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1 17:4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炭资源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煤炭资源的现状

篇1

关键词:贵州省;野生树莓资源;开发利用

1 贵州省野生树莓资源概况

贵州位于中国野生树莓植物的西南分布中心, 种类繁多、变异性大、类型复杂,同种外部形态差异较大。已有记载表明, 全省有野生树莓种类应为69 种17 变种,占全国总种数的34.2%,居全国第3位。贵州野生树莓资源垂直分布范围很广,可生于50~4200m范围,而以海拔500~2400m区间最为集中,常生长于山坡、灌丛、林缘、山谷、河溪旁和路边。野生树莓为多年生木本或者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多年生浆果类小灌木,一般2~3年就可开花结果,果实芳香、色泽鲜艳、果味酸甜,贵州省野生树莓资源中鲜食品种有18种,果实直径≥10mm有41种,可入药的有23种,全株入药有6种,全省广布种有4种。

2 贵州省野生树莓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及现状

野生树莓果实是加工与鲜食皆宜的优质果品。果实为浆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大量SOD和类SOD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长期食用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健美减肥、美容、抗衰老等。果大、味佳,单株结果量较多,可直接引种驯化为栽培品种的有大乌泡、盾叶莓、山莓、小柱悬钩子、插田泡、茅莓、大红泡、空心泡、红腺悬钩子和红泡刺藤。一些种类如山莓、高梁泡及茅莓等既可提供新型的野生果品,又可加工成天然果汁,既营养又保健,值得大力开发。有些果实色泽鲜红或紫色可提供天然色素,如高梁泡富含红色素,可用以制备食用色素,作为食品、饮料等着色剂。此外,有些果实种子中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油酸,含量丰富。加工后的渣提取种子油,用于食用油脂添加剂或直接作为食用油脂,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可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野生树莓花、果及树形观赏性强,极具园艺绿化价值开发潜力,花朵色彩艳丽,果实多彩斑斓,且栽植技术简易,耐瘠薄,树形管理可操作性强,是做观赏盆景、庭院绿化和观光农业的良好苗木。

野生树莓的药用价值和环境保护功能亟待开发。野生树莓大多数品种根叶可入药,有些品种全株皆可入药。野生树莓植株具有蔓生性,贴地性很强,在自然分布条件下,根系在近地面20~30cm范围内交织成网,形成很密的保护网络,具有特别优良的保持水土作用,是重要的生态恢复先锋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在不宜发展大型果树的贵州山区山坡荒地沟谷,特别是在林区的林缘林间空地种植以及高速公路边坡种植,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对贵州省的石漠化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贵州省乃至全国对于野生树莓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空白状态。国内树莓产业主要栽培的品种多为欧美国家经过选育的栽培品种,树莓产业发展较早较好的省市如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城市,栽培的主要品种都是从国外引种,对于野生树莓资源的利用还未引起重视。贵州省虽然具有丰富的野生树莓资源,但对于野生树莓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有报道,对于野生树莓的种植和加工领域科技水平更是严重滞后。野生树莓药用价值虽开发利用早,但由于野生树莓植物多数生长在荒山野岭,分布较为分散,主要依靠当地农户零散采集供应市场,产量极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人工种植发展缓慢,其需肥规律、管理措施以及如何保证种植产品的药用成分或含量等都处于研究阶段。

3 对贵州省野生树莓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贵州省作为野生树莓资源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和研究,科技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入地考察和调研野生树莓资源情况。调查收集和发掘利用这一野生资源,对保证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科学开发,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野生树莓栽培品种的开发商机无限。应将现有的优良种植资源迁地保育,引种驯化,开发成为拥有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栽培品种,形成产业化种植,实现其市场经济价值。对于现有野生浆果果实资源,尽快加强其加工价值的开发利用,开发出具有独特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绿色原生态饮品。目前对野生树莓资源的研究较为分散,引种栽培、科学种植、产业化开发、种质保育、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不成体系,不利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内野生树莓资源药用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在种植开发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尤其是在保持水土方面的强大优势尚未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U2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炭资源是贵州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在贵州省开展工业强省计划的方针政策下,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全省经济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对全省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因为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源利用的效率,尽量最大限度发挥煤炭资源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煤炭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的问题,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因此,需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贵州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因此,笔者立足于贵州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问题,对贵州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问题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资源产生了污染破坏作用

1、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大量的废气会导致酸雨覆盖面积的增加,这对空气资源和水资源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空气资源和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已经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环境状况的破坏也会直接影响煤炭产业的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都是互相影响的。所以,需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重视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的问题,采取措施来保护空气资源和水资源。

2、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和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贵州省的水资源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也使得不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洪涝旱灾影响的程度不同,而这些因素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程度。由于很多落后地区的水资源比较稀缺,加上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对水资源产生的污染与破坏作用,这就使得一些地区的水资源更为稀缺。在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对煤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应该更加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确保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得矿区及流域水资源受到严重耗损。贵州省很多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这些水资源受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耗损相当严重。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水资源的耗损主要呈现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在煤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之前,要确保采矿的安全,需要预先进行矿井排水工作,这不仅包括对地下含水层和地表水进行人工疏干,还包括对岩溶水等进行人工疏干。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耗损。其次就是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动沉陷影响及采动裂隙带对上覆含水层产生自然疏干,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流失。采动沉陷影响及采动裂隙带对上覆含水层产生自然疏干,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流失。这两个环节对于水资源的耗损也会直接影响到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需要对水资源的耗损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也会影响到煤炭资源的长期开发与利用,更是会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地区今后的长期发展与人民的生存、生活产生影响。

