在增强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需要,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2]。

3.丰富课程的内容

将学生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按照不同的领域划分为语言、健康、艺术、科学、社会等不同的方面,并进行分科教学,在每一方面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丰富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

4.增强课程实践性

结合学生今后的就业导向和就业要求,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专业技能、更符合学前教育行业需求的学生。学校不仅要根据学前教育行业的基本活动,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服务技能、保教技能,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待,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5.加强师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其逐渐养成愿意投身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觉性、具备认真从事学前教育的观念;对其进行适当的法律知识的培训与普及,严格要求自己,保证自己的行为合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品格,使其具备高尚的师德。

参考文献:

[1]王晓成,张佩萍,明廷华.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 2013(8):155-158.

篇2

关键词: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学前专业 可行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研究方法

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筹建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的意义

2.1.1增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顺应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针对全国和江苏省印发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学前教育的学科特点可以看出,大规模、有质量地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协调发展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为学前儿童配备专业性体育教师的学校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我国缺少专门培养学前体育教师的高等院校有直接关系。因此,如在我校开设融合学前教育和体育教育基本理念的学前体育专业,能顺应我国和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来的学前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不足,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1.2满足对学前体育教师的巨大需求增设体育教育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入园的儿童不断增加,以江苏省2010年进幼儿园的学前儿童数量为例,当年数量为74.5万,如以100人配备一名学前体育教师来计算,那么就需要7450名专业的学前体育教师,同时江苏省学前儿童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能专门培养学前体育教师的院校只有沈阳师范体育学院和广西幼儿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且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潜在需求。因此在“徐幼专”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学前体育教师的潜在需求,而且能填补江苏省乃至全国学前体育教育的空白,对促使学前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3增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满足体育专业设置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许多成熟的体育院校也针对这一状况,对体育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改革。如部分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的专业设置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目前,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再就业时却供不应求。同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广州幼儿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结果是相当乐观的。这些院校主要采取的是专科三年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二就已经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合同。由此,在我省高校增设学前体育这一新兴学科不仅顺应了当今体育专业设置改革的要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2影响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生源、教学基本条件、就业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说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

2.2.1生源因素分析

2.2.1.1据对普通高中调查了解,徐州市区2011年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就有384名,而江苏省2011年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有近万名,2012年全省体育考生有9681人,基本与2011年持平。可以说这些考生都是比较可靠的生源,数量是可观的,另外各职业技术类院校还可以从外省招收一定数量的考生。

2.2.1.2徐州市体校每年有30名左右的毕业生,按每个城市30名体校毕业生来计算,江苏省全省每年有630名左右的体校毕业生。体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或再深造,当前就业压力大,三年中专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中专生的资历和技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中很多学生会选择再深造,而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就业形势无疑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2.1.3据对全运会后退役运动员走访调查了解,每届全运会后因年龄因素要退役的运动员有8000人,其中符合年龄(18岁左右)的有4000人,这4000人中各市体工队接收500人左右,特招到全国各类高校的占200人左右,而剩余的3300人同样面临就业或再深造,因此职业技术类院校可特招其中一些体育成绩突出的运动员继续深造。综上所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生源范围较广,生源数量较多,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生源数量将是可观的。

2.2.2教学基本因素分析

2.2.2.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一所公立高等专科学校,是江苏省唯一培养大专层次幼儿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落实“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在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占39.29%;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占33%;具备大学教师资格的占92%。师资数量充足,实力雄厚,有省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徐州市优秀专家、名教师、拔尖人才、徐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学校还聘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北京师范大学刘焱、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南京师范大学江玲、上海音乐学院顾平、徐州师范大学段作章、汪缚天、陈延斌、唐军、穆凤英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2.2.2.2目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专任体育教师15名,其中具备副教授职称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教师的专项类型分布较丰富,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的教学能力。

2.2.2.3学院拥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室内体育馆、14个标准篮球场地、4个标准排球场地、健身房2个、舞蹈室3个,并计划陆续建设网球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因此,可以满足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健美、形体、武术、散打等课程教学需要。今后学校还将逐年增加投资,将按国家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标准,积极完善设施,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要。

