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新媒体;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受现阶段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不断的发展中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传统形式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人群也逐渐拓展,由于年轻群体的加入,为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在现阶段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乡村旅游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将多媒体多元化等优势充分开发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是目前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此,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媒体背景下,对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

(一)金华市乡村旅游现状

现阶段我市正在全面开发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景观。截止到2015年,我市接待内外游客近1600万人次[1]。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将新媒体与乡村旅游营销进行有效结合,是现阶段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金华市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目前阶段金华地区旅游人群主要的信息了解渠道多数为旅行社推荐,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市在宣传乡村旅游时却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旅游社等一些信息媒体,对乡村旅游发展造成影响。

(三)新媒体营销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网络用户数量已经达到7亿左右,受信息发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端网络用户数量也呈现递增趋势[2]。由此可见,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现阶段各行各业重要的营销方式,加强新媒体营销与我市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的结合,是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金华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现状

目前我市在乡村旅游行业正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市在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上还需要进行大力的改进,有效发挥新媒体自身优势,推动金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现阶段旅游行业对于新媒体应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网站方面,例如携程网、Price line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选择旅游方式的渠道也逐渐由传统形式的旅行社转变为网站浏览,因此我市也逐渐开始注重网站旅游的开发。例如携程网充分结合了我市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设计,应用人们对于旅游选择便捷性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例如著名景区例如金华寺平古村落的游览,让游客在游玩中欣赏大自然的魅力。将新媒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为游客选择旅游地提供便捷性,免于奔波于旅行社的时间。然而在携程网、Price line等旅游网站中对于我市乡村旅游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对我市乡村旅游的新媒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

(一)旅游网站

现阶段我市对于乡村旅游的网络宣传方面还欠缺一定的力度,在一些大型的网站中对于乡村旅游的宣传版面较少,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影响。

(二)网络虚拟社区

在一些受欢迎的网络虚拟社区例如贴吧、论坛中,对于金华及金华旅游相关的主题贴吧对于旅游的关注、宣传比较少,数量比较多的是人们的交友信息等,由此可见我市乡村旅游在虚拟社区中的宣传营销力度欠缺。

(三)移动网络

现阶段由于网络手机端用户逐渐递增,也推动了移动网络的发展。这一新兴手段无疑是开发我市乡村旅游的有效渠道。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关注已经逐渐深入生活,如果将其优势充分利用,对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播客、微博等社交网站

目前播客、微博等一些社交网站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截至2015年末微博用户已经达到近3亿左右。人们对于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关注主要渗透在各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如果将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便可以提高我市旅游行业的知名度,大力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

四、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现阶段由于我国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乡村旅游方面各地区大力开发自身特色景区,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3]。在我国的乡村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色便是乡村特色自然风光,如何将我市乡村中的自然风光进行充分利用,发挥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例如将一些代表性的自然景色作为旅游宣传点,搞好我市乡村旅游营销,充分结合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在市场中的定位,将新媒体渠道与乡村旅游营销进行融合,利用新媒体营销自身的优势,将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包装全面信息化,致力于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将新媒体营销进行充分的实施,在新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将游客旅游线路的制定、价格选择、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进行全面安排,长期与游客保持互动关系,了解我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针对游客所反映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全面构建基于4Ps的产品导向营销策略、基于4Cs的顾客服务导向营销策略、基于4Rs的关系导向营销策略的新媒体营销组合策略。

五、营销效果评价分析

以我市寺平古村落景区为例,其在营销过程中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寺平古村落以其自身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享受到当地悠久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4]。笔者在充分结合旅游行业专家意见之后,对寺平古村落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以历史文化作为旅游宣传点对当地旅游的发展十分有利,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其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新媒体营销的运用上还欠缺一定的力度,对于四平古村落旅游宣传力度稍显不足,因此当地要充分结合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大力宣传寺平古村落旅游优势,提高当地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市现阶段旅游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此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巩固提高我市旅游行业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大力开展我市乡村旅游,利用互联网优势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服务,是当前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必然形式。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媒体,从我市乡村旅游研究背景、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营销效果评价分析五个角度对我市新媒体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与受众群之间的完全互动,在传媒多样化、立体化、交互化的新媒体背景下,推动金华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通过在旅游营销中对新媒体概念的引入,充实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体系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晗.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以金华市"农家乐"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9:57-59.