三、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因此,在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也需要强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所以,笔者将对贵州省煤炭资源的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的对策问题进行论述。

1、全面统筹,科学合理开发煤炭资源

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指导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的保护相协调,就需要对开发利用策略进行全面统筹,结合具体情况科学合理进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念,这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破坏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现在需要转变这样的发展观念,采用“谁污染,谁治理”的观念,增加煤炭开发利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满足资源开发利用的环保要求,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与破坏,协调水资源的保护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共同发展。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启绿色发展道路

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是促进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煤炭产业走向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支持煤炭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减少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产生污染,尽量净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提高煤炭资源绿色利用率。

3、严格落实煤炭企业废水排放标准

很多地区对于煤炭企业废水排放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很多规定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而且一些煤炭企业在废水排放的时候也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这都影响到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落实。要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的保护相协调,就需要严格落实煤炭企业废水排放的标准,监督煤炭企业按照规定来执行废水排放标准,既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也可以保障矿区的水资源,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

结束语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资源的保护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是两个重要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对策。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煤田地质勘探;煤质研究和评价;工作现状;重要性

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煤质工作是确保煤炭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煤质研究内容和评价标准,能够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且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质量保证。由此可见,煤质工作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就在分析煤质研究和评价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对其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一、煤质研究和评价工作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能源结构来看,煤炭资源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由此可见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煤炭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勘探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煤炭资源利用的情况来看,很多的煤炭是作为一次性能源利用的,这样就会浪费资源。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合理且有效的利用煤炭资源,必须要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掌握煤炭的性质,做好对煤质的研究和评价工作。

煤质工作在煤田地质勘探中的地位较低,也容易受到勘探者的忽视,在地质勘探报告中虽然有煤质工作这一章,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数据的简单罗列,对于评价也只是一般性质的,并没有深入的展开,这些资料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说,要想更好的发挥煤质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就需要高度的重视这一工作。下面本文就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论述。

二、煤质研究和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煤炭资源的利用途径在不断的扩大,为了更好的发挥煤炭资源的作用,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就需要对煤田地质勘探区中煤炭资源的煤质及逆行那个深入的研究,做出系统性的评价,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本文就对其重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对煤质进行研究和评价,能够更为科学的利用煤炭中蕴藏的微量元素,并有效的防治有害元素带来的危害性。众所周知,煤炭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同时含有很多稀散元素和有害元素,将煤炭中的这些元素进行有效的提炼和利用,能够产生远远超过煤炭价值本身的价值。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煤炭资源种类齐全,煤炭勘探工作者在勘探的过程中也对一些稀散元素做了分析工作,但只是对其含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许研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说,在今后的勘探工作者,需要积极的借鉴国外经验,重视煤炭中的微量元素,形成系统性的研究和评价体系,这样能够更好的利用煤炭中微量元素。

煤炭中有害元素会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这些元素所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一定能够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加长,这种后果会逐渐的显现,发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煤炭勘探者和开采者没有对其中的有害元素进行有效的研究和评价,因此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充分的了解到煤炭中的有害元素,这样才能够找到积极的应对策略,防治其危害的发生,这是对煤质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对煤质中微量元素和有害元素的研究和评价需要找准时间段,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讲,这一时间段最好在煤田地质勘探阶段,这样一来能够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为精确的评价资料,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煤炭资源的流失。对于有害元素来讲,能够引起相关者的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这一层面上来考虑,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研究和评价体系的作用不可小觑。

其次,对煤质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在煤矿设计过程中为保证煤质提供依据。在煤矿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井田的划分,并且要考虑到采区和水平的划分,同时在回采工作面设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根据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划分水平和盘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充分的考虑煤种的不同类型、煤层的厚度以及煤质的变化规律,并且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地质构造等因素,这样一来,就需要在设计之前对煤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做好评价体系,为设计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确保煤矿设计的科学性和水平及盘区划分的合理性。

最后,煤质研究和评价工作能够对煤炭勘探和开采的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对于煤炭企业来讲,在企业内部制定长远科学的勘探开采计划,并且深入了解煤层之类级储备量是十分重要的依据,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者合理的开采煤炭资源,确保开采的质量,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具体来说,在对煤矿进行开采之前,开采者需要对煤质工作中的研究资料和评价体系进行利用,以便更好的掌握到矿区煤层的赋存情况,并且将煤质研究和评价内容作为开采工作的重要资料依据,并结合煤层的质量分布工作,这样能够更有效的提升开采工作的质量。这是煤质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充分的发挥煤质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性,就需要重视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煤质工作的效率。如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保证勘探煤样具有代表性,采集的钻芯煤样取样率要达到80%到92%之间,采取的钻芯煤样不能够存在泥浆杂质,这样就提升煤样灰分。同时,还需要详细的描述煤炭勘探项目的由来,明确勘探的任务,在完成了这一工作之后,要科学的选择化验项目,需要对无烟煤和褐煤还需要测定其机械强度、化学反应性以及热稳定性,这样能够进一步保证煤质工作的质量性,进一步提升煤质研究和评价数据的科学性。