2.2.2.4科学规范的管理,为申办体育教育学前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我们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体育工作有章可循,调动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2.2.5多所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实习场所。教育实习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主要环节。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校与市区主要中、小学都建立了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同时学校自身创办有14所幼儿园,幼儿园教职工320人,在园幼儿2113人,是学生教学、科研、见习、实习、就业的优良基地。

2.2.3就业渠道。

2.2.3.1幼儿园教师。毕业生就业面向苏北地区及全国各地幼儿园。除幼儿园外,也可在学前儿童亲子教育、学前儿童图书出版、教玩具研发销售、幼教科研等机构从事教育、培训评价、管理等工作。

篇3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教育机构愈来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由于通识教育的缺乏,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却被认为缺乏思想,头脑空洞的一代。因此,如何改革英语专业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通识教育的特点出发,指出通识教育是英语专业教育解决当前问题的必然选择。

1.引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为目标的教学阶段和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英语专业教育的设计都着眼于培养具有英语实践能力的专才(胡文仲,2008)。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大趋势已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现如今,人们普遍抱怨外语院校的学生缺乏思想,头脑空洞,专业狭窄。可见现今的英语教学并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英语专业教育何去何从?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人文教育缺失,创新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王生洪,2007)等社会挑战,英语专业教育又该如何突破专业瓶颈,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个性发展?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进而讨论英语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以上研究,作者指出大力推广通识教育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英语专业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唯一出路。

2.通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通识教育,又称人文教育或自由教育,是以文史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当前,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对通识教育的界定为“一种能够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它既强调了解更宽范围的知识,又强调在某一领域内取得专业的成就。这一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同样帮助他们获得宽广知识和相关知识领域所需的智能和技能、以及知识、智能等的运用能力”。综上所述,我认为,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应是“以人文本”的教育,其应具有以下特点:(1)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大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2)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研究领域;通过经典作品阅读,思考,发展学生的文化对比能力;(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4)具备广博的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敏感性,能在欣赏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广母语文化;并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避免民族优越感及种族偏见与歧视。

3.英语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3.1通识教育可以解决英语专业专业设置的潜在问题。

“专业”是我国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然而,专业化的课程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张汝伦指出:“现代学术分裂制度将各种知识加以专业化和细化,同时也使学术和知识四分五裂。”(2005)而在这种分裂、狭隘的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将是学术视野狭窄、学术思路狭隘、缺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

例如,在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专业被细分为语言学、文学、翻译、国家研究概况等分支。诚然,学科分类有助于学生对某特定专业知识的研究,但是,过细的学科分类很难确保学生能触类旁通,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我认为,语言学、文学、与翻译是联系最为紧密的三门学科,它们涉及了人类所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诸如哲学、历史、艺术、政治与宗教等。同时也是在此基础上,其他相关的英语学科才会建立。因此,过早或过细地划分英语学科,并且只强调学生对某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只会对学生专业学习起到阻碍作用。相反,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广泛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然而,可喜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学科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诸如: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对比以及英语传播学。这些学科的出现,无疑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及跨学科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通识教育教育也可以充分发挥其跨文化、跨学科的作用,着重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质以及分析、批判等逻辑思维能力。  3.2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教育的相互影响。

通识教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识教育有助于学习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丰富着英语教学的内容。传统英语专业教育,在本科层次阶段,高度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的培训。虽然,这些技能的训练无疑会为初学者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然而,过分强调语言使用的流畅性、准确性,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丰富内容。尤其,在英语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成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有效工具。因此,英语的交际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专业学习的重点已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变为跨文化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学习,等等。那么,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应该跳出学科的限制,广泛吸收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等多元化的知识,去探索、欣赏和借鉴其他灿烂的文化。

其次,英语教学应承载着通识教育。这点从英语学习中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相互关系就很容易得到理解。杨晓峰认为:“深厚的语言功底是人们获取精神博大的人文知识的必要前提。”(2008)。只有通过广泛的人文社科等知识的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独特的文化传统,行为与思维模式;并且逐步去除交际中的民族优越感,消除种族偏见与歧视;才能学会公正比较,欣赏与评价各国文化。相反,广博知识的学习也更能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最后,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应囊括中西方人文社科知识的精华。近几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中华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学者发现,很多学生不懂得与外国人交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如何在交流中表述自己的文化。尤其,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本应是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又怎能推广、传播民族文化?因此,我认为,只有通过通识教育才能使学习者全面了解中西文化,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促进自身健全的发展。