[2]袁芳,史文国. 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58-159.

[3]余兵. 新媒体语境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创新[J]. 新闻战线,2015,08:58-59.

[4]马海燕. 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泰山旅游风景区为例[J]. 中国商贸,2014,25:23-24.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学科整合;参与式教学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出现全域化、休闲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点。“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在这种“融合共享”特征明显的旅游模式下,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单一知识储备和简单专业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类型和培养模式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向高知识、高技能、高应用能力方向转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养旅游行业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创新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所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是:是与普通高校培养的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熟练掌握该行业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从事行业一线生产的技术型人才[2]。旅游行业的导游员、饭店服务员、礼仪人员、空乘人员等均属于这类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教法单一,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学生专业自信力低,一线服务技能差,学生就业导向不够清晰等。结合时下社会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素质综合型为宗旨,以“学术+应用”“知识+技能”“全国+地方”“行业+专业”为模式,重点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和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实现学生从普通“旅游服务员”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的转变。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通过“互联网+”模式,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旅游行业跨界明显、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学中必须跳脱出单纯依托教材的传统知识获取模式,紧跟“互联网”“大数据”,才能保持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教学中以手机等自媒体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一来可关注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获取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知识。一来可进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微平台”“互联网+课程”的学习拓展。如通过“雨课堂”“钉钉”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师生课堂内外同步学习交互,学习交流更为方便快捷。

(二)紧扣行业发展趋势,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地方特色内容教学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热区。作为地方高校,大理大学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独具优势。旅游管理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广“接地气”,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内容极为必要。比如,在“乡村旅游”授课过程中,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依托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的地质资源以及众多的古村镇文化旅游空间资源,吸收借鉴环洱海保护开发的先进经验,借助多样的文旅、农旅休闲模式和案例,通过案例和田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行业政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提升他们对乡村旅游途径下的乡村振兴的科研兴趣。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拓宽学科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

旅游学科属于综合性学科,应适当增加不同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学中地理与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现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旅游动机形成、游客空间位移、旅游景观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发展等内容的理解。再则,在“旅游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课程中,结合大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加入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宗教、语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题,既能增加学生的地学修养,又能引起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突出旅游专业的地方性特征。还有,旅游与艺术的融合,在模拟导游等技能型课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艺专题,在“旅游人类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能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

(四)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资格准入和技能提升内容教学,提高考证过关率,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旅游专业的学生可考的国家级从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人力资源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十多种,这些证书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但是证书的获得对学生实做技能的要求较高。为帮助学生提高这些资格证的过关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相关内容,加大实训力度。如利用“旅游语言基础”课程加入语音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度;利用“茶艺鉴赏”课程加大茶艺实训,提升学生手动能力;利用“导游业务”和“模拟导游”课程,进行导游考证面试模拟,加入应试技巧的内容,同时密切关注每年国家考证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导游考证过关率;在课内技能实训教学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再强化,巩固学习成果。

(五)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科研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

