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造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现状;发展前景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表明,江苏产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对于促进关联行业技术进步、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水平至关重要。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抓住国家支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应对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带来的新挑战,引导我省各个地区装备制造业巩固优势地位、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水平。装备制造业是泰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具有泰州特色“1+3+N”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州市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产业体系。

一、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快速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最大支柱产业,产业特点鲜明,竞争优势明显。2011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730亿元,增长27.7%,占全市比重达到45.7%。船舶制造、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减速机、数控机床等行业初步形成集聚效应,船舶、叉车、起重机、汽油机、柴油机、减速机、石油钻杆、电机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尤其是船舶工业,不仅是泰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泰州的出口支柱产业。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我市不断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投入,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亿元,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优势产品地位突出

十二五期间,我市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目前,泰州市装备制造业产品已突破1万种,其中钢帘线、微特电机、小型动力机械等产品已经形成一定比较优势,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中,钢帘线年产量已跃居世界前三强,微特电机年产销规模国内第一,曙光石油钻杆被誉为“中华第一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二、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解决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效率不高的问题

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是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这样下去不仅是效率问题,而且是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专特精的小巨人企业为之配套

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依赖引进技术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

因此,必须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改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来解决大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体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

由此可见,只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后段是不够的。

从上述的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4、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合力执行

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已颁布的政策可以说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目前的问题是按照统一的目标大家合力执行。

三、对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展望和建议

“十二五”期间,我市装备制造业将以“高端转型、创新升级”为主线,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优先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装备产品,不断增强自主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和特色装备产业集聚区,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全市装备制造业加快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建成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可以选择的领域举例如下,作为培育重点参考: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套设备

围绕满足石化、冶金、煤炭、汽车、轻工等行业的转型升级、节能降耗、自动化、智能化需要的装备。

(2)节能、环保与资源开发利用装备

围绕能源安全和二氧化碳减排、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的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装备,如核电、新能源、清洁煤燃烧、智能电网、海洋工程装备等。

(3)先进运输设备

围绕航空运输和远洋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铁路12万公里客货营运里程建设等项目,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4)智能化的基础制造装备

通过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工艺装备专项的实施,突破数字化制造技术、高档数控系统、高精度轴承及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先进工艺技术所需的专用装备。

(5)基础件及仪器仪表

围绕国内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需要,如工程机械行业,改变高档液压元件和控制元件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我国的仪器仪表产业非常薄弱,国内需求量的二分之一依赖进口,国外的中高档仪器仪表、元器件和传感器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必须尽快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6)国防及新兴产业专用装备

围绕国防建设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努力满足受进口约束的装备的需求。

上述诸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要对每个项目分析国内外的状况,确定分阶段的有限目标,制定出各项目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增强操作性,选择有比较优势、有较好的基础和资源条件的项目率先突破,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市装备制造业仍存在高端化步伐不快、旗舰型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加速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时不我待。

(1)坚持创新领先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作为主要的创新模式;重大、高端装备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必须要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制造企业和用户的关系,防止重复引进。“双高”船舶和海工产业基地将以靖江、高港和泰兴等地的相关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船型开发技术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建立国家级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满足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的品牌船型10个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及设备2个以上。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将以新能源产业园为主体,以薄膜太阳能、大功率储能、动力电池、太阳能装备研发制造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光伏、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节能减排四大产业。

(2)夯实强大的基础

产业共性技术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缺位会妨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共性技术属竞争前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生产轻基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经过六十年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难以支持工业快速发展,不得不受制于人,如再不引起重视,将会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要把通用基础件(液、气、密)、大型铸锻件、关键特种材料(高档绝缘材料)、控制系统的元器件(包括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通过“十二五”发展期间的努力成绩应该有所突破。

要努力推广标准化战略,这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已成为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保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法规手段。当前要组织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并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标准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促进自主创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3)推广绿色制造和再制造

绿色制造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最佳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

由于制造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绿色制造业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装备制造业不单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还要对铸、锻、焊、热、表面处理五大基础工艺采用绿色制造的理念实现清洁生产。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推行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为原则(4R原则),以低耗低排高效为特点的发展模式。

如在生态制造业园区内,把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付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企业的废气、废热、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和能源。重视末端治理,开发各类废物回收利用技术,促进回收产业的发展,不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扩大了就业面。

(4)加强培养、定向输送各类人才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随着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从事设计、加工制造、研发、管理的各类人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和技术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制造业的人才是金字塔型,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制造过程的管理与操作者。要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和确定培养目标,切实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篇2

关键词:新疆;制造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领域。近年来,美国、德国等制造强国相继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我国出台《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要主动对接国家制造业发展新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提升新疆制造整体水平。

一、新疆制造业发展现状

1.骨干制造企业具备了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新山子石化具备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产能,乌鲁木齐石化具备百万吨芳烃和十万吨三聚氰胺、六十万吨化肥等化工制造能力;新疆优势装备制造企业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具备了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在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特变电工综合实力位居世界机械500强第三,发挥了新疆制造的表率作用。

2.一批先进制造技术占领行业制高点。新研股份新型多功能自走式玉米青(黄)贮联合收获机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奖。新疆电解铝生产技术全国领先,单台电解槽生产能力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单产电耗达到全国最低水平;大型风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沙漠越野车、特种运输车、节能型抽油机等产品的性能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3.部分先进产能领跑全国。2014年新疆光伏发电综合制造产能约500万千瓦,国内排名第一,国际排名第三;变压器产量2.66亿千伏安,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电解铝产能规模全国第二;大型农物业装备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三。