3.3通识教育的实施是英语专业学生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目前,随着各国人民频繁的接触以及相互依懒程度的加深,一个全球化的社会正在悄然形成。而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与职业的影响,更容易强烈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通识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一个能从容面对变化、具有全面素质的人。Zeleza注意到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理解文化现象,能够察觉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系,能够不断寻求多种问题解决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我认为通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是它能增强并培养个体应对复杂性、多样性和变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作为合格的全球化公民应有的能力。

4.结语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通识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很多外语类院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由于教学管理松散,教师开课随意,以及学生选课的趣味取向,等等,通识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各外语类院校应积极进行改革,承认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培养高品位的人文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加强课程师资建设,将通识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序言.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J].中国教育报,2007-10-30.

[3]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篇4

【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专业;高职会计;

一、目前会计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现状

但是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特别是将其运用于会计专业课程时还存在一些还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材质量不够全面

( 二)教师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

二、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 一)角色分配

1 . 案例――“ 剧本”

案例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来源。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案例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以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2 . 学生――“ 演员”

在案例教学中演员是学生,而且个个都是主角。学生通过担当主体角色,按照教师指定的 “ 剧本”――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对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 . 教师―― “ 导演”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单向交流,而案例教学中,主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角色是“ 导演”。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会计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

( 二)案例简介

在课堂理论教学系统、详尽地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掌握情况,教师应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应的会计案例,对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简明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

( 三)案例讨论、分析

讨论和分析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环境,每个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案情的情节,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会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 教师在讨论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 ,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围绕案例中心问题去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员,不要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

( 四)教师总结

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的各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其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

三、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会计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同时提示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在讲到《审计学原理》对“应收票据带息”项目审计时:

1.给出案例:某会计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刘刚在审计电子公司截至12月31日应收票据项目时,通过审阅公司财务提供的应收票据备查簿,发现:(1)存有A公司开具的于11月20日已到期的带息商业承兑汇票300万元,电子公司不仅未按规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而且于年度终了时按票面利率计提应收利息。(2)存有B公司开具的带息银行承兑汇票500万元,票面利率月息3‰,出票日期为7月20日,到期日为次年的2月20日。电子公司年终未按规定计提应收利息。注册会计师刘刚面对电子公司的这些业务处理,他该如何分析?

2.引导学生分析:

3.小组讨论、集中谈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班级集中讨论前先进行小组讨论显得十分必要。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知识等进行合理分组,使得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展开。各个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的讨论,认为对于被审计单位把票据利息部分都进入“应收利息”科目的会计做法是错误的。

集中讨论是全班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则应该通过各种办法激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欲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各种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有效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并在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迅速予以纠正。

4.教师概括与总结: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后,教师总结:未计提的利息部分必须补提,借:应收票据;贷:财务费用。金额为7月20日―12月31日之间的应收利息额:500万×0.003×(4+13)=6.50万元(如果已经计提了一部分,那么只要补提计提不足的部分即可)相应要调整被审计单位计提的年度所得税,以及转入资产负债表上的“未分配利润”的金额原因为:(1)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到期不能收回的带息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2)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持票人未按照规定期限提示付款的,在作出说明后,承兑人或者付款人仍应当继续对持票人承担付款责任。关于补充问题,对于带息的商业汇票到期未获付款的,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期后不再计提利息,之所以企业会计制度作出如此规定,其原因在于期后利息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四、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一)案例教学法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筛选应突出高职的特色

1.案例的实用性。作为教师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搜集会计案例素材,设计出符合实用性要求的案例。这也就说明会计案例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工作中存在的,而不是瞎编乱造和陈旧过时,否则,学生就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专业知识,案例教学就会失去意义。

2.案例的适用性。合适的案例教材应该是既能突出所要分析的专业问题,还应注意高职办学层次和特色的要求,难度不宜过高,,但实用性要强。同时又能为学生下一步的分析与思考提供接口,让学生感觉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言犹未尽,有将其继续分析的动力。

