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的形成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资源的形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指凭借开采地下煤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煤炭产业占据重位的城市。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5%,市区人口数量约占全国城市人口的 18%。长久以来,它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保障。然而,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长期的开采使得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进入了资源枯竭期,煤炭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陷入了困境。目前,低碳经济已在煤炭资源型城市逐步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煤炭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要求煤炭城市要以发展煤炭产业为专职,从而限制了这些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其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长此以往,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煤炭资源开发管理欠妥,资源逐渐被耗尽,城市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煤炭小企业不顾国家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擅自在大型煤矿附近胡乱开采,挖掘方式极不规范,开采设备也极其落后,还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矿工,给煤矿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矿洞坍塌、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所以,大型煤矿不得不预留许多隔离煤柱,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煤层气资源未被合理应用,“三废”的污染问题严重。煤炭城市不但面临着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还存在着由地下的煤炭开采而造成的地面沉陷问题。
国有企业转轨改制阻力多。煤炭资源城市在建设初期,那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医院、学校、幼儿园等,所以多数煤炭资源城市公民的就业都是围绕煤炭行业进行的。现在,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综合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煤炭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会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失业人员数量剧增等现象,城市的经济也会严重下滑。
城市布局不合理。最早的城市建设要受地下资源分布的限制,而资源分布又缺乏连续性,再加上有些煤炭城市本身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好,需花费较高的建设成本,因此造成了城市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健全。近几年来,煤炭产业的发展普遍陷入困境,城市的经济发展困难,缺乏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
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
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
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
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
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成敏.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4(01).
[2]张英杰.发展煤炭深加工是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然之路[J].科学之友,2013(02).
[3]王太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3(06).
[4]贾婉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金融时报,2014(01).
[5]吴正荣.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探索与战略研究[J].中国商界,2010(04).
[6]王真.山西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
篇2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特色,“千城一面”一度成为全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通病,新的如何建,旧的如何改,是一个决定城市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为此,济宁市对绿地规划的编制工作十分慎重,改了又改,目的是最大程度彰显特色、展现江北水乡的古城风貌。1998年和2003年济宁市两次对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今年又一次结合新的城市规划做了修编,将“绿线管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了绿线范围,按500米服务半径的原则调整了公共绿地布局。另一方面,绿化工程舍得大投入进行高水平设计,分别委托国内高水平的院校和国际知名公司完成了一批绿化工程设计。2000年以来,实施了城市园林绿化重点工程规划方案论证制度和“阳光规划”,对编制完成的方案进行严格的论证与公示,确保“创建精品,不留遗憾”,城市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水平有了新的飞越。
绿地、广场为群众所建,一切以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始终是济宁决策者们所恪守的原则,舍得在城区黄金地段投入搞绿化,舍得拆楼、拆墙搞绿化,短短几年,城区绿地面积已达3400多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66平方米。近年来,济宁市先后拆除了位于市中心红星路占地1.3万平方米的市委市政府礼堂和部分办公设施、老运河两岸商业区20多万平方米的密集建筑群、越河2.6万平方米的玉带商城、共青团路商业区近1万平方米的临建营业房、光河路占地33万平方米的钢材市场等市区繁华地段的旧建筑,并拆除了30多个城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6万多平方米的旧办公楼,全部用来搞绿化。近年来,济宁市在城区投资2.64亿元,先后建成了光河公园、仙营绿地、新世纪广场、明珠广场、快活林绿地、文化广场、火车站广场、太白广场、双拥园、南郊植物园、生态林示范区、津浦北街绿地等24处高标准绿化工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增加了绿量,开辟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在2003年,济宁人民公园拆除围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称赞。目前,城市拥有五处5公倾以上的综合性公园和一处占地40余万平方米的植物园。
多条蜿蜒流淌的城区内河被打扮得俊俏迷人,古运河、小府河、小光河、越河、任城河等环绕城区,经过河岸绿化和滨河绿地建设,形成了富有“水环”特色的沿河绿色长廊和城市风光带,展现出“水绿相映、桃红柳绿”的景观。2003年投资1亿多元,沿光府河建成的占地39万平方米滨河公园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今年起,又对城区“四河一湖”水系实施了综合整体改造,打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水乡风貌。
“一条路一种景观、一条路一个特色”,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构成了网状绿色通道,市民穿梭其中,尽情享受着“春花、夏荫、秋果、冬树”所带来的快意。该市先后绿化城区主要道路40余条,初步形成了以银杏、雪松、樱花、大叶女贞、国槐、法桐等各具特色的绿化路段。此外还改变了过去“一条路两行树”的单一绿化方式,双排、多排种植大规格行道树,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注重多层次配置绿化,做到高有骨干树、中有花灌木、低有绿篱草花。同时积极尝试绿篱花卉造园、疏林绿地造景的手法,不仅提高了绿化水平,而且增加了绿量,使城市道路绿地率、达标率分别达到20%和80%,干道绿化覆盖面积占道路面积的40%以上。目前,建设路、红星路、共青团路等城区道路已形成林荫大道。
全民上阵搞绿化是城区绿化高质量快速推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市民参与绿化的意识与绿意一样浓,居民住宅区和单位庭院在迅速变绿。从1983年开始,市区各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广泛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和园林绿化达标活动。城区各单位、社区积极实施拆墙透绿、拆楼建绿、改院造绿、见缝插绿,自1999年以来,城区完成社会绿化投资近5亿元,新增绿地面积260万平方米。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城乡结合部农民大搞园林苗圃建设,苗木总面积已发展到6066万平方米,任城区李营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特色种苗基地”,位居全国十大苗木之乡第六位。
篇3
[关键词]城市转型;煤炭;资源
中图分类号:F299.2;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38-01
对地下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发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表明这个城市能源结构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在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目前对煤炭的需求仍然比较大,占到总能源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的地下,存在许多煤炭资源,这也是形成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较多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的二十年当中,我国的主要能源仍旧是煤炭,因此煤炭不管在城市的职能上还是资源的比重上,有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但是,煤炭毕竟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再加上现在的煤炭资源使用存在着许多浪费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经济衰退。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在,必须要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城市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显而易见:第一,能源结构比较单一;第二,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第三,城市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第四,煤炭资源的使用导致环境的污染,这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相违背;第五,企业功的功能和煤炭型资源城市有趋同性。
二、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由煤炭转化为能源推动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作为煤炭的主要生产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有很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很多这样的城市都已经进入了衰老期,这是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需求。然而,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科技的限制,煤炭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制约。