首先,有条件的师生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积极参与地方性旅游规划和科研项目。其次,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如大理地区,大家都较为关注的大理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区”发展现状、大理导游的生存现状、大理温泉休疗现状、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苍山和洱海的保护问题、大理旅游线路设计现状、大理古城人民路“摆客”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等,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学生对旅游业的关注和科研修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一)全面践行学生参与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听课疲劳,在遵循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教学主体转换下的参与式教学,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公平性。参与式教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教学中让所有人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教学的积极成分和中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精神[4]。1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即全员参与。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应经常使用,如教师给出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并陈述观点。由于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差异,在这种分组教学法,很难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机或自媒体设备,各组学生自行查找内容,组内组间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袭,找到资料后组内各成员均需进行内容的文字或者录音分析。时间允许时,每位组员上台定时进行口语表述;时间不允许时,组内选出分析表达最好者,代表小组上台陈述。多年的教学效果表明,此法“一箭双雕”,既能保证参与的广泛性,又能保证资料查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理论课程可采用此法。如“导游业务”理论授课时,请学生查找导游带团相关案例,学生的积极性高,内容记得牢,很受学生欢迎。2个体参与教学中也要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与个性展示。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教学中加入“每日一闻”播报。在课前布置与课程相关主题,请学生课下查找,课程开始时进行5分钟左右的旅游要闻播报,按学号顺序进行,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公平参与。此法增强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关注度,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自信力,学生参与和接受度高,教学效果较好。3角色参与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为师”等为主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以教师身份完成一个完整的短时教学过程。此法显示,角色互换是一种“教”与“学”的公平,锻炼学生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技巧的同时,也给教师一种提示和参考:尊重学生需求,教学效果必然更高一筹。4视觉参与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播放音视频教学资料,通过“视频+记录+评论+感悟+纠正”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利用“模拟导游”课程,对学生利用实验课自制的景区导游视频进行观看分析,纠正讲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将理论讲授、师生互动教学与人文地理视频教学紧密结合,题材应结合课题广泛而深刻,如人口、语言、文化、环保、战争、地缘、城市、粮农危机以及地方发展等皆可纳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以学生参与为主导,积极推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创设接近工作真实环境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场景中,进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拟,从而整合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一种方法[5]。比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可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创设导游带团情景,准备道具,模拟导游员、游客、旅游服务供应商等等,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导游带团场景。多年教学经验表明此法极受欢迎,尤其是在公选课采用此法,多专业学生协作完成情景模拟,学习过程人人参与,寓教于乐,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增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专业灵活的教学模式,还能引起学生对旅游从业人员执业环境的关注,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都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极佳。但是,此法多适用于技能型课程的实训环节,而且人数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结合,采用野外观察学习法,节约教学成本

此法适用于有野外实践环节的课程。如“乡村旅游”,在理论讲授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课时带学生到周围乡村旅游形态典型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实地观察乡村旅游发展状态,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回校后写成调研报告。比如大理环洱海地区乡村旅游发达,案例典型。学校到调查点,公共交通便捷,费用较低。再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学中需要进行景点的实地讲解,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讲解训练,不出校门,方便安全,不产生任何费用。野外观察学习法,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都能获得提升,选点合适的话,既能完成课程内容,又节省教学成本。

(四)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推行实景讲解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此法为“模拟导游”课程专用教学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导游资格证考证景点和景点景区讲解的技能技巧。可充分利用现有课外资源,先以校园环境为一级讲解点进行初讲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按单体景观分个人讲解,待讲解成熟,再选择当地内门票费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文化内涵高,距离较近的代表型景区为二级讲解点进行实训。讲解点不一定选热点旅游区,但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景观典型、资源有特色、自然与人文结合、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体验度高。大理地区首选大理大学、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诏德化碑、洱海月湿地公园、白族名镇喜州等。实景讲解,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种较适用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篇3

关于做大做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清原政协 杨绪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朝阳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这里结合我们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红河峡谷漂流项目为龙头,以国道202线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带为轴心,以休闲养生、佛教文化、森林生态和农家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格局。全县累计建设红河峡谷漂流、金山石佛、砬子山风景区等大小生态旅游景区景点8个,开发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沟域旅游线路3条,发展了农家乐、农户游和采摘游等乡村旅游。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宾馆酒店、休闲山庄、度假村寨、购物市场、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旅游商品品种丰富,辽砚、野果制品获得抚顺市优秀旅游商品称号,二道岭草莓、清原马鹿和山野菜、林蛙制品、清河大米等土特产品销量较好;精心谋划和建设了红河峡谷漂流休闲旅游集聚区、清河商贸集聚区和金山石佛文化旅游集聚区,并大力发展“夜经济”,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辽宁省旅游强县”、“辽宁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为了将清原打造成沈抚后花园,2012年以来,清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战略部署,通过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清原建成“休闲、避暑、养生”的最佳地。突出满族文化特色,依托生态资源优势,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红河谷漂流景区全力进行了8.16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了接待能力,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门票收入2950万元;金山石佛景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内部装修和景区内绿化、亮化、硬化等收尾工程,将择日对外开放;筐子沟景区已完成《筐子沟沟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景区栈道、基础设施、改扩建道路等工程已开工,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东砬湾生态园项目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重点推进了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项目,筐子沟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满族特色改造、冰雪景区建设等工作,并开展了“满乡枫叶节”“乡村冰雪节”、“乡村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目前,我县正积极引进域外巨资,准备建设有“北方第一滑”之称的冬季冰雪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清原旅游的知名品牌。使我县“春季能踏青观花,夏季能漂流避暑,秋季能赏叶采摘,冬季能滑冰滑雪”,真正成为无淡季的旅游之乡。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投入水平较低,精品项目较少。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受县乡财力影响,现有景区景点开发投入水平较低,资源整合水平不高,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仍然不足,导致我县在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周边县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极具吸引外地游客的满族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开发滞后,境内包括英额门柳条边门、黑石木方城子等满族历史遗址及《柳边望月》和《黑牛诗》等满族历史文献与有名望的满族历史人物与旅游开发融合不够,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也没有形成旅游群体优势,从景区的形象上看,除红河漂流外,其他景区的整体形象还亟待提升。