4.内部结构趋于优化。新疆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石油加工及炼焦、钢铁、有色、农副食品加工、机械、纺织等行业占制造业总产值80%以上,其中有色、建材、机械、汽车、医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加快。

二、新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新疆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新疆制造业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和质量效益提升。

一是总量规模偏小。新疆工业中制造业规模小,占工业比重不高,整体产业附加值低,资源转换深度不够。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装备制造虽然行业涉及门类,但只有输变电装备、风电装备、农牧业装备具备一定规模,其他各门类企业规模、产品档次、品种竞争优势都不明显。三是基础制造较薄弱。制造企业多以组装加工为主,关键和核心技术及部件对外依赖度60%,特别是支撑行业发展的“四基”能力十分薄弱,锻造、铸造、表面处理、大件加工能力等严重不足。四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须的技术储备,特别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多数企业研发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专业人才缺乏。制造业属知识密集、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今后时期,需下大气力解决制造业人才发展问题。

三、加快新疆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新疆要重点发展具有特色有优势有基础的先进制造业,如能源装备、农牧业装备、石油及石化配套加工、矿山机械、建筑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环保设备、新兴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和服装制造等行业。加快产业发展升级,走规模化、智能化、服务化、创新化、品牌化、集群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

1.做大制造业规模,提升“新疆制造”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内涵式技术改造。支持重点石化、轻工、建材、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在产品升级、节能生产等关键环节进行填平补齐技术改造,引导制造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2.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新疆制造”智能化水平。推动石化、钢铁、机械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集成应用,运用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面创新,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营销服务等领域的系统化整合能力,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3.延伸产品价值链条,提升“新疆制造”服务化水平。引导优势企业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打造乌鲁木齐、伊犁、喀什、霍尔果斯等电商产业园和集聚区。

4.紧抓历史机遇,提升“新疆制造”合作化水平。主动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紧抓各省区产业援疆有利时机,主动高水平高层次承接东部及国际新能源装备、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产业;鼓励和支持“新疆制造”企业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国际型知名企业。

5.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新疆制造”创新能力。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创新。通过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引入和工业电商转型,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及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带动行业关联企业向网络化生产模式转变。

篇3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中国制造业是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门类,也是加入WTO后受益可能性较大的部门。中国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基本经验有二:一是较早和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超过70%的份额投入到了制造业领域。对外商开放投资和市场,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不仅没有萎缩,反而使产业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扩张、提升和增强,许多制成品产销量位居世界前茅,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0%。二是较大范围和较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和促进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焕发了企业的活力,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在许多行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纯粹的国有企业占制造业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体制改革带来的“内生增长效应”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很大程度地体现。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尽管在不同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并处在较大程度的动态转换中。这种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庞大、供给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于不断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以及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等方面。这些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并将继续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那么加入WTO后,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将更为充分和有效地显现出来,并将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

当然,在制造业领域内,不同产业的成熟度、开放度和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加入WTO对这些产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通常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在静态条件下(即国内土地、其它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基本不变),一国若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要素最密集的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更为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就可获得最大利益。动态比较优势则强调在一个动态的时间序列中,一国要素总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引起本国供给结构、贸易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由于政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要素总量、质量和结构变化范围、方式和程度,因此,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实际上也成为政府干预本国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之一。)(comparativeadvantages),它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特征,决定产业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长期趋势和基本格局;二是依托于竞争战略和制度条件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s),它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选择性。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供给与需求结构等因素剧烈变动的重要时期,影响中国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十分复杂和易变的。从加入WTO这个大背景来看,产业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和动态比较优势等因素,对于产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

国内近期有关加入WTO对各工业部门影响程度的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评估方法,以致于很难在各工业部门之间寻找可比性;其二,短期分析多,长期分析少,对于一些工业部门而言,如汽车制造业,短期内冲击可能较大,但是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产业发展前景并不悲观;其三,基于以上方法论的政策建议往往是过分侧重具体策略,而缺乏总体战略上的把握。因此,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加入WTO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以此全面评价加入WTO对各制造业部门的近期和中长期的影响。其要点包括:一是寻求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工业部门的、统一的WTO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使得所有工业部门能够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上进行横向对比;二是将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趋势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放宽研究视野,以求准确把握加入WTO后各制造业部门的长期发展方向;三是通过对WTO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廓清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二、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与指标选择

我们提出的加入WTO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评估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如下6项指标的综合考察,对各制造业部门在加入WTO后的短期和中长期内所受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以及产业发展前景做出总体判断。这6项指标是:

一是全球化(或国际化)特性。所谓全球化(或国际化)特性,是指从全球范围来看,某一特定产业的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投资、贸易和融资等经营活动是否具有全球化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而这种全球化或国际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所决定的。从加入WTO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大致给出这样一个判断,即越是全球化或国际化特征明显的产业,其受加入WTO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国内产业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这主要是因为:越是全球化特征明显的产业,由于其产业链的配置范围和方式与外部经济活动的联系越紧密,而加入WTO无疑将改变国内外同一产业的联系方式和深度,因此,国内产业受外部影响的可能性就明显加大。对于那些国际化特征不明显或者说本地化特征突出的产业,由于其与外部经济活动的联系并不紧密,加入WT0后对其影响也就不会很明显。比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世界范围来说,化学工业的全球化特征显然高于建材业和木材加工业,加入WTO对于中国化学工业的影响(我们这里讲的主要是直接影响,包括关税减让、非关税措施取消、市场准入、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规则直接相关的影响。)就可能大于建材业和木材加工业。对于全球化特征明显的产业,我们还要具体分析全球化的特征是体现在投资领域,还是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或者是兼而有之。