结束语: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是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一工作中,对煤质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评价十分关键。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研究和评价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以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篇4

1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煤炭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整体偏低

我国煤炭工业经过长年的技术发展与改造,开采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拥有一批具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煤炭企业,实现了采煤、掘进、运输、监控和管理全程机械化与自动化。但是我国煤炭企业中小型数量比重大,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加上我国煤炭资源特点制约,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煤炭资源的开采想要实现规模化操作,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水平与雄厚的资金保障,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规模偏小,远低于世界主产煤国家的单井水平[2]。

1.2集中度低,竞争无序现象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产量前7位的煤炭企业总产量为122248万吨,约占当年总产量的20%,而美国1家大型煤炭公司的年产量就占该国总产量的19%,俄罗斯1家大型煤炭公司产煤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这些鲜明的数据表明,我国煤炭市场集中程度非常低,也因此,形成了我国煤炭产业的无序竞争,不但无法形成较好的规模效应,而且还造成资源浪费,最终影响煤炭行业的稳定发展。

1.3煤炭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技术和监管等众多因素制约,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非常低,特别是对煤炭共伴生矿物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无法实施大规模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开采利用,共生矿资源的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无法提升。

2促进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对策略

2.1提高煤炭矿井的生产能力

我国煤炭行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大,整体开采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为此,要不断加强合作,统筹资源,引进先进机械化设备,实现企业间联合开采,提高矿井生产力。同时,依据供需关系,制定新矿井的开采规模,实现煤炭长期稳定供应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优化地质勘探队伍结构,加强勘探队伍建设,不断寻找新能源,实现煤炭开采与新能源开发同步进行。

2.2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洁净煤能源开发

众所周知,煤炭的开采与利用都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开采过程中的矸石、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碳氧化物和硫化物,这些问题已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成为各国人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新形势下,必须推动洁净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创新、开发煤燃烧与转化技术,不仅提高了煤炭转化水平,而且实现了废物循环利用,有效缓解了煤炭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破坏[3]。

2.3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税收监管

我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少,但是消耗大,造成煤炭生产与消费成逆向分布,“西煤东掉”压力巨大,为顺利推进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必须不断优化煤炭产业布局。从战略层面出发,提高产业竞争力,构建区域煤炭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强化税收监管作用(从价计征),正确反映市场资源需求的同时,还能促进稀有煤炭品种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最终实现煤炭资源的动态管理,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3结束语

篇5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煤炭开发利用 循环经济

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煤炭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在中国能源资源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煤炭资源是煤炭工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含煤面积约60多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6%。从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划看,除上海市外都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煤炭资源。从地理上看,我国煤炭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如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地。中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总体上形成“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格局。分煤种看,中国动力煤资源丰富,炼焦煤资源稀缺。

我国是煤炭大国,不但煤炭的蕴藏非常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我国煤炭的生产数量和消费数量也位于世界各国的前列,如图1、图2所示。2009年世界煤炭产量为65.97亿吨,我国为30.5亿吨,而中国的消费总量为31.3亿吨,净进口1.03亿吨。2010年前五个月我国煤炭产量为13.05亿吨,同比增长20.6%,预计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33亿吨。目前我国进口总量达到6011万吨,增长幅度明显。

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煤炭将继续充当第一能源的角色。由于煤炭能源的消费所占比重有所减少,但从增长速度看,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18%,可以预见,中国在今后20年内,煤炭仍然是其最主要的可利用能源。

2、我国经济走势现状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9年上升为335353亿元。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存在一定波动,但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但由于我国人口过多,致使我国人均GDP就显得不太乐观,如图4所示。虽然中国总的GDP在世界排名前五,但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地位下降,2009年在世界排名仅为98名。

二、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定量分析

(1)模型分析。鉴于数据的权威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1978―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度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数据库,并运用SAS9.0软件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经济增长用GDP的实际值示,其对数记为lnGDP,煤炭消费量用我国历年煤炭消费总量表示,其对数记为lncoal。通过对模型进行ADF检验,协整检验的计量分析得出以下过程与结论。

图5中,实线为我国煤炭消费量对数时序图,虚线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数时序图。从时序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序列均显著非平稳,且两个序列之间具有某种同变关系,可以考虑建ARIMAX。

序列lncoal和序列lnGDP的单根检验结果分别如表1、表2所示。

从表2中第六列Tau统计量的P值显著大于0.05,可以认为序列显著非平稳,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现考虑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由表3可以看出GDP在延迟阶数为零时与煤炭消费量相关关系最大,因此可以将二者同期建模。