2、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民族气息不够浓厚。目前,具有清原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发展仍然不平衡,而且各要素的产业链条都不长,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满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的宝贵而悠久历史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发扬光大,在旅游饮食产品开发上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使得“满族火锅”、“八碟八碗”、 “勃勒叶饼”、“苏耗子"等传统佳肴没有得到更多游客的品尝;满族特色体育项目及儿童游戏没能被包装到旅游游乐项目中去。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商品的生产加工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规模很小,质量不高,产量不足,品种不全,包装也不够精美,没能形成品牌。县内也缺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土特产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销售。

3、旅游文化比重小,满族元素利用不到位。清原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满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族艺术没在旅游开发中体现应有的魅力。我县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的特色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展示,氛围还不够突出和浓郁,在现有的旅游景区中,对自然资源依托的多,对旅游文化挖掘利用的少,缺少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园(基地),文化产业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太小。

4、 旅游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尚待提高。目前我县旅游行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开拓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工作当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人才队伍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还不规范,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还不高。亟需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工作人员。此外,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需要省级部门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重点旅游景区用地指标不足。目前,我县红河峡谷漂流、筐子沟旅游综合开发和蝴蝶谷等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需省里相关部门予以帮助解决。

二是亟需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帮扶。清原县地处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大伙房水源安全关系到全省12个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为此,我县所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业项目全部进行了关停并转。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县财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困难较大,恳请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对新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新开发旅游景点,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把我县境内纵向高速公路纳入全省路网计划并尽早实施。并需要省里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境内通往各景区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三是解决聚隆滑雪场林地审批问题。由于该项目占用林地手续尚未得到审批,直接影响投资方下步开工建设。还需要省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林地审批办理工作,确保该项目快速推进,以弥补我县夏季红河漂流季节较短、旅游景点过于单一的问题。

四、关于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旅游资源实际情况,要统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清原要在旅游景区建设上,不断巩固和提升红河峡谷漂流等品牌景区,加快建设筐子沟、东砬湾等有潜力的项目,积极推介和开发岗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小型飞机场等优秀的旅游资源;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上,以筐子沟、王家堡、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乡村旅游与满族文化、乡土风情和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树立清原乡村旅游品牌;要在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上,进一步丰富满族文化内涵。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开发、纵向延伸”和“抓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格局,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幅射面广的显著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和沈抚同城化步伐的加快,我县已经融入了沈阳1小时经济圈,成为沈抚人民的后花园。因此,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业,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沈抚中部城市群休闲渡假市场的客观需要,更是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有力支撑。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县域旅游业的重要性,把这项产业当作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工作日程,给予高度重视。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深挖旅游资源,强化推进措施。

2、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精品。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省、市应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把各县的旅游资源都纳入进来,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建设,合理确定精品旅游线路。各县区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及线路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布局,加大开发旅游资源深度,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使县域旅游开发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要整合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本地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观,不断加强区域联合,围绕主要客源构成和地区旅游特点,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构筑2—3日精品旅游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景区建设和经营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景区建设功能齐全,服务设施齐备,道路畅通便捷,旅游产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接待能力满足游客的需要。做到用特色和服务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同时,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3、结合地区特点,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发掘旅游文化。特色是文化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要提高旅游品位,就必须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增加旅游文化含量。特别是东部山区是满族聚居区,清王朝发祥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因此,我们应该用清前史迹、关东风情和满族特色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注重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气息,能够表演满族歌舞、民俗的演艺人才。让游客既能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能欣赏到风情浓郁的民族节目,景区景点及沿途的服务设施建设也应体现满族特色和东北风情。要有计划地开发森林浴、野生动物观赏、珍稀树种猎奇、农家乐、山货野果采集等自然文化项目,同时,加大对民族工艺类、农特产品类、山珍特产类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对现有的旅游商品要进行质量改造和精美包装,不断提升旅游商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繁荣旅游商品市场,让地产人参、鹿茸、根艺、绿色食品等伴随着滚滚客流走向全国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以农户游为牵动,突出特色和风情,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新的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就业形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要灵活运用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景观农业、特色农业,以旅促农,以旅富农。