二是市场化程度。所谓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是指某一产业的资源配置过程和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市场力量而不是非市场力量如行政性管制来决定的。主要考虑因素有:(1)市场准入:即生产要素在进入和退出某一产业领域过程是否是自由和通畅的,是否存在资本和技术门槛之外的行政性进入与退出限制;(2)价格管制程度: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形成是市场定价还是政府定价;(3)所有制结构:从企业所有制形态上看,某一产业领域是以国有经济为主还是非国有经济为主,或者多种所有制并存;(4)市场统一性:是全国统一的市场还是地方或部门条块分割的市场。从加入WTO角度看,我们不难得出基本判断,即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其受加入WTO冲击的程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它主要考察国内某一特定产业在多大程度上处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状态,而不是处于政府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之下。主要考虑因素是:(

1)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实际保护程度,以及加入WTO后调整的幅度;(2)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与结构。通常情况下,越是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产业,加入WTO后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弱。相反,那些长期处于政府贸易和投资保护下的行业,尽管国内产品在市场占有率上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加入WTO后可能受到较大冲击。

四是产业成熟度。它主要考察国内某一特定产业的“发育”程度。主要考虑因素是:(1)国内生产能力及市场供需状况;(2)主导技术的成熟状况;(3)规模经济性;(4)出口规模和地域;(5)对外投资的规模与地域;(6)价格竞争力;(7)国内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品附加值高低及技术含量)以及行业内大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主导技术成熟度高、规模经济性明显、出口规模较大、对外投资多、价格竞争力强、国际分工中处于高端、业内大企业国际地位高的产业,其成熟度较高,因而受WTO的冲击也就较弱。

五是国内需求增长潜力。主要考察国内某特定产业潜在的、可持续的市场增长空间和能力。主要考虑因素有:(1)潜在的需求规模以及市场结构;(2)需求增长的速度和可持久性;(3)相关产业增长状况特征(如上下游产业供求和成本变化);(4)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及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国内需求增长潜力是判断一个产业中长期发展和壮大空间的重要指标。相对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潜力有限的产业而言,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大的产业,受WTO冲击的可能性相应降低。对于加入WTO后短期内受到较大冲击的行业(如汽车产业),由于存在较大的国内需求潜力,从中长期来看国内该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六是动态比较优势。主要考虑国内某一制造业部门在生产要素总量、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政府政策)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并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潜在能力。我们既关注静态比较优势,更关注动态比较优势,前者强调要素禀赋结构,而后者强调产业升级、学习积累和比较优势的培育。所谓动态比较优势(Redding,1999)是指某个产业的发展虽然现阶段并不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但该产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反而符合未来的比较优势。通常认为,我国大多数产业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拥有低廉但素质高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凭借成本价格优势取得比较优势,而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处于比较竞争弱势。但近年来,伴随着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我国一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生产能力和制造水平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因此,既要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出发来判断近期内主要工业部门所受影响,更要从动态比较优势出发来判断中长期相关工业部门所受的影响。

下面将依据上述6项指标给出加入WTO对主要制造业部门影响程度的定性判断。在这6项指标当中,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主要影响各部门的现实竞争力,它更多地体现在近期影响上,而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动态比较优势则主要用于分析中长期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竞争力。

三、加入WTO对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影响与这些部门发展前景的评价分析

(一)评价方法

1.在制造业的部门分类上,采用了国家统计局标准分类的一级行业目录,并根据分析需要对一些制造业部门进行了归总和分列,如将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归总为一个门类,即食品加工及制造业;将纺织品、服装和其它纤维制成品归总为纺织服装业一个门类;将电子计算机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从电子及通信产品制造业中分列出来;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日用电子器具制造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日用电器制造归并为一个部门,即家用电器(电子)制造;将汽车制造和摩托车制造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分列出来。

2.以“+”、“-”和“0”来表示各制造部门在6项指标下的性质,分别表示“有一定积极影响”、“有一定消极影响”和“没有明显影响”。以“+”“-”号的数量多少来表示影响程度,其中,“++”表示“有较大积极影响”,“--”表示“有较大消极影响”。

3.对每一个制造业部门都从其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比较优势等6项指标进行定性判断。在此基础上,给出该制造业部门在中国加入WTO后所受影响的基本判断。由于各制造业部门又包含若干子行业(二级子目),而这些子行业对于加入WTO的感受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在给出该部门总体判断之后,必要时还对各子行业给出差别判断。

(二)评价分析

根据以上考虑因素与评价方法,可以对加入WTO后主要制造业部门所受影响性质和程度,以及中长期产业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判断,其结果见表1。

(三)对表1的几点说明:

第一,我们对各制造业部门在6大指标项下的基本判断采用的是专家评判法(即德尔菲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篇4

关键词:机械加工;切削液;绿色机械加工应用技术

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人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对环境发展问题更加关注。关注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各行业已接受了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制造业也在不断改革创新,转型提速谋求新发展。试图通过技术更新,以减少污染排放,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理想状态。对机械制造业而言,实现绿色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目标。机械制造业实施绿色技术能实现高效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实现零污染,提升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实现共赢发展。基于环保理念的机械制造业绿色加工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机械产品和机械加工业的综合效益质量。

1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特点

在过往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粗放式的加工方式对企业环境有较大影响,对资源有极大的浪费,对环境也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导向下,机械制造业企业要实现低污染、高效率的绿色发展模式。