表4残差稳定性的检验结果

由表4、表5可以看出,1978―2009年中国煤炭消费与GDP统计数据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按照Granger 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建立下列两变量模型:

lnGDPt=0+ilnGDPt-i+ilncoalt-i+t

lncoalt=0+jlncoalt-j+jlnGDPt-j+t

对其中βi(i=1,2,…,m)=0和βj(j=1,2,…,m)=0的原假设进行检验。

经过分析可知,我国煤炭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我国存在煤炭消费需求到GDP 的单项因果关系。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煤的主要消费者是电力企业,电力企业消费煤炭占总消费量的50%左右,我国目前煤炭发电占发电总量的80%,煤电是工业重要原料。我国工业产值占GDP 绝大部分,而高耗能的重工业是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而,煤炭消费需求成为拉动GDP 的原因便在情理之中。

(2)弹性分析。煤炭开发利用与GDP增长的关系可用弹性系数来表示。煤炭生产弹性系数P是煤炭生产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煤炭消费弹性系数C是煤炭消费年增长率与GDP年增长率的比值,一般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C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达程度。C=1,能源消费量与GDP保持同步,单位GDP的能耗与上年相同;C1,煤炭消耗的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C

我国1979―2009年煤炭生产弹性系数P和煤炭消费弹性系数C情况如表6所示。

根据表6的数据可知,我国1996年以前一直是C

-0.99821。产生这种现象除了国际经济发展的背景之外,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能源节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得煤炭消费显著下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正常、有序地发展,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又转变为正值,在2003年煤炭资源消耗的增长率甚至大于GDP的增长率,由此,我们应进一步做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工作,使C值保持在低的水平。

2、定性分析

(1)煤炭开发利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有利影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建设,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而采矿产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的一项,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此外煤炭的开采为其他产业提供了燃料和动力,如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煤炭开发利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些资源型城市或区县,其拥有矿产资源优势,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矿产的开采。当地的煤矿也不仅为该地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资源,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燃料。此外,煤炭工业城市或区县的发展不仅使自身的经济保持增长趋势,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部分地区的贡献也将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中有所体现。

其次,不利影响。煤炭资源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开采煤炭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炭开采所引发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有些地区煤层藏于富含地下水的第四系地层下,必须先排干地下水才能进行采煤,但由于地区开采技术水平有限和方法有误,常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二是土地质量下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有些露天开采的煤矿在进行开采时必须剥离表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侵占耕地,造成良好耕地的浪费和土壤的破坏;三是空气污染严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在加工利用时,由于技术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空气等;四是资源产业利益分配倒挂,综合利用的激励不足,约束乏力;五是现行煤炭资源税费征收规定难以起到保护煤炭资源、制止煤炭资源浪费的作用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2)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耦合为一个整体,即构成了环境经济系统,如图6所示。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与经济增长间确实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如图7所示。

根据实际情况,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资源为代价求发展的思想致使我国资源环境的总体压力随着经济增长迅速增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对于我国资源环境压力的减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表明我国的环境压力将在未来一定出现持续性好转,相反,在目前特殊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在未来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可以预见,未来15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持续增大,因此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其次,煤炭需求预测与供给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在中国能源战略基本构想中指出,根据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8%的发展速度和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预测得出2020年按煤炭占能源总量65%计算,实际需求为15.6 亿tce。尽管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储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按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计算,人均占有量却甚少。考虑到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环境承受能力,如此规模的煤炭生产也将接近供应极限。

针对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极大程度的消耗问题及煤炭开发利用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今后必须致力于加强开采等技术的研发,创新并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未来走势

1、煤炭资源的相关分析

(1)煤炭资源的价值论分析。煤炭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它的有用性使其具有使用价值,这本身使它具备了价值的前提。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可耗竭性资源,因其具有不可再生或者复制出来的特征使其拥有市场垄断地位,因而可由此获得收益,具有潜在的商品交换价值。煤炭资源在被发现和探明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使其具有价值。煤炭资源价格的确定是在煤炭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价值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垄断的体现,都会在矿产品的价格中得到补偿,所以说,资源使用费和资源税是矿产资源价值补偿的货币表现。完善的采矿权市场则是矿产资源价值论的最终体现,也是解决资源浪费的关键措施。

(2)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分析。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本文外部性的研究重点是煤炭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即煤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如图8所示。

在以前的经济核算中,我们通常只计算产品的直接成本与销售成本,产品价格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因此产品的价格不准确。环境经济学则要求环境外部性要最大可能的内在化,从而使企业生产更少的对环境有外部不经济性的产品,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治理成本很大程度都附加到受害者或政府的身上,而产生这些问题的责任者往往是煤炭资源开发中的获益者。对此我们可采取经济手段,向获利者征收环境补偿费,用来治理环境恶化和补偿其带来的损失。

(3)煤炭资源公共性分析。污染的根源在于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得不完全。共有态物品常常处于人们的过度滥用状态,产生所谓的“公用权悲剧”。如果通过政府宏观控制政策的引导,改变资源原有的状态,将其最大限度地转入市场态,由市场进行配置,或者使之进入公共态,由政府协助配置,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为避免煤炭资源共有性所引发的问题,必须完善煤炭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一是实现煤炭产品统一的市场价格,真正反映供求关系,体现煤炭资源的价值;二是推行煤炭资源矿业权的公开竞拍体制;三是推行煤炭企业股权多元化;四是改革资源税制。