我们地处辽东,拥有寒冷漫长的冬季。可以说,发展冬季旅游前景广阔,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开发滑雪、滑冰、高山冬令营等参与性较强的冬季旅游项目,破解冬季旅游无项目这个难题。只要我们依托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那么,冬季旅游也会强起来,火起来。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各地要对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精心选拔,定期培训,严格把关。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要重点培养业务水平较高的旅游工作人员、高层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时引进一批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为实现县域旅游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加强对宾馆、餐馆、餐饮业、“农家乐”等的服务管理指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雅、整洁、舒适的场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满足广大游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努力塑造旅游小城市的良好形象。

5、注重宣传,精心包装,不断提升知名度。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大力培育资源市场很关键。旅游发展靠宣传,形象靠包装。因此,各地区要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切实搞好旅游整体宣传。一是搞好旅游景点的精心包装,突出地方特色,唱响旅游品牌。二是依托电视、广播、报刊、展览、广告、会议、网络等媒介,对外宣传旅游资源和整体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旅游 产业早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篇4

关键词:林业发展;贵州省林区;促进措施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考虑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还要对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国内的林业发展根本任务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当前贵州省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有效促进林业产业体系的科学发展,实现贵州省林业产业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均衡发展。

1 贵州省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未能均衡分布,林业生态体系缺乏稳固性

尽管在“天保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和沙漠化治理等措施的有效实施下,贵州省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贵州省的林业生态体系仍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贵州省的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和黔西北地区,大约占到了整体的50%,然而,贵阳、黔西南等五个地区的林业资源不到整体的25%。而贵州西部以及黔西南州北部等地,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林业生态系统十分薄弱。目前,贵州的石漠化土地正以每年900平方千米的速度上升,并多发生在林业系统薄弱地区,对贵州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威胁。

1.2 林业总产值较低,林业资源利用率低

近年来,贵州林产值增加速度显著提升,但是,相对于广东、福建等林业产区却是存在很大差距。贵州林业总产值还不到全国林业产值的1.3%,但是,贵州林业资源却是占到了全国林业资源的1.8%。

1.3 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贵州省林业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一产业推动,而第二、三产业加在一起还不到总体的50%。可见,贵州省林业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致使林业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林业地区的树种还存在过于单一问题。马尾松和杉木是贵州省的主要生产树种。经济林品种则是多为低产品种,高产以及特高产品种严重不足。

1.4 政府是林业生产的主要投资者,其他资金来源较少

尽管,政府对当地的林业投资额呈下降趋势,但是,仍是主要来源。政府财政需要负责社会各项的支出,其不可能完全满足林业的资金需求,所以,还需要大力开展各类筹资渠道。目前,尽管贵州省已经构建了信贷以及社会筹资等融资模式,但是,筹资来源并不稳定,而且,筹资比例较小,很难真正起到促进林业发展的实际功效。

2 贵州省林业发展的促进措施

2.1 对全省林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借助区域经济以及区位优势,对贵州省的林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落实“西治、中保、东用”的林业区域发展战略。贵州省东部地区林业发展良好,林产品配套加工产业较多。所以,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优化,并增加各类珍稀树种的种植以及配套产业,并积极促进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存在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土地,导致森林的覆盖率较低,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所以,可以构建坑木林基地,并兼种一些经济林木,或者培育一些天然香料以及药材等。中部地区尽管喀斯特地貌仍是较为常见。所以,可以重点发展一、三产业。北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拥有大量竹资源,所以,可以大力发展竹加工行业以及林茶、林药结合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兼顾森林生态、乡村红色旅游等。南部地区气候环境特殊,适合于能源林、竹林及特色经济林的生长。大力发展以桉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发展以麻疯树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和金银花基地及其加工,并发展林产香料、花卉和苗木等产业。