1)低污染。

相较于传统的机械技术而言,机械制造业企业使用绿色加工技术可以优化周边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机械制造业企业所采用的绿色加工技术主要是加工冷却处理冷风和自然冷却方式,避免使用化学试剂,避免造成环境污染,通过绿色加工技术的推广,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无需再对工具进行二次加工打磨,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生产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2)高效率。

与传统技术相比,绿色加工技术对技术进行了革新,淘汰了传统的老旧工艺,采用新技术进行机械加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在传统机械加工中,在多道工序使用剂、切削液等化学试剂,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使用绿色加工技术,对于工艺进行了优化,使用绿色加工工艺,有效降低了各种试剂的使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化学试剂的大量排放。

2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

低碳经济时代,人们日益关注环保问题,对机械制造业加工企业而言,要大力推广绿色机械加工技术,主要的工作有:一是优化生产技术,避免各种化学试剂的应用,二是要对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减化不必要的生产流程。

1)高速与超高速干式切削技术。

机械行业对干式切削技术的发展关注程度较高,由于应用干式切削技术无需再对机械部件进行冷却处理,而且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干式切削技术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对干式切削技术不断优化。如在剂的选择中,可选择对环境无害的植物油,植物油的取材丰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绿色机械加工中有较广泛的应用。

2)绿色机械加工切削液的研制。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推行中要特别关注使用绿色的加工材料,实现加工过程的安全、环保、无污染,选择切削液是绿色制造的重点。要充分考虑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要,推行绿色机械加工模式,采用绿色的切削液。切削液的选择对于绿色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一是提高加工机械行业的精度;二是对切削液的应用加以管理,选择具有、冷却功能的切削液,以减少污染,提高透气性;三加工过程中,要选择优质的切削液供应商,在物料采购时,可采用招标形式,对切削液样品进行加工试行,选择质量最优的切削液供应商,确保绿色机械加工的质量。绿色机械加工中切削液的选择要考虑后续的废液处理问题,要对切削液废液进行无公害处理后再行排放。

3)无污染冷却技术。

在绿色机械加工中,要采用无污染冷却技术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新的冷却技术能够对传统的加工技术进行极大的改良,能优化工艺,促进绿色加工技术的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技术的要旨在于对传统技术进行优化,确保在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量是最小的,以降低试剂的使用量,避免环境污染。同时优化工艺,少量的剂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加工效率,提高机械加工产品质量。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技术是一种双赢加工技术,实现了质量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优化模式。

3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一是通过冷风技术可有效地提升绿色加工和制造水平,通过加入微量的试剂,有效地提高了切削工具之间的,使摩擦力减小,增强了切割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冷却空气,有效减少摩擦模具温度,实现全过程的优化,减少了污染,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二是通过绿色机械加工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机械加工效率和品质。与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相比,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绿色加工液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液,具有非常长远的应用前景,并有非常大的经济利益空间。低污染、高效率的绿色加工技术是基于传统的加工技术的优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机械加工行业的改善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绿色加工液不但具有环保、生态、安全等诸多优点,而且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提升了应用水平。

4结语

绿色加工技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加工技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君,丁飞彪,高俊.浅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04:258-259.

[2]周亮亮.关于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模块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99.

[3]冯丽.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06:43+33.

[4]李佳.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14.

[5]于江.浅析绿色制造工艺技术在电机机械加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4,06:37.

[6]刘文超.浅析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学,2014,06:256.

篇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此为依托的通信工程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通信工程是新兴产业,属于服务业的一种,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加以预测,希望能对其他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通信工程;历史发展;我国现状;前景展望

1通信工程简述

通信工程自发展之日起,一直为人类生活提供着便利,并促进着诸如着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多媒体技术等行业的建立与发展[1],服务着社会许多重要行业。通信工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重点专业,其主要是为培养一批具有无线、有线等专业综合知识的人才。通信工程前身是建国初期创建的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一直到1980年之后,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革命推动作用,国家教育部门才正式用“通信工程”这个名字取代“电机工程”,将其作为高等院校重点专业之一。通信工程服务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属于交叉领域,其发展受到不同工种、专业、学科的制约作用。

2我国通信工程发展概况

我国通信工程行业主要涉及设备开发制造和服务行业两个方面。手机等通讯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通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国家对通信行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更是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总的来说,我国通信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核心竞争力

一个行业能否在某个领域中出类拔萃,主要看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我国通信工程较其它发达国家来看,起步晚,核心技术多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并没有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核心技术体系。在设备制造行业,一些关键的零件、技术都需要进口,增加了制造成本,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受国家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各省份、地区的通信工程发展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通信设备、通信质量、创新环境等方面。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更增大了政府部门管理的难度,加大了通信设施建设、服务管理的工作量。

2.3通信工程服务标准不统一

行业服务标准规范化有利于对行业内部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及制定相应的市场规范。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通信技术的社会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对通信工程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通信工程行业服务质量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政府部门、通信行业有关企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促进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

2.4缺乏优秀的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需要的是优秀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但我国通信行业的从业人员创新能力极其不足,研发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更加缺乏,制约着行业的发展。[2]

3通信工程发展前景

随着4G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经济的全面到来,通信工程在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信工程从业人员要有信心发展好该行业,不断创新、学习,跟上时代步伐。

3.1发展建设通信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电信运营商,因此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依靠这三家公司的创新。未来三巨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但不再单纯以价格竞争为主,而是依靠技术优势和服务质量来赢取消费者的青睐。4G时代到来之后,我国通信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生活,运营商要不断创新,开发速度更快、更稳定的通信技术。

3.2发展通信制造业

上文提到,通信制造业也属于通信工程范围,发展制造业即开发新的移动终端、入网设备、IP网络设备、建设通信基站等。通过制造业的发展为通信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3.3注重人才培养

通信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企业可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定向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更要注意对他们价值观的培养,为我国通信工程的发展创造高素质人才。[3]

4结语

总结起来,我国通信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服务规范不标准、缺乏优秀的技术人才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问题。通信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开拓进取,为改善我国通信服务的质量和通信网络技术含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桂全.浅谈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J].中国新通信,2016.