2、煤炭需求预测与供给战略

再利用SAS9.0对煤炭消费量进行研究。从第一部分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煤炭消费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显然可知序列对不平稳。再对序列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一步差分后,并对差分平稳后的序列使用ARIMA模型进行拟合。通过观察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选择了几种模型可能,并对多个ARIMA模型的MSE值比较后,本文选取ARIMA(1,1,0)进行拟合。观察此模型的参数值及其检验效果,如表7所示。

从表7中我们可以观察到AR1的系数通过t检验,说明系数显著不为零。于是得到最后的模型ARIMA(1,1,0),表达式为:(1―0.64086 B)X t=0.5527+εt。

我们利用此模型对2011―2015年的我国煤炭消费量进行预测,如表8所示。

因为是对对数序列作的预测,所以转化后可以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分别为252205.6万吨、269574.5万吨、286960.5万吨、304574.7万吨和322933万吨。

利用相同的思路对我国煤炭的生产量进行模型研究,最终选取ARIMA(1,2,2),并对我国未来五年煤炭生产量进行预测,可得预测值如表9所示。

由此通过对两组预测值的比对可以看出,我国煤炭资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供给严重不足。如果国家不对煤炭工业实施扶持性的倾斜政策,不超前、适时投入资金促进煤炭工业的开发建设,那么将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供给可能会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3、循环经济的提出

基于煤炭业的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知道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环境资源的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煤炭产业虽然为国民经济作了贡献,但对矿区的大气、水、土地等环境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致使环境、经济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图9可以看出,其主要思路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煤炭产业要发展循环经济,应立足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的减量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同增长,使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

四、建议及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很多行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低煤价和高能耗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的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反映了这些产业对能源的过度消耗。所以我们应控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完善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文认为,在我国的特殊背景下,应控制煤炭资源消耗的速度,降低煤炭资源损耗,提高其利用效率。可以设定门槛,淘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程度大的产业。

2、加快资源税费改革

改革我国的资源税制度,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使用资源有偿的办法,这一方面加大了煤炭资源获取的难度,增加了煤炭生产的前期投入和成本,有效控制矿煤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另一方面,将使煤炭生产企业更加珍惜、节约资源,更加科学合理配采,避免了煤炭资源的浪费。

3、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煤矿区综合开发

加强宏观控制,严格开采准入制度,实行采矿权市场化运行。严格监督采矿秩序,改革采矿方法,推广科学采矿,不断提高采掘技术水平。加强煤矿区的综合开发,这不仅有利于矿区统筹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还可以有效减少运输,节约成本。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对受运输制约的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总之,在开采资源与经济建设中应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9.

[3] 梁占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煤炭工程,2006(2).

[4] 康荣:我国煤炭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对策与建议[J].发展论坛,2007(4).

[5] 刘志逊、陈河替、黄文辉:我国煤炭资源现状及勘查战略[J].煤炭技术,2005(10).

篇6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化工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本文主要研究了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下,发展低碳模式,转变产业发展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抑制碳排放,为提高煤炭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高新技术 煤炭 化工企业 发展

在我国以煤炭为主要加工材料的煤化企业越来越受关注,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下,逐渐朝着低碳发展方向前进,根据当前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模式以及可循环经济产业链,为进一步构建低碳营销模式提供了研究意义,推动我国煤炭事业的不断进步。

一、低碳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在技术方面、制度方面以及产业等领域不断革新,尽可能地减少煤炭资源的耗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最终使得生态发展与资源协调一致,保持双赢的经济发展态势。

采用低碳生产的模式,使得煤炭化工企业不断优化资源,提高能源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排放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下,煤炭资源采用低碳发展模式,主要是在能源、技术以及产业三个方面改善,提高煤炭利用率。

二、现阶段我国煤炭化工企业发展的产业现状

由于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随着工业在不断发展,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能源紧缺的环境下,这就对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过技术的研发以及模式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煤炭效率。然而在当前我国煤炭产业中,通过生产加工之后,转化为液体、气体以及固体三种形态这就得出了相应的技术路:煤液化、煤气化以及煤焦化。随着化工原料的大量使用,造成水资源以及环境容量的限制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造成水资源不足以及环境容量有限等制约因素。另外在煤炭化工企业发展中,对于环保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煤化工产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工艺复杂,行业属于高污染、高风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难免造成过多的污染物。对这些污染物处理不当时,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因此针对这种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现状,这就提出了采用高新技术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三、煤炭化工产业走低碳发展模式

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下,使得我国煤炭化工企业走低碳发展的模式,在环保以及资源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煤炭化工企业必须节能降低消耗,转变增长模式,调整整个产业结构,促使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发展中要做到:节能降耗,转变增长模式。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属于粗放型,因此在煤炭化工企业中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发生战略性的转移,逐渐朝着节约型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该产业的结构,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要加快战略性结构的调整,降低能耗,设置“防火墙”,做到节能减排,提高环境质量。因此,这就要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力推崇清洁生产技术以及零污染零排放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科学的管理作为保障,合理高效利用煤炭资源。促使水资源以及环境容量有保障,改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态,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1、发展低碳模式的具体技术