煤炭型资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建设企业和生产管理系统不相互配合,特立独行,没有做到统筹协调和职责分明的态度。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城市社会化水平。同时,监管机构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多许多违规违纪的操作放任自流,使国家的资源流失,经济受到影响,煤炭排放的“三废”对大自然的破坏异常严重。这些问题都使煤炭型资源的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谈到的问题,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都有很大的阻碍,为此,提出以下策略,以求更快更好的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尽管一些城市已经受到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但是如今,还有许多城市的煤炭生产处于“青壮年时代”,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结构对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对此,应该充分的尊重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同时把“市矿统筹”作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战略并贯彻实施。以实行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提升中心城区和环境修复两天线双管齐下,摒弃之前的煤矿建设模式。针对煤炭企业也要改变其思维,对城区的建设、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和发现煤炭替代产业,科学的实施发展关系,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能力。
(二) 明确和突出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
在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抓住主要矛盾很重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煤炭清洁生产。把煤炭的清洁生产技术作为能源安全和持续发展的战略来推广。针对循环经济,可以从综合开采、引进技术深度加工、对煤炭循环利用这几个方面入手,遵循高效益低排放的生产原则,摆脱牺牲环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尴尬局面;其次,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进行整治,这要求生产和治理同时进行,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大污染治理,建设城市的空气净化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再次,把握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煤炭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效率最大化。禁止粗放型生产和使用煤炭资源。对煤炭进行适度开采,同时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劣质煤的使用率,对生产力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最后,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煤炭的的生产、加工和使用都有好处。组织结构的优化和高新科技的不断强化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
(三) 因地制宜,探索和创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新模式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源结构比较单一,但是也并非依靠煤炭才能发展,许多城市还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需要因地制宜,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积极探索,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煤炭型资源实施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向国外的资源型城市借鉴发展经验,同时对自身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针对国家现有的政策方针,结合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条件,创建发展新模式。
(四) 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责任明确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中,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管理和服务体制,落实相关政策,做好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同时,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努力把指标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对相关的管理人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通过奖惩和方法促进工作的开展和制度的实施。
结语
总之,对煤炭型资源城市的转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切实的开展,包括积极促进企业的转型,淘汰对环境不利的工业和设备,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号召市民积极参与和完善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这是新时期环境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窗体顶端
[1]张立今.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J].学术界,2007,(5)
[2]张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4,(2)
[3]崔德文.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J].资源・产业,2003,5(6)
[4]王素娟.浅谈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5]牛冲槐.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3,25(7)
篇4
关键词: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 F407.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在我国能源中首屈一指,然而因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使城市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和矛盾。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对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
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到后面、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言,由于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采煤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先进采煤机械的引进使用,促使煤矿的年产量日益提高,我国现已拥有数十个千万吨及以上矿井,百万吨更是数不胜数。按此发展下去,我国煤炭资源必将迅速枯竭,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也必将越来越多。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面临的现实问题
1、行业依赖严重。煤炭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煤炭及煤炭产业,因此对于煤炭及煤炭产业依赖严重,然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枯竭是不可逆转性的。煤炭产业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会以此为核心形成一条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链,一旦资源枯竭,这条产业链断裂,那么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布局势必会被打破。
2、产业结构单一。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言,基本都是因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而兴起。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产业发展目标单一,煤炭产区大都只追求煤炭开采数量,而缺少对煤炭资源的保护以及集约化开发管理,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产业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无法形成综合发展能力。
3、经济衰落迅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大都严重依赖煤炭资源及煤炭产业,因此,一旦煤炭资源萎缩枯竭,则无法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近年的大量事实表明,我国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都经受了这一痛苦历程。
4、环境破坏严重。工矿业经济活动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型产业,尤其是煤炭开采等行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极其严重。我国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遭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采空区面积日益扩大,造成地面塌陷,农民土地无法耕种,村民房屋裂缝,道路河床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水资源的危机,因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加上煤炭对水质的污染,特别是采煤排水中的酚类,亚硝酸盐类等成分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造成饮水困难。
5、基础设施不健全。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都是以“一矿一城”的发展模式建立的,煤矿开采到哪里,城市就建设在哪里。所以,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建城条件无法满足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绿化等方面的要求,这就大大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成本,加之很多城市当时不注重城市规划,造成基础设施不健全。
此外,煤炭资源型城市还面临许多发展局限,例如煤炭企业负担过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人才缺失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走转型升级之路。