[2]王童樾,王思源,田嘉麒.浅谈通信工程发展的前景[J].中国新通信,2016.

[3]黄晓雯.浅谈通信工程发展的前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

篇6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1 机械加工工艺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是工件或者零件制造加工的步骤,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等,使其成为零件的过程称为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比如一个普通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是粗加工-精加工-装配-检验-包装,就是个加工的笼统的流程。

机械加工工艺就是在流程的基础上,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是每个步骤,每个流程的详细说明,比如,上面说的,粗加工可能包括毛坯制造,打磨等等,精加工可能分为车,钳工,铣床,等等,每个步骤就要有详细的数据了,比如粗糙度要达到多少,公差要达到多少。技术人员根据产品数量、设备条件和工人素质等情况,确定采用的工艺过程,并将有关内容写成工艺文件,这种文件就称工艺规程。这个就比较有针对性了。每个厂都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实际情况都不一样。

2 我国机械加工工艺的发展现状

透过中国制造看中国机械加工工艺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制造的身影已无处不在。这折射出我国以机械、汽车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没有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生产各类消费产品的轻工业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工具,中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更加凸现了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原动力,机械工业将伴随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共同进步,并充分体现先进制造技术向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精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的总趋势和时代特征。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技术,是经济高级化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中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相比起发达的工业大国,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在我国,计算机辅助管理在少数的大型企业中得到应用,小型企业还处在靠经验管理阶段。

第二,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

第三,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的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

3 我国机械加工工艺的发展前景

信息化:信息化是制造技术发展的生长点,信息技术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高速发展。

精密化:现代高新技术产品需要高精度制造,社会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决定了发展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未来的一个重点。

集成化:现代制造业的方向并不只是计算机的集成,信息的集成,而是人、技术、组织的整体集成,包括功能集成、组织集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知识集成和企业间的集成。

柔性化:柔性化不仅是指企业的制造技术柔性化,还包括生产方式柔性化,管理模式柔性化。

动态化: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本身是针对一定的应用目标、不断吸收各种高薪技术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因而其内涵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

虚拟化:虚拟化是指在计算机内对产品、工艺和整个企业的性能进行仿真、建模和分析,在虚拟制造环境中生成软产品原型,代替传统的硬样品进行试验,对其性能和可制造性进行预测和评价,从而缩短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

智能化:智能制造是指综合利用各个学科、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解决和处理制造系统中的各种问题。系统能领会设计人员的意图,能够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

绿色化: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一种现代制造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建.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信息, 2014(3):45-46.

篇7

【关键词】航空航天制造业;板块股票;政府扶持政策

航空航天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对国防产业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研究其板块变化也有着实际的经济意义和预测价值。但是,我国航空航天制造还存在技术限制、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因素限制,上市规模还相对较小,加之我同证券股票市场尚不成熟和稳定,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运营理论和管理模式,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航空航天板块的发展前景

航天航空制造业是我国的军事保障,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其稳定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也必会对其发展做出扶持政策,对其进行监管和调控,保持其板块价格波动幅度不会太大,从航空板块的见涨,和各大相关股票价格良好发展趋势,利润总额不断增长可以看出我国政策扶持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而同时航空航天上升到国家利益层次方面,不会产生垄断寡头市场,所以不管股市如何产生巨大波动,该板块也不会因股市影响产生较大不稳定、无规律的变化。

二、政府扶持对航空航天板块的影响

从国家政策层面,通航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3年12月10日,国务院《关于消息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日的决定》,民航局取消了国内通航企业承担境外通航业务的审批。2013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了《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指出军方将国防、领土不相关的通用航空飞行任务的审批权让渡了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了对通航飞行的流程。

此外,工信部已经完成高端装备制造业五个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航空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同时,《民用飞机行业发展条例》也以法律形式明确的表面了对航空制造业的支持政策。在政策的实施下,航空航天制造业出现一片良好的局势。据行业报道:航天科技集团前10个月收入增长近20%,利润总额增长11%,航天科技大股东航天科工三院前10月利润同比增长29.2%。从板块上来看,军工板块继续明显跑赢大盘。兴业竣工板块加权涨跌幅6.7%.平均涨跌幅90/e,上证指数涨跌幅1.1%。航天科工集团和民参军板块明显跑赢其他板块,预示着投资者对其前景的看好。

三、政府扶持对航空航天板块的启示

1.健全股票市场

适合航天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股市才是促进产业最快发展的道路,航空航天制造业属于一个国家战略性的发展工业,其必会在政策的引导下按预期的道路发展。由于我国股票价格传导的渠道发挥效应前提条件缺失制约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政策的效应,因此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健全股票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可以分为,(1)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优化市场结构。发达国家航空航天股票市值占GDP比重较高,而我国日前比例尚且较低,造成了航天航空制造业不能最优质适合我国国情发展。另外,也可逐渐取消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不能互相流通的限制,鼓励利社会公民持股,这些建议也可提高该制造业股票的高效流通性,同时,政策适当凋控将减少股价大幅波动情况的产生。(2)提高该制造业龙头公司质量,健全股票发行于续。(3)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4)减少军业及其相关制造业的资源浪费,保持最优质的资源利用率。