煤炭生产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中要广泛引入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清洁生产能够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有助于将污染降低到最小。因此,这就提出了新型的防污治污技术,将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中能够全面利用资源、能源最终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另外在生产过程中,引进高新技术,促使企业的质量以及效率不断提高,改善经济效益。

2、全面构建煤炭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技术作为支撑,调整产业结构,使该产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其中包含纵向主导产业链、横向耦合产业链以及典型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纵向产业链中,主要是以煤炭及其他原材料开发和挖掘的加工制造为主。在先进技术保障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煤炭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横向耦合产业链,主要是对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煤化工副产品和下游资源进行循环使用,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在典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中主要是加工煤气化。在技术支持下,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促使煤炭资源循环发展。

3、营销理念,构建低碳发展模式

营销理念下,主要围绕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以及低碳消费为主要内容,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促使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低碳营销模式要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现状逐步研究,通过对煤炭基地开发环保低碳科技以及低碳环保产品,在不断研发技术中,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关键技术以及低碳产品。在发展中要借鉴先进的低碳科技,或者是外包技术,不断引进先进的高新技术,使得该产业链不断升级。另外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污染智力技术、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以及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不断提高,促使该产业协调发展。

4、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煤炭资源效率

针对产品结构单一,工艺技术落后以及效率低下等问题,从技术方面入手,提高企业投资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进和引进,优化产业结构,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下,大大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率,实现了通过技术达到节煤的效果,继而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提高产业链的循环经济,促使煤炭生产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创新生产模式,促进产业全面升级,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格局,使煤炭资源的应用更加广泛。

四、总结

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煤炭化工企业转变了发展模式。将内部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优化了企业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煤炭化工企业中,大大提高了煤炭生产的效率,提高了资源的可利用率。加强产业链的升级,通过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引入,能够科学的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地开发新能源。高新技术的应用,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污染,提高生产效率,保护水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加快了煤炭化工企业的产业化步伐,促进我国煤炭化工企业在技术和模式的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天慧,李娟,闫海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支持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3).

篇7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指凭借开采地下煤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煤炭产业占据重位的城市。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5%,市区人口数量约占全国城市人口的 18%。长久以来,它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保障。然而,由于煤炭资源的稀缺性,长期的开采使得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进入了资源枯竭期,煤炭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陷入了困境。目前,低碳经济已在煤炭资源型城市逐步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煤炭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要求煤炭城市要以发展煤炭产业为专职,从而限制了这些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其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下。长此以往,严重制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煤炭资源开发管理欠妥,资源逐渐被耗尽,城市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煤炭小企业不顾国家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擅自在大型煤矿附近胡乱开采,挖掘方式极不规范,开采设备也极其落后,还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矿工,给煤矿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矿洞坍塌、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所以,大型煤矿不得不预留许多隔离煤柱,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煤层气资源未被合理应用,“三废”的污染问题严重。煤炭城市不但面临着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还存在着由地下的煤炭开采而造成的地面沉陷问题。

国有企业转轨改制阻力多。煤炭资源城市在建设初期,那些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医院、学校、幼儿园等,所以多数煤炭资源城市公民的就业都是围绕煤炭行业进行的。现在,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综合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煤炭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会导致企业资金短缺、失业人员数量剧增等现象,城市的经济也会严重下滑。

城市布局不合理。最早的城市建设要受地下资源分布的限制,而资源分布又缺乏连续性,再加上有些煤炭城市本身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好,需花费较高的建设成本,因此造成了城市布局散乱,基础设施不健全。近几年来,煤炭产业的发展普遍陷入困境,城市的经济发展困难,缺乏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

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将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

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

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

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

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参考文献:

[1]宋成敏.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4(01).

[2]张英杰.发展煤炭深加工是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然之路[J].科学之友,2013(02).

[3]王太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13(06).

[4]贾婉丽.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金融时报,2014(01).

[5]吴正荣.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探索与战略研究[J].中国商界,2010(04).

[6]王真.山西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

篇8

关键词:煤化工;煤炭;新型煤化工技术

1煤化工技术的发展

1.1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技术是将煤作为加工原料,利用一些化学手段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其他用于生产生活的化学品的过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气化、煤液化、煤干馏等化学加工方法。煤化工的发展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后期,全球已经进入煤化工时代,并且在19世纪煤化工技术已经发展完善形成完整成熟的煤化工体系。虽然,在20世纪时,因为石油、天然气的利用削弱了煤炭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但是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枯竭,煤炭化工产业又逐渐开始复兴。煤炭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以及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所以,煤化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熟,同时,在煤化工技术开发研究中,我国也处于比较先进阶段。我国目前仍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能源的能源利用结构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更好地发展探索新型煤炭技术是一个急迫而重要的挑战。如今,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基本处于集约化发展阶段,这样可以保证我国煤炭技术的充分研究利用,并且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是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煤化工发展方式。