(三)在案例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育才之路无止境,任重而道远”,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我国会计改革为依托,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现代单位输送“精通技术、善于管理、懂得经营、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春萍.案例教学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5).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艺术学院 平面设计 现状 措施

高职教育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高职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很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很强”等特点。高职学生的特长在于较强的职业技能,平面设计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平面设计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平面设计教育的现状

平面设计教育作为高职类及师范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在开设目的、开设时间、开设条件、开设课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扩招以后的生源素质大大降低,学生进校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学生学习宽泛基础课程,因为平均课时量少,都没能较深入地学习,使得学生没有较为突出的专业方向,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更无从谈起,离师范类毕业生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对现在的从业设计师的比例调查,平面设计师的数量达到了所有种类设计师的52.44%。中国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社会急需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这样巨大的从业空间一方面给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也给建立平面设计专业提供了可行性支持。艺术院校重艺术轻技能,理工院校重技能轻艺术,这两种平面设计的人才观都略有偏颇。如何才能在重技能和重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现在许多专家考虑的问题。

二、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将艺术平面设计教育归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仅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艺术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样的背景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法。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死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了。而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只有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才能设计出新的东西来。

2.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虽然系列地修完了各专业基础课,但并不等于已具备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中。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课程时,只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完成,大部分同学只是想考试及格,拿到学位即可。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

3.泛滥的电脑设计。计算机特技是电脑软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合理地利用它能产生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但是大家不假思索,不加控制地利用就会泛滥。

4.较差的动手能力。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死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设计训练。其实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完全是一门试验课程,老师在讲解要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高职教育平面设计教学的措施

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高职课程的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掌握软件的操作要点,掌握知识结构框架,理解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积累和实践。艺术平面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锻炼,吸取经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板报设计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明白学好平面设计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讲述必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索然无味,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观念决定一切,用什么观念指导办学和学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和质量。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一踏进美术系的大门,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设计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以现代设计意识来统帅学习期间的全部过程,明确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及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5.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个性,才具有创新力。

四、思考与总结

虽然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我认为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教育模式。以往平面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设计的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葳,李海冰.艺术理论课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与设计,2005,(12).

[2]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J].2004,(3).

[3]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J].2006,(6).

[4]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2006,(8).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杨玲,李连天.以市场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场,2006,(7).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 平台建设 综合素质 园艺专业

一、引言

园艺专业是典型的农科专业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科学实验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而,对于园艺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教学是其所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

1.创建平台,优化实验条件

(1)改善实验室环境,明晰管理条例

实验室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学生的兴趣,更加影响学生的实验态度。试想,在一个破烂不堪或到处覆盖灰尘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要想学生认真开展实验,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是不可能的。我院园艺专业本科实验室于1987年建成使用,至今已20余年。为了改善实验室环境,近年学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实验室的水、电、门、窗、地面和墙面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统一安装了新型的实验台和橱柜。

结合学科建设经费、重点实验室经费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原来的采后、生理生化、组培、显微、育种等实验室按学科特色及所需试验设备等条件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建成了以功能为主要标准,以同类、配套仪器为辅助标准的四个综合实验室:采后生理实验室、南昌市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由接种室、培养室、灭菌室、培养基制备室、洗涤室五个部分组成的组培室。此外,还特地设置了两间多媒体实验教学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为了维护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我们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生实验守则》、《园艺植物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验室设备损坏赔偿制度》、《安全保卫及卫生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职责分明。

(2)集中购置仪器,有效共享资源

专业实验室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满足教学,又要服务科研,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仪器及技术。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开发,反过来用科研、开发成果扩展教学实验,推进实验教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验设备选购时,既要从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考虑,又要兼顾到研究生科研的需要。近年来,科研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购置了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进口PCR仪、全温多振幅轨道摇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药品稳定性测试箱等一批先进的高科技仪器设备。目前,实验室拥有仪器300多台套,其中万元以上的仪器有40多台套。这使得园艺实验室仪器设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既提高了本科教学的水平,改善了实验教学的条件,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科研的需要。