2.壮大航空航天产业

从航空航天产业的分布来看,北有沈阳、哈尔滨、石家庄,南有南昌,东有上海,西有西安、成都。产业分度在全国都有完善的发展和制度。同国外的军工巨头相比,国内的上市市场规模较小。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发展:(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健康发展。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系列化发展和良好规模生产,才能使其健康发展。(2)建立配套的政策扶持,将政策进一步优化和系统化,为其发展营造有力的政策环境。

总之,我国已经率先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有了技术突破和创新产业升级。该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在未来10年里,证券市场的成熟稳定,为航空航天板块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航空航天产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只要我国政策的继续实施,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在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的对航空航天扶持产生正向效应,我国的航空航天将会走在世界航空航天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秦锋.ST板块现状与出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0(5)

[2]陈瑜.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06)

[3]袁振兴,高志谦ST板块涨跌与大盘指数涨跌关系之实证研究[D]经济管理,2007(04)

[4]董合平.宏观经济变量对我国股市价格行为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冯德刚.中国股市波动与政策调控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2

[6]吕继宏,赵振全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政策干预与市场效应[A]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刘炳茹.宏观经济调控与股市波动的相关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

[8]汪亚卫.世界航空工业发展趋势[J]嘹望新闻周刊,2005(5)

[9]徐勇,张志鹏航空工业企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R]中国科协,2005

[10]庞皎明.中国航天“虎口夺食”商用市场[J]商务周刊,2006(03)

[11]胡金焱.中国股市“政策市”实证考察与评析[J]财贸经济,2002(9)

[12]何诚颍,中国股市“板块现象”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13]Holmstrom B,Tirolej LAPM:A liquidity-Bated Assetpricing MdoelU]TheJournal of Finance,2001.(56):1837-1867

[14] DolleyJ,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dure of Common Stock Split. Upa[J] Harvard Business Reviexv,1933,(11)

[15]Fama E.F,Stock return, expecfed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U]JoumlofFinance, 1990,(7):1089-11()8

篇8

关键词:电力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商业银行;投融资策略

近年来,电力体制改革走向深化,国企改革持续推进,电力设备制造业发展获得重大利好。随着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优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应用领域需求扩大,电力设备制造业的融资需求、咨询服务和跨境金融业务类需求也显著上升。鉴于电力设备制造业的行业周期特点和当前的政策优势,商业银行可针对行业内的重大技术创新、企业兼并重组、企业出海等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完善电力设备制造业信贷政策,针对企业需求,创新开发新兴金融业务,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

产业链分析

1.产业链介绍

机械加式、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绝缘制品等行业即为电力设备制造业的上游行业,以钢材、真空灭弧室、铜材和互感器以及绝缘制品等为主要原材料。上游行业的产品制造与供应基本上形成了市场化,并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电力设备制造业受到上游原材料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市场价格以及性能的不稳定。中游产业链是电力设备制造加工行业。下游产业链即为收入来源,涉及面十分广泛,以电网和工业行业领域为主,而电网行业主要包含联网工程、风电输送、大型水电、煤电水电建设、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多方面的工程。电力设备的需求随着下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而持续扩大,从而推动电力设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反之亦然。

2.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现状及趋势

(1)上游——有色金属:钢铁和有色金属是电力设备制造业最主要的原材料,其供应情况直接影响电力设备产品的生产成本。从价格变动情况来看:钢铁方面,近年来,在产能过剩、需求增长缓慢等因素影响下,钢铁行业供过于求,价格呈现波动下行态势。有色金属方面,尽管部分有色金属价格出现上涨,但是行业总体价格水平处于下行通道,价格指数均低于100[1]。总体来看,有色金属和钢铁价格水平持续下行,降低了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原料成本。然而,尽管原料成本总体下滑,但是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等上涨,导致行业仍面临较高的成本压力。

(2)中游——电力建设:2017年以来,全国重点电力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电源新增生产能力明显回升,电力供应能力持续增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69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比2017年提高1.8个百分点,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有力带动了发电设备需求,拉动发电设备产量增长。同期,电网建设长度逐年递增。截至2018年末,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长达到3.77万千米,总长度达到了71.6万千米,对主要输变电产品需求形成了较强的支撑。

(3)下游——电力需求:近年来,我国发电效率略有下降,电源投资速度持续放缓,电力需求增速下滑,但仍实现一定的增长,电力整体呈现供需平衡态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用电增长速度创七年新高。另外,从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来看,发电设备利用时长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速降低而有所减短,全国超过6兆瓦(包含6兆瓦)的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利用时长均值为3969h,同比减短349h。电力需求不足将影响对电力设备的需求[2]。

行业规模及发展空间

1.行业规模

电力设备制造业是机械工业领域最主要的子行业,在机械工业资产总额中的占比达到25个百分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21967家,较2018年末增加352家;资产总计为62168.45亿元,同比增长5.78%,增速同比提升2.80个百分点;负债总额为35303.02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3371.82亿元,同比增长10.5%[3]。

2.行业空间

近年来,受应用领域需求扩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刺激,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电网和电源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市场需求也会日趋广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超过8.42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8.95万亿,实现利润5112亿元,进出口总额达2649亿元。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最新报告,预计到今年末,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5%。