1.2煤化工技术

煤化工技术主要是对煤炭资源的再加工生产过程,主要的加工方式有:(1)煤干馏。其实更准确地说是煤焦化,也就是利用煤进行蒸馏加工后生产的焦炭、焦油以及焦炉气等。这些产品一般在化工、医药、农药等产业广泛应用。(2)煤气化。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煤化工产品,没有普及天然气的地区,一般都会用煤气作为重要的燃料满足生活中的燃料需求。(3)煤液化。煤液化主要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液化是将有机质转化为流质产物,利用煤液化产品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代替石油以及石油相关的产品。因此,目前煤液化技术是新型煤化工技术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2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新型煤化工技术是在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获取洁净能源以及产品的新兴技术手段。新型煤化工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使煤化工产品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降至最低,新型煤化工技术最重要的研究探索方向是煤化工产品可以代替石油及其相关产品。

2.1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比较好,以煤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已经实现商业化示范运行,并且在重要工艺阶段以及关键技术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根据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规划来看,我国的煤化工产业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陕西省区,因此,这三个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地区也是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的重点发展区域。

2.2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前景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主要优势就是清洁能源以及有效利用煤炭资源。目前我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资源丰富。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虽然相对不足,但是煤炭储量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充足的煤炭资源需求。除此之外,我国的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适应煤化工产业的耗水需求。(2)交通便利。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组成的陆上运输网较为广阔,可以保证煤化工产品能够快速方便的运输,而且我国还有专门的煤炭运输铁路,可以确保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运输需求。

3结语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并且可以代替石油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情况,所以,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极其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对新型煤化工技术也会有所帮助,能够对煤炭资源进行更充分的利用,这需要我国煤化工技术人员的不停探索和创新。

作者:张洁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9

大家形容此次山西煤矿重组是一个“国进民退”的过程,我也深有同感。山西进行煤矿重组的动机是好的,比如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安全隐患等。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煤炭需求不像以前那么旺,供给压力相对减小,此时进行整合时机不错。

为什么一定要让国企来主导重组?为什么政府采取强硬的办法推动重组?是因为国企更能保障安全吗?还是因为国企更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认为答案都是否定的。虽然国企更“听话”,但这些年许多大型国有煤矿相继发生矿难,证明在安全门槛较低、企业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的现状下,国有企业也会为了效益而牺牲安全。

至于大煤矿回采率较高,小煤矿回采率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煤层结构所决定的。

大煤矿的煤体比较大,适合机械化生产,而很多中小煤矿的煤层质量不好,都是边边角角,不适合机械化生产。即使大煤矿对其进行整合,回采率也不可能提高。

山西煤改是试图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山西煤业是中国煤炭行业的缩影,山西煤炭体制的改革探索对中国煤炭行业整体改革是很有帮助的,关键是方法问题。

山西省政府用强力的行政干预让中小煤矿退出,其提供的退出机制又不具有可选择性,并且,无论是折合成股份还是作价,最核心的价格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这导致煤矿主怨声载道。

煤炭说白了是一种资源,资源的价值通过价格来反映。此次被兼并的煤矿,价格怎么计算?不是政府一道行政命令就完事,而应该通过企业间的谈判来达成。如果政府帮助一家企业去掠夺另一家企业的资源,对经济破坏就会很大。

被兼并的煤矿该如何作价?这是中国煤炭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一直倡导煤炭资源市场化,也就是说资源价格一定要通过市场方式来确定。

说到这次山西煤改,它就好比是一次旧城改造。要被兼并的中小煤矿就是一栋栋面临拆迁的房子。“拆迁费”是多少?这得当事双方去谈判。不可能购买时是多少钱,现在卖出还是多少钱,这些年资源是在升值的。

中国煤炭产业的布局高度两极分化。一极,是以“小、散、滥”著称的小煤矿,这一极里民间资本显示了极强的势头,原有的小型地方国有矿和乡镇集体矿大量被私人资本占领;另一极,是大型煤炭企业国有资本“一枝独秀”,外部资本鲜有、也难有机会进入。

矿山资源的低价购买和行政性占有,意味着该行业是垄断性行业,煤炭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垄断。打破垄断的手段就是煤炭资源市场化――即对煤炭资源进行公开招标与拍卖,让更多投资者进入这个产业,通过竞争,迫使煤炭产业提高全员效率、技术与管理水平,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吨煤成本。

其实煤炭就像房地产一样,房子本身并不值钱,土地才是最值钱的。相较矿井设备,煤炭资源才是最值钱的。对于那些已经掌握在煤炭企业手中、曾经无偿或低价获得的资源权,政府应该通过拍卖或者其他方式重新作价,把资源的真实价值体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组就比较好办了。

市场化之后就实现了煤炭资源的有偿开采,因为资源是花钱买的,企业就会想尽办法挖干净,也会想尽办法保障安全,否则就会失去生产资格。

这就像吃大白菜,假如整棵大白菜都是你花钱买来的,你肯定舍不得浪费,从外到里都吃得一干二净。相反,如果是吃多少算多少钱,谁都会把菜帮扔掉吃菜心。这正是煤炭开采的现状。

篇10

关键词:资源整合;煤炭物流;发展

作者简介:李嘉琪(1968―),女,北京人,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科长,经济师,研究方向:物流创新。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0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13-02