三、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作为地方政府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着眼于地方长远利益,打破“靠山吃山”的狭隘发展思路,本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保护好现有的资源,适度开发,理性发展,本着开源节流,提高利用水平的原则,努力开拓清洁良性循环的工业发展领域,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健康和谐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战略转型。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开拓新型道路,推动持续发展。要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目标,选择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项目及优势产业,合理规划,认真指导,同时控制好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发展,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优势产业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审批管理,建立完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机制,走园区化集中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筑经济竞争新优势,走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的道路。
4、打造产业联盟,增强发展后劲。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战略转型升级,煤炭资源仍然是发展的根基。要采取“内夯外扩”的策略,对内,稳定资源现有产能,不搞“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不盲目扩张,着眼可持续发展;对外,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产能和产量,搞“借鸡生蛋”式的生产。特别要在重点产业领域建立产业链合作联盟,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上下游产品的协作配套,可优势互补形成规模竞争力,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化。
5、根据地区实际,做大特色产业。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发掘自身的优势特色潜力,把支柱产业做精,把接续产业做强,同时培植好替代产业。要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依托旅游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城市;依托绿色资源,壮大绿色食品产业;依托林木资源,发展能源工业;依托口岸资源,发展口岸经济;依托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开发等。要围绕自身特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行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经营管理,特别是要注重开发特色产品的国际市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特色经济带动多元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春彬;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
篇5
关键词:煤炭资源 资源耗减 耗减成本
一、引言
环境成本,按照其与环境资产的不同关系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用货币表现的资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自然资源的储量。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会耗费各种资源,如能源资源、植被、水等。其数量的减少就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耗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能源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的外部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我国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产生的外部性已受到重视,相应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且治理力度也在逐年加大。但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依然未能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其表现在对能源资源耗减成本的忽略上。能源资源耗减的外部性不仅影响能源资源在当代人们中、在不同地区的合理配置,更严重影响了代际分配问题,即能源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子孙之间的公平配置问题。由于煤炭等大部分能源资源是大自然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形成的,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在当代被过度开发,就会损害后代同等使用它的权力,从而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来看,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煤炭储量的33.8%,生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其消耗量占到全部能源的70% 以上。因而研究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煤炭资源耗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作为切入点,运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山西地区某家采煤企业的资源耗减成本进行分析研究。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出发,对该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开发利用中的使用者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进行比较,以考察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理论分析与核算方法
(一)煤炭资源耗减理论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霍特林以“社会净价格(稀缺租金)”来判断开采可耗减资源的合理性。其主要结论是霍特林法则,简言之就是,对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开采资源的价格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在此情况下,开采者对于把资源保存在地下与开采出来这两种选择没有偏好。这一法则说明了,资源不可再生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即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煤炭资源价格也不等于边际开采成本,两者的差额即社会净价值就是稀缺租金。Hartwick (1977)曾指出,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 只有把开采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投资于生产性资本,在国民收入中考虑可耗减资源的机会成本, 即核算资源耗减成本,才能做到维持消费水平不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大量出现,随之一些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被相继提出,如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然而,目前就煤炭资源耗减对国民经济指标进行修正的,仍主要限于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美国、荷兰等少数发达国家。考虑煤炭资源耗减的成本,对正确核算国民经济及合理制定煤炭资源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税收设计中考虑煤炭的耗减成本, 可使煤炭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该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避免了资源耗减越多国民收入越高的后果。 (2)国内研究。国内高明辉(2007)、唐智和(2005)以净价格法分析了煤炭资源价值。李国平(2004,2007)研究中国煤炭资源的耗减问题时采用了使用者成本法。李志学,张倩(2010)也以使用者成本法研究了中国陕北地区煤炭资源的资源耗减补偿问题。
(二)煤炭资源耗减成本内涵及其范围界定 资源耗减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自然资源的耗减所形成的成本,也就是自然资源存量由于经济利用而减少的价值。纵观采煤企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与煤炭资源耗减有关的项目大致有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本文采用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认为真正属于采煤企业资源耗减成本性质的项目有: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资源税则不构成煤炭资源的耗减成本, 更像是国家的一项宏观调控职能,来调节目前不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状态。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净价格法、净租金法、使用者成本法、净现值法、交易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和持续价格法等。各种分析方法中, 持续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都需考虑待未来资源耗尽后,如何估计和选择可替代资源的问题,增加了分析难度和误差,因而很少被采纳(Von Amsberg,1993)。交易价格法需要资源探明储量的交易价格信息,因而也很难用于资源价值的一般分析。净现值法需确定未来矿产资源每期的价值,但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此类数据获取的难度大且缺乏可靠性。净租金法的主要问题是其霍特林租金增长率等于利率的基本假定能否成立。此外,应用中常常以平均成本来代替开采边际成本,这样就与净价格法(Repettoetal.,1989)无异。净价格法没有考虑资本的正常回报,而认为耗减是全部资源开采的剩余, 因而会高估资源耗减的价值。使用者成本法最早由El Serafy(1981,1989)提出,该方法具体到煤炭资源的折旧问题,就是现在使用煤炭资源对未来使用者造成的机会成本,即使用者成本。所谓能够无限维持的消费水平,是指煤炭资源开采所得的全部净收入扣除掉使用者成本之后的剩余。关于煤炭资源耗减问题的分析,方法的选取需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假定条件的数量,和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本文利用使用者成本法来估算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资源的耗减情况,是基于该方法假定条件单一,估计偏差较小,可有效避免高估煤炭资源耗减的问题,及其在实践中便于与微观煤炭资源开采企业相结合的优点。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及其测算
(一)基于使用者成本理论的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计算模型设计 使用者成本法令开采煤炭资源所得的各年净收入为 R,其中包括两部分,即可持续的永久真实收入 X 和煤炭资源开采的使用者成本(R-X)。n 为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r 为利率(即折现率)。用数学公式表示El Serafy 使用者成本法的思想如下:
在此,本文不考虑 r=∞ 或 T=∞ 的极端条件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情况。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经过大规模且长期的开采,山西煤炭已经达到了庞大的开采和生产规模。目前,其煤炭产能的规模为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3,年调出量约占全国的3/4,年出口量占全国的1/2。但是,山西由此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从资源环境方面来说,山西各类矿区采空区的总面积空前扩大,人均水资源短缺、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并且,煤炭产能的高度扩大,近年来山西煤炭的可服务年限也在不断下降。基于此现状,本文以山西某家大型采煤企业为例,依据其2008-2011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分析探讨其煤炭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山西地区某大型采煤企业财务报表(2008-2011)及相关一手资料。为取得数据,曾去企业实地调研,并且为完善论文数据,多次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该采煤企业财务总监及其助理联系沟通。另外,对于山西煤炭现状的评价及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年限的预估,还参考了山西煤炭信息网及中国煤炭资源网的相关数据。
(三)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测算 本文以山西地区某采煤企业煤炭开发利用的相关数据为例,应用使用者成本法,考察该企业煤炭资源开采后的价值回收情况。在估计煤炭开采使用者成本D时,需要获得以下数据:售价、生产量、中间成本、工资总额、正常资本回报、资源储量,还有贴现率。由于本文估算的是单一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因而采用了该企业各年的煤炭单位售价。(1)估计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求得煤炭资源净收入后,就可以借助公式(4)计算出应予补偿的煤炭使用者成本大小,并将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与当地实际征收的资源税费相比较,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行税制是否已经充分补偿该采煤企业的煤炭资源耗减价值。(2)折现率。由于El Serafy使用者成本法中使用者成本对折现率比较敏感,而在折现率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主观性,因而本文采用2008年至2011年间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波动范围的上下限,即2.25%和4.14%,通过计算这两个利率水平下的使用者成本大小,得出真实值所在的大致区间,而不是随意地采用折现率。(3)开采年限。剩余可采年限T,是根据煤炭资源的剩余可采储量除以当年开采量而得出的。由于该企业当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无法较准确地预估企业目前所掌握的和未来可能获得的资源剩余可采储量,并且该项数据涉及企业的机密,目前取得该项数据较为困难。因而,本文假设只要山西省的可供开采煤炭资源没有枯竭,该企业就一直存在并运营。2008年,山西按照当年的煤炭实际产能测算,在已探明的2000米以内的煤炭储量只能够服务70年,所以本文认为该采煤企业的剩余可采年限T为70。通过上述分析,结合统计数据和计量模型可估算出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开采净收入R 见表(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该采煤企业2008年至2011年,煤炭资源收费标准为3.2元/吨。依据2008-2011年该采煤企业煤炭开采量计算出的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见表(2)。(2)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使用者成本结果比较分析。将2008年至2011年该企业煤炭资源税费实际征收额与计算出的使用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揭示煤炭资源税费是否能够补偿其使用者成本见图(1)。由图(1)可见,该采煤企业所缴纳的资源税费只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2008年煤炭使用者成本,不能补偿4.14%折现率下的其他年份及2.25%折现率下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煤炭资源税费由2008年的5050388.16元上升为2009年的13469082.1元,随后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下降,在2011年下降至11331891.2元。2.25%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13134258.64元上升为2011年的169256189.7元,4.14%折现率下煤炭资源的使用者成本由2008年的3644245.263元上升为2011年的46962001.02元。通过比较发现,该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远远高于煤炭资源税费,并且两者呈现逐年拉大的趋势。 (3)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山西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无法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该采煤企业的煤炭使用者成本。由此可见,该地区现行的资源税费水平并不合理。以山西地区该采煤企业为例,通过计算恰好能够补偿2.25%和4.14%折现率下的全部使用者成本的资源税费,得出该企业应缴纳资源税费的合理区间。基于使用者成本的煤炭资源开采税应为见表(3)。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对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并避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对于大多数的煤炭开采企业都征收煤炭资源税,但存在税率过低的问题,所以应该适当提高煤炭资源税率,合理征收煤炭资源税,使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使用者成本补偿到位。并且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比较混乱,税费功能交叉重复。针对这个问题,应当合并煤炭资源税和煤炭资源补偿费等其他费用,统一按照资源税的形式征收。(2)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加强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通过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统一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方法,可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同类项目的比较,也便于政府及其他单位进行统计核算。并且在类似采煤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加大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信息披露力度。由于企业需要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而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成本进行补偿,因而加强这一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对煤炭资源耗减成本进行补偿的情况。(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还要注意对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系统的分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计量。考虑到煤炭资源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本文认为对煤炭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可采用存量的方法,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在会计处理时,可将煤炭企业的耗减费用看成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从而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在煤炭企业中,在成本项目里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可专门用于核算煤炭资源产品耗用的煤炭资源的价值,从而有利于煤炭资源耗减成本的核算和计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学、张倩:《矿产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计量模型及其应用》.《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2]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李国平、吴迪:《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资源科学》2004年第3期。
[4]李国平、杨洋:《中国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发中的使用着成本测算与价值补偿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颉茂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篇6
试点省(区)将严格实行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出让新设煤炭资源探矿权、采矿权,除特别规定外,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取得。此前,企业无偿占有属于国家出资探明的煤炭探矿权和无偿取得的采矿权,均应进行清理,在严格依据国家规定对剩余资源储量评估作价后,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在有效期内分期缴纳。
推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意义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在煤炭领域率先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对于全面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费呈现了超常发展形势。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由2001年的14.32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6年的24.57亿吨标准煤,增长71.58%。其中,煤炭生产量由2001年的13亿吨增长到2006年的23.8亿吨,增长83.08%。2006年,我国煤炭产量已占全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7%左右。从全国各类煤矿资源占用与回收率情况看,目前,大型煤矿矿井资源综合回收率为50%左右,中小型煤矿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0%左右,而大量采用落后生产能力的乡镇小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5%左右。截止到2005年6月,原国有重点煤矿共681处,占用煤炭资源储量503.56亿吨,矿井核定生产能力97667万吨/年,按目前开采强度和资源回收率水平计算,静态可采年限为25.8年;原地方国有煤矿共2210处,占用煤炭资源储量280亿吨,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7642万吨/年,静态可采年限为22.4年;乡镇煤矿共21923处,占用煤炭资源储量368.63亿吨,矿井生产能力88308万吨/年,静态资源可采年限仅有6.3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受到严重挑战。造成这种形势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煤炭资源无偿取得,煤矿企业缺乏珍惜资源的意识,资源回采率低。
通过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煤矿企业必须支付资源价款,购买煤炭采矿权,加大煤炭资源使用成本,促使煤矿企业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节约资源,延长资源的可开采年限,有效控制和调节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
实现资源所有者的收益