金融需求及特点

1.行业现金流分析

电力设备制造业的现金流向一般从上游原材料的采购开始,然后流向生产环节,再经由企业经销商或者招投标等贸易方式流向电源、电网和工业等终端市场,并且资金与产品流向是相逆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行业利润、银行贷款以及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三部分。

(1)招投标环节。汽车生产、轨道交通以及电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是电力设备产品的最终用户,产品选定一般通过招标方式实现。生产厂商参加投标,以评定规则为依据来确定中标者,然后签定技术协议和商务合同。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都是基于用户需求展开的,体现出品类多样性和产品定制化等特性。在合约中留有部分金额作为质量保证金,直到质量保障期过后才会支付。

(2)原材料采购环节。电力设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物料品规格多、采购成本相对高。一般企业采购时,大多选择多个供应商供货的采购模式,通过分配采购数量规避价格风险。同时,电力设备制造业对原材料需求量大,为规避市场上原材料价格上升带来的波动风险,多数选择按订单计划一次性采购模式,由于支付金额一般较大,往往采用预付定金分期结清的方式。

(3)销售环节。电力设备制造业产品价格一般较高,为方便客户需求,电器机械和器件制造企业推出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即在客户购买设备时提供分期付款、银行按揭以及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

2.金融需求特点

(1)研究与开发投入大。一方面,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亟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变化较大,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竞争力和领先性,需要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研究与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以及技术推广周期长等特点,因此该行业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有较多的融资需求。

(2)短期融资需求量大,流动资金比较紧张。从产业链来看,因为原料成本占到电力设备生产总成本的80%,企业采购涉及到大额资金需求,比较依赖短期融资。再者,行业主要客户大多是大型电网企业,电力设备公司通常需要先期垫付资金,积累大量的应收账款,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充足。

商业银行业务机会及开发策略

随着新能源发电、城镇化建设和轨道交通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智能电网、特高压等重大工程陆续启动,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将进入全面发展期,产业升级持续加速。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提前布局,建立系统与特色化的产品与服务体系。

1.业务机会

(1)重点支持特高压设备、配网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分析各细分行业发展前景,特高压能够实现远距离、大规模和大容量的电力传输,有效解决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建议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特高压水变电设备制造业领域的信贷需求。同时,由于国家电网已启动全国范围内的配网自动化改造项目,建议积极介入配网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并与其他具有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银企合作。

(2)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原材料供应商、电网等领域的业务机会。建议关注上下游产业链中受政策利好、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好的一些领域,围绕电力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向上延伸至原材料供应商,向下延伸至电网、电源和其他耗电工业中的优质企业,并采取适当的业务模式择优支持。

(3)关注行业兼并重组和国企改革带来的业务机会。由于电力设备制造业正处于兼并重组的活跃期,建议积极关注相关业务机会。除关注行业内部兼并重组外,可积极关注不同行业跨界兼并重组,上下游产业链兼并重组。随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电力设备制造业国企改制将会持续推进,也将形成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如融资需求和咨询服务类需求上升、增加跨境金融业务等,建议关注国有电力设备企业改制带来的业务机会。

(4)关注“一带一路”走出去相关业务机会。在丝路基金扶持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电网建设将加快,同时发展中国家本土设备企业技术落后,进口依赖度高,为我国电力设备出口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助于我国电网企业进一步提升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建议积极关注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业务机会,并采取适当的业务模式择优支持。

(5)聚焦重点区域电力设备融资需求。从各区域的发展机遇看,行业规模、市场份额和利润等在全行业领先的省市无疑是发展电力设备制造业的重点区域。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辽宁等省份区域内已实现一体化发展,相应配套产业建设齐全。同时,这些地区拥有优质的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和电气元器件供应商。加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经济水平高,电力需求旺盛,线路规划健全完整,建议积极支持上述区域融资需求。

2.开发策略

(1)加大信贷倾斜力度。一是紧密关注特高压输电、配网自动化改造以及新能源发电等行业政策动态,充分考虑项目特点,提高信贷支持力度,针对具有竞争优势和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优先给予支持,积极争揽政府支持项目。二是充分利用贸易融资、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贷款建立不同层次的信贷产品组合。

(2)加强全产业链信贷支持。一是以行业发展特征、潜力和产业链价值为依据,向电网和有色金属等一些关键性的企业推广产业链营销,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网、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和信息系统等各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上下游行业公司提供资产管理、代收付以及投资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二是针对具备较强还款能力且资金流稳定的项目,在抵、质押品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加大对整个产业链的信贷支持。

(3)提供专业的国内外结算服务。一是打造现代化支付结算平台。鉴于电力设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现金流较大,商业银行可根据企业规模量身为其打造与之匹配的结算服务,通过开展网络现金管理和理财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对资金流入、流出、盈余和短缺等资金周转各环节的科学管理。二是提供专业理财服务。商业银行可对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提供富余资金理财服务,如单位协定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和不同期限理财产品组合认购等。三是提供跨国结算服务。建议结合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跨国结算、进口开证、押汇和代付等境外采购融资服务和出口押汇、贴现和保理等出口融资服务。

(4)探索金融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加快推动票据融资业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作为短期融资工具的一种,越来越受企业青睐。建议商业银行针对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业开展票据融资业务,加快企业间资金周转促进商品交易,既可实现业务盈利、改变资产结构、保持高流动性,又可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二是积极探索“研发信贷”业务模式。尽管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竞争力,但从整体来看,多种核心零部件仍需进口。未来仍需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建议商业银行紧抓业务发展机遇,针对试点企业研发提供研发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将中介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整合机构资源,捋顺风控、抵押担保和变现等各个环节,促进电力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