2.重组创新实验内容,构筑科学实验体系

(1)重组实验课程

在实验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往实验隶属于理论课程的传统做法,根据教育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新调整组合实验教学课程,凡是实验课时在30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计算学分。授课老师也不再是该理论课程的教师,而是由实验室统一分配指定。此外,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将一些课程的实验进行有机的重新组合,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的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大多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因为每一个实验都是“已知”的,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的并且验证过的,学生照方抓药,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而已,导致学生对实验的探索欲缺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本着巩固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引进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具有新颖性、设计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于课本中没有而在科学发展中日趋重要的内容,也有机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使学生所掌握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能够跟得上科学的发展要求。

3.完善实验教学方式

(1)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对于一些验证性实验,改变以往学生“上课时观望,下课时走人”的模式,鼓励提倡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中来。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跟随研究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对于所增设的一些设计型实验,内容简单的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己选择材料和试剂,自己配置药品和设计实验步骤等,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老师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采用评语与打分相结合的标准,并加大创新实验在总分中的权重,旨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教与学双方创造积极性的提高。

(2)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教学手段。农学院园艺实验室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发挥学校网络资源优势,充分利用CAI、CAD等技术来改革实验内容与方法,应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使实验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和操作界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视、听、触等多种生动形象的实验操作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学习只能被动接受同一模式教学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了解同类实验的先进方法、先进手段及发展趋势;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与千里之外的同行、专家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处理、分析实验的数据及结果;探索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改革,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得已提高,本专业的科研水平也有所上升。利用实验室条件完成或正在从事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1项、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2项、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项目1项、省基金项目6项,其他省级项目5项。近三年来,本实验室除完成正常的本科教学的实验需要外,还承担了36位研究生的论文试验,其中有5位获江西省优秀硕士论文;承担146位本科生毕业论文试验,其中有12位同学获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其中“不同猕猴桃品种需冷量研究”获江西省“兴赣杯”科技大赛二等奖。2009年本专业的果树学科获得了江西省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

通过改革,全面促进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4.89%,大多学生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专业对口单位。我单位也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26.81%以上,平均每年有8名优秀本科生被免试推荐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每年基本上都有学生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

四、结语

全面推进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旋律中的最强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实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将继续转变教育思想,深入实验教学改革,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力争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高素质园艺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春,刘素君,尹克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

[2]丁保华,陈军.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建设;“双师型”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具体生活卫生保健、教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亦即“双师型”教师。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双师型”教师应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对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和得到发展,并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教育是教育学生会做人、会做事、有知识、有技术。”[1]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建设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效的保证。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努力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其次,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学前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而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就业岗位是幼儿园和各类早教服务机构,她们既要能胜任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多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对婴幼儿和家长的服务工作。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区别于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要以学前教育人才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幼教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专业理论够用、专业技能扎实、专业技巧实用、专业发展有后劲的原则,形成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育实践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而“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照搬和沿用高等教育的模式问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提高、轻视能力培养的倾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教师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院学前教育专业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毕业后受人员编制、经费开支、培训渠道诸因素限制,再加上课务工作繁忙,“后天”补课的机会很少,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学前教育第一线锻炼和提高。这直接造成了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等问题。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在同行中缺乏竞争力,也难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和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因此,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标准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来自l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此后的10年间,职业教育界围绕“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和具体内涵进行了探讨,先后经历了“双证”说、“双职称”说、“双素质”说等。在200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有关说明中,对“双师型”教师直接表述为“双师素质教师”,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演变过程始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发展过程中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从而使“双师型”教师成为普遍公认的学术话语。但是,因为职业分工的专业化、复杂性和精细性,在实践层面上,“双师型”教师的具体界定会因职业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部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标准还没制定,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师上缺乏依据,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科学规范,导致目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不利。对于日益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来讲,急需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以此来确立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和娴熟的弹唱跳画说等专业技能,在幼儿园、婴幼儿早教与服务机构从事保教工作,或在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康复和宣传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这一培养目标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提供了基本依据,即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学前教育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及扎实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表现形式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首先要拥有双证书,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有的,除了有较高的学历层次、高尚的师德风范、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同时具备会“教”的能力。保育员、育婴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是“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

2.从外在身份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的专兼职教师,同时又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或被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专家、顾问,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新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意味着具备高等院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或被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专家、顾问,要求其必须具有丰富的婴幼儿教育方面的职业素质,掌握与婴幼儿教育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技能。