《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探矿权和采矿权实行有偿取得制度。而各地煤炭矿业权使用费的政策并不统一。目前,包括国有煤矿和非国有煤矿在内的大部分煤炭资源矿业权是虚置的。煤矿在并购、分立、重组改制中,煤炭矿业权没有纳入或没有完全纳入资产管理中,导致国家煤炭资源所有权虚置,所有权收益流失。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大量非国有资本开始进入煤炭行业,从事煤炭开发和开采;但长期以来,煤炭资源无偿取得,损害煤炭投资环境,阻碍煤炭投资。形成了非国有资本难与国有煤矿公平竞争的态势。与其他行业比,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外资煤矿很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煤炭资源矿业权归属模糊。
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质上是在煤炭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前提下,国家凭借对资源所有权的特殊地位,向开发和使用资源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相应费用的行为,从而保证其所有者权益的实现。
因此,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既是对国家出资勘查、进行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源投入的一种补偿,也是对因煤炭资源开采破坏生态环境,以及进行环境治理的一种补偿,更是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权益的体现。
相关政策与措施建议
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税收与收费项目对行业发展的调控作用,建立公平、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环境,对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1、加快煤炭增值税改革。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抓紧煤炭增值税改革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煤炭企业增值税降低到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在考虑将东北增值税改革试点扩大到其他省份时,应将煤炭增值税改革列入其中,以便为今后的煤炭税费改革提供经验。
篇7
【摘要】蒙西地区作为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富集区之一,由于受到煤炭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限制,加上当地对煤炭的高度依赖以及单一的煤炭经济产业,其未来发展必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延长蒙西地区煤炭产业链,发展替代产业,使煤炭产区产业多元化发展,是蒙西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本文主要分析了产业链延伸的必要性以及产业链延伸的原则、目标和方向,从而打破蒙西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实现对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
关键词 煤炭资源区;煤炭产业链;延伸;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贺建军,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学、经济学。
煤炭资源区想要持续发展,在未来得到更加稳定的增长,应该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尽早培育煤炭资源延伸产业,努力促进煤炭资源区产业向非资源化和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煤炭资源区向着综合型资源区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一、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的必要性
1.未来调整产业结构要求煤炭资源区进行产业链延伸。目前全国大部分煤炭资源区都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面,这将会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稳定性,一旦以煤炭产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出现衰退,那么这些煤炭资源区将会整个陷入困境,对于煤炭资源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威胁。为此,煤炭资源区必须选择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由原来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从而增强煤炭资源区发展的活力以及后劲。煤炭产业链延伸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有利于单一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市场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市场观念,一个没有市场观念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为此现代企业特别是煤炭资源区企业一定要以市场为产品生产的导向,运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结构调整,以形成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从而保持煤炭资源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二是有利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低等产品转化增值,解决产业链短的问题。
2.科学发展观要求煤炭资源区从资源型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在不断加剧,特别是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情况下,资源主导型经济发展已不再适应时代需要。所以,作为煤炭资源导向的蒙西地区在实施产业链延伸时,一定要转变思维,以市场为导向,摒弃传统的以资源为导向的思维模式,通过选择和发展延伸产业和替代产业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是实现产业演进和产品替代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每个煤炭资源区必然逃不脱由盛转衰的过程,衰落之后,原来从事煤炭行业的大部分职工及其相关人员需要继续生存,然而原有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等其他设施不能够随同生产设施整体迁移,为此,煤炭资源区应着眼长远,厉行节约,及时进行产业替代,从而为煤炭资源区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4.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有利于煤炭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近年来,产业转型开始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很多产能低效、生产粗放型的经济体完全不能适应社会要求,必须转型发展。在我国目前国内外经济不景气,国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质量显得尤为必要。所以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不仅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未来蒙西煤炭资源区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在煤炭资源丰富的蒙西地区,未来产业延伸应该努力强化资源的科学管理,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蒙西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的基本原则
1.煤炭产业链延伸的产业之间的相关联原则。按产业间供给与需求联系分,产业关联包括产业向前关联和产业向后关联。产业间的关联就某项经济活动而言,是具有某种联系的产业之间形成的密切而广泛的一种经济关系。产业关联可以发生在与产业相关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发生在无关的环节,发生在关联环节就是产业链的延伸,发生在无关环节就是创新。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即对于某个产业进行向前向后关联的纵向关联和向左向右的横向关联。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特别是对于能带动整个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链,如果对其进行产业关联,不仅会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会诱发新的产业,这将有利于煤炭资源区产业向结构多元化方向发展。
2.煤炭资源区开采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科学发展观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最基本的内涵之一。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寻求一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蒙西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该地区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有很多资源区都存在自然环境破坏问题,因此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首先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问题对煤炭资源区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煤炭产业链延伸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原则。
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为整个时代带来巨大的变化,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的还有知识。目前,对于知识经济的提法越来越多,科学技术作为一国综合实力的表现之一,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显得非常重要。其实,知识和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企业、个人,只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掌握了主动权和核心竞争力。
4.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的需求收入弹性原则。需求的收入弹性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在价格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发生变化的程度大小。通常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反之,则市场潜力较小。收入的需求弹性系数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的占有率将高于其他产业,有利于增强其竞争力和增加利润。与此同时,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高、单位产品能耗的降低,最终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未来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的路径选择
1.发掘新资源,为煤炭资源区产业链延伸争取充足的时间。在产业链延伸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新资源的勘探,从而延长煤炭资源的开采期,这对于我国大部分煤炭资源区,特别是蒙西煤炭资源区尤为重要。通过新的煤炭资源以及其他替代资源的发掘,可以为产业链延伸以及地区产业转型创造更多的时间。
2.充分利用产业关联原理,通过发挥自身原有竞争优势,积极使煤炭产业链向相近产业拓展。在我国,很多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在资源衰竭时都会面临着产业转型或者产业链延伸的情况。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产业转型使企业走向了国际,由最初的利用国内资源到后来的利用国外资源,通过向国外发展来延长自身产业链或者寻找替代品。