篇9

1.1智能化和多维化应用机械自动化中的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动化机械的智能化要求对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自适应度和安全保障进行控制,在软件的编程多方面有所提高。对机械的控制参数和数控的模糊控制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反应控制、机械参数的识别和运算,以及数控的模糊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发展的空间。而机械自动化中的多维化要求机械制造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在多维数控自动化中进行编程攻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2精度化和高速化应用数控技术带来了机械制造在精度与高速上的革新,机械自动化的以数控技术为核心采取的多核高速CPU处理技术,使机械自动化的伺服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大为提升,对机械工作的动、静态状况有所改善。目前机械自动化对于精度的控制已经达到了微米程度,这都是计算机加入机械制造带来的功劳。

1.3可靠性和网络性应用机械自动化若要更高效率的工作并产生更高效率的利益,这都要依赖于对机械自动化的可靠性信赖,对数控技术的可行性进行提升变得十分重要。机械自动化中的数控性能和导致数控准确度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长期建立的可靠数据参数组建数据库,并以网络技术建立联合式参考分享,在网络的帮助下使数控数据的可靠性有较大提升。

2数控技术在机械自动化中的结构发展与方向

2.1数控技术在机械自动化中的结构发展数控技术要求在自动化工作进程中使用高集成的芯片以及高效的PLC编程控制器的电路芯片,使自动化与数控的软硬件性能能够匹配,达到机械自动化的功能提升。在机械自动化中以网络进行体系的构建,将不同的机械设备进行联结,到达最有效利用的目的。网络化的应用使得机械自动化能够实现无人操作和远程调控,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整合交流。这就要求对数控技术进行可视化的技术发展,将计算机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进行数控化的结合,对机械自动化的信息交流有着极大的便利和效率。同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中对不同的需要进行插补,以计算机进行更加精准的自动化补偿。

2.2数控技术在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方向逐步成熟的数控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机械自动化领域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奠基作用,其带来的冲击对传统重工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新兴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对国防建设等工业需求是一种新的发展出路。更加可靠、更加快速、更加智能精准的机械自动化指明了今后的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对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引用,加大了数控下的机械自动化的自适应程度,特别是数据库的建立使得数控技术在积累数据参数中更加能够胜任各种环境下的机械制造需要,自身具备了控制的自行处理能力和自我编程与补偿功能。特别是机械自动化在工作当别容易产生的运行故障,都可以通过数控技术的得到最佳优化和改善,并避免故障的再次发生。数控技术的远程控制特点软化了机械自动化的管理硬性,将管理变得更加容易。而作为具有最好的开放性和最佳柔性管理的数控技术,更适合于大型的机械制造业中。

3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技术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20-01

自动控制技术是在20世纪中期影响最大,发展也是最迅速的主要技术之一,并在之后成为21世纪最重要、应用广泛的高新技术之一。新时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队伍逐步壮大、水平的逐步提升,建筑、制造、生产、管理、军事、生活等多方领域的发展都渐渐的与自动控制技术不可分离。

新时期出现这一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就其定义来分析,自动控制技术就是:控制理论的技术实现与应用,是通过具有一定的控制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来完成的某种需要控制的任务,从而来保证自动控制系统的某个过程可以实现某个事先预设的目标或按照事先预想如期进行。另一方面,对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而言,是一种运用仪器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理论、以及其它信息技术,对一些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控制、检测、优化、管理、调度和决策,从而达到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消耗、保证安全等多重目的的系统综合性的技术。因为其的智能化与先进、专业化,所以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被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之一。其中工业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硬件、软件以及系统三个大部分。其功能是主要解决生产、工作效率与一致性有关的问题。虽然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的工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与提升作用。所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新时期的科学技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简述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通过智能控制、电子术、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与信息技术和电子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关于电气工程到应用技术学科直到发展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控制理学理论开始出现,并随着微型计算机在各种行业中逐步的推广加之微型计算机在相关控制专业上的实际应用,促使生产过程的最优化控制和管理也推动自动化进入到一个全新且自动化的新阶段。可见,电气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其发生质的变化,这也是因为信息处理与自动控制相结合的结果造成的。

1.2 建筑、制造业网络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楼宇建筑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自动的控制技术与通信技术之间构建的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这种综合管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建筑内部的各种设备统一的连接到一个可以互相控制的网络上,使其通过网络进行对建筑的综合、系统的控制。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到建筑网络中的设备包括:取暖照明、空调设备、消防设备、电梯、安全保障设备等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建筑和制造业网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确保建筑物内的安全和舒适的办公与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环保、节能的新时期要求。

2 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以上简要分析了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自动化控制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

新时期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以水电厂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中现场总线监控系统为例:目前,对于现场总线、以太网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被普遍的应用于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去,且已初步积累了大量的运行经验,在智能化的电气设备方面也有了较快速的发展,可以见得,水电厂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可以应用其中。这些都为应用于水电厂的电气系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对于现场总线监控的方式使水电厂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更具针对性,另外,针对不同的间隔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情况进行区别性设计。

新时期,自动化控制技术虽然在电气系统中的应用较其他一些工业广泛,但随着技术的逐渐传播与推进,现如今很多空调设备和取暖设备、照明设备中也逐步应用了这一技术,例如:照明技术的人感系统就是这一技术的直接应用,能达到更高效的节能与环保的作用。所以在未来,自动化控制技术将逐步普及,促进多方面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李楠.《浅谈电气控制系统(ECS)的应用和发展》[J].自动化博览,2004.

[2]范辉,陆学谦.《电气监控系统纳入DCS的几点体会》[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