3.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是既能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幼教技能训练的复合型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婴幼儿身心特点,熟悉婴幼儿教育理论,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观察儿童的能力,家园交流和协调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在艺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方向上学有所长,运用说、演、弹、唱、画、编等技能于教学之中。

4.从知识结构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拥有双重的知识,即拥有所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知识,宽厚的幼教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信息及动态,又拥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等)。只有具备这样双重知识的教师才能熟悉学前教育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要求;才能把学前教育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注重学生学前教育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5.从工作任务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具有双重任务,既要搞教学,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教书育人,又要及时获取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教材、新技术,并经过选择、加工、提炼、综合后,及时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传递给学生,并教育学生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精通学前教育行业的技能技巧。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强化教育培训,将教师的再培训计划落到实处。从短期培训的角度出发,可以聘请学前教育行业专家进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育活动观摩和教学活动研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可以有计划地利用假期将教师安排至相关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岗位锻炼学习。从长期培训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支持广大教师学历再上新台阶。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定期聘请武汉市教科院幼教专职研究员、幼儿教师培训中心管理者和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资深教授,进行专业教学研究、学术讲座和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把研讨会扩大到幼儿园教师层面,以此来增加专业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同时也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团队的社会影响力。

2.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依托学前教育机构支持,实行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加强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培养并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充分保证。教师可直接到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实习,相应的教学任务也可组织在实训基地完成,这样可以根据幼教工作实际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师职教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有利于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校企之间最好能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教师能随时深入幼儿园实际,及时了解幼教领域新动向,及时掌握幼教新知识和新技能,真正实现有机对接。有能力的教师可直接参加幼儿园一线工作,可担任职务,也可参与到幼儿园的合作项目中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外建立了30个稳定的教育实训基地,规定专任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幼儿园参与教研,保证课堂教学与园内指导实践共计不少于160学时、各课程负责人在幼儿园有固定的联系点,教研活动有1/2时间深入幼儿园进行,使学前教育专业团队既成为高校专业教学团队,又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教师团队。

3.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明确了兼职教师量化指标以及兼职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兼职教师成为高职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引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时应从单位实际出发,不要片面追求学校师资队伍的高学历化,而应在学历达标的情况下外聘学前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或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并存。通过专兼职教师的有益互动,不仅可以使兼职教师教育原理、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纯熟,也可帮助专职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幼教岗位切实所需的职业技能。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共聘请校外兼职教师50多人,鼓励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技能训练等人才培养工作,对在师德素质、教学效果、实践能力、敬业精神、工作业绩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兼职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尽管在一些规章制度上明确了“双型师”教师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但是在操作层面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各个职业之间存在的人事制度壁垒、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合“双型师”教师发展的系列性制度。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有必要建立相关规定和激励措施,使教师有动力、有机会去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取得“双师”资格教师给予补贴,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评优等方面加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适当调整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使学前教育机构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无障碍地引进学校;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学前教育机构参与高职教育,鼓励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双向介入,共同育人,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新美.探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11,(4上).

[2] 张鹏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fied” Teaching Facul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for Example

WU Wei-jun

篇8

同志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的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目前,北京、上海、江苏、广州、青岛等省市已先后制定实施了《学前教育条例》。吉林、安徽、山东等省市即将完成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全国性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审批结果显示,全国730余所高校共计新增普通本科专业1662个,在这1662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为20至30所高校同时增加,成为热门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位列第九位。近两年,学前教育大事频频。2010年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为十大试点任务之一。2011年5月,同志到湖北柳林幼儿园看望小朋友和幼儿教师,并亲笔题词“快乐生活”、“健康成长”。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201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见国家对发展幼教事业的重视程度。据悉,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发文,决定放宽幼教招聘条件,可公开招聘一批热爱幼教事业的非学前教育专业及其他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补充到幼儿园教师队伍中。对暂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可先参加幼教公开招聘,正式聘用后经培训合格,按有关规定认定相应教师资格。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教育行业有着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或正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大幅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的序幕已经拉开,加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家庭对早期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刺激着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尽管全国各地一些院校近年来纷纷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但与社会力量办和民办幼儿园急剧增长的数量相比,学前教育教师供求上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例如,2011年03月23日山东卫视《早新闻》就报道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的火爆场景,其他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类似状况。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可见,学前教育的市场潜力扩大了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目前虽然供不应求,但也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学前教育教师市场需求总量在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要求非但没有因人才的紧缺有所降低,反而越来越高。笔者曾做过一些调查,学前教育机构需要的是能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较高学历和一定的幼儿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全面,愿意且能够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幼教人才。这充分表明,市场在对学前教育教师需求总量增加的同时,对学前师资学历要求也开始“水涨船高”了,对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势必从数量的扩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