3.尽一切努力提高煤炭资源中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查显示,在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仅为30%,然而,世界能源利用平均效率则高达50%,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我国资源的利用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存在很大的空间。煤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有两个途径:第一,加快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采矿设备,实现采矿的现代化。在我国很多矿区,煤炭资源的分布都在山区,开采较为困难,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资源发掘,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规范煤炭企业自身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当前,我国大多数资源型企业主要以利润和安全两个指标作为考核依据,使得部分企业领导只注重眼前,而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8
关键词: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
Abstrac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new quantity index ,on the basis of the index on the defining cities with resources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 based on analysis domestic scholars' definition of cities in Shanxi.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cities with resources; cities with coal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6-64(4)
有关资源型城市如何界定的问题,理论界做了许多研究和探索。但一直以来,似乎并未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尤其是在数量指标的确定上,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异议。鉴于此,笔者拟在分析国内学者对山西各城市界定的基础上,就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提出新的数量指标,希望以此对后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有所助益。
1 资源型城市概述
迄今为止,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以及界定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指标,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术界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1.1 资源型城市定义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这里的自然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资源性产业包括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包括矿产资源的初加工。[1](王青云,200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是指因煤炭开采而形成,煤矿及基础能源产业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矿区人口占市区人口1/3以上的国家行政管辖县级市以上的城市。[2](李成军,2005)
1.2 资源型城市界定指标
王青云认为,对资源型城市的确定,通常采用以下指标:①采掘业产值规模,对于县级市应超过1亿元,地级市应超过2亿元;②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③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对于县级市应超过1万人,地级市应超过2万人;④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在5以上。只要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指标,便可确定为资源型城市。[1]
李成军参照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通常采用的界定指标,又额外提出了几条界定煤矿资源型城市的指标(资料来源:李成军.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①城市的经济以煤矿及基础能源产业为主,其工业总产值占该城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②城市的市区人口中矿区人口应占有相当的比重,至少要占市区人口的1/3以上,形成具有一定规划范围的“矿区”;③城市的规模应符合我国《城市规划法》所规定的县级市以上的城市建制,具备城市的一般功能和基础设施;④城市的形成与煤炭开采有关,因煤炭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使人口迅速聚集发展成为城市,这类城市往往是先有矿后有市。[2]
李成军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上述8个指标(王青云的4个指标+李成军自己认定的4个指标),便可确定为煤炭资源型城市。
李成军给出的界定典型煤矿资源型城市的指标(资料来源:李成军.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①煤炭采选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②煤炭采选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15。对于所界定的城市而言,只要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其中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就可被确定为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2]
笔者参照上述各类界定指标,提出界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新指标:①煤炭采选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上;②煤炭采选业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在5以上;③煤炭采选业产值规模,对于县级市应超过1亿元,地级市应超过2亿元;④煤炭采选业从业人员规模,对于县级市应超过1万人,地级市应超过2万人;⑤城市的经济以煤矿及基础能源产业为主,且具备城市的一般功能和基础设施。
2 界定
国内学者根据自己的界定标准,分别对山西各城市进行过界定。
2.1 界定结果
王青云(2002)、李成军、笔者,各自依据自己给出的界定指标,结合山西各城市的基本数据(表3-1、表3-2),分别对山西的城市进行了界定,其界定结果如下(见表3-3):
(1)通过表3-4,可得出如下比对结果:
a.在笔者与王青云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中,不同之处:笔者与王青云的界定结果在太原、临汾和原平这三座城市上存在分歧;相同之处:对于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10个城市,两者的界定结果相同。
b. 在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中,不同之处:笔者的界定结果包括太原、长治、临汾、高平这四个城市,而王青云的界定结果却不包括这四个城市;相同之处:对于大同、阳泉、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8个城市,两者的界定结果相同。
(2)通过表3-5,可得出如下比对结果:
a.在笔者与李成军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中,不同之处:笔者与李成军的界定结果在临汾和离石两座城市上存在分歧;相同之处:对于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10个城市,两者的界定结果相同。
b.在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中,不同之处:笔者的界定结果包括临汾,而李成军的界定结果不包括这个城市;相同之处:对于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11个城市,两者的界定结果相同。
3 分析
笔者选取山西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学者采用的界定标准及界定结果进行分析。
3.1 王青云的界定标准、界定结果
首先,选取王青云界定山西各城市依据的标准进行分析发现:王青云在界定山西各城市时采用的标准有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用采掘业从业人数作为界定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原因是,有的城市机械化程度高,有的城市机械化程度低,这样一来,同样规模的两个资源型城市,在采掘业从业人数及其所占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上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仅仅以采掘业从业人数作为界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标准显然很不科学;②采掘业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煤炭、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煤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以仅用采掘业产值与从业人数及其比重来界定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说服力;③界定标准太笼统,王青云的界定标准是立足于全国的资源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给出的,但对某个具体省份或城市而言,并没有具体细致的界定指标。山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能源化工基地,省内大多数城市是依托煤炭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煤炭资源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个别城市也有其他资源,而且也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仅用上述指标对山西各城市进行界定,其结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④王青云给出的界定资源型城市的指标值,地级市与县级市是统一的,如:对地级市和县级市而言,要求其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是在10以上;要求其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是在5以上。笔者认为,应该将其区别开来。
其次,选取王青云的界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①在王青军对山西各城市的界定结果中,不包括太原与临汾这两座城市。王青军认为,虽然太原市的采掘业或冶金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大,但其城市性质与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不将其列为资源型城市(这一结论仅凭对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表述及界定标准是无法给出的,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一书中,王青军是以特别说明的形式给出的)。至于为什么不包括临汾,并没有给予说明;②王青云在认定表3-1中的城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时,依据是什么,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说明。③就山西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而言,王青云界定出8座,但具体依据什么标准界定出来的,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