2.2 以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主体,构建有力的林业保障体系

为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本着“谁投资,认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发展,尽快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林业投资体系。1.保障政府投入总量的逐年增长,以改善

林业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还应提高林业补贴标准。2.充分利用林业信贷,除了现有的政策性贷款外,还应调动商业信贷款投入的积极性。贵州省开展集体林权改革以来,到2011 年底,全省金融系统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 4.5 亿元,这一形式很好的缓解了林农资金问题。3.通过国际交流,积极吸引国外资金。以印度为例,全国共有 20 个社会林业项目得到了国际基金33.8 亿美元的援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本国资金压力。4.可引导民间资金组建林业担保公司,为林业项目提供贷款担保,以项目形成的林木资产或林农的林权证作抵押,让林业项目组织和林农更易的获得金融贷款,促进贵州林业的全面发展。

3 结论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研究者对国内的现代化林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将其作为林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该理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借助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实现多方合作交流,共同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最终实现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综合效益。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贵州省的林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变得更好。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产业;鄂西地区;机遇;策略

旅游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产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产业的收入在2014年已经突破3万亿人民币,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其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旅游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高速增长速度吸引到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的关注,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依靠投资、外需来拉动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减弱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希望能够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些发展机遇将会让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鄂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整个产业环境来加以看待的,同样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我国旅游产业依然将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速,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的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旅游产业将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因此从整个旅游行业发展来看,我国旅游产业依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发展空间非常具有想象力,未来整个行业将会依然快读发展的势头。在这种行业背景之下,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只要做到顺势而为,就能够在日渐扩大的旅游产业规模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2.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从政策角度来看,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机遇,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属于国家当前大力发展的产业,在经济驱动要素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国家希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从而实现对于传统产业的替代,进而实现经济的顺利转型。国家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支持,这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来说是一个利好,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用好这些的政策支持,从而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的政策优惠,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积极争取这些优惠政策,用好这些政策,从而更好的推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3.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对于该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发展优势,目前湖北省已经明确提出了鄂西旅游生态圈的建设,该地区覆盖了8个城市,人口总量占到了湖北省的一半,区域面积占到了该省的70%,该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从生态资源方面来看,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不仅仅在湖北省首屈一指,即使是放眼全国,也少有地区能够比得过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除了生态旅游资源之外,从文化角度来看,鄂西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体系中的4大文化,同时该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文化也是大力发展地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利用好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才能够塑造出来具有良好知名度以及美誉度的旅游形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其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创新就业以及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阐述如下:

1.拉动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需要,因此其在经济法发展带动作用非常强,一般来说,旅游产业收入一元钱,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十元钱,旅游产业可以间接带动三是多个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产的增加值已经占到了GDP比重的5%以上,其在经济发展方面拉动作用是不断彰显。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传统产业基本上就是依靠的种植、养殖等,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会给鄂西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助推作用。举例而言,旅游产业发展吸引到了客流,这些游客要在旅游地吃、住、行等,这些都是消费需求,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餐饮行业、住宿行业以及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将会帮助地区做大经济总量。因此旅游产业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就是一个先导产业,领用这一产业的带动作用,来推动地区各个行业的兴旺,毕竟有人流,就有资金流,就有经济发展的要素聚集。

2.带动地区充分就业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产发展可以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旅游产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为游客的衣食住行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基本上局限于种植养殖行业,广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通过旅游产业新增百万以上就业岗位,将会较好地缓解本地区的就业难问题。从目前鄂西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现有直接从业人员100万左右,间接从业人员600万左右,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将会翻番。因此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重要契机,以帮助地区城乡居民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给本地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增加居民收入水平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没有突破1万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直接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本地区的居民来说,可以大力开展农家游,乡村游等旅游项目,直接经营相关旅游产业,游客的消费给更多的从业人员以及相关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收入,这会进一步的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旅游业总收入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给直接从业以及间接从业人员平均带来了的一万多元的收入。未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为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起步的阶段,因此存在较多的不足,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该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

1.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如果要想旅游产业走向规模发展道路,具有更好的接待能力,那么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举例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是带来大量客流的基础条件,而宾馆、餐厅等等基础设施又是解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设施。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着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制约,尽管这些年湖北省在鄂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持续加大,自2011年以来仅仅在水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就高达千亿,同时各类在建的旅游项目也多达几十个,投资额度同样高达千亿,投资的巨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了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太多的历史欠账,举例而言,很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交通方面还非常不便。从目前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来看,距离旅游产业的大发展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年鄂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是屡屡受困于资金不足而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未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