由于对学前教育市场的普遍看好,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一些高等院校的首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在不断扩招,非师范院校也在积极增设学前教育专业。随之而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人数将逐年增加,师资数量的补充会在短期内完成。激烈的质量竞争,用人单位的“优中选优”将是必然的趋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学前教育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这就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迎接挑战,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全方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规格的多样化,人才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化,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正确理念,才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9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文化素养 现状调查 策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为学前教育的规范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和开展学前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对即将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从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反馈信息来看,虽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用人单位对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满意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受知识结构、教育层次、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与职业发展不相适应等情况,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对文化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全面,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的需求,不但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社会适应性,而且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更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阶段,其专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随着我国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是时代与社会的必然需求。此外,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渴望学习知识,这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在参入省级课题《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过程中,深深感到,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形成要依靠幼儿科学教育,学前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的职业或者中专学校,其所培养的“准幼儿教师们”的科学素养又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水平。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渠道、教育层次、政府扶持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着手,形成培养合力。

一、合理设置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学科课程设置是学校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发展需求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在符合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该专业课程进行设立和安排的行为,包括课程的选定、衔接,以及在各年级阶段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文化素养是学生成长的厚重根基,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综合体现。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但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特点和基本规律,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且要强调学生对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学习,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此外,课程的设置除了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外,还应具有前瞻性,促进学生从业后的可持续发展,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和监督者,其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发展。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师德培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从业趋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须对教师进行规范化的师德培训,使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为人师表”的涵义。其次,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力量,使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最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师型”教师或者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薄弱之处,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拓展教学培养渠道,注重和提升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但就职业教育而言,课堂的时空限制给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限制。拓展教学培养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组建学前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文献资料和课程素材,构建信息化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讨活动,在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中接受新的理论和思想,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艺术和审美能力,促进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等。

四、提升学前教育层次,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当前,高等教育呈大众化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学前教育需求变化和教师体制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也在保证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同时,逐步探索尝试步入高等教育层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生进入职高或者中专后,采用电大开放教育、奥鹏教育的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这是快速地、便捷地取得专科学位的方式之一。同时,根据办学条件,可以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开办包括“3+2”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的大专班,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将中等教育学校合并为高等专科院校,培养实质性的专科生。国家还可以在本科院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数量,招收有志从事学前教育研究和工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指标,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具有大专层次学历的在职在岗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培养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等。此外,诸多高校也开始招收学前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生,为学前教育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规范学前教育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不少省市制订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已将三年学前教育列入普及教育范畴。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和监督力度,将学前教育水平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提升学前教育的地位。如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把握扶持重点,突破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加强幼教队伍管理,采取持证上岗等形

式;推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免费就读制度,等等。

六、兼顾学前教育的职业性,建立“园校对接”模式

学前教育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测性的教学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受生源等因素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十分有限,学校可以建立教育基地或与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等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将要从事的职业,了解学前教育的工作特点和教师职责,在实践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今后的理论课程学习中不断改进。