3.2 李成军的界定标准、界定结果
选取李成军界定山西各城市依据的标准、数据(表3-1,表3-2)及界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①在李成军选取的界定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标准中,有一些与自己给出的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指标不吻合,如,界定指标中有一项是矿区人口至少要占市区人口的1/3以上,而在表3-2中出现的是城市人口与市区人口,这二者明显是两组不完全一样的数据;②李成军在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中,有一项对城市的性质有明确的要求(即:城市的形成与煤炭开采有关,因煤炭的发现和大规模开采,使人口迅速聚集发展成为城市,这类城市往往是先有矿后有市)。对太原这座省会城市而言,明显不符合这项要求,按李成军自己的界定标准,应将太原排除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范围之外,但李成军却把太原确定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阐述;③李成军将离石市界定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但从李成军依托的界定标准及山西各城市的基本数据(表3-1,表3-2)看,似乎对离石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很难给定,因为在表3-1,表3-2中,并没有出现相应的支撑数据,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界定结果,李成军并没有给予说明;④在李成军的界定结果中为什么不包括临汾这座城市,也并没有给予说明。
3.3 笔者的界定标准、界定结果
选取笔者界定山西各城市依据的标准、数据(表3-2)及界定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①笔者选取修订后的界定指标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由于收集的资料有限,笔者只对表3-2中给出的城市进行了界定;②由于收集的资料有限,笔者没有对原平这个城市进行界定,所以在文中对这个城市不做讨论;③从上述界定过程看,笔者认为在界定资源型城市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某个城市的资源利用状况,并非城市的性质,所以笔者在界定指标的选取上,并未对城市的性质作出要求,据此也可得出太原这座特殊的城市也属资源型城市;④就资源型城市而言,笔者认为界定地级市与县级市的数量指标应该有所区别,不应该完全一样,否则有失界定结果的准确性。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不同学者关于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结果发现:在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问题上,笔者与王青云、李成军的界定结果只在临汾这个城市上存在分歧,笔者关于其他城市的界定结果与王青云、李成军两者的界定结果交叉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首先,目前学术界在资源型城市界定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笔者在界定煤炭资源城市的指标选取上是可行的,文中所选取的界定煤炭资源城市的指标较其他学者给出的界定指标与现实更接近。对此,笔者认为,学术界应该重新给出资源型城市的界定指标,或者应在目前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补充说明。不论如何改进,笔者建议有关学者在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问题上,应考虑笔者在文中所提出的界定指标。
参考文献:
[1]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资源管理;创造价值;保障;运用;管理;双向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煤炭经济效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煤炭资源的管理。在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前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及煤炭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资源整合。其中煤炭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管理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启发作用。
一、合理规划资源布置,统筹规划、合理利用
1.重视资源开发和利用,从宏观方面提高煤炭资源的经济价值:煤炭资源的利用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设备要求。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高效的煤炭运作能使煤炭行业的发展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着最直接的经济价值的,同时技术层面的节约和利用是离不开技术性人才的引进的,在煤炭资源的规划最初,应当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将煤炭行业的技术运作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和对待,同时企业内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对于相关的技术性或者指导性措施的实施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对于煤炭行业来说,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是企业资源能否被合理利用的最直观的反应,煤炭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企业能够节省更多的煤炭资源,企业的经济发展也就更加顺利和长效,一般来说,低利用率的企业所需要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也往往较大。所以提升煤炭的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内部的硬件资源的更新和利用,合理利用高新技术理论和设备,将企业的运作推上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例如定期更新和维护设备,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工作,确保硬件设施运作顺利、有效,在技术更新上面,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技术抽查和检测、校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学习网络上或者当前流行的技术和手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渠道,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扩大技术资源和力量,将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在国际的前沿,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2.对于煤炭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严禁任何违规行为或者举措的出现:煤炭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发展项目,在国内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需要的是大范围的发展和范围扩大,这种大需求使得煤炭行业也处在一个较大的平台,这时就需要更加严谨和负责的管理举措来进行约束和整理,对于煤炭资源来说,一旦出现任何不按规定的开采或者资源浪费,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这是得不偿失的。
就目前来说,煤炭行业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各种矿区的开发和开采都是同时进行的,这种相互平行的开采方式一方面加大了国家煤炭行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保障,往往就会形成管理混乱,对于煤炭行业来说也会起到消极的影响,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对于所有的煤炭资源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先整理和调研,再进行开采规划等程序,开采过程必须有一套详尽的程序报告和技术说明、参与人员名单记录等等,并在开采的过程前后将所有的矿井开挖进行纸质记录和电子备案,并聘请专业的资料管理人才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汇总工作,以便以后进行参考和查阅,同时必须出台相关的切实可行的开挖计划和政策,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规划,严禁任何形式的滥挖和盲目开采。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完善市场人力资源配置
1.人力资源队伍的组织和协调:对于煤炭行业来说,技术性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水平越高的操作也就越能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企业的发展进程也相应得到加快。然而在国内的煤炭行业来说,普遍存在技术性人才流动较大、人力资源不稳定的情况,这种主观性和可变性较强的资源队伍对于企业的效益来说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人员的招聘和吸纳的过程中应当以长远性和不变形为基本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留住员工特别是技术人才的脚步。对于每一个员工力求做到平等、尊重对待,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组织起到了稳固和加强的作用。
2.提高企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水平性和高效性: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在煤炭行业来说,绩效考评是一项较为有效的管理措施,同时对于员工的水平也应当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一旦发现技术不合格的员工,必须停止对其任用,严禁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或者操作出现。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职业道德操守相关的培训或者讲座,提高员工的自身职业修养和心理素质,从心理上提升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
3.奖惩分明、赏罚合理: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是和内部员工的行为及心理状态直接相关的,所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奖罚分明的制度和措施,让员工内部形成较为良性的竞争机制,评选一系列较有代表性和榜样性的员工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对于员工的情感心理形成一种较为良性的刺激和鼓励,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阶层的员工,从而保证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总结
总的来说,煤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煤炭行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利用,一方面要本着以人为首要发展要素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良好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真正做到高效发展、合理利用每一分资源,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客观和主观双向的主导因素,为企业凝聚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平.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结合[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03).