一、煤炭资源整合的提出及意义

由于我国能源储备具有多煤、少油和气的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体。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资基础。虽然我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但由于煤炭不可再生属性,加上中小煤矿企业过多、煤炭产业分散、煤炭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造成煤炭资源消耗巨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煤炭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煤炭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进一步促进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高碳行业向低碳行业的转变,《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48号)中指出:煤炭资源整合是指合法矿井之间对煤炭资源、资金、资产、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以及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煤矿尚有开采价值资源的整合。同时《意见》提出了我国煤炭资源整合的6条原则,对改善煤炭行业整体状况有重要作用。

煤炭资源整合秉承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淘汰行业中的落后生产力,改善当前煤炭行业多而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改变煤炭资源业界的无序恶性竞争,实现煤炭行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生产,有利于煤炭产业自身结构的优化,提高我国煤炭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煤炭物流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兼并重组、资源整合进程,我国煤炭行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其进一步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生产集中在北部与西部地区,而煤炭的消费地大都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送”的局面,这决定了物流在煤炭行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外,作为以煤炭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煤碳生产所需的相关零部件等辅助材料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高效煤炭物流的依赖。

1.现代物流及煤炭物流的内涵

一般认为,传统的物流在销售活动中是起桥梁中介作用,实现物从生产者或经营者到消费者手中的配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物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现代物流除了考虑到原有的配送问题,更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活动及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等各方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物流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运作流程,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于一体,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战略措施,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简单而言,煤炭物流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包括一般生产企业所涉及到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还包括煤炭业所特有的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煤炭物流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更因煤炭的特殊性及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煤炭物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煤炭物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由于种种种原因,我国煤炭物流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1)对煤炭物流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首先,由于物流管理体制不明确,使物流业存在着标准不明晰、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更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物流行业得以良性发展的环境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物流发展的需求。具体到煤炭物流领域更是如此。虽然煤炭企业经过前期的建设发展,具备了相对集中的物流运作方式,但是由于时间和成本限制,对于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物流的相关认识与研究并未深入,煤炭物流在煤炭产业领域,远没有像诸如煤炭资源、煤炭产销那样受关注。物流仍不是煤炭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许多企业还没真正意识到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在煤炭资源整合环境下所能产生的巨大作用。

(2)煤炭物流的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煤炭物流管理方式落后、物流系统粗放,信息化程度不高。虽然在资源整合环境下,煤炭企业致力于现代企业公司制度的建立,但受原有体制的惯性影响,部分企业内部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仍是靠组织内部传统的自我服务。其次,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和水平落后,缺乏对应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造成物流信息传递失真,材料或产品的多次中转运输,无形中增加成本。第三,缺少大型优秀物流企业。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煤炭物流服务企业目前仅局限于较低层次的物流作业层面,而综合性、全程性、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相对缺少。

(3)黑色物流。煤炭物流被称之为“黑色物流”,其原因有二。一是以煤炭颜色命名。二是与现在所提倡的绿色物流背道而驰,故称“黑色物流”。在煤炭运输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煤炭一路风吹雨淋,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煤炭散装堆放、占地面积大的特殊性,也容易在开采、运输、储存、加工、流通等诸多物流环节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三、资源整合下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策略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加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矿井、办矿主体普遍减少,矿井生产规模有大幅度提高,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许多,安全生产形势转好。随着资源整合、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及煤炭产业国际性战略扩张,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煤炭物流成为必然。煤炭物流也将获得持续长足发展的契机。

1、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煤炭实物物流平台。煤炭物流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到整个经济领域,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物流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使煤炭物流的后续有力发展具备了初步条件。加快推进国家的煤炭物流专项规划的有效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煤炭物流的通道建设,完善煤炭物流系统。加快煤炭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做好计量标准、物流作业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对现行标准进行整理,实现物流标准的统一化和科学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煤炭物流平台的专业化,为现代物流创造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积极完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煤炭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以更好地服务于煤炭行业。

2、改善物流管理技术,提高煤炭物流现代化水平。煤炭物流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结合当前物流的先进理论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先进装备,如现代信息技术、仓储装卸技术、运输专用车辆等,实现煤炭物流行业的资源整合、过程优化,缩小与现代物流的差距。煤炭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现代煤炭物流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要按市场规律切实做好煤炭物流发展规划。企业在综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物流事业部,或可采取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实现煤炭物流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以便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加快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积极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采购供应、库存、配送、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现对物流的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管理,优化物流过程、降低物流成本。鼓励较大的煤炭行业骨干企业积极探索,致力于专业化的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煤炭物流企业建设,提高综合性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使煤炭物流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大物流”时代。

3、多管齐下,实现煤炭黑色物流到绿色物流的转变。政府部门要对煤炭物流做整体规划,从全局出发,避免重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只有这样,绿色煤炭物流才能有坚实的后备力量。煤炭企业要从思想上接受绿色物流的理念,并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积极推动绿色流通加工,采用绿色无污染的运输交通工具,如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防止在运输途中造成新一轮的环境污染。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自然保护协会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煤炭绿色物流进行积极宣传倡导,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并积极践行。

参考文献:

[1] 刘谦.浅析中国煤炭物流系统网络结构及仓库选址优化[J].现代商业,2009,(05).

[2] 张文军、谢建林.浅谈我国煤炭物流[J].中国储运,2008,(04).