关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其目的在于将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广大同仁,在这项公益性和普惠性的事业中,要切实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前教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带来的一个重要机遇在于刚性的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出台。从各地新近制定的三年普及目标和相关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各省市均存在着突出的、较大的幼儿园教师缺口难题。面临巨大的幼儿园教师缺口和刚性的幼儿园教师需求,诸多学校都在积极抓住或努力争取该机遇,竞相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规模或新增学前教育专业。然而,在此大好机遇面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以下一些隐忧。一是,这种一哄而上的学前教育大规模扩张会不会显得过于盲目,会不会导致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需求饱和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剩问题。这一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有诸多的前车之鉴。例如,曾经有大量社会需求而迅猛发展的某些热门专业,如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由于各个学校一哄而上的普遍增设这些热门专业,最终导致现今的培养过剩与就业困难。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大好发展时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个长效预警机制,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布局与结构调整,以避免因盲目发展带来的诸多滞后效应。二是,当前各个学校兴办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具有相当严重的趋同性,特色化的错位发展不明显,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例如,笔者对国内十余所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些专业在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上都有相当程度的同质性。也就是说,国内高校和中职院校举办的学前教育专业趋同化程度相当高,学校之间的特色性错位发展不强。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巨大需求,既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从目前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结构来看,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和专业化差异两大突出问题。所谓的区域化差异,是指幼儿园教师的缺口主要集中在乡镇和农村幼儿园,而城市幼儿园的师资问题相对而言比农村好解决。所谓的专业化差异,是指在特色化办园理念的驱动下,幼儿园迫切需要的是具有特色性专业背景的师资人才。因此,各学校兴办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充分考虑错位发展,构建与实施特色化的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以满足这种差异化的幼儿园教师需求。

二、多元化社会需求促使我们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结构问题

从广义上来讲,学前教育专业不仅仅是一个为幼儿园培养和输送合格与优秀教师的专业,而且还是一个为0—6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专业。随着人们对学前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性质、地位与功能的认知不断深入与科学,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需求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的范畴。一是,与学前儿童相关的各种教育咨询与培训机构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早教机构的课程开发人员、培训师、咨询师、教育产品营销人员等等。二是,与学前儿童相关的各种其它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幼儿动漫设计与开发人员、幼儿文学作品创编人员、幼儿图书编辑与出版人员、幼儿玩教具设计与开发人员、幼儿商品营销人员等等。例如,笔者以重庆市多所学校举办的双选会所提供的招聘信息、网络招聘提供的岗位信息、人才市场招聘所提供的岗位信息等为分析素材,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满足程度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些就业招聘岗位信息中,非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需求不断增加。2011年,有20%—30%的岗位是属于幼儿教育培训与咨询以及幼儿产品开发与营销方面的;到2012年,这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同时,从招聘方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些岗位常常难以招聘到理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且,这种比例和现象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更为显著。从目前我们掌握的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很少有这方面的目标定位和专业方向设置,直接导致社会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与有效满足,产生兴办的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我们的调研中了解到,有人认为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满足这些工作需求,只要在其培养方案中增设一些选修课即可。但是,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培养方案本身来看,其综合性要求已经相当高了,需要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说、唱、弹、跳、画、演”等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上,再加上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打造,这些培养要求与任务已足以让学前教育师范专业的学生精疲力竭了,更别说拓展其它的发展方向,何况本身幼儿园教师的需求量就相当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大而全的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不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趋势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现实。社会需要的是特色化的专门性人才,而不是“啥都懂,但啥都不精通”的“万金油”。因此,兴办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或方向)将是回应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多元化需求的适宜选择。

三、建立我国学前教育人才需求与专业布局结构预警机制

以上突出问题,如若仅仅依靠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机构来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话,效果是不明显的。无论是从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趋势与培养模式来看,还是从社会多元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来看,都需要我们顶层设计的高度对当前各个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布局与结构调整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相关文献的资料,从宏观层面或者从其它领域的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角度来审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布局与结构调整问题。例如,户小英通过对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概述与分析,提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诸多启示。王玉荣等人从人才需求预测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策略,并系统介绍了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经验。鲁虹对社会需求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设置的关联性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刘乐群等人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探讨了人才需求方向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问题。这些文献为我们探讨学前教育人才需求与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在研究思路设计以及具体操作方法方面都具有相当直接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已有的这些研究所审视问题的角度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无法直接解决我国学前教育目前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当前我们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领域性差异和专业化差异问题,是我们配置学前教育专业的布局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调整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的现实诉求。因此,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建立我国学前教育人才需求与专业布局结构预警机制,其关键与突破点在于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如何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本课题将从适龄入园儿童变化、幼儿园教师增减变化以及生师比这三个方面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进行预测。借鉴刘建银等人所做的关于小学教师需求与培养规模的变动趋势分析思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采用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对适龄入园儿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同时,从历年社会招聘所提供的岗位需求信息,分析并预测非幼儿园教师方面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