[2]时圣岩.浅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2).
[3]董晓峰.从以人为本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篇10
一、我国煤炭地质勘查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煤炭地质勘察理论体系方面,也更加的完善和健全,三维地震技术的出现,促使地质勘查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勘查标准和操作规程,以此来健全和完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种类也比较的齐全,但是却有着比较复杂的赋存规律和开采地质条件,这样就给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后备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需求;而那些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但是却有着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样就无法有效开展煤炭地质勘查工作。近些年来,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勘查技术,并且结合煤炭资源的具体情况,如地质条件、自然环境等,将单一的勘察技术给有机结合起来。在对东部煤炭进行深部勘查的基础上,开始监测和治理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矿区,以此来科学勘查煤层气及各种可再生清洁能源。煤炭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它是煤炭工业生产和发展前提,通过煤炭地质勘查,可以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开发煤炭资源,并且还可以促使工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地质勘测技术发展状况
(一)煤田地质勘察的走向
盆地地形中煤炭资源的研究让煤炭勘察工作更有保障。其中,《中国聚煤作用系统分析》建立了聚煤作用系统和系统分析方法,为我国开展聚煤盆地煤炭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另外,东部煤田的勘探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东部煤田构造和找煤研究》为实地的煤炭开采奠定了基础,东部地区煤炭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不断加强,聚煤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得到深化。在华北、华东、鄂尔多斯盆地等多地域展开了盆地聚煤规律的研究,从盆地整体的高度上把握我国煤炭资源的聚集形式和规律。
(二)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
每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煤田的地质特点也会有差别。各种新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质量,也使我国煤炭钻探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煤田地质勘察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勘察的准确率和精度。煤炭开采的钻孔技术业发展迅速,钻探装备不断更新,钻探工艺也进一步改进。这就意味着我国煤炭勘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煤炭综合勘察技术体系。围绕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对煤田地震技术研究,提高对煤炭勘查的准确性。三维地震技术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种技术成功的减小可误差,提高了勘探精度。这种技术把查明地质构造的准确率提高到了60%以上,同时突破了各种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对煤炭勘探范围大幅度扩大。
(三)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及“3S”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加快。在煤炭勘探和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为了提高煤炭勘探的准确性,在煤炭勘探中建立类似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从煤炭地质勘查到野外数据采集都要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建立电子版地质报告,以GIS系统为平台,建立《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全国煤炭矿产地数据库》,并初步形成《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框架。重视对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地形进行测量,绘制高精度地质地图。航测和地理信息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水利行业建成的“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这个系统采用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数字成图,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四)煤炭和煤气层资源评价
我国完成的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我国煤炭工业规划和国民经济宏观决策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
三、煤炭地质科技面临的挑战
目前来看,我国的煤炭勘探和开发工作还相对滞后,地质勘探程度明显不足,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善必定会影响国民经济建设。要正确进行煤炭工业的宏观决策,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和煤气层的资源有合理评价。四、煤炭地质勘查技术发展方向。我国的煤炭消耗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而且现阶段里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工业生产基本能源原料都是煤炭,这就预示着在将来的发展中煤炭的供应量会紧密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在将来工业生产中还会增加,煤炭资源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煤炭资源勘探在新时期下要提高勘探精度,确保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做保证。建立新的地质勘查机制,创新地质勘查技术,培养精干高效的地质队伍,努力把煤炭勘查工作做好。在煤炭技术勘查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煤炭开发实行可持续发展,重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
(一)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
在以后的煤炭资源勘查中主要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依靠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升煤炭的地质勘探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是煤炭勘查,加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最大限度的发现新的优质煤炭资源。
(二)明确主要任务
1.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研究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勘查技术,确保对沙漠、黄土层、采空区等复杂地区的合理勘查和开发。加大对东部深部煤田地质勘查力度。进一步发展复杂地区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技术应用,深化地震勘测技术研究,扩大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多元地质条件下的信息复合技术研究,建立高准确度地质模型,整体提高煤炭地质勘查精度和地质报告研究程度。加强煤炭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仔细到3-5米的小断层,甚至是1-2米的小断点。如果是复杂地区,就应该达到现有简单地区的探测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岩性探测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也让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2.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在煤炭资源利用中,洁净煤技术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就全球来看,各国的洁净煤技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提高了对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将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与洁净煤技术的有机结合,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另外还要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了解煤炭中有害元素的赋存状态,揭示煤的物质组成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迁移、富集、转化等物理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为优化洁净煤技术,改善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展开煤炭资源评价。在这方面注意应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完成煤炭资源的总体评价才能对煤炭资源总体开发理清思路。清楚了煤炭资源分布优势、储藏状况、开发的难易程度,再在实际的勘探中合理利用,才能做到煤炭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对全国的煤炭资源潜力和国家煤炭规划区资源都要有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