2.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从目前鄂西旅游的整体情况来看,观景依然是最主要的形式,旅游产品的创新不足,地区之间旅游产品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景点相比也没有也没明显的卖点,这是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旅游产品创新不够则意味着产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旅游者可以选择鄂西也可以不选择,这意味着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景区的竞争力偏弱。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鄂西旅游对于本地区独特的文化挖掘不够,缺少精品旅游路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深度不够。

3.地区旅游宣传不够

目前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各个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因此不同地区之间在游客的争夺方面是越来越激烈,尽管鄂西少数民资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知名度以及美誉度依然不是很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地区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广大游客来说,如果不了解一个旅游地的基本情况,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可能选择这一地区去旅游。当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投入不足,各个地区也没有联合地区共同去推广鄂西少数民族旅游这一品牌,结果就导致了鄂西地区在旅游知名度方面不是很理想。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树立起来旅游地品牌建设的意识,没有投入必要的宣传资源,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来进行广而告之。另外就是在旅游地宣传方面,宣传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各个旅游景点拍摄一些宣传片投放到电视台,或者就是与旅行社合作摆放一些简单的景点资料介绍,实践证明,这种宣传模式比较低效,投入产值比不是很理想,未来需要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更多的宣传模式,从而实现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知名度的广泛提升。

4.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因此整个旅游市场的粗放发展特点比较明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鄂西旅游在游客中口碑。旅游业本身是一个服务行业,可以说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以及发展前景,鄂西旅游目前在服务质量方面相比国内其它景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加上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整个地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对于地区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比较不利。

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重要在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对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地区旅游资源的快发利用,针对目前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

从目前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需要湖北省进一步加大该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根据整个鄂西生态旅游圈的长远发展规划,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以及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坚持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重点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宾馆酒店等领域,地方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要积极向国家以及省政府申请财政支持,另外一方面要建立地方融资平台,积极筹集社会资金,从而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方面的不足。对于交通等公益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应该政府主导进行投资,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则应该的由社会资金进行主导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举例而言,星级宾馆建设方面关键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本。鄂西少数民资地区需要注重招商引资环境的优化,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吸引社会资本,利用资金来撬动整个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

2.注重产品创新

在旅游产品创新方面,需要鄂西少数民资地区紧紧围绕本地区的资源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差异性,切实改变旅游就是看景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产品创新方面重点是就是要注意把握好旅游者在旅游中文化方面的需要,开发出来各种精品路线,让旅游者观景的同时也能够有一个文化之旅,切实提升旅游者的良好感受以及体验。

3.加大旅游宣传

鄂西旅游在宣传推广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紧紧围绕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提炼出来良好的宣传点,精心设计、不断优化宣传语,借助于各种平台积极推介特色旅游资源,利用多种手段来进行特色旅游品牌的宣传,从而实现地区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从品牌宣传来说,鄂西地区政府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鄂西旅游这一品牌的宣传。同时在鄂西旅游宣传方面,需要坚持走出去以及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旅游相关的推介会,增加鄂西旅游曝光度,同时还要注意的积极开展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各种宣传会、研讨会,邀请欢迎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相关媒体来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献智献策。还有就是在宣传形式层面,注重网络宣传,构建旅游目的地官方网站,提供景点介绍,门票销售、住宿、交通等需求服务,让游客更好的来旅游。

4.提升服务质量

鄂西少数民资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旅游服务质量方面,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维护好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门票、住宿、餐饮等价格方面加以明确,制定完善的服务项目具体标准,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对于各种危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要坚决加以处罚。另一方面就是要的加强本地旅游从业者的培训,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加强合作,注重旅游产业从业者的继续教育以及培训,提升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全面提升这些从业者的能力水平,从而确保其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鄂西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这里有着非常丰富旅游资源,名山大川遍布全境,同时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文化更是熠熠生辉,可以说在旅游餐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资源以及潜力。这些年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就是旅游产业展地区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旅游知名度不够高,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鄂西地区客观全面地看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制定切合实际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从而推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雅荣.少数民族“五区三省”旅游产业生态发展[J].前沿,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